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年间调北镇广的杨氏族谱人

[转载]滕西北杨楼村杨彬御赐碑
清朝名臣曾国藩为同僚兼好友王东槐(字荫之)写有《王荫之之母寿序》一文,其中提到:“吾同年王君荫之,以其母黄太安人之寿属予为序云。荫之,知言者也,不宜循世俗故事以娱其亲……”吏部尚书、武英殿总裁万青藜在为王东槐殉国后所撰《王文直公神道碑铭》中亦提到“母黄氏封太恭人”,可知黄氏是王东槐的生母。然而今存滕州市级索镇北杨楼村杨氏宗祠前的“王东槐外祖父杨彬御赐碑”的主人杨彬,则是王东槐庶母之父,仅是王东槐名义上的“外祖父”。
杨彬御赐碑碑身至今保存完好(如图),躺在北杨楼村杨氏宗祠大门前的村民广场上,不见碑座,亦不知有无碑帽,碑文如下: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功隆赏懋,式宏锡类之仁;积厚光流,兼广外家之泽。荣名上逮,义问弥寿序彰,尔杨彬乃工科掌印给事中加二级王东槐之外祖父,出自有基,后来称秀,宅钟华胄,光闾泽衍……
兹以覃(tan)恩貤(yi)赠尔为中宪大夫、工科掌印给事中、加二级,锡(赐)之诰命……尔史、殷(段?)、秦氏乃工科掌印给事中、加二级王东槐之外祖母,轨仪娴习,风范淑嘉……兹以覃恩貤赠尔为恭人……敕命”。碑文落款“皇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二月二十六日之宝。咸丰二年(1852年)壬子仲冬,监生杨凛英敬谨勒石。”&
《滕州地名志》记载:北杨楼,位于级索镇政府驻地西北3千米,耕地面积85.3公顷,1045人。明洪武年间(1368——1398),杨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名杨楼,1982年更名为北杨楼。另在北杨楼西南几里路处还有一村名西杨楼,《地名志》亦记是杨氏于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从大杨楼(即今北杨楼)迁此定居,名小杨楼,1958年改称西杨楼。另外级索镇驻地东侧还有前、后杨岗村,《地名志》记载亦是明朝洪武年间洪洞县杨氏移民迁来所建的村子,由此可知滕西杨氏族繁户大,人口较多。
另据《古滕杨氏族谱》记载:山东滕州北杨楼杨氏迁滕始祖讳淼,字千水,山西代州人,元末丁酉(元至正十七年丁酉,1357年?)举人,铎河曲,迁东蕃牧,行取南御史,由任城雇舟南行,因在蕃多惠政,饯着塞途,穷日至治西之白聂村,宿监生聂宁家。是夜得中风急症,次早告终。刺君谭夫人宦囊空虚,艰于归里,幸宁养以田宅,因命一子三孙籍滕开户,这就是山东滕州北杨楼杨氏籍滕始祖。以后屡遭兵燹,谱牒无存。现家谱初修于清康熙年间,一九九四年五修后,十一卷,登谱人数26929人,散居地址达二十省、八十九个县市、九十二个乡镇、三百三十八个村落。
此说不同于《地名志》记载,另还有其他杨氏迁滕的传说以及来源,莫衷一是。遗憾去北杨楼寻访那天因天晚没有到“杨氏家祠”里去看看,或者打听下杨氏族人,就能了解到更多关于北杨楼村、杨氏宗族、杨彬以及“御赐碑”的具体情况。祠堂门上有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石雕门匾,刻有“杨氏家祠”四字,为枣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既有古祠,肯定存有《杨氏家谱》,《家谱》里也一定会记载杨氏由来以及杨彬受皇帝“御赐”碑文封赏的情况,顺便连“敬谨勒石”的杨凛英也能查清身份……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杨氏族谱
弘农郡“四知堂”开阳(庐陵)《杨氏族谱》编委会
公元二0&0三年(癸未)年
一、本谱为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开阳县杨姓(庐陵)族谱,定名为《新千年、新世纪续修开阳(庐陵)杨姓族谱》。
二、本谱记述范围主要以开阳县行政区划为限。迁出本区划的族人,只能记载大致简况。
三、本谱记载时间,上限追溯到有历史记载的年代,下限至公元二oo二(壬午年十二月三十日。)
四、立信祖人黔时间,民国县志稿有说唐代,有说五代,本谱从光绪谱、民国谱的相关记载,以明代洪武年间较为可靠。
五、时间称谓: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为准,其中附备注。
六、古地名有变更的,除直写外,一律夹注今地名。各房现在驻地,凡能与《贵州省开阳县地名目录》对应的,一律改为法定地名。
七、始祖遗传表即开阳(庐陵)杨姓世系表,老谱去掉了“立信祖“和“文祯祖”,以“立”字派为一代,似有不妥,改为以立信祖为第一代。1986年(丙寅)编印的未作改动,作为第一册,本次编印的作为第二册。
八、附录(一)中关于老谱的“序”和“传记”,全部编人。因有的字迹模糊,或有错漏未被校出,经再三斟酌给予补正。个别旧繁体和异体字,则用人工书写补上。
九、历史上旧的计量单位和价格,不便换算,予以保留,照实记载。
十、表格排列,为便于排版,字体有大有小,不可能做到一律。
&&&&&十一、记述文字,除引用古籍外,均使用语体文记述。
族&&训、家&&规
&&&&自古以来,杨姓族人为了维护和保持自己家族的家风,体现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风范,制定了一整套的族规家法。在杨姓历史上,不少名人都写过家训,并被收录在家谱之中。如宋代诗人杨万里,在1199年就为重修杨氏族谱作序,并定下家训。明代汉寿花园杨氏慎修公杨昌敬,一生务农,也为家训定一个总纲。民国36年(1947)重修、1987年续修的《开阳杨氏族谱》,也制订了“四毋“(毋讼、毋争、毋凶、毋横)“四要”(要孝悌、要和睦、要勇敢、要诚实)“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族例,要求本族“人人克行,在乡为善人,在国为圣贤”。
正身修已的族训家规,是治家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也是约束族人的成文法典,不仅带有杨姓族人的文化特色,也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新千年、新世纪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使历史启迪现实,走向未来。遵循《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参照《开阳县文明市民守则》和兄弟族谱,重新拟定适应时代要求和需要的族训家规,望全族老幼从一言一行做起,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形成社会主义的高尚道德情操。
&&&&木有根,水有源,根深而叶茂,源远而流长,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县之有志也。谱记姓之渊源,史载一国之兴衰,缺一不可。
&&&&中华民族系炎黄的子孙,炎是炎帝,号神农氏,黄是黄帝,号轩辕氏。(轩辕黄帝之陵在陕西省黄陵县城北的桥山上,是炎黄子孙寻根怀祖的圣地)。据汉代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已、滕、葳、任、苟、僖、姑、儇、衣。十二姓中姬姓列为首姓,从黄帝至周朝的姬昌(文王),姬发(武王)叔虞均系姓姬,叔虞被弟成王遂封于唐故名唐叔&虞,叔虞生子燮、杼,周康王六年,公元前1062年已卯封杼于杨侯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任侯,以邑为氏,从此由姬姓改为杨(扬)姓。
&&&&三千多年来杨姓子孙遍布九州,延伸海外,支派众多,从始祖至今,历传百
代,繁衍迁徒,悲欢聚散,记录着中华民族祖祖辈辈感人至深的创业历程,折射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之光。我杨氏虽然过去各朝各地都有家谱。可是都不完整,世系中断、支派混乱、辈份不清、长幼难别的现象长期未得到解决。关享修好、用好族谱,宋宁宗、明太祖、清圣祖皇帝及孙中山先生、毛泽东主席均有论述。
&&&&现今国家兴旺发达,人民安居乐业,国修史志,族修其谱,都是为着中华民族的振兴,为着本族子孙敬祖联宗、团结一心,忠诚为国,正直为人兴旺发达,使之成为安份守纪的公民。央央大姓、蔚然望族,弘农杨氏从肇姓至今,已历3000余载.。始祖杼公被周
朝天子(康王)封他姓杨,为一方诸侯,自此开辟了清廉自守,礼仪传家之家风,于封地生息繁衍。由于历史的变迁,生存的需要,至今我弘农杨氏已遍布全国,点缀世界,成为当代中华民族的第六大姓,人口多达8000多万(据国家统计局1982年统计资料)。族谱,又称家谱、宗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是
由记载帝王诸侯世系、事迹演变来的。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徒的轨迹,
还包罗了该家族的生息、繁衍、荣衰、升沉以及婚姻、文化、族规、家训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族谱作为华夏出现的特殊文化现象,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能与之相比的,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也成为一门学问。早在1984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就发出了《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今年又成立了“中国谱牒学研究会”,开始编辑《谱牒学研究会会刊》。上海继率先编辑出版《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之后,又发起编纂第一部包含全球人家谱资料的《中国家谱总目录》,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其所有条目,将制成数据并上网,使这一珍贵的中华文献资料宝库,能够十分便捷地不分空间、时间为所有的人使用。
