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然面对生活余秋雨的刀光剑影我坦然是哪首诗里的

《小诗一首——坦然》 www.wenku1.com
小诗一首——坦然日期:
坦然每个人都不可能按计划好的走,很多的不如意,很多的意外,都在计划的范围之外,遇上了只有接受。如果可以一帆风顺,那是运气,也是福气;如果不是,就坦然接受。感到意外、紧张对于事情是解决没有帮助,坦然面对,付出努力,一切就都会好的。在选择的时候犹犹豫豫,计划朝令夕改,也许在别人眼里你是个摇摆不定的人,更是没有主见的人。但是真正自己选择的时候有多少人可以一锤定音?或许有吧,但不是我。几场考试下来,波波折折,反反复复,总归是自己不够坚定。但当一切尘埃落定,回头望去,那些迂迂回回的变迁,似乎这些都是给我的考验,考验我的耐心,考验我的决心。 然而与其说是考验,不如说是一次洗礼,让我在风雨中洗去乱绪,脱颖而出的便是对自己真正地了解!这样来来回回的折腾,让我明白一个道理,自己尽最大的努力就好,其他的由天定,得之我幸,莫要计较太多,才能活的洒洒脱脱。本文由(www.wenku1.com)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免费下载文档:【诗歌原创】人到中年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诗歌原创】人到中年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2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苦难临到时如何应对(二):面对苦难的态度-福音时报--基督教资讯门户网站
苦难对待任何人都是公平和残忍的,也是每个人都想要拒绝和排斥的。有人说,什么都可以有,千万不能有病。可见,对待苦难,没有人愿意接受,除了强力反抗,就是逃避自欺。然而,苦难不会因为特殊因素而绕路前行,也不会因着人的讨厌而消失不见。相反,人若不能正视苦难,就会内外受苦,难以承担。因此,逃避和远离、埋怨和疑惑,永远不能解决和远离苦难。人只有诚然接受,才能在苦难的波涛中站稳脚跟,坦然面对,才能寻求到出路。本文从圣经的角度来探讨面对苦难应有的态度。一、祈祷仰望感恩面对。苦难的出路在乎神,神是苦难的最终解释者。许多人不能甘愿接受苦难,因而心灵备受折磨,欲逃避不能,欲倾诉无处,以致消沉度日,最终也无法战胜。《圣经》箴言书17章22节记载:“喜乐的心,乃是良药;忧伤的灵,使骨枯干。”然而,人如何才能在苦难中得到喜乐?诗人大卫给我们指明出路:他在最艰难的遭遇,昼夜以眼泪当饮食,受到敌人的辱骂,好像打碎他的骨头时,仍然举目仰望神。“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为何在我里面烦躁?应当仰望 神,因他笑脸帮助我,我还要称赞他。”(诗42:5)在遭遇苦难的第一时刻,人当将眼目转向神,仰望从神而来的帮助和大能。我们的心应当从地上收回,从苦难收回,从环境收回,单单举目仰望神,借着祈祷将心中最大的痛苦和需要向神倾诉。因为我们所信的上帝,并非丢弃我们在苦难中独自承担,基督耶稣乃是来到地上,遭受羞辱逼迫,谩骂弃绝,以致钉死在十字架,亲自历尽人身的酸甜苦辣,神在十字架所受的苦难,乃是为了向人类昭示:他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乃是在苦难的顶峰与我们一同受苦,是一位完全能够体会担当一切苦难的上帝,唯有他,胜过了苦难,解释了苦难。神是苦难的最终解释者,只有向神举目仰望,从神获取面对苦难的力量,才能得到刚强和坚守。从前,有两个人,同时丧失了一只胳膊,其中有一个大惑不解,闷闷不乐,整天怨声载道,最终抑郁而终。然而,另外一个人在多年以后却能怡然自得,原来他发现用剩余的一只手就可以做原来不能做的许多事,练就了许多常人不能的本领。他常给人表演带来欢乐,甚至曾夸耀到:主啊,我真是想不明白,原来你给了我一只手,就可以完成许多事情,那么,那些有两只手怎么才只做一点事?可见,同样一件事,不同的态度面对就会有不同的结果。他如此骄傲的自嘲态度,正是在苦难中,战胜了灰心,选择了坚强。以致在苦难的哀乐中高歌生命的美好。傲视苦难的积极与阳光,驱散了愁烦与阴云。当我们在苦难中,抬头仰望神,神必安慰,使一切的忧闷如雾消散,心境豁然开朗。从前有一个基督徒因为坚持信仰而被抓坐牢,他说:感谢神,这下坐牢,终于可以有时间专心读经。然而,监狱长没收了他的圣经,他说感谢神,终于可以清心祷告。监狱长拿他实在没办法。在苦难中,祈祷仰望神,必能从神收获感恩的理由,只有借着感恩,才能傲视苦难的渺小。“凡仰望他的,便有光荣;他们的脸,必不蒙羞。”(诗42:5)去年父亲刚从手术室出来,在病房全身插满了管子,浑身疼痛,脸上的肉都颤抖难忍,盖了厚厚的被子仍是甚觉冰凉,几个小时才慢慢恢复知觉。由于从来没有经过如此重大的手术,父亲醒过来之后仍觉后怕,痛苦难当。然而三天以后,他慢慢恢复可以下床走路,进食活动。就在这时,有一位肢体也要来做另一类手术,因为害怕就找到父亲谈话了解情况,父亲安慰了肢体。后来肢体做了手术,我同父亲到他的病房看他,不想到他脖子、胸腔乃至脚跟,浑身插满了更多的管子,情况更是难受。回到自己的病房,父亲才说,看了别人的情况,自己当时真是还算好的。可见,患难中也总是可以找到感恩的理由的,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态度。在苦难当中,我们或许认为自己经历艰难,力不能胜,无法承担,自怨自哀,似乎看不到希望。但走过之后总会发现,其实神完全知道我们的遭遇,祂清楚我们的处境,只有借着祈祷仰望,才能从神获得感恩与喜乐。&二、专心依靠获取帮助人在苦难中,往往如落水挣扎,拼命抓取任何一线生存的希望,然而有什么能够成为可靠的保障吗?医生、金钱、地位、名利等等,在苦难面前似乎都显得苍白无力。只有举目仰望这位真实可靠的神,才能获取帮助。诗篇121篇1-2节作者说:我要向山举目,我的帮助从何而来?我的帮助从造天地的耶和华而来。诗人大卫的一生可谓困难患难、刀光剑影,他经历过妻离子散,流离失所,然而他却能在生命的低谷咏唱“耶和华是我的力量,是我的盾牌,我心里倚靠他,就得帮助;所以我心中欢乐,我必用歌颂赞他!”(诗 28:7)苦难是无情的,但是在苦难中,总有晴天和希望。笔者曾去看望一位摔伤的肢体,她被医生诊断下肢瘫痪的时候,我想,他的家人更是承受无比巨大的压力。然而,他的父亲,一位忠心侍奉主的同工,言谈举止中病没有任何放弃灰心。患者的神经线断裂,损伤严重,医生已经手足无措,但是这位同工却专心依靠神,他说到:“神能让枯干的手复原,只要神开恩,神也照样能做修复神经线的工作,在神没有难成的事。”这是他的祷文,他也呼吁盼望诸位同工为他女儿祷告。从他的信心呼求可以看出,他没有放弃,他面对苦难的态度是专心依靠神,他坚信神能做成奇妙的事。这位同工谈到:“这多少年来蒙神的恩典度过,神给他的女儿安排美好的家庭,以及合适的工作,又让她们丰富无缺,但是儿女这两年信心冷淡,由于生活忙碌,很少时间回到神的面前,可能借着这样的遭遇,神要显明奇妙的作为,呼唤他的女儿,也更使神的女儿回转到神面前。”听了他的谈话,我们无法知晓神的美意,但是从他的盼望和信心中,我们看到他的眼目单单在仰望神的带领,他始终保持对神的信心和依靠,内心充满力量和希望。这也是实实在在经历到主所赐的平安和帮助。耶稣应许说:“要叫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约16:33)耶稣胜过了苦难,战胜了死亡,解释了痛苦。在神有从天而来的安慰。 诗人也说:“神是我们的避难所,是我们的力量,是我们在患难中随时的帮助!”(诗 46:1)当人在苦难中,许多时候只是定睛于痛苦、埋怨、犹疑,不仅不能挪去苦难,更不能带来丝毫改变。如何面对苦难?只有借着依靠和仰望神的帮助,坦然面对,相信必能从神得到力量,在苦难的风浪中站立的稳。因我们相信,神能为苦难做完美的解释,神能在苦难中体会人一切的软弱,只有仰望神、依靠神,人才不至绝望。很多时候,无奈不是终局,绝望不是结束,从神而来的力量能够给苦难中的肢体带来希望,从而更加坚定坦然面对苦难,承受在苦难中的一切遭遇。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基层教会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如有共鸣和感动,欢迎赞赏支持我们!
