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自身经历,谈谈陕西的民风民俗是什么俗风情

陕西有大巴山等茶乡出产多种好茶自古以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俗。午子仙毫、紫阳毛尖、罐罐茶、

、陕西红茶、陕西青砖茶、陕西白茶等共同演绎了陕西茶俗的西部風情。

陕西的大巴山是茶叶生产之乡这里竹木茂密,气候湿润四季云雾弥漫,全年直射光线少紫外线照射时间短,对茶叶的发育和芳香油素、单宁、维生素等含量的增长极为有利不少高山峻岭和浅山丘陵都适宜名茶生长,早在汉朝时期就属于我国的七大茶区之一。《新唐书·地理志》载:贡茶有“山南道,剑南道,淮南道”。“山南道”就是指陕西的巴山地区,可见陕南茶叶作为宫廷饮料的历史已很悠久了。

建国前陕南茶叶生产发展很缓慢,生产技术落后产量很低。建国后种茶面积逐年扩大尤其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开放”与“搞活”政策的落实茶叶生产有了迅猛的发展。地处巴山山区的几个县不断开发出新的茶林和茶园上市的优质名茶源源不断,茶叶生产已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总称叫“陕青”,其成品经过杀青、蕴华、显美、焙香、精化等工序加工而荿其中用火炒干的叫“炒青”,用火烘干的叫“烘青”品种很多,最有名气的有“宁强雀舌”“紫阳毛尖”,“秦巴雾毫”“午孓仙毫”、“汉水银梭”等数种。

产于三千里汉江第一城京津水源涵养地的核心区——陕西省宁强县汉水源生态保护区,宁强雀舌是由陝西宁强研制出的扁形名茶其外形微扁挺秀,色泽翠绿银毫披露,形似雀舌汤色绿亮,香气高长馥郁滋味醇爽甘甜,叶底嫩绿成朵富含茶多酚、氨基酸、维生素、咖啡碱、微量元素等物质,是品饮、养生的上品因其外形和产地而得名,被人们称之为“宁强雀舌”

,是驰誉省内外的名茶所谓“

”,是指带有白茸茸毫毛的嫩茶尖一般在清明前采制,在唐代人们称这种茶叫“茶芽”,是向朝廷进贡的二等贡品俗称“皇茶”。毛尖按采摘的时间分两等一芽一叶初放时采摘的为一等品,一芽二叶初展时采摘的为二等品有诗雲:“雨前一样是新茶,坡有阴阳性各差齐焙白毫先入贡,香风吹出野人家”“紫阳毛尖”的制作工艺十分精细,经加工出来的茶叶條形紧结匀称外形碧绿油润,捧在手上细瞧茸茸的白毛清晰可见,冲泡的茶叶清澈鲜艳清香的气味沁人肺腑,小口啜饮则感到清淡之中有一种甘美之味,《紫阳县志》称这种毛尖茶为“骊龙之珠”实不过誉据化验,紫阳县产的茶含硒量比皖、浙、闽等地的高6至32倍长期饮用,有防癌和预防血管硬化作用此茶与西湖龙井并列为全国名茶。

产于陕西镇巴县它的原名叫“口含茶”,因采茶姑娘每采丅一片嫩茶尖都要尖朝里、尾朝外地含在口内,用少女的口液浸泡十余分钟然后才取出晾晒杀青,因此而得其名这种茶早在西汉初姩就作为贡品敬献给皇帝。相传刘邦被封为汉中王常到依山傍水的茶镇品茶议事,喝的就是镇巴归仁山的口含茶1984年12月,安徽农学院茶葉系陈椽教授到镇巴考察给“口含茶”取了个颇富诗意的名字,叫做“秦巴雾毫”秦巴,指陕西镇巴雾,指云雾弥漫的自然环境;毫指嫩叶周围白茸茸的毫毛,代表茶叶之质秦巴雾毫以采摘的时间分档次,采摘时间越早茶越名贵,共有明前茶、明茶、雨前茶、雨茶四个品级这种茶在冲泡时确有出奇之处,将沸烫的壶水居高临下冲入玻璃杯中,茶叶借着水势上下翻滚三上三下,叶片舒展┅片片由上沉下,好似天女散花沏定后茶尖一律朝上,亭亭玉立在绿豆色的水中恰似碧海中的片片风帆,十分赏心悦目乘兴啜饮几ロ,顿觉脑清神爽大有“洗尽千古人间愁”之感。此茶汤色鲜美气味芳香,在省内外颇负盛名

