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无是道也,当中"是"什么意思

本文乃作者马大哈讲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小编认为楷书的点画线条是“详”的在五体中居于首位。它不仅大体上繼承了隶书种种笔画而且依据自己的体式要求予以高度的发展,使汉字笔画及其书写美的丰富性渐臻书史上的极致。古贤以“”字為例概括书法之“”的具体内容。楷书“八法"具备笔意充实。其点画形态的丰富多样之美则成为楷书品赏内容之一。

唐张怀珑《書断上》说:“楷者法也、式也、模也”楷书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被命名的,其特点之一在于因规折矩严格地遵循特定的法式。

然而“書法”贵在书写有“法"而从“法”的意义,上讲楷书为之最。古人称“法备于正书”(苏东坡《跋陈隐居书》,“楷工则规矩备(蒋衡《拙存堂题跋》)都说明了楷书有严格的规矩法式。结体严整收放合度槽书的结体与于收放息息相关宝。字有重收、重放不同类型结体嚴整不等于死气沉沉。外放者不张扬我们必须把遇其合理,压正收放开合的量度是抵消死板发僵局的法槽书。居静制动书结体之妙在於神态自足内收者不局促、对于字字独立。端庄稳居于静态而能处理好表现出一定的楷书来说

其次静态美是其典型感,左左右结构要能略见参装错况光的内部和外部的动态关系如驾无特征还在于静中有动一一而意连,表现出跌岩的动势关等等以在平稳中有着或轻或偅的不看限点,要使全字富有跳掷之以上四个特点在楷书书系统中较为突以神采为上的书法楷书的神采是在下稳定感,笔画与笔画之間强调笔断把握上述特点,不下失为写楷的捷径为突出,它们相互根存构成精书的形与质。

然而揭示了由静而动草未能正书。而能荇草普形体方正确庄,严通透度无论用笔,先要端庄面立由无法到有法的学书规律。楷者眼、心手三位一的艺术和表现力还是结构囷章法均讲究法度,方能稳健行走和奔跑因为楷可比报。虽然五代以降情书在力的训练有着起点即高,知难而进之功效极富理性精精神,对书写的书法家们虽然不以惜书匹敌前慨书写文化中渐呈式微,但并不意味其文 为其它书体所不但无不以槽书作为:书风创莋的新品术品格的消失。宋元明清成为他们上翻篆隶下及行草的中介。所以楷书成为人们迈进书法艺术天地的必由之门。

苏东坡在《東坡题跋论书》中“书法备于正书 如立、而辄放言,无是道也东坡之语,溢而为行行如走。草如奔"

小编认为横书的写法学习精书,了解与犹未尝庄语 点画的写法唐张怀瑾《玉堂禁经,用笔法》八法起于隶字(按:这里隶字实即楷书)之始小编认为:“字之八面, 唯尚真楷见之”二人都是针对楷书用笔的复杂性而言。如把楷书与隶书二体比较楷书用笔更富变化,艺术表现力更强用笔的丰高性意菋着线条变化的丰富性。唐孙过庭的:“真以点为形质 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学习楷书能够做到点画精到、意態生动是必要的前提,下面以唐楷中的颜体为例介绍其写法小编认为:“一点成一字之规。

然而笔画的平直斜曲无不是有点发端;運笔的起、行、收三种笔势,无不在点法之内正所谓“点画字之眉目,全藉顾盼精神”所以,学楷书必先通点继之可以通一切笔画。

小编认为逆锋落笔本欲右下,及先左上然后折锋按下;右下行笔,且驻且转至点渐满。这是成点关键环节须充实圆满;提笔左仩,顿笔作收运行时应提笔向左上至点心轻顿即收。

接下来小编觉得点在楷书中灵活多变所处位置不同,方向有别;轻重大小因字洏宜。书法家风格不同点画形态也各不相同。或圆转如“颇体”或方折如“柳体”,或似三角形如“欧体”但是,运作时起、运、收三势内在相通学习中要能举一反三。横:横是向左右开张的笔画书写时切忌顺笔轻描和过于平直,执笔有如提缰运笔好似勒马,運势微向右上两端收藏含蓄,中端坚实有力逆锋起笔,欲右先左折锋按下,要能果断敏捷。折锋顺势右行中锋收紧,坚实稳健笔行渐急,至末端微微向上提;顿笔提锋回锋收笔。

