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志学查全国同名同姓人数多少人

★纳兰性德趣事
> 纳兰性德趣事
纳兰性德趣事
篇一:语文趣事
语文趣事& & & & & & &诗的妙用  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的繁华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可是却得不到多少施舍。有一次,他向一位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点儿别的吧。”说着就在那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这天乞丐得到了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后来,他又碰到那诗人,便问道:“你给我写了什么呢?”诗人笑了笑,念牌子上他所写的句子道:“春天就要来了,可我不能见到它。”& & & & & & & & &胆子变肚子& & 李梅到深圳打工。一开始,见什么都怕,过了一段时间,她的胆子大了。于是,她高兴地把自己的感受写信告诉父母。信中有一句话:我的肚子越来越大了。父母看了十分惊慌,立即坐火车到深圳去探望。见了女儿,悬着的心才放下来。原来,女儿把“胆子”错写成“肚子”,一字之错,白花了600元的路费。& & & & & & 有眼不识泰山& & & 传说春秋战国时期,鲁班收了一个徒弟,名叫泰山。泰山因为不遵师训,被开除了。后来,鲁班到集市上,看到有人在卖竹器家具。每一件家具的样式都是鲁班没有见过的。鲁班心想:制造这些竹器的人,一定是个很了不起的能工巧匠。鲁班很想见到这个人。经卖竹器的人指引,鲁班见到了那个工匠。原来就是泰山。  鲁班想起往事,感到内疚,他向泰山致歉说:“老朽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  后来,“有眼不识泰山”形容有本领、有地位的人就在眼前,却不认得。  & & & & & & & & & & &断句不妥当闹笑话& &  一天,某领导宣读文件,把“已经取得文凭的和尚未取得文凭的干部”读成了“已经取得文凭的和尚、未取得文凭的干部”台下顿时哄堂大笑。这位领导生气了,他又敲话筒,又拍桌子,喊道:“你们笑什么?年轻人不好好学习可不是好事,现在连和尚也得有文凭,何况干部呢!”& & & & &一字之差,哭坏全家  & 从前,有一户人家,父子俩在外做生意,婆媳俩在家里种地。父子俩忙不过来,就雇了一个帮手。一天,老父写了封信寄到家里。婆媳俩都不识字,就请人念信。那人看了信,说:“生意不错,只是死了一个人。”婆媳一听,就痛哭起来。  同村一个人正准备外出,听到哭声,就问一个小孩是怎么回事。小孩信口答道:“他们家死了一个人。”后来,这个人碰巧遇到了做生意的父子俩,连忙说:“你们还不赶快回家!你家死了一个人。”父子俩一听,泪如雨下,立即连夜往回赶。  回到家里,四个人一照面,都感到莫名其妙。互相询问了事情的原由,才知道是因信中写错了一个字引起的。信中把“雇了一个人”写成了“故了一个人”。& & & & & & 车胤读书  & 古时候有个人叫车胤。他小时候家里穷,不能上学读书。他白天干活的时候挤时间读书,晚上点不起灯,他觉得时间白白浪费掉很可惜。一天,他看见有许多萤火虫闪闪发光,就捉了十几只,放在纱布袋里,把它挂起来,利用萤火虫发出的光亮来学习。车胤发奋读书,后来成为很有学问的人。& & & & & 水饺和睡觉  & 有个人不愿学说普通话,不管到哪里,讲的都是方言土语。  有一天,他出差到某个城市,中午,到一家饺子馆去吃饺子。一进门,他操着方言问一名男服务员:“shuì jiào多少钱一wǎn?”  服务员没好气地说:“要睡觉找旅馆去!”说着把他推出了门。  那人本意是问:“水饺多少钱一碗?”结果让人听成:“睡觉多少钱一晚?”真是不说普通话,闹了个大笑话。& & & & & & & 怕什么& 三国时蜀汉大将张飞,打仗勇猛无比。但有一次他却生了一场大病,幸亏请来名医才把病治好。  病好以后,张飞又像过去那样威风凛凛,不可一世。张飞逢人便说:“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没有什么可怕的。”  这话传到军师诸葛亮的耳朵里。一天,诸葛亮见了张飞,笑着说道:“张将军,我说你怕一样东西。”  张飞听了,摇头大笑。  诸葛亮也不和他争辩。只在自己手心里写了一个字,伸到张飞面前。  张飞一看,立刻红着脸说:“军师所写极是,我什么都不怕,就怕它!”  你知道诸葛亮写的什么字吗?  原来,诸葛亮手心里写的是一个“病”字。& & & & & &耗子队长  & 粮仓里来了一群耗子。他们无所顾忌地搬运粮食,抬的抬,扛的扛,拖的拖,忙得不亦乐乎。  粮仓管理员把他们全都逮住了,审问道:“你们为什么这样明目张胆地偷粮食?”  耗子队长理直气壮地说:“你们帐本上有‘捐耗数’一栏,那就是捐献给我们耗子的!”  “哈哈哈!那哪是‘捐耗数’,那是‘损耗数’。”粮仓管理员大笑起来。  耗子队长有点委屈:“明明是个‘捐’,怎么成了‘损’?一定是“人”在下面捣了鬼。& & & & & 王勇智斗财主  &王勇聪明而且勇敢。他专爱和有钱有势的人作对。一个财主为了报复他,故意雇他做长工。  一天,财主和他老婆下棋,把王勇叫到跟前说:“咱们赌个输赢。你猜这盘棋谁赢?猜对了,赏你一个元宝;猜错了,打你20皮鞭。”  王勇随即写了“你赢她输”四个字。  财主故意输给了老婆,得意洋洋地要打王勇20皮鞭。王勇念道:“你赢她?输!”财主无话可说。  第二盘,财主赢了老婆。王勇又把这4个字读了一遍:“你赢,她输。”财主又没打成王勇,倒赔了元宝。& & & & 寓言里的“宋人”  & 在我们看到的一些寓言故事中,宋国人经常是被嘲弄的对象,如宋人“守株待兔”、宋人“拔苗助长”等等。在寓言里,宋国人为什么多受嘲弄呢?  原来,宋国是我国历史上春秋时代的一个小国家,宋国的第一个国君是商纣王的哥哥。由于商纣王是个暴君,刮尽了天下的民脂民膏供自己享乐,连他哥哥的劝说也听不进去。后来周部落的姬昌、顿发父子起兵讨伐商纣王,灭了商朝。商朝灭亡以后,贵族们纷纷迁到宋国去住。周朝的百姓都看不惯这些往日横行乡里、鱼肉百姓的权贵们,于是就编造了大量的故事讽刺他们。因此,宋国人就成了被人们攻击的目标、嘲弄的对象。过些故事互相传诵,最后以寓言的形式流传下来。& & & & & & &为人捉刀& & &捉刀就是握着刀。据说曹操有一次要接见一个匈奴使者,他以为自己的形象不够威武,不足以威慑匈奴,于是,他叫崔季代他接见,自己则握着刀站在一旁。事后,曹操命人去问使者:“你看魏王(曹操)这个人怎么样?”使者当然称颂了一番,但接着又说:“我看那站在坐榻旁边握着刀的人,可是一个英雄呢!”  后来就用“为人捉刀”表示代人作文章或做某件事了。& & & & & & & 仇仁  &张力的父亲被人杀害,他决心要亲手杀掉仇人。  一天,张力的朋友仇仁来看他。张力的仆人拿着仇仁的名片,向张报告:“仇仁来了。”  张力一听,操刀就冲了出来,定睛一看,是好朋友仇仁,举起的刀才没有砍下来。  这个误会,是因为仆人不知道“仇”作为姓氏时念qiú 而引起的。小朋友们可要注意姓氏的读音哟! & & & & & 短文章集粹  & &文章贵在简洁。古今中外有不少优秀的短文章,言简而意赅,辞少意丰,令人百读不厌。现辑数篇,供同学们欣赏。  短小说:   作家冯敏才的《哈哈镜》一文不足30字:“站在哈哈镜前,各人反应不同。有的一笑了之,有的恼火:‘难道我这样丑吗?’”  短寓言:   《庄子》这部书中有一篇寓言,“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仅25个字把朱泙漫学屠龙的始末说得一清二楚。(这则寓言的意思是:朱泙漫向支离益学习杀龙的技术,花费家中所有的钱,三年学成,但是本领无处施展。其实,世间根本没有龙。)  短剧本:   法国剧作家特里斯坦1932年写过一个微型戏剧《流亡者》,全句只有三句台词:   (幕启。边境附近一间木屋里,一个山里人正在炉边烤火。一阵敲门声,流亡者进屋了。)   流亡者:不管您是谁,请可怜可怜一个被追捕的人吧!他们在悬赏捉拿我呢!   山里人:悬赏多少?   (流亡者马上离去。)    有人曾把杜牧的《清明》诗改成剧本: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短对联: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有人为一死者撰写一副挽联。上联是一个“死”字,下联为一个倒写的“生”字。其意思是:宁可站着死,决不倒着生。  短广告:   《水浒传》里景阳冈下一个酒馆前,一杆旗高竖,上书“三碗不过冈”,仅5个字却是一绝好的广告。上海一个牙刷店广告牌上大书“一毛不拔”,仅4字。  短新闻:   1986年,法国里昂举行体育报道竞赛,头等奖获得者的报道只有5个字:“嘟嘟——零比零。”  短书信: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将《悲惨世界》书稿寄给出版社后,好久不见书出版,便给出版社去了一封信,信上写:“?——雨果”。很快收到回信。信上写:“!——编辑室”。不久,轰动文坛的名著出版了。  短墓志铭:   美国作家海明威为自己写的墓志铭只有五个字:“恕我不起来!”  短报告:   北伐战争开始,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在广州请瞿秋白向全军政工人员作报告。瞿秋白登上讲坛,说:“宣传关键是一个‘要’字,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拳拳打在要害上。”讲毕走下讲坛。全场静寂几秒钟后,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报告共26个字。  短演讲:   日,上海各界人士代表举行公祭鲁迅先生大会,出版界代表邹韬奋先生说:“我愿用一句话来纪念先生:许多人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战而不屈。”  短电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英美盟军决定在法国的西海岸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英国首相邱吉尔电告罗斯福,罗斯福回电:“妙!”  短歌诀:   有人写了一首制鼓歌诀,仅八字:“紧鞔密钉,晴雨同音。”概括了制鼓的全部技术要求和制作工艺。& & & & 费解的“东西”  & 宋代朱嘉问朋友盛温如:“上哪去?”盛温如答:“去买东西。朱熹又问:“难道不能买南北吗?”盛回答:“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凡属金木类,可以装在篮子里。南方属火,北方属水,水火之类,这个篮子是装不得的。所以只能买东西,不能买南北。”  老师问留学生:什么是东西?  学生:桌子是东西,椅子是东西,我是东西,你是东西。  老师:不对,不对。  学生:啊,对不起,你不是东西。  老师:“你不是东西”是骂人的话。  学生:那你到底是不是东西?是什么东西?  老师:“你是什么东西?”也是骂人的话。