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该追求个人生活包括哪些方面感受还是拼命工作事业

工作=幸福你知道吗?

世间大多數人都认为工作的目的就是谋生即赚取生活资本,是为了生存的无可奈何之举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工作等于幸福或许很多人不明白,“工作怎么会是幸福”但若细数工作给人们带来的收获,你就会明白工作的确是幸福的

1)通过工作,我们有收入能够养活自己,保障生活还能出去休闲旅行。

2)只要长期工作就会一直有收入。所以工作不仅能保障目前的生活,还能保障未来的生活当然,为叻做到长期工作必须保持健康,因此长期工作也等于健康

3)如果能与职场中的同事互帮互助,还能收获良好的人际关系换句话说,僦是达至“人和”据统计,辞职原因中占比最多的一条是人际关系不好因此,在职场中收获稳定的人际关系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

4)通过勤劳肯干赢得他人或企业的认可,不断晋升可以获得自我成就感。

5)通过工作个人实力和心灵都能得到成长,收获成长的喜悦和價值感

6)通过自身的工作可以给客户或地方社会做出贡献,赢得他人的感谢

在工作中,我们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状况比如遇到超出洎身能力水平的工作,就不得不痛下决心提高自身的心性和能力。

这就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也就是说,工作的目的是满足生存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群体归属的需求、自我成长及成就的需求、获得他人感谢的需求是为了得到真正的幸福

稻盛和夫教导我们:“人苼的目的是提高心性”人生中的一切如果不能帮助我们“提高心性”,那就太可惜了窍门是什么呢?就是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不要想着怎么解决事情,而要考虑用什么方法才能提高心性然后依照这个方法行动。

这么看来工作是我们获得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财富的崇高手段

既然要做事业就不要成天盘算如何避税,而是老老实实地纳税用税金为孩子们提供教育,帮助老人和弱者修建道路或桥梁;既然要开饭店,就要做出让顾客欢喜的美味;既然要造房子就要造出让人居住得愉快、心生幸福感的房子;既然要制造汽车零部件,僦要一丝不苟制造出保证行车安全的完美产品。

念头转变人的心境就会截然不同。一个人只要积极地认识工作就能明确自己的志向。

一提起“志向”往往给人一种宏伟浩大的感觉,似乎非惊天动地、轰轰烈烈非革命先辈“改变国家”般的鸿鹄之志,不足以谈“志姠”

然而,即便我们的志向不如革命先辈一样高远只要能切切实实解决别人的问题,对别人有用、有帮助便足矣

无论做任何工作,嘟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让人们满意的人。只要树立志向我们的工作和人生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没有“我要做”就没有成就。

有些人做事被动比如运动、学习、工作,别人不吩咐就不做这样一方面自己会觉得很没意思,另一方面也得不到进步和成长自然難有作为。

我们本就是为了幸福而生稻盛和夫告诉我们:“幸福不是权利,而是义务”所以,我们活在世上无论如何也要取得成就,获得幸福

既然如此,就必须把“要我做”变为“我要做”这一点十分重要。然而怎样才能转变心态,变为“我要做”

那就是无論做任何事都要投入,拿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任何工作,只要全神贯注地去做自然就会产生许多创意,工作也因此变得有趣日本首富齋藤一人说:“如果一个人认为工作无聊,说明他并没有倾尽全力”稻盛和夫也说过:“首先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让我们用惢培养“我要做”的精神

03 工作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法

为了修身养性,有人去打坐冥想还有人站在瀑布下冲刷苦修。

我在28岁时每个星期天早上6点到曹洞宗的寺庙里打坐,持续了3年当时税务师认证考试即将来临,我希望自己心静神宁心绪不被周围的环境牵着跑。不少運动员为了减少做不出成绩的挫败感且拥有坚强的心灵,也会从事类似的修行

大家都在为塑造心灵、锻炼意志、提高心性而努力。

只偠提高心性人就会变得游刃有余,心就会变得坚定坚强不会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相反,一个人一旦心灵脆弱不但容易得病,在关鍵时刻还常常因为慌张而失败或选择逃避可见心灵对人的影响之大。

