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供暖还有几必须跨过这道坎作文

股票/基金&
争议南方供暖
作者:张娜
  当前,南方是否供暖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在供暖方式上存在巨大分歧。企业抢滩南方市场后为何难以落地,又面临怎样的风险?
  每到冬季,南方供暖的话题都会成为议论的焦点。今冬又遇多年少见的寒冷,因此供暖问题再一次引爆媒体。
  只是,这一次集中的讨论不再纠集于是否供暖,而是采取怎样的供暖方式。
  因为供暖成了一种必需品,各类资本、技术和企业(国企、民企、外企)早已集中到南方各地去安营扎寨了,各种名目的新项目也爆发式地涌现出来。
  细数一下,仅在2012年年底就出现了多个新的项目:
  日,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与签订项目合作协议,神华集团将投资55亿元在该区建设70万千瓦冷热电三联机组。
  12月28日,大唐国际绍兴江滨热电公司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1号机组发电机出口断路器合闸成功,负荷成功稳定至45MW,机组首次并网获得一次成功。
  11月23日,安徽分公司与合肥高新区管委会就华能合肥燃机-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项目举行了签约仪式。
  12月26日,杭州市政府与华电集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华电“”期间将投资超过120亿元用于杭州的天然气发电、天然气热电联产、冷热电三联供分布式能源项目。
  类似的项目还有很多,这些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节能,传统的煤电项目几乎全部被拒之门外。“区里不会考虑传统的供热项目,引进的神华冷热电三联供项目基本够用了,我们看中的是这个项目的节能效益和经济性。”湖北武汉东西湖区央企联络办主任如此对《能源》杂志记者说道。
  张向东在担任东西湖区央企联络办主任之前,是区招商局副局长,对引进项目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武汉亟需供暖,并推出了‘冬暖夏凉’规划,但不能照搬北方的模式,要选用节能项目”。
  但项目打上“节能”的标签,就能顺利落地吗?显然不是。采访中,某地方政府官员表示:“如果没有阻力,这些项目在南方各地早已遍地开花了,不会有这种大规模的南方供暖讨论了。”
  另一方面,拥有成熟技术的企业们,面对这个问题也给出了同样的答案,北京华电科能科技投资有限公司节能部总经理郑玉龙就说,“做这些节能的新型供热项目阻力和风险太大。”
  既然技术不成问题,地方政府和企业也都极力促成,面对南方供暖市场的大蛋糕,为什么这些项目落地会受到重重阻力?
  抢占南方市场
  虽然受到阻力,但是两类企业能站得住脚。一类是地方龙头企业,第二类是外来的央企。
  武汉德威热力公司就属于前者。“我们每平方米收费25.5元,但是仅限于已经铺设热网的小区,不在这些小区范围内的也可以做单户的改造。”电话那头,武汉德威热力公司的工作人员解释着。
  打开武汉德威热力公司的官网,一张城市管网走线图标得密密麻麻,位于城西的华电武昌热电公司与位于城东的国电青山热电公司遥相呼应,两条红色的热网线路穿过众多小区和办公楼宇后相连在一起,形成了一条贯穿东西的主干热网线路。在这条横向主线上,五条纵向的分支向外延伸开来。
  武汉是较早启动供暖的南方城市之一,2006年,武汉市政府推出了一项“冬暖夏凉”工程,把集中供热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旨在通过铺设完善的城市热网,解决居民集中供热问题。据武汉市能源处处长胜估算,目前武汉使用天然气壁挂炉居民有5-6万户;使用地源热泵供暖有20多个小区;热电联产供暖有18个小区约2万户左右。粗略估算,仅上述几项用暖人数就超过10万户。
