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专业老师指教,古星云大师字画落款印章为什么没有落款和印章,真心感谢,不懂的就别叨叨了

古字画没有印章,只有落款名,有没有收藏价值_百度知道
古字画没有印章,只有落款名,有没有收藏价值
我有更好的答案
但凡艺术品价格高低都得市场说了算,有的买高档的,有的买低档的。另外相同与不相同的字画在不同的人眼里价格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无论谁的书画都有好差,都有值钱与不值钱的,有贵的和相对便宜一点的,所以不能笼统用平方尺来论,只能说某一张是多少钱一平方尺。润格也没有什么准头,只是一种参考,主要还是靠自己的判断和对他的书画的了解,以及当时的市场的炒作情况而定。一幅字画,在不同地点、不同时刻、不同的拍卖人手里,价格都会不一样。比如,同一个人的书画有的值10元或者20元一平尺,有的值50元或者100元一平尺,有的值1000元/平尺,有的2000元平尺,有的可能3000平尺、······,甚至1万、几万平尺······;而且换另一个拍卖商、中介又是别一种情况······所以是很难判断的,更不是绝对的一个价格。任何个人的评价都只是片面的、个人的观点。有特色的、名人的,有特别喜欢的买家想要,这些都可能使得价格更高。但是如果只是因为某个人现在有职务,或者纯粹是炒作才使得书画价格高;那么等他退了,或者没有人炒作了,价格很快会降下来,甚至不值钱。其他任何艺术品均如此。只要是还好,都有收藏价值。这里特别提出的是——润格是不靠谱的一种参考,主要还是看市场,还有自己对作品的了解,就像我上面说的。不好意思,主意还是要自己拿,别人说的都只能作为参考。一己之见,说得不对请原谅
采纳率:93%
有收藏价值
不,有收藏价值。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印章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没有印章的字画是不是就不值钱_百度知道
没有印章的字画是不是就不值钱
我有一副8尺的画,但是没有印章,是不是不值钱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不一定,有的时候,没有印章的,比钤印丰富的价要高的很多.因为没有印章不代表就不是名家真迹,钤印齐全的不能证明它就是名家所出.
采纳率:83%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印章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各位老师能否帮忙看一下这幅画的印章,非常感谢!_百度知道
各位老师能否帮忙看一下这幅画的印章,非常感谢!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三枚印章分别是“白云堂”、“顽生”、”豫堂”存疑印章文字是“顽生”,而落款却是”砚生”书,两者不符,甚是奇怪。
采纳率:74%
对,红的是印章。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查看: 2821|回复: 14
浅谈书法的款识和印章
浅谈书法的款识和印章
&&王 绍龙撰一.& &序& & 言书法是一门学问。一幅好的书法作品,是书法家根据作品的用途,选择合适的内容,适宜的书体,合理的章法;用毛笔、墨汁将汉字写成一定的格式;落上得体的款识,钤上考究的印章,使其成为能感动读者、具有美学价值的艺术品。这一过程,是书法家才智和感情的释放,学养和阅历的体现。纵观前贤的法书,如诗如画,灿若朝霞。特别是清末民初,由于地下文物不断涌现,为书法创作提供了新的源泉。书法家们潜心国学,致力字外功夫,融诗文画印于笔端,把书法艺术推向一个崭新的时代。表现在款识和印章方面,则是更加考究,更臻完善。如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等大家的传世作品,从所题的款识和所钤盖的印章,大致能看出书法家的创作意愿及作品用途。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款识方面,老一代家对落款称谓都非常讲究。如一九七八年八月《书法》第一期,汤国梨先生、于立群先生、郭绍虞先生和一九七九年二月《西冷艺丛》第一期,沈君墨先生、潘大颐先生写的毛润之先生,均称 “毛主席”,非常尊重诗词作者,显示出书画大家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学者风范。 “文革”结束,中国书法篷勃发展,涌现出数以万计的书法家,可喜可贺。然而,由于市场效益的驱动,书法作者偏重笔墨技巧,忽视传统文化。在具款和用印方面常出现些有悖常理的谬误。某些书家,甚至书界名流,在书写前贤诗文时直书其名讳,如“辛弃疾词”、“毛泽东诗”。更有甚者,不姓而只书其名,如“清照词”、“过庭书谱句”等。在传统文化中,径书其姓名,是对诗文作者的不尊重。不姓而只书其名,更是老师对学生,长辈对晚辈的昵称。如孔子呼学生冉求:“求,尔何为?”。司马文正公(司马光)写给儿子司马康的家训《训俭示康》等等。还有些书界名家在为他人题跋作序、展览留言时,不分长幼,一律不姓而名曰:“□□先生”。笔者认为不姓而名称先生亦是不妥,吴昌硕先生的同道没有人称吴昌硕先生为俊卿先生的。已故毛润之先生,身为国家元首,称董必武副主席为“董老”、“董必武同志”,未见称“必武先生”。前人虽有称某某先生的,如“缶庐先生”,“苦铁先生”,“昌硕先生”。是同辈间称斋馆号、雅号或字(表字)。(表字,是中华文化特有的可以自己介绍,但只供别人称呼的名字以外的别名。“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后据本名涵义另立别名称字”……&&“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辞源》)。印章方面,前贤盛子履曾云“图章必期精雅,印色物取鲜洁,画非借此增重,而一有不精,俱足为白璧之瑕”。书法作品上的印章,是书法布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不是随随便便在黑白之间加几点红色点缀。这其中亦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在传统书法作品中,写前贤诗文,与长辈,同辈文字交往,用名章和自谦的斋馆号章。写自撰诗文、与学生和晚辈文字交往,可用别号章、斋馆号章。如先贤齐白石先生写自撰诗文及与晚辈文字交往时、常用“白石”、“ 白石之印”等别号章。写古人诗文,与同辈文字交往时,则常用“齐璜”、“齐璜之印”等姓名章。引首章、押角章、腰章的印文要尽量与所写诗文相契合。如写岳武穆词“满江红‧怒发冲冠”,要用“还我河山”之类的同仇敌忾的辞句,不宜用“人寿年丰”之类的不痛不痒的辞句。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也在不断提高,收藏者、观赏者已不再迷信书者的头衔和舆论炒作,开始关注书法家的学识。对书法作品落款的称谓和印章的使用亦相当重视。因为款识和印章的雅俗,直接影响着书法作品的品位和收藏价值。在这里,笔者仅就书法作品中的落款称谓、印章使用谈一些自已的浅见。
二. 书法的款识
书法的款识,犹如文章的序跋,印章的边款,看似可有可无,无关紧要,而实际上,是书法作品重要组成部分,起着铨释作品,平衡章法的重要作用。款识的措词是书者学识、修养和阅历的体现,需要认真处理,不可等向视之。书法家在创作一幅作品时,写完正文后,要注明所写诗文的出处和作者的名号(不常见的诗文,如不注明出处,则疑为书者自撰)。如果对诗文作者和诗文扼要地作一些介绍,就需要斟酌称谓,组织文字,使款识、印章与所书正文完美结合。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的文化水平提高,文化界倡导国学,宏扬国粹,注重礼节,讲究斯文。书法作者也不甘落后,在文字交往中用大人、先生、老师、方家来称呼对方、称呼先贤。尊重他人、尊重古人,本是件好事。然而,某些书法作者传统文化的底子太薄,在落款时生搬硬套,免不了张冠李戴。如:“孔子先生论语句”,“刘邦老师大风歌”等等,令人捧腹。写古人的诗文,不要直书先贤的名讳如“王安石诗‧登飞来峰”。要用封号、世称或雅号,写作“王荆公诗‧登飞来峰”。以示对先贤的尊重。写古代格言、警句亦要注明出处。例如,“满招损,谦受益。”落款时要注明语出自《尚书‧大禹谟》。如写自撰诗文,要适当作些说明,如撰文时的天气、心情、环境和撰文的原因等。如用了典故,亦要适当地加以注释。款识的纪年。用干支、公元皆可。公元、干支并用亦可。单用干支则不宜用“岁次”□□。颜鲁公《祭侄文稿》中“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岁次戊戌”的前面有“维乾元元年”。就如“公元二00九年岁次已丑”,是有主次之分的。款识的书体。篆书用隶、楷、行落款。隶书用楷、行落款。楷书用行书落款。行书用行草落款。小楷可用小行楷、小楷落款。草书只能用草书落款。一般情况,落款书体要比正文晚一些,活泼一些,但跨度不宜太大,如篆书不宜用草书落款。款识字的大小。视章法而定。落款字一般要小于正文字,以二分之一为常见,也有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一的。前人亦有用同样大小的字落款,只要章法允许,看上去舒服即可。
1,&&书法的落款&&
书法作品的落款,分单款、双款。单款又分短款和长款。短款也叫穷款,一般是书者的署名,如“□□书”。长款也称全款,字数的多少,视正文留下的空间而定。一般是注明所书诗文的来历,作者名号,诗文集(选)字的出处,篆书的释文;作书的时间、地点、天气、环境等。如缶庐公写的“汉书下酒,秦云炅河”。右边“集曹全碑阴字时癸亥元旦呵冻成之”,左边“八十老人吴昌硕”。双款,则分上款和下款。上款是接受作品人的名号,下款是书者的署名。如齐白石先生写的。上款“蔚山先生两嘱”,下款“戊寅白石齐璜”。还有加些说明的,如缶庐公写的篆书中堂“寿”字,上款“辅之老兄嘱篆於禅甓轩”,下款“癸亥元霄吴昌硕时年八十”。横幅少字作品,款识亦可落在正文下面,从右向左写,长度与正文近似,但两端不宜长于正文﹙长于正文则形成梯形,视觉效果不好﹚。落款中,遇有诗文作者的名号或诗文题目时,最好是另起一行。应嘱、送人,接受作品人的名号亦如此。手卷式作品,每行字数较少,落款时要合理按排。有的书者把“右录苏坡诗一首”七个字,写成三行,第一行“右录苏”, 第二行“东坡诗”,第三行“一首”。很不讲究,应该是第一行降一格写“右录”,第二行“苏东坡”,第三行“诗一首”。对联落款,一般是上联右侧一二字间写上款,下联左侧二三字间写下款。也有右边写释文,上款、下款都落在左边的。琵琶款的少字对联,款识落在正文下边,上联下边题上款,下联下边题下款。可写二至三行,钤印后与正文同宽。多字长联,上款题在上联内下侧,下款落在下联内下侧。穷款宜落在下联中部偏上一点。今时风行 “□□书”三个字的穷款,却顶在紧上边,几乎与正文平行,笔者认为值得商榷。对联作品,写中的一联,将全诗和款识写在上下联的两侧,既点出对联的出处,又不失为对联一种的款式。
2,& &现代称谓
