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的翻译

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题库系统分析,
试题“ 记雪月之观
【明】沈周
丁未①之岁,冬暖无雪。戊申②正...”,相似的试题还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1.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京师乘风雪/自:自己B.越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C.余始循以入/循:沿着D.磴几不可登/几:几乎2.下列加粗的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A.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B.或曰:此东海也C.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3.下列句子中与“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B.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C.古之人不余欺也D.今以钟磬置水中4.下面对这段文字意思的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记叙了登泰山的经过,着重记叙了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B.作者先从北京到泰安,历以齐河、长清、泰山西北谷、长城。C.作者登山的路线是:南麓、中谷、中岭、西谷、山巅。D.“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描绘出一幅夕照美景,对雾的描写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新颖别致,风格独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甲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邀,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壤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乙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苏轼《赤壁赋》)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缘染溪,斫榛莽
B.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C.七月既望
望:月满为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
D.纵一苇之所如
纵:任凭。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故为之文以志
作《师说》以贻之
B.而不知其所穷
其皆出于此乎
C.游于是乎始
月出于东山之上
D.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不知东方之既白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壤为类”,说明西山的特殊,是用其他山来衬托西山的独特,突出“始游”的惊喜。
B.“心凝形释”,在西山,柳宗元身处自然之中,思想专注,简直忘记了自己身体的存在,与他前文的“恒惴栗”形成鲜明对比。
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想象的运用,升华了感情,使苏轼突破了被贬谪的痛苦,走向开朗乐观的人生。
D.对比这两段文字,同是被贬谪,同样有郁闷,但两位作家都有个性化的表述,各有千秋,当然也可看出语言上有继承。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1—3题。登泰山记姚鼐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也。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①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①摴蒱:古代的一种博戏,如今天的骰子。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
稍:逐渐、渐渐B.戊申晦,五鼓
晦:农历每月最末一天C.崖限当道者
当:挡住D.其远古刻尽漫失
漫:弥漫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②不敢兴兵以据大王B.①古谓之天门溪水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C.①余所不至也
②顾计不知所出耳D.①其级七千有余
②失其所与,不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文章围绕作者的游踪,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雪后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B.文章第三段,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时、日出后这两个时间段的景色,展示出一幅泰山日出变化迅速的画面。C.本文的侧面描写很巧妙。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再借山顶俯视时“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D.本文是姚鼐的代表作,也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之一。文章语言简洁生动,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4.翻译下列句子。(1)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译文:                                      (2)杀人如不能举,邢人如恐不胜。译文:                                        (3)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译文:                                     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
&(1人关注)锱铢斋编号读书笔记之四 - 简书
<div class="fixed-btn note-fixed-download" data-toggle="popover" data-placement="left" data-html="true" data-trigger="hover" data-content=''>
写了54442字,被151人关注,获得了176个喜欢
锱铢斋编号读书笔记之四
⑴遥念史铁生。刚看到他去世的消息时,以为是误传,但很快就确认了。然后想多读读他的文章,因为相信理解才是最好的纪念,只有认真读作品,才能接近这位扶轮问路的思想者。对,是思想者,不仅用概念、推理和判断,更用生命、时间和空间。重新开始读的第一本是《史铁生诗选》,第一篇竟然是《今晚我想坐到天明》,人却最终选择在天明之前离开了。是已经探问到那最后的路程了吗,路的起点是不是在地坛,你的坚韧与迷惘会继续发出光芒,引领你走向所有想去的地方。生命果然是根动人的琴弦,可谁还会像你那样用心来拨动?
