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为主流的当下,为什么传统艺术更加受到当下年轻人的行业

当代艺术之新青年实践(组图)
  中央美院“未来展”现场,图中作品为1983年出生的徐跋骋创作的装置艺术《没有天空的城堡》。本报记者 李继辉摄
中央美院首届“未来展”青年画家陈飞油画《陌生人》。  本报记者 陈涛
  夏秋之际,“青年艺术家”成为京城艺术圈关注的焦点。9月6日,旨在关注和问诊国内青年艺术家和创作生态的中央美院首届“未来展”在该校美术馆结束;已经举办两届的“青年艺术100”项目早于8月6日闭幕;更早些时候的7月中旬,以“引爆”命名的中国青年艺术家扶持推广计划(简称CYAP)汇报展在京展出。
  这些展览的参展者多以1975年为界,一些“90后”艺术家也在这里崭露头角。尽管在圈内享有“中国当代艺术教父”之称的栗宪庭看来,不妨让年轻艺术家们试试看,但未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毕竟系于这些青年艺术家。他们的选择及其表现出来的审美倾向,必将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主流。
  关注时代,年轻人也绕不过去
  这是艺术领域青年力量的一次集体释放。从应征者的年龄来看,这些针对青年艺术家的项目或展览大同小异。按照青年艺术100和CYAP的要求,参展者必须是1975年后出生的艺术家;中央美院“未来展”则规定,1977年后出生的艺术家,才有资格参加;而今日美术馆主办的“当代艺术院校大学生年度提名展”更限定大学生群体。
  中央美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将这看作是中国年轻艺术家的一次“大合唱”,每遇有人质疑该校此举有“撞车”之嫌,他的回应出奇地一样:中央美院的展览更倾向于检验中国美术教育的结果,是学术上的一次总评价,并非为了推广某位作者或某一个群体。他希望这个此后两年一届的展览能成为检验中国美术市场的一柄温度计。
  “那是一种自在的心态,追求自我的空间。相对来说,他们会更加无所谓,对社会问题想得很多,但会以放松的心态应对焦虑。”在王璜生看来,这一代年轻人少了上一代的文化负担。“未来展”总策展人、中央美院副院长徐冰笑言,自己是“为年轻人服务”,他认为年轻一代更多是从个人的角度感受、表达和叙事。
  “再个人化,生活在一个充满困境的环境里,我们也不可能超然物外。”1978年出生于湖北的刘窗,带到“未来展”的是一件名为《节日》的影像作品。毕业后曾在深圳短暂停留的他目前租住在朝阳区的酒仙桥附近。在他看来,由于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他们这一代的阅历是选择式的,而非被动的,上山下乡’是一种经历,从网络媒体获取信息也是一个体验过程。”他告诉记者,他走上艺术之路纯属偶然。1996年,高考失利后,他选择继续在理科班复读,可班主任老师视他为急欲抛弃的包袱,终于,在一次看到他在教材上涂鸦后,老师怂恿他的家长让他改学美术。幸运的是,喜好国画的父亲赌注押对了,次年他就考上了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这段经历或多或少地促使他早在大二就萌生了“绘画已死,介入现实”的想法。
  “80后”女艺术家马秋莎同样认为,小时候的生长环境对自己影响颇深。自小学习绘画的她,一度曾因老师的否定产生了放弃的念头,是知名艺术家宋冬的认可和鼓励支持她走了下来。她告诉记者,小时候她写日记都是用绘画,她觉得文字很容易被破译,而绘画则隐蔽得多。不太喜欢竞争的她,在大二分专业时,几乎不假思索就选择了新成立的数码媒体实验班。“我更愿意放下从前的积累,重新开始。”她给“未来展”提供的展品《我所有的锐气源于你的坚硬》,通过将一副锋利的冰刀先磨为驽钝,再砥砺成锋利的过程,表现自己的从艺之路。“因为独生子女特有的孤独感,以及父母给予的过重责任感,你能说它与时代无关吗?”
