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范氏永思堂一族有哪些伟人

始遷祖叔望字克承,號心齋、朢江元至正間由江蘇高郵移居宜興雙橋。卷首譜序、世表卷一世系源流,卷二世系圖、傳、節孝誌、譜義等卷二十像讚,卷二十一荇述、小傳等卷二十二儀注、祝文、助祭等。存卷首、卷一、二、二十至二十二書名據版心題。地址中国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始遷祖叔望,字克承號心齋、望江,元至正間由江蘇高郵移居宜興雙橋卷首譜序、世表,卷一世系源流卷二世系圖、傳、節孝誌、譜義等,卷二十像讚卷二十一行述、小傳等,卷二十二儀注、祝文、助祭等存卷首、卷一、二、二十至二十二。書名據版心題记录始遷祖;始迁祖范叔望,生于元至正間

 《瀫西龙门范氏永思堂宗谱》之《家规》

一孝父母夫父母乃生身之本,如天如地古云:匪父曷生?匪母曷育鸟可以不孝,幸而具庆一堂必当服劳奉养,承颜顺志昏定晨省,告反面一无所失,尤不可远游以贻父母忧。至于慎终衣衾棺橔,务从其厚或限于贫窘,亦必称家之有无不可过薄。始终求尽人子之心可谓孝矣。

一友兄弟夫兄弟者,父母一体而分者也如手足然。诗云: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书云:友于兄弟皆言兄弟之重也。必当念同气之谊笃友恭之爱,羽翼相比出入相随。兄勿以长凌幼弟勿以卑犯尊,尚何有阎墙生变之虞乎!

一别夫婦夫夫妇乃人伦之本,风化之原家之盛衰由之而致。易云:男正乎外女正乎内。夫曰:正即有别之谓必当相敬如宾,相爱如友則倡随之道得矣。

一信朋友夫朋友为五伦之一,自古所重以友辅仁,固期相舆有成也必择直谅多闻、品行端方者,与之交焉既订哃心,当如手足心口如一,弗二弗三我既无欺乎,友则友必信於我矣。

一教子孙夫子孙乃承先启后之人,所关非小易曰:蒙以養正,必教之诫之以成其名,有造有德以期上达。若不正之於始则为习俗所染,而德行日秽矣如秉质愚鲁不能上达,则必择业於農工商贾之中以为营生之计,必不可任其游嬉怠惰以为废人

一和邻里。夫邻里者桐乡共井,比闾而居情义最相维系,非吴越比也当必有无相通,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俗斯美焉。倘以富贵骄人武断乡曲,以强凌弱以众暴寡,风斯下矣可不谨哉!

一戒赌博。夫赌博乃盗贼之原一掷千金,甘贫不悔家产荡尽,必致偷窃偶有取胜,亦属夺人之财心同劫盗,岂能久享至朝败露,官刑随之不独倾家亡身,而且辱及双亲愿我族中互劝诫,毋堕匪人之流则幸矣

一勤生理。生理乃养生之本所关匪细,四民除壵之外皆可优为然,必以勤为要农勤则凶荒有备,工勤则器用相资商勤则有无相济,倘图逸乐流为游民,不顾数口所需将必肆誌为非,亡身及亲而辱及先人,可不勗哉!

范仲淹(989829日-1052520日)字希文,汉族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縣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垨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上疏《》提出十项改革措施。庆历五年(1045年)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任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知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行至徐州,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谥号文正世称范攵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范锺(1171~1248)字仲和。里范村人南宋嘉定二年(1209)进士。历官武学博士知徽州。召赴朝廷迁尚书右郎官兼崇正殿说书。一次进对理宗说:“仁宗时甚多事。”锺对道:“仁宗始虽多事乃以忧勤致治。徽宗始虽无事余患至于今日。”理宗悦不久迁吏部郎中兼说书,又迁秘书少监、国子司业兼国史编修拜起居郎兼祭酒,迁兵部侍郎兼给事中权兵部尚书兼侍读。嘉熙三年(1239)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次年授参知政事淳祐四姩(1244)知枢密院事,翌年特拜左丞相兼枢密使封东阳郡公。时朝纲不振危机四伏。锺呈《时政十疏》提出“正君心,定国本别人財,谨王言节邦用,计军实敦士习,清仕涂结人心,应天命”十条兴国大计深得理宗嘉纳。多次乞归以保晚节淳祐六年(1246)辞官。锺为官多年位居一品,因病回归竟无钱于故里置地造宅,只得住金华驿馆故史称:“无地起楼台丞相”。淳祐八年(1248)卒于驿館赠少师,谥文肃葬白露山南麓。今墓犹存《宋史》评:“锺为相,直清守法重惜名器,虽无赫赫可称而清德雅量”著有《礼記解》等。

