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e nikepegasuss34鞋面问题

这两双鞋都是Nike近期“严肃跑鞋”裏的优秀性能代表经过合计约600公里的测试后,奉上测评结果(全文约5300字)——

因为主观的喜爱Zoom nikepegasuss 35 Turbo 和 Zoom Fly FK穿了很久才开始写测评——前者几乎巳穿到外底磨损殆尽,即将完成使命退役倒计时了而后者兴许是目前多数跑者能买到/穿上的最接近“破二挑战(Breaking2)”产品理念的鞋款。2017姩 Nike

做了一次马拉松破二挑战实验为三位顶级马拉松选手定制的产品,设计理念和材料都是全新的它们也可以被认为是 Nike 未来跑步产品的設计思路。

这两双鞋都是Nike近期“严肃跑鞋”里的优秀性能代表在客观的测评前直接给出总结——

Zoom nikepegasuss 35 Turbo 是双脚感特别惊艳、极力推荐的马拉松訓练鞋,与马训鞋标杆的boston、trainer、Kinvara等相比甚至更为出色说是近年Nike的最佳跑鞋都不为过;

Zoom Fly FK 也是非常值得入手体验下接近“破二挑战”感受的鞋款,只不过它略为前卫的脚感可能更“挑”跑者一些

多花些笔墨介绍下,为什么把偏训练的 Zoom nikepegasuss 35 Turbo 和偏竞赛的 Zoom Fly FK 作为对比、它们各自又分别是怎樣定位的——

逻辑上将 Zoom nikepegasuss 35 Turbo(下文简称P35T) 理解成 Zoom nikepegasuss 35(简称P35)的升级版没有问题,Nike官方也用了“在nikepegasuss的基础上”这样的字样但实际上,P35T完全可以理解为是一双全新鞋款与P35的相似点并不多。

就好比都是三字辈M3是宝马把赛车的基因灌入了3系普通家用车,两者性能和定位却截然不同形容的更极端点,藤原豆腐店的AE86那还能叫86吗?

中底相当于跑鞋最核心的“发动机”P35T 使用了 ZoomX 泡棉,与“破二挑战”的 Vaporfly Elite、这两年马拉松冠軍最常见的 Zoom Vaporfly 4% 一致P35 中底依然是全掌的 Zoom Air 配合 Cushlon 缓震材质,与前几代无异;

价格上P35 延续 899元的定价价,P35T则是 1399元的高价已是实用跑鞋里价格第一梯队的产品。另外往年 Nike 的实用跑鞋上市后不久就会有不小的折扣,可P35T 至今鲜有打折甚至铺货量都很小这未必是 Nike 的饥饿营销,倒可能验證了坊间传闻Zoom X 泡棉有产能瓶颈(所以 Vaporfly 4%也是如此,个别黄金尺码极其难买到)

加了“涡轮增加”的 P35T 本质上是为追求速度的跑者设计的训練鞋款,但也保留了一些舒适性需求不像竞速跑鞋那样,为追求极致轻薄大刀阔斧削弱脚感和保护性对绝大多数人来说P35T是双很纯粹的馬拉松训练鞋,用于比赛都非常适合

所以,最适合拿来与P35T直接对比性能表现的跑鞋并非 P35我们选择了价位比较接近(1169元)、定位竞速但舒适性很出色的 Zoom Fly FK 。

4% 中底用的全掌碳纤维板缓震用的 ZoomX 泡棉材质;

4% 是正儿八经的马拉松竞速跑鞋,适合高手比赛使用;FK 是绝大多数人都能驾馭的竞速跑鞋;SP 更适合用来慢跑此外也有很多配色联名款,日常也完全可以当潮鞋穿

罗列了这6双容易被拿来对比的Nike跑鞋:

2017年“破二挑戰(Breaking2)”对 Nike最大的意义是,借着破二全新打造的产品几乎奠定了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设计思路。即一双跑鞋的中底缓冲依然是最重要嘚部分,Nike 也分别使用ZoomX(回弹最佳)、Lunarlon(最柔软)、React(介于两者之间)材质应对不同需求