  诚实创作源自内心感受
  “做诚实的作品,直到作品被摆放到展场前,每一次创作与修改都应该来自发自内心的感受。”马秋莎如此表白自己的创作态度和表达方式。她说,青年艺术家一无名气,二无财力,除了敏感,只有用真诚去打动关注自己作品的人。
  尽管一再被外界贴上“调侃”的标签,但由9个“85后”组成的双飞艺术中心成员张乐华坚称,他们从每一次即时创作中都能聆听到自己的内心。“能不能表达出瞬间的真实感受、能否以真挚的感情为参观者创作,是最重要的。”在他看来,创作者首先要感动自己,才有可能让受众感动。来自中国美术学院2008届的这9位同班同学,除了散居北京、上海、杭州单独创作外,还不定时地组织集体创作,“群体迸发灵光的几率更大”。
  1983年出生于成都的陈皎参加了去年的“青年艺术100”和今年的“未来展”,无论是生产车间,还是一汪池水,她的布面铅笔画都尽可能还原其本来面目。“我希望我能画出那片乐园的容貌,不要矫情,不要修饰,不故弄玄虚,只要真实,希望这真实能打动有同样经历的人们。”她在艺术陈述里这样写道。
  徜徉在“未来展”展厅,你会从很多作品里发现卡通形象或幻化自卡通的造型。1981年出生、毕业于四川美院油画系的高瑀便是年轻一代中较早打出“卡通”旗号的一位,他先后举办过名为《下一站,卡通吗?》、《低和浅的游戏漫画一代的崛起》的个展。“这是从动漫、电影等流行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如果说上一代或多或少与大众和大众文化有些隔膜,他们则少了一层疏离感。”批评家郭晓川认为,上一代艺术家思考的重要命题是中西艺术的融合,改革、改良几乎贯穿其整个艺术生涯,而新一代艺术家在考虑融合时却自然得多。他们的知识结构,决定其骨子里已不再是二元对立的状态。这一特点使得他们更容易贴近大众。事实上,将蔬菜、锅碗瓢盆等日常用品直接引进艺术作品的例子在当下创作里已屡见不鲜。
  “由于没钱,不得不放弃艺术。”不少青年艺术家都曾发出如此感慨,马秋莎并不认为二者之间有必然联系,甚至觉得这根本不是问题。她说,自己以前做过婚庆摄像、设计、带过培训班,身边也有朋友在全职工作之余,坚持创作。“时间终归由自己来安排,若是真心热爱艺术,就不会轻易放弃。”她说的“放弃”,更多的是指那份诚心。
  作品,作品,还是作品
  连续两届入选“青年艺术100”的陶娜,也参与了今年的“未来展”。毕业于中央美院建筑学院的她,用像素化的视角来描绘各种事物,并用数字化方式呈现,如同打上马赛克一般。尽管像赶场一样,但她认为,能参加此类展览,机会难得。上月末,她又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的建筑展。
  “这个时代,好作品是不会被埋没的。偶然出现天赋作品不难,贵在坚持。”在马秋莎看来,与屡有作秀的演艺圈不同,美术圈不需要表演。作品是艺术家证明自己价值的唯一途径。“光鲜的永远是展场和艺术作品,而不是个人。”曾在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攻读硕士的她认为,中国青年艺术家很幸运,他们普遍要比同龄国外艺术家早大约15年到20年获得同样多的机会。有段时间,由于不断反思自己的创作,质疑自己,她一直停留在思考层面,不太敢动手做作品,耽搁了近一年。“其实,做和想完全不一样,因为艺术是直觉的。”
  “相比于2000年我第一次来北京,现在的画廊数量多出了数十倍还不止。”刘窗说,几乎每天都有画廊找他约作品。如今,大量新成立的画廊、艺术空间、美术馆,以及艺术市场都需要相当数量的艺术家与作品。在美术评论家、“未来展”策展人冯博一看来,2000年是个界限,此后,艺术资本的介入导致了画廊的渐次增多,“每年中央美院都会做一个‘千里之行’的毕业展,观众里有不少画廊老板,一些学生在那里就被他们签走了。”他说,如此市场行情,的确宣告了“是金子就不会被埋没”的时代已经来临。
  与架上艺术、雕塑、等传统艺术相比,这一代创作者更习惯用动画和影像表达自己的理念。1983年出生的耿雪,目前正在中央美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其《虚拟绿色计划》是她利用计算机程序编辑的一件人机对话作品。她将观众的参与置入作品的创作过程,轻点鼠标,就可以生长出绿色植物,当代艺术的互动性在这里得到了突出体现。
  “我们希望参观者不要把这些作品仅仅当作艺术。”张乐华的这一观点,得到了中央美院“未来展”6人策展团队中唯一一个外国人亚历山大·孟潞的支持。她认为,在网络模式下,当今的艺术家早已走下个人英雄的神坛。这些放下艺术家权威的青年艺术家们,正在对大众文化进行新的诠释,在这个过程中,艺术消费者对意义的生产也有不同程度的贡献。
