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在2006年创办的流行青春三国题材 流行歌曲的杂志叫什么?

很多青年作家做杂志,为什么只有郭敬明的青春杂志卖得最多最长久?从中可以看出哪些文学期刊市场特点?
韩寒的《独唱团》关了,有个说法是韩寒的合伙人太高调,找死的;安妮宝贝的《大方》也停了,可纯文学杂志内容有什么好敏感的?如果真的是敏感问题就不说了。张悦然的《鲤》也是一阵一阵的,为什么郭敬明的《岛》、《最小说》、《文艺风赏》始终不倒?甚至分出了很多比如《最漫画》之类的东西,真的是因为郭敬明的商业天才吗?
按投票排序
作为一头曾经的四娘脑残粉,我来45度仰望天空一下。四娘和他的团队一直都定位清楚,他们的目标是初高中的小孩子。这些人需要什么呢?第一是抒发情绪,宣泄孤单无聊。第二是渴望成长,他们需要了解这个世界的物质和丑恶(这种丑恶多是感性认识而绝非理性思考)。他们对爱情和世界都一知半解,他们对爱情和世界有很多的困惑和感触,他们对爱情和世界有无限的探索和好奇,并因此觉得自己脆弱不可当,敏感而难以自抑。而四娘就跳出来:孩子们,我告诉你怎样给傻逼温柔的织毛衣,我告诉你大上海大上海你是一个不夜城,我告诉你你这是寂寞了而寂寞就像是卡布奇诺浓郁忧伤幻觉似的泡沫。四娘和其团队制作的不是文学杂志,是中学生的商业指南。从心理(空虚寂寞冷)到生理(我在汤臣一品8000万的房子的阳台上里吹黄浦江江风)给了他们全面的慰藉。这既满足了他们对世界的想象,又弥补了他们对世界的恐惧。我从初二开始每期买每期看最小说,到高一戒掉。我也喜欢过顾里因为她坚硬无敌而我软弱怂逼,我也喜欢过落落的无病呻吟因为我他妈速溶咖啡喝得心慌……四娘可能不懂写作,到他对青春的认识深刻得令人发指,不仅他自己高中时的散文写得好,他更是理解青春都一样的傻逼一样的饥渴,他可以用商业手段让大家都得到了快感。虽然我没有LV的可以装下一个婴儿的包包,但是最小说里有呀。虽然我可能连省都没出过,但最小说可以带我去东京塔看夜景呀。最小说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是中学生的造梦器,虚假到真实,以至于让人沉迷不醒。就像青春一样,没人能在青春时看清它的模样,但是我们乐于去编造和体验。其他的文学杂志弱爆了。要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谁做,他们只是傻逼呵呵的自嗨。而四娘,我们伟大的教主四娘,他让中学生都嗨了,让青春也人云亦云的躁动起来!
抄袭可耻,不道歉更可耻!!!**********************知乎里有很多关于郭敬明的问题。如果愿意理性平和地看待,郭敬明真是一个堪称完美的例子。而知乎上,理性睿智有专业眼光的人通常无兴趣谈及出版业,愿意谈及的,又往往不能够平和分析,可惜了。回答问题。的确得益于郭敬明本身所具有的极其出色的商业头脑,以及,艺术敏感性。谈及艺术,恐怕很多人在内心里(或者马上在评论区)给我「呵呵后」了。但是必须要看到,郭敬明在「艺术」这件事上的敏锐性、前瞻性以及延续性,他几乎比那个年纪的人提前走出了每一步——从最开始用小众文艺做基底,到青少年时期开始创造能够得到共鸣的大众文艺,以及现在的「高端装逼」(用一些不文明词汇可能更容易得到共鸣 XD)——他,的的确确,比别人都多走了一步。郭敬明从「新概念」起家,第一本书是散文集《爱与痛的边缘》,出版于十一年前。《爱与痛的边缘》是王菲的歌名,十一年前 部分80、大部分90 有几个人知道王菲?那时她可是只能出现在安妮宝贝都市冷酷小说里的高端人物。散文集内容多是小众电影、摇滚乐、绘画、文学等等,罗列出的乐队专辑名称、电影角色、画家作品、书籍……甭管他是不是全看过、全理解,但是到现在有很多人也未必都知道。他在十一年前,十几岁的时候,做着现在十几岁二十几岁的人还在做的事情。——这个叫市场前瞻性。第一本小说《幻城》,套用了 CLAMP 的漫画《圣战》套路,姐妹改成兄弟,「哥,请你自由的……」对,台词也是借用了别人的风格……众多漫画迷一定看过 CLAMP 的经典作品,但,青春文学的目标读者们却未必看过,未必知道。