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准北有二忙得乡吗

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010-
今日:1530套总数:5885151套专访:3372部会员:401265位
当前位置:
& 河北省辛集市第三中学2014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学案9:古诗歌鉴赏
河北省辛集市第三中学2014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学案9:古诗歌鉴赏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通用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89次
资料类型:期中/期末
文档大小:852KB
所属点数: 0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复习建议] 本专题建议用时7课时
课时划分 教 学 内 容 教学方式 对应课时
第1课时(讲授课) 读懂诗歌——把握高考七大热点诗歌题材特征 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课时19
第2课时(讲授课) 赏析诗歌(一)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课时20
第3课时(讲授课) 赏析诗歌(二) 形象 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课时21
第4课时(习题课) 诗歌鉴赏——形象、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针对练 教师批阅 查漏补缺 习题讲评课时24
第5课时(讲授课) 赏析诗歌(三) 语言 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课时22
第6课时(讲授课) 赏析诗歌(四) 表达技巧 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课时23
第7课时(习题课) 诗歌鉴赏——语言和表达技巧针对练 教师批阅 查漏补缺 习题讲评课时25
[考题试做]
1.(2012·江西高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 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做: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诗歌材料选择的是宋代词人秦观的《江城子·西城杨柳》。这一问“概括意象内涵”并“分析表达的情感”,这就需要考生在深入理解这首词的前提下作答。答题步骤:先根据词的内容分别分析“杨柳”“飞絮”分别代指什么,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词人作词时的思想感情。(2)分析两首词不同词句的异同,主要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比较。内容上,两首词都与“愁”有关,但原因、程度不同;手法上,都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都是以水喻愁,但是一个是直接,一个是间接。
答案:(1)意象的内涵:杨柳,代指初春季节,暗寓男女离别。飞絮,代指暮春季节,暗寓青春流逝。表达的情感:伤春伤别之愁,久别怀人之情。(2)同:①写出了愁之深广绵长。②比喻手法及艺术效果:以水喻愁,比喻生动形象。异:①愁情及其程度:李词表现的是家国之愁,秦词表达的是儿女之情,且秦词愁情的程度比李词有所加强。②表现手法:秦词是对李词的翻新,不是直接以水喻愁,而是以春水比拟泪水,再以泪写愁,写法曲折。
2.(2011·江西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 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1)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用典的出处。这首诗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2)本题考查鉴赏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
答案:(1)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哀景衬哀情。
(2)《孟子》或《齐人有一妻一妾》。表现了诗人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
3.(2010·江西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送人归京师①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 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在高中课文中经常提及“子规”这个意象。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难》),“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望帝啼鹃”(《窦娥冤》)。(2)A与B是否矛盾的一类鉴赏题宜结合诗歌写作技巧,熨平诗文意蕴。诗歌讲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又常用对比、映衬、反语、象征等,借助这些写作技巧的特点和作用,我们可以读出表象下含蓄的意蕴,从而正确而深入地理解诗意。
答案:(1)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2)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锁定考向]
一、考纲在线
《考试说明》中对“诗歌鉴赏”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D级。
所谓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就是把握文学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就是要分析、判断作品中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
鉴赏文学作品的意象,首先要熟悉意象及其蕴涵的意义。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涵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主要包括:分析作品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指出语言所表示的具体意义;分析作品语言的风格及其艺术魅力。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分析作品在选择材料、安排情节、刻画人物等方面的特色,鉴赏作者运用表达技巧的灵活性、创造性。
对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对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二、命题分析
综观近几年“诗歌鉴赏”高考题,有如下特点和趋势:
1.考查形式
从近年来高考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情况来看,该类试题一般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出现。
2.体式多样
(1)从题材看,咏物言志、山水田园、怀古咏史、抑郁失意都有涉及。其中,以情景交融的写景抒怀之作为多。
(2)从时代看,唐宋诗仍唱主角,魏晋南北朝诗歌及元明清词曲作陪衬。五律在形式上长短适中,既有规律可循,也容易命题和答题,成为命题人比较偏爱的选择。
(3)从作者情况看,名家名篇在相对减少,名家不太出名的佳作和一般诗人的名篇比重在加大。
3.考点广泛
2012年重点考查了“诗歌意象和情感”,2011年考查重点在鉴赏表达技巧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方面,2010年考查的是意象和表达技巧。由此可见诗歌鉴赏考点分布较为广泛,但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是命题者的首选。
          读懂诗歌
——把握高考七大热点诗歌题材特征
一 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题材特征]
咏史怀古诗,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通过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形式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人名+咏”等,如李商隐的《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刘禹锡的《石头城》《乌衣巷》、陈子昂的《燕昭王》《登幽州台歌》、杜甫的《咏怀古迹》《蜀相》《八阵图》等。
(2)内容为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如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李商隐的《马嵬》、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
[内容情感]
咏史怀古,往往是诗人借怀古伤今或叹个人命运的坎坷,所涉及的多是在历史上有一定影响的人物、事件、古迹等。历史人物如屈原、吴王、贾谊、王昭君、曹植、诸葛亮、隋炀帝、唐明皇、杨贵妃、李煜等,历史事件如马嵬事件、隋灭、项羽自刎、安史之乱等,历史古迹如废都荒台、离宫旧苑、骊山、赤壁、新亭、隋堤、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等。作者借古自比,或感叹历史,或影射当今。
咏史怀古诗的思想情感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历览历史点滴,发表自己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观点,常常是一事一议,只发表看法,不含褒贬。如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的《乌江亭》。
第二类,悲吟古人际遇,感伤己之情怀。要么缅怀先贤,表达敬仰或惋惜;要么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第三类,借论古之得失,讽时劝世忧国。要么托古讽今,以历史对统治者进行嘲讽;要么以古鉴今,劝诫当朝莫走老路;要么忧国忧民,对国家命运充满担忧,对黎民疾苦表示同情。如杜牧的《泊秦淮》。
总之,对于咏史怀古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有评判历史、借古伤己、借古讽今三个角度。
[常用技法]
在艺术特征上此类诗歌具有“咏史”与“言志”(抒怀)相结合的特点。咏史只是手段,言志(抒怀)才是目的。
在写作技法上,咏史怀古诗常常运用借景抒情、对比、化用典故、衬托、抑扬等艺术技法。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汴 河① 曲
(唐)李 益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②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唐)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③事,共禹论功不较多④?
[注] ①汴河: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开挖的大运河的一段。②隋家:隋王朝。③水殿龙舟:当年隋炀帝出游时乘坐的船只。④不较多:差不多。
1.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所发感慨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李诗重在通过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抒发对隋王朝衰亡的感慨(喻伤今之意)。(2分)皮诗看似为汴河洗刷“罪名”,实则巧妙地对亡国之君进行了强烈的斥责。(2分)
2.这两首咏史诗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请分别加以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李诗以描写为主,触景生情;皮诗以议论为主,欲夺故予,角度独特。(意思对即可给满分)
二 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题材特征]
咏物言志诗是指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一类诗歌。其所咏之物可以是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山川日月、风雨雷电、器物玩好,等等。诗中的“物”或是描写的对象,或是抒情的对象。
那么如何判定咏物诗呢?
