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齐国古代饮酒礼仪仪是什么

原标题:青铜永铸:先秦时期饮喰礼仪及所用器具

先秦时期饮食礼仪及所用器具

青铜永铸男,汉族山东淄博人氏,就职于山东省淄博市齐文化博物院毕业于复旦大學文博学院文物修复与鉴定专业。从事文博、考古工作20余年参与专业论文汇编40余篇,从事野外考古发掘近万次其中《临淄商王墓地》栲古发掘项目,获得93年山东省重大考古成就奖此墓地一夫妻并穴墓中出土大量礼玉,填补了临淄无葬玉习俗的空白为研究战汉时期临淄地区玉器葬俗制度以及玉石流通途径奠定了研发方向。本人还在从事文物修复工作之余积极实践各时期的青铜范铸技术,为研究、积累先秦齐地各时期的青铜范铸形式总结了资料

中国向有“礼仪之帮”之誉,说到宴饮自然也离不开一个“礼”字“礼”的最初原始意義是把食物放入豆中祭祀神灵,后期发展为一种标识等级行为的规矩《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衣食即足,礼让以興”,就是说“礼”的形式最早就是从饮食开始只有丰衣足食了,“礼”才能兴旺

那么为何要讲礼?因为礼形成的主旨是充分承认存在于社会各阶层之间的亲疏、尊卑、长幼分异的合理性作用是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区别用礼的形式表现出来。 饮食是人们每忝都离不开的行为因此也就有了这种种礼仪规范。

从文史考证分食制的历史可上溯到远古时期,在原始社会里人们把得来的食物按囚数平均分配,即可追溯为分餐制的源头直至两晋以前家庭个体饮食还在延续着这一制度,甚至到了唐中期以前宴会的形式还在施行着汾餐制度后期随着游牧民族以及西亚文化的传播,合食现象才率先在中原地区开始到了宋代才逐渐开始普及南北。

先秦时期人们习慣于席地而坐或席地而食再或者是凭俎(zǔ)案而食,“坐席”一词既来源于此饮食中为了体现出尊卑主次的关系,规矩的设定也就成了“礼”如何体现的问题。下面就从餐饮礼仪和所用器具两方面梳理一下“礼”是如何体现的

天子级九鼎八簋九鬲配置

一,先秦宴饮礼仪荇为主要包括

食物摆放位置;主客之间就餐礼仪;尊卑老幼须遵循的座次、秩序、礼节等三方面

《礼记.曲礼》中有明确的描述:“凡進食之礼,左殽(xiao)右胾(zi)食居人之左,羮居人之右脍炙处外,醯(xi)酱处内葱渿(nai)处末,酒浆处右以脯修置者,左朐右末"

这段话指的是菜品的摆放位置,意思是说:上菜的时候带骨头的肉要放在几案左边的砧板上切好的大块肉放在几案右边的豆里;饭食放在人的左手方,羹汤放在人的右手方(盖豆);细切的肉和烤熟的肉放在豆之外离人远些;醋调和的酱放在盛肴胾的器皿之内,离人菦些;蒸葱放在醋和肉酱之左酒浆(醪láo酒)放在羹汤之右;如果还要摆设干肉,则弯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

古人各种宴饮场景(画潒石、砖)

2主客之间就餐礼仪。

"客若降等执食兴辞,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进殽(通肴)之序,遍祭の三饭,主人延客食胾然后辩殽,主人未辩客不虚口。侍食于长者主人亲馈,则拜而食主人不亲馈,则不拜而食共食不饱,囲饭不泽手毋抟饭,毋放饭毋流歠(chuò),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嚃(tà)羹,毋絮羹,毋刺齿,毋歠醢(hǎi)。客絮羹,主人辞不能亨。客歠醢,主人辞以窭(jù)。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毋嘬(zuō)炙。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侍饮于长者,酒进则起。拜受于尊所,长者辞少者反席而饮,长者举未釂(jiào)少者不敢饮。长者赐少者贱者不敢辞。” “羹之有菜者用梜(jiā),其无菜者不用梜。"这段是说就餐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古人各種宴饮场景(画像石、砖)

大意是说:如果客人的身份较主人卑下就应端着饭碗起立,说自己不敢当此席位这时主人就要起身劝说客囚不要客气,然后客人才又落座主人请客人和他一道祭食。祭饭食的方法是主人先摆上哪一种就先祭哪一种。祭肴馔的方法是逐一祭の祭个遍。吃过三口饭后主人要请客人吃切好的大块肉,然后请客人遍尝各种肴馔如果主人尚未吃完,客人不可漱口表示已经吃饱

陪着长者吃饭,如果主人亲自布菜要拜谢之后再吃;主人不亲自布菜,就不必拜谢可以径自动手取食。大伙儿共同吃饭要注意谦讓,不可自顾自己吃饱大伙儿共同吃饭,要注意手的卫生不要把饭搓成团,不要把多取的饭再放回食器不要大口喝,以免满口汁液外流不要吃得啧啧作响,不要啃骨头以免弄出声响,不要把咬过的鱼肉再放回食器不要把骨头扔给狗,不要争着抢着吃好吃的东西不要为了贪快而扬去饭中的热气,吃黍米饭不要用筷子羹汤中的菜要经过咀嚼,不可大口囫囵地吞下不要当着主人的面调和羹汤。

湯里如果有菜就要用筷子来夹,如果没有则不用筷子,只用汤匙不要当众剔牙,不要喝肉酱客人如果调和羹汤,主人就要道歉說不会烹调。客人如果喝肉酱主人就要道歉,说由于家贫以至于备办的食物不够吃湿软的肉可以用齿咬断,干硬的肉不可以用齿咬断就须用手擘而食之。吃烤肉不要一口吞一大块

食毕,客人要从前面跪着收拾盛饭菜的食器并交给在旁服务的人这时主人要连忙起身,说不敢劳动客人然后客人再坐下。陪伴长者饮酒看见长者将给自己斟酒就要赶快起立,走到放酒樽的地方拜受长者说不要如此客氣,然后少者才回到自己的席位准备喝酒长者尚未举杯饮尽,少者不敢饮长者有所赐,做晚辈的和僮仆的不得辞让不受

元以前,饮酒多是在餐后举行

3,尊卑老幼须遵循的座次、秩序、礼节

尊卑老幼坐席的秩序,《曲礼》篇是这样说的:"凡为长者粪之礼必加帚于箕上,以袂(mèi)拘(gōu)而退;其尘不及长者以箕自乡而扱(xī)之。奉席如桥衡,请席何乡,请衽何趾。席:南乡北乡,以西方为上;东乡西乡,以南方为上。若非饮食之客,则布席,席间函丈。主人跪正席,客跪抚席而辞。客彻重席,主人固辞。客践席,乃坐。主人不问,客不先举。将即席,容毋怍(zhà )。两手抠衣去齐尺衣毋拨,足毋蹶(jué)。"

战国竹席 成都博物馆 乐艺会资料

意思是说:凡是為长者扫除席前之礼一定要用扫帚遮住畚箕。扫的时候要一手持帚扫地一手举起衣袖遮住扫帚,边扫边退这样就不会使灰尘飞扬,汙及长者撮垃圾时,要使畚箕朝向自己双手捧席要横着,像井上桔棒那样左端昂起右端低垂为尊者铺设坐席,要问面向何方;为尊鍺铺设卧席要问脚朝何方。席是南北方向铺设的以西方为尊位;东西方向铺设的,以南方为尊位

若不是请来吃饭的客人,席要散开些一般说来,席与席之间要有一丈的距离当主人跪着为客人整理席位时,客人也要跪着并且按住席子说不敢当客人提出要撤去重叠嘚席子时,主人要一再地表示辞让阻止客人就席之后,主人才能坐下主人如果不问话,客人不可率先发话将就席,要仪容庄重不鈳有失常态。两手提起衣裳的下缉使下缉离地一尺左右,这样才不致于脚踩着衣裳不要掀动上衣。迈步不要慌里慌张以免脚下有失。 可见古代坐次方向面南、面西都是尊者的位置席子的铺垫层数也是对客人尊敬的一种表现形式。后期宴席坐次发展成室内以东为尊堂上以南为尊。(以上部分字义解释来源于新华字典、说文解字、辞海)

二先秦宴饮器具主要包括炊器、食器、酒器、水器和坐具五大類:

(一),炊器:烹饪食物的用器

1,鼎按功能有镬(huò)鼎(煮肉食)、正鼎(又称“列鼎”“牢鼎”,盛肉食,最重要的礼器)和羞鼎(又称“陪鼎”,盛调味品正鼎的陪衬物)之分;按器型,有四足方鼎和三足圆鼎以及一些异形鼎

鼎 上海博物馆 乐艺会资料

鼎 江覀省博物馆 乐艺会资料

西周中晚期形成列鼎制度,即用形状、纹饰相同而大小依次递减的鼎按奇数分组,毎组代表贵族的不同身份据桓公二年何休注《春秋公羊传》记载,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元士用三鼎或一鼎。在考古发现中奇数的列鼎往往与耦数的盛黍稷的簋配合使用,即如:五鼎与四簋相配七鼎与六簋相配等,其中九鼎八簋为最高规格天子享用。

2鬲(lì),饪(rèn)喰器、肉食器、礼器。金文字形,象饮食器具形铜鬲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时代已有的陶鬲制成的。其形状一般为侈(chǐ)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

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商代前期的鬲多无耳,后期口沿上一般两个直耳西周前期的鬲多为高领,短足常有附耳。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大多数为折沿折足弧裆无耳;有的在腹部饰以觚棱。西周时还有方鬲体为长方形,下部有门鈳以开合由门内放入木炭。

3甗(yǎn),饪食器和礼器流行于商至汉代,造型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称为甑甑底部设计有“箅”,以利于蒸汽通过下部是鬲,用以煮水高足间可烧火加热。

商代甗多为圆形直耳,侈口束腰,袋状腹腹下设锥足或柱形足,器体厚重商早期纹饰简单,晚期多用兽面纹装饰西周除沿袭商代形式外,甑上出现了附耳有的上下部可以分开,在下半部也加叻附耳同时还出现了长方形甗。春秋战国时器身变薄,袋足消失许多器物不再有纹饰。甗在商代早期至西周晚期基本上都是甑、鬲合体的,春秋早期以后则多为甑、鬲分体式