图片选自网络,诚谢
⑵鲁迅在《&且介亭杂文&序言》里有这样几句:“分类有益于揣摩文章,编年有利于明白时势,倘要知人论世,是非看编年的文集不可的,现在新作的古人年谱的流行,即证明着已经有许多人省悟了此中的消息”。近来读《梁启超年谱长编》,也觉得比读一般的历史书要详实、生动,从这样的地方或许更能看清历史的真相。⑶顾随曾这样评价孔子:“思想复杂是从生活得来。复杂是横面的,但他的思想深刻,我们浮浅;他的眼光高,我们眼光低;他是巨人,我们是小孩……我们在横的方面没有那样经验,在纵的方面,我们又没有天才眼光之高、思想之深。即以‘君子’而论,&论语&中所论每节不同。他是巨人,我们不成,跟不上。他的话都是诸峰一脉。而我们甭说追不上,连懂都懂不了。有的事我们干不了可是懂得了,想得到;而&论语&之说君子,甭说办,连想也不成……孔子我们跟不上,但曾子老实,与我们相近,你学尚易”。儒家思想如此博大精深,只有循序渐进,才有可能入得门径。⑷《白雨斋词话》卷五第九十一条:“无论作诗作词,不可有腐儒气,不可有俗人气,不可有才子气。人第知腐儒气、俗人气之不可有,而不知才子气亦不可有也。尖巧新颖,病在轻薄,发扬暴露,病在浅尽。腐儒气,俗人气,人犹望而厌之;若才子气,则无不望而悦之矣,故得病最深”,读到这里不禁想到,陈廷焯该如何看待东坡?继续读下去,终于有了答案,卷六第五十八条写道:“和婉中见忠厚易,超旷中见忠厚难,此坡仙所以独绝千古也”。⑸读仇兆鳌的《杜少陵集详注》,不禁想起现在许多学者的文章中那些密密麻麻的注释。总感觉现在的学者做学问有点密植了,这样不利于学术空间的形成与生长。做学问也要懂得疏密得当,否则真理的阳光、知识的空气和生活的肥料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的。⑹张荫麟的《中国史纲》不愧是大家手笔,无论是立论还是行文,均属一流。如论述春秋前后的“士”时,这样写道:“士字原初指执干(盾)、戈、佩弓、矢的武士,其后却渐渐变成专指读书、议论的文人。为什么同一个字其先后的意义恰恰对极地相反?懂得此中的原因,便懂得春秋以前和以后的社会一大差别。在前一个时代所谓教育就是武士的教育,而且唯有武士是最受教育的人;在后一个时代,所谓教育,就是文士的教育,而且唯有文士是最受教育的人。士字始终是指特别受教育的人,但因为教育的内容改变,它的涵义也就改变了”。所谓深入浅出,大概就是这样的吧。⑺冯唐针对陈子善先生的那篇《你不能不读董桥》,写了《你一定不可多读董桥》,其中谈到:“董桥的好处,反反复复说,无非两点:文字和古意”。我觉得不是这样的,即以文字论,能够达到董桥的水平的有几个,写出来看看,自然明白;至于古意,也并不是整天偎在秦砖汉瓦里——如果是这样,古董商人都成文字高手了。古意是对传统文化的那份珍惜和向往,是从对比的角度来探究古今的不同,而不是用对立的眼神来清除那些与自己的意愿不相符的。冯唐在文章里将董桥与艺妓、与不讲卫生的糙汉相比较,真是不可思议。董桥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人,你是七零后,对一个同行的前辈,应有起码的尊重吧。黄灿然在《必要的角度》里曾对董桥的过分“古雅”的汉语翻译指出缺点,但黄灿然因此就说“相对于董桥的保守或考虑不周到的汉语观,他们的大陆同行就开放多了”,这话自信得有些过了,黄灿然接着将董桥与卞之琳对比,以证明其说法之正确。而这种对比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因为董桥是出版家、编辑、作家于一身,而卞之琳是诗人、学者、翻译家于一体,身份的不同会导致其翻译时的着眼点不同,且两人的年龄相隔不少,风格成熟的时间也不一样。当卞之琳能够成熟地进行翻译时,董桥可能还在摸索的过程中,就像写作一样。进入新世纪以来,董桥不是就开始对“故事”感兴趣了吗?而对原先着意刻画的意趣看淡了。