从表达上看,或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总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而写景诗常常是写多个物(或景)。
从题目上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例如虞世南的《蝉》、罗隐的《蜂》《雪》、齐己的《早梅》等。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例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黄巢的《题菊花》、于谦的《石灰吟》等。也有一些咏物诗不是以所咏之物为诗名,例如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杜牧的《山行》等。
[内容情感]
从内容与主旨看,咏物诗大体分为五类:
(1)单纯咏物。仅仅状物之形貌,言物之神态,求其形似,却不赋予个人的感情色彩,最多表达诗人健康而高雅的审美情趣。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赞美春柳的轻盈姿态,仅透露一点对自然之物的喜爱之情。
(2)托物言志(寓意)。名为咏物,实则为了咏人与抒情。往往通过描摹物象写其特征与精神,融入个人的情感,或借物抒怀,或以物自喻,或感己伤时。如李纲的《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借牛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表达自己不忘抗金报国,为社稷苍生甘愿劳苦的心志。
(3)托物喻理。通过咏物来表达一定的哲学或社会道理。如苏轼《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道出只有主体与客体密切配合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来的道理。
(4)托物讽世。通过咏物来揭示或批判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如罗隐的《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赞颂勤劳无私者的同时,更讽刺那些不劳而获者。
(5)以物比兴(比喻)。或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如李白的《长相思(其一)》(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借孤灯、月亮、美人等以物寓情,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君王不能任用贤臣的悲哀,寄托诗人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苦恼。
[常用技法]
咏物诗不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诗人们更注重对所咏之物的神韵、品格进行发掘,即不但要形似,而且还要神似。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其常用的技法有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从整体构思看,其常用的技法有比喻(比况)、象征、拟人、对比。从抒情的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郑 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3.这首诗写菊时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对比的手法。(1分)把自己对菊的喜爱与对王孙的鄙视对比,把秋菊的香溢池岸与高高在上却无用的瓦松对比,突出菊之高洁。(3分)
4.诗人借“菊”表达了什么感情?试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中作者托物言志(或象征),(1分)借写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1分)表现了诗人不高攀权贵,不慕名利而植根民间的高洁精神。(2分)
三 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题材特征]
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他们眼中有所见,耳中有所闻,心中有所感,由此触发灵感,写下诗篇。这类诗大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凝聚了诗人的人生感叹、漂泊愁苦。
这类诗的主要标志:
(1)诗题中多含有“驿站”“客舍”“登高”“望月”“忆”“孤”“寄”“行”“宿”“思”等能够体现漂泊客居之意的词语以及元宵、寒食、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古代节日名。
(2)常见意象有月亮(见月怀人,望月思乡)、秋风、秋霜、衰草(引发行人孤独、凄凉、惆怅之情)、杜鹃(叫声“不如归去”,常与哀怨、思归有关)、猿啼(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沙鸥(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孤雁、鸿雁(鸿雁传书而思乡怀亲)、浮云(漂泊之意)、梧桐叶落(飘零、孤苦凄凉)、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栏(借人在楼、倚栏或登楼远眺表现思念之情)等。
还有如寒山、烟、暝色、高楼、宿鸟、日暮等。特别是暝色渐起、日暮时分,漂泊的旅人停泊休憩,羁旅愁思也会蓦然而生。
[内容情感]
羁旅思乡诗或触景伤情,“村桥原树似吾乡”;或感时生情,“每逢佳节倍思亲”;或伤春悲秋,感慨韶华易逝;或日暮思归,“日暮乡关何处是”;或因梦寄情,“夜来幽梦忽还乡”。其思想感情大致有三类:
(1)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书写漂泊无定的孤苦。借旅途所观、所闻等,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2)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3)羁旅他乡幽怨愤。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常用技法]
(1)借景抒情(或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羁旅思乡诗一般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进而触发诗人对遥远故乡的怀想,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温馨家庭生活的憧憬。
(2)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以乐景来衬托哀情是羁旅思乡类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3)对面落笔(又叫“反说”“侧面落笔”)。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直接或不仅仅直接抒发对对方的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常常给人以曲折有致、情韵悠长之感。
(4)细节描写。如张籍的《秋思诗》(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中摄取“临发又开封”这一细节进一步将“意万重”“说不尽”的乡思形象化、具体化,尤能表达诗人对这封家书的慎重和对故乡深深的思念,细节典型,生动感人。
(5)因梦寄情,虚实结合。羁旅思乡诗中的许多悲情都是借助梦境得以宣泄的。悲情起于理想的追求和失落,明知不可能,却还要坚持这种虚幻的梦境,以求一丝慰藉。然而梦境破灭之后带来的是更大的悲情甚至是绝望。即便如此,诗人还是惯常使用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来倾诉自己的离情别绪。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十五夜望月
(唐)王 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5.诗评家认为此诗妙在后两句,请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望月苦思,心境颇为凄凉。(2分)②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饱含言外之意:“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2分)
6.《全唐诗》录入此诗时,“落”写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字好还是“在”字好。(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4分)(答“在”字好,言之成理亦可)
四 赠友送别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题材特征]
古代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为了求仕而不得不暂离家园,为了从军服役而不得不辞亲别友,为了赴任迁谪而不得不别妻离子,为了躲避战祸灾荒而不得不背井离乡。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
这类诗的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此类诗常用如下意象:①柳、酒、月、水四大意象。柳(柳枝、柳条、柳丝、柳叶、柳絮等):以“柳”寓“留”,以“青”托“情”,以“缕”谐“旅”,以“丝”代“思”,以软条拟柔情,以细叶状愁眉,以飞絮零落喻人生飘沦。酒:把酒壮行,借酒浇愁,以酒劝慰。月:一方面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另一方面月光普照大地,是离人们异地同心的见证。所以送别诗中的月总有一种寒冷孤寂的色彩。水:以水之纤柔象征离情的缠绵,以水之深淼象征离情的悠长,以水之清寂象征离情的凄切,以水之空濛象征离情无边。②草(离情之漫长)、(孤飞之)雁、清泪、骊歌(离别之歌)、灞桥、南浦、兰舟、长亭、孤舟(帆)、古道、冷雨、清猿等意象。
[内容情感]
不同的人生际遇,不同的时间场合,不同的送别对象,所以送别诗表现的思想感情也不尽相同,主要分为四大类:
(1)哀婉凄伤的离别之愁。“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凄凉惨淡的意境与哀婉凄伤的离愁别绪是送别诗中最传统的基调和最常见的情感风格。特别是在送别迁客,送别落第举子,或客中送别、病中送别、佳节送别以及乍逢旋别中更易使人产生别易聚难、前途茫然的凄怆感。
(2)忧伤愤懑的不平之意。这类诗主要借送友自写胸臆、一吐块垒,或借别情来明心志(如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以反映个人命运际遇的变化或时代社会政治的情况,多见于迁谪、归隐时的送别诗,表达失意之情、愤懑之气。