《书法》上有一篇楚三先生的文章,涉及到文化交往中的称谓。节录如下:“文化交往中对方尊自己卑的规矩,对于「礼仪之邦」的中国人来说,过去是基础常识,然而现在变成「学问」了,很多人搞不清楚。我经常收到一些书法集、印谱,扉页上作者题赠区区十余字,有瑕疵的就不少。过去的交往中,称呼对方须用字号,自己才用姓名。想当年〔煮酒论英雄〕,曹操对刘备说:‘天下英雄,使君与操耳’,若换成‘天下英雄,刘备与孟德耳’,就成大笑话了。现代人少有字号,没法子,只能从俗,但连名带着姓一起称‘徐正濂先生雅教’到底不太相宜。直呼其名,径称其姓,在古文中大体上是骂人的时候才用的,如‘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骆宾王《讨武曌檄》﹚”。徐正濂‧《钱君匋先生往来鸿雁录选》。楚三先生所述现象,确实存在。今人很少有表字,姓名加先生,如;“□□□先生”是一般称呼,(如书信往来)。写姓讳名称先生,如“□先生”,是尊重对方的称呼。在朋友场合中,同姓人较多,为了区别同姓人,口语不妨叫“□□先生”,但是,在文字交往中不宜直书其姓名。现在称谓。最常用的是同志或职务。如国家领导人,温家宝总理,要称温总理,温家宝同志。有些省、部负责人,开口“家宝同志”,闭口“家宝总理”,自以为亲切。按中国的传统,很值得商榷。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举国上下,不分长幼,皆称邓小平主席为“小平同志”,这应是在一特殊的历史时期,表示特别亲切的称呼,不足为常例。写今人诗文,上款要写今人的职务、表字或别号,如无表字、别号,须写全名。例如,写刘少奇同志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具款时写作“刘少奇主席语录”,“□□年□□□书”。写大庆工人的豪言壮语“石油工人一声吼,大地也要抖三抖。”具款时写作“王进喜同志的豪言壮语”,“□□年□□书於□地”。 如写自撰诗文,可谦称拙作、杜撰、凑联、打油、俚句等。如果真是按格律写的诗,也不要自称五律、七绝…… 万一失律,就会授人笑柄。真是好诗,识者不会看不出来。
3,&&传统称谓
写前贤的诗文,上款不要直呼其名。要称封号、谥号、世称、世居、雅号等。如称封号的:颜鲁公(颜真卿,字清臣)。称谥号的:欧阳文忠公(欧阳修,字永叔)。称有代表性为官地名的:柳柳州(柳宗元,字子厚)。称世称的:五柳先生(陶潜,字渊明)。称有代表性的官职的:杜工部(杜甫,字子美)。称世居的:韩昌黎(韩愈,字退之)。称雅号的:东坡先生(苏轼,字子瞻)。称斋、馆、雅号的:文三桥(文彭,字寿承)。丁钝丁(丁敬,字敬身)。完白山人(邓石如,字顽伯)等。 古代圣贤,要称“夫子”或“子”,如孔夫子、孟夫子、老子、庄子、朱子…… 下款落自己名子或姓名。以示对前贤的尊重。我们继承传统,就要按传统的要求题写款识。在与老师及老师的同事文字交往中,上款要称子、夫子、恩师、先生…… 写姓不写名(学生不宜呼老师的名子)。如:“夫子□公教正”。下款落受业、门生、门下、门人等, 用名不用姓,如:“门生□□学书”。写给长辈的按辈分加大人、先生等。本家的可不写姓名,如:“叔父大人正腕”,“小侄□□学书”。非嫡系长辈上款可称雅号、斋馆号加先生,但长辈自谦的斋馆号如老拙、钝夫、聋庵等最好不用,下款落自己的名子或姓名。乡谊、世交可加世字,上款“世伯□□先生雅正”,下款“世侄□□敬书”。地方上德高望重的可称公,如:“李公雪如先生教正”。在艺术方面开宗立派、造诣高深的学者、专家,可称诗伯、词宗、大师、宗师等。 “自呼其名也是一种谦称,称人之字也是一种尊称”《古代汉语》。同道、同学、同辈之间,上款用表字或斋馆号加先生、道友、仁兄(年龄相仿皆可称兄,本家的称宗兄),年龄较小的可称贤弟,大弟等。如:“□□仁兄雅正”、“□□道友哂正”…… 下款落名或姓名。如“小弟□□书”、“□□□ 学书”。老师写给学生的称呼比较宽泛,上款可写姓名、雅号、表字,加贤棣,同学、小友等,如“□□□同学惠存”。下款落姓名、斋馆号、别号均可。如“□□□拙笔”。 长辈送晚辈的,上款写辈份加名、姓名。如“三侄□□补壁”、“世侄□□惠存”等,下款落姓名、斋馆号均可。如“静斋主人□□□拙笔”。如自作诗文,下款“□□□书俚句”、“□□书旧作”等。如参加展览或出售的书法作品,写前贤诗文要称封号、谥号、世称、世居、别号…… 下款落姓名或姓名加表字皆可。写自撰诗文,可落“□□﹙表字﹚□□□﹙姓名﹚书俚句”。书法作品落款中带字、号,有自我介绍之意,前人亦有之,似已约定俗成。如吴昌硕先生篆书联落款“昌硕吴俊卿”⑾。但不宜单用。
三.书法的印章
“尝观古人之印,用以招信,故曰印信。上而诏令文移,下至契约笺牍。罔不重之。书画至风雅,亦必以印为重。书画之精妙者,得佳印益生色。无印,辄疑为伪。印之与书画固相辅而行者也”吴昌硕先生撰《西泠印社记》⑿。印章用于招信,大约始于周代,与货物流通有关,继而延伸至诏令、契约,成为官府民间信用凭证。用于书画收藏,当始于宋代,北宋初期,社会渐趋稳定,宋代帝王就着手整理内府收藏的历代书画,鉴定无误者,即钤上作为招信的印章。民间收藏亦效之,收藏用印也随之风行。公侯将相及文人雅士,大多都有斋馆印、别号印以备不时之用。如苏东坡有东坡居士印、米芾有宝晋斋印、姜白石有白石生印等等。这个时期的印章制作,依然是文人篆书印文,匠师造范铸印或琢玉制印。印章主要用途是收藏和鉴定。盖在自己的书画作品上,作为书画的组成部分,尚未普及。至元末明初,王元章(王冕,字元章,画家)发现用浙江丽水县,天台宝华山所产华乳石,镌刻印章,能得心应手。开始了书画家自篆自刻印章的新时代,结束了由文人篆稿,匠师制印的传统模式。同时涌现出文三桥(文彭,字寿承)、何雪渔(何震,字主臣)、朱畸臣(朱简,字修能)、汪娄东(汪关,字尹子)等篆刻大家。文人治印,蔚然成风,与诗书画鼎足,并称四绝。由于书画家能按自己的需求自镌印章。印章的使用更趋广泛。逐步形成了在自己的书法作品钤盖印章,以示徵信。元、明至清初,尚不甚讲究,印章大小不一,可白可朱,经常见到的是钤盖在落款下面或左面的名号章。清中期以后,由于诗书画印融会贯通,印章使用就更臻完美。逐步形成了名章、姓名章以白文为主,字号章以朱文为主。引首章、腰章、压脚章朱白皆可。钤印位置也更加规范,作品落款后,姓名章在上,字号章在下,引首章在作品的右上角,押角章在作品右下角,腰章在作品右边中部。每幅作品常用为三方,姓名章、字号章、引首章。最多不超过五方,姓名章,引首章、字号章、押角章、腰章。(如果一幅作品较理想,只是有个别掉字或错字,书者又能治印,刻一更正印章,印在旁边加以补救,则另当别论。)我们常见的传世法帖、拓片上印章杂乱,一片狼藉,有些印章竟盖在古人的墨迹上,是一种极不文明的陋习。这些满目疮痍的传世法帖,并非古人的本意,更不是可资借鉴的钤印范本。时下却有些人,甚至是书界名流,误以为是一种时尚,刻意效仿,在书法创作中,凡有空白的地方,即以印章填之。此类作品,国展和权威刊物上时常见到,恕不一一例举。下面就印章的使用谈一下笔者的浅见。
1.常用印章姓名章、名章以方形为主,亦有长方、圆形、椭圆形的。以三字至五字为常见。三字印如“张燕昌”、“蒋仁印”’。四字的如 “吴昌硕印”、“石潜大利”、“ 丁敬身印”。五字的如“赵之谦印章”、“吴俊卿之印”、“邓石如印信”。二字姓名章如“赵力”、“ 钱强”。二字名章如 “建国”,“卫华”。 二字姓氏章如 “‘赵氏”、“钱氏”。一字姓氏印如“孙”、“李”等。表字章、斋馆号章以方为主,亦有圆形、椭圆形的。字数以二至四字为主,二字印如“昌硕”、“缶庐”。三字印“字昌硕”、“破荷亭”。四字印“昌硕长寿”、“破荷亭长”等。还有字数更多的斋馆号印。不一一列举。引首章、押角章、腰章以扁方形,圆形、椭圆形为主。字数多少不限,常用的辞句是成语、格言、警句和座右铭。另有多字名号印,如缶庐公就有“吴俊卿信印日利长寿”、“安吉吴俊卿印信长寿”等。另有集郡望、姓名、表字、吉语於一印的名号章,如“湖州吴俊卿字昌硕印信长寿”等。
2.印章的大小
印章的大小要与作品的尺寸相协调,如八尺榜书不宜用一两公分的小玺。扇面、册页也不宜用径寸的大印。姓名章、斋馆号章应与落款字相匹配,略小于落款字或等同于落款字。太小如鼠尾,太大如结瓜。引首章的大小视姓名章、斋馆号章而定。一般高度为名号章的一点五倍左右,宽度为名号章的零点六倍左右,略小点也可以,太大则喧宾夺主。腰章的圆形章要小于名号章,扁方形的要小于引首章。押角章扁方形、椭圆形等同于引首章,方形、圆形不要大于名号章。如印章只有一套,在落款时应尽可能地过渡,使落款字的大小与印章匹配。最好还是榜书用大印,细书用小印。书法家如巨细皆擅,应配备大、中、小三套印章,闲章亦然,多多益善。
3.印章的风格
书法用印要根据书法风格合理地选用印章。印章的镌刻风格与所写的书体相接近,方能水乳交融,和谐统一。如石鼓文、金文等朴茂雄浑的书法作品,要用古拙厚重的大篆文印章。汉篆、汉隶、魏碑、唐楷等庄重大气的书法作品,可用规范端庄的汉官印。大草、狂草等恣肆老辣的书法作品,宜用粗犷的急就印章。小楷、小篆等典雅隽秀的书法小品,要用工细挺拔的铁线篆印章。拟汉印是印章的正宗,原则上可适用于各种书体,各种风格的书法作品。
4.印章的使用
多数人使用印章,是为了在黑白的书法作品上,加点红色,作为点缀;在不平衡处,盖上方印章找一下平衡。不错,印章也确有调节色调,平衡章法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名号章要与上款称谓相吻合,符合自己的身份,如与长辈文字交往不宜用斋、馆、字、号章,最好用名章姓名章。这一点却很少有人注意。名号章,用在落款的下边或右边。一般是白文的姓名印在上,朱文的斋馆印、表字印在下,其间距不小于一印。二印的印文不要重复。切不可上面用白文“王老五印”,下面用红文“王老五章”。红文印应略小于或等同于白文印,如大于白文印,则与落款字形成上下大,中间小的亚字形,不协调。闲章的选句非常讲究,要与正文内容相契合,才能相得益彰。如二○○五年,写“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的书法作品,引首章要用“勿忘国耻”、“强我中华”等振奋民族精神的辞句,若用“乐此不疲”、“笔歌墨舞”则不妥。今年写‘庆祝中华人民兴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的书法作品,闲章就要用“祖国万岁”、 “江山多娇”、“海晏河清”、“国泰民安”等吉庆的辞句。钤盖时,引首章不宜高于正文,竖式作品约在第一字至第三字之间,横式作品约在第一字和第二字之间,但不要和字头、字尾平行。压脚章不宜低于正文,腰章也不一定居于正中。(压脚章、腰章的使用,要视章法而定,宁缺勿滥)。
四.&&后& & 记
中国书法,是宏扬国粹,美化生活的文化艺术。书法创作是用中国象形表意的方块字为载体,通过书写中国的诗文、对联、格言、警句,注入书法家的学养和精、气,神,赋于书法作品感动读者的艺术魅力。书法艺术是高雅艺术,书法家在书法活动中要谦虚谨慎,注重礼节。题写上、下款和使用印章时,要尊重传统,尊重所书诗文的作者,尊重书法作品的受众。只有这样,才显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温文尔雅,谦谦君子的学者风度。练习写毛笔字,则是太平盛世,温饱人茶余饭后,陶冶情操,强体健身的文体活动。老年人自娱自乐,可随心所欲,高兴就好。款识印章,亦不必拘泥,知道就行。毛润之先生曾言“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笔者认为,没有文化的“书法名家”,永远也成不了真正的书法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今人,特别是今时名人、名家的作品极有可能流传于后世,如在款识和印章方面错谬百出,不伦不类,将有愧于时代,贻笑于后人。有志于成为书法家的年青才俊,经常为人题签作序的名家、名人,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努力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国学水平,做一个名符其实书法大家。以上是笔者的一己之见,不当之处,还请方家不吝赐教。
追求诗意的人生
提纲挈领,融赏读与知识于一炉,读后令人茅塞顿开。拜赏版主佳作,问好版主。
追求诗意的人生
欣赏佳作,三秋问好。
追求诗意的人生
提纲挈领,融赏读与知识于一炉,读后令人茅塞顿开。拜赏版主佳作,问好版主。
过誉了。谢谢先生,晚上好。遥祝冬祺。
追求诗意的人生
欣赏佳作,三秋问好。
过誉了。谢谢先生,晚上好。遥祝冬祺。
追求诗意的人生
本帖最后由 古月梦真 于
20:30 编辑
融艺术和技术于一体,是一篇诚挚而又谦虚的好文章。建议加亮共赏!