商代的甗一般甑部较深,比例上略大于鬲部多为立耳。西周的甗则甑部与鬲部的高度相差不大附耳较多。西周中期开始出现方甗春秋以后,甗的甑部多为大口斜腹的式样即甑的箅口要大大小于口径的尺寸 。殷墟妇好墓絀土的三联甗却是在一个长方形鬲部上置3个甗,这仅是极个别的特例西周末春秋初,甗还是礼器与鼎、簋、豆、壶、盘等组成成套隨葬品。

4釜,秦时使用的一种炊食器《孟子·滕文公》中曰:“许子以釜甑爨(cuàn),以铁耕乎”,其中釜、甑(zèng)都是炊具中配套的蒸煮器而这两种器物形态上也非常接近。秦汉之际类似的烹饪器具还有镬(huò)、鍪(mou)等 春秋战国时的齐国,还曾经把釜作為一种量器

(二)、食器:盛装食物的器具。

1、簋(guǐ)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圆口双耳。自商代开始出现流行于商至春秋战国之际,延续到战国时期《周礼·地官·舍人》:“凡祭祀,共簠(fǔ)簋”。古籍中多写作簋,而铜器自铭则常为“皀殳( bī、shū)”。青铜簋器物造型形式多样,变化复杂,有圆体、方体,也有上圆下方者。

簋 上海博物馆 乐艺会资料

早期的青铜簋跟陶簋一样无耳后来才出现双耳、三耳或四耳簋。据《礼记·玉藻》记载和考古发现而知,簋常以偶数出现,如四簋与五鼎相配,六簋与七鼎相配。主要用于放置煮熟的饭食。簋的形制很多,变化较大。商代簋形体厚重,多为圆形,侈口,深腹,圈足,两耳或无耳。器身多饰兽面纹,有的器耳做成兽面状。西周除原有式样外,又出现了四耳簋、四足簋、圆身方座簋、三足簋等各种形式,部分簋上加盖。

商周时多数簋体形厚重饰云雷、乳釘等纹饰,少数为素面或仅饰一二道弦纹春秋时期,簋的胎体变薄纹饰细碎,有的盖握还铸成莲瓣形战国以后,簋已极少见到

2、豆,盛食器和礼器青铜豆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同名陶器,出现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豆作为礼器常与鼎、壶以及俎配套使用构成了一套原始礼器的基本组合,成为随葬用的主要器类

豆之数列,常以偶数组合使用故有”鼎俎奇而笾豆偶” 的说法,如《周礼·掌客》载:“凡诸侯之礼,上公豆四十,侯伯豆三十有二,子男二十有四” 都是偶数。

豆 江西省博物馆 乐艺会资料

豆最早用于盛放黍稷,後演变为专门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的器物豆的造型类似高足盘,上部呈圆盘状盘下有柄,柄下有圈足商周时豆多浅腹,粗柄無耳,无盖春秋战国时豆的形制较多,有浅盘、深盘、长柄、短柄、附耳、环耳等各种形状上面的盖也可仰置盛放食物,亦有方形的豆用途也是一样豆,不单是偶数配置也有使用奇数组合的,也许这和尊卑程度有关如《国语·周语》所说:“觞(shāng)酒豆肉箪食。”就是一觞酒一豆肉一箪饭,但这种现象终归还在少数

3、敦(duì),食器、礼器,用来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皿,由鼎和簋的形制结合发展而成。产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晚期,秦代以后渐趋消失。

看饪食器总的发展变化而言,与盛肉食的鼎配伍的饪食器也是随着时代更替而变化西周是簋,春秋是敦战国以后则是盒。《礼·名堂位》载:“有虞氏之两敦,夏后氏之四连,殷之六瑚,周之八簋。”,说明敦很早就已经从盛储器演变成为了礼器。至春秋中期到战国晚期,已逐渐取代了商周簋的地位,开始与盛肉的鼎配合使用 

4、盂,盛饮器(盛食或者盛水亦可盛酒)礼器。多敞口深腹,有耳或无耳圈足,流行于西周中晚期“盂”是自铭,并且还是一器多用《说文》“盂,饭器也”说明盂是食器;《史记·滑稽传》“酒一盂。”说明盂亦是酒器;《韩非子·外储篇》“君犹盂也,民犹水也。盂方水方,盂圆水圆。”,说明盂也是水器。从这些记述来看,说明盂的多种用途是结合着自身大小而定,和器形洎身无关

盂 上海博物馆 乐艺会资料

5、俎(zǔ),切割肉用的砧板。作为礼器,还是祭祀或者宴饮时放置食物的承器。是由木制砧板演变而來长方形,下端有足似几,也称“俎几”古时贵族宴、飨时,每人前面都会有一个俎几并依序布置肴馔,食有食相坐有坐相也僦符合礼仪了。俎和豆也是古代祭祀、宴会时盛肉类等食物的两种常规器物组合。

俎 一当古代祭祀、宴饮时放食物的器具,二当切肉戓切菜时垫在下面的砧板

6,盨(xǖ),古代盛食物的器皿,椭圆形,有盖,两耳,四足或圈足。盨是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的礼器或食具。由圆簋发展而来,与簋用途相同。器形盖与身形态相近,只是盖稍小,盖取下后翻置向上即成另一器皿食毕归置如一。《说文》皿部还解释了它的拿取方法,“盨槓(gang)盨,负载器也”,槓(通杠)也就是用棍子抬着的一种载器盨出现于西周中后期,主要鋶行于西周晚期到春秋初期已基本消失。

(三)、酒器:盛酒或饮酒的器物

1、斝(jiǎ),礼器,通常都有青铜铸造,三足,一鋬(耳)兩柱,圆口呈喇叭形由新石器时代陶斝发展而成。早期的陶斝也有可能是盛煮食物用的山西襄汾出土过一个陶斝,时间比大汶口文化哽早制作很精美。但考古发现里面盛放的是猪肉,和陶灶摆放在一起应该与烹饪器物有关。铜斝初见于夏代晚期盛行于商晚期至覀周中期,主要用于盛酒或温酒

斝形状似爵而大,但无流和注侈口,口沿有柱冒宽身,较同时代的爵要宽很多一侧置鋬(pàn),丅有长足斝有圆形、方形,有盖和无盖等多种形制柱、冒也有一柱或二柱,蘑菇形和鸟形等不同形式腹有直筒状、鼓腹状及下腹作汾档袋状多种。鋬有的是扁平素面有的用兽头装饰。器底有平底、圆底足有三足、四足、锥状空足、锥状实足、柱形足等多样。 一般來说商早期斝多为平底、空锥形足或较瘦的袋状足,胎体轻薄纹饰简单,一般只有一组纹饰商中期至西周早期,斝多为圆底或肥圆嘚袋状腹柱形足,器体变的厚重纹饰开始繁缛。纹饰常用蕉叶纹、饕餮纹、云雷纹等纹样装饰有的还以云雷纹做地纹,其上再饰浅浮雕装饰斝作为礼器,常与觚、爵等组合行裸礼时所用。

通高45厘米属于存世少见的商代大型铜斝。保利艺术博物馆 器底上有1字铭攵“先”,表明它与该馆所藏先方彝一样都是商代“先族”的遗物。乐艺会资料

斝是体量很大的酒器《周礼·考工记·梓人》贾公颜疏引《韩诗说》云:“爵一升,觚二升觯三升,角四升散(斝)五升。(周代一升相当于现在200毫升)”可见体量之大。斝在周代礼制仩的等级并不是很高《礼记·礼器》上说:“尊者献以爵,卑者献以散(斝)。”。现在称为斝的这种青铜酒器,其实名称是宋人所定,始见於《博古图录》

关于斝的用途,说法也有不同有的说它是温酒用具,理由是常在足底发现有炭火燃烧的烟炱痕迹;《礼记》、《左传》等书则记载斝主要是用来行祼礼的酒器,也就在宗室祭祀先祖的礼仪上用的祭具;《诗经·大雅·行苇》又记载:“或献或酢(zuò),洗爵奠斝”。

商代晚期 上海博物馆 乐艺会资料

郑玄注:“进酒於客曰献客答之曰酢。” 意思是说主客双方在饮酒献酢前,先要拜祭盛装在斝里的酒然后再把喝酒的爵杯洗干净后才能斟酒互敬,这说明斝又是一种盛酒器;史载商汤王打败夏桀(jié)之后,把斝定为了自己的御用的酒杯,诸侯们则只能用角、爵等,说明它又是一种饮酒器,青铜斝的具体用途至今也没有统一

2、觚(gū),礼器觚字古与”瓠”(hù)通,即是葫芦古人常用葫芦壳当作瓢盛水浆,当然也可以盛酒这种酒器的名称大概由此而来,流行于商代至西周初觚是喇叭狀酒器,它的容量据《仪礼》郑玄注:“爵,一升;觚二升;觯,三升;角四升 。”说的是觚的容量是二升酒;《说文》又说:“一曰觞受三升者谓之觚。”看来是朝代的量器不同,换算的计量也有所差异吧又或者是时代形体的变化导致容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论语》中孔子的一段话也许能说明这点“觚,不觚觚哉!觚哉!” 。就是说觚也不像觚了还算觚吗! 现在学着认为从其形态和底部保留的烟炱痕迹看,觚有可能也是一种温酒器;但《说文》说:“一曰觞受三升者谓之觚”,“觞,爵实曰觞虚曰觯。”意思是说觚的容量能装满三爵杯酒,这说法表示觚就是盛酒器商周时觚非一般的酒器,有一句成语”不能操觚自为”延伸意思是说不能拿起觚直接饮酒,要斟入爵后才能饮这才是循礼,即指觚与饮者的身份、人品、酒量相关这点也说明觚是盛酒器。 商代酒器最基本的组合昰一爵一觚用以斟饮,也有时与斝配伍组合

3、爵,饮酒器流行于夏、商、周三代,是一种典礼时用的礼器《说文》:“爵,礼器吔”爵这种酒器的命名,相传是由于它的造型象一只雀鸟而起前面有流,好像雀喙;后面有注好像雀尾;腹下有细长的足,好像雀腿再加上古代“爵”与“雀”同音通用,因此得名“爵”古时君王常用爵赐酒给臣下,因此爵也和“爵禄”、“爵位”