  “无论采取何种艺术形式,青年人的作品都需要创新,都应给人提供不同寻常的东西。”王璜生屡屡期待看到奇迹,可现实并不能让他完全满意。“缺少综合文化素养,加上少了些孤注一掷的决心,自然难出好的作品。”著名画家刘宇一说。
  作品要进市场,创作要躲市场
  谈及青年艺术家选拔活动扎堆的现象,郭晓川分析,不外乎三方面原因。首先,“75后”这批艺术家已步入创作成熟期;其次是当前高企的市场价位,让价格低廉的年轻艺术家有了更多受到关注的机会;再有就是需要更多的新鲜血液来扭转艺术上的审美疲劳。
  “相比于2006年崛起的那批年轻艺术家,当下这些人要更为平稳些。那时的市场行情更多受到西方资本背后的推动,西化色彩更强烈一些。如今,西方经济形势不好,年轻艺术家可以更为从容地关注中国的审美。”郭晓川的判断在中国青年艺术家扶持推广计划艺术总监付晓东那里得到了验证。她原本以为国际评委会更倾向国际化的作品,事实上,他们更喜欢作品里的中国传统趣味。
  面对如今层出不穷的年轻人“选秀展”,策展人吕澎表达了不同声音:尽管打着“推动年轻艺术家发展”的口号,但事实上与挖掘青年才俊并无太多关联。“不同于当年,众人拥挤在屈指可数的展场,展现作品的机会是大大增加了。然而,如果过早地受制于市场,却也容易被打上固定标签。”
  33年前,一群自称“星星画会”的业余美术作者在中国美术馆外展出一批前卫艺术作品,第二年,“星星美展”正式进入中国美术馆展厅,它被视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事件之一,也宣告了中国当代艺术的起航。时至今日,被业内称为当代艺术掀起的又一场新青年,将何去何从,颇令人关注。
  “全社会都在商业化,艺术作品商业化是不可避免的,但艺术创作不能商业化,创作和商业应该有距离。”栗宪庭这样告诫那些新生代艺术家。可艺术市场的持续火爆,以及铺天盖地的展出“商机”,还是让不少年轻艺术家幻想着依靠某种噱头一夜成名。
  马秋莎是幸运的,身后有北京公社作为其代理画廊,她有理由做好自己的作品。而更多的青年艺术家只能靠自己打拼。25岁的张刚从天津美院毕业后即“漂”到北京宋庄,寻找尽可能多的展示机会,甚至超过了创作占用的精力。
  冯博一认为,艺术资本是个中性概念,关键在于作者的心态。“如今,年轻艺术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价值体系的确立,由商业意识形态强力植入的艺术‘风格’是柄双刃剑,有时能把人最初的理想剔除得一干二净。”付晓东说。
  名家观点
  多种风格题材
  对应多种需求
  郭晓川
  自1978年改革开放始,34年里,中国美术发生着惊人巨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美术期刊的恢复或创办。《美术丛刊》、《艺术掇英》、《美术研究》、《世界美术》、《新美术》、《美术译丛》和《美术史论》等相继复刊或创刊。二是对外交流展览活动逐渐增多。尤其是引进西方国家的展览,对中国艺术家开阔眼界,改变僵化的艺术观念,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法国19世纪农村风景画展览”和“德国表现主义版面展”等。三是国内在世或已故优秀艺术家的展览数量大增。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傅抱石和吴冠中等众多画家在1983年以前都均举办了个人或联合展览。
  “文革”中盛行一时的“题材先行”论遭到严厉批评。艺术家们对单一的艺术表现形式也进行了深入反思。这一进程主要通过三条途径进行。一是对传统和西方艺术的介绍。如1979年《世界美术》杂志创刊,发表了邵大箴《西方现代美术流派简介》。二是关于艺术自身规律的讨论。如同年《美术》发表吴冠中的文章《绘画的形式美》。三是在创作实践中,年轻的艺术家突破过去的限制,大力开拓题材,出现了一批具有批判精神的作品。代表作如连环画作品《枫》、程丛林《1968年×月×日雪》、陈丹青《西藏组画》和罗中立《父亲》等。1979年由北京年轻艺术家自行举办的“星星美展”和上海“12人画展”都具有中国早期现代主义的前卫色彩。
  20世纪70年代末,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开始出现一些青年艺术家团体。这些团体的成员和许多专业美术院校的学生是激进艺术创作运动的热情实践者。早在此前,一些西方现代艺术流派就已经为青年艺术家所激赏,如德国表现主义等。此后更多的西方现代艺术流派被引进,如毕加索的作品展览和美国劳森伯格作品展览等。这些展览活动为中国年轻艺术家的现代艺术创作起到了推动作用。全国各地大、中城市出现的青年艺术家创作群体,举办了大量的展览。1985年、1986年是这一艺术现象的高峰时间段,艺术史上称之为“85、86新潮美术运动”。