作为中国青春文学初试的类型作品,郭敬明首次用,这个套路就成功了……——这个叫艺术敏锐性。 《梦里花落知多少》是标志性事件,某种程度来讲,它让郭敬明的名誉「完了」,另外的角度,它加固了郭敬明读者(其实性质上来看更应该是「粉丝」)对其的支持度和忠贞度。「无论发生什么我都支持你」、「这只不过是人生的又一个栏」(……乱入)以及同样令我匪夷所思的说法,「剽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和「它让一些人离开,是为了让真正爱你的人留下来」。郭敬明理应完蛋,他抄袭——昭然若揭地摧毁名誉和社会形象——可他没有。这是另外一个文艺圈必须要慎重考虑和研究的课题,「粉丝现象」。这个现象还出现另外的一些事情上,例如湖南卫视、快男超女、韩国艺人……被人诟病、攻击、嘲讽地赫然存在着。——这个叫明确自己的定位和目标受众。《岛》系列是青春文学作家第一次尝试自己做刊物……在那之后,张悦然、饶雪漫、江南等等这类型的作家开始意识到一件事情,即「个人品牌」的重要性和力量。个人品牌的确立主要是通过读者和出版商两方面的认可。郭敬明开始认识到,尽管发生了《梦》的事件,他仍然有着强大的个人品牌号召力。然而个人未必能够保护持续的创造力和读者认可度,与个人孤军奋战相比,团队的力量要更强。一个我显然比不上一堆我。当我有粉丝了,有人认可,有上头的人愿意给钱,我开始具有商业性……我就可以做更多事情。这一点跟五月天阿信的潮牌,以及韩国流行男子、女子团体的道理相信——同样,这些都是很多人不能够理解却成功了的东西。——这个叫,「相信品牌的力量」以及「相信团队的力量」。有人知道或者记得《迷·藏》么?郭敬明推出的音乐故事专辑。在全国选出了两男两女,作为音乐故事的主角,演唱歌曲。那张专辑的质量真的算不错,音乐制作人啦、作曲啦都算大牌,作词是郭敬明自己。——这个叫开创副业,开始「造星」。 然后是《最小说》。《最小说》可以说完全发挥了杂志所具有的优势,就是「我们啥都有」,有卷首、专栏、小说主打、散文、书影音画介绍、娱乐性质小游戏(作文教室相当贴合品牌定位以及具有创造性)等等。《最小说》收集、创造出了一堆「郭敬明」,另外现在「最世」文化的许多金牌写手(人家叫写手!不是作家!看到嘛?人家已经告诉你啦!)例如安东尼、陈晨都是当时加入的。另外杂志采用了一种「图配文」模式,即同时也收集摄影师和美图。小清新风格的照片配上典型的青春文学,哎呦喂,真是绝配!简直就是炸鸡跟可乐,虽然是垃圾食品,可是绝对是绝配!《最小说》不断改版。这个我不太清楚到底改了多少版,从初中拿到第一本超适合上课时候放教科书里看的小开本《最小说》到我上高中不再看,起码改了四版。改版是为了做到更好——当并非你们眼中的最好,而是适应市场和读者群的最好。跟《漫友》等老牌杂志的渣改版比起来,《最小说》一直是越改越好的。它不断完善,将不起眼可是受欢迎的小栏目推成主打副刊,将读者接受度高的文字类作品推成漫画类(甚至电影类,《小时代 1》是第一炮……电影界颤抖吧,四娘携着幂幂迈着整齐而有力的步伐正走过主席台……),它没有放过任何一个风格,科幻、玄幻、推理、言情、日系、小清新……郭敬明并非直接创造《最小说》这个产品,他是一步一步的,他在试探自己可以走到什么程度。之前提到的那些,都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而如今郭敬明的《最小说》只是郭敬明大帝国的一个老牌产品而已,「最世」已经是一个大出版帝国了。郭敬明不差钱,不差得力干将,不怕没人气,因为他不再是一个作家,他有一个大帝国,他的「魅力」不仅来自于文学作品,也来自于那些奢侈品,好的,说直白点,就是有钱所带来的底气。我很惊讶的是,这么多年,郭敬明居然没做错过一个选择,包括抄袭,神奇。至于其他人的杂志——尽管悲催,可是《独唱团》完全彻底地成功了好嘛!张悦然其实也在不断进步,她在微博上说的一句话很对,「作家」保持持续创造力就不能说太多,所以她现在的公共曝光率并不高。《鲤》不算不成功,她与较为高端的读书人和出版商合作,明显已经不再流连于低龄读者群。