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释《东北入中原中国历代疆域变化胜从前,三朝称盛世封闭丧国权猜一生肖》

《幼学琼林》
《幼学琼林》
  幼学琼林明 程登吉《幼学琼林》最初叫《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最初的编著者是明末的西昌人程登吉(字允升),。在清朝的嘉靖年间由邹圣脉作了一些补充,并且更名为《幼学故事琼林》。后来民国时人费有容、叶浦荪和蔡东藩等又进行了增补。全书共分四卷。《幼学琼林》是骈体文写成的,全书全部用对偶句写成。全书内容广博,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人称“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书中对许多的成语出处作了许多介绍,读者可掌握不少成语典故,此外还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著名人物、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风俗礼仪、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鸟兽花木、朝廷文武、饮食器用、宫室珍宝、文事科第、释道鬼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书中还有许多警句、格言,到现在还仍然传诵不绝。古人说,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意思就是读了《幼学》之后,天下大事大都知晓,天下大可去得。这从我下面贴出的目录就可以知道,这话不算很夸张,读玩幼学之后,的确对天文,地理典章之类都会有大概的了解了。好,废话不多说,开始一起来读《幼学》。这里用的底本是岳麓书社的清朝邹圣脉增补本,共分四卷,三十三科。这是目录:卷一  天文地舆岁时朝廷文臣武职卷二祖孙父子兄弟夫妇叔侄师生朋友宾主婚姻妇女外戚老幼寿诞身体衣服卷三人事饮食宫室器用珍宝贫富疾病死丧卷四文事科第制作技艺讼狱释道鬼神鸟兽花木我这里先将原文单独列出,再在后面每句单独来讲讲。卷一:天文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日月五星,谓之七政;天地与人,谓之三才。日为众阳之宗,月乃太阴之象。虹名螮蝀,乃天地之淫气;月里蟾蜍,是月魄之精光。风欲起而石燕飞,天将雨而商羊舞。旋风名为羊角,闪电号日雷鞭。青女乃霜之神,素娥即月之号。雷部至捷之鬼日律令,雷部推车之女日阿香。云师系是丰隆,雪神乃是滕六。歘火、谢仙,俱掌雷火;飞廉、箕伯,悉是风神。列缺乃电之神,望舒是月之御。甘霖、甘澍,俱指时雨;玄穹、彼苍,悉称上天。雪花飞六出,先兆丰年;日上已三竿,乃云时晏。蜀犬吠日,比人所见甚稀,吴牛喘月,笑人畏惧过甚。望切者,若云霓之望;恩深者,如雨露之恩。参商二星,其出没不相见;牛女两宿,惟七夕一相逢。后羿妻,奔月宫而为嫦娥;傅说死,其精神托于箕尾。披星戴月,谓早夜之奔驰;沐雨栉风,谓风尘之劳苦。事非有意,譬如云出无心;恩可遍施。乃曰阳春有脚。馈物致敬,曰敢效献曝之忱;托人转移,日全赖回天之力。感救死之恩,日再造;诵再生之德,日二天。势易尽者若冰山,事相悬者如天壤。晨星谓贤人寥落,雷同谓言语相符。心多过虑,何异杞人忧天;事不量力,不殊夸父追日。如夏日之可畏,是谓赵盾;如冬日之可爱,是谓赵衰。齐妇含冤,三年不雨;邹衍下狱,六月飞霜。父仇不共戴天,子道须当爱日。盛世黎民,嬉游于光天化日之下;太平天子,上召夫景星庆云之祥。夏时大禹在位,上天雨金;《春秋》、《孝经》既成,赤虹化玉。箕好风,毕好雨,比庶人愿欲不同;风从虎,云从龙,比君臣会合不偶。雨旸时若,系是休征;天地交泰,斯称盛世。【增】大圜乃天之号,阳德为日之称。涿鹿野中之云,彩分华盖;柏梁台上之露,润浥金茎。欲知孝子伤心,晨霜践履;每见雄军喜气,晚雪销融。郑公风一往一来,御史雨既沾既足。赤电绕枢而附宝孕,白虹贯日而荆轲歌。太子庶子之名,星分前后。旱年潦年之占,雷辨雌雄。中台为鼎鼐之司,东壁是图书之府。鲁阳苦战挥西日,日返戈头;诸葛神机祭东风,风回纛下。束先生精神毕至,可祷三日之霖;张道士法术颇神,能做五里之雾。儿童争日,如盘如汤;辩士论天,有头有足。月离毕而雨侯将徵,星孛辰而火灾乃见。第一卷首先讲天文,中国古代无论是讲三才天地人,还是佛教中的天地神人鬼,都是从天开始,认为有天地,然后有万物,这大概也是东方文化的特点吧。天文中从天地未分之前一直讲到天地、日月、众星,又讲到神话中的各种和天文有关的神话人物。句解:混沌初开,乾坤始奠什么是混沌?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传说天地未分之前,我们的这个世界是一个整体。那就是混沌。所以,古人说:“混沌,元气也,阴阳未分之象。””《淮南子?诠言》:“洞同天地,浑沌为朴。未造而为物,谓之太一”。王充《论衡?谈天》:“说《易》者曰:‘元气未分,浑沌为一。’”混沌既开之后,“乾坤始奠”。乾坤就是天地。奠,就是定。古人说:“昔二气未分,螟涬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末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氏出,则天地之道,达阴阳之理,于是伏者为天,偃者为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混沌是怎么开的呢?据说是盘古打开的。盘古打开的这个混沌,谁知道是不是类似于西方神话中潘多拉打开的那个匣子呢?盘古是如何打开混沌的呢?古书上描写的很多。大概说来就是这样的:“某日,盘古生在混沌中,没有人知道他诗怎么来的,也没有人知道他从何而来,反正就是某天就在那里了。盘古在天地之中,不知道过了多少年,天地慢慢分离,天每日增加一丈,地每日增厚一丈,盘古每日长一丈,这样,万八千岁后,天地相距九万里。(古书如此记载,我大概换算了一下,似乎这数字还能自圆其说。)这样,天地就分离了。古书记到这里,有的下面就没有记载了,有的还有记载,说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大概也就是说,盘古死了之后,身体变化成了大地上的各种地质形态了。在这里,有土地,有山川,有湖泊,还有人。我们人类诗怎么来的,我们人类不过是盘古身上的虱子,跳蚤等等变化而来的。这可能算是比较早的中国的创世纪神话了。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古人说:“天地者,阴阳之府也,神者,天之阳精,鬼者,天之阴气。天统开于子,轻清之气,一万八千年浮而为天,天之精华凝结而为日月星辰。成象既著,功用乃行,地统开于丑,重浊之气,一万八千年凝而为地,地之灵气融而为山川河岳,成形既定,肸蚃攸召。”在盘古将混沌打开之后,就有了天地。天就是那地上的轻清之气慢慢浮到空中,凝结而成的。而地呢,就是重浊之气慢慢凝结而成的。前面这几句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人的天地生成观了。古人认为天地就是这么来的。天地既成之后,天之精华就慢慢凝结而成了漫天的星斗,而地之灵气融而为名山大川,江河湖泊。有了这些之后,慢慢就有了人类。这里有个现在很少见的古语“肸蚃攸召肸 xī散布;蚃xiǎng,知声虫也;攸,所也,”在古书中,“肸蚃”倒是常见,就是“布”,也就是散开、铺开的意思。至于攸召就不好理解了,查古籍,似乎只在《抱朴子》一书中有“寔理势之攸召,犹影响之相归也”攸召一语。手边没有《抱朴子内篇校释》不知道今人诗怎么解释这个词的。攸召的用法,我一时也想不明白,留着以后再解决吧。日月五星,谓之七政;天地与人,谓之三才。金、木、水、火、土,再加日月就是七政了。《尚书》: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后人注解说:“舜察天文,齐七政,以审己当天心与否”。可见古人天人结合是很早的。古人总是讲“顺乎天,应乎人”,这里的“顺乎天”大概就是查七政了。后人敷衍出天星算命术,又有什么上观天文,下查地理,所谓上观,差不多都是说的观七政了。三才天地人,这也是古人说的滥熟的了。古人说:“天能覆物,地能载物,圣人裁成辅相,以助天地之所不及,而能成物。盖天地万物群生,唯人最贵,故人为万物之灵,气禀阴阳,道敦化育,生生不已,与天地参,故曰三才。”才也就是能的意思。在古人的观念中,有天地,然后有万物,人也生在天地万物之间。人生在天地万物之间可以做些什么呢?人是为了补充天地所没有做,所不能做而生的。天地生成了万物,我们借助天地生成的万物生活,晨出暮归,刀耕火种,渴了就喝几口流水,饿了就吃一点食物。用枯枝败叶来引火取暖和驱逐野兽,卧不过一垄,食不过满腹。本来可以和自然万物和平共处的,不过,由于文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这些几乎是不可能的了。而我们住着豪宅,开着各式轿车,这已经不是“补天地之所不及”,这也和三才观差了十万八千里了。虽然这样,其最终还是“总有千年铁门槛,终需一个土馒头”,不知道这么辛苦,这么执着,所为何来。虽然说这也是“生生不已”,不过这“不已”,却早已不是古人的“不已”了。这种自称效法天行健,效法地之厚德载物的“不已”,似乎也已经偏离了古人的本意。日为众阳之宗,月乃太阴之象。古人很喜欢说阴阳。阴原来是暗的意思。水之南、山之北也叫阴。阳就是高,明的意思。合在一起讲,在《易》中就已经比较常见了。《易传》中有“阴阳不测之谓神”、“ 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 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又有“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说法。而在《诗》、《书》、《左传》中,阴阳就很少见了,据此我推断,阴阳理论大概可能是战国人提出来。虽然在战国之前的古书中很少见阴阳一词,但是他们并不是没有这种思想,周易中的阴阳爻,就是他们这种思想的表现。不过可能那时还没有完整的理论或者没有见诸文字的理论而已。阴阳转化,或者说阴阳辨证,使我们总有了“中庸”的思想,因为“物壮则老”,所以古人总是提出凡事留余地。比如“穷寇勿迫”,比如“逢人且说三分话”,比如“志不可满,欲不可纵”,三千年来,留给我们的影响不是仅仅一个好或者一个坏字所能说尽的了。