&&中国家谱,导源于上古,延续于当代。在商代武丁时期的甲骨文中,已有氏姓世系的记载,《史记》、别录》、《汉书艺文志》、《七录》、《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纪籍志》、《案文总目》、《通志艺文略》等古代书籍,都有关于谱牒的记载、类目等等。纵观各个朝代的变迁,唐以前修谱基本为官府所垄断,直至宋代才发展到私家修谱,明清更为盛行。全国无论乡,从官府到百姓,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从不间断,谱牒起着“尊祖、敬宗、收族”伦理道德教化功能。司马迁写出了空前绝后的史学名著一《史记》,在((史记自序》中,他指出,“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在《三代世表》中,他说得更明确:“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周以来乃谱可著,……于是以《五帝系牒》、《尚书》集世纪黄帝以来讫共和为《世表》”。这就充分地告诉我们,司马迁写《史记》主要根据“谱牒旧闻”,才把我国的历史追溯到当时所能够追溯到的大约三千年前,由此可见,谱牒的功能和生命力。
&&&&近几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社会动荡,家谱不断遭受劫难,多少谱牒被付之一炬,也有不少被虫蛀鼠咬,毁损殆尽有人估计,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全国大约有2万种家谱被人为地毁掉。我国历史上确有不少好的谱牒,对瞻仰先贤,启迪后人,成为中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粘合剂。今天,华夏子孙遍布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华人超过5500万。参天之树必有根,环山之水必有源。他们中尽管有人已改变国籍,但对民族的认同和文化的认同却没有改变。他们有强列的思想愿望,每年都有大批的华人,不远万里,不辞辛苦,远涉重洋,回国祭祖谒宗,托庇于列祖列宗福荫之下。这种血浓于水,生生不息的寻根追祖情绪,不能不说与延续数千年的家谱影响有关。实际上家谱已成为华夏子孙相互联系的一条民族的世系的纽带,各方人士寻根谒祖的最重要的凭证。
&&社会在进步,事物在变化,谱牒也不例外,也在变革。随着经济的腾飞,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的改善,开阳县(庐陵)杨姓族人,迫切要求按照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要求,修纂一部适应新时代、传承中华文明的新族谱。对民国三十六年(1947)重修、一九八七年续修的族谱,大家仍觉得不太全面系统。1999年春,广大族人又要求续修并进行精印。于是,族首又会同几位热心的老辈,印制了“世系调查表”分发到户。并成立了“续修杨姓(庐陵)族谱编委会”。
&&&&这次续修开阳杨姓(庐陵)族谱,已是第四次了。编委会研究一致认为,此次修谱必须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以光绪和民国老谱等为基础,参考《寻根认祖一杨》、《千家姓查源》、《姓氏堂源联》和毕节《杨氏族谱》、《开阳县志》、《开阳县地名目录》、《开阳县志稿(民国)》、《金筑丛书》和《明史纪事本末》、《明史通俗演义》以及本族搜集的文字、照片、口碑和其它相关资料,认真分析研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撷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扬弃封建文化之糟粕,强化家谱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尽可能做到一目了然地正确反应本家族在新形势下的新情况,使杨姓(庐陵)子孙能够从中获取效益,寻求借鉴,发挥尊祖、敬宗、收族、存史、教化的作用,为振兴中华,建设祖国,为启迪后裔,服务桑梓,为在新千年,新世纪再创辉煌作出贡献,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几千年来,弘农杨氏族人为推动社会的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也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三十五世祖杨震公的清正廉洁,严辞拒贿即“四知”被传为千古佳话;杨家将的精忠报国,为世人所敬仰;南京的杨氏,不畏强权,慑于反抗,领导农民起义,严重动了南京的腐朽统治;著名诗人杨万里好学不厌,笔耕不缀;当代著名爱国将领杨虎诚,为了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而冒死”兵谏”,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的第二次合作,这种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不惜牺牲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被永远载人史册,成为最宝贵的财富,供后人学习、继承。
&&&&开阳县始祖立信公,天资聪慧、志向高远、骁勇善战,怀安邦定国之志,抱武略文韬之具,莅任于楚省之提督。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受钦差开辟黔省。明朝皇帝念其有功,特封为威远将军,后“恐苗民复叛、留守兹土,招民扶苗”遂发展成为贵州四大土司之一。
&&&&“参天之树必有根,环山之水必有源”开阳杨氏(庐陵)族人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秉承了中华民族之追根塑源的优良传统,曾先后多次修谱,只是古谱早已遗失,现存最早一部是光绪九年所修,该谱详细记载了立信祖来黔的原因、过程,以及其与文桢、文佑、文祥祖参与平定贵州的功绩,杨氏所辖范围;族训、家规、世系字辈,子孙世系表。以及民国36年谱和一九八六年谱,续修子孙世系表。
&&&&自一九九七年杨芳忠任总族长以来,为振兴本族,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不负族众所望,集合族中有识之士,研读古谱,认为古谱受封建文化影响较深,不合时宜,经商议,决定续修谱牒。
弘农郡的来历
&&&&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辖境约当今河南黄河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社川河上游、丹江流域。至今的陕西华阴市与山西的永济市&和河南的灵宝市、三门峡连线靠近。始於是弘农郡今人瞩目的地区,因为弘农杨氏,就在这一带发展状大,不断向四方辐射,以致成为天下杨姓第一望族。天下杨姓氏,弘农&郡四姓,天下姓望氏族谱,该杨氏族谱列为弘农郡七姓,杨姓亦居首位,成为天下杨姓&第一望族后,笔者见过的数十种杨姓家谱中,多数都把撰谱人的远祖追溯到弘农杨氏。
&&&&尽管有的连弘农曾讳作恒农,宏农郡都不知道,作为痕迹随处可见,但弘农杨氏在天下杨姓心目中的崇高地位,由此可见不一班。杨姓亦居首位,弘农杨氏是怎样发展起来并成弘农首姓的,弘农杨氏,即是春秋羊舌氏后裔;叔向生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日杨石,党于祁盈得于晋,并灭羊舌氏。叔向子孙逃于华山仙谷,逐居华阴。于是,弘农杨氏的祖先是怎样由山西洪洞向西南方迁徒,并在华阴定居的。&&&&
&&&&从杨食我被诛到秦末,定居华阴的杨氏到了楚汉战争时期,出现了令弘农杨氏初步崛起的重要人物杨喜。汉王二年,公元前205年,杨喜为郎中骑,在社县(今陕西西安)东南起兵响应汉王刘邦为韩信部属,汉高祖二年公元202年,杨喜为灌婴部将,于是刘邦分封杨喜为泉侯。杨喜正是弘农华阴杨氏成员。在东汉弘农华阴杨氏作为弘农首姓。&&&&
&&&&天下各族的地位已完全确立,在西汉元鼎以后,首属弘农郡管辖,故有的史书或杨氏家谱中常联用为,弘农华阴人,并把杨姓郡望称之为弘农郡或弘农堂。
中国杨姓起源
&&&&杨姓是中华民族的大姓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人口众多。它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6位,至明代上升为全国十大姓之一。据国家统计局1982年调查统计,杨姓在当代排名第六,不包括海外侨胞,在全国总人口中约有8000万。据史籍记载,杨姓之根源在桥山之巅,姬水之畔,始祖是中华民族所共认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
&&&&周武王姬发,是黄帝第十七世孙,杨氏族人自周初“三封杨邑(国),得姓受氏”,至已有3000年左右。从这3000年发展进展历史来看,既有秦汉四世三公的丰功伟绩,六朝勋贵的华丽丰采,又有大隋王朝一统宇内的辉宏气势,两宋之际捍边御敌的飒爽英姿。而杨氏族人清白自守,礼仪传家的高风亮节,开拓进取,勇于创业的文化特色,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和启迪。&&&&.
