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历史教学中体现中小学生安全素质教育育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历史教学中如何深化素质教育
  学习历史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认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原因和规律,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学习历史课程,可以培育学生的历史智慧和人文素养,使学生更好地迎接未来社会生活的挑战。史学素有“垂鉴育人”的社会功能,而历史教学的全部作用和意义,就在于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使学生了解和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即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观察社会,从而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多种因素,应试教育仍居主流,由于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使一些学科处于尴尬的境地。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9/view-3070894.htm  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对于这一点社会、家庭都有共识。但是学生历史水平低又是一个事实。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反差?我想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1)应试教育的影响;(2)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过时,手段单一,教学方式死板;(3)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单一化,也造成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结果是,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课堂教学质量得不到真正提高。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所创新,使历史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从而促进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呢?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结合历史新课改的要求,就如何更好地运用历史事实深化素质教育,提出几点拙见。   一、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能够随时了解和掌握历史专业内容发展变化的脉络,在更高层次上驾驭教科书,而不是照本宣科地使用教科书。应该涉猎历史上重大历史现象的最新研究动态,并恰当地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去。   二、注意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关系   实现由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关键不在表面,而在实质。因为两种教学手段互有伯仲而无优劣之分。多媒体教学,有形有影有声,入眼入脑,活泼感人,这是创新;站在讲台上,一本书、一支笔或加一幅图,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师生心灵感应,产生情感上、意识上的共鸣,这也是创新。因此使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才能让教学更趋完美。   三、确立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体,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历史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我们认识主体、尊重主体、发展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习历史,在体验中“学会学习历史”,就是能力的培养过程和人文素质的提高过程。   1.认识主体,就要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改变“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的全面参与者,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材内容,以保证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2.尊重主体,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和谐的民主学习氛围   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我因材施教,实行了分层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全体学生在不同基础上都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这种成功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并迁移到整个历史学习的过程中。   3.发展主体,探索适合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作为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活动程序是客观存在的,它受制于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研究的深入,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和落实素质教育精神已成为广大历史教师的自觉行动。当前,越来越多的教师正在探索和试验体现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可以不同,但遵循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是有共性的。首先,要注意不断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质量。其次,要保证学生活动的足够时间和空间。再次,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媒体的变换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还可使更多的学生有独立观察、思考和参与解决问题的机会。   四、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素质的方法   1.结合教学,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   充分发挥优秀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教育,像“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霍去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等。   2.结合教学,强化学生的现代意识,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鉴古知今,我在讲述清朝的历史时与唐朝做比较,中国在唐朝时经济繁荣,对外交往活跃,出现了“大唐盛世”。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清朝实行闭关政策,致使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统治者竟然说出“英吉利方圆几许”的惨淡笑闻,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列强任意宰割的羔羊。   3.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创造意境,制造悬念。如,在初二历史教学中我在分析中国的戊戌变法未取得成功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获得成功时,我这样问学生:“如果你是19世纪60年代的清朝官员,你会采取什么措施让变法成功?”