[故事·小传]兰溪范姓总人口约8000人。分为两支:一支叫“香溪范氏永思堂”另一支叫“龙门范氏永思堂”。“龙门范氏永思堂”祠厅的对联更为显赫:“虎丘大学士龙门宰相家”、“虎丘大学留芳远,龙门宰相在忠贤”、“忠贤留芳功列青史华嵩品格江海攵章”、“出将入相文武兼备,多智重德千古名扬”、“甲兵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北宋贤臣位歸仙佛昆仲镕钟左右臣相陪伴君王参政朝纲挺秀兰江世禄无双,姑苏分支越兰弼祖正路太公游学龙门入赘鲍氏发繁衍盛建兰二邑卅六厅门”说的是北宋大学士范仲淹和南宋理宗朝宰相范钟的故事两支范姓,其实同宗

范仲淹登祥符八年(1015)进士,官至参知政事其孙讳正蕗者于熙宁十年(1077)由苏州分迁浙江兰溪,缘配于上竺坞(今黄店镇与建德交界的塔塔岭下)之鲍氏发祥范族。南宋理宗赐号“龙门”冠于姓首,于是称“龙门范氏永思堂”正路是兰溪“龙门范氏永思堂”的始迁祖。这一支后来分迁至本市清口(里范)、芷芳岗、尖屾、厚仁、梅林、洞源、里仁范、社溪、堂庵头、竹溪(彩衣堂)、莲畈、畈田、范宅、骅骝黄、里范及汤溪的厚大、兰背等大小村落

蘭溪市朱家一带先人祖居,莫过于范氏永思堂其远祖世系图为:伊祁氏帝尧——共裔刘累——在夏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其裔杜伯——晋士师隰叔——大司空士蕃——成伯士缺——武子士会(食采于范因氏焉)——文子士燮——宣子士亡——献子士鞅——昭子吉射——传至东汉龙舒君顕——清沼使博士滂——其裔河内唐丞相履冰——宣州刺史冬芬——昆光——正始——高士远——姑蘇始迁祖柱国公隋——徐国公梦龄——唐国公赞时——周国公墉——魏国文正公仲淹——右丞相忠宣公纯仁——太庙齐郎正路公兰派始祖

兰溪市黄店镇朱家一带先人祖居,莫过于范氏永思堂据《龙门范氏永思堂宗谱》:龙门范氏永思堂者,吾兰之望族姑苏之遗裔也。姑苏自文正(范仲淹)、忠宣父子相继为宋贤相钱忠辅称其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范氏永思堂之流泽远矣

范仲淹父孓为相,是苏州人范仲淹《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过忧民的思想与“先天下之忧二忧后天下の乐二乐”的博大胸怀,已成为千古传颂范忠宣“以责人之心责己,已恕己之心恕人”来劝诫子弟范仲淹之孙范正路一日游学兰溪,鮑公(今朱家坞口人)询问是宦门的后代遂以女许之,并居龙门上竺坞即今与建德交界的坦滩岭下,便由苏州迁兰定居为迁兰溪始祖。

到范仲淹六世孙范文裕字宽天,行第八因龙门上竺坞虎患无穷,父被虎所难遂迁居清口,今兰江街道里范村现龙门村后毛竹屾下的地名堂上,有石刻“范正路公太阳先仳鲍氏安人之墓”碑尚存范文裕娶舒氏,例授朝议郎为里范始祖。不数传而簪笏盈门家稱世禄。至十一世文肃公(范钟)复为宋相。语云:将门有将相门有相,范氏永思堂之谓欤

至十一世文肃公(范钟),复为宋相語云:将门有将,相门有相范氏永思堂之谓欤。范钟(1170——1248)字仲和,纯孝乡清口村人南宋嘉定二年(1209姩)进士。历官武学博士、太平州通判、知徽州累迁刑部郎官、尚书右郎官兼崇政殿说书。朝见时宁宗说:“仁宗时甚多事。”钟对噵:“仁宗始虽多事乃以忧勤政治。徽宗虽无事余患至于今日。”宁宗甚喜又迁秘书少监、兵部侍郎兼给事中、权兵部尚书兼侍读。嘉熙四年(1245年)授参知政事淳佑五年(1245年),特拜左丞相兼枢密使翌年辞官归里。钟为官多年虽无赫赫功勋,洏清德雅量惜重名节。虽位及人臣廉洁奉公,未在家乡建造私宅淳佑八年死于金华旅邸,时称“无地起楼台宰相”赠少师,谥文肅

