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近中国现代史时间表的发展进程中如何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高考历史分析法
&&&&&&&&&&&&&&&&&&&&&&&&&&&&&&&&&&&&&&&&&&&&&&&&&&&&&&&&&&
&&&&历史学习关注三点:研究方法(唯物史观和文明史观),知识体系(通史体系和专题体系),题目分析(史实题和史论题)。
&&&(一)历史研究方法
&&&&历史知识由史实和史论组成,史实是事实,像记叙文,即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史论是论述,像议论文,即分析历史发生前的原因,背景,条件等,历史发生后的结果,影响,意义等,整个历史的特点,比较,评价等。初中历史以史实为主,高中历史主要是史论。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由史实推出史论,即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具体的研究方法流派众多,高中历史分析主要是两种史观:根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具体分析用到文明史观(包括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此外,我们接触到的历史方法还有提出历史三峡论的美国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的口述史,写《万历十五年》的黄仁宇的大历史观,的西方计量史学,运用多学科知识研究历史的年鉴学派等。总体上说高中历史就是在史论结合之上唯物史观和文明史观的综合运用,淡化阶级斗争,战争等意识形态比较强的历史内容,突出文明史,现代化,全球化,经济史,社会史,关注小人物的个人历史,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历史。
&&&一&史论结合的基本方法
&&&&主要是怎么获取史料,怎么从史实推出结论&。
&&&1.史料的分类:其中第一手资料,实物资料可靠性强。
(1)实物史料: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如: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
(2)文献(文字)史料: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志,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报刊,杂志,信件等。
(3)口述史料: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音等。
(4)图片、影像史料。如:新闻图片,照片,纪录片,影视资料等
另一种分法:w.w.w.k.s.5.u.c.o.m
(1)第一手史料:实物史料,原始的图片、影像史料,真实的口述史料,部分文献史料。
(2)第二手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部分图片、影像史料。
2、获取史料的途径:包括直接实践和间接实践。
(1)去图书馆或相关机构查阅档案、文字史料、图片史料。
(2)参访当事人或目击者获得口述史料。
(3)观看纪录片的影视资料。
(4)到当事人活动过的地方探访遗迹或获取实物资料。
(5)现场考古(或考古现场的实迹复原)。
3、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会用唯物史观的根本方法。
(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
(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3)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
(4)时代的局限性等。
(1)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
(2)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
(3)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
(4)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
(5)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二&唯物史观(包括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是分析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历史问题的根本方法&。在中国学习历史,要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一般方法,高中阶段,最起码要会用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一)社会发展三大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近代以来主要表现为科技的进步)三个方面,其中生产工具(科技)的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本因素,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归谁所有(这是判断生产关系性质的标志),产品如何分配,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如何。奴隶社会奴隶制生产关系,生产力以青铜为标志,封建社会封建生产关系,生产力以铁器牛耕为标志。资本主义社会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演进的顺序为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力为蒸汽,生产关系为自由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中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力为电力和内燃机,生产关系为垄断资本主义,二战后到现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生产力为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生产关系为国家干预的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不平衡,整体水平不高,生产关系由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思想文化);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政治、思想文化反作用于经济)。
&&&&例: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出现壮大,市民文学、工商皆本、经世致用思想出现。
例:春秋战国社会动乱,出现百家争。
(二)&社会发展四大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阶级分析法: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要会用阶级分析法,确立革命史观。
&&&&3.科技: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有力杠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4.群众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三)&辩证唯物主义&&&&1.,发展.