“日乃众阳之宗”这句,如果抛开古人的所谓“日为太阳之精,为人君之象”的话,可以说“日主生养恩德”,也就是说太阳管这万物生长。所以说日为众阳之宗。只有有了太阳,天地间的万物才能生长。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太阳,这个世界是个什么样子。“月乃太阴之象”,古人认为,月亮是太阴之精,是为了补太阳之不足而生的。所以又叫太阴。在人而言,古人常用日比喻为国君,而将月亮比喻后妃和臣子。认为妃子和臣子就是太阳周围的月亮和众星。而按今天的天文学而言,月亮也就是太阳系的一颗星星而已。古人总是将天人放到一起说,这种思想诗早在《诗》《书》中就有了。而将这两者放在一起,大概是从汉人董仲舒开始的,他在《春秋繁露》中说“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这里开始就将天人结合在一起了。从此,中国的统治者总是说天命天命,而自己也是天子了。(似乎秦始皇帝及其祖先很少说天命之类)。而天子也就是那更早的“我生不有命在天乎”的纣了。东方的天子和西方的天子似乎还是有区别丫。肸蚃攸召看样子人还是不能懒呀。想着这句不会出现在《辞源》中,就没有查。按《文选》注的解释选了“肸蚃”为布的意思。晚上实在没有办法,去《辞源》中求解释,结果辞源解释是:“散布,弥漫。。。。。。后常比喻神灵感应或灵感通微。”又找到宋大中祥符六年六月立的东岳天齐仁圣帝碑文,里面有“肸蚃攸赞”句,这样看来,无论是“肸蚃攸召”或者“肸蚃攸赞”都类似于“急急如律令”之类的套语了。不过还是不知道如何确切解说。虹名螮蝀,乃天地之淫气;月里蟾蜍,是月魄之精光。螮蝀(dìdōng)古人认为虹是阴气所为,阳气下阴气应则为虹。现代认为,彩虹是气象中的一种光学现象。当阳光照射到半空中的水珠,光线被折射及反射,在天空上形成拱形的七彩的光谱。这样看来,似乎古人的认识也还可以接受。古人又说:“天地之淫气,随日所应,朝西暮东,雄曰虹,其色赤白;雌曰霓,其色青白,常双出。”古人很喜欢用淫字。比如,“淫威”,“淫气”,“淫邪”,等等。今天我们说淫,往往和脐下三寸不无关系。而古人的“淫威”,淫诗大的意思;而“浸淫”却是随其条理而浸渍,也和脐下三寸毫无关系。至于“淫气”,“志淫”之类,淫字大多是不正的意思了。和脐下三寸有关的,古人说:“男女不以礼交,谓之淫。”这个,这个,想来这句话大家都可以懂,我就不多说了。这里的“天地之淫气”,也就是相对于文天祥的“天地有正气”的正气的邪气了。古人认为虹霓诗天地的邪气组成的。这邪气随太阳东升西落,朝西暮东。在今天看来,这种说法实在有点怪了。不过,我们想想,在《《红楼梦》中,湘云对她的丫鬟说万物都有阴阳,我们就会明白,这于古人,实在是很平常的了。小时候喜欢乱翻书,那时还没有什么百度和Google,能看到的也只有印在纸上和口口相传的东西。某天读到一段文字说,我们古人叫月亮又叫玉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轮鸾佩、玉蟾、桂魄、蟾蜍、顾菟、婵娟、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玉羊。那时很不明白,而且这么多名字也把自己绕晕了,一个月亮,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名字呢。后来才慢慢明白,原来是后人作诗赋或者写文章这么说月亮,又或者古代传说传下来的。这里的“月里蟾蜍”,就是古代神话了。传说后羿从西王母处求得长生之药,后羿妻子嫦娥偷偷全部吃了,白日飞升,到了月亮上,却变成了蟾蜍。这神话和我们平时的认知有点不同,因为我们只知道猪八戒和嫦娥,却很少知道嫦娥化为蟾蜍的事了。蟾蜍是什么呢?蟾蜍,象蛤蟆,背上是黑的,头上有肉角,古人说蟾蜍寿三千岁,颌下有丹书八字(“下巴上有红色的八字”)。 战国、秦汉直到魏晋,蟾蜍一直被人们视为神物。不过,现在,似乎一说起蟾蜍就想起美洲蟾蜍,那却直叫人浑身鸡皮疙瘩了。甲子乙丑海中金 丙寅丁卯炉中火 戊辰已巳大林木庚午辛未路傍土 戊寅已卯城头土 庚辰辛巳白腊金壬午癸未杨柳木 壬申癸酉剑锋金 甲戌乙亥山头火丙子丁丑涧下水 甲申已酉泉中水 丙戌丁亥屋上土戊子已丑霹雳火 庚寅辛卯松柏木 壬辰癸已长流水甲午乙未沙中金 丙申丁酉山下火 戊戌已亥平地木庚子辛丑壁上土 壬寅癸卯金箔金 甲辰已巳覆灯火丙午丁未天河水 戊申己酉大驿土 庚戌辛亥钗钏金壬子癸丑桑柘木 甲寅乙卯大溪水 丙辰丁巳沙中土戊午已未天上火 庚申辛酉石榴木 壬戌癸亥大海水转一下以志不忘。风欲起而石燕飞,天将雨而商羊舞。记得小时候学作诗,问及怎么对对子,长辈教的就是多背古典,多记典故。可惜,那时总是很懒,而且也有一种逆反的心理,总想别出机杼,现在看来,似乎吃亏的还是自己。比如这句,假使有人出个上句“风欲起而石燕飞”,我将怎么来对?试思考一分钟。发现自己对不出来。而同时也发现,按照对了韵格,在句末本应该诗仄起平收,而这里却是平起仄收。联系上下文,才发现原来编撰者将这出句和对句作为一句,如此一来,为适应上下文,原本按照对联格律应该说成“天将雨而商羊舞,风欲起而石燕飞”,结果却成了现在这样子了。什么是石燕呢?石燕就是石头燕子。古书说:“零陵山有石燕,遇风雨起而群飞,雨止仍复为石。”这石头燕子也是奇怪,就好像现在的飞机汽车,而风雨就是汽油了,一加汽油就自动飞起来了,驾驶员都不要。下一句,“天将雨而商羊舞”,商羊,商羊,不是羊,却是一种鸟。据说这种鸟知道什么时候会有雨。在要暴雨之前,就一只脚屈曲起来,不停的飞。知道的人见了,就知道做预防工作。在古人看来,这就是天地通过天地间万物来表示自己对人类的警告和关爱的一种方式。可惜,我们很多人都已经忘记了这些,有的干脆,就不知道。“风欲起而石燕飞,天将雨而商羊舞”,读着这前半句,总是想起古人的“树欲静而风不止。”石燕在风起之前就已开始飞了,而这摇摆的树却在起风之后想停也停不下来。一入江湖,大都如此吧。旋风名为羊角,闪电号日雷鞭。风本来是无形无质的,怎么可以号羊角呢?庄子里说:“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这里的羊角指的就是旋风了。我们平时注意看刮风的话,就可以看到,有时在平地起风,象龙卷风样,就一股在天地之间移来移去,中间夹杂了不少塑料袋或者废报纸之类,那就是号为羊角的旋风了。当然,这羊角就不是“金刚不坏体,唯怕牯羊角“的羊角了。只是两者都是一圈一圈的盘旋,这两者有点类似,所以古人以羊角名旋风。古人认为:“阴气凝聚,阳在内不得出,则奋击而为雷霆。电乃阴阳激跃,与雷同气,发而为光。“古人解天文、地理、人文总离不了阴阳。阴如何,阳如何,也算老生常谈了。这里说雷电都是由于阴气凝聚在一起,某天这气块不堪重负,终于就发而为雷,为电了。我们习惯雷电统称了,其实雷电还是有区别的。雷指的是声音,电指的是光,所以电有时又叫雷火。比如古人说的“迅雷烈风”,指的就是雷声传的快,而风有时也是很猛的。最初,人类就是利用雷火引起的野火来加工食物,驱除野兽,而自从人类能够利用物质自己发电之后,这“电”就越来越多的进入我们的生活了。古书说:“雷电为鞭,电光照处,谓之列缺。”古人总是喜欢比喻,如上句,将旋风喻为羊角。这里又将电光喻为鞭。这比喻也的确很恰当,我们看控制的雷电,一声霹雳之后,空中电光闪过,的确象鞭子挥舞在空中。“若以遣一介之使,飞咫尺之书,告彭蠡洞庭,召陵水罗水,率维扬之轻锐,徵八水之鹰扬。然后檄冯夷,说巨灵,鼓子胥之波涛,混阳侯之鬼怪,鞭驱列缺,指挥丰隆,扇疾风,翻暴浪,百道俱进,六师鼓行,一战而成功。”这里说的“鞭驱列缺”,指的就是雷鞭驱雷电了。列缺,本来是电名后来针灸介入命名为手腕处的穴道,现在,大多数人不知道列缺是穴道名了,更不用说它本来是什么了。青女乃霜之神,素娥即月之号。《淮南子》说:“至秋三月,地气不藏,乃收其杀,百虫蛰伏,静居闭户,青女乃出,以降霜雪。”到了秋天,昆虫都躲起来了,天开始降霜了。降霜的这位,古人叫她“青女”。古人说:‘霜,杀也,露所凝也。阳气所凝,其气惨毒,物皆丧也。”《易经》说“履霜,坚冰至”,就是说,在路上看到有霜了,那表示天冷,水要结冰的时候也不远了。素娥就是嫦娥,素娥即月之号,也就是说我们有时管月亮也叫素娥。这个就没有多少好铺张的了。下面讲讲古人好色。这个说法是从顾炎武先生《日知录》那里得来的。顾炎武在《日知录》卷二十无“湘女”条说“甚矣,人之好言色也。太白,星也,而有妻甘氏。《星经》曰:‘太白上公,妻曰女媊。女媊居南斗,食厉,天下祭之,曰明星。’河伯,水神也,而有妻。《龙鱼河图》曰:‘河伯姓吕,名公子。夫人姓冯,名夷。’常仪,古占月之官也,而《淮南子》以为羿妻,窃药而奔月,名曰常娥。霜露之所为,雪水之所凝也,而《淮南子》云:‘青女乃出,以降霜雪。’巫山神女,宋玉之寓言也,而《水经注》以为天帝季女,名日瑶姬。雒水宓妃,陈思王之寄兴也,而如淳以为伏羲氏之女。山启母,《天问》之杂说也,后人附以少姨,以为启母之妹,而武后至封之为玉京太后金阙夫人。青溪小姑为蒋子文之第三妹,则见于杨炯之碑。庙碑》曰:‘蒋侯三妹,青溪之轨迹可寻。’并州妒女,为介子推之妹,则见于李諲之诗。小孤山之讹为小姑也,杜拾遗之讹为十姨也,是皆湘君夫人之类。而《九歌》之篇,《远游》之赋,且为后世迷惑男女,读乱神人之祖也。或曰:《易》以坤为妇道,而《汉书》有温神之文,张晏曰:‘媪者,老母之称。坤为凡故称媪。’于是山川之主必为妇人以象之,非所以隆国典而昭民敬也已。”我们这里讲了几条,比如青女,比如素娥,比如下面要讲的嫦娥,这些都是古人杜撰出来的产物,而作为后人,我们不得不去学一学,否则,我们也无法去读古书了。不过,这终究诗小道,所以,古人将蒙学放在学习的开始,而接下来学的诗经、子、史,而最终的目的是行,也就是走进社会,以身证道,而不仅仅是光说些纸面上的空头文章了。这也许就是孔子和后来大多数所谓的儒家之区别所在了。雷部至捷之鬼日律令,雷部推车之女日阿香。这里讲的是和雷有关的两个人名。小时候看大人画符(这个词在现今似乎不是句好话,不过那本来就是画符,或许我应该说制符或者打符),总是在一道符的最后来一句“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我问长辈,这是什么意思,长辈就告诉我,符上就要这么写。今天我想想,似乎他们的理解有一些问题,因为我还见过将“如律令”写成“如敕令”的。我们读了这里就会明白,所谓的律令,其实是一个名字(本来想说是人名,但这里已经说的很清楚了,至捷之鬼,是鬼名呀,罪过、罪过)。其实律令还是人名的,据干宝《搜神记》载:“律令,周穆王时人,善走,死为雷部小鬼。”也就是说,周穆王时,有个叫律令的人跑腿很快,就像《水浒传》中的神行太保一样,神行符一带,“嗖”,一日一夜,两千里外了。比起那日行一千,夜行八百的千里马还要快了。这律令死后就成了雷部的小鬼,专门负责送信之类的跑腿差事。