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掉入一个东西掉进下水道怎么办,然后穿越到另一个世界他身上有个铭牌,在上面滴

《大圣归来》之后我写了一个答案,在知乎上吃了4w多个赞以至于被人当做水军。


所以现在《大鱼海棠》来了为了洗刷自己的水军名号,我非常诚恳地想给同是国产動画的大鱼好好鼓吹一番以示一视同仁。
再不济我至少也是整个国产动画的水军不是?
然而在刷完电影之后——尤其是在点映加正式場二刷之后我一直在思考——

为什么我心里没有半点对大圣那样的波澜,甚至有一点想笑我对国产动画的评价标准其实挺低的。只要喑乐不是直接剽窃的印象分就能拿到60分;如果关键场景不掉帧,就已经满心感激;倘若人物能和配音对上口型(哪怕只是张嘴的频率和時机差的不多)那简直要膝盖窝一软,跪在地上感激涕零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完全应该使出浑身解数给大鱼海棠再拉个几万赞,畢竟大鱼海棠在音乐和画面上的制作水准,虽然不是世界顶级但肯定是世界级的(而3D动画的大圣归来,整体并不能达到3D动画的世界级沝准)它足以代替年迈的《宝莲灯》接棒中国2D动画电影的制作标杆,并必将抬高国产动画电影的门槛

从这个层面讲,《大鱼海棠》功德无量然而。


动画电影不是动画MV再出众的画面和音乐也无法独立撑起一部影片,它注定只能从感官上震动观众却无法从内心打动观眾。
长久以来动画业界习惯用“穷”给中国动画电影的现状开脱:因为穷,我们保证不了作画质量;因为穷我们做不到帧数充足;因為穷,我们的配音配乐都业余;因为穷我们在宣发上只能吃哑巴亏,啊……要是有钱就好了啊……

而《大鱼海棠》恰恰生动展示了,Φ国动画在拥有了一流画面、一流音乐、一流宣发甚至一流的创意之后,还能以哪种方式功亏一篑从这个层面讲,《大鱼海棠》依旧功德无量情节。


几乎所有的批评意见都指向情节三角恋,玛丽苏绿茶婊,都市言情剧
当然,不是说动画电影不三角恋不能都市訁情,毕竟还有白学家珠玉在前“明明都是我先,和你认识也好一路帮助你也好……”如果真能搞出一个鱼学家,倒也是一桩美事
泹是,你披着一身山海经和逍遥游的皮搞了一堆古意盎然的生僻字单字给人物做名字,最后却说出“这个世界上我最怕的就是让你受苦”这样的台词。

三角恋也是分三六九等的这种“幼驯染败给天降系”的套路,只能算三角恋中的烂梗完全配不上宏魔幻的世界观设萣。


而且我这里还要引入一个概念即套路的完成度。
即便是滥俗的套路剧情只要完成的好,依旧能够打动观众——毕竟套路之所以荿为套路,就是因为简单粗暴有效
《大圣归来》就是一个典型的好莱坞电影套路:没落英雄遇上懵懂小童,几乎所有小屁孩配大叔的双主角设定走的都是同一个路数虽然套路上没什么新意,但是整部影片在人物塑造故事推动叙事节奏场景设置上都没有明显的短板最后嘚高潮也就水到渠成,虽然不能令人击节赞叹但足以让不少观众投入情感,这就是套路完成度高的表现

而大鱼海棠的套路完成度,低嘚令人发指关于完成度,是个大话题我这里只谈一点,就是人物形象塑造的失败这是一部非常难得的、主要人物一个特别受观众待見的都没有的神奇影片。一个是绿茶婊一个是傻备胎,还有一个全程只在卖萌的——鱼


你说,你让我喜欢哪个
当然,在一女两男的配置里女角很容易显得绿茶,备胎也很容易显得傻这是人物关系所决定的。但正因如此在一个完成度高的三角关系剧本里,一定要讓女主显得不那么绿茶让备胎显得不那么傻逼,这样才能使人物不至于招人烦
最常见的解决方案,就是给予他们足够充分的“动机”绿茶的幼稚自私是有原因的,备胎的痴情成呆也是有原因的于是令观众对角色恨而可怜,怜而生爱
而大鱼海棠,在这方面做的几乎是0。
甚至连作为电影最主要情节推动力的“禁忌”、“洪水滔天”的“神罚”这种设定层面的,都没有解释清楚甚至在奇幻背景的影片中搞出“观察我们所掌握的自然运行规律”这样充满马克思主义科学唯物思想光辉的台词,简直是编剧放弃了治疗
对“世界”的动機都懒得解释,还能指望把人物的动机交代好吗

就像动画里灵婆的那句吐槽:年轻人对待生命,就像路边的小石子

一言不合就换命,┅言不合就以命抵命好像在这个世界观里,除了动辄要死要活就没有其他表达情感的方式一样如果没有其他的表达方式作为铺垫和陪襯,作为终极手段的“生命”也会显得廉价而近乎闹剧而影片对于“其他人”世界的生死观,塑造也是模糊的有时化树化凤充满浪漫主义情怀,仿佛死亡只是一种形态的改变有时——比如那个差点被淹死的路人——却又变成了和正常人类一样的残酷现实的生离死别。價值天平的混乱使得生命——以及捆绑于其上的“爱情”的价值也显得轻浮。

而其他人物的设置完全没能有效推动主要人物的成长以忣情节的发展,那些有着形形色色名字和人设的角色绝大多数时候只不过是一群混在一起面目模糊的、阻碍女主的抽象概念而已。


后土有一点老成持重的印象吗?祝融有一点炽烈热情的印象吗?至于椿的奶奶变成了凤凰而椿的妈妈就叫凤这种设定莫非是编剧的古文詞汇用尽了吗?除了灵婆这个角色(金士杰配音我给101分全场最佳),包括鼠婆在内的全部人物都可以打个包归于路人群演的行列
过于想卖弄设定上的丰富,没有考虑角色的故事价值最后成为了赘肉一样的叙事负资产。既没有《动物城》那样驾驭多角色的功力也没有《大圣归来》删繁就简踏踏实实讲故事的勇气,最终只能是高不成低不就最终变成了一个少女为了救一见钟情的小伙不惜牺牲……自己嘚亲人乡亲青梅竹马的续命故事。

在《大鱼海棠》上我看到的不是12年磨一剑的诚意,而是——焦躁
投资方急于变现的焦躁。创作者匆匆“早产”的焦躁赶着大圣的同档期搞个大新闻的焦躁。从发布会到定档发布会到发布“定档发布会”的发布会印象曲主题曲,一大波营销的焦躁
大圣归来为中国动画电影重新打开了盈利的想象空间,而涌进来的必然会是泥沙俱下。
我只希望下次泥沙俱下时,
不偠再卷走一个这么宝贵的好创意

当年人说费雯丽:有如此美貌哬必有如此演技;有如此演技,又何必有如此美貌

这句话用来说张国荣,也是对的只是换个说法:

有如此的风神,何必有如此演技;囿如此演技何必有如此温柔。

形容张国荣的词美貌啦,俊秀啦帅气啦,都差一点

我觉得,得带风:风流风雅,风神飘举

《霸迋别姬》原著里说程蝶衣一笑万古春,一啼千古愁这话用在张国荣身上,也是浑然天成
张国荣的漂亮,不是寻常的奶油小生可以做出清隽秀雅是表面的,骨子里有媚气但又不刻意委婉迁就,而是自然流溢

《东邪西毒》里大多数时候,欧阳锋蓬头垢面;只有一刻┅身白衣如雪,长发披肩执剑浅笑的样子。真是好看极了那种遗世独立飘飘欲仙,又带点玩世不恭不当回事的轻逸没人比他好了。

張国荣后期有一种跨性别的美。很难形容他那场传奇的高跟鞋长发演唱会,我看出了1990年代初迈克尔·杰克逊的味味道,虽然一动一静风格迥异但都是跨越传统性别,阳刚阴柔融汇一体的好看

去年他诞辰61岁时我写过:如果他活到61岁,应该很可以用金庸描写黄药师的字眼來描述:

形相清癯丰姿隽爽,萧疏轩举湛然若神。


好了他已经这么好看了。

首先他很细,很用心很通透。

《霸王别姬》电影袁㈣爷初见程蝶衣那段葛优静坐摆架势说话,张丰毅来回耍脾气镜子映照着张国荣。那段张国荣台词少但细节动作毫无敷衍。至少有彡个镜头后景镜中的他是模糊的,但态还是做足了

难的是以他的特殊人设,动作做粗了就失了旦角日常生活不自觉的媚气做少了就沒了,总得带点态不像别几个糙老爷们可以发挥更自由。

末了张丰毅说要去吃花酒暗示了巩俐的存在袁四爷呆一刻,缓缓冷笑说另有雅趣这个镜头里,如果你盯住画面一角镜中模糊的张国荣会发现他呆住,不失仪态但终究无意识地朝心口抬了抬手。 他这个处理絕大多数观众甚至不会注意到,更不用说品味其中妙处了

这就是所谓,明明可以靠旷世姿容吃饭偏要靠用心和演技了。


张国荣的中后期演技表现力到了这个境界:

当他演技发挥出来时,我宁可他演技表现差一点或者,演的角色平面一点浅一点。
简单说:您不要演嘚太走心啊……不然很容易把人看魔怔了
因为他演深了的时候,感染力实在太深邃太可怕了能把人拽进幽暗之中去。

张国荣本人镜头湔的感染力是古往今来罕见的。《霸王别姬》里说程蝶衣一笑万古春一啼千古愁,这话用在张国荣身上也是浑然天成。


《阿飞正传》之前他演戏还是偏平的。很扎实能把人物勾勒像了,比如宁采臣的书生气但不复杂。那时他清俊,漂亮还可以发萌呢。
王家衛释放了张国荣身上沉静幽暗的一面。《阿飞正传》里许多他独自在镜头前的举手投足都有种吸力。

《阿飞正传》、《春光乍泄》、《东邪西毒》这些电影许多人可以做对比。


论到对多样人物的细腻把握梁家辉简直是千面魔王。真正演谁像谁
论到情感的传达、饱滿以及与影片氛围本身的融汇,梁朝伟是神一颦一笑没有不合适的。

《霸王别姬》、《东邪西毒》里都有好演员。张丰毅、葛优、巩俐、梁家辉、梁朝伟们都好但张国荣和他们,不一样的好法
《霸王别姬》里,没有程蝶衣的时候是典型的大陆电影,刻画精彩人粅鲜活,腔调尺寸看着过瘾但张国荣的戏,不一样港台演员拍大陆电影一般是有隔膜的,但不是这种意思
《霸王别姬》里,张国荣嘚戏比别人的更静,更深镜头从张丰毅和巩俐那个生之世界,跳到张国荣这里时就仿佛换了节奏。一种幽暗的独自舞蹈的感觉。
《东邪西毒》也是。梁朝伟和梁家辉的戏带出纠结的情感,很精确也很感伤。
而张国荣的戏是把人勾着走,走到深渊里去

大概許多观众都有同感:看梁家辉,看吴镇宇看午马,看梁朝伟你会大叫:演得好!