&&&&。历史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2.用矛盾分析法
&&&&矛盾普遍存在,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具有主次之分,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坚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3.用唯物论和认识论分析历史。&&&&&&&&&&&&&&&&&&&&&&&&&&&&&&&&&&&&&&&&&&&&&&&&&&&&&&&&&&&&&&&&&&&&&&&&&&&&&&&&&&&&&&&&&
三&文明史观(包括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
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是一种新的历史分析方法,从人类文明发展角度分析历史,是历史考试的热点。
&&&1、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现代化史观
现代化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它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现代化有不同道路,英法美等发达国家是自下而上社会推动的现代化,德日俄等国以及广大发发展中国家是自上而下国家主导的现代化,特别是东亚模式。&
3、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他们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二)&知识体系
历史包括通史和专题史。通史按编年体编写,是自古至今的整体历史发展过程,强调某一阶段历史(如中国近代史)横向的整体联系。专题史是纵向的人类活动某一方面(如政治活动)的发展过程,强调某一具体历史内容的纵向自身延续。初中历史按通史编写,高中历史课本按专题史编写,分为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20世纪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等专题,高考考试说明按通史顺序编写,高考试卷也是按通史顺序编写。高中专题史学习的前提是建立在初中通史熟练掌握的基础上,但是整个中国初中历史都不重视,特别是杭州&,所以高中专题史学习困难很多。
&&&&具体的历史学习,高一高二是按专题史学习,高三复习,要按通史打乱课本体系,参照时间线索,按照古代,近现代顺序,先世界后中国,建立通史体系,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历史,梳理清楚横向的每一段历史,弥补因专题学习造成的历史割裂混乱。再在通史基础之上,按课本顺序掌握专题史,按纵向梳理清楚政治,经济,文化,国际格局等专题,这样才能深入分析人类各类活动,纵贯古今,掌握来龙去脉,特别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以及对现实的影响。具体的历史知识点,要结合考试说明,明确每个知识点发生前的原因背景等,发生过程和内容等,发生后的影响等,以及整体的论述,掌握每一个知识点。分析历史的方法是前文所述的在史论结合之上唯物史观和文明史观的综合运用。还要会结合其他学科知识习历史,历史本身包罗万象。历史与地理联系密切,能从地理环境角度分析历史问题,关注历史活动的地理背景,会看历史地图。政治历史不分家,政治是未来的历史,历史是过去的政治,能用政治经济文化理论分析政治经济文化专题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研究历史的根本方法。历史与语言文学的结合就是会用语文工具分析历史,如文言文,近代半文半白特殊文体,以及简单英语文献。历史内部要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专题结合综合分析,通史要会古今中外综合整体分析。与现实联系方面,历史是现实的背景,任何历史都有现实意义,所以重点关注与现实相联系的历史,时政热点问题的历史背景,特别是反应文明发展趋势的历史,如政治民主,此外还有周年纪念时间,如辛亥革命100周年。
一&通史体系
&&&&整个通史,把世界做为一个整体,可以分为公元1500年前各自独立发展的古代史,包括西方,东正教—斯拉夫,中华,印度,伊斯兰教,非洲,印第安等几大文明,课本主要学习了西方古代希腊罗马和中国古代史。1500年以来的五百年是近现代史,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以西方文明为核心,其他地区逐渐纳入西方体系,课本主要学了以西方为核心的世界近现代史和代表边缘地区反抗斗争以及被动现代化的中国近现代史。学习通史,根本方法是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发展的过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和政治的矛盾,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阶级的斗争,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其次用文明史观(包括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分析文明的发展,现代化的进程和世界整体化的发展。每一阶段通史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国际关系等内容,各部分内容相互影响。&&&&&&&&&&&&&&&&&&&&
高中历史通史提纲
第一部分&古代史(原始社会—1500)
&&&&&&&&&&&&&&&&&&&西方古代史(原始社会—1500)
第一单元&古代希腊罗马(公元前8世纪—476)
一、古希腊罗马经济
古希腊罗马时期商品经济发达,航海和对外贸易活跃。
二、古代希腊罗马政治文明(必修1专题六)
1、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2、罗马与罗马法
三、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必修3专题六第一节)
1.智者学派2.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3.斯多亚学派
四.&亚里士多德(选修4)
第二单元&黑暗的中世纪封建时代(476—1500)&&&
课本没有这一内容。&&&&&&&&&
&&&&&&&&&&&&&&中国古代史(原始社会—1840)
&&&&&&&&&&(必修1专题一,必修2专题一,必修3专题一和专题二)
第一单元&&先秦时期(原始社会&——&公元前221)
一&.原始社会与三皇五帝传说时代
二、夏商西周时期(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
1.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度(2)&宗法制
&2.夏商西周的经济
(1)&&农业生产的发展&(2)&手工业(3)&商业
&3.夏商西周的科技文化
三、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1.农业生产的发展2.手工业生产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和重农抑商政策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变革
1.春秋战国时期2.秦国的商鞅变法3.秦统一六国【选修4】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与科技
&1.百家争鸣2.科学技术&&3.文字、文学和艺术
四.孔子(选修4)
&第二单元&&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
&一、秦汉大一统
1.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2.巩固统一的经济文化措施3.秦的暴政
&4.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二、秦汉的经济
1.农业生产的发展&2.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三、秦汉的文化
四.秦始皇(选修4)
第三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1)