&&&&杨氏得姓,来源于周分封诸侯,武王逝世,成王继位,周公旦辅政,封武王之子,成王之弟叔虞于原属祁姓的唐(今陕西翼城西)。《史记·晋世家》记载,“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硅与叔虞,日,与此封诺。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日,吾与之戏耳”!史佚日:“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并分给怀姓九宗和职官五正。其后,长子燮继位,因南有晋水,改称晋侯,是为晋国始祖,叔虞次子名杼,周康王六年(公元前1001)封于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赐杨侯,以邑为氏,这就是我杨姓肇姓之始。杨杼是轩辕黄帝二十八世孙,弘农杨氏第一代始祖。依据现有史籍《中华姓氏通史.杨》记载及族谱资料,将轩辕黄帝到杨氏得姓受氏之始的“公谱世系,,排列如下:
&&&&一世祖黄帝,二世祖玄嚣,三世祖娇极,四世祖帝喾高辛氏,五世祖后稷,六世祖檠玺,七世祖叔望,八世祖不窟,九世祖鞠:不窟子,十世祖公刘:鞠子,十一世祖庆节:公刘子,十二世祖皇朴:庆节子,十三世祖弗差:皇朴子,十四世祖毁喻:弗差子,十五世祖公非:毁喻子,十六世祖辟方:公非子,十七世祖高圉:辟方子,十八世祖侯侔:高圉子,十九世祖亚圉:侯侔子,二十世祖云都:亚圉子,二十一世祖太公:云都子,二十二世祖组绀:太公子,二十三世祖诸整:组绀子,二十四世祖公叔祖:诸整子,二十五世祖古公宜父:公叔祖子,二十六世祖季历:古公三子,二十七世祖文王昌:季历子,二十八世祖武王发:文王太子,二十九世祖唐叔虞:周武王子,三十世祖晋侯燮:叔虞长子,周康王封燮继虞于唐,改国号为晋,是为晋侯。杨杼,又名姬杼,唐叔虞次子,是杨氏的第一世祖。叔虞是周武王的次子;周朝建立后,被封于古唐国。其次子:姬杼(杨杼)为杨氏一世祖。尚父杨涧再封杨侯及其世系。
&&&&据《卯田谱、旧序》载:“粤稽我杨氏鼻祖、系出姬姓叔虞之裔也。自周康王六年戊辰岁,肇封叔虞之子讳杼为杨侯夫,即以杨为氏焉。传至六世康公被乱所害。宣王年甲戌,聘箕子六世孙讳绍甲,以祀其先,不数年,报国阵亡。王不忍绝其祀,不得已命五子讳涧封杨侯,以承其祧。这就是史书中所记的“周宣王少子名尚父、封于杨邑(在今湖北省襄阳一带)号称杨侯、建立杨国、后为晋国兼并,原杨国侯族子孙从封邑命姓为杨氏。
&&&&姬杨(杨杼公)为杨氏第一世祖。一世祖杨杼公,二世祖杨伯沃,三世祖杨庚,四世祖杨文,五世祖杨昭成,六世祖杨康,七世祖杨绍甲,八世祖杨涧,有五子:寅、具、见、其、舆。九世祖杨其,十世祖杨丁宏,十一世祖杨岑,十二世祖杨懿宣,十三世祖杨来,十四世祖杨惠,十五世祖杨泰聘,一名泰晰,十六世祖杨平芙,十七世祖杨载,十八世祖杨盛石,十九世祖杨欢,二十世祖杨季洪,二十一世祖杨东莲,二十二世祖杨定悼,二十三世祖杨伯侨,三封杨侯,二十四世祖杨逊,二十五世祖杨章,在杨氏家谱中有以伯侨始祖。二十六世祖杨款生四子:显、硕、顾、顺。二十七世祖杨硕、杨款之子,二十八世祖杨喜,二十九世祖杨敷,三十世祖杨胤,三十一世祖杨敞,三十二世祖杨忠,三十三世祖杨谭,三十四世祖杨宝,三十五世祖杨震、人称“天知、神知、我知、你知”,廉洁奉公传为千古佳话。
&&&&关西夫子杨伯起(杨震字伯起),杨震居家讲学二十余年,后客居湖城(今灵宝豫灵镇),建造书堂,取名“校书堂”。在那里校书授徒,州郡虽然多次请他做官,都被他拒绝。后来大将军邓骘久闻杨震贤明,便推举他为秀才,任襄城令,杨震时年五十岁。后任东莱郡(治所在山东掖县)太守。
&&&&三十六世祖奉公、三十七世祖敷公、三十八世祖纂公、三十九祖世品公、四十世祖安国公、四十一世祖袭公、四十二世祖隆公、四十三世祖结公、四十四世祖继公、四十五世祖晖公、四十六世祖恩公、四十七世祖钧公、四十八世祖俭公、四十九世祖文异公、五十世祖安荣公、五十一世祖德立公、五十二世祖俊哲公、五十三世祖居朝公、五十四世祖燕荣公、五十五世祖宁公、五十六世祖虞卿公、五十七世祖堪公、五十八世祖承休公、五十九世祖岩公、六十世祖郁公、六十一世祖蝉公、六十二世祖文友公、六十三世祖辂公、六十四世祖云嶙公、六十五世祖宏嗣公、六十六世祖延安公、六十七世祖克明公、六十八世祖允素公、六十九世祖铨公、七十世祖千四公、七十一世祖燕宾公、七十二世祖辉贞公、七十三世祖启千公、七十四世祖宫公、七十五世祖辉公、七十六世祖霖公、七十七世祖贵公、七十八世祖勋公、七十九世祖靖公、八十世祖崇义公、绍基公、八十一世祖敏公、应奎公、八十二世祖敬公、立信公(立信祖系人黔始祖、葬于贵州省开阳县马场镇谷阳江山村,该墓于公元二oo二年十二月十五日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八十三世祖文祯(开阳县乖西司正长官廉理军马粮饷事,葬于开阳县马场镇谷阳关口小江山,该墓于公元二oo二年十二月十五日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佑、文祥。
&&&&杨氏作为姬姓分支,自春秋时期肇基杨邑,植根三晋,一直是幅员有限,国势微弱的附庸小国。因而在诸侯兼并,割据称雄的大动荡中,迭遭变故,失爵灭国,尤其是晋国的六卿之变,更使杨氏族人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然而正是这种早期的历史浩劫,磨砺了杨氏族人坚韧不拨、开拓进取的情操品格,也为杨氏族人的生存发展、繁衍、播迁积累了可贵的精神财富。
&&&&在中国历史上,杨姓称帝称王者有十几人,先后建立有隋、吴等政权。北朝末华阴人,北周外戚杨坚于581年灭北周,589年灭南胨,统一全国,国号隋,建都大兴(今陕西西安),历3帝,在农民起义冲击下,于618年为唐所灭;五代时,杨行密创建吴国,都扬州,历4王36年;南宋初年,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杨幺,领导洞庭湖地区农民起义,称大圣天王,并用以纪年,有众20万人;金末,红袄军首领,益都(今山东)杨安儿建立反金政权,建元天顺,有众数十万人;元初,宁海人杨镇龙率领浙东农民起义,国号大兴,年号安定。在文化、科学、军事、政治等方面,杨姓也有许多杰出人才。战国初期:有哲学家杨朱,西汉有学者杨何,无神论者杨王生。第三十五世祖杨震,少好学,博览群经,因世居弘农华阴,当时称为“关西夫子”。东汉时历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司徒、太傅等职,一生以清廉著称。一次,在杨震赴东莱上任的途中,昌邑县令王密,原是他在荆州刺史任内推荐的孝廉,便于深夜怀揣10斤黄金去送给他,以表谢意。杨震坚持不受,并责备王密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却说:“深更半夜,不会有人知道。”杨震很严肃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么可以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听后,羞愧地谢罪走了。此事传为千古佳话,受到人们敬仰。此后,杨氏家族便以“四知堂”为堂号,“四知可畏,三喜同时”为堂联,勉励子孙。新莽末年,有赤眉军政权大司农杨音,东汉末有文学家杨修,三国时,魏有不畏豪强的京兆尹杨沛。魏晋之际有哲学家杨泉。西晋有太傅、大都督杨骏。北魏有骁勇善战的东平将军,氐族人杨大眼,散文家《洛阳伽蓝记》的作者杨衔之,隋有大臣杨素、杨玄感父子,唐代任宰相共11人,其中唐德宗宰相杨炎,曾定议改革赋税制度,堪称理财家。此外,还有诗人,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学者杨士勋,雕塑家杨惠之以及得到唐玄宗宠爱被封为贵纪的山西永济人杨太真(小字玉环)。五代时有书
