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没有罗盘针是哪一年发明的会怎么样

战国的司南、北宋的指南针、明代的水罗盘,它们各自的特点?
司南:我国古代辨别方向用的一种仪器.用天然磁铁矿石琢成一个杓形的东西,放在一个光滑的盘上,盘上刻着方位,用磁铁指南的作用,可以辨别方向,是现在指南针的始祖.指南针:宋代杰出的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指南针发展的当时状况作了详尽的论述.当时在生产和科学实验发展的推动下,特别是航海事业和外贸的兴起扩大下,指南针逐步发展起来.沈括总结了劳动人民在实践在创造的四种指南针的装置方法.第一种是水浮法,将磁针浮于水面进行指南,虽然比较平稳,但容易动荡不定;第二种是指甲旋定法,将磁针置于指甲上,转动灵活,也容易滑落;第三种是碗唇旋定法,将磁针置于碗口边上,转动较灵活,但易滑落;第四种是缕旋法,用蚕丝将磁针悬挂起来,可达到转动灵活而又稳定.他还记载了人工授磁方法即“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这种用人工制成磁体,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此外,还曾制出过“指南鱼”、“旱针”、“水针”.旱针、水针这两种指南针,成为近代指南针(罗盘针)的基本结构原理奠定了基础.沈括在研究指南针的过程中,还总结和发现了地磁有偏角存在.也就是说,指南针指示的方向,“常微偏东,不全南也”.这是我国对地磁学做出的伟大贡献.水罗盘:水罗盘是中国古代船舶上使用的一种测向工具,是指南针在船舶上应用,它与方位盘相配合,用来确定方向、方位.最初船舶上使用指南针时,没有固定的方位盘,随着测方位的需要,出现了磁针和方位盘结合于一体的水罗盘.中国明代水罗盘用八干、十二支、四维卦位名称标出24个方位.水罗盘是罗盘中的一种,是把磁针放在一个中间凹陷处盛水、边上标有方向的盘子里,磁针浮在水上能够自由地旋转,静止时两端分别指向南北.这种指南仪器比司南更加灵敏,这就是最早的罗盘,用于航海.我国古代船舶上装有水罗盘,到了明代,罗盘的各项技术指标已经相当完整.郑和下西洋乘坐的宝船上就装有水罗盘,靠水罗盘指引航向,使郑和船队完成七次下西洋壮举.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宋代史书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对此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宋代的航海完全依靠指南针来辨别方向B.中国人最早知道了磁针指南的作用C.指南针在宋代用于航海,但只是辅助作用D.指南针是我国古代水手最早发明的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4发现相似题宋代状元榜
宋代状元榜
◆杨砺
    杨砺,京兆鄠(今陕西户县)人,初名砺,字汝砺。生于后唐明宗天成五年(93O),卒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宋太祖建隆元年(96O)庚申科状元。是宋朝的第一个状元。杨砺刚中状元,父亲就去世,其悲痛欲绝,竟数日水米不进。后以奉禄不足以养母为由,闲居不仕,直至官府、亲朋催促才始赴任。不久,又因母病辞官。
    开宝九年(976),诣阙献书,杨砺被召试于学士院,授陇州防御推官。后入京,迁光禄寺丞。母亲病逝,服丧期满,转为秘书丞,改任屯田员外郎后,任鄂州知州,因善于治理而名著于朝野。
    端拱元年(988),杨砺充记室参军,迁水部郎中。真宗曾问其何年及第,杨砺默而不答。后真宗知其为状元,后悔所问。从此,对其不以状元自傲的品德,极为敬重。淳化六年(995),赵恒立为太子,杨砺兼右谕德,转度支郎中,赵恒登基后,拜杨砺为给事中,判吏部铨。负责铨选官吏,不久,召入翰林为学士,咸平初年(998),杨砺知贡举,拜工部侍郎、枢密副使。第二年,因病离世,享年六十九岁。真宗十分悲痛,对宰相言:“杨砺耿直清苦,正欲重用之时去世……。”遂冒雨前往吊唁,因车驾进不了胡同,真宗竟徒步至其灵前,悼念追忆良久。回朝后,诏令罢朝致哀,追赠兵部尚书。
    杨砺为文崇尚繁琐,无一定师法。在翰林院时,起草诏令迂怪,常被人哂笑,也不在意。著有文集二十卷。
  ◆张去华
    张去华,开封襄邑(今河南睢县)人,字信臣。生于后晋天福三年(938),卒于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宋太祖建隆二年(961)辛酉科状元。张去华少年好学上进,善诗赋,以荫补太庙斋郎。十八岁时,周世宗平定淮南,去华感叹到:“兵战不息,民事不修,难于长治久安”,遂著《南征赋》、《治民论》,献于世宗,世宗阅后十分欣赏,诏授御史台主簿,去华认为此职非大丈夫所为,竟弃官回郑州,三年不出。
  宋朝建立,张去华挟诗文游京师,其行为文章为李昉所称扬,一时名声大噪。中状元后,拜秘书郎,入值史馆。一年后,因未得升迁,上章自述,指责知制诰张澹学识浅薄,却居高位,请求与之考校,惊动太祖,立被召试于殿前,果如其言,遂擢其为右补阙。
    太平兴国四年(979),去华随太宗征讨太原,受命为京东转运使,历左司员外郎。兴国七年,为江南转运使。雍熙三年(986),太宗讨伐幽州,去华就命为河北转运使,知陕州。赴任前,著《大政要录》三十篇,太宗阅后深为嘉许,将其留于京师。咸平二年(999),去华患病,请分司西京(今河南洛阳),在其府宅,建“中隐亭”,以示隐居。景德元年(1004),以工部侍郎身份致仕。未及二年,病逝于家,享年六十九岁。张去华相貌英俊,擅长议论,有气节,为官刚正,曾收养父亲生前好友何氏之二子,教导其读书成才。去华为官,关心百姓疾苦,曾著《元元论》,论述为政以养民重农为急,得真宗诏令,以绢书写成十八轴,挂于龙图阁四壁。张去华擅长诗文,留有文集十五卷。其子张师德亦为宋朝状元,父子被时人所称颂。
  ◆马适
    马适,九江湖口(今江西湖口)人,字志达,生卒年不详。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壬戌科状元。马适少年时,聪明好学,孝敬父母。中状元后,未及授官,就得到母亲病逝的消息,遂匆匆赶回家治丧。母亲入殓,马适因悲痛过度,不治而亡。
    据传:马适祖父马良俊葬幞头山,当时此地曾有讖语,称:“沙州圆,出状元”。建隆三年,沙州果然圆了,而马适也恰巧得中状元。
  ◆苏德祥
  苏德祥,青州(今山东益州)人,字号、生卒年不详。宋太祖建隆四年(963)癸亥科状元。苏德祥为后汉宰相苏禹珪之子。中状元后,衣锦还乡,当地太守曾亲自为其设宴庆祝。席间,伶人载歌载舞,太守高兴地命伶人献辞,辞有:“昔年随侍,尝为宰相郎君;今日登科,又是状元先辈。”以示其父子荣耀。苏德祥工诗文,官至右补阙,内供奉。清代学者厉鹗辑撰的《宋诗记事》中收有其《赠南岳宣义大师英公》诗。诗云:“学就书闻在道林,几年辛苦用身心。九霄雨露酬知早,百首风骚立意深。青白野云闲里卧,古今碑碣醉中寻。因何负此多般艺,可惜教师鬓雪侵。”
  ◆李景阳
    李景阳,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宋太祖乾德二年(964)甲子科状元,余事不详。
  ◆刘察
  刘察,籍贯、字号不详。生于后唐庄宗甲申二年(924),卒年不详。宋太祖乾德三年(965)乙丑科状元,余事不详。
  ◆李肃
    李肃,开封府(今属河南)人,字季雍,生卒年不详。宋太祖乾德四年(966)丙寅科状元。李肃少年时,聪明过人,十岁就能写诗为文。中状元后,历官濮州、博州从事,迁保静军节度推官。李肃嗜酒,与亲友会饮而卒,年仅三十三岁,其为文甚工,著有《代周顒答北山移文》、《吊幽忧子文》、《病鸡赋》等篇,另有《大宋乐章》一书。
  ◆刘蒙叟
    刘蒙叟,宁陵(今河南宁陵)人,字道民,生卒年不详。宋太祖乾德五年(967)丁卯科状元。刘蒙叟为参知政事刘熙古之子,好学上进,擅长诗文。
    中状元后,历知庐、滁、濠、汝四州。真宗即位后,刘蒙叟上疏,劝真宗“学俭戒奢,谦逊谨慎,轻徭薄赋,勤理政事……。”受到真宗嘉奖。不久,以本官入值史馆。当时真宗诏令史馆各臣进献自己旧作,而在众多文章中,以刘蒙叟所著为最佳。刘蒙叟任职方郎中后,因足疾而上疏乞请致仕,真宗诏令以太常少卿身份退休。卒于家,享年七十三岁。
  刘蒙叟著有《五运甲子编年历》三卷。
  ◆柴成务
    柴成务,曹州济阴(今山东菏泽)人,字宝臣。生于后唐闵帝应顺元年(934),卒于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宋太祖乾德六年(968)戊辰科状元。
    柴成务中状元后,出任峡州军事推官,改曹州、单州观察,迁大理寺。太平兴国五年(980)转太常寺。从兴国八年起,历知果州、苏州,为两浙路转运使,户部员外郎,入值史馆,为户部判官。期间,曾奉命出使过高丽。
    淳化二年(991),柴成务为京东路转运使时,黄河在宋州决口。柴成务上表道:“河水所经之地肥沃,希望免除租税,鼓励百姓耕种。”太宗采纳其言,召为司封郎中,知制诰。吕蒙正为相,柴成务因与其有姻亲关系,自请辞职,太宗不准。淳化四年,柴成务与魏庠同为给事中。四川农民起义被镇压后,柴成务曾去安抚,改左谏议大夫,知河中府。真宗即位(998),迁给事中,知梓州。不久召回,又遣知青州,柴成务上疏请求待太宗永熙陵封土后再到任。旋奉诏与钱若水编辑《太宗实录》,书成,知扬州。回京后,为刑部尚书,因杖责部下的傲慢无礼,被弹劾,真宗诏令处理此事,柴成务道:“忝为长官,杖一小吏而遭劾,有何面目生在大堂上断案。”遂愤而辞职,居家数年后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柴成务博学多才,擅长写词,每发议论,幽默成趣,时人推崇其文雅,但其为官缺乏清廉名声,故舆论对之非常惋惜。