认清苦难的根源 突然听到,一位忠心侍奉主的同工,他的女儿在门前台阶不慎滑落,送到医院抢救治疗,做了开腔手术,因胸腔失血过多,神经线损伤严重,医生无法修复,后果难以预料。昨天,到医院看望了这位同工及患者,家人说从监护室出来送到病房这段时间,下肢没有知觉,有可能下身瘫痪,听到这个噩耗,不由惊颤,在心里啜泣流泪,虽然不能分担患者痛苦,但与肢体感同身受,心中充满忧思悲悯。这位患者三十有余,在家为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电话(010-)或微博(http://weibo.com/cngospeltimes),微信(cngospel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浪漫诗词里的感伤之旅
我的图书馆
浪漫诗词里的感伤之旅
恨无人似花依旧—浪漫诗词里的感伤旅行
&&&&&&&&美丽沧桑(序言)    有时候我发现我与身边的喧闹世界格格不入,却依旧栖身在它的白天与夜晚,任噪音与灰尘如影随形。在接踵而至的每一个日子,生活往往逆着意愿随心所欲地发展,像太阳的光芒不知何时点亮;像我置身的这一方空间,雨雪慢慢地飘落进来,我只能用积久而成的绵韧把飘零与寒冷,呼吸为遥远的诗意。    我并不善表白,有时甚至把温暖疏离为煎熬,把幸福碾压为痛楚。甚至文字,我都无法给予充足的信任,因为恰恰是它让我的心地一览无余。    在苍茫的星空与月光下,一个人的身影恰如一袭透明的袍,看上去的飘逸也许只是旁观的错觉。感情给予每个人丰富敏感、百味丛生的体验,也让每一个鲜活的个体暴露出千疮百孔的痛点。而微笑像鲜花,尽管给予别人的都是舒畅与芬芳,却把沉重的双脚牢牢地困守在泥泞的土壤。    所以我需要忽略那些暗暗燃烧的焦灼,让北窗下的这一个岑寂背影慢慢模糊起来。    幼时的风景只能在记忆中反复呈现。春天甫至满树杏花热烈奔放起来,雨后的山岗让我离村庄越来越远,还有那射向清澈蓝天的一尾响箭,到现在还没有落到我的眼前。昔日的风景是最美丽的诗篇,可惜我只能吞咽语言的痛苦、沉湎时光的幻想。    我在小屋贴满牛皮纸的墙上用粉笔一首一首写下那些印在课本上的古典诗词,然后躺在床上就着煤油灯光把它们一一背诵下来。这应该是有关诗词的较早记忆,是那些历经千年却鲜活如初的文字精灵叩响了我紧闭的心扉吗?    已然忘记了与那些直击心底的诗词邂逅于哪里,在向前跋涉的路途上,我好像突然遭遇了一场唐风宋雨,我紧攥着那些落入手心的晶莹,看它们在目光的长久摩挲下成为熠熠闪亮的珍珠。在青春生命的途程中,那些绮丽与懵懂、温情与背叛、笑靥与眼泪于今只能回忆,而诗词的温润和婉到现在还存留指尖。    我在情绪翻涌的时候写了不少散文,看心中所思所想落入纸面,仿佛卸却了什么,竟又有无形的负累。这些渺小的情绪让我增添怨艾与低回。但是又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排解内心不绝如缕的波澜呢?    写作此书出于一种偶然的机缘。我行走在诗词的丛林里,脚步在不经意间慢了下来,竟然发现一些奇花异蕊并流连难舍;像发现了夜明珠,捧在手心的同时竟起了万千感触。于是从2007年的11月份开始,我着手于这本书的写作。    我很惭愧我只是一个行走于书册间的作者,那些陌生而遥远的名讳只是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接连不断的发现,其实我从未到达。也许正是这种亲历的不足促进了我在案头对它们的翻检,我在卷帙浩繁的书页里渐渐地看清这些含蕴丰富的山水。而且,我又接着在山水的旖旎形胜之地发现了古代的诗人与他们写在云水间的诗歌。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况周颐云:“吾观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别有动吾心者在。”我在整个写作过程中的心态,庶几如此。    可是,如此题材的写作又是艰难的。需要大量地阅读、收集资料、甄别事实,然后选择一个心无旁骛的时机进入写作状态。这样,每一篇文字都不可能一时一地完成,而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暗夜,我会感到深重的寂寞。我想象着那些历史河流深处令我迷恋的人与事,会像一尾尾游鱼、排山倒海地向我涌来,心底又会泛上安慰。    是的,是那些隐现于山水与城市间的诗人强烈地吸引了我,是那些飘扬于丛林与水湄的诗歌完全地蛊惑了我。在遭遇了现实的无数次冷遇之后,诗人回转身来,在山水间发现了忘情歌唱的姿态与高蹈自由的灵魂。濡染了浓墨的山水反而更为厚重与深刻,尽管它们吸纳了文人的孤独与苦闷,却使自己超脱为精神的家园、诗意的栖止。这种山水与文人的相互成全也成就了广袤大地上的人文传说,让后来者无尽无休地追寻与沉思、缅怀与遥望。    他们毫无例外地历经挫败、咀嚼苦难、吞咽血泪,但也许正是种种不幸的遭逢让他们写出超群绝伦的诗句,蹇涩的现实把他们的诗行锻打得黄金一般闪亮。不一而足的沧桑体验让他们的作品神完气足、意象玲珑。在妖娆美丽的诗篇背后,洇染着他们难以言说的苦痛、伤感与哀愁。所以,我很钟爱“美丽沧桑”这四个字,它完全可以涵括这本书的所有篇章,也凝聚了我欲表达的思想。    也许是集中的巧合,也可能完全是我的意愿使然,我笔下写到的文人墨客往往苦寒潦倒、蹭蹬落魄。这是审美中的两难命题。但是历史成全了这种对于悲壮美的诉求,大凡文学星空的明月北斗是以艰难的身世磨砺了自己的光芒,我并非甘于品味苦涩,而是想要从中提炼出一种华茂朴质的生存意志。我从每个关注的诗人那里总能找到一些运命的对应点。我写他们,有时候也发现了自己。这些古典诗词的美丽沧桑,是我想告诉每一个人的呼喊。    基于如此的构想,在写作的时候囿于某个朝代就难免局促,我在尝试一种天马行空、自由自在的行文方式,尽管我在行文的过程中充满劳累与困惫。2009年9月底,历时近两年,我终于把预定的20篇写完。回头再看,发现还是唐诗宋词占据了大部分的篇幅。后来也就释然,毕竟,在诗歌的崇山峻岭之间,它们是并峙比肩的两座高峰,较多地吸引了我的注意。我也只是撷取了其间凌寒傲霜的几枚花枝,想把我的发现指给别人看,尽管也许这种发现是稚嫩或是迟晏的。然后我意犹未尽地走下山来,在蜿蜒幽邃的山道上又会拾起五彩斑斓的翠微,那会成为我全新的写作素材,我也希望能够尽快地把它们挥洒为纸上的云烟。    我只是在时间的缝隙里写作,在人群的背后写作。我最舒服的写作状态是静静地坐在北窗下,听窗外的冷雨噼里啪啦地敲打着金属窗棂,而我却沉浸在古典诗词的幽梦里,一任情思翩跹、花雨拂满、缱绻落尽、飞鸿过遍。 
  一、末路孔雀     1      每一次阅读《孔雀东南飞》,都能激起我全新的阅读体验。在我的心空中,那一对苦命的孔雀也许从未停止过飞翔与盘旋,命运给予它们的是永无休止的前行,可是它们并不知晓等待在远方的是甘泉芳林,还是雨雪阴霾。  刘兰芝是一个典型的男人的爱情理想:精于女红,长于音乐,勤劳肯干,孝顺老人,富有文化修养,并且,冰雪聪明。但是,很多事情在婆婆看来好像都会变了味道。如此无懈可击的女人却遭遇到要被婆婆赶出家门的厄运。婆媳相谐是自古以来的家庭梦想,但是,没有平等,也就没有和谐,偶尔的和平景象也大多出自媳妇的逆来顺受。婆媳相争的任何一方,都有可能成为胜利者,也都有可能成为受害者。美丽贤惠的媳妇背后却往往会有一个对什么都看不惯的婆婆,除了上演悲剧,我们还希望看到什么呢?  焦仲卿有其可敬之处,听了兰芝的诉说,他没有一句反驳,直接就去找了母亲,然后说出了在他那个时代堪称“雷人”的话(“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对于一个男人,做高官享厚禄是他们的光荣与梦想。但是,焦仲卿把自己从这条道路疏离,并主动放弃进取的念头与追求的行动。在他看来,尽管仕途无望,但是人生还有安慰,还有一个贤妻与自己相守。三年的婚姻对他而言才刚刚开始,并且在他的眼中,妻子堪称完美。当母亲要断送他的这一安慰时,他怎么会不疑虑丛生,要向母亲问个明白呢?  焦母的理由竟然如此苍白:这个女子没有礼节,行动也太过自由(“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并且焦母不惜亲自说媒,以达到驱遣兰芝的目的。但是,焦仲卿的心里已经认定兰芝,他肯定这份认定,言语充满反抗:首先,他誓要与兰芝生活在一起,即使是死也要共赴黄泉;其次,正告母亲,如果兰芝被遣,终身不再娶妻。焦母的震怒可想而知,自己的儿子竟然帮助别人说话(“何敢助妇语”),在她眼里,刘兰芝始终是个外人,而如今,连外人也不是,因为已经加上怨怒。  面对母亲的专横,是继续抗争,还是保持沉默?仲卿选择了后者(“府吏默无声”)。“百家争鸣”的热闹过后,是“独尊儒术”的桎梏。对“孝道”的尊崇使仲卿平息了积极抗争的火焰,而这一切又必定以牺牲爱情作为代价。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在与兰芝商量着要暂时妥协时,焦仲卿哽咽难言(“哽咽不能言”),这是婚姻受挫的伤心,也是不能自主的痛苦。  仲卿选择了退让,他让刘兰芝暂时回家,然后自己回到太守府。以为爱得深就不怕伤悲,偏偏爱让心更碎。刘兰芝是一个伶牙俐齿的人,更是个洞察人情世故的聪明女子。她知道无论怎么做,在已经对自己失去恩情的婆婆那里都不会激起哪怕丝毫的同情,她同时明白自己这一走必定再无回还之日,但还是将自己多年积存的东西留给了仲卿。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久久,莫相忘!但记住了又会怎样,从此以后,她该怎么办呢?被赶走的自己,两手空空的自己,痛苦的现在,渺茫的未来……我想鲁迅先生所谓的“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大抵如此。如此多才多艺、知书达理、重情重义的好媳妇却遭到了这样不公正的待遇,除了激起我们深深的同情,静下心来想一想,到底是因为什么?        2       刘兰芝终于要走了,在走之前,她把自己仔细认真地打扮了一番。鸡鸣在耳,天色欲亮,她一脸凝重地坐在了梳妆台前。箱奁内的衣物新整如初,每一件都充满往昔气味。不知道该放下哪一件。最后,她穿戴好了。头上的玳瑁首饰熠熠闪光,耳朵上夜明珠做的耳坠宛若晶莹泪珠,多年的辛苦劳作并不妨碍十指修长如葱,浓艳的口红仿佛要诉尽过往,又好像要把一切封藏。  目光如水流转,这里是她生活了几年的地方,也是他与仲卿相爱相守的地方。