追求诗意的人生
融艺术和技术于一体,是一篇诚挚而又谦虚的好文章。建议加亮共赏!
谢谢先生,晚上好。遥祝冬祺。
追求诗意的人生
佳构,顶个!
追求诗意的人生
佳构,顶个!
谢谢先生,晚上好。遥祝冬祺。
追求诗意的人生
融艺术和技术于一体,是一篇诚挚而又谦虚的好文章。建议加亮共赏!
遥祝冬祺。
追求诗意的人生
再赏佳作,三秋问好。
追求诗意的人生
再赏佳作,三秋问好。
谢谢先生,晚上好。遥祝冬祺。
追求诗意的人生
书法创作是用中国象形表意的方块字为载体,通过书写中国的诗文、对联、格言、警句,注入书法家的学养和精、气,神,赋于书法作品感动读者的艺术魅力。书法艺术是高雅艺术,书法家在书法活动中要谦虚谨慎,注重礼节。题写上、下款和使用印章时,要尊重传统,尊重所书诗文的作者,尊重书法作品的受众。只有这样,才显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温文尔雅,谦谦君子的学者风度。
追求诗意的人生
书法创作是用中国象形表意的方块字为载体,通过书写中国的诗文、对联、格言、警句,注入书法家的学养和精、 ...
谢谢先生,早上好。遥祝冬祺。
追求诗意的人生
颂扬中华文化经典之作,讲述细腻详尽,助推问好!
追求诗意的人生
Powered by当前位置:
>>>1852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斯帕斯科耶打猎时,无意间在松林中捡到一..
&&&&&&&&&&&&&&&&&&&&&&&&&&&&&&&&&
&&&&&& 1852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斯帕斯科耶打猎时,无意间在松林中捡到一本皱巴巴的《现代人》杂志。他随手翻了几页,竞被一篇题名为《童年》的小说所吸引。作者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但屠格涅夫却十分欣赏,钟爱有加。他四处打听作者的住处,最后得知作者两岁丧母,七岁丧父,是由姑母一手抚养照顾长大的,为了走出生命途中的泥泞,作者刚跨出校门便去高加索部队当兵。屠格涅夫更是倾注了极大的同情和关注,几经周折,找到了他的姑母,表达了他对作者的欣赏与肯定。姑母很快就写信告诉自己的侄儿:“你的第一篇,不说在瓦列里扬引起很大的轰动,连大名鼎鼎写《猎人笔记》的作家屠格涅夫也逢人就称赞你。他说:‘这位青年人如果能继续写下去,他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后(欣喜若狂&&&& 喜上眉梢),他本是因为生活的苦闷而信笔涂鸦打发心中寂寥的,并无当作家的妄念。由于名家屠格涅夫的欣赏,竟一下子点燃心中的火焰,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的价值,于是一发不可收地写了下去,最终成为享有世界声誉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他就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社会生活中,每一个凡都(渴望&&& 妄想)得到别人的欣赏,同样,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别人。(欣赏与被欣赏是一种互动的力量之源,欣赏者必具有愉悦之心,仁爱之怀,成人之美的善念:被欣赏者必产生自尊之心,奋进之力,向上之志。因此.学会欣赏应该是一种做人的美德。&)&&&&&&&&&& 台湾作家林清玄青年时代做记者时,曾报道过一个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细腻,犯案上千起,文章的最后,林清玄情不自禁感叹:“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小偷,做任何一行(hángxíng)都会有成就的吧!”他万万不曾想到,就是这20年前无心写的几句话,竟影响了一个青年的一生。如今,当年的小偷已经是台湾几家羊肉炉的大老板了!在一次邂逅中,这位老板诚挚地对林清玄说:“林先生写的那篇特稿,打破了我生活的盲点,使我想,为什么除了做小偷,我没有想过做正当事呢?”从此,他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培根说&&& 欣赏者心中有朝霞&&& 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 漠视者冰结心城&& &&四海祜竭&&& &丛山荒芜& 让我们在生活中多一些欣赏。欣赏是一种给予(jǐ&yǔ&& &gěi&&yǔ),一种馨香,一种沟通与理解,一种信赖与祝福。&&&&1.用“____”在文中括号内画出正确的读音和恰当的词语。&&&2.“信”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诚实、不欺骗;②信任,不怀疑;③消息;④书信;⑤随便。文中下列词语中的“信”应选哪个解释呢?请联系上下文把最恰当的解释的序号填人后面的括号内。&&& &&姑母写信(&&&&&& &)&&&&&&& &信笔涂鸦(&&&&& &&)&&&&&& 找到了自信(&&&& &&&)3.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钟爱有加:&&&&&&&&&&&&&&&&&&&&&&&&&&&&&&&&&&&&&&&&&&&&&&&&&&&&&&&&&&&&&&&&&&&&&&&&&&&&&&&&&&&&&&&&&&&&&&&&&&&&&&&&& &&&&&& 脱胎换骨:&&&&&&&&&&&&&&&&&&&&&&&&&&&&&&&&&&&&&&&&&&&&&&&&&&&&&&&&&&&&&&&&&&&&&&&&&&&&&&&&&&&&&&&&&&&&&&&&&&&&&&&&& &&&&&& 初出茅庐:&&&&&&&&&&&&&&&&&&&&&&&&&&&&&&&&&&&&&&&&&&&&&&&&&&&&&&&&&&&&&&&&&&&&&&&&&&&&&&&&&&&&&&&&&&&&&&&&&&&&&&&&&& 4.给短文加一个题目,写在开头横线上。5.给最后一段画线的部分加上标点。6.仔细阅读短文,把最令你感动的一个地方用横线画出来,再写一写你的感受。&&&&&&&&&&&&&&&&&&&&&&&&&&&&&&&&&&&&&&&&&&&&&&&&&&&&&&&&&&&&&&&&&&&&&&&&&&&&&&&&&&&&&&&&&&&&&&&&&&&&&&&&&&&&&&&&&&&&&&&&&&&&&&&&&&&&&&&&&&&&& 7.联系上下文,写出你对第二自然段中画括号的话的理解。&&&&&&&&&&&&&&&&&&&&&&&&&&&&&&&&&&&&&&&&&&&&&&&&&&&&&&&&&&&&&&&&&&&&&&&&&&&&&&&&&&&&&&&&&&&&&&&&&&&&&&&&&&&&&&&&&&&&&&&&&&&&&&&&&&&&&&&&&&&& 8.文中写了&&&&&&&&&&&& 和&&&&&&&&&&&&这两件事,告诉我们:欣赏是&&&&&&&&&&&&&& ,我们在生活中要&&&&&&&&&&&&&&&&&&&&&&&&&&&&&&&&&&&&。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偏难来源:模拟题
1.欣喜若狂&&&& 渴望&&& háng&&&& &jǐ&yǔ&2.④⑤②3.钟爱有加:十分喜爱。&&&&&&&脱胎换骨:比喻完全改变了自已的形象。&&&&&& 初出茅庐:比喻刚进入社会或刚到工作岗位上来,缺乏经验。&&4.欣赏是一种善良(或:学会欣赏)5.:“&&&&& 、&& ,&&,&&&&。”6.“略”7.学会欣赏是一种做人的美德,它能使欣赏者产生善念,使被欣赏者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8.列夫·托尔斯泰欣赏屠格涅夫&&&&& 林清玄欣赏一个小偷&&&& 一种做人的美德&&&&&&&& 学会欣赏别人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1852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斯帕斯科耶打猎时,无意间在松林中捡到一..”主要考查你对&&现代文阅读,标点符号,成语,辨析解释词义,辨析解释字义,拼音,理解句子&&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现代文阅读标点符号成语辨析解释词义,辨析解释字义拼音理解句子
现代文阅读:包括现代诗歌阅读、记叙文阅读、说明文阅读、议论文阅读、散文阅读。小学阶段主要以记叙文为主。记叙文包括:(1)划分段落我们所讲的分段就是划分文章的意义段,即在意义上可以构成一个完整单位的部分。划分段落常见的方法有: a、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 b、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 c、按照空间方位的变换; d、按照事物的性质; e、按照所叙述的事件之间的关系; f、按照重点段。 (2)概括段意段落大意是对文章的一个段落的主要意思的概括。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a、找出重点句法。这些句子多数是总起句、概括句、小结句、过渡句; b、合并层意,归纳段意; c、分清主次,抓住主要事件归纳段意; d、分析中心,归纳段意。(3)列小标题列小标题要含义明确、用词简练。方法有: a、段意中提炼重点词语做小标题。 b、从文章中摘录词、词组、句子等做小标题。 c、自己概括小标题。(4)归纳主要内容一篇文章内容丰富,作者着力表现的、与中心思想关系最密切的内容就是主要内容。常用的方法有: a、综合段意,归纳主要内容。 b、抓重点段落,归纳主要内容。 c、用过渡短语归纳主要内容。 d、提出问题(文章主要写什么、写谁、做什么等等),归纳主要内容。 e、分析标题,归纳主要内容。(5)概括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对一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切、扼要的说明,简单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作者要告诉人们什么。概括中心思想一般分两步:第一步弄清作者写了什么,即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步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写,即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感情、立场等等。常见的概括方法有很多,最基本的有: a、从文章题目入手。 b、从中心句入手。 