烟水茫茫,千里烟雨斜阳 电视剧暮。山无数。乱红如雨

一一出自诗人的《》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
All Rights Reserved秦观: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
我的图书馆
秦观: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
  说,就得说婉约词、苏轼、“苏门四学士”、苏小妹、“山抹微云”。秦观,江苏高邮人,初字太虚,后改为少游,别号邗沟居士、淮海居士,世称淮海先生。与柳永一样,秦观在家族兄弟中排行老七,故人又称“秦七”。秦观生于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大才子,对中国古典婉约词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秦观自幼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只是在科举场上一直未能如愿。熙宁十年(1078),此时的秦观已近而立之年,得知苏轼调任徐州,于是前往拜谒,后来还作诗《别子瞻学士》,诗云:“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在与秦观同游的过程中,苏轼发现了他的才华,称其有“屈、宋之才”,鼓励他好好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可是,天不遂人愿,秦观一次又一次铩羽而归。
  元丰七年(1087),苏轼过江宁,面见王安石,再次提起秦观的才华。王安石对秦观的才华大加赞赏,称其诗“清新似鲍、谢”。有了两位朝廷大员和文学前辈的鼓励,秦观再次燃起科举考试的希望。元丰八年,秦观终于登进士第,初授定海主簿,后调任蔡州教授。
  元祐五年(1090)至绍圣元年(1094)年,秦观一直在京为官,曾任任宣教郎、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和国史院编修。这一时期秦观享受了一生中比较安定的生活,与晁补之、张耒、黄庭坚等人一起供职于国史馆,并在各方面都得到过苏轼的提携,故人称“苏门四学士”。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上台,旧党失势。秦观被贬杭州通判,路上又改贬处州(今浙江丽水),从此开启了秦观颠沛流离的生活。秦观在处州的工作是监茶盐酒税,但因心情郁闷,无心政事,常常到寺庙里与和尚说禅论道。因为《题法海平闍黎》一诗写道:“因循移病依香火,写得弥陀七万言”,被政敌抓住把柄,说他“谒告写佛书”。于是,绍圣三年被贬郴州,编管横州(今广西横县)。
  次年春天,秦观抵达郴州,写下了著名的《》: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浓雾迷蒙,楼台被笼罩其中;月色朦胧,码头也忽然不见了。我抬眼四望,本想找寻心中的桃花源,却不知该往哪里看。怎么能够忍受得了如此天天独居于此?春寒料峭时节,夕阳西下,只有杜鹃的声声哀啼。
  忽然收到远方亲友的来信,才得到了一点点安慰和关心。可是,一字一句平添了多少离愁别绪啊!郴江啊,就绕着郴山流动呗,却为何要流到潇湘去呢!
  上阕写实,下阕写虚,一实一虚,写的都是心中的烦闷和苦恼。因为朝廷的政治斗争,志同道合的友人,一个个被贬。秦观虽然官职不大,却同样倍感痛苦。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就像一个囚徒一样,被困在了驿馆,感觉整个世界都不属于自己了。如果没有这番类似的经历,是不能完全理解秦观此时此刻的心境的。
  友人的书信出现得很不是时候,秦观要的不是慰问和安抚,而是希望。因为对现实政治充满了无奈和不满,于是,郴江也成了犯错的孩子。苏轼喜欢秦观的词,尤其喜欢这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据说,秦观去世后,苏轼悲痛欲绝,让人将这两句题于扇面上。每日摇着扇子,想着秦观,流着泪,一边哭一边说:“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哀哉!哀哉!”
