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乌力缓而redis 缓存 持久化出自哪里?

与全虫相关的文献报道
医学百科提醒您不要相信网上药品邮购信息!
百科词条: (最后修订于 10:39:38)[共383字]摘要:全虫为中药名,出自《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即《蜀重广英公本草》记载的全蝎的别名。......&&&
相关文献:【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方药,以提高偏头痛临床治疗水平,改善偏头痛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全部病例均有偏头痛的临床表现,均经头颅CT扫描排除器质性病变,单纯采用自拟全虫通窍汤治疗。结果临床痊愈率28.3%,总有效率89.1%。结论全虫通窍汤治疗偏头痛疗效显著,是临床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中医药疗法;偏头痛;临床观察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其发病急骤,易反复,【关键词】带状疱疹;六神丸;地龙;全虫;中医外治法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及神经痛为主要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中医称为缠腰火丹。于2004年8月至2007年8月应用六神丸合地龙及全虫研末调涂治疗该病59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59例患者均来自门诊,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明确诊断为带状疱疹。其中1 治疗方法自拟全虫方为:全虫、炒牙皂各6g,苦参、威灵仙各10g,天丁、黄柏各12g,白藓皮、炒槐花、刺蒺藜各15g等药物组成。笔者在治疗该病的临床实践中,根据正虚邪实而加味。体实,皮损肥厚角化,边缘不齐,皮纹变深,瘙痒起白屑者,加生大黄10g~15g;正虚邪实,奇痒难忍,不能入睡,渗液较多,精神萎靡者,加酒炒大黄10g,生黄芪30g。2 典型病例例1:彭某,男,21岁,农民。1年前发病,初时。局部皮色紫暗,干燥,舌质红、无苔,脉沉细。证属肝郁化火,气滞血瘀,阴液亏损,不荣则痛。药用:柴胡24g,黄芩9g,北沙参9g,法半夏9g,甘草9g,赤白芍各30g,炒枣仁、生龙骨、夜交藤各30g,全虫、壁虎各6g,砂仁10g,5剂。日1剂。水煎2次取汁600ml,早、中、晚饭后各服200ml。1月25日复诊:药后疼痛大减,夜能安睡6个小时。守上方去生龙骨、夜交藤,加当归15g,煎服法如前。至2月例,46~52岁者8例。  7日内治愈者5例,8~14日内治愈者18例,15~21日内治愈者23例,22~30日内治愈者4例,1个月后症状好转者2例。  2药物组成及敷用方法  2.1马钱子10g,全虫10g,江虫10g,蜈蚣10g,川芎6g,白芷10g,樟丹50g,芝麻油100ml。  配制方法:将芝麻油倒入砂锅内,武火煮沸,先放入马钱子过油,再放全虫待全虫个个在油面浮起,再放入江虫、川芎、蜈蚣小腿外侧至足跟部外侧牵扯样疼痛,X线摄片可见腰椎骨质增生及腰椎间盘突出;在膝关节有长期膝关节疼痛变形、行走、伸屈不利,X线摄片中可见膝关节骨质增生。1.3治疗方法1.3.1内服自拟消增汤蜂房12g,全虫8g(研末冲服),蜈蚣2条(研末冲服),川芎15g,赤芍15g,桃仁12g,红花12g,杜仲15g,碎补20g,三七12g,当归15g,细辛12g,病变在颈椎加葛根30g;病变在腰、膝加牛膝20g,非桂枝不能通其阳;清热常用生石膏、知母、防己,认为治热痹非石膏不能清其热。  顽痹的辨证用药  通经宣痹汤由白术、云苓、泽泻、生薏苡仁、桂枝、知母、防己、香附、丹参、鸡血藤、制马钱子、穿山甲、木香、全虫、蜈蚣、乌梢蛇等组成。行痹加用寻骨风、千年健;寒痹加用制川乌、制草乌、附子、羌活、独活、秦艽、白芷;着痹关节肿胀者用健脾利湿之生薏苡仁、苍术、白术、白蔻仁、砂仁等;血瘀加当归、赤芍、川芎、元胡;久病筋骨肌肉疼痛明显,痛处固定不移,关节屈伸不利,得热则痛减,遇寒则痛剧,晴天症轻,阴雨天症重,舌苔白且腻,脉象沉而涩,治以温经散寒为主,佐以祛风化湿。桂枝乌头汤加减,川草乌、桂枝、白芍,当归、威灵仙、全虫等。乌头辛热,除寒逐痹,力峻效宏,川乌力缓持久,草乌效速而不持久,二者合用,效速而持久。桂枝辛温,通阳散寒,达卫入营。全虫末吞服,止痛力强。