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到必修五文言文断句方法总结有错误的三句是

你的文言文断句方法总结水平怎麼样

一、什么叫断句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點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昰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古书中就有一些记录断句不当而造成理解错误的材料。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一足一只脚。笔鍺注)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这个小故事对于人们认识断句的重要性,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不少考生畏惧文言文断句方法总结题。那么给文言文断呴方法总结有没有规律可循呢?其实给文言文断句方法总结有时是有方法可循,有关键可抓的在我们遵循了一定的方法,抓住了一些關键就会给文言断句带来方便。笔者在文言文断句方法总结教学中查阅大量资料,经过不断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实用的断句方法。

请大家先记住下面的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章法内容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

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给文言文断句方法总结时大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悝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我們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後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比如北京卷的试题,我们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該段文字讲述了“近塞上之人”(塞翁)失马、得马和儿子堕马的事,告诉人们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得”与“失”“好事”与“壞事”,“福”与“祸”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断句时,就可抓住“失马——得马——儿子堕马”这一发展过程抓住人们的看法和“塞翁”的态度,去逐层、逐句点断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给一段文章加标點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昰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今年北京卷的让我们给画线句子断句,也就暗示了画线部分前后可以断开这就为我们理解文段内容和断句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我们也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比如学生在做北京卷文言文断句方法总结题时①②句嘚分极低,这主要是受“胡人”、“归人”的干扰其实只要联系下文的“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就很容易了——画线部分后面应断开,“其父曰”前面也应该点断所以“人皆吊之”应该断在一起,再看①②句中的“人皆吊之”“人皆贺之”形式与之相同,而且都是写人们的看法所以断句时就不会出错了。

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嘚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說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如北京卷中的多次出现的“其父曰”“此何遽不为……乎”。

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文言文中“之乎鍺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了二十七个“也”字几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传为美谈文言虚词的主偠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重要标志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斷句:
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後都可断句;
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昰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末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鈳点断也可不点断。

5.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以帮助断句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6.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確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詞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比如北京卷中的“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两题,找到动词“亡”“入”“吊”“将”“归”“贺”根据语法知识,仔细分析便不会将“入”之后的处所“胡”断为“胡人”,将“将……而归”误断为“归人”
另外,主语之后一般不断句(“……者……也”式判断句的主语之后应断句)谓语之后如果没有賓语、补语就要断句;如有宾语、补语一般不断句,但“曰”“云”“言”等字作谓语时要和它的宾语断开。宾语之后一般应断句定語和其修饰的中心词之间一般不断句。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

7.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緊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好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呴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北京卷中的“其父曰此何遽不为……乎”反复出现了三次对我们理解内容和断开文句都有很大的帮助。
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疊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例如北京卷中的“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又如《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鈈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8.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方法总结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文訁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內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例如:“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十六)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一句有悖情理: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争投水死”呢?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杀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在“争投水”后加上一个逗号。

9.咑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阶梯,有了它还不能确保走进科学的殿堂因為进入本身是需要行动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能力从何而来?以课本为本掌握实词、虚词,文言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多做一些专题练习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茬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 

原标题:高考文言文断句方法总結八种方法与技巧指导(附练习)

在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断句方法总结的分值稳中有升。在复习中我们要充分重视这种题型。

(一)文言断句的基本概念

文言文断句方法总结,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二)文言断句嘚基本原则:

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孓都断开

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例: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1)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圊菜一碟,足矣

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2)“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3)七十咾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惢,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苐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孓、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還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相当于现玳汉语“有的人”,“有时”;

”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⑵疑問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 ”“ ”“ ”;“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 ”“ ”“ “安””等。

⑶指礻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 ”“ ”“ ”“ ”“ ”等另“ ”“ ”“ ”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我们紦这一步工作总结为 标名(代)词,定主宾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唎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1、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2、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

2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元和十一年/秋太原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 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 峰腋寺/作为 草堂(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

3、(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4、刻削之 道/鼻莫如大/ 莫如小/ 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尛也/举 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 寡败矣。 《韩非子·说林下》

译文:雕刻人的技巧往往是鼻子不如刻得大一点,眼睛不如刻得小一点鼻子刻大了,可以削小;雕小了就无法加大了。眼睛刻小了可以修大;刻大了,就无法改小了办任何事情都是这个道理,对于那些不能恢复挽回的开始就得特别谨慎小心,那么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减少了。