(3)激昂慷慨的勉励之情。在一些宦游(为功名而游)而别、杀敌报国而别、新官上任而别的送别诗中,文人士子们更是胸怀大志,俟机报国,渴望“赢得生前身后名”,借送别表达激昂高亢、蓬勃奋发的精神。如岑参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4)劝勉慰藉的关切之意。这类诗劝勉慰藉与友情同在,借送别表达作者对友人关心、抚慰、牵挂、勉励之情。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常用技法]
(1)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诗人触景伤怀,常借落日余晖、明月孤帆、渡头柳絮、流水通波、江风寒雨、清猿北雁、浮云飞蓬这些意象,营造一种迷茫而悲凉、空廓而深沉的意境。先写景后抒情,一般叫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先叙别后写景,一般叫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2)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大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这种技法常与拟人的修辞手法一起合用。例如杜牧的“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二首·其二》)。
(3)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或反衬)。冷色调的凄风苦雨,渲染出清冷萧瑟的送别环境,正好衬托离别的哀愁。暖色调的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使人物的感伤之情倍加沉郁。
(4)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或想象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或虚拟所到之地的民情风俗,或设想未来可能遇到的种种情景,或设想其别后的行旅之景和愁苦心境。这些想象实质上是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送魏万之京
李 颀朝闻游子唱离歌①,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②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③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 ①离歌:离别之歌。②关城:潼关、函谷关。③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7.“微霜”“鸿雁”营造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季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时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4分)
8.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做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4分)
五 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
[题材特征]
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边塞征战诗到唐代进入黄金时代,并形成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王翰,另外王维、李白、杜甫等也都写过边塞诗。
这类诗的主要标志:
(1)标题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2)诗中意象多反映边地风貌与军旅生活。
自然景观类:黄沙、白云、冰川、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漠北、玉门关、黄河、沙碛、阴山、楼兰、蓟北、西山、受降城。
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刁斗、羌笛、胡笳、琵琶、战马、戈矛剑戟、斧钺弓箭。
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
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阳关三叠》(又名《阳关曲》《渭城曲》)等。
[内容情感]
边塞征战诗表达的主要思想情感:
(1)保家卫国、建立功勋的壮志豪情。或表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从军热情;或抒写将军出塞、驰骋疆场的丰功伟绩;或讴歌功业理想、不惜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这类思想情感主要表现在初唐时期。
(2)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或描写战争的激烈,表现将士勇敢顽强的英雄气魄;或描写豪迈从征,表现将士视死如归的勇气与大无畏的精神;或描写边塞环境的恶劣,表现将士不畏艰险的牺牲精神。
(3)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如大漠戈壁、玉塞萧关、冰川雪峰、火山热海等,这些边塞风景,常常充满一种昂扬雄壮的情感基调。
(4)征人思乡的情愁。征人思乡,或表现边塞将士久戍思乡的精神痛苦,揭示爱国与思乡的矛盾;或极写边地环境的恶劣与从军生活的艰苦,表现将士无法排遣的思乡深情;或写戍边生活的单调无聊,表达渴望归家的寂寥心情,等等。
(5)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或表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呼吁朝廷停止穷兵黩武的政策;或极写战事之惨烈,控诉边将的无能,朝廷的用人不当;或揭示军中的不公与腐败,谴责边将的骄奢、朝廷的昏聩;或讽刺帝王的好大喜功,引发对战争的思考,等等。
(6)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
[常用技法]
第一,要掌握一些基本方法,如修辞方面的,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1)夸张。例如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用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环境的艰苦、天气的恶劣,从而反衬出将士的不畏艰难和高昂的爱国热情。
(2)对比。例如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将将军和士兵苦乐悬殊的生活进行对比,隐约地道出了失利的必然结果。
(3)互文。例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秦”与“汉”互补见义,即明月仍是秦汉时的明月,山关仍是秦汉时的山关,以此来映衬物是人非。
(4)用典。如李益的《塞下曲》:“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诗的第一句用马援屡立战功,被封为伏波将军的故事;第二句用班超投笔从戎,封定远侯的故事;第三句引用古代晋人与姜戎败秦的故事;第四句引用唐初薛仁贵西征突厥的故事。全诗用典,讴歌了将士们激昂慷慨、视死如归、坚决消灭来犯之敌的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的精神。
第二,要立足于整体,有侧重地分析其技法。边塞征战诗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征战场面的描写,日常生活的撷取。其侧重点又有不同,有的侧重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的着力于意境的营造,有的立足于情感的抒发。
(1)侧重于表现人物形象的,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2)着力于意境营造的,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严 武[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遗沙场匹马还。
[注] 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9.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3分)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1分)
10.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2分)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1分)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1分)
六 山水田园诗——山光水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
[题材特征]
严格地讲,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通过记游山水以表现对美不胜收的山水景物的流连与热爱。其鼻祖是东晋的谢灵运。田园诗主要指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其通过对山林田野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氛围,借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宁静和平生活的向往。其鼻祖是陶渊明。到了唐代,山水诗与田园诗常常融为一体,代表人物有孟浩然、王维。
[内容情感]
山水田园诗表现的情感思想主要是赞美山河,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厌恶官场;憎恶黑暗,渴望归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等方面,具体表现为三点:
(1)寄情山水的豪放激情。或描写大自然之雄奇壮丽,表达诗人的宽阔心胸与高远志向;或描写山水之雄伟壮阔,展现诗人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或借奔腾的江河,变幻的景物,反映诗人热爱山川风物、追求自由的精神。