1.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治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经济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第四单元&&隋唐时期(581—907)
一、隋唐时期的政治二、隋唐时期的经济
1.唐代农业的发展&&2.唐代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三、隋唐时期的文化
四.唐太宗(选修4)
第五单元&&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907&——&1368)
一、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政治&
1.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2.元朝中央官制
二、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
三、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1.儒家思想体系的新发展2.科技3.文学和艺术
&第六单元&&明清时期(1368——&1840)
一、明清时期的政治
&二、明清时期的经济
1.重农抑商政策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兴盛&&4.资本主义萌芽5.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三、明清时期的文化
1.思想的发展2.科学技术成就&3.文学艺术成就
四.康熙帝(选修4)
&&&&&&&&&&&&&&&&&&&第二部分&&近现代史(1500—2012)&&&&&&&&&&&&&&&&&&&&&&&&&
世界近现代史(1500—2012)&&
第一单元&早期资本主义发展(1500—1800)
一、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二.&政治: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改革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尼德兰革命。&&&&
三、文化: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必修3专题六第二三四节)
1.文艺复兴2.宗教改革3.启蒙运动
四、全球: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活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粗具规模(必修2专题五第一二节)
&第二单元&传统资本主义时期: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1800—1914)
&一、经济:(必修2专题五第三四节)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1800—1870)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1870—1914)
&1、人类迈入“电气时代”&2.垄断组织的出现,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政治: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巩固和向帝国主义的过渡(必修1专题七)
(一)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1800年左右)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近代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
&2、美国独立战争与美国共和制的确立&【选修4】华盛顿
3、法国大革命&【选修4】拿破仑
(二).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与巩固(1870年左右)
1.英国的议会改革和代议制民主的发展
&2.美国的两党政治的形成,美国南北战争。
3.法国民主共和制的最终确立
&4.《德意志宪法》与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5、【选修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6、【选修1】日本的明治维新
7.意大利的统一和君主立宪制
8.奥匈帝国
(三)垄断的出现,垄断组织控制国家政权,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19世界末20世纪初)
(四)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国际工人运动(必修1专题八第一二节)
&马克思(选修4)
四.全球:殖民活动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必修2专题五第三四节)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通过殖民活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2.&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第三单元&资本主义危机和变革时期(1914—1945)
(以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和平前三单元为主加必修内容)
&&&&这一时期属于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传统资本主义出现危机,美英法等民主国家通过改革向现代资本主义过渡,落后的德意日出现法西斯主义的反动统治,国际工人运动高涨,苏联突破帝国主义链条建立社会主义,广大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展开民族解放运动,国际关系上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出现了两个国际关系格局。20世纪上半页是一个危机和变革时期,按时间顺序,结合必修选修梳理清楚。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年)(选修3第一单元)
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年)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选修3第二单元)
1.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国际联盟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国际关系斗争和维护和平的尝试
(二)资本主义世界危机与变革(选修3第三单元第一二课,必修2专题六第一二节)
1.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2.罗斯福新政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3.德意日法西斯主义上台,对外扩张和局部反法西斯战争
(三)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必修1专题八第三节,必修2专题七第一二节)
1、【选修4】列宁
2、俄国十月革命
&3、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新经济政策
&4.“斯大林模式”的建立和评价
(四)、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选修4】甘地&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选修3第三单元3—8节】
1.走向世界大战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
4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5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6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