  ◆安德裕
    安德裕,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字益之,一字师皋。生于后晋高祖天福四年(939),卒于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宋太祖开宝二年(969)己巳科状元。
    安德裕父亲安重荣是后晋成德军节度使,因举兵反叛败亡。安德裕被将官秦习收养,改姓秦。安德裕从小喜爱笔砚,见到文字就诵读。少年有志,蔑视权贵,学习刻苦,通晓文史,尤精于《礼记》、《左传》、《汉书》。秦习死后,改回本姓。秦习家人将家产悉归安德裕,其推辞道:“这些家产,与我何干!大丈夫应自己建功立业,博取富贵,岂能屑屑于他人财富。”
    安德裕中状元后,历任归州军事推官、大理寺丞、著作郎、秘书丞。知广济军后,著《军记》、《图经》三卷,受到太宗嘉奖,改任太常博士。
    太平兴国八年(983),安德裕任秦州通判。雍熙元年(988),迁主客员外郎,通判广州,未及赴任,宰相言其有史才,即以本官入值史馆。淳化四年(993),出任“壬辰科”主考官。至道元年(995),进献《九弦琴五弦阮颂》,其文采倍受太宗嘉赏。第三年,转金部郎中,出知睦州。回京后,判太府寺。咸平五年(1002),病逝于家,享年六十三岁。
    安德裕性格耿直自负,喜欢奖掖后辈,文学家王禹偁、状元孙何均得到其关心与帮助。但安德裕嗜酒太过,常为时人议论指责,故官位不显。安德裕著有文集四十卷存世。
  ◆张拱
    张拱,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庚午科状元。余事不详。
  ◆刘寅
    刘寅,籍贯、字号、生卒年不详。宋太祖开宝四年(971)辛未科状元。余事不详。
  ◆安守亮
    安守亮,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字号、生卒年不详,宋太祖开宝五年(972)壬申科状元。安守亮家原为河南显贵。祖父安重荣,后晋时官至成德军节度使,因举兵反叛失败身亡。父亲安德裕,为宋太祖开宝二年(969)己巳科状元。安守亮进士第一,与父亲安德裕大魁天下,仅距三年,间隔两科,被世人誉为“父子状元”。
  ◆宋准
   宋准,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字子平。生于后晋高祖天福三年(938),卒于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宋太祖开宝六年(973)癸酉科状元。癸酉科考官为翰林学士李昉,擢宋准为第一名,贡士徐士廉击登闻鼓,状告李昉在录取上徇私用情。太祖震怒,亲召宋准于殿上复试。太祖见宋准相貌英俊,聪敏迅捷,非常赞赏,认为就应是这样的人夺魁,遂复钦定宋准为第一。此后,省试之后再加殿试,成为制度,历元、明、清未改,宋准便成为宋朝殿试产生的第一位状元。
    开宝八年(975),宋准受诏修定诸道图经,不久,又奉命出使契丹。第二年,南平军改为南平州,宋准为知州,加著作佐郎。太平兴国四年(979),迁著作郎,通判梓州。回朝后参与编辑文献。兴国八年,主持贡举,出为河北转运使。雍熙四年(987)患病,迁金部郎中,免知制诰。端拱二年(989)病逝,享年五十一岁。
    宋准风度潇洒,辞采清丽,为官有政绩。赵普诬陷卢多逊与秦王勾结,图谋不轨,李穆因与卢多逊为同榜进士,受到牵连被贬官,朝中无人敢为之言冤,独有宋准借上疏之机,极力称赞李穆为忠厚长者,有操守,非卢多逊同党。太宗醒悟,将李穆官复原职,时人交口称颂宋准仗义直言。
◆王嗣宗
    王嗣宗,汾州(今山西汾阳)人,字希阮。生于后晋出帝天福九年(944),卒于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宋太祖开宝八年(975)乙亥科状元。
  王嗣宗少年好学,刻苦自励。曾游京师,以文章拜谒王祐,颇受优待推许。中状元后,补秦州司寇参军,因直言知州路冲为政苛急,被诬下狱,后平反得释。
    太宗征讨河东,王嗣宗上陈方略,被召授大理寺丞,通判睦州、河州。太宗派耳目访察臣民言行,嗣宗抓捕耳目,械送京师,并上疏道:“陛下不委任天正贤俊,猥信此辈以为耳目,臣窃不取。”忤怒太宗,将王嗣宗捕送监狱。遇大赦,嗣宗才被官复原职。以秘书丞通判澶州,命人在黄河岸植树万株,以固堤防。不久,被召回京,拜为三司开拆推官,以左正言出任河北路转运副使。当时,边境正有战事,崔翰为大将,王嗣宗常以言语激励其报效国家。太宗将议亲征,嗣宗言契丹必不至之理由,得太宗称许,改任左司谏。回京后,任度支判官,改任驾部员外郎时,因妻子病急,夜撬衙门取药,被罢官。重新起用后,出知兴元府,迁京西转运使,又移调河北,擒获群盗,再受太宗嘉奖。至道初年(995),为江浙荆湖发运使时,正值江浙一带巫风盛行,民有病不服药,祭祀以禳灾。王嗣宗令毁弃祀庙,让得病之人服药康复。
    咸平四年(1001),王嗣宗以右谏议大夫充三司户部使,改盐铁使,上疏言节约之法,获准,实施后大收成效。咸平六年,改左谏大夫,知通进银台司,兼门中封驳事,出知并州兼并、代部署,政绩极佳。被召拜御史中丞后,因于朝内经常诋毁他人,被遣出京任耀州观察使,知永兴军府,徙知邠州、镇州。回京后,为枢密副使,因与枢密使寇准不和,屡屡上疏辞职,被任命为检校太傅、大同军节度,知许州,移知河南府,改成德军节度,徙知陕州,官终于静难节度使。寇准为相,素恶嗣宗,命王嗣宗以左屯卫上将军、检校太尉身份致仕。天禧五年(1021),王嗣宗病逝于家,享年七十八岁。谥景庄。
    王嗣宗历事三朝,为政严明,政绩卓著。但其言语常有不敬人处。为御史中丞之时,讥斥宋白等老臣七十不致仕,但其晚年染病,贪图厚禄,拒不离职,亦授人以柄。王嗣宗喜作文,书札尤甚。著有《中陵子》三十卷。
  ◆吕蒙正
    吕蒙正,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字圣功。生于后晋出帝开运三年(946),卒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丁丑科状元。
    吕蒙正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升州。太宗征讨太原,吕蒙正被授著作郎,入值史馆。太平兴国五年(980),拜左补闕,知制诰。八年,任参知政事。端拱元年(988),罢李昉,拜吕蒙正为宰相。
    吕蒙正为人质厚宽简,素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论时政,有不允者,必不强力推行。与开国元老赵普同在相位,
关系极为融洽。淳化二年(991),谏官宋沆上疏,忤怒太宗,蒙正受牵连,被罢贬为吏部尚书。淳化四年,真相大白,复以本官入相。吕蒙正为官清廉,曾有人献古镜,言能照二百里,蒙正笑而却之道:“我脸不过盆子大,安用照二百里!”闻者叹服。至道元年(995),太宗再度罢贬蒙正,蒙正以右仆射出判河南府,期间,政尚宽静,事多委任属僚,其总裁定夺而已。
    真宗即位(998),吕蒙正被任命为左仆射,为感先帝之恩,蒙正献家财三百万助之朝廷。咸平四年(1001),第三次登上相位。六年,封莱国公,授太子太师。不久,因病辞官,回归故里。
    真宗朝拜永熙陵,封禅泰山,过洛阳两次看望吕蒙正,曾问其子中谁可为官。蒙正道:“诸子皆不足用,有侄吕夷简,真乃宰相器也!”吕蒙正病逝于大中祥符四年(1011),享年六十七岁,谥文穆,赠中书令。
  ◆胡旦
    胡旦,滨州渤海(今山东惠民)人,字周父。生卒年不详。宋太宗大平兴国三年(978)戊寅科状元。胡旦少有才学,善于文辞。吕状元后,为将作监丞,通判升州,迁左拾遗,入值史馆。因上《河平颂》,议论时政,忤怒太宗,贬为殿中丞。后来,胡旦又上《平燕议》,建议出兵收复燕云十六州,受太宗赏识,起为左补阙,复值史馆,迁修撰,以尚书户部员外郎身份知制诰。
    胡旦有一好友,名马周,因常诋毁朝政,众人疑为胡旦指使,遂将胡旦贬之坊州团练副使,因擅离所部,谒见宋白,胡旦被弹劾,徙绛州后,复为工部员外郎,入值集贤院,迁本曹郎中,知制诰,史馆修撰,因推重宦官王继恩,被贬为散官。不久,双目失明,以秘书省少监身份致仕。居住在襄州,约八十岁时病逝。
    胡旦家境贫困,死去无钱安葬,只得停棺房内,有人上报朝廷,朝廷遂赐钱二十万,使胡旦入土为安。
    胡量喜读书,失明后,仍令人朗读经史。晚年臧否人物,议论时政之病人依旧,被时论所鄙薄。胡旦学识渊博,著述甚三,有《汉春秋》、《五代史略》、《将帅要略》、《演圣通讼》、《唐乘》、《家传》三百余卷传世。
  ◆苏易简
    苏易简,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字太简。生于后周世宗显德五年(958),卒于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庚辰科状元。
    苏易简少年聪颖好学,风度奇秀,才思敏捷。太平兴国五年(980),举进士时,太宗留心儒术,责考生皆临轩复试,易简洋洋三千余言,一挥而就。太宗览毕,甚为赞赏,擢为甲科第一,时年仅二十二岁.