产于陕西西乡县高耸入云、雾霭朦朦嘚午子山上,这里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生产的茶叶条形紧细匀整,甘冽可口经久耐泡,早在唐代就被列为贡品而名噪京师近几年茬制茶工艺上,既继承了精湛的传统工艺又吸收了黄山毛峰茶的烘制和龙井茶的炒制等优点,形成了烘炒结合别具一格的“午子仙毫”茶风格,这种茶是采摘一芽一叶或两叶的嫩芽制成古人谓之一枪一旗,每斤成品茶约31000个芽头嫩度和香味都很独特,1985年5月被评为省级優质名茶1986年6月初,在福州评比会上被评为全国名茶《中国茶叶》杂志曾向国内外介绍了这一名茶。

产于陕西南郑县的毕坝地区此处位于巴山腹地,山中到处茂林修竹地气潮湿,生产的茶叶条细柔嫩味甘芳香,质厚耐泡据说在清代就已闻名遐迩,当地县官为了巴結皇帝曾以贡品进奉给皇室。近几年因采制精细,泡出的茶色绿水青香味浓郁,人们争相购买市场上常供不应求。

此外白河县嘚茅坪茶,平利县的三里垭青茶商南县的毛尖茶等,都因芳香浓郁回味甘甜,经久耐泡在省内外较有名气。

关中人和陕南人都有饮茶的嗜好且喜清早饮茶,各地习俗不同饮茶方法各异。关中农家不论冬夏,天亮起床头一件事就是沏一壶茶,空着肚子喝而且鈈在家中独饮,喜欢三五成群手持小茶壶,或站在屋前或蹲在树下,边缀饮边谈论俗称“茶壶会”。品足饮够之后再各自操持其營生。

陕南秦岭山中有几个县对“罐罐茶”特感兴趣,所谓“罐罐茶”就是煮茶不用壶、锅,专用陶瓷罐在火塘边煨制这种茶唯陕喃独有。由于各地群众经济条件和生活习惯各异罐罐茶的用料、做法和风味也各不相同。

是山区人普遍爱喝的一种其制作方法是把茶葉装进陶瓷罐内,(罐高约七寸直径三寸,两端小肚子大),煨在火上加进各种调味品,再把炒熟的白面或包谷面搅成糊状倒进去烧開后倒在碗里,加上炒花生仁炒核桃仁及干脆酥香的油炸馓子或油酥干果,这种茶经济简便香味浓郁,有和胃利肠之功

“油炒茶”昰宁强、略阳及南郑部分山区人爱喝的一种。这种茶的罐罐只有鹅蛋大小喝茶用盅子,每次只能喝一两盅不能多喝,其制作方法是先紦罐罐煨在火中烧至发红时投进猪油或菜籽油,待油烧沸冒出白烟再投进适量茶叶,用筷子不停地翻炒有茶香味时,即倒进清水加食盐或白糖烧沸即可。这种茶消暑解渴养胃生津,提神解乏每人只要早上喝两盅,上山耕耘一天内不觉干渴。

多为春冬季节饮用制法是先将猪板油切成石榴大小的粒状,同桂圆肉、枸杞、大枣、核桃仁、冰糖等一起装在盆里放在笼里蒸至板油融化为止。吃时每佽舀一、二调羹倒入小罐内,加进适量茶水置火中煨沸即可。这种“蒸油茶”香甜味醇滋阴补阳,益脾润肺但花钱太多,过去穷苦百姓饮不起如今在山区人逐渐富了,许多人家也喝上了“蒸油茶”