黄灿然谈到,思果和董桥的观点往往与他们的宽容的态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我发现,其原因在于他们都没有很好地领会到语言是经常处于变动中的,没有很好地理解作者的另一套心思和动机……最重要的是,没有把汉译与汉语纳入汉语的现实中去加以考虑”,可董桥的写作的“变动”,你注意到了吗?接着黄灿然举了董桥的几个翻译作为例证,其中有几个是董桥对官方的译文,董桥将本来正式场合的现代英语翻译得过于“古雅”,是有些过了,但黄灿然因此评论道:“原作者用的是公共语言,译者却要倾尽个人文学才能来为其粉饰。这里也许还存在着权力崇拜”,这样的揣测,就不必了吧。冯唐自有冯唐的不可及处,记得在网上第一次看到其《中文小说:体会时间流逝中那些生命感动》时,顿感前所未有的舒畅,当得知其奇特的人生经历后,更觉其人不俗。董桥也有董桥的高明手段,他对传统文化如此沉醉,是因为识得个中滋味的,是有早年戒尺和冷板凳的功底作为支撑的,而且他对文化与文化人的那种同情和理解,值得欣赏和尊重。你有你的三里屯的历经风尘的老板娘的媚眼如丝,他有他的记忆中的榕须飘潇的旧台北的缠绵秋水,何必较劲,天涯一相逢,把酒共酌都还来不及,怎么会那样讽刺?让人想起上个世纪叶灵风对林语堂的讥评。叶灵风曾在《小谈林语堂》里谈到他对林的《生活的艺术》始终不敢兴趣,“实在不敢领教”。其实叶与林在读书方面均是那种既冲得进去又打得出来的好手,叶灵凤的作品,无论是三辑《读书随笔》,还是《霜红室随笔》,均可见一位真正爱书者的痴迷与认真,殊为难得;《生活的艺术》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写就的,其中的醇厚风趣是一般作家难以企及的。真羡慕傅雷和钱钟书之间的友谊,两人虽也有过矛盾,但彼此均明白对方的人品和功力,最后仍重归于好。读书人之间的尊重和理解,亦是人间的一片好风景!⑻《读书》杂志何去何从?自从将《读书》杂志三十年的光盘买回来后,就没再买过纸质的了。回想以前在郑州古玩城的旧书摊上,在人声、书声鼎沸的摊子上和书老板讨价还价买以前的《读书》时,是何等的幸福!曾有一次,直接将全年的《读书》搜罗齐全,顿觉人生清明。那典雅素朴的装帧、丰赡隽永的内容,都不忍心多读,想着要慢慢看,得像沙和尚吃人参果一样。但后来就不一样了,像催熟的桃儿,个大汁多,但再也不是以前那个味儿了。无论封面还是内容,都让人质疑。心中的《读书》,想你时你在天边!⑼读《西川的诗》,其中有一首《为骆一禾而作》,第四节:“我怀念你就是怀念一群人/我几乎相信他们是一个人的多重化身/往来于诸世纪的集市和码头/从白云获得授权,从钟声获得灵感/提高生命的质量,创造,挖掘/把风吹雨打的经验转化为崇高的预言/我几乎相信是死亡给了你众多的名字/谁怀念你谁就是怀念一群人/谁谈论他们谁就不是等闲之辈”。向高贵的诗和诗人们致敬!⑽英国盛产书痴。我这里所说的书痴,既含有买书的痴,又含有读书的痴,当然,最好还有写书的痴。只买不看的,成了藏书阁;只看不买的,书店估计不愿意;既看又买,但不写,那就是只富了自己,还是不太仁义。查尔斯·兰姆与乔治·吉辛,都是骨灰级书痴了,又买又看又写,值得格外关注。兰姆的《读书漫谈》充满的是读书人的笑声和泪光,那种一厢情愿让人感受到了什么叫无功利地阅读,兰姆他姐同样也是如此。两人的经历既心酸又甘甜,亲情之中融入了读书的成分,是如此美好。相比兰姆,吉辛就“理性”多了,这也可能与其学习哲学的经历有关,当然,他认可的哲学肯定不是尼采那一脉的。吉辛因为搬迁频繁,不得不卖掉一些书,也因此很懊悔:“如果能够再读一读那套精装的《罗马帝王衰亡史》,该是何等惬意的事啊!唯有那种装潢才能与其神圣的主题相称。人们只要瞥它一眼,就会觉得心旷神怡”,再重置一套新的,对于后来的作者来说,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不过新购的书“是不能与我卖掉的那一套书同日而语的。