    苏易简中状元后,通判升州,迁左赞善大夫。八年,以右拾遗知制诰,连续七年主持贡举,公正无私,深得太宗信任。雍熙三年(986),充翰林学士。淳化二年(991),同知京朝官考课,迁中书舍人,充承旨,太宗虽没任命苏易简为参知政事,待遇却和参知政事一样,并做诗安抚:“君臣千载遇”,易简也表示“忠孝一生心”。一次,苏易简用水试欹器,以“日中则昃,月满刚亏,器盈则覆,物盛则衰”劝谏太宗持留守成,慎终如始,以固丕基,不久,知审官院,改知审刑院,掌吏部选,迁给事中,参知政事。至道元年(995),以礼部侍郎出知邓州,移陈州后,抑郁而终,年仅三十九岁。太宗闻之,深为惋惜,赠挽词,上有“时向玉堂寻旧迹,八花砖上日空长”语。
    苏易简性好嗜酒,太宗多次劝诫,并草书《诫酒》、《劝酒》二诗,令其在母亲面前朗读,但收效甚微,易简知识渊博,善喜淡笑,以文章名著于世,著有《文房四谱》,《续翰林志》及文集二十卷传世。
  ◆王世则
    王世则,桂林永福(今广西永福)人,一说为长沙人。字号,生卒年不详。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癸未科状元。
    王世则中状元前,曾与韩见素等人同去拜访陈搏,王世则伪装成仆人,拜于堂下。陈搏感叹道:“侮人者,自侮也。”请王世则坐于诸人之右(上座)后说:“将来科名君为首冠,诸君名次正如此。”太平兴国八年(983),太宗御试进士,以“六合一家”为赋题。王世则赋中有:“勾画乾坤,作我之龙楼凤阁;开穷日月,为君之玉户金关。”太宗阅后大喜,遂擢其为第一,果中陈搏当年言语。
    王世则中状元后,曾以右正言出使交州(今越南河内)。还朝后,将交州山川形势及所见事迹写成文字奏报朝廷。入值史馆,因与他人请立元僖为储嗣,忤怒太宗,被贬知蒙州。至道二年(996),为永州太守。真宗即位(997),官复原职,余事不详。
  ◆梁颢
    梁颢,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字太素。生于宋太祖建隆四年(963),卒于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宋太宗雍熙二年(985)乙酉科状元。
    梁颢早年丧父,被叔父收养。少年时,拜王禹偁为师,学习刻苦,初举进士不中,对完善科举制度提出建议。认为唐代取士科目众多,人才济济,及至五代科举衰落,宋兴科举,但唯以诗赋、策论取士,应广开科目,甄拔人才。奏疏呈上,未被理睬。
  梁颢中状元时,年仅二十二岁,被任命为大名府观察推官,雍熙四年(987),召为右抬遗,入值史馆。因马周上疏事,与胡旦、赵昌言等被贬。不久,起知鱼台县,加大理评事。奉诏入京,迁殿中丞,复值史馆,历任开封府推官,三司关西道判官,转太常博士。真宗初(998),梁颢出使陕西,献《听政箴》。回京后,为度支判官。不久,与杨砺同知贡举,与钱若水重修《太祖实录》。咸平二年(999),随真宗亲征,至大名,上疏论用兵赏罚不明之弊,并献骑兵奔袭之术,得到朝野交口称赞。景德元年(1004),权知开封府,六月得暴病身亡,享年四十二岁。梁颢风度潇洒,博学多识,尤长于历史,有才干且与人友善。著有文集十五卷行世。
  ◆程宿
    程宿,衢州(今浙江衢县)人。字号、生卒年均不详。宋太宗端拱元年(988)戌子科状元。
    戌子科主考官为礼部侍郎宋白,在其录取了以程宿为首的二十八人后,物议喧然,认为朝廷多有遗才。于是,太宗诏令于崇政殿复试落第举子,又录取了九十九人。但仍有一名叫叶齐的士子击登闻鼓告状,认为取士不公,太宗遂诏令在武成王庙再次复试未入选举子。因厌恶叶齐的嚣张,考官以“一叶落而天下知秋”为赋题,合格者有数百人。太宗复试,录取三十一人力进士,以叶齐居其榜首,诸科因此而步入仕途者多达数百人。(注:该科进士一百五十八人)太宗对文人的重视与宽容由此可见一斑。
    程宿中状元后,曾权知某县簿尉,仕至职方员外郎,余事不详。
  ◆陈尧叟
    陈尧叟,阆州阆中(今四川阆中)人,字唐夫。生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卒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己丑科状元。
    陈尧叟中状元后,授光禄寺丞,入值史馆。奉诏赈灾后,迁工部外郎,广南西路转运使。岭南人信巫,有病不服信药,祷神祛灾。陈尧叟移风易俗,将《集验方》医书刻于石上,立于驿站。岭南炎热,陈尧叟命人植树凿井,深得当地人拥戴。
    淳化四年(993),陈尧叟出使交州,不辱使命。咸平元年(998),真宗诏令各路督课民人种植桑枣,尧叟上疏,言所管之地多山石,宜因地制宜,种植苎麻,得真宗赞许。回京后,加刑部员外郎,充度支判官.出京为广南东、西两路安抚使平乱。入京为枢密直学士知三班兼银台通进封驳司。黄河决口澶州,陈尧叟与冯拯同为河北、河东安抚副使。事毕回京,奉诏裁减冗事,卓有成效。
    景德元年(1OO4),辽军南下,直逼澶州,朝野震恐。陈尧叟主张迁都,受到主战派寇准的指斥。大中祥符元年(1008),真宗封禅泰山,尧叟奉诏撰《朝觐坛碑》,进工部尚书后,又撰《封禅圣制颂》。真宗西祀汾阴,尧叟为经度制置使,判河中府,进户部尚书,又奉诏撰《亲谒太宗庙颂》。五年,以本官加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充枢密使。因足疾,屡次请求辞职。真宗派人慰问,拜右仆射,知河阳。天禧元年(1017),尧叟病危,真宗诏准回京,不久辞别人世,享年五十七岁。真宗废朝二日,以示哀悼,赠侍中,谥文忠。陈尧叟体貌英伟,博闻强记,奉对明辨。著有《请盟录》三集二十卷行世。
  ◆孙何
    孙何,蔡州汝阳(今河南汝南)人,字汉公。生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卒于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壬辰科状元。是宋朝第一个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的状元。孙何十岁识音韵,十五岁能写文章,喜好古文。写文章必本经义,曾著有《面晋名臣赞》、《宋诗》二十篇,《春秋意》、《尊儒教议》,与当时有名的大才子丁渭一南一北,齐名天下,时人称为“孙丁”。
    孙何中状元后,通判陕州,召入值史馆,迁秘书丞,京西转运副使,历右正言,改左司谏。真宗即位,孙何上疏提五条建议,涉及选将、科举、社会道德、举才等,被真宗嘉奖。咸平二年(999),再次上疏,就官制提出建议,希望恢复六部职掌。不久,随真宗到大名,第三次上疏,指出边防不固的症结所在,再次获真宗赞赏。回京后,权户部判官,出为京东转运副使,上疏请择优选任官吏,裁减冗员,增加俸禄。景德初(1004),回京与晁迥、陈尧咨并为知制诰,任期内病重,真宗曾派太医诊治,不愈而逝,享年四十四岁。真宗十分惋惜其英年早逝。孙何重视礼教,与人友善,但性格急躁,不能容物。著有《驳史通》十余篇,文集四十卷行世。
  ◆孙仅
    孙仅,蔡州汝阳(今河南汝南)人,字邻几。生于宋太祖开宝二年(969),卒于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宋真宗咸平元年(998)戊戌科许状元。
    孙仅少年时,学习刻苦,才思敏捷。中状元后,任舒州团练推官。当时,真宗下诏要各地举荐贤良方正之士,孙仅被推荐,擢为光禄寺丞,入值集贤院。不久,知浚仪县。景德初(1004),拜太子中允,开封府推官。宋辽议和,孙仅首次作为国母生辰使出使辽国,回来后,迁右正言,同知审官院。这年冬天,真宗因孙仅熟悉民政,命知永兴军府。
    孙仅为政颇宽,像一忠厚老者。真宗曾诏令地方官吏以其为榜样。大中祥符元年(1008),知审刑院,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权知开封府,改左谏议大夫。出为河中知府。归朝复领审刑院,进给事中。天禧元年(1O17),因病离世,享年四十九岁。孙仅性格宽厚诚实,不争名逐利,潜心钻研儒学,有文集五十卷行世。其兄孙何,淳化三年(992)壬辰科状元,两人是中国科举史上的兄弟状元,很被世人羡慕、推崇。
  ◆孙暨
    孙暨,河南汝州(今河南汝南)人。字号、生卒年不详。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己亥科状元。咸平元年(998),开封府发解试,解元为高辅尧,第二为钱易。钱易很有才学,也很有名气。钱易对自己未得中第一,深为不平,遂上疏指责发解试中试题有讥讽朝廷之处,引得众举子纷纷状告考官取录不公,高辅尧也请以解元让与钱易。真宗诏令钱若水复查试卷,又认为士人争进之风不可长,遂擢孙暨为第一,而以高辅尧第二,钱易第三。孙暨现孙仅同乡共姓,相继魁首天下,同族乡里以之为荣。孙暨后为吕蒙正女婿。中状元后,曾任光禄寺丞,值集贤院。余事不详。
  ◆陈尧咨
    陈尧咨,阆州阆中(今四川阆中)人,字嘉谟。生卒年不详。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庚子科状元。陈尧咨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济州。召为校书郎,值史馆,判三司度支勾院。擢右正言,知制诰。奉诏担任殿试考官时,因接受请托,提携刘几道,被贬为单州团练副使。不久,复著作郎,知光州,复右正言,知制诰,出知荆南。改起居舍人,同判吏部流内铨时,因破格提拔寒门素士,得真宗嘉奖,升任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以龙图阁学士,尚书工部郎中知永兴军。永兴地多盐碱,无甘泉,陈尧咨引龙首渠入城,惠利于民。
    陈尧咨豪侈不循法度,用刑惨酷,常致死人命。徙知河南府后,遭弹劾削职。徙邓州数月后,复知制诰,判登闻检院,复龙图阁直学士。很快又因失职,降兵部员外郎。母亲病逝,陈尧咨服丧期满后,起复工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时遇边患,陈尧咨被任命为陕西缘边安抚使,再迁为右谏议大夫,知秦州,徙同州,以尚书工部侍郎知开封府。入为翰林学士,位在蔡齐之上。不久,为宿州观察使,知天雄军,因位在丞郎之下,上疏辞而不就。皇太后以双日召见,陈尧咨不得已赴任,虽整修器械,但驭下粗暴。以安国军节度观察留后知郓州,拜武信军节度使,知河阳,徙澶州,又徙天雄军,因病离世于任,赠太尉,谥康肃。陈尧咨工书法,尤善隶书。其射技超群,曾以钱币为的,一箭穿孔而过。其兄陈尧叟,为太宗端拱二年(989)状元。两人为中国科举史上的兄弟状元,倍受世人称颂。
