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古人比古人和现代人谁力气大更早的发现了这些化学元素?

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古人对物质元素的认识.doc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在西汉-汉西词典中发现10个解释错误,并通过审核,将获赠《西语助手》授权一个
添加笔记:
<div id="correct" title="在西汉-汉西词典中发现10个解释错误,并通过审核,将获赠《西语助手》授权一个">有奖纠错
命名法及符号
元素命名的决定不断变化,混杂了人类各种语言、文化、及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化学元素的名称随着历史演进有不同来源,有从古代就有名称的、有采用时代名称的、有采用神话的、有采用颜色的、有按地理名称取的、有按元素性质取名的、也有按人名取名的。在现代慢慢接受发现者有权命名,然而**(IUPAC),对于元素命名和符号有最终决定权。
从1947年起IUPAC负起批淮元素名称的责任,并为每一个元素决定国际通用的单一符号,在此之前有不少元素有多个名字,如元素41的名字在欧洲和美洲间存有争议150年,至1949决定采欧洲使用的名称。截至2015年(),治理全球化学知识,成为化学元素新发现及命名权的最终裁决法院,创立了国际认可的标准术语,这是在19世纪所明显没有的。在语言参与方面,由于历史和世界大战的政治因素,德文曾被数个包括的国际科学组织抵制,其后在1929年的,德文和意大利文才被授予IUPAC附属语言的地位。
根据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说法,元素英文名称的国际定名是透过讨论决定的,该会化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于1998年召开的无机化学名词组扩大会议,根据对101至109号的元素名称重命名,审定对应的中文命名。
对101-11号元素重命名后,两岸化学专家经研讨对中文定名达成一致,截至2014年()100号之后的化学元素,两岸名称是完全一致的。
元素名称词源
从古代就有名称的元素共有9个,有7个金属、、、、、、、及2个非金属、与。其中水银是古代中最晚发现的,提供了不少关于其他8个元素的信息、但并未提及水银。
时代元素命名采用的是当时众所周知意义:如的取名Arsenic源于:arsenkikos取其男性,阳刚之意、Bismuth的取名源于德语:Weisse Masse取其白色物质、白色金属之意。
采用星体名称的元素命名有:名Helium源于「太阳」的:Helios、名Selenium源于「月亮」的:Selene、名Tellurium源于「地」的:Tellus、名Cerium源于小行星的:Ceres(1801年发现小行星,1803年发现金属铈)、(Uranus,Uranium)和(Neptune,Neptunium)等等。
采用及等神话的元素命名有:名Uranium取自希腊神话第一位世界统治者Uranus、名Vanadium取自北欧神话的女神Vanadis、名Neptunium取自罗马神话的海神Neptune、等等。
因为部份元素的性质或化学反应有,所以有些元素的命名根源于颜色名:名Chromium源于:Chroma指颜色、名Rubidium源于:Rubidus 指最暗的红色、名Zirconium 源于:Zargun?指带金色的、等等。
采用的元素命名有:名Scandium源于Scandinavia、名Europium源于Europe、名Holmium源于Stockholm、
名Ruthenium源于Ruthenia指、名Americium源于America指、名Californium源于California指、等等。
采用来为元素命名的数量较少,可能和瑞典化学家反对使用人名的坚定立场,当元素发现时世界在争论取名应该取wolfram还是 tungsten,著名德国提案以schelium 命名来表彰Scheele在氧化钨的研究成就,贝采利乌斯以两个理由唐突地拒绝此提案:「这命名从的观点不适当,且我们同胞的不朽成就无需靠此来支撑。」。
当被人造时,采用人名来为元素命名变得常见:
Curium以玛丽和皮埃尔·居里(Marie and Pierre Curie)命名。
Einsteinium以(Albert Einstein)命名。
Fermium以(Enrico Fermi)命名。
Mendelevium以(Dmitrij Mendelejev)命名。
Nobelium以(Alfred Nobel)命名。