而今,终于要离开了,她华丽转身,惊艳退场。她是在掩饰内心无比的痛苦,还是在表达自己深藏的眷恋?她是要展示无与伦比的美丽,还是要显示自己不容践踏的尊严?她是如此的光彩照人,美丽绝伦,刘兰芝可谓才貌双全。有道是“失去后才觉得珍惜”,如此一个无可挑剔的女子,在她最后哀艳告别的时候,是否曾经唤起焦母的哪怕一丝的同情与不舍?没有。无尽的遗憾与惋惜激荡在我的心头,为兰芝,也为仲卿。  婆婆怒气不减,并不理会兰芝。退出来看到站在门外的小姑,兰芝的眼泪如珍珠倾泻。几年相处的美好时光,七夕及每月十九日的快乐记忆,而今只有离别,惟余感伤。然后,登车离去,让眼泪肆意地落下,打湿曾经的盛妆。  焦仲卿骑着马蹀躞在前,刘兰芝坐着车沉默在后。在分手的大路口,焦仲卿低头絮语,发誓不会抛弃兰芝。而兰芝也相信仲卿是爱自己的,她希望夫君像厚重的石头无所转移,而自己会像蒲苇坚韧无比。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可是,她会等来仲卿接回自己的那一天吗?  曾经的恩爱夫妻却要挥手离别,为什么人世间的美丽总要横遭戕害?命运的眷顾是否一定要以加倍的掠夺作为平衡,如若这样,该拿什么作为信仰来确认人生的美好?如果对完美的追求只换来命运的嘲笑,那为什么平凡的生活却反而陷入糟糕?如果天长地久的爱情要付出日日夜夜的煎熬,那么与子偕老的理想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当温暖与情意从身边渐渐褪去,所谓爱情,不过是一味自欺欺人的毒药。  回到家中,怎么都不觉得自然,尽管她知道自己并无过错。  十多天后,县令家派来媒人提亲,刘兰芝含泪回绝了母亲的请求。不久,太守派来郡丞到刘家提亲,刘母维护了女儿,势利的哥哥刘兄却心烦意乱,对她横加指斥。无法抵拒,心如刀割,然后爽快地答应下婚事。前途已经完全绝望,注意拿定,表面淡然。哀求已然无济于事,虽然彼此的誓言还回荡在耳边,但注定已经无法再次相见。渠会永无缘。渠会永无缘。  结婚的日子很快到来,排场盛大,金碧辉煌,热闹非凡。窗前,兰芝手持刀尺,为自己做着嫁衣,背影寂寞而又华丽。  仲卿听闻变故打马赶到,兰芝使劲地拍着马鞍,两人听马的哀鸣。夫妻见面却只是为了约定黄泉下的相见,当人间没有了驻足之地,就到阴间把爱情成全。  迎娶的人流汹涌,牛马嘶叫,兰芝走入青布帐篷。天空暗下来,人间归于阒寂。刘兰芝脱下丝鞋,揽起长裙,悄无声息地走到池塘边。清清池水映出脸的苍白,并接纳两行清泪叮咚如心碎,而后,池水淹没一切,沉静如初。黄昏的地平线,割断幸福喜悦,所有的心情都归于幻灭。  寒风如剪,树木摧折,浓霜包围了庭兰。仲卿和母亲作最后的告别,焦母还幻想着邻家的贤女也许能给儿子带来慰安。霸道自私的爱不过是为了先满足自己的心愿,又怎么可能,只能任由浑浊的老泪在风中凋残。很快,兰芝的死讯传来。徘徊。庭院高处,一具年轻的躯体在风中摇摆。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而焦仲卿和刘兰芝却以死亡的形式把理想击回现实,他们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无法感知对方。      3      从诗歌本身来看,矛盾集中在婆媳二人身上。作者已经把刘兰芝描画得非常完美,也不存在夫妻感情不和等问题,那么,刘兰芝为什么会遭到如此不公的命运?  《礼记•内则》曰:“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意思很明白,如果儿子和妻子感情太好,惹得父母不高兴,妻子就有可能被休弃。时光再飞驰900年,陆游与妻子唐琬琴瑟和鸣,感情甚好,可是他们之间的亲密感情却引起陆母不满,最终唐琬被休。当初陆家与唐家订亲的信物一只精美无比的家传凤钗,也只是换来一首气断声吞长歌当哭的《钗头凤》。可是,焦仲卿钟爱娇妻好像并没有冷落母亲,而母亲又为什么会横生不满?是因为门第吗?刘兰芝从小生长在乡间(“生小出野里”),而焦仲卿出身于大户人家,又任职于大官府(“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两人确实有门第的差距。可是,如果这样,又怎么解释县令、太守家纷至沓来,殷勤提亲?古语有云:“女子无才便是德。”而刘兰芝却是多才多艺、冰雪聪明,难道婆婆因此感到对儿媳难以驾驭与控制?  也许是因为婆媳二人生活习惯不同,思想观念有别,因此冲突在所难免。可这种解释又太过现代。莫非是焦母年轻时曾经受过婆婆的气,现在自己成了婆婆,要发泄到儿媳妇身上?可是迁怒心理也只是故意刁难与折磨,何至于直接把人赶走?因为焦母对儿子强烈的占有欲吗?诗中焦父缺席,应该是去世了,而丈夫早逝的女人对儿子更有一份复杂的依恋之情,她看不惯自己含辛茹苦拉扯大的儿子把更多的爱给予另外一个女人。是这样的吗?  封建社会里,男子休妻有七种理由。据汉代戴德编订的《大戴礼记•本命》记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在这样的枷锁中,女人的生存真正是举步维艰,百代而下也让我有一种深深的窒息感。对照“七去”,有人找到了兰芝被弃的最后一条理由:无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是啊,都结婚两三年了,兰芝还没有生下一儿半女,这能不让焦母心急如焚吗?可是,倘若兰芝无子,焦母大可引经据典明言遣之,又何必找一个温吞的借口?而且,“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中国古代追求的婚姻理想,即使构成了出妻的条件,古人也不会轻易出妻,而是尽力维持夫妻关系,毕竟这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以无子为原因出妻一般也要等到一定的年岁之后。何况,如果兰芝真的不会生育,那么让她受一下委屈,仲卿纳妾亦应在清理之中,又何必为难一个知书达理的弱女?诗中从未公开或隐约提到兰芝无法生育, 20岁左右的兰芝正当妙龄,自遣后求婚者踏破门槛,如果兰芝真的无法生育,求婚者又何至于接踵而至?  其实,在两汉包括徐陵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有太多类似绝情无理的休妻之事。西汉王吉少时求学,住在长安。东邻有一棵大枣树枝条纷披垂落王吉的庭院,王吉的妻子随手摘下几个枣子给王吉吃。后来,当王吉知道枣子的来历,就把妻子给休掉了。东邻听闻此事想要把枣树伐掉,众乡邻遂加制止,并坚决请求王吉迎回妻子,事情总算有一个美好的结局。西汉末年,鲍永的父亲鲍宣为王莽所杀,鲍永学习《尚书》,孝养后母。有一天,他的妻子在其后母面前骂狗,鲍永认为妻子在婆母面前不够稳重,一怒休之。大名鼎鼎的班超镇守西域,却遭小人李邑诬陷,在皇帝面前说他“拥爱妻,抱爱子,安乐外国,无内顾心”。为了表示自己对朝廷的忠诚,班超“遂去其妻”。(见《后汉书•班梁列传》)后汉广汉人姜诗的妻子庞氏,侍奉婆母非常尽心。姜母喜欢喝江水,而水源距家有六七里远,庞氏常常溯流而上,汲水而返,毫无怨言。有一次路上遇到大风,庞氏不能及时返回,姜母不能喝上水,口渴难耐。为此,姜诗责备庞氏并把她赶走。庞氏就寄居邻居家里,昼夜纺绩,并经常买来珍馐让邻母送致婆婆。时间久了,姜母得知实情,惭愧万分,赶紧把庞氏召回家中……  这样的例子太多,在史书中俯拾皆是,只要男女没能达到真正的平等,这样的问题就不可能不存在。女子一旦被休,未来的生活就会显得黯淡迷茫,破镜重圆只是少数的几例。而刘兰芝被婆婆逼走以后,不说夫妻团圆,连生命都不能够保全。而焦母的意志虽说变成现实,她却亲手毁了儿子的一生;她想褫夺兰芝爱情的幸福,却失去了自己晚年最后的幸福与慰藉。她毁灭了一对年轻人的深挚恋情,也终于有了一点点的惶恐与哀伤。她把礼教作为自己的后盾,而现在礼教正张牙舞爪地揩着嘴角的斑斑血痕,又把目光投向了这位已经失去所有的母亲。       4      大汉帝国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但封建礼教的压迫也随之加重。班婕妤是一滴清丽的眼泪,并最终缩影为委弃一旁的团扇。胡笳诉不尽蔡文姬一生的血泪,满腹的才情只是为充满阴霾的人生增添悲剧色彩。当司马相如拉起卓文君的纤纤素手夤夜私奔,这种惊世骇俗的爱情传奇也不过像昙花,旋开旋闭。很多时候,我是从民歌那里了解当时的婚姻爱恋,作为影响最大的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带给我的更多是无言的悲哀。那些流传至今的文字像一扇扇窗口,装饰美丽充满魅惑,却让我看到一个称不上美好的情爱世界。  也许是因为悲剧往往更能打动人心,在有关婚恋的篇章里,快乐与幸福经常处于缺席的状态。是沉醉于幸福中的人儿疏于歌唱,还是痛苦与哀伤本就是那个时代的普遍情形,我不得而知。我始终认为读者既需要一种感动人心的哀情,也需要一种意气风发的憧憬,缺少任何一个都可能使读者溺陷于文字而难以立足现实。《诗经》里那种单纯美好的男欢女爱已然消散,惟余汉代乐府那太多令人痛彻心肺的吟唱,也许只有后世越来越多的大团圆结局能够稍稍消弭由它而来的悲凉与感伤。  自从男男女女以各自独立的生命生活在这片土地之上,爱情遂得以永恒。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恋情已然被太多的人接受,它是一种积淀已久的经典,即使碰不上,也并不妨碍对这种模式的欣赏。恋爱使男女仿佛变为另外的一对青年,因为充斥在其中的情愫纠缠打破了各自的思维习惯,连续的碰撞与交汇让生命变化,更让灵魂升华。爱着是美好的,但是,如果不能爱呢?如《伤歌行》:     昭昭素明月,辉光烛我床。忧人不能寐,耿耿夜何长。微风吹闺闼,罗帷自飘扬。揽衣曳长带,屣履下高堂。东西安所之?徘徊以彷徨。春鸟翻南飞,翩翩独翱翔。悲声命俦匹,哀鸣伤我肠。感物怀所思,泣涕忽沾裳。伫立吐高吟,舒愤诉穹苍。    在气氛忧伤的诗句里,一定要有月光出现,也许在无人可诉的时候,只有月亮才是疗伤的良药。也只有它可以窥见女主人公夜不能寐的痛苦,微风吹动门扇,寂寞的罗帷轻轻飘起来。披衣四望,夜凉如水,偶尔听到失偶的孤鸟戛然长鸣,纵然爱如潮水也不过是泪如泉涌,三寸柔肠只是为了承受这个世界的所有心伤。  很多时候,婚恋中的女子都处于弱势,男子的颐指气使、朝秦暮楚甚至忘恩负义往往让爱情受伤。在《诗经》里就有了弃妇诗不绝如缕的吟唱,那泣血含泪的悲情让人拍案长叹,情绪黯然。