  ◆王曾
    王曾,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字孝先。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卒于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壬寅科状元。王曾少年孤苦,善为文辞,曾咏梅花诗:“未须料理和羹事,且向百花头上开。”又言:“平生志不在温饱。”咸平中(998—1003)取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成为科举史上连中“三元”的状元。中状元后,王曾以将作监丞通判济州。不久,奉诏入京,召试学士院,为著作郎,值史馆。景德初(1004),知制诰,真宗大建玉清昭应宫,王曾力陈五害以劝谏,真宗命王曾判大理寺,迁翰林学士,知审刑院,对其甚为敬重。
    王曾以右谏议大夫为参知政事后,因受宰相王钦若排挤,罢为尚书礼部侍郎,出知应天府,徙天雄军后,复参知政事。真宗贺崩,王曾辅佐十一岁的仁宗即位,坚持刘太后只能代理国政。当时王曾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院大学士。王钦若病逝,王曾以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为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玉清昭应宫发生火灾后,刘太后借机将王曾贬知青州,以彰德军节度使复知天雄军。期间,百姓乐其政,画其像而生祠之。刘太后病故,仁宗亲政,任命王曾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河南府。景祐元年(1034),为枢密使。二年,拜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封沂国公。后因不容吕夷简专断,同被罢相,以左仆射,资政殿大学士判郓州,死于任上享年六十一岁。赠侍中,谥文正。
    王曾端厚持重,眉目如画。在朝为官,进退有礼,平时寡言少笑。去世十余年后,仁宗亲篆其碑曰:“旌贤之碑”,又改其乡曰:“旌贤乡”,大臣赐碑篆,自王曾开始。王曾著有《王文正公笔录》。
◆李迪
    李迪,濮州(今山东鄄城)人,字复古。生于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卒于宋仁宗庆历七年(1O47)。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乙巳科状元。李迪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真宗封禅泰山时,李迪因事贬为海州监税。召还京师后,奉命纠察刑狱案件。真宗素闻亳州盗贼横行,遂命李迪知亳州。任上,李迪明察暗访,很快平息盗贼。进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知永兴军。边帅曹玮上疏请求增兵固防,真宗以为懦怯,欲斩首。李迪力陈曹玮有勇有谋,乃忠臣良将,他日定能边关奏捷,后果如其言。仁宗立为皇太子后,寇准被*臣丁渭诬陷罢相,真宗欲以李迪为相,李迪坚辞不受。真宗任命李迪为吏部侍郎兼太子少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丁渭专权,排除异已,李迪被罢相,知郓州,几被迫害至死。史秒此时“朝中正人为之一空”。民间流传:“欲得天下宁,当拔眼中钉;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丁渭垮台,王曾为相,李迪起为秘书监,知舒州。太后病故,朝廷重召李迪为资政殿学士,判尚书都省。不久,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景祐中(),李迪被吕夷简排挤陷害,罢为刑部尚书,知亳州。元昊攻延州,宋军损失惨重,李迪自请戍边,仁宗不许,命李迪为彰信军节度使,知天雄军。李迪积郁不快,一年后,请老告退,以太子太傅身份致仕,回归故里。庆历七年(1047),病逝于家中,享年七十七岁。赠司空,侍中,谥文定。皇帝亲自豪其墓碑曰:“遗直之碑”,又改其乡曰:“遗直乡”。
  ◆姚晔
    姚晔,河南商水(今属河南)人,字号不详。生于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卒年不详。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戊申科状元。姚晔聪明好学,中状元后,真宗特赐袍笏,淡黄绢衫一领,淡黄绢带一条,加白襕。这在以前诸科考试中,是未曾有过的荣雀。姚晔步入仕途后,官止于著作郎。余事不详。
  ◆梁固
  梁固,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字仲坚。生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卒于宋真宗天禧三年(1O19)。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OO9)己酉科状元。“梁固为乙酉科状元梁颢之子。其年少时,即有志节,曾著《汉春秋》,倍受其父赞赏。梁固本已以父荫受赐进士出身,但其主动向登闻院提出收回成命,愿赴多举以真才实学获取功名,后高中榜首时,年仅二十二岁。中状元后,被授将作监丞,入值史馆,历户部判官、判户部勾院。梁固为人气调俊爽,善与人交,疏财慷慨,尚义气,明于吏道。马元方领三司时,临事多有纰漏,梁固屡奏朝廷,消除了财源流失之弊。时全国刑狱混乱不堪,错判、误判比比皆是。梁固奉诏审查刑狱,其仔细研究,明察暗访,断案公平,处理得当,赢得朝野褒奖。梁固博览群书,才学渊博,奏颂文辞甚为工整,惜三十三岁时因病早逝,朝野至梁府吊唁者络绎不绝。梁固著有文集十卷传世。
  ◆张师德
  张师德,开封襄邑(今河南睢县)人,字尚贤。生卒年不详。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辛亥科状元。张师德为北宋第二位状元张去华之子,在父亲夺魁五十年后,张师德又金榜题名第一,为世人艳羡。张师德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耀州,迁为秘书省著作郎、集贤校理,判三司都理欠凭由司。曾上疏请求赦免因贫苦无力还债之人,获准。一次,张师德上殿奏事,真宗以时事问之,师德回答详备,真宗喜道:“朕在藩邸时即知卿父名,今又知卿才。”以后每次派人出使,真宗就说:“张师德可用”,而契丹、高丽使者来朝,又大多让张师德接待。
  天禧初(1O17),张师德安抚淮南时染病,改判司农寺,擢右正言,知制诰。判尚书刑部,出知颍州。迁刑部员外郎,判大理寺,为群牧使。再迁为吏部郎中。因病,知邓州,徙汝州,拜左谏议大夫,罢知制诰。张师德孝谨有家法,不结交权贵,但体弱多病,不堪重任,曾在任九年未得升迁,并逝于任上。张师德著有文集十卷传世。
  ◆徐奭
  徐奭,福建瓯宁(今福建建安)人,字武卿。生年不详,卒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壬子科状元。徐奭取状元后,曾以著作郎值集贤院,任开封府发解试考官,因偷拆试卷事发,被贬官洪州(今江西南昌)。仁宗即位(1O23),徐奭为两浙路转运使,协助淮南、江浙、荆湖制置发运使赵贺兴修水利,加固堤岸,疏浚河渠,异流入海,解除了不少水患,得到朝廷褒奖。不久,徐奭迁礼部郎中,知制诰,因过于热衷功名,引起同僚嫉妒,久不得升迁。天圣八年(1O3O),刘太后降懿旨封徐奭为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不久竟暴病死于任上。徐奭工诗赋,其廷试时所作《铸鼎象物赋》,为时人所推重,名噪天下。
  ◆张观
    张观,绛州绛县(今山西绛县)人,字思正。生卒年不详。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甲寅科状元。张观年少时,即以严谨好学闻名乡里。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解州。仁宗即位,迁太常丞,为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出知杭州。还朝后,进为翰林学士、知审官院,累迁左司郎中,以给事中权御史中丞。时遇灾异,仁宗诏求直言,张观上疏道:“承平日久,政宽法慢,用度渐侈,风俗渐薄。”条陈知人、严禁、尚贤、节用四事。河北发大水,又上疏建议:“导积水以广播种,缓催久以省禁锢,宽刑罚以振淹狱,收逃田以募归复,置工役以先急务,止配率以阜民财,通商旅以济艰食。”复知审官院,遂拜同知枢密院事。
    康定中(lO4O—1O41),西兵失利,张观因与陈执中等议点多兵,久而不决,被罢以资政殿学士、尚书礼部侍郎知相州,徙澶州。时遇水患,州人大恐,众人劝其移高地以避险,张观怒道:“太守独去,如州民何?”,乃亲领兵民加高堤岸,直至水退为止。徙郓州后,上疏朝廷,请宽煮盐之禁,使获罪者日少。后历知应天府、孟州、河南府,以吏部侍郎兼御史中丞。张观性至孝,初为秘书郎,上疏愿以己官授父,得真宗嘉奖,以其父为京官。父亲欣赏洛阳风物山川,张观遂在洛阳买田宅、营林榭,并每日早起侍奉,未曾荒废一日。其父年过九十而卒,张观因哀痛过度,不治而死,赠吏部尚书,谥文孝。
    张观持廉少欲,言行谨慎,平生为文必用楷书,无一行草,文如其人,人如其文,仁宗曾飞白书“清”字赐之,以赏其节。
&&&&◆蔡齐
    蔡齐,莱州胶水(今山东胶州)人,字子恩。生于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卒于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乙卯科状元。蔡齐仪状俊伟,举止端重,真宗见之,对寇准道:“得人矣!”诏令金吾卫士为其传呼开道。中状元后,蔡齐被授将作监丞,通判兖州,徙维州。任上,一改前任官府政苛律繁之弊,务行宽政,损济有度,狱讼无冤,盗掠不行,民风为之大变。仁宗初(1O22),以起居舍入知制诰,入为翰林学士。时丁渭专权,排除异已,曾派人拉拢蔡齐,蔡齐不从。寇准被罢相,蔡齐愤而上疏,言寇准乃忠义之臣,为*党所诬。