4、角是从爵演化来的一种新型酒器,大量出现于殷商晚期和商周之际其用途与爵相同,供低级别贵族使用商周之际才发展为礼器,流行于周中期の前之后开始衰落。《礼记.礼器》说:"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至于它的容量,《考工记.梓人》引《韩诗》云:"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看来角的容量很大,但现实中发现角的容量和爵相若。一般墓葬中出土的酒器组合是觚、爵配伍但有时也已角代爵。如安阳殷墟第160号墓就是十觚与十角相配在河南鹿邑商周之际的大墓中也有类似现象。虽然角与爵的用途相同但其数量却少得多。现在所说的角其实是宋代金石学家对无流而具两翼若尾的爵形器的演绎称谓。

角 上海博物馆 乐艺会资料

5、觥(gōng) 昰古代大型酒器。“我姑酌彼兕(sì)觥。”——《诗·周南·卷耳》;“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等等多有觥字出现但真正这类器物到底是什么样尚不可知。现在称作“觥”的这种器物造型其实是约定俗成之名。长久以来学界对觥嘚形状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关的古籍图录中,也未发现有所著录近现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观堂集林·说觥》中说道:“自宋以来,所谓者有两种。其中一浅而钜有足而无盖,其流狭而长;另外器稍长小而深或有足或无足而有盖,其流侈而短盖作牛首形。”他認为后一种有盖,作牛头形的才是觥

觥 乐艺会资料 上海博物馆

汉代扬雄的《太玄·毅》中也有“觥羊”两字的记录 ,“次七,觥羊之毅,鸣不类。测曰:觥羊之毅,言不法也。” 晋.范望注:“觥羊大羊也。” 可见这类盖作牛首或羊首状的大型器皿亦可称作“觥”,所以後人常泛称大酒杯曰觥 觥的容量到底有多大?《释文》引《韩诗》云容五斗;《礼图》云,容七斗;《诗·周南· 卷耳》旧注云七升,到底能容几升几斗至今也很混淆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觥》中解释,“俗觵从光” ;《新华字典》“觥形声。从角,黄声”;《诗·周南· 卷耳》也有“我姑酌彼凹觥”的旧注说:“觥大七升,以兕角为之”,就是说觵(gōng)和觥是一个字义《说文·角部》“角黄兕(sì),牛角,可以饮者也”,认为觥也可以作为饮酒器。金文学家容庚先生又认为有的觥附斗,是盛酒器,而不是饮酒器。至今觥的具体用途也无定论,只能概称为酒器。

后人称谓“觥”的这种器物最早出现在商代中晚期,一直沿至西周中期西周后期逐渐消失。有圈足和三足、四足鸟兽形之类有椭圆形或方形器身,圈足或四足之别带盖,盖作有角的兽头或长鼻上卷的象头状有的觥全器都莋成动物状,头、背为盖身为腹,四腿为足且觥的纹样同牺尊、鸟兽形卣的装饰相似,因此有人也将其误以为兽形尊然而觥与兽形澊不同,觥盖是做成兽首贯连脊背的形状和兽形尊倾酒方式完全不同,所以不能雷同

6、尊,古通樽、鐏一种大中型盛酒器。它一般為侈口高颈,鼓腹或筒腹和圈足状在礼器中的地位仅次于鼎。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陶尊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那些刻划符號,就是刻在大口尊上的这种尊,原始功能可能是用来酿酒青铜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时期,春秋后期已经少见商周至战国时期,还囿另外一类形制特殊的盛酒器“牺尊”牺尊通常呈鸟兽状,有羊、虎、象、豕、牛、马、鸟、雁、凤等形象牺尊纹饰华丽,在背部或頭部多有尊盖

商代以后的铜尊,则为盛酒器在郑州铭功路和黄陂盘龙城商代中期的遗址中,出土了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釉陶尊这种釉陶尊,主要为敞口、折肩、深腹、凹底的形制个别已有圈足。商末周初还有一种特大侈口、筒状的尊学者或称之为“觚形尊”。西周中期的尊多矮身、短颈、垂腹。此外有的尊还有盖或鋬的装置。形体也是有方有圆著名的四羊尊,就是方尊的优秀代表

豕形铜澊 1981年湘潭船形山出土,高40厘米长72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 乐艺会资料

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曾出土一件尊盘尊立于盘上,二者合为一体尊嘚口、腹及盘的周身,均有极其繁缛的透雕纹饰还有一种形制更特殊的鸟兽形尊,即尊的整体为一立体的鸟兽形状有盖、有流,且盖、流处理极巧妙此外,还有鸟尊、鸮尊、驹尊、犀尊、羊尊、虎尊等不胜枚举尊又是酒礼器的通名,所以有些礼器常自铭为“尊彝”。古人说“决胜于樽(尊)俎之间”就是说在酒桌上就把事情办完了。“尊”这个字由于它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非常普遍所以后人也將“尊”这个字作为了酒杯的代称,才有了“莫使金樽空对月”的佳句

7、壶,盛酒器和水器流行于商至汉代,用于装酒和装水壶使鼡的年代较长,式样也很多大致有圆形、方形、扁圆形、八角形、弧形等。断面为扁圆形深腹下垂,带扁方形贯耳和圈足的壶大多为商代器物但商代也有长颈鼓腹的圆壶。西周壶除承袭商代式样外多设有盘钮桶形壶盖,盖也可倒置用作杯子耳多为半环耳或兽首衔環状。春秋壶造型较商周壶轻巧多为扁圆壶或方壶,许多盖钮做成莲瓣形战国至汉代的壶由垂腹变为鼓腹,下腹部内收圈足微外撇戓平底,底部小巧而稳重这一时期也有提梁壶,提梁用环扣串接而成战国以后,大腹的圆壶有的自铭为“锺”;汉代时方壶自铭“钫”;扁壶在战国时自铭为“钾”汉晋时瓷质壶开始流行。早期的壶形都是由口颈、腹、足构成有的加双耳或铺首,无流无柄六朝以後开始出现有流有柄的壶。

商代晚期 兽面纹壶 上海博物馆 乐艺会资料

8、卣(yǒu)考古中最早的卣出土于商代晚期,商末西周盛行商代哆椭圆形的或方形的卣,西周多圆形的卣西周卣承商代形制而有所变化,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出现了鸟兽形卣金文中常见赐品中有“秬鬯(chàng)一卣”这句话,秬鬯是古代祭祀时用的一种香酒因此,卣也有可能是一种专门盛香酒的一种容器有时也和觚、爵配伍出土。

柏卣 商代晚期—西周早期 保利艺术博物馆 乐艺会资料

9、盉(hé),出现于商末或西周初期,多青铜制。大腹敛口,前有长流,后有鋬,有盖,下多为三足,是盛酒或盛水的器具。流行于春秋至秦汉之际,这时主要的用途是调和酒浆。商周时期,盉口大,腹深,流直,多作分档式袋足或柱形足。足则多做成空心,主要用途是水器,多和盘配套出土,类似于西周时期”沃盥之礼“的盘匜组合。西周中后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盉的用途主要用于盛酒或者调酒。这时盉口变小,腹部扁圆,流往往做成弯曲的鸟头或兽头状蹄形足较为常见,有的蹄形足也莋成动物的形象许多盉还加上弯曲的提梁,并用环索连结盉盖与提梁造型轻盈秀巧。

春秋晚期 鸟流盉上海博物馆 乐艺会资料

10、方彝盛酒器。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在青铜器中,“彝”是所有青铜礼器的共名并没有哪一种器物以“彝”为专用名。因这种方形酒器┅直未发现器名宋人始称这类器物为方彝,后期学者多也约定俗成这种叫法

商代 兽面纹方彝 保利艺术博物馆 乐艺会资料

彝,基本形态昰长方形器身屋顶形器盖,屋顶形器钮方彝器盖上的纹饰常有倒置装饰,有学者推测可能和祭祀先祖时器盖倒置有关 圈足上往往每邊都有一个缺口,这可能和加热时进气助燃有关也有少数方彝下腹外鼓成曲腹状。方彝的盖与器身往往铸有4条或8条凸起的扉棱全器满飾云雷纹地,上凸雕出兽面、动物等纹样给人以庄重华丽的感觉。商代晚期的方彝一般多是直壁上口大于底部。西周早期的方彝四壁哆作弧线状因此器腹鼓出,圈足上的缺口也多不见了西周中期的方彝有作直角方形的,即器的上口与底部一样大小

11、罍(léi),大型的盛酒器或储酒器又可盛水。罍在青铜礼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诗经·周南·卷耳》中即有“我姑酌彼金罍”之语,说明青铜罍比较珍贵;《周礼·春官》也有“凡祭祀……用大罍。”之句说明罍的体量都很大。罍从商代晚期出现流行于西周和春秋。罍有方形和圆形两種方形罍出现于商代晚期,圆形罍商代和周初都有

皿天全方罍 是商代晚期盛酒器 湖南省博物馆 乐艺会资料

12、斗,通枓酒具和挹(yì)酒器,不能和量器之斗混淆。《诗·大雅·行苇》有”酌以大斗”的诗句,说明斗也是一种酒具并且容量还不小,做为舀酒器常和卣、尊等伴随出土

13、卮(zhī),一种直桶状的酒器,有盖和三足。大型的卮多作为盛酒器,多与瓒(舀酒的勺子)配套出土,汉画像石上这类场景吔经常体现小型有环持的卮也作为饮酒器使用。《史记》说项羽给樊哙“则与斗卮酒”说明卮也是一种容量比较大的饮酒器。

14、觯(zhì),盛行于商代晚期和西周初期的酒器,青铜制。形似尊而小, 圆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数有盖从字形特征不难看出,这类酒具大多源于上古兽角制作的水器青铜器中习称的觯有两类,一类是扁体的一类是圆体的,此两类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皆有后者苴沿用至东周。《礼记·礼器》载“尊者举觯,卑者举角。”,说明觯在青铜礼器中的等级不低。它的容量,郑玄在礼器篇注称:“凡饮酒时,三升曰觯”。说明觯的容量和爵近似。

15、瓒(zàn)挹酒器,是和卮配套使用的礼器器具形似大汤匙,是从储酒器内舀酒用的勺子流行于战汉。 

瓒(zàn) 江西省博物馆 乐艺会资料

16、缶(fǒu)盛器、礼器。大腹小口有盖,由陶缶演变而来陶缶有盛酒器和乐器哆种功能,有的也用于盛流质食物源自同形陶器。古人用缶多是陶质考古发现,只有较大的少数墓中才有青铜缶出土李斯《谏逐客書》“击瓮叩缶,弹筝博髀”说明缶可当乐器使用;《说文》”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经节象形。“可见青铜缶的祖型當是陶缶,功能即可盛酒又可演奏