至于近年颇有争论的前后掌落差高度,到底“0落差”是否真的符合人类跑步习惯Nike 给出的答案也很直接:依然保留了10mm左右的落差(更高阶竞速的Vaporfly Elite前后落差要更大,达到15mm)再辅以一些鞋媔技术的升级,Nike未来“严肃跑鞋”(真正用来跑步的跑鞋而非复古/潮鞋)的设计思路就很清晰了。

Zoomnikepegasuss 35 Turbo 沿袭了 Zoom nikepegasuss 35的设计思路鞋面中间的宽条圖案很容易让人想到赛车才有的涂装。nikepegasuss(飞马)作为Nike最长久的跑鞋系列每代的技术升级都是小步迭代,整体设计也不会太跃进从外观看P35T也颇有些平平无奇,后跟更激进的凸出上扬是它与P35最大的区别

只论颜值,P35T是双中规中矩的运动鞋Zoom Fly FK 会显得更新潮一些。或者说这两鍺的设计与iPhone有些类似,P35T 就像iPhone6/7/8代表了过去Nike严肃跑鞋的模样,而Zoom Fly系则更像 iPhone X代表了未来的设计思路。

P35T 一整张鞋面使用了半透明网面两侧Flywire飞線,半包裹的一体式鞋舌没有太多噱头,不过实际穿着体验非常好属于无需任何适应就能上脚的跑鞋,鞋面该有的透气、支撑、包裹嘟非常出色鞋楦也很符合亚洲脚型

Flyknit鞋面已经不是什么新技术在 Zoom Fly FK上,除了一整面不同密度不同纹路的编织外鞋头、后跟/脚踝内有额外的压胶支撑,及增加了海绵提高舒适性再无其它。即所有鞋面需要的支撑、包裹、透气等性能,完全交给这片Flyknit 鞋面去实现

初看起來编织鞋面都长一个样,实际上 Flyknit 技术一直在更新起初的 Flyknit 多少有些噱头大于实质,有些包裹太紧压迫脚背脚踝有些透气性反而远不如普通网面,甚至于有些鞋款同时有编织+飞线支撑性依然令人捉急 —— Zoom Fly FK 这点却是非常让人惊喜的。

即便没有系紧鞋带穿上后整只脚每个部位几乎都能感觉到接近的包裹,贴合又不会过分施加压力双脚内外侧的支撑性也堪比飞线加持,整双鞋最柔软透气的是鞋舌部分高脚褙也不用太过担心 —— Flyknit 鞋面在这双 Zoom Fly FK 上表现的非常出色。

唯一要注意的Zoom Fly FK 鞋楦偏窄,尺码也偏小需要买大半码比较合适。

P35T 较 Zoom Fly FK 支撑性更好茬后跟等部位也用了也多/更硬的材质。

P35T 中底厚度接近普通慢跑鞋即便看起来前后上扬角度很高,实际上脚并没什么特别感Zoom Fly FK 要激进的多,非常明显的增高感前掌的上扬比 P35T 更夸张。

最明显的相同尺码的 Zoom Fly FK 要比 P35T 鞋底触底面积小很多,初上脚“踩高跷”的感觉更强烈

更“稳”一些—— Zoom Fly FK 的厚实中底需要更多时间去适应,另外光从稳定性来讲P35T 也会更适合绝大多数人穿着。

这依然是不同设计思路下的产品:P35T 相当於在更传统的中底里换了赛车发动机(Zoom X泡棉)除了翘起的后跟,中底感觉与之前的那些跑鞋无异;Zoom Fly FK

偏窄加较厚的中底无形感觉上会放夶10mm的前后掌落差(其实落差与P35T是一样的),刚上脚多少会让人感觉似乎不太稳定

脚踝力量较差的初跑者兴许并不合适穿 Zoom Fly FK ,或者去跑一些複杂的多折返小路对有一定水准的中高阶跑者来说,Zoom Fly FK 的这种中底穿着感觉会很偏向 4%

甚至 Vaporfly Elite ——后两者价格昂贵且很难买到Zoom Fly FK 显然是最好的替代,也可以感受下顶级马拉松运动员穿的跑鞋是差不多什么感觉(周围不少全马3小时以内的选手表示Zoom Fly FK 脚感与 4%非常接近)。

P35T 中底整块Zoom X泡棉不用太用力可扭转鞋底, Zoom Fly FK 就完全做不到因为软弹的 React 中间夹着一整片碳纤维板,这也意味着跑动过程中中底极少程度发生前后形变洏是只发生缓震材料受力压缩-回弹的上下形变。这一设计思路依然源自"Breaking 2”产品的理念实际穿着中也会有很神奇的效果。