c、从文章重点段落入手。 d、从主要内容入手。 阅读步骤及技巧:阅读题一般做题程序:阅读题目-----阅读文章-----再认真读题-----揣摩原文-----做好标记-----准确答题。现代文阅读方法:整体感知----局部阅读-----整体阅读。第一阶段的整体阅读,只需对文章体裁有一个整体的粗略的了解和把握就可以了。记叙文:作者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什么感情。说明文:作者说明的对象和主要特征。议论文:作者针对什么问题,发表了什么见解和主张。小学现代文阅读一般技巧:1、理解题目记叙文可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类型的;记叙文的题目一般也分为这几种类型。题目是文章内容的眼睛,简析题目可以帮助推测记叙文内容,推测文章中心。2、阅读文章浏览一遍文章,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1)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什么人?什么事(物)?怎么写的?为什么要写?你是怎么看的?)写人的文章主要分析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神态等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主题。记事的文章要弄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它体现的中心思想。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主要是借景抒情,在分析时注意:①写景层次、景物特点、写景顺序、情景交融;②想像、联想、修辞手法的运用。借物抒情的记叙文主要是通过对某物的外形、内在特点的描绘,运用联想、类比,颂扬与之有关的人物的内在精神特征,用象征手法、议论、抒情篇末点题即可。分析这类文章要注意:①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②一般富有哲理的语言譬句是以文中物的形象的描写为载体的,所以分析时要抓住物的形象的特点;③想象、联想、象征写法的运用。(2)理清思路:叙述的基本要素、作者的情感变化、材料的安排、文章的过渡3、认真读题4、再读原文,揣摩语言第二个阶段的整体阅读,是在认真、深入分析了文章细节的基础上,对文章主题、感情基调、结构特征、写作意图等方面的准确把握和总结。记叙文:①抓住全文的中心句或主旨句。②从文章中的一些关键性语句入手,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和情感。③从线索入手,把握文章中作者的感情脉络,进而领会全文。④从标题入手,把握文章中心。⑤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根据事件的发展过程划分;根据时间先后划分;根据空间的变化划分;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根据感情的发展变化划分。这次是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读,很快能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阅读与题干相关的语句,截取关键性文字。揣摩语言:引领文章主旨的词、句(描写句、抒情句、议论句)使用关联词(如:不但……而且……;因为、何况、但是、然而、因此等)5、准确答题,提炼概括标点符号:书面上用于标明句读和语气的符号。“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常用标点符号及用法:
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用于陈述句。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
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
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
用于疑问句、设问句和反问句。
没有那两只手,这里还不是一片荒坡吗?
表示强烈感情的句子末尾的停顿。
&啊,那么光明的世界!
用于感叹句或者祈使句。
你给我滚出去!
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
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
&表示提示下文或总括上文。
老师说:“汤姆是一个好孩子。”
&表示提示语后的停顿。
菜架上摆满了蔬菜:菠菜、芹菜、西红柿……
表示一句话中间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分号表示的停顿比逗号大。
学三个月的,手艺扎根在眼里;学三年的,手艺扎根在心里。
表示书籍、文件、报刊、文章等的名称。
《少年闰土》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
书名号里还有书名号时,外面一层用双书名号,里面一层用单书名号。
教委主任亲自撰写了《&少年文艺&》发刊词。
表示语言的省略部分。
动物园里有大象、老虎、狮子……多种动物。
表示语气的断续、延续
他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表示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的停顿。
铅笔盒里有铅笔、尺子、橡皮和圆规。
& 表示引用的部分。
爸爸说:“你们爱吃花生吗?”
表示特定的称谓或需要着重的词语。
詹天佑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
表示讽刺或否定的意思。
&整天吃吃睡睡不干活,你可真“勤快”呀!
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
他问:“老师,‘垂头丧气’的‘垂’是什么意思?”
表示解释说明
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日。
表示话题突然转变。
那个书包很漂亮,而且装有很多东西——现在不见了!
表示声音的延长。
老师大声喊道:“预备——跑。” 标点符号的历史:中国古代文书一般不加标点符号,而是通过语感、语气助词、语法结构等断句(在文章里加入“句读符号”:句号貌似现在的句号,表示句子的完结;读号貌似现在的顿号,表示语气的停顿),有时会出现歧义、造成对文章字句的误解;例如清人赵恬养《增订解人颐新集》中“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另一说我是客,不是我)一句就有七种解释方法。但事实上中国从先秦时代就已经有标点符号,可以从20世纪以来的考古文物中见到,只不过这些符号没有统一的标准罢了。辟如在战国时代的竹简中就可以见到“└”型符号,通常表示一篇文章的结束;又如“▄”作用就融合了现代的逗号与句号,用来表示断句。在古人的记载中,《宋史·何基传》称赞何基:“凡所读书,无不加标点。义显自明,有不待论说而自见。”其实,远在甲骨文、青铜器铭文时代,中国就已有一种颇为奇特的标点符号萌芽了。清章学诚《丙辰札记》考证:“点句之法,汉以前已有之。”《增韵》云:“凡句绝则点于字之旁,读分则微点于字之间。”汉代许慎把标点符号收入《说文解字》,收了“、”号(丶),解释:“有所绝止、而识之也。”还收了“()”号(?),解释:“钩识也。”清段玉裁注:“钩识者,用钩表识其处也。……今人读书有所钩勒,即此。”,因此中国古代只不过没有现代的标点符号,而不是没有标点符号。又因为古代文书普遍不加标点符号,会给未加训练者造成阅读的困难,因此在日,马裕藻、朱希祖、钱玄同、刘复、周作人、胡适等人联名提出了《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2月出版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用白话和新式标点写作的第一部“新书”。1920年,在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支持下,在上海经营一家小出版社的汪原标点、分段并出版了《水浒传》,这是中国第一次使用标点符号出版古典书籍。标点符号的使用,对中国的白话文的推广使用起了很大的作用。成语: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特点:1、成语是我国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 2、一般为四个字,也有不规则的如“五十步笑百步”、“欲速则不达”、“醉翁之意不在酒”,不过这种比较少。 3、学习成语的过程中,应该注意:①正确书写。②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从而正确地使用。③弄清成语的感情色彩。 不同成语列举一、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万象更新& & 抱头鼠窜 鸡鸣狗盗 千军万马 亡羊补牢 杯弓蛇影 鹤立鸡群 对牛弹琴如鱼得水 鸟语花香 为虎作伥 黔驴技穷 画龙点睛 抱头鼠窜 虎背熊腰 守株待兔鹤发童颜&& &狗急跳墙 鼠目寸光 盲人摸象 画蛇添足二、含有两个动物名称的成语鹤立鸡群 鸡鸣狗盗 鹬蚌相争 蚕食鲸吞 蛛丝马迹 龙争虎斗 龙腾虎跃 龙骧虎步 龙潭虎穴 龙跃凤鸣 车水马龙 指鹿为马 心猿意马 狼吞虎咽& 龙马精神 龙飞凤舞 兔死狐悲 鸡犬不宁三、含有人体器官的成语眼高手低 目瞪口呆 胸无点墨 头重脚轻 手足轻深 口是心非 手疾眼快 耳闻目睹 头破血流 眉清目秀 袖手傍观 口出不逊 手疾眼快四、含有昆虫名称的成语:飞蛾扑火 金蝉脱壳 积蚊成雷 蟾宫折挂& 蜻蜓点水 螳臂挡车 蛛丝马迹 蚕食鲸吞五、含有一组近义词的成语见多识广 察言观色 高瞻远瞩 左顾右盼 调兵遣将 粉身碎骨 狂风暴雨 旁敲侧击千辛万苦 眼疾手快 生龙活虎 惊天动地 七拼八凑 胡言乱语 改朝换代 道听途说六、含有一组反义词的成语千呼后拥 东倒西歪 眼高手低 口是心非 头重脚轻 有头无尾 前倨后恭 东逃西散南辕北辙 左顾右盼 积少成多 同甘共苦 半信半疑 大材小用 先人后己 有口无心由此及彼 天经地义 弄假成真 举足轻重 南腔北调 声东击西 转危为安 东倒西歪反败为胜 以少胜多七、多字格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手无缚鸡之力&&&&&&&&&&&&&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宁为鸡首,无为牛后&&&&&&&一年之计在于春&&&天时地利人和& 