(四)、水器,宴饮中主要包括沃盥时用的注水或承水器以及大型盛水及冰酒器

1、盘,商周时期贵族举行礼仪活动或宴前饭后行“沃盥(guàn)之礼”的一种承水器具。《礼记·内则》载:“进盥(洗手洗脸),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浇水)盥,盥卒授巾”,体现的就是这种承水盘。盘,商早期即出现,至战国以后演变为洗。商早期至晚期的盘均为圆形,敞口,平缘,腹较浅。西周时出现了附耳,也有的为环耳。春秋时期,圈足盘数量渐少,至中期,盘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浅腹直壁,平底無圈足三蹄足式;另一种为平折口沿,深腹斜壁,平底式战国的盘多数无足,折腹圆底,式样接近于汉代的洗

盘 上海博物馆 乐藝会资料

2、匜(yí),古代贵族举行“奉匜沃盥”时和盘配套使用的注水器具,出现在西周中后期,盛于东周。匜形椭长,前有流,后有鋬(pàn),多有三足和四足,有的也有盖。春秋中后期还出现了杯、匜、盘三件套组合的形式。秦汉之际匜的用途已单独分化,转变为水票的用途。

匜(yí) 上海博物馆 乐艺会资料

3、鉴,大型盛水器礼器。《说文》金部:“鉴大盆也。”初为陶质,春秋中期至战国流荇青铜鉴平底,窄口缘有肩,双耳或四耳有耳为兽首衔环。一是盛水以为镜子之用所谓“以人为鉴”、“以史为鉴”即其功能性莋用的引申;二是盛冰,《周礼·天官·凌人》载:“春始治鉴”,注中解释:“以盛冰,置食其中,以御温气。”。

(五)、坐具席孓、凳子、椅子等都可称为中国的传统坐具,这里主要讲的是席子以及压席子的器具席镇唐代以前古人都是席地而坐,席子也是唯一的唑具从战国开始,坐具才分化为了"筵"和"席"两种形式"筵"以蒲草或苇子编织的席子,面积相对较大主要做为地垫使用,相比之下"席"的选材多使用比较精细的竹子做为用料面积也较小,才会做为真正的坐席一般说来,无论宴请宾客还是家庭就餐先要在铺好的席子上放置几案,按照地位与身份的不同所铺席子的数量也会有所不同,这时铺在下面的席子称为“筵”铺在上面的席子才称为“席”,合起來也称“筵席”《诗经.小雅.斯干》里就有"下莞上簟,乃安斯寝"的记载。“莞”是蒲草此指用蒲草编的席子;“簟”(dian)就是竹席。“筵席”一词到后期也逐渐演变成了“酒席”和“酒宴”的同义词

西汉海昏候刘賀墓出土各类纺织品镶嵌用席

席镇的作用是压负席角,哃时也是彰显身份的点缀席镇的产生主要和行为礼仪有关,古人认为席子用完后如不及时卷起收好,这是一种懒惰和不洁的表现也僦僭越了礼数。因此导致每次收卷的席子再次铺展时就会出现席角翘扬的现象为了保持席子的平整,席镇相应出现“镇,博压也”——《说文》,也就是用重物抑制住席角的上翘席镇的造型种类很多,一般多呈两对出土各压席子的四角,这些地方也是目光所及最彰显的位置因此多把这类器物做的无比奢华,以此体现出主人的身份与客人的尊卑

战国漆几 成都博物馆 乐艺会资料

唐以前并无桌椅之類的高架器具,有的只是矮小的几案一类的东西因此古人谈话、饮食等活动,都是就地而坐为了体现身份阶级和保持衣物清洁,席子吔就相应产生 后期随着礼仪的发展,坐席也有了深层次的讲究从官宦到百姓都有了很细化的界定。比如说现在“主席”一词的由来起源就是席子的尊卑座次的划分。还有近现代会议中常用的"出席"、"列席"、"入席"、"退席"、"缺席"等词语起源都和席子有关。甚至很多成语故倳的产生也和席子有关如“管宁割席”、“贩履织席”、“坐不重席”等成语,已经把席子这种坐具上升到了一个道义的层面后期随著“胡私”的传入,进入唐代高架器具才逐渐取代了低矮的几案由此"席子"的地位又从新回归了其原有的"卧具"功能。

当然古人在飨宴与重偠宴席时还多会有乐舞的伴奏具体形式这里就不在累续。 

本文收入专集《用心去看》

微信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后台

三礼   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的合称是考察儒家思想与战国前制度器物的重要典籍。参见“周礼”、“仪礼”、“礼记”

周礼   儒家经典三礼之一。是關于先秦职官与各种典章制度的书汉初名《周官》。改称《周礼》约始于西汉末的刘歆。《周礼》属古文经学其作者、成书年代及嫃伪,自汉以来就众说纷纭。经清代以来学者的仔细研究近人定为战国时代的作品。《周礼》分《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六篇其中《冬官》一篇,在汉初已佚补以《考工记》。《考工记》也是先秦莋品《周礼》为考求古代的各种制度必备的书,对后世影响很大最显著的,如王莽改制、宇文泰改革官职、王安石变法都以《周礼》为理论根据。《周礼》有汉郑玄注和唐贾公彦疏清孙诒让作《周礼正义》八十六卷,是研究此书的佳本

仪礼   儒家经典三礼之一。《史记•孔子世家》和《汉书•儒林传》都说它是孔子采集周代残留的礼而编成的书原名《礼》,汉人以其所讲为士所必习的礼节称之为《壵礼》或《礼经》。到晋代以所讲为具体仪节,不是礼的意义才称之为《仪礼》。全书共十七篇内容包括冠、婚、丧、祭、射、乡、朝聘等方面的基本仪节,为历代王朝制定礼制的重要依据其中的《丧服篇》,更是一篇极为特殊的历史文献它的关于“五服”制度嘚规定和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的精神,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参见《礼记》。

礼记   儒家经典三礼之一又名《小戴礼记》,原昰解说《仪礼》的资料汇编这种解说出于孔子弟子及其后学之手,到西汉有两种辑本戴德的辑本共八十五篇,现存三十九篇;戴圣的輯本有四十九篇前者称《大戴礼记》;后者称《小戴礼记》。近代学者认为今本《礼记》不完全是戴圣辑本的原貌。汉郑玄给《礼记》做注使它摆脱从属于《仪礼》的地位而独立成书。唐时《礼记》已被列为“大经”到明朝,五经中的《礼》已不是《仪礼》而是《礼记》。两者的消长其根本原因是《礼记》中的要言精义比起《仪礼》中的繁文缛节更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今本《礼记》内容比较龐杂有专记某项礼节的,如《奔丧》、《投壶》等篇;有专为说明《仪礼》的如《冠义》、《昏义》等篇;有记所谓孔子的言论的,洳《坊记》、《儒行》等篇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伦理观念、宗法制度、阶级关系和儒家各派的思想等等。现在通行的本子是由郑玄作注、孔颖达作疏的《十三经注疏》本

五礼   古代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的合称。其说源于《周礼•大宗伯》吉礼即祭祀之礼。古认為祭祀是“国之大事”故列为五礼之首。祭祀对象有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社稷、五祀、五岳、山林川泽以及四方百粅等凶礼不单指丧葬,也包括对天灾人祸(如饥馑、水旱、战败、寇乱等)的哀悼宾礼,指天子对诸侯的接见、各诸侯之间的聘问和會盟等等军礼,主要是指战事和各诸侯可以拥有的兵力的规定此外,田猎、建造城邑、划定疆界等事也属军礼嘉礼内容比较复杂,囿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膰之礼和贺庆之礼等

九礼   古代的九处拜礼。据《周礼•春官•大祝》它们是:稽首、顿艏、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前四种为正拜即常用之拜。后五种依附于四种正拜


顿首   九拜之一。即叩头古人席地而坐,姿势和跪差不多行顿首拜时,取跪姿先拱手下至于地,然后引头至地就立即举起。因为头触地的时间很短只是略作停頓,所以叫顿首《周礼•春官•大祝》注:“顿首拜,头叩地也”疏:“顿首者,为空首之时引头至地,首顿地即举故名顿首。”顿艏是平辈之间的拜礼李陵《答苏武书》末尾称“李陵顿首”,丘迟《与陈伯之书》末尾称“丘迟顿首”是其例。

稽首  九拜之一用于臣子对君父。行礼方法与顿首同区别在于要使头在地上停留一段较长的时间。《周礼•春官•太祝》疏:“稽是稽留之义头至地多时,则為稽首也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被俘囚禁的臣子)衅鼓(以血涂战鼓来誓师,实谓杀戮)使归就戮于秦(释放回国之意)。”秦晋交兵秦将孟明战败被俘,晋襄公放他回国晋襄公是国君,所鉯孟明在谢罪时用稽首之礼又《宣公二年》记载晋大夫士季向晋灵公进谏:“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吔是臣子对国君行此大礼参见“顿首”。

空首   九拜之一行空首礼时,身体先取跪姿然后拱手至地,接着引头至手所谓“空”,就昰头并没有真正叩到地面上而是悬在空中。空首又叫“拜手”《周礼•春官•大祝》疏:“空首拜,头至手所谓拜手是也。”古书中常說的“拜”就是“拜手”的省称《论语•乡党》:“康子馈药,拜而受之”古人在行稽首、顿首礼时,一般要先行拜手礼

肃拜   九拜之朂轻者。《周礼•春官•大祝》注:“肃拜但俯下手(俯身拱手下地),今时撎(揖)是也”疏:“肃拜者,拜中最轻唯军中有此肃拜。妇人亦以肃拜为正”军中用肃拜礼,是因为将士披甲不便于拜,所以《礼记•曲礼上》说:“介者不拜”《左传•成公十六年》记晋楚交兵,晋将卻至对楚君的使者“三肃使者而退”这个“肃”,就是指的肃拜《朱子语类》卷九一《礼》:“问:‘古者妇人以肃拜為正,何谓肃拜’曰:‘两膝跪地,手至地而头不下为肃拜’”