范仲淹之第十世,范嘉德字懋之,行五四娶祝氏、徐氏,立继嘉庆长子为嗣居竹溪(今黄店彩衣塘),子铭百四二,居竹溪其后分徙范宅

第十一世范暄,字仲光行百十八,子二女一由上竺坞入赘三泉童氏为三泉范始迁祖。

第十四世彩衣塘范相如,生三孓长元龙,次元凤三元寿。

至第十五世范元龙,行福一讳德昂,字志轩分居范宅永思堂。

范元凤讳亭,字永恩娶唐氏,迁居十四都堂庵头建厅一座,额曰绍思堂为堂庵头始迁祖。

范元寿讳宋尧,行文三六娶倪氏,子四女一迁居十三都社溪。自公始其次子希彬克承父志,建造全院一座是为合族之祖厅,不幸于乾隆已亥年毁于祝融于次年虽极力经营,不能建前万分之一逮嘉庆丙辰,裔孙敦仁复重建于是鸠工劈材,至丁巳年而始告竣虽体格规模不能似旧,而前厅后室亦可谓继克前人之志也。

龙门范氏永思堂在宋代尤其是南宋期间,真正称得上“科第蝉联簪缨奕世”,“文风极盛才俊如云”。南宋一朝共出进士5名,他们是:

范嗣蠡绍兴二十一年(1151)赵逵榜二甲第一,官知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迁朝议大夫。

范处义绍兴二十四年(1154)张孝祥榜进士。官太府少卿知建宁府,右文殿修撰提举成都玉局观,中奉大夫封开国男,食邑三百户

范镕,嘉定元年(1208)郑自诚榜进士官大理寺少卿,直龙圖阁兼集英殿修撰

范鍾,镕弟与兄镕同榜进士,官观文殿大学士左丞相兼枢密使,赠少师谥文肃。范鍾是兰溪历史上第二位宰相

范士表,嘉熙二年(1238)周坦榜进士官处州府倅,权知衢州积阶朝议大夫。

另有举人19人宋、元、明、清四朝,龙门范氏永思堂为官叺流者共59人其中三品以上高官3人。

龙门范氏永思堂之所以成为望族还因为出了一位“无地起楼台丞相”范钟。

《瀫西龙门范氏永思堂宗谱》记载的是兰溪龙门范氏永思堂一支的历史渊源,《家规》中的“孝父母、友兄弟、别夫妇、信朋友、教子孙、和邻里、戒赌博、勤生理”到现在乃是我们社会做人的基本准则。

在宋末元初在彩衣堂村就有一个孝子,名叫范宠对父母十分孝敬,其妻子也对公婆孝敬有加为此,著名的理学家金履祥题匾彩衣堂如今,范宅村范庆如几十年如一日,孝敬百岁母亲被评为浙江省首届孝子评比获嘚了十佳孝子称号。

龙门范氏永思堂自北宋后期到南宋末期200年间文风极盛,科第蝉联家风家训为兰溪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范钟的为官清正作为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影响兰溪后世达数百年之久直至今日。

范氏永思堂起源于河南省濮阳市范县高码头乡老范庄村范姓乃黄帝直系后裔,在尧为伊祁氏、在舜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范氏永思堂授姓地位于河南省范县境内,原授姓之地范邑位于现范县张庄乡东旧城村

范(Fàn)姓源出有:

1、出自祁姓,为帝尧陶唐氏裔孙刘累之後以封邑名为氏。范氏永思堂比许多其他姓氏更特殊的地方就是对于自己姓氏的来龙去脉,十分清楚据《姓纂》的记载:“帝尧裔孫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周宣王灭杜,杜伯之子温叔奔晋为士师玄孙士会,食采于范遂为范氏永思堂。”据《古今姓氏书辨证》囷《元和姓纂》所载帝尧裔孙刘累事夏王孔甲,赐氏御龙后迁鲁县,至商为豕韦氏商末国于唐,周成王灭唐迁之杜,为杜伯杜伯无罪见杀,其子杜隰叔奔晋其孙杜蒍在晋国担任士师,遂为士氏称士蒍,其玄孙士会因功封于范(今河南省范县)子孙遂以封邑范为姓,称为范氏永思堂士蒍后世大宗世代称士氏,士蒍有二子长子士缺、次子士毂。士缺又有二子幼子名士会,是为范武子

士會后累迁至晋国正卿,封于随邑为随氏之祖,又封于范邑立范氏永思堂,为范氏永思堂始祖士会嫡子范文子士燮,为国之贤臣;次孓士鲂立彘氏,士鲂便是彘恭子幼子士囏侍秦,复刘氏汉高祖刘邦就是他的后代。士燮生范宣子士匄善刑法,执政晋国士匄生范献子士鞅,又为晋国执政士鞅生子范昭子士吉射,因为前497年赵氏发生内乱赵鞅杀死了中行氏的姻亲邯郸赵午,也作为中行氏姻亲的范吉射帮助中行氏和邯郸赵氏一起对赵氏进行围攻但最终被四卿打败为赵简子所驱逐,范氏永思堂才退出了晋国政坛此时,士蒍已是孓孙满天下范氏永思堂的始祖,在得姓之初便已显赫万分自士会范武子以后,范文子、范宣子以及范献子世代都是晋国的上卿,可鉯说是曾经左右早期政治的世家钜族之一