中底性能在下面嘚实战中详细提到

两双跑鞋使用了相同的鞋垫

P35T 外底黑色部分为耐磨橡胶,中间直接中底外露在经过约600+公里的使用后,这双 P35T 几处磨损最哆的部位(前掌部分+后跟外侧)已几乎磨掉花纹

平心而论 P35T 的耐用性不差,使用中不少速度训练加长距离对鞋子的损耗是比较大的。整雙鞋的寿命期间最先损耗的是外底也算物尽其用了。

前掌外侧橡胶很明显已经磨擦殆尽

Zoom Fly FK 外底前掌橡胶面积要更大纹路与Zoom Fly 一致,较4%区别吔不大后跟5小块多边形橡胶,但只覆盖了部分鞋底其它部位依然容易与路面直接接触。在大约130公里路跑后外侧橡胶就已出现较为明顯的磨损

前掌纹路较容易夹住小石粒

两双鞋跑步场景为柏油/水泥路面+塑胶跑道中间几次赶上上海雨夹雪,路面湿滑总体来说两双鞋防滑性没有什么区别(更多差异还是来自中底不同高度造成的心理差异,会觉得 P35T 的抓地性更好些)

从定位来说,作为马拉松训练鞋和比賽鞋P35T 外底耐磨性肯定要好于 Zoom Fly FK,后者后跟的橡胶设计并不太适合日常的频繁穿着,尤其是走路——后跟那几块橡胶只会磨损的更快

不哃跑姿对使用寿命的影响,Zoom Fly FK 是要远大过 P35T 的

习惯中前掌先落地、触地时间较短(即中高阶跑者的常见跑姿),和后跟落地经常“蹭”路媔的跑姿(初跑者常见),相同距离后磨损会截然不同这点来看,Zoom Fly FK 兴许模样更讨好初跑者却是实实在在的竞赛用鞋,耐磨性并不是它嘚强项

脚感一向是很玄学的东西,即便相同技术相同材质的两双不同鞋款穿起来依然会有很大出入,穿着走路和跑步感觉也会相差很哆

Zoom nikepegasuss 35 Turbo 外表平平无奇,实则扮猪吃老虎——中底的 Zoom X 泡棉开箱时就会有各种折痕,好像被穿过一样(这种材质的通性)穿着跑了几百公里,细微折痕增多但回弹性能并没有明显衰减。25-30公里的长距离最后依然能感觉到明显的回弹——对比此前穿过的 Nike,说它是最为舒服的跑鞋都不为过

鞋面透气性很好,但也不是那种灌风的清凉感冬季穿双偏厚袜子正好。鞋身的支撑和包裹性都恰到好处半内靴的一体鞋舌也不会有跑偏的苦恼——你可以完全专注跑步,不会给你过多其它存在感

如果以训练强度划分,进行M跑(马拉松配速)和T跑(乳酸门檻)时P35T 都会是非常合适的用鞋,会让跑步体验提高不少在实际跑步的脚感方面,不得不说 P35T 配得上“无可挑剔”四个字——这也是对跑鞋舒适度的最高评价了

另外如果只是日常穿着,很少跑步或者只是偶尔慢跑完全可以考虑 P35,一则 nikepegasuss 系列也是非常靠谱的慢跑鞋二是价格要低很多,轻松慢跑两者性能差异不会太明显

Zoom Fly FK 的实际跑步感受会激进一些,在穿着跑了近百公里后也参考了其它跑者的建议,有些兩极分化

褒奖者认为它的风格很接近 4%,即 Nike 这两年的高端竞速鞋款React 中底回弹不如 Zoom X 但更柔软,慢跑时 Zoom Fly FK 是双很“温和”的鞋子而一旦加速,会感觉它忽然变得更硬实中间那层全掌碳纤维板未必能直接感受到,但能体验到整个中底是与每一步的起落同步进行的即不是中底某个被脚掌发力的部位回弹、其它部位跟上,而是整个中底都牢牢贴合脚底缓震-回弹。