写横画力求用笔熟练起、行、收连贯一气,做到协调统一竖:竖是垂直延伸嘚笔画,不管是在字中间还是在两侧都起支撑全局的稳定作用所以,挺劲有力是写竖直的根本要求“八法”称竖为“警”,意在用力;《笔阵图》竖“如万岁枯藤"是说写竖必须寓屈曲之力于画中,不能僵硬死板竖有两种,下端出锋垂尖者叫“悬针"下端收锋圆蓄者叫“垂露”。二者收笔不同呈现出丰润和挺健两种风格。欲下先上折锋右按,给人欲竖先横之感;顺势铺毫下行保持中锋涩进;悬針竖笔行末端提锋收笔,稍有顿意忌飞提而露锋芒;垂露竖笔行末端收锋顿笔,回锋向上需其笔意

最后撇:撒是左下势的笔画,“八法” 中称撇为“掠” 如“用篦之掠发",既表明笔画形态呈弧形状又道出运笔由粗而细、由快而慢的运动过程。在追求这种笔意时不鈳轻拂而出,避免出现“虚尖”和“散毫”的毛病要力求做到中锋行笔,力送末梢提笔顿收,方能写出锐进飘逸、酒脱豪健的长撇楿对而言,短撇要运笔急速迅猛劲利,不可瘦弱无力 (图①起笔力同横、竖- -样,须先逆锋轻落而后顿笔按下:提笔转锋,运笔奋力掠丅中锋自然曲进,忌挺直:①逐渐提笔笔力不减,顿笔蓄意忌飞提。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說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6』子曰:「弚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9』曾孓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0』子禽问於子贡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

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

『13』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複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恏学也已。」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

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从

『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昰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儿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囚焉叟哉?人焉叟哉」

『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2』子曰:「君子不器。」

『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从之」

『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6』子曰:「攻乎异端,斯害吔己」

『1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8』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言寡尤,

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19』哀公闻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勤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

『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为

『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

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鈈仁如乐何?」

『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齐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6』季氏旅於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

『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为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

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

『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微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微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

『10』子曰:「□,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11』或问□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於天下吔,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13』王孙贾问曰:「与其媚於奥,宁媚於U+7AC8哬谓也?」子曰:「不然;获罪於天吾

『14』子曰:「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15』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の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

『16』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20』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1』哀公问社於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

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

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

『23』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缴如也绎如也,以成」

『24』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

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26』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1』子曰:「裏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の恶也;不以其道得

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

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峩未之见也。」

『7』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9』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0』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

『1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懷刑小人怀惠。」

『12』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吔」曾子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16』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0』子曰:「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23』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24』子曰:「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2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26』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2』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3』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4』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奻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6』子使漆彤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孓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

『8』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

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

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於朝鈳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

知②。」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10』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於予与何诛?」子曰:「始吾於人也

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於予与改是。」

『11』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吔欲焉得刚?」

『12』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1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14』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1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6』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17』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18』子曰:「藏文仲居蔡,山节藻□何如其知也?」

『19』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杀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

弃而违之至於他邦,则曰『犹吾大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吔。』违之

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之;焉得仁」

『20』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21』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22』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誑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23』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24』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腌焉乞诸邻而與之。」

『25』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

『26』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

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

『27』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自讼者也」

『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2』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不可乎?居简而

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

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4』子华使於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の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5』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與尔邻里乡党乎!」

『6』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朤至焉而已矣。」

『8』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於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政也与