Lawrencium以回旋加速器的发明者欧内斯特·劳伦斯(Ernest O. Lawrence)命名。
从古代就有名称的金属元素和**相链接而有了符号,如和、和、和等等。18世纪知识的快速发展使符号的使用更为迫要,有许多提案是采旧案外加额外的几何图形。瑞典化学家贝采利乌斯于1813年发展出一套简单提案:「让元素名称的第一个字母作为符号!或着从名称中取两个字母。但取的时候应该从元素的拉丁文名字取,这样这元素符号在所有国家都可以读得懂了。」此符号系统中,第一个字母需大写,第二个字母(若有的话)需小写。
贝采利乌斯所提的新符号系统很快在欧洲和美洲受到采纳,新元素的符号大多按此案原则定义,唯有的命名从该元素发现后在及的争议不止,现今于年的决议已将元素41采用niobium和符号Nb。
元素符号令人满意的成果是,不管国家语言是什么,全***用一套相同的化学元素符号语言。。和欧美语言系统完全不同的国家如,,等等,用的也是以拉丁字母书写的元素符号。
命名争议和区域政治
以欧洲国家成员为主力的曾和美国化学代表机构如在命名元素106时发生争议。
在1918年后,国际上元素的英文名称是通过**(IUPAC)讨论决定的。103号元素以前,元素命名没有产生过争议。但是104号以后,西方和苏联多次发生命名上的争议。1977年IUPAC宣布100号以后的元素名称,不再使用以人名、国名、地名和机构名等来命名的方法,而采用拉丁文和希腊文混合数字词头加词尾-ium来命名,符号采用三个字母来表示,如104号元素命名为unnilquadium,符号Unq。但是这种命名方法仍然存在争议。到1994年,IUPAC提出恢复原来的命名方式,并在日正式通过,对101-109号元素重新定名。
中文命名法
化学元素中文命名法创始人(1818年—1884年)
古中国对部分元素有特别名称,如铁、金等早已被命名。cn|1850年代开始,西方化学传入中国,中国人开始对其他元素命名。末时,中国有至少两套元素命名方法,分别是和提出。
后,中国开始着手统一和改革元素名称,如21号元素由鉰改为钪。1949年后,两岸三地对元素的命名有些不同,如95号元素,中国大陆和香港命名为镅,**命名为镅。
对101-11号元素重命名后,两岸化学专家经研讨对中文定名达成一致,截至2014年()100号之后的两岸化学元素名称是完全一致的。
中国大陆1955年制定的《化学命名原则》包括了102个元素名称,1980年重新制定后包括了105个元素名称,1998年中国大陆和**共同确定了101-109号元素的名称。
已发现的118个元素列表
化学元素周期表发明者
以下表格列出已发现的118的元素,其元素名称可以链接到对应的化学元素条目,表格中还有以下的项目。
原子数、名称及元素符号都是用来区分各化学元素。
族、周期及分区和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有关。
物质状态是元素在下的状态。
存在情形将元素分为三种:自然界存在的稳定化学元素、自然界存在,但没有稳定同位素的元素,以及人工合成的元素。
说明将元素作一简单的分类:分为、、、、、、半金属、、及。
化学元素列表
无稳定同位素
无稳定同位素
无稳定同位素
无稳定同位素
无稳定同位素
无稳定同位素
无稳定同位素
无稳定同位素
无稳定同位素
无稳定同位素
无稳定同位素
无稳定同位素
无稳定同位素
无稳定同位素
蕴藏量即是中,所含元素数量,若依质量来排序现时中含量最丰富的元素,前八个分别是(46.6%)、(27.7%)、(8.1%)、(5.0%)、(3.6%)、(2.8%)、(2.6%)、(2.1%)。
若考虑包括及的整个地球,含量最丰富的元素,前八个分别是(32.1%)、(30.1%)、(15.1%)、(13.9%)、(2.9%)、(1.8%)、(1.5%)及(1.4%)。
定义的演变
化学元素的概念基本上是指无法再进一步分解的物质(严格来说,是用化学反应无法再进一步分解的物质),在历史上分为三个不同阶段的定义:早期的定义(类似古希腊时的定义)、化学上的定义及原子的定义。
早期的定义
“元素”一词在公元被哲学家首先使用,在他的语录《》 中,讨论了一些有机和无机的物质,这可算是最早期的化学著作。柏拉图假设了一些细微的物质有一些特别的: 正四面体(火)、正八面体(风)、正二十面体(水)、正六面体(地)及正十二面体(宇宙)。
除此之外,希腊哲学家在其著作《论自然》中,使用了“根”(希腊文: ?ιζ?ματα)一词。在《论天》等著作中构想出五元素说,在柏拉图的四种元素中再加上(精质),对“元素”的正式定义见于《 形而上学》:
元素的意思是指一种内在于事物,而事物最初由之构成,且不能被分解为其他类的东西,例如声音的元素,就是构成了声音,而声音最终分解成它们,它们自身却不能分解为其他类的声音。如果可分的话,只能分为同类的部分,例如,水的部分还是水,音节的部分就不是同一音节了。人们所说的物体的元素也是这样,物体最终要分解为这些元素,而这些元素却不分散为其他的类。