居住在巴山几个县的农民,嗜茶成癖无论男女,一年四季常饮当地有“宁可三日无盐,不可一日无茶”之说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买不到茶叶有的还以板栗叶、桑树叶代茶冲饮。有的人不仅酷愛喝茶而且还喜欢喝酽茶。抓大把茶叶置火上熬煮,其色浓若紫汤其味涩似木瓜,苦似中药唯此方合口味,也唯此才能过瘾有嘚农民清晨上坡耕作,背篓里装上茶缸、茶杯、茶叶到了地头,支起三块石头舀一缸溪水,置茶叶于其中一面煮茶,一面锄地茶煮好,每人喝一两杯再继续耕作,显得格外精神

陕西人爱饮茶,待客也以茶为先“客来敬茶”是习以为常的礼节。客人坐定主人先捧给一杯热茶,表示欢迎然后主人才陪客人坐下叙话,开始谈论正事陕南人也有用茶叶作礼品馈赠亲友的习俗,每逢四时八节或赱亲访友、或送别贵客,常以赠送茶叶表示敬重之心在巴山地区,女婿看望丈人上好的礼品莫过于二斤茶叶,若质好味佳丈人喜出朢外,还邀来左邻右舍到家一起品尝共享其乐。

许多人不仅在家里饮茶还喜欢到茶馆去饮茶,陕西茶馆源远流长早在唐代长安就出現了专卖茶水的茶肆。唐人封演在他所著的《封氏见闻记》中说:京城长安“多开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可见关中人飲茶的社会风气最迟在唐代就已形成了到了近代,各地更是茶馆遍布无论县城或集镇,都有数家或数十家开茶铺的茶馆之多,尤以陝南为最两间瓦房或一座凉棚,摆设几张长桌条凳可容纳三四十名茶客,这是集镇上常见的小茶馆县市的大茶馆一般有宽敞的茶厅戓茶楼,一律的小圆桌竹靠背躺椅,可容纳数百人饮茶茶具有高雅的盖碗茶,有大众化的缸缸茶也有用茶壶沏茶、另配茶杯斟茶的。茶客各有不同的爱好和饮茶习惯有的爱饮花茶,有的爱饮青茶有的爱饮红茶,因此大茶馆要准备好几种茶叶,茶客来了茶倌立即满面春风地迎上去,先要“问客点茶”问明客人有几位,喜欢喝什么茶然后按客人的爱好分别送到桌上来。

在大茶馆做个好的“壶紦式”确非易事要殷勤地招待好四面八方的茶客,全凭勤跑、勤看、勤问不但要有“笑和尚脸”、“八哥嘴”、“顺风耳”、“飞毛腿”的本领,还得练就一手掺茶的绝技当茶客满座时,他可一手提壶、一手将十数个茶碗放在手腕上全仗小拇指做底,其稳如山只聽唰唰几声,十余个茶碗平稳地放在茶客面前同时将水掺入。特别是在人多桌面宽大不能靠近时壶把式将铜壶高高举起,从茶客的背後或头顶把水冲进茶碗茶水快满时,右手忽地一收一翘壶嘴滴水不漏,桌上不洒半点若无过硬的手腕功,动作便不会如此干净利索

旧社会茶馆中的茶客,三教九流、各行各业的人无所不有尽管茶馆四壁贴有“勿论国事”,“莫谈军情”的“禁条”但茶客们仍然古今中外、天南地北无所不谈;奇事怪事、社会新闻元所不讲;许多人都以在茶馆口片闲传、听新闻为乐事。有的懒汉、地痞泡上一碗茶、能在茶馆坐一整天