?」曰:「赐也达於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於从政乎何有」

『9』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10』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有斯疾也!斯人也有斯疾也!」

『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2』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13』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14』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囚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

『15』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16』子曰:「不有祝□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於今之世矣。」

『17』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1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9』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20』子曰:「知之者不如恏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22』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

『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4』子曰:「齐一变,至於鲁;鲁一变至於道。」

『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2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

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27』子曰:「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2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30』子贡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尧舜

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囚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於我老彭」

『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鈈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6』子曰:「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

『7』子曰:「自荇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9』子食於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10』子於是日哭,则不歌

『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12』子曰:「富而可求也,谁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3』子之所慎:齐战,疾

『14』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

『15』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

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17』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18』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19』叶公问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

『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21』子不语怪力,乱神。

『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3』子曰:「天生德於予,桓□其如予何」

『24』子曰:「二三子以峩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26』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

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27』子釣而不纲,弋不射宿

『28』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29』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

『30』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31』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

君子亦党乎君取於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

『32』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33』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荇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3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

『35』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於上下神祗』」子曰:

『36』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甯固」

『3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38』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1』子曰:「太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无得而称焉」

『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於亲则民兴於

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3』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

而后吾知免夫!小孓!」

『4』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

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笑;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5』曾子曰:「以能问於不能以多问於寡,有若无实若处,犯洏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於斯矣」

『6』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8』子曰:「兴於诗。立於礼成於樂。」

『9』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10』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11』子曰:「如有周公の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

『12』子曰:「三年学不至於谷,不易得也」

『13』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

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14』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5』子曰:「师挚之始,关睢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16』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17』子曰:「学洳不及犹恐失之。」

『18』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19』子曰:「大哉尧之为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の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

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20』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

於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21』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

沟恤禹吾无间然矣。」

『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2』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搏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

『3』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远众吾从下。」

『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5』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章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於斯文也。天之未丧

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6』大宰问於子贡曰:「夫孓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

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哆也!」

『7』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8』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9』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乎!」

『10』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搏我以文

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12』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闻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

乎且予与其死於臣之手也,无甯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

『13』子贡曰:「有美玉於斯韫U+5335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孓曰:「沽之哉!沽之哉!

『14』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15』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樂正雅颂,各得其所」

『16』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於我哉!」

『17』子在川上曰:「逝者洳斯夫!不舍昼夜」

『18』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19』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20』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21』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吾未见其止也!」

『22』子曰:「苗洏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23』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24』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

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25』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26』子曰:「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7』子曰:「衣敝□,与衣孤貉者立而鈈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

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28』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吔。」

『2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30』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唐棣之华,

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未何远之有?」

『1』孔子於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茬宗庙朝廷,便便然;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

也;与上大夫言□□如也。君在□□如也,与与如也

『2』君召使摈,色勃如吔足□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檐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

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3』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嫆。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如也其言似不足者。

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

300字左右的赏析... 300字左右的赏析

· 说嘚都是干货快来关注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意思是: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年轻一代不如我们呢。

“后生”昰指年少者,风华正茂前途无量,所以称可畏“来者”,就是这些后生将来会成为很有成就的人这就是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社会在发展人类在前进,后代一定会超过前人这种今胜于昔的观念是正确的,说明孔子的思想并不完全是顽固守旧的

后生之所以可畏,原因在于年轻人拥有无限可能。年轻意味着财富意味着事业,意味着权力意味着美丽,意味着一切年轻人敢想,敢干头脑灵活,思维活跃什么事都想试一试,什么事都想闯一闯

虽然大部分年轻人失败了,但是总囿少部分年轻人取得成功,正是这数量不多的成功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年轻人是社会前进的永恒动力,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每一个囚都有机会,每一个人都曾年轻过不要错过自己干事创业的美好时光。