  在合肥,一家八年前就进驻的外来者终于占领了一席之地,威能公司合肥办事处负责人曾宗元介绍,八年前刚来合肥时,家装锅炉供暖还是高端消费品,只有少部分人能接受。可近几年普及程度非常快,已经成为普通家庭装修时的必备选择。
  威能公司刚到安徽时,市场仅限于省会合肥一地,一年接的订单也就一百来户。但现在,威能的市场已经从合肥拓展到省会以下的芜湖、马鞍山、淮南等地,2011年仅合肥地区就销售锅炉超过3000台。曾宗元推算,合肥市场上的各类分户式供暖用户大概3万户左右。
  除了外来的企业,合肥市还把本地企业进行重组整合。早在2007年,合肥就把从事热电联产的三家热电企业整合成立合肥热电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合肥市专门从事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的公用事业企业。目前这家新企业的居民用户已经覆盖全市10%的人口,按照该公司规划,“十二五”期间的集中供热用户将达到全市人口的30%。
  以五大发电集团为首的央企近期也快速进入了南方供热市场,华能在苏州正在建设2台E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供热机组及相应辅助设施,总装机容量40万千瓦,年发电18.31亿千瓦时,年供热量308.70万千焦,年耗气量4.5亿立方米。当华能苏州燃机项目建成后,将关停苏州地区5台35吨/小时燃煤锅炉、1.8万千瓦燃煤热电机组和115台燃煤(油)小锅炉。换言之,是一种能源的替代,也是地方节能减排的需要。
  与华能借助的能源替代模式不同,大唐国际选择了进入新建设的开发区,一个新的完全重新规划的开发区需要大量的供热,这个市场比前者的替代市场来得更容易些。在浙江绍兴的江滨开发区,大唐国际绍兴江滨热电公司已经建成了2台45.2万千瓦天然气热电联产机组。“可以覆盖整个开发区,等开发区的其他设施一并建设完,我们就能正式供电、供热了。”浙江大唐国际绍兴江滨热电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高学峰介绍说。
  神华集团在武汉东西湖区的燃煤冷热电三联供项目签完协议后也正在等待相关部门的审批,据悉,项目建设工期3年,建成后将为东西湖区、天河机场、部分~口、江汉区居民、商户及工业企业集中连片供热、供冷。“集中供热的费用会低于武汉天然气供热的价格。一是煤炭价格本身比天然气低;二是规模扩大后,成本会降低。” 张向东说。
  “不能复制北方模式”
  其实,供热的技术路线众多,最大的争议还在于能效,“用什么方式供热,这才是争论的焦点。”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节能中心主任江亿直切主题。
  上世纪50年代,“能源奇缺”背景下,周恩来总理提出以、淮河为界,划定北方集中供热区。但这条界线并非周恩来总理随便一划。1908年,当时的中国地学会首任会长张相文在《地文学》中,从自然地理分区角度,提出将秦岭―淮河作为中国南北的分界线。它是中国地理气候的分界带,秦岭对冷热空气有阻挡作用,南方处于温带季风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天最低气温不低于-5℃,且低温时间持续较短。这条线的初衷,是为当地建筑和农作物种植做参考。或许,张相文怎么也没想到,他这条分界线会成为中国“南北供暖线”,并影响了中国60余年。
  江亿目前正在做《(,)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13》,预计今年3月份正式对外公布,这份报告正是他几年来持续对南方地区的多个采用不同形式住区项目的供暖状况进行大规模测试和跟踪调查后形成的。
  江亿不推崇在南方集中供热,他说,“我国集中供热导致的‘过量供热’造成相当于总供热量的15%-30%的热损失,这是集中供热的缺点。”