(2)心物相融的恬淡幽情。或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或以淡泊之语描摹闲淡心境,或表现诗人对自然的依恋、追求与热爱,或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或表达对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3)借景遣怀的沉郁凄情。或由灿烂之景引发诗人对山川永恒、人生短暂之叹;或借缥缈凄迷之意境,透露诗人失意怅惘心绪;或借异乡山水,表达客居孤寂思绪;或借凄风苦雨,寄寓贬谪忧愤;或借眼前山水,表达忧国忧民之情;或借瑰丽壮景、盎然春意反衬悲时伤世之痛。
[常用技法]
山水田园诗的常用技法主要表现在写景抒情的方法上:
第一,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类手法的运用。
比喻。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拟人。如“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王维《书事》)。夸张。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对比。如“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王维《田园乐》),桃红柳绿,色彩对比。
第二,写景的表现手法:
(1)白描与工笔。
白描,简单地罗列,简洁地描写。
工笔,细致入微地刻画,重彩浓墨地描绘。如谢灵运的《登池上楼》:“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初景”是初春的阳光,“绪风”是冬季残留下来的寒风。“新阳”为新春,“故阴”是已过去的冬季。“变鸣禽”意为鸣叫的鸟儿变换着种类。本诗写了初春的风、阳光、池塘、春草、弱柳、鸣禽等,一句数景,每景必以准确的字眼形容,极其细腻。
(2)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
(3)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
(4)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如“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前两句是对扬州过去景物的想象描写,是虚写;第四句化用杜牧诗意,使人联想扬州当年盛况;第五句写出扬州今日荒凉破败的景象,虚实结合,寄寓诗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
(5)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如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用“跳鱼”的“拨剌鸣”衬托江面的宁谧安静,以动衬静,愈见其静。
第三,常用的抒情方法:
(1)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2)乐景写哀(反衬),用欢乐的景物或场景写哀伤的心情。如孟云卿的《寒食》(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第一句写江南美丽的风景,第二句写寒食节自己生活的悲苦;三、四句写寒食节不吃饭食的原因。文章以江南的美景反衬诗人的境况,以乐景写哀情。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天津桥春望
雍 陶[注]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注] 雍陶:晚唐诗人。
1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柳丝随风飘扬。(3分)这是一幅明媚绮丽的津桥春日图。(1分)
12.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对比和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1分)诗的一、二句,作者先绘出一幅津桥春日图,明媚绮丽,引人入胜;三、四句转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让人自然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3分)
七 爱情闺怨诗——心有灵犀情无限,明月孤灯梦难圆[题材特征]
爱情闺怨诗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具体可分为爱情诗和闺怨诗(包括宫怨诗)。
此类诗的主要标志:
(1)标题中多含“怨”“怀”“思”“别”“忆”“望夫”“×妇叹”“闺怨”“幽恨”“寄良人”或直接用“无题”等字眼,如王昌龄的《闺怨》。
(2)诗中常有“眉锁”“翠楼”“绮席”“碧纱”“鸳被”“相思枕”“白发”“秋风”“夜雨”“寒月”“寒衣”“残梦”“泪如雨”“春风杨柳”“雁声月明”“红妆对镜”“喜鹊报枝”“雨燕双飞”“临笺泪长”等带有闺房色彩或带有思人韵味凄清的意象,如张籍的《忆远》。
[内容情感]
纵观古代爱情闺怨诗,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1)表现诗人对妻子的真挚感情的作品,主要包括赠内诗和悼亡诗两类。如杜甫的《月夜》(“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与元稹的《离思五首》(“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2)以妇女角度写的闺怨诗,包括宫怨诗、离妇诗、弃妇诗、别离相思诗。
(3)未能终成眷属的男女恋情诗,如李商隐的无题诗。
爱情闺怨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或表现夫妻相濡以沫的生活,或表现夫妻别离后的真挚思念,或表现对戍边丈夫的怀念与忧虑,或表现夫妻间生死不渝的爱情。(2)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此类情感主要体现在宫怨诗中。主要表现幽居宫中的凄凉与孤独,宫内生活的单调与无聊和对命运的哀痛与怨恨,对自由、爱情以及美好生活的向往。
另外,还有一些诗歌借“宫怨”之名,抒发郁结于心的某种怨情。如章碣的《东都望幸》(懒修珠翠上高台,眉月连娟恨不开。纵使东巡也无益,君王自领美人来),表面写东都洛阳宫女无法得幸的悲哀,实则是讽刺当时科举制度的徇私舞弊,实质是“士怨”。
(3)空闺独守的思亲之怨。这类诗或写思妇空闺、思亲念远的哀伤,或写红颜易逝、青春虚度的惆怅,或写盼夫早归、夫妻团聚的渴望。
(4)情梦难圆的遗憾之怅。美好的爱情总是无法得到圆满,诗中表达的常常是一种不可企及而又刻骨铭心的爱恋,一种不能圆满而又至死不渝的情感,一种无法言传而又心心相印的思念,萦绕着一种怅然失落的哀愁。如李商隐的爱情诗。
(5)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死者与世长辞,生者孤寂悲凄,这类诗是痛彻肺腑的哀歌,也是夫妻真情的颂歌。或睹故物而思亡人,触旧景而生悲情,表达生死两隔的愁绪哀伤与抑郁痛苦;或追忆从前生活情景,叙述亡妻琐事细节,寄托无限哀思与怀念;或触景伤情,情染于物,表达孤独的情怀与物是人非的凄楚。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常用技法]
(1)比兴(托物起兴)。先从自然之物写起,然后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引出所要表达的事情或情感,物的描写起烘托感情、渲染气氛的作用。
(2)先扬后抑。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3)反衬。寒月孤灯、冷衾泪枕、月落星稀、凄风苦雨、漏声雁影等凄凉之景往往衬托主人公的孤寂与幽怨,青青杨柳、斜燕双飞、春风浩荡等充满活力生机之景更能反衬闺中思妇的悲伤与幽怨。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①。
思往事,惜流芳②,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③,最断人肠。
[注] ①故画作远山长:故意把双眉画成长长的远山形状,表示离恨的深长。②流芳:一作“流光”,义同,均指流水年华。③颦:蹙眉,表示愁情。
13.词的上片写离愁别恨,但词人并不直接写,而是借助人物的动作描写来写,试作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词的上片以形传神,“呵手试梅妆”这个细节,点出了女主人公的微妙心理。天气很冷,起床后呵手取暖,梳妆打扮,暗示了一夜思念,希冀久别之人突然回来;(2分)“故画作远山长”,只因心中充满了离愁别恨,所以把双眉画得像远山一样修长。(2分)
14.词的下片刻画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心理?(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下片写歌女内心的愁苦。(1分)前三句写她追忆往事,哀叹芳华易逝,流年似水,内心伤感不已。此三句,寥寥数语便道出了女主人公对于自身命运不能做主,而只得让美好年华虚度在陪人欢笑上的痛楚。结尾三句,以女主人公“拟歌先敛”、强颜欢笑、寸肠欲断的情态,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歌女无法获得幸福生活而为生计被迫卖唱的痛苦心情。(3分)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一考点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内容主旨的评价;二是对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评价内容主旨
一、析教材诗歌
问题:概括《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上片的主要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4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首先要对上片的相关语句进行分析,第一句中的人物是孙权,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处的是“无觅处”,意思是说再也找不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了,言含景慕之情;第二句是写景,从“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可看出作者对时光流逝、英雄不再的惋惜之情;第三句既写人,又写景,重点写人,写的是寄奴;第四句重点是写寄奴的功绩。分析到此,可知这是一首怀古伤今的词作,表达的情感自然也就明了了。
答案:这是一首怀古伤今的词作,(1分)(步骤一)上联即景生情,通过对孙权和寄奴(刘裕)两位英雄人物业绩的歌咏,(1分)(步骤二)寄托了对英雄事业的向往、功业无成的感慨和对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慨。(2分)(步骤三)
二、谈考点精要
1.概括内容主旨
诗歌的内容是指诗歌中描写的人、事、物,诗歌的主旨是诗人写作诗歌的主要目的。概括内容主旨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人物、事件,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
2.常见的命题方式
(1)这首诗(词)的主旨是什么?