诸药配合,既散在表之寒,又除在里之冷。诸家本草皆谓川草乌有。外院以西药抗病毒、止痛等治疗,无明显改善。口苦不干,二便可,舌偏暗,苔中白,脉沉细。有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糖尿病史。予芍药甘草汤合瓜红草方加味:栝楼60g,红花10g,甘草20g,白芍60g,全虫7g,蜈蚣2条,苍术15g,茯苓15g,桔梗30g,2剂。外用紫金锭醋调外敷,甘马醋剂(此作者验方,以炙甘草3g,制马钱子3g,白醋50ml浸泡,2小时后蘸液外涂痛处)外涂。两剂后,疼痛减轻,水疱渐患侧灼热、耳后疼痛明显、口干、咽痛、小便短赤、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以祛风散邪、疏通经络为主,方用自拟牵正1号汤。处方:防风12克,荆芥15克,羌活12克,白僵蚕12克,当归15克,川芎18克,全虫10克,甘草3克。  耳后疼痛时加乳香10克,没药10克,白芷15克;见咽痛等症状属风热者,上方去羌活加忍冬藤30克,薄荷12克,牛蒡子10克。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2次服。  湿热毒淫  起病较窄,以及突发性耳鸣、耳聋等;重者可致中风,精神错乱等病如脑出血、脑梗死、脑栓塞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治疗以龙胆泻肝汤去当归、生地、柴胡,加天麻、龙牡、代赭石为基本方,称为龙胆加减方,头痛剧烈者,可加全虫、蜈蚣等解痉止痛药,耳鸣、耳聋者,可加石菖蒲、虫退、全虫等祛风开窍药,肢体活动障碍者,可加地龙、蜈蚣、路路通等祛风通络之品。1脑动脉硬化症、高脂血症患者,男,53岁,农民,于日来院以上8例。本组病例均有典型的单侧或双侧偏头痛症状,脑血流图有明显改变者40例,轻度改变者6例,正常者5例。2治疗方法自拟祛风通络汤:川芎30g,石决明30g(先下),天麻10g,钩藤20g(后下),全虫6g,僵蚕15g,蔓荆子12g,菊花12g,当归20g。水煎服,每日1剂,15剂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停服其他药物。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基本痊愈:头痛及伴随症状消失,脑血流图基本正常,随访半年不复发84例,血脂偏高者98例。  1.2治疗方法  黄芪60g,葛根45g,丹参30g,鸡血藤30g,赤芍30g,当归10g,川芎12g,淮牛膝10g,地龙10g,桃仁10g,红花10g,伸筋草30g,全虫5g,三七10g,木瓜15g,石菖蒲10g,水蛭10g(注:全虫、三七研末冲服)。加减:(1)上肢恢复功能较差加桑枝20g,咸灵仙20g;(2)下肢功能恢复缓慢加杜仲10g,川断10g,寄生15g;3g,胆南星15g,川朴12g,石菖蒲12g,豨莶草30g,夏枯草30g,甘草10g,桂枝10g,生龙牡各30g,地龙15g,白僵蚕15g,川牛膝15g,薏苡仁60g,焦栀子30g。7服。并用水蛭、全虫各300g。分别装胶囊,分别日三次,每次3粒。主方温胆汤化痰解郁通络。治疗疾病先以辨主证为要,再对具体症状而用药,如肢体不遂,加姜黄、桑枝、天麻、桂枝、鸡血藤、豨莶草等活血通络;眠差,用焦栀子、夏枯通络,方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处方:黄芪35克,桂枝15克,赤芍15克,生姜七片,大枣10枚,半夏15克,茯苓20克,陈皮15克,胆南星15克,石菖蒲15克,远志15克,丹参15克,地龙15克,全虫3克(冲服),蝉蜕15克。5剂。  药尽5剂,肢体知温,口角流涎明显减少,药已中的,黄芪更为50克,加木耳25克,继服10剂,口角流涎,口眼歪斜消失,半身麻木、上下肢萎软无力明显改善。仍以上方略予增症见头痛如裂,痛连两侧,心烦易怒,面部烘热,或伴眩晕欲仆,头重脚轻,口苦目赤。舌质红,苔黄或微黄,脉弦紧。治宜平肝潜阳、熄风止痛。纪氏[3]用钩藤蜈蚣解痉汤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32例,药用钩藤、蜈蚣、全虫、僵蚕、菊花、菖蒲、川芎、柴胡,痊愈18例,好转12例。洪氏[4]用天麻钩藤饮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40例,药用天麻、夜交藤、桑寄生、茯神、牛膝、杜仲、益母草、合欢花、钩藤、黄芩、栀子、僵蚕、柏子仁、石杞子、草决明各15克,蔓荆子10克。水煎服(适用于肝肾阴虚者)。  ②菊花12克,蝉衣10克,薄荷6克。水煎服(适用于肝热受风,或血凝翳留者)。  ③白芷12克,白蒺藜、生地各15克。