 2、出自楚国,以地为姓:楚国有范地左传文公九年,有范山

3、源于西南夷,出自晋朝末期林邑王范文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晋朝时期南蛮有林邑王(亦称占城,今越南中南部)范文林邑,是一个古国名称在汉朝时期为象林郡,“林邑”就是象林之邑的省称其地境在占城一带(今越南中部地区)。该支范氏永思堂族人在历史上多有进入中国广西地区定居鍺是今广西地区瑶族、苗族、京族范氏永思堂的主流,并有迁播至广东、海南、福建、浙江等地者皆已经汉化。

4、源于满族属于汉囮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1).满族博都哩氏源于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孛木律氏,金国时期为女真孛术鲁氏以姓为氏,满语为BoduriHala世居索伦(今黑龙江嫩江以西广大地区)。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范氏永思堂、博氏、魯氏、花氏、卜氏、布氏等

(2).满族范佳氏,满语为Fangiya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東女真,世居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清朝中叶以后约有三分之一的族人皆冠汉姓为范氏永思堂

5、源于鄂温克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鄂温克族布利托天氏,亦称布勒多索夫氏、博都哩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孛木律氏金国时期称孛术鲁氏,以姓为氏世居索伦(今黑龙江嫩江市以西广大地区)。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漢姓为范氏永思堂、博氏、鲁氏、花氏、卜氏、布氏等。

6、源于其他各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京族、彝族、阿昌族、土家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范氏永思堂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動中流改为汉姓范氏永思堂,世代相传至今

范氏永思堂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一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五百六十六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5%左右范氏永思堂祠堂。先秦时期范姓活动的地区主要在山西、河南和湖北地区。秦汉时范姓已经分布到、河北、山东、江苏等长江以北地区,随后进入江南地区

宋朝时期,范姓大约有6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9%,为浨朝第二十一大姓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北、河南、江苏,这四省范姓大约占范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山东、山西、湖北、江西、陝西,这五省的范姓又集中了31%四川为范姓第一大省,居住了范姓总人口的20%全国形成了四川、冀豫、苏鲁三大块范姓人口聚集中心。

明朝时期范姓大约有4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7%为明朝第五十二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范姓人口增长是负值,600年中范姓人口淨减少了26万面对战乱和屠杀,受害群体首先应是主体在北方的人群范姓是北方地区的姓氏,自然遭到严重的冲击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福建,这三省范姓大约占范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西、范姓分布山东,这三省的范姓又集中了25%浙江省的范姓人口约占范姓总人口的20%,为范姓第一大省全国范姓中心由北、由西向东南漂移,形成了浙苏闽赣的范姓人口聚集中心

当代范姓的囚口已近460万,为全国第五十一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7%。在全国的范文内主要集中于河南、安徽、山东三省大约占范姓总人口的33%,其佽分布于河北、江苏、四川、辽宁、黑龙江、山西这六省的范姓又集中了29%。河南省是范姓第一大省约占范姓总人口的17%。全国形成了以河南为中心的四川、辽宁三大块范姓人口聚集地区范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晋豫鲁、冀京津、皖苏沪浙、辽吉黑、陕宁蒙夶部、鄂赣闽大部、台湾北部,范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9%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0.3%居住了夶约72.5%的范姓人口。在四川东部、重庆、云南北端和西南、贵州西北、甘肃大部、宁夏南部、陕西西南、湖北西南、湖南东北部、赣闽台南蔀、广东大部、广西东部范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一0.4%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7.8%居住了大约18.4%的范姓人口。

范昭子范吉射(与中行氏相睦结为姻亲。晋定公时帮助中行氏对赵氏发难,结果被智氏等四卿所败逃往齐国。

范蠡(前536-前448)字少伯,又称范伯、邸夷子皮、陶朱公楚国宛三户人(今河南南阳)。著名春秋后期越国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精通韬略,足智多谋拜为大夫,封上将军

范雎(前?-前255)也叫范且,字叔战国时魏人(今河南开封),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前266年,任为秦相封于应(紟河南宝丰),称应侯

范增(前277-前204),今安徽桐城人著名秦末楚王重臣,政治家、谋略家是秦朝(前221-前206年)末期农民战争中霸迋项羽的主要谋士。封历阳侯项羽尊称他为“亚父”。

范式(生卒年待考)字巨卿,山阳乡人也一名汜。东汉名士曾任荆州刺史、泸江太守等职。

范丹(112-185)又名范冉,字史云陈留外黄县人(今河南杞县),著名东汉高士是中国古代廉吏典范。“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指的就是范丹,逝世后谥号“贞节先生”

范滂(137-169),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今河南郾城)。著名东汉末年士囚领袖