法家杨凝式,笔势雄杰,变化多姿,评者说他用笔有破方为圆、削繁为简之妙。宋代,杨氏最显赫的人物,莫过于以杨业为首的杨家将。杨业又名杨继业,原为北汉将领,号称“无敌”。河东归宋后,任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曾在雁门关大破契丹兵。太宗雍熙三年(986),宋军大举北伐,他率军收复云、应、寰、朔四州,后在主帅潘仁美和监军王优的错误指挥下,孤军作战被陷于陈家谷,重伤被俘,绝食而死。其子杨延昭,孙杨文广均为北宋名将。杨业的事迹,在当代即被人传颂,后经文学艺术家的渲染,形成丰富的杨家将传说,更具传奇色彩。此外,北宋还有文学家杨亿,学者杨时;医学家杨介;南宋有诗人杨万里,哲学家杨简,数学家杨辉。元代有诗人杨载,对外贸易家杨枢,文学家、书法家杨维桢,散曲家杨朝英,戏曲作家杨梓、杨显之、杨讷。明代,杨荣、杨士奇、杨溥在英宗时同辅朝政,并称“三杨”;杨继盛劾权相严嵩10大罪,杨涟弹劾魏忠贤24罪,均被迫害致死.可谓不畏权奸的英雄;还有诗人杨基,文学家杨慎,学者杨东明,针炙学家杨继洲,画家杨文聪,中原地区农民起义领袖杨虎,民间抗倭英雄杨钿。清代有学者杨名时,戏曲作家杨潮观、杨恩寿,藏书家杨以增,太平天国将领杨秀清、杨辅清,湖南耒阳农民起义领袖杨大鹏,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佛教学者杨文会,外交官杨儒。现代有1925年省港大罢工领导人之一杨殷,早年曾主张君主立宪,后来支持袁世凯恢复帝制,最后思想转变,支持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积极奔走营救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晚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白色怖下坚持党的工作的杨度;毛泽东的亲密战友、夫人杨开慧;无产阶级革命家、东北抗日联军主要领导人杨靖宇;教育思想家杨贤江,进步学者杨杏佛;国民党抗日爱国将领杨虎城;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杨勇、杨至诚、杨成武、杨德志、杨秀山、杨国志、杨梅生等以及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坚定的马定思主义者、党、国家和人民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杨尚昆。
&&&&拓植宝岛,蔚然大族。据台湾有关方面统计,杨姓为台湾目前第lO大姓。&其开基始祖有三种说法:一是福建漳州龙溪人杨巷摘,明永乐十八年(1420)携冢小渡海到台湾垦荒的;二是生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的杨明州,在出海时“忽遇飓风,飘于外洋”,在海上经历了极为艰难的28天,最后在琉球岛上岸并定居下来,繁衍生息;三是闽人杨文科,于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率族人随同郑成功渡海到台垦殖,至今已三百余年。其后陆续前来者甚众,在此生息繁衍下去。
&&&&侨居海外的杨姓华人,对当地的繁荣与进步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涌现出许多著名人物。在美国有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籍华人杨振宁;著名企业家杨雪兰;桥牌皇后杨小燕;美国国家工程师学院院士、布什总统的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杨祖佑;布什的全国图书馆及资料委员会委员杨彼德;“沃尔夫农业奖”获得者、生物学家杨祥;被选为美国“国会学者”的华裔高中生杨广等。明永乐年间()的浙江绍兴人杨云川,曾随军渡海去北婆罗洲,即今天的马来西亚巴沙州,并长期在此逗留,与当地的鲁顺族酋长的公主相爱并结婚。公主后因杨云川遇难而为夫跳海殉“节”,留下了“寡妇山”这一旅游胜地。福建漳州长泰人杨源抄(1858-1925),1877年只身去到新加坡,寄宿同乡宗亲会馆中,后又移居今马来西亚沙捞越州,创建了古晋市,成为当地著名的实业家和华侨领袖。清乾隆四十五年至四十八年间(1780-1783),中国人杨阿秋去印度经商,在孟加拉胡格里河畔定居下来,并吸引、接纳中国的侨民,在当时的印度加尔各答建立了“中国城”,从而在印度和孟加拉繁衍生息、世代相传。除此之外,缅甸仰光、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等东南亚国家都分布着大量的杨氏后裔。
&&&&总之,杨姓自先秦时期得姓以来,有过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也正是有了这种发展演变,才使杨姓人从当初祖居地走出来,并不断地开拓进取,顽强地生息繁衍,终于使其姓族有了今天的地位。
开阳(庐陵)杨氏源流
&&&&秦、晋、冀、豫是杨氏最早生存、繁衍的发祥之地,也是隋唐以前杨氏族人最
为集中的活动地区。因而有“源于三晋,望出弘农”的称誉。按照历史发展的常规,杨姓自得姓以后,由于生存的需要,为寻找更为合适的生活环境而不断迁徒,向原来居住地的四周发展。尽管中华民族一向有“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但是,也认为迁徒是一种生存方式,是一种向大自然寻找生存空间的生存方式。促使杨姓人迁徒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积极因素和被动因素。其中比较积极的因素有:子孙在各地从政做官,按要求向特定的地方迁移,并在那里永久地居住下来;读书人四处求学和商人异地贸易,也存在定居他乡的可能条件。比较被动的因素有:因政治上的原因,宗族受连累,被发配远方,或者举族逃避政治灾难;也有与人结仇后逃避迫害,不得已全族迁徒。秦汉之际,两汉之际,汉魏之际,两晋之际,南北朝、唐宋之际,两宋之际,元末、明末,特别是在民族矛盾激化,汉族政权被其他少数民族政权所取代时,移民的浪潮更加汹涌澎湃,几乎波及到举国上下所有地区。在上述大的历史背景下,杨姓人出于主动或被动、内因或外因、直接原因或间接原因,便有了难以数计的迁移运动。
&&&&江西杨姓绝大多数是在宋明时期迁徒去的,尤其以“宋室南渡”之后最为兴盛。据《江西通志稿·江西姓氏考略》记载,民国年间的江西有67个县,只有4个县没有姓杨的。弘农杨氏世系第六十三世祖杨辂,字殷驾,号朴斋,后唐时人,曾中进士,先仕南唐李氏,为虞部侍郎,后归宋,任吉州刺史(辖境相当于今江西新干、泰和间的赣江流域及安福、永新等县,治所在庐陵——今吉安市)。辂公爱庐陵山水之美,与其诸子遂居家庐陵,是为庐陵杨氏始祖。
&&&&开阳县杨姓始迁祖杨立信,系杨辂之后,世系现不可考,其祖父绍基,祖母刘氏,父应奎,母刘氏,皆葬于庐陵县十三都(五里为邑,十邑为都)大水塘小山堡。立信公怀安邦定国之志,抱武略文韬之具,莅任于楚省之提督,朱明洪武二年(1369)随御驾征温泥河,兵溃,一人背负着朱元璋安全过河;旋复领兵开辟湖广、香炉、小墩,战斗三年半,人不脱甲,马不离鞍,被敕封为开路大将军。洪武十四年(1381),与中山侯沐国公统兵征进黑羊箐(今贵阳市),开辟黔省。朝庭矜其平寇有功。封为威远将军,恐苗民复叛,留守兹土,招民扶苗于是始。
&&&&立信公有三子,长子文祯、次子文佑、幼子文祥。明永乐元年(1403)六月戊午(十二)“设水东并乖西蛮夷二长官司,俱隶贵州都司”(《明实录》)。永乐二年(1404)九月二十日,正式开设乖西蛮夷长官司衙门,令杨文祯为正长官,文佑副之。其后世代承袭,祯传文佑,佑传遵,遵传呙及鼐,鼐传晖、晖传世爵,爵传钚,钚传光绶,绶传国恩,恩传瑜,瑜传兆麟,麟传锡祚,祚传淞,淞传灿荣,荣传培基,基传永观,观传永清,清传沛恩,恩传荣芳,至此,杨氏土司历20世,因辛亥革命成功建立民国而宣告结束(《开阳县志稿(民国)》、《光绪杨氏谱》)。
&&&&始迁祖立信公死后葬于马场镇谷阳大江山,妣刘氏葬于永温乡鱼井河,长子文祯公生有七子,死后葬于谷阳关口小江山金粟庵山上,现已传26代。次子文佑公生一子,死后葬于马场镇中火炉黑神庙,后代移居岜羊罗斛即今贵州罗甸县。幼子文祥,死后葬于马场镇瓮枕村,传至第三代,因兵变尽殉难于刘景寨硐内。
&&&&据此次修谱普查登记,现在立信公后代子孙已多达6000多人,主要分布在开阳县冯三、花梨、双流、金中、永温、马场等乡镇,少数迁居到城关、哨上和毛云乡个别村组以及息峰县下阳朗、遵义市尚稽镇和贵阳市及全国各地。
史籍有关开阳(庐陵)杨氏的记载
&&&&《中华姓氏谱》.