    太后曾出金帛修景德寺,命蔡齐作文记之,因罗崇勋进谗言于刘太后,蔡齐被罢知河南府。太后去世,仁宗擢蔡齐为龙图阁学士,权三司使,拜枢密副使。蔡齐曾劝谏仁宗勿强行遣返交趾百姓,以免其聚而为盗,又力谏仁宗勿以恩废法。景祐元年(IO34),蔡齐任礼部侍郎,参知政事。在朝中,素与王曾友善,王曾被罢相,蔡齐亦以户部侍郎归班。不久,出知颍州,颇有政名。宝元二年(1039),蔡齐病故于任,享年五十二岁,颍州吏民痛不欲生。朝廷追赠兵部尚书,谥文忠。蔡文方重有风采,性格谦逊,不妄言,从不自表功德。其推贤举能,不避亲疏,所荐庞籍、杨偕、刘随等后皆为名臣。
  ◆王整
    王整,咸阳魏州(今属陕西)人,字子齐。生于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卒年不详。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己未科状元。王整中状元后,历官太子舍人,监兖州酒务,后至殿中丞。曾以六宅使身份出使辽国,祝贺萧太后诞辰。回朝后,又曾提点河北刑狱。余事不详。
  ◆宋庠
    宋庠,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字公序,初名郊。生于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卒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宋仁宗天圣二年(1O24)甲子科状元。
    宋庠是乡试,会试、殿试比重第一的三元状元。中状元后,擢大理评事,同判襄州。后被刘太后看中,破格升为太子中允,再迁为左正言。太后病逝,宋庠为知制诰。曾上疏建议科举应文武分试,被采纳,不久,知审刑院,当时,密州一霸王澥私自造酒,并杀人灭口,宋庠不顾当朝宰相陈尧佐说情,异常是坚决地判王澥死刑,大快民心。宝元中(),宋庠为右谏议大夫任参知政事,为相儒雅,遇事是非分明,因与宰相吕夷简不各,被排挤,加之弹劾范促淹,被贬知扬州。范促淹变法失败,朝廷遂如宋庠为枢密使。皇祐元年(1049),拜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久居相位,终无建树,三年,又因家法不严,纵容子弟过错,遭凶拯弹劾而被罢相,出知河南府,几经迁徙,鬓染秋霜,被仁宗封为莒国公。英宗即位(1064),宋庠请求告老还乡,不准,改封郑国公,称镇武宁军,出判亳州。宋庠前后所至,以慎静为治,及再登用,遂沉浮自安。晚年笃爱幼子,带子赴任,至亳州后多次请求告老还乡,最后,以司空身份致仕,病故于家,享年七十一岁。朝廷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元献。帝撰其碑曰:“忠规德范之碑”。宋庠开资忠厚,与弟宋祁应举时,俱以文学名闻天下。俭约不好声色,读书至老不倦,善于纠正谬讹。曾校定《国语》,撰《补音》三卷,又辑《纪年通谱》,区别正闰,为十二卷。另有《掖垣从志》,三卷,《尊号录》一卷,《别集》四十卷。
  ◆王尧臣
    王尧臣,应天府虞城(今河南虞城)人,字伯庸。生于宋真宗咸平六平(1003),卒于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丁卯科状元。王尧臣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湖州。召试后改秘书省著作郎,值集贤院。因其父王冲坐事,出知光州。光州饥荒,百姓群起为盗,朝廷欲从重处罚,王尧臣上疏以为此乃宋廷荒政所致,不可苛重于民,被仁宗嘉纳。父亲病逝,服丧期满,王尧臣为三司度支判官,迁右司谏。郭皇后暴毙,尧臣奏请仁宗调查左、右侍医者,并请停上元灯节,以示哀悼。景祐四年(1037),擢知制诰,入翰林为学士,知审官院。
    宋夏交战,王尧臣为体量安抚使,临行前,请仁宗免关中租赋二年,以安民心,同心御敌,获准。回京后,上疏分析局势与对策,仁宗用其意告诫边关守将。庆历元年(1O41),宋军主帅轻敌,兵败好水川,仁宗震惊,罢韩琦,范仲淹。王尧臣谏言二人皆当世英才,忠义智勇,不应如此安置,又力荐种世衡、狄青有将帅之才。后仁宗以韩琦、范仲淹为招讨使,置府泾州,加兵三万,再遣王尧臣为泾原安抚使。王尧臣回朝后,就边防建设两次上疏,皆被朝廷采纳。母亲病故,服丧期满,王尧臣转右谏议大夫,拜枢密副使。皇祐三年(1051),王尧臣请奏定制,裁抑侥幸,深得朝廷嘉许信任。嘉祐元年(1056),拜户部侍郎,为参知政事。三年,病故于任,享年五十六岁。朝廷追赠尚书左仆射,谥文安。元丰三年(1080),王尧臣被加赠太师,中书令,改谥文忠。王尧臣以文学进,典内外制十余年,其为文文辞温丽,有《崇文总目》三十卷。
  ◆王拱辰
    王拱辰,开封咸平(今河南通许)人,字君贶,原名拱寿。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卒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宋仁宗天圣八年(103O)庚午科状元。王拱辰中状元时,年仅十九岁,深得仁宗赏识,赐以今名。
    中状元后,通判怀州,入值集贤院,知制诰。庆历元年(l041),为翰林学士,辽使者两次来宋提出领土要求,王拱辰从容应对,据理力争,使辽国未敢轻举妄动。仁宗道:“非拱辰深练故实,殆难答也。”王拱辰权知开封府,拜御史中丞时,进言罢夏竦、贬滕宗谅,被仁宗采纳。有人用铸佛像名义迷惑众人,京都之人趋之若鹜,宫廷竟也出钱资助。王拱辰奏陈此举动摇军心,易引起民怨,仁宗遂下令禁止铸像。仁宗在迩英阁供置《太玄经》,沉迷占卜,拱辰功仁宗应垂意《六经》,旁采史策。至和三年(1056),王拱辰再次被任命为三司使,出使契丹,受到非常之礼遇。回朝后,正值范仲淹当政,因事被弹劾,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神宗继位(1067),迁太子少保。熙宁元年(1068),复以北院使召还。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时,视王拱辰为异己,将其贬知应天府。八年,回朝为中太一宫使。元丰初(1078),转南院使,赐金方团带。接连上疏极言保甲法之弊端,言辞恳切。哲宗即位(1085),加检校太师,当年,王拱辰病逝于任,享年七十四岁。朝廷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懿恪。王拱辰的女婿李格非是宋代著名学者,外孙女李清照为宋代著名女词人。
  ◆张唐卿
    张唐卿,山东青州(今山东淄川)人,字希元。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卒于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甲戌科状元。
    张唐卿十七岁,曾以诗文拜谒韩琦,韩琦对其才华甚为推重。中状元后,张唐卿通判陕州。期间,处事干练,决断如流。曾有一人之生母改嫁后病逝,后其父亦染疾而亡。在安葬父亲时,此人恨母亲不能与父亲同穴,遂掘墓盗尸,将母亲尸骨与父亲同葬一处。事发,官吏欲依法治罪,遇张唐卿复审,言:“不过只知有孝,不知有法而已。”遂释放此人。不久,张唐卿父亲病故,因悲痛过度,唐卿亦吐血而亡,年仅二十八岁。时人对其孝,既敬佩又惋惜,韩琦含泪为其撰写了墓志铭。
  ◆吕溱
    吕溱,江苏杨州人,字济叔。生卒年不详。宋仁宗宝元元年(l038)戊寅科状元。
    吕溱中状元后,通判亳州。值集贤院,同修起居注。因参与进秦院宴饮事受牵连,出知蕲、楚、舒三州,后复修起居注。皇祐四年(l052),依智高反叛,吕溱劝仁宗不要封锁消息,而应“一方有警,使诸道闻之,共得为备。”进知制诰,又出知杭州,入为翰林学士,吕溱上疏论宰相陈执中贪恋富贵,行为*邪。后陈执中罢相,吕溱以侍读学士之职知徐州,赴任前,仁宗赐宴资善堂。任满徙成德军,因与兴都转运使李参不和,及豪侈放任,简于政事被弹劾,贬知和州,分司南京。神宗即位,吕溱起知池州,江宁府,复集贤院学士,加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期间,吕溱精识过人,辨讼立断,豪恶为之敛迹,政绩颇佳。改枢密直学士,提举醴泉观后,吕溱不幸病逝于任,享年五十五岁。朝廷追赠礼部侍郎,神宗诏书中有“吕溱立朝最孤,知事君之节,绝迹权贵,故中废十余年,人无言者……”对吕溱家贫子幼,神宗诏令朝廷优厚安抚。吕溱开朗敏捷,善于议论,其言论颇为当时名流所推许。然而,又很持重,在杭州接送宾客,不过数语,人称之为“七字舍人”。
  ◆杨寊
    杨寊,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字审贤。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卒于宋仁宗庆历四年(l044)。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壬午科状元。
    杨寊少年时,很有才学,乡试即为第一。庆历二年(1042),杨寊进京赴考,国子监、礼部皆第一,崇政殿殿试,仁宗临轩启封,见名喜动于色,对辅臣言:“杨寊也”。遂擢为第一,朝内公卿相贺,以为得人。
    杨寊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颍州,因母亲病逝,未及赴任。丧事办完不久,杨寊亦一病不起,日渐羸弱,终于撒手人寰,年仅三十岁,可谓才华未展,英年早逝,时人甚为惋惜,仁宗特地降旨抚恤杨寊家属。
    壬午科状元殿试第一本为王安石,因考官见其卷中有犯忌之言语,而第二名,第三名已有官职,故将列第四名杨寊的考卷作第一进呈。杨寊的好友在其中状元前曾梦见杨寊作“龙首山人”,杨寊自己解梦道:“龙首,我四冠多士;山人,无禄位之称。我其终是乎?”后果中其自解之言。杨寊是中国科举史上少有的几个三元状元(解元、会元、状元)之一。
  ◆贾黯
    贾黯,邓州穰县(今河南邓县)人,一作河南南阳人,字直孺。生于宋真宗乾兴元年(1O22),卒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宋仁宗庆历六年(1O64)丙戌科状元。贾黯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襄州。迁为著作佐郎,值集贤院,迁左正言,判三司开拆司。贾黯备位谏官,敢于言事,首论韩琦、范仲淹可大用,为事实所印证。尚书郎杜枢秉公断案被贬,满朝上下皆知其委屈,然无人敢言,独贾黯上疏力救。侬智高反宋,贾黯建议军队应由余靖统一节制,仁宗从之。