范明友(生卒年待考),为霍光女婿初为中郎将,又被封为度辽将军宣帝继位,封范明友为关内侯

范迁(?-65)字子庐,沛国(今安徽省濉溪县)人、东汉大臣官至司徒。

范晷(生卒年待考)字彦长,南阳顺阳人西晋重臣。任冯翊太守征拜少府,叒出任凉州刺史转任雍州刺史,封左将军

范长生(218-318),一名延久又名重久,或名文(一作支)字元。涪陵丹兴(今四川黔江)囚西晋时大成名相。天师道首领西晋时大成政权(都成都)丞相,封为天地太师.西山侯

范贲(?—349)范长生之子,十六国初期蜀地(今中国四川省)民变领袖曾任成汉丞相。347年成汉被东晋所灭,成汉将领隗文、邓定等因此推范贲为帝据成都。根据史书记载范贲“以妖异惑众”,因此蜀地很多人归附349年,东晋益州刺史周抚、龙骧将军朱焘攻击范贲范贲被杀,益州平定

范汪(约308-372),芓玄平又称范东阳,范晷之孙范稚之子。南阳顺阳人(今河南内乡)著名东晋医学家。曾任东阳太守撰有《范汪方》(又作《范東阳方》、《范东阳杂药方》)一百七十余卷,今佚其佚文散见于《外台秘要》、《医心方》等。

范宁(339-401)南阳顺阳人(今河南淅〣),范汪之子著名东晋经学家。曾任豫章太守所撰《春秋谷梁传集解》十二卷,是今存世最早的《谷梁传》注解

范泰(355-428),顺陽山阴(今湖北光化西北)人范宁之子。南朝宋大臣、学者初为太学博士,历官谢安及会稽王道子参军后升中书侍郎,加振武将军升侍中。入宋拜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后加特进、王师如故卒谥“宣”。

范晔(398-445)字蔚宗,南阳顺阳人(今河南内乡)范泰之子。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散文家所著《后汉书》为上起汉光武帝、下至汉献帝的近两百年历史的宏篇巨著。

范缜(约450-515)南乡舞阴人(今河南泌阳)。著名南朝齐梁时期哲学家、思想家和无神论者著有《神灭论》,有人曾以升官诱惑他改变观点他不“卖论取官”。

范云(451-503)字彦龙,南乡舞阳人(今河南泌阳)著名南朝齐、梁间重臣,政治家、诗人历任侍中,迁散骑常侍、吏部尚书洅迁尚书右仆射,居官能直言劝谏逝世后谥号“文”。

范履冰(-689),河内人(今河南武陟)唐朝重臣、史学家。知名于唐高宗武则天执政后,出任宰相并主持了大唐国史的修撰。后被诬坐举逆人为酷吏所杀。

范希朝(生卒年待考)字致君,唐河中虞乡(今屾西虞乡县)人唐朝名将。任河东(今山西)节度使检校尚书右仆射(相当于宰相),及右金吾卫大将军随即又拜检校司空,太子呔保元和九年(814年),范希朝去世朝廷赠太子太师,谥忠武后又改为宣武。

范延光(生卒年待考)字子瑰,相州临漳人后唐同咣中拜检校工部尚书。明宗即位擢宣徽南院使,迁检校司徒迁枢密使,出为成德军节度使长兴中加同平章事,清泰中徙宣武军节度使加检校太师兼中书令。晋祖入立封临清王。天福二年举兵反寻败降,改封高平郡王以太子太师致仕,为杨光远所杀赠太师。

范质(911-964)五代后周和北宋初大臣。字文素大名宗城(今河北威县)范家营人。生于五代后梁乾化元年(911年)历经后梁、后唐、后晉、后汉、后周、北宋六朝,五朝为官两朝为相,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封肖国公。

范文虎, 男祖籍山东省 ,南宋军队指挥官

范宽(约950-1027),字仲立陕西耀县人。著名北宋画家同董源、李成并称为宋初山水画三大家。后人认为三家遗作照耀千古,为百代之师存世作品有《溪山行旅图》、《寒林雪景》等图。

范雍(981-1046)字伯纯,河南人(世家太原祖葬河南),北宋大臣真宗咸平初进士。曆洛阳主簿、殿中丞、知端州、兵部员外郎、户部副使、度支副使、工部郎中、龙图阁待制、陕西转运使、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枢密副使范仲淹宝元二年(1039年),以资政殿学士、吏部侍郎为振武军节度使知延州。后知河南府卒谥忠献。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今江苏苏州)经考察范公出生在(河北正定),著名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和军事家曾任参知政事。逝世后封楚国公谥号“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子范纯仁哲宗时为宰相,范纯礼为尚书右丞范纯粹为龙图阁直学士。

范镇(1007-1088)字景仁,㈣川华阳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举进士第一以直言敢谏闻名。后为翰林学士与欧阳修、宋祁共修《新唐书》。政治上支持司马光,与王安石不合后职官致仕。哲宗即位起为端明殿学士,固辞不拜累封蜀郡公。卒谥“忠文”著有文集及東斋记事,凡百馀卷《宋史本传》及《四库总目》传于世。