&&&&……乖西长官司(在开阳境内)长官(杨暹)。
&&&&我们还可从贡生和参加进士科目考试的情况,来看杨姓在贵州东部的分布状态,据明朝嘉靖年问所修《贵州通志》卷7《岁贡》,明代镇远贡生,有20余人为杨姓,占全府贡生的绝大多数,石阡府贡生也有20余人为杨姓,也占全府贡生的绝大多数;铜仁府贡生近30人属杨姓,异姓贡生廖廖无几。杨姓如此集中,在其余各府所列名单中是见不到的。参加进士科目考试的杨姓考生近20人,几乎都出于贵州东部地区。这一地区杨姓分布的既广且众,由此可窥一斑。
&&&&贵州西部的杨姓人口相对东部而言要少些,但亦不乏杨姓聚居点。黔西、毕节一线,有不少彝族居民姓杨。威宁苗族中有不少姓杨的。贵州北部遵义、桐梓等地,杨姓都是大姓。桐梓不少杨姓居民自称是播州杨氏的后裔,贵州省会贵阳杨姓也是大姓。贵阳所属开阳县北部,有杨姓土著居民500户左右,是杨姓的重要聚居地之一。笔者信手翻开案边的((1996年贵阳电话号簿》,大约看了看私人住宅电话部的页码,杨姓与李、王、刘、陈、张赫然为六大姓。其中叫杨军的有11人,叫杨杰的有10人,这种取名的雷同现象,也折射了杨姓大姓背景。
&&&&《贵阳府志》
&&&&“唐时,杨立信从征黑羊箐授官。黑羊箐,今呼黑羊井”。唐末宋初之时,罗宋二氏互争,宋氏呼矩州为黑羊箐也。
&&&&……’’
&&&&明朝在贵州史上是划时代的重要时间。明初,贵州仍为田、杨、安、宋四大土司分据。
&&&&《明实录》:
&&&&永乐元年(1403)六月戊午(十二),设水东并乖西蛮夷二长官司,俱隶贵州都司。
&&&&《开阳县志》
&&&&明崇祯四年(1631)以水东宋氏亲辖陈湖十二马头地置开州,并将州境分为十二里二司……其东北面为乖西正司,有地八排(后划为十排)。
&&&&乖西正司(亦称杨司):在州城东及东北,辖地八排,依洛旺河分为江内四排,江外四排。江内四排:附近排、坤中排、撒卡排、毛坪排;江外四排:水口排、十字排、水子排、泥池排。共辖38寨:狗场坝、高田坎、马江山、谷定沟、毛栗铺、练岔寨、刘景寨、沙田寨、水流岩、岩脚寨、卢沙坪、龙安寨、陇阴寨、茅草寨、太阳寨、甘平寨、高望寨、井平寨、黄家寨、魏家寨、种乍寨、十字寨、猴尔寨、蛇场寨、白果寨、水子寨、白岩寨、近江寨、休坪寨、羊耳寨、青岗寨、金塘寨、金湾寨、夹山寨、虫衣寨、宅吉寨、洗马塘、王卡寨。
&&&&《开阳县志稿(民国)》
&&&&第十四节土司
&&&&开阳土司有三:一日水东宋氏,二日乖西正司杨氏,三日乖西副司刘氏。宋氏自汉唐迄明末,世据兹土,为水东诸宋所宗。而旧志不载,兹之所辑以志稿限期迫促,即有关如贵定诸志,皆不及搜求寓目,闻宋谱道光本,都八万余言,皇皇矩制,当有可观,后有作者,幸其详之。
&&&&二、杨氏
&&&&乖西蛮夷长官司正长官,其先日杨立信,庐陵人(今江西省庐陵县,注:现为吉安市),五代时,从征黑羊箐有功,授职土,称安抚司,历赵宋,世守其土,役属蛮州。宋及元为雍真乖西葛蛮等处蛮夷长官。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杨文真内附,五年(1372)授文真为乖西蛮夷长官。永乐九年(1411)八月,文真卒,十五年(1417)子暹袭;正统六年(1441)八月,暹卒,子珞袭:天顺八年(1464)十二月,珞卒,子胃袭;宏治九年(1496)七月,爵卒,子晖袭;正德十年(1515)十月,晖卒,子像袭;嘉靖三十一年(1552)九月,像卒,子世爵袭;万历五年(1571)闰八月,世爵卒,子钚袭;万历二十八年(1600)十月,钚卒,子光寿袭;崇祯十二年(1639)八月,光寿卒,子国恩袭,寻卒、子瑜应袭。会明季之乱,不果袭。顺治十五年(1658),清兵人黔,瑜投诚,仍授长官。康熙六年(1667)颁给印信,后为吴三桂所夺。十九年(1680),三桂平(时三桂已死,为其孙世瑶也),瑜复投诚,复其职。康熙二十一年(1682),瑜卒、子兆麟应袭。二十二年(1683),巡抚杨某为之请,仍命管理长官司事。三十九年(1700),署开州事钱某,诬以科派革职,家丁罗朝贵冒死叩阍,直其冤,奉旨发还。康熙四十五年(1706),以兆麟子锡祚老,乾隆二十八(1763),子淞袭;淞疾,嘉庆十一年(1806),子灿荣袭;道光三年(1823),灿荣卒,子培蒸袭;十九年(1839)三月,培蒸卒。咸丰间袭者日杨永宽,见石家卡碑序后。又乾隆五十年(1785),花梨新场碑所载长官日杨绅,不审即淞之别名否?永宽杨氏谱作永观。同治癸亥(1863)九月,何得胜蹂躏开州,阎家避乱,死亡未知。同治十年(1871)十月,乱平,永观弟永清由川逃归,弟承兄职。永清卒,子沛恩袭;光绪末,沛恩卒,子荣芳袭,而族人争袭涉讼不休。民国初元司革。
&&&&据光绪六年(1880)杨氏谱,文真传文祯。祯传文佑,佑传遵,遵传胃及鼐,鼐传晖,晖传世爵,爵传钚,钚传光绶,绶传国恩,恩传瑜,瑜传兆麟,麟传锡祚,祚传淞,淞传灿集,荣传培基,基传永观,观传永清,与旧志不合,而字形字音,颇多舛讹,无从考证,承袭年月亦不详,惟两说并存而已。
&&&&三、刘氏
&&&&土司之职,为招抚苗民而设,一则使其不为内乱,--~mj开疆拓土,归人版图,如洪武时杨文祯招抚谷撒坝十二寨二百九十四户,又米坪、宅吉、龙坑、羊耳牌,乌鸦尾大小三百七十一寨,一千九百一十一户,又龙堰、马跨、谷顶、瓮谷陇四寨一百二十户;杨文佑招抚洋水三漕、牌子寨十八寨、三百一十三户及清水江苗房、金房、徕川、黄池、金子岩、黍子平,潘家寨三十六寨,一百三十一户,共先后招抚五百零一寨,五千四百三十三户,征粮米一百六十一石,战马一匹。敕令文祯、文佑等,管理人民粮马,催征上纳,勿得苛害百姓,不准侵占地方,希图便益。
&&&&&&&光绪以后,杨司辖地八排,日附近排,麻窝园一带是:曰坤中排,狗场坝一带是:日撒卡排,日毛坪排,皆在江内(后又分割为六排,增花户排,谷光排);日水排,日十字排,日黍子排,日泥池排,皆在江外,即今花梨、米坪、龙坑一带是。
&&&&明永乐三年(1405),杨司衙署在蜡坪寨,设巡捕厅、官守厅,招抚苗寨,征收丁粮,旋住遵义转官嘴。后移中火炉(杨文佑坟在此),再移花梨苏家寨,移白果树,移旧衙,移马江山新衙。同治十年(1871)移麻窝园。刘司衙署初在大寨,后移今刘衙乡。
&&&&&&第十二节名胜古迹
&&扬威将军墓:在江山桃子台。墓碑题“大唐敕授扬威将军杨印立信老大人之墓”。其孙杨肇昌封中山侯,征蛮有功,授乖西正长官。《乾隆州志》云:乖西蛮彝长官司正长官杨锡祚,旧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人,远祖杨立信,唐随征黑羊箐有功,授安抚司。据此,则此墓为杨司之始祖。开阳古迹之有载籍可考者,当推此为最早。立信裔孙杨文祯,洪武四年(1371)归附,授乖西正司职,颁给印信;杨氏族谱作文祯,墓在金粟庵山上。碑题“明封贵州乖西军民府兼理军马粮饷事杨公文祯之墓”字样。中火炉有大明进赠兵马司杨公文佑之墓。文祯弟也。
&&&&《杨氏族谱》(毕节)
&&&&《历代职官录》
&&&&&&&&杨文真&&乖西长官。
&&&&&&&&杨暹&&贵州乖西蛮夷长官司长官。
唐代扬威将军墓
&&&&唐代扬威将军墓位置东经106。55t.~北纬27。16’,地处开阳县城北部,在马场
区谷扬村江山境内。距县城37公里。此系我县史记最早之古墓。