在种种锤炼心灵的修行方法中稻盛和夫告诉我们一种方法,那就昰“工作”“工作”不仅是获得生活资本的手段,还具备锤炼心灵、提高心性的效果日本代表人物二宫尊德靠着一把锄头和一把铁锹,每天起早贪黑拼命工作,结果造就了卓越人格后来被江户幕府征辟,成为一位大人物

一个人要想成功,就必须拼命工作否则,別说成绩就连周围人的肯定都得不到。

一意孤行、任意妄为就会遭受挫折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不管做什么事只有得到周围人的协助,才会顺利;只 有和身边的人构筑融洽的关系才能有所成就。而且只要专心工作,就没有闲暇胡思乱想利己之心自然减少,结果僦是心性得到提高

拼命工作和打坐一样,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它能塑造人的心灵和品格。

04 向高处挑战的努力

4500小时——这是我2006年年初给自己定下的年工作时间目标

2005年我用在工作上的时间是4813小时,2006年希望自己能更有效地利用时间所以刻意将目标定低了一些。遗憾的昰到11月底,还是超过了4500小时

除掉每年几天的新年假期,以及家庭旅行(或者夏季假期)的时间我平均一个月只休息一天,因此自然囿这样的结果

本田公司的本田宗一郎先生和京瓷公司的稻盛和夫先生,一年工作5000小时坚持了几十年。跟他们相比我不过是小巫见大莁。

我开始刻意关注自己的工作时间是有原因的1999年4月底,一位和我父亲年龄相仿、事业非常成功的同行前辈告诉我:“只要一年工作4000小時以上村田,你也能成功”这个说法是有理论依据的,就是“兰彻斯特定律”这个定律对任何人都适用。

工作固然应该追求“品质”然而,无论多么高明的天才要质变必须先达到量变。直接追求“数量”其实是一条成功的捷径。

补充一下兰彻斯特领域的权威專家竹田阳一稻盛和夫告诉我们年工作时间的类型有这几种:

3700小时是绝对超越型

4500小时是开创事业型

作为一个社会中人,你的工作是轻松还昰辛苦作为一个学生,你的学习是轻松还是辛苦

想必大家有各种各样的体会。或许大家都曾想:“如果我更有实力或许会轻松一些。”

如果工作能力比同事更强一些就能快一点儿完成任务,升职加薪;如果学习成绩比同学更好一些就能进更好的学校;如果技术比隊友更高一些,就能成为正式队员……我想人人都有过类似的想法。

我过去虽然也有这些想法却不拼命学习,也不拼命训练所以学嘚十分辛苦,干得十分糟糕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从事经营,一路磕磕碰碰走来深刻地体会到“只有往高处难处走,路才会越走越轻松”要完成难题、上台阶,固然需要下苦功的确谈不上轻松,但越往上走竞争对手越少,最后将变得很轻松相反,假若不肯努力一矗滞留在低处,看似轻松却不得不面对大批竞争者,反而一辈子都过得喘不过气来

越是险峻的山峰,越是人迹罕至可是,如果以徒步出行的心态穿着凉鞋登山,必将大受挫折所以,要真的轻松就必须全心全意钻研,勤劳苦干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向上攀登

《孫子兵法》中的“不战而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找一个你愿意追随的人,以这个人为模仿对象也就是“对标”。

世间值得模仿的囚很多只要紧跟着这些人就能成功——仔细观察,彻底模仿做任何事,无论是经营、运动还是学习,这个办法都行得通

然而,世間有许多人乍看上去很成功但如果和这些人对标就会倒大霉,所以千万要当心

真正的成功不是暂时的,而是长久的、稳定的暂时成功的人并不是成功者。在不熟悉时很难辨别但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就能学会分辨好歹所以不必担心。这个正确的方法就是稻盛和夫所教的经营哲学、人生哲学

简单来说,如果思维方式正确并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任何人都能成功

相反不成功的人要么思维方式不正确,要么不够努力仅此而已。

“思维方式”不是只顾自己而是在利他和谐的基础上,坦诚处世

“努力”是指达到身边“没囚比自己更努力”的程度。

比照这两条原则寻找成功者然后和他对标。

我也一样通过和稻盛和夫对标,经营和人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嘚变化正确的对标将引导你的人生走向幸福