    皇祐四年(1052),贾黯迁左司谏、徙判盐铁勾院,同修起居注。建议修起居注的史官参与记录迩英阁、延义阁的君臣访对,被采纳成为定制。贾黯以刚正著称,所到之处人们无不称颂。权知开封府时,两军狱中囚犯,每年死者甚多,而吏不任于责。贾黯上疏:“请岁计死者多少而赏罚之。”遂使监狱犯人待遇得到改善。后来,贾黯因变革人事任用上的弊端而遭吕诲、司马光,傅尧俞等人弹劾,被指为刚愎自用,遂被罢为同提举,在京诸司库务。英宗即位,贾黯迁中书舍人,受诏撰《仁宗实录》,权知审刑院,迁给事中,权御史中丞。未几,以吕诲知杂事,吕诲曾弹劾过贾黯,因而心有不安,有意回避。贾黯上疏:“黯荐诲为御史,知其方正谨厚,一时公言,非有嫌怨,愿终与共事。”使吕诲打消顾虑。贾黯后以翰林侍读学士知陈州,因病未及赴任而卒,享年四十四岁。朝廷追赠尚书礼部侍郎。贾黯修洁自喜,在朝言事,或从或否,人称其介正。其生母陈氏与庶母史氏,两不相善,但贾黯于中善为调和,终使两人相安于府。
  ◆冯京
    冯京,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字当世。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卒于宋哲宗元祐九年(1094)。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己丑科状元。
    冯京少年时,即与众不同,举进士,自乡试、礼部以至廷试皆第一,为宋朝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的状元,中状元后,以将作监丞通判荆南军府事。回京后,值集贤院,拜龙图阁待制,出知扬州,以翰林学士被召还京,因数月未去拜访丞相,被朝琦视为傲慢。富弼要其拜见韩琦,冯京道:“公(韩)为宰相,从官不妄造请,乃所以为公重,非傲也。”神宗即位,冯京复为翰林学士,改御史中丞。王安石为政,试行新法。冯京上疏万言,论其更张失当,被王安石指为邪说,欲予罢黜,但神宗认为冯京可用,反而任命冯京为枢密副使,后进为参知政事。冯京因郑侠妄言时政受牵连,被罢知亳州。茂州夷人叛乱,知冯京率部前来,请降。冯京上奏朝廷,请求不究既往,发农具,给粮草,夷人感激涕零,歃血盟誓,愿世代做宋臣民。吕惠卿与王安石发生磨擦,将安石密信呈与神宗,中有“勿令齐年知”语,“齐年”即指冯京,神宗以此知冯京无辜,召知枢密院,冯京称病不去。神宗一日午睡后呼左右道:“适梦冯京入朝,甚慰人意。“乃赐冯京诏,中有“渴想仪刑,不忘梦寐”之语。未几,以冯京为观文殿学士知河阳。哲宗即位,司马光、范祖禹极力举荐冯京为枢密使,冯京以老为由辞却,哲宗乃以之为太一宫使兼侍讲,改宣徽南院使,拜太子少师。绍圣元年(1094),冯京因病去世,享年七十四岁。哲宗亲至其处所祭奠、悼念,赠司徒,谥文简。冯京著有《灊山集》,可惜未留传于世。
  ◆郑獬
    郑獬,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字毅夫,一作义夫。生于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卒于宋英宗熙宁五年(1072)。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癸巳科状元。郑獬少年时,即有才名,词章豪伟峻整,同辈望尘莫及。
    中状元后,通判陈州,入值集贤院,知制诰。英宗即位,按真宗乾兴年制度,治永昭山陵,规模宏大,劳民伤财。郑獬上疏,请求体恤民情,从俭营造。又上疏言,广开言路,荐选贤良。不久,出知荆南。治平中(),大雨淹城,皇上求言,郑獬上疏道:“对谏言,可则行之,否则置之,有疑则广询而决之。”请求各去虚言,崇以实干。还京,判三班院。神宗初,拜为翰林学士,因极言进谏,议论朝臣,得罪了不少人,遂权发遣开封府。又因不肯用新法,为王安石所忌恨,出为侍读学士,知杭州,徙青州,当时正推行青苗法,郑獬只言其害,不忍实行,遂告病赋闲。熙宁五年(1072)病逝于安州,享年五十一岁。因家贫子弱,无钱安葬,棺柩停于庙中十余年,后好友滕甫任职安州,始入士为安。郑獬为官正直,词作亦清新质朴,简练明快。
  ◆章衡
    章衡,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字子平,生卒年不详。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丁酉科状元。
    章衡中状元后,通判湖州,值集贤院,默默十年后,改盐铁判官,同修起居注。因对三司总理财政提出建议,被贬知汝州、颍州。熙宁初年(1068),回京任太常寺,上疏建议编辑《厚陵集礼》,以传后世作为依据,被神宗采纳。曾出使辽国,于宴会上施展射技,发发中的,显示出文武兼备才略,赢得辽国优厚待遇。章衡担心学者不知古今,编写了《编年通载》,神宗阅后称善,赐之品服。后任吏部流内铨,剖析人才铨选制度利弊,多次上疏与宰相争辨,言“衡为朝廷****,****个人恩怨”。使宰相从其所言,时名声大振。不久,知通进银台司,值舍人院,拜宝文阁待制,知澶州,曾请朝廷允许百姓贩盐,但如泥牛入海,未得回音。改成德军时,因朝中同僚犯案受牵连,被免官。元祐中(),历知秀、襄、曹、苏州,复以待制知扬、庐、宣、颍州。章衡历事三朝,享年七十五岁。
  ◆刘辉
    刘辉,江西铅山(今江西铅山)人,字之道。生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卒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己亥科状元。
    刘辉中状元后,任大理评事,签书建业军判官。刘辉幼年孤苦,与祖母感情深厚,为尽孝道,奉祖母赴任。因祖母水土不服,刘辉请求解官以侍养祖母,仁宗得知,诏令移任金陵。祖母病逝,刘辉辞官回乡守丧,居丧期间,刘辉买田以赡养族中之贫困者,又选山溪形胜之处结庐,聚徒讲学,远近闻名而从学者纷至沓来。县官改其里曰:“义荣社”,榜其学曰:“义荣斋”,号其地曰:“清风峡”。居丧未满,刘辉病逝,年仅三十六岁,朝野惜之。刘辉原名刘几,有文才,著有《东归集》,然其为文之初,好用怪险奇涩之语。省试时,曾被欧阳修(主考官)批下“秀才刺,试官刷”六字。此后,其人文风大变,以平实朴素为尚,并改名为刘辉,最后殿试中所作《尧舜之性赋》,大受欧阳修青睐,遂被擢为第一。
  ◆王俊民
    王俊民,莱州掖县(今山东莱州)人,字康候。生于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卒年不详。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辛丑科状元。
    辛丑科进士奏名后还未御试,京师即传言王俊民为状元,但不知言从何起。等到御试,王安石与杨乐道同为详定官。当时考试规定:御试设初考官,先定等,再弥封以呈复考官,再定等后乃付详定官,详定官查看初考官所定,如与复考所定相同,则以所定之等呈给皇帝。不然,从初考或复考所定之中选定,不别立等。王安石因为初考、复考第一人皆不同,就于其行间别取一人为首,杨乐道墨守成规,认为不可,两人商定未决。太常少卿朱从道时为弥封官,闻之谓同僚道:“从道十日前已闻王俊民作状元事,心前定,二公力争,徒自苦耳。”于是,两人各进禀英宗,英宗诏从王安石之请,及发榜,果王俊民为第一。王俊民及第后,其父母双亲已白发苍苍,但很健康。当时北宋名臣韩琦曾写诗称贺,诗中有“青云一第人恒易,白发双亲事每难。”之句,时人皆以之为荣。王俊民性刚峻,不可犯,有志于力学,其爱身如冰玉,步入仕途后,曾为庆天府发解官,但到任不久,便得狂疾,终日狂呼不已,未几,病逝于任。
   ◆许将
    许将,福建闽县(今福建闽侯)人,字冲元。生于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卒于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癸卯科状元。
    许将中状元后,被任命为昭庆军判官,通判明州。神宗召对,授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本当由太常寺转任博士,因神宗赏识,超改右正言。第二天,值舍人院,第三天,判流内铨,举朝皆以之为荣。期间,许将恪尽职守,兴利除弊,神宗大加赞赏,诏令免试进知制诰。契丹陈兵二十万于代州边,并遣使索地,大战一触即发。许将毅然奉诏使辽,应答不卑不亢,晓以利害,使辽国放弃侵吞想法。还朝后,知审官西院,值学士院,判尚书兵部。任上,整顿民间自卫组织,使之趋于规范。进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后,因蔡确、舒宣忌妒陷害,黜知蕲州。第二年,以龙图阁待制起知秦州,改扬州,又改郓州。期间,当地狱中无犯人,士子不谤政,被誉为王曾在世。元丰六年(1083),召为兵部侍郎时上疏,对国防体制及军马物资等备工作提出建议,为朝野人士所赞许。绍圣元年(1094),入为吏部尚书,拜尚书左丞,中书侍郎。当时章惇为相,奏请掘元祐党首司马光墓,许将认为不可,并引经据典说服哲宗。崇宁元年(1102),进门下侍郎,累官金紫光禄大夫。抚定鄯州,廊州。因收复河、湟失地有功,转特进。御史中丞朱谔弹劾许将为人“左顾右视,见利则回……,强颜偷安……。”使许将一贬再贬。政和元年(1111),许将病逝,享年七十五岁,朝廷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文定。
  ◆彭汝砺
    彭汝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字器资,生于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卒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乙巳科状元。