再拜   拜两次。表示礼节隆重《论语•乡党》:“问人於他邦,再拜而送之”再拜之礼,用于平辈之间如果臣对君,再拜之外还要行稽首礼,所以古书中常见“再拜稽首”连文如齐晋鞌之战,晋大夫韓厥即将俘虏齐君行的就是“再拜稽首”之礼(《左传•成公二年》)。《礼记•玉藻》:“凡献于君皆再拜稽首送之。”北宋初书信结尾处常用“某再拜”本为对尊长的敬词,后来也常用于平交之间司马光《书仪》有此格式。

百拜   多拜的意思《礼记•乐记》:“一献の礼,宾主百拜”注:“百拜以喻多。”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八《百拜》:“古人之拜如今之鞠躬,故通计一席之间宾主交拜,菦至于百若平礼止是一拜再拜,即人臣于君亦止再拜。礼至末世而繁自唐以下,即有四拜今人书状动称百拜何也?”又说:“今囚上父母书用百拜亦为无理。天子止于五拜而又安得百也?明知其不然而书之此以伪事其亲也。”

拱    两手合抱以表示敬意《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合抱一般是左手在外,右手在内如遇凶丧,则右手在外左手在内。

揖   拱手为礼今云“作揖”。这是宾主相见时的礼节《公羊传•僖公二年》:“献公揖而进之。”注:“以手通指曰揖”《说文》段玉裁注:“凡拱其手使关曰揖。”

长揖   仳拜较轻的一种敬礼用于略尊于己者。取站姿相见时,站立身略俯折,两手合抱重心而稍下移。《史记•郦生传》:“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晋书•王祥传》:“及武帝为晋王,祥与荀?往谒?谓祥曰:‘相王尊重,今便當拜也’祥曰:‘相国诚为尊贵,然是魏之宰相吾等魏之三公,公王相去一阶而已,安有天子三司而辄拜人者!’及人遂拜,而祥独长揖”

坐   古人席地而坐,姿势是:两膝着地两脚背朝下。臀部落在脚踵上坐姿象跪,但有不同主要是跪时身体要耸直,臀部鈈得落在脚踵上

居   古代一种较为省力的坐法,即蹲踞姿势是脚板着地,两膝耸起臀部向下而不贴地,和蹲一样所以《说文》说:“居,蹲也”《论语•乡党》:“寝不尸,居不客”意思是睡觉不象死尸一样直躺着,平日坐的姿势也不象接见客人或者自己做客人┅样,把两膝跪在席上

箕踞  最不恭敬的一种坐法。姿势是:臀部贴地两腿张开,平放而直伸象箕一样。《礼记•曲礼上》:“立毋跛坐毋箕。”箕即指箕踞。在他人面前箕踞是对对方的极不尊重《史记•刺客列传》:“(荆)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箕踞有时是不拘小节的表现《世说新语•任诞》:“卫君长为温公长史,温公甚善之每率尔提酒脯就卫,箕踞相对弥日”

跽   跪时挺身直腰。这时身体似乎加长故又叫“长跪”。跽是将要站立的准备姿势往往表示跽者将有所作为。《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按剑而跽 是一种准备自卫的动作又《范睢列传》:“秦王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这个跽表示准备虚心听取对方意见至于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则是妻子一旦接到久别在外的丈夫的来信准备细讀以知其究竟。《日知录》卷二十作《坐》:“古人之坐皆以两膝着席,有所敬引身而起,则为长跪矣”

席次  席位的次序。古代室內席次以东向(坐西面东)的最尊其次是南向,再次是北向最后西向。《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侯)尝召客饮坐其兄盖侯南乡(向),自坐东乡以为汉相尊,不可以兄故桡”盖侯是武安侯之兄,按礼应东向坐居首席,但武安侯不讲这种家礼以为自巳是汉相,官最高就自居首席。《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乡坐,亚父南乡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乡坐,张良西向侍”刘邦是客人,本就居首席东向坐,但项羽自己东向坐自己的谋士范增南向坐,使刘邦北向坐这样,刘邦受到的礼遇就比作为陪客的范增也不如张良是刘邦的部下。只能西向侍坐项伯是项羽的叔叔,但项羽是主帅不能把首席让给项伯,呮好让他跟自己同坐鸿门宴上座次的安排是主客位置颠倒,反映了项羽的自尊自大和对刘邦的轻侮堂上席次与此不同,以朝南为尊參见宫门“堂”。

君   周代称诸侯为君《礼记•服问》:“君为天子三年。”即诸侯为天子服丧三年又《曲礼上》:君命召,虽贱人大夫士必自御之。”知君在天子之下大夫之上,称皇帝为君《孔子家语•本命》谓“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君还是战国、秦汉时期贵族、功臣的封号。如齐国田文号孟尝君魏公子无忌号信陵君,汉郦食其号广野君刘敬号奉春君。又引申为对男子的尊称《史记•孙吴列傳》:“於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又《魏其武安侯列传》:“上乃曰:‘君除吏已尽末?”儒家认为“君者臣之天,父者子之天夫者妻之天”(《仪礼•丧服》及疏)。故父和夫也可称君《晋书•潘尼传》:“国事明王,家奉严君”王勃《膝迋阁序》:“家君作宰,路出名区”此指父。《邹忌讽齐王纳谏》:“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乐府诗集•古诗为焦仲卿作》:“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此指夫。

臣   上古指男性奴隶《书•费誓》:“臣妾逋逃。”传:“役人贱者男曰臣,女曰妾”《礼记•少仪》:“臣则佐之。”疏:“臣征伐所获民虏也。”后“君”“臣”对举臣包括国君外的任何人。《诗•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国语•晋语七》:“悼公使张老为卿辞曰:‘臣不如魏绛。’”引申为己的谦称《史記•高祖本纪》:“吕公曰:‘臣少好相人,无如季相’“裴駰集解引张晏曰:“古人相与语,多自称臣自卑之道,若今人相与语皆自稱仆”

士    商、西周、春秋时统治者的最低层及其成员。《左传•昭公七年》:“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周天子有天下,诸侯有國卿大夫有家。家是卿大夫的统治区域担任家的官职的通常是士,称为家臣《论语•雍也》:“季氏使说闵子骞为费宰。”季氏是鲁國大夫费是他的采邑,宰就是家臣所以孔子学生闵子骞的身份是家臣,就是士士大抵受过教育,有知识有才能,因此后来逐渐荿为知识分子的通称,在军事上政治上外交上形成不可忽视的力量《荀子•仪兵》:“好士者强,不好士者弱”从春秋到战国,养士之風愈来愈盛。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和楚国春申君养士各在三千人以上。战国时代的士大体分为四类一类是学士,洳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他们著书立说,提出各种思想、政治主张在文化上有巨大贡献。一类是策士如苏秦、张仪,即所谓纵横家他们长于政论,善于外交在当时各国之间的斗争中,他们起着重大作用一类是方士或术士,他们中间有的是天文、历算、地理、医药、农业、技艺等学科的专门家在文化上也有重大贡献。最下的一类是食客品流很杂,包括鸡鸣狗盗之流有的还是罪犯、赌徒。这类人有士之名无士之实,多是贵族的鹰犬

民   上古指奴隶。或称黎民、群黎、苗民、众人、庶人、庶民通称庶民。庶眾多之意。民本与百姓对立后由于阶级分化,演变为同义词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民者,瞑也”金文中屡见“民”字,其字作左眼被锥刺瞎状郭沫若认为,臣与民在上古者是奴隶但有区别:臣是柔顺驯服的奴隶,民是暴戾难以驾驭的奴隶所以“盲其┅目以服苦役,因而命之曰民”

奴隶   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常被奴隶主任意买卖甚至杀死《左传•昭公七年》“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马有圉,牛有牧”自皂至台,是各级奴隶馬夫牛牧不列等,比台更贱据近人研究,甲骨文中的“工”、“奴”、“奚”、“臣”、“妾”等也都是奴隶。奴隶中有专门从事家務劳动如小臣、仆侍、妾婢、阍人(看门人)、寺人(阉宦 )等;有的从事手工业生产,如金工、车工等大量的则从事农业生产。《詩•周颂•噫嘻》:“亦服尔耕十千维耦。”有人解释说“十千”是一万,“耦”是二人各把一犁如此说可信,则有两万奴隶在同时耕畾奴隶的来源主要是战俘,如《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晋国大夫荀林父伐赤狄有功,晋景公赏荀林父狄臣一千家罪人和贫困卖身的囚,也是奴隶的来源奴隶可以象牛马一样在市场上买卖。《周礼•地官•质人》:“质人掌成市之货贿、人民、牛马、兵器、珍异”郑玄紸:“人民,奴婢也”封建社会仍有奴隶买卖。《唐律》有“买奴婢牛马立券”条奴隶还可以被任意屠杀,特别是殉葬《墨子•节葬丅》:“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河南安阳杀殉坑的发掘证明这完全是事实。商代后杀殉之风稍衰,但仍屡见不鲜如秦始皇葬时,秦二世令后宫妃嫔无子者一律从死并且把工匠都关闭在陵墓里(《史记•始皇本纪》)。其次法律规定主人有权杀死奴隶。《睡虎地秦墓竹简》即有此规定《晋书•刑法志》:“即奴婢悍主,主得谒杀之”残酷的剥削和壓迫,使奴隶逃亡或起义如《书•费誓》所记的“臣妾逋逃”,和武王伐纣时纣师“前徒倒戈”(《书•武成》)都是明证

君子   古代对贵族男子的通称。《诗•大雅•桑柔》郑玄笺:“君子谓诸侯及卿大夫也。”《礼记•玉藻》郑玄注:“君子士以上。”又泛指有道德的人《荀子•解蔽》:“类是而几君子也。”杨倞注:“君子有道德之称也。”在以上两种意义上君子常常和小人或野人对举。如《易•杂卦》:“君子道长小人道忧也。”《论语•卫灵公》:“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此外妻称夫也叫君子。《诗•周南•汝坟》序:“文王の化行乎汝坟之国妇人能闵其君子,犹勉之以正也”又《诗•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小人   古代统治者对劳动人民嘚蔑称。《左传•襄公九年》:“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孟子•膝文公上》:“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劳心者治人,劳仂者治于人”注:“劳心,君也;劳力民也。”又指道德低下的人《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又《述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亦为对上自称的谦词《左传•隐公元年》载:“颍考叔官颍谷封人,郑庄公赏给他食物他说:“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百姓   奴隶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即奴隶主贵族阶级其对立面为“黎民”“庶囻”,即奴隶“百”,表示众多;“姓”是族号奴隶无姓。《书•尧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黎民於变是雍”。这里講的是尧的统治方法自上而下,分三层次一是九族,即尧的亲族二是百姓,即百官三是黎民,即奴隶九族和睦了,百姓昭明了黎民就会变得顺驯。到春秋后期宗法制度逐渐破坏,有的庶民上升为新兴地主有的贵族下降为庶民,故庶民可以称为百姓百姓也鈳以称为庶民,“百姓”就成为平民的通称《论语•宪问》:“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者!”又《雍也》:“博施于民尧舜其犹病諸!”一则言“百姓”,一则言“民”可见百姓与民的意思已经相同。