(2)这首诗(词)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如上面的题目)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3)这首诗(词)可分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三、研高考试题
[例1] (2012·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4分)
[元]白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 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4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结构内容的理解能力。“一晴生意繁”是全诗的诗眼,领起全篇,所以应结合颔联、颈联、尾联进行分析说明。“生意繁”的含义为“到处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
答案:①四月乍晴,万物复苏,争奇斗艳,一派生机,乡下进入农忙时节。②有樱桃绿草白鹅悦目,有青豆配酒爽口,船行水上,轻快疾驰,有春风拂袖,诗人所见农户白天闭门,原是为了保养小蚕,由自然景物到社会场景,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意”(生机)。
抽样一:①四月里,天气一放晴,就展现出勃勃的生机。②诗歌后面描写朱樱、绿草、水满、风起、船头滑、袖影翻、蚕事动,都是生机勃勃的体现。
抽样二:①四月乍晴,万物复苏,争奇斗艳,一派生机。②绿树上挂着红樱桃,红艳欲滴,青豆配着琥珀色的美酒,爽口宜人。春涨水满,船行水上,轻快如飞。微风轻拂,薄薄的衫袖翩翩起舞,在水中映出美丽的影子。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养蚕,为防外人冲犯,门户闭得紧紧的。
评分说明:准确答出“一晴生意繁”的意思(2分),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2分)。“到处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考生可以分别从作品的颔联、颈联、尾联进行分析说明,也可以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两个方面概括分析“生意繁”,答对一点1分,答对两点2分。只是罗列意象,没有分析,只给1分。
教师引导 学生交流 评点得失
  评价内容主旨,注意由表及里的过程,不可简单罗列意象,不做分析。请同学们从这个角度分析抽样一的答案是否准确?   (1)我认为抽样一答案属于典型的“罗列意象,没有分析”。第二问只简单罗列了“朱樱、绿草、水满、风起、船头滑、袖影翻、蚕事动”等意象,没有分析评价过程,因而答案相对笼统。
(2)我也这样认为。评价诗歌内容应该抓住意象,更要结合相关诗句具体形象分析。比如诗歌描绘了樱桃、绿草、白鹅、青豆配酒等自然景观,也有船行水上、春风拂袖、农户白天闭门户养小蚕等社会场景,无论自然景物还是社会场景,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机。   “一晴生意繁”意思分析正确,2分;找准意象,1分;没做分析,扣1分;该答案得3分。
教师引导 学生交流 评点得失
  很多同学鉴赏诗歌时不会分析,甚至错用翻译代替分析。请同学们从这个角度看看抽样二的答案是否有问题?   (1)该答案第二问的回答实际上是对诗句的翻译,误将翻译当成了分析评价,属于“以译代析”错误。
(2)该答案最明显的失误是缺少评价。比如该答案只概括了内容,对于画面所体现的生机特点,并没做出评价。说明该生并没有充分利用意象等暗示信息。该答案启示我们一定要注意答案的升华,即由内容到特点或情感。   “一晴生意繁”意思分析正确,2分;结合诗句,1分;没做分析,扣1分;该答案得3分。
  教师总评: 通过上面分析可以看出,考生作答“内容主旨类”试题,首先要明确诗歌体裁,理清结构,准确概括内容;然后要重点结合相关诗句内容进行分析评价;最后明确点明主旨。
一、鉴赏评价古代诗歌的内容主旨类题目的解题方法
1.要知人论世
分析作品思想感情时,要结合作家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如鉴赏李煜的词,就要了解李煜的创作风格以南唐降宋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降宋前,作品多描写帝王的享乐生活,表现高雅文化与富足生活给他带来的短暂的极乐;降宋后,李煜过着“此中朝夕,只以眼泪洗面”的屈辱生活,作品则以抒写故国之思、亡国之痛为主,感情真挚沉痛、凄怆动人,一洗前期作品的香艳柔媚,进入了另一番开阔的境界。
2.要结合时代特点
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个时代的风貌会在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打上烙印。比如,宋末元初和明末清初这两个历史阶段,一方面旧王朝积贫积弱、国力衰微;另一方面异族入侵,民族矛盾激化。这些时期的作品主题多表现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凄苦。或抒写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情怀,或抒发驱逐异族、建功立业的雄心。因此我们读宋词、宋诗和明诗,总感觉少了唐诗的雄伟气魄和高昂格调,取而代之的是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家国之愁和悲凉之气。
3.要利用暗示信息
理解古诗词的思想感情,要充分利用诗词本身的暗示信息,这些暗示信息可以是诗歌的标题,可以是诗前的小序,也可以是诗后的注解,也可以是非常关键的意象等。这些内容,有的给我们提供了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的介绍了作者的经历,有的交代了作者的创作动机或创作经过,有的则直接指向作者的情感基调。这些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都是至关重要的,因而解读诗词时必须细心阅读,充分利用。
二、评价内容主旨类试题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整体感知
关注诗歌中的意象,确定诗歌体裁,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
第二步:分析诗句
具体分析所涉及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作答形式是“××句(联)写了×××。”答题时不要简单罗列意象,也不要以译代析。
第三步:概括情感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表达的主旨或情感。“抒发了什么”或“揭露了什么”或“寄寓了什么”。
注意:这三个步骤不是固定的,答到哪一层,要根据题干要求灵活处理。步骤二、三的先后顺序也不是固定的,但答题时,思路一定要清晰。
评价思想感情
一、析教材诗歌
问题:简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4分)
解析:分析本题中的思想感情应抓住关键词,如“凭谁问”一句,分析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叹,说明其失望的心态;还要抓住典型的意象,如“神鸦社鼓”,这也是作者表达感情的载体。
答案:下片作者通过“廉颇”一典的感受及“烽火”“神鸦社鼓”等意象,(2分)(步骤一)抒发了作者有志不得施展、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情怀。(2分)(步骤二)
二、谈考点精要
1.评价思想情感
评价思想情感,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2.常见命题方式
(1)这首诗(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2)该句(联)蕴涵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3)简析诗(词)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如上面的题目)
(4)这首诗(词)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5)试比较诗歌中(或两首诗)的不同情感。
三、研高考试题
[例2] (2012·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分析评价能力。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思想感情。从题目(“思远人”)上可以看出,本词是一首思亲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分析首句的作用,要注意景情的关系,诗人选择红叶黄花意象,开篇渲染氛围,增添思念情怀。
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评分说明:感情分析正确2分,首句内容分析准确2分,景情关系分析合理1分。
一、鉴赏评价思想感情类题目的答题技巧
1.根据题材,把握思想感情
我国古代诗歌已经形成了某些固定的题材内容。某一种诗歌题材,往往用于表达某种类似的情感。如送别诗大多表达离别双方的离愁别绪、依依不舍之情;边塞诗往往描绘边塞雄奇壮美的风光,表达作者建功立业的抱负,或者描绘边塞的荒凉苦寒,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战争的厌倦;山水田园诗往往表达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向往之情,也借此委婉曲折地表达对污浊官场的厌弃;咏史怀古诗往往借凭吊古迹、思慕古人表达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以及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慨。
2.知人论世,把握思想感情
任何作品都是一定时代和社会背景下的产物,都是作者身世经历、思想抱负等的流露。因此,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熟悉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抱负等,对考生准确把握与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有着重要意义。
3.紧扣题目,把握思想感情
有些诗歌的题目,不仅交代了诗歌的题材内容,而且直接透露了诗歌的创作缘由和思想情感。如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题目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更直接点明了事由——“怀辛大”,其中一个“怀”字,就已经点明了诗歌抒发的是对朋友的思念牵挂之情。因此,考生在阅读诗歌时,必须对题目保持足够的“敏感”,从而根据题目透露的信息准确把握和评价诗歌所反映的思想情感。
4.品味语言、意象,领会景物蕴涵的情感
诗歌借助语言描摹塑造形象,而诗歌创作讲求含蓄、凝练,作者常常借助外物来抒情言志。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意象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如杜甫《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用境界雄浑阔大的远景(乐景)反衬诗人孤独寂寞的哀情。