&&&&第四单元&现代资本主义阶段:由两极格局到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1945—2012)
一、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必修2专题六第三节)
1.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美国3.欧盟4.日本
二、社会主义国家(必修2专题七第三节)
1.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2.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改革
三、发展中国家的独立与发展:东亚模式
四、全球:国际政治经济格局(选修必修2专题七第三节)
(一)国际政治格局:由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选修3第四五六单元,必修1专题九)
1.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
2.两极对峙,美苏争霸
3.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4.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5.&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朝鲜战争、中东战争和海湾战争
6.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二)国际经济格局: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必修2专题八)
1.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3.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五、近现代的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必修3专题七八
(一)科技(必修3专题七)
1.自然科学的重大成就2.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工业革命3.&牛顿&爱因斯坦(选修4)
(二)文化(必修3专题八)
&&&&文艺流派发展线索:文艺复兴时期(14—16世纪)—古典主义(17—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18世纪)—浪漫主义(18世纪末到19世纪早期)—批评现实主义(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现代主义(19世纪晚期兴起到20世纪30年代繁荣)—后现代主义(二战后至今)1.文学的主要成就&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3.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1840—2012)
第一单元&&晚清前期()&:&(必修1专题二三)
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中国初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主阶级洋务派和农民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旧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一.两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第一次鸦片战争2.第二次鸦片战争3.太平天国运动
二.边疆危机,左宗棠收复新疆,中法战争。
三.洋务运动,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必修2专题二第一节)
四.思想解放的潮流(必修3专题三第一节)
1.睁眼看世界:林则徐,魏源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3.早期维新思想:郑观应
五.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了。
第二单元&&&清末民初()&(必修1专题二三)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帝国主义把中国完全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改良,革命派革命推翻封建王朝,民主派知识分子发动新文化运动,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
一、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必修2专题二第一二节)
1.甲午战后到一战前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
2.民国初期兴办实业潮和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二、政治: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阶级和农民阶级的斗争&
(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甲午战后,中国面临瓜分狂潮和民族危机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二)义和团反帝运动&&
(三)戊戌变法&
(四)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
1.辛亥革命&2.中华民国建立3.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成果4、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
&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5.孙中山(选修4)
三&.文化: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必修3专题三)
1.维新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2.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三民主义(必修3专题四第一节)3.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必修1专题二三)
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革命,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五四运动2.中国共产党成立&
二、国共合作与国民大革命
三、国共十年对峙
1.工农武装割据2.红军长征&3.国民党的统治4.日本侵略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
四、抗日战争
五、人民解放战争
六.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必修2专题二)
1.抗战前民族资本主义短暂发展2.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
3.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单元&&中国现代史: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社会(1949一2012)&(必修1专题四,必修2专题三)
一、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一1956)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和经济&2.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第一个五年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失误(1956一1978)