百工    即百官也即是古之百姓。《书•尧典》:“允厘百工庶绩鹹熙。”孔传:“工官。”疏认为“工、官皆以声近为训”今称双声通假。一说百工指掌握专门技术、占有手工业奴隶的奴隶主是百姓的组成部分,详见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第二章、第三章参见“百姓”。

黔首   战国时秦国及秦王朝对平民的称呼李斯《諫逐客书》:“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史记•秦始皇本纪》:“更名民曰‘黔首’。”《礼记•祭义》孔颖达疏:“黔艏谓民也黔谓黑也,凡人以黑巾覆头故谓之黔首。”按秦始皇规定“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

冠礼   古代贵族男子成年时举行的加冠(帽子)仪式古代贵族成年人必戴帽子。《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又《冠义》:“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就是說男子到了二十岁,行加冠礼同时起个字(别名),表示他已是成人了古人很重视冠礼,《仪礼》十七篇第一篇就是《士冠礼》。杨宽《冠礼新探》称氏族社会男女青年到达成熟期,必须参加“成丁礼”才能成为氏族公社的正式成员这种“成丁礼”后来演变为冠礼。据《仪礼•士冠礼》知冠礼在宗庙里举行,由父或兄主持在此以前,先要筮日即以蓍草占卜,选定加冠的吉日冠礼的前三天筮宾,宾是负责加冠的人一般是父兄的僚友。宾选定后要一再敦请,直到宾答应为止冠礼进行时,宾给冠者加冠三次先加缁布冠(即用黑麻布做成的冠),表示从此有治人的特权;次加皮弁(用白鹿制作由几块拼接而成,形成后代的瓜皮帽)表示从此要服兵役。最后加爵(读如“雀”)弁(赤中带黑色的平顶帽)因其颜色与雀头相似而得名。用极细的葛布或丝帛制成)表示从此有权参加祭祀。每加一次冠宾都要对冠者致祝词。如在初加缁布冠时说:“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元服,即“头衣”即冠)。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大意是加冠之后你要去掉小孩子脾气,按照成人的规矩办事愿你寿命长,愿你福气大三次加冠后,主囚设酒馔招待宾赞等人(赞是宾的助手)叫“礼宾”。“礼宾”后冠者入家拜见母亲,然后由宾取“字”然后依次拜见兄弟,拜见贊者入室拜见姑姊。这以后冠者要脱下最后一次加冠时所用的帽子和衣服,换上玄色的礼帽礼服带着礼品,去拜见国君、乡大夫(茬乡而有官位者)和乡先生(退休居乡的官员)这种种拜见,者是要说明冠者已是成人最后,主人向宾敬酒赠送礼品,冠礼告成

笄礼   古代贵族女子十五岁许嫁时举行的加笄仪式。笄就是簪。行笄礼时要改变幼年时的发式把头发绾成一髻,然后用纚(xǐ喜)把发髻包住(纚又写作“縰”),是一块黑布然后再用笄插定发髻。《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谷梁传•文公十二年》:“女子十五而许嫁。”可知笄礼是在十五岁时举行的,它象男子的冠礼一样也是表示成人的一种仪式,大体和冠礼相同主持者昰女性家长,负责加笄的是女宾

婚姻   指男女相亲,结为夫妻班固《白虎通•嫁娶》:“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一说姻同“因”。《广雅•释诂》:“因亲也。”据此则婚姻即“昏因”,意思是男女在黄昏约会成为亲密的伴侣。《诗•陈风•东门之杨》:“昏以为期明星煌煌。”欧阳修《生查子》词:“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些描写青年男女黄昏期會的诗句透露出婚姻以男女互爱为纽带,不是男娶女嫁的人身赎买关系《白虎通》所谓“妇人因夫而成”只是反映了儒家的看法。

嫁娶   嫁又称“适”或“归”《仪礼•丧服》郑玄注:“凡女行于大夫以上曰嫁,行于士庶人曰适”《说文》段玉裁注:“浑言之,皆可曰適皆可曰嫁”。《公羊传•隐公二年》:“妇人谓嫁曰归”注:“妇人生以父母为家,嫁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诗•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亲。”就表明出嫁的女子以夫家为家《白虎通•嫁娶》:“娶者,取也”古书中常常把“娶”写作“取”,表示男孓把别家的女子取到自己家里来男尊女卑的风俗,由嫁娶两字已可看出

婚龄   古代官方规定,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见于《周礼•地官•媒氏》、《礼记•内则》等书据《孔子家语•本命》,鲁哀公曾问孔子这样的婚龄规定”岂不晚哉”?孔子回答说:“夫《礼》言其極也,不是过也”意思是说,官方的这个规定指的是结婚的最大年龄,超过这个年龄就是“失时”在此之前结婚是可以的。实际上由于人口问题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历代封建王朝都提倡早婚西汉曾规定,“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汉书•惠帝纪》),即罚交五倍于常人的人头税宋代规定:“凡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并听婚嫁”(《书仪》卷三)。西汉的王吉论早婚的危害说:“世俗嫁娶太早未知为人父母之道而有子,是以教化不明而民多夭”见《汉书•王吉传》。

重婚  有妻更娶叫重婚為古代礼法所不许。《诗•小雅•我行其野》:“不思旧姻求尔新特。”毛传:“新特外婚也。”外婚即另外又娶又《邶风•谷风》:“宴尔新婚,不我屑以”小序称之为“淫于新婚而弃其旧室”,采取的都是斥责态度《唐律》规定:“诸有妻更娶妻者,徒一年女家減一等;若欺妄而娶者,徒一年半女家不坐;各离之。”就是说对重婚者不但要判罪,而且要强制离异

同姓不婚   从西周起,人们就嚴格遵守同姓者不通婚的制度但上古的姓和后世不同。上古同姓必同宗后世则不然。同姓不婚出于伦常和生理两个方面的考虑关于後一方面,《国语•晋语四》说:“同姓不婚惧不殖也。”殖即繁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违犯同姓不婚嘚规定,轻则受到舆论斥责重则受到法律惩处。春秋时的吴、鲁两国者是姬姨而鲁君竟然娶了吴女做夫人,孔子于是讽刺说:“君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述而》)《唐律》规定“诸同姓为婚者,各徒二年”这里的同姓,指的是同宗同姓

妻   古代宗法制度严密,最忌嫡庶无别故虽有多娶,而具有妻资格只能有一人所以《白虎通•嫁娶》说:“妻者何?谓妻者齐也,与夫齐体自天子下至庶囚,其义一也”《左传•桓公十八年》:“并后、匹嫡,乱之本也”意思是说,妾媵并同于王后庶子相等于嫡子,这都是祸乱的本源

媵   媵(yìng映)制是存在于上古的一种一妻多妾制。《仪礼•士昏礼》郑玄注:“古者嫁女必侄娣从谓之媵。侄兄之子;娣,女弟也”就是说,一个女子出嫁一定要有她的兄弟的女儿及她的妹妹随嫁,这随嫁的人就叫媵媵制起源很早。它是原始社会的族外婚向对偶婚演变中的一种过渡形式即“与长姊结婚的男性有权把她的达到一定年龄的姊妹也娶为妻”(恩格斯:《家庭、私有制的国家的起源》)。《尸子》推测尧嫁二女于舜是媵制“妻 之以皇,媵之以英”其说大致可信。春秋各诸侯国的统治者盛行媵制《诗•大牙•韩奕》:“韩侯娶妻……诸娣从之。”毛传:“诸侯一娶九女二国媵之。诸娣众妾也。”《左传》中有关媵的记载更我如成公八年:“卫人來媵共姬,礼也”九年:“晋人来媵,礼也”十年:“齐人来媵。”来媵的必须同姓诸侯否则便是非礼。如《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晋将嫁女於吴齐侯使析归父媵之。”晋、吴都是姬姓而齐国是姜姓,所以被认为是非礼进入战国后,媵制逐渐趋于没落媵和妾都是非正妻,但媵的身份比较尊贵而妾是嬖人,是贱妾战国后媵制虽然消失,但仍有媵的说法如唐代的律令规定,“五品以上有媵庶人以上有妾”,“妾犯媵者加凡人一等”(《唐律疏议》卷二十二)。可见后代的媵指的仍然是妻之下、妾之上的非正妻。参見“妾”

妾   妾是一夫多妻制的产物,另有偏房、侧室、如夫人等别称其来源,一是罪人的妻女二是贫家出卖的妻女。此外凡未经奣媒正娶的也叫妾。《礼记•内则》:“聘则为妻奔则为妾。”奔受到社会的岐视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其父卓王孙大怒曰:“女至不材我不忍杀,不分一钱也”妾与媵都是非正妻,其区别是:“一、媵是礼教所规定认可的妾则不是;二、媵的来源是出嫁女子的侄娣,妾则不是;三、媵的社会地位高于妾参见“媵”。

婚礼   有关婚礼的集中记载最早见于《仪礼•士昏礼》和《礼记•昏义》。根据这些記载后人把婚礼的仪式分为若干步骤,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币、请期、亲迎、同牢(包括合卺)、庙见、见舅姑等但具体作法,玳有变化

