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有多少字告诉了我们什么(少一点)

信息加载中...
科学·教育·思想
在送别2004年迎来2005年之际,中央电视台名主持人播报了一台2004年重要新闻的回放录。它编得很好,对人很有启发。可是,当看到在弘扬传统文化的栏目中,首先播出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幼儿园的孩子们在背诵“三字经”时,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感觉,不仅是遗憾。
那些孩子很天真,对着采访的镜头说:我们不懂。有点育儿常识的人都知道,幼儿园的孩子不会理解“三字经”的内容,而且他们长大以后,也不会记住5—6岁时背的这些内容
如果有人感兴趣的话,可以看一下Paul Thompson最近的研究结果。
人脑中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在出生时已经基本生成了,而脑的体积在儿童出生后不断增大,大约在6岁以前增加明显,增大约四倍,20岁左右最大,然后会逐渐减小。出生以后脑的发育成熟过程要到25岁左右才能完成,这种发育过程包括了神经元突触的大量生成和剪除、髓鞘化和功能区重构。
人在出生后突触会大量生成,然后重组、连接和剪切。不同区域进程不一样。大体上,突触迅速增加的时期对应于该项功能出现的时期,而突触密度最大的时期对应于对该项功能可塑性最好的时期。突出的总量在18个月到2岁时最多(也有的文献说在5,6岁时),这以后许多皮层的突触密度开始降低,突触大量剪除的时期对应于该区域脑功能较稳定,接近成年人可塑性的时期。前额皮层出现第二波女孩在11岁,男孩在12岁。这个时期大约是青春期的早期,因而青春期的早期是脑逻辑思维发育的重要里程碑,在这个时期,大量早期形成的突触没有被组织到功能回路中去的那些将会被剪除,那些不经常使用到的皮层功能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消失,其中包括儿时的记忆。儿童在5 到6岁时就会形成许多早期的记忆,但它们会在成年的早期失去。一般在10岁以后,我们在记忆中才形成可以回忆得起的,相互关联的事件。人在出生以后,大脑逐渐从功能分区不明显的弥散性分布到形成模式化,同时大脑的可塑性降低。
既然,一方面孩子不能理解,又记不住;另一方面儿童早期的教育又十分重要,为什么要提倡他们背诵“三字经”呢?近几年这件事已不断有人提倡,但没有看见对其效果科学的评估报告。有一次我和法国科学院副院长Quere博士谈起此事。他很幽默地说“我刚去印度尼西亚访问,那儿有的幼儿园让孩子在背诵可兰经。”
我在这里斗胆抄录一段胡适先生之文。在《实用人生》一书中,中国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倡导者之一胡适深感到:“在欧洲曾经和我们一样,欧洲过去的光荣,我们都具备着,但是欧洲毕竟是成功。这种原因,我认为我们比他少了两样东西,就是少了一个大的和附带一个小的,大的是科学,小的是工业。我们素来是缺乏科学,文治教育看得太重。我们现在把孔子和其同时的亚力士多德,柏拉图来比一比,柏拉图是懂得数学的。‘不懂数学的不要到他门下来’。亚力士多德同时是研究植物的,孔子较之,却未必然吧?。。。。。。所以中西的不同,不自今日始。我们既明白了这个教训,比欧洲缺乏的是什么?
今天到了二十一世纪,到了知识社会,我们是否更应该了解一下,那些发达国家忙着在幼儿园里进行什么教育改革?
&&&&发布于日 21:30 |
阅读数(143979)
上一篇:下一篇:
发表评论 &
显示全部&&
显示全部&&
文章数量:194
评论数量:4459
访问数量:4292028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
&(24850人关注)
&(320人关注)
&(27人关注)
&(6844人关注)
&(1人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字经全文多少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