在男尊女卑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只看到伤心人的沉重泪水和萧索背影。但是,在得不到爱情的时候,能不能选择毅然决然地离开?我很欣赏这样的诗篇,在两汉乐府里,存有一首《白头吟》:    皑如山上雪,皎如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女子忆起当初的誓言还在耳边,两人山盟海誓,要让爱情如雪之白,如月之明。可是曾几何时,男子变心的消息传来,雪污月蔽,纯洁的爱情之梦已然成空。举起手中的酒杯一饮而尽,仿佛喝下浓烈的鸩毒,曾经的情爱如雪崩响彻心空。御沟之水东西分流,爱情随水流远逝,一切无法回头。可叹不谙世情的小女子在出嫁的时候总是嘤嘤啜泣,又有什么必要,只要得到一个白首不离的爱人已经足够。而今,男子为了金钱移情别恋,尽管分手,但还是忍不住泪如雨下。  这样的诗篇让人有所欣慰,当男子变心爱情远离,女子没有陷于疯狂的诅咒和软弱的悲哀,而是以选择离开表现出了自己应有的尊严。不过,这首诗里的女子在两人感情破裂的时候,表现得还是比较冷静。那种激动泼辣、快意恩仇的女子形象只有在《有所思》里才可以领略: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瑇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这是一个专情用心的女子,她思念的恋人远在大海的南边。她想送他一件信物,费尽心思,最后,她主意拿定。她用玳瑁那花纹美观的甲片精制为一支发簪,在发簪的两端各悬了一颗珍珠。想一想,意犹未足,她又用美玉精心地把它装饰了一下。她很得意,这足以表达自己的心情。礼物还没有送出就听闻男子负心的消息。她恼怒异常,拿起发簪一折两断,然后点火焚毁,然后捧起烧后的余灰随风飘扬,并且在心里发誓再不会思念那个负心人。从一个柔情绵绵的痴女一变而为恼羞成怒的怨妇,我为女子的遭遇悲哀,更为她一系列快刀斩乱麻的动作感到快意之极!可是,怒火燃烧了自己,负心人却无知无觉,安然无恙。安静下来细想,往昔那些与情郎的幽期蜜约兄嫂肯定都会知晓,曾经的柔情蜜意只换来如今的心如刀绞。秋风凄紧,晨风鸟悲鸣,也许只有等到天亮也可能知道该如何收拾残局。  这首民歌倒是痛快,但我还是从中读到女子难以割舍的情意。旧日的情丝又怎么可能轻易挥刀斩断,决绝的举动只不过证明自己一往情深。誓言很多时候都是因为不相信自己,爱情是一场梦,也是不易抽身的游戏。究竟该怎么办,爱情频频遭遇灾难,女子泪流满面,难道爱情真的没有自由呼吸的空间,难道芳华的流逝都只是让悲剧重演?也许需要立下一则爱情宣言,让每一个信仰爱情的男女都可以期待明天,享受甘甜。《上邪》是最后的绝望,也是最后的希望: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5      在乐府民歌里,有着太多的爱情悲剧,却往往归结于一点:痴情女子负心男。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所以,当我读到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故事,有一种硕果仅存的感觉。在礼教笼罩爱情天空的两汉,却有这么一对爱得如此深切的璧人,像是透往天外的一缕绚丽辉光,却转瞬即逝。如果成全爱情一定要付出生命,该怎样让爱情的光芒重新燃亮?  在诗歌结尾,两家请求把二人合葬在华山之旁。墓旁遍植着松柏与梧桐,枝叶覆盖,根节交错。一对鸳鸯在其中相向和鸣,夜夜鸣叫直到五更时分。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生不能聚首,就在死后相守,我宁愿相信这一对雌雄相随的鸳鸯就是仲卿夫妇的精魂。我愿意再写下两个类似的奇幻收场。  据干宝《搜神记》(卷十一)记载:战国时期,宋康王的舍人韩凭娶了一个貌美的妻子何氏,被康王强行夺去,而韩凭也被罚做城旦,白天防敌,夜间筑城。何氏秘密地送给韩凭一封信,上写:“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当心。”很快这封信被康王得到,但是身边的臣子并不能洞晓其意。后来臣子苏贺回答说:其雨淫淫,是说愁苦思念;河大水深,是说不能够互相往来;日出当心,是说心怀死志。不久,韩凭自杀。何氏暗中腐蚀了自己的衣服。有一天,宋康王和何氏一起登上高台,何氏突然纵身跃下,身边的侍从赶紧去拉,扯在手里的也只是衣服的碎片。何氏在衣带里留下遗书:“王利其生,妾利其死。愿以尸骨,赐凭合葬。”康王哪肯依从,反而让他们的坟墓遥遥相望,并且说:他们夫妇如此相爱,如果能够使两冢相合,我就不加拦阻,让他们在阴间相守相爱。旦夕之间,便有两株梓木生于坟端,十天后就有双臂环抱那么粗,两棵树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雌雄鸳鸯恒栖树上、交颈悲鸣。  另有六朝时陈人释智匠《古今乐录》记载:宋少帝时,南徐有一士子从华山畿到云阳去,在客舍见到了一个十八九岁的少女,心生爱悦而不可得,从此害下相思。母亲闻故,就到华山寻访女子,述说此事。女子脱下自己的蔽膝,嘱其母回家后密置士子席下。没几天,士子竟然病愈。可是,士子在偶然间发现了席下蔽膝,遂吞食而死。临终时他叮嘱母亲丧葬的车驾一定要从华山经过。当送葬的牛车经过少女的门前,牛无论如何都不肯再迈动一步。女子梳妆沐浴后从容而出,唱了一曲《华山畿》:    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曲终,棺木竟应声而开,女子迅速跳进去,棺木即合。最后,家人让二人合棺而葬,称为“神女冢”。  瓦格纳曾经说过:“浪漫主义的结局就是进入神界。”在《孔雀东南飞》的结尾,焦刘二人双双殉情,而鸣叫于松柏梧桐之间的鸳鸯,却在光影寂灭的瞬间掀动起激动人心的歌唱。当人世的冷酷一次次摧毁爱情的堡垒,借助于超越现实的力量一切又可以迅速地得到重建。幸福的人们让他们暂且陶醉,不幸的人生总该有所安慰。人们相信,那些在幻境中出现的理想图景,最终会在人间真实还原。也许瓦格纳的话只说对了一半,因为,真正的浪漫主义应该是发自心灵,并最终圆满地回归心灵。    
  二、金谷园情殇      在灾难蓦然临头之前,历史也曾经留足了可供思虑的时间,却被用来付以无穷的歌舞,最后它只能眼睁睁地看一段闹剧,以悲剧收场。红颜常常为莽汉眷恋,但最终的结果却往往是莽汉不保,红颜凋残。       1 金谷园      我曾经无数次地行经洛阳,或在洛城作短暂的停留,也因此多次看到城内某一处古色古香的门头上“金谷园”三个大字。我始终认为这里就是西晋石崇(字季伦)曾经声色犬马的所在,但我从来没有真正走进过。这样的岁月持续了十多年,当我发现和这座园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还有一个叫绿珠的芳名,再看到“金谷园”那三个辉煌的金字,即感觉到洛城的上空多了几分绮丽惝恍的色彩。在巨奢的标本人物石崇的身旁,竟然还有这么一个千娇百媚的女子。而历史上人事的组合往往是以扭曲的方式进行,这让我一次次地想超越时光的烟尘回到那个魑魅混乱的年代,想看清每一个真实的面目。可这显然是徒劳的,在孤独的落寞里,在往事的河流里,石崇和绿竹的影像还不待清晰又模糊起来。  甚至连我亲见的金谷园都日渐迷离,可以肯定的是,金谷园到有唐一代既已荒废不堪,到现在还能够存留下什么呢?这些我到后来才知道。曾为洛阳花下客,也不过是不解风情的懵懂少年。  当时金谷园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可以从石崇本人的文字找到答案。先看《金谷诗序》:“余以元康六年,从太仆卿出为使持节监青、徐诸军事、征虏将军。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金田十顷,羊二百口,鸡猪鹅鸭之类,莫不毕备。又有水碓、鱼池、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时征西大将军祭酒王诩当还长安,余与众贤共送往涧中。昼夜游宴,屡迁其坐。或登高临下,或列坐水滨。时琴瑟笙筑,合载车中,道路并作。及住,令与鼓吹递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故具列时人官号、姓名、年纪,又写诗著后。后之好事者,其览之哉!凡三十人,吴王师、议郎、关中侯、始平武功苏绍,字世嗣,年五十,为首。”  再看《思归引》小序:“余少有大志,夸迈流俗。弱冠登朝,历位二十五,年五十以事去官。晚节更乐放逸,笃好林薮,遂肥遁于河阳别业。其制宅也,却阻长堤,前临清渠。柏木几于万株,江水周于舍下。有观阁池沼,多养鱼鸟。家素习技,颇有秦赵之声。出则以游目弋钓为事,入则有琴书之娱。又好服食咽气,志在不朽,傲然有凌云之操。歘复见牵羁,婆娑于九列,困于人间烦黩,常思归而永叹。寻览乐篇有思归引,傥古人之心有同于今。故制此曲。此曲有弦无歌,今为作歌辞以述余怀。恨时无知音者,令造新声而播于丝竹也。”  不必参看其他的文献,金谷园的盛况宛然就在眼前,这里林木葱茏、山水旖旎,可谓美轮美奂,人间仙境。在中国园林史上,金谷园是不可多得的明珠与奇葩。在侈靡享乐方面,古人往往更能够出奇制胜。坐镇名园的石崇,以近乎表演的方式奉献了一场令人瞠目结舌的奢欲大戏。      2 石崇    石 崇    据《晋书;石崇传》记载,石崇的父亲石苞临终时分财物给诸子,惟独没有石崇的份。石崇的母亲很纳闷,石苞作了这样的回答:“此儿虽小,后自能得。”知子莫如父,但是令石苞没有想到的是儿子竟然以巧取豪夺作为聚财的手段。在石崇为荆州刺史时,明火执仗劫掠客商,一时财产丰积,暴为巨富。这种亦官亦盗的浪荡作风并没有妨碍他在仕途上的一路前行,他沉浮宦海广交朋友,最后官至卫尉,却始终以自己豪奢放纵、挥金如土的另类人生载入历史的别册。  不管在什么方面,总需要有一个对手来和自己较劲,这样的人生才称得上刺激。所幸的是,仿佛量身定做的一般,就有一个以飙富为乐要和石崇一决高下的人物出场,在本来就热闹非凡的西晋政坛上演了一场以他们两个为绝对男主角的飙富大戏。这个人很有来头,他就是晋武帝司马炎的舅舅王恺。  王恺有皇帝老儿暗中相助,自然不把石崇放在眼里。但是当他把皇帝赐予他的一株二尺来高的珊瑚树炫耀于石崇的面前时,石崇竟然手持铁如意当即把它击得粉碎。对此,石崇底气十足,因为他可以一下子拿出更高更多的珊瑚树。王恺为此怅然若失很容易理解,但是他连石崇家的牛比他家的跑得快都心有不甘,非要金钱收买石崇的手下人问个明白然后告密者也被砍头才后快。