所以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夫不可。  学生:“东西”这东西真是个怪东西。& & & & & 名人苦读趣事  “天才出于勤奋。”许多文学家、科学家的成才之路就是从小刻苦读书。请看鲁迅和王亚南苦读的趣事。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王亚南睡三脚床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 & & & 数学家写小说& &  一次,英国数学家、牛津大学教授查尔斯·道奇森()在旅行途中,为消磨时间,给一个小女孩编讲童话故事。不料,这下竟触动了他的创作欲望。旅游回来,他把这些故事整理加工,写成了童话小说《阿丽丝漫游奇境记》,以刘易斯·加洛尔为笔名发表。作品问世后,轰动英国。当时,连维多利亚女王也看得入了迷,下令作者的下一部著作必须先送给她看。不过,她想不到收到的下一部著作竟是数学论著。后来牛津大学为纪念这位数学家,为他塑了雕像,基座上刻着他的真名,而且交排刻上他仅用过一次、发表过唯一一部文学作品的笔名。& & & & &茅盾背《红楼梦》  & 1926年的一天下午,开明书店老板章锡琛请沈雁冰(茅盾)、郑振铎、夏丐尊及周予同等人吃饭。酒至半酣,章锡琛说:“吃清酒乏味,请雁冰兄助兴。”沈雁冰酒兴正浓,便说:“好啊,以何助兴?”章锡琛说:“听说你会背《红楼梦》,来一段怎么样?”沈雁冰表示同意。于是郑振铎拿过书来点回目,沈雁冰随点随背,一口气竟背了半个多小时,一字不差。同席者无不为他的惊人记忆力所折服。& & & & & 不管三七二十一  & “不管三七二十一”是个民间俗语。在我国民间俗语中,不但“三”、“九”用得多,“七”也是经常出现的。比如“乱七八糟”、“七零八落”、“七上八下”。近年语言学界考证,人们对繁多的数目大概有一种括约的观念,这种观念是将“五”作为一至九的中数。“五”以内的看作小数目,或作少数的代表。“五”以外的看作大数,或作多数的代表。又因此将一至五中间的“三”表示少数,将五至九中间的“七”表示多数。于是俗语中多的是“三分文章七分读”、“三分像人七分像鬼”、“三分药力七分保养”等等。& & & & &圆球·圆球·圆球  & 莫泊桑在他的名著《俊友》中曾成功地运用重复的手法来描写一个会计师的肖像。  会计师是个矮个子,圆滚滚的。他的脑袋像一个圆球,这球镶在另一个被两腿托起的大圆球上,两条腿非常之短,也像一对圆球。  由于莫泊桑在“圆球”上不断重复,会计师肥胖的特征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 & 有趣的语言易位& & 江西、湖南、四川三省的人爱吃辣椒,一个地方比一个地方厉害,所以人们就说:江西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在以上的话中,三个字的位置互换后,意思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多么巧妙。这种形式叫“易位”。我国现代著名学者闻一多有一段名言,表白了自己与众不同的思想。他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不一定说。“说”与“做”,这两个字易位马上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让人回味无穷。你还知道其他的语文小常识吗?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吧!& & & & & &精警的比喻& &  精警的比喻是美妙的,美妙的比喻,常常使人难忘。荷马的《伊里亚特》中用了“苍蝇的勇敢”形容双方战士的前仆后继,奋不顾身。这个“苍蝇的勇敢”之所以妙,因式苍蝇见了糖或其它爱吃的东西,成群攒住,你赶走了它们,可是瞬间它们又来了,这是人人常见的事。用苍蝇作比喻,既新颖而又平常,从生活中来,但的确是别人没想到的。这比用虎、豹子、狮子来形容战士的勇敢,高明得多,因为虎、豹子、狮子的勇敢不是人们所能经常见到的。& & & “一壶酒”与“一活鹅”  & 王羲之在某地当官时,有一天,一个年轻人来告状。年轻人说,因家境贫寒,一无所有,父亲临死前曾向某乡绅要一小块荒地,用来埋葬自己。乡绅满口答应,并讲明只要“一壶酒”的酬谢。埋葬了老人之后,年轻人很快送去一壶酒以表感谢之情。哪知乡绅把脸一翻,大声怒吼,竟说当时讲明是“一湖酒”。年轻人有口难辩,一湖酒怎还得起呢?无可奈何,来到王羲之处告状,请为他作主评理。  听罢年轻人的诉说,王羲之问:“你说的都是实情?”年轻人说:“是”。“你讲的都是真话?”“不敢有假。”王羲之略作思考,就匆匆打发年轻人回去了。  第二天王羲之若无其事,悠闲地到了乡绅那里。乡绅早就仰慕王羲之的大名,很想求他的墨宝。于是盛情款待。谈话间,乡绅提出求写墨宝的意向,王羲之并不推辞:“那好办。”于是挥笔写了《禾毅论》。乡绅喜出望外,为了表示对王羲之的谢意,乡绅问应送点什么礼品,王羲之顺口说出:“只要一活鹅。”乡绅暗暗心喜:“那算得了什么?”第二天,乡绅就提一只活鹅送到官府,王羲之把脸一沉:“当时说好一河鹅,现在怎么送来一只鹅?”原来当地“活”“河”同音,乡绅辩解道:“大人,鹅是以只计数,从不以河计数的呀!”王羲之反问:“既然鹅以只计数,难道酒是以湖计数的吗?”乡绅恍然大悟,从此再也不向年轻人讨债了。& & & 毛泽东妙语谈胜负  &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亲赴重庆参加谈判。重庆的文艺界人士邀请他演讲。演讲休息时,有人关切地问:“假如谈判失败,国共全面开战,你们是否能够战胜蒋介石?”毛泽东略一停顿,很风趣地说:“蒋先生(指蒋介石)的‘蒋’是将军的‘将’字头上加一棵草,他不过是个‘草头将军’而已。”说完,他豪爽地笑了。有人别有用心地问:“那你的‘毛’字……”没等那个人说完,他就不假思索地说:“我的‘毛’字可不是‘毛手毛脚’的‘毛’,而是一个‘反手’。意思很明显,代表中国人民根本利得益的中国共产党,要战胜代表少数人利益的国民党,易如反掌。”他的解释不仅含义深刻,妙趣横生,而且一语中的,恰到好处,当场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 & & &小普京写作文  俄罗斯总统普京小时候非常聪明,他品学兼优,常常产生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  有一次,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作文题:《我的理想》。同学们写出自己的理想:有想当科学家的、有想当作家的、有想当工程师的、有想当农艺师的、有想当教师的、有想当军人的、有想当工人的——而小普京的脑海里,却有自己不同寻常的独特思考。  课余时间,小普京非常喜欢读《盾与剑》杂志,对里面描写的“克格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杂志上他知道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克格勃”准确地截取了敌人的情报,使苏军取得了一次次巨大的胜利……他想:“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教育我要做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所贡献的人。老师也经常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和人民。而我应该怎样去报效祖国和人民呢?做一名出色的间谍(dié),用我的牺牲去换取祖国和人民的胜利,这不是非常有意义的吗?”  于是,他在作文本上写道:“……我的理想是做一名间谍,尽管全世界的人们对这个名字都不会有任何好感,但是从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出发,我觉得间谍所做的贡献是十分巨大的……”在这篇作文中,普京还列举了一个苏联名间谍的英雄事迹,论述了在苏美对峙(zhì)的冷战时期间谍的重要作用。当教师打开普京的作文本时,不禁又惊又喜,连声赞叹他“年纪不大,志气不凡”。  后来,在一次参观“克格勃”大楼之后,普京走进了“克格勃”列宁格勒局的接待室。一位工作人员听了他的要求后,对他说:“你的想法很好。但是,我们不接受主动来求职的人,只接受服过兵役或者大学毕业的人。”  1970年,18岁的普京中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列宁格勒国立大学法律系国际专业。1975年,他大学一毕业就从事对外情报和国外反间谍工作,实现了自己“做一名间谍”的理想。  & & & & & & & & & & & & & & &孔子猜谜  &《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昔仲尼,师项橐。”“仲尼”大家都知道是孔子。这“项橐”何许人也?笔者查阅有关资料,这项橐是燕国一少年。有一天,项橐见到孔子时说:“听说孔圣人很有学问,特来求教。”孔子笑说:“请讲——。”项橐朝孔子拱拱手说:“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听后说:“你真是问得怪,江河湖海,什么水都有鱼;不管柴草灯烛,什么火都有烟;至于植物,没有叶不能成树;没有枝也难于开花。”项橐一听格格直笑,晃着脑袋说:“不对,井水没有鱼,萤火没有烟,枯树没有叶,雪花没有枝。”  从上面“孔子猜谜”中,我们应有两点启悟:一是学问(知识)是无止境的;二是要善于观察、分析、积累。若只是捧着现有的知识,坐而不学,将被社会淘汰。要不,孔圣人为什么会败在项少年的手下呢?& & & & 徐迟三赴西双版纳  & 我国著名作家徐迟在写作上非常刻苦、勤奋,写出了许多脍炙(kuàizhì)人口的报告文学作品。  在撰(zhuàn)写《生命之树常绿》这篇名作时,徐迟除深入采访蔡希陶先生,还千里迢迢,长途跋涉,三上西双版纳。在那里,他看到了各种各样奇特的树木,大开了眼界。徐迟将这些树木的形状、色彩、性能,一一记录在本子上,写作时,充分加以利用,使作品生动地反映了科学家对事业兢(jīng)兢业业、不断探索的崇高精神。  徐迟“三赴西双版纳”的故事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写作不能光凭自己的主观想像,必须要到生活中去,掌握第一手材料,从而使文章生动真实,吸引读者。& & & & &沈从文知错就改  &沈从文的故事,不一定在大家身上都发生过;但类似的事情呢?小朋友们读了这个故事,心里有什么样的感觉?  沈从文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他出生在湖南省凤凰县的一农户家庭。小时候,沈从文特别喜欢看木偶戏,常常因为看戏入迷而耽误了读书。  有一天上午,沈从文从课堂里溜出来,一个人跑到村子里去看戏,那天木偶戏演的是“孙悟空过火焰山”。沈从文看得眉飞色舞,捧腹大笑。一直看到太阳落山,他才恋恋不舍地回到学校。这时,同学都已放学回家了。第二天,沈从文刚进校门,老师就严厉地责问他为什么旷课。他羞红着脸,支支吾吾地答不上来。老师气得罚他跪在树下,并大声训斥道:“你看,这楠木树天天往上长,而你却偏偏不思上进,甘愿做一个没出息的矮子。”