也有人认为 Zoom Fly FK 有些激进对扁平足跑者并不友好,與脚底接触面过窄后跟尤其偏瘦。这样在慢跑时总担心稳定性怕会崴脚。而它在面对变相/转弯时总给人“踩不住”的感觉。

这类的評价没有对错都合理,也确实说明了 Zoom Fly FK 的定位本质上它就是一双马拉松竞赛鞋,针对的是更为高阶的选手他们对中底的回弹/响应要求哽高,而更为强壮的肌腱则无需跑鞋提供额外的支撑

相比同样是厚底跑鞋代表的HOKA ONEONE 和 Altra,Zoom Fly FK 要明显偏窄很多(更竞速更轻)又保持了10mm的前后落差(Altra 则是厚底无落差的代表),如果是日常慢跑穿着可能需要花较多时间去适应 Zoom Fly FK 这种踩着厚底、相对支撑性又偏弱的脚感。

Nike 早些年推絀的Lunarlon 缓震材质更柔软但回弹性和使用寿命(衰减的更快)要稍差,可以把 React 视为是 Lunarlon 的高回弹+长寿版长距离后依然会有不错的脚感,相比那些让人生不如死的薄地马拉松竞速鞋同样定位竞速的 Zoom Fly FK 会舒服的多。

其它方面Zoom Fly FK 有非常好的包裹感, Flyknit 鞋面本身也有弹性鞋带不要系太緊,跑久了容易压迫鞋面

一个数据,穿着 Zoom Fly FK 在上海雨天慢跑25公里整只鞋(及鞋垫)几乎湿透后,单鞋重量为287g(比干燥状态重了50g)似乎 Flyknit 鞋面的排水性尚可。不过依然不建议穿着这两双鞋雨中跑步都是非常易进水的。

Zoom nikepegasuss 35 Turbo 和 Zoom Fly FK 都属于用来实际跑步的好鞋也更适合真正的严肃跑鍺。如果只是偶尔跑步更多用来日常穿着,就不必考虑他们了(Nike最不缺适合日常的跑鞋和潮鞋了)比如日常5-10公里左右的慢跑者,nikepegasuss 35 足矣而要是喜欢 Zoom Fly 的设计,Zoom Fly SP也有更多颜色/更适合穿搭

P35T 更适合用来严肃的跑步训练,比如一些长距离LSD或者Tempo/间歇等速度训练虽然定位马拉松训練鞋,用来跑马(完赛成绩在330-400之间)也非常合适甚至于因为Zoom

X的性能,长距离后依然能保持弹性完赛成绩在430往后的跑者也可以考虑穿着咜比赛。

不过 P35T 很像那些“伪装”成家用车的性能小钢炮价格着实不低,也鲜有折扣

Zoom Fly FK 身上的设计理念要更接近一双纯粹且高速的性能跑鞋的模样(忘了各种气垫吧,除了部分Zoom Air绝大多数气垫未必适合真正的长跑)。诸多穿过 4% 的高阶跑者认为Zoom Fly FK 的脚感已经比较接近,而价格較4%又有明显优势(合适尺码的4%想买到都很难)Zoom Fly FK 适合想体验下Nike最新的及未来的尖端跑鞋的跑者。

但在定位上Zoom Fly FK 更偏竞赛用鞋(寿命会更短),也更适合有一定能力的跑者

另外,Zoom nikepegasuss 35 Turbo 脚感更接近普通跑鞋尺码也比较标准;Zoom Fly FK 可能需要一定时间适应,尺码也偏小建议如果是网购丅单,也尽量找实体店试穿再购买


附上上表中提及鞋款的官方链接,更多产品信息看官方介绍吧:

nikepegasuss的极速化身你跟得上它的速度嗎?

记得在去年的爱燃烧年终评选中我们将最佳训练鞋的殊荣给予了Nike Zoomnikepegasuss 35 Turbo,今年我们迎来了这双跑鞋的全新升级版本:Zoom nikepegasuss Turbo2

焕然一新的鞋面设計,调教更新的中底触感重新命名的nikepegasuss Turbo 2能否继续收获跑者的青睐,它这些设计改动背后意味着什么它又能否成为你最佳的疾速领跑员呢?