&1.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2.社会主义建设的严重失误(1)&反右斗争扩大化(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3)三年自然灾害3.国民经济的调整与恢复4、“文化大革命”时期&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2.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建设(1)&经济体制改革
(2).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4.“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五、现代中国外交(必修1专题五)
1.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2.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
&3.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4.改革开放后的重要外交活动
六、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必修3专题四五)
1.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发展(1)&毛泽东思想(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文化事业3.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4.建国以来重大科技成就5.李四光的地质力学(选修4)
&七、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变迁(必修2专题四)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与通讯&3.大众传媒的变迁&
&八.毛泽东,邓小平(选修四)
&&&&二&专题体系&&&
专题史,以五个课本为框架,组织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历史研究方法和历史文化常识等专题。学习时,一方面按唯物史观分析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过程,另一方面按文明史观分析具体的文明发展,现代化进程,经济政治文化相互联系。同时还要有机结合思想政治理论分析,联系现实。&&&1.经济史&&&&&&&&&&&&&&&&&&&&&&&&&&&&&&&&&&&&&&&&&&&&&&&&&&&&&&&&&&&
&&&&经济史以必修2为框架,结合经济学,按经济制度(奴隶制经济,封建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类型(自然经济,商品经济,自由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析经济发展过程,关注经济文明和经济现代化(即工业化和市场化)。&&&&古代经济,以自然经济为主体,商品经济处于次要地位,主要是中国古代经济。近现代经济主要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工业革命前欧洲和中国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工业革命后西方进入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第二次科技革命后西方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出现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后西方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现代资本主义。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联(苏俄)社会主义经济得到发展。1840年—1949年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二战后,西方现代资本主义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出现曲折,纷纷改革,1989—1991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1992年开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0世纪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政治史以必修2为框架,结合政治学按政治制度,包括国体(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政体(君主专制,奴隶制民主共和制,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共和制,总统制共和制),分析政治发展过程,关注政治文明和政治现代化(即民主化和法制化)。&
古代政治制度,中西方不同,西方是相对民主的古希腊罗马奴隶制民主共和制和欧洲中世纪封建领主制度,中国主要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近现代政治制度,主要是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表现为反封建反侵略斗争,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建立中华民国;另一方面是社会主义的建立,苏联的政治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3.文化史&
文化史以必修3为框架,结合文化学理论,按思想史,科技史,文学艺术史来分析,关注文化文明和文化现代化(即理性化和科学化)。&
古代文化,西方表现在早期的人文思想,中国表现为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思想的逐步专制化,科技文化比较发达。近现代文化,一方面是西方民主思想和科技文化的发展传播,另一方面是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中国近现代受到国外思想的影响,出现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从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到社会主义的传入,最后中西结合,形成自己的思想理论。科技文化方面,世界科技文化近现代得到快速发展,中国近现代也取得了很大成就。
&&4.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史&
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分散在不同课本,以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为主,结合国际关系理论和经济全球化理论,用全球史观来分析,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作为一个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
古代相互隔绝,各地区相互隔绝。近代以后,以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核心,世界落后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体系,形成一个统一的全球政治经济体系。过程为,新航路开辟以后,早期殖民活动和世界市场开始形成,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一战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一战帝国主义争夺,一战后形成凡—华体系,二战反法西斯战争,二战后形成雅尔塔体系,两极对峙,美苏争霸,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世界出现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