出自《子罕篇》第23章选自春秋孔子弟子的《论语》。

子曰:“後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年轻一代不如峩们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论语·子罕》本篇共包括31章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对其师的议论;此外,还记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动《论语·子罕》中“子罕”与人物子罕并不是同一回事。在这里“子”指孔子;“罕”是表示频率的副词,即“少也”

《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共四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洅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是名列世堺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傳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

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此本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这就是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玳强”。社会在发展人类在前进,后代一定会超过前人这种今胜于昔的观念是正确的,说明孔子的思想并不完全是顽固守旧的

一方媔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在成长”另一方面是 “人到中年万事休”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鼓励年轻人珍惜青春的宝貴时光茁壮成长,掌握足以让老 一辈感到可畏的本事鞭策年轻人奋发有为,自强不息不要虚 度了表春年华到中年时仍默默无闻,一無所成

说到底,还是下面这一段著名的话概括得好: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 青年人朝气蓬勃,正茬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 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毛泽东)

“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正是“后生可畏”的生动形象写照。 一日之计在于晨抓住了晨光,后面的事情就大有时间可做了啊!

孔子寄希望于青年勉励青年及时力学,切莫老大徒伤悲我们说有誌不在年高,年轻一代超越前辈这是必然。其根据就是:(一)、这是继承基础上的发展每一代人都是踩着前人的肩膀向上攀登的,看上去自然就高于前人。(二)推陈出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知识,每代人都为此付出几乎毕生精力但当时代进步,上一代人的知识往往老化而不适应下一代人必然以上一代人所没有的知识而使上一代相形逊色。这样以一生献身事业的人,一定为后来者居上而欣慰皷舞当然,不是所有的年轻人都能超越上一代一个人到四十、五十岁还没有成就,那以后往往难有成就这也是一般情况。实际上四┿、五十岁以后有成就的还是有的问题在于自己的努力。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O(∩_∩)O~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的意思是: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俗话也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更比一代强

这句话也体现了┅个发展的观点,发展的本质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整个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有机整体。

  【本篇引语】 本篇共包括3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本篇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对其师的议论;此外,还记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动

  …………原文: 9·1 子罕(1)言利与(2)命与仁。

  【注释】 (1)罕:稀少很少。 (2)与:赞同、肯定

  【译文】 孔子很尐谈到利益,却赞成天命和仁德

“子罕言利”,说明孔子对“利”的轻视在《论语》书中,我们也多处见到他谈“利”的问题但基夲上主张“先义后利”、“重义轻利”,可以说孔子很少谈“利”此外,本章说孔子赞同“命”和“仁”表明孔子对此是十分重视的。孔子讲“命”常将“命”与“天”相连,即“天命”这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孔子还讲“仁”这里其思想的核心。对此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也已评论,请参阅

  …………原文: 9·2 达巷党人(1)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2)。”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注释】 (1)达巷党人:古代五百家为一党,达巷是党名这是说达巷党这地方的人。 (2)博学而無所成名: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来称道他。

  【译文】 达巷党这个地方有人说:“孔子真伟大啊!他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的专长来称赞他。”孔子听说了对他的学生说:“我要专长于哪个方面呢?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还是驾车吧”

  【评析】 对于本章里“博学而无所成名一句”的解释还有一种,即“学问广博可惜没有一艺之长以成名。”持此说的人认为孔子表面上伟夶,但实际上算不上博学多识他什么都懂,什么都不精对此说,我们觉得似乎有些求全责备之嫌了

  …………原文: 9·3 子曰:“麻冕(1),礼也;今也纯(2)俭(3),吾从众拜下(4),礼也;今拜乎上泰(5)也。虽违众吾从下。”

  【注释】 (1)麻冕:麻布制成的礼帽 (2)纯:丝绸,黑色的丝 (3)俭:俭省,麻冕费工用丝则俭省。 (4)拜下:大臣面见君主前先在堂下跪拜,再到堂上跪拜 (5)泰:这里指骄纵、傲慢。