5.剖析结构、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
梳理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进而把握诗歌作者的感情变化,是分析作者思想感情常用的方法之一。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怀念古代英雄孙权和刘裕,这是切合题目的,下阕却写到北伐失败、扬州烽火、神鸦社鼓、廉颇尚能饭否等四件互不关联的事,抒发的是虽有雄才大略却不被重用的慨叹。
6.抓住注释内容,提取诗歌暗示信息
注释有时很短,却是命题者直接给考生的暗示,下面就注释分类及其所暗示内容列表如下:
注释分类 所暗示内容
介绍写作背景 暗示诗人的创作动机及本诗的思想内容
介绍相关诗句 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介绍作者   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从中揣摩出本诗的感情基调
介绍别人评价 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本诗的思想内容
二、评价思想感情类答题步骤
第一步,分析内容。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
第二步,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第三步,挖掘深层内涵。体会诗歌言外之意、意外之情。
评价观点态度
一、析教材诗歌
问题: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说“江山如画”,下片说“人生如梦”,这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解析:本词的上片主要是写景,“江山如画”是对上文的一个概括。这里的“江山”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物美,如“千古风流人物”;二是景色美,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景是为了抒情,下片主要是抒情,通过对周瑜儒将形象的描写,表达了对自己年龄渐老、功业无成的感慨。
答案:不矛盾。(1分)(步骤一)从“江山如画”到“人生如梦”,表现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变化,作者先为江山如画而激动;(1分)然后又为功业无成而感伤。(1分)(步骤二)
二、谈考点精要
1.评价观点态度
所谓“观点态度”,是指对事物、人物的观点态度,对社会现实的观点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观点态度,对人生感悟的倾吐,等等。所谓“评价”,是指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自己的评价: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另外,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
2.常见的命题方式
(1)诗中说“……”,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2)诗人对××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3)这首诗体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三、研高考试题
[例3] (2011·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宋)华岳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
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分)
解析:本题既考查了考生对观点态度的评价,又考查了对诗歌谋篇布局技巧的赏析。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先声夺人法与按时间先后记叙法都是创作的常用手法,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只要结合诗歌内容和形式,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示例一)不好。(1分)(步骤一)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重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2分)(步骤二)
(示例二)好。(1分)(步骤一)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照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2分)(步骤二)
    抽样一:不好。因为正是由于先有暴雨才会有牧童匆忙出现急赶回家的情景。
抽样二:好。因为五、六两句写牧童悠闲自得的情形,而前四句是雨前乌云密布的情景以及大雨磅礴,雷声轰鸣的紧张形式。显然地,五、六两句是为大雨到来造势,积蓄力量,而按照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则显得突兀。
评分说明:无论选哪个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分析具体即可得3分。
教师引导 学生交流 评点得失
  分析评价要客观全面,既要注意内容,又要关注诗歌的表达技巧,请同学们从这个角度分析抽样一的答案是否准确全面?   (1)该考生犯了只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错误。观点明确,认为五、六两句放在开头不好,但理由分析不充分,只是从情理上进行了分析评价,不太全面,因而造成失误。
(2)是的!仔细研读该题题干,就会明确该题重点考查的是诗歌的谋篇布局技巧,因此在分析内容的基础上,应该重点分析首尾呼应的结构技巧,抽样一答案只重内容,不及形式,造成严重失分。   观点,1分;内容分析,1分;没有分析艺术效果,扣1分;该答案得2分。
  请同学们接着分析一下抽样二的答案是否有问题?   抽样二答案从内容与技巧两方面进行了分析,答案较为准确全面,评价较为具体,内容较为完整,得满分。   观点明确,分析具体,得3分。
  教师总评: 通过上面分析可以看出,考生作答“评价观点态度”类试题,首先要明确观点,然后结合相关诗句细致分析,注意评价理由要充分,内容、艺术效果都要考虑。
一、解答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类题目的答题技巧
1.了解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
通过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倾向、创作风格等来分析诗歌,从而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写照,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对社会,对生活中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的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的态度,总是与作者对特定的形象的感悟有关。
2.分析诗歌所蕴涵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
分析诗歌所蕴涵的情感要立足于诗歌本身所描述的内容,如直抒胸臆的词语、句子及感情倾向较鲜明的意象等。
3.从辨析诗歌中的用典入手,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强内容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生动性、含蓄性,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提到了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等历史人物及他们的故事,曲折地表明了自己对时事的看法,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感慨。
4.全面概括,不可以偏赅全
对诗词中作者的观点与态度的评价,概括要准确全面,不要以偏赅全。既要关注诗歌的内容情感,又要关注诗歌的结构布局,兼顾内容与形式,评价全面而深刻,不能出现遗漏信息要点或挂一漏万的现象。
5.恰当评价,因事论诗,不机械套用
评价观点态度要因诗论诗,因人论诗,因事论诗,不能随便“套用”某首诗的评价内容,尤其是要防止“想当然”式搬用某些现成的词语,使得评价出现似是而非、言不及义的现象。
如有的同学一提到辛弃疾,马上就想到抗金报国、收复失地、怀才不遇,如果在分析他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时,也用这个观点去套,就会张冠李戴,驴唇不对马嘴。
二、评价观点态度类题目答题步骤
第一种模式:
第一步,旗帜鲜明表态,不能模棱两可;
第二步,抓住诗句具体分析;
第三步,要有一个归纳总结,扣住评价要点。
第二种模式:
第一步,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并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分析;
第二步,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
题组一 评价内容主旨
1.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分别概括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是一首怀古伤今的律诗。(1分)颔联写了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1分)寄寓了人世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2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①包大中丞括②
(清)郑板桥③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 ①年伯:古时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对同年的父亲或父亲的同年称年伯。②包大中丞括:包括,曾任山东布政使,署理巡抚;大,表尊敬。③郑板桥:清代诗人、画家、书法家。作画题诗时任山东潍县县令。
试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是一首忧国伤时之作。(1分) “一枝一叶”原指竹子的枝叶,在风中“萧萧”而动,紧扣了“画竹”的画面,又紧扣了“卧听”的诗面,同时它比喻发生在老百姓中的点滴小事。他直言不讳地指出,作为地方官应该对老百姓的“一枝一叶”都要加以关心。(2分)表现了诗人对民间疾苦的真切关怀和同情。(1分)
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 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火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注],爱杀江南。