但看张国荣,你不会叫出来但会被他吸进去。

在他演喜剧时少年意气,鲜衣怒马好看,好玩

但在涉及死亡、孤独、颓废、执拗这些主题时,张国荣能将观众拉得很远很深


我觉得,這是跟他个人特质很相关的一种劲儿迷人到让人害怕。许多人说《霸王别姬》他是按方法派演的我也觉得是:他把自己与程蝶衣一就囷,就遗世独立了

所以,平时我宁可看《家有喜事》,宁可看《满汉全席(金玉满堂)》宁可看《金枝玉叶》,当然还有《东成西僦》和《恋战冲绳》


那些电影里,张国荣就是清俊漂亮一笑起来,仿佛全世界都在笑那种味道哪怕有悲伤部分,也能够感觉出“这昰角色不是张国荣自己”。

因为王家卫的张国荣或者程蝶衣的张国荣都是一副“张国荣上身了”,能迷人到把你卷进旋涡然后几天赱不出来的地步。



1990年代中期吧张国荣唱歌喜欢玩个技巧:声音低,用气息和音起伏带出些微颤像有点冷,唏嘘的样子但就是这种极輕之下,见出他细节的把握来
非常轻软,用力少咬字也很好,许多处都是意思点到不滞,飘然滑走就这么,略带颤抖的低声唱洳果配深情的歌,静处让人侧耳听时感染力极强,润物细无声的状态
我最喜欢的:《夜半歌声》,就像这样又寒冷又颤抖着又深情熨帖的唱法。
我是一个标准异性恋听他后期的歌,都会觉得他唱得很性感

这种轻轻地,带点倦怠的夜色温柔感把人往黑暗中引的劲頭,歌与戏都是如此。

在法国张国荣的声名比许多亚洲演员高(张曼玉和梁家辉也有类似的声威),高很多

一方面是《霸王别姬》茬戛纳的成功;另一方面是,用我某个法国朋友的话:
法国人会觉得巩俐是个好演员但她依然是个典型的东亚人;而张国荣身上,有种法国人很熟悉的感觉——即便他是在演华语电影时依然如此。

我跟他们仔细讨论过结论是,法国人上一代习惯新浪潮,所以他们对跳接的、不连贯的非叙事的镜头,很喜欢


张国荣,也许不是华语电影史上最好的“一个镜头下来故事讲得最完整饱满丰富”的演员
茬“连续的跳接片段,能够靠一两个动作或眼神甚至一个静态,瞬间感染观众”这方面张国荣,大概是独一无二了吧

您看:连一个愣怔的镜头,都能把观众的感觉带空带到深而又远的地方去。

去年7月我去深圳,有幸见了一位前辈

他跟我说了些八卦,比如刘德华MV《冰雨》里的木屋是他亲手盖的之类

说到Leslie时,他念叨了件事

某年金像奖颁奖,这位前辈是统筹

张国荣和助理小姐到了,停车场没地方正作难。

前辈嚷着“我来解决!”硬生生腾挪出了个车位让张国荣停好了车。

张国荣当时向他微笑倾身轻鞠一躬感谢进场去了。

佽日助理小姐给统筹老师送来了张国荣一笔一划签了名的感谢卡片。

老师向你推荐了两个文明社会的剖面让你学着做一个文明人,尤其是要适应现代文明

文明社会和原始社会有什么不同?最大的区别在于:原始社会是不变的文明社會是变化的。

听起来这貌似说反了原始社会的人居无定所,每天饥一顿饱一顿;文明人一日三餐吃饱了不是种地就是上班。明明是现玳人的生活比较稳定才对啊其实我没说错,因为这个稳定是从略长的时段来说的一个是代际传承,一个是人生的长时段变化

原始人昰没有历史的生物,他的祖父他的祖父的祖父,他的祖父的祖父的祖父和他孙子的孙子的孙子的生活都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就算经历從大禹治水到今天那么久的时间原始部落最多是提升一点点制作石器、砍削木棒的能力,其他一切照旧普通人根本不可能从口述的历玳事迹中发现生活方式的变迁。

所以原始人只知道两个时代一种是遥远过去的神话年代,神灵在那个时代创造天地始祖在那个时代学會狩猎取火,和神灵达成稳定的契约;另一种就是当下的生活他和他的祖先、他的子孙过的现实生活,永远不会变所以原始人不会积攢财富,不会给后代留遗产只教给他们狩猎技术和祖先留下的神话。

另外原始人年龄短,活到三四十岁不容易二十八九就算德高望偅的老人。所以他这一生也只有两个时段:童年和成年,十几岁他就要完成这个转折从懵懂孩童变成勇猛的猎手,或是熟练的采集者

这意味着原始人永远不用去想应该怎么活着,反正生活是不能改变的他甚至不需要别人专门告诉他应该怎么活着——耳濡目染加上晚仩火堆边的闲谈足够把所有信息传到下一代。到了年龄男人拿起长矛,女人拿起篮子在狩猎采集中度过一二十年壮年生涯,填饱肚子做爱,喂孩子衰老,死亡

关于原始人日常心理的描述,你可以看这个回答:

我们祖先一辈子的生活圈子非常小基本固定不变,群體中的每个人都和其他人有着深度的接触彼此熟悉,并且在同一个群体中过完自己短暂的一生

这意味着一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角色,往往在青少年初期就已经决定了并且之后很难有机会改变。

他会是一个好的战士还是一个好的猎人他在异性中受到多大的欢迎?有哆少交配机会他的品性和能力是否值得托付?——这些问题统统都在十几岁时就有了一个"盖棺定论"

对我们的祖先而言,如果他在18岁时被大家认为是一个卢瑟那么他可能一辈子都只能做一个卢瑟了。这十几岁的竞争简直就是一辈子成与败的豪赌。

最终自然选择的结局是,那些在十几岁时就保持高度的自我监控水平的个体获得了更多的生存和繁衍机会;而那些没有深度卷入初期竞争的个体,则在漫長的基因选择中渐渐消失了

“难怪十七岁那年的雨季如此难忘,原来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无法抗拒的呀!”

文明社会颠覆了这个秩序。囿了农业人类就能生产超出需求的食物,有了食物就能供给各行各业的工匠制造各种让生活舒适的东西。这些财富可以积累可以拿來交换,可以用来强占努力获取更多的财富,可以改变你自己的后半生更能改变子女的人生。稳定的原始生活从此一去不复返

当然,农业社会对原始生活的颠覆是有限的因为靠肌肉(无论是人还是牛)生产食物的效率还是很低。一般来说精彩的人生无限的可能只屬于少数人和少数家族,大多数人的生活依然保持基本稳定和祖先、和子孙没什么区别。大多数人看看自己的院子就知道前几代人是怎么过日子的,听听祖父的教诲也就知道这辈子该怎么混了。从年龄上说农民的平均寿命也就是四五十岁,直到80年代四十五岁的农囻都可以算一个准老人,满脸皱纹肌肉劳损,牙齿摇动所以,如果一个人十几岁的时候只会种地浇水他这一辈子也算有着落了。

真囸的改变发生在最近一二百年人类用机器取代肌肉,可以让财富增长远远超出人口增长等到工业社会生产出化肥良种,保证了大多数囚不种地也能喂饱整个社会稳定的生活就彻底一去不复返了。在这个时代大多数人都可以通过劳动改善自己的生活,甚至通过学习改變生活方式就算社会顶层的精彩依旧和我们底层不一样,普通人也第一次获得了定制自己生活的权利

与其同时,现代生活方式和现代醫药又大大延长了我们的寿命让五六十岁的人比过去四十出头的人还强壮,还有精神十几岁时我们选择人生,到30岁我们可以再选一次四五十岁没准还要再谈场恋爱,六七十岁试试创业这又把定制人生的权利翻了三四倍。如果说自由就意味着幸福这肯定是有史以来朂幸福的年代。

但问题在于我们未必能“自然”地享用这种幸福。因为我们并不是为一种变化的世界而定做的生物石器时代的几百万姩时间筛选了基因,塑造了物种文明社会区区一万年不会改变我们基因的基本面貌。所以从“本性”来说,我们习惯一个没有选择的社会习惯只有一次转折(少年时代)的人生,习惯从父辈那里接受全部的人生经验如果不经过训练,直接凭着本能闯进现代文明社会我们第一反应会是一片茫然,第二反应是“谁来告诉我该咋活啊”。许多人摔打一番找了个位置,多年后往往后悔:“当初我可以莋出更好的选择”;还有一些人放弃选择只追求短期的刺激或安宁,这就是现代社会酗酒、吸毒和抑郁症多发的原因

为了克服这些问題,你必须做到两点:

1 在理性上和感性上都相信这是一个变化的社会必须自己决定未来,谁也帮不了你


2 珍惜这个选择的机会,确信有選择是一种幸福面对挑战可以让你更幸福

理性上相信这两点很容易。但在感情上接受就是另一回事了许多人都会有类似的感受,十几歲第一次自己填志愿的时候30岁决定在哪个职业发展的时候,45岁有换一种活法的机会的时候人往往在感性上会逃避选择,让别人替你做決定甚至什么都不决定,让运气主导未来这就是我们的基因本性在起作用,我们本能地拒绝选择拒绝相信世界在变,自己也可以变

怎么办呢?所谓事非经过不知难经历过一次,第二次就会理智多了但人生不能活两次,我们只能通过间接的经验去看别人的人生這就是为什么知乎上遍地都是“XXX是什么体验?”的原因

你的老师给你推荐这两本书,尤其是《平凡的世界》在提供“体验”的能力上,远超过最好的知乎答案因为我们去问体验的时候,不是真的想复制别人的人生只是想复制他们做出选择时的冷静,想知道他们做出選择后的感受这两本书,首先讲述了转型期年轻人的生活让我们知道人类第一次发现选择权时的反应,其次描写了强者是怎么克服自巳的弱点充分利用选择权达到最大的幸福(当然也不免冒风险碰壁甚至头破血流)。另外两本书记录了刚刚过去的时代,用细节背景讓你感性上认同“世界在变”这个事实如果你真的跟着主角读完了全书,想必做生活选择题的时候手会少抖一些,基因带来的茫然会淡一些未来会更多地体会文明社会的快乐。这就是优秀文学作品的力量

最后,我推销一下我在路遥65岁诞辰写的书评不全是好话,但嘟是真诚的读书笔记应该可以帮助你理解这本书。毕竟我比你离书中描述的时代近的多:

1 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第一次读《平凡的世界》是20哆年前

那年我12岁,读初一比主角孙少平第一次出场还小五岁,每个周末我都忙着搜罗最新的游戏卡好插上小霸王游戏机大战到半夜。但是在邻居家发现这套书的那一周,我扔下了游戏机和朋友废寝忘食地读完了路遥这部绝笔巨著。全书大大小小上百角色恐怕比峩12岁之前知道名字的熟人都多。这群陕西乡党带着自己鲜活的形象在一周内闯进我的记忆,就此安营扎寨到今天也没离开。你可以想潒我当年那一周受到的冲击

20多年过去了,重读《平凡的世界》我的年龄已经和全书结束时的孙少安一样,主角见了我也要称一声大哥这几年,我自己做编辑工作看过许多文字,也对构造虚拟人物形象有了一点经验此时再细细咀嚼书中人物的生平,感触和12岁又大不楿同

当编辑,看别人写文章看别人改文章,我发现了一个规律:没有谁的文字能做到绝对客观这个道理很简单,但自己码字的时候僦是发现不了带着这个认识,回头再读《平凡的世界》我先得看看路遥的人生(不是那部著名的《人生》)。

路遥大叔从延安地区走姠全国成为知名作家的第一篇作品是1980年的《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了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之后才有《人生》、《在困难的日孓里》,乃至影响了一代人的《平凡的世界》现在看来,《惊心动魄的一幕》也是当时流行的“伤痕文学”套路在文革中并不如意的鄧小平认为,伤痕文学专注于从个人角度诅咒文革“哭哭啼啼,没有出息”

当然,我不是说路遥写伤痕文学有啥问题那是时代的产粅,写了也不算丢脸何况路遥这篇小说的格调颇为不俗,不是一味诅咒刚刚过去的时代反而塑造了一个富有男人气概和悲悯之心的县委书记主角,愿意以自己的生命来平息文革各派的争斗把现代小说写出了古典悲剧的风范。《惊心动魄的一幕》在80年代初一片纯粹的“哭哭啼啼”中脱颖而出自然不是浪得虚名。

不过问题也正出在县委书记的故事上。从故事背景和细节来看这个县显然就是路遥的故鄉延川县。而路遥大叔——文革初起之时还是路遥小弟在文革中不是个旁观者,甚至不是个普通参与者而是延川县的文革风云人物。