  写于同一时期的《》,则写出了秦观的另外一番心情: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
  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
  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
  秦观向往美好的桃花源,于是坐上小舟,随着水流而去。可是,无论如何,秦观是无法找到那个洞口的。秦观向往天堂无忧无虑的生活,于是放纵自己,往烟水茫茫处去。可是,秦观无法割舍的东西太多,他毕竟只是一个凡人。“不记来时路”,他相信自己只是一时迷路,相信朝廷只是一时忘了他。在茫茫水雾后面,是他精彩的人生。
  秦观有着大多数大才子的通病,那就是无法真正面对现实,在这一点上,他还不如柳永。柳永潇洒地自称“奉旨填词”,能彻底放纵自己,写自己的心声,写所见所闻所感。而秦观只是一味地哀叹,游山玩水也忘不了时时找寻来时路。
  五年后,秦观又徙雷州(今广东雷州)。元符三年(1100),宋哲宗驾崩,宋徽宗赵佶登基。因政局变幻,外迁的官员很多都回到了朝廷,秦观也终于见到了太阳,“复宣德郎,放还横州”。
  心情迫切的秦观立马启程北归,行至广西藤州时,心情很好,游览了当地名胜华光亭。当天晚上,秦观做了一个美梦,梦中还填了一首词。第二天早上一起来,秦观便滔滔不绝地与下人说起了昨晚的事,说得口干舌燥,于是想喝水。水端上来了,就在这时候,秦观看见水中的自己的模样,满头白发,满脸皱纹。又想到自己能马上与亲友团聚,便咧开嘴笑了。就这样笑着笑着,秦观的眼里含着泪花,并再也没有醒来。一代才子,在笑声中结束了自己坎坷的一生。
  在政治上,秦观好像并无太多可书写的东西。秦观对于历史的贡献,还是在词上。既是才子,便少不了风流,秦观也一样。秦观的词作中有将近四分之一是写爱情的,他的婉约词情真意切,委婉动人,这一切都为其获得了极佳的女人缘,而且丝毫不比柳永差。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民间流传的“苏小妹三难秦少游”的故事。当然,后世学者考证,历史上根本没有苏小妹这个人,而是后人因为喜爱秦观,而给他杜撰的这么一场风花雪月的。
  传说秦观的代表作《》就是写给一个貌美的歌妓的: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消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
  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这是一首用典故堆砌起来的词作,比如“蓬莱旧事”、“青楼薄幸幸名”、“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苏轼很喜欢这首词的开头“山抹微云,天连衰草”,并戏称秦观为“山抹微云君”。在苏轼的眼里,他是很看不惯这类词的,他认为格调不高,认为秦观有学柳永的嫌疑。确实,这首词如果不说作者是秦观的话,很多人会误以为是柳永所作。于是,苏轼不屑与柳永为伍,对他的词作也贬低有加。苏轼说:“少游啊,几日不见,你竟然学起了柳七啊!”做为苏轼的学生,秦观当然不肯承认自己的“堕落”,便争辩了几句。苏轼又说道:“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这还不是柳七的用语吗?”至此,秦观哑口无言。苏轼见状,哈哈大笑,出了一副对联:“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其中的“露花倒影”出自柳永的《破阵乐·露花倒影》。
  就这样,秦观的外号“山抹微云君”算是给坐实了。传说,有一次秦观的女婿范温参加一个宴会,沉默寡言的他一直默默地坐在一边,不与人搭话。一歌妓上前询问:“请问先生是谁?”范温正正衣襟,大声说道:“我是‘山抹微云君’的女婿。”全场宾客闻言,低声笑着,又连忙上来敬酒。
  苏轼写爱不是这样写的,他的悼亡词也写得波澜壮阔、气宇轩昂,比如“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我认为东坡先生是有大情怀的文学家,而柳永甚至秦观只是有小情调的才子而已。这是格调上的差别,并未人品上的距离。以文论人,自古为人诟病,我们只当这是一个餐桌上的消遣,当不得真。
  秦观笔下的女子,总是愁眉不展,萦绕着淡淡的哀愁,其中被称为《淮海词》(秦观词集)中小令压轴之作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这应是一位怀春少女,或者是丈夫远走他乡的闺怨少妇。这里没有一言一语说到了主人公的情感,通篇只写所见之物。寓情于景,融情于物,其他便让读者自行揣摩吧!这也是这首词的高明之处。
  春天,一切都是如此生机勃勃,可主人公的眼里所看到的却都是哀婉凄清的东西。秦观明白女子的心情,也同情女子的遭遇,因为理解,因为同情,他才不愿捅破那层薄薄的窗户纸,不愿深探女子的内心。
  当然,秦观还有一点与柳永不同,那就是柳永对爱情始终持着悲观的态度,而秦观却比较乐观,比较积极。比如那首脍炙人口的《》: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能理解牛郎织女的心声,能接受他们对于爱情的看法。所以,秦观鼓舞他们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是秦观的爱情观,也是他的人生观、政治观。秦观的仕途比较坎坷,人生经历宦海的大沉浮,也曾有过迷茫,也曾有过绝望,但是说到底他还是不死心的,还是怀着希望的。
  秦观去世后,文坛寂寞了很久,风流才子更是可遇不可求。直到五百多年后的一天,一个叫纳兰容若的人的降生。
本文标题:秦观: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
本文地址:
最新最早最热0条评论还没有评论,沙发等你来抢社交帐号登录:更多?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当前位置: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点绛唇秦观醉漾轻舟,信流引..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点绛唇秦观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注】此词为秦观于谪徙途中所作。小题1:词的上片第一、二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3分)小题2:作者在词的下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4分)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偏易来源:不详
小题1:词人醉意朦胧,轻漾小舟,随着水流来到花林深处,兴奋不已(2分)。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喜爱和向住之情。(1分)。(得分标准:画面2分,心情2分)小题2:“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勾勒出一幅壮阔而又迷濛的黄昏景象(1分),表达诗人被贬之后天涯飘泊、凄冷之情(1分)。“山无数,乱红如雨”,描绘了一幅萧飒的暮春画面(1分),写出了诗人前途迷茫、无法实现理想的无奈愁苦之情(1分)。(先分析两景,后分析两情也可。)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鉴赏能力,考生解答时需抓住意象来分析,答题的一般思路是“诗中选取了……意象……营造了……氛围(创造了……意境、描绘了……画面)”。“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这个“花深处”,就是指桃源。在郴州,词人为了排忧遣恨,不得不借酒解愁。醉眼朦胧之中,词人受潜意识的支配,仿佛觉得自己划起了小舟,正轻松自如地随着溪流浮泛,朝桃花源进发。