[注] zhǎn,风吹使颤动。
这首元曲的主旨是“爱杀江南”,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主旨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是从两个方面表现这一主旨的。①美丽的自然景观:“一江烟火照晴岚”,写出了强烈阳光照射下,水气蒸腾,江上烟波与岸上山岚相映生辉的景象。流水生烟,山岚耸翠,沙鸥在舞,芰荷恬淡,宁静之中显出一派生机。(2分)②江南的繁华富庶(或“人文景观”“市井景观”):“接画檐”写出了当地的富裕,人口的稠密,“十里珠帘”“画船儿”“酒旗儿”写出了市井的繁华热闹。(2分)
题组二 评价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谢枋得①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 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做此诗时将近十年。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诗借描写“青峰”“野水”“山雨”等意象,(1分)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1分)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2分)
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小重山 端午
(元)舒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 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了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2分)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之情,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2分)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 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却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何变化?(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4分)
题组三 评价观点态度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 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人”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4分)
(示例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成大失势后的世态炎凉。(4分)
8.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侯 蒙[注]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注] 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侯蒙幽默诙谐。(1分)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2分)
(示例二)侯蒙乐观自信。(1分)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象成去“蟾宫”折桂。(2分)
(示例三)侯蒙志向高远。(1分)如结句所表达的:等到我事业有成时, “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2分)
“七手”巧抓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高考诗歌鉴赏“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高考的必考考点,因此,考生备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从题目入手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一个重要窗口。关注题目,有助于把握作品的类别、线索、内容、感情基调等,从而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在意蕴。例如:
杜 甫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注]!
[注] 徂:cú,过去,逝。
问题:试简析“倦”字是如何贯串全篇的,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诗歌前六句,描写了从月升到月落的秋夜景色:凉气侵袭卧室,月光洒满庭院,风吹露滴,月朗星稀,飞萤自照,宿鸟相呼,这幅“秋夜图”,暗示了作者彻夜未眠,实写“身倦”。尾联直抒胸臆,作者原来是为国家而忧心,点出“心倦”。全诗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从注释入手
命题者有时在原诗之后附加注释,有意识地提供一些相关信息,从而降低阅读难度。关注这些注释,可以更快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例如:
杳杳寒山道
寒 山[注]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注] 寒山,唐贞观时代的诗僧。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被迫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享年一百多岁。
问题:试分析这首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分析:诗歌前七句渲染了环境的幽冷孤寂,“岁岁不知春”表明作者不关心春去秋来。结合注释,知道作者是有名的唐朝诗僧,僧人一般远离尘世,超脱世俗。因此基本可以推测全诗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不问世事的思想感情。
三、从直接表情达意的字词入手
关注诗歌中那些直接表达感情的字词,对把握诗歌的情感也是很有帮助的。例如:
画 堂 春[注]
秦 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秦观应礼部试,落第罢归。赋《画堂春》。
问题:试分析这首词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分析:“无奈”和“恨”直接表达情感,“憔悴”“独”“无语”同样极富感情色彩,再结合注释和下片“捻”“放”的细节描写,可知全词表达了伤春惜春、彷徨失落的思想感情。
四、从尾句(联)入手
古人写诗,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议论,俗称“卒章显志”。因此,在鉴赏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时,从尾句(联)入手,可以做到化难为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陆 游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 箨(tuò)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问题:试简析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分析:这首诗的感情相对比较复杂,但是如果抓住尾联来理解,就会容易许多。尾联“叹息”“谁共”分明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惆怅,联系作者身世,它还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的忧愤。前六句围绕“幽居”写景,表面看似抒发了一种闲情逸致、怡然自得之乐,实则是以乐景衬哀情。
五、从意象入手
意象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是诗中具体的人、物、景等。从意象入手,首先要注意人们形成的审美习惯,如“望月伤怀”“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同时还必须注意其多义性的特点,才能准确把握其在具体诗歌中的含义。如“燕子”的意象,就有“惜春伤秋”“感伤时事”“寄情相思”“渲染离愁”等含义;“杨柳”的意象就有“离愁别恨”“倔强的弱者”“朴实无华的君子”“一时得意的势利小人”等含义。所以,在鉴赏评价时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
暮春回故山草堂
钱 起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问题:试简析“幽竹”这一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诗的前两句描绘了鸟稀花残春光渐逝的暮春景色,反衬出幽竹的可贵,表达了诗人对不被环境所屈、坚守节操的高尚品格的礼赞。
[双调] 清江引·咏梅
贯云石其一
南枝夜来先破蕊,泄漏春消息。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有时节暗香来梦里。
芳心对人娇欲说,不忍轻轻折。溪桥淡淡烟,茅舍澄澄月。包藏几多春意也。
问题:试简析两首散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分析:其一赞美梅花迎雪竞先开放,报春而不争春、幽香而不媚众的凛然风格,表现了诗人贞节自守、不逐流俗的高尚品格。其二描写郊外野梅在烟笼月罩中娇美动人的无限风韵,抒发了诗人对野梅的倾心赞赏和无限爱怜之情。
六、从用典入手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从用典入手,有助于深入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用典分为用语和用事两类,用事又分为明用、暗用和反用。因此,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诗词中用典的含义就会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评价。例如:
秋晚登城北门
陆 游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人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
问题:试简析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分析:作者除运用借景抒情和虚实结合的手法来抒情以外,还运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鸿雁传书”“横槊赋诗”两个典故。“鸿雁传书”属反用典故,“鸿雁”带来的不是好的消息,而是边疆的战火,由此引出作者对国土沦丧的愤慨和忧愁。“横槊赋诗”的典故,进一步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愤慨之情。
七、从规范答题步骤入手
