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明月清风明月夜团扇展

蒙面歌手宋慕新——江湖浪迹谁招手,明月清风与子俱_天涯博客
许多个悄无声息的月夜,铺开的稿纸独自寂寞;写给逝水年华的信笺,竟是无字的忧伤。从此,我开始深情回望,并且怀念起那些远逝的日子。在那精灵游动的岁月里,我是一个蒙面的歌手。只有你知道,知道我是你梦中的过客,知道我是那个蒙面的歌手。如果你今夜不能入眠,你就会听到我的歌声……
今日访问: 18
总访问量:1723290
开博时间:
博客排名:第868位
(1011)(208)(175)(73)(240)(37)(84)(85)(88)(5)(12)
(1)(3)(1)(1)(3)(3)(2)(2)(2)(1)(3)(2)(2)(2)(2)(5)(3)(1)(3)(2)(5)(7)(8)(8)(9)(10)(6)(7)(7)(3)(6)(2)(5)(6)(5)(2)(12)(15)(21)(36)(9)(19)(23)(29)(4)(11)(30)(17)(46)(16)(34)(9)(9)(4)(8)(12)(11)(19)(21)(10)(23)(31)(32)(10)(13)(16)(10)(20)(13)(16)(15)(32)(31)(21)(28)(33)(37)(67)
香格里拉:不期的大火,难躲的人祸
日凌晨1时37分。
从第一声火警响起,云南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这座滇西北的月光城,在一片火海中涅槃了。
唐朝,吐蕃在此设神川都督府,垒石为城,名曰“独克宗”;
明代,丽江木氏土司在此建“香各瓦”寨,藏语石山寨;
清朝康熙年间,茶马互市,独克宗成为滇藏贸易的重要集市;
红军长征时,贺龙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六军团长征经过中甸,在独克宗古城藏经堂两厢房设指挥部,在此召开了重要会议;
抗战时,驼峰航线援华物资又经此地运抵昆明……
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穿越幽长的历史隧道,弥久,神性,美好,光荣。
如今,一场无情的大火,将343栋房屋毁于一旦,更将滇西北的千年文化名城烧成废墟。246户居民成为灾民,数以亿计的网友痛心关注。
无数网友点亮烛光,洒落泪水,扼腕叹息。
当消防官兵疾驰灾难现场后,消防栓却没有水。
浓烟滚滚中,民众纷纷要求参与灭火,却遭官方拒绝。
1月11日晚首场发布会上,迪庆州消防支队支队长陈天昌说,独克宗古城以前并没有专门的消防设施,2011年州里投入800万元,建设了古城的室外消防系统。由于消防设施是后添置的,管道大多裸露在外。独克宗古城冬季温度低,夜间会达到零下十多度,消防管道通水会引起水管爆裂,所以冬天管道是空的,起火时消防栓内没水。
中国幅员辽阔,处于北方寒冷地区的城市比比皆是,难道都为了避免消防管的水结冰而简单武断地关闭水闸?就算香格里拉关闭消防栓属于用心良苦,但火灾发生时,如何才能确保第一时间供水灭火?此次火灾救援无水可用,投资800万元的纳税人血汗钱,也就白费了。
何以不许群众参与扑火?迪庆州副州长张志军表示,现场的专业救援力量已经达到2000多人,独克宗古城火势凶猛、街巷复杂,不让群众扑火主要是出于安全考虑。“这次火灾没有造成一人伤亡,说明我们的处置是科学的。”
因为国内对事故定级,一般都是根据人员伤亡数量来定,所以,“无人伤亡”是最重要的。举凡灾难、事故中,最牵动人心的就是伤亡数字,也正是这个数字决定了事故的严重程度与问责力度。在火烧连营之前,民众出于自救与互助,积极参与灭火,被官方拒绝并疏散,此举固然是以人为本无可厚非,但专业救援力量最后却没有控制住火情,以致造成如此惨重的损失。
关于香格里拉大火,还有两个乌龙。
一是1月11日当天,迪庆州政府领导对外发布消息称,共有242栋房子被烧毁,335户居民受灾,这个消息迅速被新华社、央视新闻等各路媒体不假思索地传播出去。次日的新闻发布会,受灾情况却成了335栋房屋被烧毁,246栋居民受灾。在记者追问之下,才知道原来是当地领导第一天把房屋和居民说颠倒了。随后香格里拉县有更新数据称,246户居民受灾,343栋房屋被烧毁。
第二个乌龙是,香格里拉县政府1月13日下午发布消息称,火灾原因是独克宗古城如意客栈用电不慎引燃窗帘,导致全城覆灭。当晚迪庆州政府召开第四次发布会,面对全国16家到场媒体的26位记者,迪庆州公安局副局长齐晓东称,火灾原因还在调查取证中。现场记者问香格里拉县政府当日下午发布的火灾原因是否属实,齐晓东回应称:“我刚才发布的代表(州)公安局,我们只认可这个。”
州县两级政府部门的发布会,互相打架,令人如坠五里雾里。
看香格里拉大火新闻后面的网友跟帖,不少人并不惋惜它的毁灭。从香格里拉黑导游强迫游客消费到各种旅游陷阱,再扯出丽江无证导游辱骂游客“不买东西比卖淫还可耻”,以及昆明石林导游骂女游客是婊子,等等等等。云南旅游市场的个别不良现象,已经在全国网友心目中留下了非常恶劣的印象。
管理混乱,各说各话。至少在香格里拉火灾发生后,迪庆州与香格里拉县两级政府的表现尤为突出。
事后问责是必须的,那些擅自关闭消防栓的人,会否在辞旧迎新之际领到一纸拘捕证,不得而知。灾后重建,则是下一个更为重要的议题。重建的,不仅仅是房屋,更多的还是民众信心与市场秩序。否则,即便火灾不再,其他形式的人祸仍将如期而至。
俄国人顾彼得先生的名著《被遗忘的王国》,大量笔墨描写了香格里拉独克宗,此次大火过后,香格里拉,你真的会被毁灭而遭世人遗忘么?
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来世,只为今生能与你相守。
寂灭的月光之城里,那千年不熄的酥油灯,能否照亮,一张张苦痛而迷惘的脸?
滇川藏茶马古道的重镇,人间仙境的独克宗,美好得让人心醉的香格里拉,在一场大火中,心醉成了心碎,流连成了流泪。
叩问苍天,一川热泪,是谁毁了独克宗,谁能救赎月光城?
|   感动中国的台湾老兵
  本报记者 宋慕新
  从台北车站出来,信步而行,三分钟即到馆前路站前大厦。老兵高秉涵,作为执业律师,已经在此工作了几十年。如今,78岁的他退下来了,却每天都来“上班”,收发邮件,会见客人。
  两岸开放以来,为了完成乡亲老兵们的宿愿,他将百余位孤苦老兵的骨灰送回大陆家乡。这桩事,做了二三十年,还在继续。饱尝思乡之苦的高秉涵,不顾年事已高,孱弱而坚强地践行着生命中最沉重的承诺。
  高秉涵将自己少小离家流亡台湾的故事写成了书,他的事迹又被中国青年报、凤凰卫视、中央电视台等众多媒体专题报道。义薄云天的高秉涵,感动了无数中国人。
  CCTV评选“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高秉涵成为热门候选人。
  “帮老兵魂归故里”感动中国
  在中央电视台评选的“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候选名单里,高秉涵是唯一一位来自中国台湾的候选人。评选人物介绍里,是这样说的:
  高秉涵,台湾律师,老兵。1936年出生于山东菏泽。
  高秉涵的一生,凝聚了所有台湾老兵经历的坎坷和艰辛,同时也见证了海峡两岸从隔绝到沟通的一段特殊历史。
  高秉涵生于山东菏泽,13岁已经成为“小学兵”,在“南逃”路上几乎丢掉半条命,辗转抵达台湾之后,他又成了孤儿流落于台北街头。他流过浪,做过小贩,几经周折考上了台湾“国防学院”法律系,毕业后成为金门驻军军事法庭的法官。
  高秉涵审的第一个案子是金门逃兵案,一个士兵在值岗时冒险抱一只轮胎穿越金门海峡想游回厦门的家,但是没能成功,被判处死刑。一个想要回家孝敬母亲的人怎么会有死罪?为什么一段浅浅的海峡会让骨肉同胞分为两个世界?身为法官的高秉涵无能为力,但他的内心受到极大的触动。
  1973年,高秉涵退出军界,成为一名挂牌律师。1979年,离家31年后,高秉涵写的第一封家书,由中国台湾至欧洲、经美国寄到中国大陆,又经北京、广州、辽源,历时三个多月,于母亲葬礼的当天抵达亲人的手中。
  两岸开放后,高秉涵开始奔波于大陆和台湾之间,义务为台湾老兵寻亲提供支持,20多年间,先后抱回了54个老兵的骨灰罐,帮助他们完成遗愿,回归故乡的怀抱。
  近几年,原《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孙春龙发起“老兵回家”运动,帮助远征军在世老兵返乡、亡故老兵骨灰魂归故里,这一活动吸引了《云南信息报》记者刘霞等一大批媒体人为主力的志愿者群体参与其中。尤其是《新周刊》社长孙冕参与组织和募捐后,“老兵回家”运动更是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支持。
  然而,在此之前的20多年,一直坚持义务送孤苦老兵骨灰回大陆家乡的,只有高秉涵一个人。繁杂的领取手续,沉重的大理石骨灰坛,80多斤的瘦削老人,双手抱着老兵的骨灰坛,一趟趟地送他们“回家”。
  西南的“老兵回家”,有一群年轻人在努力;东南的“老兵回家”,高秉涵老人仍在孤军奋战。
  “过去,他们牵着我的手,从家乡逃到台湾。现在,我抱着他们的骨灰从台湾回到家乡。这是回馈,更是感恩;这是义务,更是责任。”在2012年台湾“点灯”年度致敬人物评选大会上,荣获年度致敬人物的高秉涵在答谢词中如是感言。话音甫落,台下近千人已是热泪沾襟,泣声起伏。
  日,访谈进行到中午,高先生带记者到台北重庆南路一段的北平田园馅饼粥店,这家店是由北京籍退伍老兵邓庆瑜开办的,匾额上“田园”二字是蒋纬国所题。这家馅饼粥店,汇集北方各省的面食,这里是高秉涵的“食堂”,也是老兵们回忆家乡味道的好地方,1979年创办至今,慰藉了无数思乡的老兵。“只要能解思乡之苦,都会有市场。”
  13岁离乡别母落荒天涯
  日,济南解放。9月30日,山东菏泽守军刘汝明部55师181旅541团奉命撤退。
  国共拉锯状态结束,解放军全面追击南逃的国军。
  一年前,小学教师高金锡因国民党员身份而在国共拉锯战中死于非命。同为小学教师的妻子宋书玉预感民国大厦将倾,急忙打发高小毕业的儿子高秉涵去南京投奔流亡学校,跟着国军出逃。
  临行前,高秉涵到父亲的新坟上,磕了三个响头。
  离家的那一天,是日,农历八月初六,白露。
  临行前,高秉涵的小学同桌、541团团长刘兴远的儿子刘凤春送别时提醒,必要时记得投奔541团。
  从此,高秉涵从大少爷变成了流浪儿。坐上马车,低头啃石榴时,同学提醒他,高秉涵,你娘给你挥手呢。他想多啃一口再抬头,结果马车一拐弯,没有看到他娘。“从那以后,我再也不吃石榴了,想起来就难受。”
  济南战役后,国军败退。山东各地学校纷纷南迁,国民政府教育部为收容这批学生,在沪杭、浙赣、粤汉铁路沿线成立八所联合中学。消息传出,更多的山东学生蜂拥南下,数千师生逃进南京城。这其中,就有13岁的高秉涵。当时,他刚高小毕业考取菏泽县立简易师范初中部,揣着学校开具的录取证明,就一路南下了。也正是这张证明,到台湾后,在关键时刻改变了他的命运。