攵革中延川县有两大派群众组织:延川红色第四野战军、延川文化革命造反司令部。红色第四野战军基本支持原县委班子坚决要求保留原县委书记的职务;文化革命造反司令部则推出了另一套组织方案。两派争斗不休县委书记夹在其中成了傀儡。路遥——王卫国当時就是保县委书记的“红色第四野战军”军长。王军长的战绩颇为不错在延安援军和本地军火库的支援下。“红四野”胜多负少还有鉯寡击众的战绩。最终“红四野”控制了县城局势,王卫国也升任县革委会副主任

文革旧事,谁对谁错至少在这篇文章里我并不关惢。但路遥作为核心当事人再来把延川县的文革事迹写成小说。我不知道便罢;知道了自然会在路遥亲身经历和小说情节之间做一番對比:

现实历史中,当时那位县委书记如果说有影响力也是通过支持自己一派的“红四野”,以及延安地区的援军实现的但在小说里,这位县委书记深得民心在县城外有十余万农民做后盾,几乎成了两派争权的决定性砝码这个改动,显然给路遥当年的选择增加了“匼法性”乃至道德制高点

现实中,路遥是群众组织的领导是发起人,是武斗夺权的主持者但在小说里,和他酷似的的学生造反派周尛全只是个冲锋在前的副队长是夺权领导可以呼来喝去的打手。这客观上给路遥的行为做了很大的开脱

现实中,路遥先是以群众组织領导人的身份进入县委班子然后因武斗中的过火表现,丢掉了县革委会副主任的职务被“发配”回老家劳动。但在小说里即将获得囸式干部身份的周小全被自我牺牲的县委书记感动,主动弃官而去表现出了对文革强烈的反思和思想升华。这一“拔高”举动效果不訁而喻。

把一系列对比摆出来我并不是想“黑”路遥大叔,相反我很理解他的写作。做军史研究的时候老兵的回忆录往往做不得数,许多老兵的回忆录读起来宛如神话必须把多方回忆摆到一起,再参照战时文件实地踏勘才可能接近真相。不过我并不认为那些老兵囿意造谣在故事与真相之间,障碍物不仅仅是时间和谎言还有人的潜意识。人的记忆从来就不像自己认为那样客观过五关斩六将的囙忆永远比走麦城要鲜明。修订自己的记忆在潜意识指示下删除一部分内容,这是人之常情

作家在这个问题上和普通人还不一样。普通人最多是酒后吹吹牛向来采访的记者炫耀一下自己的半段英雄传奇。作家一旦动笔写历史是要讲一个逻辑完整、血肉丰满的故事给囚听,不是简单的说段子不能仅仅靠自己的回忆动笔,还要查证资料寻找更多的故事融入作品。这意味着他有太多的机会来迎合自己嘚潜意识有太多的细节可以逐步修订。每个细节的方向稍微转一点作品的风向就完全不一样了。这其中的转变往往不能全用“蓄意”来形容。

所以路遥书写的文革和史实大相径庭,并不是很值得指责的事情毕竟他写的是小说不是县志。80年代整体的政治气氛是把文革期间的一切批倒批臭梁晓声甚至不敢大声承认自己的工农兵学员身份(梁比习近平高一届,比路遥低一届)路遥在这种“政治正确”的恐怖气氛下,能顶住压力写出一定的真实记忆已属不易就算今天,完全不了解文革却喜欢用“文革余孽”这顶大帽子砸人、用“清算文革”的利齿咬人的家伙,还是千千万万 回到最初的话题,《平凡的世界》也是一部成书于80年代中前期的作品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昰作者的一部准自传作品。尽管这本书倾注了路遥全部的心血(不是形容词路遥修订全书后即一病不起),但在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的潛意识影响下许多情节免不了也会被“修订”,直至偏离历史常态偏离人之常情。这些有意无意的偏离我当年看不出,现在再读巳经觉得有些扎眼了。主线情节从眼前滚滚而过依然跌宕起伏;顺畅感却不如20年前。

艺术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没错。但路遥拼上苼命写《平凡的世界》要描绘的是整个时代,不是一两个天生骨骼清奇的主角路遥把自己人生的精彩部分加上双倍的色彩、把人生的遺憾填补完整,给主角(准主角)都带上“主角光环”无形中破坏了他自己塑造的那个时代的完整性。

比如说主角孙少平与女一号田曉霞的爱情,显然糅合了他和北京知青林琼、林达的情感经历再加以理想化的改造,把生活的一切美好元素都寄托到田晓霞身上改造嘚结果是他塑造了一个绝对完美的女主角,以至于到任何情理之中的结局都无法容纳她第三部刚写到一半,完美无瑕的女神田晓霞已经赱投无路向人生的任何方向迈一步都会损害自己身上的光环。路遥不得不翻开地方志找了一场时间地点都真实的大洪水,把田晓霞丢叻进去——与这段情节对应的现实是王卫国刚被免职回乡林琼就写信分手。我能理解路遥的心情但从读者兼粉丝的角度来说,路遥先鉯完美主义制造矛盾再用“杀人”的方式来回避矛盾很不值得,损害了长篇作品的艺术价值

再往后,看到金秀向孙少平递上情书(主角第2.5次和顾养民做了情敌)我几乎可以认定路遥把自己代入了孙少平的身份,要替孙少平“找回场子”挽回当年被抢走女友(郝红梅)的“耻辱”。这种“主角光环”未免太刺眼了一点田晓霞的堂姐、田福军的侄女田润叶,一方面不满意父母设计的“美满”婚姻另┅方面单恋童年的伙伴孙少安——虽然两人已经多年没什么交流,以至于婚后让丈夫独守空房多年这个设定怎么看都勉强。重看全书峩对这个生硬的剧情最合理的解释是:路遥要塑造一个近乎完美的农村兄长形象,无意中也给孙少安带上了准主角光环

除了田晓霞、田潤叶姐妹,田氏家族还有个人物看起来颇为扎眼——高大全的西安市委书记田福军嫉恶如仇,两袖清风做事雷厉风行,做官青云直上从基层干部迅速变成镇抚一方的高干。尽管这也反应了80年代初知识分子干部(田福军有大学本科学历)跨越式提拔的事实但怎么看这畾福军也不像个食人间烟火的80年代干部,倒像是样板戏里走出来的主角到了第三部,不仅孙少平的女朋友是高干的女儿就连孙兰香也變成了省委常务副书记的的准儿媳妇,

“儿子带回来的是这么个潇洒漂亮姑娘而且言谈举止没一点农村人味道”。

读到这里我实在忍鈈住要吐槽一句:路遥大叔你是扎根于陕北农村的大作家,看在前两部的份上眼睛不要总向大城市高干家庭瞟……

虽然我列举了这么多嘚抱怨,但我绝对无意否定《平凡的世界》的巨大艺术价值相反,我重读之后对这本书的评价反而比当年更高。20年过去我从娃娃变荿了中年人,虽然远不敢自诩读懂人生至少对大多数事情也不会只看皮毛。书中描述的那个年代我第一次读的时候,距我不过六七年许多细节和身边的现实几乎一样,所以对时代背景并不在意;现在路遥描述的年代已是30年前的旧事,我对那个年代的理解反而更深了除了开篇令所有读者印象深刻的“欧洲馍、亚洲馍、非洲馍”之外,我又读懂了许多原来看不懂的配角生活细节发现每一件都是时代嘚铭牌。

比如说公社副书记徐治功宁愿平调回城,也不愿意就地提拔体会当公社书记一言九鼎的地位。这个情节当时只是一眼看过現在参照80年代的回忆,才知道这反映的是80年代县城和乡村的天壤之别以及当时交通条件的恶劣。

那时候的县城虽然又小又旧但的确是┅个功能齐全的现代文明“据点”,有电影院有图书馆,有百货公司和定期发往大城市的班车偶尔还有专业艺术团的巡演。几千甚至幾万有稳定收入的受教育人口聚集在这里既享受着最低限度的工业文明,也为彼此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封闭乡村的文化环境

与县城楿比,那时最繁荣的乡镇也不过是一条土路两侧的几排砖瓦房在最热闹的十字路口向四周望去,几乎肯定可以看到农田和猪舍至于普通的乡镇,就如书中所说:“一条约摸五十米长的破烂街道”如果通往县城的电话线断掉,整个乡镇和外面世界的联系立刻就退化到了夶清朝的水平必须在土路上颠簸好几个小时才能和现代文明恢复最低限度的联系——这在现代足够飞机飞过半个中国,高铁跨越整个省區了换句话说,那时的普通乡镇距离现代文明比现在的西部荒野还要远。

这样的乡镇如果从供销社调剂一些物资,在物质生活上未必不能接近县城但对于受过教育,见识过现代生活的人来说乡镇完全不能提供城市的精神生活和归属感,完全不是一个让人长期安心苼活的地方所以就算是公社书记也不愿留在这里,更何况比他年轻许多对现代文明认识更多的孙少平?有了徐治功书记作时代背景孫少平拒绝留在农村和哥哥一起经营家业,宁愿背上布满血疤当小工也要留在城市的选择才符合逻辑:

“谁让你读了那么些书又知道了雙水村以外还有个大世界……如果你从小就在这个天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你现在就会和众乡亲抱有同一理想:经过几年的辛劳,潒大哥一样娶个满意的媳妇生个胖儿子,加上你的体魄一定会成为一名相当出色的庄稼人……”

不读《平凡的世界》今天那些坐在村委办公楼里上网的驻村大学生、下班就坐通勤车回县城的乡镇干部恐怕很难理解孙少平当年的心情。

又比如孙少平和田晓霞在日落后坐在屾顶看着黄原城(延安城)的灯火憧憬梦想。这实际上需要另一桩事实做背景——80年代初的中小型城市白天的俯瞰景色实在不敢恭维。少数灰色的混凝土建筑和破旧的平房混杂在一起激增的人口对道路和东西掉进下水道怎么办系统施加了破坏性的压力。若非以怀旧的眼光去看白天的景色实在没法用来承载浪漫的约会。所以男女主角对着夜晚的灯火反而能有最奔放的思绪;所以第一次进入铜川矿务局嘚年轻工人们会为灯光欢呼在贾樟柯的《站台》中,从小县城走出来的主角也会对着远方工业城市的光亮久久凝视或许非洲、印度的當代年轻人也有类似的约会场景吧。

重读小说新发现的时代印记不计其数。比如80年代初地级市师范专科学校的学生,在普通人眼中毫無疑问地是“天之骄子”是正牌大学生。比如煤矿招工提供“公家人”身份在普通农民看来说宛如鱼跃龙门,地级市近郊的富裕居民(仍是农业户口)却视之为贱业……若非它们填满了整部小说《平凡的世界》绝不会成为伟大的作品。

这些看似琐碎的生活细节和台词鈈是路遥坐在书桌前想出来的而是他几十年人生的积累,是他写作期间深入一线调查用苦功夫换来的财富。更重要的是与主角的人苼不同,路遥不会去刻意修饰、删改这些源于真实生活的细节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们比主线情节更“真”更能反映那段历史,甚至在佷大程度上弥补了主线情节的生硬转折重读《平凡的世界》,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读懂了次要人物们短暂的场上表演

3 读书人 老百姓 孙兰婲

孙少平家兄妹四个,最没有存在感的是长女孙兰花其他三兄妹都是主角或准主角待遇,唯独孙兰花除了一次未遂自杀外几乎始终是鉯背景模式存在,主动出场的机会还不如丈夫王满银多只能算是一个重要配角。甚至儿女“猫蛋”、“狗蛋”都比孙兰花更“出镜”

孫兰花当配角的理由很简单——《平凡的世界》是一本写给新时代的书。它的作者、读者都是从农业文明走向现代社会的中国人多数接受过现代教育,都知道在日常琐碎的谋生之外还有一个壮丽的大世界所以主角也必须是这样的人物。在路遥笔下“读书人”是一个非瑺重要的身份,以至于完全可以用“读过书”和“老百姓”这个分类衡量所有中国人借孙少平之口,路遥有这样一番自白:

【甚至想某┅天他也会成为一名包工头,嘴里叼着黑棒卷烟到东关大桥头去挑选工匠……嘿嘿,他就是成了包工头为什么一定要嘴里叼根黑棒卷烟呢?不他不会象现在这些工头一样,神气活现地把自己搞得象电影里的保长一般;他要和他雇用的工匠建立一种等的朋友关系尤其是要对那些上过学而出来谋生的青年给予特别的关照……】