解答“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类题目时必须要有清晰的思路,以避免遗漏要点。一般可分为三步:
第一步,描绘图景画面。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景物,通过联想和想象加以创造,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语言力求简洁优美。切忌直接引用或脱离原诗。
第二步,概括意境特点。用一句精练的话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特点,如雄浑壮阔、苍凉悲壮、朦胧渺远、浩瀚辽阔、空灵高远、空蒙迷茫、优美迷人、清新明丽、宁静恬淡、萧索悲凉、凄清冷落、孤独凄凉等。
第三步,评价思想感情。一定要注意题目中的要求,如果要求简要分析的话,答案就要稍微详细些,反之答案就直截了当。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和考查表达技巧结合在一起。因此,在拟写答案时要考虑诗歌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描绘了“什么图景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所做的答案方显完美。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就是通过理解、品味,把握诗歌中形象的内涵,分析其蕴涵的情感和意旨。高考命题时,主要考查对“形象”的情感认识和理性思考。诗歌的形象具体可分为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三种类型。
一、析教材诗歌
问题: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说词中“周瑜”的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4分)
解析:回答本题时,要把“周瑜”生活的条件找出来,从诗中看,他年龄不大,刚结婚,“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则说其有雄才大略;“羽扇纶巾”则说明其儒将的身份;“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则说明其指挥若定的神态。
答案:从“小乔”“雄姿”“羽扇纶巾”等意象,可以看出周瑜的年轻、英武和儒雅,(2分)(步骤一)还可以看出周瑜是一个年轻气盛、有雄才大略、指挥若定的儒将形象。(2分)(步骤二)
二、谈考点精要
1.人物形象
(1)指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如上面的题目)
(2)指作品中诗人“我”的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常见命题方式
(1)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2)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如上面的题目)
(3)请简要概括诗(词)中诗人(作者)的形象特点。
三、研高考试题
[例1] (2012·湖北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注]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 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诗中人物形象特点的题。从题目中“明府”一词的使用及注释中的“尊称”一词,可见诗人对邹明府的态度应该是尊敬、赞扬的。然后,根据“马不肥”“债多”可推断其为官清廉,而“载书归”除了印证其“清廉”的特点外,还表现出主人公的情趣爱好。诗歌除了以叙事写人外,还以景衬人,颈联中的“雪”隐隐透露出清正廉洁,而“风透卧衣”更显示出主人公身上衣单的困窘之状。整合以上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 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评分说明:
概括形象2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
一、人物形象的鉴赏方法
1.抓住背景,知人论世
了解诗人的有关资料是鉴赏诗歌形象的前提。诗人的有关资料主要包括生平经历、代表作、所处时代特征、作者的政治主张、诗歌具体的创作背景等。吟咏物象的诗更需关注诗人的生平经历。如赏析陶渊明的诗歌,就必须了解他的一生,抓住“隐者”、喜爱菊花、向往自然、厌倦官场生活等关键点。
2.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人物特点
一般来说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往往综合运用一些描写手法,如语言、动作、细节描写等。所以鉴赏形象时要结合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概括人物的特点。
而抓住描绘人物言行情态的关键词语,揣摩诗人心理,概括形象特点更是一条捷径。如赏析《怀天经、智老,因访之》(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抓住“诗卷”“纶巾鹤氅”等对人物的描写,就能概括出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再如鉴赏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第三句的“问”含蓄而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应试前向主考官打听情况时忐忑不安的心理。
3.区分人物形象,挖掘典型意义
要区分诗中人物形象是抒情主人公还是诗人之外的形象。如《怀天经、智老,因访之》中的人物形象就是诗人自己。还要注意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典型意义。
4.结合形象,明确指出其作用或效果
特别是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是特定主人公,而非作者自身,一定明确作者塑造该人物形象的作用,寄寓了自己什么样的情感。
二、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步骤
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分析塑造形象的方法联系标题、注释等,概括形象特征明确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一、析教材诗歌
问题: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3分)
解析:解答此题要明确几个关键点:第一句“浔阳江头夜送客”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事件;第二句“枫叶荻花秋瑟瑟”则运用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意象明显给人一种凄凉感伤之思。明确以上两点后,用规范的语言表述即可(可先点明关键意象、再概括意象的特点,进而把握营造的意境及氛围)。
答案:作者抓住溢满悲伤情感的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等意象,叠加在一起,(1分)(步骤一)描绘成了一种荒凉冷落、寂寥凄惨的意境,(1分)(步骤二)渲染了一种悲伤、凄凉的夜间离别的氛围。(1分)(步骤三)
二、谈考点精要
1.意象与意境
景物形象又可称意象,意象顾名思义就是寓“意”之“象”,指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也就是借景抒情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它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也是客观事物与作者主观的心灵相互交融的结果。
意: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
意象=物象×情思
意境=意象+氛围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无论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之类的景象,还是“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之类的物象,都归为景物形象的范畴。
2.常见命题方式
(1)这首诗(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表达了诗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见上面的题目)
(2)这首诗(词)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3)这首诗(词)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研高考试题
[例2] (2012·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度破讷沙①(其二)
[注] 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鹈泉:泉水名。
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解析:题目中有两个关键点:“角度”“全诗”。“意境”即景与情融合的境界,故要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先要找出诗中意象,然后分析意象所指向的情感。答案应该包括:意境的描绘概括,诗歌情感的揭示。
答案: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抽样一: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将士们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
抽样二: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胜利归来的图景。诗歌选取特定意象,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胜利归来的豪迈情怀。
评分说明:
画面概括2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情感概括2分。
教师引导 学生交流 评点得失
  鉴赏古诗词的景物形象时,不能只从诗句内容方面做出表层分析,要由表及里,把握情感中心,否则会让人感觉“有意无境,不懂意境”。请同学们从这个角度分析抽样一的答案是否有这方面的问题?   (1)该答案只是对意象分析,没有概括出将士们的情怀,是典型的“有意无境,不懂意境”。
(2)赏析诗歌的意境,应该由意象到画面,再到情感,三步必不可少。该答案只概括出了画面特点,没有分析出意象所指向的情感,只是停留在表面,让人感觉简单肤浅。   结合意象,分析画面特点,得2分;没有分析情感,扣2分;该答案得2分。
  另外有些同学鉴赏古诗词时,答案组织过于简洁,情感分析无中生有,“看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乡镇政府最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