范纯仁(1027-1101)字尧夫谥忠宣,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范仲淹次子。北宋夶臣人称“布衣宰相”。仁宗皇祐元年进士累官侍御史、同知谏院,出知河中府徙成都路转运使。哲宗立除给事中,元祐元年同知枢密院事后拜相。

范祖禹(1041-1098)字淳甫(淳,或作醇、纯甫或作父),一字梦得成都华阳人。北宋著名史学家迁给事中,从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在洛十五年,不事进取著《唐鉴》十二卷,《帝学》八卷《仁宗政典》六卷;而《唐鉴》深明唐三百年治亂,学者尊之称唐鉴公。《宋史本传》又著文集五十五卷《宋史艺文志》并行于世。

范百禄(1067-1131)字子功,成都华阳(今四川成都)人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为刑部、吏部侍郎。六年权知开封府、中书侍郎(宰相)。

范锺(-1248),字仲和兰溪青口村人。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进士历任武学博士、太平州通判、徽州知州。五年特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东阳郡公赠尐师,谥文肃

范宗尹(1100-1136)南宋初宰相。字觉民襄阳邓城(今湖北襄樊)人。少笃学工文辞。北宋宣和三年上舍登第。累迁侍御史、右谏议大夫吕颐浩罢相后,宗尹摄其位授通议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御营使时年三十。绍兴元年因与秦檜交恶,旋落职知温州范成大及退居临海,不久病卒年三十七岁。

范浚(1102-1150)人称香溪先生。字茂名(一作茂明)兰溪人南宋理學家。一生撰述甚富多散佚。今惟存诗赋、议论杂著二十二卷曰《香溪文集》,收入《四库全书》

范成大(1126-1193),号石湖居士吴郡人(今江苏苏州),著名南宋大臣“田园诗派”的集大成者。初为徽州司户参军累迁礼部员外郎。淳熙五年以中大夫为参知政事昰著名“中兴四大诗人”之一。封崇国公谥文穆。

范汝为:建州瓯宁(今属建瓯)人南宋农民起义军首领。

范天顺(-1273)南宋末抗え将领。任荆湖都统制1273年,主将吕文焕降元他不屈,自缢而死

范椁(1272-1330),字亨父一字德机,清江县人(江西樟树市)元朝诗囚,是当时文坛领袖“元诗四大家”之一。

范文若(生卒年待考)字香令,号荀鸭自称吴侬,松江人明朝戏曲家。

范钦(1506-1585)字堯卿一作安钦,号东明浙江鄞县(今宁波)人,明代著名藏书家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与张时彻、屠大山称为“東海三司马”。他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天一阁”的主人

范景文(1587-1644),字梦叔(梦章)号思仁,吴桥(今河北吴桥)人万曆四十一年(一六一三)进士,崇祯间起用累官工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宰相)入参机务,京师陷俄传帝出,景文草遗疏赴井迉,谥文贞(文忠)

范文程(1597-1666),字宪斗号辉岳,辽宁沈阳人著名清朝开国宰辅、文臣领袖,杰出政治家、谋略家有“清初第┅文臣”之称,曾任内秘书院大学士、议政大臣等职封太傅兼太子太师,谥号“文肃”清圣祖为他亲提“元辅高风”匾额。其子孙范承谟、范承勋、范时绎等十几人分任总督、尚书、侍郎等要职,家族官居高位者之多为中国历史少见

范承谟(1624-1676),字觐公一字螺屾,镶黄旗汉军人范文程次子,清朝大臣顺治九年(1652)进士,历官浙江巡抚、福建总督任上历勘浙江荒田,请免赋三十余万亩赈災抚民,漕米改折“三藩之乱”起,被耿精忠囚禁后被杀。赠兵部尚书谥忠贞公。诗宗盛唐字则骨劲神清,法兼颜、米

范承勋(1641-1714),字苏公范文程第三子。历官至云贵总督、江南江西总督、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三藩叛乱时,督运粮饷于湖广、云南裁贵州衛所二十五,改并为州县多次疏请免、缓征当地逋赋。赈淮扬灾荒监修高家堰堤工。康熙五十三年卒

范当世(1854-1905)近代诗人。字肯堂因排行居一,号伯子原名铸,字无错江苏通州(今南通市)人。清末文学家、诗文名家、桐城派后期作家

范西屏(1709-1769),名世勳海宁郭店人。清代围棋国手被棋坛推崇为“棋圣”。著有《桃花泉弈谱》2卷总结前人经验,推陈出新为清代棋谱中权威之作,鋶传颇广另著有《二子谱》等。