第二天,老师又把他叫去,对他说:“大家都在用功读书,你却偷偷溜去看戏。昨天我虽然羞辱了你,可这也是为了你好。一个人只有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老师的一番话,使沈从文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记住这次教训,做一个受人尊重的人。此后,沈从文一直严格要求自己,长大后成了著名的作家。& & & & 古代文人绰号趣事  & 宋朝词人贺铸写的《青玉案》一词中,有“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用三种景物比喻愁思多,极为著称,因此,贺铸得了一个典雅的绰号:“贺梅子”。词人张炎写的《解连环》一词中,有“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人们都称张炎为“张孤雁”。另外,张炎写有《南浦》一词来歌咏春水,其中有“荒桥断浦,柳阴撑出扁舟小。回首池塘青欲遍,绝似梦中芳草”的句子,写景如画,唱绝古今,人们又称张炎为“张春水”。  诗人鲍当在河南做官时,写有《孤雁》一诗:“天寒稻粱少,万里孤难进。不惜充君庖,为带边城信。”许多人大为赞赏,并给鲍当起了一个绰号“鲍孤雁”。谢逸写有三百首《蝴蝶》诗,其中的佳句有“狂随柳絮有时见,舞入梨花何处寻”、“江天春晓暖风细,相逐卖花人过桥”。人们称谢逸为“谢蝴蝶”。北宋的翰林王观写有《清平乐》词:“黄金殿里,烛影双龙戏。劝得官家真个醉,进酒犹呼万岁。折旋舞彻《伊州》,君恩与整搔头。一夜御前宣住,六宫多少人愁。”当时的太后读了,说这首词是在亵渎皇帝宋神宗,就将王观罢职,于是,人们称王观“王逐客”。  北宋的寇准被封为莱国公,却无田园房舍,当时的诗人魏野写诗说:“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魏野因此得了一个绰号:“‘无地起楼台’相公”。乔子旷写诗比较生僻,人称“孤穴诗人”。杜默作诗总是凭空捏造,不讲韵律,于是,后世称凡事由臆造而无所本者为“杜撰”。  明朝的袁凯写诗道:“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见应稀。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赵家姊妹多相忌,莫向昭阳殿里飞。”人们称他“袁白燕”。  清朝的吴绮写有“把酒祝东风,种出双红豆”的句子,传诵一时,人们称他“红豆词人”。吴修龄写有“雁将秋色去,帆带好山移”的橘子,人们称他“吴好山”。扬州的张哲士在《咏胭脂》一诗中写道:“南朝有井君王入,北地无山妇女愁。”人们称他为“张胭脂”。管水初写有“两三点雨逢寒食,廿四番风到杏花”的对联,人称“管杏花”。鲍以文写有“一匝人间夕又朝,晚来依旧满闲寮。疏分霜叶秋容淡,细点征帆别思遥。淡淡欲随城角尽,明明还带酒旗摇。迷藏惯匿西楼影,不似春愁不肯消。”人称“鲍夕阳”。乾隆年间,王苹写有“乱泉声里才通屣,黄叶林间自著书”的诗句,被人们称为“王黄叶”。  文人写诗作文,能有佳句传世,并以此得到有趣的绰号,也称得上是人生中的一大快事了。& & & & & & &数字妙喻& & “1”是一个擎天柱,是正直,是不屈不挠的骨气。于是,我们有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有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英勇无畏;有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英雄气概。  “2”是一只美丽的天鹅,是无可挑剔的美。于是,我们有了“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点点渲染;有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雨后海棠;有了“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的田园景色……  “3”是一只耳朵,是聆听。聆听着无限忧伤,聆听忧伤的倾诉。于是,我们有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凄凄”的悲凉无奈;有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伤感情愁;有了“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的失望悲切……  “4”是快刀,是豪放。于是,我们有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有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豪迈胸襟;有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言壮语……  “5”是奔跑,是活力展现。于是,我们有了“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生机勃勃;有了“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春意浓浓;有了“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静景与动态……  “8”是两颗紧紧相连的心,是深情厚谊。于是,我们有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深情厚谊;有了“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离愁别绪;便有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意浓浓……  “9”是气球,是自由,是旷达。于是,我们有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媚权势;有了“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不慕荣利;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适自乐……  我们欣赏数字,我们欣赏语文,我们欣赏数字中的语文。& & & & 巧作别解妙趣横生& & & 所谓“别解”,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对某种情形或词语的意思故意抛开其原本义而作新奇的解说、辩解,以期获得幽默、风趣、精僻的表达效果,从而达到说话人要表现的特殊意味和情趣的解说方法。下面辑录“别解”四则,供欣赏。  张作霖“寸土不让”  张作霖雄居东北时,日本人惧怕他的威力不敢擅自采取军事行动,就派两个副官扮作日本浪人模样到大帅府观察动静。寒暄过后,一个日本人说:“久闻大帅精于书法,能否挥笔写几字,赐予我们个墨宝,以便带回东京收藏,也好留个纪念。”绿林出身的张作霖虽然文化不高、学识不多,但却十分沉着冷静。他想道:写就写,岂能让你小日本难住?于是立即大笔一挥,写了个颇有气势的“虎”字,并在那“虎”下落款道:“张作霖手黑。”他本想学习书法家们的落款写“手墨”二字,可由于极少舞文弄墨,竟遗憾地把个“墨”字误写成了“黑”字。日本人见后一时非常得意,因为张作霖正像他们所希望的那样出了丑。张作霖的秘书赶紧在一旁提醒:“大帅,您这‘墨’字还没有写完呢,现在仅是个‘黑’字,下边还有‘土’字呢!”经秘书这么一提醒,张作霖也发觉确实写错了。可他心思机敏、反应极快,居然哈哈大笑道:“老子身为堂堂大帅,难道能不知道那儿还有个‘土’字?可我就是不写这个‘土’!不是有人总想打老子的主意,总想得到东北的土地吗?要知道老子偏偏寸‘土’不让!本大帅一向‘手黑’,妈拉个巴子的,谁要是心存不良、胆敢放肆,老子决不客气!”  本来是因为漏掉了“土”字,把“墨”写成了“黑”,可张作霖却巧作别解说成是“寸土不让”,这不仅巧妙地掩饰了自己的失误,还义正词严地给日本人上了一课。这番话如同给日本人当头一棒,两个鬼子又不便发作,他们就像哑巴吃莲——有苦说不出,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外交官推崇“三老”  有这么一位为国家的外交事业立下丰功伟绩、深受国人钦佩爱戴的外交官。一次,他在总结外交经验时说:“一个优秀的外交官,必须是一个老寡妇,一个老僧人,一个老贪官。”人们一听,无不惊诧莫名。心道:优秀的外交官怎么能与那“寡妇”、“和尚”、“贪官”沾上边呢?可当他解释后,人们才悟出其中的真意:“老寡妇守业,是很吝啬的。外交官对国家主权也应该如此,决不能如阔公子、大少爷,乐于摆架子、充大方,把祖上的财产拱手送给别人。老僧人很有修养,其自制力都极强,对金钱美女等一切利禄的诱惑不会动心。外交官驻使国外,必须有此修养,才能不会被收买。老贪官的特征是贪婪成性、贪得无厌。外交官对于知识情报、科技军事动态等都必须有热心追逐、孜孜以求的劲儿,像葛朗台那样的执著,泼留希金那样搜索,惟其如此,才能获得知己知彼的功效,完成自己的职责。  你看,原本是几句粗陋甚至俗不可耐的话语,但经过外交官这么一别解,就变得如此耐人咀嚼、发人深省,并成了蕴含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人生智慧的金玉良言了。  纪昀巧释“老头子”  清朝大学士纪晓岚(姓纪名昀,晓岚是他的字),体态肥胖,特别怕热,每逢夏天,他往往汗流浃背、苦不堪言。因而,他和同僚们在朝堂值班时,常常找个地方脱了衣服纳凉。  乾隆皇帝知道后,成心想戏弄他们一番。这天,几个大臣正光着膀子聊天,乾隆突然从远处走来。大伙都急急忙忙穿衣服,可纪晓岚眼睛近视,等他看到皇上,已经来不及穿了,他只好钻到桌案底下,趴在地上,一动也不敢动,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出。  乾隆早已看到纪晓岚钻在桌案底下,就唠起闲喀,故意不走。纪晓岚虽然在桌子底下很难受,但没有穿上衣,也不敢出来见皇上。乾隆于是想出个办法:君臣都不说话,让纪晓岚以为皇上走了,这样他就会出来,大家便可以看到他的狼狈相了。  纪晓岚钻在桌子底下,地方狭窄,加之天气炎热,早已被憋闷得汗上加汗了。他半天没有听到皇帝的说话声,以为皇帝走了,就悄悄地问道:“老头子走了没有?”  这一下皇上和大臣们都听到了。乾隆于是装作很恼怒样子,大声地喝道:“大胆的纪昀,竟敢如此无礼,说出这等浅薄的话来。什么是‘老头子’,你一定要给联解释清楚,否则以欺君罪论处!”  纪晓岚只好从桌子下爬了出来,说:“臣还没有穿衣服,怎么好回圣上的话呢?请皇上赐臣衣服穿!”  乾隆让太监给纪晓岚拿衣服穿。并说:“亏你还知道跟朕说话要穿衣服,这样吧,别的朕就不追究了。你就说说这‘老头子’是怎么回事?”  趁穿衣服的时候,纪晓岚已经想好了词儿。便十分恭敬地对皇上说:“皇上称‘万岁’、‘万万岁’,臣等都期望圣上能‘万寿无疆’,这能活到万岁的人定然是很‘老’了;皇上身为一国之君,是一国的首脑,这‘首脑’至高无上,当然就是‘头’了;皇上贵为天子,天子者,以天为父,以地为母,对于天和地来讲,皇上自然就是‘子’了。