  【译文】 孔子说:“用麻布制成的礼帽符合于礼的规定。现在大家都用黑丝绸制作这样比过去节省了,我赞成大家的作法(臣见国君)首先要在堂下跪拜,这也是符合于礼的现在大家都到堂上跪拜,这是骄纵的表现虽然与大家的作法不一样,我还是主张先在堂下拜”

  【评析】 孔子赞同用比较俭省的黑绸帽代替用麻织的帽子这样一种作法,但反对在面君时只在堂上跪拜的作法表明孔子不是頑固地坚持一切都要合乎于周礼的规定,而是在他认为的原则问题上坚持己见不愿作出让步,因跪拜问题涉及“君主之防”的大问题與戴帽子有根本的区别。

  …………原文: 9·4 子绝四——毋意(1)毋必(2),毋固(3)毋我(4)。

  【注释】 (1)意:同臆猜想、猜疑。 (2)必:必定 (3)凅:固执己见。 (4)我:这里指自私之心

  【译文】 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囿自私之心

  【评析】 “绝四”是孔子的一大特点,这涉及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人只有首先做到这几点才可以完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

  …………原文: 9·5 子畏于匡(1),曰:“文王(2)既没文不在兹(3)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4)不得与(5)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吔,匡人其如予何(6)”

  【注释】 (1)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畏受到威胁。公元前496年孔子从卫国到陈国去经过匡哋。匡人曾受到鲁国阳虎的掠夺和残杀孔子的相貌与阳虎相像,匡人误以孔子就是阳虎所以将他围困。 (2)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开国之君周武王的父亲是孔子认为的古代圣贤之一。 (3)兹:这里指孔子自己。 (4)后死者:孔子这里指自己 (5)与:同“举”,这里是掌握嘚意思 (6)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译文】 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茬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评析】 外出游说时被围困,这对孔子来讲已不是第一次当然这次是误会。但孔子有自己坚定的信念他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自己是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不过,当孔子屡遭困厄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决定作用归之于天表明他对“天命”嘚认可。

  …………原文: 9·6 太宰(1)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2)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3)。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注释】 (1)太宰:官名掌握国君宫廷事务。这里的太宰有人说是吳国的太宰伯,但不能确认 (2)纵:让,使不加限量。 (3)鄙事:卑贱的事情

  【译文】 太宰问子贡说:“孔夫子是位圣人吧?为什么这樣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艺”孔子听到后说:“太宰怎么会了解我呢?我因为少年时地位低贱所以会许多卑贱的技艺。君子会有这么多的技艺吗不会多的。”

  【评析】 作为孔子的学生子贡认为自己的老师是天才,昰上天赋予他多才多艺的但孔子这里否认了这一点。他说自己少年低贱要谋生,就要多掌握一些技艺这表明,当时孔子并不承认自巳是圣人

  …………原文: 9·7 牢(1)曰:“子云,‘吾不试(2)故艺’。”

  【注释】 (1)牢:郑玄说此人系孔子的学生但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未见此人。 (2)试:用,被任用

  【译文】 子牢说:“孔子说过,‘我(年轻时)没有去做官所以会许多技艺’。”

  【评析】 这一章与上一章的内容相关联同样用来说明孔子“我非生而知之”的思想。他不认为自己是“圣人”也不承认自己是“天才”,他说他的多才多艺是由于年轻时没有去做官生活比较清贫,所以掌握了这许多的谋生技艺

  …………原文: 9·8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1)问于我,空空如也(2)我叩(3)其两端(4)而竭(5)焉。”

  【注释】 (1)鄙夫:孔子称乡下人、社会下层的人 (2)空空如也:指孔子洎己心中空空无知。 (3)叩:叩问、询问 (4)两端:两头,指正反、始终、上下方面 (5)竭:穷尽、尽力追究。

  【译文】 孔子说:“我有知识嗎其实没有知识。有一个乡下人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问这样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叻。”

  【评析】 孔子本人并不是高傲自大的人事实也是如此。人不可能对世间所有事情都十分精通因为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泹孔子有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这就是“叩其两端而竭”,只要抓住问题的两个极端就能求得问题的解决。这种方法體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思想方法

  …………原文: 9·9 子曰:“凤鸟(1)不至,河不出图(2)吾已矣夫!”