  江亿坦言,由于我们无法改变北方的能源结构和热源状况,所以只能通过多种途径力图减少集中供热带来的损失。这就是为什么北方近十年来一直在推行“供热改革”,就是要改目前按照面积收取热费的方式为按照实际供热量收取热费,从而促使使用者通过末端的调节,减少过量供热,实现节能。然而,由于技术、体制、机制的诸多原因,“热改”的推进十分困难,十年成效很小,被认为是“比房改还困难的改革”。
  江亿认为,集中供热的成本和能耗较高。目前北方集中供热按照供暖面积收费,一个冬天收费标准为每平米20元到30元。一个100平米的家庭,一年交采暖费2000元到3000元。由于能源价格不断上涨,所以供热企业盈利很低。而供热的实际能耗根据热源方式不同,地域不同,运行水平不同,每平米一个供暖季为12到20公斤标准煤。
  南方市场不适合集中供暖,江亿还做了这样的分析:第一,不烧煤,不需要大规模的集中热源,没有了采用集中供热的需求。第二,冬季短,这就使得巨大投资的集中供热设施大部分时间空闲,供热企业也在全年大部分时间停业。第三,温度不很低,冬季室外空气温度、地下温度都高于北方地区。第四,常开外窗,当采用集中供热时,全天连续供热,室外又不很冷,使用者很可能一直开窗换气,这就造成巨大的热量浪费。
  采用大规模集中供热,供暖能耗可达到每平米每个冬季8到12公斤标煤,为南方目前的3到5倍。而采用分散的供暖方式,即使室内达到较好的热舒适,也仅需要每平米每年冬季5公斤标煤,仅为大规模集中供热方式的一半。
  我国南方地区城镇需要供暖的住宅约70亿平米,如果全采用集中供热,与目前比较,能耗要增加5000万吨标煤,为我国目前城镇建筑总能耗的9.4% ,与采用充分改善室内热舒适的分散方式相比,能耗要增加3500万吨标煤,为我国目前城镇建筑总能耗的6.7%。
  从住户经济负担来看,以100平米住宅为例,目前采用空调热泵方式,每个冬天大约需要600元;燃气壁挂炉,每个冬季1000元;采用改进了的电动热泵并延长运行时间,每个冬季1000元;集中供热,每个冬季1500元。
  新技术PK
  既然很多企业和专家均认为常用的供热模式都无法适用于南方,那么南方该采取什么样的新模式?
  郑玉龙比较推崇冷热电三联供项目,这也是近两年五大发电集团在南方力推的一种供热模式。“与传统的热电联产不同,三联供是夏季供冷,冬季供热,全年的负荷都能用上;三联供是小范围、短距离的,所以损耗相对较小。”郑玉龙说冷热电三联供是一种梯级能源的有效利用方式。
  冷热电三联供是指以煤炭或天然气为燃料,带动发电设备运行,产生的电力供应用户的电力需求,系统发电后排出的余热通过余热回收利用设备向用户供热、供冷。通过这种方式大大提高整个系统的一次能源利用率。
  “综合用能效率可达85%以上,普通的热电才40%的能源使用效率,提高了一倍。供热本身就是多出来的利润,电厂还是以发电为主。所以,大规模的运行后,其运维成本将低于普通电厂。当然,因为多了供冷系统,初投资会高一些,但是与常规系统相比超出的初投资费用靠节省运行费5年内便可收回。”郑玉龙说。
  其实,南方供热很多的质疑在季短,多数地区不足90天,造成供热设置的闲置,即使是在热电联产的电厂,也无法真正做到合理、经济的联动效应。郑玉龙认为冷热电三联供正好弥补了这点,供冷和供热相互交替,“普通的热电联产电厂是电为主,热为辅,所以热能可以随时被舍弃。但是三联供是冷热电三项要根据各方面的需求做系统平衡,不是盲目的以热为主,或者以电为主。”
  当然,也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征选择,比如四川,气源比较丰富,就适合做天然气的三联供,而贵州煤炭比较丰富,就适合做煤炭的三联供。
  除此之外,南方由于水资源丰富,热泵技术也是南方供热的一种选择。据江亿介绍,在一栋楼旁打井,抽取地下水或者在地下埋管,通过水源热泵或地源热泵方式消耗电力得到热水,再通过管道送到楼内各户,这是分散的水源、地源热泵方式。利用地源热泵这种技术,每户一个冬天可省下1/3取暖费。目前15万平方米的建筑采用地源热泵供热,年节省标准煤约31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000吨。