  从菏泽出发,途经定陶、曹县,在河南商丘搭上火车,辗转到了南京,住进雨花门里的边营小学。兵荒马乱中,疾疫肆虐,整个小学校园病人成群,粪尿遍地。混乱之中,南下学生又引发学潮,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杭立武召见山东、河南两省教育厅长,限令三天内将学生带出南京。山东教育厅长李泰华无奈之下,不得不将这些流亡学生领出南京。高秉涵随着人流连夜转往镇江对岸的瓜洲,在这里,他患了急性肾炎,尿血,发烧,整日躺在稻草堆里等死,幸亏随行的几个结拜兄弟冒死带他渡江求医。
  1948年年底,高秉涵又随学校转到无锡惠山,被编入鲁南联中第七分校三级一班。水土不服,体弱多病,寒冬来袭……危难之下,小学同学郭德河将长棉袄给了高秉涵。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后,无锡解放,流亡学校解体,郭德河穿着高秉涵的小棉袄回了菏泽,还给了高母。母亲只见儿衣未见儿还,悲痛欲绝,就把这件小棉袄当作“遗物”保存下来,几十年都藏在枕头下面。
  直到如今,高秉涵依然记得母亲曾经哼唱过的《寒衣曲》:“寒风习习,冷雨凄凄,鸟雀无声人寂寞,织成软布斟酌剪寒衣。母亲心里母亲心里,想起娇儿没有归期。细寻思,小小年纪,远别离,离开父,离开母,离开兄弟姊妹们,独自行千里。”
  1949年春,解放军渡江在即。风雨飘摇中的国民政府已无暇顾及流亡学生。高秉涵和菏泽学兄管玉成、王光明三人离开鲁南联中,投奔驻防芜湖的国军刘汝明部181师(181旅已升级为师,541团团长刘兴远升任该师师长)当学兵。
  日,181师移防长江沿岸的贵池,扎营接防之际,突闻炮声隆隆,火光四起,解放军渡江战役打响了。国军兵败如山倒,仓皇南逃,一泻千里。月黑风高,满脚水泡,夜宿荒郊时,闻听追兵到了,惊慌之下,炊事兵煮得滚烫的热粥倒在高秉涵的腿上,至此两腿溃烂生蛆,几成残废。逃到皖南太平县,高秉涵实在走不动了,悄悄爬上一辆军用卡车。驶至一座小桥,押车士兵用枪托将他捣落河中。次日凌晨,全身湿透的他行至一处悬崖峭壁,惊见那辆军车斜悬峭壁,五名枪兵全都摔死了。
  一路上,时有军马跌落山谷,哀鸣不息。逃到福建建瓯,高秉涵跛行桥上,耳边子弹嗖嗖飞过。桥东国军高喊:“小朋友,赶快跑过来,快,快,快!”追到桥西头的解放军则高喊:“兄弟们投降吧,你们已经无路可逃啦,放下武器吧!”高秉涵连滚带爬刚到桥东头,大桥就被炸断了。
  在福建龙岩白土镇扎营时,一个从江西玉山抓来的挑夫逃跑被抓,枪毙之前突然声嘶力竭地高喊:“妈妈,我对不起你!妈妈—”这一声“妈妈”,撕碎了高秉涵的心,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母亲,妈妈还在家乡盼他回去呢。
  海峡相隔思母哭干眼泪
  “所有的颠沛流离,最后都由大江走向大海,所有的生离死别,都发生在某一个码头—上了船,就是一生。”这是龙应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封底的一段话,说尽了那个大时代的真切细节。
  日夜晚,解放军登陆厦门,大批撤退的军队和军眷仓皇逃向厦门东南海滩。高秉涵也被裹挟在人流中,争抢着冲向海滩,等待运兵船。
  黎明时分,两艘可载万人的登陆艇停泊海边,数万溃兵和军眷潮水般涌向大船。挤倒踩踏死伤者不计其数,层层堆积的尸体成了临时的浮桥。高秉涵被人群推挤着靠近了登陆艇门沿时,右脚鞋子也被踩掉了。一个士兵用枪托压在他的头顶上,试图从上面踩过去。危急时分,一名军官一拳打掉枪托,竭力将高秉涵推举上船。回头望,才发现救命恩人是曾驻守菏泽的541团中尉军官李庆绅,李的妻子是高秉涵邻村人,之前大家早已相熟。他们一起登上了109号登陆艇,而李的妻子和不到一岁的女儿则登上103号登陆艇,同样平安到了台湾。
  然而不幸的人,却不在少数。冲向海滩的途中,被踩踏致死的,没有来得及上船被追兵射杀的,甚至还有刚爬上门沿却遭遇铁闸关闭,被切掉脑袋切断手脚的。登陆艇上人满为患,海滩上依然有无数人拼命往上冲,甲板上的士兵冲着船下继续涌来的人群开枪,岸上的士兵见求生无望,愤而朝船上开枪,死伤又是成片。
  日,高秉涵随军到了台湾,刘汝明的部队却被编散。年幼体弱的他未能被编入新军,顿时流落台北街头。为了一口残羹冷炙,每日在垃圾堆,手持棍子与狗抢食。
  新年到了,到处燃起鞭炮声,14岁的高秉涵独自跑到山顶,对着祖国大陆方向,一声又一声呼喊着:“娘—娘—”喊到嗓子哑,哭到泪水干。
  晚年的高秉涵身高175厘米,体重80多斤,两个眼窝深深地凹陷下去了。几十年来,每每想念母亲,都要嚎啕大哭,或者深夜啜泣。“小时候喝过的黄河水,都变成眼泪流出来了。”
  高秉涵最钟情元曲作家马致远的《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我出生在书香之家,成长在离乱岁月。颠沛流离的时代,当悲情时光翩然走过,给我留下的是血泪的经验,淬砺的智慧,伤痕累累的灵肉与感恩的心,也留下了喜怒哀乐,生离死别。”高秉涵说,马致远的这首曲子,正是他自己一生的写照。回忆往昔,眼中依旧泪光闪闪,内心总觉得酸楚阵阵。因为他受尽了人生的苦难,尝尽了世间的折磨。
  “不曾长夜痛哭的人,不足以谈人生。”高秉涵的这句感慨,被曾经采访过他的央视记者柴静引为博客标题后,感染力之强,以致被很多网友借用为签名档。人们对高秉涵的悲辛经历深感同情,也对其伟大义举更为感佩。
  思乡成了一种病
  在台北街头流浪时,高秉涵偶遇家乡小学校长李光学,她的丈夫张文光曾任菏泽县长,到台湾后在建国中学任夜间部主任。1952年夏,在张文光夫妻的劝勉与帮助下,高秉涵考入建中夜校。因学校只收有流亡学生证明的,一路辛苦带来的菏泽简易师范初中部的录取证明书成了关键之物。白天帮人洗车,打杂,晚上继续念书,吃发馊的盒饭。就这样,他一路坚持到高中毕业。1958年夏,高秉涵参加军事六院校联合招生考试,考取了军法学校法律系。
  日,高秉涵乘船抵达金门,刚从法律系毕业的他,通过了法官考试,此番是被派到金门担任审判员。而14年前的日,他正是从厦门撤到金门,然后转到台湾岛的。再入金门,思乡之情涌上心头。
  1964年,金门岛上发生一起士兵逃亡案,经轮派高秉涵负责审理这件逃兵刑案。逃兵是厦门人,父亲早逝,母亲半身不遂,作为家中独子的他靠打渔为生。1949年的某一天,他出门为母亲买药,竟遭国军抓了壮丁。1964年他随部队驻防小金门,每天遥望一水之隔的厦门。一天夜里,他携带一个汽车轮胎偷偷渡海。黎明上岸,以为到了厦门,遭国军抓获,才知游了一夜竟因迷失方向而游回金门。
  依军事法令,敌前逃兵,一律死刑。审判中,逃兵自陈因为思念母亲才铤而走险,军事法官高秉涵当即泪如泉涌。“换作是我,假如海对面就是菏泽,我比他逃得还快。”尽管是执行公务,但毕竟充当了“探母有罪”的杀手,高秉涵至今不能释怀。“我是含着泪,写完对他的判决书的,死刑。”行刑前,他劝逃兵喝下一瓶高粱酒,“枪决时,犯人已经烂醉,这样会减轻点痛苦。”
  高秉涵答应逃兵,有朝一日,把他的骨灰带回厦门,还给他的妈妈。1987年海峡两岸开放探亲,高秉涵第一件事就是去厦门寻找当年那个逃兵的母亲。然而,革命大潮冲洗过后,地名变化,村庄消失,过往的一切都已无迹可寻。
  这桩逃兵案,深深地击痛了高秉涵内心最脆弱的地方。每次想到家乡,想到自己的母亲,都会痛哭流涕。因为少年逃难时的饥荒病痛,他一生都没有吃胖过,到老都是单薄瘦削,两个眼窝因为常年哭泣流泪而凹陷下去了。
  1979年,高秉涵通过美国的朋友,辗转寄出一封家书。然而,后来才知道,此时母亲已经去世一年了。回大陆探亲时,家人告诉他,母亲常年思念担忧他,每逢除夕年夜饭都会多摆放一副空碗和筷子,说等儿子回家吃年夜饭。言毕老泪纵横,离席长哭。直到临终咽气前,母亲都在呼唤着“春生”(高秉涵的乳名),最后是睁着眼死的。
  点亮老兵亡灵回家的路
  高秉涵做执业律师,收入高时一月过百万,但他一直艰苦朴素,从不浪费。积攒的钱,捐给家乡菏泽,修公路,建学校,接济穷苦人家。
  高秉涵的家里有个地下室,那里有他父母的塑像和母亲的遗物,还有很多坛生前委托他带回家乡的老兵骨灰。这些骨灰的主人和他一样,都是年少时逃难到台湾,日夜想家却无法返乡,他们生前常说,活着不能衣锦还乡,死了也要魂归故里。可是,帮这些孤苦老兵把骨灰运回老家,却没有多少人能做得到,只有高秉涵,二三十年来,一直坚持带骨灰坛回大陆。山东、河南、安徽、湖南、甘肃,一百多位老兵的骨灰,都由他抱着返回故土。
  日下午,山东菏泽某宾馆,73岁的巨野县独山镇魏集村民王学君扑通跪在高秉涵面前,接过她父亲王长海的骨灰坛。“爹,您终于回来啦!”没有菏泽旅台同乡会会长高秉涵不辞劳苦地抱来这个骨灰坛,每年清明节王学君还得在十字路口烧纸钱。如今,父亲魂归故土,终于可以安葬祭奠了。
  类似的场景,太多太多了。每个老兵的骨灰被带回家乡后,他们的后人都会给高秉涵磕头跪谢。“我不需要他们磕头,不需要感谢,我就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承诺,把这些老哥哥们带回他们的家乡。”在台湾退辅会的名册上,一百多个老兵名字后的联络人是由高秉涵签字的。
  高秉涵获得台湾2012年度最值得尊敬的“点灯”人物奖,他在获奖致辞中说:“在这个世界上,我已走过78个年头。每在夜阑人静时,总觉得人生坎坷,去日苦多,往事历历,不堪回首。如果有人问我:难道你一生都没有得意的事吗?我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曾背着上百坛老兵的骨灰回到他们的老家,点亮那些孤独老兵亡魂回家的路,帮助他们完成宿愿,魂归故土。这是我在人生旅途上最感到心安理得的事。也让我的人生,有机会发一点光,照亮那些需要光的地方。”
  高秉涵告诉记者,在两岸开放之前,独居台湾的老兵们,都认为这一辈子已经没有希望再回老家了,越是没有希望回家的游子,也越是想回家,所以思亲思乡之念也与日俱增,都好像患了思乡症。
  旅居台湾的乡亲老兵,最迫切的共同心愿,就是在活着的时候,希望能够早日回到老家看看,如果不幸死在台湾,也希望有个叶落归根,魂归故土的机会。高秉涵就是在孤独老兵这种心灵的付托之下,于两岸开放后,开始背着乡亲老兵们的骨灰坛回老家的。
  面对上千人的演讲中,高秉涵说,“过去,他们牵着我的手,从家乡逃到台湾。现在,我抱着他们的骨灰从台湾回到家乡。这是回馈,更是感恩;这是义务,更是责任。”他这一生,因自幼远离父母,没有机会尽孝,但却和这些乡亲老哥们的骨灰坛结了缘。
  谈到中央电视台评选的201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高秉涵说,他很高兴有这么多人关注台湾老兵,最后入选不入选“十大人物”并不重要。他只想通过这种方式,做一个为社会尽孝的人。
  分类: |
|   2012,末日飘然远去
  文 /宋慕新
  世界离我越来越近,我离世界越来越远。
  在随波逐浪的大时代,谁可以抽刀断水,孤帆逆流?