&&&&其墓之后山象个匍地乌龟,墓则踞于乌龟之首。原墓为细石箍砌,建筑比较牢固,位置较高,雄伟壮观,立于墓前,既能听到乌江河水之震耳涛声,也可遥望遵义、息烽两县之重迭山岭。现在墓之右侧百余米处,已修通山村公路,可以驶车前往。
&&&&其墓碑为咸丰二年(1852年)杨氏全族合祀时竖立,碑文刻有“大唐敕授扬
威将军杨印立信老大人之墓”字样。据《开阳县志》记载:“开阳古迹之有载籍可考者,当推此为最早。,’并写明杨立信旧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人。唐随征黑羊箐有功,授安抚司。,’杨立信为我县杨司始祖,其孙杨肇昌,征蛮有功,封中山侯,授乖西(旧址在双流区高云公社杨家衙)正长官。甚至明代洪武四年(1371年),裔孙杨文祯仍任乖西正司职,其墓亦在现江山大队金粟庵山上。由此可见,杨氏治理乖西正司长达百年有余。
&&&&此墓四周砌石,曾于1975年被拆去修建山村公路桥,1980年重新修复,但比
原墓大为逊色。对墓中是否真有其人,今人各持看法,但应予以保护,有待查考。
开阳(庐陵)杨氏世系字辈排行
&&&&制订宗族世系字辈,对区分世系,尊老敬宗,传颂美德,弘扬家风,具有极为
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光绪谱承传记载的世系字辈是:
&&&&立文辶王日&&&&耳亻世金光&&&&国王兆锡氵&&&&灿培永沛芳
&&&&春毓汝儒章&&&&士若承先德&&&&五福临治昌&&&&共35字
&&&&民国三十五年(1946)重修谱增编为:
&&&&立文辶王日&&&&耳亻世金光&&&&国王兆锡氵&&&&灿培永沛芳
&&&&春毓汝儒章&&&&士若承先德&&&&五福临治昌&&&&全行能师古
&&&&庆裕有恭良&&&&言念祖宗绩&&&&诗书裔正长&&共55字
&&&&1986年(丙寅)整理重印族谱,经族人讨论又修订为:
&&&&立文辶王日&&耳亻世金光
&&&&国王兆锡氵&&灿培永沛芳
&&&&春毓汝儒章&&胤若承先德
&&&&武福吉治昌&&权衡伦争尚‘
&&&&庆裕友贤良&&维念祖宗源
&&&&诗书久胜强&&仁孝兴富贵
&&&&礼义建安康&&和平启宏运
&&&&荣华振家邦加字
&&&&此后,以1986年(丙寅)所修字辈为准,望族人遵照取名,不然字辈难分,老幼难别。
重修开阳杨氏族谱序
&&&&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地方之有志,家之有乘也。夫史与志则皆志其理乱兴衰,风土物产,政治风俗。若族谱者,所以考世系,别昭穆也。维我杨氏,肇自弘农,繁于江西。我来黔始祖杨立信公,习武从戎,奉调来黔平定蛮夷,以武功起家,奄有厥土,世世承袭,历宋元明清四朝,蛮夷时叛时服,随时征讨,至清咸同之间,何逆肆扰,我杨氏不绝如缕,经百年之休养生息,只近二千余户,由是视之,创业难,守成亦岂易乎?(其各代征伐战功详见旧谱)。
&&&&清道光以前,族原有谱,自何逆之乱,遍地烽烟,我族众救死不暇,各房族谱遂各散失,逊清鼎革,土官废止,各地族众漫无统纪。民国丁卯,族人杨灿高、杨培亮、杨永成等,倡修总祠于练扎,并公推杨永成为族长,曾计重修族谱,后不果行。三十五年春,永逸忝被推长全族,于清明拜扫之时,而族众赓续前议,即兹赞同。维是我族各房住地散于全县,于是永逸仆仆道路,沐雨栉风,亲赴采访,然累经兵燹,各房凡可供参证之文献,多已漫灭,遂又不得不求助于碑碣,披荆斩棘,刹苏拭苔,奔波期年,始成新谱。呜呼!老成凋谢,文件失传,兹谱不过草创,容有遗阙,然已纲举目张,凡欲考其昭穆书系,按籍可稽,兹编并将旧谱所有传记列于编首,并将族例附于谱前,俾合族有所遵循,是为序。
&&&&中华民国三十六(一九四七)年二月十六日
&&&&第十六世裔孙&&永逸谨序
杨氏历代宗图谱序
盖谱也者,由一脉所传,百世不易也,然稽古之所由,自颛顼、帝喾以生后稷,传于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唐叔虞之后伯侨。自晋归周封于杨,因此以为氏焉。此姓氏之原由者也,字瓜之所自来也,故我始祖杨立信之祖绍基,其母刘氏,皆葬于庐陵县(今吉安市)十三都大水塘小山堡,父应奎,母刘氏同葬于小山堡也。来黔祖杨立信,妣刘氏,旧居豫章高昌邑,即今吉安府庐陵县大水塘十三都地也,习武从戎,莅任于楚省提督者,时洪武十四年(1381),黔中蛮叛,样舸诸州,不通中国,蛮酋分据其地。于是我祖调北征南,始出师征剿黑羊箐,即今贵州省城是也。
&&&&洪武皇帝钦赐尚方宝剑、金鞍、玉带、玉蹬,奉令平蛮,调四川、湖南、江西三楚等省官兵,提齐各处进兵一处征平,奏明皇上,各处请设城安官,把守一处。皇上即以所带之随员把守,即今之各处土司也。因平寇有功,荷蒙皇恩,念功给爵,封为威远将军。余党未尽,恐苗民复叛,留守兹土,招民抚苗。于是招江西、四川三楚等省之民来黔,并抚黔地之苗民,始招七十二寨,又招抚剿平各寨,将苗民编人甲内,纳粮输赋,初建设衙门于黑羊箐,即今贵阳府文庙是也。复因二郎滩刘文秀之变,即今仁怀是也。调兵征平,又迁署于仁怀。因年代已久,地方平静,又迁署于老鹰窝,即今遵义转官嘴处是也。复招龙堰、马跨、宅吉、龙坑三百七十五寨,乌溪、岩底、米坪、三庄、清水江、苗房、金子岩、徕川、泥池、黍子、水口、十字三十六寨,乌溪、翁昭、毛坪、王比、坤中、谷光、撒卡附近洋水、三漕、排子一百一十八寨,谷撒六十二寨,编联牌甲、纳粮运赋。宋又改授宣慰司正二品之职,奉旨领榷司一员,文官五员,武官五员,吏目一员,千总二员,把总四员,外委八员,随同协办公务粮马,兵丁五百名镇守蛮夷,复迁署乖西司,即今开州杨家衙白果树旧衙是也。传至远祖杨文祯字肇昌正司,以至明朝洪武四年(1371)归附,明封中山侯呈缴印信,奉旨改授乖西正长官军民府之职。
.&&杨文佑字启昌副司,后愿拨功与刘贵,换名刘海,伊曾祖换名刘启昌,当即发号纸一道,方印一颗,遵领任事,领吏目一员,把总一员,兵丁五十名,此改受乖西军民府之一世祖也。有副司一员杨海,即文祯之胞侄。文祯祖因领饷到江西朝祖回黔.带来刘姓一子。名日刘贵,庐陵人。其人聪明,教之以学书,心甚欢喜,以女许之,拨副司四牌功粮交伊顶替,永袭。恐后辈子孙悔讨,出有印约,永执为凭;又奏明皇上,与伊将杨字改为刘字,此为副长官司,从六品之职。文祯祖于洪武颁给乖西军民府蛮夷正长官司方印一颗,号纸一道,世袭任事。永乐九年(1411)八月病故。二世祖杨暹,永乐十年(1412)十月内承袭,正统六年(1411)年病故;三世祖杨珞于正统七年(1442)承袭,天顺八年(1464)十二月病故。四世祖杨爵于成化元年(1465)十二月承袭,弘治九年(1496)七月病故。五世祖杨晖于弘治十年(1497)十二月承袭,正德十年(1515)十月病故。六世祖杨像于正德十一年(1516)三月承袭,嘉靖三十一年(1552)九月病故。七世祖杨世爵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正月承袭,万历五年(1577)闰八月病故。八世祖杨钚,于万历六年(1578)八月承袭,万历二十八年(1600)十月病故。