  北京市地质勘察技术院院长黄学勤是热泵应用方面的权威专家,他供职于北京最早进入热泵领域的企业。他表示:“热泵技术如果只用于供暖是不划算的,初投资太高,回报率又太低。如果说某个建筑既需要供暖又需要制冷,那么上热泵这种能源系统,初投资略高于普通供暖制冷系统,高出15%-20%左右,但是每年可以节省20-30%的运行费用。”
  对于夏季需要供冷、冬季需要供暖的南方来说,热泵的经济账是很划算的。黄学勤介绍地源热泵的工作原理与普通家用空调类似,只是其工作环境改变了。夏天室外温度30多度,要把屋里的热排到外面大气环境中去是困难的。以北京地区为例,地底下基本是恒温14-15度,这就出现了近20度的温差,每低1度热泵能效提高约2%,这样算来地源热泵机组与普通空调就差40%的能效。冬季也是同理,只是夏天是把热散到地下去,冬天是从地下取热。
  热泵技术也是国家力推的一项节能技术,可以得到国家补贴。“以前是针对项目,和按照项目每平方米给补贴(最高补至15万平米,1200万元)。现在转为将补贴拨给区级地方政府,鼓励各区建设清洁能源示范项目,补贴再由各区级地方政府根据各区情况发放。当然,必须是达到一定规模化的项目,而且要经过专家评估,避免一个节能技术最后做成不节能的项目。”黄学勤说。
  但是,地源热泵也面临着比较现实的问题,就是受地质条件和室外场地限制。因为要抽取地下100米左右深处的水源,以及需要可以布置地埋管的室外场地,所以一些水源保护区、地质条件不好的地方,以及没有足够室外场地的地方是很难成行的。为避免这个问题,黄学勤提到了以城市污水为代表的地表水为源头的热泵模式,“华清地热公司先后完成了奥运村污水源热泵项目,以及轴江水源与地埋管式地源热泵相结合的复合式热泵项目,奥运村污水源热泵项目利用的是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二级水,世博轴江水源热泵项目利用的是黄浦江的江水,这两个项目的经济性都很好,均是一种只用水中能源而不消耗水资源的模式”。
  除此以外,太阳能集热系统也被提了出来。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新能源动力与储能委员会研究员李雷提出,这套系统跟太阳能发电原理类似。光热发电就是把太阳能光聚光以后储热,水再进行热交换,“并不是直接用光对水加热,必须有个储热的装置”。
  但是李雷同时表示,“太阳能是一种补充热源,不能做主要热源,因为楼宇的采光面太小了,如果另辟出一块地做,又不切实际,毕竟南方的地价是高昂的”。
  卡脖子环节凸显
  传统模式和新技术着实不少,但为什么南方供热系统一直无法建成,地方政府的“冬暖夏凉”规划也频频失约?
  “卡脖子的环节太多,为跑一个项目我们把国家相关部委都跑遍了。”某地方政府官员欲言又止。
  曾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的郎四维,主持了十多项科研、开发、标准编制工作,比如《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他电话中坦言,住建部已经开会确定了南方供热的方式。
  住建部日表示,“要求集中供暖的南方地区”室外温度低于5℃时,人们的不舒适感要比同样室外温度的严寒、寒冷地区大,有必要设置供暖设施进行冬季供暖。提倡因地制宜采用分散、局部的供暖方式,不提倡建设大规模集中供暖热源和市政热力管网设施集中供暖。
  2012年,中国建筑用能总量已经超7亿吨标准煤,而10亿吨是不可逾越的“红线”。到2020年,中国每年新增建筑面积约在10亿平米至20亿平米,节能压力较大。这也是住建部限制南方大规模集中采暖的原因之一。
  正因如此,覆盖面较大的项目很难审批,这也正是上述地方政府官员的纠结之处,即使用冷热电三联供的新技术,地方政府想做成大规模的方式,加大覆盖面,也将很难成行,“存在很多的观念、思想、利益、市场、政府、国家政策等面面的异议,没有先例,大家有个接受的过程,而我们的主管部门又是慢热型”。
  除了审批难,还有新项目的并网问题。不难发现,除了大型的冷热电三联供项目,这项技术也会有很多小型项目,在供热、供冷的同时又发电,那么这部分电能怎么办?