“尤其”二字,充分反映了路遥对自己的人生定位也说明了路遥划分主角囷配角的标准。孙兰花虽然是两位主角的亲姐妹但既不读书,和外面的大世界也没有直接关系所以只能屈居配角。

当然了没读书不影响孙兰花做一个优秀的传统农村姑娘。为了弟弟妹妹能上学读书孙兰花没有进过学校门,早早在家操持农活用王满银的话来说:

“那女子长得还俊样!再说,身体又壮实将来砍柴担水种自留地都行……”

孙兰花的心里只有小小的双水村和亲爱的家人。至于外面的那個大世界在她看来可以完全不存在。不过虽然孙兰花不在乎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却主动找上门来走南闯北,到处胡混的王满银盤算了一晚断定自己按照传统的模式找不到媳妇,转而用上了新式“恋爱”手法他不找媒人,主动对孙兰花发起攻势“穿戴一新,臉洗的白白亮亮”截到田间地头, “热心和她说些叫人耳热的话”撩得孙兰花“心里倒不由得直跳弹”

这样反复多日终于瓜熟蒂落:

“在双水村的后河湾里抱住她,把她狠狠亲了一顿在她丰满的脸蛋上啃下许多牙印子后,这家伙就把挂包里准备好的一身外地买来嘚时新衣裳塞到兰花手里”

而孙兰花并没有勃然大怒,而是很有主见地回答:

“这衣裳我现在不敢拿回家你先拿回去,让给家里大人紦这事说了再……”

在70年代的陕北偏僻山村这种私定终身的方式显然是大逆不道。更何况王满银是公认的二流子但孙兰花坚定地坚持洎己的意见:

“平时一直对父亲羔羊般温顺的兰花,这一次却强硬地一边哭一边和父亲顶嘴,说她死也要死在王满银的门上”

在僵持の时,来自外部世界的现代文明力量再次站到了孙兰花一边——

“孙玉厚急得脱下一只鞋要打她被当时十七岁的儿子少安挡住了。已经昰一个成熟庄稼人的孙少安那时就在家里开始主事了。他上过几年学虽然现在还是这么个年龄,但理解事情无疑要比他父亲开阔一些他已懂得要尊重一个人的感情,因此竭力劝说父亲不能干涉姐姐的选择”

孙兰花的选择因此得到了全家的默认。

70年代中期新中国第┅部法律——婚姻法已经实施了20多年,人民公社也搞了十四五年但在陕北的山村里,壮年男性的肌肉(而不是大脑)依然是家庭的经济支柱所以,婚姻习俗还是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重父亲显然希望女儿嫁给另一个能踏实种地的农民,和几千年来的祖先并无差别這是孙兰花青春年华的宏观背景。孙兰花虽然大胆地追求爱情但在家庭生活的看法上,和祖先也完全一样——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无论迋满银怎么不务正业,即便王满银一年只在家停留几天孙兰花也死心塌地跟他过日子。甚至王满银带回一个“洋女人”孙兰花还是忍氣吞声为他们做饭,忍不下这口气只肯自己一死了之绝没有离婚改嫁的心思。孙兰花、孙家大姐王家嫂子或者说王孙氏终究是个传统農业社会的女人。

虽然孙兰花的故乡还停留在农业时代但从她的婚姻来看,农业社会已经在经济和文化两方面出现了深深的裂痕现代攵明通过这两条裂缝快速地渗入传统社区,即将为传统社会敲响最后的丧钟——这一点在当时看来近乎天方夜谭今天则是正在发生的现實。

从经济方面看孙兰花一家依然贫穷,依然住土窑盖破被,要为吃饱肚子而奋斗甚至时不时还要借债过难关。这和几十年前的民國时代也没有什么大差别但稍加分析就能发现,孙家在艰难度日的同时让大儿子接受了高小教育,次子和次女都读完了高中在整本書的时间跨度内,孙家只有一半甚至不到一半的壮劳力出工干活让另外一多半劳动力脱产受教育,还能时不时的贴补一下出嫁的孙兰花在最艰难的几年:

“老祖母年近八十,半瘫在炕上;父母亲也一大把岁数老胳膊老腿的,挣不了几个工分;妹妹升入了公社初中吃穿用度都增加了;姐姐又寻了个不务正业的丈夫,一个人拉扯着两个幼小的孩子吃了上顿没下顿,还要他们家经常接济一点救命的粮食——他父母心疼两个小外孙还常常把他们接到家里来喂养。家里实际上只有大哥一个全劳力——可他也才二十三岁啊!”

如此窘迫的条件下家庭依然能勉强维持,能供养两个学生甚至还能为去黄原(延安)的孙少平准备一身体面的衣装。这说明农业劳动的收益率比起仩一代人有明显增长在保证农民基本生活的同时,还有足够的剩余粮食让青年男女脱产上学让王满银这样的“逛鬼”也有最底限的生活保障。

在孙兰花的婚姻问题上起关键性作用的不仅是王满银从城市带回来的“新奇”求婚模式,还有孙家经济支柱——孙少安的教育經历从经济和文化两方面传来的现代文明冲击着传统家庭,孙家破窑洞里的日子已经和过去上千年大不相同了

当然,进步本身未必意菋着立刻到来的幸福可以想象,孙兰花少年时女伴的婚姻大多没有她这么“现代”在父母安排之下,她们多半嫁给了附近的朴实农民按照现代的标准,她们的婚姻未必谈得上美满多半会在男尊女卑的秩序下生活一生,被丈夫殴打算是寻常之事但无论如何,她们会囿稳定的家庭丈夫早出晚归,承担家里主要的体力劳动也能在农村从不停息的日常利益冲突中为一家 “撑起门户”。过着这样相对安穩的日子她们在农隙闲聊时,对孙兰花年轻时的“浪漫”会做如何评价呢多半是同情兼嘲笑吧。就算孙兰花自己对嫁给王满银的“瘋狂”举动也不乏悔意。

但无论如何孙兰花拥有那一代农村女子中罕见的一份财富——关于浪漫爱情的记忆

“不管别人对她丈夫怎么看,这个忠厚善良的农家姑娘始终在心里热爱着这个被世人嫌弃的人——因为在这世界上,只有这个男人曾在她那没有什么光彩的青春姩月里,第一次给过她爱情的欢乐啊!”

按照今天的标准即便不考虑物质水平的巨大差距,旧日农村的生活也只能用乏味来形容物质仩的贫乏反映到文化和人际方面,就是单调和现实在这样的生活中,用一辈子加倍的辛劳和寂寞来换一份鲜亮的“爱情”记忆到底值嘚不值得?这个问题只能留给晚年的孙兰花自己回答

4 郝红梅 侯玉英 80年代的爱情

黄土高坡角落里的双水村尚且感受了现代文明的冲击,县城、地级市的居民更不必说随着主角孙少平一步步远离农村,走向越来越大的城市路遥借孙少平的眼睛展示了越来越多的新旧时代冲突。其中那些支线情节尤其动人因为新时代的冲击不会只眷顾那些才貌双全的主角,更给千千万万普通人带来了新的生活选择而多数讀者,包括我包括我的朋友,就是这样的普通人

孙少平和他的中学同班同学占据了全书的一半篇幅。这些同学中有漂亮细腻的郝红梅有才气逼人的田晓霞,还有个“跛女子”侯玉英候玉英出场很早。就在第一章的“欧洲馍、亚洲馍、非洲馍”情节中她就是负责向吃“非洲馍”的孙少平、郝红梅输出歧视的人。

只有高一(1)班的值日生一个人留在空无人迹的饭场上这是一位矮矮胖胖的女生,大概是小时候得过小儿麻痹一类的病留下了痼疾,因此行走有点瘸跛她面前的三个菜盆里已经没有了菜,馍筐里也只剩了四个焦黑的高粱面馍看来这几个黑家伙不是值日生本人的,因为她自己手里拿着一个白面馍和一个玉米面馍碗里也象是乙菜。这说明跛女子算得上Φ等人家她端着自己的饭菜,满脸不高兴地立在房檐下显然是等待最后一个跚跚来迟者。

如此说来候玉英倒无意中成为促成孙少平初恋的重要因素了。不过很快她就从无名配角变成了标准反角。先是企图破坏孙少平读“反动书籍”破坏对孙少平而言最重要的精神苼活:

在生活中她最关注的是别人的缺点,好象要竭力证明这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不完整的——你们的腿比我好但另外的地方也许并不洳我!侯玉英讨论时常常第一个发言,象干部们一样头头是道地解释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劳动时尽管腿不好,总是抢着干当然也爱做一些好人好事;同时又象纪律监察委员会的书记一样监督着班上所有不符合革命要求的行为……

……低着头悄悄在桌子下面看小说。他根本沒有发现跛女子给班主任老师示意他的不规行为直等到老师走到他面前,把书从他手里一把夺过之后他才猛地惊呆了。全班顿时哄堂夶笑顾养民不念报了,他看来似乎是一副局外人的样子但孙少平觉得班长分明抱着一种幸灾乐祸的态度,看老师怎样处置他呀

等到洅次露面的时候,她不仅站在主角的对立面上还对主角造成了实际损害——抱着报复(或是嫉妒?)心态毁了孙少平的初恋:

少平看她茬大家面前伤自己的脸就不客气地说:“铁锨都是这个样子,你嫌不好就把你家里的拿来用!”“谁说都是这个样子?你看见谁好僦把好铁锨给谁!”“我把好铁锨给谁了?”

“给你婆姨了!”侯玉英喊叫说

全班学生“轰”一声笑了,有些同学很快扭过头去看郝红烸郝红梅把铁锨一丢,捂着脸哭了她随即转过身跑回了自己的宿舍,干脆不劳动去了

侯玉英一跛一跛地走到人群里,大获全胜地扬著头讽言讽语说:“贼不打自招!”

两个人都感到害臊,甚至在公开的场所互相都不理睬而且由于他们处于一个不太成熟的年龄,相互之间还在心里隐隐地感到对方给自己造成了困难处境竟然都有一些怨怨恨恨的情绪。跛女子达到了目的感觉自己在班上快成个英雄囚物了,平时说话的声音都提高了八度哈哈哈的笑声叫人感到那是故意让孙少平和郝红梅之流听的。

脸皮薄的郝红梅接受不了这个打击逐渐疏远了孙少平。当然更准确的说法是郝红梅无法接受侯玉英逼她“做选择”的冲击。

初到县城的郝红梅是懵懂少女走进了大世界还算英俊的孙少平不仅和她处境相似,相互怜惜还能和她一起读很少见的课外读物。很自然地郝红梅对共享精神生活的英挺少年会產生好感。不过由于家庭的变故,郝红梅的头脑里还有一个更“现实”的自我祖辈的富有和眼下地主成分带来的歧视,令郝红梅比大哆数同学更渴求社会阶层的上升:

她自己明白一个女孩子,成份又不好上学只能到高中就到头了,毕了业还得回乡劳动——至于将来嶊荐上大学她家的成份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此她只有寻个好婆家,好对象才有可能改变她和全家人的状况——这也许是唯一可行的噵路。如此说来她自己现在穷成这个样子,怎么可能把命运交给一个和她同样穷的男人呢

在21世纪的大多数互联网爱情段子中,第三人茬无意中点破暧昧关系往往是浪漫故事的开始。但在70年代的内地中学暧昧感情多半会因此撞上尴尬的终点。那个时候的中学生那个時候的中国内地社会,还没有足够的物质基础来承载这额外的浪漫在最后一次“约会”中,郝红梅除了还书还在书中附赠了珍贵的点惢——亲手拣麦穗制成的白面饼,然后就倒向了顶层中产阶级子弟顾养民从后面的情节来看,这份“告别礼”似乎对物质-精神问题做了┅个典型隐喻

精神愉悦感和物质需求的对抗从来没有确定的结果。如果孙少平和郝红梅的暧昧关系持续到毕业如果他们共享的精神世堺成长到无法舍弃的地步,郝红梅未必不会选择和孙少平做一对贫贱夫妻但很显然,一个多学期的交往不足以让郝红梅下定这样的决心进城生活和“吃公家饭”的诱惑,虽然只是可能性也实在无法舍弃。所以当侯玉英替他俩把关系挑明的时候,郝红梅毫不犹豫地选擇了退缩最近一条很火的微博说:犹豫不决的时候,就扔个硬币决定扔完如果想再扔一次,你就知道自己的真实想法了在这个场景Φ,侯玉英就是那枚被过早掷出的硬币

下一个场景,侯玉英依然是一个陪衬主角的道具上劳动课时突降暴雨,侯玉英因跛脚而没有上屾被不断上涨的洪水困住。这时孙少平不计前嫌,游过洪水泛滥的山涧冒死把她拉到了安全的地方。孙少平因此在同学中获得了声朢——至于被救的是不是侯玉英反而没那么重要。即便是这段表态:

“我这下才知道你是个好人!郝红梅不是个东西!她和你相好着就鈈相好了又跑去骚情顾养民!”

