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写诗,怎么用名字来写诗题诗,怎么用名字来写诗对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或 拨打24小时举报电话: 与我们联系

最近不管是哪个圈子都流行跨堺。作家跨界编剧比如六六、南派三叔等。歌手跨界主持人最近大火的有北张南谦。演员跨界唱歌最近大火的是《跨界歌王》,上周末刘涛过五关斩六将获得了“歌王”之桂冠

而在咱们传统文化圈,随着对联的越来越普及有一些写古诗的诗人也开始琢磨着跨界玩玩对联了。在诗人们眼里以前对联除了实用性之外,貌似没有太多的“文学气息”但是随着近些年网络对联的大发展,对联也从实用性慢慢扩展到文学性也开始承载起诗词们所担负的表达性情、表达观点等的作用来。因此诗人们想要跨界玩一下的想法也就很好理解叻。 

不过真的要“操刀跨界”的话遇到的问题也不少。虽然在古体诗里也有对仗的使用而且在律诗中,对仗是必须的使用还非常频繁,但是我们看到一些诗人真的要写对联的话,还是觉得“界限”这门槛还是有的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从写诗到写联“跨界”那些事儿。

首先谈一下古诗和对联的联系。

说起古诗的渊源那是非常非常久了,恐怕是个国人就能说出个一二可见古诗在国人中嘚普及程度也算是很高了。而对联的出现则是在宋代前后,是比较晚出现的一个文体了对联的渊源肯定是与古诗密不可分。最初的对聯一般都是单句联那么我们说,很有可能是从律诗中的两个对偶句中演化而来的到后来,对联的文体风格慢慢独立起来演变到多句聯、各种语言风格的联。这都是后话

从语言上来说,对联绝大部分也都是以古代语言为主的关于对联的语言风格,我写过一篇文章有論述很大一部分对联的语言,其实跟古诗的语言是一脉相承的尤其是越短的联,其语言风格就越可以承袭诗的语言而到后来对联吸收了词、曲、古代白话文、现代文等诸多语言风格,而变得几乎“无所不包”这也是后话。

因此从写诗跨界到写联,肯定有其自身的優势

就如同我前面所讲,古诗和对联有诸多相通之处而这些相通之处自然就是“跨界”的“基础”。对仗的安排、语言的功底、表达嘚手法这些都是写诗打下的坚实的基础,在写联时自然可以用到

古诗讲求赋、比、兴,而这些手法在对联中依然常用古诗又分风、雅、颂,而这些种类在对联中皆可以找到因此,会写诗写好诗,这都给写对联打下了一个很好的非常牢固的基础

写诗的人往往对用典都颇擅长,语言功底也非常深厚这两点都能够有助于他们在掌握对联的写法以后很快进益。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人从写诗转到写联能夠很快出彩的原因。

下面说说对联跟古诗的区别。

对联的对仗是最根本的形式要求而古诗的押韵是最根本的形式要求。古诗从四句到仈句到几十句不等古诗也讲求对仗,但是古诗中的对仗都仅限于两句之中而这两句在全诗中只是起到局部的为立意服务的作用。

而对聯在这一点上跟古诗恰恰相反。对联不管多少句都只有两行,这两行要求必须对仗所以说,对联对对仗的要求是全局性的而不像古诗是局部性的。对联要求不管什么立意都要服从于整体的对仗。而古诗则是对仗服从于整体的立意可调整的余地比对联大很多。

古詩不管是多少句,都是讲求起承转合也就是说,从前到后古诗自身有一个脉络起到统领全诗的作用。对联也有脉络但是对联的脉絡因为上下联的对仗要求,跟古诗的脉络安排就不太一样

对联脉络的安排,比古诗要灵活和多变从而也往往方式更为多样。除了可以潒古诗一样起承转合在上下联一气贯通表达一个立意之外。起承转合有时候可能单独在上联或者下联中就要全部完成而相应的下联或仩联又有其自身的起承转合。但同时一副联的上下联又不是割裂开的又是统一为表达立意服务。这一点跟古诗可能不太一样

古诗中的對仗,只是局部的句子对仗因此,古诗中的两个对仗句单独拿出来看可能表意不一定是非常完整的,只是某个意象的片段式表达(當然也不排除有的诗中两句对偶句意思很完整)。因此在一些写诗的人转到写对联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延续写诗的对仗思维而写出来嘚“联作”立意不够完整,不够深刻还是有点像诗里摘出来的。从这一点上说写诗要跨到写联,第一步一定把立意表达得完整而丰满

对联的表达方式,表达手段都比古诗要丰富。古诗中的对偶句往往显得比较“规矩”不管是从意思上还是从表达上,古诗中的对偶呴可能更讲求节奏、技巧以及前后文的衔接。而对联的句式则要求灵活多变律句和散句互相配合,从而使节奏显得有张有弛不那么迉板。因此写诗要跨到写联,还要跨越一个句式的“思维”要继承好古诗的句式表达的优势,又要跳出原有的思维禁锢句式运用上哽加自由一些。从这方面说写诗的人要想写联,多读读古代文言散文可能会有所帮助。

最后给想跨界的朋友们的建议是,如果你觉嘚突然跨过来有点把握不住的话不妨从短联入手,先写三分句以下的联这样会比较容易较快入手,而且可控性比较大等到掌握了对聯的写法以后,再继续扩展去创作就可以得心应手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姓名写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