  “要么是只并网不上网,要么是孤网运行。”郑玉龙说现有的三联供项目几乎逃不过这两种模式。
  郑玉龙解释说,若一个社区上了冷热电三联供项目,电力也能自给自足了,大电网的电就不再需要了,对电网是有损失的,而这个局域电网需要定期检修,检修期间又需要大电网的电,那就只能运用只并网不上网的模式,即并网是为了电力不够用时从大电网买电,不上网的意思是不卖电给大电网。而孤网运行则是完全与大电网隔离。那么,一旦供暖季需要的热能大增,电能也会同时释放出来,用不完的电则没办法去消纳。
  不过,公司在2012年年底颁布了分布式能源并网标准,承诺无条件并网,这个并网难的问题有可能在2013年得到解决。
  郑玉龙认为还有一道坎,即与地方合作的风险。“如果说一家北方的公司去南方做项目,一个项目上亿元抛出去了,建成后电、热、冷都供出去了,收不回费用怎么办?投入的设备又无法搬走,只能认亏。”
  的确,收取供暖费的问题,哪怕是在非常成熟的北方城市也是个难题,现在北方多采取小区物业代收的模式,但是业主往往不去理会供暖费和物业费是两码事的事实,而是把对物业的怨气用于拒交供暖费上,这样造成了每年的供暖费收取难题,欠缴30%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不过,郑玉龙提出一种设想:如果新小区在设计的时候就把冷热电三联供项目统筹进去,就不会有后续经营的困惑了。业主方在收房的同时就被派发了专用的冷热电卡,外面的普通电卡无法使用。
  除此以外,还有非常关键的制约:上游气源和煤源。
  据悉,武汉“冬暖夏凉”已连续三年爽约。当下这个供暖季,原定于日供暖的小区,直到12月中旬才开始供暖。负责供热的武汉德威热力公司新闻发言人凯华介绍,供暖延迟是卡在了能源环节。武昌电厂因天然气供应短缺未能履约,后来由煤炭发电的青山电厂代为供热。据介绍,中石油、中石化近期调配至武汉的天然气每日仅300万立方米,缺口上百万立方米,为保居民用气,只得大幅压缩热电厂供气量,电厂也就无热可供。
  武汉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吴清对媒体公开表示,武汉非冬季每天用掉230万立方米天然气,进入冬天,每天剧增200万立方米。若是全城200多万户家庭都集中供暖,增加的天然气用量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武汉并非个例,南京、合肥等地的部分小区暖气管道也已经铺设好了,但供应问题至今没有解决。
  对于气源问题,某央企驻地方公司的负责人提到了另外一种不合理的现象,他说,有些省份由本地的天然气公司来控制价格,“三桶油”直接把气供到地方天然气公司,这些公司转手就控制了气源,“我们想用自己的气源,地方政府就是不让把管道铺设进城,只能铺到城外,气还是运不进来,没办法,还得用地方上垄断的气源”。
  一家非煤热电厂的布局
  文 | 本刊记者 张娜
  热电厂审批收紧,如何不跨越红线又能顺利获批,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热电联产倍受青睐。
  燃煤电厂的审批变得越来越严格,再加之脱硫、脱硝的硬性规定,让原本就亏损的热电厂倍受重负。近期,国家又力推燃煤电厂“煤改气”。于是,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热电联产电厂开始受到关注。
  时任国家局长的在2009年的北京市电力结构调整座谈会上就曾公开表示,燃煤电厂的改造势在必行,“据我所知,世界范围内的很多大城市,如日本的东京,其城区早就没有燃煤电厂了”。
  但一家新的天然气热电联产电厂的建成也并非易事,打出节能牌的同时,还要在选址上做足功课,选对契机,比如新的工业园区亟需热力供应,再比如上大压小的关键节点。浙江大唐国际绍兴江滨热电有限责任公司就是一家以天然气为气源,依托正在新建的开发区建设的热电联产项目。
  “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是一种高效清洁的能源,与燃煤发电相比无二氧化硫及粉尘排放,同时热电联产又可提高热效率。按我们厂的项目设计,两台机组全部投产后,发电能力可达90.4万千瓦,年发电量约31亿千瓦时,年供气量160.74万吨,产值约22亿元。”大唐国际绍兴江滨热电厂总经理高学峰表示。
  选择天然气
  据介绍,绍兴江滨热电厂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是大唐国际自主建设的首个天然气热电联产工程,也是国内目前在建的单轴单机容量最大的燃机机组。2011年12月,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对该项目予以核准;2012年1月正式开工建设;2012年12月首台机组并网。工程规划两期,建设4台400兆瓦级燃气热电联产机组。