可见,只要有专长,在那里都可以混的开呀。不过这似乎还不够快,看看今天,我们歌里唱的好,“送你离开,千里之外”,只要一下,就千里之外了。发展总是无止境呀。上面说过,人都好色。这里又讲美人了。不过这美人却有点类似于《聊斋》中的画皮和狐狸精一类。有个姓周的公子我们姑且就称之为周公子吧,周公子一日出城游玩,不知不觉间天已黑了,看看路边有一茅屋,屋中有一女子。于是周公子就求这女子借宿一宿。女子答应了。到半夜忽然门外有人喊,“阿香,大人叫你推车呢。”女子答应出去不久,空中大雨。而女子一直到天亮也没有再回来。第二天早上,周公子看自己睡的地方原来是一座新坟。这就是推车之女号阿香的由来了。云师系是丰隆,雪神乃是滕六。上面讲了雷部,这里开始讲云雪了。什么是云?这个问题我不查书还真的不好回答。我想,云大概就是空中的水蒸气混合空气中的灰尘,凝结而成的一种块状物。我的解释完了,下面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云是指停留大气层上的水滴或冰晶胶体的集合体(互动百科)。在空中悬浮的由水滴、冰晶聚集形成的物体(现汉)。现代都说云是水的一种形式。我们再看看古人是怎么认识的。《说文》:云,山川气也。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现代国人受西方的影响,也是用物质和解剖的观点来看到世界上的一切物质。比如说水,雨是水,云是水,霜是水;而古人认为雨是天气,云是山气,霜是阳气。我们往往一句话将古人斥为迷信,却很少说,古人为什么会这么认为,这样的认识难得真的一无可取?这个问题不多讨论,留待读者诸君自行思考。《淮南子》说:“季春三月,丰隆乃出,以将其雨”,这就是丰隆的来历了。三月,已经快到谷雨了,这个时候就开始有雨了,《大戴礼》说:“谷雨,桐始生,田鼠化为,虹始见”。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理解《红楼梦》中宝玉祭晴雯的祭文中的那句“驱丰隆以为比从兮”了。这就是说让云神做我们的仆役了。古书上说:“萧使君每役人,必恤其饥寒。若祈滕六降雪,巽二起风,既不复游猎矣。余昨得滕六书,知已丧偶。又闻索泉家第五娘子为歌姬,以妒忌黜矣。若汝求得美人纳之,则雪立降矣。又巽二好饮,汝若求得醇醪赂之,则风立至矣”滕六本来是人名,管降雪之事,就好像传说中的龙王管降雨一样。这日刚好滕六家的死了,某人想那天雪,这样他就不必和主人出去打猎,可以在家抱着娇妻,暖着被窝了。于是找了一个美人给滕六送去,这样就下雪了。可见,美人计在什么时候,无论对神仙还是对凡人,都是好使呀。这里再说一下,“系是”的“系”字,系也就是“是”的意思。如“纯系向壁虚构之词”也就是“全是假话”了。歘火、谢仙,俱掌雷火;飞廉、箕伯,悉是风神。歘xū,忽然的意思。古书说:“氣翕歘如焱也。”也就是忽然的意思。《说文》说:“歘,欻本字,有所吹起也。”古人认为,雷火本来是因风而起的,所以成雷部之鬼为歘火。古书载:“大宋祥符中,岳州玉仙观为天火所焚,惟存一柱,上有谢仙火三字。”谢仙,也诗雷部的鬼的名字。在明人小说中,这个说法比较常见,如《警世通言 第四十卷 旌阳宫铁树镇妖》中就有“烧起谢仙之火烈,推转阿香之车轮”的说法。上面讲的雷电,这里讲的诗雷火,这两个还是有区别的,比如在空中的,叫做电闪雷鸣,那就是雷电了。落在地上,烧着了东西的,那就是雷火了。这雷火也类似于《西游记》之类小说中的三味真火了。飞廉,古人说是神禽,能够兴风。鹿身,头如雀,有角,蛇身豹纹。也就是说,这飞廉和我们神话中的龙有点类似了,也是集合了很多动物的特点而成的一种神物,可惜现在看不到了。龙,据考,有十三种动物的特征,这里不讲,以后再讲。而在纣王时,有一大臣也叫飞廉,《荀子 臣道》说:“过而通情,和而无经,不恤是非,不论曲宜,偷合苟容,迷乱狂生,夫是之谓祸乱之从声,飞廉、恶来是也”。可见,这飞廉却是一奸臣了。风伯,古书说:“昔者黄帝合鬼神於西大山之上,驾象舆,六玄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虫蛇伏地,白云覆上,大合鬼神,乃作为清角。今主君德薄,不足以听之。”这风伯也就是风神。很多时候,风伯和飞廉总是连在一起说,还有时也说飞廉就是风伯,总之,这都是流传很久的神话了,今天,都很难真正知道那时具体诗怎么样的了。列缺乃电之神,望舒是月之御。前一句,在上文已经讲过了,列缺原是神名,后来也用作穴道名。而且针灸中的穴道很多都是神名、仙名或者地理名等。如果详细的说三百六十五个穴道名的起源,那也是一部大书了。《初学记》说:“月御曰望舒,亦曰纤阿”。这御的意思诗指驾驶车马的人,大家不要以为是御女的御了。望舒这个词古书中经常见,但是出处却很好考证了。一般用的时候都是指“月之御”,比如上面讲的宝玉的祭文“驱丰隆以为比从兮”后面就是“望舒月以离耶”。今天这种说法诗很少听见了呀。甘霖、甘澍,俱指时雨;玄穹、彼苍,悉称上天。澍shù古代,中国算是农业社会,所以,在日常用语中有很多很天地山川,秋收春种有关的词语。比如这个霖字,什么诗霖呢?《尔雅 释天》说,久雨谓之淫,淫谓之霖。下了三日以上的的雨叫霖。久旱而雨就叫甘霖,久雨不止,比如梅雨,又叫愁霖。霖本来没有好坏之分,但我们今天说霖往往就是之甘霖了,而不是之愁霖了。澍shù 《说文》说, 时雨也,也就是及时雨的意思。及时雨润泽万物,使农作物得以生长,所以叫时雨了。试想一下,如果刚栽下去的树,却很长一段时间没有雨水,那树就只要枯死了。说的及时雨,不得不说的一个人就是宋江。押司宋江,“姓宋,名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祖居郓城县宋家村人氏。为他面黑身矮,人都唤他做黑宋江。。。。。。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谷,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金似土。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时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困。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做及时雨,却把他比做天上下的及时雨一般,能救万物。”这就是及时雨了。再有人生四大喜中的“久旱逢甘露”,那甘露也就是甘霖,也就是及时雨了。《尔雅注》说:“仰视天形,穹隆而高”玄,黑色;穹,指很高远。《诗经》说:“彼苍者天”,所以后人就用玄穹、彼苍来称上天,有时又简称穹苍(《尔雅》曰:穹苍,苍天也),如文选中就有“伫立吐高吟,舒愤诉穹苍”的句子,这诗也有窦娥“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的意思了。雪花飞六出,先兆丰年;日上已三竿,乃云时晏。雪花飞六出这句,小时候读到这里,一直不明白,什么是六出呢?后来才明白,原来所谓的六出竟是这么简单。大家试想一下,什么是六出?瑞雪兆丰年的俗话我们诗熟悉的很,现在说说古人是怎么认识雨雪和天地的关系。古人认为,天地之间聚集这很多阴气,天气暖和饿时候,阴气就变成雨降落下来了;而天气寒冷的时候却变成雪降下来了。雪花是五谷的精华,自然界的花大多是五瓣,只有雪花是六瓣。古人又说,冬天的雪花是六瓣(这就是六出),春天的雪花是五瓣,可惜等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在南方的春天再也没有遇到雪了,也无从亲自验证了。古语又说:“江南三尺雪,人道十年丰”,这也算是历代经验的总结吧。所以说雪花兆丰年了。晏 ,晚、迟的意思。小时候,我们睡着不想起的时候,妈妈揭开被子,“日山三竿了,还不起床呀”,就是说这个。注意,这里是竿,不是杆。竿,计算长状物的单位,竹一根为一竿。杆,杆子,器物上像棍子的细长部分。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日山三竿也就是太阳升起很高了。太阳升起很高了,当然就不是很早了。如《五灯会元》中说:“懒翁懒中懒,最懒懒说禅。亦不重自己,亦不重先贤。又谁管你地,又谁管你天。物外阉然无个事,日上三竿犹更眠。”《醒世恒言》中说:“女儿终日行坐不离,刚到晚,便闭上房门去睡,直至日上三竿,方才起身”。 “无事扰,安眠高枕何妨熟?待明朝红日上三竿,才睡足。”都是说白日高卧的事了。蜀犬吠日,比人所见甚稀,吴牛喘月,笑人畏惧过甚。这两句说起来就有点怪了。怎么会是蜀犬、吴牛呢?难道诗编辑《幼学琼林》的作者和这蜀犬、吴牛过不去?再如,前人写诗词,往往说东窗、东城(讵胜耦耕南亩,何如高卧东窗——王维。前年上书不得意,归卧东窗兀然醉——李欣。西施醉舞娇无力,笑倚东窗白玉床——李白。尊酒东城外,骖騑南陌头——宋之问),那又是为什么?读书不于这细处着眼,虽读万卷,又有何益?这里只说和本文有关的蜀犬、吴牛。原来在四川很多地方,全是崇山峻岭,长年阴雨,能见到太阳的时候不太多,一出太阳,那里的狗就觉得奇怪,吠个不停。所以后人用蜀犬吠日,来比喻见识少,见到很常见的东西却大惊小怪。清人屈大均有“蜀犬不识日,群吠声狺狺”的诗句。还有一个类似的说法蜀犬吠雪,也是大同小异了。吴牛就是水牛。水牛怕热。记得小时候,夏天为了抢时间耕种,快到中午了,还继续耕地,牛实在累了,就在田中一躺,再也不起身拉犁了。任人怎么抽打都是不动。这样就只好让它休息,下午再继续了。中午人休息的时候,就将牛赶到溪边,给它一些野草,有些还给些稀粥之类,吃饱喝足,它就往水中一躺,睡觉去了。这水牛最怕热,所以有时晚上看到月亮也以为是太阳,感觉很热,喘气个不停,所以叫喘月了。这样看来,这吴牛似乎还有诗人气质,又或者,他也有点类似杞人了。《世说新语》: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这位满奋,也是有意思的人物。按照现在心理学理论,也许,他总是给自己一种心里暗示,所以会有这么一种下意识的行为了。望切者,若云霓之望;恩深者,如雨露之恩。《孟子》说:“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群众盼望着圣主明王来搭救自己,就像大旱时盼望甘霖一样。云兴则会下雨,霓现则雨停了。这就是说,人们想下雨,盼望云出现,却不喜欢虹霓出现。这样来盼望人呢,就是希望他们快快到了,永远不要离开。说到这里,总是想起送红军呀。在影视作品里,总是看到我们送走红军后,反对派来了。反对派在村子里横行无忌,我们就可以这么说了,“我们盼望红军赶快回来,而且可以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古人说,夜气为露,阴之所凝也。