九世祖杨光绶,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六月承袭,崇祯十二年(1639)八月病故。十世祖杨国恩于崇祯十三年(1640)六月承袭,后因病故。十一世祖杨瑜于顺治十五年(1658)四月恭逢大清朝开辟,应袭祖杨瑜率士投诚,蒙大将军罗经略阁部兵给发遵行,另照原职管理。洪武旧印遭寇撤换,给伪印一颗,复因逆寇刘文秀又追剿其顶戴号纸。被逆烧毁无存,无凭缴投。蒙抚部院赵具疏题明于康熙元年(1662)正月,奉兵部题奉准发给武字一百一十九号纸一道,至康熙二年(1663)六月初一日,遵领任事,仍于康熙六年(1667)年正月遵奉礼部颁发康字一百九十九号乖西军民府蛮夷正长官司方印一颗,于是年二月初二日遵领开印任事。至康熙十二年(1673)十--fl内因吴逆反叛,追缴印信号纸,应袭祖杨瑜遵将本朝颁发号纸抄白密存外:当即呈缴布政司潘,给有批回,遵照存据。后于康熙十三年(1674)六月内,仍给乖西蛮夷正长官司方印一颗,乖西蛮夷长官司正长官剁付一张,管理司事。至康熙十九年(1680)十月内,恭逢钦命定远平寇大将军固山贝子章、绥远将军总督湖广部院蔡大师恢复后,临黔疆,应袭祖杨瑜率士投诚,呈缴伪印伪剁。当蒙给发遵照刳付仍照原职管理司事。应袭祖杨瑜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病故。十二世祖杨兆麟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Y]内,蒙抚部杨具题,即于是年三月初八日奉潘宪发给遵照管理,仍侯部颁印信号纸在案。康熙三十九年(1700)前署州钱求谋未遂,将应袭祖杨兆麟革职详参,幸赖家人罗朝贤叩阍,奉旨敕行云贵总督部堂巴审明,苛派无据,题覆奉旨乖西有所辖八排地方,险峻辽阔,汉苗杂处,仍照旧章留土承袭,檄行查取图结。十三世祖杨锡祚遵照承袭,兵部题准,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十一月十五日承领号纸,任事五十余年,因年七旬,昏喷龙钟,不能约束管辖苗冲,题参革职,追缴号纸,详袭替十四世祖杨淞,遵照承袭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蒙抚部院乔具题,奉旨依议钦此,乾隆二十八年(1763)九月十五日,蒙
兵部发给号纸一道遵领任事。于嘉庆九年(1804)年九月内,染患足疾,不能办理公事,当经报明呈缴号纸,详请袭替十五世祖杨灿荣,于嘉庆十一年(1806)四月十八日蒙兵部伯发给号纸,遵领任事。道光二十三年(1843)十月初五日病故。应袭父,杨培蒸先于道光十九年(1839)三月三十日病故。尚未袭替,呈缴号纸。当经报明,奉批扎饬查明应袭之人详情承袭,应袭祖杨永观实是已故土司杨灿荣嫡亲长孙,例应承袭祖职,因何逆扰害,带伤日久,复又感寒病故,无后承袭,应袭祖杨永清实系杨永观嫡亲胞弟例应承袭。
&&&&计杨司所辖之马江山(即冯公场)、狗场坝,自大明崇祯八年(1635)文武庙新开祭祀,开州知州冯公印澍,会同杨司杨光绶商议,将马江山开场当即改为冯公场。此时杨光绶出银一百二十两,与土人黑阿舍买地一片作为场基。因杨司银少,无多交称,只兑银八十两,尚欠四十两,又饬黎文奎出银四十两,以作场基半片之价。将场作抵,每年米头一张,日后杨姓有银交与黎姓,米斗退回,以作衙内吃用之资。每年杨司案三张,每张出银四两,以作帮祭祀买徉之用,其米斗三张,杂粮斗一张随杨司安设,牛马活猪花押,杨司酌量均派,每年盐摊子认盐二十八斤,杂货布摊杂货各样摊子,每年认钱五千文,俱交杨司衙内添作吃用之资。又狗场开场,有王姓之地一片,当即叫杨司杨光绶出银一百二十两,与土人王阿九买作场基,仍设案桌三张,每张每年出银四两,交杨司添作祭祀之用,牛马猪羊花押,随杨司均派,盐摊子每年共认盐二十八斤,杂货布摊及各项摊子,每年捐钱五千文,交与杨司衙内。米斗三张,杂粮斗一张,随杨司安佃。以上各款,以作杨司衙中吃用之费,无处出辩,永远定例。
乖西司杨氏历代源流功单族谱序
&&&&尝思人之有宗。如木之有根,水之有源。其根深者,枝自茂,其源远者,流自长。此因事所必至,而亦理有固然也。溯吾家派衍关西,系出弘农。如杨震公者,博学多才,擅夫子之誉,清廉自矢,不贪暮夜之金。传至杨宝公,积德累仁,黄雀为之献瑞。而其子孙位居台鼎,相继者不乏伟人,越十余世,有坚公者,乃天生圣德,当天下纷争之时,生民涂炭,公以不忍为心,遂拨乱而反之正,治化南北,抚有土宇,历唐宋以来彰彰可考。至洪武年间,戊申岁(1368)三月初四日有始祖立信公,古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之大水塘十三都,怀安邦定国之才,抱武略文韬之具,于洪武二年(1369)三月初四日,奉旨随师御驾征温泥河,兵溃,立信公独骑白马一匹,竞背洪武主兴奋’?f犬过温泥河,蒙主敕封汗马功劳官职。复领兵开辟湖广、香炉、小墩,战三年零六个月,人不脱甲,马不离鞍,战功三百六十合。又蒙主敕封为开路大将军之职。又于洪武十四年(1381)同中山侯沐国公统兵征进贵州黑羊箐,开辟黔省,先立普定街,后立贵州城,分为十八街约三千户,两街一百屯
田,一街五所一千五,祖受正五品管军,是军归屯正七品。是民归寨,粮上丰济仓,马走龙场驿。后水西安因作叛,烧毁屯堡,劫掠军丁。是时夷强汉弱,唯立信公招安填室,一并具文申详,朱部院启本进京报功,陆续安设爵土,蒙准提疏,据贵州宣慰使司安的为行查,委设立土司,管理地方事。于洪武二十年(1387)~初二日,奉贵州都使司李宪牌内开,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十月内,奉征南将军中山侯火牌。洪武二十六年(1393)三月内奉准兵部咨开,奉旨议叙,开路将军立信公随师征剿黑羊箐,开辟滇黔,恢复平夷有功,理宜留守兹土,赏酬汗马之劳。合行移咨查委等因准此。为此牌仰都司官吏查照牌内事理。即便严行宣慰使安的,随查地方有无官员管理夷苗,逐一开戴地方土官年貌备细申详,以便具文咨部题请委任,毋违等因,奉此。该宣慰史司安的,查勘得立信之子文祯土官一员方三十岁,系贵州生长人氏,乖西司正长官之职。于先年申详,复蒙贵州都闸出给火牌,委令招抚乖西司地方蛮夷苗民。前去招抚各寨蛮夷苗民,安业住坐,输纳粮草,并无抗玩,服理管辖。至洪武三十年(1397),有摆昂寨不服催征粮马,土官文祯具文申报,征南将军调兵就令土官出师,文祯公领兵追剿,扫荡平服,所遗残民仍令土官出示招抚,各寨即带寨头狍把赤等。解赴总兵官辕门,献出紫江蛮夷正长官印信一颗,发与土官文祯收领,出具印领在案。又复蒙水西土官奢助夫人窃照,故夫宣慰安的该乖西司地,崎岖峻险,不通教化,今有土官杨文祯素性端廉,行止正直,智勇双全,能管夷民事务,堪任长官司之职,今据缴到印信一颗,移文本司,具奉缴纳领降印信,保守兹土,开设衙门,抚育地方,夷民便益,本司备由具呈中山侯蒙准题疏,敕行土官奢助夫人即带土司杨文祯并原领印信一颗进京呈缴,外批回文,奉贵州都司刳付内开。
&&&&洪武三十三年(1401,注:仅在位三十一年)三月初十日,奉右将军都督府出给切字一千八百九十号勘合牌,仰本司委官前去乖西蛮夷正长官司,拘集寨民人等,亲诣所管寨分,从公体恤抚育夷民,查勘土司官杨文祯是否夷民?有无人户?大小粮马开载明白,画图贴说,取具本官认状,并委官速取寨长人等,有无不服,结状回报。后又蒙差贵筑长官司吏目王进学会同都司委差郑抚、黄报,带同土官