许多为人熟知的小故事已然证明王恺不是对手,因为,皇帝偶尔的客串也不幸处于下风。  《耕桑偶记》载有这么一件趣事:武帝把外国进贡的火浣布制为衣衫,然后穿上它得意洋洋地驾临石崇的宅第。石崇得知武帝穿了一件非同寻常的衣服要来显摆一下,并没有表现出丝毫艳羡,反而穿上了平常衣服,却让他的50个奴仆下人都穿上火浣衫迎接武帝。我不知道当武帝看到如此排场时,是怎样掩饰了内心的惊诧与慌乱?在他颜面顿失的时候,会不会牙根痒痒、怒意翻涌呢?  想想都为石崇感到后怕,连皇帝的威风他都敢杀,那他是否感到了胜利者的寂寞呢?我在网络上找到了一个让石崇服气的人物。该网友供料说,此人名叫范丹,是石崇的朋友,家境贫寒。石崇每次请范丹喝酒,都用四块金砖垫桌腿,吃山珍啖海味,每次都把范丹感动得一塌糊涂。但范丹只能在每年秋收的时候请石崇到家里小撮一顿。家里没有金砖,范丹就让他四个儿子趴在下面垫桌腿,石崇山珍海味吃腻了,吃吃农家饭也很不错,加之四个大活人顶着饭桌,能随太阳照射角度的移动而移动,真是无敌了。  不过,陶醉在胜利喜悦里的石崇并没有意识到他争强好胜时的幼稚,在接连收拾了两大斗富劲敌之后,他在自己的安乐窝金谷园里觥筹交错,纸醉金迷,歌舞终日,甚而至于草菅人命。石崇每次请客宴饮,常常让美人斟酒劝饮,如果被劝酒的客人没有喝干,就让内侍把美人推出斩首。王导与王敦一起去拜访石崇,王导知道他们家的规矩,,又素不能饮,勉强喝了几杯至于大醉。轮到王敦,坚持不喝以观其变,石崇已经杀了三个美人。健旺繁茂的生命之树此时尚且不如一株临风飘摇的小草,我不知道当石崇以杀人为戏看鲜血淋漓的时候,是否会想到有朝一日他自以为高贵的头颅也会片刻滚落?一个以为可以为所欲为的人忘了一件事情,他头顶的朗朗乾坤正注视着他的一举一动,并设计着怎样让他得到相当的报应。  可就是这样一个以奢糜相尚、视人命为草芥的超级享乐主义者,却也可以挥毫泼墨,吟诗作文,名列西晋文坛极其重要的文学社团“二十四友”。这个文学社团几乎把当时重量级的文人笼络净尽,潘岳、左思、陆机、陆云、刘琨等大名鼎鼎的人物俱在其列。这一社团的人物在美丽的金谷园日日欢宴,夜夜笙歌,同吟同唱,畅快至极。可惜的是,“二十四友”的发起人与组织者是臭名昭著的贾谧,随着“八王之乱”掀起的飓风贾谧殒身其中,“二十四友”也走向了最后的消散。斯人已去,斯文尚存,石崇《王明君辞》是一首较早的咏昭君的诗作:    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辞诀未及终,前驱已抗旌。仆御涕流离,辕马为悲鸣。哀郁伤五内,泣泪沾朱缨。行行日已远,乃造匈奴城。延我于穹庐,加我阏氏名。殊类非所安,虽贵非所荣。父子见凌辱,对之惭且惊。杀身良不易,默默以苟生。苟生亦何聊,积思常愤盈。愿假飞鸿翼,弃之以遐征。飞鸿不我顾,伫立以屏营。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朝华不足欢,甘为秋草并。传语后世人,远嫁难为情。    是啊,是啊,远嫁难为情,远嫁难为情!我不知道当绿珠轻抚琴弦、缓启朱唇的时候,她心中想起王氏昭君的无奈幽怨,还是眼中泛起浓浓淡淡的故国乡思?         3 绿珠      如果不是石崇的偶然到访,绿珠会是一个自由自在的凡尘女子,幽居空谷,临风独立。但是,混乱时代往往有完美良人、凄美故事、绝美诗篇,两者相互咬啮、挣扎与冲突,开放出沾染了泪痕与血色的花朵,在时间的洪流与历史的原野上迎风战栗。宋代小说家乐史在《绿珠传》中写道:“晋石崇为交趾采访使,以真珠三斛致之。”王嘉《拾遗记》谓:“石季伦屑沉水之香如尘末,布象床上,使所爱者践之,无迹者赐以真珠。”对于石崇来讲,美女与真珠可以等价交换,二者也都可以成为掌上玩物,我看到的不是真心的欣赏与爱恋,而是漠视生命尊严的霸道与鲁莽。三斛真珠买断绿珠自由身,离开家乡博白县境的嘉山秀水,绿珠成为金谷园内最艳的芳蕊。  在声色享受方面,石崇绝对是个大师级的人物。金古园内,美艳者千余人,她们华衣丽服妆饰相同,佩声轻者居前,钗色艳者居后,想要有所招呼,不呼姓名,只听佩声,只看钗色。石崇又刻玉龙配,制凤凰钗,昼夜寻欢声色相接,称之为“恒舞”。我难以揣摸绿珠的内心世界,在这个欢歌终日的园中之园,她隐秘的内心世界是否会有倾诉的时间与地点?当她轻轻地吹起玉笛,往事飘忽而至,当她随《明君》曲翩然起舞,清泪一时婆娑,是怀想少时的懵懂,还是感念隐约的不安?  慢藏诲盗,冶容诲淫。当奢欲的雾障遮住双眼,在扰乱纷起的的时代,石崇享受到无上的荣耀,也必定遭遇没顶的灾难。  有些痴傻的惠帝继位,“丑而短黑”的皇后贾南风专权,她设计陷害杀死了太子司马遹,身处京师的宗室王赵王司马伦联合齐王冏发动政变。惠帝不慧,南风不熏,八王乱起,西晋朝廷内部展开血腥屠戮。贾南风、贾谧被杀,后来司马伦野心膨胀,逼惠帝退位自己当上了皇帝。石崇因为是贾谧的党羽而被罢免了官职,石崇的外甥欧阳建恰好与司马伦有仇,而司马伦的心腹宠臣孙秀又对绿珠垂涎三尺,觊觎已久。金谷园内,石崇和绿珠正在清水之滨的凉观上赏景流连,孙秀的兵士已然来到身边,点名索要绿珠。石崇招出貌若天仙、身穿锦罗的侍妾、婢女数十人任使者挑选。使者说:“君侯身边的美人果然倾国倾城,但我们是要带绿珠回去复命的,不知哪一位是?”听闻此语石崇勃然大怒:“绿珠是我的最爱,你们是不能带走的!”尽管后来使者出而又返,石崇都没有交出绿珠。  孙秀闻报恼羞成怒,遂力劝司马伦诛灭石崇、欧阳建。石崇察觉大事不妙,就伙同黄门郎潘岳与淮南王等商量诛杀司马伦。事情很快就被察觉,当石崇还在金谷园内的亭楼上饮酒的时候,收捕他的官兵已到楼下。死期临近,一切已无法挽回,石崇谓绿珠曰:“我今为尔得罪。”绿珠泣曰:“当效死于官前。”(并见《晋书》)当即投于楼下而死,一代佳人顷刻间香消玉殒。而石崇的母、兄、妻子儿女无论少长都被杀害,死者十五人,石崇被弃尸东市。  红残钿碎花楼下,金谷千年更不春。
    4 绿珠篇     我总觉得历史是无情的,让灿若人间仙境的金谷园一朝毁废,绿珠已魂归长天,园内佳丽一时间也风流云散,只留下“金谷春晴”的绮丽字眼令人怅望回想。可是,在灾难蓦然临头之前,历史也曾经留足了可供思虑的时间,却被用来付以无穷的歌舞,最后它只能眼睁睁地看一段闹剧,以悲剧收场。红颜常常为莽汉眷恋,但最终的结果却往往是莽汉不保,红颜凋残。  晋臣荣盛更谁过,常向阶前舞翠娥。香散艳消如一梦,但留风月伴烟萝。  石崇爱绿珠吗?应该是爱的吧,否则怎么会有三千的宠爱集于一身,怎么会在孙秀的高压之下坚持不交出绿珠?连他也深信这一点,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以生命的代价保护了绿珠,进而他觉得是绿珠导致了自己亡命的结局。如果石崇没有说出那句话,我宁愿相信他是深爱绿珠的,是一种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的生死不渝的爱。令人意外的是,他却把自己的死归咎于绿珠,言外之意就是如果不是你,我也许还会好好地活着。是这样的吗?无须辩驳,石崇并不明白他的死因,反而迁怒于一个弱女子的头上,何其愚蠢!直到被押往东市,他才幡然醒悟:“奴辈利吾家之财。”(《晋书》)悔之晚矣,惜乎绿珠已死。  是啊,当眼前的这个男人说出那句充满怨责的话语,绿珠已然别无选择,也只有纵身一死作出悲壮的回答。情知错不在己,也要以死相报。相对于石崇而言,绿珠爱得忠贞,毫无怨尤。我想,假设石崇什么也不说,以绿珠的性格,她也决不会投怀送抱,谄笑于孙秀面前,而依然选择以了结生命来成全爱情。只是,如果这样,我也许会难以判断石崇更爱绿珠,还是更爱自己。  我宁愿相信在绿珠的柔肠千转之中还暗藏着百炼成钢的刚强,并最终演绎为一场为了爱情而奋不顾身的悲壮诀别。从来几许如君貌,不肯如君坠玉楼。并且这种惨烈的情殇会成为一种痛彻心扉的内心体验,以至于让后来人在登上高楼的时候,不敢身倚阑干,因为在不经意的回眸之间,会看到淋漓的鲜血如花瓣,撒满地面。  悲剧重演是历史的拿手好戏,时间是疗伤的良药,却不会洗尽曾经的血污,甚而至于把悲剧扩大。孟棨的《本事诗》、张鷟的《朝野佥载》、刘餗的《隋唐嘉话》等著作都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唐武后时,左司郎中乔知之有一宠婢名叫窈娘,艺色为当时第一。武后的侄子武承嗣倚权仗势横刀夺爱,强行把窈娘掳入武府。乔知之愤痛成疾,就写了一首诗题在白绢上,然后买通武府的守门人把诗传于窈娘。窈娘阅诗,悲惋痛哭,而后把诗结于裙带投井而死。武承嗣于井中寻得窈娘并发现了那首诗,鞭杀守门人;然后指使酷吏罗织罪名,诬杀乔知之。乔知之题写在白绢上的诗就是著名的《绿珠篇》:    石家金谷重新声,明珠十斛买娉婷。  此日可怜君自许,此时可喜得人情。  君家闺阁不曾难,常将歌舞借人看。  意气雄豪非分理,骄矜势力横相干。  辞君去君终不忍,徒劳掩袂伤铅粉。  百年离别在高楼,一旦红颜为君尽。    对这首诗的解读非常关键,因为它关涉到对人物的理解及评价,而这一点又因人而异。很多时候,读者都把它作为一首连贯完整的诗作,如果这样,乔知之的“百年离别在高楼,一旦红颜为君尽”就是一种太过赤裸的男权暗示,意思非常明白,昔日绿珠为免落贼手而坠楼身亡,现在你落到了武承嗣的手里也应该以死殉情。对于深爱窈娘的乔知之,我不相信他会以死来胁迫煎熬心爱之人。那么,还会有怎样的答案?我在翻阅有关资料的时候,发现有这样一种观点,上引《绿珠篇》实为三首,第一首乔知之作,第二、三首为窈娘答作。如果这样,乔知之少了霸道而多了几分小人物被欺压的无奈,而最后两句却是窈娘为报知遇之恩而作出的生离死别的誓言!但是,不管出于怎样的理解,被吞噬的,都是红颜;被摧残的,都是爱情。  属于绿珠的生命春天已然消逝,自然界的春天每一年还是如期而至。四百多年过去,金谷园已是满目疮痍,面目全非。流经园内的金水无声无息,萋萋芳草在历经荣枯之后更显繁芜。天色向晚,东风无力,有偶尔的鸟鸣声传来,仿佛受到过惊吓。抬头望去,一片落花荡荡悠悠地飞离枝头,一如当年从高楼上飘忽坠地的丽影。徘徊在金谷园的杜牧之即景生情,挥笔写下《金谷园》: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流水何辜,无情的只是时光,淘尽一切红颜。盛极而衰是多少年来一直被证明的规律,可是悲剧还是反复上演。当人心漠视了真理,他就被永恒的流水与轻风嘲笑。落花犹似坠楼人,也只有颇具才调的杜郎能写出如此警句,是啊,颜色如花,身轻似蕊,终究是命薄如纸。当来年东风又起,落红成冢,里面又将掩埋怎样的一具年轻躯体?