《元命苞》说:“阴阳和为雨。”《管子》说:“雨,濡物者也。”雨露洒落大地的时候,是不分高山丘陵,不分贤愚不肖的。所以,将某明君或者某当位者的贡称为恩,他的恩德也是遍撒一下,泽被数代了。这样就叫做“雨露之恩”。参商二星,其出没不相见;牛女两宿,惟七夕一相逢。参shēn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左氏传》子产曰:“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沉,居旷林,不相能,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沉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故参为晋星。”两兄弟总是打架,做老子的只好将两兄弟分开,一在商,一在参。于是两星这颗升起,那颗才下去,永世不得相见,也永世不会再争斗了。这样也好,相见不如怀念,留给他们的总是美好的回忆了。古书上说:“天上有条河,河这边有一个女子,叫织女。这织女女工很好,每日纺纱织布,连自己的妆容都没有时间整理。天帝见她这样,很怜惜她。于是将织女嫁给了河那边的放牛娃牛郎。这织女和牛郎结婚后,久旱逢甘霖,日日忙得竟然再也不顾女工了。天帝大怒,于是将织女抓回河这边,只许两人每年七月七日见一次面。后来这两人化为天上的星星,照样只能一年见一次面。这就是“七夕一相逢”。正所谓“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这里讲到了二十八宿中的四宿,干脆把二十八宿贴出大家自己看看。这在古代小说中很常见,比如在《西游记》、《水浒传》、《封神演义》中就都讲到这个了。东方青龙 角木蛟 亢金龙 氐土貉 房日兔 心月狐 尾火虎 箕水豹南方朱雀 井木犴 鬼金羊 柳土獐 星日马 张月鹿 翼火蛇 轸水蚓西方白虎 奎木狼 娄金狗 胃土雉 昴日鸡 毕月乌 觜火猴 参水猿北方玄武 斗木獬 牛金牛 女土蝠 虚日鼠 危月燕 室火猪 壁水獐后羿妻,奔月宫而为嫦娥;傅说死,其精神托于箕尾说,音悦,yuè后羿妻,后羿妻,短短三百五十字里已经诗三次提到这位女士了。让我们来看看都是怎么说的,“月里蟾蜍”,“素娥”,这里就是“后羿妻”。看来古人很喜欢说这个人物呀,哪天有闲了,来做做这个人物的文章。照这里的说法,似乎有后羿妻本不叫嫦娥的意思,但是我没有考出原来叫什么。一般都将没有白日飞升的后羿妻也叫嫦娥。如《搜神记》:“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恐毋惊,后且大昌。‘嫦娥遂讬身于月,是为蟾蠩。”这里姑且存疑。《庄子》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傅说原来是建筑工人,因为商王武丁梦到这么个人来做自己的宰相,于是找到这个人来辅佐自己,最终国家大治。《史记》里是这么说的:帝小乙崩,子帝武丁立。帝武丁即位,思复兴殷,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决定於冢宰,以观国风。武丁夜梦得圣人,名曰说。以梦所见视群臣百吏,皆非也。於是乃使百工营求之野,得说於傅险中。是时说为胥靡,筑於傅险。见於武丁,武丁曰是也。得而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故遂以傅险姓之,号曰傅说。按庄子的说法,傅说得传“道”,辅佐武丁治国平天下。死后,精神依然在箕尾两星之间。箕尾两星,上面二十八宿已经说到了。说到这里,本来没有什么好说的了,但是为什么诗箕尾两星间,而不是别的星之间?这个问题,我查了写资料,没有现成的答案,我大概估摸着是,箕尾两星对应的禹贡九州分野中的冀州,本就是傅说或者武丁的故地。(汤灭夏后,建都于亳。相传有三处:谷熟为南亳,在今河南商丘县东南;蒙为北亳,汤受命为盟主之处,在今河南偃师县西;偃师为西亳,传说汤攻夏时所居,城市名。冀州,《谷梁传》:“郑,同姓之国也,在乎冀州”,顾炎武注:《正义》曰:“冀州者,天下之中州,唐、虞、夏、殷皆都焉。以郑近王畿,故举冀州以为说”。)于此看来,居箕尾还有似乎仍护佑一方的意味了。披星戴月,谓早夜之奔驰;沐雨栉风,谓风尘之劳苦。披星戴月,要说这个成语的来历,还得说一段故事。《淮南子》载:“ 宓(mì)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巫马期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居,以身亲之,而单父亦治。巫马期问其故於宓子,宓子曰:‘我之谓任人,子之谓任力;任力者故劳,任人者故逸。’”宓不齐,字子贱,做单父这个地方的长官。每天就弹琴、喝酒,这样不久,居然将单父这个地方治理的井井有条。后来巫马期来治理单父,每天早出晚归,在田间地头走访不停,一段时间之后,单父也大治了。巫马期觉得这样很奇怪,就去问宓不齐为什么他只弹琴喝酒就可以将这里治理的这么好,而自己却每天风里来,雨里去才勉强使民众富足,自己那么辛苦,也没有做得比他好。宓不齐说:“我这是把事务交给别人去做,而你却是自己亲力亲为。交给别人去做,自己当然就很安逸了;亲力亲为当然就很累了。”这宓子也算是善于借助他人的力量的人了。说到这里,想起汉朝的李广和程不识,两人治军和这二人也是异曲同工呀。后来,就用披星戴月来表示某人辛苦做事了。早夜奔驰,这句话也是很有意思的。早字是个会意字。小篆字形,上面是“日”,下面是“甲”。“甲”的最早写法象“十”,指皮开裂,或东西破裂。“早”即天将破晓,太阳冲破黑暗而裂开涌出之意。本义就是早晨。晚,从字形分析,就是太阳下山,也就是日暮的意思了。奔是跑的意思,驰是疾走之意。这日从早到晚,忙个不停,也真的是够劳苦了。《抱朴子》曰:“是何言欤?彼莫不负笈随师,积其功勤,蒙霜冒险,栉风沐雨,而躬亲洒扫,契阔劳艺,始见之以信行,终被试以危困,性笃行贞,心无怨贰,乃得升堂以入於室。”弟子不随着师父东奔西走,日夜辛劳,师父哪里知道弟子是否真心,怎么知道弟子的品质如何呢?只有经过不断考验弟子心性,最后才能道传给弟子。古人称洗头为沐;沐雨也就是总是淋雨的意思。古人又管梳头叫栉(zhì)(今俟罪浔阳,除盥栉食寝外无余事。――白居易《与元九书》除了洗脸、梳头、吃饭、睡觉就没有别的事了)。栉风,就是把风当做梳子,总是吹着自己的头发。陆机:“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 风尘,原来就是指路途很多尘土,如上文引的陆机诗,白衣变成黑衣了(缁,帛黑色也。――《说文》)。后来就比喻比喻艰辛劳累。恩,这风尘和明杂剧《救风尘》中的风尘不同了,那风尘诗指娼妓了。不过,那依然诗从这本意引申来的。事非有意,譬如云出无心;恩可遍施。乃曰阳春有脚。古人似乎很钟情无心二字。翻开古籍,往往看到很多(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庄子》。见无心而远事情《韩非子》。墨墨恢恢,无心可与谋《淮南子》。)《文子》:“使信士分财,不如定分而探筹,何则?有心者之於平,不如无心者也。”与其让某位名声好的人来分金银,还不如定好每人分多少,然后用称来分。因为人分东西总是不如称来得均匀。陶渊明《归去来辞》:云无心以出岫(xiù,峰峦)。近代拳师常常讲:“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又说“拳本无法,有法也空,一法不立,万法皆容”。往往做成的、做到的都是无心插柳的结果,如果刻意去追求,却往往达不到效果了。就比如我们开车时,什么时候进档,什么时候加油,怎么转弯,那都是下意识的行为了。如果刻意战战兢兢,说要怎么做、该怎么做,那肯定就是新手了,老手往往下意识就完成该做的了。这就是“事非有意,譬如云出无心”。《开元天宝遗事》:“宋璟爱民恤物,朝野归美。人咸谓璟为‘有脚阳春’。言所至之处,如阳春煦物也。”俗语说:“春风风人,春雨雨人”。春风春雨润泽大地,无所不遍,所以叫“遍施”了。如果某人被百姓尊崇,这里叫“有脚阳春“,而司马光因为受百姓尊崇,人称”万家生佛“。这些都离我们很远了,说个近点的,我们现代还有“红太阳”的说法,想来这和“有脚阳春”差不多一样了。馈物致敬,曰敢效献曝之忱;托人转移,曰全赖回天之力。馈物致敬,馈,遗也(《广雅》)。古者致物于人,尊之则曰献,通行曰馈(《周礼?天官》注)。致,表达的意思,《资治通鉴》就有“致殷勤之意”的说法。馈物致敬就是送东西表达自己的敬意。《列子》:“昔者宋国有田夫,常衣缊黂(yùn fén),仅以过冬。暨春东作,自曝于日,不知天下之有广厦隩室,绵纩狐貉。顾谓其妻曰:‘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宋国某农民很穷,仅有一件破麻衣过冬。他以为天下人都和他一样。某日春天,在地头劳作,累了,晒了会儿太阳,觉得很舒服,对自己老婆说:大家都不知道晒太阳可以这么舒服,我将这个献给大王,一定可以得到重赏。”这就是献曝的来历。这叫我想起喝豆浆的事了。有钱人都喝豆浆,等我有钱了,我也要喝豆浆,而且要两杯,喝一杯,扔一杯。在诸子中,宋人也真是可怜了,守株待兔的是宋人,刻舟求剑的是宋人,献曝的还是宋人。转是改变的意思,如《史记?管晏传》:“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移也是变动,改变的意思。托人转移也就是请人帮忙,请人改变某种状态。陆机:“夫以回天倒日之力,而不能振形骸之内。”《金楼子》:“拔山盖世之雄,回天倒地之力”。回天是说某人力量很大。回天之力,《唐语林》:“张文素为给事中。贞观初,修洛阳宫,以备巡幸,上书极谏。太宗善之,赐彩三百匹。魏徵叹曰:‘张公论事,遂有回天之力。可谓仁人之言,其利博哉!’”说起这回天,总是想起古人的“挽狂澜于级倒,障百川而东之”。谭嗣同也曾有“无力回天”的慨叹。“托人转移,曰全赖回天之力”这句话也就类似于我们今天说的全靠您帮忙了,您就是我的救星,我的福星呀。由于古人爱掉书袋,所以这话今天听起来就有点难懂了。不过在古人来说,他们每日说的,每日读的,接触的都是这些,自然而然就习惯了。感救死之恩,曰再造;诵再生之德,曰二天。救死扶伤,这个词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了。《汉书》:“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救死也就是拯救濒临死亡的人。《宋书 王僧达传》:“内虑于己,外访于亲,以为天地之仁,施不期报,再造之恩,不可妄属。”造,建立的意思,如《三国志?武帝纪》“遂迁许都,造我京畿。”感谢别人救了快死的自己,这就是再造之恩。