  光影斑驳的乱世里,我们有点骑虎难下。
  巴以冲突的仇恨,一直没有消弭。开斋节里,巴勒斯坦儿童玩起枪战,黑洞洞的枪口,瞄准了孩子,瞄准了明天。两个民族之间的仇恨,代代相传,太多太多无辜的生命,因此魂归黄泉。停止战乱,共筑和平,不再是一个地区的事情。全世界,每个人,都责无旁贷。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枪械是杀人的利器。即便没有战乱,对于孩子,我们依然不能让枪支吞噬他们纯净的心灵。
  离平安夜还有十天,美国康州桑迪胡克小学的枪击案,再一次震惊世人。华盛顿国会大厦为此降下半旗。白宫外,民众举行烛光集会,悼念遇难者,呼吁控制枪支。
  末日已然过去,灾难依然降临。
  当春风荡漾在北叙利亚的河畔时,3月10日,受重伤苏醒后的当地妇女掩面而泣,她的家,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都在叙利亚军的炮轰中化为灰烬。
  当人们在炮火中奔逃,在枪声里哀悼时,俄罗斯的女朋克乐队却因在教堂门口高唱反对普京的歌词,而被控犯了俄式“流氓罪”,身陷囹圄。一位俄罗斯表演艺术家为了表达自己的声援立场,居然用针线缝住了嘴巴,讽喻当局暴力封口。
  当枪炮被人们在臆想中贴上封条后,另外的灾难又接踵而至。
  6月3日,尼日利亚一架客机在拉各斯机场着陆时撞楼坠毁,153人遇难,至少有6名中国乘客,另外地面至少40人丧生。尼总统随后宣布为遇难者举行3天全国哀悼。
  10月30日上午,飓风“桑迪”登陆美国新泽西州,113人丧命。海边的游乐园惨遭摧毁,过山车浸泡在海浪中,除了惊恐的余音未绝,往日孩子们的欢笑已经消失。
  生命本身就是人类的权利,好好活着就是最大的尊严。就此而言,哪一种死亡都是遇难。
  在浪漫的法国,社会党候选人奥朗德演讲中遭遇一个妇女的袭击,她的武器是面粉。或许,如果她不被赋予表达反对的权利,这些面粉就只能在厨房变成面包,喂饱一个个麻木不仁的旁观者。
  权力是最好的春药。感动过千百万人的山楂树,已经切换成邻院簇拥的红柿子。年轻寂寞的心,风吹草低,蠢蠢欲动。在泪水流淌的欲河里,游弋着丰乳肥臀的美人鱼,只等一个人,供他捕捞。
  否极泰来,不仅仅是中国人的定律。阴阳和合的世界,除了悲观和眼泪,别忘了,人类还有梦想与光荣。
  热爱歌唱的,都是热爱生活的。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创造商业奇迹的秘密,其实就是为年轻人打开了梦想的出口。7月27日,伦敦奥运会开幕,绚丽的焰火表演,全球聚焦。人类的正能量,一直在喷薄,人间的好声音,一直会唱响。
  镜头摇移。瑞典皇家学院的讲坛上,莫言的演讲,感动了无数人。母亲的挨打,让他记住了伤害。幸运的是,来自高密东北乡的土娃子,是个沉默的珍珠贝,他把伤害变成了珍珠。
  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喧嚣不息,希望不死。
  末日已然远去,春天正在苏醒。我们要做的,只是守住或远或近的幸福念想。
  1.日,加沙拉法,巴勒斯坦儿童开斋节玩枪战。
  2.日,美国康州校园枪击案发生第三天,民众哀悼活动持续。该事件死亡28人,含20名儿童。
  3.日,叙利亚妇女艾达伤心地痛哭起来。她在叙利亚政府军的炮击中身受重伤,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则不幸遇害。
  本版图片IC CFP
  1.日,俄罗斯圣彼得堡。艺术家PyotrPavlensky将嘴缝住表示支持因“朋克祷告”活动被普京政府刑事羁押的PussyRiot乐队的3名成员。
  2.日,法国巴黎。法国现任总统萨科齐的竞选对手、社会党总统候选人弗朗索瓦&奥朗德(FrancoisHollande)在一次演讲中遭到一名妇女的面粉“袭击”。
  3.日,美国华盛顿。白宫庆祝复活节,奥巴马与退役球星比试篮球完败,趴在地上做俯卧撑。
  4.日,著名作家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在他的家乡山东省高密市,召开第二次发布会。
  5.日,西班牙北部城市阿斯图里亚斯,数十名消防员一丝不挂,走上街头进行示威游行,抗议政府新一轮的紧缩措施。
  6.日,尼日利亚一架客机在拉各斯机场准备着陆时坠毁,撞上一座两层楼房,机上153人遇难,至少有6名中国乘客,另外地面至少40人丧生。尼总统随后宣布为遇难者举行3天全国哀悼。
  7.日,美国新泽西州海边高地,被飓风“桑迪”摧毁的海边游乐园。
  8.日,极寒天气席卷欧洲,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一名妇女透过结霜的公共汽车玻璃窗向外眺望。
  9.日,两名巴西土著人用弓箭指向一架警用直升机。大约300名巴西土著居民聚集在亚马孙河附近一座正在施工的水电站,抗议工程破坏了他们的坟场和狩猎场。
  本版图片IC CFP
  1.日,缅甸民主领袖昂山素季在夕阳下的剪影。她刚抵达离仰光约50公里的一个叫Thongwa的村庄,在竞选集会上讲话。
  2.日,加沙,一名巴勒斯坦男子亲吻去世亲人的手。
  3.日,在越南举行的第九届亚欧首脑会议开幕式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日本首相野田佳彦擦肩而过。
  4.日,孟加拉国东北部城市坦盖尔,17岁的妓女Hashi在位于Kandapara贫民窟的妓院内拥抱“丈夫”。
  5.日伦敦奥运会,透过火炬的跑步者。
  本版图片IC
  分类: |
|   2013:心在,希望在
  文/ 宋慕新
  今天,201314—爱你一生一世!
  天下有情人都在盼着这一天,要开口,要表达,藏在心底的种种爱。
  只要有爱,就有希望。
  爱的土壤最有能量,平安、健康和快乐,撒下种子,就会落地生根,茁壮成长。
  手握莲花,心有净土。
  一灯能灭千古暗。神性的烛火,可以照亮浓黑的夜空。
  在爱情面前,大胆开口,勇敢承当。学会包容,才能学会爱。
  在幸福面前,离弃孤绝,不求卓越。回转头来,试着做一个普通人。
  心打开了,夜色也就退去了。冉冉升空的孔明灯,不再传递攻防的情报,而是点亮快乐与希望。
  德国杜塞尔多夫的摩天轮前,在新年到来的时刻,那些真心相爱的情侣们,丢掉严谨与刻板,随时随地,深情拥吻。
  可以冬泳的冬天不是冬天,可以克服的困难不是困难。我们不谈人定胜天,我们尊崇和谐自然。加拿大的“北极熊”冬泳过年,“伦敦眼”的焰火表演,年年都是亮点。他们并非没有烦恼,他们亦非没有困难,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难敌《泰囧》屌丝逆天。
  大笨钟下,周杰伦唱着:“只是脑袋还不清醒,其实还爱着你,其实还想着你—请你别太得意。”
  在美国时代广场,把你的心愿写下来,把你的祝福写下来,这项热闹非凡的撒彩纸活动,可以将最美好的愿望抛洒上天,神在那里等了2013年,要帮你实现。
  美丽的青岛五四广场上,零下九摄氏度的曙光里,迎接新年的年轻人,用光绘的手法,写下“我要幸福”。
  我在,心在,幸福在。
  威尼斯的人们,不怕水深,他们正爱得火热。爱生活,爱世界,爱自己。
  新年来了,可以不必恭喜发财,但是,一定要祝福朋友们:平安,健康,快乐!