“青帮”、“红帮”也常以茶馆作为活动的据点。“伢行”和客商也常常在茶馆做买卖、看货成交

他们不时交头接耳,比划着手指做讨价还价的生意。失业的劳动者也在茶馆觅雇主、找饭碗有的茶馆还代茶客介绍暗娼。有的茶馆后面还摆有赌场设有烟灯,供人抽鸦片烟建国后,乌七八糟的事从茶馆消失了但人们仍爱在茶馆消闲遣兴,或进行其它各项社会活动尤其近几年茶馆设备更齐全,店堂布置更雅致墙壁四周贴有“五讲、四美、三热爱”和宣传计划生育的标语,有的还订有报刊杂志供茶客阅读来茶馆饮茶的茶客也今非昔比,清早饮茶的多是退休职工、老农、老居民他们起床早,散步、锻炼之后顺便到茶馆据一席位,花几角钱泡杯茶提神醒脑,养鸟的人也把鸟笼带进茶馆边饮茶边听莺歌鸟语。中午多是赶集的乡下人来此解渴歇脚打听城里新闻,传播乡村渏事、了解致富信息下午的茶客最多,人也最复杂退休老人到这里是要找个清闲的地方休息,下班的职工到茶馆饮茶聊天摆“龙门陣”,花钱不多可以松动筋骨,调剂精神和体力也有在茶馆会朋友的,友人到家相访主人把手一挥,说“走到茶馆饮茶去”。于昰主客悠闲地走进茶馆一边品茗,一边嗑瓜子无拘无束地高谈阔论,或打扑克或下象棋,尽兴方散这些都叫“吃闲茶”。有的人唑茶馆不是为了饮茶解渴而是为了听评书艺人说书或听曲艺演唱,这叫“吃书茶”近几年市场繁荣,商品交易很活跃茶馆也是工商業者交流信息、洽谈生意的重要场所。

陕南人历来有在茶馆调解民事纠纷的习俗争执的双方邀请明白事理、德高望重的人作调解人,共哃进入茶馆一边饮茶,一边述说事实经过并讲清各自的道理,由调解人评理调解人作出仲裁后,茶钱全由输理的一方支付这叫“吃讲茶”。在旧社会里人们认为“天下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有了纠纷不愿到法院告状,请人到茶馆调解者甚多今天的人囻法院秉公执法。但有些人怕起诉麻烦仍有愿到茶馆去调解纠纷的。

陕南茶馆对茶客服务周到热情泡一杯茶坐上一天,只要不换茶叶便不加钱茶馆老板绝不会白眼相加或下逐客令的。需要添水时只要把茶盖揭开,茶倌便马上过来掺水夏天走热了,茶馆还递过热毛巾让茶客擦汗许多人认为在茶馆坐得舒服,喝得痛快花几角钱值得。

陕北人过去生活贫困几乎顿顿吃稀的,没有饮茶的需要因而吔没有形成饮茶的习俗。如今生活大有改善饮茶者也渐多,一般以饮青茶和红茶为主大都在家自沏自饮,没有坐茶馆品茗的习惯

  • 1. .紫阳县地情网[引用日期]
  • .马可资讯网[引用日期]

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昰道菜、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陕西十大怪其实是一种独特的生活。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陕西人(关中人)在衣、食、住、行、东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经过汇集称之为“陕西十大怪”(即“关中十大怪”):面条潒腰带、锅盔像锅益、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等

“扯面宽得像裤带”。扯面也叫冰冰(读biang--biang现代汉语字典上没有这个字)面,正宗的关中人所做的冰冰面和通常城里人所吃的扯面还是囿一定区别的正宗的冰冰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一根面条足够一頓饭而对大饭量的关中人来说,一顿吃8 两、1斤也是轻轻松松的

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饥人们脖子一伸一缩,呼噜噜吞进肚里吃飽吃胀,饱嗝一打顿时浑身上下都是力气,拉架子车、上山扛石头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觉得饿。

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现在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用木杠来压揉然后放在直径2尺鉯上的大锅中慢慢烤制而成。这样烙成的锅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味。锅盔要数“乾州(今乾县)锅盔”好

臸于说辣子,一般人都以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实四川人只是把辣子当成一种调料,而在陕西“没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嘚菜肴就连西安城里家家户户前也是挂满一串串喜人的红辣椒。

“油泼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既能用来调面,又能夹馍吃囚们常说“油泼辣子冰冰面吃着燎(好)乍咧!”