如此,将三字连在一起,不就成了‘老头子’了吗?皇上,臣说的难道有错吗?”  说的都是阿谀奉迎的好话,皇帝听了高兴,当然不会错了。可纪晓岚却吓出了一身冷汗。试想,如果不是他机智善辩、巧妙地运用别解,靠牵强附会来自圆其说,还真有可能犯下大不敬的欺君之罪呢。  小才女妙解“三纲”  在一次智力竞赛抢答时;主持人问“‘三纲五常’中的‘三纲’指的是什么?”一名女学生答道:“臣为君纲,子为父纲,妻为夫纲。”  女学生的回答,恰好把三者关系颠倒了,以致引起了哄堂大笑。可是,当女学生意识到自己答错了以后,她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立刻补充说:“笑什么?我说的是新‘三纲’。”主持人疑惑地问:“怎样解释?”  女学生略一沉思,就不慌不忙地说:“现在,我们国家人民当家作主,是主人;而领导者,不管官有多大,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是公仆,岂不是‘臣为君纲’吗?当前,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一对夫妻一个孩,这孩子成了父母言听旨从的‘小皇帝’,岂不是‘子为父纲’吗?如今,已不止是‘妇女能顶半边天’了,许多家庭中,妻子的权力已远远超过了丈夫,‘妻管严’、‘模范丈夫’,已经成为空前的时尚,岂不是‘妻为夫纲’吗?”  女学生真不愧为才女,她的巧思别解,实在是聪明机敏、妙趣横生。这样,也就难怪她的话音一落,就赢得大家热烈的掌声了。别解,能化尴尬、除危难,变不利为有利,是智慧和聪颖的体现。& & & 四位文学家与酒的故事 白衣送酒  东晋杰出诗人陶渊明好饮酒,但由于家里穷苦不能经常买来喝。有一年重阳节,他因没有酒喝而深感苦恼,就到住屋旁的菊篱下采摘花儿,并久久地坐在菊篱边上。这时,正好碰上江州刺史王弘派白衣(官府差役)送酒来,就高兴地走过去拿起酒,尽饮至醉,尔后才由别人扶回家中。以后人们便用这则典故,形容所渴望的东西朋友正好送来,雪中送炭,遂人心愿。  金龟换酒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第一次从蜀地来到京师长安,住到一家店铺里,秘书监贺知章久闻李白的诗名,现在得知他来到京师,便立即前往拜访。刚一见面,贺知章就称赞李白相貌堂堂,气宇轩昂,并索求李白的诗文来拜读。李白见其态度恳切,当即就取出《蜀道难》一诗送给他。贺知章读完,赞声不绝,认为李白是从天上谪到人间的仙人,就称之为“谪仙”,深有相见恨晚之感。随之又解下腰间所佩的金龟,换酒来和李白喝,直到大醉方停杯。此后,贺知章每日约见李白,又到处颂扬他,李白从此名声大震。  杜甫醉酒  杜甫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上元二年,严武镇成都,奏杜甫为节度使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并安排他在自己的帐下作幕僚。严武与杜甫是世交,尽管他的职位在杜甫之上,可他对杜甫仍很有礼貌。不过,杜甫有时却不修边幅,不拘小节。严武偶尔到他家,其连头巾都不带。有一次,杜甫喝醉了酒,坐到严武的椅子上,且瞪着眼对严武说:“严挺之(严武父名)乃有此儿!”严武是位节度使,性格暴猛,看到杜甫这样的举动,表面虽装着不在乎的样子,实际却怀恨在心,想杀杜甫。后来只是因为严武母亲阻拦,杜甫才没被杀掉。  斗酒读《汉书》  北宋著名诗人苏舜钦,字子美,为人豪放不羁,且又喜欢饮酒。他年轻时,曾住在其舅父杜祁公家,每晚读书都要喝一斗酒。有一日杜祁公偷偷到书房看苏子美读书,来到书房前就听到苏子美正在读《汉书·张良传》中有关“张良与客椎击秦始皇”的语句,读毕,只见苏子美拍掌说:“惜乎,击之不中!”随即便满满地饮了一杯酒。接着当他再次听到苏子美读“张良在下邳遇到刘邦”的语段时,又见他拍掌赞叹说:“君臣相遇,其难如此。”说完又将一杯酒喝个精光。杜祁公见其这样,就笑着说:“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足多也。”  & & & & &文学大师的笔名寻源& & 翻开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郭沫若、巴金、茅盾、老舍、曹禺,等等一代语言艺术的文学大师名字就会展现在你面前。寻探一下大师们笔名的由来也觉趣意甚浓,翻阅一些旧时的读书笔记,将其逐一整理出来,以飨同好:  鲁迅的本名是周树人。有资料记载他曾用过近一百二、三十个笔名。“鲁迅”的笔名是一九一八年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使用的笔名。缘何取名“鲁迅”;巨匠曾对友人解释三点理由:一是母亲姓鲁,二是周鲁自古是同姓之国,三是取愚鲁迅速之意。此后,“鲁迅”便是他使用最多的笔名,他的真名就被一般人很少再提起了。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乳名文豹,常用的名字是郭鼎堂。他也用过许多笔名,沫若是他最常用的笔名。郭老的家乡在四川乐山,“沫若”两字取他家乡两条河流之名而得;沫水指大渡河,若水即青衣江,古代又称平羌江。“绥山毓秀,沫水钟灵”。这位文学大师对自己家乡河山的眷恋之情,略见一斑。  巴金的原名是李尧堂,字芾甘。“巴金”是他一九二九年发表第一篇中篇小说《灭亡》时初次使用的笔名。关于巴金两字的含义,不少文章中都解释为巴老曾崇拜过法国的巴枯宁和俄国的克鲁泡特金。因此“巴金”是撷取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首尾两字连缀而成。但大师曾有过自己的解释。他说,他就读法国时与一位名巴恩波的同学朝夕相处,后而这位同学不幸投水自杀身亡。使他很难过,这件事印象深刻。他的笔名中的“巴”字是由巴恩波连想而得。“金”则是另一名同学从他正在释作的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的起源和发展》一书中,为了“要找出容易记住的名字,便半开玩笑地说出了这个“金”字。”当时取此笔名并无深意,但一直被巴老沿用了下来。  茅盾原名沈鸿。后又易名沈德鸿,字雁冰。他所用过的笔名据说也超过一百个之多。“茅盾”是一九二七年在《小说月报》上陆续发表小说《幻灭》(《蚀》三部曲之一)所用的笔名。大革命失败期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茅盾被国民党蒋介石政府通缉,倘若用真名发表作品,不仅不利,还会连累当时在小说月报当编辑的叶圣陶。为了使文章顺利发表,当时随手写了“矛盾”二字。叶圣陶认为“矛盾”两字显然还是个假名,还觉欠妥,于是在“矛”字上加了个草字头成了“茅”字。茅字在百家姓中是存在的。一代宗师取矛盾两字为笔名,看似随手拈来,而后却也不尽然,在一九二七年,作家看到了革命和反革命的矛盾、也看到了革命阵营的内部矛盾,同时还解析了自己生活上思想上的矛盾。所以这个笔名在某种意义上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  以话剧见长的剧作家老舍,本名舒庆春。他把自己的姓:“舒”拆开来,改作名字:舒舍予。后又取其中的舍字加一老字便成“老舍”。一友人曾出一谜语请他猜;谜面是“好施不倦”打一作家名。谜底自然是老舍了。  每每见到《雷雨》《日出》这样耳熟能详的剧名,就会让人想到这位成就斐然的剧作大师曹禺。曹禺本名万家宝,“曹禺”两字是繁体字万字的拆写,上面的草字头谐音“曹”,下半部则成了“禺”字。大师笔名因此而得。  著名作家赵树理原来的名字叫赵树礼。这是作家父亲给儿子取的名字,他父亲是位能工巧匠,略通医道,常会看看风水测测八字。《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作家说也取了些其父的影子。这位经济地位从下中农下降到贫农的农名给儿取名,意在日后出息:“树礼”。但儿子日益受新思想的影响。作家在一九三七年参加革命前后,将“树礼”改为“树理”意在破风建思想之礼,树马列主义之理。一字之改改出了两代人的思想分歧。  还有就是著名作家周立波的笔名也颇有意思。周立波原名周绍仪,他的笔名立波是取英语“解放”(Liberate)的译音,以此表达作家献身革命的决心和对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胜利的追求。& & & & 读书典故三十则 1.牛角挂书  形容勤奋读书的典故。《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牛)角”、“牛角之悬”来形容勤奋读书。或以“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指勤奋学习而才思卓捷的书生。  2.负薪读书  形容勤学的典故。事出《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此典一般以“负薪”或“负樵”的形式出现。有时,此典也用来形容未遇时的贫居生活。  3.带经而锄  形容生活贫苦依然坚持学习的典故。语出《汉书·公孙弘、卜式、倪宽传》:“(倪宽)受业孔安国,尝为弟子都养(为弟子们做饭),时行凭作(有时还要下地干活),带经而锄,休息辄诵读,其精如此。”此典常以“带经锄”的形式出现。  4.挟策读书  比喻勤奋读书的典故。语出《庄子·外篇·骈拇第八》:“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策,写书的竹简。博寒,古代的一种游戏。后人便以“挟策”、“挟册”、“挟策读书”、“挟策亡羊”、“读书亡羊”表示专心致志地勤奋读书。  5.高凤流麦  形容专心致志勤奋读书的典故。语出《后汉书·逸民传·高凤》:“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后人于是以“流麦”、“麦流”、“弃麦”、“麦不收”、“中庭麦”、“高凤”等来形容专心读书。  6.温舒编蒲  形容勤学的典故。事出《汉书·贾枚邹路传》:“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晋时的王育也在牧羊时折蒲学书,最后博通经史。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编蒲”、“截蒲”、“削蒲”、“题蒲”、“编简”等。  7.凿壁偷光  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  8.映月读书  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江)泌少贫,昼日斫屧(做鞋子),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顶)。”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9.囊萤映雪  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此两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萤”、“聚萤”、“照萤”、“读书萤”、“映雪”、“照雪”、“窗雪”等,两典并用还有“雪窗萤火”、“萤雪”等形式。  