  再好再坏的过去已经过去了,再好再坏的未来尚是未来,真正属于你我的,只有现在。
  心在,希望在。爱在,幸福在。
  活在当下,相信未来。
  1.手拿荷花的孟加拉少年。
  2.除夕夜,斯里兰卡一名僧侣在为来年祈祷。
  3.日晚,2013年武汉元旦迎新灯光焰火晚会在武汉万达中心上演,数十万民众在长江两岸观看焰火表演。在晚上9点30分结束焰火晚会后,兴致勃勃的年轻人在汉口江滩上燃放孔明灯许下对新年的愿望。
  4.日,德国杜塞尔多夫的摩天轮前,一对情侣在新年到来的时刻拥吻。
  5.加拿大跨年习俗:“北极熊”冬泳迎新年。
  6.日,英国伦敦,在大笨钟与伦敦眼每年举办的新年焰火表演永远是伦敦跨年活动的亮点之一。
  7.美国纽约,TV电视演员AllisonHagendorf在时代广场参加撒彩纸活动的彩排,彩纸上写着人们的新年愿望。
  8.日凌晨左右,山东省青岛市,为迎接新年到来,五四广场上,岛城几名年轻人用光绘的手法,写下“2013,我要幸福”。
  9.日,威尼斯圣马可广场,人们庆祝新年到来。
  本版图片 IC CFP 供图
  分类: |
|   泉畔慢时光
  文/宋慕新
  城里的月光,挥洒如水,洗不去,喧嚣遗落的尘世恩怨。
  总嫌自己辜负了好时光,却不知,魔幻的城市,像一片苦海,随波逐流,终究无法上岸。
  直到有一天,你来这里——广东南昆山,白水仙瀑前——才发现,仁慈的上天,早已在广州北部的丛山里,藏了一个世外桃源。
  和煦的晨光,让窗外连绵起伏的群山有了生机。
  鸟儿们欢愉地歌唱着,飞向群山。
  露台上,凭栏远眺。
  白云,青山,如纱,如画。
  清新,空灵,如梦,如幻。
  一夜的深度睡眠后,每一个细胞都开始苏醒了。
  班得瑞的《晨光》,隐约浮上耳畔。
  进入白水寨景区,拾级而上,一路走近白水仙瀑。
  崖下石径边,望瀑台上,游人赞叹着造化奇观。
  民间传说,八仙之一的何仙姑,即是在此成仙飞天的。她那一袭长裙,化作白瀑,虽是飞流而下,却如扶摇直上。
  小憩之后,开始了悠闲的下午茶。
  品着芬芳四溢的香茗,听着山间虫儿吟唱。那个喧嚣的都市,终于被抛在身后。
  迷离之中,恍若微醺。
  怡情于如此绝美的山水之间,一杯茶,竟然也能将人醉倒了。
  黄昏时分。山间的风,拂过你的眉梢,拂过你的头发。
  在佛缘泉边,遥望对面仰天的卧佛。如歇息,如沉思,如禅静。
  潺潺的泉水,恰似一首流淌的偈子,充满了禅意和机趣。
  温泉之温,温润如玉。白水之泉,消融尘劳。
  肉身不再沉重,心灵不再忧闷。
  五行之泉,循阴阳之道,依生克之理,入浴知时,运气守位。
  森林私密温泉,小用康体,大用祛病,至用则为安养身心,慰藉性灵。
  在出世之道上,让心闲下来。深谙虚空妙有,方可无为而无不为。
  山里的夜,静到空寂。
  没有车马喧闹,只有泠泠清泉相伴。背景音乐一般的流水声,恍如久违的催眠歌谣,在舒适柔软的床垫上,尽情舒展。夜幕如纱,轻掩着你的甜美梦乡。
  深度睡眠中,融入环境,宇宙波穿过身体,白天耗散的能量得到充分的补充。
  度过静谧的夜晚,迎来清新的黎明。
  一盏羹汤,几样餐点,却可尽享原生态美味。
  身体的安舒,心灵的清爽,灵魂的澄明。
  在这里,身心灵高度融合,时间也慢了下来。
  天人合一中,收获的是最放松的休息,最合理的养生,最诗意的栖居。
  分类: |
|   高考,走不出的幽深胡同
  (一)外甥的高考
  今天,大外甥在远离家乡数百公里的山东寿光参加高考。
  与传统的高考移民不同,他没有选择到新疆、甘肃、宁夏,去大西北的风险越来越高了,除了考前借户口花钱又麻烦,入学后四年都要提心吊胆,明明是自己考上的,也不乏被人举报而中途退学——因为使用了别人的户口和姓名。去年高考失利后,在一位老师的组织下,他和部分同学一起,把自己的“高四”空投到寿光。据说,那里“教育质量”更高,管理更严厉,升学概率更大,最让人安心的,可以用自己的户口和身份复读与高考,不必冒险假扮别人。
  前几天,打电话给大姐,问外甥考前的情况。大姐说,家长不过去的,都是老师带着他们去考试,考场附近的宾馆也都找好了。电话里,大姐颇感欣慰地告诉说,外甥去寿光复读后,“觉醒”了,知道学习了,追悔当初在鄄城没有下苦功时,还自骂“不是人”!
  电话这头,我无语了。寿光那个不知名的学校,到底是个怎样神奇的地方,能让原本英俊潇洒的外甥幡然醒悟,痛骂自己“不是人”?
  听侄女讲,外甥在鄄城一中读书时,因为魁梧帅气,篮球打得好,迷倒一群小女生。经常有姑娘给他写情书,送秋波,献殷勤。时不时还能在桌洞里发现美味的早餐或零食,那些五迷三道的女孩子,一心想着外甥,追逐他,迷惑他。
  我想,这有什么错吗?作为一个男生,能让这么多异性为之倾倒,真是令老舅羡慕不已。当年,我在一中读初中时,个矮人痞,成绩奇差,只有暗恋姑娘的份,哪有女孩子向我抛过一个媚眼啊?!
  然而,事情坏就坏在分心上。劳教所是少年犯的修理站,高中则是小良民的集中营。在那里,青春残酷,暗无天日。稍不专注,成绩就会滑下来。在以分数为命根的地方,桃花劫,差等生,基本就等于判了死缓。于是,2011年高考失利后,外甥选择了“越狱改造”。
  寿光,我只知道那里是大棚蔬菜之乡,整个东亚甚至更多的国家地区,都在吃他们的菜,没有想到,居然还藏着一个严如西点的高四改造班。
  网络不停跳出小窗口,头条标题是“915万人赴史上最严高考”。提要说,一旦作弊,将三年禁考。我没有点开看详情,不想看。
  前几年,外甥说想考军校,当军人。我不太赞成。不是反对牺牲,怕当炮灰。我相信,当民族再陷危亡时,妇孺童叟,皆为战士。因此觉得,为短政治去做牺牲的准备,对不起人生。
  大姐说,不管考什么学校,能走就走了,不想让他再复读下去了,压力太大,贻害无穷。
  外甥是理科生,不知道他此刻正在考场,接受何等非理性的怪题刁难。从取士科举,到产业高考,题目是越来越难,用处是越来越小。不过,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想逃离黄土劳改,到城市里接受都市折磨,尤其是准备跻身公务员行列浪费国家粮食,还是要参加高考的。
  外甥,祝你好运呐!
  (二)我的高考
  1995年,我高二,替人参加高考。481分,替考新生中,这是最高分。菏泽师专录取了那个被我替考的老同学,后来还替他去报到。替考,高考移民,买卖录取通知书,在我们老家,是人尽皆知的,不算秘密。可惜的是,那年查得严,入学之后那位同学又被清退出来了。
  1996年,我自己高考。理想好大,大得像个基因突变的大鸭梨,压迫得我的小心灵几乎窒息。考场上,监考老师是一个同学的哥哥的同学,买通后,那个同学就坐我旁边,说好要抄我的答题卡。我碍于情面,不乐意,也只能半推半就。
  结果,答题卡被同学拿走后,巡场督察团来了,尽管没有发现,但我却心跳突然加快,心神不宁,意念凌乱,严重影响了水平发挥。尖子生马失前蹄,我成了令老师痛心的反面典型。
  结果出来后,被青岛建工学院录取,还是初次实验开设的文科会计专业。毫无疑问,都知道我不可能去上的,来买录取通知书的踏破门槛。后来,经同班同学介绍,4000元低价卖给了郓城陈坡的一个人。那时,4000元依然可以在农村建三间大瓦房。当时的行价,一般都是6000元。
  买走我录取通知书的人很高兴,因为我们两个长得比较像,省去制作“二合一”照片的麻烦了。现在说起来,其实就是简单的PS,但当时,照相都是有底片,比现在技术差远了。
  暑假像刑期一样,漫长,黑暗。我很落魄,父亲更是丢了魂一样。他当年成绩优异,因为成分不好不允许考试,抱恨终生,只好把考取功名的大愿寄托在我身上。为了父亲开心,我甚至都在床单上写着“鄄城一中——北京大学”。明知道自己考上北大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至少让父亲的美梦多做一天。
  1996年,是先填报志愿,后出成绩。我报了山东大学国际政治专业,想当全世界的大官。摔了个大跟头后,只好乖乖去复读。新生班的教室在楼房里,复读班则要穿过操场,在那一排砖瓦平房里,像农场改造,一看就知道是另类。不剃胡子,不理发,穿衣邋里邋遢,一群高四复读生,真像荒山野人般,苦哈哈地一遍又一遍啃着烂乎乎的破教材。
  大学入学的日子到了,看着金榜题名的同学兴高采烈地准备行李,奔赴各个城市各个大学,我也终于濒临崩溃,要疯了。我能感觉到,再在高四复读班多呆一天,我的下场只能是被送进疯人院。那个时候,学校每年培养一个北大生,每年也至少有一个高三学生精神失常,发癫疯狂。
  一个高三男生,突然光着屁股从宿舍窜出来,跑进教室去学习,他还有一个题没弄懂。被人围追堵截后,送回家,务农。另一个男生,晚自习时突然大笑,然后一路跑下楼,抱住正在巡视的吴校长,大叫:“校长校长,你感觉到我的温暖了吗?!”随后被家长接走,调养,务农。还有一个男生,突然精神失常,被迫退学,回家,务农。
  农村里,那些戴着近视镜锄地的小伙子,是农民中读过书却没有考上大学的,也是最受奚落的。家乡人自有一套歪理邪说,你没有考上学,没有吃国粮,还戴着个眼镜,装什么有学问啊。不戴眼镜吧,锄地看不清草和苗,见了婶子大娘看不清谁是谁,喊错了又被骂白上这么多年学,连婶子大娘都分不清。这样的落魄书生,说媳妇也成老大难。
  所以,只要戴了近视镜,你唯一的出路就是考大学。
  我怕自己疯了,父亲也跟着疯了。于是,半夜三更大哥开农用机动三轮车带我和另外几个人去郓城,找到买我录取通知书的那户人家,想要回来。他们全家都凌乱了,高高兴兴准备好行李,要去青岛上大学呢,突然半夜杀来了一帮人。几经周折,通知书要回来了,钱也退给他们了。我的杀手锏是,如果不还给我录取通知书,他们也上不成学,因为我已经给学校发“传真”了,说自己的通知书丢了。“传真”两个字把他们吓坏了,以为是什么高科技。其实,那时我也不太懂传真是什么,以为是很厉害的手段。
  大哥送我去青岛,坐轮渡到黄岛。大船驶入雾气茫茫的胶州湾,一边心旷神怡,一边五味杂陈,凭栏处,真想一头跳到海里算了。青岛的经济管理系会计专业读了三个月,就又受不了了。高等数学,复式记账,国际金融,都是我最不喜欢的。每天一大早跑步到金沙滩,面朝大海,呼喊,在沙滩上,用贝壳当笔,写长长的诗。
  既要背水一战,又不想破釜沉舟,于是,找了个最好的借口,休学,继续回炉复读。为了确保院系书记批准我休学,可是费了不少心思,最后还行了贿。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送礼,从大地商场买了一大堆东西,装牛仔包里,寒冬的清晨,咣咣咣敲开书记家的门。砸门声里,她惊慌失措地穿着毛线裤出来,我挤进屋,二话不说,一股脑将那些小东西倒了她家一沙发。烟酒糖茶,油盐酱醋,瓶瓶罐罐,小饼干,方便面,圆珠笔,指甲刀……简直就是刚刚打劫一个小卖部归来。书记惊呆了,忘记了自己毛线裤上还有个洞没来得及补呢。
  事后很多年,回想起这次霸王硬上弓的神奇行贿,肺都快笑喷出来了。我不知道我当时为何要买那么多乱七八糟的小东西,难道有谁告诉我书记家缺这些玩意吗?