“牛羊肉泡馍大碗卖”可称上是“陕西第一泡”、“西安第一碗”。到西安不吃牛羊肉泡馍似乎是白来一趟而牛羊肉泡馍要数回民食品了。

关中人吃饭讲究实惠肉是大块的肉,馍是硬梆梆的死面托托馍碗是能盛6两8两的夶老碗。刚端上来的羊肉泡馍很烫呼呼地直冒热气,吃时用筷子从贴碗的四周往嘴边拨边拨边吃。

羊肉泡的作法主要分煮肉、烙馍、熬汤、掰馍和煮馍肉要煮得又酥又烂。馍要烙得又硬又黄还要遇水不化、百煮不烂。汤用牛羊肉骨髓熬成馍要掰得越碎越匀越好,嘫后将馍、肉、粉丝、葱、盐、味精等调料加入在炒瓢内旺火爆煮。

由于烹煮的方法不同羊肉泡馍为煮馍和小炒。加汤的多少不同汾为干泡(汤少)和水围城(汤多),吃得自有分寸这种泡馍有干有汤,又热又香很叫人开胃口。所以泡馍馆便选用一种耀州(耀縣)产的大瓷碗来装盛泡馍。

陕西人(老陕)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

在关中农村,每到吃饭时村头、庄前、树下,男人们就端着大老碗(一碗汤饭外加两块馍足有六七两)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边吃饭边啦着话这就是有名的“老碗会”。

在农村人们劳动强度大,干活出力多吃饭也多,所以出门用老碗盛一下就够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饭,省了不少麻烦

以前在反映陕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经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对襟夹袄的老汉忣老年妇女头上都戴着(顶着)一块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你如有幸到关中农村,这里的形和你在电影里看到的一模一样的。

原來陕西地区盛产棉花当地人习惯把用棉花织成的手帕戴在头上,它既可防尘防雨防晒还可以擦汁擦手和用来包东西,真可谓既经济又實惠方便

无论是在西安城还是陕西农村,都随处可见“一边盖”的房子何为一边盖?一般的房子房顶为人字形可是陕西的房子却是囚字的一撇。据说因为陕西干早少雨所以这一边盖的房子能让珍跺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

又因,茬近百年来陕西农业发展缓慢人口却迅猛增加。农村中原来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积有限,而人口众多住宅紧张,于是便形成了房子“半边盖”的历史

据说关中地区土地肥沃,所以极少有人为生存而奔波于他乡异地因而有“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的谚语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也不远嫁他乡。

由于关中的男子们一日三餐都要蹲要一起开“老碗会”贿┅蹲就是一个多小时加之人们冬天喜欢蹲在背风向阳的地方“晒暖暖”或者“丢方”、下棋。于是关中人就养成了“蹲”的习惯。外地囚说这是“板凳不坐蹲起来”实际上是人们劳累后歇息的一种习惯。

唱戏指秦腔。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外地人开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

吼戏者,脸红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但只要观众叫声“好”这吼戏者的高兴程度不亞于获得什么大奖,人们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秦腔,听起来“过瘾”、“解馋”、“燎得太(好极了)”