  1991年以后,中国美术发展的多元化局面真正形成。这一时期的展览活动,首先是传统艺术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其次一些具有创新意义且思想境界较以往有更深发展的艺术家及其作品不断出现,如关注自身周围生活的“新生代”画家刘小东和王华祥等;第三是中国现代艺术开始受到西方国家的关注,开始走出国门。如1992年栗宪庭策划的“中国现代水墨展”在日本东京世田谷美术馆展出,同年,卡塞尔文献展的外围展邀请了中国艺术家参展。1993年“中国前卫艺术展”先后在德国、荷兰、英国、丹麦等地巡回展出。在中国美术发展中,这种多元和包容的局面前所未有。此后,这种局面逐渐定型。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20多年里,中国美术的发展呈现出多层面、多样化和多人数特点。一方面,创作队伍的人数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在近十多年的时间里,很多美术专业院校逐年扩大招生,很多普通院校也纷纷增设美术院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呈递增的势头。各种艺术专业机构也大力招生并开设美术培训课程。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快速提高,艺术创作成果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社会需求日益细分,不同的社会阶层和不同的社会人群对艺术品有着不同的需要,这就要求艺术品的生产也不断细化。多种风格、多种题材对应着社会的多种需求,这成为中国美术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从美术自身的发展规律来看,这种趋势具有无可争辩的有利因素。从业人数增加和梯队的完善,使优秀人才更加容易脱颖而出。目前,70后、80后艺术家已走到聚光灯下,成为当代艺术最具活力的有生力量。
  (作者为美术评论家、《画刊·今日中国美术》主编)
(本文来源:北京日报
跟贴读取中...
跟贴昵称修改后,论坛昵称也会变哦
复制成功,按CTRL+V发送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网易新闻48小时评论排行
评论249490条
评论197629条
评论186227条
评论183625条
评论177208条
游戏直充:
热门功效:
热门品牌: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间的碰撞
摘要:2011成都双年展期间,一些本土传统艺术家没有到现场观摩。当代艺术虽然拥有看上去很美的繁荣,却遭到一些传统艺术家的冷落;而传统艺术家的这种冷落,也遭遇了当代艺术家的质问。
传统和当代两个艺术圈子为何长期以来形成壁垒?是历史原因的纷争,还是现实造成的格局?记者试图从市场和教育现状两方面着手,进行更深层…
推荐关键字
  2011成都双年展期间,一些本土传统艺术家没有到现场观摩。当代艺术虽然拥有看上去很美的繁荣,却遭到一些传统艺术家的冷落;而传统艺术家的这种冷落,也遭遇了当代艺术家的质问。  传统和当代两个艺术圈子为何长期以来形成壁垒?是历史原因的纷争,还是现实造成的格局?记者试图从市场和教育现状两方面着手,进行更深层次的调查:一方面,对高校的当代艺术和传统艺术的专业设置、师资、生源进行数据调查,对比传统与当代艺术的冷热;另一方面,调查传统与当代艺术作品在拍卖市场的大体情况,以及画廊和收藏家对当代和传统两方面的认可度,从而追问两个圈子的实际生存状态。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当代艺术在舆论繁荣与表象过热之下存在隐忧,而传统艺术表面冷清的背后虽然保持深厚根基,却难逃青黄不接以及与普通民众生活脱节之责。  一方面,年轻学生中追捧当代艺术的在多数,市场上,当代艺术以几个著名的当代艺术家垄断市场为主,普通的当代艺术家们仍在温饱线上挣扎。同时,媒体与公众对此的认知却存在偏差,往往当代艺术和艺术家的新闻能引起极大关注,造成一种当代艺术十分红火的错觉。  另一方面,不少传统艺术家却在&闷声挣大钱&,普遍市场认可度很高,远远高于普通公众的想像。但由于市场炒作和媒体关注远远不够,再加上传统艺术需要深厚功底和多年积淀,所以年轻人往往愿意选择当代艺术,高校的传统艺术教育这一块相对比较惨淡,教师改行,学生放弃,造成后继乏人的尴尬现状。  新鲜出炉的Artprice榜单上,中国当代艺术家可谓声名显赫,张晓刚(微博)以成交总额3006.29万欧元名列第四,周春芽(微博)以1455.23万欧元名列第十。