因为那套书能使我时时想起自己当年买书时的那种蓬头垢面、劳累奔波的艰难情景”。而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吉辛说到:“我可以回顾已走完的过程,那多么渺小啊!我不禁想要大笑一番,可我控制自己,只是微笑一下”。英国书痴的矜持与洒脱,在在可见。⑾雪与梅,均是冬天的好景致。查熊礼汇等人选注的《明清散文集萃》,看到沈周的《记雪月之观》,“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常。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又四囿于雪,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月映清波间,树影晃弄,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可爱。寒浃肌肤,清入肺腑,因凭栏楯上。仰而茫然,俯而恍然;呀而莫禁,眄而莫收;神与物融,人观两奇,盖天将致我于太素之乡,殆不可以笔画追状,文字敷说,以传信于不能从者”。沈周是“明四家”之一,诗写得沉郁顿挫,颇得论者好评,此段描写雪月的文字,既觉渺远又觉亲切,很厉害。中国近代引进西方文学的先驱,同时谙熟桐城派古文的林纾,也曾写有一篇《记超山梅花》,在“景物凄黯无可纪,余索然将返”时,容伯却领着作者走到唐玉潜祠下,此地“花乃大盛。纵横交纠,玉雪一色;步武高下,沿梅得径。远馥林麓,近偃陂陀;丛芬积缟,弥满山谷。几四里始出梅窝,阴松列队,下闻溪声,余来船已停濑上矣。”容伯又说,“冬雪霁后,花益奇丽,过于西溪。”但“西溪余两至,均失梅候”。⑿虽然梁实秋费时三十多年将莎士比亚全集译出,但最流行的——恐怕也是最耐读的还是朱生豪的译本吧。对这位译者,我有三个认识阶段,第一阶段仅仅停留在想象阶段,认为他是一个饱学诗书的老者,聚一生之力译出莎翁戏剧;第二阶段是看了他的照片后,原来这么年轻!那肯定是将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译书上了;第三阶段是在看了《朱生豪情书》后,这时才感到,他的译本能如此精彩,与他的性情和学问息息相关。在署名堂·吉诃德的一封信里,朱生豪写道:“总之我像一头受伤的狗,今天的薪水失了望,把剩余的三十几个铜板寄出了这封信,连买糖也买不成了。因此你想你这人好不好,昨天还要寄一封欠资信来,剥削去我财产的一半!”瞧这对儿情侣多么好玩儿。朱生豪对文艺的见地同样非同一般,在一封信里他写道“在维多利亚三大家中,艾略特最长于性格描写,狄更斯描写主角,总不及描写配角的出色,后者的好处是温情和谐趣的融和,以天真的眼睛叙述世故,把一切人都卡通化起来,但却不是冷酷的讽刺。文章也许是萨克雷写得好。但小说在英国,无论如何赶不上法国同俄国,像福楼拜、屠格涅夫一类的天才,英国毕竟没有”,另有这样的认识:“如果欣赏诗需要天才,那么看电影岂不也要天才?对于艺术的理解力的深浅,完全资于个人的素养,依浸润的程度的深浅而定,与天才无关。正如吃冰淇淋一样,发明制冰淇淋者自然是一个天才,但晓得冰淇淋好吃的人却根本无需乎天才。”在署名兴登堡将军的一封信里,朱生豪不无痛感地谈到,“中国不会产生甚么大的文学家艺术家,从古以来多如此,事实上还是因为中国人太不浪漫,务实际到心理卑琐的地步的缘故,因此情感与想象,两俱缺乏。”最奇异的大概是这封署名子路的信吧:“好人:心烦得想死,可是不再见你一面而死,又有些不甘心。昨夜梦见汉高祖,他要我把《史记》译为英文,费了整天工夫,我把《史记菁华录》上的《项羽本纪》译完,最后一段译不出,我便对他说可以不用译。我告诉了他两句诗句,他大为得意,连忙召集群臣,大开宴会,席上把这两句诗念了出来,说是自己做的(‘年年老我春光里,片片花飞是异乡’),大家一齐喝彩。