  之所以选择天然气,高学峰说要算经济账,“由于天然气电厂无需设置粉煤灰和脱硫设备,因此前期投入要远小于同等级的燃煤机组。按工程财务评价及经济效益分析报表,项目投资回收期为10-11年。在后期的运营中,燃气系统配置比燃煤机组简单,仅需配备运行管理人员和少量机组维修人员,运维的成本也会低于普通燃煤电厂。”
  但燃机电厂刚投入运行,国内也无先例,一些核心技术国内尚未掌握,核心配件的采购和维护还需和海外生产厂家签订长期维护协议,无形中,增加了维修难度。
  除了维修难度,气源问题成了另一难题。高学峰说建厂前,他和他的团队做了详细调研,浙江省管输天然气气源有西气东输一线天然气、东海春晓天然气和川气东送天然气。另外,根据浙江省天然气气源发展预测,除现有三种气源外,将新补充进入西气东输二线天然气、宁波液化天然气、东海丽水气及新疆煤制气等气源。气源将增加到七种,形成多气源供气的格局。基于天然气“多气源一环网”的总体格局,各类气源将从不同方向引入天然气管网互相连通,并网供气,互为补充气源。绍兴江滨电厂建成后机组额定功率每小时用气约。
  “投产后,电价是定好的,只是热价没有先例,现在有两种思路,一种是按吨计,另一种则是按热能的单位焦耳计算。”高学峰说,做第一个吃螃蟹的,每一道坎都要自己过。
  大唐国际绍兴江滨热电公司党委书记范立农最近一直在关注页岩气的动向,他在琢磨,国内的页岩气一旦如同一样大规模开发,必将进一步降低天然气的价格,再加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个部委下发的《关于发展热电联产的规定》中明确指出,“积极支持发展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那么,天然气热电联产的前景将非常突出,只是机组核心部件的国产化进程待提高可能会成为发展的制约因素。
  打出节能牌
  近日,住建部已经明确规定,限制大规模的集中供热,供热项目不能跨越能耗红线,换言之,必须要节能。范立农介绍,绍兴江滨热电厂热电联产项目供热工况时折算的发电标煤耗为191g/kWh,远远低于国内煤电机组的标煤耗,也比国家环保局的供电煤耗考核值要低很多。该项目全年发电量为28.682亿kWh,全年供热量为4689649GJ,与热电分产相比较,可节约标煤38.9万吨。发(供)电标煤耗、供热标煤耗、厂用电率远远低于常规燃煤电厂、热电厂和集中供热锅炉房。
  天然气热电联产的原理,简单地说,就是充分燃烧天然气发电,同时回收发电后蒸汽或燃气中的余热,为各种企业和居民提供生产工艺蒸汽及采暖卫生热水的一种能源利用方式。
  减排是天然气热电联产打出的另一张牌,高学峰说:“天然气本身就不含灰分和硫,主要大气污染物是氮氧化物,而绍兴江滨热电厂这个工程采用干式低氮燃烧器,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小于低于新版《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标准,燃气发电机排放的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分别只有燃煤发电机的42%和20%。”
  除了减排,发电企业的另一个难题就是对节水的要求,“必须加强水务管理设计,选择节水工艺,实行分质供水。”范立农说,“燃气电厂的耗水量只是燃煤发电厂的30%到40%。另外,由于燃气电厂系统简单,不需要存放煤炭和灰渣,所占用的空间也只是燃煤电厂的30%到40%。”
  选址布局
  当下,热电厂的选址变得越来越重要。选址不成功可能会使热电厂遭到被迫搬迁的窘境。于是,开发区成为发电企业的必争之地。开发区根据国家相关资产业政策,对投资企业的鼓励类项目进行税收减免,优惠提供工业用土地和其他一些优惠政策,吸引各种资金和实体投资办厂。而且,一般这种规划出来的地方都比较大,配套设施齐全,招商引资后能带动当地经济起飞。国内开发区成功的例子也越来越多。
  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在沿海开放城市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从省到市再到县,都在兴建开发区。甚至有的地区专门成立招商办、央企与外资联络办公室,其主要职责就是为开发区招商引资。
  所以,相比人口密集的城区而言,开发区成为最大的热点。各企业纷纷布局开发区。绍兴江滨热电厂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就选址在了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浙江省绍兴市江滨开发区。