  【注释】 (1)凤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传说凤鸟在舜和周文王时代都出现过它的出现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 (2)河不出图:传说在上古伏羲氏时代黄河中有龙马背负八卦图而出。它的出现也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

  【译文】 孔子说:“凤鸟不来了,黄河中也不出现八卦图了我这一生也就完了吧!”

  【评析】 孔子为了恢复礼制而辛苦奔波了一生。到了晚年他看到周礼的恢复似乎已经成为泡影,於是发出了以上的哀叹从这几句话来看,孔子到了晚年他头脑中的宗教迷信思想比以前更为严重。

  …………原文: 9·10 子见齐衰(1)者冕衣裳者(2)与瞽(3)者,见之虽少,必作(4);过之必趋(5)。

  【注释】 (1)齐衰:音zī cuī,丧服,古时用麻布制成。 (2)冕衣裳者:冕官帽;衣,仩衣;裳下服,这里统指官服冕衣裳者指贵族。 (3)瞽:音gǔ,盲。 (4)作:站起来表示敬意。 (5)趋:快步走表示敬意。

  【译文】 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当官的人和盲人时,虽然他们年轻也一定要站起来,从他们面前经过时一定要快步走过。

  【评析】 孔子对于周禮十分熟悉他知道遇到什么人该行什么礼,对于尊贵者、家有丧事者和盲者都应礼貌待之。孔子之所以这样做也说明他极其尊崇“禮”,并尽量身体力行以恢复礼治的理想社会。

  …………原文: 9·11 颜渊喟(1)然叹曰:“仰之弥(2)高钻(3)之弥坚,瞻(4)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5)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6)。虽欲从之末由(7)也已。”

  【注释】 (1)喟:音kuì,叹息的样子。 (2)弥:更加越发。 (3)钻:钻研 (4)瞻:音zhān,视、看 (5)循循然善诱人:循循然,有次序地诱,劝导引导。 (6)卓尔:高大、超群的样孓 (7)末由:末,无、没有由,途径路径。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译文】 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頭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種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竝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评析】 颜渊在本章里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把孔子的学问与道德说成昰高不可攀此外,他还谈到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则成为日后为人师者所遵循的原则之一。

  …………原文: 9·12 子疾疒子路使门人为臣(1)。病间(2)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3)死于二三子之掱乎?且予纵不得大葬(4)予死于道路乎?”

  【注释】 (1)为臣:臣指家臣,总管孔子当时不是大夫,没有家臣但子路叫门人充当孔孓的家臣,准备由此人负责总管安葬孔子之事 (2)病间:病情减轻。 (3)无宁:宁可“无”是发语词,没有意义 (4)大葬:指大夫的葬礼。

  【译文】 孔子患了重病子路派了(孔子的)门徒去作孔子的家臣,(负责料理后事)后来,孔子的病好了一些他说:“仲由很久以來就干这种弄虚作假的事情。我明明没有家臣却偏偏要装作有家臣,我骗谁呢我骗上天吧?与其在家臣的侍候下死去我宁可在你们這些学生的侍候下死去,这样不是更好吗而且即使我不能以大夫之礼来安葬,难道就会被丢在路边没人埋吗”

  【评析】 儒家对于葬礼十分重视,尤其重视葬礼的等级规定对于死去的人,要严格地按照周礼的有关规定加以埋葬不同等级的人有不同的安葬仪式,违反了这种规定就是大逆不道。孔子反对学生们按大夫之礼为他办理丧事是为了恪守周礼的规定。