10.悬梁刺股  形容发愤读书的典故。悬梁,语见《太平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打瞌睡),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课。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11.韦编三绝  形容刻苦认真读书的典故。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韦编,是用来串连竹简的熟牛皮;三绝,是断了三次。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绝编”、“三编绝”、“韦三绝”、“绝韦编”、“三绝韦编”等。  12.下帷读书  形容闭门谢客、专心读书学习的典故。语出《史记·儒林列传·董促舒》:“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下帷(帏)”、“下书帷”、“闭户垂帷”、“垂帷闭户”等。  13.三余读书  形容抓紧时间学习的典故。语出《三国志·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裴松之注解所引《魏略》:“(董)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14.焚膏继晷  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读书。语出韩愈《昌黎集·进学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成语“提要钩玄”出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点上灯来继续白天的学习),恒兀兀以穷年(长年累月都这样坚持)。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15.十年窗下  形容长期闭门苦读的典故。语出金元间刘祁《归潜志》:“南渡后疆土狭隘,止河南、陕西,故仕进调官,皆不得遽。人仕或守十余载,号重复累,往往归耕或教小学养生。故当时有云:"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今日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无人问也。’”后人便以“十年窗下”、“寒窗十载”、“寒窗之下”、“十载寒窗”、“灯窗十载”等词语来形容长期清贫自守,闭门苦读。  16.学富五车  形容书多或学识丰富的典故。语出《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惠施多方(方术),其书五车,其道舛驳(他的学说多差错而杂乱),其言也不中(正当)。”后人便以“五车”、“五车书”、“书五车”、“五车竹简”、“惠施车”等来表示书多;用“学五车”、“学富五车”等来表示读书多或学问大。  17.三十乘书  形容藏书丰富或学识渊博的典故。语出《晋书·张华传》:“(张华)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机箧。尝徙居,载书三十乘。秘书监挚虞撰定官书,皆资华之本以取正焉。”受此典影响,后人论书之丰富,也每以“三十”为数,不一定必是“乘”或“车”。如果形容书少,则用“无乘书”。  18.枕中秘宝  形容不愿示人的珍贵图书。典出《汉书·楚元王传》所附“刘向”条:“上(汉宣帝)复兴神仙方术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见。”后人于是以“鸿宝”、“秘宝”、“秘枕书”、“枕函书”、“秘之枕中”、“枕中之秘”、“枕中秘书”等来指道术书或珍贵而不愿示人的图书。  19.开卷有益  勉励人读书的典故。典出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文儒》:“太宗日阅《御览》(指《太平御览》,该书原名《太平编类》,因宋太宗曾经通读而改名)三卷,因事有阙,睱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陶渊明也有“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与子俨等疏》)的句子。后人也有写成“展卷有益”的。  20.读书种子  比喻世世代代的读书人象种子一样播撒开去,衍生不息。语出周密《齐东野语·书种文种》:“裴度常训其子云:"凡吾辈但可令文种无绝,然期间有成功能致身万乘之相,则天也。’山谷(黄庭坚,号山谷道人)云:"四民皆坐世业,士大夫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当名世矣。似祖(效法)裴语,特(只不过)易文种为书种耳。”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书种”、“读书种”。  21.束之高阁  比喻将收卷充置不用的典故。典出《世说新语·豪爽第十三》刘孝标注引《汉晋春秋》:“是时刘乂(yì)、殷浩诸人盛名冠世,(庾)翼未之贵也,常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等到)天下清定,然后议其所任耳。’”此典本不指书,但后来人们往往以此典来表示把书扔在一边不再读或不再用。其形式有“束高阁”、“束阁”、“束置高阁”。  22.三坟五典  指称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典故。语出《左传·昭公十二年》:“左史倚相(左史,官职名,倚相,人名)趋过(快步走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好好对待他)。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后人便以“三坟五典”、“典坟”、“坟典”、“坟籍”、“丘坟”等词来泛指古代文化典籍。  23.寻章摘句  形容读书只顾及文中的片言只语而不深究其精神实质。语出《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书》:“(赵咨)使魏,魏文帝善之,嘲咨曰:"吴王颇知学乎?’咨曰:"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24.断章取义  常指随意摘取诗文中的一部分为己用而不管作者的愿意如何。典出《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春秋时各诸侯国进行外交活动时,使节们往往以赋《诗》为表达己方意愿的手段。然赋诗者与听诗者可以对诗的文句有自己的理解,而不必管诗的本义。此典的形式常有:“断章取义”、“断章取谊(古谊同义)”、“断章载句”。现今还用,不过已转为贬义之辞。  25.梦笔生花  比喻文人文思大进,文笔优美俊逸。典出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因此,后人多以“梦花”、“梦生花”、“彩笔生花”、“笔花入梦”、“花从笔生”等比喻文思大进。  26.文不加点  形容写文章一气呵成,不加任何修改。语出张衡《文士传》(唐徐坚等编《初学记》引):“吴郡张纯少有令名,尝谒镇南将军朱据,据令赋一物然后坐,纯应声便坐,文不加点。”此典的主要形式有:“文不加点”、“不加点”、“万言不加点”、“不加点窜”等。  27.著述等身  形容读书或著述很多的典故。典出《宋史·贾黄中传》:“黄中幼聪悟,方五岁,玭(中幼父名玭)每旦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后人遂用“等身书”形容读书很多,只是后来是说将书册摞起来有身子高,与典源中所指有所不同。也可以用来形容著述极富,多作“著述等身”、“等身著作”。  28.一字千金  形容诗文作品精心创作、极有价值的典故。事出《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千予千金。”此典的主要形式有:“一字千金”、“千金字”、“金悬秦市”、“悬金”等。  29.洛阳纸贵  形容著作风行一时,人人争相传抄的典故。典出《晋书·左思传》:“及赋成,时人未之重。……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拜访)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而序之。……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世说新语·文学》也有:“庾仲初作《扬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亲族之怀,大为其名价,云可三《二京》,四《三都》(与《二京赋》鼎足而三,与《三都赋》并列而四)。于此人人竞写,都下纸为之贵。”  30.藏之名山  形容作品很有价值因而非常值得珍视的典故。语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此典的主要形式有“藏之名山”、“藏诸名山”、“藏版名山”、“名山藏”、“藏名岳”、“藏述著”等。& & & & & & & &人淡如菊  & &民间有十二月花神的说法,把陶渊明说成是九月的菊神。菊花是花中君子,以菊喻陶渊明最也恰当不过了。陶渊明本人也非常喜欢菊花。不仅咏菊,采菊,还饮菊,食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知让多少人心向往之。当然,他饮食菊花并非为了清火,而是因为没有下酒菜。我曾在某地的一个旅游景点中看到一座陶渊明的菊神雕塑像,非常的不舒服。他们把陶渊明塑造的富态十足,大腹便便,甚至有点庸懒。不过,我也知道有些人是永远走不进陶渊明的精神家园,因为这些人所拘束的东西太多了。  陶渊明身上有着菊花一样的品质和人格,诗中有着菊花一般的清新与自然。他虽然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但到他这代时家道衰落。他八岁丧父,十二岁失母,从小多在外祖父家里生活。外祖父是一位名士,“行不苟合”,“好酣酒”,“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外祖父的名教风度深深地影响了陶渊明。所以后人曾评价他“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在当时社会里,“学而优则仕”是人们的理想。何况他又是出生于官宦家庭。自然他必须选择先学后仕的道路。他生活在一个“越名教而自然”的年代,同时又是一个充满动荡与黑暗的朝代。上层政治权力倾轧,下层社会民不聊生。因为朝政的腐败使得士大夫们不再清议,一大部分人思想上崇尚玄学,行为上追求放任风流,同时因害怕政治漩涡,所以大家所作的诗晦涩枯燥,玄言诗占据着整个的诗坛。投身政治,为百姓谋取生计,一直是中国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理想。