这个造就不是我们今天造人的造了。如果理解成别人感谢你造人之恩,那就怎么也是不通了。这再造一般都可以和回天连起来用。说到这再造,唐朝有两个人不能不说,一个是朱全忠,想来这人大家都熟悉了,这里不多说背景,这里介绍一下他的名字前面的一大串称谓。据《旧唐书 卷二十下》载:“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诸道兵马元帅、宣武宣义天平护国等军节度观察处置、修宫阙制置、度支解县池场、亳州太清宫等使、开府仪同三司、守太尉、中书令、河中尹、汴滑郓等州刺史、上柱国、梁王、食邑一万五千户、实封一千五百户朱全忠可授相国”,不知道大家看到这个会怎么想?古往今来,历史总是这么样的,古人要用这么多称谓,今人我们也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的确不错。又《旧唐书 卷一百二十载》:“肃宗劳之(郭子仪)曰:“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郭子仪于唐朝有再造之恩,这可以说其人有回天之力了。古往今来,这样的人实在是不多呀。《后汉书 卷三十一》载:“顺帝时,(苏章)迁冀州刺史。故人为清河太守,章行部案其奸臧。乃请太守,为设酒肴,陈平生之好甚次。太守喜曰:“人皆有一天,我独有二天。”章曰:“今夕苏孺文与故人饮者,私恩也;明日冀州刺史案事者,公法也。”遂举正其罪。州境知章无私,望风畏肃。苏章做了冀州刺史,以前的老朋友做了清河太守。苏章的部下查出清河太守有违法乱纪的事,于是苏章请太守一起喝酒,述说以前的种种,两人都聊的很欢。太守说:“人家头上只有一重天,我的都是却有二重天呀。”苏章说:“我和你喝酒这是私谊,明天我来办案,那就是公法了。”于是将太守查办了。冀州官民知道苏章铁面无私后,风气就好多了。能使别人有重重保障,这就是二天了。说起这二天,就不得不说另外一个成语“不共戴天”了。戴圣《礼记?曲礼上》:“父之仇,弗与共戴天。”不能和杀了父亲的仇人生活在同一天空之下。所以衡阳王夫之先生在明亡之后,出门必定要打一把伞,以表示与清人不共戴天。只是,这习俗传着传着就已经失传了。可惜,可惜。势易尽者若冰山,事相悬者如天壤。冰山,这是东西方都喜欢的比喻。西方有所谓的冰山理论,冰山原则。“对于不可说的就不说,让他人自行理解”,这大概就是冰山理论的核心了。中国说冰山,却和这有些不同了。《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或劝陕郡进士张彖谒国忠,曰:‘见之,富贵立可图。’彖曰:‘吾辈依杨右相如泰山,吾以为冰山耳!若皎日既出,吾辈得无失所恃乎!’遂隐居嵩山。”杨国忠当权时,有人劝陕西张彖(tuàn)去走走杨国忠的后门。那人说:“你去走走后门,以你的才干,富贵是不费吹灰之力呀。”张彖说:“你们看杨右相象泰山一样稳固,在我看来,却是如冰山一样,太阳一出来,这冰山就慢慢化了。到时候,你们还有什么可以倚仗呢?”于是,他就在嵩山隐居了。后人就用“势易尽者若冰山”来比喻虽然一时势大,但是很容易就消亡。《南齐书》卷五十二:陆厥与沈约书说:“一人之思,迟速天悬;一家之文,工拙壤隔。何独宫商律吕,必责其如一邪?”同一个人,他的构思,有时快有时慢;同一个人写文章,有时工有时拙。又哪能要求宫商律吕声音都一样整齐呢?所以《书谱》中有“今古不同,妍质悬隔”的说法。慢慢的就用天壤之别来说事情某些事情相差很远,根本没有比较的必要。这里的悬是指(数量、质量、规模或力量上) 相差较大的的意思。如:悬迸(差别很大);悬邈(相距很远)。晨星谓贤人寥落,雷同谓言语相符。晨星,早晨天上的星星,或存或没,总是不多的几颗。落落,岑寂冷落。唐?刘禹锡《送张盥赴举序》:“吾不幸,向所谓同年友,当其盛时,连辔举镳,互逐(一做绝)九衢,若屏风然,今来,落落如晨星之相望。”我很失败,想起原来那些同年中举的朋友,当年我们鲜衣怒马,游遍大街小巷,路上我们的队伍,散开就像一扇屏风呀。现在都是如晨星一般,散落在各地了。如《宋史》卷三百四十六:“荆、襄之地……本朝二百年之间,降为荒落之邦,北连许、汝,民居稀少,土产卑薄,人才之能通姓名于上国者,如晨星之相望。”我们这地方,为大家熟知的人才,就像晨星一样寥寥无几呀。《礼记 曲礼》:“正尔容,听必恭。毋剿说。毋雷同。”不要抄袭别人的思想和言论,不要老生常谈。这也是后人常用的词了。如《汉书》:“雷同相从,随声是非”。《后汉书》:“略雷同之俗语,详通人之雅谋”。有时我们就将“毋剿说、毋雷同”说成“雷同剿说”来说相互间的说法一样。有时也可以说成“雷同一律”。符,就是合的意思,也就是匹配的意思。人说话,他人附和,就象打雷,雷声一响,大地和群山都回应。后来我们就用雷同说言语诗文没有什么变化。如我们看电视,总是会看到“本剧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我在这里照抄,这也就是雷同了。心多过虑,何异杞人忧天;事不量力,不殊夸父追日。《列子 天瑞》说:“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杞人担心天地坏了之后,他没有地方呆了。为这个,他日思夜想,寝食难安。这就是杞人忧天的来历。清邵长蘅有诗云:“纵令消息未必真,杞人忧天独苦辛”。从此,人们就用杞人忧天来比喻比喻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借助于搜索工具,我发现,古人其实用这个词的时候并不多,至少在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中就似乎没有用过。《明史》有“杞人忧”的说法。《清史稿》有“杞人之见”的说法,不过也很少见。甚至于《艺文类聚》、《太平御览》、《日知录》等书都没有提到过这个词,不知道为什么,真是奇怪。又是《列子》。《列子 汤问》:“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夸父为追求自己想要得到的,结果却没有得到就死了。所以后人管那些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人叫夸父追日,不自量力。但是,同一个故事,却能解读出不同的意义来,这也是为什么前面很多时候我只叙述故事本身,而不发表自己看法的原因了。如夸父,陶渊明就说:“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这样说来,夸父又是“求仁得仁,又何怨乎”的英雄了。不自量力的,还有一个很有名的成语叫做“螳臂当车”,那却这有一点区别了。《庄子?人间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这螳螂和夸父一样,是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了。这故事有时也叫“螳臂拒辙,螳臂当辙,螳臂扼辙”,那就是相同版本的不同是说法了。如夏日之可畏,是谓赵盾;如冬日之可爱,是谓赵衰。《左传》:“酆舒问于贾季曰:‘赵衰、赵盾孰贤?’对曰:‘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赵盾,又称赵宣子、赵孟。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衰之子。冬日就是冬天的太阳,冬天的太阳照在人身上,暖暖和和,那时没有人不喜欢的呀。至于夏天的太阳,那就不那么讨人喜欢了,所以叫可畏了。《烈女传》说:东海有个媳妇,很孝顺她的婆婆。她婆婆某天说:“你这么累,都是我拖累你了。”于是就自杀了。这婆婆的女儿告官说诗这媳妇杀了婆婆。于是,太守对她严刑拷打,熬不过酷刑,这媳妇只好承认诗自己杀了婆婆。太守就将这媳妇斩杀了这媳妇。这之后的三年,这东海郡一直大旱。新太守上任之后,说“这孝顺的媳妇枉死,应该说大旱的根源吧?”于是太守杀牛宰羊亲自祭祀这媳妇,祭祀完之后,马上就下雨了。战国时,阴阳家邹衍听说燕昭王礼贤下士,就从梁国来到燕国,想有一番作为。燕昭王将邹衍作为自己的老师,对他很少尊敬。不久,昭王死了,惠王即位。惠王听信别人的谗言,将邹衍抓进监狱了。邹衍不能自己证明自己的清白,放声大哭,感动天地。那时是六月,却天降大霜。这就是六月飞霜的来历。据《资治通鉴》卷三载:(邹衍驳名家白马非马说):“不可。夫辩者,别殊类使不相害,序异端使不相乱。抒意通指,明其所谓,使人与知焉,不务相迷也。故胜者不失其所守,不胜者得其所求。若是,故辩可为也。及至烦文以相假,饰辞以相惇,巧譬以相移,引人使不得及其意,如此害大道。夫缴纷争言而竞后息,不能无害君子,衍不为也。”这种实用主义思想,可能也是中国后来纯粹哲学思辨一直不发达的原因吧。父仇不共戴天,子道须当爱日。前面讲“二天”的时候,讲过“不与共戴天”。这里再多说几句。《礼记 曲礼》“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天在上,所以叫戴。古人认为,父亲是儿子的天,别人杀了自己的父亲,就是毁了自己头上的天,不能和这样的仇人共处于天下。遇到仇人,不杀了他绝不罢手。“戴天”这一说法在古书中很常见,比如:《韩诗外传》卷八:子贡曰:“臣终身戴天,不知天之高也。终身践地,不知地之厚也。”《大戴礼记》“敛此三者而一举之,戴天履地,以顺民事。”《后汉书》卷四十八:“(翟酺)臣何殊绝之恩,蒙值不讳之政,岂敢雷同受宠,而以戴天履地。这里说到“父、兄弟、交游”之仇,可见古人于仇雠方面是决不宽恕的,仁乎仁乎,曷为不仁乎?上面讲了天,这里再来讲日。这里的日不是太阳,而是光阴的意思。杨雄《法言》说:“不可得而久者,事亲之谓也。孝子爱日。”知道没有很多时间来浪费的就是侍奉长辈呀。所以孝子当爱惜光阴。我在前面引用过古人的“树欲静而风不止”,这里说后面一句“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我们想侍奉亲长时,很多却已经离我们远去了。十年前,我读到毕淑敏先生的一篇文章,节选贴到这里,与大家共享。下面四段,从网络转贴,希望我没有记错作者。我相信每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让劳累了大半辈子的父亲享天伦之乐。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而这恰恰是在生命逝去之后,命运轮回之际,尽不了那一份永无偿还的孝道,却只会让世人叹惜,亲友唾骂。心存悔恨之余,可否想到,九泉之下的父母能安息吗!自己活得心安理得吗?不要讥笑那些偿还恩情的人,有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不要在失去之后才懂珍惜,赶快为父母尽一份孝心,哪怕是从远方捎去一声亲切的问候。