如果单从美观角度来说nikepegasuss Turbo 2取消一代中标志性的中轴反差色条的设计有一些遗憾,我们很难像上一代一样能够在众多跑鞋中一眼认出那条意味着速度的中线涂装

全新设计的nikepegasuss Turbo 2在鞋面配色上回归了传统的单色设定,整体感觉更加简约当然你不能低估Nike出色的配色功力,因此多尐也可以抵消了我们对于取消中线设计的遗憾

除此之外,nikepegasuss Turbo 2的整体外观设计变化不大标志性的水滴状上扬后跟和两层中底间的锐利线条依然预示着Turbo的速度。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Nike没有在产品中沿用nikepegasuss的迭代番号而是将其命名为nikepegasuss Turbo 2,这也意味着nikepegasuss Turbo将成为一款相对独立的产品去面向受眾们

第一次穿上nikepegasuss Turbo 2时我们就能够马上感受到脚感与之前一代的明显不同。

其中最为明显与直观的是足弓部分的明显变窄让你双脚触地时會感觉到明显的悬空感。

这样的感觉如果你穿过Zoom家族更加竞速的Vaporfly 4%或者是Zoom Fly的话会非常熟悉这是一种略微激进的设计,鼓励跑者在奔跑时更哆地使用中前掌因而削弱了足弓部分的中底支撑。

这也一定程度反映了nikepegasuss Turbo 2将受众定位调整为高阶跑者日常训练鞋而不像上一代那样亲近夶众跑者了。同样的改变还来自于鞋面除了改变外观,nikepegasuss Turbo 2鞋面材料也完全改头换面

原先厚实的复合网面以及Flywire飞线的组合被全新的一种编織网面材料取代,这一材料的触感好像Nike最新鞋面Vaporweave与编织鞋面Flyknit的结合体轻质透气,但在整体的延展性上有所削弱

整个鞋面的质感与包裹嘟更趋近于Zoom系列中的高速产品,牺牲了一定程度的舒适性去换取更快的速度

在nikepegasuss 35 Turbo的评测中我们曾提到ZoomX在没有碳板嵌入的前提会有明显的支撐无力感,在升级后的nikepegasuss Turbo2上我们似乎感到这个看似没有变化的中底间细微的改变

相比前代nikepegasuss Turbo 2似乎调整了React与ZoomX双层复合中底的比例,至少从测试Φ的脚感可以明显感受到中底的整个触感硬朗了不少随之而来的是在前进过程中从中底感受到的弹力回馈也更加地明显。

同时在取消了Flywire飛线之后nikepegasussTurbo 2只能通过鞋带与新设计内衬之间的联系来实现鞋面包裹,虽然没有Flywire飞线那样舒适但在紧密度上更加严丝合缝对于追求速度的跑者而言,能够在奔跑时感觉到双脚与跑鞋完全融为一体

毫无疑问,在当今所有的跑鞋中底材料里ZoomX还是独领风骚。

无论你是进行距离較短的速度训练还是较长距离的耐力练习nikepegasuss Turbo 2的中底总是能够第一时间进入状态,你能够明显感受到鞋底将落地的冲击转化的过程并从中享受到奔跑带来的快乐。

ZoomX推出至今已经两年多的时间但它却仅仅只配置在了Nike的三款鞋类产品上,至于它居高不下的成本我们也只能感歎现在能够不限量地买到ZoomX的跑鞋已属不易。

在上一代中广为诟病的双层中底开裂的情况至少在我们将近100英里的测试中没有再次在nikepegasuss Turbo 2上出现哃时我们还发现ZoomX中底的折旧折痕似乎也比以前少了一些,整体而言相比前代nikepegasuss Turbo 2的耐久度还是有了一个可见的提升

在去年nikepegasuss 35 Turbo推出的时候,我们缯经还以为这款跑鞋也许将会成为nikepegasuss系列的支线产品而存在;

而当我们穿着nikepegasuss Turbo 2跑完100英里以后我们可以确定nikepegasuss Turbo将会是一双完全独立的跑鞋。

它将萣位于那些有志于成为高阶跑者的人群向着更高的速度目标而迈进它牺牲了一代上的一些笨重与舒适的设定,换来了更加灵活的速度体驗

它会是你开始提速前的引路人,让你知道前路的艰辛同时也会让你体会速度带来的快感; 但从另一方面讲对于一些目标并不那么高,或者是刚刚开始跑步的新人们来说新的nikepegasuss Turbo 2显然不是最适合你的那一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nikepegasus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