急来抱佛脚&&& 静如处女,动如脱兔&&&&&& 解铃还须系铃人& &化干戈为玉帛& 习惯成自然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三人行必有我师&& 九牛二虎之力 久旱逢干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不可貌相八、描写情况紧急的成语千钧一发 刻不容缓 迫不及待 十万火急 火烧眉毛 燃眉之急九、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心旷神怡 心平气和 目不转睛 呆若木鸡 眉开眼笑 愁眉苦脸 愁眉紧锁 目瞪口呆 垂头丧气 嬉皮笑脸十、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一身正气 临危不惧 光明磊落 堂堂正正 大智大勇 力挽狂澜 急中生智 仰不愧天 镇定自若 化险为夷十一、描写春天美好的成语春光明媚 万紫千红 春雨如油 生机勃勃 春色满圆 春意盎然 鸟语花香 春暖花开& 百花齐放 和风细雨十二、“想”的成语苦苦地想(苦思冥想)& 静静地想(静思默想)& 想得周全(深思熟虑) 想得混乱(胡思乱想) 想得厉害(浮想联翩) 想得很多(左思右想)想得荒唐(痴心妄想) 想得离奇(异想天开) 想了又想(朝思暮想)十三、“多”的成语观众多(座无虚席)贵宾多(高朋满座)人很多(摩肩接踵)人才多(人才济济)兵马多(千军万马)事物多(林林总总)色彩多(五彩缤纷)类别多(千差万别)困难多(千辛万苦)话儿多(滔滔不绝)读书多(博览群书)见识多(见多识广)变化多(千变万化)走得多(走南闯北)颜色多(五颜六色)花样多(五花八门)十四、带有“看”的近义词的成语见多识广 望而生畏 察言观色 一视同仁 一览无余 高瞻远瞩 坐井观天 举世瞩目 管中窥豹 左顾右盼十五、带有“龙”字的成语生龙活虎 龙争虎斗 龙马精神 龙飞凤舞 龙腾虎跃 龙骧虎步 画龙点睛 龙潭虎穴& 龙跃凤鸣 车水马龙十六、源自于寓言故事的成语鹬蚌相争 刻舟求剑 鹏程万里 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 亡羊补牢 惊弓之鸟 杯弓蛇影& 抱薪救火十七、源自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安步当车 暗渡陈仓 按图索骥 程门立雪 班门弄斧 兵不厌诈 三顾茅庐十八、首尾同字的成语微乎其微 神乎其神 天外有天 痛定思痛 数不胜数& 人外有人 防不胜防& 忍无可忍 闻所未闻 举不胜举十九、带有鸟类名称的成语欢呼雀跃 鸦雀无声 鹏程万里 一箭双雕 风声鹤唳 鹤发鸡皮&& 鹤发童颜 鹤立鸡群 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二十、成语接龙(“不”字开头)不耻下问 问道于盲 盲人瞎马 马到成功 功败垂成 成人之美 美不胜收 收回成命 命中注定 定时炸弹 弹尽粮绝 绝无仅有 有机可乘 乘机而入 入木三分 分秒必争&& 争权夺利 利欲熏心 心安理得 得意洋洋二十一、成语之最(一日三秋)最短的季节。 (一落千丈)落差最大的瀑布。(一字千金)最贵的稿酬。(一本万利)最赚钱的生意。(一手遮天)最大的手。   (一毛不拔)最吝啬的人。(一步登天)最长的脚。  (一日千里)跑得最快的马。 (一尘不染)最干净的地方。(一掷千金)最浪费的行为。(一文不值)最便宜的东西。 (一身是胆)胆最大的人。(千钧一发)最危险的时候。(羊肠小道)最狭窄的路。  (一目十行)最快的阅读。(天涯海角)最远的地方。 (无米之炊)最难做的饭。  (顶天立地)最高的个子。(十全十美)最完美的东西。(无可救药)最重的疾病。  (风驰电掣)最快的速度。(晴天霹雳)最反常的天气。(度日如年)最长的日子。  (一柱擎天)最长的棍子。(气吞山河)最大的嘴。  (一步登天)最长的腿。   (顶天立地)最高的人。(轻如鸿毛)最小的人。  (无孔不入)最尖的针。   (一言九鼎)最重的话。(金玉良言)最贵重的话。 (一览无余)最宽的视野。  (脱胎换骨)最大的手术。(包罗万象)最大的气量。 (天壤之别)最大的差异。  (天翻地覆)最大的变化。(无米之炊)最难做的饭。 (风驰电掣)最快的速度。  (取之不尽)最多的资源。(一日三秋)最短的季节。 (度日如年)最长的一天。  (无边无际)最大的地方。二十二、反义成语爱财如命——挥金如土 异口同声——众说纷纭 爱不释手——弃若敝屐半途而废——坚持不懈 一丝不苟——粗枝大叶 博古通今——坐井观天高瞻远瞩——鼠目寸光 寂然无声——鸦雀无声二十三、近义成语百发百中——百步穿杨; 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白日做梦——痴心妄想; 熙熙攘攘——熙来攘往; 博古通今——博古知今东倒西歪——东扶西倒; 不名一钱——一贫如洗二十四、含有夸张成分的成语怒发冲冠 一目十行 一日千里 一字千金 百发百中 一日三秋& 一步登天 千钧一发 不毛之地 不计其数 胆大包天 寸步难行二十五、三字俗语类(变色龙)立场不稳,见风使舵的人。(笑面虎)笑脸相迎,两面三刀的人。(地头蛇)强横无赖,称霸一方的人。(铁公鸡)一毛不拔,吝啬钱财的人。(哈巴狗)趋炎附势,百依百顺的人。(替罪羊)代人受过,替人挨揍的人。(井底蛙)孤陋寡闻、知识不广的人。(孺子牛)鞠躬尽瘁、为民造福的人。(千里马)得才兼备,大有作为的人。(纸老虎)比喻外强中干的人。二十六、含有比喻成分的成语观者如云 挥金如土 铁证如山 爱财如命 稳如泰山 门庭若市骨瘦如柴 冷若冰霜 如雷贯耳 守口如瓶 浩如烟海 高手如林二十七、数字成语一唱一和 一呼百应& 一干二净& 一举两得& 一落千丈 一模一样 一暴十寒 一日千里一五一十 一心一意& 两面三刀& 三长两短& 三番五次 三三两两 三头六臂 三心二意三言两语 四分五裂& 四面八方& 四通八达& 四平八稳 五光十色& 五湖四海 五花八门五颜六色 六神无主 七颠八倒& 七零八落& 七拼八凑 七上八下 七手八脚 七嘴八舌 八面玲珑& 九死一生 九牛一毛 十马九稳 十全十美& 百发百中& 百孔千疮 百战百胜 百依百顺& 千变万化& 千差万别& 千军万马& 千山万水 千丝万缕 千辛万苦 千言万语 千真万确&& 千锤百炼 千方百计 千奇百怪 千姿百态 千钧一发 千虑一得 千虑一失 千篇一律& &万水千山 万无一失 万众一心 万紫千红 万死一生二十八、描写友情的成语:推心置腹 肝胆相照 情同手足 志同道合 风雨同舟& 荣辱与共& 同甘共苦 关怀备注 心心相印 海誓山盟 拔刀相助 亲密无间& 二十九、描写花的成语:万紫千红 春暖花开 鸟语花香 姹紫嫣红 花红柳绿 百花争艳&& 锦上添花 火树银花 昨日黄花 春花秋月&花团锦簇 花枝招展三十、描写山的成语:崇山峻岭 山明水秀 山穷水尽 大好山河 刀山火海 地动山摇&& 高山深涧 悬崖峭壁 峰峦雄伟 漫山遍野 江山如画 锦绣山河三十一、描写颜色的成语五彩缤纷 五颜六色 一碧千里 万紫千红 花红柳绿&&& 姹紫嫣红 五光十色 青红皂白 绿水青山 翠色欲流三十二、表示稀少的成语不可多得 凤毛麟角 九牛一毛 绝无仅有 空前绝后 寥寥无几&& 寥若晨星 宁缺毋滥前所未有 屈指可数 三三两两 铁树开花&& 微乎其微 一麟半爪 一丝一毫 百里挑一沧海一粟 千古绝唱三十三、描写热闹繁华的成语摩肩接踵 车水马龙 川流不息 纷至沓来 花花世界 举袖为云 挥汗如雨& 人山人海络绎不绝 门庭若市 万人空巷 水泄不通 人声鼎沸 人欢马叫& 震耳欲聋 座无虚席三十四、描写丰富繁多的成语包罗万象 琳琅满目 美不胜收 目不暇接 无奇不有 无穷无尽 无所不包& 丰富多彩五花八门 眼花缭乱 洋洋大观 一应俱全 应有尽有 应接不暇 比比皆是& 星罗棋布不可计数 层出不穷 绰绰有余 多多益善 多如牛毛 俯拾皆市 举不胜举& 漫山遍野三十五、含有“云”字的成语九霄云外 腾云驾雾 壮志凌云 风云变幻 风起云涌 行云流水& 风卷残云 浮云蔽日 孤云野鹤 烘云托月 过眼云烟 烟消云散三十六、含有“雨”字的成语大雨倾盆 血雨腥风 风雨交加 风调雨顺 枪林弹雨 风雨同舟 风雨无阻和风细雨 狂风暴雨 满城风雨 滂沱大雨 春风化雨 风雨飘摇 斜风细雨三十七、含有“水”字的成语水流湍急 水平如镜 高山流水 千山万水 水滴石穿&&& 滴水不漏 杯水车薪 洪水猛兽 流水无情 水乳交融三十八、描写说的成语直言不讳 无所顾忌 拐弯抹角 真心诚意 故弄玄虚 侃侃而谈 滔滔不绝& 闲言碎语虚情假意 推心置腹 旁敲侧击 喋喋不休 慢条斯理 含糊其词 唠唠叨叨& 自圆其说振振有辞 肆无忌惮 大言不惭 娓娓动听 绘声绘色 对答如流三十九、描写人的容貌或体态的成语闭月羞花 沉鱼落雁 出水芙蓉 明眸皓齿 美如冠玉 倾国倾城 国色天香 弱不禁风鹤发童颜 眉清目秀 和蔼可亲 心慈面善 张牙舞爪 愁眉苦脸 冰清玉洁 蓬头垢面雍容华贵 文质彬彬 威风凛凛 老态龙钟 虎背熊腰 如花似玉 容光焕发& 其貌不扬落落大方 骨瘦如柴 大腹便便& 面黄肌瘦四十、描写人的语言的成语口若悬河 对答如流 滔滔不绝 谈笑风生 高谈阔论 豪言壮语 夸夸其谈 花言巧语四十一、描写人心理活动的成语忐忑不安 心惊肉跳 心神不定 心猿意马 心慌意乱 七上八下 心急如焚四十二、描写骄傲的成语班门弄斧 孤芳自赏 居功自傲 目中无人 妄自尊大 忘乎所以 自鸣得意 自我陶醉 自命不凡 目空一切 惟我独尊 自高自大 四十三、描写谦虚的成语不骄不躁 功成不居 戒骄戒躁 洗耳恭听 虚怀若谷 慎言谨行四十四、描写学习的成语学无止境 学而不厌 真才实学 学而不倦 发奋图强 废寝忘食 争分夺秒 孜孜不倦笨鸟先飞 闻鸡起舞 自强不息 只争朝夕 不甘示弱 全力以赴 力争上游 披荆斩棘四十五、描写人物品质的成语奋不顾身 舍己为人 坚强不屈 赤胆忠心 不屈不挠 忠贞不渝 誓死不二威武不屈 舍死忘生 肝胆相照 克己奉公 一丝不苟 两袖清风 见礼忘义永垂不朽 顶天立地 豁达大度 兢兢业业 卖国求荣 恬不知耻 贪生怕死 四十六、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神采奕奕 眉飞色舞 昂首挺胸 惊慌失措 漫不经心 垂头丧气 没精打采&& 愁眉苦脸 大惊失色 炯炯有神小学常用成语集锦:&一、描写人的品质:平易近人 宽宏大度  冰清玉洁  持之以恒  锲而不舍  废寝忘食  && 大义凛然 临危不俱  光明磊落  不屈不挠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二、描写人的智慧:&料事如神  足智多谋  融会贯通  学贯中西  博古通今   &&& 出类拔萃  博大精深  集思广益  举一反三&&&&&&&& 才华横溢三、描写人物仪态、风貌:憨态可掬  文质彬彬  风度翩翩  相貌堂堂  落落大方&   &&& 意气风发  威风凛凛  容光焕发  神采奕奕&&&&&&& 斗志昂扬四、描写人物神情、情绪:悠然自得  眉飞色舞 && 喜笑颜开 &&&& 神采奕奕  欣喜若狂   &&&& 喜出望外  垂头丧气  无动于衷  勃然大怒&&&&& 呆若木鸡五、描写人的口才:能说会道  巧舌如簧  能言善辩  滔滔不绝  伶牙俐齿   &&& 语惊四座  娓娓而谈  妙语连珠  口若悬河&&&&&&& 出口成章六、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三顾茅庐  铁杵成针  望梅止渴  完璧归赵  四面楚歌&  负荆请罪  精忠报国  手不释卷  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七、描写人物动作:走马观花  欢呼雀跃  扶老携幼  手舞足蹈  促膝谈心 前俯后仰  奔走相告  跋山涉水  前赴后继  张牙舞爪八、描写人间情谊:恩重如山  深情厚谊  手足情深  形影不离  血浓于水 志同道合 &&& 风雨同舟  赤诚相待  肝胆相照  生死相依九、说明知事晓理方面:循序渐进  日积月累  温故知新  勤能补拙  笨鸟先飞&&&  学无止境 && &学海无涯  滴水穿石  发奋图强  开卷有益十、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刻舟求剑  守株待兔&&& 叶公好龙  亡羊补牢  画蛇添足  掩耳盗铃  买椟还珠