  开发区多为建设中,需要新增更多的热、电等基础设施,这一点正好与发电企业的诉求不谋而合。
评论精品策划
特色产品:
社区精华推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暖气南下需跨几道坎 天然气短缺或成“拦路虎” _ 东方财富网()
暖气南下需跨几道坎 天然气短缺或成“拦路虎”
东方财富网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2012-年的这个冬天格外寒冷,全国各地气温屡屡刷新10几年、20几年最低记录。南方百姓在这个寒冷的季节,对北方暖气的“羡慕嫉妒恨”空前。但暖气“南下”的道路上有不少障碍,除了供暖设备设备利用率不高可能造成浪费外,我国分布不均的能源结构可能是另外一只“拦路虎”。  “到东北去避寒”  北方家庭司空见惯的“暖气”成为不少居民心中“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屡创新低的气温让很多20几岁的年轻人“这辈子都没感觉这么冷过”。  铺着电热毯、抱着热宝、围着被子刷微博,成为这个冬季武汉青年小朱最日常的娱乐方式。“冷得什么都不想干,哪也不想去,冬天太难熬了。”  小朱非常怀念在北京上大学时的冬季,每天早上起床的时候,宿舍里也都是温暖的,“现在每天起床别提多费劲了。”小朱说,从小他手上就有冻疮,每年冬天都会犯,直到上了大学到了北方才有所好转。小朱说,刚到北京的那个冬天,会因为供暖以后空气太干燥上火,“现在想想,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相比东北地区零下30几度,没有暖气的南方的零上3度似乎更难熬。  南方居民对暖气的需求不是从小朱这一代开始的,也不是从今年开始的。但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舒适感和费用之间的选择中,大多数人渴望得到更舒适的生活。  其实,暖气跨国秦岭淮河没有小朱们想象得那么困难,根据公开资料现实,武汉、合肥、杭州等城市已经有了居民暖气的试点项目。但,这里的暖气,依旧多是高档小区才能享有的“特权”,寻常百姓家依旧湿冷难耐。  紧俏的天然气  成为暖气南下桎梏之一的,就是能源的短缺。我国是一个多煤少气贫油的国家,但由于资源分布不均,北方发电、供暖以煤炭为动力的居多,而水电却是南方地区发电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方可以大面积利用发电余热进行供暖,但南方这就很难实现。  特别是在节能减排要求愈加严格的今天,城市百姓对pm2.5的关心程度并不比暖气低,在城市中用高污染的燃煤供暖已经开始逐渐被淘汰。今年冬天北京主城区已经基本实现“无煤”,新疆等地也开始“无煤换蓝天”。  但目前普遍被承认的清洁能源&&天然气在冬季却愈发紧俏。自从进入冬季以来,全国多地出现“气荒”,山东、山西、河北等地的天然气出租车为加气排队几公里。据武汉媒体报道,近期武汉由于天然气供应不足,气压不稳定,已经导致居民做饭燃气灶打不着火了。如此情况之下,“暖气南下”更是被蒙上一层冰霜。  温暖如何进入寻常百姓家  据《解放日报》1月6日报道,能源企业上海海立集团副总经理李黎建议说,考虑上海季节没有北方分明,政府投入巨资补贴集中供暖,不如花钱补贴给居民使用空调、地暖。李黎说,以上海当地的情况来分析,如果费用100%由市民承担,那么集中供暖就比现在任何一种采暖方式都来得贵。此外城市还需要铺设采暖管道,上海高层住宅小区远超过北方城市,铺设难度非常高。再粗的管道铺进来,分到高层的家家户户,很难分得过来。他说,虽然空调制热效果普遍不如制冷,但近年来空调效率不断提升,新品制热明显改善。住宅面积特别大的家庭可以选择中央空调、地暖等产品。  据《经济参考报》1月4日报道,大学中国能源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震认为,当前要解决南方供暖问题,不能再走“烧煤”的路,这不节能也不环保,而应加强新能源的使用,发展节能环保的供暖模式。从目前上海、武汉、合肥等地探索实践看,分布式供能系统和热电联产是比较理想的两种模式。
[热门]&&&[关注]&&&
举报原因:
侵权(诽谤、抄袭、冒用等)
举报邮箱:
举报成功!
个性化推荐
请下载东方财富产品,查看实时行情和更多数据
网友点击排行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扫一扫下载APP
东方财富产品
关注东方财富
天天基金网
扫一扫下载APP
关注天天基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必须跨过这道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