&&杨文祯等,并通事宋谷属亲临乖西司所属,逐一踏看原招地方,审据寨长苗头狍把赤等供称,所管七十二寨民户,二千六百九十家,递年背粮运赴贵州丰济仓上纳。众民共认战马一匹,赴龙场驿走递公文,蛮民情愿信服。本管土官文祯再行招到谷撒坝大小一十三寨共-X九十四家。又招米坪、宅吉、龙坑、羊耳牌、乌鸦尾大小三百七十一寨,人户一千九百十一家,又招龙堰、马跨、谷顶、瓮不陇共四寨,计民户一百二十家。自来抚人管属,只得开设衙门,情愿来服,纳粮当差。据此,查勘得蜡坪门首坝内起造衙门,议设乖西司蛮夷正长官司一名,该委官备由呈缴地图,赴水西土官奢助呈缴,乖西司土官杨文祯并委差人等结状申乞。复奉剁付移委本司宋诚宝土司,即便前去查勘明白,取缴认理地方结状去讫。又蒙贵州都司均批。地方事即将来报。于是文祯用心招抚,将各寨呈报在案。蒙准土官文祯之弟杨文佑与同水西土官奢助进京呈缴紫江蛮夷印信一颗,复委颁降乖西蛮夷正长官司印信一颗,招抚洋水、三漕,牌子十八寨,并寨头三奴等,计三百一十三家,委令杨文佑管理,督收粮马。又招清水江、苗房、金房、徕川、黄池、金子岩、黍子坪,潘家寨共三十六寨,一百三十一户,俱系杨文佑用心设法招抚,陆续开呈。又蒙镇远侯令牌剁付管理,遵依在案。又行查寨头,狍把赤,不见呈报,开设土官衙门殊属怠玩,不肯用心,如蒙准颁,印信到日,即速开设衙门,令杨文祯弟杨文佑管办人民,一应粮马,竭力催征上纳,毋得苛害百姓,并有不许侵占地方便益等事。及都使司官呈移亦为此事行仰委官保看明,当蒙拘审前项寨共计五百零十一寨,人户共五千四百零三十三家,应征粮米一百六十一石,战马一匹,俱系该土司之弟杨文佑催办上纳报竣,毋得违欠,用心设法招抚,夷蛮情愿信服,认办是实。为此开列备细原由清册,呈缴委官结状,并地图申报。
&&&&永乐二年(1404)九月二十日,奉本部官兵右侍郎于奉旨批准,钦依开设蛮夷乖西司正长官司衙门,就令杨文祯遵领正长官司之职,任理应务,清管苗民。钦此。除奉外,又奉宪牌仰钦依施行,已蒙镇远侯令牌,委差指挥朱永协同安、宋二宣慰土司把事头目,踏看蜡坪寨起造衙门。系永乐三年(1405)九月二十一日早开衙门施行,计发领切字一千八百一十九号勘令号纸一道,领降乖西司正长官司印信一颗。后因苗刁事烦,本官申详,蒙本咨部准设巡捕厅、堂官守厅司委用,同办公务粮马。后至崇祯三年(1630)建立开州巡捕厅,并洋水、三漕、龙堰、马跨、龙坑、五寨、归州,至衙门首先立蜡坪,后住遵义转官咀,又迁中火炉,迁至白果树,旋迁旧衙,后居马江山之新衙门。考官房履历由文祯祖传文佑,佑传遵,遵传爵及鼐,鼐传晖,晖传世爵,爵传钚,钚传光绶,绶传国恩,恩传瑜,瑜传光麟,麟传锡祚,祚传淞,淞传灿荣,荣传培基,基传永观,自明迄清,代代相传,无有紊乱。至同治癸亥年(1863)九月初六日,遭何赋蹂躏,开州为其所破,合家避乱,死亡不
知归所。惟永观之弟永清号兰溪,逃往四川,于同治十年(1871)闻贼风已息,天下太平,十月内复返故土,睹骨肉之凋零,伤官室之颓坏,凄凉数日,于是,新迁衙门至麻窝园处,就任住插,弟承兄职,辉先人之绪。兰溪又博学多能,礼贤下士,卓卓有守,诚不愧立信祖之剐音,文祯公之后裔矣。剐是轮流分派,绵绵延延,历千百年而不易耳。窃念予家系本先贤,至立信公习武从戎,怀安邦定国之志,忠公直胆,建斩将搴旗之功,冒矢石而不辞,枕戈矛而不恤,于洪武年间南下开黔,舍高官而居未秩,弃显士而列下寮,惟兹土官代代相继,无非为子孙永远之计矣。第虑后世子孙,欲守旧而未由,欲承先而无自,年湮世远,数典而忘故,历述履历功单,俾后人知一本九族之义,由是奋志寒窗,蒙祖宗之佑,尽力农亩,率祖考之规。至若习武从戎,存高远之志,守贞立节,树不朽之名。或在家而为孝子,兰陔华忝有常供,或在国而为忠臣,采薇出车不念忘。如春祀秋尝,尤为切意,宗枋祖冢,更属关心。以故列叙祖墓之名,为指祖葬之处,凡我后嗣,当于祭扫之期,严为清理,毋得侵葬等情,以报本追远为急务。极之雨蚀风销,殷殷致念,碑残碣毁,倦倦维诚。但愿后之孝子贤孙,果能体我意而行之,则幸甚幸甚,是序。光绪九年岁次癸未桂月朔六日吉旦
四知堂的来历
&&&&昌邑令王密本是由杨震在荆州刺史任内举出来的孝廉。当杨震做东莱太守的量候,王密为了感谢他的举荐之恩,便在深夜里,偷偷地拿了10斤黄金送给他,杨震不肯接受,并责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他的意思是说:我知道你,所以我才举你为孝廉;你却不知道我是个清廉的官员。这是为什么?可是王密却说:“三更半夜里不会有人知道的,请收下吧!”“你这是什么话,天知、神知,我知、尔知!”杨震很严肃地说:“你怎么可以说,没有人知道的呢?”王密听了,便非常羞惭谢罪走了。
杨震做官清正廉明,从来不肯私下接见任何人,就是家里的人,也不准他们,询问他的公事。他后来做了太尉高官,除了他应得的薪饷之外,丝毫都归人公家。他常常教他的子孙们蔬食,来节省家用。出门的时候也教他们步行,不准乘坐公家给他准备的车子。有人见他这样清廉,做了国公的大官,家里还那样清苦,就劝他整治产业。他却说:“让后世的人,称我的子孙为‘清白官吏的子孙’;拿这个当作遗产,不是很丰厚了吗?”由此“清白传家”的美誉传诵至今。四知堂是杨姓的堂号。&
杨&震&过&洞&庭&湖
洞庭湖纵横八百里,传说常有河神水妖作怪。人们过洞庭湖,有一句古话:“斗米过洞庭,石米也是过洞庭”,即是说,凡是要过洞庭湖的人,不论祭礼厚薄,总得有一番祀仪表示,才能平安航行,不然必有风险。
有一次,杨震与邴氏夫人同乘船到洞庭湖,&行至半途果然风浪大作,巨浪滔天,有覆舟的险情。舟人说是河神在作怪了,启禀震公,请求拿出金钱投向河中,作为祭奠,可祈求平安。杨震说:“我两袖清风,哪里有钱?”经舟人苦苦哀求,杨震无奈,只好说:“我拿不出钱来,就写四句诗来代替吧。”诗曰:
杨震为官一身清,哪有金钱祭河神?
平生不做亏心事,船到江心任你沉!
写毕,命公役焚化,将纸灰撒入湖中。邴氏夫人为了表示虔诚,背着杨震私拔头钗,投弃湖中,并默默念道:
杨震无钱祭穹苍,手拿头钗当猪羊。
天若有情天不厌,清官太平到长江。
这样一来,顿时风平浪静,安全过了洞庭湖。及至抵达官署,布置住宿停当,邴氏夫人吩咐厨师:“今天大众过江,受了惊恐,明天须买些鱼肉和菜,置酒压惊。”第二天早晨,厨师上街买菜,跑遍全市无鱼可买。厨师在无可奈何正想回衙的时候,忽见一个老渔翁携大鱼一尾上市求售,遂购回厨中,剖鱼制菜,一枝头钗从鱼腹中锵然落地。厨师拾起一看,见钗上刻有邴氏夫人的闺名,不胜惊骇。心想,此事稀奇,不能隐瞒,暂藏身上,待将酒菜捧上给杨震夫妇用膳的时候,乃上前禀道:“恭喜大人,贺喜大人,大人有喜!”杨震因问:“喜从何来?”厨师即将头钗献上,禀报得钗经过,夫人又将在船上遇险时,私拔头钗投向湖中原委奉告,大家喜庆物归故主。后来杨震晋京,将此事本末详奏圣上。圣上龙颜大悦,确认杨震是位真正的清官。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弘农杨氏家族惨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