nngyinxn&""
Zdic.net --
&词义,字义的解释与辨析即是对词语意思的理解。理解词义的主要方法:每个词都表示一定的意思,即词义。 1、查字典或词典解释字词; 2、分解组合法。先逐个分析词语中每个词素的字义,然后再合起来理解。如“健美”,“健”是“健康”,“美”是“优美”,合起来就是“健康而优美”。 3、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字义辨析:1、黯然、暗然、岸然:“黯然”,指“阴暗的样子”,也用来指“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 “暗然”的“暗”有“光线不足、黑暗”的意思。“岸然”指“严肃的样子”。 2、爱护、爱戴:适应对象不同,前者上(长辈)对下辈,后者下(幼)辈对上(长辈)。 3、安详、慈祥、祥和:“安详“指神态平静、从容稳重。“祥”指吉利,如“祥云、祥端、发祥”。“慈祥”形容老年人的态度神色和蔼安详。“祥和”指气氛而言。注意“安详、慈祥、祥和”的写法。 4、安静、宁静:都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安静”重在稳定,有使安稳平静下来的意思,它有一个由喧闹到安静下来的过程。而“宁静”重在平和,一般多指环境或心情平和安静,它描述的是一种很安静的状态或气氛。“宁静”是高于“安静”的一种情境,除了指环境外,更多的时候是指一种心情上的安宁,是人们追求的不受外界干扰的有质量的生活境界。而“安静”多指环境没有声音或吵闹。“安静”的使用范围要比“宁静”大一些。 5、安置、安排:前者指使人或事物有着落,安放。后者指有条理,有先后的处理。
B 1、必须、必需:都含有“必要”的意思。“必须”是副词,有强调语气作用,多作状语。(1)表示一定要,强调事实或情理上的必要性。后面带动词或带形容词,有时还可以用在分句前面;(2)加强命令语气;(3)“必须“的否定形式是“无须、不须、不必”。“必需”是动词,表示一定得有、不可缺少的,作定语或作谓语。凡是“不可不”的行为就用“必须”。 2、表率、表帅: “表率”是名词,指“好榜样”。其中“表”为“榜样、模范”,“率”为“表率、楷模”。“表率”是由“表”和“率”两个同义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合成词。在古代汉语中,“表率”也可用作动词,有“督促率领”的意思。“表帅”,在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中,用同“表率”的动词意义,表示“督促率领”。现在一般不用这个词。因“表帅、表率”同音,“帅”又有“军队中最高的指挥员”的意思,故人们常将“表率”误写为“表帅”。 3、报道、报导:这是一对等义词。都指: 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或其他形式把新闻告诉群众。用书面或广播、电视形式发表的新闻稿。现在人们倾向于用“报道”。“报道”读bàodào,“报导”读bàodǎo。 4、暴发、爆发:都是动词,都含有“突然发作”的意思,但前者强调突然性,后者强调爆炸性,“爆发”的使用范围比“暴发”宽。暴发:(1)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有贬义。(2)指突然发作,多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等具体事物。爆发:(1)指因爆炸而迅猛发生,多用于具体事物。(2)指像爆炸那样突然地发生,多用于抽象事物,如革命、起义、运动等重大事变,再如力量、情绪等等。 5、辩驳、辩论、辩(辨)白、辩解:“辩驳”指提出理由或根据来否定对方的意见;“辩论”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达成共识;“辩白”指说明事实真相,用来消除误会或受到的指责;“辩解”指对受人指责的某种见解或行为加以解释。 6、辨别、辨认、辨析:“辨别”指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辨认”指根据特点辨别,做出判断,以便找出或认定某一对象;“辨析”指辨别分析。 7、表示、显示、显露:“表示”(1)事物本身或凭借其他事物显露出某种意义(2)用言语行为显出某种思想、感情、态度等;“显示”明显地表现;“显露”原来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 8、边疆、边境:前者指靠近国界的领土,范围较大;后者指靠近边界的地方,范围较小。(边界:地区与地区的界线,多指国界) 9、不详、不祥:前者指不详细、不清楚;后者指不细说。后者指不吉利。 10、不止、不只:前者是副词,不停止或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句中一般带有表数量的词。后者用于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相当于“不但、不仅”。 11、报复、抱负:前者指对别人反击。后者指远大的志向。 12、不齿、不耻:前者指不愿提到。后者指不以之为耻。 13、不肖、不孝:前者指品行不好(多指子弟)。后者指对父母不敬。 14、编辑、编撰、编纂:“编辑”主要指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编撰”指编纂、编写。“编纂”指编写(多指资料、篇幅较大的著作) 15、变换、变幻:前者指事物的一种形式和内容转换成另一种。后者指不规则的改变(多指抽象、概括性事物)。 16、把戏、伎俩:前者指花招,蒙蔽人的手法。后者指不正当的手段(贬义重)。 17、颁布、公布:前者指公布(法令条例、大的正规性文件)。后者指(法令、文告、团体的通知)公开发布。 18、抱怨、报怨:前者指自己不满情绪很大;后者指向别人报仇。 19、辨(辩)正、辨(辩)证:“辨正”指辨明是非,改正错误;“辨证”指辨析考证。 20、摈弃、摒弃:二者都是动词,都含有“排除”的意思,多用于书面语。“摈弃”表示抛弃,多用于人和具体事物。“摒弃”表示舍弃、除去,多用于较抽象的事物,较少用于人或具体事物。
C 1、沉重、繁重:都有分量重的意思,但“沉重”指精神或思想负担重,而“繁重”则指工作、任务的数量重。 2、刹那、霎那:前者形容极短的时间,后者指瞬间。 3、斥责、叱责:都含“用严厉的语言指责别人的错误或罪行”的意思。“斥责”偏重于严辞指责。“叱责”偏重于大声喝叱,强调声音大。 4、驰马、马驰:从前,有个人骑马到乡下去。路下,马受到惊吓,突然狂奔起来,把行人撞成了重伤。于是伤者的家属向县衙告状。县官要骑马人写答辩状。骑马人在答辩状上写了自己“驰马伤人”。他写完后向一位朋友请教。朋友问清了情况,提笔将“驰马伤人”改为“马驰伤人”。他说:“‘驰马伤人’的主要责任在你,而“马驰伤人”的主要责任却在马不在人。”结果,本应重判的骑马人,却因一处妙改而得到了轻判。“驰马”和“马驰”,只颠倒了一下词序,意思却大不一样。 5、呈现、浮现:都是表示动作的词,指具体的事物在眼前显现出来。“呈现”较清楚,持续的时间长,多是直接看到的(不是想象的);呈现多在事物本身,有时在人的眼前;对象多是现实的事物,如颜色、景色、神情、气氛等。“浮现”往往是影影绰绰的,持续的时间较短,多是想象的,有时是直接看到的;浮现多在脑中、眼前、脸上等。对象多是人的形象、印象、往事、表情等。有时可换用,如“脸上呈现(浮现)出喜悦的神情”。 6、嘲笑、讥笑:都含有“看不起人,取笑人”的意思,只是语意轻重程度不同。“嘲笑”是一般的取笑,语意比较轻;“讥笑”指带有讽刺、挖苦意味的取笑,语意较重。 7、查看、察看:前者指检查、观察事物存在的情况;后者指为了解情况而细看。 8、处罚、惩罚:前者词义轻,后者词义重。 9、沉思、深思、寻思、神思:“沉思”重在思考的精神贯注;“深思”重在思考的深入;“寻思”重在思考的反复;“神思”指精神、心绪。 10、才能、才华:前者侧重于做事的能力,后者侧重于在文学艺术方面显露出来的智慧和特长。 11、篡改、窜改:前者指用作伪的手段对历史、理论、政策等故意改动或曲解;后者是一般意义上的改动。 12、处世、处事:前者指泛指在社会上的活动、人际交往;后者指指处理事务。 13、查核、察核:前者指检查核对(帐目);后者指对某事物特性加以利用。 14、查访、察访:前者指调查打听案情;后者指通过观察访问去进行调查,多公开进行。 15、草率、轻率:前者指(做事)不认真,敷衍行事;后者(说话做事)随随便便,不经过慎重考虑。 16、常(成)规、陈规:前者指久已通行的规则(不带贬义);后者指不实用的旧规章。 17、筹划、筹备:前者指想办法,定计划/筹措(钱粮);后者指为进行工作,举办事业或成立机构等事先准备。 18、陈设、摆设:前者(动词),指摆设;后者(名词),指供欣赏的艺术品/徒有其表而毫无用处的东西。 19、传诵、传颂:前者多用于美名;后者多用于事迹。 20、船、船只:前者表具体的,后者表概括的。 21、查阅、查验:前者指(把书刊、文件等)找出来阅读有关的部分;后者指检查 是否真实。 22、常、长:“常”有以下几个义项:(1).一般、普通,如“常识、常事“等;(2).经常、固定不变的,如”常备不懈、常客、常量等;(3).常常、时常,如“常来常往、常见面“等。”“常”和“常常”都侧重于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次数多,但“常常”在证据上比“常”要强,而且否定式多用“不常”,极少用“不常常”,例如多说“他不常来”,很少说“他不常常来”。“时常”强调有一些时候常发生,较多用于口语,如“近来他时常发病”。“经常”和“常常”“时常”区别不大,可以通用;但有时指较长时间接连地、比较有规律地反复出现,强调一贯性,如“由于经常锻炼,他身体棒极了”。这时则多少有点不同。另外,“经常”除作副词外,有时还有形容词 意义,如“经常的工作、经常性”等,这跟“常常、时常”的区别就更明显了。 “长”本义是“长”,又可指长度;指距离远,如”源远流长、长途跋涉“”等;时间长,如“长夜、长寿”等;再引申一步,可指永远,如“长逝、长眠、长生不老”;还表示长处、擅长,如“特长、一技之长、长于技击”。因为“常”和“长”同音,有时不注意可能混用,如有人把“语重心长”和“长年累月”的“长”误 写作“常”。又因为“长”有经常的意思,也有人把“细水长流”误 写成“细水常流”。
