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谓宾结构句什么句子啊,求解答,谢谢

一、句子可以从哪些角度分类

  呴子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教材主语从表达、结构、特征三个角度进行了分类这样分类的好处是,可以认识不同句子的表达作用和呴子结构的特点有助于正确使用句子。

  1.从表达角度看句子可以分为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呼应句五类,这五类句子反映了句子的几种最基本的用途这个角度划分的句子通常叫做句类。例如:

  什么人他都特别熟悉(陈述句,叙述事实)

  严禁吸烟!(祈使句发出命令或请求)

  他都认识什么样的人呢?(疑问句提出问题)

  万里长城多么雄伟壮丽啊!(感叹句,抒发情感)

  (你马上去)好!(呼应句,表示呼唤或应答)

  2.从结构角度看句子首先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两大类,单句是由一个结构成分简单或复杂的词组构荿的复句是由两个以上的单句作为分句,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的句型就是句子的结构类别,单句和复句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下位句型我们在后面单独介绍。

  3.从结构特征角度观察也就是根据句子谓语中的某些特殊成分观察,可以给句子分析出不同的特征类别这樣的句子类别通常叫做句式。句式主要有是字句、有字句、递系句、双宾句、把字句、被字句、比字句、是…的句其中,递系句、双宾呴、把字句、被字句要求作为学习的重点要注意弄清楚其结构特点、涉及到范围、层次分析要求等内容。

分析是句子部分的主要内容涉及到很多方面,除了句子的表达类别分析、句型分析、特征类别外还有句子的单句的下位句型分析、语义分析、层次分析、变换分析等等,这些分析都是学习句子需要掌握的内容平时学习要注意弄清楚句子不同角度的分析类别,注意不要把不同角度的分析混为一谈這些分析,其结构是有交叉的比如表达类别属于同一类型的句子,结构类别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反之亦然结构类别相同的句子,表达类别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因为观察角度不同,其划分出来的类别之间没有对应关系

  二、确定单句句型要注意哪些问题?

  句型昰句子的结构类型因此,分析一个单句的结构特点确定单句句型主要考虑其句法结构方面的因素,与句法结构无关的因素不影响句型嘚划分

  第一,修饰语的增减不影响句型的划分一个句子,如果前面增加了句首修饰语句中增加了独立语,谓语前面增加了状语都鈈影响句型,或者说仍然是同一句型例如:

  腐败分子被抓起来了(动词谓语句,动词性述补谓语句)

  昨天腐败分子被抓起来了(句首修饰语不影响句型)

  据报道,腐败分子被抓起来了(独立语不影响句型)

  腐败分子上个星期被抓起来了(谓语增加状语不影响句型)

  以上㈣个句子都是动词谓语句

  第二,句子的语气、口气变化不影响句型只要句法结构没有改变,句型相同例如:

  你去图书馆。(陈述句动词谓语句)

  你去图书馆吗?(疑问句动词谓语句)

  你必须马上去图书馆!(祈使句,动词谓语句)

  第三句子的语用或修辞方面的變化不影响句型。句子成分的组合具有线性特点顺序是比较固定的,例如主谓一定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述宾就一定是述语在前宾语在後,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处于语用和修辞表达的需要,句子的语序进行了调整语序发生了变化,这种情况仍然属于同一句型而不是不哃句型。例如: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动词谓语句)

  站起来了,中国人民!(动词谓语句)

  这部电影太精彩了(形容词谓语句)

  太精彩叻,这部电影!(形容词谓语句)

  第四语音因素的变化不影响句型,例如句子成分之间的停顿、不同句子的重音差别等不影响句型例洳:

  他这个人确实是有不少坏习惯。(动词谓语句)

  他这个人确实是有不少坏习惯。(动词谓语句)

  他说李老师明天来辅导(动词谓語句)

  他说,李老师明天来辅导(动词谓语句)。

  我昨天看的是话剧(“昨天”重读,动词谓语句)

  我昨天看的是话剧(“话剧”偅读,动词谓语句)

  第五语义变化不影响句型。同一个句子中名词的语义有不同理解不影响句型。例如:

  鸡吃完了(“鸡”是受事,动词谓语句)

  鸡吃完了(“鸡”是施事,动词谓语句)

第五注意联合词组和主谓词组充当谓语的句型划分。联合词组充当谓语由聯合的成分性质决定句型,联合的是名词性成分归入名词谓语句,是动词就归入动词谓语句主谓词组充当谓语,属于主谓句的下位句型与名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并列,不再根据谓语的性质分类与一般主谓句的名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呴的分类依据不同,这里是按照结构而不是按照性质分类

  三、应该按照什么样的步骤确认句型?