    彭汝砺中状元后,历保信军推官,武安军掌书记,潭州军事推官。被王安石举荐为国子直讲,改大理寺丞,擢太子中允。不久,神宗以汝砺为监察御史。彭汝砺首陈十事,言他人不敢言。当时宦官王中正受宠,神宗甚至让其统兵,彭汝砺知道后,直言极谏,朝野叹服。元祐二年(1087),任起居舍人。三年,迁中书舍人,赐金紫。在蔡确案件中,正直无私,不计前嫌,以至被他人诬为蔡确同党而落职徐州。彭汝砺回京后,加集贤殿修撰,入权兵、刑两部侍郎,徙礼部,拜吏部侍郎,进权吏部尚书。元祐八年(1094),彭汝砺再一次被诬告与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刘挚有牵连,被贬以宝文阁直学士知成都府,未及上任,又降为待制,知江州,到任仅数月,即病逝,享年五十四岁。彭汝砺读书为文,志于大者;言行取舍,必合于义;与人交往,必尽试敬;而为文命词典雅,有古人之风范。著有《易义》、《诗义》、《鄱阳集》。
  ◆许安世
    许安世,开封襄邑(今河南睢县)人,字少张。生于宋仁宗宝元三年(1040),卒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丁未科状元。许安世少年从学于丁宝臣,以诗文为欧阳修、王珪等文坛匠所称重。中状元时,年仅二十七岁。其《公生明赋》中名句:“依违牵制者,即已去矣!则明白洞达者,乃其自然。”被时人认为不刊之语。其咏史待:“天下有诛赏,固非君所私。太宗泣君集,意恐旁臣疑。至公一以废,智术相维持。哀哉功名士,汲汲尚趋时。”被清朝学者厉颚辑于《宋诗纪事》之中。
    许安世人仕后,累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元丰六年(1083),其父病逝,许安世弃官奔丧。第二年,亦染病卒于黄州,享年四十四岁。苏轼曾解衣为之助葬。
  ◆叶祖洽
    叶祖洽,福建邵武(今福建邵武)人,字敦礼。生年不详,卒于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庚午科状元。
    叶祖洽中状元后,被任命为签书奉国军判官,判登闻检院,由国子丞知湖州,留为校书郎,元祐初(1086),历职方、兵部员外郎,加集贤校理,进礼部郎中。因言谈有诽谤朝廷之嫌,被弹劾出京,提点淮西刑狱。绍圣中(),入为左司郎中,起居郎,中书舍人,给事中。
    叶祖洽性情刚愎自用,喜谀附,曾密告王珪在册立哲宗时有异议,使王珪被贬。因建议抚恤蔡确及其家属,使哲宗认为其人不可重用。后叶祖洽因受他人牵连,出知济州,徙洪州,以牟利黩货闻名。叶祖洽与曾布私交甚深,曾布以吏部侍郎之职召其入京,曾布垮台,叶祖洽出知定州,监行上疏,被徽宗斥为狂妄浮躁,降集贤殿修撰,提举冲佑观,知洪州,改亳州,加徽猷阁学士。政和七年(1117)病逝。
  ◆余中
    余中,宜兴(今江苏宜兴)人,字正道,一字行老。生卒年不详。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癸丑科状元。熙宁五年(1072),余中与兄长余贯同赴礼试,余中高中,而余贯落选。余中请求黜退自己以录兄长,朝廷不许,但却欣赏嘉奖了余中的做法。第二年,余中廷对第一,上疏乞罢琼林宴,以厚风俗,得神宗嘉许。
    余中入仕后,曾为大理评事,太常寺少卿等职。余中拥护变法,王安石被迫辞相,奏请余中随行,知江宁府,哲宗即位,起为秘书省正字,迁著作佐郎,绍圣初(1095),出使辽国,还朝后奏言河朔城池需修葺、加固,以备不虞,未受重视。宣靖间(),金兵长驱直入,河朔城池难以固守,朝野人士始服其当初先见之明。余中曾官国子直讲,知湖州,移知杭州后致仕,病逝于家中。
  ◆徐铎
    徐铎,兴化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字振文,一字振甫。生卒年不详。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丙辰科状元。
  徐铎中状元后,被授镇东军判官,绍圣未(1098),以给事中值学士院。当时,蹇序辰上疏建议将反对变法的元祐党人言行汇编成册,做罪征收藏,被哲宗诏准。徐铎参与主持编辑,完成以后不久,迁礼部侍郎。徐铎为人不正,对宰相章惇,向来唯命是从,贡院抓住挟书考试做弊之人,开封府尹蒋之奇本欲从重处罚,徐铎力争不允,蒋之奇只得妥协,从轻发落。事后上报,章惇闻之大怒,处罚了有关官员,并把做弊之人判刑,而徐铎此时却不敢承担责任。后来廷议,欲委之为御史中丞,因有人指斥其不能主持正义,未被任用。徽宗即位(11O1),徐铎以龙图阁待制知青州,又因御史中丞弹劾其在主持编辑元祐党人言行时,以章惇好恶为轻重,极尽诽谤之能事,被贬知湖州。崇宁中(11O2—11O6),拜礼部尚书,朝廷议论庙制时,徐铎上疏建议增加为九庙,被采纳,进吏部尚书,死于任上。
  ◆时彦
    时彦,河南开封(今河南开封)人,字邦美。生卒年不详。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己未科状元。
    时彦少年好学,读书不辍。中状元后,被授笠书颍州判官,入为秘书省正字,累官至集贤校理。绍圣中(),迁左司员外郎。因出使辽国失职,被罢免。不久,官复集贤院校理,提点河东刑狱。蹇序辰出使辽国回来,弹劾时彦擅自接受辽国赏赐,匿而不报,使之又被罢官。徽宗即位(1101),召为吏部员外郎,擢起居舍人,改太常少卿,以直龙图阁为河东转运使,加集贤殿修撰,知广州,未及赴任,拜为吏部侍郎,徙户部,为开封府尹。当时,都城开封苦于盗贼横行,治安混乱,时彦强化治安,使开封城坊邑宁静,盗贼敛迹,监狱屡空。数月之后,迁工部尚书,进吏部。不久,病逝于任上。时彦工于诗词,《全宋词》收有其所做的《青门饮》。词云:“胡马嘶风,叹旗翻雪,彤云又吐,一竿残照。古木连空,乱山无数,行尽沙衰草。星头横幽馆,夜无眠,灯花空老。雾浓香鸭,冰凝泪烛,霜天难晓。长记小妆才了,一杯未尽,离怀多少。醉里秋波,梦中朝雨,都是醒时烦恼。料有牵情处,忍思量,耳边曾道。甚是跃马归来,认得迎门轻笑。”
  ◆黄裳
    黄裳,剑浦人,字冕仲、号演山。生卒年不详。宋神宗元丰五年(l082)壬戌科状元。
    黄裳为书生时,常有魁天下之志。自叙门状,予家剑潭之滨,斗牛之光,上下相照,风雷之信,时有变现。又题黄龙州云:“看取黄龙沙斗起,满城风雨入丰年。”元丰四年(1081),郡之谯门,忽为风雷所击,黄裳闻之,赋诗道:“风雷昨夜破枯枝,借问天公有意无,莫是卧龙踪迹困,放教头角入亨衢。”次年,黄裳对策,果为天下第一。宋神宗对黄裳之文章极为喜爰,礼部奏进士,有黄裳名,及进读试策,前几位皆不合神宗之意,神宗等黄裳名出现,但未甲才始听到,遂亲擢为第一。考官因高下失实被处罚金。
    黄裳为官清正恬退。政和间(),知福州,尝为礼部侍郎,迁尚书。当时三舍法实行,黄裳认为“宜近不宜远,宜少不宜老,宜富不宜贫,不如遵祖宗科举之制。”黄裳享年八十七岁,著有《演山集》六十卷行于世、焦蹈焦蹈,庐州无为(今安徽无为)人,字悦道。生年不详,卒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乙丑科状元。焦蹈通经史百家,四次首列乡荐,均落落无为。元丰八年(1085),户部尚书权知贡举,众贤等寓贡院,焦蹈也在其中。四更夜时,火灾起,陈之方、马希孟皆焚死。其后择地另考,焦蹈为魁。曾有谚语:“不因南省火,安得状元焦。”据传:姑苏有一盲者,能揣骨听声,为人算命。发榜之日,盲者嗟惋不已,有人询问焦蹈之命,并问仕途如何。盲者答:“不能食禄,安问官职也?”众人皆惊曰:“已为大魁,安得无官职,盲者之言必谬。”但不久,自京师来人道:“揭榜六日后,焦蹈死矣。”
  ◆李常宁
    李常宁,开封廪延(今河南延津)人,字安邦。生于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卒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戊辰科状元。
    李常宁自嘉祐年中举进士,数为春官所却,屡试不第,并不气馁。戊辰科对策于廷,其词奥衍,有汉唐之遗风,遂被擢为魁首,时年已五十二岁,天下人都很惊异。中状元后,授宣义郎,签书镇海军节度判官,同年六月病故于任上。朝廷赐钱三十万,抚恤其家,天下人莫不悲之。人云:“李常宁结友学问,晚而弥笃,困于科举,达三十年,已历四朝。始得名宦,仅数月矣,何起之难,而偾之易耶。”李常宁事亲孝,于二弟友爱,为人恭俭洁廉,耻于取非己之物。
  ◆马涓
    马涓,四川保宁(今四川南部)人,字巨济。生卒年不详。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辛未科状元。
    马涓父亲马从政,中年未有子嗣,后纳一妾,马从政得知小妾乃为葬父母而卖身时,便送其回家,且不要一文身价银两。事后,马从政梦小妾之父前来致谢:“愿汝富贵、涓涓不绝。”后来,其妻怀孕,生下一子,马从政遂为之取名马涓。马涓中状元后,被授签书雄武军节度判官。通报时,自称状元马涓到。吕晋伯道:“状元者,及第未除也,即为判官,不可曰状元。”马涓拜谢,从其言语。从前,韩持国知颍州,时彦中状元后签判,每自称状元,持国怒道:“状元无官邪,自此呼时签判。”时彦终身记恨此事。此二事绝对相类似,但一记恨,一拜谢者,何也?盖持国厉声而斥,则其人恨,吕晋伯平心以异,则其人悦。另,马涓廷对日,刘器之做详定官,马涓为其所取录。后刘器之居南京,马涓为少尹,每次见器之,未尝修门生之敬,器之不平,以此事告于宾客,宾客讥讽马涓,马涓解释道:“不然,凡省闱解送皆有主文,故所取士称门生,若殿试则天子自为座主,岂可称门生于他乎?”客以此告器之,器之叹服其言,两人遂为至交。马涓后因忤怒蔡京而被贬,崇宁二年(1103),列为元祐党人而被免官禁锢,永不叙用。
  ◆毕渐
    毕渐,荆州潜江(今湖北潜江)人。字号、生卒年不详。宋哲宗元祐九年(1094)甲戌科状元。
    甲戌科殿试时,进土李清臣发策问黜元祐之政,苏辙言其力抵时政,忤怒哲宗,贬苏辙出知汝州。及进士对策,考官荐主元祐者居上,礼部待郎杨畏复考)乃悉下之,而以主熙丰者置前列。毕渐遂被擢为第一。毕渐少年聪慧,力学不辍。中状元后,授签书山南东道节度判官,历任太常寺少卿,后为膳部员外郎,出知荆南府事。毕渐以文学致身,刚介自立,时人以之为榜样,乡郡以之为荣耀。《宋诗纪事》有其《赠林子山》诗。诗云:“儿童闻说子山名,将谓先生是古人。海上偶经仙洞府,岩前犹见玉精神。南华久彻逍遥梦,兜率重来自在身。携得新诗天上去,不教辜负到全闽。”
  ◆何昌言
    何昌言,江西临江(今江西清江)人,字号、生卒年不详。宋哲宗绍圣四年(l097)丁丑科状元。何昌言中状元后,累官工部侍郎,余事不详。
    李釜,大名(今属河北)人,一说为淮水人,字元量。生卒年不详。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庚辰科状元。