多情的杜郎独寻故园、深情凭吊,佳人芳魂九泉有知亦当含笑,可是当太多无辜的生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纷纷陨落,又有谁会无语独立,怅然洒泪?不过是,事如春梦、了无痕。  此时此刻,我是多么想听到绿珠缓缓唱起,那一曲美丽的,《懊侬歌》:    丝布涩难缝,令侬十指穿。  黄牛细犊车,游戏出孟津。      三、宣城怀想        岸上的泥土沉淀了千年的芬芳,只用一抹斜阳封缄了酡红的容颜,生怕轻轻地一仄身即惊散从未醒觉的清梦。那一角青青的衣衫终归已随着水流飘远,石阶间的短苔长藤只想用修炼千年万载的坚韧,温柔地等待他重新回转。      1      相对于山水的对我的吸引,我对城市也有十分的迷狂。当然,让我恋上的城市必定充满古朴风味与人文气息。这两种趋好应该是一致的,山水与城市都有一些诗人的踪影、诗歌的流播。千年而过,诗人亲近了永恒的泥土,而诗歌在月光的摩挲下成为深夜枝头长开不败的花朵,你打马而过,会捕捉到酿出三分酒意的暗香,成群结队地联袂歌吟。  准确地说,是李白让我发现了安徽宣城。  作为盛唐首屈一指的伟大诗人,李白一生狂放不羁,恃才傲物,连杜甫他都可以随意戏谑,“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戏赠杜甫》),真不知道还有谁可以让他俯首称臣、甘心服膺。也许是自己立身高远,他在一览众山小的时候,不经意间回首望去,却发现一峰突兀景色绝佳;仿佛中了邪,从此对之顶礼膜拜、青眼有加。这座诗歌山岳中的独秀之峰,就是先于李白200余年的南齐著名诗人,谢脁(字玄晖)。我追随着李白的呼吸与踪迹,想越来越深地了解谢脁,了解这座城市。  从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谢氏门庭走出了太多光彩照人的明星,谢脁与东晋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为同族,亦为谢家宝树之一株。史载其“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南齐书》)。他的文采为随王所赏爱,曾追随随王萧子隆在荆州任王府文学,在名动一时的文学团体“竟陵八友”中最为突出。但也因此遭遇谗言而被召还都,抒写下“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的惆怅。他深知陷身政治罗网的危险,小心翼翼地想要避开它,但努力挣扎的结果却是更沉重地落入其中,终难自拔。谢脁的母亲是宋文帝之女长城公主,而他则娶了开国元勋王敬则的千金。应该说这些背景足以护佑他在权利的舞台上尽情高蹈,但事实是这种家族背景不但没有给他带来安全,反而让他陷入阴谋与爱情、理智与情感的泥潭。永泰元年(498),王敬则意欲造反,其第五子王幼隆派遣徐岳找到时任徐州行事的谢脁商议计策。结果是谢脁反过来告发了岳丈图拟谋反的事实,王敬则由此被斩。作为王敬则的女儿,谢脁的妻子经常怀揣尖刀心怀报复,谢脁不敢相见。皇上嘉赏谢脁,迁升他为尚书吏部郎,而他却又愧疚不安,多次上表辞让,最终还是没有拗过皇上。  经历过这件事情,谢脁应该有所了悟,在政治的漩涡里如何保持清醒与独立。但是,更大的风波袭来,谢脁还是莫名其妙地趟了遭浑水,并搭上了年轻的生命。这一点,《资治通鉴》有比较明朗的记载。历史上恶名昭著的东昏侯萧宝卷当上皇帝,暴戾恣睢,纵情玩乐,滥诛大臣,人人自危。右仆射江祏和弟弟侍中江祀图谋废帝另立,他们找到始安王萧遥光商量。但是萧遥光自认年长,想要取而代之,并把自己的心思隐隐约约地透露给了江祏。江祏兄弟找到吏部郎谢脁,想要寻得他的支持;萧遥光也派来自己的亲信丹阳丞刘沨向谢脁表达心意,想引他为同党。谢脁都没有作答。不久,萧遥光任命谢脁兼职卫尉,谢脁感到恐惧,就对时任卫尉的刘暄说出了萧遥光的秘密。刘暄假装惊恐,但很快就把谢脁告发到了萧遥光那里。萧遥光与江祏、刘暄等人以“扇动内外,妄贬乘舆,窃论宫禁,间谤亲贤,轻议朝宰”的罪名把谢脁收复廷尉,谢脁遂死狱中,终年36岁。  写到这里,谁还能把这位政治冤鬼与“永明体”的代表诗人联系起来?所以我觉得,谢脁赴任宣城太守的这一段历史好像迥异于他短暂人生的其他任何段落。    2     齐明帝建武二年(495),谢脁被任命为宣城太守,这一年他32岁。到任不久,即在陵阳山郡衙附近建“高斋”作为办公之所,“披衣就清盥,凭轩方秉笔”(《高斋视事》)。他“视事高斋,吟啸自若,而郡亦治”,为官清廉,劝民教士的惠绩较多,世称“谢宣城”。更重要的是,宣城为山水胜境,陵阳山、敬亭山绕城绵延,宛溪、句溪夹城流泻。仿佛发现了世外桃源,在山明水秀、月白风清的这座江南大郡,仕途蹭蹬、人生无常的寥落情绪慢慢地得到了消解,身寄林泉、心托云羽的高情雅志从内心深处渐渐升腾。从此,在公务之暇,他把自己寻觅的目光、驰逐的灵感都交付与宣城的山山水水,宣城的嘉山丽水亦由于谢脁的吟咏而风靡一时。  在玄言诗、形式主义弥漫诗坛的宋、齐时代,除了南朝民歌大放异彩之外,谢脁的诗歌创作绝对是这一时期文坛的重大收获。他写诗讲究“圆美流转如弹丸”,诗风清新流丽,绝少繁芜。谢脁传世的诗作有将近四分之一写于宣城,故其诗集亦名曰《谢宣城集》。他的诗被认为有“继汉开唐之功”,与他同时代的诗人沈约称谢诗为“二百年内无此诗也”。他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不再作富艳精工、典丽厚重的描摹,而呈现出一种单纯温婉、萧疏淡远的风格。而他具有民歌风味的新体小诗也是丰姿绰约、情味隽永,深深地影响到唐诗的繁荣。  谢脁想象不到,在他死于非命的200余年后,诗歌王国的无冕之王会为他如痴如狂。谢脁的诗歌魅力深深地影响与蛊惑了李白,从53岁起,李白先后七次来到宣城,在他心目中的圣地凭吊与缅怀这位他心目中的惟一知己与最大安慰。另据后唐冯贽《云仙杂记》载:李白登华山落雁峰,曰:“此山最高,呼吸之气想通天帝座矣。恨不携谢脁惊人诗来,搔首问青天耳!”在他的很多诗篇里,李白也都表露了对谢脁不加掩饰的喜爱与推崇,如“三山怀谢脁,水澹望长安”(《三山望金陵,寄殷淑》),“我吟谢脁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宅近青山同谢脁,门垂碧柳似陶潜”(《题东溪公幽居》)等。清人王士祯《论诗绝句》云:“青莲才笔九州横,六代淫哇总废声。白纻青山魂魄在,一生低首谢宣城。”李白究竟从谢脁的诗歌中汲取了多少营养,平凡如我未及详察,但李诗仙的谦卑姿态还是令我低眉微笑。采石太白楼主楼有一副楹联:“谢宣城何许人?只凭江上五言诗,教先生低首;韩荆州差解事,肯借阶前盈尺地,使国士扬眉!”上联道出了李白对谢脁的推崇,下联又写出了荆州长史韩朝宗不能慧眼识才,终使一代国士志不得申、困顿坎坷的事实。李白在遭受权奸馋毁被排挤出长安后,曾经写有一首《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李白沉迷于月光下的美好,花间的一壶美酒芳香四溢,却也映照出孤单面容,邀不来交欢的知己。金陵城外,月光如酒,无言独上西楼。看城垣倒影入水,看露珠从秋月中慢慢垂落,他摇头沉吟,感叹苍茫历史、混浊人世竟然知音难遇。不由地想起同样的傍晚、同样的城边,谢脁曾经写下“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的佳句,真令人思接千载、回想不已。令李白玩味叹赏的这两句诗,出自谢脁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这首诗作于谢脁出为宣城太守时,诗人离开京城建康,傍晚时登上江岸的三山回望京城,不由感慨万千,流连难去:看飞耸的屋脊在日光下明丽鲜艳,看西天的晚霞如散开的锦缎,看澄澈的江面如明净的白练,看喧闹的归鸟在春洲落满,看纷繁的花朵在郊野开遍。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怎么让人翩然离开、心无挂碍?只能够翘首远望,泪落如雪……      3      长久以来,文人往往被视为迂腐懦弱的一个群体,他们手无缚鸡之力,徒然地风花雪月舞文弄墨。尽管熟读手中经卷也许可以十年寒窗一鸣惊人,从此晋身官场扶摇而上,但是这种福祉只属于极少的幸运儿,又有不知多出多少倍的士子麻衣终身穷困潦倒。虽然如此,诗人墨客却可以凭借手中的一管瘦笔独守精神家园,并因此超脱于苦难,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下自己始终波光潋滟的名姓。也许他们无法改变现实,但最终的结果却往往是他们改变了历史。即以楼言,当王勃专擅少年意气让锦词丽句从长袖间蜂拥而出,滕王阁的画栋珠帘间便永久地闪烁着他永远26岁的身影。当白日依山将尽黄河入海而流,我们在每一个登高的瞬间都会想起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的惊天浩叹。当崔颢在烟波江上愁绪满怀,黄鹤已去乡关何处,黄鹤楼却再也没有随同黄鹤飞走。当李商隐在花明柳暗的秋日上尽重城,看孤鹤没入远天,脚下的夕阳楼却永葆了浓郁的诗意与缥缈的哀愁。  尽管谢脁任宣城太守为时不算久长,却清廉明断、仁爱惠民,颇具大家风范。唐初,感怀于这位前代先贤的遗泽,宣城人民就在高斋旧址兴建一楼,因楼位于郡治之北,故称“北楼”“北望楼”。李白往来宣城,多有登临并赋诗抒怀,诗题中多见“谢脁楼”,于是“谢脁楼”成为叫得更响亮的名字,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列“江南四大名楼”。754年秋天,李白三游宣城时登上斯楼,写下《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也许傍晚时分的沉静气氛更容易让人感受到目之所遇的美好,李白也选择了秋日黄昏独上高楼。诗中的“两水”即指宛溪、句溪,两溪于城东北汇合,然后入水阳江。山有水而媚,城因水而雅,这两条明澈的溪水曾一次次照亮诗人的双眼,“吾怜宛溪好,百尺照心明”“句溪虽可爱,未若宛溪清”“洗心句溪月,虚舟信回沿”。双桥为建于隋文帝开皇年间的凤凰桥、济川桥,它们倒影水中,幻化出彩虹般的璀璨光彩。可是橘柚深碧、梧桐苍黄、秋意翩跹,谁能想到在如诗如画的江城北楼之上,是一颗只能追思故人的苍凉诗心呢?  天宝末年,李白逗留宣城期间在谢脁楼饯别秘书省校书郎李云,写下更为脍炙人口的《宣城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这首诗几乎集中了所有李白惯用的意象以及他无法掩饰的心思,那频入豪肠的清酒,那何时可掇的玉盘,那翩然欲飞的壮志,那抽刀断水的熬煎,那屡屡碰壁的坎坷,那追慕先贤的思恋,那散发归隐的欲念,那如梭如箭的流年……是啊,还有哪一首诗能够如此全面地剖白呢?理想如烟,现实如磐,有多少人在光阴流走、寂寞封缄的时候低唱: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又有多少人在失望满眼、愁绪满胸的时候高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尽管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却往往是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先不妨静对山花、一杯一杯复一杯,然后在微醺中沉醉,等那会意的幽人抱琴而来,再歌舞婆娑、尽诉情肠。  此后,谢脁楼的周围又建有双溪、怀谢等亭阁。历代文人名士慕名而来,登楼观赏者车马相继,赋诗题咏者络绎不绝。登上谢脁楼,城郭在望,山川满眼,烟霞变幻,云树生辉,令人神游八极、心旷神怡。多少年来,斯楼能够风流赓续、文采相接,真令人心生无限的慰安。  