  终于成功休学了,不敢回老家,先是去临沂一中,复读一个星期,因为听不懂方言,又被迫回到八百里之外的鄄城一中。
  为了高考而学而记的东西,一旦考试完毕,就会迅速忘得一干二净,这或许是出于自我保护的一种本能吧。重回高四,照例受到老师们的欢迎,谁都愿意接受一个对升学率有帮助的分子。
  复读的日子,残酷,压力,暗无天日,一样都不少。
  高四最大的亮点,是班里有一个美女,外县过来复读的。叫什名字,忘记了,只记得很美,静美,幽婉,清雅。一次,她在课堂上晕倒了,被紧急送到医院。事后,班主任马思远老师貌似潇洒地透露了八个字:月经来潮,流量过多!
  从那以后,我格外关注美女的经期,看她哪天是否又要晕倒,我好趋前扶携。高四又毕业了,美女考到哪里,我一点都不知道,我自己则考入了山东师范大学,知道考分和录取线后,我立即去青岛办了退学手续。
  四年啊,四年,好漫长。我都不知道怎样打发大学时光,好在第一学期就有一门专业课不及格,50多分的成绩及时地提醒我,适当的时候,还是要学学习,背背考试题的。整个大学期间,我似乎只记住了不及格的那门中国古代史的名词解释题——鱼鳞图册。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写文章经常引用这个词,尽管至今我都不清楚它是啥意思。
  大学毕业很多年了,做春梦的青春期,早已远逝,但是做噩梦的日子一直没有结束。噩梦主题,除了被狗追咬,就是复读与高考。
  梦里,我明知道自己已经上了大学甚至大学毕业了,但却又回到中学,为了家族的光荣,为了这个为了那个,准备重新考一个更好的大学。要命的是,偏偏门门功课都很差,似乎再努力也考不上。最可恨的是,我甚至回炉到初中,开始了为期6年的漫长改造,并且,和每一次噩梦相同的是,我成绩好差,差到绝对不可能考上任何大学。
  参加工作后,每次遇到压力,就做关于复读与高考的噩梦。
  我想,这辈子我都很难走出高考的阴影了。它像一个幽暗的邪门胡同,月黑风高,没有路灯,七拐八拐,每一次前进,都让自己的脚步声吓得胆战心惊。
  如果让我给高考写个评语,那就是:CTMD!
  分类: |
|   《去丽江疗伤》:丽江能否疗伤
  林少华
   丽江太有名了。可我没去过丽江。很想去丽江,却始终没去。因此丽江对于我是个梦。或许,是个梦更好。相比之下,梦醒时分往往令人惆怅不已。如此犹豫之间,读了宋慕新的《去丽江疗伤》。是啊,谁都难免受伤,伤了,去丽江疗伤——书名就很有吸引力。又是一个梦。
   起始我以为是作者编的十五个故事,后来得知,故事固然是故事,但不是编的,而是“卧底”得来的。实有其人,实有其事,实有其景,几乎每个都有彩照为证。如《丽江狐狸精》的主人公小秋就附有两张,一张团扇遮阳扬脸望天,一张腰身前趋低头弄花。既有当代女郎的张扬与洒脱,又有古之“狐狸精”的妩媚与温柔。
   “狐狸精”小秋来丽江疗什么伤呢?小秋生于南昌。在南昌读小学,在广州读中学,在澳洲读大学,暑假来丽江旅游,“被丽江之美惊呆了”。于是在挎包上挂一条狐狸尾巴,成了“丽江狐狸精”。其实她原本就是招蜂引蝶的“狐狸精”,初二早恋,上高中喜欢另一个男生,刚到澳洲就把初夜给了“黑龙江帅哥”。上大学有了住在悉尼富人区的北京男友,为他吃了三年避孕药,结果还是“拜拜”。从此她基本不再返回澳洲,自己经营客栈,开始在丽江“疗伤”,后来有了“心中的爱人”。她在诗中写道:“因为佛说,这一世,她还是你的妻,你们的情分还没有尽 / 我还是会等你,也许又是五百年,那我也愿意 / 六道轮回,我只求能在人界停留。因为,唯有如此,我才能与你相遇相知……”
   在这个故事中,“狐狸精”不断徘徊或往返于世俗之爱与丽江之美之间。而在世俗之爱接连破灭之后决定在丽江久住下来,并从丽江之美中发现了“心中的爱人”。那么,“伤”至此彻底疗好了不成?我以为很难肯定。毕竟是依然年轻貌美的“狐狸精”,不大可能超越世俗男欢女爱而为“心中的爱人”甘心等待“五百年”,能否等一年恐怕都是疑问。
   其他人也大致如此。十五个故事,十五个主人公。有情场失意的成功人士,有经商受挫的知识精英,有不甘于平庸的画家与歌手,有讨厌学校教育或父母看管的问题少女……。他们带着种种心灵创伤来到美丽的丽江。粗略计算之下,十五个人中至少有九个人不见疗效。究其原因——如《爱与寂寞》中的老乖所说——到了丽江也“还是要与人打交道,还是要作斗争”,完全与世无争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作为结局,《丽江病人》中阿炜自述颇有代表性:“我已年过三十,此刻一无所有,无家可归,蜷缩于丽江一家客栈。每天抬头望向纯净的蓝天,毫无表情,在微微膨胀的阳光里,思绪蒸发,只剩难以名状的伤痛与沉淀。”
   这是因为,“狐狸精”不止小秋一个,现代人十有八九都是广义上的“狐狸精”,都要被现实这个无边法力打回“狐狸”原形,最终以朦胧的泪眼注视自己来时不无兴奋的面容和此后踽踽独行的背影。但也不必为他和她惋惜和哀叹,毕竟丽江、香巴拉或香格里拉为其提供了一个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的驿站,供其暂且休整疲惫的身心,舔舐开裂的伤口。
   在这个意义上,读者从《去丽江疗伤》这本书中获得的,未必是疗伤的处方,而可能仅仅是疗伤的提醒或启示。作者宋慕新的可贵之处也正在这里。他以新闻人特有的警觉和行动方式告诉我们:我们的物质生活的空间一天天扩大,而精神家园却一步步缩小。起因和结果都在于我们拼命构筑的社会病了,或者莫如说我们本身病了,该停下脚步疗伤了——该去寻找和经营精神家园了。它可以是丽江,也可以是珠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也就是说,丽江在这里是精神家园的代称或缩影。静品全书,故事富于传奇,却又具有独特的现实说服力;文笔绵密幽婉,却又具有粗硕的质感和激情。虽然没有标明确定的出口,但已预设了指示出口的箭头——此外我们还能奢求什么呢?
  (《去丽江疗伤》,宋慕新著,时代文艺出版社2011年12月版)
  ----------
  林少华
  著名文学翻译家、专栏作家、村上春树作品中文译者,中国海洋大学日语文学系教授
  -------
  声明:林老师这篇文章尚未在纸媒发表,如有意刊登,请留言联系并付作者稿酬。
  分类: |
|   生活就在此处
  发布时间: 17:18:11
   | 时代周报 | 176期 | 评论 (0)
  唐昊(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
  《去丽江疗伤》中所描述的十几位因情感之惑而流落丽江的“病人”的经历,读来是那样的熟悉和亲切:他们流落丽江的命运、他们内心无尽的挣扎,所印证的恰是我们时代那些曾经坚信过什么东西的人的精神旅程—那不是个体之“病”,而是我们每个身处这个时代的人的集体之“病”。
  丽江会让人回归真实的生活、深刻的感受,原因也很简单—这个陌生人聚集之所把我们从日常生活中抽离出来,让我们依本性而表现自己。我们享受的其实不是丽江本身,而是我们自己内心残留的青春和激情。就像加缪所言,旅行剥夺了我们的隐身所。我们远离家人,远离母语,离开了所有的支撑点,被剥下了面具,我们浮在了自身的表皮之上。但正因为自己感觉到心灵上有创伤,我可以让每个人,每件事,都恢复奇迹的价值。
  很多旅行者是抱着找艳遇的心态去丽江,这样单纯的欲望追逐之旅其实是永远体会不到生活之美和旅行之美的。和这样的心态有所不同的是,我们书中的主人公大多是把爱情作为一种信仰、而不是一种普通的物质欲望来追寻的。在没有宗教的世界里,爱情也成为了信仰,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谁让爱情的救赎本性和宗教是如此相像呢。但反讽的是,越是真诚的信仰就越是带来更大的痛苦。丽江病人们比平常的人们更加指望爱情的救赎力量,但他们的经历却让人失望。如果爱情也不能成为人生的避难所,我们还能何去何从呢?
  丽江的病人们患的是社会病,而非仅仅个人际遇之不幸。像老板娘小秋命运的改变是因为与移民大潮的逆行;老乖的忧郁起源于对高考制度的反抗;还有更多的人是因为对于自由的追求、对于艺术的理想在世俗社会中屡遭打击而隐于丽江。如作者所言,他们所患的不是一般的病,而是“都市病”、“理想病”、“爱情病”。对于这样的病症来说,只有改变全部的生活环境才能救赎他们心灵的苦难。没有社会根基实实在在的改变,神马心灵鸡汤、传统文化都是浮云,即便是在精神上最给力的爱情忘我、宗教情怀最多也只能实现个体的救赎,而无法提供一个整体解决的出路。作为个体,在一个大时代里缺乏支撑内心的力量,就等于是把整个时代所产生的问题化为精神压力压在自己个人的感受上,当然是一种无法承受之重。他以为放纵一下就能够找回真我、得遇真爱,未免太天真了。
  在以往,作为个体的中国人可以依赖家族、权力作为自己精神的原点,并由此建构起内心的信念体系。如孝悌、忠君等价值,都是直接指向人类社会中的另外一些个体,而并不是超验的价值观—人躲在人群中而得内心平安。丽江反其道而行之,把这种无根的个人体验放大到了极致,反而破除了其他事物强加在我们心灵上的压力。
  所以,在丽江和现实的生活之间的夹缝里,那些为理想而受伤的人们勇于逃避的其实是自己在世俗社会中的自我形态。而这样一种远离真实生活的勇敢不过是再次印证了我们的懦弱罢了。丽江的“病人”们经常说:我不知道我自己想要什么,其实他们真正的意思是:我没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和争取我想要的。这才是他们的病根!