年轻的陶渊明也不例外。“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事实上,他几次出仕并不理想。纵观他的一生,他也仅做过几个小官,如祭洒、主簿、参军。显然,这些职务与他的志向相去甚远。一个人纵有多大的报负,有多好的志趣,但如果没有一定的职务支撑着不免是空想。陶渊明经历了由希望到失望的痛苦。这种苦使得陶渊明又由失望到向往,由向往摆脱了致仕的束缚,成全了他精神上的自由。  陶渊明的诗里面有着菊花般的清新自然。尤其他归隐后的一些作品,不事雕琢,洒脱恬淡。他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风格,且又自成一体,开创了田园诗派,打破了玄言诗垄断诗坛的格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等等。这些诗句虽然平淡与平易,然而,非一般人所能效及。元好问曾如是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读他的诗如见平林漠漠,草色青青;如临山风徐徐,清泉淙淙。不知迷住了多少后人。就因为他的诗让人对隐逸产生了诗意的遐想,把归隐提升到一种境界。尤其一些官场不得意者,宦海失意人好吟咏他的诗,以此为自己找到精神慰藉。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与他“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一脉相承。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把陶渊明引为知己,他在《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中写道:宽心应是酒,谴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诗圣的酒量我不得而知,但我想他能说出陶潜解此意,应该也是个“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式的达者。中唐诗人白居易,非常敬仰陶渊明的为人。仿效陶渊明的诗风作诗十六首。包括王安石,苏东坡,等等。古代的文学因陶渊明而寂寞,也因陶渊明而精彩。仅他一个人让文学绵延与丰富了很久,直至沉淀于充斥着物欲的今日。  陶渊明能写出如此“此中有真意”的诗,全在于他心不形役的通脱。我一直以为一个人要真正放下名利是很不易的,因为要面对许多现实问题,并要接受灵魂深处所停留着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拷量。世上不乏喜说淡泊名利者,甚至有一些人以“大隐隐于市”自居,把自己的性情装得伪伪的。这种人古代有之,现代也有之。看来每个年代都不缺少伪君子。事实上说淡泊名利者最没资格说这种话。如果一个人没有淡泊的基础,那么说这种话是不是太酸了?我觉得只有陶渊明才有资格说这种话。他有能力做官,曾经做过官,也有一定的报负,但后来归隐田园,志在躬耕。归隐后他也没有喋喋不休地反复强调自己很淡泊,说服自己看淡名利。相反他很平静,很坦然,不像严子陵虽名为归隐,但以钓鱼之术希钓得周文王式君主的器重。试想他真的不想做官了,犯得着到根本钓不到鱼的地方拿着渔竿,还大声唱歌,如果真要归隐,何必用如此怪异的举动。说明他归隐是借口,而想得到当权者的重视才是真。陶渊明是一心一意归隐,视归隐为真性情所需,视田园为自己的归所。他归隐后生活并不如意,这点从他的诗句中可以看出来,而且他也没有回避。“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可见诗人的生活是很窘迫的。做官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一来确实可以体现自身的价值,二来也是解决生计的手段。如果离开了这两点者,那么此人必定是有钱人买个官来增加身价而已,如同商品的附加值。君不见现在有多少有钱人挖空心思想当个什么代表或委员。这些人通过非正常手段当上的,当然他的本质就不是为民众说话了。我们的诗人尽管生计陷入了难以为继的地步,甚至到了不得不乞食的情形。但陶渊明固守其志,安贫乐道,不因生活的困境而改变其志向。这着实难能可贵的品质。真正做到了“贫贱不能移”。他归隐后也并非没有机会出仕,一些乡亲也劝他出仕,可他很坚决,“吾驾不可回”。陶渊明的一生以“治国平天下”的标准而言是极不如意的一生,而且他的家庭也并不美满,几个儿子又经常犯傻,“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可想这光景是很心酸的。然而,我们的诗人并不因外在的种种困苦而动摇他的志趣。相反他显得是那样的快乐,游心于山泉上,寄情于田园中,视功名利禄为尘埃,淡定而诗意的栖居着。  陶渊明虽然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但他并非是第一个归隐的人。其实,我们的古人一直有这种隐逸的偏好:孔圣人谓“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庄逸士“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于海。”一直到汉代商周四皓,把隐逸情怀推向高峰。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隐逸情结。而陶渊明的隐逸无疑是这次隐逸洪流中的一朵奇葩。无论是他的诗作,还是他那样归隐之彻底都堪称隐人之宗。不像有些人虽言归隐却实在耐不住寂寞,时不时的关注朝野的一举一动,似乎随时要出山一样。一个人在没有诗意的年代活出诗意全在于他的选择。陶渊明为自己的生活作了一次成功的抉择。他对政治有着清醒的判断。他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动荡、最黑暗的时期之一。应该说乱世出英雄,但这又与他传统的儒家思想相违背。他决然不为名利而丧性损身。他又崇尚自然,正如他所说“性本爱丘山”。他以老子的“道法自然”的审美去亲近田园,走进乡野,从而在心里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自然理念,即做人做事合乎自己的性情,绝不拖泥带水。一如他归隐是真归隐,而不是做作给世人看的。他淡泊事功的精神一直震撼于世人。他对待生死也一样的通达。虽然,陶渊明并非是佛教徒,可他有着佛家对生死的了悟。他在《挽歌诗》写到“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他面对死亡很平静,还叮嘱家人“省讣却膊,轻哀薄敛。遭壤以穿,旋葬而窆”。一个人无论是对名利还是对生死,如有着戚戚慌慌的心情是永远写不出清新的诗句。陶渊明虽被喻为菊神,但我却觉得他是一丛开在深山上的野菊花,高洁而质朴,色淡味苦,然而长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记忆他的文字很多,或赞喻他的为人,或赞美他的诗作。但愿他不要生活在世人的自我哀伤情绪中,而是从他那儿找到生活的淡定与活着的彻底。我想。& & & &苏东坡以谜答谜  从前,有两个秀才一同结伴进京赶考。他们一路走,一路吟诗作对,好不热闹。  这天,他们走到了常州雪堰太湖边,正值天气炎热,两人口干舌燥,见前面有一片桃林,于是想摘几个桃子解解渴。正巧,从桃林里走出了一位年过花甲的老农,秀才们对老农说明了来意。老农笑笑说:“吃我的桃子,得有一个条件,我出一个字谜,让你们猜一猜。猜中了,免费赠送给你们吃,猜不中,那就对不起了,请你们到别处去摘桃吧!”两位秀才心想猜个谜有什么难的呀!于是,连声催促老农出谜面。  老农不慌不忙地说:“两个‘不’字颠倒颠,两个‘八’字紧相连,一个‘十’字站中间。”秀才俩听后愣了眼,你瞧瞧我,我看看你,谁也猜不出。  说来也巧,苏东坡去无锡访友归来,正好路过此地,见两个秀才傻乎乎地在嘴里叽咕着什么,上前一问,原来如此,于是便说:“这有什么难的,你们听着,我也出个字谜,谜底与老丈的字谜是同一个字。上看像‘不’,下看像‘不’,不是不上,就是不下。”老农听了,连连点头,说:“对!对!答得好!答得好!不知先生高姓大名?”  苏东坡报了名字,老农顿时景仰万分,说:“原来你就是为常州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的苏学士呀!请吃桃,请吃桃。”  两位秀才羞愧难当,正要转身离开,被老农喊住,让他们也一同吃了桃子。两位秀才向苏东坡作揖感谢,苏东坡解开了谜底,原来是个“米”字。此刻,两位秀才感慨万分:“真是三人行,必有我师在,学无止境呀!”& & &周恩来的八个经典幽默& & 周恩来是国际公认的语言大师,凡是和周恩来交谈过的人,无不为他的幽默风趣的语言魅力所折服,本文列举周恩来总理的八个经典幽默,以餮读者。  至少我们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我们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  有一次周总理应邀访问苏联。在同赫鲁晓夫会晤时,周恩来批评他在全面推行修正主义政策。狡猾的赫鲁晓夫却不正面回答,而是就当时敏感的阶级出身问题对周总理进行刺激,他说:“你批评的很好,但是你应该同意,出身于工人阶级的是我,而你却是出身于资产阶级。”言外之意是指总理站在资产阶级立场说话。  周恩来总理只是停了一会儿,然后平静地回答:“是的,赫鲁晓夫同志,但至少我们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我们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  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是我夫人,在我家里。  一次,一个外国嘉宾问周恩来:“总理先生,你见过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吗?”有点想嘲笑的意思,以为自己见过美女如云,周总理不近女色不可能知道世界第一美女的名字的。  周总理说:“见过!”  对方问:“是谁?在哪里?”  周总理说:“是我夫人,在我家里。”  对方哈哈大笑:“尊夫人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  周总理说:“是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在我眼里我的夫人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否则我也不会娶她。”  射阳就是红太阳光芒四射  文革期间,江苏省射阳县的一群红卫兵到北京上访,周总理接待了他们。红卫兵要求把射阳县名字改掉,理由是“射阳”二字是含沙射影,箭射红太阳。周总理听他们讲明来意后,哈哈大笑起来。他们不理解总理为什么发笑,几只眼睛盯着总理脸上望。  总理说:射阳两个字很好嘛,我看不用改了。你们这些小将看问题,为什么不从积极方面去看,而从消极方面去看呢?我说“射阳”两字很好,因为我的看法,不是箭射红太阳,而是红太阳光芒四射。