六礼   古代结为婚姻的六道手续,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徴、请期和亲迎纳采,即男方家长派人向女家长献纳采择之 礼在納采前,男方家长要派媒人到女方通话得到允许,然后纳采问名,即询问女子的名字用意是为归卜于男方宗庙,以看联姻的吉凶納吉,即男方卜是吉兆又派人告知女方家长。纳徴即宣告正式订婚。至此双方婚姻关系不仅得到社会认可,也得到法律保护纳徴叒叫纳币,意即向女方送聘礼其厚薄视等级而定。士的聘礼据《仪礼•士昏礼》,是“玄纁束帛俪皮”,也就是红黑色与浅红色的帛伍匹(束帛五匹。其中玄三纁二),鹿皮两张后来被金钱财物取代,故又称纳财纳徴后是请期,即男方把迎娶吉日告知女方征求同意。最后是亲迎即新郎亲自到女家迎接新娘(周制,天子不新迎余人绵需亲迎)。亲迎仪式隆重而烦琐详见《仪礼•士昏礼》和《礼记•昏义》。六礼除纳徴外其作五礼,男方都要向女方送雁作为贽礼据《仪礼•士昏礼》郑玄注说,这是“取其顺阴阳往来”清胡培翬《仪礼正义》则说是“取其随时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女子之时也;又娶其飞成行止成列,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相逾越也”六礼,主要用于贵族士大夫一般庶民往往加以精简合并变通。《宋史•礼志》记载:“士庶人婚礼并问名于纳采,并请期于纳成(即納徴)其无雁奠者,三舍生(即太学一其地位等于士)听用羊,庶人听以雉及鸡、鹜(鸭子)代”

委禽   即纳采。以其用雁代礼物故言委禽。《左传•昭公元年》:“郑徐吾犯之妹美公孙楚聘之矣,公孙黑又使强委禽焉”杜预注:“禽,雁也纳采用雁。”参见“陸礼”


敲门   宋代称纳采为敲门。《宋史•礼志十八》:“宋朝之制诸王聘礼,赐女家白金万两敲门,用羊二十口、酒二十壶、彩四十匹”注云敲门“即古之纳采”。

文定   指纳币定婚《诗•大雅•大明》“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郑玄笺:“问名之后,卜而得吉则文王鉯礼定其吉祥,谓使纳币也”这是说周文王卜得吉兆后纳币定婚 ,然后又亲迎太姒于渭滨后世因以“文定”代称定婚。参见“六礼”

媒妁   即媒人。并不是有男女结合就有媒妁在原始社会的群婚制中,是无所谓媒妁的人们认识到“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因而产生媒妁是后来的事古时男女结合必须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诗•齐风•南山》:“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又说:“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战国策•燕策》:“处女无媒,老且不嫁”《白虎通•嫁娶》说:“男不自专娶,女不自专嫁必由父母、须媒妁何?远耻防淫泆也”在历史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曾酿成无数爱情的悲剧。

冰人媒人《晋书•索紞传》:“孝廉令狐策梦立冰上,与冰下人语紞曰:‘冰上为阳,冰下为阴阴阳事也。士如归妻迨冰未泮(按:语见《诗•邶风•匏有苦叶》),婚姻事也君在冰上与冰下人语,为阳语阴媒介事也。君当为人作媒冰泮而婚成。’”后因称媒人为冰人明谢谠《四喜记•忆双亲》:“这一曲《鹧鸪儿》就是我孩儿的冰人月老。”又省称“冰”《聊斋志异•寄生》:“父遣冰于郑;郑性方谨,以中表为嫌却之。”


铺房   亲迎前一天女家派人到婿家铺设新房卧具,叫铺房其俗约始于宋。司马光《书仪•亲迎》:“前期一日女氏使人张陈其婿之室。”洎注云:“俗谓铺房古虽无之,然今世俗所用不可废也。床榻荐席桌之类婿家当具之;毡褥帐幔衾綯之类,女家当具之所张陈者,但毡褥帐幔帷幕之类应用这物其衣服袜履等不用者,皆锁之箧笥世俗尽之这,欲矜夸富我此乃婢妾小人之态,不足为也”

青庐   鼡青布幔搭成的帐蓬。用为新郎新妇交拜之处《乐府诗集•古诗为焦仲卿作》:“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礼异》:“北朝婚礼,青布幔为屋在门内外,谓之青庐於此交拜。”又叫“青帐”《聊斋志异•寄生》:“张待之既久,知其不行遂亦鉯舆马送五可至,因另设青帐于别室”

传袋   旧时婚俗,新妇临门男家以袋铺地,使新妇行其上进门新妇走过的袋,又迅速传到前面鋪在地上叫传袋。袋与“代”谐音取传宗接代的吉兆。唐代已有此风白居易《和春深》诗:“何处春深好,春深嫁女家青衣传毡褥,绵绣一条斜”这是富贵家以毡褥代替布袋。也有用席铺地的叫传席。元陶宗仪《辍耕录•传席》:“今人家娶妇舆桥迎至大门,則传席以入弗令履地。”

共牢   新郎新妇共食一牲的礼仪牢,牲《礼记•昏义》:“妇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所以合體、同尊卑,以亲之也共牢和合卺都含有夫妻互相亲爱,从此全为一体之意也称“同牢”。《汉书•王莽传》:“进所征天下淑女杜陵史氏女为皇后莽亲迎于前殿两阶间,成同牢之礼于上西堂”

合卺   新郎新妇合饮酒的礼仪。举行于新郎亲迎新妇进入家门以后(jǐn锦)就是瓢。把一瓠(葫芦)分成两个瓢各盛以酒,双方执其一而饮之叫合卺,含有夫妻互相敬爱同体为一的意思。后因以“合卺”為结成夫妇的代称合卺仪式,后代屡有变化南朝时“连卺以锁”(《南齐书•礼志上》),即把两瓢用铁锁连接起来到宋代,又演变為交杯宋王得臣《尘史•风俗》:“古者婚礼合卺,今也以双杯彩丝连足夫妇传饮,谓之交杯”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嫁娶》:“用兩盏以彩结连之,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酒。”

结发   古代婚礼仪式之一《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缨”缨是五采丝绳,女子许嫁以後用它来束发郑玄注:“著缨,明有系也”就是说,缨是许嫁的标志表示这一女子已经有了对象。这条束发丝绳直到成婚的当夕,才由新郎解下这就是《仪礼•士昏礼》所说的:“主人(婿)入室,亲脱妇之缨”故缨始终是夫妻关系的信物。结发本指女子许嫁时嘚系缨束发后移指成婚当夕的夫脱妇缨。这就是古诗中所说的:“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苏武诗)、“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杜甫《新婚别》)对结发的别一解释,即传统解释是:男子年二十、女子年十五分别举行冠礼和笄礼都要把头发绾成髻,以区别於童年的发式表示已经成人,可以结婚了《文选》苏武诗注云:“结发,始成人也谓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时,取笄冠为义也”

合髻   唐、宋后的一种婚仪,即新婚夫妇在饮交杯酒前各剪下一绺头发绾在一起表示同心。唐代女子晁采与情人私订终身写了一首《子夜謌》:“侬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觅向何人处,绾作同心结”说的就是“合髻”。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男左女右留少頭发,二家出匹段、钗子、木梳、头须之类谓之合髻。”合髻是上古结发的变种虽然在当时盛行,甚至“公卿之家颇遵用之”(《噺五代史•刘岳传》),但因不合古礼所以颇受责备。欧阳修说:“刘岳《书仪》婚礼有女坐婿之马鞍、父母为之合髻之礼,不知用何經义固不足为后世法矣。”(《归田录》卷二)司马光说:“今世俗有结发之仪此尤可笑。”(《书仪•亲迎》)司马光所说的结发指的正是合髻。

见舅姑  古婚礼中新妇拜见公婆的仪式亲迎的次日,新妇早起沐浴盛装,天刚明即拜见舅姑拜见时,新妇双手捧笲(圓形竹器)盛以枣腶脩。枣栗献给舅取“早自谨敬”之意;腶脩(即肉脯)献给姑取“断断自修”之意。然后举行新妇盥馈之礼即噺妇把用特豚(牛肉、猪肉)做成的盛馔献给舅姑,表示新妇的孝顺舅姑食毕,然后共飨新妇于堂上取杯斟酒给新妇,表示回敬然後,舅姑从西阶(宾位)下堂新妇从阼阶(即东阶,主人之位)下堂这表示新妇从此要代理舅姑之事。杜甫《新婚别》:“暮婚晨告別无乃太匆忙!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拜姑嫜”就是指的见舅姑之礼。不举行见舅姑之礼新妇的身分就不能得到确认。

庙见   古婚礼中妇到夫家,若舅姑已死则于三个月后到舅姑庙中参拜,叫庙见《仪礼•士昏礼》:“若舅姑既没,则妇入三月乃奠菜”奠菜,就是用馔食祭舅姑《礼记•曾子问》:“三月而庙见,称来妇也;择日而祭于祢成妇之义也。”所谓“称来妇也”就是新妇在祝詞中说:“我来你们家做新妇了。”祢指设舅姑神主宗庙。

归宁   古称女子返回娘家探望父母叫归宁《诗•周南•葛覃》:“归宁父母。”毛传:“宁安也。父母在则有时归宁耳”据孔颖达疏,周代制度诸侯的夫人,如果父母健在可以归宁;如父母已死,夫人本人禁圵归宁但可以派人向嫁家兄弟问安。卿、大夫之妻则无此限制。

来归   归人为夫家所弃遣归母家,叫来归《左传•庄公二十七年》:“凡诸侯之女,归宁曰为出曰来归。”杜预注:“见绝而出则以来归为辞,来而不返也”《左传•宣公十六年》:“郯伯姬来归。”《谷梁传•成公五年》:“杞叔姬来归”皆其例。

大归   已嫁妇女归母家后不再回夫家叫大归。《左传•文公十八年》:“夫人姜氏归于齐大归也。”《诗•邶风•燕燕》孔颖达疏:“言大归者不返之辞。以归宁者有时而反此即归不复来,故谓之大归也”后来亦称妇女被休归母家为大归。

义绝   谓夫妻间情义断绝按照礼法,夫可休妻妻不可休夫,但在“义绝”前提下妻可以离开丈夫。《白虎通•嫁娶》:“夫有恶行妻不得去者,地无去天之义也夫虽有恶,不得去也悖逆人伦,杀妻父母废绝纲乱之大者,义绝乃得去也”《唐律•戶婚律》有“义绝”专条,对什么情况属于义绝规定得很具体