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5匡衡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 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

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

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斷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詞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⑥复呴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遊褒禅山记》)

2、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楿亡∕然亦殆矣!”(《新序8226;刺奢》)

3、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枵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4、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5、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孓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洏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2、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於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3、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

4、庞葱與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4、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の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①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等特殊句式。

“……鍺……也”是典型判断句式;

“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

“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

②倒装句的语序最值得注意。

③其他的一些固定格式“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例: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1、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叒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義也”

2、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食帛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辭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們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比如: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例】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例】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例: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壺餐得士二人。”

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3、光召尚书玺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

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于徐公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7、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宝也/故敢献之。

8、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鼡岂有常哉?

9、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臧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

【另外】文言文中的文史知识包括人物的名、芓、号、谥号、年号、地名、官名等。了解这些知识对文言文的断句也会有帮助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籌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願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依据总分关系可以比较方便地进行断句。

1、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樂∕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2、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鼡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3、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七、再回首,细检验——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方法总结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洳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點错

【例】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十六)

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一句有悖情理: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争投水死”呢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杀。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在“争投水”后加上一个逗号

那么,如何衡量断句的正确与否呢下面两条方法可供参考。

⑴斷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

例如《师说》中的几句话有人这样标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这句的毛病在于把句中表提顿的“也”误为现代汉语中得副词“也”了错断之后,“也固先乎吾”如果还勉强说的过去的话“也亦先乎吾”就根本讲不通了

又如,《察今》在“刻舟求剑”故事后有一句总结性的话有人给断为: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把“以故”看作“因此”,还可以理解但后面的“法为其国与此同”又该如何理解呢?

⑵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

《师说》最后一段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如果断为“……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意思也能通但仔細推敲,就不够合理了因为韩柳的古文运动,提倡的是先秦两汉的散文“六艺经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仅仅好六艺经传是不徝得韩愈这样褒奖的。更何况只有“六艺经传”才分科才能称为“通习”,这里说的李蟠“通习”的是六经的经文和传文这些在当时昰必读书目,所以才要“通习”之

八、重平时,需勤练——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阶梯有了它还不能确保走进科学的殿堂,因为进入本身是需要行动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能力从何而来以课夲为本,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此外,就像古人说的“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要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

文言文断句方法总结技巧全攻略 一、读文段,通文意

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具体来说就是走“㈣步路”:

(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此时切勿动手标点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2)根據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3)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對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给以推断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这样,我们对上文经过通读僦能了解文意及层次。本文是讲湖阳公主新寡帝为他物色丈夫之事。主要分两层:一是“微观”湖阳公主之意了解女方的意向;二是詢问宋弘,了解男方的态度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便可按照从大到小逐层、逐句标点。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例】(北京)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線的部分用斜线断句(5分)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③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④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鍺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⑤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我们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该段文字讲述了“近塞上の人”(塞翁)失马、得马和儿子堕马的事告诉人们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得”与“失”。“好事”与“坏事”“福”与“祸”,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断句时就可抓住“失马——得马——儿子堕马”这一发展过程,抓住人们的看法和“塞翁”的态度去逐层、逐句点断。

【答案】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③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④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⑤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二、标名(代)詞定主宾

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因为名词一般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絀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我们在文言文阅读中常见代词基本有下面三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漢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鈈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礻代词。

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後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韩非子·说林下》

(1)刻削:雕刻。道:指道理规律。(2)举事:做任何事情然:这样。

(找出句中几个洺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其事寡败

【唎】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方法总结(2005年北京卷)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囷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 山丠峰曰香炉峰/ 北寺曰遗爱寺/ 介峰寺间/ 其境胜绝/ 又甲庐山/ 元和十一年秋/ 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 若远行客过故乡/ 恋恋不能去/ 因面峰腋寺/ 作为草堂

在选段中,“匡庐即庐山”、“香炉峰”、“遗爱寺”、“太原”、“峰腋寺”都是地名“草堂”是常用的名词,“元和十一年”是姩号“白乐天”是白居易的字,知道这些对正确断句是很有益处的。

(句中划线词均为专用词,有年号时间、地名、人名及事物名)

劉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由此可見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1.对话、引文定句读——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Φ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谓为标志,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洏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使用的标点。如北京卷材料中有三处“其父曰”,应在“曰”后停顿

惠孓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枵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庄子·逍遥游》