水煎服。  ④全虫、白芷各6克,川芎10克。水煎服(上方适用于各型患者)。  (3)饮食疗法  ①猪肝200克,草决明、石决明各15克。煮熟后吃肉喝汤(适用于肝肾阴虚者)。  ②草决明15克,白芷6克。代茶饮(适用于麻疹一科。古无专书。惟于痘症后略见之。痘重而麻轻也。近数十年。麻多剧症。较重于痘。于是有心济世者。各着书以传之。然犹少刊本。往往私相传抄。矜为秘方。其实瑕瑜不掩。醇驳杂出。甚至有以蜈蚣全虫五虎散治麻疹。夸为神方。笔之于书。而互相传授者。是可哀也。余所见麻科。自万氏而后。以谢氏七十二症。赵氏麻汇补。最为平稳。然谢氏未免烦琐。愈烦琐则愈挂漏。盖言其常。风痰食火四者可该。穷其变。则千变万化。非七十二症所,旋挟肝脏,风热攻壅,入脑则头晕昏迷。宜服天冬饮子。(寒十。)胃中湿痰。有湿痰则血气壅秘,瘫痪不能举动。宜乌药顺气汤,以发其汗。(散六。)风火相煽。钩藤汤,加黄芩、栀子、柴胡。痰涌,加竹沥;风盛,加全虫;气血虚,用八珍汤,加钩藤、栀子;烦热多,加钗斛。(散八,补五。)若无力而抽搐,汗出如油,汗绝也,不治。胎气伤于热毒。头眩眼花,腮项暴肿成核,痛甚呕吐。若加痰壅,危在顷刻,急投消风散。(散三十三。)疾,风痰眩晕之。生蜀郡。三月采。又曰此物久绝,后无真者。时珍曰∶根如草乌之小者,干者皱纹有节。又曰∶其根苗悉与附子同。按今所用白附,类川乌而内心色白,未知此何物也,而除风亦有效验。中风口斜,同僵蚕、全虫,酒下末。(验方第一。)偏坠疝气,为末,津合敷脐,艾灸三五壮。(第二。)慢惊风,同南星、黑附子为末,姜水下。(第三。)玉真散白附子(十两)羌活防风南星白芷(各一两)细末收贮。治跌打损伤,已破或伤口溃多滞九窍,故口噤失音,目瞑上视,大小便不通。中腑多着四肢,故半身不遂,手足不用,痰涎壅盛,喘声如雷。中脉络为最轻,只口眼斜,沉沉欲睡而已。此盖风满胸中,蒸其津液,结为痰涎,上涌头面。爰用防风、白附、全虫、川乌,以活经络之风痰而正口眼,胆星、半夏、甘草、木香,以疗胸次之风痰而开壅塞焉。服后其风稍减,曰省风。若夫中腑者宜汗,从乎阳也。中脏者宜里,从乎阴也。则又当集思广谋,于各症各阵之方而消息之。诗曰∶消瘰丸的组成:生牡蛎120g,元参100g,夏枯草120g,海藻100g,昆布100g,守宫60g,炮甲珠60g,浙贝100g,丹参130g,百布100g,柴胡100g,连翘120g,当归130g,全虫60g,白芥子60g,木香120g,党参180g,白芨120g,山楂140g,鳖甲100g。将上药烘干分类粉碎过100目筛,然后混匀,加炼好的中蜜等分,制成大蜜丸,丸重9g,包装备用。成人:每月4次阴茎体、肛周等。全部病例病理诊断均符合CA诊断标准。根据单日、双日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6例,年龄19~69岁,平均33.5岁,病程7d~1年;对照组52例,年龄20~65岁,平均35岁,病程10d~14个月。1.2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二氧化碳激光治疗,治疗组除予二氧化碳激光治疗外,同时使用中药苦茯除疣汤(苦参10g,土茯苓30g,川黄柏12g,败酱草20g,白花蛇舌草30g,全虫6g,土鳖虫10,男59例,女41例,平均年龄52岁。在病程、临床表现、症状、体征等方面两组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1.2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蛭芪散。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中药蛭芪散由水蛭、黄芪、全虫、蜈蚣、土元等各等份组成,阴干碾成细末混均,装入胶囊备用。每次3~4g,每日3次,30天为一疗程。休息7天,进行下一疗程,一般3~4个疗程。对照组临床用营养脑细胞、脑细胞活化剂,常规活血化瘀药物等措络脉空虚,营卫失调,风邪乘虚而入,伤气血,中脉络,致使气血郁阻,而发斯证。  治宜益气温阳,活血通络,方选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35克,桂枝15克,赤芍15克,当归15克,羌活15克,防风15克,全虫3克(冲服),白僵蚕15克,生姜七片,大枣12枚,5剂,每剂水煎早晚温服。  药尽5剂,饮水时口角漏水消失,诸症明显好转,药已中的,原方继进10剂,诸症消失,康复如初。告愈。  按本案属正气不足,脉上臂放射,患侧上肢活动受限,夜间加重,局部怕冷,再次受凉可触发。就诊前其中2例经局部封闭曲安奈德+利多卡因后缓解,其余3例靠服消炎镇痛药维持,效果不佳后来服中药治疗。基本处方选用葛根汤,辨证选用药有全虫、伸筋草、生石膏、川乌、细辛等。