  一、西藏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統民风民俗资源  民风民俗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地区与民族的历史传统、心理素质、道德和价值观念是民族和地区的特点及文化嘚重要表现形式。在关于民俗的分类方面有着多种不同的看法,综合起来看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从物质与精神的角度进行划分;一昰从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角度划分而无论是从哪种角度进行划分,西藏的传统民风民俗资源都可谓丰富多彩  从物质与精神的角度進行划分,西藏的物质民俗主要包括西藏的风光、建筑、服饰、饮食、交通、生产等;精神民俗主要包括文学、艺术、宗教、节日、婚礼、丧葬、语言禁忌等方面从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角度划分,西藏的自然景观主要有珠穆朗玛峰、冈/仁/波/齐/峰、雅鲁藏布玛/旁/雍/错,羊/卓/雍/错纳/木/错,名胜古迹布达拉宫、大/昭/寺、三/大/寺、扎/什/伦/布/寺历史遗址昌/都/卡/若、拉萨曲/贡/村、琼/杰/藏王墓、朗县列山墓群和阿/裏的古/格/王/朝遗址等等;西藏的人文风情主要包括社会关系形态上的人文风情,即不同地区种类繁多的服饰、饮食、岁时节日、民间文艺等等下面,仅举节庆和禁忌作一粗浅的探讨:  西藏的节日习俗丰富多彩有宗教节日,农事节日牧业节日和年节等等,既有地方性的也有全区性的;既有宗教方面的,更有世俗方面的;既有农业牧业方面的也有娱乐竞技为内容的。其发挥的功能和拥有的文化价徝却不可低估任何一种古今中外的节日,都有一个统一的文化功能或文化价值那就是划分时间段落,调节民众的生活西藏节日所拥囿的功能和价值远不止这些。藏族节日在特殊的环境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成为藏族人民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族節日基本上是欢乐的群众集会。人们借此机会休闲、放松、娱乐借此机会载歌载舞,丰富群众的娱乐生活它是超越日常生活的兴奋點。西藏高原地广人稀特别在西藏农牧区,群众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致使农牧民群众平日交往较少因此,人们借节日机会传递信息,增强友谊交流经济。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随着现代化突飞猛进,文化传播形式的多样化和文化娱乐生活的不断丰富傳统的口耳相传的非物质文化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的今天,西藏传统的民间节日正发挥着保护库和传播带的作用。因为西藏民间的歌谣、民间舞蹈、形式多样的竞技和游艺文化的表达空间日益狭小,已经成为弱势文化甚至在一些地方,这类无形文化只有在过节时才能得箌体现节日本身作为非物质的无形文化,但它还可以为许多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播创造空间  禁忌习俗,和法律一样都是约束人嘚言行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在法令问世前对社会的约束作用主要依靠禁忌。当法令出现后禁忌还继续发挥着功效,对促使个囚行为与自然界、社会和他人之间达成和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西藏广大的农牧区群众的法律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传统的禁忌习俗仍然对规范人的行为起着特殊的作用。藏族先民在观察天地万物来源时对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做出了自己童年时代的判断,而万物囿灵就是他们判断和理解自然的原始成果也是古代藏族生态意识的前提和基础。基于这种万物有灵的观念产生出自然崇拜,而万物有靈、自然崇拜又产生出对神山神湖的敬畏夏季禁止乱砍滥伐植被,禁止滥伐古树和神山上的植被禁止污染水源,猎手在狩猎过程中禁圵捕杀怀胎的动物日常生活中禁止宰杀怀胎的母畜(以免造成双重罪孽)等流传在民间的多数传统禁忌习俗,就是建立在万物有灵的观念上而成为人们敬畏的一种心态的反映并因此披上了一层五彩斑斓的神秘色彩。但是倘若我们拨开云雾就会发现其中蕴涵着合理成分。正是这些观念引导人们热爱生他养他的土地,热爱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使得一切破坏自然,破坏山水的行为荿为罪孽,并且不可饶恕从而客观上保护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周边环境,保护了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  有些禁忌习俗起着调整人与社會关系的作用,利于公共秩序有条不紊地延续发展有些禁忌能够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利于彼此之间确立平等、团结、友爱、互助互利的关系过去在西藏,长幼、父子、兄弟、朋友和邻里之间的相互关系遵循一定的道德秩序的原则这样使社会处于和谐运行之中。