D 1、哆嗦、颤抖:前者多用于口语,后者多用于书面语。 2、惦记、思念:前者指(对人或事)心里老想着,放心不下,多用于口语;后者指对景仰的人、离别的人或环境不能忘怀,希望见到,多用于书面语。 3、陡峭、峻峭:前者侧重于山的坡度大而陡直,后者侧重于山势的高而险。 4、电讯、电信:前者指用电话或电报传播的消息;后者指用电话或电报传播消息的通讯方法。 5、独立、独力:前者指不依靠别人;后者指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某项任务。 6、典雅、高雅:前者指优美而不粗俗;后者指高尚而不粗俗。 7、抵制、抵御:前者指阻止有害的事物,使不能侵入或发生作用;后者指抵挡、抵抗。 8、对于、关于:都是介词,前者引进对象或事物的关系者。后者指(1)引进某种行为的关系者,组成介宾作状语;(2)引进某种事物的关系者,组成介宾作定语,后面要加“的”。注意:表关涉,用“关于”不用“对于”,指出对象,用“对于”不用“关于”,兼有两种情况时可以互用;“关于”有提示性质,用“关于”组成的介宾,可以单独作标题,用“对于”组成的介宾,只有跟名词组成偏正短语才能作标题,如对于政策的认识。 9、戴、带:“戴”作动词的一个意思是把东西放在头、面、颈、胸、臂等处。如“戴帽子、戴红花、戴袖章”。引申出来了有关的词如“戴高帽子、戴绿帽子”。“不共戴天”的“戴天”是头顶着天,“戴罪立功”的“戴罪”是顶着、承担着罪名。“戴孝”是身穿孝服、臂缠黑纱等表示哀悼,也常常写作“带孝”。在实际运用中,说“带孝”或“带着孝”更为常见。因为有的人并不一定作“戴孝”的穿着,只是一定的期间里很多方面有所节制而已。 10、度过、渡过:“渡”的本义是“横过水面”,如“渡河、渡江”,也可引申为“由此到彼”,如“渡过难关、过渡时期”等。而“度”的其中一个义项虽也是“由此到彼”、“过”的意思,但专指时间,如度日、欢度春节、度假、虚度光阴等。不过,在文言文中,“度”有时也通“渡”;如《南史·孔范传》:“长江天堑,古来隔绝,虏军岂能飞度?”而“渡”却不能通“度”,二者是混淆不得的。 11、到、倒:为了避免混淆,特别要注意这几点。(1) “倒霉”,也作“倒楣”,里面的“倒”不用“到”。(2) 副词“到底”跟“进行到底”里都是用“到”,如“你到底去不去、这里面到底有什么问题”。(3) 副词表示跟意料相反的“倒”,不能写成“到”。如“这样一来倒省事了、听你一说我倒想起来了、我倒要听听”。(4) 副词表示让步、转折的“倒”,不能写成“到”。例如:“我有倒有,可是不在身边。”“学倒学过,可是早忘了。”(5) 表示催促、追问的副词“倒”,不能写成“到”。如“你倒快唱呀、你倒会不会呀”。这里的“倒”是“倒是”的意思,不是“到底”的意思。以上几句中的“倒”都可以说成“倒是”。
E 1、而后、尔后:都是连词,常用于书面语言。而后:以后,然后,表示在某事之后。尔后:从此以后,此后。“尔”有指代义,相当于“这”“此”。 2、恩惠、恩赐:前者是名词,给予或受到的好处。后者是动词,泛指因怜悯而施舍。 3、偶然、偶尔:前者指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相对于必然)。后者指间或,有时候(副词,相对于经常)。
F 1、幅、副:都作量词,“幅”是巾旁,跟巾帛、呢绒等有关,因此用来形容布匹、面料的宽度,如幅面、单幅、宽幅。有时泛指宽度,如:幅度、幅员。“幅”用作量词时,一般修饰布料、丝织品,也用来表示图画、布匹等。 “副”的意思是居第二位,属辅助性的,如副业、副官、副产品。当它作量词时,表示成套的东西,如:一副对联、全副武装;有时也用于表示面部表情,如:一副笑脸。 2、发奋、发愤: “奋”本义指鸟振翅飞翔,后来引申为振作、鼓动。 “愤”指因为不满意而感情激动。“发奋”指振作起来,如发奋努力、发奋有为等。发愤指决心努力,如发愤忘食、发愤图强等。“发奋”强调精神振作;“发愤”突出精神受到刺激而产生向上的内动力。“发奋”使用的范围要比“发愤”大,“发奋”可以指个人,也可以指群体或国家,而“发愤”一般指个人。功能上,“发奋”可以说“奋发”,而“发愤”则不能说“愤发”。 3、抚养、扶养:都有“供养”之意。前者包含“教养、爱护”之意,多用于长辈对晚辈。后者多用于晚辈对长辈、平辈之间或对残疾人;或用于法律关系(父子、夫妻等)。 4、发现、发明:前者词义侧重于找到,后者词义侧重于创造。 5、法制、法治:
前者指有关的法律制度。后者表示根据法律来治理国家。 6、复员、复原:指军人退出现役而转入地方。指病后恢复健康或事物遭破坏后恢复到原来的善状况。 7、风气、风俗、风尚:“风气”指社会上或某个集体流行的爱好和习惯;“风俗”指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范围较大;“风尚”指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8、妨害、妨碍:前者指有害于事物发展(程度重);后者指使事物不能顺利进行。 9、肤浅、浮浅:前者指学识浅,理解不深;后者指浅薄。 10、反映、反应:“反映”指把情况告诉、传达到有关部门(多用于对上级);“反应”指由外来刺激引起的某种活动或回应。 11、富裕、富余:前者指财物充足;后者指足够而有剩余。 12、赋予、付与:前者指(上对下)交给,是特殊用法;后者指拿出、交给,是一般用法。 13、废除、废黜、解除:“废除”指取消、废止(法令、制度、条约等);“废黜”指罢免、革除(官职),现多指废除特权;“解除”指去掉、破除(警报、顾虑、武装、职务等)。 14、凡响、反响:“凡响”指平凡的音乐;“反响”指事物所引起的回响,反应。 15、负心、腹心:前者指背弃情谊(多指转移爱情);后者指(1)比喻要害或中心部分(2)比喻极亲近的人(3)比喻诚意。 16、抚育、哺育、抚恤:“抚育”指照料、教育儿童或照管动植物;“哺育”指喂养,比喻培育;“抚恤”指(国家或组织)对因公受伤、牺牲或残废人员的家属进行安慰并给以物质帮助。 17、分辨、分辩:“分辨”是指把两个以上的人或事物区分开,有分析辨别的意思。而“分辩”指为消除所受的指责而进行解释、说明,与“辩解”意思相同。
G 1、改进、改善:搭配对象不同,前者常与“工作、方法、技术”搭配;后者常与“关系、条件、生活”搭配。 2、沟通、勾通:两个词都有相通连的意思,但后者是贬义词,指暗中串通、勾结。 3、公然、公开:前者指公开的,毫无顾忌的(贬义);后者指(与秘密相对)不加隐蔽的。 4、关注、关照:前者指关心重视;后者指关心照顾。 5、灌注、贯注:前者指用液体浇灌;后者指精力集中,有贯穿下去的意思。 6、光临、惠顾:前者是敬词,称宾客的来到;后者是商店对顾客的敬词。 7、工夫、功夫:前者一般用来指时间、时候;后者指本领、造诣,主要指耗费的精力。 8、贯穿、贯串:前者指穿过、通过(较具体的事物);后者指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 9、过度、过渡:前者指超过适当限度;后者指由一个阶段转入另一个阶段。“过渡句”决不能用“度”。 10、给予、给以:前者是书面语,也作“给与”,后者所带宾语只说所给的事物,不说接受的人,并且多为抽象事物.11、聒(guō)噪、鼓噪:“聒噪”是方言,指声音杂乱,吵闹;“鼓噪”古代指出战时擂鼓呐喊,以张声势,今泛指喧嚷。 12、观察、观测:前者指仔细察看客观事物或现象;后者指(1)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2)观察并测度(情况),如:观测敌情。 13、国事、国是:前者指国家大事,后者指国家大计,国家的大政方针。用后者的地方一般也可用前者,但反之却不一定,比如较具体的事务,就不能用“国是”。 14、功效、工效:前者指作用、效果或功能;后者指工作的效率。 H 1、化装、化妆:“化装”有两个意思:(1)假扮;(2)指演员为了适合所扮演的角色形象而修饰容貌。“化妆”的含义:(1)特指艺术范畴,适用对象是指特定的表演者,有通过修饰、打扮而改变原来面貌的意思。该词义与“化装”是可以通用的。(2)指生活化妆,有用脂粉等妆饰品修饰容颜,使容貌美丽的意思。前者侧重于装扮,后者侧重于打扮。 2、含糊(含胡)、模糊(模胡):前者指(1)不明确、不清晰;(2)不认真、马虎;(3)示弱(多用于否定)。后者指(1)不分明、不清楚;(2)混淆。 3、侯、候:“侯”,可以指统属于天子的国君,秦汉以后,“侯”也指仅次于王的爵位;古时士大夫间也常以“侯”作为尊称,“侯”相当于今天的“君”。“候”一般指“等候”“等待”,也可指“问好”,还可指随时变化的情状,如“时候”“气候”“火候”等。 4、痕迹、踪迹:前者指(1)物体留下的印记;(2)残存的迹象。后者指行动所留下的痕迹,重在行动后留下的。 5、合计、核计:前者指(1)盘算,商量;(2)合在一起计算。后者指核算(成本)。 6、焕发、激发:前者指(1)光彩四射;(2)振作。后者指刺激使兴奋。 7、荒芜、荒废:前者指(田地)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后者指(1)该种而没有耕种;(2)荒疏(学业等);(3)不利用,浪费(时间)。
J 1、拣、捡:使用范围不同,“拣”字有两种解释:(1)挑选、选择,如拣良种、拣菜、挑肥拣瘦等;(2)拾取,如拣破烂、拣到一只皮包等。“捡”字只有一种解释:拾取。当“拣”是“拾取”的意思时,这两个字是通用的。 2、坚苦、艰苦:“坚”有坚固、坚定、坚决的意思,在“坚苦”中取“坚定”之意,“坚苦”就是“坚忍刻苦”。所以,“坚苦”一般喻指一个人在非常困难的环境或条件下,坚守岗位或坚持学习的坚强意志;而“艰苦”专指环境或条件状况不好,如环境艰苦,条件艰苦等。前者指坚忍刻苦(主观精神),后者指坚难困苦(客观实际)。 3、艰辛、艰难:前者强调办事的艰难而辛苦;后者强调事物或行为的困难。 4、决、绝:“决”作副词用时,表示一定、坚决的意思,用在“不”“无”“非”“没有”等否定词前面,表示坚决否定的意思,如决不退缩、决无例外、决非长久之计、决没有好下场等。“绝”作副词用时,表示完全、绝对的意思,用在“无”“非”“不”等否定词的前面,表示完全否定的意思,如绝无此事、绝非偶然、绝不相同。“绝”还表示极、最的意思,如绝大多数、技艺绝高、绝顶聪明。“决”和“绝”用法的区别,在于“决”强调坚决,而“绝”强调完全、绝对,表达的意思有差异,不能混淆。比如,决不动摇、决不等闲视之,本意应该是“坚决”的意思,所以用“绝”就不行。绝无次品、绝无恶意,本意是“绝对”的意思,所以用“决”就错了。 5、究竟、毕竟:都含有到底的意思。“究竟”表示追根到底,用于疑问句,语气不肯定。 “究竟”可兼作名词,表示原因和结果。“毕竟”表示追根到底所得的结论,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在表示肯定语气时,“毕竟”和“究竟”可以通用。同“究竟”“毕竟”词义相近的词有“到底”“终归”“终究”。 6、精密、周密:都是形容词,都有紧密、细密的意思,但侧重点不同。“精密”侧重于“精”,意为“精确细密”,多指研究或制作的精确程度。