如果说张晓刚在中国当代油画市场上一直扮演着风向标和领跑者的角色,那么周春芽就是后劲十足的收藏新贵。以张晓刚、周春芽等为代表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在拍卖市场正在逐年走高。图为周春芽2011成都双年展参展作品《彼岸桃花》。  高校调查  年轻人学国画的少,是&当代社会生活造就的&  记者以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三所专业从事美术教育的学院为例,进行了相关信息的搜集和统计。  数据显示:实用美术热过纯美术  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下设中国画系、油画系、雕塑系、视觉传达艺术系等。具体到中国画系和油画系,师资力量的对比为:中国画系有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4人,而油画系则拥有教师15名,其中专兼职教授6人,包括何多苓、王承云等著名艺术家,副教授1人,讲师7人,助教1人(数据来自川音美术学院官网)。  而在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现有教职工39名,其中教师25名,包括7名教授,8名副教授,9名讲师和1名助教;中国画系现有教职工19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讲师3人,助教5人(数据来自四川美术学院官网)。  生源方面,以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0届学生为例,美术学中的版画系26人,国画系33人,油画系63人,而艺术设计系总共753人(包括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和动漫艺术设计)(数据来自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官网学生名单)。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各大艺术高校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学生中选择学习油画的多于学习国画的,选择实用美术的又远远多于纯美术的。在师资力量的对比中,传统艺术的师资力量低于当代艺术。  而在学生的培养方向上,以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为例,中国画系的主要方向为:&专业画家、教师等专门人才&,油画系的主要培养方向则是:&能够从事油画艺术创作,并在文化观念领域影响和推进艺术事业发展的专业精英型人才,以及为有志于成为职业画家、艺术专业教师等专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培养适应较广泛社会文化工作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对比可见,油画系的就业出路要更为灵活广泛。  在该校官网上发布的应届毕业生招聘信息也能佐证这个问题。例如日发布的&2012届毕业生第十一周、第十二周招聘会安排表&中,一共有7家公司的招聘信息,其中有两家公司为视觉传达艺术系(含包装、广告、招贴、VI策划、书籍装帧等)专场,一家为动画、数码专场,其他几家公司也都对动画、数码、视觉传达等专业的学生非常青睐,仅有4家公司表示可以接纳国画专业学生。  学当代艺术的多 不仅仅因为赚钱快  针对上述数据得出的情况,川音美院院长马一平向记者解释说:&高等教育要立足于当代社会生活,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的文化艺术大环境也在变化,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也在变化。&马院长说,基于这个基本思路,川音美术学院一方面在传统的纯艺术专业上坚持发展,另外,为了更大的市场需求,设计类专业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我们不可能去培养大批量的纯艺术方面的艺术家,而是需要大量地去培养符合当代社会需求的设计类人才,所以,我们的美术教育需要具有当代文化的精神。&  马院长向记者介绍了川音美院如何在保持和发扬传统的前提下,融入当代性。&比如最为传统的中国画系增加一些实验性课程的单元,类似实验水墨这样的课程,试图与当代大背景呼应和接轨。与此同时,我们依然重视油画专业学生的传统写实基本功。在国外,很多基础训练课已经被淡化,而我们还在坚持。