建基于以上的理论,在公元790年,阿拉伯化学家假设出由两种元素组成:,作为"火石",用以解释其可燃性,和,用以解释理想中的金属性质。到中世纪时,瑞士医生及炼金术士帕拉塞尔苏斯提出了三元素理论:硫使物质有可燃性,水银使物质有挥发性和稳定性,而物质使金属有固体性。
化学定义及原子定义
1661年,自然哲学家发现不止以往古人认为只有四个古典元素。1789年出现了第一个现代化的化学元素列表,其中包含33个元素,并有元素的基本数据。1818年,已发现元素增加至四十多种。于1869年发表的中,有66种元素。
直到20世纪初,元素被定义为不能被分解成更简单的物质。换句话说,一种化学元素不能转化成其他化学元素。1913年,亨利·莫塞莱发现中的核电荷是原子的,介定了目前原子的基础定义。1919年,有72个已知的元素。1955年,为了纪念门捷列夫,于是把第101种发现的元素命名为。现今,共发现了118种元素,参见。
关注我们的微信
下载手机客户端
赞助商链接
《西班牙语助手》是最专业的西语学习软件。提供了完整详尽的西汉-汉西词典、西语变位参考、西语百科全书。是西语学习者必备的工具。
在西班牙语课堂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西班牙语学习课程/course
如果您希望在《西班牙语助手》网站上放置宣传广告,可以联系我们。
提供大量西语阅读听力资源的免费西语学习站点把你最喜欢的栏目添加到这里来哦
氧为什么用O来表示:化学元素进化史
13:41 来源:澎湃新闻
&#160;&#160;&#160;&#160;&#160;&#160;&#160;背诵化学元素周期表大概是一代又一代中学生的痛苦回忆。其一大难点是,不少元素的汉语名和元素符号毫无关系,记住一个对记住另一个帮助甚小。如氧和O,氢和H,金和Au,银和Ag,所以记忆周期表就成了事倍功半的苦差事。&#160;&#160;&#160;&#160;&#160;&#160;&#160;不过,作为一种西方舶来品,元素周期表对老外的用户友好度总该高一些了吧?&#160;&#160;&#160;&#160;&#160;&#160;&#160;其实不然,元素不光对于中国人,对于老外也是个老大难问题。一个英国人,照样要面对怎样建立起iron(铁)和Fe、gold(金)和Au、potassium(钾)和K这种看似毫不相关的名称之间联系的问题。&#160;&#160;&#160;&#160;&#160;&#160;&#160;为何化学元素的名称和符号会相差这么大呢?&#160;&#160;&#160;&#160;&#160;&#160;&#160;这就得从发现元素的历史说起了。&#160; &#160; &#160; &#160;&#160;什么是化学元素?&#160;&#160;&#160;&#160;&#160;&#160;&#160;人类和各种化学物质打交道的历史久远。大概从智人诞生时起,人类就开始认识某些化学物质。&#160;&#160;&#160;&#160;&#160;&#160;&#160;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类的化学知识相当欠缺,对化学物质的分类也极为马虎,缺乏系统性。中国古代金铜多有混淆,同样叫“硝”,可能是硝酸钾,也可能是硫酸钠,还可能是硫酸镁;而英语中brass(黄铜)、bronze(青铜)、copper(紫铜)的名字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完全不能反映这三种金属/合金之间的密切关系。&#160;&#160;&#160;&#160;&#160;&#160;&#160;至于区别化学元素和化合物,更是在古人的能力范围之外。亚里士多德归结的四大元素为水火地风,以现代观点看,水是化合物、火是能量释放方式、风(空气)为多种气态元素和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地的构成可想而知就更加复杂了,竟然没有一个是真正的化学元素。中国的金木水火土五行说也好不到哪去,只是比起古希腊四个“非元素”,五行好歹包括了“金”,算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跟元素沾了点边。&#160;&#160;&#160;&#160;&#160;&#160;&#160;中国人早期化学知识的积累主要靠炼丹,西方则靠炼金。到了中世纪,随着炼金术的发展,元素的队伍开始发展壮大,波斯科学家贾比尔给四大元素的队伍里添加了硫磺(定义为“会燃烧的石头”)和水银两样。