我说:‘陛下,你忘了,这两句诗是我告诉你的。’他恼羞成怒,便把我的手指头都斫去了。他的女儿因为她父亲太残忍,和我商量把他杀死而一同逃走。未央宫前有一条黑水河,河里荡着一只不系之舟,我们预备乘黑夜坐这舟到上海租界里去……我希望我是个乌龟,不痛快的时候把首尾手脚一齐缩进壳里,一切都不管账。你很可怜,因为你居然会爱我,其实我比蚂蚁还不如。让我忘记一切一切,只记得世上有一个你吧。我疼你,我爱你,我崇拜你”。能翻译莎士比亚的人,理应如此!⒀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朱自清和叶圣陶合作撰写了《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原意是给当时的老师当教参,或指导学生读书用的,现在读起来,其中的许多观点依然鲜明有力。在《&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里,朱自清写道:“诗里无我,实生活里有我。别的文学类型也都有这种情形,不过诗里更容易见出。读诗的人直接吟味那无我的情感,欣赏它的发而中节,自己也得到平静,而且也会渐渐知道节制自己的情感。一方面因为诗里的情感是无我的,欣赏起来得设身处地,替人着想。这也可以影响到性情上去。节制自己和替人着想这两种影响都可以说是人在模仿诗。诗可以陶冶性情,便是这个意思。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也只该是这个意思”,这和王国维的观点有些不同,但也值得思量。⒁读孙克强编著的《唐宋人词话》。其中对柳永的评点计有132条,我觉得其中有5条比较有意思。极力称赞柳永的是曹溶,其于《古今词话序》里谈及:“上不牵累唐诗,下不滥侵元曲者,词之正位也。豪旷不冒苏、辛,秽亵不落周、柳者,词之大家也”。陈振孙也对柳屯田宽容有加,《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尝谓:“柳词格固不高,而音律谐婉,语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尤工于羁旅行役”。徐渭就有点不客气了,《南词叙录》中谈到:“晚唐、五代,填词最高,宋人不及,何也?词须浅近,晚唐诗文最浅,邻于词调,故臻上品。宋人开口便学杜诗,格高气粗,出语便自生破。其间若淮海、耆卿、叔原辈,一二语入唐者有之,通篇则无有”。王士祯更“较真”,《分甘余话》卷二:“凡为诗文,贵有节制,即词曲亦然。正调至秦少游、李易安为极致,若柳耆卿则靡矣。变调至东坡为极致,辛稼轩豪于东坡而不免稍过,若刘改之则恶道矣。学者不可以不辨”。比较起来,还是觉得李慈铭到位,《越缦堂读书记》卷八评道:“余于词非当家,所作者真诗余耳。然于此中颇有微悟。盖必若远若近,忽去忽来,如蛱蝶穿花,深深款款;又须于无情无绪中,令人十步九回,如佛言食蜜,中边皆甜。古来得此旨者,南唐二主、六一、安陆、淮海、小山及李易安《漱玉词》耳。屯田近俗,稼轩近霸,而两家佳处,均契渊微”。⒂读王宏源编注、吕乃岩校注的《中国历代军旅诗赏析》,为之激动不已。其中有北宋抗金名将宗泽的一首《早发》:“伞幄垂垂马踏沙,水长山远路多花。眼中形势胸中策,缓步徐行静不哗”,训练有素的行军队伍和从容自信的将军好像就在眼前。宗泽曾多次力谏宋高宗收复失地,临终时犹连呼三次“过河”,让人悲愤不已!南宋的张琰亦有一首《出塞曲》:“腰间插雄剑,中夜龙虎吼。平明登前途,万里不回首。男儿当野死,岂为印如斗!忠诚表壮节,灿烂千古后”。这本选集对张琰的生平介绍不多,只有“曾在李庭芝部下补州牙兵。在一次突围战斗中,因寡不敌众,被元兵所杀”的几句,真想了解得多一些,这也是一位铁血男儿!