  那频入豪肠的清酒,那何时可掇的玉盘,那翩然欲飞的壮志,那抽刀断水的熬煎,那屡屡碰壁的坎坷,那追慕先贤的思恋,那散发归隐的欲念,那如梭如箭的流年……
  4     敬亭山原名昭亭山,晋初因避晋文帝司马昭名讳,改名为“敬亭山”。位于宣城市北郊,属黄山余脉,主峰为“一峰”,海拔317米。公务之暇,谢脁常登此山,沉湎其中,吟咏啸傲。其《游敬亭山》诗云:    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隐沦既已托,灵异居然栖。上干蔽白日,下属带回溪。交藤荒且蔓,樛枝耸复低。独鹤方朝唳,饥鼯此夜啼。渫云已漫漫,夕雨亦凄凄。我行虽纡组,兼得寻幽蹊。缘源殊未极,归径窅如迷。要欲追奇趣,即此陵丹梯。皇恩既已矣,兹理庶无睽。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九华山歌并序》中写道:“敬亭之山广索漠,兀如断岸无棱角。宣城谢守一首诗,遂使声名齐五岳。”仿佛一位忠诚的使者,敬亭山默默地等待了200余年,终于看到一个衣袂飘飘的身影朝自己健步而来。  李白接到了从弟宣州长史李昭的邀请信,信中说:“宣州自古为名邑上郡,星分牛斗,地控荆吴,为天下之心腹,实江南之奥壤,既有山川之胜,又兼海陆之丰。永嘉以后,衣冠避难,多来江左。六朝文物,萃于斯邑,至今余风犹存,闾巷之间,吟咏不辍。宣城为郡址所在,据山为城,枕水为邑,山为陵阳,水为宛溪。陵阳之巅,高出城闉。南齐谢玄晖守此郡时,建斋以居,故为高斋,犹可登鉴。登斯楼也,城廓皆在掌中,山川尽入心目。北望敬亭崛起于川原之中,尤为一郡之雄秀,此高人逸士所必仰止而快登也。弟佐此郡,政清且闲,每登高斋,时游敬亭,临风怀谢之章,舍兄其谁哉?”这封信极大地蛊惑与吸引了李白,诗人览信大悦,尽管对宣城心仪已久,但多年来往往擦肩而过,这次终于可以一偿宿愿。在南下途中,他还写有《寄从弟宣州长史昭》,表达了对敬亭山的渴望:“尔佐宣州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五落洞庭叶,三江游未还。相思不可见,叹息损朱颜。”  753年秋,53岁的李白第一次来到宣城。甫到斯邑,一切尽如所望,这个据山枕水的江南名郡接纳并慰抚了一颗飘泊的灵魂。他与宣城名士亭楼题咏,古寺访幽,溪流泛舟,名山往来,逍遥自在。他踏着谢脁的足迹,遍游敬亭、陵阳、响山,宛溪、句溪、青溪,包括其它一切可观的胜地,在宣城的青山秀水间饱蘸深情的笔墨,挥毫写下不计其数的诗篇。其中《独坐敬亭山》就写于他初至宣城、首登此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鸟群已远走高飞,云朵向天边飘去,这时不离不弃相看不厌的,也只有敬亭山了。一直以来,我从中读到的都只是挥之不去的寂寥与向山寻欢的悲哀。但是,越来越多的信息让我将信将疑地看到了隐藏于这首诗背后的一个女人,她就是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据说当年经由玉真公主的推荐,李白入宫做了供奉翰林,但是桀骜不驯的李白很快就被玄宗赐金放还。在李白被贬逐后,对李白青眼有加的玉真公主就遁入空门到敬亭山潜心修道,死后也葬在那里,终年71岁。玉真公主仙逝的同年,李白也死于敬亭山下的当涂,享年62岁。在这样的解读下,我们发现原来含情脉脉的一首小诗竟然有着如此艳丽的桃色,在它的内里竟然是才子佳人的万种风情。现在敬亭山的一片竹林里尚有玉真公主之墓,而墓志竟然明明白白写着“李白赞美敬亭山的这首诗蕴含着对玉真公主的深切怀念之情”。并且,网络上关于李白与王维终因玉真公主而形同陌路的说辞也甚嚣尘上。事实已被湮没在盛唐的风花雪月里,不得不承认,这是一则太过强大的八卦。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敬亭山上杜鹃花开,漫山遍野。李白遥想此时的故乡也定然是花开灼灼,杜宇声声。子规鸟在天空响彻“不如归去”的哀鸣,它深情吟唱直至嘴角鲜血淋漓,血染的杜鹃花瓣摇曳飘荡出思乡的梦呓。床前的明月曾引逗低头的沉思,春夜的玉笛带不来故园的消息,也许只能在兰陵的美酒中翩然醉去,却不意袭来的这阵花香让诗人从心底又激荡起刻骨的乡思。那个仗剑去国、诗酒飘零的浪漫诗仙此刻正慢慢淡去,当大梦醒觉、铅华洗尽,这个浪迹天涯、客居盘桓的老人不过是个想家的孩子。《宣城见杜鹃花》就写于李白结庐敬亭、流落未归的人生暮年: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看来名人效应自古亦然,自从谢脁、李白登临吟咏以来,众多诗人名家接踵而来,留下了更多有关敬亭山的诗文,敬亭山也因之被誉为“江南诗山”。是啊,在这个孤独与寂寞时时来袭的世界,人们并不奢望这座海拔300余米的小山能够助长多大的游兴,也许只是想要找到一种心心相印、相看两欢的美妙感觉。    5      千寻万找,我终于发现镌刻在巨石上的“桃花潭”三个大字。这块石头静静地躺在潭水的中央,只留出这三个绮丽香艳的字眼,随水波不停不停地荡漾。而青色的水流按捺不住这迟迟不肯谢幕的岑寂,终于在烟雨闭合天地之前,在从林的阴影下,携带着万千的小小青莲夺路而出。我害怕眼前的一切会突然消失,于是让满心的欣悦盛开如夹岸的桃花,并最终在翻飞如蝶的清风里毫不隐瞒地吐露满腹的相思……  梦终会醒来。我也只能循着一抹花影,去寻访那缕千年前的歌声。  宣城西南,顺着青弋江溯流而上,不过几十公里,即是泾州(今泾县),泾州西行40公里即是桃花潭。汪伦系泾州人,为人豪爽,生性慷慨,喜欢结交名士。他尤喜诵李白诗篇,每得之辄吟咏终日。当他听闻李白又将来到皖南,便不揣冒昧修书一封:“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招招击中诗人软肋,李白览信便欣然前往。两人见面之后,李白便迫不及待地寻找十里桃花、万家酒店,但令他失望的是他只看到孤村的一株桃花,街道上更是没有几户卖酒的人家。汪伦充满歉意地说:“桃花者,潭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乃店主人姓也,非万家酒店。”李白不禁为之解颐,遂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快事!”两人相视而笑,于是到桃花潭寻幽访胜,到万家酒店开怀畅饮,汪伦还常酿美酒款待李白,两人相处得相当愉快。  在汪氏别业流连数日后,李白告辞离去,汪伦以名马八匹、官锦十匹相赠。清潭之上、扁舟一叶,李白站立船头若有所思,潭水低语呢喃,仿佛要说破诗人的心语。忽然,他听到一阵喧闹,缓缓回头,只见汪伦携村民在潭岸上踏歌而前,为他送行。心中蓦地有深深的感动,仿佛岸边的桃花在瞬间竞相开放,红艳的花朵倒影入水面,氤氲为弥漫了一切的深情。四句诗突地涌出,不再作任何的挣扎: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那会是怎样令人沉迷的歌声?水流无声,把最后的一个音符深深地掩藏到潭底。岸上的泥土沉淀了千年的芬芳,只用一抹斜阳封缄了酡红的容颜,生怕轻轻地一仄身即惊散从未醒觉的清梦。那一角青青的衣衫终归已随着水流飘远,石阶间的短苔长藤只想用修炼千年万载的坚韧,温柔地等待他重新回转。  是啊,当热情的火焰遭遇冷落的冰雨,当冲天的大鹏陷入弥天的罗网,我们就让诗人在醉乡寻觅他更为广阔的乾坤,并且听他醉后言语更加清醒与深情。酿酒厚待他的汪伦让他深深地体会到友情的可贵,所以当一位也曾长年酿酒给他喝的宣城老叟过世后,他就不能不一洒哀戚之泪,并写下《哭宣城善酿纪叟》来表达他的伤感: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  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我相信李白与这位纪叟有着深厚的感情,尽管他们一个是才华横溢的伟大诗人,一个是平凡普通的酿酒师傅。再到熟悉的老春酒肆,却再看不到老人前来招呼的身影。想来他在黄泉之下仍然酿造出一坛一坛的老春酒,但是阴阳两隔、友我两在,他又能把这些好酒卖与何人呢?花朵凋零、星月朦胧,踽踽独行的诗人想要彻底地醉去,却再找不到玉碗盛来的美酒,香浓可人、滴滴清莹……    6      宣城在秦代既已置县,因地域广袤、物产丰富、人烟阜盛,历来为区域中心,迄今已逾2500余年的历史。当谢脁心怀失意者的悲哀离开建康,却没有想到因为他的光临,宣城突然就变得光彩四溢,魅力非凡。自此以后,历代名士贤达纷至沓来,长诗短句飘满宣城的每一寸空间。宣城成了人文荟萃之地,遂有“宣城自古诗人地”的美誉。尽管李白也许对宣城的影响更大,但无论如何,谢脁第一个影响了宣城的历史地位,斯地也遂有“小谢城”之名。  自李白之后,唐代很多重量级的大诗人也纷纷与宣城结下不解之缘。韩愈幼年丧父之后,曾和侄子十二郎韩老成跟随嫂嫂移居宣城。晚年他还不辞山高路远来游宣城,在敬亭山筑室而居。白居易28岁时在宣州通过乡试,以《射中正鹄赋》《窗中列远岫诗》为宣歙观察使、宣州刺史崔衍贡往长安,并在第二年的进士考试中以第四名一举高中,在同年的19人中年龄最少,尽管他已29岁。中举后,白居易随即回到洛阳向母亲和家人报喜,尔后便赶赴宣州拜谢恩师崔衍。