再后来瑞士炼金术士帕拉塞尔斯又加入了盐,构成了新的七元素体系——这次炼金术士的运气稍好,硫磺和水银确实是元素,可惜盐仍然是化合物。&#160;&#160;&#160;&#160;&#160;&#160;&#160;基于七元素体系的插画,四角为古典四元素,中部三角为新的三元素。&#160; &#160; &#160; &#160;&#160;&#160;&#160;&#160;&#160;&#160;&#160;英国化学家罗伯特o波义尔于1661年重新定义了元素,他将元素分析为“无法继续消减的物质单位”,从而大大扩充了元素的家族。科学家们终于放弃了把世间万物归于极少数几种元素的尝试,随后,在新的正确思想引领下,越来越多的元素被化学家们发现。&#160;&#160;&#160;&#160;&#160;&#160;&#160;1789年,法国化学家安托万-洛朗o德o拉瓦锡(Antoine-Laurent de Lavoisier)出版《化学基本论述》(《Traité ?lémentaire de Chimie》),是为第一本现代化学教科书。拉瓦锡在书中一共列出了33种元素,其中包括氢和氧,比起前人已是极大的进步。&#160;&#160;&#160;&#160;&#160;&#160;&#160;到了19世纪初期,英国学者约翰o道尔顿(John Dalton)进一步完善了化学理论。他正式提出所有物质均由原子组成,每种元素都是一种独特的原子。因此,他找出了36种元素,并且给它们都配上了符号。&#160;&#160;&#160;&#160;&#160;&#160;&#160;道尔顿符号体系,承袭中世纪炼金符号(来源:Peter van der Krogt)&#160; &#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只是道尔顿的符号脱胎于炼金术时期,并不方便使用。不久之后,瑞典化学家永斯o雅各布o贝采利乌斯(J?ns Jacob Berzelius)改进了道尔顿的符号体系。他提出应该用字母来代表元素,因为采用字母不但方便书写,也有助于印刷书籍保持美观。&#160;&#160;&#160;&#160;&#160;&#160;&#160;贝采利乌斯选取符号的原则是以元素的拉丁语名字的首字母为符号。在不同元素首字母重合的情况下,则采取下列规则:&#160;&#160;&#160;&#160;&#160;&#160;&#160;(1)在金属和类金属(贝采利乌斯概念中所有非金属元素均为类金属,和现代定义不同)拉丁名首字母相同的情况下,类金属用首字母;&#160;&#160;&#160;&#160;&#160;&#160;&#160;(2)金属元素名称首字母和其他金属或类金属元素重合的情况下,用头两个字母当符号;&#160;&#160;&#160;&#160;&#160;&#160;&#160;(3)如果两种金属元素头两个字母都一样,则第二个字母改为词中第一个不一样的辅音字母;&#160;&#160;&#160;&#160;&#160;&#160;&#160;贝氏确立了现代元素符号的命名规则,他使用的符号大体传承至今,被后来的化学家沿用。因为考虑到通用性,符号命名时选择了拉丁语,所以对于一些很早就被发现利用,在各个语言中早有其名的元素,如金银铜铁锡之类,符号往往就和一般的名称不一样了。&#160;&#160;&#160;&#160;&#160;&#160;&#160;贝氏符号和现代符号已经基本相同。&#160; &#160; &#160; &#160;化学元素符号如何命名?&#160;&#160;&#160;&#160;&#160;&#160;&#160;这样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拉丁语是古罗马人说的语言,在近代化学发展的时候已经死得透透的了。古罗马人不是神仙,不可能为后来元素的需要造出一大堆词来备用。于是化学家们就面临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给元素安上合适的拉丁名字。&#160;&#160;&#160;&#160;&#160;&#160;&#160;起拉丁名的招数有不少,其中最重要的当属从外语中引进名字,改装成拉丁语,这个方法历史悠久,极具可操作性,但却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拉丁语名词有自己的一整套规律,如果随随便便拉来个词就用会违反拉丁语规则,是万万不可的。&#160;&#160;&#160;&#160;&#160;&#160;&#160;例如,“铋”本来被德国人命名为Bismuth。