而“周密”侧重于“周”,形容做事周到、全面、细密。 7、截止、截至:“截止” 是动词,不带宾语但可带补语,表示到一定期限停止;而“截至” 一般作介词,与宾语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通常用于尚未结束的过程。“截止”读jié zhǐ;“截至”读jié zhi。比如:展览会闭幕日期,也就是“截止”日期,若中间统计人数,就只能写“截至”某日,参观人数有多少。 8、局面、场面:前者范围大较抽象,后者范围小较具体。 9、交流、交换:前者强调双方的共同参与,后者强调互换,另搭配对象不同,交流(思想),交换(礼物)。 10、聚歼、歼灭:前者指把敌人包围起来彻底消灭,强调包围;后者指消灭敌人,属一般用法。 11、尽管、无论:前者作连词时,表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往往有“但是、然而”等表转折的连词呼应;后者是连词,表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12、节制、节支:前者指(1)指挥管辖;(2)限制或控制。后者指节约开支费用。 13、节余、结余:侧重点不同,前者是因节约而剩下,后者是结算后剩下。 14、间接、简捷:前者指通过第三者发生关系,跟“直接”相对;后者指直截了当,也作简截。 15、聚集、聚积:前者指集合,凑在一起;后者指一点一滴地凑集,重在聚集的过程。 16、精练、精炼、简练:“精练”指文章、说话扼要,没有多余的词语,也作精炼。“精炼”指提炼精华,除去杂质;同“精练”。“简练”指措辞简要、精练。 17、鉴赏、欣赏:前者指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后者指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 18、惊愕、惊骇、惊恐、惊吓、惊讶:“惊愕”&书&吃惊而发愣;“惊骇” &书&惊慌害怕;“惊恐”惊慌恐惧;“惊吓”因意外的刺激而害怕;“惊讶”感到很奇怪、惊异。 19、经历、阅历:前者指亲身见过、做过或遭遇过(的事),是动词。后者指(1)亲身见过、听过或做过;(2)由经历得来的知识,较常用作名词。 20、激动、感动:前者指(1)感情因受刺激而冲动;(2)使感情冲动;(3)激荡。后者指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引起同情或向慕。 21、检查、检察、监察:“检查”指一般的查看查考;“检察”专指对犯罪事实的审查检举;“监察”指监督并检举违法失职的机关或个人。 22、教诲、教训:前者是褒义词,(书)教训、教导;后者是中性词,(1)教导训诫(2)从错误或失败中取得的知识。 23、辣手、棘手:前者指手段厉害或毒辣;后者指形容事情难办。 24、界限、界线:前者指不同性质事物的分界,限度,尽头等;后者指分界的线(具体的)。 25、急躁、暴躁:前者侧重于“急”,有两种意思:(1)碰到不称心的事情马上激动不安;(2)想马上达到目的,不做好准备就行动。后者侧重于“暴”,指遇事好发急,不能控制情绪。 26、激奋、激愤(激忿):前者指激动振奋;后者指激动而愤怒。
K 1、考察、考查:前者着重指实地观察了解,调查研究或细致深刻的观察;后者和“检查”差不多,强调用一定的标准来衡量(行动、行为)。 2、克服、克复:前者指用精神力量战胜或抑制什么;后者指把敌人占领的地方夺了回来。 3、开辟、开拓:前者指打开通路,创立(从无到有);后者指开辟、扩展(从小到大)。 4、宽慰、安慰:前者指宽解、安慰;后者指心情安适(或用作使动)。 5、困苦、痛苦:前者指生活上艰难痛苦;后者指身体或精神感到非常难受。
L 1、里程、历程:“里程”指(1)路程;(2)发展的过程。“历程”指经历的过程。 2、连接、联接:都是动词。但“连接”更有使动意义。从方式上看,“连接”重在“衔接”,就是互相接连在一起,而且连接的方式具体明确。“联结”重在“结合”,由于某种因素的作用,使二者之间有了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这种联系是比较抽象的。从涉及的对象上来看,“连接”的两个事物,一般都是具体可感的;而“联结”所涉及的事物,一般都是比较抽象笼统的。 3、流传、留传:前者指传下来或传播开;后者指遗留下来传给后代。 4、流畅、流淌:前者指流利、通畅;后者指液体流动。 5、流逝、流泻:前者表像流水一样迅速消逝,强调水平流动且一去不复返;后者表像水从高处向低处流淌一样,强调竖直方向的流动状态。 6、滥用、乱用:前者指过多的使用,不必或不该用而用;后者指该用这个,而用了那个。 7、临近、邻近:前者指时间靠近;后者指地方靠近。 8、列席、出席:前者指参与会议而无发言权;后者指参加会议。 9、黎明、拂晓:前者是一般用语,后者是特殊军事用语。 10、力行、厉行:前者指努力实践;后者指严格实行。 11、留恋、流连、留连、流离:“留恋”不忍舍弃或离开;“流连”同“留连”,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流离”(书)由于灾荒战乱而流转离散。 12、连续、持续:前者指一个接一个;后者指延续不断,强调事物出现的绵延性。 13、聆听、倾听、谛听:“聆听”指(书面语)听。“倾听”指细心的听取。“谛听”指仔细听。 14、履行、执行:前者指实践自己答应做的或应该做的事;后者指实施、实行(政策、法律、计划、命令、判决中规定的事项)。 15、利用、运用、应用、使用:“利用”(1)使事物或人发挥效能(2)用手段使人或事物为自己服务;“运用”根据事物的特性加以利用;“应用”直接用于生活或生产;“使用”使人员、器物、资金等为某种目的服务。 16、刻画、刻划:除用雕刻手段进行的行为写成“刻划”可不算错外,一般都应写成“刻画”。
M 1、漠视、忽视:都有“不注意”的意思,前者强调冷淡地对待;后者强调不重视。 2、谋取、牟取:有感情色彩之别。前者为中性词,指设法取得;后者往往含贬义,指谋取(名利)。 3、面市、面世:前者指一般商品上市;后者指用于精神产品,科技产品。 4、摸索、探索:前者指寻找(方向、方法、经验);后者指多方寻找答案,解决疑问。 5、弥补、填补:都有“把不够的部分填足”的意思,“弥补”常与缺陷、损失、弱点搭配;“填补”常与空缺、亏空、缺额搭配。(添补:补充用具、衣物等) 6、名声、名气:“名声”在社会上流传的评价;“名气”与“名声”相同,但用于口语。 7、名义、名誉:“名义”指做某事时用来作为依据的名称或称号。“名誉” 个人或集体的名声,多指赠给的名义,含尊重意。 8、蔑视、鄙视、藐视:都有“轻视,小看”之意,但程度一个比一个深。(“轻视”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N 1、脑袋、头颅:前者多用于口语,后者多用于书面语。 2、年轻、年青:跟“年老”相对,都是形容词,有“年纪小”的意思。“年轻”:(1)年纪不大,多指10岁到20多岁之间;(2)与他人比较,年龄比他人小;(3)“年轻”可引申为有精神,有活力;(4)指开创的时间不长(可用于人或事物)。“年青” 只用于人:(1)指处在青少年时期;(2)指人外表、长相不老。 3、努力、竭力:前者指把力量尽量使出来,词义轻,后者指尽全力去做,词义重。 P 1、破坏、摧毁:前者程度浅,后者程度深。 2、品位、品味:前者指文学、艺术、作品等所达到的水平;后者指物品的品质和风味。 3、批评、批判:前者指(1)指出优缺点(2)专指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词义轻。后者指对错误的思想、言论或行为做系统的分析,加以否定,词义重。 4、赔偿、补偿:前者指因自己的行为造成损失而给予补偿。后者指抵消损耗,补足欠款。 5、品尝、咀嚼:前者指仔细地辨别、尝试(滋味);后者指(1)用牙齿磨碎食物(2)比喻对事物反复体会。 6、评价、评介:前者指评定价值的高低;后者指评论介绍。 7、彷徨(旁皇)、徘徊:前者指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后者指(1)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2)比喻犹豫不决;(3)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 8、平定、评定:前者指(1)平稳安定(2)平息叛乱等;后者指经过评判或审核来决定。
Q 1、情义、情意、情谊:意义相近,都是指人的感情而言的。比较而言,“情义”使用的范围最小,“情意”和“情谊”一般可以互换,只是“情谊”的使用范围要比“情意”大。“情义”多指亲属、同志、朋友之间的感情,所指的范围多限定在有一定感情基础的人之间,一般不用于单位和单位、国家和国家之间。“情意”指对人的感情,它所指的范围要比“情义”大,既可以指人与人之间有很深的感情(如:情意绵绵),又可指人(个体)对国家的感情,还可以表示“情分”(如:礼物不多,但也是一点情意)。“情谊”多指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相互关切、爱护、照顾、帮助的感情,彼此之间不一定非要认识;情谊”也可以表示彼此之间有很深的感情。三者均可拆开来使用,如:有情有义、无情无义、情深意长、深情厚意、深情厚谊。 2、启示、启发:前者表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后者表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 3、启示、启事:前者指启发指示;后者指刊登或张贴出来的某种声明。 4、启用、起用: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于“启”,开始使用,后者侧重于“起”,重新任用,有时也泛指提拔任用某人,此外就搭配而言,“启用”多与机关印章或新的设施,设备等搭配,而“起用”多与搭配。 5、驱除、祛除:适用范围不同,前者宽,后者窄,后者一般只用于疾病、邪祟方面。 6、清净、清静:前者指(1)没有打扰;(2)水清澈。后者指环境安静。 7、情景、情境:“情景”指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范围较小;“情境”指境地,范围较大。 8、取消、取缔:前者指使原有的制度、规章、资格、权利失去效力。后者指明令取消或禁止。 9、旗帜、旗号:前者指旗子,比喻榜样或模范,有代表性或号召力的某种思想、学术或政治力量等。后者指旧时标明军队或将领姓氏的旗子,现用来比喻某种含义(多指借来做坏事)。 10、启发、启迪:前者指阐明事理,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后者指启发开导。 11、祈望、企望:前者指请求希望,有内心祈祷之意;后者指希望,强调恳切性。 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字画落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