路上,“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词人十分欣喜,他左顾右盼,不知不觉中,已“林尽水源”,来到了“花深处”。阅读这两句,关键是要抓住“醉”这个核心词语。醉入梦乡,本是常事,所以说这两句是写梦境幻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小题2: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解答时既要答出借了什么景,怎么样借的景,还要答出借景抒了什么情。下片“烟水茫茫”四句,乃是词人有意识地择取人世间的四种凄凉景象,来影射他黯淡、感伤的心境。“烟水茫茫”,则前途渺遥可知;“千里斜阳暮”,暗示着词人的处境将每况愈下;“山无数”,正是阻力重重、难回朝廷的象征;“乱红如雨”,就是说美好事物正在横遭摧折。这四种景象并集一起,凝现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词人虽无片言只语关涉愁苦,而愁苦、失望之情已溢满纸面。结句“不记来时路”,源于《桃花源记》。陶潜说,武陵渔人出桃花源后,在返家的路上处处作了标志,“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个结句正暗应了题目和开头,道出了词人梦醒之后无路可走的窘境和苦况,表达了他“抽身退步悔已迟”和“世外桃源不可得”的愁怛心堵。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点绛唇秦观醉漾轻舟,信流引..”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阅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古诗词阅读
古诗词阅读: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诗眼:“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 (2)炼字: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3)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4)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烘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渲染环境、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伏笔照应、设置悬念、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修辞格、字词锤炼、以小见大、句式选择等。 古诗文阅读原则: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诗歌鉴赏六读:一、读诗题。古诗词,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写作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如《春夜洛城闻笛》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引发情感的事件。《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扣“吹笙”;“不知墙外是谁家”,扣“邻家”;“疑是碧桃千树花”,仍是扣题,即笙声产生的幻觉(注意“疑”字),并非描写“庭院美景”。   
二、读“明示”。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但也有些诗词中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如赵嘏《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起句“独上”,表现了诗人孤单的身影,孤独的情感,第三句“同来”与之呼应。“思渺然”,直接表露出茫然怅惘的情思。这种情思产生的原因就在三、四句。再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伤心”、“愁”触景伤怀,孤独生愁;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空”表现苦等无果;“归程”明确表达思归之情。高考所选诗歌,大都是绝句律诗。绝句一般是“卒章显志”。第四句明示主旨,如《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春夜洛城闻笛》“何人不起故园情”等。律诗一般是一二联写景叙事,三四联议论抒情,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登岳阳楼》等。
三、读形象。诗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杨柳、春草、残荷、禾黍、菊、梅、竹、杜鹃(子规)、沙鸥等等。但又不能机械地理解,如“杨柳”一般用来抒写离情别绪,但在“杨柳青青江水平”“月上柳梢头”“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句中的“柳”则不谐音“留”,与离情别绪无联系。意象应联系起来看,多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意境。如有的学生看到“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就将“无人见”、“傍母眠”片面地理解为杜甫的孤独寂寞。联系其它意象如“糁径杨花”、“点溪荷叶”等看,诗人描写的是暮春之景的生机和意趣,表现的是喜爱之情,并无孤独寂寞之感。人物形象,有的是描写客体的形象,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更多的是抒情主公(诗人)的形象,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诗人)玉洁冰清的情怀。
四、读注释。注释有交待写作背景的,有解释疑难字词的,有揭示典故含义的。它们对理解诗词具有一定的作用。如:高考天津卷《听蜀僧濬弹琴》,提供了三条注释。“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这三条注释分别写到了名琴,听者的感受以及琴声与钟声的交融。据此可推测理解本诗的基本内容。   
五、读“有无”。无中见有,有中见无。古诗词言简意赅,是浓缩的作品,有很多空间需要读者去合理填补。如:“西出阳关无故人”,无中见有:再见不到故人,只见到黄沙、西风、夕阳残照,只有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唯见长江天际流”,有中见无:只见流向天际的长江水,而极目远眺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友人随舟远逝,思念逐水而来。“山围故国周遭在”,“周遭在”,而城已空,往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类似的还有“国破山河在”,“空有姑苏台上月”等句。   
六、读类型。读诗时,根据题材了解所属类型,有助于对诗的理解。如:写景诗、咏物诗、送别诗、边塞诗、咏史诗、游子思归诗、思妇怀人诗等等。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点绛唇秦观醉漾轻舟,信流引..”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3249227621912446029212426370424280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乱红如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