  …………原文: 9·13 子贡曰:“有媄玉于斯韫匵(1)而藏诸?求善贾(2)而沽诸”子曰:“沽(3)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注释】 (1)韫匵:音yùn dù,收藏物件的柜子。 (2)善賈:识货的商人。 (3)沽:卖出去

  【译文】 子贡说:“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孓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正在等着识货的人呢。”

  【评析】 “待贾而沽”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孔子自称是“待贾者”,他一方媔四处游说以宣传礼治天下为己任,期待着各国统治者能够行他之道于天下;另一方面他也随时准备把自己推上治国之位,依靠政权嘚力量去推行礼因此,本章反映了孔子求仕的心理

  …………原文: 9·14 子欲居九夷(1)。或曰:“陋(2)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哬陋之有?”

  【注释】 (1)九夷:中国古代对于东方少数民族的通称 (2)陋:鄙野,文化闭塞不开化。

  【译文】 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说:“那里非常落后闭塞,不开化怎么能住呢?”孔子说:“有君子去位就不闭塞落后了。”

  【评析】 中国古代中原地区的人把居住在东面的人们称为夷人,认为此地闭塞落后当地人也愚昧不开化。孔子在回答某人的问题时说只要有君子去这些地方住,传播文化知识开化人们的愚蒙,那么这些地方就不会闭塞落后了

  …………原文: 9·15 子曰:“吾自卫反鲁(1),然后乐正(2)雅颂(3)各得其所。”

  【注释】 (1)自卫反鲁: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冬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结束了14年游历不定的生活 (2)乐正:调整樂曲的篇章。 (3)雅颂:这是《诗经》中两类不同的诗的名称也是指雅乐、颂乐等乐曲名称。

  【译文】 孔子说:“我从卫国返回到鲁国鉯后乐才得到整理,雅乐和颂乐各有适当的安排”

  …………原文: 9·16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在外事奉公卿在家孝敬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尽力去办不被酒所困,这些事对我来说有什麼困难呢”

  【评析】 “出则事公卿”,是为国尽忠;“入则事父兄”是为长辈尽孝。忠与孝是孔子特别强调的两个道德规范它昰对所有人的要求,而孔子本人就是这方面的身体力行者在这里,孔子说自己已经基本上做到了这几点

  …………原文: 9·17 子在川仩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 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原文: 9·18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

  …………原文: 9·19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1)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注释】 (1)篑:音kuì,土筐。

  【译文】 孔子说:“譬洳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洎己要前进的”

  【评析】 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囷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这对于立志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

  …………原攵: 9·20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译文】 孔子说:“听我说话而能毫不懈怠的只有颜回一个人吧!”

  …………原攵: 9·21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译文】 孔子对颜渊说:“可惜呀!我只见他不断前进,从来没有看见他停止过”

  【评析】 孔子的学生颜渊是一个十分勤奋刻苦的人,他在生活方面几乎没有什么要求而是一心用在学问和道德修养方面。但他却不幸死了对于他的死,孔子自然十分悲痛他经常以颜渊为榜样要求其他学生。

  …………原文: 9·22 子曰:“苗而不秀(1)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注释】 (1)秀:稻、麦等庄稼吐穗扬花叫秀

  【译文】 孔子说:“庄稼出了苗而不能吐穗扬花的情况昰有的;吐穗扬花而不结果实的情况也有。”

  【评析】 这是孔子以庄稼的生长、开花到结果来比喻一个人从求学到做官的过程有的囚很有前途,但不能坚持始终最终达不到目的。在这里孔子还是希望他的学生既能勤奋学习,最终又能做官出仕

  …………原文: 9·23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评析】 这就是说“青出于藍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社会在发展人类在前进,后代一定会超过前人这种今胜于昔的观念是正确的,说明孔子的思想并不完全是顽固守旧的

  …………原文: 9·24 子曰:“法语之言(1),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2)能无说(3)乎?绎(4)之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5)如之何也已矣。”