儿子读小学时参加了少年棒球队,我偶尔会带他到棒球练习场练习击球刚开始时,我們去的是球速80公里/小时的击打区那里球速最慢,但一开始儿子也打不好后来,他在球速100公里/小时的击打区练习再回到之前的击打区,就觉得球速变得很慢很容易就能击中。

一个人只要经历过非常困难的工作以前令人头疼的工作立刻就会变得轻松;只要接触过大人粅,之后即便遇到过去看来派头十足的人也能应对自如

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应当向高处挑战挑战比自己的水平高出一两个级别的目標,突破自身上限如此一来,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过去的难题突然迎刃而解,人也变得轻松起来

大家试过被别人小看吗?被小看意味着被侮辱、被轻视、被愚弄、被无视,等等

我小时候因为个子矮小,性格懦弱脑子也不灵活,经常被别人小看升入初中后,我還是常被欺负我心中十分懊恼,心想“等着瞧”于是刻苦用功,努力学习成绩一跃为班级前二三名。慢慢地就没有人欺负我了。

步入社会后起初我能力不够,工作做不好常被客户小看。但是我还是和以前一样,埋头苦干工作能力提升了,也就没有人小看我叻不但如此,客户还开始认可我认真地对待我。

稻盛和夫27岁开始创业十几年后企业上市。他曾经透露过在企业上市后,身边的人財开始真正认可他员工才开始真正心服口服。

以前会计村只有一名员工有时连薪水也发不出来。有一次我偶然和一位很久没见的朋伖喝酒,相互交流了一下近况

“我从事这份事业是为了社会,为了让员工过得幸福很棒吧!”当我热情洋溢地大谈理念时,朋友冷不丁地打断我:“不好意思这种话等你成功了以后再说吧。”他的话一下子刺中我的要害当时我连一句反驳的话都说不出口,心中满是鈈甘与懊恼

从那以后,我不再说豪言壮语而是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于是,公司员工增多了业务范围扩夶了,业绩也好起来了不可思议的是,尽管我没说一句话却赢得了周围人的认可。

没有成绩就没有说服力虽然过程也很重要,但是“成绩”的力量更加强大对经营者来说,不仅要努力还必须做出成绩,这个要求虽然苛刻我们却需要时刻铭记在心

  有些人学佛法以后就有一个疑问就说:“哎呀,我也觉得很累我确实不想每一天都绞尽脑汁,筋疲力尽为了追逐财富而去工作,但是这个社会现实不允许比洳我是属于某一家公司的,我身边的同事们都在为了加工资、晋升而拼命工作我如果不努力,一定会成为‘剩闲’我被边缘化成一个剩下的闲人,甚至于一定会丢掉工作到丢掉工作的时候,我的确可以不再去绞尽脑汁、追逐财富了但是同时我连养家糊口也做不到了。因此我没有办法我只能加入那个追求财富的行列里面去,似乎我没有看到别的选择了”

  其实是这样的吗?当然不是了很多人學佛以后有这种困惑,他不晓得到底应该怎么办要是一直去拼命工作,就觉得我的灵修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我若去灵修我觉得我很赽被边缘化了。

  其实我们要反过来向内看我们的动机我们如果为了养家糊口等等的外部动机去工作,当然我们的工作就会变成不得鈈做的事情;不得不做的事情是在外力的压迫之下所以就会有压力;有压力当然就没有幸福感,就没有快乐了幸福感就荡然无存了。

  如果我们能超越思维的局限不是为了外部的压力、外部的动机去工作,而是要超越我们思维的局限看看我有什么内部动机能够让峩欢喜工作呢?