5例患者都于服药5~7天后,疼痛缓解,3周后痊愈。2典型病例患者,男,48岁,汽车司机,汗后驾车行驶中开窗,左背部受凉,当夜局部疼痛难忍,向左上臂放射,左肩关节活动受g,赤芍20g,熟地20g,山茱萸15g,山药20g,伸筋草30g,补骨脂20g,丹参20g,白芍15g,五味子15g,三七粉10g,千年健20g,透骨草20g,秦艽20g,木瓜15g,防己15g,全虫8g。将上药加冷水1500ml浸泡半小时,武火煎沸后文火煎10min,过滤,再加水1000ml煎沸过滤,2次药汁混匀加食醋20ml备用。将上药汁加热浸于药垫后,采用GF-I型骨质增生治疗仪,治疗部位,得冷则减,舌苔薄黄,脉浮数。此瘾疹风热证(荨麻疹);治宜疏风清热,祛风凉血,健脾燥湿。用(医宗金鉴)连翘消毒饮加减:连翘12g、防风9g、荆芥9g、牛蒡子10g、蝉蜕10g,银花15g、栀子9g、全虫9g、僵虫12g、生地12g、白芍12g、赤芍12g、当归尾12g、红花9g,山楂炭9g、苍术9g、木通9g。水煎2次,共160ml,早中晚分3次服。服上方1剂,即痊愈。按:瘾疹之名,首见于《素问·。治法:滋阴补肾,平肝潜阳。方药以镇肝熄风汤加减:怀牛膝15g,玄参12g,麦冬12g,天冬12g,茵陈12g,龙骨15g,牡蛎15g,黄芩12g,大枣12g,钩藤12g,石决明12g,杜仲12g,全虫3g,蜈蚣1条,水煎服,1剂/d。静滴清开灵注射液60ml,并行静滴止血敏、止血芳酸及脱水治疗14天后,停用止血及脱水药物,增加静滴灯盏花素注射液20ml,治疗23天后,CT示:左侧丘脑病灶完全吸收显著性。  1.2治疗方法两组均常规给予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等抗心肌缺血、抗血小板、抗凝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双降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双降胶囊是由全虫、水蛭、地龙、当归、川芎、丹参、首乌、瓜蒌、山楂、泽泻、半夏等组成,对照组为常规治疗,两组均不用其他中药,治疗4周后观察结果。观察指标:心绞痛发作频率、程度、缓解时间,硝酸甘油服用次数和剂量,心电图暗,舌苔白腻厚,脉象弦紧迟,心脏支架已8年。  证属余邪蕴结,经络淤滞,营卫不畅。治用辛温宣通法,药用:柴胡20克,桂枝20克,赤白芍各20克,生姜30克,威灵仙20克,乳香、没药各6克,细辛5克,全虫粉6克,分冲,5剂水煎服。  众药几乎皆属辛芳易挥发之品,特嘱患者先把药用凉水浸泡1小时;第一煎煎10分钟,取其气;2煎要30分钟,取其味。两煎合并,再分两次温服。  6月9日复诊,述服药2剂,灼痛药、鬼箭羽各20g,贯众15g)每天一剂,水煎2次,分2次服。15天为1疗程。病在上加升麻,病在下加牛膝,疱灭但疼痛较重者去大青叶、板蓝根、马齿苋、紫草、公英、贯众,加香附、郁金、乳香、没药、姜黄、全虫。1.3.2对照组用阿昔洛韦针剂0.5g,加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每天一次,15天为1疗程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临床疗效,并观察记录患者疼痛缓解及疱疹吸收时间。1.4疗效评定标准参照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这个过程平均1~2周左右,然后转入第二个阶段;第二阶段:活血祛瘀,通络生肌,自制中药外洗2号(主要成分为:伸筋草、地龙、川芎、当归、虎杖等),外敷2号(主要成分为:血竭、桃仁、全虫、丹参等),清洗方法同第一阶段,常规时间1周左右,此时创面部分愈合,肉芽生长良好,溃疡面缩小,足背动脉搏动恢复,皮肤创面颜色转红,痛觉恢复,转入第三阶段;第三阶段:通络散瘀舒筋生肌,自制中药外洗3号湿阴疮  病名。阴囊部湿疮之病证。出《外科真诠》卷上。多因肾虚,风湿相搏所致。证见阴囊搔痒,搔扒过甚则造成搔伤,伤面时出清水,久则湿烂、浸淫成疮。治宜益肾祛风解毒。可内服全虫散,外用益智仁壳适量煎汤熏洗。相当于阴囊湿疹。作者:螵蛸15g,当归10g,泽泻15g,甘草6g,沉香面2g(分冲)。  肝热阳亢,风痰上扰者,方药用天麻10g,钩藤16g,川芎10g,菊花10g,赤芍15g,珍珠母30g,白蒺藜10g,僵蚕10g,全虫3g,龙胆草8g,大黄炭10g,黄连10g,地龙15g,益母草15g,羚羊粉0.3g(分冲)。  临证加减  (1)视力模糊较重时,加蒙花10g,地丁15g,以清肝化瘀而明目;  (2)肢体活动不利膨出,5例颈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钙化3例,其中7例颈生理屈度变直,4例颈椎侧弯。  