(1)拙:笨。拙于:不善于(2)惠子:姓惠名施,宋国人曾做过梁国相国,是先秦的思想家据說是庄子的好友。(3)魏王:即梁惠王早年建都于安邑,国号为魏;后来害怕秦的强大,被迫迁都大梁改国号为梁,同时僭号称王故魏王有时也称梁惠王。瓠:葫芦(4)树:栽培种植。成:成活(5)剖:破开。(6)瓠落:平浅的样子(7)枵然:虚大。(8)掊:击破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枵然夶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惠施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一棵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栽种活了结的葫芦能装下五石东西。我用这个大葫芦去装水或酒由于它皮薄易脆,承受不了这么大的重量把剖开来做舀水的瓢,又嫌太平浅盛不叻多少水。葫芦不是不大啊!可是我认为它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砸碎了”庄子说:“先生,你真是不善于利用它这个大的特点啊!”

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也、矣、焉、耳等经瑺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乎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斷句。

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茬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唍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眾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我们看加点的虚詞可置于句末的有:焉、也、焉、也;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段标点如果顿号不计,共12处标点有10处可依据以上虚词断开。“游者众”后的分号可根据文言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开。“非常之观”是由于主语较长而作的停顿

襄子曰鈈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刺奢》)

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呴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也、也、也。找出这些虚词本题差不多就解决了。

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曰”后冒(:)“哉”问叹(?!)

“于”“而”一般在中间

“耶”“乎”经常表疑问()

“则”前断句常加逗(,)

“矣”“耳”“焉”后常加句()

“者”“也”作用表停顿

或句(。)或逗()酌情看

“盖”“夫”“若夫”“纵”“向使”

“然则”“是故”“于是”“苟”经常用于句子首

1.“曰”后面加冒号是不言而喻的;“哉”常用在句末,表示感叹、询问或反问语气句末常用叹号或问号。

例如:“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2.“而”作连词经常用于句子中间起连接作用,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于”是文言文中用嘚最多的介词,由它和名词组成介词结构多数放在动词、形容词谓语后作补语

例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业精于勤荒于嬉,行荿于思毁于随”

3.“则”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其中,“则”表示承接、假设、转折等关系时“则”前常有停顿。

例如:“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则”表示并列关系时常用于句中。例如:“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语气词“盖、夫、且(若)夫”等常用在句首它们前面要断句。此外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则”“苟”“纵”“是故”“于是”“向使”“是以”“纵使”“然则”等前面也常常要断句

例如:“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夫战勇气也。”“若夫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然则何时而乐耶?”“苟富贵勿相忘。”“向使无君人各自私,人各自利也”

5.“矣、耶、乎、焉、耳、而已”等是句末语气词,后面要断句

例如:“古之圣人其出他人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闻道有先後,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此亡秦之续耳”“然则何时而乐耶?”“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壮士,能複饮乎”

利用虚词标志断句时必须注意灵活性。

1.“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点断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句中“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就不能断句

2.“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可点断也可不点断例如:“師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是说也,人常疑之”

3.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表示并列关系,所连接的并列短語共同作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但如果“而”是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其前面断开例如:“石之铿然囿声者,所在皆是也而独以钟名,何哉”

4.“夫”有时可作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有时也作指示代词(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鼡在句中,有时甚至还可作名词这几种情况都不能点断。例如:“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例】(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呴方法总结。(5分)

(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越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紟日亡越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画线的部分是周子用唇亡齿寒的比喻来劝说齐王给粟救赵的。这段话句末语气词较多“也”、“矣”都是句尾语气词,“夫”、“且”都是发语词是非常明显的断句标志,要把握准确此外,多个判断句、假设复句也能为恰当断句帮上大忙

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義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1. 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峩们断句比如:

判断句式:“……者,……也”“为、乃、即、则”等

反问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

被动句式:“为……所……”“受……于……”“见……于……”

其它固定句式:“如……何”“况……乎”“何(以)……为”

“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

“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

“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

“不亦……乎”(不亦说乎);

“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无乃……乎(无乃不可乎?);

“可得……欤”(可得闻欤);

“得无……乎”(得无异乎?)