⒃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里认为,阎百诗之所以被公认为是三百年来第一流的学者,原因全在一部《古文尚书疏证》。从学术精神上讲,这部书带来的启示是,“学问之最大障碍物,莫过于盲目的信仰。凡信仰的对象,照例是不许人研究的”,既如此,新学问又如何发生?须知,“新学问发生之第一步,是要将信仰的对象一变为研究的对象。既成为研究的对象,则因问题引起问题,自然有无限的生发”。从治学方法上来讲,阎百诗也有其不凡之处,其子曾言:“府君读书,每于无字句处精思独得,而辩才锋颖,证据出入无方,当之者辄失据。常曰‘读书不寻源头,虽得之,殊可危!’手一书至检数十书相证,侍侧者头目为眩,而府君精神涌溢,眼烂如电,一义未析,反复穷思,饥不食,渴不饮,寒不衣,热不扇,必得其解而后止”。用心治学者,概当如此!⒄我有时读书先读后记,在读潜明兹的《中国神话学》时,在后记中读到了作者的丈夫写的一篇短文,是《学者之夫——觉非赠妻》:“妻,学者也。每作必洗耳恭听,令评点之。初闻,坦荡荡,面春风,继而,语渐入肤肌,不安于席矣;再后,议切要处,瞠目,霜气降焉;终,骤发,势如怒虎,声如炸雷,连连斥责,如数子侄。避之,声渐息,趋窥之,纸笔瑟瑟,伏案修改矣。毕,唤曰:‘来!’请入座,琅琅诵之。首肯。复春风荡漾,情意绵绵矣。唉!难已哉——学者之夫!但,也不尽然。每得一题,必枕边切磋之。你言我辅,尝深夜不止。同甘共苦,其乐何凡夫有之?幸福也——学者之夫!夫!天下之夫妻者亿万,绝甘苦者无。绝甘者假,绝苦者裂。甘苦兼半者多。实苦而形甘者苦,实甘而形苦者乐。甘苦之基者志。求志同,夫妻康乐之道也!”真是让人忍俊不禁,又令人感慨不已。在《中国神话学》的后记中,潜明兹回忆起自己的丈夫,谈到“他好几次向我无限感慨地说:‘我这一辈子总觉得没有摔开膀子痛痛快快地干过’,这种时候,我心里也为他难受”。潜明兹的丈夫李觉非,是一名高级编辑,整天闲不住,因为有严重的心脏病,“出去又担心发生意外,他便在口袋里装好药片,以及他和儿子的姓名、单位地址、电话等等”。“他不只一次提醒我,写论文不要走学院派的路,不要追求曲高和寡,好似谁都看不懂就有学问。要融会贯通,深入浅出,要让不搞同一专业的专家,都能从中获益,这样才能打入其它领域……他以记者的敏锐和编辑的细心,从思想倾向的把关、文稿的逻辑性,到遣字用句、标点符号,无所不提。”而今天人永隔,“还会有谁像他那么耐心地听我念文稿,跟我讨论问题,有谁会像他那样理解我……永远永远不会有了”。⒅沈祖棻的唐诗评论,真是妙绝!在评析张祜的《咏内人》:“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燕窠。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时,作者联想到了雍陶的《和孙明府怀旧山》:“五柳先生本在山,偶然为客落人间。秋来见月多归思,自起开笼放白鹇”,真是好眼光!这篇文章的最后,沈祖棻引用了《红楼梦》中的一个情节,是第三十六回中的一件事:贾蔷买了一个会串戏的雀儿给龄官解闷,并问她:“好不好?”不料龄官反而生气道:“你们家把好好儿的人弄了来,关在这牢坑里学这个,还不算,你这会子又弄个雀儿来,也干这个浪事!你分明弄了来打趣形容我们,还问‘好不好’!”沈祖棻认为“从这支极小的插曲中可以看出,曹雪芹对于人,阶级的人的心理理解得多么透彻。”确实如此!将人的心理做了透彻的了解的还有第十九回里袭人“折磨”宝玉的那些话。话里处处有文章的袭人,遇到傻得冒烟的宝玉,真是得心应手,但也总显得生分。待将着凉的袭人安顿好后,宝玉来到黛玉房里,见正睡着,就想腻在她身边。黛玉笑着令他坐在一边说话,宝玉没脸道:“我也歪着。”黛玉回道:“你就歪着。”宝玉又道:“没有枕头,咱们在一个枕头上。”黛玉道:“放屁!外头不是枕头?拿一个来枕着。”如此才称得上知己!⒆有次看到网上有人对《读书偶识》的评价:“为作者在二十多岁时阅读书札所作的识记”,“作者是一位才子,在四十九岁时为抵御太平天国进攻卢州时被杀,惜哉。