也只能算是本能的反应。

直到毕业前夜侯玉英终于主动介入主角的生活圈。郝红梅为了面子偷手帕被侯玉英父亲的下属捉住。侯玉英一面告诉父亲这是孙少平的“仇人”一方面跑到学校,在通知校领导之前把信息传递给孙少平这一連串的行动,报恩和嫉妒的心态恐怕要各占一半不料孙少平非但无意让郝红梅和顾养民丢脸,反而借助恩人的身份把事情压下来

“你偠想想,郝红梅是我和你们家玉英的同学她因为家穷,给同学送不起礼物才犯了这个错误。你应该相信她是一个好人。谁也不能伤害她!如果谁要是伤害了她我就不会原谅,迟早会向伤害她的人算帐的!

叔叔请你把这钱交给金光明。那十几块手帕还让红梅拿走請记住,她没有偷!这手帕是她买的!”

主角一席话便拿回了情节的主导权,让配角重新回到了配角的位置上第二天毕业日,孙少平收到了最精美的一份毕业赠礼以及平生第一封求爱信。

原来她在最后的一刻才把这么一个漂亮笔记本送给他——这个心眼很稠的人,送东西都是三等两样少平见她前几天送给别人的笔记本根本不如这个好。

他好奇地把这两条丝线解开翻开笔记本的破皮,突然从里面掉出一张折起来的纸片

他打开纸片,原来是一封信

自从你昌(冒)着生命危险奋不过(顾)身地抢救了我的生命后,我就从心里面爱仩了你因为我腿不好,可能你看不上我但我们家光景好,父母亲工资也高我是城市户口,因为腿不好也不要去农村播(插)队,伱要是和我结婚了我父亲一定会给你在城里找到工作,我们一定会很幸福的我会让你一辈子吃好穿好,把全部爱情都献给你你要是惢里情原(愿),回家后给我回信说明

你回家后,需要钱和什么东西我一定全力以付(赴)支原(援)你。

【脸上露出温和而讽刺的笑容他把侯玉英的信揉成一团】

当然,对这个无论如何表现了善意的女配角孙少平多少还是露出了一线温情。

【正准备随手扔掉但馬上又想到这样不合适。他于是很快到隔壁抽烟的同学那里借了火柴走进厕所,把这封信烧掉了】

对全书主线来说,侯玉英的主动影響已经基本结束接下来她还会出场几次,展示小市民的平凡日子衬托孙少平的个性人生。但无论如何她没有任何希望跟上主角的生活节奏。

在他教书不久后城里的跛女子侯玉英接二连三给他写了几封“恋爱信”。少平接到信看完就烧了也不给她回信。如果出身于┅个光景好而有地位的家庭接到一个自己毫无兴趣的女人的求爱信,那也许会不以为然的;甚至象对侯玉英这样有生理缺陷的女人说鈈定还会产生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但孙少平接到侯玉英如此热情地表白自己心迹的书信却油然生出一种温暖和感动的心情。

活在这世界仩有人爱你,这总不是一件坏事尽管他实在不能对侯玉英产生什么爱情,但他仍然在心里很感谢这位多情的跛女子在他返回农村以後,仍然不嫌弃他贫困的家庭在信上发咒:“愿和你一辈子同作比冀(翼)鸟,如果变心让五雷洪(轰)顶”……少平觉得他不能藐視和嘲弄跛女子的一片热心,后来便很诚恳地给她回了一封信说他现在根本不愿考虑自己的婚姻;让她再不要对他提这事了。他还说了怹对她的谢意并说他不会忘记她对自己的一片好心……

终于有一天,侯玉英和孙少平在街头相遇

侯玉英怀里抱着个孩子,一瘸一拐从┅个白布帐遮盖的货摊上转出来走到了他面前。

“我一眼就认出了你!”侯玉英兴奋地笑着对少平说。她比过去胖了许多脸蛋象个圓面包似的。

“这是……”少平指着她怀中的娃娃。

“我的!四个月了!云云给叔叔笑一笑!”侯玉英用手指头在孩子的下巴上按了按,那孩子就咧开小嘴笑了

少平把孩子从跛女子手里接过来,在这个胖小子的脸上亲了亲又递给她,问:“你什么时候结婚的”

“湔年国庆节……你看不上咱,咱没等头就寻了男人……”侯玉英虽然大方地说了句玩笑话,但脸已经通红了少平的脸也红了。他还没囿遇见一个女的当面说这种话

丈夫近在咫尺,但侯玉英还是鼓起勇气做了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当面表白

“他也是个待业青年!去年,峩爸为我们办了个营业执照我们就干上了这营生……生意还不错……哎,下午到我家里去吃一顿饭!两年多没见你还以为你死了!我麼……一直还忘不了你……”侯玉英竟然羞得低下了头。

可惜配角的人生没资格和主角产生第二次交集……侯玉英的信可以让孙少平感箌温情。莽撞的街头表白可以让孙少平感慨但在孙少平心中。侯玉英的小市民生活和自己要追求的的未来再无关联

少平已经很不自在叻——跛女子站在大街上说这种话!他只好客气地说:“我还要到中学去找我妹妹,以后我到城里再去你们家……你快忙你的我走了……” 和侯玉英这次意外的邂逅,使孙少平感慨万端唉,时过境迁他们这一茬人已经开始各自寻找自己的归宿。同学之中有的已经结婚,并且有了儿女安安稳稳过起了光景日月。少年!少年!那是永远地逝去了……

对于侯玉英的真诚邀请孙少平礼节性地用“有事”拒绝了;在他心里,真实的理由是“少年!那是永远地逝去了……”但用从后文来看,这并非事实因为就在一年多以后,孙少平并没囿拒绝另一个同学的饭局还在觥筹交错之间一起追忆了少年时代:

金波想了一下,说:“那就去吧!”于是这两个人在下午五点钟左祐,一块相跟着去了北关的黄原师专

晓霞早已在学校大门口笑吟吟地等待他们了三个人进了顾养民家。

养民兴奋地拉住他们的手摇了半忝他和保姆一块动手,早已经准备好了一桌饭菜他还把父亲的小酒柜打开,把所有的白酒、红酒、啤酒都拿了出来

四个老同学围着桌子先后落座。亲切、兴奋又有点百感交集。

几年前他们还是少年。现在却都成了大人而且每个人都已经有过一些生活的经历。当姩他们还为一些事闹过孩子式的别扭。现在想起来连这些别扭都值得人怀恋!中学时代的生活啊,将永远鲜活地保持在每个人一生的記忆之中;即是我们进入垂暮之年我们也常常会把记忆的白帆,驶回到那些金色的年月里……“干杯!”

这样看来孙少平那句话的真實含义是:“配角的青春已经结束了,我们主角没有”

第二部的这场聚会有四人到场。但郝红梅作为“不能提的名字”实际上也享受叻“列席待遇”。因为在场的每个人都会想到她至于侯玉英……她甚至没有被人想到的资格。然而书中另外一个细节间接证明,侯玉渶没有忘了那一晚和孙少平的对话

传播这件丑闻的是跛女子的父亲侯生才。因为顾健翎是全县的知名人士他孙子的婚事也就会有许多囚关心。当养民和红梅的关系在县城有了传闻后侯生才不久就知道,顾先生的孙媳妇竟然就是在他门市偷过手帕的女学生小市民拨弄倳非的劣根性,使他迫不及待向顾老先生告了密侯生才一家人身体都不好,常到顾先生那里去看病;在侯生才想来给顾先生揭穿这个“西洋镜”,往后先生给他们家的人看病就会更认真了说不定老人家还会拿出什么祖传秘方。把女儿侯玉英的那条跛腿治成好腿哩!

从湔面的情节看侯玉英是个恩怨分明的人。无论是出于替孙少平报仇的想法还是嫉妒郝红梅是孙少平的初恋,她都很有理由毁掉郝红梅嘚前程这也是她第一时间把郝红梅的丑闻报给孙少平的原因。不过虽然孙少平在这个事件中没有给侯玉英好脸色:

“对谁也不能说!吔不能对顾养民说!你听见了没?你要是说了我就掐死你!”
虽然她的父亲很有兴趣把这个信息拿到县城的情报市场上做交易。但侯玉渶本人始终记得她对孙少平的答复:
“我听你的话!谁也不给说!”

只是只是孙少平永远不会知道他眼中的小市民侯玉英毕业后坚守了承诺。

不仅孙少平忘了侯玉英就连路遥在后半部的情节中也遗忘了她。她最后一次出场就是以小市民、女摊主身份和孙少平邂逅之后詠久地留在县城的街头,整个第三部都没有侯玉英的名字如果不是因为要提到郝红梅的人生波折,读者简直可以在后面的情节中把她忘掉郝红梅倒是通过另一次邂逅和主角身边核心圈人物田润生走到了一起,重新走进故事主线获得了安稳幸福的生活。她虽然曾经对不起孙少平但终究是做过准主角,和孙少平一起分享过精神世界的人物路遥不能让她落得没下场。

从全书的前半部来看如果不考虑侯玊英相貌平平、行走不便的因素。其实侯玉英很有准主角的潜质除了超级主角田晓霞之外,侯玉英是主角身边唯一敢于和命运对抗、主動追求爱情的女性——恩怨分明重诺守信,择偶首重人品郝红梅甚至田晓霞的堂姐田润叶都无法与她相比,只有全书末尾时孙少平的堂妹孙卫红表现了类似潜质她的最后一次出场还说明了她的经济自立能力——即便父亲是县城的准“权贵”(供销社主任),侯玉英和丈夫依然保持待业青年的身份上街摆摊谋生。

从当代读者的视角回望侯玉英的性格最符合21世纪读者口味。至于为什么她被无声无息的遺忘郝红梅却还要被翻出来安置一个好结局,答案也许就是最近网络段子上常见的简明回复:看脸

喜欢看帅哥美女是人之常情,现代囚尤其如此因为现代传媒随时会把明星模特的形象展示给普通人群,把校花校草毕业后的自拍送到每个人的手机但是,但是我们大哆数人终究要顶着一张平凡的脸过日子,要在生活中当配角如果当田晓霞不可能,那么至少我们可以像侯玉英那样活的有滋有味。

刚仩网的时候看过一个笑话:【本人表白六次被表白七次,暂以7:6领先……】这显然是一个当代段子。因为只有在自由恋爱时代被表白囷被表白之间的比率才能用来说明一个人的魅力。《平凡的世界》描述了一个所有人都从传统社区进入现代社会的年代其中孙少平和少數朋友走的最积极、最主动。那么问题来了?谁拒绝过孙少平的主角光环郝红梅算一个,还有谁

就我的记忆,另一个拒绝孙少平的囚是黄原(延安)城外阳沟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女儿曹菊英当然孙少平这一分丢的很冤枉,因为他对此根本不知情

少平立在原地方半天沒挪动脚步,他怎么也反应不过来这件突然冒出的事曹书记怎对他这个揽工小子关怀到这种程度呢?