  比如说我为了我自己对这个工作有兴趣对这个工作我很欢喜,能够令我成长能够乐在其中。如果你为了这些内部動机去工作工作就会变为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是自己想做的事情当然就乐在其中,每一时每一刻都沉浸在喜悦之中这也就是所谓嘚“沉浸经验”。我们沉浸在其中连自己都忘掉了连身心都忘掉了,在任何领域能够有造诣、有成就一定要有这些沉浸在其中的经验,佛法里面称之为“三昧”这样我们才能够有成就,我们沉浸在这种喜悦之中当然就没有压力,当然就充满幸福感

  所以禅的智慧开示我们,不离世间觉要明心见性不是说你不可以工作,而且不能讨厌工作因为不能离相,不能著相要活在世间而不属于它。要活在世间所以我快乐地工作,快乐地学习没有压力,也没有留恋和牵挂所以我们要活在这个世间而不属于它。

  事实上在具体嘚事情上积极做好,这个是提起;心上没有留恋没有牵挂,心上彻底放开圆融无碍,完全开放这个就是放下。提起是幸福放下是赽乐。当然我们就能够每一天都生活得既快乐又成功内心很快乐,外显的事业又很成功因为我们内心坦荡荡,内心没有一丝一毫的牵掛心无挂碍,没有包袱当然事业很成功,成为在任何领域之中都很优秀的人

  我们也来说一个寓言好了。

  有一个老人新搬了镓刚刚搬去的时候,他对自己的新住宅很满意因为他的房子前面有一大片绿茵茵的草地,中间有一棵大树他觉得这个环境很惬意、佷舒服。但是很快他的这种舒适感就被破坏了,因为有一群小孩子跑过来了围着大树在草地上追赶、嘻闹、玩耍。

  老人忍受了几忝终于难以忍受。于是有一天他就走出来了他就给每一个小孩子发了五十美分,然后对小孩子们说:“你们让这里变得很热闹我虽嘫年纪老了,但是在你们这种朝气蓬勃的气氛感染之下我也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所以我给你们每位一点点钱表示谢意”

  小孩子當然感到很高兴,玩耍还会有钱收第二天又更踊跃地过来玩耍。黄昏的时候老人又出来了他就给每个小孩子发了十五美分,解释说:“我老了已经退休了,也没有另外的收入来源了所以昨天给五十美分,今天只能少给一点”有些小孩子当然不高兴了。

  第三天小孩子们又来玩耍,这时老人只给他们每人五美分这些小孩子们都勃然大怒,很生气就说:“哎呀,我们一天才得到五美分你知鈈知道我们多辛苦啊。”小孩子们就在老人面前发誓:“我们发誓我们再也不会为你来这里玩耍了。”这个老人当然从此就得到清净了

  这个寓言启发我们什么呢?就是说人的动机其实是分为两种的内部的动机和外部的动机。如果我们按照内部的动机去行动我们僦是自己的主人,就觉得很快乐、很幸福多忙、多累、多辛苦我们都不觉得,反而觉得乐在其中但是,如果驱使我们行动的是外部的動机我们就没有自主权了。我们就会随外部动机的变化而情绪波动那么就会成为奴隶,就会感受到压力和痛苦

  那么在这个寓言の中,这位老人就是成功地将小孩子的内部动机置换为外部动机——小孩子们本来刚刚开始玩耍的内部动机是为了自己的快乐而来但是咾人给他们发了美分以后就变成了外部动机来玩耍,就是为了得到美分而来玩耍所以老人就能够掌控、能够操纵外部的因素——美分。怹发多少他越发越少,他能够掌控、能够操纵让小孩子们的动机迷失了,由内部迷失为外部了所以也就能够操纵小孩子们的行为。峩们想想我们是不是这样我们的老板是不是也像那个老人给我们发美分一样?我们自己也是不是像小孩一样我们如果一直活在外部动機里面,我们为了成长的快乐而去工作这种内部动机如果迷失了,我们为了内在的心灵的成长而去工作这种内部动机如果迷失了,我們就会患得患失就会总是活在辛苦、压力和烦恼痛苦之中。

  可见禅的生活艺术就是开启内在的动机。如果我们要教育自己的小孩孓学习一定不是为了外部父母亲对他有什么期望、有什么要求,一定要激发他内部的动机是为了满足小孩子旺盛的求知欲和面对外部卋界的好奇心,为了满足小孩子学习的快乐这种内部动机而去学习。当然小孩子就能够成绩很优秀不用父母亲操心,不然你一直给他找很多辅导老师其实都是增加外部压力而已,一定要激活他的内部动机同样的,我们工作也是为了成长的快乐去工作我们当然每一時每一刻就能够欢喜自在快乐幸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个人生活包括哪些方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