安妮宝贝的《大方》失败了,安妮宝贝走的有点快,尽管也物质,也装逼,但不得不承认,安妮宝贝的审美意象确实超前了。大家还是土逼的时候她物质,大家物质的时候她往什么西藏啊尼泊尔啊徒步去了,大家奋斗的时候她盆满钵满地收山,大家去旅行在路上人家结婚种花、种树、种菜去了……但摸摸自己的心,你,真的不羡慕吗?我羡慕,老羡慕了!但《大方》还是失败了,她读者受众群根本没选明白,要知道安妮宝贝那些风轻云淡的「女子」可不是脑残粉,稍微大一些的人他们不能再买银镯类刊物(被你们笑哈哈哈哈),稍微小一点的人,他们都去买郭敬明了- -同样成功的例子应该是南派三叔的《超好看》。《最小说》,《超好看》……你「额……」了么?三叔借鉴了郭敬明的发展模式,bang~,成功了。郭敬明这个人啊,问题的确一大堆啊,可是他的商业头脑和执行力,真是令人叹服。但人们不愿意承认,以看过郭敬明为耻,以笑他身高为乐——排名第一的答案,就是证据——没有错,很正确,可是不够聪明。**************************小聪有话说*******************************这绝对不会成为高票答案,应该会收获很多口水和反对意见,甚至可能会被折叠……但这就是我想的。我完全可以靠骂郭敬明替以前「竟然」看过郭敬明作品的那个「小脑残」赎罪,站在鄙视链里比现在《最小说》的粉丝高一个档次的位置,就像听土摇的人瞧不上小清新,就像小清新又瞧不上凤凰传奇……可是这样没有用。靠贬低得来的「优越感」不会让我变成更好的人。感谢亲爱的 帮我改了错别字和错误标点……mua~谢 和 指正其中一些出版业渠道的问题和认知错误。
纸质出版物这种东西呀,你只要开了个好头,别太折腾,就几乎不会失败。一本书从做出来到被读者读到,其过程会被很多因素影响,其中“渠道”大概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而掌握渠道的书店及书商们其实十分朴实——他们看到你的上一本书卖得好,就会相信你的下一本书卖得好。当他们相信你的下一本书会卖得好,就会多进书,把书摆在书摊最醒目的位置上,还会向买书的人推荐。然后书就的确卖得越来越好(只要差得别太离谱)。郭敬明及时在自己最辉煌的时候把影响力变现,这是他的聪明之处。但说到内容,哼哼……对于这种题材的纸质出版物而言,内容的重要性大概只占渠道的30%不到吧。对于他的目标读者而言,东西的质量本身就是无所谓的事儿,大多数读者甚至能达到你給她们什么她们就看什么的程度——她们甚至连郭敬明抄袭都不承认/不在乎,你还指望她们能怎样?《知音》的内容如何?《故事会》的内容又如何?你不喜欢无所谓,自有大把人喜欢。只要别差得太出格,让想买的人知道你,能买到你的书,你就会猛猛地赚钱。当然我得承认我没看过他的东西,一本也没看过,但是我相信他旗下的书(内容、封面、纸张)在各方面都能保持在水平线之上(换句话说,就是基本上合用户群的胃口,不会太差),读者是有惯性的,他们会每个月买一本,形成习惯,同时影响比她们小的人,直到有一天离开。我不得不赞扬郭敬明的一点在于他看起来勤奋又清醒,懂得把影响力变现可以说是运气,但能持续变现,有计划地逐步扩大旗下媒体的影响力和覆盖人群就得要点真本事了——至少不是靠穿名牌西装和不受控制地流泪就能搞定的。他的出版集团最近签约的作家已经脱离了少年文学的范畴,这显示出他的野心绝不只是赚赚少女的钱花。很不容易呀,少年作家们有的沉沦了有的花天酒地有的去玩儿赛车了,如果我有那么多钱估计早就买个无人岛建生态圈和研究大功率激光发射器去了,但小四还是在辛辛苦苦地积累财富,这其实挺了不起的。但当然,我还是讨厌他,因为他的黑历史。