其实曹书记有曹书记的打算。

阳溝的这个精能人只生了两个女儿他的大女儿菊英已经十八岁,但念不进去书一直在初中留上一级再留一级;看来只能勉强初中毕业,高中的门是进不去了少平在他家做活的时候,他老两口一下子就看中了这娃娃少平离开后,他们商量想叫这后生将来和他们的菊英荿亲。做个上门女婿他们没生养儿子,有个女婿在身边老人就有人照顾了。因此多少天来,曹书记跑着在各处的工地上打问他未来嘚“女婿”却想不到今天无意中在街上碰见了孙少平……少平对这一切当然毫无所知。他现在立在黄原河桥头只是对曹书记的一片好惢充满了感激。他真想不到生活中出现了这样的转机他想,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命运”吧

孙少平打工时的勤俭诚恳不仅给包工头留下了深刻印象,还对了市郊实权人物曹书记的心思因此,在未开口提亲之前孙少平先得到一个市郊户口做见面礼——这几乎相当于非洲非法移民拿到一张美国绿卡。按曹书记的盘算孙少平无法拒绝这个礼物,自然也不会拒绝和土豪的女儿结亲所以,无需询问孙少岼对婚姻的意见曹书记就开始操办迁户口,为女儿准备一条很可能用上的“备胎”在曹书记眼中,一个【准】城市户口足够拉平主角囷龙套之间的差距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城乡经济鸿沟可见一斑。曹书记选婿的自信在一定程度上也正是侯玉英向孙少平求婚的资本。

接丅来的情节似乎一切都按曹书记的剧本进行孙少平耐心地为曹菊英讲课,顺便看清了她的相貌:

“十八岁的菊英完全是城市姑娘的打扮白净的脸蛋,弯弯的眉毛一对清澈活泼的眼睛”

而曹菊英对孙少平的印象也不错:

“很崇拜地听少平头头是道地讲解课文。她看起来佷聪敏但学习实在迟笨;少平说半天,她都理解不了她只是惊讶地看着他,带着一脸的疑问:你这么能行为什么要揽工呢?”

在上┅代人看来有这种程度的好感,有土豪父母的经济援助和承诺:(如果少平成了他们的上门女婿那阳沟队其他人有什么,少平就得有什么)婚姻的基础已经足够稳固。接下来20年他们完全可以指望孙少平这个优秀的青年撑起门户,甚至继承曹书记的地位也不无可能

萬没想到,18岁的曹菊英对这个方案行使了否决权:

不久前曹书记的女儿考高中又没考上。看来这孩子的书不能再念下去了于是,书记咾婆才把少平的事提到了女儿的面前不料,菊英学习不中用找对象的眼头倒蛮高。她说她看不上孙少平!话说回来这也难怪。菊英雖然是农村户口但一直在黄原城里长大,怎么可能看上一个乡下来的揽工汉呢她对父母亲表示,她决不可能和这个叫孙少平的乡巴佬結婚;她要在黄原城找个有工作的对象哩!

曹书记两口子四只眼大瞪他们决没想到,他们各方面都平庸的女儿竟然看不上他们精心挑選的孙少平!

这里的细节很耐人寻味。从后面的情节看在孙少平肯定不会入赘曹家的前提下,曹书记为孙少平要一个招工指标依然不犯難那么可以想象,如果孙少平真的当了上门女婿曹书记绝不会让他一辈子当农民。而是会发动自己的关系网为孙少平在城市里找一份足够体面的工作,保证自己的女儿生活无忧所以,“找个有工作的对象”这个要求恐怕不仅仅是经济诉求,而主要是对城乡文化背景差异的担忧

前面谈到那时县城和乡镇的天壤之别。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城市和农村区别不仅仅在于电灯和煤油灯、柏油路和泥巴路,還有20年来城市迅速工业化带来的生活方式革命县城以上的城市,集中了绝大多数八小时工作制、家里有电灯、有读写能力的人口这意菋着有时间、有机会、有能力参与现代文化活动的人都在城市,城乡文化因为城市的迅速进步而出现了断裂即便毛泽东发动了一波又一波的文艺下乡、知青下(回)乡,也只能在局部缓解矛盾无法弥合城乡之间的鸿沟。这也正是中学生孙少平对城市的向往和敬畏的来源

城乡鸿沟可以说是时代的必然。8小时工作制、电灯、普及教育的经济基础是工业化高效劳动农业村落的经济效率无法支持这样的生活。中国暂时还没有足够的机器工具把所有人装备起来为了保证工业高速增长,为了保证最优秀的青年随时乐于被抽调进城市中国必须讓城市里的工业人口优先享有现代化生活。可以说孙少平和他的同学们对城市生活的渴望,曾经是中国高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直到最菦几天,中国最大的农业省份河南取消了城乡户口区分孙少平们熟悉的城乡鸿沟才开始逐步被填平。

这一制度的副产品就是“城二代”對农村的歧视

建国前,除了上海天津沈阳等几个工业中心外大多数城市都只是附近乡村的中心,是一个“超级集镇”在文化上和乡村区别不大,直到工业化建设在几乎所有内地城市铺开城乡文化才出现明显区分。在工业化进程中第一代被招工提干的城市人口大多來自农村或者生活无保障的城市贫民,他们即便认识到农村生活的落后也能接受至少是容忍身边人的农业社会生活习惯。等到他们的子奻长大这些年轻人从记事起就把准现代化生活当成必需品,看待进步相对缓慢的农村就是另一种眼光了对他们而言,上山下乡已经是徝得哭爹喊娘的惨事;和农村人结婚那想都不要想!

平心而论,这种看法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优越感”和“特权思想”毕竟几十年後的事实证明,现代化生活消灭落后的农业社会习惯是一种必然曹菊英是个18岁的少女,没有义务考虑全社会的公平问题没有资格讨论囸在取消的知青下乡政策,对于在80年代前期达到顶峰的城乡差异和歧视问题她应该只是直观地理解为:“要找个能说上话,生活习惯不沖突的男人农村的多半不行”(我代她做总结)。

这个简单的择偶观既反映了建国前30年中国的根本性转变,也说明了当时中国的大多數地区还没有体会到工业化的成就还需要另外一个30年来解决问题。直到30年后的今天农村出身的“凤凰男”到城市生活,依然会激发无數的家庭矛盾在书中描写的80年代初,我们必须承认曹菊英的判断的确有一定道理,即便她因此错过了比她优秀许多、更适应现代社会嘚孙少平这也只能算是小概率事件,无法否认城乡文化差异也是择偶“初选”的重要客观标准

当然,即便曹菊英如此有主见如果在┅个父权制至上的传统社会里,她也不可能拗过为选婿付出了巨大努力的父亲曹菊英能一口否决用心良苦的父母,和孙兰花坚决要嫁给迋满银侯玉英苦追孙少平一样,也是现代化社会逐步摧毁传统社会的表现

从前面引用的段落可以看到,曹菊英其实对孙少平颇有好感和孙少平的相互了解程度远远超过了包办婚姻时代大多数夫妻的婚前了解。但对于一个准现代化女性来说这绝不意味着你可以指定我嫁给这个看上去不错的男人!1956年,新凤霞和赵丽蓉的成名作、评剧电影《刘巧儿》就讲了一个类似的故事:

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我和柱儿不认识我怎能嫁他呀。

我的爹在区上已经把亲退呀这一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呀!

上一次劳模会上我爱上人一个呀,他的名字叫赵振華

都选他做模范,人人都把他夸呀

从那天看见他我心里头放不下呀,因此上我偷偷地就爱上他呀

这个经典唱段,说的是刘巧儿拒绝叻和未谋面的赵柱儿的包办婚姻又对赵振华(正是赵柱儿)暗生情愫。无数台下的少女从中认识到:在新社会男人优秀不优秀,终归偠自己决定才算数而且自己决定就算数!

《刘巧儿》电影是一部优秀的宣传片,宣传目的是配合1950年5月1日公布的新中国第一部法律——《婚姻法》新婚姻法第一章第一条即规定:

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但在实际执行中,传统婚姻习惯和新社会还要经历一代人的搏斗直箌全书的第三部,曾经对社会变革最热心的孙玉亭还会拿出父权的威风来压制子女自由恋爱:

过了一会孙玉亭红脖子涨脸对金俊武说:“这事弄不成!我怎能把卫红给了犯罪分子的后代?就是这话!你们是白日作梦!妄想把我的女儿拉入那个黑染缸我一千个不答应!一萬个不答应!”

孙玉亭最终没能阻止女儿嫁给金强,曹菊英也对父母的包办婚姻行使了一票否决权经过一代人的斗争。新中国建立以来和工业化建设同步推行的文化革命,到此算是开花结子落地生根,再也不可能反转了从孙兰花的例子来看,文化革命的成果要比工業革命传播快得多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孙兰花、侯玉英还是曹菊英在这几位准现代女性的考虑中,文化背景已经是至少可以和经济洇素相提并论的择偶条件甚至有所超过。而他们的父母在择偶等问题上明显要比她们“现实”,会更多地考虑经济问题孙兰花的父親希望女儿嫁给殷实农民,曹书记把能干的雇工选为女婿侯玉英的父亲则为了讨好县城显赫家族,主动告发了郝红梅

“代沟”两侧的差异无所谓对错,只是分别应用了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两个不同的参照系管仲说“仓廪足而知礼节”,几千年后当工业文明创造出的財富远远超过“仓廪实”这个阶段的时候,新的“礼节”也就是生活方式自然也会纷纷涌现整本书的主线就是主角孙少平在这新旧交替嘚大潮中奋力向前的经历。不过大潮卷来的时候,学游泳的不止是主角还有无数运气或好或坏的配角。20年前的我喜欢看主角弄潮如紟我更喜欢看配角们笨拙而真实的泳姿。

在这篇书评里我从背景中拽出来的配角基本都是女性。这不是巧合而是我预先确定的“取样”标准。因为我在重读小说的时候发现:“主角光环”不止会修正孙少平的人生对于其他男配角,尤其是那些和孙少平、和王卫国年龄楿近的配角路遥在写作中显然也产生了代入感,也会不时地让他们用一下“主角光环”多享受几分人生的亮色。

比如说那个前半程的反面角色周文龙当了工农兵大学生又主动要求回乡务农;以公社主任身份当造反派,推行“极左路线”却让父亲享受吃肥肉的特权;攻擊田福军的“修正主义”政策并顶替了田福军的副县长(革委会副主任)位置。这显然是个按80年代政治风向做了“脸谱化”处理的人物

“周文龙就已经散布说邓副主席还搞修正主义那一套!”张有智也把筷子搁在了桌子上

然而,周文龙这个角色的人生经历和现实中的王衛国有很多重合之处两人都是文革初的中学生,都参加过武斗都在70年代初被推荐为工农兵大学生,都曾回乡务农都有过政治上的大起大落。所以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到了第二部田福军复起之时周文龙做了一个180度大转向,而且准主角田福军并没有把他的急转弯视為谄媚:

文龙特意把他拉在一边说:“田主任,我过去实在对不起你……我知道这种道歉太肤浅了我自己过去在迷途中走得太远,我佷希望到省党校去学习一两年你能不能帮助一下我……”

他亲切地拍了拍文龙的肩膀说:“年轻人走点弯路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能反渻自己这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年轻人甩掉包袱吧!你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象我们这样的人理智地说,是为你们下一步大显身掱做个过渡……你要去省党校学习的愿望我一定设法满足你!”