5.&人物评说专题&
评价人物的方法分析评价选修4人物,与必修相联系。评价人物的一般方法:1)群众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起重要作用(2)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检验的标准,看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否促进了历史发展&(3)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4)辩证地分析,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人物。
&&&&人物分为古代政治家和思想家,近现代革命家和科学家。
&6.历史研究方法和历史文化常识专题&
历史研究方法和历史文化常识属于历史学习的基础,浙江卷常考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提取历史信息,历史文化常识还没直接考过,但分析历史问题必然用到历史文化常识,所以也要掌握。&
(三)题目分析
&&&历史题目一般是材料分析型,读懂材料,运用唯物史观和文明史观相结合分析。分为提取信息题,历史和文化知识题,史实题,史论题等。形式上,选择题12道,大题两题6问,题目顺序按通史安排,两道大题,一道中国,一道世界,分专题史形式和通史形式,如2011年,38题: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考中国专题史,39题:2011年是苏德战争爆发70周年,苏联解体2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考世界通史。&&&&
&&&&一&提取信息题
&&&&选择题只看材料里体现了什么信息,选项说法正确材料没体现,不选,不要被自己的知识储备迷惑。大题要概括材料,概括要全面,不要照抄原文。
&&&&二&历史文化知识题
&&&&选择题考察,如年号,五行等,和语文结合,平时多积累。
&&&&三&史实题
&&&&直接考史实,特别是选择题文化科技等小史实,不要忽略。史实是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客观记载。活动的主体包括重要历史人物、群体、组织、机构等。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态、制度、政策、纲领、路线、计划、条约;文化方面的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等。大题,可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分析。&
&&&1、经济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布局+……&
&&&⑴古代经济=经济制度+经济政策+(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结构、布局+……&
&&&①经济政策=总政策+土地+租税+赋役+人身+……&
&&&②农业经济=人口+土地+工具+水利+作物+布局+……&
&&&③手工业经济=(纺织+矿冶+陶瓷+……)(技术+布局+……)&
&&&④商品经济=城市+交通+商品+市场+货币+边贸+外贸+……&
&&&⑤经济结构、布局=经济成份比例变化+经济重心变化+经济方式扩展+……&
&&&古代经济一般分析方法,是先分析各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再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各方面分析经济发展情况。
&&&⑵近现代经济=经济发展要素+经济成份+国际经济+……&
&&&①经济发展要素=技术+资金+市场+原料+劳力+经济结构+经营方式+政策+……&
&&&②经济成份=自然经济+外资+合资+民资+官资+国营+集体+个体+……&
&&&③国际经济=总格局+(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协作+竞争)&
&&&2、政治内容=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⑴古代政治=政局+制度+中央+地方+阶级+军事+财政+民族+对外+……&
⑵近现代政治=政局+制度+政体+体制+政权+政治力量+权力+权利+……&
&&&⑶国际政治=体系+格局+集团+合作+战争+对抗+妥协+……&
&&&3、文化内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交流+……&
&&&⑴自然科学=(科学理论+科技发明)(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农学+……)&
&&&⑵社会科学=思想、宗教+教育+史学+文学+艺术+……&
&&&⑶文化交流=(民族+对外)(传播+吸收)+文化地位+……&
&&&4、事件、事态过程:准备→开始→发展或曲折→成功或失败&
&&&&&事件是指人们在短时段内进行的具有突发性、间断性的历史活动。事态则是指人们在较长时段内从事的具有常规性、持续性的历史活动,如:工业革命。对事件、事态过程的分析要先按活动发展顺序、再分活动领域进行。&
&&&&四&史论题
&&&&史论题是历史的主体,考察历史分析方法,难度大,最体现能力和分数,重点训练。题型分为历史发生前,发生后,整体论述。&
&&&&1、&发生前:背景、原因、条件和目的、动机
&&(1)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
A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B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
&&&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5)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目的、动机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事件发动者的主观意愿。
&&&2、&发生后:影响、意义,经验教训或启示
&&&(1)影响或意义=(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深远影响……&
&&&&经济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政治影响=格局+制度+体制+政权+政策+阶级+民族+……&
&&&&&文化影响=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
&&&&&(2)经验教训或启示:(经验+教训)→启示&
&&&&政治=国情+领导+群众+武装+民主+法制+思想+策略+……&
&&&&&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客观规律+发展战略+……&
&&&&&文化=批判+改造+继承+发展+……&
&&&&3、整体论述:性质,特点,判断成败及原因,历史评价,比较
(1)性质分析:任务+领导阶级+主力+手段+结果……
(2)判断成败及原因&
&&&判断成败依据:→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
&&&成败原因=(主观+客观)(经济+政治+军事+策略+……)&
&&&成败根源=(社会条件+阶级本质)(进步/局限)&
(3)历史评价=(积极因素+消极因素)史实+结论&
&&&1.人物评价=属性+事迹+影响(进步+局限)+结论……
评价人物的一般方法:1)群众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起重要作用(2)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检验的标准,看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否促进了历史发展&(3)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4)辩证地分析,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人物。
&&2.事件、事态评价=概况+性质特点+影响(进步/反动+正义/非义)+结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现代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