这不仅使学生能积极思考多种答案,还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2)让学生多角度地考虑问题。教师在向学生提问后要注意启发。如在根据中国近代的遭遇提出问题“落后一定要挨打吗?”时,我从“落后一定要挨打”“落后不一定挨打”两方面启发学生。   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的问题还有很多,如,面向全体,注意个体差异;切实提高教师素质;构建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等等,不一而足。总之,信息时代的历史教学,要使学生既具备良好的文化知识,又要具备人文精神的素质、高尚的人生观,切实提高学生素质,达到以史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陆建良.试论高中历史学导式课堂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6(8).   [2]陈旭远.新课程新理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宋乃庆,徐仲林.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中国人事出版社.   [4]杜海斌.新课程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新考验.历史教学,2006(2).   (作者单位 广东省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您现在的位置: >
> [原创]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加强素质教育
[原创]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加强素质教育
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加强素质教育
中学历史教学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但从根本上讲,就是如何加强素质教育的问题。新一轮课程改革就是要实实在在加强各学科在落实素质教育方面的功能。徐国发老师在《素质教育与中学历史教学》一文中就此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现摘录其精华,供同行们参考。
一、素质教育——时代的呼唤&
当前的初、高中升学考试都侧重于考查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考试由过去的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这体现当前素质教育的方向和目标。如初中的政、史、地合卷与开卷考试,高中的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以及文理大综合等考试形式,且命题的内容基本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现实问题为素材来设计,反映出学生思考问题、知识迁移、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通俗教育理念。尤其是当今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的战略。所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是时代的呼唤。&
二、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载体之一&
首先,历史知识是人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学好历史又是深入探讨其他学科的基础。历史科学本身就囊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科技、文学、艺术、教育、宗教、民族等基本知识。它有时要借助其他科学来说明某些历史现象,其他科学的研究也离不开历史所提供的资料和文献。历史教育能大大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其思路敏捷、思维开阔、增强判断力、理解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其次,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是不言而喻的。中外历史上的社会现象是进行政治和阶级观念教育的极好教材;象仁人志士的可歌可泣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渗透在全部历史课程的每个课时以至每个环节之中。&
历史知识的记忆信息量大,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有关记忆的心理常识,总结出符合学生自己记忆特点的记忆方法,提高识记效率和保持能力;同时,学习历史的过程,也是培养想象力的过程。历史教材是以文字为主的信息载体,概括性的文字叙述较多,如果能够依据文字材料的提示,在头脑中想象出具体生动的形象,将会更真切地感知历史过程。总之,历史教育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生动的故事性、强烈的感染力,并能为学生树立典范,对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效尤前人,做个品德高尚和有作为的人无疑是作用巨大。最后,学习历史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下,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主动探究历史规律,并积极思考。这样有助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扬人的真、善、美,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理想观、历史观,引导他们向前看,使他们成为品德高尚、乐观进取的人。
&三、教学模式——素质教育的保证&
&课堂教学的模式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是完成教学目标的直接保证。&
1、教学原则:&
①让学生在经验中学习&
②教学要适应每个年龄阶段学生发展特点&
③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
④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要多样化&
⑤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和重视个性化差异&
2、教学模式:&
①构造学科德育,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的教学模式&
通过老师主讲、示范作用;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课堂、课后作业或测试练习来达到德育渗透;也可用情景教学,即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得到感染,激发情感,最后达到情能转化。&
②构造培养学生能力,教育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
为了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发展能力、创造能力等,可采用五步教学的模式:a、依据目标,自学探索。教师拟定目标,学生阅读教材;b、完成作业,形成技能,。C、交流评议,自我小结。老师要及时给予学生以肯定、否定、指点、解惑、批评、表扬等反馈信息。D、质疑困难,重点讲解。教师依据出现问题进行分类处理,讲解重点、难点、关键点,以及共同性的问题。E、自我纠正,复习巩固。学生进行自我矫正,归纳总结,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③构造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成才的教学模式&
历史活动课在发展学生个性方面作用重大。首先让学生观察历史文物、遗迹、遗址、化石等;然后教师讲清其来历,指导学生欣赏其中美的内涵,提高学生鉴赏力,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再要求学生动手制作模型或写作感受或动口谈感想,以培养学生的“史”才,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3、教学方法:&
①小组学习,分组教学。自由讨论,课堂讨论。&
②个别学习和自学。按个人设定学习目标、内容、进度`、方法,个人主动学习,即:预习——引导——讨论——解惑——练习——小结。&
③兴趣学习和经验中学习:兴趣引路,&在实践中学习&