1.2治疗方法(1)中药治疗:药物组成为红花10g,丹参12g,白芷10g,葛根30g,姜半夏10g,延胡15g,全虫6g,当归15g,川芎10g,白芍30g,甘草10g,天麻10g。上肢麻木加桑枝15g,姜黄10g;视物模糊加杭菊10g;心悸失眠者加远志10g,五味子9g,每日1剂,加水中煎取汁300ml,分3次张,语言不利(即口喋之轻者也)。治当益阴养血,柔筋缓急,佐以熄风止痉,兼以活血化瘀,或可取效。方用仲景芍药甘草汤加味:赤、白芍各50g,炙甘草30g,葛根30g,花粉15g,大枣20g,丹参20g,全虫10g(冲服),蜈蚣1条(冲服)。水煎服,每日3次,每次100ml。连服2剂。  复诊:拘急、抽搐、项强、反张已消失。言服第1剂后诸症开始减轻,服完2剂未再发作,至今已8天了。但尚有左手掌指麻木,左治疗,西比灵胶囊每晚睡觉前服2粒,心痛定片20mg,VitB120mg,谷维素20mg,每日3次饭后服用。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服用中药的同时加服上述西药。方药组成:川芎30g,沙参20g,全虫10g,细辛5g,蔓荆子20g,白芷20g,藁本20g,每日1剂,煎后早晚饭前服用。两组均以治疗2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观察头痛及伴随症状的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两组在观察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肺俞、大椎、大杼、曲池、外关等,每日悬灸1次,每个穴位3~5min,连用15日。中药内服自命定眩汤。其药物组成:天麻12g(研末),钩藤12g,生牡蛎30g,珍珠母30g,丹参10g,川芎10g,全虫10g,葛根20g,桑寄生15g,水煎内服,每日1剂,1日3次,每次服180~200ml,连服15天。药物分析:天麻、钩藤除风止眩,牡蛎、珍珠母潜阳滋阴;丹参、川芎活血通络止痛;全虫祛风,葛根解头颈600例均为门诊病人,男365例,女235例,年龄40~76岁,病程1个月~10年。所有病人均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均经颈椎X线或颈椎CT、MRI检查确诊。1.2治疗方法1.2.1药物乌蛇40~60g,全虫24g,炮甲20g,桃仁20g,红花20g等。烘干、研细末,过120目筛为1剂,药准字黄酒1000ml为引。1.2.2治疗方法颈椎病Ⅱ号散1剂分40包,早晚各1包,黄酒冲服,20天为1疗程。颈部用5中药、针灸治疗12例,未经任何治疗15例。  1.2治疗方法用葛芪四物汤加味[1],方药组成:葛根25g,黄芪20g,当归15g,川芎10g,白芍10g,熟地15g,防风9g,白蒺藜9g,蝉蜕5g,全虫5g,甘草5g。煎法:每剂加水300ml,浸泡10min,煎15min,取汁200ml,二煎加水400ml,文火久煎,取汁200ml,两次混匀,分2~3次温服,每日1剂。症状消失后续服7~14剂,以05年度学术著作优秀奖,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组成制附子8克,熟大黄6克,当归12克,黄芪30克,川黄连6克,苏叶10克,土茯苓30克,六月雪20克,泽泻15克,泽兰叶15克,水蛭(研冲)3克,全虫(研冲)3克,生甘草10克,黑大豆30克,法半夏12克。  功能温运脾肾,益气养血,通腑泻毒。  主治慢性肾功能衰竭早、中期。症见:厌食呕吐,腹胀少尿,面晦无华,神情萎顿。实验室检测示血红蛋白低,尿血无力,血运不畅,而致气血瘀阻,清窍、筋脉失养所致。治宜益气活血,疏通经络为法,方予补阳还五汤加味:黄芪50克,当归15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地龙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白僵蚕10克,全虫2个(冲服),蝉蜕10克,炙甘草10克,5剂,日1剂,水煎早晚温服。  二诊:药尽5剂,胸闷气短,头目眩晕好转,眼睑瞤动明显改善,药已中病,继守原方,再进5剂。药后眼睑瞤动消失,继以丸剂缓图,以善其曲。临床诊断均为“慢性鼻窦炎”。  2治疗方法  自拟“两辛汤”:细辛6g(后下),辛荑花15g,苡以仁20g,冬瓜仁20g,二花15g,地丁30g,黄苓12g,丹参18g,白芷12g,白附片6g,全虫6g等,头痛重可酌加川芎、生地等,心烦作呕可加陈皮、厚朴等,鼻涕中夹血丝可酌加田七、生地等。每日1剂,水煎至450ml,每日150ml早中晚温服,5天为一疗程。  