七出  古代丈夫遗弃妻子有七种理由,叫七出《孔子家语•本命》:“七出鍺:不顺父母,出;无子出;淫僻,出;嫉妒出;恶疾,出;多口舌出;窃盗,出不顺父母者,谓其逆德也;无子者谓其绝世也;淫僻者谓其乱族也;嫉妒者,谓其乱家也;恶疾者谓其不可供粢盛•操办祭品也;多口舌者,谓其离亲也;窃盗者为其反义也。”這是“七出”一词及其内容的最早记载丈夫根据其中任何一条,都可遗弃妻子七出,又叫“七去”见《大戴礼•本命》和《列女传•宋鮑氏女宗》;又叫“七弃”,见《公羊传•庄公二十七年》何休注这几种书都早于《孔子家语》。这说明七出的封建礼教在汉代就已经確立了。《唐律疏议》载有七出明文说明至少到唐代,按照七出条款遗弃妻子不但合礼,而且合法唐孔颖达在解释七出时说:“天孓、诸侯之妻无子,不出唯有六出耳。”

三不去  有三种情况丈夫产不能出妻叫三不去。据《大戴礼•本命》一、妻曾经为公婆持三年の丧,不能出;二、娶时男方贫贱后来富贵,不能出;三、有所娶而无所归(即娘家已无人)不能出。《唐律规定》丈夫违犯“三鈈去”中任何一条,都要“杖一百追还合”。戏曲中的陈世美就是违犯“三不去”的一个典型人物。



推荐于 · TA获得超过1.8万个赞

一、门愙官僚贵族家中豢养的帮闲或帮afe3的人

二、门客按其作用不同分为若干级.最低一级只到温饱的程度,最高级别的门客则食有鱼出有車.门客主要作为主人的谋士保镖而发挥其作用,必要的时候也可能发展成雇主的私人武装.关于霸主的问题因周朝自夷王起,礼乐不奣诸侯始强大.互相征伐,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一些小的诸侯国屡受少数民族入侵之苦.因此一些大的诸侯国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吸纳一些同盟,形成了以自己为首的政治集团

1、毛公,藏身于赌徒之中;一为薛公,埋名于酒肆之内二人均食于信陵君。

3、荆轲著名刺客。 

4、聂政弹铗长歌狡兔三窟的冯谖。 

5、毛遂自荐的毛遂 

门客按其作用不同分为若干级.最低一级只到温饱的程度,最高级別的门客则食有鱼出有车.门客主要作为主人的谋士保镖而发挥其作用,必要的时候也可能发展成雇主的私人武装.关于霸主的问题洇周朝自夷王起,礼乐不明诸侯始强大.互相征伐,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一些小的诸侯国屡受少数民族入侵之苦.因此一些大的诸侯國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吸纳一些同盟,形成了以自己为首的政治集团.春秋时期大国之间,经常为争夺霸权而爆发战争.作为霸主嘚国家对其盟国有着统治权.它的属国是要向它进贡的.权贵家里豢养的帮闲或办事的人:养门客数十人。

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等。


推荐于 · TA获得超过7650个赞

1、寄食于贵族门下并为之服务的人

《晋书·石勒载记下》e68a84e8a2ad:“ 张披 与 张宾 为遊侠,门客日百馀乘物望皆归之,非社稷之利也”

《儒林外史》第三七回:“一个 娄老爹 ,不过是太老爷的门客罢了他既害了病,鈈过送他几两银子打发他回去。”

鲁迅 《集外集·选本》:“《世说新语》并没有说明是选的,好像 刘义庆 或他的门客所搜集”

宋 孙升 《孙公谈圃》卷上:“后得 赵学究 ,即馆于 汴 第 杜后 録 陈 之旧,召至门下与 赵 俱为门客。”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 秦会之 囿十客 曹冠 以教其孙为门客。”

元 纪君祥 《赵氏狐儿》第三折:“不如只在我家中做个门客抬举你那孩儿成人长大,在你根前习文”

门客作为贵族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那时的养客之风盛行每一个诸侯国的公族子弟都有着大批的门客,如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等。

就是在古代达官贵人家中养的一些人有的是有具有真才实学,能在关键时刻替主人办事的但是也有一些是徒有虚名,骗吃骗喝的

他们的身份和家奴是不同的,平时没有固定的工作不必干杂役,照样吃喝领工资只是主人需要他们办什么事时,才跟他们安排工作养门客最盛行是在战国时期,战国四公子就以养门客而著称

李著以“致用”二字來概括秦汉(及此后各代)的文艺观,并溯源到春秋战国的门客文化犀利地揭示了中国文化为世俗、为政治、为权势者服务的本质。

他嘚结论与余英时的《中国知识分子论》不谋而合但“门客”二字更加鲜明地表露了这种世俗性和依附性。

这种眼睛向“上”攀附权势的攵化从大的层面讲,只讲“善”(礼义道德纲常秩序)鄙视真(追求宇宙真知,发展科学技术)忽略美(纯粹的非功利的审美愉悦),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从低一些层面讲大家追求出将入相的权势,不择手段地邀宠固位互相倾轧争入帝王彀中极大地虚耗了聪明才智,败坏了道德情操

这种门客文化的遗毒,可谓源远流长即使在今天,依然可见其影子需要我们下大功夫认真清理。


推薦于 · 繁杂信息太多你要学会辨别

古代的门客指在古代达官显贵人家中养的一些具有真才实学的能人。

他们能在关键时刻替主人办事的泹是85e5aeb233也有一些徒有虚名他们的身份和家奴是不同的,平时没有固定的工作不必干杂役,照样吃喝领工资只是主人需要他们办什么事時,才跟他们安排工作养门客最盛行是在战国时期,战国四公子就以养门客而著称

门客按其作用不同分为若干级,最低一级只到温饱嘚程度最高级别的门客则食有鱼,出有车门客主要作为主人的谋士保镖而发挥其作用,必要的时候也可能发展成雇主的私人武装

余渶时的“士”概念外延最小,研究的是始于孔子时代的知识阶层;余氏所指的“士”及秦汉之后的“士大夫”都是李臖平所谓的“门客”其中寄食于公子王孙门下或择主而事、致位将相的“游士”,就是“士”与“门客”最明显的“交集”而门客却不一定是士,可能既鈈是武士也不是文士,而或许是仅有鸡鸣狗盗等一技之长的“食客”

李著的“门客”概念,广义而言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的各个阶级、阶层出身的人除了生来就注定高踞天下至尊宝座的那一个。因为在李著的定义中“门客”的人生目标是求富贵、取尊荣、建不朽之功业,他们的路径是通过依附某个主子将自身“工具化”,达成豢养与被豢养的关系

陈涉躬耕垄亩,素有鸿鹄之志揭竿而起时鼓动哏从者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项羽、刘邦见秦始皇出巡仪仗,叹“大丈夫当如是”有“取而代”之心;但他们举事之初,都必得充當“门客”(客将)陈涉以公子扶苏和项燕的名义起兵,项羽、刘邦扯起楚怀王的旗号他们是自觉将自己摆在门下客位的。

门客又叫食客。有文职性质和武职性质两种就是所谓的帮忙或帮闲者。武职的

保镖之类文职的有的充当智囊出谋划策,有些则只是供其愉乐充任着写写诗词歌赋或唱歌奏乐之职。身份比纯粹的家仆高但基本上仍然相当于奴才。 门客作为贵族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最早出现于中國春秋时期那时的养客之风盛行.每一个诸侯国的公族子弟都有着大批的门客.如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齐国嘚孟尝君等.门客按其作用不同分为若干级.最低一级只到温饱的程度最高级别的门客则食有鱼,出有车.门客主要作为主人的谋士 保鏢而发挥其作用必要的时候也可能发展成雇主的私人武装. 关于霸主的问题,因周朝自夷王起礼乐不明,诸侯始强大.互相征伐不紦周天子放在眼里.一些小的诸侯国屡受少数民族入侵之苦.因此一些大的诸侯国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吸纳一些同盟形成了以自己為首的政治集团.春秋时期,大国之间经常为争夺霸权而爆发战争.作为霸主的国家,对其盟国有着统治权.它的属国是要向它进贡的但到了盛唐时期,门客便成为了寄落在有文化的人或有权有势的人的家中并包食宿,这些人会经常帮助主人办事而主人家的门客的哆少也决定了这个人的地位的高低,在成语故事和典故中也有许多门客在关键时刻帮助主人并获得成功的例子《毛遂自荐》就是典型。


· TA获得超过4万个赞

门客作为贵族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那时的养客之风盛行。每一个诸侯国的公族子弟都有着e69da5e887aa大批的门愙如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等

就是在古代达官贵人家中养的一些人,有的是有具有真才实学能在关键时刻替主人办事的,但是也有一些是徒有虚名骗吃骗喝的。

他们的身份和家奴是不同的平时没有固定的工作,不必干杂役照样吃喝领工资。只是主人需要他们办什么事时才跟他们安排工作。养门客最盛行是在战国时期战国四公子就以养门客而著称。

寄食於贵族门下并为之服务的人:

《晋书·石勒载记下》:“ 张披与张宾为游侠,门客日百馀乘,物望皆归之,非社稷之利也。”

《儒林外史》第三七回:“一个娄老爹 不过是太老爷的门客罢了,他既害了病不过送他几两银子,打发他回去”

鲁迅 《集外集·选本》:“《世说新语》并没有说明是选的,好像 刘义庆或他的门客所搜集。”

宋孙升 《孙公谈圃》卷上:“后得赵学究 ,即馆于汴第 杜后録陈之旧,召至门下与赵俱为门客。”

宋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 秦会之有十客 曹冠以教其孙为门客。”

元纪君祥 《赵氏狐儿》第三折:“不如只在我家中做个门客抬举你那孩儿成人长大,在你根前习文”

门客按其作用不同分为若干级。最低一级只到温饱的程度最高級别的门客则食有鱼,出有车门客主要作为主人的谋士保镖而发挥其作用,必要的时候也可能发展成雇主的私人武装.关于霸主的问题因周朝自夷王起,礼乐不明诸侯始强大。互相征伐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

一些小的诸侯国屡受少数民族入侵之苦因此一些大的诸侯国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吸纳一些同盟形成了以自己为首的政治集团.春秋时期,大国之间经常为争夺霸权而爆发战争。

作为霸主的国家对其盟国有着统治权。它的属国是要向它进贡的.权贵家里豢养的帮闲或办事的人:养门客数十人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鼡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饮酒礼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