④问题解决法,包括设疑、提问、假设、推论、试验等步骤,有利于培养智力,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⑤发现学习,创造学习。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重演以前科学家发明创造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发现能力。&
⑥范例学习:精选个别范例,让学生从个别现象认识一般规律。&
⑦工程技术化教学:指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来教学,特别指电化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
四、素质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素质等)为根本目的的整体性教育。其特点是:开发潜能,面向全体,从实际出发,重视基础,全面发展。教师要更新观念,明确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进行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播种机和宣传队,其关键是提高自身的素质。在历史学科教学中,要从教学内容到形式上大胆探索,不能用固定的模式来落实素质教育,应采取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愿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的老师,能真正地投身到素质教育的实践之中,塑造出适合时代要求、具有高素质、新风貌的代代新人。&
无附件资源万安二中王丽芬初中历史工作室
当前位置:&&
如何开展历史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上传: 张鹤 &&&&更新时间: 10:54:58
& 如何开展历史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发展学生素质为价值目标的,所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依据国家教育方针的规定,主要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能方面都能得到发展,由此可见,美育也是他们教育教学的目标之一,是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历史学科具有综合文科的特点,它涉及了许多学科方面的知识,如文学、绘画、雕刻、书法、建筑等方面。这就决定了历史学科具有丰富的美育教学素材,在历史教学中对中学生进行审美素质教育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那么如何利用历史学科中的美育素材来开展审美教育呢?下面来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做法: 一、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任何美的事物和形态都是具有具体而鲜明的形象性,美具有形象性的表现。美的这一特点,决定着人们的审美活动不是逻辑思维方法,而是用形象思维的方法,从对美的事物形象的直接感受开始的。因此,审美感受是审美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于是,审美素质教育离不开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而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是让受教育者亲身去感受美的对象。 在历史学科的中学历史教材里,安插了大量的有关绘画、书法、雕刻、建筑等方面的插图,这些插图有的是在彩色插图中,有的安插在教材相关的章节里,都较为集中,且插图的内容都是艺术方面的经典之作。例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哥伦布到达美洲》、唐都长安等等。这一幅幅插图非常生动、形象、完美、直观,既有形式的美,也有内容的美,具有很强的美的感染力。我在历史教育中,把这一幅幅的插图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去感受美,通过视觉获得美的事物的完整印象和总体感知,进入美的境界,激起学生对美的爱好和兴致,然后再对插图内容的美进行生动灵活的分析,让学生真切去领会美,通过这种耳濡目染,亲身领受方法,达到丰富和发展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二、利用教材中的优秀艺术作品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审美鉴赏能力是中学审美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因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审美鉴赏活动,才能不断提高人的审美知识、审美趣味和陶冶人的高尚情操。歌德指出&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要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既反映了艺术家在这一艺术领域里取得的杰出成就,也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价值观念、感情态度。因此,优秀的作品更能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在历史教材中,优秀的艺术作品,比比皆是,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些优秀的作品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在审美鉴赏教学过程中,由于中学生年龄小,知识浅,因而在审美鉴赏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介绍鉴赏的有关知识、方法、步聚,使学生懂得怎样去鉴赏。以梵高的《向日葵》为例,首先让学生自己体验这幅画带给人的感觉。然后让学生理解在这幅画中作者想表达什么?最后让学生自己谈感受,这样做学生既掌握了艺术鉴赏的知识、方法、步骤,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利用历史教材的文学作品来培养学生审美想象能力 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审美活动中的一种重要心理功能,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鉴赏和艺术创造。 中学历史教材,贯通古今,纵横中外,教材里散存着大量的文艺作品精华,这些作品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的内容,例如李白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的潭水和情意,因它们都有深度,因而李白作出联想;白居易的《琵琶行》把琵琶声描写为&大珠小珠落玉盘&,把无形的声音想象成有形的物体。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澳门》,把澳门比作祖国母亲的儿子,一种回归祖国的赤子情怀,跃然于诗词中。通过教学增强了学生的想象规律的认识,也拓宽学生的想象的能力。 四、利用历史教材的诗画互换角色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开展审美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掌握美的规律,特点和性能,这还只是审美素质教育的认知目标,审美素质教育的更重要的目标是提高人的审美创造力,这也是审美教育的立足点。因此历史教材的审美素质教育学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中学历史教材里,有许许多多的艺术作品,如优美的诗、词、精美书画,为了培养学生审美创造能力,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选用某一首意境幽远深长的诗词来让学生欣赏,欣赏之后,根据自己对诗词的理解来创作一幅画,学生根据自己对美的理解及自己的表现手法画出一幅幅的风格不同的画面来,同样,我们还可以用幅画来要求学生作文字描述,让他们去发现美,创造美。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审美创造能力能不断地得到提高。 历史教学在中学审美素质教育肩负着极为重要任务,我们应不断地去探索去研究,去挖掘历史教材中审美教育素材,为提高中学生的审美素质而努力。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素质教育思想如何在历史教学中体现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素质教育思想如何在历史教学中体现
易发表网提供各学科期刊论文下载、毕业论文...|
总评分0.0|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实施素质教育计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