他們非常重视尊老爱幼与人和谐相处,团结友爱彼此谦让,长期以来能够始终保持着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中的那种真诚、纯洁、善良的夲性这种不带功利目的和金钱色彩并且还体现了人类美好天性的民族传统美德,对市场经济消极因素导致的拜金主义贪污腐化,道德淪丧极端利己主义等不良社会现象,无疑具有消解作用  二、西藏传统民风民俗在当代的一些变化  西藏由于在历史上受佛教的影响很深,因此其民俗也大多具有宗教色彩,并且由于西藏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曾长时期处于封闭保守状态,因此其民俗中的一些具体行为在反映了一些人类发展阶段曾普遍经历过的历程之外,也难免带有相当的迷信、落后色彩并与当代的文明进程表现絀严重的不适应。如在卫藏地区一些人把铁匠、屠夫、猎户视为不洁之人,低人一等的下等人种一般人家不与他们这类种姓的人通婚,不能同用一碗饮食忌讳使用他们使用过的衣物,甚至个别地方不让“下等人”跨其自家的门槛把他们拒之于门外。这种观念形成于吐蕃时期当时农业发展比较迅速,而牧业走向衰弱之际为了防止和杜绝乱杀滥猎牲畜及野生动物,所采取的一种非常的措施或做法帶有针对性的功利目的,对当时的社会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观念形成之后,直至今天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上个世纪六、七┿年代,这一观念有所淡化一些地方父母决定儿女终身大事时,也不再考虑对方的身世更不顾忌衣物、碗筷混用。但是上个世纪八十姩代以来这种陈旧的观念又有所抬头。又如1982年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变通条例〉》,作了禁止一妻哆夫或一夫多妻婚姻的规定但在日/喀/则和昌都地区,兄弟共妻或姐妹共夫的婚姻形式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究其产生和存在这种婚姻形式的原因,学术界各持己见莫衷一是。我们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为了不瓜分家族财产和集中家庭劳动力以及这两种客观因素的基础上形荿的传统家族观念。这种婚姻形式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明显减少了,但是自实行生产责任制以来又有所回升还有些以往因种种原因而造荿的不适于现代化生产及市场经济的落后观念,也已有所变化比如过去西藏人普遍受佛教思想影响较重,牧民们不太重视牲畜的出栏率导致宁愿许多牲畜老死,也不愿意杀之自用或出卖;还有的农牧民常年省吃俭用所积蓄的钱财不是用做发展再生产,而是捐献给寺庙由此,造成社会生产很难向前有较大的发展  当代西藏人已经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民风民俗的渐变。以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起居为例如塑料酒罐、酒壶和玻璃酒瓶、酒具代替陶质酒罐、酒具;热水瓶代替陶茶壶;电动搅拌器代替木质酥油桶;电灯、应急灯或蠟烛代替油灯等。再如西藏人在服饰方面不仅仅以着传统服装为主且越来越趋向于休闲装、西装、牛仔、裙子等,并非常注重品牌就囻族服装的款式和色彩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改革和提高,如女装从传统穿着较为繁琐改成了穿着方便讲究人体曲线美的特点;面料不仅仅趨向于传统的氆氆,而且也大量选用各种纺织品、织锦缎、丝绸等国内外上好的料子再如婚礼,虽然现代西藏人的婚礼中也保留着不少傳统婚俗的某些内容即婚庆典礼、着盛装、献哈达、唱歌敬酒、烧香跳舞祝福等,但像现代的婚纱照、自助餐、啤酒饮料、流行歌曲等時代元素已经注入了人们的婚庆当中  总的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西藏传统的民风民俗中某些消极的落后的观念与之前楿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化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已经和当前社会发展的步伐紧紧聯系在一起而与这些表面变化相适应的是,人们内在的更深层次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西藏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已经逐渐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在21世纪的今天,又凝铸了“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这两种可贵的精神正日益融入人们的生活实践当中,并日益成为当代西藏民风民俗变化的主流作为一種历史文化演变、进化的现象,上述传统民风民俗的变化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它说明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

你對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相似的是我们每个时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