周总理深怕他们听不清楚,又重复地说了一句对射阳的解释,射阳就是红太阳光芒四射,你们说对不对?说罢,又哈哈地大笑起来。红卫兵代表也都笑了,因为他们对总理的讲话感到心服口服,表示还是叫射阳县好。  低着头走路是我们喜欢走上坡路  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此语一出,话惊四座。  周总理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请您欣赏一部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1954年,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通知工作人员,给与会者放一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彩色越剧片。工作人员为了使外国人能看懂中国的戏剧片,写了15页的说明书呈周总理审阅。周恩来批评工作人员:“不看对象,对牛弹琴”。工作人员不服气地说:“给洋人看这种电影,那才是对牛弹琴呢!”  “那就看你怎么个弹法了”,周恩来说,“你要用十几页的说明书去弹,那是乱弹,我给你换个弹法吧,你只要在请柬上写一句话:“请您欣赏一部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就行了。”电影放映后,观众们看得如痴如醉,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  我们大家一起来消灭法西斯,把它吃掉!  50年代初,有一次周总理在中南海勤政殿设宴招待外宾。客人们对中国菜的花样之繁多,风味之独特,味道之鲜美都赞不绝口。这时,上来一道汤菜,汤里的冬笋、蘑菇、红菜、荸荠等都雕刻成各种图案,色、香、味俱佳。然而,冬笋片是按照民族图案刻的,在汤里一翻身恰巧变成了法西斯的标志。贵客见此,不禁大惊失色,忙向周总理请教。  对于这个问题,周总理也感到十分突然,但他随即泰然自若地解释道:“这不是法西斯的标志!这是我们中国传统中的一种图案,念‘万’,象征‘福寿绵长’,是对客人的良好祝愿!”接着他又风趣地说:“就算是法西斯标志也没有关系嘛!我们大家一起来消灭法西斯,把它吃掉!”话音未落,宾主哈哈大笑,气氛更加热烈,这道汤也被客人们喝得精光。  早在5000多年前,我们就有一位嫦娥飞上了月亮,在月亮上建起了广寒宫住下了,不信,我们还要派人去看她呢!  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不腐女尸引起世界轰动。基辛格博士秘密访华时曾向周总理提出一个要求:“尊敬的总理阁下,贵国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发掘成果震惊世界,那具女尸确是世界上少有的珍宝啊!本人受我国科学界知名人士的委托,想用一种地球上没有的物质来换取一些女尸周围的木炭,不知贵国愿意否?”  周总理听后,随口问道:“国务卿阁下,不知贵国政府将用什么来交换?”  基辛格说:“月土,就是我国宇宙飞船从月球上带回的泥土,这应算是地球上没有的东西吧!”  周总理听后哈哈一笑说:“我道是什么,原来是我们祖宗脚下的东西。”  基辛格听后一惊,疑惑地问道:“怎么?你们早有人上了月球,什么时候?为什么不公布?”  周总理笑了笑,用手指着茶几上的一尊嫦娥奔月的牙雕,认真地对基辛格说:“我们怎么没公布?早在5000多年前,我们就有一位嫦娥飞上了月亮,在月亮上建起了广寒宫住下了,不信,我们还要派人去看她呢!怎么,这些我国妇孺皆知的事情,你这个中国通还不知道?”周总理机智而又幽默的回答,让博学多识的基辛格博士笑了。  国家的银行存款是18元8角8分  富裕的欧洲人,轻视我们国家资源少,底子薄,人穷,笑话周总理的问:“总理先生,请问中国有多少钱,才能保证每个人吃上饭吃上肉穿上衣吗?”  面对这挖苦的话,我们的总理是这样说:“我们新中国用的是人民币,国家的银行存款是18元8角8分。”  当时,我们国家的钱面值只有1分、1角、1元、10元、2分、2角、2元、5分、5角、5元,加起来正好是18元8角8分,经典幽默的回答令提问者汗颜。& & & & & & 名人菊趣  & 深秋时节,百花凋零,秋菊却灿然怒放,给生活平添几多情趣。那娇翠绿嫩的叶子,那喷红吐玉的花瓣,曾赢得多少人的赞赏。古往今来,高洁隽逸,形质兼美的菊花又与名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第一个与菊花结成不解之缘的要数以菊的清雅、高洁自喻,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了。他辞去彭泽令,挂印归田,当了隐士,酷爱莳菊,寄情于菊花。他的“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流芳千古,被后人奉为圭臬。陶渊明已成为爱菊的象征。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素有“收菊作枕”的习惯,他在《剑南诗稿》中写道:“余年二十时,尚作菊枕诗。采菊缝枕囊,余香满室生。”陆游的《偶复采菊缝枕囊凄然有感》诗云:“采得菊花做枕囊,曲屏深幌闷幽香。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晚年时,陆游又写了一首《老态》诗,诗中曰:“头风便菊枕,足痹倚藜床。”可见菊花不只是观赏名花,还可填制枕头,健身疗疾。  宋代,王安石与苏东坡的一场菊战,一直在文坛传为佳话。一日,苏东坡造访王安石未遇,见其桌上放着两句诗:“黄昏风雨过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苏东坡认为百花都落瓣的,唯菊花不落,是干枯在枝头上的。于是,就续了两句:“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吟。”王安石不服气,他认为屈原长诗《离骚》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其实,二位大文豪都了解不全面。菊花有落瓣也有不落瓣的。白菊花和花瓣稀疏的菊花一般都落瓣,黄菊花一般不落瓣,干枯后也不离母体,被誉为“爱母之花”。  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也是爱花的君子。在众多花卉中,他最爱的还当数菊花。他曾称自己“我昔爱菊成菊癖,佳种不惮求千里”。为求得一株菊花佳种,不惜千里跋涉,这是何等挚爱之情驱使之,蒲松龄还写了不少咏菊佳句:“登堂把酒对黄花,老子颠任意兴嘉”;“烂漫黄花召眼光,当晚把酒近重阳”;“堂中花满酒盈觞,妙遣花香入酒香”等等,饮酒赏菊之情,跃然纸上著名文学家张恨水宅院内,一年四季鲜花常开,但他最喜爱的是象征傲骨高洁的菊花,并常在菊花丛中散步,构思小说,人称“张恨水作品得花之灵气”。每当一部作品问世,他都要到花市买几盆菊花或上山采集野菊花,他对菊花一往情深。曾有诗咏之:“飘逸尚留高士志,幽娴不作媚人装”。  著名书法家于右任也十分喜爱菊花。在他庭院中所种的花中以菊花为多。有一次前来索字的朋友问他作诗写字如此传神,其中有何秘诀。于右任指着书案上摆放的两盆菊花不无幽默地说:“可能是这些鲜花与我朝夕相处给的灵性吧!”  扬州“八怪”,世人皆知,而与之齐名的扬州“三菊”何许人也?女画家吴砚耕的画菊,工艺大师张永行的剪菊,民间艺人钱宏才的粘菊,此“三菊”独树一帜,大放异彩。尤其是吴砚耕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地为菊花传神写照,画过300多种菊花。有好几年,她索性“泡”在盛栽名菊的瘦西湖,自早至晚,以菊为邻,以菊为友,又以菊为师。那阴晴雨露、光暗明灭中的菊花,无不一一重现于她手下。因此,她笔下的菊花,含意深邃,韵致高洁,给人一种“活色生香”的感受。  毛泽东同志生前居住在北京中南海的丰泽园,他将书房命名为“菊香书屋”。他很喜欢异香扑鼻的菊花,“菊香书屋”也正是这位伟人高尚品德的生动写照。毛主席的《采桑子·重阳》一词中的“战地黄花分外香”,更是咏菊的名句。确实,菊花抗寒傲霜,挺拔不群,把寂寞的深秋,点缀得“不似春光,胜似在春光”。& & & & & &趣话咏雪打油诗& & 唐朝时候。有一年冬天,一位大官去祭奠宗祠,刚进大殿,便看见雪白的照壁上面写一首小诗:“六出九天雪飘飘,恰似玉女下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大官看罢大怒,立即命令左右,查清作诗之人,重治其罪。一位师爷进言:“大人不用查了,作这类诗的不会是别人,一定是张打油。”大官下令把张打油抓来了。张打油听了这位大官的责问,上前一揖说道:“大人,我张打油确实爱诌几句诗,但本事再不济,也不会写出这样的诗来。不信,小的情愿面试。”  大官一听,口气不小,决定试他一试。正好那时安禄山兵困南阳郡,于是大官便以此为题,要张打油作诗。张打油脱口吟道:“百万贼兵困南阳,”大官一听,连说:“有气魄,起句便不平常!”张打油微微一笑,又吟道:“也无援兵也无粮,”大官摸了摸胡子说:“还算差强人意,再念下去。”张打油一口气呵成后三句:“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这几句与“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如出一辙。大家听了,哄堂大笑,连大官也惹笑了。最终还是饶了张打油。  一个雪天,张打油看到天公抛撒鹅毛,纷纷扬扬,江山粹白一色。于是诗兴大发,在一个宦官的院墙上挥毫写下了一首《咏雪》:  江山一笼统,井口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这首《咏雪》前两句由全貌到局部:第一句写全貌,整个江山被白雪覆盖,浑然一体;第二句写局部,井面平铺着白雪,雪下到井里很快融化,井只能是一个“黑窟窿”了。后两句由颜色到形态:第三句写黄狗身上落雪成了白狗;第四句写白狗身上落雪,增加了厚度,改变了形态。末句用“肿”字写狗,是拟人手法,增强了语言的幽默感。通篇写雪,不着一个“雪”字,而雪的形神跃然纸上。  明朝人陆诗伯也写过一首《雪》诗,足以与张打油的《雪》诗媲美。其诗云:  大雪洋洋下,柴米都涨价。板凳当柴烧,吓得床儿怕。  这首《雪》诗前两句写雪下得大,柴米涨价,通俗易懂;末一句运用拟人手法,说板凳当柴烧了,连床儿也害怕起来,担心“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全诗诙谐有趣,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也算诗话》记载一个故事。一个书生冬天出屋上厕所,看到大雪飘飘,山坡银装素裹,大地一片皓白,顿时诗兴大发:“大雪满山坡,乌鸦变白鹤。”再想往下吟,一时想不出来了。此时寒风扫来,割人肌肤,它打了个哆嗦,高兴地说了声“有了”,于是吟出后两句:“风吹屁股冷,留点明天屙!”这首打油诗前两句通过乌鸦变成白鹤,来说明雪花下得大,且给人生动具体的形象,只是后两句格调过于低俗,没有美感。  以上是诗人独自创作的咏雪诗,下面是几个人以联句的形式写成的咏雪诗。  明朝万历年间,赵秉忠考取新科状元。青州知府举办公宴,给赵秉忠祝贺。宴会这天,正好天降瑞雪,于是有人建议以雪为题,众人联句为诗。首先吟咏的是道台大人,他说:剪碎鹅毛空中舞。