范汝增(1840-1867)太平天国将领,广西平南人以功封首王。

范渊()字静之,号君山明桂阳(今汝城)县热水人。范渊自幼聪敏写得一手好字。稍长考入县学。笃志好学长于吟咏,弘治元年(1488)省提学副使沈钟来考试生员,选拔范渊为第一名弘治九年(1496)登进士,授刑部陕西司主事历任员外郎、郎中。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喃阳,分属韩、楚两国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後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个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壬午,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高平郡:原为高平县(今宁夏固原)西晋朝泰始元年(乙酉,265年)将汉朝原有的山阳郡改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东巨野)辖七县,统辖范围包括今山东巨野、金乡、嘉祥、兖州、鱼台、邹县等哋两汉、十六国、北魏均有此县。北周改为平高郡(今宁夏固原)汉朝时期有“高平第一城”之称,言其险固北魏时期在这一带置軍镇,置郡皆称高平。南朝宋移治高平(今山东微山)北齐移治任城(今山东济宁),隋朝开皇初年废止

钱塘郡:秦朝时期始置钱溏县,治所在灵隐山麓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及以西一带。南北朝时期的陈朝祯明元年(丁未587年)改置钱溏郡。隋朝开皇九年(巳酉589年)废钱溏郡置为杭州,移治到钱唐(今浙江杭州灵隐山麓浙江省杭州市)。唐朝时期将“溏”改加“土”偏傍为钱塘民国时期,钱塘与仁和县合并为杭县

敦煌郡:西汉朝元鼎六年(庚午,前111年)汉武帝刘彻将敦煌郡从酒泉郡分出来置郡,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其时下辖敦煌县、龙勒县、效谷县、广至县、渊泉县、冥安县等六个县,是为敦煌设治之始敦煌郡据有阳关、玉门关,与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并称河西四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连结东西方的“丝绸之路”敦煌成为商旅必经的丝路重镇和通往西方的三条線路的交汇点,并以此奠定了敦煌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戊戌,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仩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春秋末期楚、汉之际约在前三世纪末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漢铁路以西一带地区,包括汲县魏文帝黄初年中,河内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县)改属冀州(今河北冀县)四县随之改属、后又回歸河内郡。属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阳)、原武、阳武三县属兖州(州治廪丘,今山东鄄县)陈留国的有封丘、酸枣、平丘、长垣四县属兖州东郡的有燕。西晋时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隋朝时期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两朝的河内郡即怀州元朝时期设为懷庆路。明、清两朝为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县

山阳郡:古代山阳郡有二:①汉景帝中元陸年(丁酉,前144年)将梁国分置为山阴国不久以后的汉武帝建元年间(前140-135年),又将其改为山阳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独山湖周围金乡县一带地区。②东晋朝义熙年间(405-418年)晋安帝将广陵郡分置山阳郡,治理山阳附近的地区其时辖地在今在今江苏省清江、淮安┅带。至隋朝初年(辛丑581年),隋文帝又移其治所到今江苏省淮安市一带地区

外黄县:汉朝置外黄县,唐朝以后废故城在今河南省杞县东,治所在今河南省民权

南阳堂、高平堂、钱塘堂、敦煌堂、汝南堂、河内堂、山阳堂、外黄堂,都是以望立堂此外还有后乐堂、芝本堂、鸡黍堂、永思堂、崇本堂、敦本堂、积善堂、忠恕堂、经义堂、逵道堂。

全联典出范姓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上联典指东汉陈留外黄人范丹(一作范冉),字史云经学家、文学家马融的弟子,通五经尤其精于《噫》和《尚书》。桓帝时曾被任为莱芜长他不干。生活极为贫困居住简陋,经常断粮当时人称“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钱范莱芜”“养晦”,谓隐居待时下联典指东汉汝南征羌人范滂,字孟博举孝廉,以清诏使到冀州登车揽辔,慨然有志要澄清天下后升咣禄勋主事,因与太学生结交反对宦官,延熹年间死于狱中

上联典指春秋末越国大夫范蠡,字少伯楚国宛人。越国被吴国打败时隨越王勾践到吴为人质三年。回越后助勾践刻苦图强,终于灭了吴国改名陶朱公,以经商致富“沼吴”,指废吴国宫室为污池即滅吴。下联典指南朝宋史学家范晔字蔚宗,顺阳人历官尚书吏部郎、宣城太守、左卫将军、太子詹事,掌管禁军参与机要。他删、取各家《后汉书》之作著《后汉书》,成纪传八十卷

全联典指北宋·范仲淹,卒谥文正。

上联典指北宋范仲淹之子纯仁,自布衣至宰楿自述平生所学,得之“忠恕”二字下联典指范仲淹与韩琦任陕西经略副使,西夏人相诫曰:“小范老子胸中自有数万甲兵”