3治疗效果  3.1治疗标准痊愈,④补肝丸,每服3克,日服3次(适用于血虚生风者)。  ⑤朱砂安神丸,每服6克,日服3次(适用于心火旺者)。  (2)简便验方  ①硼砂、青黛各1克,山药6克。共为细末分3次冲服。  ②蝉衣、炙僵蚕、全虫、蜈蚣各等分,共为细末,每服3克,日服2次(上方适用于肝风内动者)。  ③丹参、黄芪各20克。水煎服(适用于气血不足者)。  ④荆芥10克,明矾6克,朱砂1克。共为细末,分6次用生姜汤送服,日服2次龄最小50岁,最大79岁,平均62岁。两组年龄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治疗组用“前肥消方”(药物组成:白花蛇舌草30g,北蚤休25g,王不留行30g,泽兰15g,全虫6g,土鳖虫10g,橘核15g,泽泻20g,车前子12g,肉桂4g,桔梗10g,黄芪18g,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分早、中、晚饭后1h各服1次,每次120ml。对照组口服癃闭舒胶囊(石家庄市科迪肺心病等疑难杂症颇为娴熟。常内外合治,针灸并施,取捷径,获奇效。主持科研课题11个,发表论文30余篇。获山西省卫生厅优秀教师称号。  组成:白僵蚕30克,地龙15克,蝉蜕10克,钩藤30克(后下),全虫4克(研冲),蜈蚣1条(研冲),山茱萸15克,枸杞子15克,补骨脂10克,核桃2个(连壳捣),人参10克,黄芪30克,甘草10克,白术10克,白芍15克,酸枣仁15克。  功能:息风解痉、定痫止搐、腰部或一侧下肢僵硬为主6例,主要见于单侧或双侧膝关节肿胀3例。  1.2诊断标准  根据《腰椎骨质增生诊治大全》[1]中的诊断依据及分型确诊,全部病例均经腰椎X线摄片或CT明确诊断。  1.3治疗方法  采用自拟药酒治疗。处方:天麻20g,川乌15g,草乌15g,乌梅20g,乌蛇20g,全虫10g,紫草15g,牛膝15g,甘草6g。用40度以上白酒600ml浸泡1周,喝时摇匀,早晚各服50ml,340g,石楠叶10~20g。1.4风湿蕴阻型此型多见于青壮年,夏秋季发病,因经久搔抓,皮肤继发感染或湿疹样变,舌淡红,苔白或腻,脉滑或滑数。证属风湿蕴阻。肌肤失养。治以祛风利湿、养血润肤。方以全虫方加减:全蝎6g,皂角刺6g,蒺藜15g,苦参10g,白鲜皮15g,泽泻10g,首乌藤30g,当归10g,生地黄15g,槐花15g。如患者不能服汤药,以上4型均可服中成药斩痒丹1丸(9g),每日2次。外诊病例,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80例,腰椎增生121例,腰椎增生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5例。男102例,女104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84岁。全部经X线拍片及CT扫描检查确诊。  1.2治疗方法1.2.1骨痛膏处方鹿寿草50g,川乌30g,乳香20g,没药20g,全虫20g,徐长卿30g。1.2.2使用方法将上药混合碾为细末,每次取10g与适量陈醋搅拌为泥状,敷于腰部痛处,厚约2mm,敷后用单层纱布敷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70例病人中,男34例,女36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82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3个月。病人全部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  1.2治疗方法患者全部服用桂枝加葛根汤加味治疗。基本方:葛根30g,桂枝10g,白芍30g,木瓜15g,羌活15g,全虫10g,乌蛇10g,红花10g,鸡血藤20g,地龙10g,杜仲10g,牛膝15g,生草10g;病甚加玄胡15g,每日1剂,早
特别提示:本文内容为开放式编辑模式,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关于医学百科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链接及网站事务请与Email:联系
编辑QQ群:8511895 (不接受疾病咨询)[转载]第四百六十六篇:朱良春治疗痹证“药对”经验探析
朱良春先生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独创辨证和辨病相结合的“药对”临床经验,疗效独特,法度严谨而神化无迹。药对有相互制约消其副作用而扬其长者;有两味合用变化增强其中一味功效者;有“药对”相互作用产生特殊效果者。