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尽孝啊,趁你们父母清寒健在的光阴。盛世黎民,嬉游于光天化日之下;太平天子,上召夫景星庆云之祥。《尚书》: “帝光天之下。”光天之下就是充满大天之下的意思;也有说光就是广的意思,光天之下就是广天之下。《潜夫论》:“治国之日舒以长,乱国之日促以短”,后人有诗“化国之日舒以长”。《潜夫论》后文说:“所谓治国之日舒以长者,非谒羲和而令安行也,又非能增分度而益漏刻也。乃君明察而百官治,下循正而得其所,则民安静而力有余,故视日长也”。所谓的治国日长,不是真的日子就长了,只是百姓没有受官吏侵扰,有更多时间做事,看起来似乎就日子长了。后人就用“光天化日”来指光明而秩序井然有条的平安时代。如《儒林外史》里说的“如此恶棍,岂可一刻容留于光天化日之下”就是这个意思。不过现在说到光天化日大部分时候都是指形容大庭广众,是非、好坏大家都能看得清楚的场合。“盛世黎民,嬉游于光天化日之下”也就好比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时时辍耕,休于树荫,抱膝而叹,鼓腹而歌”了。以景星、庆云命名的建筑现在在中国是出现了很多(我在广州就看到过最少四栋,加上我们家乡那座很多年前就建好的,两地就我所知,最少有五处了)。不过不知道取名的是否真的知道什么诗景星庆云?比较早的出处我只找到《潜夫论》:“舜时景星出庆云生,一曰德星如半月,助月为明,王者政教无私则景星见,庆云其云,五色,王者德合山陵,则庆云生。”所以后来就将景星庆云视为祥瑞,如《新唐书?百官志》载:“礼部郎中员外朗掌图书、祥瑞,凡景星、庆云为大瑞,其名物六十四;白狼、赤兔为上瑞,其名物二十有八;苍鸟、赤雁为中瑞,其名物三十二;嘉禾、芝草、木连理为下瑞,...”方孝孺也有“惟天不言,以象示人,锡羡垂光,景星庆云”的说法。古人认为太平时节,就会天降祥瑞,就好比我们今天想着国富民强,应该举办奥运,扬我国威一样了。夏时大禹在位,上天雨金;《春秋》、《孝经》既成,赤虹化玉。上面讲了景星庆云的祥瑞,这里接着讲祥瑞。讲起祥瑞,总免不了古如之何,如之何,我姑照书言之,大家姑妄听之吧。据说,大禹治水成功,功劳很大。这时,天上“雨金”三天,“雨稻”三日三夜。雨金就是下金,说文说“凡金之属俱从金”,不知道这天上下的是什么“金”;雨稻就是下稻子了。古时,天降祥瑞诗一件大事。据《通典》卷二十三载,由礼部郎中专门掌祥瑞。天降祥瑞后,要登记,要汇报,以昭显圣德。《搜神记》卷八:孔子修《春秋》,制《孝经》,既成,斋戒,向北辰而拜,告备于天。天乃洪郁起白雾,摩地,赤虹自上而下,化为黄玉,长三尺,上有刻文。孔子跪受而读之,曰:“宝文出,刘季握。卯金刀,在轸北。字禾子,天下服。”《春秋》是孔子增删鲁史而成,《孝经》据传是为曾子而做,这里说做成后感动天地,神仙都来了,似乎和赖布衣堪舆遇鬼神类似了。“赤虹化为黄玉”,这就是祥瑞呀。箕好风,毕好雨,比庶人愿欲不同;风从虎,云从龙,比君臣会合不偶。箕、毕又讲到二十八宿了。箕,在东北之木宿。古人认为:土动则为气(风乃土之冲气)。木克土,所以箕星所在的木宿在起风的时候就能感受的到。所以,箕星好风了。毕星,在西南的金宿。雨诗雨的精华所成,金生水,所以下雨时,毕星所在的金宿就能感觉到了。所以说毕好雨。不懂天文,这里是依照前人注释简述的。偶,偶然的意思。《易经》说:“云从龙,风从虎。”《清暑笔谈》(这书我没有读过,间引古人注)说:“龙,阳也。然为阳中之阴,姑龙之兴也,阳召阴也。虎,阴也,故为阴中之阳,故虎之生也,阳召阴也。”王安石有《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祗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这也就是会合不偶,非适然也。雨旸时若,系是休征;天地交泰,斯称盛世。旸,(yáng)日出也。若,顺也。征,就是徵,也就是征兆的意思。休,美好的意思。如《易》中的“顺天休命”,《诗经》中的“亦孔之休”。《尚书》说:“庶征:曰雨,曰旸,曰燠,曰寒,曰风。曰时五者来备,各以其叙,庶草蕃庑。曰休征;曰肃,时寒若;曰乂,时旸若;曰晢,时燠若;曰谋,时寒若;曰圣,时风若。曰咎征:曰狂,恒雨若;曰僣,恒旸若.”《尚书正义》说:“其名曰雨,所以润万物也。曰旸,所以乾万物也。曰时,言五者各以时来,所以为众事之验也。”该下雨的时候下雨,该天晴的时候天晴,想睡觉的时候有人递枕头,这当然诗好征兆了。泰是周易六十四卦之一。泰卦乾下坤上,《易经》说:“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周易 序卦》说:“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泰是的意思。所谓的三阳开泰,泰否都是从这里来的。天地交,就是泰,也就是盛世了。似乎,“泰山”的泰诗太的意思;而泰安的泰又是安的意思了。终于将天文除增补外的部分写完了。虽然诗乱七八糟,但总是难得。难得,难得。自我表洋一下。下面十一联诗清人邹圣脉增补的。感觉有点奇怪,怎么会是十一呢?百思不得其解。我们读《幼学琼林》不应该忘记的一点是,这《幼学》的编撰者是明朝人,而增补的更是清朝人了,所以其中不免有唐朝之后的一些典故。那时虽经元清改朝换代,不过一贯的读书传统并没有改变,所以童梦理解起这些很久之前的典故来,也没有我们今天那么吃力。写到这里的时候,广播里传来I hate you ,I really hate you.接下来却是席琳迪翁的《我心永恒》。怎么感觉我们现在理解我们的古典和理解外语一样难了。下面接着看增补的十一联大圜乃天之号,阳德为日之称。《文选》束皙《补亡诗》“恢恢大圜,芒芒九壤”。这翻译成现代诗大概就是这样的:“啊,蓝天呀,蓝天,你无边无际,你是多么的广阔,你就像祖国的胸怀,啊,大地呦,大地你苍茫无际,就象那大海,养育了我们”古书说,日为阳德,又曰阳景。这里还是讲天文,也许是邹先生看原编撰者程先生没有将天和日的说法编入《幼学》,于是在增补篇首就来了这么一句:“大圜乃天之号,阳德为日之称”。古人说,“天地国亲师”,现在农村很多家庭还将这个挂在大厅里。敬天地,忠国,事亲师,这是古人一以贯之的教学思想,似乎,似乎这个也仅仅是我们的理想状态而已。涿鹿野中之云,彩分华盖;柏梁台上之露,润浥金茎。华盖,星名。其形如宝盖之状,此星主孤独,有官有印者,遇之为翰苑之尊,华盖逢空,宜为僧道,女人命犯华盖,则与僧道同流,故曰情通僧道.《三命通会》云:"华盖者,喻如宝盖,天有此星其形如盖,多主孤寡,纵贵亦不免孤独作僧道." 《文选》说:“华盖承辰,天毕前驱。”李善注:“华盖星覆北斗,王者法而作之”。《唐六典》卷十一载:崔豹《古今注》云:“华盖,黄帝所作也。(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于帝上,有花葩之象,故因作华盖也。”黄帝和蚩尤在涿鹿大战。大战之时,天上有五色的彩云包围之黄帝,黄帝认为这是祥瑞,于是在大胜蚩尤之后就造了华盖。所以鲁迅有诗说“:“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汉武帝好神仙,作承露盘以承甘露,以为服食之可以延年。《汉书?郊祀志上》:“其后又作柏梁、铜柱、承露、仙人掌之属矣。”颜师古注引《三辅故事》:“建章宫承露盘,高二十丈,大七围,以铜为之,上有仙人墩承露,和玉屑饮之。”金茎就是柏梁台的铜柱。浥(yì)湿润的意思。说起这柏梁台,还有一个不可不说的故事呢。有一种七言古诗是每句押韵的,称为柏梁体。据说汉武帝筑柏梁台,与群臣联句赋诗,句句用韵,所以这种诗称为柏梁体。汉武帝时的柏梁诗:日月星辰和四时。骖驾驷马从梁来。郡国士马羽林材。总领天下诚难治。和抚四夷不易哉。刀笔之吏臣执之。撞钟伐鼓声中诗。宗室广大日益滋。周卫交戟禁不时。总领从官柏梁台。平理请谳决嫌疑。修饰与马待驾来。郡国吏功差次之。乘舆御物主治之。陈粟万石扬以箕。徼道宫下随讨治。三辅盗贼天下危。盗阻南山为民灾。外家公主不可治。椒房率更领其材。蛮夷朝贺常会期。柱枅欂栌相枝持。枇杷橘栗桃李梅。走狗逐兔张罘罳。啮妃女唇甘如饴。迫窘诘屈几穷哉。梁武帝清暑殿联句柏梁体居中负扆寄缨绂,(梁武帝)言惭辐凑政无术,(新安太守任昉)至德无恨愧违弼,(侍中徐勉)燮赞京河岂微物,(丹阳丞刘泛)窃侍两宫惭枢密,(黄门侍郎柳憕)清通简要臣岂汨,(吏部郎中谢览)出入帷扆滥荣秩。(侍中张卷)复道龙楼歌楙实,(太子中庶子王峻)空班独坐惭羊质,(御史中丞陆果)嗣以书记臣敢匹,(右军主簿陆倕)谬参和鼎讲画一,(司徒主簿刘洽)鼎味参和臣多匮。(司徒左西属江葺)欲知孝子伤心,晨霜践履;每见雄军喜气,晚雪销融。《初学记》说:“琴操,履霜操者,伯奇之所作也。伯奇,尹吉甫之子也。甫听其后妻之言,疑其孝子伯奇,遂逐之。伯奇编水荷而衣之,采苹花而食之。清朝履霜,而自伤无罪见放逐,乃援琴而鼓之。”尹吉甫听信后妻,将儿子伯奇赶出家门。伯奇认为自己没有犯错而被赶出,就在被赶出的这天早上就这路上的寒霜,写成了琴曲《履霜操》。这《履霜操》是这样的:“朝履霜兮采晨寒,考不明其心兮信谗言。孤恩别离兮摧肺肝,何辜皇天兮遭斯愆。痛殁不同兮恩有偏,谁能流顾兮知我冤”。后人也有拟作。如韩愈的:履霜操父兮儿寒,母兮儿饥。儿罪当笞,逐儿何为。儿在中野,以宿以处。四无人声,谁与儿语。儿寒何衣,儿饥何食。儿行于野,履霜以足。母生众儿,有母怜之。独无母怜,儿宁不悲。这是清人盛锦的:霜皑皑兮泸之浒,儿弗履兮,畏我父母叶。儿身载寒兮,儿心载苦。儿心兮父心,儿身兮母身。寒兮苦兮,实伤我亲。儿罪兮莫逭,亲心兮可转。俟日出而回光兮,履霜亦暧。《唐摭言》卷十三:(唐李绅)镇扬州,请章孝标赋《春雪诗》,命札于台盘上。孝标惟然,索笔一挥云:“六出飞花处处飘,黏窗拂砌上寒条。朱门到晚难盈尺,尽是三军喜气消。”这里也讲六出雪花了。雪虽大,总是让三军喜气消融了。所以说“晚雪消融,雄军喜气。”章孝标和李绅二人的诗,在《全唐诗》中都有收录,这里介绍他们互相酬答的两首。李绅《答章孝标》“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十载长安得一第,何须空腹用高心。”章孝标《及第后寄李绅》“及第全胜十政官,金鞍镀了出长安。马头渐入扬州郭,为报时人洗眼看。”由于没有详考二人生平,所以这里就不解析这诗了。大家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找解析文章。郑公风一往一来,御史雨既沾既足。《太平御览》载:孔灵苻《会稽记》曰:射的山南有白鹤山。此鹤为仙人取箭。汉太尉郑弘尝采薪,得一遗箭,顷有人觅,弘还之。问:“何所欲?”