但是Bismuth长得太不像拉丁语了,所以德国科学家格奥尔格乌斯o阿格里科拉(Georgius Agricola,原名Georg Pawer,为了赶时髦起了个拉丁名字)把这个词改装了一下,变成Bisemutum,长得总算像个拉丁语中性名词了。类似接受了整容手术的元素还有钴(德语Kobold&拉丁Cobaltum)、镍(瑞典语Kopparnickel&拉丁Niccolum)。&#160;&#160;&#160;&#160;&#160;&#160;&#160;Kobold在德语中本是地精,钴矿矿工的迷信产物。&#160; &#160; &#160; &#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不过这样的方法有时候却会引发问题,比如第11号元素钠和第19号元素钾,不但同属碱金属一族,还都遭遇了命名纠纷,真可谓难兄难弟。&#160;&#160;&#160;&#160;&#160;&#160;&#160;钠的英文名为Sodium,模样像是个地道的拉丁词,发明这个词的是英国化学家汉弗里o戴维(Humphry Davy)。他于1807年最先用电解法从氢氧化钠中离析出钠元素。由于氢氧化钠在英语中被称作Caustic soda(烧碱),他就将这种新的金属元素命名为Sodium。&#160;&#160;&#160;&#160;&#160;&#160;&#160;可惜的是戴维半路碰上了“强盗”,劫道的正是发明了现代元素符号体系的贝采利乌斯。贝氏主张将这种新元素依据法语的Natron(硝石,来自阿拉伯语)命名为Natrium。大概是因为符号体系由贝氏主导,结果最终贝氏的Na胜出,而Sodium则继续在英语、法语等一些欧洲语言中使用。&#160;&#160;&#160;&#160;&#160;&#160;&#160;钾的发现者同样是戴维。众所周知,草木灰可被用作钾肥。以前的英国人也有一套取钾肥的方法:浸泡木头或树叶焚烧后产生的灰,浸出液放在盆里蒸发即可得到钾肥,所以钾肥在英语中叫potash(盆灰)。戴维通过电离钾肥得到了纯钾,他很高兴地命名其为Potassium。&#160;&#160;&#160;&#160;&#160;&#160;&#160;只是他实在是太倒霉了,虽然这次贝氏符号表里采纳了Potassium的名字,并用Po作为这种元素的符号。但是不知怎的,后来另一个拉丁名Kalium(来自alkali,即“碱”,最终来源阿拉伯语)居然占了上风,直到Po被废止不用,被K所取代。看来戴维确实没有命名元素的命啊!&#160;&#160;&#160;&#160;&#160;&#160;&#160;钾肥(Potash)长这样&#160; &#160; &#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不过这次,他可以聊以自慰的是,现代阿拉伯语中“钾”用(būtāsyūm)表示,正是来自Potassium,总算为戴维挽回了点颜面。&#160;&#160;&#160;&#160;&#160;&#160;&#160;19世纪后期开始,化学界形成了第一个发现新元素的化学家享有命名权的惯例,元素命名的混乱局面渐渐得到扭转。只是对于戴维来说,这个惯例来得太晚了。&#160;&#160;&#160;&#160;&#160;&#160;&#160;由于自然界存在的元素已经全部被发现完毕,新发现的元素一般来说不会有语言具备本名,加之命名法日趋完善,所以新元素很少再出现名字、符号不一致的现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命名之争就此彻底终结,事实上,二十世纪后期,发生了一场相当激烈的命名之争,史称“超镄元素战争”。&#160;&#160;&#160;&#160;&#160;&#160;&#160;燃起战火的是第104号至第106号元素。苏联的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和美国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均宣称自己首先发现这些元素,并依此进行命名。更雪上加霜的是,美苏两国都深谙对方痛点——美国以为原子弹发展做出杰出贡献、提出锕系理论的化学家格伦o西奥多o西博格(Glenn Theodore Seaborg)命名第106号元素,而苏联则以核物理学家、苏联原子弹之父伊格尔o瓦西里耶维奇o库尔恰托夫(И?горь Васи?льевич Курча?тов)命名第104号元素。&#160;&#160;&#160;&#160;&#160;&#160;&#160;这场战争从1970年代一直打到了1990年代,中间又把第107号至第109号元素以及一个德国实验室扯了进来。