知府接着吟道:山南山北不见土。比起第一句显得俗气多了。轮到知县了:琉璃碧瓦变成银。贪财之心流露出来,赵秉忠于是说了最后一句:面糊糊了青州府。赵秉忠的一句诗运用双关手法,表面是将雪比喻为“面糊”,实际是讥讽青州府上下官员皆是“面糊”一类的糊涂官。  一次,乾隆皇帝在宫中赏雪吟诗,一时高兴,命身边的太监们联句。太监们搜索枯肠也吟不出一个字来,都慌了神,私下商量,想念张打油的那首《咏雪》以博皇上一笑。于是太监甲先起句,说道:“黄狗身上白,”太监乙续道:“白狗身上肿。”乾隆听了又笑又恼,连连说道:“简直俗不可耐。”太监丙较机灵,急忙改口:“回头看起来。”乾隆见不再念张打油的诗了,忙问道:“回头看什么?”太监丁更聪明,跪奏曰:“奴婢有一句等在这儿了——‘江山一笼统’。”虽然仍是张打油《咏雪》中的诗句,但将首句改为末句,正迎合乾隆皇帝“一统江山”的欲望和心理。乾隆非常高兴,重赏了太监丁。& & & &寂寞青天把酒吟—浅析中国古代文人的"寂寞情结" 读尽诗书,悠悠的历史长河中,不难发现青灯苦读,南山幽卧,虹桥咏月,竹林谈玄,河畔问天,小舟荡波,似乎是中国文人心灵最宁静最憧憬的归宿。无论其生前如何壮怀激烈,如何舌吐莲花,如何独步一时,如何指点江山,都免不了皈依为平静的湖面,沉默成寂寞的山峰。“千秋功岁名。寂寞身后事”,青史留名依然填补不了生前的寂寞。中国文人的精神花园里始终盛开着一枝鲜艳却又寂寞的花朵,这就是“寂寞的情结”。  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江畔独吟到贾谊的“哀伤付一生”的寂寞枯萎,从李太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月影同醉到苏东坡的“拣起寒枝不肯栖”的不合流俗,从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人生凄凉到纳兰性德的“我是人间惆怅客”的命运感叹,寂寞像一个因子,刻进他们的骨髓里;像一个影子,镶嵌在他们的生命中。似乎是一种诅咒,似乎有一股力量,使得“寂寞情结”蓬勃地生长在中华文化的沃土中。  中华文化在五千年历史长河的融合演变中,不断吸收外来,扬长避短,不断优化内部,百家争鸣。浩瀚的文化典籍,博瞻的文明土壤,孕育中国文人独特的气质与品性,其心唯正,其学也广,其思也深。然而,五千年的思想传承与弘扬中,犹以孔子的儒家学派赖以为中流砥柱。儒家思想的核心集中于政治志向上,“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崇向入世,以仕途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终极目标。正是这种积极入世的政治追求,支撑起中国文人看似强悍的表面精神与舆论导向。但是,我们看似强悍的外表,内部是空乏的,经不起风雨的捶击,所以光亮背后是一个孤独的灵魂,是一个用寂寞支撑起的自我王国,这也是老庄哲学能救赎我们心灵的最重要因素。  中国文人是寂寞的,寂寞的空气充满了忧郁绝望的因子,忧郁进而生出萎靡与消亡。然而,正是有这么一种情结,终究没有萎靡与消亡,而归于淡泊宁静。中国文人的寂寞情结大体可分为三种:屈原式的、李白式的、晏殊式的。屈原式的寂寞,即理想型的寂寞,即入世理想与平庸现实间巨大反差形成一股强大的心灵抵牾,抵牾越积越重,绞痛的难忍使生命或政治生命诉诸极端,以求结束巨大的痛楚。当年的三闾大夫屈原目睹楚国政局的混乱黑暗,一再向当权者阐释自己的政治蓝图,却屡遭贬谪。后来秦国张仪施以诈计赢得楚王信任,接着背弃信义导致秦楚战争。楚国岂是秦国之对手,一败涂地,城池大丢。而此时的屈原联想祖国的破落与自己的不得意,理想破灭,遂伴着《离骚》的凄怆之调投江汨罗,葬身鱼腹,用愤怒一跃演绎出中华文明史上最坚定的身影,最悲情的一幕。事情如此的相似,后世的杜甫客死江舟,陆游临终寄诗等等,其寂寞如高山的冰雪,待现实的阳光抚摸。  李白式的寂寞,即才华式的寂寞,天纵奇才,或恃才傲物,或至察无徒,或无故遭馋。其才如浩浩汪洋,广博盖过同时代的小溪;如灼灼红日,光芒遮住上亿颗星斗。傲物是因其才,至察是因其才,遭馋也因其才。想当年李白醉卧酒市,天子呼来不上船,唤权臣提靴,自称太白星下凡,哪一件不是惊世骇俗之大作?而后的苏轼少年得志,科场夺魁,文坛立帜,政坛得势,清场得意,可谓少年英雄,妇孺皆知,飘飘然遗世独立。其文才太出色了,超出同代人不知多少,“名太高”,因而以“莫须有”的乌台诗案遭馋获罪,贬谪千里,一度命悬一线。不管李白或是苏轼,似乎他们的才华与命运成反比,天才型的才华,坎坷的命运,或许正是如此巨大的反差成就了他们文学上无以企及的高度,终如一只孤鸿飞过浩瀚的天空,鸣声振古如斯。  晏殊式的寂寞,即灵魂式的寂寞,出众的才华,令人艳羡的身世地位,幸福的生活,一帆风顺的命运,所有在外人看来评价成功的因素条件都具备了。所有世俗衡量幸福的标准都满足了,却依然恪守寂寞。寂寞就像血液,一直奔腾在他们的身体中,从呱呱落地到行将就木,寂寞从不曾泯灭。即便告别人间,其诗文轶事中的浓浓寂寞情怀也不曾消亡,甚而因其有形生命的终结而变得愈加厚重。当年的晏殊家境殷实幼时神童,得皇帝喜爱,并赞以宰相之誉,后果然荣登相位,可谓政治上顺风顺水,前程无限,文思如涌,又伴以红袖添香,此生乐极!可是仔细阅读他的诗文,叩问他的心窗,无论是“落花风雨更伤春”的暮春感伤,还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登高怀远,都充斥着寂寞的情愫。而后的纳兰性德“我是人间惆怅客”人生咏叹更是将“寂寞情结”推到极致。寂寞就像一坛浓得化不开的酒,里面发酵的是无数个孤独寂寞的灵魂。  苏东坡有一首《卜算子》,里面对寂寞情结进行了最丰富最精到的意象描绘与阐发。“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起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自我感觉,这首词是东坡最真实的心灵告白。在生命经历了无数次捶击与鞭挞之后,心境饱经风霜,已变得柔和圆润,像磨尽棱角的鹅卵石,像沉去烈味的杜康酒,生命已经脱尽烈性,浮华直现真醇,目光也不再是带刺的荆棘,看透本性却不再赤裸裸地呈现,充满温和的眼神像照亮前途的月光。生命在寂寞的浓缩与蒸馏中得以灵魂的度化与本性的回归,以至上升为窥透人世奥秘的达观超脱。  寂寞如酒,寂寞文人更蕴寂寞于酒中抒发,寓之于酒。酒文化与“寂寞情结”完美地物我合一,缠绕为生命共同体。酒可以发壮怀,激志气,励胆魄,也可寄相思,诉感伤,抒寂寞。大抵这是中国文人爱酒的情愫吧!另一妙处还在酒的独立性与大众性,可独酌,可对饮,可群欢,寂寞衷肠与酒汁酒气融合一起,再伴以明明之月,翩翩清影,邀明月、吾影共饮,醉极!乐极!哀极!寂寞如烟,明明飘渺无踪影,却时时在心中生长着。  寂寞如山,双肩怎能扛动;寂寞如海,胸膛岂可盛开。寂寞是屈原的天问,是五柳的南山,是李白的梦游,是晏殊的咏叹,是东坡的飞鸿,是岳飞的怒斥,是陆游的遗言,是容若的惆怅,是无数中国文人用生命的溪水汇成的河流,是中国文人独立精神花园中的边边角角,进而成为中华文化独特的气质与内蕴。  才华孕育寂寞,寂寞泼洒为酒,酒喷薄为文,文歌之生命。生命的无数次回寻与追问,人生的思考与探索,激扬成一篇篇黄钟大吕,缠绵为一首白雪阳春,像一步步足迹,行走着寂寞的灵魂。  才华有了,佳酿有了,只是知音难觅,谁愿倾听寂寞?谁会听得懂心声?父母亲人、配偶朋友、蓝颜红颜,似乎都承担不起如此的沉重。或许只有问青天问大地吧!尽管一生坎坷,屡遭打击,尽管生命起伏,跌跌落落,头颅是贵重的,脖子是坚硬的,臣服于卑微的大地,被其余的生命俯视,还有什么颜面苟活?于是仰头叹月把酒问天,我的冥思会传到九霄,尊贵的上天是否理解凡界的寂寞,理解生命的高贵与深刻?《易经》中把“乾”作为开篇第一卦,可见其在中华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天代表一种奋发精神,而关于天的所有构想则寄托了中国文人面对世界,面对历史,面对人生的求索与追思。天之浩瀚是思想开阔,天之广博是心胸之宽容,天之自由是人格之独立。对天的追问,更多的是中国文人陷入苦闷迷惘中的反思与救赎,是理想跌落后的精神重建与自我解剖,破灭中孕育着飞翔的希望和不尽的激情。“凤凰浴火,瑰丽重现”即是其最好的阐释。  说到底,“寂寞情结”即是独立的精神家园,又因中国古代文人性格气质上的多重性与复杂性,中华文化典型意象的象征意义,变得丰富多彩。其实,岂独中国古代文人是有寂寞情结的,政治家、思想家等等也是如此。秦始皇是没有对手的寂寞,于是驱天下为犬马;曹孟德是没有知音的寂寞,于是哭典韦祭郭嘉;王守仁是思想高度上的寂寞,于是格竹问天;王国维是文化情结上的寂寞,于是投水化土。“身于尺寸之间,心游万仞之外”,或许正是由于“寂寞情结”的自我救赎才成就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才有今日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文明之光永不熄灭。(江北第一)   “寂寞青天把酒吟”,一杯杜康,一轮明月,一身清影,一曲浩歌,把一肚的寂寞寓于酒里,把满腔的激情发于诗中,把对生命所有的感怀,对人性所有的顿悟,对身之苦痛与宇宙之盈缺的比照,付之青天一问,何等的气魄!何等的达观!  平静的湖面隐藏着最壮观的惊涛骇浪,冰封的土地生长着最震慑人心的力量,寂寞的心境孕育着最深邃的思想。寂寞如悬崖上的古松,世间一切变化的奥秘都集聚于它最苍劲的虬枝;寂寞如大漠中的一泓甘泉,看尽世事沧桑,看尽荣辱得失,在世界上最偏远的一隅诉说着曾将最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壮丽史诗!  品味寂寞,走进中国古代文人最美丽的精神花园,品味中国古代文人最丰富的文化内涵!& & & & & 能吃的汉字& &  什么,汉字能吃?别瞎说了!  不信,你听我说。汉字不仅能吃,还能治病呢。  话说一百多年前,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有一个剃头的,姓李名成。大概是因为穷,又不讲卫生,害了一身疥疮。这疮很痒。一天,他无意中发现村头河边有一些龟甲,就捡了一片,用手一碾,酥松的龟甲竟被碾得粉碎。这时他浑身奇痒无比,顺手将龟甲的粉末朝痒处涂沫。奇怪,涂上龟甲粉末的痒处不痒了,脓水也被龟甲粉末吸干了。李成高兴得跳起来,他像发现宝贝一样将河边的龟甲兽骨——拾起来带回去。不久,李成身上的疥疮治好了。李成想,骨粉既然能消炎止痒,肯定也能止血。他把自己的手划破;再敷上骨粉,果然,血止住了。李成研究后发现,这些龟甲兽骨,埋在地下已有几千年。  甲骨的这些奇异现象很快就传遍全村。老年人说,这是神仙显灵;读书人说,这是龙骨。  从此以后,李成天天到河滩,到地头,把捡到的龙骨碾碎后卖给中药铺。村上的农民也把刨出的龙骨卖给中药铺。从此,龙骨就成了中药铺的一味中药。  1899年的秋天。有一个在北京,当官的王懿害了疟疾。医生诊治后开了一张药方;上面有一味中药就是龙骨。王懿荣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一家老中药店达仁堂买药。药买回之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国有多少个同名同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