途经当涂县时,他特地拜访了李白墓,写下“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李白墓》)的诗句。杜牧曾两度在宣城作幕僚,流连溪山,游赏古寺,看“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大唐以降,斯文赓扬,所谓地灵人杰、钟灵毓秀,从宣城走出了太多的诗人词客。北宋梅尧臣(字圣俞)被尊为宋诗的“开山祖师”,陆游举欧阳修文、蔡襄书、梅尧臣诗“三者鼎立,各自名家”(《梅圣俞别集序》)。梅尧臣曾在家乡赠送银杏果给欧阳修,留下“千里送鹅毛”的动人故事。他也曾创作了大量描写家乡风光人文的诗歌,有谁不曾领略“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东溪》)的绝妙诗句呢?南宋周紫芝(号竹坡居士)才高八斗,却仕途蹇涩,漂泊无踪,但他却以《竹坡诗话》《竹坡词》成一代名家。明代梅鼎祚(字禹金)写韩愈爱情故事的著名传奇《玉盒记》完成后,汤显祖为之作序,一时“士林争购之,纸为之贵”;这部作品也成为昆山派的扛鼎之作。此后梅鼎祚的《昆仑奴》、《长命缕》等杂剧相继问世,竟使“海内无不知禹金者”。以施闰章为主将的“宣城诗派”追求“清深”诗境和“朴秀”风貌,更是在诗群林立的清初诗坛独树一帜……  仿佛约好了要把这场诗文的盛筵源源不断地进行下去,他们把酒吟诗、举杯作文、曾无虚日。36岁的谢脁和62岁的李白看着这些人来来往往、起起伏伏,颔首微笑。  南朝著名文学家江淹年长谢脁20岁,历仕宋、齐、梁三代。据钟嵘《诗品》载:“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授之。尔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淹才尽。”这就是众口传说的“江郎才尽”的典故。江淹罢任宣城太守当紧继谢脁之后,莫非是郭璞把五色笔从江淹那里要回之后,转手又交给了李白?不然,怎么会有李白妙笔生花的绮梦?而宣城的奇山异水是否也只能用这样的生花妙笔来一一吟唱,否则宣纸、宣笔这样的天下珍品为什么偏偏又扎根宣城,让每一个沉迷于山水与艺术的人为之疯狂?  我已经写了不少的山水亭台,这次想要好好地写一座城市,没想到笔墨不经意地那么一抖,又回到了山山水水上。这好像是一种宿命的因缘。  
  四、寻梦若耶溪      也许,若耶溪水有多平静,它就会有多汹涌。在它的两岸,在它的周边,一定轻掩着太多绮丽交错的梦,只须轻轻地投桨入水,这些沉沉旧梦即会呼啸而至。      1    可以谈谈理想吗?又仿佛太过奢侈与遥远。我不确定我有什么理想,它们是那么缥缈,却异常真实地每天撞击着我,像大海中的雪浪花,一波未退,一波又起。  看着身边的人每日匆匆地来去,我不知道他们心中有着怎样的诉求,如何平衡,又如何做到面带微笑。有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是卑微的,像暗夜某一颗隐于云翳背后的星辰,无声无息。我有许多梦想,却苦于无法一一实现,像一尾渴望深海的游鱼,被困于某一处不为人知的车辙里。阳光照射下来,在眼前幻化出绮丽惝恍的迷雾,宛若梦中。也许我只是常常地白日做梦,藉此收获满足感觉。也许,我只能让笔下的文字带我进入某个我一直渴望或者一直陌生的空间,在逆着时光上溯的迷醉里,感受心愿得偿的欣悦。  但我明白这种沉溺只是暂时的,它的周期最长只有一个月,然后我又进入另一段梦境。但是,也只能这样。我在很偶然的时间注目于“若耶溪”。它是一条溪流的名字,于我却像一个神奇的石扉,我没有喊出芝麻开门的暗语,它已悄悄地訇然洞开,并吸引我慢慢地向 深处走去,直到忘却刚刚还萦绕于心的烦忧。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神游也许是不错的选择,在无穷的时间与空间里,我时时感到的孤独可以暂得消融,像浮萍跟随着波浪,以为自己有了归宿,有一种盲目的快感。尽管兔走乌飞斗转星移、沧海桑田顷刻巨变,但我明白变更最快的还是人事。亿万年前的一块顽石因为无力补天遗落人间,现在还是没有飞到天上去,而滚滚红尘中的汹涌人潮却瞬息万变,至多留下或明或暗的旧影,扑朔迷离。  几千年成为过去,若耶溪依旧,只是已换作“平水江”这一诗意顿消的名讳。也许是积久而成的怀旧心理,我只愿循着若耶溪的叮咚水韵,去追寻一个失散在从林中、书页里的陈年旧梦。  
  2    若耶溪首先和西施联系起来,这一点我先前并不知道。一条美丽的河水,总该有一个貌若天仙的丽人,这样的相互成全仿佛冥冥中早已注定。当我拨开历史的枝柯抬眼望去,西施正手挽竹篮从诸暨苎萝村边,轻步走来。  苎萝村盛产苎麻,从山上采下的苎麻要先打散纤维纺成麻纱,村里的女子每天要提着十余斤重的粗麻纱到若耶溪边洗干净,才能织成麻布制作衣服。她只是若耶溪西岸一名姓施的平凡女子。这里峰峦竞秀、百川争流,但是她没有功夫欣赏身边云水环绕、溪山如画的美景,只偶尔抬起手臂,拭去渗出鬓角的汗粒。春天,桃花盛开灼灼燃烧,她脸飞红云艳若桃花。当荷花在水面次第微笑,她就是掩映在田田荷叶间的一朵奇葩。秋天到来,她依旧在水边浣纱,清澈秋水倒映着她俊俏身影,鱼儿偶然看到,竟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  现在,在诸暨城南苎萝山下,临江濒水有一巨大方石,高2米许,上镌“浣纱”二字,据说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此处传为当年西施浣纱之处,这块石头就叫“浣纱石”。浣纱石北首高坎上有浣纱亭,内有碑碣记其事;沿亭东侧拾级而下,有一块小平地,右首高坎有沙孟海书写的“西施浣纱处”五个石刻大字。另据说,只要西施去浣纱,方石就会自动沉浮,水浅则沉,水涨则浮。这样,她浣起纱来舒服省力,恰到好处。站在方石上浣过的纱,洁白光亮,柔软舒展,听说还有异香呢。李白曾有诗云:“西施越溪女,明艳光云海。未入吴王宫殿时,浣纱古石今犹在。”(《送祝八之江东,赋得浣纱石》)因此,若耶溪也被称为“浣纱溪”。后人引用这一典故,把“浣纱溪”作为某一词调的格式,成为一个词牌名,后来有人写作“浣溪纱”或“浣溪沙”。   相对于句式长短错落的其他词牌,“浣溪沙”包括“玉楼春”等可算是异数。句式整齐、三或四句为一片,音节明快、疏朗有致,清丽婉转,再联想及这一词牌的悠远意境,真让人心驰神往,目醉魂迷。唐宋时,以此为词牌倚声的词家甚众,佳作亦数不胜数。如秦观的《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这首词以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描绘一个女子在青烟似的春阴里所生发的淡淡哀愁和轻轻寂寞。全词意境娴静悠闲,含蓄有味,令人回味无穷,一咏三叹。尤其是下阕起首两句,飞花似梦、细雨如愁,这个山抹微云秦学士怎么会想到如此绝妙的佳句呢?  只是乡间这么一个默无声息的浣纱女或者采莲女也好,虽然生活清贫,但对于一颗无所奢求的清静心灵来说,什么又是必须拥有的呢?但是,命运的转机只在旦夕之间。“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王维《西施咏》)。范蠡的偶然到访,惊破曾经多少年来平静如初的若耶溪水。悉知范蠡来意,西施毅然奔赴国难,一个平凡的村姑从此成为吴王夫差最宠爱的美人。从此,三千宠爱在一身,君王愿老温柔乡。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而后一举消灭吴国。此时西施何在呢?传说吴王自刎而死时,吴人把一腔怒火都发泄在西施的身上,用锦缎将她层层裹住沉于扬子江心。也有人认为吴亡后西施回到故乡,在一次浣纱时不慎落水而死。但更多的说法是,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东汉袁康《越绝书》)。李白《西施》诗云: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勾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不管怎样,西施的下落完全是个谜,只能够让我们无穷地问询与追想。几千年的历史已然翻过,有关西施的印记也只是一个浣纱的村姑、一个沉鱼的丽影、一个效颦的事典、一个惑主的红颜、一个不知所终的结局。甚至,连有无此人都需要打上一个问号。也许,只有若耶溪水才知道确知,是否曾经有一个天生丽质的女子常常款款而至,明眸善睐、顾盼生姿。    3    相传若耶溪有七十二支流,自平水而北,会三十六溪之水,流经龙舌,汇于禹陵,然后又分为两股,一支西折经稽山桥注入鉴湖,一脉继续北向出三江闸入海,全长百里。《水经注》谓:“水至清,照众山倒影,窥之如画。”溪山胜景蕴育了丽人,也自当产生英雄。“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尽管越国最终难免覆灭,但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再次复国的勾践却绝对可以称之为英雄。英雄何以纵横天下?在铁血纵横的冷兵器时代,也许一柄利剑即可所向披靡、一剑封喉。勾践手中正有这样的利器,而为他打造宝剑的正是中国古代铸剑鼻祖,越国人欧冶子。我相信若耶溪并非只有美女浣纱的平静怡然,在群雄逐鹿的春秋战国时代,这一方溪山胜地更有鼓角争鸣、刀光剑影。  《吴越春秋》载:吴有干将,越有欧冶。《水经•渐水注》云:“若耶溪,《吴越春秋》所谓欧冶铸以成五剑。”今若耶溪上游上灶、中灶、下灶三村,传即欧冶子铸剑之灶基。其南日铸岭,宋吴处厚《青箱杂记》云:“昔欧冶子铸剑,他处不成,至此一日铸成,故名日铸岭。”欧冶子铸造的一系列赫赫名剑,冠绝华夏。在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争霸之战中,显示了摄人心魄的魅力与威力。  据《越绝外传》记载,越王勾践有五把宝剑,闻名天下。有一天,他把一位相剑大师薛烛(越国人,一说秦国人)召至,让他来品鉴一番。勾践先后让侍臣取出毫曹、巨阙,但薛烛根本不为所动,他认为毫曹光华散淡,巨阙质地不纯,并非宝剑。勾践命人拿出第三把宝剑,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坦然面对生活的例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