  旅行和爱情都不能完全治愈由时代所造就的疾病,所以很多人最终还是选择从丽江归来,回到由压力、由奴役所带来的安全感的世界中。是的,是奴役。权力和金钱对我们的腐蚀已经使我们的心灵发生了某种变异。我们痛恨这种外在的异己力量对心灵的奴役,但也同时依赖它。人总是说是要冲破牢笼,但人最终还是需要在内心有所秉持,完全的自由并不符合人性,所以又总是回到这个牢笼。
  所以,丽江是给我们痛苦的生活的一剂止痛针,而伤口依然是鲜血淋漓。我们都需要一颗强健的心灵,但这个旅行的落脚点为人们疗伤的方式其实并不健康。正是因为人人都是过客,所以才放得开,活出真实的自我。这种生活其实更多的是虚假。
  除非个体自由能够建立在更坚实的基础上,如人与人之间受制度保障的平等关系、对肆无忌惮的权力和权力崇拜的约束、因财务上的自由而真正脱离金钱的独立状态、人文主义教育、以及真正的宗教信仰等等,才对一个健康的心灵成长有所滋养。否则,即使我们原本有一颗活泼的、热爱生活的心灵,在现实的不间断的重压和缺乏可靠滋养的情况下也会破碎或者枯萎。
  那些最终选择离开丽江的人们,不知道他们的疾病最终痊愈了没有。但我想,他们的选择是对的。那些遍体鳞伤的心灵需要的不是旅行中的驿站,而是长久的精神家园。我们不需要生活在别处。生活就在此处,避无可避。与其逃避此处生活的现实而来到丽江,还不如勇敢地离开丽江,去改变真实的生活,让它更加适合那已经生长起来的人性。再坚固的现实堡垒终于能在每个个体沉默但持久的击打下轰然倒塌。那时候,我们才可以相约在这灰色的废墟上重建作为个体的精神家园。也是在那时,我们不但能救赎自己,甚至能救赎爱本身。
  《去丽江疗伤》
  宋慕新 著
  时代文艺出版社2011年12月版
  241页,32.8元
  分类: |
| 《去丽江疗伤》:治愈系的新病例
9:43:02 来源:山东商报 记者 张晓媛
  号称“艳遇之都”、“疗伤胜地”的丽江,每天都在上演着无数瑰丽故事。在流行“伤不起”、“治愈系”的当下,《去丽江疗伤》并非一部旅游指南,而是一部治愈系的“病例”——在这里,没有现实,只有梦幻。
  都市病、理想病、爱情病,是丽江病人们的主要症状。
  《去丽江疗伤》不是一部旅游指南,而是一部治愈系的“病例”,是一部传记式系列人物故事。主角包括歌手、画家、诗人、导游、商人、法官、教师、女研究生等。“这是一个新闻人的自觉写实,通过对逃离城市隐居丽江的各色人物访谈,重现他们为心灵松绑的挣扎情景,从其人生轨迹中发现命运转折的征兆与节点。在号称‘艳遇之都’、‘疗伤胜地’的丽江,剖析都市病、理想病、爱情病的‘患者’们,给仍在现代文明与都市苦海中孤独彷徨的人们提供灵魂自救的范本。”作者宋慕新说。
  前年和去年,网络上流行“伤不起”,今年已经流行“治愈系”。这并非偶然。朱德庸说“人人都有病”,宋慕新提到“患者”这个词,现代社会人们心灵上都有什么病?“在现代文明和城市生活中缺少幸福感的人越来越多。主流宣传往往暗示与现实相反的存在,如‘存款到XX,取款有保障’,那一定是这家金融机构曾因取款无保障而流失过大量客户。如不少地方评选最具幸福感城市,评出来的幸福城市往往是治安事件频发、黄赌毒流行的地方。这个就是悖论。人人活在悖论里,纠结久了,就病了。”
  “不用朱德庸说,我们也知道,如今‘人人都有病’。在社会剧烈转型期,随着资源、财富的急剧分化,整个社会结构已经被撕裂了。穷人愈穷,得了穷人病;富人愈富,得了富人病。尤其是占城市人口绝大多数的穷苦青年,已经无法安放他们愤懑且沸腾的小心灵。好在,尘世的出口,有黑暗也有光芒。”
  而那些逃离城市的人们,内心深处大多夹缠着无可言说的伤痛。“失意、失业、失恋的‘三失人群’,契合丽江的性格,而前来投奔。都市病、理想病、爱情病,是丽江病人们的主要症状。”在宋慕新看来,江湖上丽江被盛传为“艳遇之都”、“疗伤胜地”,这些称号不是没有道理,而是十分恰切。“背包独行的男男女女,邂逅于丽江的桥头或酒吧,不需要促膝长谈,只要一个眼神,瞬间即可抵达彼此内心深处。因为,他们久日封锁在钢筋水泥牢笼里,昼夜加班干着只挤奶不做爱的事情,再不出来发情与发泄,就真的要患上‘疯牛病’了。”
  2010年的整个夏天,宋慕新放下报社工作,请假三个月去丽江。他将这一切称为“自救”。
  在他“归隐”丽江的时间里,一直有朋友好奇地问,“你辞职了吗?没辞职怎敢请假这么久?”在很多人看来,中断工作是很难的事,因为要吃饭,要住房。房奴、车奴、孩奴、卡奴这四重角色,像四座大山,足以死死压住一颗沸腾的心。“我把生命的自由放在了第一位。再那样浑浑噩噩耗下去,我会死不瞑目。灵魂深处必须吸氧,必须换血。所以,我才不顾一切,以飞蛾投火的勇气逃离广州,扑进丽江。”宋慕新说。“当你在城市里无路可走时,记得去丽江。很多人,就是因为握住了这把最后的钥匙,才没有困死于钢筋水泥的牢笼中。”他眼中的丽江是都市病人的疗养院,是文艺青年的小天堂。“我们不是吉卜赛,却难逃漂泊的命运。生活总是在别处,于是不安分地寻找意义。好在,对于每一个前来投奔它的人来说,丽江没有现实,在这里,到处都是梦。”
  在丽江这颗解药的糖衣下,包裹着另一种毒药。
  宋慕新说,自己选择采访对象,并非纯粹凭感觉靠缘分,他有“三采三不采” 原则。“丽江当地人不采访,专门到丽江做生意的不采访,想通过采访出名或给自己客栈、酒吧、画廊等做广告的不采访。为了放逐生命到丽江漂着的,可以采访;故事曲折传奇的要采访;不以赢利为第一目的的生意人,也可以采访。因为,金钱永远是最诱人的,购买力比什么都有力。在这个远离都市、与滚滚红尘遥遥相望的高原边城,依然身心疲惫,像不觉死的鬼似的,在那里唯利是图,还有什么抢救价值呢?”
  《去丽江疗伤》里记录了15个人的故事。宋慕新印象最深刻的是艺术家阿泰的故事。“阿泰是个浪漫的、颓废的艺术家,过着让人上瘾的日子。白天喝喝茶发发情,晚上喝喝酒发发癫。”
  有人说,疗伤之地,不止丽江一地。还有阳朔,凤凰等。“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那些地方,只能算是和丽江一样,同属于古镇。对驴友们来说,它们都很美好,很值得逡巡,值得拍照留念。但是,丽江却有别于其他古镇,它已经是一剂解药,却在解救尘世病人的同时,喂给他们一粒毒药。因为,这颗解药的糖衣下,包裹着另一种毒药。它让你上瘾,让你眷恋,让你来一次就怀想一生,让你想它想得暗自痛哭。”
  2008年,宋慕新第一次到了彩云之南,到了玉龙雪山下。不被打扰的清静,无人起哄的独唱,流连忘返的出游,芬芳四溢的格桑花……一切如同梦境。“在丽江,看着头顶慵懒飘过的彩云,我知道,就是这里了。在束河住了几天,睡觉,发呆,晒太阳。每一个日子都高度悠闲,生命也就自然回归到本原。在丽江,天人合一。丽江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丽江,是一副永远凉不透的心药。”
  在旅游书泛滥的书架上,《去丽江疗伤》并不是同类。这本书关注的,依然是人,是都市病人。“严格来说,它是一本治愈系的书,专门给那些在现代文明与都市苦海中孤独彷徨的人们提供一个心灵自救的疗方。”宋慕新说。
  首印的数万册,已经基本告罄,在旅游旺季到来之际,那些为心灵放假,为精神疗伤的人们,却在四处寻找它。
  作者简介
  宋慕新,网名蒙面歌手,1976年闰八月出生于山东鄄城。2001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从事新闻工作,历多家媒体,做记者、编辑。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替天行道道难行,为民请命命何堪,遂寄情山水,参禅研易。
  寻梦丽江
  听许多去过丽江的人说:情陷丽江了!
  一段难忘而美丽的情感记忆,藏在心里的某个角落,偶尔翻出来品读,别有一番滋味。
  邂逅,成了去丽江的天大理由。
  有次,我在凤凰卫视窦文涛的节目中说:丽江的天空中弥漫着荷尔蒙的气息。不久,在丽江束河古镇晃荡时,遇到一位素不相识的人。他说,我听到你这句话,当天就放下一切,飞到丽江。他是个金融家。放下,到丽江去!
  ——孙冕 丽江雪山音乐节创始人、《新周刊》杂志社社长
  过去我们讨论理想,叩问心灵,忧心忡忡,一脸焦虑,却料不到时代的滑行已让这些统统失效。如今,人们对此的不屑溢于言表,连谈都不谈了,没时间,没心情。然而通过这本书,一个精神命题再次出现了,关于筑居和栖居,关于生存与生活。
  ——张清华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们的生活空间正一天天扩大,而我们的精神家园却一步步缩小。起因和结果都在于我们病了。这一点显然引起了新闻人宋慕新的警觉、沉思和忧虑,于是深入访谈,写了这部《去丽江疗伤》。静品全书,情节充满传奇,但却具有独特的现实说服力;文笔绵密幽婉,但却具有明显的质感和激情;书的最后尽管没有提供命运的出口,但却已冷静地暗设了性灵的方向标。
  ——林少华 著名文学翻译家、学者
  丽江的流“毒”弥漫在丽江的空气中,世人中“毒”已深。丽江,让那些中毒的人为她哭、为她笑、为她发呆、为她守望、为她生病、为她疯掉。为了丽江,许多人背井离乡,抛家别业,只为追寻灵魂深处让人战栗的感觉。我们都病了,为了丽江而病入膏肓,就像为了前世葬我的人而以身相许,义无反顾。
  ——和仕勇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局长
| 《去丽江疗伤》 书评之||东方早报:躲在自己的山洞里仰望星空
逃离北上广,逃离都市。
在现代都市,有无数的人,在钢筋水泥与冷漠的生活中挣扎,最后终于不堪重负,纷纷上演逃离剧。
苦海茫茫,何处才是人生的彼岸?