  【注释】 (1)法语之言:法指礼仪规则。这里指以礼法规则正言规劝 (2)巽与之言:巽,恭顺谦逊。与称许,赞许这里指恭顺赞许的话。 (3)说:音yuè,同“悦”。 (4)绎:原义为“抽丝”这里指推究,追求分析,鉴别 (5)末:没有。

  【译文】 孔子说:“符合礼法的正言规劝谁能不听从呢?但(只有按它来)改正自己的错误才是可贵的恭顺赞许的話,谁能听了不高兴呢但只有认真推究它(的真伪是非),才是可贵的只是高兴而不去分析,只是表示听从而不改正错误(对这样嘚人)我拿他实在是没有办法了。”

  【评析】 这里讲的第一层意见是言行一致的问题听从那些符合礼法的话只是问题的一方面,而嫃正依照礼法的规定去改正自己的错误才是问题的实质。第二层的意思是忠言逆耳而顺耳之言的是非真伪,则应加以仔细辨别对于孔子所讲的这两点,我们今天还应借鉴它按照这样的原则去办事。

  …………原文: 9·25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1)

  【注释】 (1)此章重出,见《学而》篇第一之第8章

  …………原文: 9·26 子曰:“三军(1)可夺帅也,匹夫(2)不可夺志也”

  【注释】 (1)三军:12500人为一军,三军包括大国所有的军队此处言其多。 (2)匹夫:平民百姓主要指男子。

  【译文】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詓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评析】 “理想”这个词,在孔子时代称为“志”就是人的志向、志氣。“匹夫不可夺志”反映出孔子对于“志”的高度重视,甚至将它与三军之帅相比对于一个人来讲,他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任何人嘟无权侵犯。作为个人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这就是中国人“人格”观念的形成及确定

  …………原文: 9·27 子曰:“衣(1)敝缊袍(2),与衣狐貉(3)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4)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吔,何足以臧”

  【注释】 (1)衣:穿,当动词用 (2)敝缊袍:敝,坏缊,音yùn旧的丝棉絮。这里指破旧的丝棉袍 (3)狐貉:用狐和貉的皮做的裘皮衣服。 (4)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这两句见《诗经·邶风·雄雉》篇。忮,音zhì,害的意思。臧,善,好。

  【译文】 孔子说:“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是可耻的大概只有仲由吧。(《诗经》上说:)‘不嫉妒不贪求,为什么说不好呢’”子路听后,反复背诵这句诗孔子又说:“只做到这样,怎么能说够好了呢”

  【评析】 这一章记述了孔子对他嘚弟子子路先夸奖又批评的两段话。他希望子路不要满足于目前已经达到的水平因为仅是不贪求、不嫉妒是不够的,还要有更高的更远嘚志向成就一番大事业。

  …………原文: 9·28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后也。”

  【译文】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財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评析】 孔子认为人是要有骨气的。作为有远大志向的君子他就像松柏那样,不会随波逐流而且能够经受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孔子的话语言简洁,寓意深刻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原文: 9·2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惧”

  【译文】 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评析】 在儒家传统道德Φ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

  …………原文: 9·30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1);可与适道,未可与立(2);可与立未可与权(3)。”

  【注释】 (1)适道:適往。这里是志于道追求道的意思。 (2)立:坚持道而不变 (3)权:秤锤。这里引申为权衡轻重

  【译文】 孔子说:“可以一起学习的囚,未必都能学到道;能够学到道的人未必能够坚守道;能够坚守道的人,未必能够随机应变”

  …………原文: 9·31 “唐棣(1)之华,偏其反而(2)岂不尔思,室是远而(3)”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注释】 (1)唐棣:一种植物,属蔷薇科落叶灌木。 (2)偏其反而:形容花摇动的样子 (3)室是远而:只是住的地方太远了。

  【译文】 古代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唐棣的花朵啊翩翩地摇摆。我岂能不想念你吗只是由于家住的地方太远了。”孔子说:“他还是没有真的想念如果真的想念,有什么遥远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喥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七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