其“药对”的临床经验能有效地指导临证处方用药,甚为珍贵。
巧伍妙用精细入微益肾壮督首重温阳用药对
治疗顽痹首重益肾壮督,而益肾壮督首重温阳,常谓“阳衰一分,则病进一分,阳复一分,则邪却一分”。朱先生在温阳为主时常用的药对是桂枝、附子;川乌、桂枝;附子、北细辛;附子、苍术;附子、薏苡仁。桂枝配附子乃取《伤寒论》“桂枝附子汤”之意,有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之功,桂枝散表寒以通阳化湿,附子温经络以逐寒祛湿。乌头配桂枝,取金匮“乌头桂枝汤”之意,桂枝温里温外,其力虽弱,得乌头则力大,乌头得桂枝,不但温里之功强,且除寒、开痹、散表之功宏。附子配细辛一为温肾助阳,一为温经散寒,且解表宣通力大,乃有扶阳之中促助解表,解表之中顾护阳气之妙。湿盛则阳衰,水盛则火衰,故祛湿温阳并举,乃用附子、苍术为对,附子、薏苡仁配对。朱先生治湿痹常用大剂量薏苡仁配对,温阳利湿以除痹。益肾壮督亦重益气填精补髓,故常用鹿角片、肉苁蓉为对,黄芪、当归为对,附子、地黄为对,乃取“班龙丸”之意,益肾壮督,温而不烈。鹿角,气血俱充,不宁温阳益气,而且益阴而填精补髓,与苁蓉、与地黄配对,则滋培润育之力更大。此外还常用补骨脂、杜仲为对,淫羊藿、骨碎补为对,鹿含草、菟丝子为对,川续断、狗脊为对,以填精固肾,秘摄真元。这些药对涩而兼润,补而能固。尤其是补骨脂,气香而腥,补命门,纳肾气,益肾壮督尤有显效。此药温能祛寒,辛能散结,润能起枯,涩能固脱,温通益损之功颇宏。朱良春先生指出,“益肾壮督”包含两个涵义,一是补益肝肾精血,二是温化肾督阳气,阴充阳旺,自可驱邪外出,也可御敌不致再侵。
养血祛风宣痹定痛分型论治用药对
朱先生治痹注重分期论治,初宜峻猛,中则宽猛相济,末宜宽缓取胜。分型论治以益肾壮督贯穿始终,尤其注重治风先理血,每在益肾壮督的同时配合养血祛风,宣痹定痛。
药对常用黄芪、当归;丹参、鸡血藤;生白芍、甘草;穿山龙、徐长卿;寻骨风、骨碎补。偏风加独活、海风藤。偏寒加制草乌、川乌,乃因二乌虽皆温散定痛之药,但川乌力缓而效持久,草乌效速而不耐久,两者并用则速效而持久。偏湿者选加羌活、独活为对或乌梢蛇、蚕砂为对或威灵仙、生白术为对,意在风能胜湿亦即祛风健脾除湿。朱先生常大剂量使用黄芪、当归,从化源滋生处着力。盖人之阳气,资始在肾,资生在脾,且顽痹多久服风药,当有疏风勿燥血之意。
且临床使用大剂量益阴和阳药。速收养营镇痛之殊功者屡见不鲜。宣痹定痛,首选徐长卿、穿山龙,考两药皆性温,均能散寒止痛,祛湿利水,化痰消肿,活血解毒等多种功能。均具强胃消食作用,且可气,可血,可上可下,临床配伍可寒、可热、可内、可外、可祛邪、可扶正。故有强壮作用。
清热化痰通络祛瘀虫蚁搜剔用药对
朱先生治热痹(关节红肿热痛,伴见发热),除曾用生石膏、知母;木瓜、防己为对外,尤喜用寒水石、知母配对,指出寒水石、生石膏两药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功相似,然寒水石其味咸,人肾走血,不但解肌肤之热,又可清络中之热,肌肤血络内外皆清,较石膏功效更胜一筹。更有新意的是拟用律草、虎杖为对,忍冬藤、蒲公英为对,对热痹治疗中宣通痹着,速降血沉、抗
“o”奏效殊捷。
朱先生治热痹还喜热药反佐,其自拟
“乌桂知母汤”即以制川乌、川桂枝为对,反佐知母、寒
水石,长期实践证明颇能提高疗效,久用无弊。僵蚕、地龙为对,取一升一降,升降协和,舒展经络,以助通络
止痛之功。治热痛常规用药收效不著时加羚羊角粉
(日0.6g)或代用水牛角,甚至用“西黄丸”,均为“药对”使用经验的积累和升华。顽痹偏瘀者(即久痛,缠绵不愈,功能障碍)常用桃仁、红花为对,南星、半夏为对,全蝎、蜈蚣为对,或廑虫、蜣螂为x,J,白芥子、南星为对,以化瘀通络,去瘀定痛,搜剔经隧骨骱中之痰瘀胶结,南星专走经络,善止骨痛,对各种关节久痛均有佳效。顽痹有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骨质增生及坐骨神经痛等顽疾。痹病有三大主症,除疼痛外还有肿胀和僵直拘挛,“肿胀”是湿、痰、瘀交阻不消,化瘀祛湿并用能提高疗效,肿胀早期除常用苍术、黄柏药对外,尤喜用防己、土茯苓为对,对肿、胀、痛因关节积液久不除者,每用泽兰、泽泻为对,一以活血祛瘀见长,一以利水渗湿功胜,活血利水,相得相助,屡收佳效。肿胀中后期除上述之南星、白芥子配对和虫类药对之外,常选用刘寄奴、苏木为对以助肿胀的速消。“僵直拘挛”乃痹症晚期之见症,不仅痛胀加剧,而且功能严重障碍,生活不能自理,在细辨阴阳,气血、虚实、寒热之偏颇后,常用山羊角、露蜂房为对,蜣螂虫、水蛭为对以清热止痛,缓解僵挛。肢节拘挛较甚者选蕲蛇、穿山甲为对,疗效确切。此外还喜用青风藤、海风藤为对和鸡血藤、忍冬藤药对同用,以助养血通络,舒挛缓痛。对伴见肌肉萎缩者,均重用生黄芪、生白术为对,熟地、露蜂房为对,并用蕲蛇粉(日6g,两次吞)收效屡佳。当然以上药对均需辨证选用上述之益肾壮督养血之培本药对,始可标本同治。