在都市人中流行的世界著名“疗伤圣地”中,赫然在列。当代都市作家宋慕新的力作《去丽江疗伤》,正是将这些形形色色从都市来到丽江的逃亡者们,作为写作主体。
心向往之而不得的东西,往往更具有吸引力。
我从来没有去过丽江,因此,当慕新兄的书稿发来后,我花了三四天时间,仔细阅读。奇异的是,在这个阅读即遗忘的时代,《去丽江疗伤》里的众多故事的主人公,他们的面容,却在我面前鲜活起来,宛如故人。
妩媚而又忧伤的“丽江狐狸精”小秋,女儿失而复得、得而复失的李江,海量的“江湖”老板小松,邂逅美女研究生的洛桑达瓦,桀骜不驯的香巴拉客栈主人“老乖”,爱上丽江歌手的姜凌,在人生谷底遭遇白马王子的可乐,阅历与头发一样长的画家马鱼,精通医术却难疗心病的行者王伦,厌倦打杀的带头大哥阿魁,起落沉浮的龙飞,拥有“洛丽塔情结”的阿炜,曾经辉煌、两次大难不死的黑马吴俊,沉默深邃又多才多艺的老于,油画家出身的歌手阿泰和古琴师蛛蛛,坚持理想弃绝俗流的画家马鱼……
在某种意义上说,《去丽江疗伤》是一部传记式系列人物故事,包括歌手、画家、记者、诗人、演员、模特、导游、商人、法官、教师、女研究生等。很多令人唏嘘的故事,正是影视编剧们挖空心思所要寻找的,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为我们提供了这些在现代文明与都市苦海中孤独彷徨的人们的范本。这些鲜活的故事,重现了他们为心灵松绑的挣扎情景,从其人生轨迹中发现命运转折的征兆与节点。
同时,在《去丽江疗伤》一书中,我们看到的丽江,并非仅仅是人们传说中的“艳遇之都”,宋慕新将丽江隐士归结为失意、失业、失恋的“三失人员”,而他们的病症,分别是都市病、理想病、爱情病。宋慕新不忘在书中发出召唤:当你在城市里无路可走时,记得去丽江。
令我感兴趣的是,宋慕新也是丽江病人吗?
一个人,在而立之年,暂别妻女,突然隐居丽江半年,他写了无数人的故事,而他本人身后,又有什么样的故事?
十年沉浮,当初做记者时欲为民请命,似梁山好汉一样替天行道的理想,遭遇到现实的消解。昔日富有理想的青年,不仅不能实现自我,反而背负四座大山,成为房奴、车奴、孩奴、卡奴。或许,宋慕新对于自己的要求太高。但是,以燕雀的眼光,永远无法理解鸿鹄的世界。少年已去,梦想却可以生根,当生根的理想碰触到坚硬的铁壳时,其痛楚,非外人可知。
于是,在一个夏天,宋慕新以飞蛾扑火之姿,逃离广州,投向了丽江的怀抱。而丽江,又多了一个理想病人。宋慕新曾经羡慕寺庙中的几条小狗,没有链锁,没有饥饿,每天自由地跑着,而在丽江的半年,宋慕新终于如愿以偿。他终于成为一条可以在丽江自由奔跑的小狗,过着“一天看一朵云”的生活。
做梦中梦,悟身外身。
众多丽江病人,俱成宋君笔下人物,而在我的眼中,宋君亦成了丽江病人,我虽未曾至丽江,但是,身处现代都市,我又何尝不是经常在理想与现实中挣扎与搏杀?
其实,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存在着一个小宇宙与大宇宙,人先战胜自己的小宇宙,才有无穷的力量,与大宇宙对抗。一方山洞,也就此成为另外一个世界。
遥望海天,岁月不居,最近几年,我遭遇到众多不平岁月,乃至被人追杀,生死悬于一线,又何尝不是因为自身修为不足所致?这两年来,我几乎停止了一切工作外的活动,退居自己的山洞里,独自仰望星空,以反思己过,并由此获得人生的能量。以小世界,来对抗大世界。
其实,现代都市中人,你与我,同是天涯病中人。在这个意义上说,《去丽江疗伤》的最大成功,即是能够让人感同身受,从而产生广泛共鸣。
人心是不待风吹而自落的花。
在《去丽江疗伤》一书中,宋慕新借日本法师吉田兼好的偈语提出了疑问:花落了,还会鲜艳吗?在丽江的青石板路上,落满了各种各样的花,那些都是受伤的心。
而花落了,仍然会开。
所以,某种意义上说,隐居丽江的人,他们不仅是在疗伤,更是在修行。为了明年的花更鲜艳,不惜枯萎成秋天的黄叶,化为来年的肥土。
自我放逐,然后获得新生,岁月流逝,不是时光的轮回,而是生命的涅槃。
罗天昊分类: |
|   倾听与倾诉:我们都是病人
   8:57:30 来源:山东商报
   丰鸿平 文
    我没有去过丽江,但我知道那是一个美妙之地,一个慵懒却又激情,狂野却又温馨的地方,一些人去那寻找爱情与艳遇,一些人在那寻找内心的宁静,一些人在那想忘却尘世,一些人只是去那走走看看到此一游。
    一直向往着丽江的我始终没有上路,我已足够慵懒也能约束激情的诱惑,虽然内心并不宁静但也确信丽江不能祛除甚至减轻烦恼。后来,我看到《去丽江疗伤》这本书,知道丽江最吸引人的地方是能够治病,重症患者们朝圣般来到丽江,不为艳遇而是为疗伤。
    处在青春叛逆期、自认为被父母和男友抛弃的少女、在欢场沉浮又想出淤泥而不染的少男、躲避黑道追杀或者在家庭、爱情中难以抉择的中年男人,以及众多有着这种伤那种病的人们,无法解决尘世的各种纠结,缝合内心的各种创伤,于是来到丽江,以时间为药,成为“丽江病人”。
    在《去丽江疗伤》这本书中我不知道这些病人是否已经治愈或者正在好转,与各种有病的人在一起,也就觉得有病其实是一种常态,这自然会让病人们觉得好受一些。而这本书的目的也并非是要论证此治疗方式的可行,而是要呈现他们寻求解脱的努力以及人生轨迹中的转折点。以“丽江病人”为名的这本书并不关乎医疗,而关乎人性与生命。
    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此书的作者宋慕新在我的世界里消失了。所谓“我的世界”其实是MSN的窗口,宋慕新在上面许久没有闪亮。我并不认为他是在生理上生病了,这个舞着棍棒的习武之人,曾短期出家习禅的居士,研易经读老庄的出世者,白面黑须,仙风道骨吸风食露,我觉得大概是不会轻易生病的。我觉得他可能是去了哪里的深山老林寻仙问道,直到他给了我《去丽江疗伤》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他是去了丽江,随意地在路上行走,寻找那些来丽江疗伤的人的故事。
    在这本书中我“发现”了一个我不认识的宋慕新,一个细腻而敏感的男人,放下刀剑与玄学,去撕开层层包裹的纱布,以记者冷静的目光去观察伤口,以巫师通灵般的能力去感受伤痛,以歌者通透的声音去讲诉故事——现在我似乎明白他的网名“蒙面歌手”的意义,他的第一首歌,却是为病人而唱。
    根据作者所述,在2008年时他曾到过丽江。在那睡觉发呆晒太阳,生命自然地回到本源,感受到天人合一。2年后他决定重返丽江,我猜测,这是因为他发现自己病了——心理上病了,和那些他在丽江遇到的人们一样。
    “当我还在大学逃课时,就已打定主意,要当个记者,替天行道,为民请命。”这也是作为新闻同行的我年少时的梦想,很多人和我们一样,“有新闻理想的那一天,理想就已经胎死腹中了,只有我不知道,还坚持让它分娩,经过一番痛楚之后,才发现是个死胎。”理想在破灭,现实却必须面对,在房奴、车奴、孩奴、卡奴面前,我们和他一样,悲观失语。
    他病了,和奔向丽江寻求解脱的“丽江病人”以及还在假装坚强的我们一样。但也许他知道,有的病一旦患上就不会被治愈,所以他去丽江不是为了治病,而是寻找、呈现那些有同样症状的人,以之为伴,相互舔舐。
    在各种成功学、励志类书籍占据畅销书排行榜的当下,《去丽江疗伤》大概不会受到抱持实用主义的人们的青睐。这是本写逃离的书,它没有教会人们如何治疗创伤也不以此为目的,在这本书里,读者看到一个个沉重甚至伤痛的故事后,会感觉到一些温暖:我并不孤单。
    也许有一天,我,和你,都将出现在丽江街头或酒吧里。那时希望我们能互相讲诉、聆听相似的故事。
  分类: |
|   问诊丽江:那些疗伤的孩子们
  马立明(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content//N.aspx
  图书简介
  作者:宋慕新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第1版 (日)
  平装:264页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开本:32
  ISBN:9
  内容简介:丽江是一首湿漉漉的诗,带着纯朴、清雅和绝美,从玉龙雪山飞流而下,蜿蜒流过你尘封已久的心,洗濯你的浮躁、倦怠、市侩和平庸。在丽江,抛开负重已久的都市生活,邂逅云淡风轻。15个隐居故事,与你共享眷恋丽江的私密心情。如果你愿意泡上一壶茶,静静聆听。
  -----------------------------
  第一次见宋慕新,是在一次公共讲座上。一位教授花3个小时阐述晦涩的理论,没有中场休息。在场的几位博士,全部坐得东倒西歪。但有一个光头的男子,前后没有换过姿势,一直以专注的眼神望着演讲者。后来,我知道了他的名字,宋慕新。
  那次我认定,他应该是一个真诚善良的人,相当尊重演讲者。我又被告知,他曾经研究过佛学,也相信他有梵心,定会在今生今世外,拥有自己的世界。这个判断并没有错,两年后,我拿到了他的新作,《去丽江疗伤》。
  《去丽江疗伤》一书,最难能可贵的是扎实的事例和白描的写法。为了完成这部作品,时为云南信息报《丽江读本》主笔的宋慕新,花了近半年时间,一边参与《丽江读本》的创刊工作,一边忙里偷闲,潜伏到丽江古城,深入采访。他以静默的聆听者的姿态,让受访者说出他们心底的故事,为我们展现了一种非主流人群的生活图景。
  《去丽江疗伤》是一部现世隐喻。
  宋慕新提醒人们,在都市繁嚣之外,存在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他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口。
  丽江因它的风景闻名于世,同时也成为一个贩卖情调的大集市。这里集中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浪漫主义者、自我放逐者、享乐主义者和有酒神崇拜倾向的人。气质与丽江的山水发生了化学反应,正如宋慕新所说,丽江成为一种毒药。
  “去丽江疗伤”这个主题,宋慕新应该斟酌了很久。从主流话语而言,那种忧郁多情的气质,那种今日不管明日事的末世心态,大概会被世俗社会贴上“有病”的标签。宋慕新不是医生,但他很执着地展示“病情”。或者说,他在“病情”中寻找一些更珍贵的东西,犹如在灰烬中找一份未燃的图纸。尽管他没有说,但我们都知道,他找到了。在这些“病人”中,我们看到了任性但又纯粹的灵魂。这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的二律背反:我们看到了自己的“病”。在主流社会中随波逐流的人,在官场上蹿下跳的人,在商场上奋力淘金的人,谁不是病人?