在经过漫长的调解后,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终于在1997年提出了一个被各方接受的方案。第104号至第109号元素分别被命名为Rutherfordium(“原子核物理之父”欧内斯特o卢瑟福)、Dubnium(杜布纳研究所)、Seaborgium(西博格)、Bohrium(物理学家尼尔斯o玻尔)、Hassium(德国黑森州)和Meitnerium(物理学家莉泽o迈特纳),终结了旷日持久的超镄元素战争。&#160; &#160; &#160; &#160;汉译化学元素名称&#160;&#160;&#160;&#160;&#160;&#160;&#160;虽然化学元素的发现主要是西方科学家的贡献,不过不得不说,假如真要比赛背诵元素周期表的话,中国人大概会像背九九乘法表那样占大便宜。这得感谢元素的中文名都是一个单独的字——长短一样、朗朗上口,而如此科学的中文元素命名体系是谁的功劳?&#160;&#160;&#160;&#160;&#160;&#160;&#160;近代化学进入中国要感谢无锡人徐寿。徐寿当年在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创办翻译馆,翻译了大批西方化学著作。在翻译《化学鉴原》(《Wells’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s of Chemistry》)过程中,徐寿苦于元素名没有现成汉名可用,因此在传教士傅兰雅的帮助下为它们创造新名。&#160;&#160;&#160;&#160;&#160;&#160;&#160;徐寿的翻译在一些气体上选用了根据性质命名的方法,如轻气、养气、绿气、淡气等。不过总体来说,他的方法是依据元素拉丁文首个音节进行音译,并在金属元素名称中统统加上金字旁。&#160;&#160;&#160;&#160;&#160;&#160;&#160;《化学鉴原》中对元素的翻译已经和现代相当接近。&#160; &#160; &#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后来中国化学家们又给非金属元素加上“石”旁,气体元素加上“气”头,提高了翻译的系统性,终于形成了一套中国自己的元素命名法。这套元素命名法至今沿用,并且基本构成了现代汉字体系中新字的唯一来源。&#160;&#160;&#160;&#160;&#160;&#160;&#160;只是中国的化学先驱大概没有料到,他们创的字很多其实古已有之。为何?&#160;&#160;&#160;&#160;&#160;&#160;&#160;明太祖朱元璋给朱家子孙搞了个起名规范,其中规定后代的第三个字得用“五行”为偏旁,从他下一代开始以“木火土金水”的顺序循环。由于朱家人丁兴旺,为了避免重名,许多奇怪的字被造了出来。在明朝就有叫“朱恩钾”、“朱恩钠”、“朱帅锌”、“朱效钛”、“朱效锂”的朱氏后代。要是他们穿越到现代,看到元素周期表上挂着自己名字,不知会作何感想。&#160;&#160;&#160;&#160;&#160;&#160;&#160;
责任编辑:钱冠宇澎湃新闻报料:9 &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炼金术,草木灰,钾肥,徐寿,傅兰雅,朱元璋,化学元素
评论(59)
澎湃新闻APP下载&#xe621; 上传我的文档
&#xe602; 下载
&#xe60c; 收藏
所有文档均可在线免费浏览,需要的朋友请看好是否是自己需要的文档。所有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大家参考学习,版权归原作者。若有侵权,敬请及时告知,本人会及时删除侵权文档,竭诚全力为您服务!!!
&#xe602; 下载此文档
化学元素表
下载积分:1746
内容提示:化学元素表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8|
上传日期: 17:13:17|
文档星级:&#xe60b;&#xe60b;&#xe60b;&#xe60b;&#xe60b;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xe71b; 1746 积分
&#xe602;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化学元素表
官方公共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人力气大还是现代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