其年轻时所作读书偶识,均超越当代之任何所谓的国学大师,其著作值得一阅”,“扎实、短小,适合用作调节读书节奏来读”。读了这样的评价,怎能不动心?立刻购回了一本。说实话,看不太懂,但隐约觉得,真正的国学,应该从这样的地方着手。⒇茶与墨,是以前的读书人不可须臾离开的。《说郛》卷第三十九有:“东坡与司马温公论茶墨。温公曰:‘茶与墨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予曰:‘二物之质诚然,然亦有同者’。公曰‘谓何’,予曰:‘奇茶妙墨皆香,是其德同也;皆坚,是其性同也。譬如贤士君子妍丑黔皙之不同,其德操韫藏实无以异’公笑,以为是。”东坡之言果然高妙。对那些和自己相伴的物什,古时的读书人总会为之倾心。《菜根谭》的闲适篇里有“千载奇逢,无如好书良友;一生清福,只在碗茗炉烟”的说法,就很值得体会:好书良友,可交流学习,遇到了,说不尽的缘分;碗茗炉烟,这大概还是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才能体会的吧,清福最好自己消受。这闲适篇里还有一句可做对应:“逸态闲情,惟期自尚,何事外修边幅?清标傲骨,不愿人怜,无劳多费胭脂”,前半句真是境界不俗,后半句却显得造作了。茶与墨,现在的读书人,渐渐远离了,倒不是抽不出时间,是根本就没有理解时间是怎么回事儿。不会安排时间的人,荒乱可笑地过日子,看似辛勤,其实苦了所有人。只有能把握时间的内在的律动、掌控自身的张弛节奏的人,才会有机会享用空闲,从而让生命更加充实有力,身边的世界也会更加精彩。《菜根谭》的闲适篇里亦有“天地尚无停息,日月且有盈亏,况区区人世,能事事圆满,而时时暇逸乎?只是向忙里偷闲,遇缺处知足,则操纵在我,作息自如,即造物不得与之论劳逸,较盈亏矣”的话,前半句说的对,但后面的“遇缺处知足”,不能,也不必。还是《菜根谭》的闲适篇,其中有句“会心不在远,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间,便居然有万里山川之势;片言只语内,便宛然见千古圣贤之心,才是高士的眼界,达人的胸襟。”其实如果有机会,还是应该去万里山川多逛逛的,有时间的话,多写多说,更有可能接近未知的真理。从一粒沙里能看出世界的人,一定是历经世事的,否则和坐在竹子旁边格物的王阳明没什么本质区别。看来要想真正地做到闲适,还是得有一定的实力,得狠下一番功夫的。闲适与忙碌之间的辩证,其中的相辅相成,或许就是这样体现出来的吧。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帮助,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被以下专题收入,发现更多相似内容:
谈谈读的那些书。
投稿须知:
本专题仅收录与读书有关的文章。例如,书评、读书笔记和阅读方法等等。其余文章请转投其他相关文章。
...
· 645597人关注
1、字数不限,收入以哲学思辨(中西方哲学观点和作者本人的深度思考体现)为基础的各类体裁的作品以及国学、古汉语文字和文章解...
· 321307人关注
如果你要练习每天写一千字,这就是你打卡的地方。
写作千字文推荐使用卡片创作法:/p/...
· 95238人关注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帮助,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选择支付方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彻底腐烂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