  读《去丽江疗伤》,未必是一个愉快的过程,但一定是一个令人感慨与感动的过程。因为,“病人”们的讲述,他们人生无一例外地经历过蹉跎。例如,失败的创业经历,糟糕的婚姻,充满波折的爱情,与现实的种种不妥协,等等。经历打击后,逃避到中国边陲。然而,诉说者的姿态又是那么的迷人。如今的他们,就像神的孩子,用一生往窗外凝望,等待着雨停,等待着星星坠落,等着某个回眸,等待着某些人改变他们的命运。当个人命运的横轴与空间的纵轴交错之时,时间仿佛停止,前文所提到的化学反应就会发生。“丽江病”随即出现。
  《去丽江疗伤》里,我们可以触摸到讲述者的灵魂。经过作者的深入挖掘,个体从剪影变得丰满,甚至可以触摸到他们的发端。不仅如此,《去丽江疗伤》还勾勒了他们流星般的命运。对灵魂的追问,是贯穿全书的主题。这不仅是诉说者与命运的种种角力,还有字里行间闪烁的人性。这种对人性的尊崇,贯穿在散发着故事的酒吧中,在飘着木香的客栈里,在巍峨的玉龙雪山下,随着东巴古乐此起彼伏。
  我们总想起那句话,“于是我们继续奋力前行,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直至回到往昔岁月。”宋慕新显然是一个多元主义者。他对彼岸世界有着独特的情结和向往,他具有某种特质,描述了天使的群像:“用一辈子的时间望着窗外,用手臂支起忧伤。”
  分类: |
|   都市人的精神“私奔”
  毕诗成(《华商报》评论员)
  50岁的投资大佬王功权史上最公开的私奔宣言,在微博时代制造了活脱脱的“私奔帝事件”。一时之间,大家可以不问是不是“合伙运作一家新PE”的炒作,可以不掂量在家有妻子前提下这样高调私奔是不是宣扬了错误的价值伦理,这些都没有阻挡一群人对所谓大胆、勇气、洒脱、传奇的“讴歌”。尤其是那首《私奔之歌》——“总是春心对风语,最恨人间累功名。谁见金银成山传万代?千古只贵一片情!……痴情傲金,荣华若土,笑揖红尘舞长空!”——更是遭到疯狂转发的膜拜,博友评价很有“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的味道!
  解读这个事儿可以有很多视角,娱乐的,营销的,网络的,无厘头的,都可以。其中一个视角就是:王功权的私奔之举,放置于人们对于“私奔”的想象中,绽放的是挣脱现实束缚、摆脱被动获得洒脱、追求真爱无所顾忌之花,对于早已患了都市病、现代病、理想病、爱情病,并被现实主义严重异化的人们来说,这些都几乎成了只存在于书本小说里的传奇故事,尤其对于50岁的“成功人士”来说,见多了对现实的顺从与服帖,哪见过这等决绝?人就是这样,越是自己没有勇气的时候,就越是会对别人的勇气赞叹有加,佩服不已。
  于是就可以发现,宋慕新先生的这本《去丽江疗伤》,奇妙之处,就是挠到了患有严重都市病、理想病、爱情病的现代人的“痒痒处”。与其说这是一部“小说”,不如说这是一个老新闻记者用双脚跑出的“系列深度报道”,是一篇篇记录丽江这个艳遇之都,那些逃离城市归隐于此的人们的曲折故事。为了这个“选题”,作者在2010年的夏天,请了长假,背起行囊,阶段性地放弃对工作、家庭、世俗生活的诸多牵挂,将生命的自由放到了人生的第一位,开始了在丽江的蛰伏与探访。作者说,这是灵魂深处“吸氧换血”的过程。吸进去的是氧气,呼出来的,则是一组组关于“逃到”丽江并留下来的人们的故事,映照出那些爱自然、爱自由、爱自己的人们曾经的伤痛、今日的决绝、将自己交给丽江之后的生态。
  阅读这些故事,不时地背后流汗。书中人物遭遇到的苦闷、纷扰、困顿,虽有极致,但何尝没有你我之辈的影子?在一个急剧转型的时代,大家都被这种急剧撕扯出伤口,有被动的,也有自我的,却殊途同归,追求、信仰,都被快节奏的异化所裹挟,越发迷失了幸福的所在,房奴、车奴、孩奴、卡奴……集众奴于一身,我们再也做不了自己的精神主导。但于大多数而言,只能在无尽的哀叹、抱怨中,趁着夜幕里的台灯,自我舔舐着伤口,却没有决绝疗救的勇气从这都市化现代化的游戏中静默而出,除却自己。
  这种纠结,成就了今日丽江的位置。这个贴着“艳遇”、“疗伤”标签的地方,以其特别的气场,让那些负伤的孩子们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坐标。或令人作出决绝的选择,就此告别一种生活模式;或以其为创可贴,映照出自己的疼痛并暂时地将疼痛覆盖。与其说,丽江是一个适合艳遇、适合邂逅、适合发生故事的地方,倒不如说,丽江是一个适合安放所有孤独灵魂的地方。
  当触摸着四方街的古朴、拉市海的澄澈、泸沽湖的柔软、玉龙雪山的纯净之时,当坐在幽静的束河小镇某个酒吧里发呆、尝试习得古老的东巴象形文字之时,会获得一种精神的释放,发呆的过程,便也是无限度接近内心的过程。但对于绝大多数到丽江的人来说,彻底告别过去的一切、就此将身心都交到此处,还属于奢望。“白天睡睡觉喝喝茶,夜里唱唱歌喝喝酒”纵然是一种境界,但对于有家有室有工作有尘世牵挂的人来说,像王功权那样高调的私奔宣言并非易事。
  事故与故事,刻骨铭心的艳遇,并不是被书写的那样司空见惯,笔者在丽江的经历与心灵体验,似乎也是一类人(甚至是多数人)的代表。探访、流连、留恋,对象并不是真实“艳遇”的她,而是一片土地之上的一种气场,在那里,享受无羁无绊的洒脱,整个下午发呆的意境,以及对听来故事的品读与畅想,都会成为对世俗自我的“私奔”——真实的私奔需要果决的勇气,多数人享受的,是“精神私奔”的体验。
  我曾经很费解,为什么二三十岁的小青年,会成为投奔丽江的主力军,那么牵肠挂肚,那么纠结不已?直到后来读到《约翰o克利斯朵夫》里的一段话,才明了了真相。 “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当精神面临“死去”威胁的时候,就会迸发一种挣脱的本能,试图努力卸下身上的包裹与结痂,而丽江的精神气质,似乎就在提供这样一个场域所在。
  丽江是都市病人的疗养院,是文艺青年的小天堂。而这种价值,显然已经溢出丽江这片土地。不管最终是彻底的“适应现实”,以自我的不断异化换来如鱼得水地收获物质保障,还是彻底跳脱“被时代”的不幸福轨道,免于精神困乏的僵局,丽江都以其包容的恬静与浪漫,营造了猛烈撞击的过程,这就是它的价值。在这面镜子的映照下,我们更容易知道自己的精神,哪些需要疗治、滋养,而不是久居鲍鱼之肆不知其臭,反倒看着那些勇敢的“私奔者”是反常的异类。
  某种程度上讲,作者记录丽江病人的过程,也未尝不是一个“精神私奔”的过程。采访记录的经历,也是一段精神寻访的故事,尽管作者特别希望自己是一只生活在寺院里的小狗——没有杀戮,没有天敌,没有链锁,没有饥饿,每天自由地跑着,漫山遍野撒着欢儿。可当夏天结束,女儿要开学之时,纵然依依不舍,也只能回到燠热难耐的广州。这样“现实”、“世俗”的选择,比起书中人的“传奇”更有代表性。
  感谢作者宋慕新的努力,他让本属于私密甚至被视为小资的“丽江精神之旅”,被放置于读者诸公面前,具有了更为普遍的哲学价值。“回望丽江,越发觉得它像一个禅修的导师,指引着我们,在喧闹中找到寂静,在漂泊中重归家园”——“精神的私奔”,或许是更多人能够触摸丽江的方式。
  分类: |
|   前天上午,转学入学考试,下午招生办即来电话,双A+,相当于双百,顺利通过,让去医院体检,去农行存款。
  昨天上午,体检中心,挨样检查。
  墨墨一直问,要不要抽血,要不要抽血?
  我一看体检表,上面有肝功,没吱声。
  终于要抽血了。
  护士小姑娘正给一个小女孩扎针,在一个年长护士的帮助下,吭哧吭哧好久才抽好。我一看,她的帽子上,印着“实习”两个字。
  轮到墨墨了,我鼓励墨墨,也鼓励实习护士。
  回家后,墨墨一直叫着胳膊疼,捋开袖子,发现针眼有一点点红肿,应该不太严重。
  下午有点头晕,睡到晚上吃饭。墨墨说,还是有点晕,疼,说着说着泪珠子啪嗒啪嗒就落下来了。
  晚上,陪墨墨睡觉,讲了一堆故事,笑话。
  “老张去打针,遇到实习护士考试,急忙躲开。等考试完毕,老张过去,护士长扒下他裤子,高喊:刚才不及格的那个来补考——”
  边哭边笑,一会就睡着了。
  夜里两点多,又哭。一摸,滚烫。
  我问,咋回事啊到底?突然发高烧。被实习护士吓得?墨墨哭着“嗯”了一声。
  赶快找美林,倒了一小杯。扶墨墨坐起来,喝了药。又喝半杯温开水。
  我掀开被子,身体很快冰凉。然后靠近小火炉。墨墨说:好凉快。
  于是如法炮制,不停地冻自己,去帮她降温。
  一个小时后,体温下降。早晨醒来,已基本正常。
  本来只是想陪她先睡着然后起来去校稿,一折腾到天亮了。分类: |
|   日到庙里,打禅七,期间专访净慧老和尚,获益甚多。
  黄梅四祖寺淘宝,淘来一堆好书——
  流通处购买金陵刻经处线装书:
  《大乘起信论》(唐译)
  《禅关策论》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
  《最上乘论》
  《顿悟入道要门论》
  《中庸传》
  《中庸直指》
  《观老庄影响论》
  《三教平心论》
  净慧老和尚赠书:
  《赵州禅研究》(主编:黄夏年 中州古籍出版社)
  《临济禅研究》(主编:黄夏年 中州古籍出版社)
  《生活禅研究》(主编:黄夏年 中州古籍出版社)
  《禅文化》(主编:黄夏年 中州古籍出版社)
  《心经禅解》(净慧法师 著 中文艺术出版社)
  《禅在当下》(净慧 著 方志出版社)
  《生活禅钥》(净慧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何处青山不道场》(净慧 著 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
  《禅堂夜话》(净慧法师 著 上海文化出版社)
  《做人的佛法》(净慧法师 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
  《生活禅语》(净慧 著 宗舜 明道 编 同济大学出版社)
  流通处购买:
  《禅林宝训》(姜子夫 主编 大众文艺出版社)
  结缘处领取:
  《禅》(2009年第5期)
  《正觉》(2009年第5期)
  《正觉》(2010年第2期)
  《正觉》(2010年第5期)
  《正觉》(2011年第2期)
  《正觉》(2011年第5期)
----------------------------
看古人的书,真是明白什么叫好书,什么叫高论。
捧读《三教平心论》,更印证了“辩才无碍”这个词语的精准与传神。
好书一本,胜过垃圾一火车。
共68页/1011条记录 首页 上一页 1
暂无更新博客
你关注的用户没有更新博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月清风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