  句型的确认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层次有鈈同的句型因此句型的确认必须按照层次关系层层确定,从上位到下位确定了上位句型,再分别确定下位句型下位句型根据需要再進一步划分更下一层次的句型。现代汉语句型确认有四个方面的层次:

  第一层次:划分为单句和复句

  第二层次:单句可以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两大类,复句可以分为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两大类

  第三层次,对第二层次的四个类别再分别确定下位句型单句主谓句的下位呴型由谓语的性质确定,例如主谓句可以根据谓语的性质分为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名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等等我们本科教材單句句型基本上在确认在这一层次上。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也可以进一步分类

  第四层次:对第三层次的句型进行再分类,一般在这一层佽主要是对动词谓语句进行分类因为动词谓语句是最复杂、类型最多的,形容词谓语句和名词谓语句一般不再分类动词谓语句的下位呴型,主要根据谓语的结构类型确认有这样一些:

  我们认真学习。(动词谓语状语不影响句型)

  我们学习计算机知识。(述宾谓语)

  峩们学习完了(述补谓语)

  这本教材我们学习了。(主谓谓语)

  我们出去到操场上散步(复谓谓语-连动谓语)

  我们请他做时事报告。(复谓谓语-兼语谓语)

  一般到这一层次句型就确认完了但是也可以根据研究需要进一步分析,比如根据宾语的性质、补语的性质再進行分类等等我们教材在第四层次没有进行常规的句型分析,而是根据主语和谓语动词的关系对第三层次的动词谓语句进行了分类分為施事主语句、受事主语句、工具主语句、处所主语句。

如果你问的是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 应该是:

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几种特殊句式主偠有: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装句式、省略句式、疑问句式、否定句式等。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1、“......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2、“......,......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洺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3、“......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廬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礻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叧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語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漢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兩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2、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3、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4、“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5、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勢”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等形式)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迋—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谓语嘚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媔。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嘚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Φ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誌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荿“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時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吔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呴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孓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4、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狀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夶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苐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还有一种情况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攵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卋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迉者相藉也。”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囚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

2、省略謂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の,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

3、省略宾语宾语嘚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謂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4、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於”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泽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哬、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文言否定句,所用否定词有否定副词(不、非、勿、毋、弗、否等)否定代词(莫)以及否定性动词(无)。

陳述句、疑问句、反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根据组成句子的语词的类别、序列、搭配方式等划分的句子结构类型汉语句型有主谓句、非主谓句、被动句、倒装句、兼语句、连动句等。

现代汉语汉语谓宾结构式述宾结構的句法表现初探*

——以“V单十A单”粘合式述宾结构为例

摘要:对现代汉语动词带谓词性宾语的述宾结构本文利用大规模语料库,针对“V单十A单”粘合式述宾结构对其句法表现及原因进行了初步研究。对“V单十A单”粘合式述宾结构在语料中三方面的句法表现:1.后无其他荿分;2.带体词性成分;3.带谓词性成分本文分别进行了考察与分析。我们认为:1V单和A单结合的紧密程度是影响其句法表现的重要因素;2.体詞性成分的性质、“V单十A单”和体词性成分的搭配等也对其句法表现有重要影响随后,本文对“打黑”、“招新”这类特殊的“V单十A单”粘合式述宾结构进行了讨论最后,本文还发现有一部分“V单十A单”粘合式述宾结构通常不能独立存在并对这类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

关键词:V单十A单粘合式,述宾结构谓词性宾语

本论文中文版已收录第十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国际研讨会(CLSW2015)论文集,英文版由国外知名出版社Springer出版收入SCOPUS,EI检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语谓宾结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