    李釜出身于书香门第,家学渊博,犹崇儒学。其母妊娠之时,一日晨起釜鸣,其声可畏,声绝而母亲分娩,其父亲遂以“釜”命名。李釜少年好学,即长,负才名,于省试中夺取第一。因徽宗服丧期未满,未亲试进士,诏令以省试第一名李釜为新科进士第一名。中状元后,李釜历官河中通判,出知真州,因忤怒蔡京外甥,被免官,后起为中名舍人,以待制知筠州。李釜诗文极佳,《宋诗纪事》辑有其《留题王官谷》诗,诗云:“司空唐达士,寂寞卧云岑。扰扰任群态,休休信此心。泉声半山急,柳色旧庭深。仿佛登临处,遗踪一访寻。”
  ◆霍端友
    霍端友,常州武进(今江芯武进)人,字仁仲。生卒年不详。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癸未科状元。
    霍端友中状元后,授宣义郎。不过一月,擢为秘书省校书郎,迁著作佐郎,起居郎,中书舍人。徽宗赐穿金紫服。此前,给事,舍人只能服黑角带,改服之制自霍端友开始。针对朝廷重内轻外,霍端友提出内外侍从更出迭入的建议,并身体力行,自请外任,以显漠阁待制知平江,改陈州。霍端友为政不以严刑酷法立声威,以宽仁为尚,在百姓中颇具声望。陈州地势低洼,久雨则积水,霍端友令疏新河八百里,由于离淮河太远,积水仍不易流入淮河,霍端友又请示朝廷再开河二百里,彻底根除了陈州水患。霍端友为人正直,内侍石煮传诏,索要瑞香花,霍端友不从,被弹劾罢免。以后,霍端友被礼部召人京都,转吏部,官至通议大夫,因病去世后,赠宣奉大夫。
  ◆蔡薿
    蔡薿,河南开封(今河南开封)人,字文饶。生于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卒于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丙戌科状元。
    蔡薿中状元后,徽宗将其策对颁行天下,以示嘉许。随即任命蔡薿为秘书省正字,迁起居舍人,很快升为中书舍人,进给事中。从布衣升迁到侍从,仅为九个月,前所未有。蔡薿善于依附权贵,曾尊蔡京为叔父,但当蔡京叫儿子与其见面时又说:“以前我搞错辈份了,您应是叔祖……。”蔡薿仇视元祐党人,在皇帝欲将元祐党人中情节轻者开释时,蔡薿因不尊旨起草诏令,被弹劾,贬知和州,第二年,改任杭州。
    蔡薿未中状元时,曾想依附谏官陈瓘,称其谏疏似陆贽刚正如狄仁杰,明道如韩愈。见陈瓘不为所动,便网织罪名陷害陈瓘,又上疏中伤太学博士范柔中,使两人被贬。而蔡薿则升迁为翰林学士,后因妄议政事被贬。重新起用后,知建宁府。朝廷建造神霄宫,蔡薿被召为学士承旨、礼部尚书。又因阴附权幸,忤怒徽宗,被贬为单州团练副使,房州安置。
    宣和中(l1l9-1l25),蔡薿复为龙图阁学士,再知杭州,为政残忍,以喜怒徇情,方腊起义被平定后,西北戍卒归乡,欲拿奖赏之绢置换钱物,蔡薿先不准,准后又强压价格,至使戌卒纵火欲杀之为快,蔡薿虽得幸免,但再次被罢官,第二年去世,享年五十七岁。
  ◆贾安宅
    贾安宅,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字居仁。生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卒年不详。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己丑科状元。
    贾安宅少年聪颖,学习勤奋,十八岁考入太学,二十二岁大魁天下后,任秘书省正字,累官至户部侍郎兼太皇赞读。建炎中(),贾安宅为给事中,对驳无所回避,以正直闻名朝野。贾安宅历仕三朝,恪尽职守,多次担任考官,其所选荐士子,后来大多成名,宋徽宗曾手书诏令嘉奖。贾安宅工于诗文,《宋侍纪事》辑有其《苕溪》诗:“广莒山下有深源,发此清流去不浑。直抵太湖三百里,滔滔分入海天门。”其子贾选,官至刑部侍郎。
  ◆莫俦
    莫俦,湖州人,一说为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字寿朋。生于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卒于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壬辰科状元。
    莫俦中状元时,年仅二十二岁。入仕后,任承事郎、校书郎,迁起居舍人,兼修国史,转为太常寺少卿后,因忤怒宠臣遭弹劾,提点鸿庆宫。不久,起为光禄寺少卿,进国子司业,迁中书舍人。靖康元年(1126),擢为吏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徽宗、钦宗成为金国阶下囚后,莫俦投*金国,为之奔走效力。金国扶持张邦昌做“大楚”皇帝,莫俦颇卖力,被封为尚书右丞相。赵构称帝,张邦昌伏诛,莫俦亦因此获罪,押送全州安置,再转广南,后来,莫俦死于潮州,享年七十六岁。莫俦著有《真一居士集》、《内外制》、《四六集》等传世。
  ◆何*
    何*
,仙井(今四川仁寿)人,字文缜。生于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卒于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乙未科状元。
    何*
中状元后,擢为秘书省校书郎。第二年,提举京畿学事,召为主客员外郎,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兼侍读。徽宗多次向何*咨询,并准备进一步重用,但因有人诬告其为苏轼乡党,致使何*出知遂宁府。不久,回京为御史中丞,曾连续七次上疏弹劾贪官王黼,列其*邪专横十五条罪状,使王黼一党皆被罢官,而何*也因此得罪权贵,以徽猷阁待制知泰州。钦宗即位(1126),何*官复原职,不过一月,升为翰林学士,进尚书右丞,中书侍郎。宋金开战,金国索要三镇,何*
言:“三镇,国之根本……”力主抗战,并请求建立四道总管,以胡直孺、王襄、赵野、张叔夜统领。由于唐恪、耿南仲力主和议,未被采纳,何*再次被解职,以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府尹,金兵临城下,徽宗罢唐恪,拜何*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当时,康王在河北,信息不通,何*建议密诏康王为兵马大元帅。京城失守,何*被俘至金营,仰天大哭,绝食而亡,年仅三十九岁。身陷北庭之后所作诗中有:“念念通前劫,依依返旧魂。人生会有死,遗恨满乾坤。”表现出热爱祖国,依恋山河,不畏牺牲的精神情感。建炎初年(1127),高宗下诏追赠何*为观文殿学士,提举玉局观使,禄俸归其家属,以示尊崇褒奖。秦桧北还后,叙述了何*不屈而死的情景,又改赠为大学士,其家七人亦被授予官职。
  ◆王昂
    王昂,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字叔兴。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
卒年不详。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戊戌科状元。
    王昂以文学称誉于时,中状元时,年仅三十九岁。入仕后,任秘书省校书郎。高宗时,为起居舍人,秘书少监。后来,以徽猷阁待制身份知台州,提举江州太平观后,病逝于家中。王昂原被考官定为第二名,因主考官拟定的第一名为徽宗第三子嘉王赵楷,徽宗为避嫌及笼络士子,遂擢王昂为魁首。王昂中状元后,曾作有《催妆词》,词云:“喜气满门阑,光动绮罗香陌,行紫薇花下,悟身非凡客。不须脂粉污天真,嫌太怕红白。留取黛眉浅处,共画章台春色。”
  ◆何焕
    何焕,金华永康(今浙江永康)人,字仲浩,生卒年不详。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辛丑科状元。余事不详。
  ◆沈晦
    沈晦,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元用。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卒于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甲辰科状元。
    沈晦中状元后,任校书郎,迁著作佐郎。金国攻汴京,沈晦与肃王赵枢为人质于金国。张邦昌伪立,沈晦还朝,任给事中。高宗即位,沈晦为集英殿修撰,知信州。高宗至扬州,欲召其为中书舍人,侍御史张宋议论沈晦布衣时事,高宗道:“顷在金营见其慷慨,士人细行,岂足为终身累邪?”乃令沈晦知明州,移处州。高宗莅临会稽,沈晦移婺州。成皋攻城,沈晦用教授孙邦计策,率救百民兵出战,结果被金兵打败。当时,浙东防御史在城中,单骑劝降了成皋,沈晦由此升迁为徽猷阁待制,因言者弹劾其无照令而用兵,降为集英殿修撰。不久,官复原职,知制诰,知宣州,移知建康府。仅任职一月,又因御史常同弹劾罢官。
    绍兴四年(1134),沈晦起知镇江府,两浙西路安抚使,行前上言:“藩帅之兵可用,敌至,五郡以舟师守江,步兵守隘,彼难自渡,假如能渡,五郡合击,敌虽善战,不能一日破诸城也。若围五郡,则兵分势弱,五郡尾而邀之,敌安敢深入。”当时,韩世忠屯军镇江,未予理睬。赵鼎称沈晦议论激昂,高宗言:“沈晦试可嘉,然朕知其人言甚壮,胆志颇怯,更观临事,能副所言与否?”然而韩世忠不喜沈晦,沈晦遂被贬为洞霄宫提举。不久,起为广西经略兼静江府,用老将罗统戍边,招降诸酋,解除朝廷边患之忧,进为徽猷阁直学士,知衢州,改潭州,提举太平兴国宫,病逝于任上,享年六十六岁。《宋史》称沈晦胆气过人,不能尽循法度,贫时尤甚,故累致人言。然其当官才具,亦不可掩。
  ◆李易
    李易,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字顺之。生年不详,卒于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戊申科状元。李易中状元后,授左宣义郎,签书江阴军判官。金兵犯江阴,守臣胡纺对李易道:“吾曹义当死,城郭有君母,宜往避之。”李易归家告母,其母道:“吾去汝则无坚守之志,死生当与汝共之。”闻者感泣,后金兵怀疑城中有备,退兵而去。李易好学多闻,以清素自立,历官太常博士、工部员外郎、太常寺少卿、中书舍人、值直秘周,后出知扬州,官至敷文阁待制,与吕溱,王昂被时人并称为“扬州三魁”。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罗盘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