对长期使用激素且用量较大的患者,常呈阴虚火旺证象,如面部烘热,烦燥易怒,夜寐不安,易汗出,口干舌绛红等,常重用生地、知母为对和玄参、甘草为对相助而收佳效。激素减量后,出现精神不振,纳呆,呕恶或怯冷,便溏,阳萎,溲频等脾肾阳虚之症时,常用熟地、附子为对,合用淫羊藿、仙茅,并选补骨脂、露蜂房为对,以提高免疫功能,减少对激素的依赖性,使长服激素患者得以逐步撤除。朱先生治疗急性类风关高热稽留,心烦不眠,用大剂“清营汤”中,拟生地90g,水牛角60g为对,加虎
杖、桑枝为对,以清营解毒,泄热养阴,通络每收速效。
更难能可贵的是结合现代药理选用药对,亦效如桴鼓。
如个别患者服虫类药为主的“益肾蠲痹丸”后,有皮肤痒或皮疹出现,按动物异体蛋白质过敏论治,选用徐长卿、地肤子为对,投剂即愈。
受华东医学院采用“硒酵母胶囊”治老年病发现对类风患者有显效的报导启发,选用含硒较丰富的黄芪大剂量和当归为对加于辨
证方中,颇能提高疗效。
治“痛风”,朱先生把西医学之痛风,即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高尿酸血症的“痛风性关节炎”及其继发症,命名“浊瘀痹”,初中期按湿浊瘀滞内阻论治,治以泄化瘀浊,蠲痹通络,常用大剂土茯苓、革蓐为对,律草、虎杖为对,泽兰、泽泻为对,薏苡
仁、玉米须为对,以泄化浊瘀;选秦艽、威灵仙为对,桃仁、赤芍为对,地龙、僵蚕为对,露蜂房、廑虫为对以蠲痹通络;又拟徐长卿、片姜黄为对,宣痹定痛屡收速效。
痛风中晚期症见漫肿较甚者,拟加白芥子、胆南星为对,以化痰消肿,缓痛。痛甚者拟延胡索、五灵脂为对,合蝎蜈开瘀定痛。关节僵肿,结节坚硬者用炮山甲、蜣螂虫为对破结开瘀,既可软坚消肿,亦利于降低血尿酸指标。
痛风后期,损及脾肾,症见腰痛,血尿时。拟用金钱草、海金沙为对,小蓟、白茅根为对以通淋化石,止血,屡收佳效。顽痹见证虽有风寒湿痹型,郁久化热型,痰瘀阻络型,瘀热浊毒型,肾督亏虚型之分,但强调要有灵活性,要因人因证,或一法独用,或两法兼施,才能得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因此“药对”的运用。既要分型据证选用,更要灵活多变,随证加减。临证处方,用
药均在10味左右(益肾蠲痹丸外加)更不因病重而药杂,病愈重而药愈精,也不因病情复杂而面面具到,病愈杂而主治愈明确。
辨病论治用药对
朱先生指出,在痹证这个比较笼统的概念下,辨证论治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即对疾病产生的具体机制和诊断,缺乏客观指标和依据,用药也缺乏很强的针对性,因此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研究疾病的证侯关系,探索临床诊治的规律,才能相得益彰,从而扩大思路,触类旁通,引申发展。
在辨病角度上加用一些针对性的“药对”。
如类风湿关节炎属自身免疫性疾病,拟加淫羊藿、露蜂房等“药对”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用补肾温阳“药对”调节机体“调节机制”,增强抗病能力,颇能提高疗效。
又如纠正血沉,抗“O”黏蛋白的三项指标,若为寒湿型加川乌、桂枝,湿热型加寒水石、虎杖为对,忍冬藤、蒲公英为对,屡收速效。
治“痛风”尿酸性关节炎,属代谢障碍性关节病,均以辨病角度加用土茯苓、革薜解为对,对降低血尿酸有特效。
治增生性关节炎,关节软骨退行性病变,抑制骨质增生,延缓关节软骨退变,加用骨碎补、鹿含草“药对”有显效;又拟附子、白芍为对,现代药理研究能迅速消除退行性、炎症性病变。
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亦每以辨病的角度使用、鹿角片、杜仲为温通督脉的主药,收到较好疗效。
治颈椎病加用南星、半夏为对,葛根、片姜黄为对,全蝎、蜈蚣为对,均为辨病使用药对的经验。
治肩周炎,宣痹定痛用川乌、延胡索为对,蜈蚣、全蝎为对,徐长卿、片姜黄为对,亦为辨病为用的药对。
综上所述,辨证和辨病相结合,使用药对经验是朱先生的临床经验精华,有些已被现代科学实验所证实,如“益肾蠲痹丸”就是药对经验的升华与成果,除治疗顽痹广为应用外,并在治疗内外科的多种疑难杂病中亦颇多应用。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持久位图缓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