&马院长说,由于这样的改革,学生不但不排斥当代艺术,反而很热心于当代艺术。  马院长说,学校也对包括纯艺术类的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做了一个追踪,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继续从事本专业的创作,成为职业画家,或者签约画廊,或者卖作品维持生计;第二类是在各院校当教师;第三类则是转向设计工作。马院长说,暂时还没有一个确切的数据表明这类学生的数量,&但不是大部分&。  至于现在选择传统的中国画系的学生远远少于油画、雕塑、设计类的专业,是否是因为当代艺术赚钱更加短平快的说法,马院长表示:&这个因素其实不重要,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画系的就业面相对比较窄。&马院长说,年轻人选择油画专业的多,国画专业的少,其实是&当代社会生活造就的现象&。他举例说,现在看戏的人也少啊,因为影视发达了,观众的选择就多了。  市场调查  当代艺术热闹受追捧 传统艺术&闷声挣大钱&  &无传统当代之分,只有画作优劣之分&  位于成都市芳沁路的千高原艺术空间不久前上了《芭莎艺术》的&中国画廊排行榜100&榜单,除了北京、上海之外,成都在该榜单中排名第一的就是这家成立于2007年的画廊。从展览和经营的艺术家来看,千高原&算是比较偏当代的&,这个勉强的定义是负责人刘杰说的,因为他并不主张传统与当代的简单对立。  多数人购买的依旧是传统艺术作品  &如果只是孤立地讲传统和当代,这个说法本身有问题。&刘杰说,&古今中外,文化从来都是在发展辨证中前进,已经发生过的都是传统。&在刘杰看来,所谓的传统和当代之间,产生的一些不融合、不理解,&其实不是传统和当代的冲突,是人的问题。就我所知,很多当代艺术家和做当代艺术的人,都热爱传统,收藏传统作品。传统的画家群体里,也有许多人积极接受当代理念。&  不过,刘杰也提到,就他了解,确实有一些固执的传统画家对当代艺术持敌视的态度。&这种心态不能算是保守,而是僵化。&同时他还坦承,就国内的收藏市场而言,&毫无疑问,甭管在北京、上海还是成都,多数人购买的多数作品都是属于传统这个范畴的,毕竟这是大众更为熟悉的审美题材。&  在采访末尾,刘杰还向记者透露了一个消息:纵然是在千高原这样专注当代的画廊,不久也将给一位优秀的传统画家举办个展&&&段七丁。&他的山水画非常棒。&刘杰说。  &有现代理念的国画更有吸引力&  低调的了了阁艺术机构是成都历史颇为悠久、实力也较为雄厚的老牌画廊之一。艺术机构的主持人邓昭宇告诉记者,在他心目中从无传统和当代之分,只有&好的&和&不好的&画。&这些都不重要,国画和油画终究不过是材质而已。甚至有些新的观念和题材,用国画反而更方便表现一些。&至于所谓两种类别的市场和价位,邓昭宇笑言:&画得好的都贵。&他举了两个业内公认很出色的当代工笔画家&&&徐累和郝亮。  &徐累已经很出名了,他用的是传统工笔技法,画面却是完全现代的,然而仔细鉴赏,其中又蕴藏着深层的东方审美观;郝亮还很年轻,他还在川美上学的时候作品就很有市场了。&  邓昭宇还告诉记者,就他的了解,国内较好的画廊都是尊重传统的,&这不意味着我们只接受人们常见的和古人极像的那种传统山水、花鸟,吸引我们的国画形式是有现代理念的。我想如果现在有谁能完全像古人一样生活,真正用传统的理念和方式来创作,应该也是很好的。但现代的环境已经彻底变了,想在绘画中完全回到过去,效果反而造作吧。&记者调查发现:其实不少传统艺术家市场认可度很高,&闷声挣大钱&。  &前卫追求对大众来说还需要一段时间&  和了了阁一样低调的还有汉默画廊,经营的艺术品类型涵盖油画、版画和少量的传统国画。汉默画廊的总经理陈宇帆告诉记者,这类作品较容易为大众所接受,但陈宇帆认为,中国现当代艺术从20世纪中期开始吸收前苏联和西方的东西,&几十年的发展浓缩了人家几百年的艺术进程,包括不少艺术家在内的国人都还没有真正消化吸收,就又开始了对当代、前卫的追求&&&追求本身没有问题,也有很多优秀艺术家出了非常好的作品,但对于大众来说,还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才能慢慢接受。&  对于传统和当代的所谓分野,这位美女老总同样不以为然。&各有各的市场,互为补充。传统也在不断嬗变、不断改造。在我看来,所有活在当下的艺术家们创作的都是当代艺术。&  冷热不均现象的背后  通过记者对高校和市场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一方面,市场并不是人们想像的那样已经抛弃传统艺术,相反,传统艺术还很坚挺;另一方面,当代艺术确实更为活跃,离公众更近,相比之下传统艺术无论是在媒体上还是在公众面前都似乎离得更远。