弘曰:“常患若耶溪载薪为难,愿旦南风,夕北风。”后果然。若耶溪上要用柴很麻烦,我希望早上刮南风,晚上刮北风。这郑弘也是一个有意思的人了。好不容易遇到神仙,却感觉运柴不便,只愿“旦南风,夕北风”,这也真是入宝山而空回呀。“旦南风,夕北风。”这就是一往一来了。《太平广记》卷三十二载:“(颜)真卿亦自负才器,将俟大用;而吟阅之暇,常留心仙道。既中科第,四命为监察御史,充河西陇左军城覆屯交兵使。五原有冤狱,久不决。真卿至,辨之。天时方旱,狱决乃雨,郡人呼为御史雨。”五原有冤案,很久都没有结案。而这五原也很久没有下雨了,天地干旱。颜真卿到了这里,很快就把冤案审清了。审清之后,天上就下雨了。当地百姓管这雨就叫“御史”雨。沾,润泽的意思。赤电绕枢而附宝孕,白虹贯日而荆轲歌。《宋书》说:黄帝轩辕氏,母曰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黄帝于寿丘。弱而能言,龙颜,有圣德,劾百神朝而使之。中国古代的圣人未出生之前就有很多异象。比如黄帝,母亲就是见电光而怀孕的;刘邦就是母亲“与神遇”而怀上的。至于出世的时候,肯定也是不同一般。比如朱温出世就是满屋异香,红光冲天。清世祖顺治“生,红光烛宫中,香气经日不散。上生有异禀,顶发耸起,龙章凤姿,神智天授。”可见,圣人天生就是非比寻常的了。《战国策》说: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这里说这四位刺客,用了用了很多夸张手法。“凡日傍气色白而纯者名为虹。贯日中者,侵太阳也”。古人认为精诚感动天地,则会有白虹贯日的现象出现。所以司马迁在《史记》说:“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太子庶子之名,星分前后;旱年潦年之占,雷辨雌雄。这两句都没有找到出处,就按照古注大概说说。古人认为,三星是天子正位。中星诗明堂正位,前星是太子星,后星是庶子星。庶,按照说文的解释,“屋下众也:,就是屋下的那些人,也就是诸子的意思。后来慢慢把非正室生的,就叫庶子。古人说,打雷的时候,雷声很大,惊天动地的,那是雄雷,是旱气所成。如果雷声不是那么大,小些的,就是雌雷,是水气所成。中台为鼎鼐之司,东壁是图书之府。《唐六典》说:“汉尚书称台,魏、晋已来为省,皇朝因之。龙朔二年改为中台,成亨元年复旧。光宅元年改为文昌台,长安三年又为中台。”中台就是尚书。鼎:古代烹调食物的器具,三足两耳;鼐:大鼎。成语有“调和鼎鼐”,比喻处理国家大事。《旧唐书》:“果闻勿药之喜,更喜调鼎之功。”东壁,星星的名字。主要管天下的图书。东壁星明亮,则当时的君王雅好文学。唐张说有《恩制赐食于丽正殿书院宴赋得林字》诗讲的就是这个: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位窃和羹重,恩叨醉酒深。缓歌春兴曲,情竭为知音。鲁阳苦战挥西日,日返戈头;诸葛神机祭东风,风回纛下。《淮南子》说:“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捴(zǒng统领 )之,日为之反三舍”。鲁阳公和人打仗,太阳快下山了还没有结果。鲁阳公将手中戈一挥,太阳就又升起数竿了。(一舍,三十里。)我认为这里的三舍是取的成语“退避三舍”的意思,并不是实数。诸葛神机祭东风,风回纛下纛dào古时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这讲的诗诸葛亮借东风的事,没有什么特别的,就不说了。束先生精神毕至,可祷三日之霖;张道士法术颇神,能做五里之雾。《晋书?束晳传》:太康中,郡界大旱,晳为邑人请雨,三日而雨注。众谓晳诚感,为作歌曰:“束先生,通神明;请天三日雨甘霖。我黍以育,我稷以成。何以酬之,报束先生。”祷,告事求福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更不用说仅仅是求雨了。《后汉书》:“(张楷)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时关西人裴优亦能为三里雾,自以不如楷,从学之,楷避不肯见。”这张楷还真是厉害,兴云做雾这雾居然可以达五里之远。所以诗法术颇神了。不过,似乎现在失传了吧。儿童争日,如盘如汤;辩士论天,有头有足。《列子》曰: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一小儿曰:“我以为日始出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一儿曰:“我以为日出时远而日中近。”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中才如盘盖,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苍苍凉凉,及其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大小就用盘子来比对,远近就用冷热来说明,两儿童也真是天才了。《金楼子》:(三国)(张)温问曰:“天有头乎?”宓曰:“有之。”温曰:“何方?”宓曰:“诗云:‘乃眷西顾’,以此推之,头在西方。”温曰:“天有耳乎?”宓曰:“天处高而听卑,诗云:‘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若其无耳,何以听之?”温曰:“天有足乎?”宓曰:“‘天步艰难,之子不犹’,若其无足,何以步之?”温曰:“天有姓乎?”宓曰:“姓刘。”温曰:“何以然也?”答曰:“今天子姓刘,故以此知之。”温曰:“日生于东乎?”宓曰:“虽生于东,而没于西。”天何止有头有足,还有耳有目呢。月离毕而雨侯将徵,星孛辰而火灾乃见。毕星喜雨。所以诗经说: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月亮不在毕宿的时候,就大雨滂沱了)。孛bèi。《左传》说:“昭公十七年有星孛于大辰,西及汉。申须曰:“彗,所以除旧布新也。天事恒象,今除於火,火出必布焉,诸侯其有火灾乎!”郑裨灶言於子产曰:“宋、卫、陈、郑将同日火。若我用瓘斝玉瓒,郑必不火。”子产弗从。子太叔曰:“宝以保民也。若有火,国几亡。可以救亡,子何爱焉?”子产曰:“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是亦多言矣,岂不或信?”遂不与,亦不复火。这些先知都说火灾可以事先遇见和预防,子产不信也不用珠玉之类祭祀,最终也没有发生火灾,不过“星孛辰而火灾乃见”却作为俗语流传下来了。《左传》冬,有星孛于大辰。大辰,房心尾也。妖变非常,故书。○孛音佩,一音勃。[疏]注“大辰”至“故书”。○正义曰:《释天》云:“大辰,房心尾也。大火谓之大辰。”李巡云:“大辰,苍龙宿之体,最为明,故曰房心尾也。大火,苍龙宿心,以候四时,故曰辰。”孙炎曰:“龙星明者,以为时候,故曰大辰。大火也心,在中,最明,故时候主焉。”《公羊传》曰:“孛者何?彗星也。”彗为帚也,言其状似扫帚,光芒孛孛然。妖变之星,非常所有,故书之。传称“孛于大辰西”,经直书“于大辰”者,虽在其星之西,仍在大辰分度之内,故直云“于大辰”。《谷梁》 冬,有星孛于大辰。○星孛,蒲内反。孛于,本又作茀,音佩。《公羊》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孛者何?彗星也。状如篲。○孛,步内反,徐扶愦反。[疏]“孛者何”。○解云:欲言是星,星名未有;欲言非星,录为星称,故执不知问。查完后,忽然想起做彗星解,不通呀。查三传,皆是如此。现代一点的说法,就是《字典》上说的:“彗星出现时光芒四射的现象。”呵呵,前面我还是混过来的呀。回 嵩阳云树兄《春秋》经中有“有星孛于大辰”、“有星孛入于北斗”的说法,我将三传正义的说法罗列在下面:昭公十七年 “有星孛于大辰”《左传》冬,有星孛于大辰。大辰,房心尾也。妖变非常,故书。○孛音佩,一音勃。[疏]注“大辰”至“故书”。○正义曰:《释天》云:“大辰,房心尾也。大火谓之大辰。”李巡云:“大辰,苍龙宿之体,最为明,故曰房心尾也。大火,苍龙宿心,以候四时,故曰辰。”孙炎曰:“龙星明者,以为时候,故曰大辰。大火也心,在中,最明,故时候主焉。”《公羊传》曰:“孛者何?彗星也。”彗为帚也,言其状似扫帚,光芒孛孛然。妖变之星,非常所有,故书之。传称“孛于大辰西”,经直书“于大辰”者,虽在其星之西,仍在大辰分度之内,故直云“于大辰”。《公羊》冬,有星孛于大辰。孛者何?彗星也。三孛皆发问者,或言入,或言于,或言方,嫌为孛异,犹问录之。○星孛,音佩。彗,息遂反,又囚岁反。[疏]“孛者何”。○解云:欲言星名,星名未有孛;欲言非星,录为星称,故执不知问。○注“三孛”至“录之”。○解云:言三孛皆发问者,即文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传云“孛者何?彗星也。其言入于北斗何?北斗有中也。何以书?记异也”;哀十三年“冬,十有一月,有星孛於东方”,传云“孛者何?彗星也。其言于东方何?见于旦也。何以书?记异也”,并此三处皆言“孛者何”,故言三孛皆发问也。所以三处皆问之者,正以文十四年经言“入于北斗”,此经言“于大辰”,哀十三年经言“于东方”,三文甚异,即嫌为孛之不同,是以处处犹发问而详录之,故云或言入,或言于,或言方,嫌为孛异,犹问录之。《谷梁》 冬,有星孛于大辰。○星孛,蒲内反。孛于,本又作茀,音佩。文公十四年“有星孛入于北斗”《左传》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孛,彗也。既见而移入北斗,非常所有,故书之。孛,音佩,徐无愦反。[疏]注“孛彗”至“书之”。○正义曰:《公羊传》曰:“孛者何?彗星也。其言入于北斗何?北斗有中也。何以书?记异也。”《穀梁传》曰:“孛之为言犹茀也。其曰入北斗,斗有环域也。”《释天》云:“彗星为欃枪。”郭璞曰“妖星也。亦谓之‘孛’,言其形孛孛似归彗也”。经言“入于北斗”,则从他处而入,是既见而移入北斗也。彗星长有尾,入于北斗杓中。妖星非常所有,故书。《公羊》 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孛者何?彗星也。状如篲。○孛,步内反,徐扶愦反。[疏]“孛者何”。○解云:欲言是星,星名未有;欲言非星,录为星称,故执不知问。《谷梁》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孛之为言犹茀也。其曰入北斗,斗有环域也。据孛于大辰及东方皆不言入,此言入者,明斗有规郭,入其魁中也。刘向曰:“北斗贵星,人君之象也。茀星,乱臣之类,言邪乱之臣,将并弑其君。”○孛,步内反。