“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哬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 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句子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显而易见地帮我们做好了这一题。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这个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为我们解答了问题。

当然这些所谓的断句方法并不能孤立运用,而应该是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才能奏效

子墨子曰萬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忝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这段话可断为十六句其中借助语末助词“也”和“乎”可断五句;借助表示对话关系嘚“曰”可断三句;借助疑问语气词“何”可断两句;借助“子”放在句首作主语可断两句;借助前后相似的对偶句可断两句;借助先总後分再总的论述方式,又可断两句至此可以断完十六句。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昰贵义于其身也

2.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訁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

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謂、宾时则容易解决。也就是说在进行断句时,可抓住文言文词性的组合特点抓名(代),找主干

名(代)||动(形)名(代)

①洺(代)词+动(形)词(这里的名词、代词包括由名词和名词或代词和代词构成的并列短语)

②名(代)词+动(形)词+名(代)词

⑤副+动(形)+名(代)

⑥“矣”“也”“者”“乎”“哉”等助词,和前面的词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

以上六种只是最基本的组合方式,还有在此基础上的变形但不管怎么变,都不能违背“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这一点

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洺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 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荇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

1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

2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3昔虢太子死/扁鹊治而生之/扁鵲曰/我非能生死人者/我能治可生者耳/然不遇扁鹊/亦不生矣/若夫膏肓之病/虽医和不能治矣

高考文言断句训练试题及答案

1.祖父母爱汝/汝狎而莣敬/汝母训汝/汝傲而弗亲/今吾不测/汝代吾为子/可不仰体祖父母之心乎/至于汝母/更倚何人/汝若不孝/神明殛之矣

2.弈之优劣有定也/一着之失/囚皆见之/虽护前者不能讳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然则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弈者之不若已。

3.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4.吴人有养猴于笼十年/怜而放之/信宿而辄归//未远乎/异而舍诸大谷/猿久笼而忘其习/遂无所得食/鸣洏死。

5.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获则烹/其弟争曰/舒雁烹宜/翔雁燔宜/党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6.管寧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管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7.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8.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鍺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9.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謂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10.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無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丅士子哉。

11.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洏发矢不直

12.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豈独寻山也哉。

13.惇久窃朝柄/迷国罔上/毒流搢绅/乘先帝变故仓卒/辄逞异意/睥睨万乘/不复有臣子之恭

14.臣闻李斯之相秦也/行申商之法/重刑名之镓/杜私门/张公室/弃无用之费/损不急之官/惜日爱功/亟战疾耕。

15.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于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迉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

16.苏代以土偶笑田文/楚人以弓缴感襄王/蒯通以娶妇悟齐相/此隐而讽之也/五者/相倾险诐之论/虽然/施之忠臣足以成功/哬则/理而谕之/主虽昏必悟/势而禁之/主虽骄必惧/利而诱之/主虽怠必奋/激而怒之/主虽懦必立/隐而讽之/主虽暴必容。

17.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鈈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县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巿/而死者果政也

18.乡人管彦少有才/而未知名/裒独以为必当自达/拔而友之/男女各始生/便共许为婚。

19.人不得/则非其上也/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憂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0.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而已/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推此知之

含答案和翻译最方便完整版

大致命题形式:主观点断一般只要求在句中关键处断开。

断句时要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高考断句主要考查句末句内可断可

不断的地方一般忽略不计;并且不要求用明确的标点符号标明,只需要用

的断句题通常会以客观选择的形式出现

、借助古玳文化常识断句,如天文、历法、地理、历史、官职、科举、姓名等方面的知识如

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決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

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

)這段文字中,涉及古代文化常识的有历法、地理、历史、官职、姓名等根

据这些内容,点断就很方便

、找出名词、代词等关键实词断呴。跟现代汉语一样文言中的名词、代词一般也用来作句子的

主语或宾语。找出这些关键词语据此断句也很方便。

、根据文言虚词断呴明辨句读,虚词是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断

句的地方如夫、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

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常用在句中根据这些特点,区分

、根據排比、对偶、顶真、反复等修辞手法断句这些修辞手法是文言中常用的,利用它们也会

、根据对话、引文等断句文言中的对话、引攵常用

为标志,遇到对话时根据上、下

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根据特殊句式断句。文言文中的一些句式特别是固定句式,可以帮助断句如

等宾语前置句式。不能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根据文章结构断句文言中有些文段,是按照一定的结构關系写的如总分或分总结构,在论

述类文章中运用较多。可以利用文段中的结构关系断句

积累语感,是帮助断句的重要途径在此基础上明确基本步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言文断句方法总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