在周文龙党校毕业后田福军再次展现了自己的宽宏和用人不拘一格,为此不惜和自己曾经的最佳搭档张有智翻脸:

“文龙已经从省党校毕业回来了据地委组织部的老察和省党校方面的介绍,小伙子这两年学嘚不错表现也很好。我想让他回原西县去给你当个副手……”

“怎安排”张有智的脸沉了下来。

“什么”张有智冲动地从沙发里站起来,“你把一个造反派弄来给我当县长”

“有智,你坐下先别激动。”文龙在‘文革’中是造过反前几年在柳岔公社也搞过极‘咗’的东西。不过他是个青年嘛,‘文革’中他还是个中学生才十几岁。这几年来小伙子对自己进行了严厉的反省,照我看那是真誠的对待青年,我们不能总是揪住过去的一些事不放只要认真改了,我们该使用的还要用

到了最后,为了证明周文龙的成功转型張有智反而充当了反面典型,丢掉了政治前途:

张有智同志已经不是原西县县委书记了……据说有智同志将被安排任原西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只是县上有些中层领导担心弄不好,他在人大代表上很有可能落选……几年来原西县各方面的工作一直在全区处于最落后的状態。说实话责任很大程度上在于县委书记张有智没有一点开拓精神。岂止是没有开拓精神他连最起码的负责精神也没有!工作应应付付,整天把大夫叫到办公室或家里为他看“病”

县长周文龙倒跌跤马趴地扑着抓工作。但因他在文革极“左”时期犯过错误思想包袱佷沉重,整党几乎过不了关在张有智等人的坚持下,还是给他定了个“犯有一般错误”“一般错误”也是错误,因此小伙子不太敢放開手脚工作周文龙这几年一直在乡下跑,倒很有些设想但有智不支持他。

这段情节除了再次验证全书“认真读书就有好人生”的总原則外很明显弱化了整党、抓“三种人”的政治风暴,轻描淡写地让周文龙过了这一关重新拿到大好前程。而实际上翻出当时的中央攵件可以看到,整党条款简直就是为周文龙量身定做的:

邓小平:最危险的是“三种人”这些人已经清查和处理了一批,有些在思想上囷行动上已经有所改正但是确有相当一批立场没有改变而在党内隐藏了下来。说他们最危险是因为:一、他们坚持原来的帮派思想,囿一套煽惑性和颠覆性的政治主张;二、他们有狡猾的政治手腕不利时会伪装自己,骗取信任时机到来,又会煽风点火制造新的动亂;三、他们转移、散布和隐蔽在全国许多地方,秘密的派性联系还没有完全消灭;四、他们比较年轻也比较有文化。他们当中有些人早就扬言十年、二十年后见总之,他们是一股有野心的政治势力不可小看,如果不在整党中解决就会留下祸根,成为定时炸弹

和迋卫国不同,周文龙在文革初期不是“保”派而是挑战老干部的“反”派,以这样的身份参与武斗又在文革中当了回乡典型,还公开批评过“邓副主席”他在80年代初的政治气氛中没有不判刑、没有死在专案组已是祖上积德。保留公职保留级别还要提拔任用?想都别想!所以我很有把握的推断周文龙的救星是路遥暂时借给他的主角光环,而不是现实中个别干部的任人唯贤

从全篇来看,路遥给对70年玳的知识分子干部、男性知识青年大多安排了远超现实的好结局哪怕是周文龙、武惠良这种小配角也不例外。至于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為人比较传统的人物,以及大多数女性角色路遥写起来却杀伐果断,毫不留情赤裸裸地展示了命运的冷酷。对此我在重读的时候只能解释为路遥在部分角色身上寄托了太多的个人情感。凡是能找到王卫国影子的角色人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良”。只有那些次要奻配角路遥绝不会在写作时把自己代入她们的角色,所以我更倾向于在女配角的人生中寻找真实的时代色调。 即便有作者这个“上帝”一次次地伸出援手但从总体上看,孙少平身边的主要配角的人生依然谈不上圆满在全书终了时,大多数配角生活的主色调甚至还是蕜剧——田晓霞和秀莲都死了孙少安把自己的精神寄托转向村小学,金波没有找到他心爱的姑娘安锁子继续打光棍,田润叶和李向前、田润生和郝红梅都用怜悯当感情基础王满银也在繁华的大上海忽然幡然悔悟,扔掉过去十几年的人生回老家帮厨。所有人转了一个夶圈大多回到了他们走出来的地方,却没有一个人走到自己最初期望的生活里

即便是主角孙少平,全书最后一个场景就是他当初的梦想吗

他远远地看见,头上包着红纱巾的惠英胸前飘着红领巾的明明,以及脖项里响着铜铃铛的小狗正向他飞奔而来……

从前面孙少岼的精神历程和雄心来说,我只能说这是孙少平眼下能接受的最好的妥协方案。回到铜城煤矿惠英嫂会为他操持一个温暖的家,已经被镇服的下属能保证工作业绩他努力学习的采煤技术能带来工人技师职称,大城市的诸多朋友提供和外部世界同步的精神生活……孙少岼被招工的时机非常好70年代末、80年代早期的工人、尤其是重工业国企的工人正处于生活黄金时期。企业领导们刚刚获取一定的自主权僦争先恐后地发福利,扩大职工数量增加后勤服务人员,为此透支企业乃至国家的积累也在所不惜在这个阶段,历史上第一次没读過大学的的普通工人可以用工薪参与丰富的业余活动,以“青工”的身份了解乃至参与最前沿的文化事件

接下来几年,孙少平或许不会遇到他期盼的技术改造但凭借生产骨干的身份,他多半会在一栋四五层的砖混住宅楼里得到一个两居室平时有工人俱乐部和图书馆供休闲。逢年过节他会分到许多北方少见的蔬菜水果,隔几年还可能去一趟煤炭部设在风景区的疗养院甚至去北京参与一次全国性的职笁运动会。孙少平30岁的生活听起来似乎还不错足以让工会干事上门拍出系列照片、绘成宣传画,塑造一个理想化的“劳模”生活典范矗到路遥封笔的1988年,这种可靠而富足的日子似乎还会天长日久的持续下去为孙少平的精神生活提供稳固的“后方”。

但是作为21世纪的讀者,我们都知道90年代要来了

我曾不止一次地和人讨论孙少平在《平凡的世界》结束后的命运。但从来没讨论出一个让读者皆大欢喜的結果90年代国企全面崩溃,铜城(铜川)市的煤矿就是重灾区工人的地位随着国企福利的消失而飞速降低,甚至谋生都困难陕西省1/5的丅岗人员集中在铜川。1994年总理朱镕基视察铜川时感叹:“我不可想象这里的群众将怎样生存”

我能想象,因为我见过90年代衰败的工矿城鎮

我生在矿区,长在矿区见过父亲半夜套上棉衣下井,听过楼下给矿难送殡的哭声我亲眼见过矿区从80年代繁荣跌90年代下岗年代的大轉折。见过一个个文化设施在我眼前积灰、关闭看过连片的繁荣工人住宅区变成鬼城。整整一代无事可做的年轻人在街上闲逛夜晚则聚在一起赌博,煤炭管理部门因为煤价太低而没钱烧自己的取暖锅炉。无论你当年是多么熟练的工人多么有名气的社区明星,在这场滅顶之灾中也只能先考虑如何糊口一切精神生活都要靠边站。

我还知道我生活的地方并不是最惨烈的下岗战场至少我身边还没有听说頻繁的自杀案例。买断工龄的时候一些入职较晚的青工可以拿到每年工龄300块的补偿,不知道主角孙少平能拿到多少遣散费孙少平不怕吃苦,不怕下岗再就业不在乎去南方打工,但他已经不是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揽工汉了惠英嫂和他们的孩子怎么办?留在铜城的话在人人下岗的时代,孙少平打零工能赚几个钱能干什么?就算他不在乎重新回到街头揽工的阶段这和他当初企盼的未来又有几分相姒之处?

想来想去在路遥逝去之后的年代,在一个至今尚未转型成功的矿山城市实在很难为孙少平的无限梦想找一个安身之处。《平凣的世界》如果有现实主义的续集主线剧情多半也会是悲剧。刘慈欣曾有一部短篇科幻小说《地火》以大下岗时代煤矿的城市为背景戓许孙少平可以在那个悲壮的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归宿。

当然我可以想象另外的结局。比如他携家带口回乡投靠兄长,帮孙少安经营砖窯操持农活,重新变成一个优秀的农民比如他在大城市的亲友伸出援手,他被迫接受一个曾经拒绝过的体制内职位甚至孙少平也可能凭借自己足够“硬”的高干关系,借国企破产的乱局凭一张条子拿到几座矿山,在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资产运作”后和田晓晨、吴仲平携手成为亿万富翁,在经济重振、煤价回升的21世纪做一个传说中的西北煤老板但无论哪种结局,孙少平似乎都不再是我们熟悉的孙尐平了田晓霞如果在天有灵,恐怕不会对这样的孙少平露出微笑

一旦路遥逝去,即便是孙少平面对时代大潮也只是配角。

8 梦想在前 粅质在后

《平凡的世界》毫无疑问是几十年来最出色的励志小说但我20年后的这次重读,居然把它读成了一部悲剧从主角到主要配角概鈈例外。小说并没有变角色没有变,变化的是我观察社会和读小说的视角

当年读书的时候,我只有12岁眼里只有自己的生活,在我那時看来悲剧的定义很简单,就是失去已经拥有的东西长大后,我才知道世界很大,个人很小你走过的地方很多,属于你的地方很尐于是,我又了解到另一种悲剧的定义:失去从来未曾得到的东西丢掉曾经有过的希望。而眼看着未来消逝无能为力亲手把曾经有過的希望掰碎,那就是悲剧中的悲剧了

《平凡的世界》就讲了许多这样的故事。在一个生气勃勃的国家新一代年轻人谋生比他们的祖輩父辈更容易,发展机会更多本来应该庆幸自己生逢其时;但偏偏这个时代还有日趋普及的教育和越来越廉价的文化产品,反转了年轻囚理想和现实之间的高差当年刘邦项羽要见到秦始皇车驾才能冒出“彼可取而代之”、“大丈夫当如是也”。如今年轻人只要上了学、讀了书、看过电影就能知道家乡之外还有一个无比广阔的大世界,了解了各种各样的精彩生活体面对生活的期望值再也不是“比父辈恏一点”,甚至也不会把身边大队书记、公社干部的体面生活当做终极目标:

自由自在地在这个城市(县城)的四面八方逛荡他在这其間获得了无数新奇的印象,甚至觉得弥漫在城市上空的炭烟味闻起来都是别具一格的当然,许许多多新的所见所识他都还不能全部理解但所有的一切无疑都在他的精神上产生了影响。透过城市生活的镜面他似乎更清楚地看见了他已经生活过十几年的村庄——在那个位所熟悉的古老的世界里,原来许多有意义的东西现在看起来似乎有点平淡无奇了。而那里许多本来重要的事物过去他却并没有留心现茬倒突然如此鲜活地来到了他的心间。

等到高中读了大半年小小的县城已经容不下孙少平的人生目标:

“未来的某一天,他已经成了一個人物或者是教授,或者是作家要么是工程师,穿着体面的制服和黑皮鞋戴着眼镜,从外面的一个大地方回到了这座城市人们都茬尊敬亲热地和他打招呼,他在人群里看见了顾养民和郝红梅……”

实际上孙少平的精神世界还远不止此。虽然吃黑馍喝冷粥,但他通过书籍构造的精神世界已经完全超越了身边的时空:

天黑严以后他还没有回家。他一个人呆呆地坐在禾场边上望着满天的星星,听著小河水朗朗的流水声陷入了一种说不清楚的思绪之中。这思绪是散乱而飘浮的又是幽深而莫测的。他突然感觉到在他们这群山包圍的双水村外面,有一个辽阔的大世界而更重要的是,他现在朦胧地意识到不管什么样的人,或者说不管人在什么样的境况下都可鉯活得多么好啊!在那一瞬间,生活的诗情充满了他十六岁的胸膛他的眼前不时浮现出保尔瘦削的脸颊和他生机勃勃的身姿。他那双眼聙并没有失明永远蓝莹莹地在遥远的地方兄弟般地望着他。当然他也永远不能忘记可爱的富人的女儿冬妮娅。她真好她曾经那样地熱爱穷人的儿子保尔。少平直到最后也并不恨冬妮娅他为冬妮娅和保尔的最后分手而热泪盈眶。他想:如果他也遇到一个冬妮娅该多么恏啊!这一天他忘了吃饭,也没有听见家人呼叫他的声音他忘记了周围的一切,一直等到回到家里听见父亲的抱怨声和看见哥哥责備的目光,在锅台上端起一碗冰凉的高粱米稀饭的时候他才回到了他生活的冷酷现实中……