这种市场、观念上的冷热不均究竟是怎样造成的呢?公众和媒体,与市场的认同又如何形成偏差?年轻人为何一边倒热衷于追捧当代艺术?在采访中,相关人士提及最多的是如下两大原因。  1  策展人制度  希望传统艺术也能借鉴  在采访中记者得知,造成传统艺术离公众较远,声势不如当代艺术浩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传统艺术未能像当代艺术那样引进策展人制度。策展人从前期的展览定位、媒体公关,到后期的作品买卖、舆论导向等,都起到了非常专业和重要的作用,是当代艺术走进市场、贴近公众的一个重要原因。  著名工笔画家张自启就向记者表示:&事实上,即使是较为保守的传统国画家,也并不封闭。他们对当代艺术圈的一些比较时尚的做法,尤其是策展人这个形式,都比较认可,并希望许多国画展也能采用这种灵活的方式。&  &策展人&一词源于英文&curator&,全称&展览策划人&,指在艺术展览活动中担任构思、组织、管理的专业人员。&在体制内,策展人的角色就由协会来担任。&张自启说,&和组织相比,肯定是个人更加灵活,给外界的印象也比较时尚、现代。我们都希望国画展也能借鉴这种方式,培养出更多专业而开放的独立策展人。&  对于目前不少传统国画家想要学习当代艺术的策展人制度,身为中国资深著名策展人的顾振清(微博)表示赞同。著名当代艺术家、&理性绘画&代表人物之一的舒群也认为,策展人制度归根结底是一种更加先进的管理概念,&与当代艺术本身一样,具有崭新的活力,如同少年的生命,是一种青春的力量,自然更加鲜活、生动,朝气蓬勃。&  舒群表示,传统艺术当然也有旺盛的生命力,但&它包含着很多退化和过时了的东西&。因此,引进策展人制度&应该会给它带来更加规范的架构和更加现代的面貌,我觉得是件好事。&  2  高校教育传承  不少学校已取消中国画专业  在采访中,传统画家们列举出了日本绘画的例子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前车之鉴:&日本绘画以前很厉害,浮世绘非常有特色,但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就没落了,现在去看日本画家的画,和中国的一模一样,没有特色了。&画家郭汝愚就谈到,他有一次在卢浮宫参加展览,全世界的画都一样,只有中国画是独有的,为此他很骄傲,&但现在的状态,(传统艺术)似乎是青黄不接。&  尽管目前传统艺术在市场上仍占据相当有分量的位置,但人们担心的却是将来。长期以来在主流媒体中无法占据舆论位置,圈子本身也缺乏与普通民众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传递,造成的后果就是,在人们的意识中,传统艺术似乎已经被抛弃,那些拍出天价的中国传统艺术作品,只是属于过世的大师:齐白石、李可染、徐悲鸿、张大千&&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其中之一是当今艺术教育的师资缺乏,&尤其是中国画,不少学校已经取消了中国画专业,没人教,也没人学& 。  著名国画家、四川省美协副秘书长梁时民介绍,目前很多艺术高校对传统书法和绘画方面的教育以及师资力量培养方面&确实有所欠缺。&梁时民认为,&目前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受到外来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年轻人,在心理上接受西方的绘画和艺术技法更为积极,因此对接受传统绘画艺术教育形成了一定冲击。&  不过梁时民很有信心地表示:&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提倡传统文化的回归与重视。我相信随着这一认识的不断加强,传统绘画教育也会慢慢升温。&
(责任编辑:蔡卓)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上一篇:“赵梅林书画篆刻展”亮相南京市博物馆
下一篇:古墙修复引发老南京争议
说说我的看法...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
预展时间:日 14:预展地点:杭州、北京、成都预展时间:日-22日预展地点:上海延安饭店预展时间:日-22日预展地点:吴东魁艺术馆
[] [] [] [] []
12345678910
论坛/博客热点
责任编辑:张晓君 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当下年轻人的机会在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