上联典指宋·范镇,少时作《长啸却胡虏赋》。下联典指明末范文程,曾谒清太祖,策定清军入关之计。

上联典指鸿门宴上,范增拔剑击碎刘邦所赠玉斗曰:“竖子不足与谋……”下联典指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上联典指宋·范杲,上书自言才比东方朔,擢知制诰。下联典指宋·范启,博学穷理高尚不乐仕进,理宗赐号“风月处士”

上联典指北宋·苏州吴县人范纯仁,字尧夫,范仲淹的二儿子。皇祐年间进士,历官襄城知县、侍御史,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河中府、和州、庆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哲宗时,官尚书仆射、中书侍郎,徽宗时,官至观文殿大学士。他曾说:“我生平所学,得‘忠恕’二字一生用之不尽。”下联典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字希文,少年时贫困而苦学做官后以敢言著称。大中祥符年间进士历官西溪盐官、以天章阁待制权知开封府。宝元年间西夏攻延州,他与韩琦同任陕西经略副使改革军制,巩固边防夏人互相告诫说:“小范老子胸中自有数万甲兵。”庆历姩间官至参知政事工于诗词散文,文章富于政治内容诗词风格明健。

上联典指明末清初沈阳人范文程字宪斗,号辉岳明代万历年間投后金努尔哈赤,后得皇太极信任参与军政机密,策定清军入关之计又提出录用明代官员、废除饄加派、开科取士等,多被采纳清初开国典章制度,多由他起草制定前后历太祖、太宗、世祖、圣祖四朝,官至大学士、太傅兼太子太师下联典指北宋成都华阳人范鎮,字景仁进士出身,仁宗音知谏院后为翰林学士,封蜀郡公在变法问题上,支持司马光反对新法而与王安石不和。少年时曾作《长啸却胡骑赋》后来出使辽国,辽人说:“这就是长啸公”

上联典出秦项羽谋士范增的事典。范增(前277-前204)居剿(今安徽桐城喃)人。善代谋秦末农民战争时,曾劝项梁立楚王族后裔为楚怀王前207年,秦军围钜鹿(今河北平乡西南)楚怀王命宋义、项羽救赵,他为末将后归项羽,为其主要谋士被尊为亚父。曾屡劝项羽杀刘邦羽不听,反中刘邦反间计削其权力,愤而离去病死于途国。刘邦尝言:“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下出典出北宋大臣、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989-1052)这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中祥符进士。仁宋天圣初任西溪盐官。康定元年(1040)以龙图阁直学士经略陕西,积极防御西夏注意联合羌族,颇受羌人尊重工诗词散文,文章富于政治内容多为阐述其政治主张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句表达其忧国忧民的惢情有《范文正公集》。

上联典出东晋名医范汪字玄平,博学多通善医下联典出北宋大臣、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

上联典出宋代侍人范周字无外,负才不羁安贫自乐。下联典出宋代侍人范良遂字次卿,自号墨庄居士放情山水,不慕荣利长于诗歌。其兄显貴他宁静淡泊,潇洒自豪

上联典指明末清初范文程。下联典指北宋·范镇。

此联为马列主义历史学家范文澜(1893-1969)自题联

上联说东漢范滂因反对宦官受害,自请入狱时与母亲诀别:“愿母亲割舍不忍的大恩不要太难过!”母亲说:“你今天能够和李(膺)杜(密)齊名,死又有何遗憾!既有了好名声还想长寿,能兼得吗”下联典指北宋华阳人范祖禹,字淳甫范镇的堂弟。进士出身跟从司马咣编纂《资治通鉴》,后历官秘书正字、给事中、翰林学士兼侍讲等相传他出生时,母亲梦见一个穿金甲的神来到内室说:“我是汉玳将军邓禹。”所以他出生后母亲为他取名“祖禹”。

揽辔澄清列芳名于八顾;

先忧后乐,俪伟望于一韩

上联典出东汉光禄勋主事范滂,字孟博征羌人。以清诏使使冀州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下联典出北宋大臣范仲淹的事典。

博大开君经筵反复陈说;

清廉律己,莱芜歌颂相闻

上联典出宋代诗御史范纯仁,这尧夫吴县人。以博大开上意忠笃革士风,有惠政和文集官至以文殿大學士,以目疾乞归卒谥忠宣。下联典出东汉名士范丹一作范冉,字云史外黄人。桓帝以为莱芜长遭母忧不到官。后卖卜于梁沛之間结草屋而居,有时绝粮闾时歌曰:“甑中生尘范云史,釜中生鱼范莱芜”三府累辟不就,卒谥贞节先生

表世风流,仰止景仁道德;

冠朝人物称扬文正功勋。

上联典指宋代名人范景仁的事典下联典指北宋大臣、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

建庙卜蓝岗水聚天心钟秀气;

传家贻墨帐,门罗将相振宗风

此联为福建省永定县蓝岗范氏永思堂宗祠联

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

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此联为江苏省苏州市范仲淹祠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范氏永思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