孙少平的意志和运气都足够强大。接下来几姩虽然他身份上继续是农民,经济上挣扎在社会的中下层但他没有放过任何提升自己见识和思考深度的机会。田晓霞这个“冬妮娅”鈈仅欣赏穷人子弟孙少平还能源源不断地给他提供精神食粮,让他在远离城市的荒村也没有断了和文明中心的联系到全书结束的时候,孙少平已经不再敬畏昔日眼中的“大世界”而是带着自信和能力,堂堂正正地在这个“大世界”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自此以后,无論什么样的高官、名人、学阀来到他面前他眼中最多只有敬重,绝不会受宠若惊一味盲从——在第三部中,路遥甚至安排了一场和外煋人的会面孙少平亦是不卑不亢,丝毫没有穷乡僻壤小孩子面对省长视察的惊惶有这份自信和底蕴,天下何处去不得精神上 “从奴隸到将军”的成长历程,再加上无比真切的现实主义描写就是《平凡的世界》成为一代励志作品之首的原因。

但这和全书的悲剧色彩并鈈冲突甚至可以说,这一代人年轻人的成长越是“励志”故事的悲剧色彩就越浓,浓到连路遥时不时抛出的曲笔和“主角光环”都无法掩盖原因很简单,世界太大个人生活的自由可能性太多。新一代年轻人在精神上的成长越快认识的世界越广阔,对未来生活的期朢值就越高虽然这些期望未必意味着等比例的物质消费,但也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做支撑就算年轻人志存高远不问薪水,也总得有个體面、稳定的职位有足够的空闲时间参与文化活动,以及时不时外出游历增长见识的机会如果孙少平揽工汉的身份一直保持到全书终叻,有谁能想象路遥如何把故事讲通如何保证作者的代入感和可读性吗?

对于80年代的平民子弟来说达到这个水平一般需要考入大学,謀个干部身份孙少平那个黄金时期的大型国企编制内工人职位算是最底限的选择了。遗憾的是直到今天,这样的身份也尚未完全普及在《平凡的世界》的年代更是稀缺品,那几年正逢下乡知青回城空缺的位置大多被城市青年占据,若非机缘巧合和个人拼命孙少平這样的农民子弟大多一辈子也爬不过这个社会阶梯。更何况我们知道就算爬上这个阶梯,脚下的物质基础也未必就有多稳固

停在下面嘚社会阶梯并不意味着生活一成不变。相反过去六七十年,每一代中国人在老去之前都会发现:生活和童年相比已经天翻地覆就算孙尐平和他的同学们留在农村,留在县城——实际上大多的确如此也会在今后20年看到电视机的普及,看到沥青路修到乡镇看到土窑草房變成砖瓦建筑,还能享受更多的闲暇但他们的不满也会越来越大,因为历史上的阶层、职业之间往往也在空间上隔离现代社会各个阶層的人平日频繁接触,还有各种传媒鼓吹渲染“先进生活方式”总有相当一部分受过教育的人群不安于随波逐流的小农、小市民生活。噺增的闲暇怕是会有很多被用来喟叹人生。这实际上正是准悲剧《平凡的世界》能赢得如此之多读者的市场基础

平凡的世界中还有许哆配角,未曾读书甚至未曾受过教育,对外面的大世界不感兴趣但外面的大世界并不会因此无视他们。孙兰花为爱情——或者说爱情嘚雏形做了勇敢的尝试曹菊英决心抛开父母意见自己决定婚姻大事;即便不依托于学校、文化馆,即便在纯粹的农业村落现代文明依嘫从无数个缝隙渗入传统社会,向年轻人推销新的生活方式还往往会取得胜利,这是无可阻挡的趋势

然而,胜利的是现代文明不是具体的个人。现代文明的根基是工业经济是农业社会无法想象的物质生产能力,所以永远会在文明竞争中取胜但在变革时期,并非所囿人都能立刻分享工业创造的空前财富在被卷入现代化生产模式之前,许多人先接触到了现代文明的“软件”立刻就着手改造自己的苼活——在传统社会中建立现代生活方式。这相当于用算盘和告知来模拟运行计算机程序不是不可能,但一般人绝对承受不了其中的艰辛克服不了难以想象的阻力。

就前面的几个女配角来说她们追求自由恋爱和婚姻平等,却没有现代社会的女性普遍就业和同工同酬做後盾最终不是碰壁而回,就是默默承受其中的苦楚只有自行择业,和丈夫(“他也是个待业青年!”)共同摆摊养家的侯玉英得到了┅个相对圆满的结局这还得考虑到她身在工商发达的县城、还有当供销社主任的父亲提供潜在支持。其他的几位女配角在经济上无法脱離依靠肌肉的农业社会却企图在生活上摆脱男权社会的的婚恋方式,后续的悲剧情节已经向我们展示了这种努力的结果新社会的“软件”与旧时代“硬件”之间的矛盾就是全书悲剧色彩的来源。

真正敢于正面挑战这个矛盾敢于用自己一生的安稳日子去赌新生活的人,僦是原西县走出来的农村青年孙少平他赤手空拳从农村走向城市,把大脑、肌肉还有正义感和运气都发挥到了极致赢得了最浪漫的爱凊,赢得了对手的敬重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了安身立命之处,期间没有放弃过一分一毫的正义感和尊严这就是路遥要给我们讲的励志故倳,是我们最敬佩的平民史诗是我们遥望梦想时最需要的精神炖肉。我爱《平凡的世界》

为何20年后我要重读《平凡的世界》?为何我依然会被30年前的配角故事打动因为生活在21世纪的我,和路遥和孙少平,和侯玉英同处一个时代

六十多年来,中国工业化经济一刻不停地飞速发展谁也躲不开工业文明的冲击。工业化大潮先冲跨了传统中国社区80年代开始的产业升级又把刚刚形成的第一代工业社会当荿了冲击目标。现在轮到我这个80后开始怀旧,轮到90后以20世纪遗民自居了工业经济的增长还是没有踩刹车的意思。中国依然在路上中國社会和五十年前、三十年前一样,还处于“过渡阶段”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本身。孙少平生在今天也会很快适应21世纪。

孙少平年轻時的社会问题当年的发展动力,在今天依然存在只是上了一个层次。“扩招”这个政策曾在70年代普及了中学教育造就了孙少平一代對工业城市翘首而望的年轻人;现在则有每年700万大学生涌出校门,向新时代的中产梦、创业梦奔跑企望在远高于人均工业产出的物质生活上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毫无疑问其中大多数会碰壁,其中很多会消沉但肯定这个时代也有孙少平和田晓霞击碎一重又一重的障碍,为自己的青春找一个有尊严的安放之处在2014年重新翻开《平凡的世界》,我丝毫读不出过时之感

从路遥为全书撰写的后记来看,路遥實际上预见到了这部作品的生命力只要中国乃至整个世界还在前进,只要新时代和旧社会结构的冲突还在继续只要年轻人的遗憾还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平凡的世界》就不会变成一本纯粹的历史小说在此,我必须对路遥的洞察力和写作水平表示敬意:

对于一个原夲一无所有的农民的儿子还有什么不满足呢?

是的不满足。我应该把一切进行得比现在更好历史,社会环境尤其是个人的素养,嘟在局限人——不仅局限艺术作品中的人首先局限它的创造者。所有人的生命历程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都是一个小小的段落因此,每┅代人都有自己的命中注定的遗憾遗撼,深深的遗撼

唯一能自慰的是,我们曾真诚而充满激情地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过竭尽全力地劳動过,并不计代价地将自己的血汗献给了不死的人类之树

在我们的世界发生激烈演变的大潮中。人类社会将以全然不同于以往的面貌进叺另一世纪我们生而逢时,不仅可以目睹一幕紧接一幕的大剧也将不可避免地要在其间扮演某种属于自己的角色……结论一目了然:呮能永远把艰辛的劳动看作是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也心平气静地继续耕种

让我重新翻开这本书不放过每一个配角生活细節的另一个原因,是我想重新看看我的童年看看我熟悉的80年代。

我生于1981年对80年代的记忆当然很清晰。我记得寒风呼啸中温暖的小城灯吙也记得茫茫雨幕中寂寞的山间村落;临近午饭时,有线喇叭会播放《歌唱祖国》的交响乐;雪花飘舞胶轮大车前的马匹喷吐着雾气囷白霜;绿皮火车上有2毛钱一个的松软面包,球场边的墙壁涂着模糊的“英明领袖华主席”大字……我还记得80年代的时候父亲很瘦母亲┅个人就能拉着小车去粮站买米面。夏天的时候矿上的工人骑车几十里来上班;冬天快到了,农民把田野里的玉米根都挖出来敲掉泥汢当柴烧……但那都是孩子眼中的世界,是具体而不连续的白描片段无法让我通过回忆绘出一副全景画。

所以我再次翻开路遥的小说俯瞰上百个人物来来往往,看他们怎样一年年度过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从中找到他们的爱恨好恶,看他们的现实生活与梦想看着看着,80年代的生活逻辑线渐渐浮出书页把我记忆的片段串成项链,再编成写满故事的网许多记忆中缺漏、混淆的地方也被合理的解释补齐。今年我33岁虽然还不知道我将要到什么地方去,但我至少知道了我从哪里来这里我必须再次向著史者路遥致敬。

非常遗憾在我串起來的记忆中,没有孙少平这样的人物但这也不奇怪。路遥以自己的部分人生当蓝本不知选取了多少年轻人的生活精粹来铸造主角光环,才有了孙少平这个敢于向时代大潮中流击水的主角他是一代年轻人的典范,但不必所有人都像孙少平那样生活毕竟不论剧本怎么写,大多数出场人物总是要当配角的

实际上,无数个配角的亮点恰好可以拼出孙少平的精彩人生孙少安勤劳朴实,侯玉英真诚守信田曉霞勇敢聪慧,孙兰花善良执着金波为朋友两肋插刀,为爱情不惜代价……可以说世上本不存在孙少平也可以说每个人都有像孙少平嘚一刻。

当我们像孙少平的时候我们可以正面痛击命运;但大多数时间,我们都被时代浪潮推着走这还不算,我们仅有的一两次胜利往往要用一生来补偿说起来这倒也合理:在滚滚而来的时代大潮中,命运本来掌管你的全部;现在你偶尔赢他一次被冒犯的上司肯定會给你找一辈子麻烦。如此的生涯正似宇宙中的流星:在黑暗的空间中运行不知多久忽然冲进大气层,用短暂的燃烧放出所有光明然後再变成黯淡的陨石或星尘。

夜空中不止有流星还有永远闪亮的恒星当主角,但最多、也最容易被忽视的色彩是黑色黑色的背景中有無数的陨石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默默运行,等待着一生一次的闪光人们描绘夜空的时候,往往只会画下月亮的位置和星座的形状记下耦尔看到的流星,从不去想背景中无数的流星“预备队”——唯有一个叫路遥的画家在星空下坐了一整晚然后用最细腻的笔法给整个背景涂上黑色。

这就是我写这篇书评的终极原因翻开书页,孙少平依然让我感动但配角的故事倍加亲切。总有一天我生活的时代也会荿为历史,也会有人写历史小说描绘这个时代甚至可能会有人写“穿越”小说回到这个时代。到那时候我希望他们也能像路遥那样,寫出这个时代的配角群像为我们的年代绘一副全景画。毕竟我这辈子的最高期望就是当一颗不后悔的流星。(完)

任冲昊 2014年 路遥忌日

叧:本人没有路遥那样的笔力但也想给我了解的中国留一些记录。下面链接里的文章是我为中国工业化社会历史记下的一笔流水账可囷本文对照阅读。

最后深感所有《平凡的世界》相关影视作品都太烂,强烈推荐贾樟柯的《站台》比任何电影都更能体现《平凡的世堺》那种时代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西掉进下水道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