茀,李轨、扶愤反,徐邈扶勿反,一音步勿反,又音弗。邪,俄嗟反。弑音试。这六处都是做“彗”解,《谷梁》曰“孛之为言犹茀也,孛于,本又作茀,音佩”。又检字书茀 3. 通“孛”([bèi])。彗星 [tail of the comet]政急则出蚤,政缓则出晚,政绝不行,则伏不见而为彗茀。——《汉书·李寻传》4. 又如:星茀(彗星) 《高级汉语大辞典》茀 又音佩。【史記·武帝紀】有星茀于東井。【索隱·天官書註】茀卽孛星也 《康熙字典》漢書卷一“秋七月,有星孛于大角。”李奇曰:「孛,彗類也,是謂妖星,所以除舊布新也。」師古曰:「孛音步內反。」漢書卷四“有長星出于東方。”文穎曰:「孛、彗、長三星,其占略同,然其形象小異。孛星光芒短,其光四出蓬蓬孛孛也。彗星光芒長,參參如埽彗。長星光芒有一直指,或竟天,或十丈,或三丈,或二丈,無常也。大法,孛、彗星多為除舊布新,火災,長星多為兵革事。」至于意思,我想就是我后来补充的康熙字典所说的“孛之爲言猶茀也,隱蔽不見也”。按照《汉语大字典》就是:“彗星出现时光芒四射的现象。”而勃音,变色,按说文也是人色,正如《康熙字典》说的:人色孛然壯盛,似草木之茂,引《論語》色孛如也。不知道我上面说的可妥帖?还请兄教正。地舆黄帝画野,始分都邑;夏禹治水,初奠山川。先说什么是“画野”。按照字面解释,畫,上面是“聿”(yù),象以手执笔的样子,是“笔”的本字;下面象画出的田界。整个字形,象人持笔画田界之形。本义就是划分,划分界线的意思。《周易》有“龙战于野”的说法。《说文》段注“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野”,郊外的外边,那也就是野外、野地了。直到现在,我们还有野外、野战的说法。什么是都邑呢?《初学记》说:“《春秋左氏传》曰: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又《释名》云:都者,国君所居,人所都会也;邑犹俋,聚会之称也。”按照现在的说法,也就是政府所在地就是都了,不是政府所在地的很多人的城市就是邑了。那为什么不叫画都邑,而叫画野呢?因为都邑都已经有主了,而荒野无主,所以要分一下了。古人说:“八家为井,井井四道;而分八宅,同井而饮。存亡更守,井为一邻,邻为三朋,朋三为里。里为五邑,邑十为都,都十为师,井井有序。”《通典》说:“昔黄帝始经土设井以塞诤端,立步制亩以防不足,使八家为井,井开四道而分八宅,凿井於中。既牧之於邑,故井一为邻,邻三为朋,朋三为里,里五为邑,邑十为都,都十为师,师十为州。夫始分之於井则地著,计之於州则数详。迄乎夏殷,不易其制。”这样的好处就如《通典》所说的,可以“一则不洩地气,二则无费一家,三则同风俗,四则齐巧拙,五则通财货,六则存亡更守,七则出入相司,八则嫁娶相媒,九则无有相贷,十则疾病相救。是以情性可得而亲,生产可得而均,均则欺陵之路塞,亲则斗讼之心弭”了。这就是“黄帝画野,始分都邑”。《汉书 地理志》说:“昔在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旁行天下,方制万里,画野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尧遭洪水,怀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贡。曰: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尧时大水将天下弄的一塌糊涂,于是尧作十二州,使禹治之。这就是初奠山川了。古书说:“尧遭洪水,使禹治之。至舜即位,分冀州为幽州、并州,分青州为营州,始置十二州。禹受命,复为九州。殷汤受命,因夏九州也。《河图》曰:《九州殊题》:水泉刚柔各异。青徐角羽集,宽舒迟,人声缓,其泉酸以咸。荆扬角徵会,气漂轻,人声急,其泉酸为苦。梁州商徵接,刚勇漂,人声骞,其泉苦以辛。兖豫宫徵合,平静有虑,人声喘,其泉甘以苦。雍冀合商羽,端駃烈,人声捷,其泉辛以咸。”这里也算诗中国比较早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解释了。宇宙之江山不改,古今之称谓各殊。“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千字文》里这句,想必大家都知道了。上下四方为宇,往来古今为宙。宇是空间上的概念,而宙是时间上的概念。就好比我们现在说“古今中外”一样,也是一种习惯的说法了。《庄子》说:“彼其道远而险,又有江山,我无舟车,奈何?”我想去,但是山高路远,又有大江,我没有船也没有车,我怎么去呢?唐人诗说:“江山非旧主,云雨是前身”。用江山代说国土。殊,分;区别 的意思。《史记?太史公自序》说:“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江山还是这江山,只是物是人非了。后人在这江山之上,留下自己的痕迹,留下自己的名号,比如现在全国的中山路、五一路、解放路就是所谓的“古今之称谓各殊”了。北京原属幽燕,金台是其异号;南京原为建业,金陵又是别名。北京,原来属于辽东,号三韩。后来有叫北直,别号金台。古代属于幽州和冀州。首府在顺天,顺天别号燕山。这个就这样吧,不深挖了,如果说历朝历代沿革,我就懒得查书了。南京,首府江宁,别号建业。楚威王因为建业有帝王之气,所以埋金以镇之,所以叫金陵。故诗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秦始皇时,望气者云:金陵有王者气,故断连岗,改名秣陵也。”所以又有秣陵之称。浙江是武林之区,原为越国;江西是豫章之地,又曰吴皋。浙江有江,发源于歙县玉山,曲折而东入于海,所以叫浙江。浙江首府杭州,西南有虎林山,因为避唐讳,所以改称武林。后来也以武林称杭州,如宋人有《武林旧事》。浙江东周时属吴越的。所以叫原为越地。江西春秋属吴国,战国属楚国,汉代属豫章郡。皋gāo是水边淤地的意思。吴皋,吴文英有词“送客吴皋”,《新唐书》说丰城一曰吴皋。《读史方舆纪要》说,“江西地当吴、楚、闽、越之交,险阻既分,形势自弱,安危轻重,常视四方。然规其大略,亦非无事之国也。是故九江雄据上游,水陆形便,足以指顾东西,非特保有湖滨而已。南、赣为南方藩屏,汀、漳、雄、韶诸山会焉,连州跨郡,林谷茂密,盗贼之兴,斯为渊薮,故设重臣临之。岂徒扼闽岭之襟喉哉?抑且临南昌之项背矣!”大概这就是为什么说江西是吴皋吧?感叹一下,难难难,于地理一科,本来就不是很留心,加上一直以来就没有学过多少相关知识,唯一读过的就一部《方舆纪要》,这注解起来真有无从下手的感觉。福建省属闽中,湖广地名三楚。瞎掰开始。什么是闽呢?我们从小就知道福建简称闽,不过知道什么是闽的恐怕少之又少了。我自己也是读字书的时候才知道的。闽,古种族名。生活在浙江南部和福建一带,后因称福建为闽。《逸周书》有:“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的说法,古人常常闽粤、闽越并称,可能多是由于古时那里地处偏远,没有开化的缘故吧。《读史方舆纪要》说:“福建,《禹贡》扬州地。周为七闽地(注:《周礼》:七闽,荒服,掌于职方。郑注:蛮种有七,故曰七闽。贾疏:祝融之裔,分据闽地而为七。)春秋已后,亦为粤地,天文牛、女分野。秦并天下,平百越,置闽中郡。汉高五年,封无知为闽越王。秦置闽中郡,从此就简称福建那里为闽了。湖广,湖广,古时湖广又是指现在的哪里呢?前人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湖广是否就是指现在的两湖两广呢?考《纪要》,则说:“东距浔阳,南连岭峤,西据三峡,北带汉川。洪武九年,改置湖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领府十五、直隶州二、属州十四、属县一百有八(总为里三千四百八十有奇。夏秋二税约二百二十万石有奇),知道湖广只是两湖而已,并没有涉及两广。《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春秋战国时期,这里都是楚国地盘,战国 楚 地疆域广阔, 秦 汉 时分为 西楚 、 东楚 、 南楚 ,合称 三楚 。《史记?货殖列传》以 淮北 、 沛 、 陈 、 汝南 、 南郡 为 西楚 ; 彭城 以东, 东海 、 吴 、 广陵 为 东楚 ; 衡山 、 九江 、 江南 、 豫章 、 长沙 为 南楚 。所以,到秦末,我还将项羽称为西楚霸王。这样一来,明清时期的湖广有时也沿用古称叫“三楚“了。周礼注曰 郑司农云:“东方曰夷,南方曰蛮,西方曰戎,北方曰貉狄。”玄谓闽,蛮之别也。《国语》曰:“闽,羋蛮矣。”四、八、七、九、五、六,周之所服国数也。财用,泉穀货贿也。利,金锡竹箭之属。害,神奸,铸鼎所象百物也。《尔雅》曰:“九夷、八蛮、六戎、五狄,谓之四海。”疏曰:先郑云“东方曰夷”者,以经云四夷,即为东夷也。然夷之数皆言九,於此独言四,不得即以为始此。不先言九夷者,以其已有四夷之名为目,不可重言九夷,故先从南数之也。又云“北方曰貉狄”者,先郑既以四夷为东方夷,即以貉狄总属北方也。“玄谓闽,蛮之别也,《国语》曰‘闽,芊蛮矣’”者,按《郑语》史伯曰“蛮,芊蛮矣”,注云:“谓上言叔熊避难於濮蛮,随其俗如蛮人也,故曰蛮。”彼不作闽者,彼盖后人转写者误。郑玄以闽为正。叔熊居濮如蛮,后子从分为七种,故谓之七闽也。按经,闽虽与蛮七八别数,本其是一,俱属南方也。云“四、八、七、九、五、六,周之所服国数也”者,《郑志》赵商问:“《职方氏》‘掌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数’,注云:‘周之所服国数。’《礼记·明堂位》曰:‘周公六年制礼作乐,朝诸侯於明堂,有朝位服事之国数,夷九、蛮八、戎六、狄五。’礼之事异,未达其数。”郑答:“《职方氏》四夷,四方夷狄也。九貉即九夷,在东方。八蛮在南方,闽其别也。戎狄之数,或六或五,两文异。《尔雅》惟有其数耳,皆无别国之名。校不甚明,故不定。”若然,《尔雅》之数与《明堂》同,皆数耳,无别国之名。校其错可知。今五六者,正是数耳,其事郑不甚明之,未知何者是,故不定。一礼两礼俱从者,是以不著其错误。按《诗序》云“蓼萧泽及四海”,注云:“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复与《尔雅》及《礼》皆不同者,蓼萧,或后人转写者误,当以《尔雅》与《礼》为正也。《尔雅》有蛮无闽,估计可能开始就是称闽为蛮,后来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原音韵名词解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