看到米米米关注了这个问题很久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觉得有趣,拿来答这道题正好。郭敬明式生产力引言:在郭敬明看来,一切都可以拿来营销——文字、才华、伙伴、企业、个人形象。他这笔生意做得很成功,恰好,成功是他最想要的。 MONEY+记者 王烨 无论你喜欢他还是厌恶他,郭敬明迄今仍然是中国最著名的“80后”之一。 2008年5月,郭敬明以850万元的身价第五次登上了福布斯中国名人榜的时候,《纽约时报》终于对他进行了报道。可以看作是为了表明立场,那篇文章在最后留下一段质疑——“郭敬明或许能在剽窃指控和糟糕的写作中生存下来,但是,现在他面临的可能是更危险的威胁:比他更年轻的作者。” 郭敬明克服了这个质疑,他的解决办法是,当他们的老板。他如今的身份,除了作家,还有长江出版集团北京图书中心副总编辑、上海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最小说》、《最漫画》、《文艺风赏》、《文艺风象》四本杂志的经营者,职业出版人。 《纽约时报》犯了一个错误,认为更年轻意味着更有创造力,也更能把握读者。但郭敬明经营的不光是他自己的创造力。他经营的是粉丝,是粉丝们对世界的理解。这个世界不缺粉丝,而郭敬明做得最重要的工作是维持住他们的注意力。 今天的人们已经习惯认同了这件事——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拿来营销,都可以炒作,只要它能够吸引人们强势围观。郭敬明懂得这个道理。他的资本,不仅是文字,不仅是创造力,更重要的是捕捉粉丝们的需求,寻找合适的人(包括他自己)生产出匹配的商品,然后尽可能地卖掉。他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一个营销高手。 2002年,19岁的郭敬明第二次离开四川自贡的老家,来到上海参加第四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和一年前一样,他又取得了一等奖。这是全部故事的开始。 春风文艺出版社的编辑时祥选通过《萌芽》杂志找到了他。“我们希望培养一个能和韩寒比肩的作家,媒体管韩寒叫坏孩子,我们就把他定位为好孩子。”当时韩寒已经去做了赛车手,并放话“等钱花完再写书”。 时祥选与郭敬明谈下第一个合作,把他曾发表的短篇小说《幻城》改成长篇。2003年,《幻城》出版,一炮而红。紧接着郭敬明出版了另外两本新书:《左手倒影,右手年华》、《梦里花落知多少》,三本书当年合计销量接近200万册,其中《梦里花落知多少》面市当月销量就突破了60万册。 于是郭敬明也立即打算做点别的。2003年圣诞节,他集合了几位好友:hansey、痕痕、阿亮、清河,在上海新天地旁边的一家麦当劳碰面,讨论成立工作室。转过年后,他便租下一个140平米的公寓,带着几位好友搬了进去,他们组成名为“i5land”的五人团队,在郭敬明的生日6月6日当天,开始做一本不定期出版的杂志书《岛》。 郭敬明找来落落。她在一本漫画杂志做编辑,写一些评论文章。郭敬明看好她的文字,决心把她打造为女作家。 “那时候别人的书上打上郭敬明的名字,都能多卖一些,只要他肯推荐,读者就买账。”郭敬明的发掘人时祥选说。郭敬明打算挖掘这种影响力。 郭敬明试着向粉丝们推销落落。他在自己组建的论坛里进行推荐;他带着落落出席各种文学活动;他让落落在《岛》中刊登作品。他的力推取得了初步成功,2005年,落落的两本小说被先后出版。随后,他在《岛》上,又挖掘了两位新人七堇年、年年。 当时,《岛》的发行量是每期18万本,虽然它体现了郭敬明更多方位的想法——他喜欢的设计、他找的漫画家、他挖掘的作者。但跟他的其他的作品比,《岛》的影响力不值一提。没人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只有郭敬明自己感到越来越清晰。 2006年,郭敬明与春风文艺的合约到期,全国的书商都涌到他的面前。长江文艺出版社不是出手最早的,但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长江文艺的副社长黎波回忆第一次与郭敬明见面,是在2006年的长沙书市上。郭敬明看上去少年气盛,对自己很有信心。他拿出了一份他要的规划——一本杂志,《最小说》;一家公司,“柯艾文化”;除了自己的长篇之外,《岛》 中数位作者的出版合约,包括落落的《尘埃星球》和七堇年的《大地之灯》。 一开始,黎波也只打算签下郭敬明的书,但很快,他就意识到了郭敬明的野心,同意满足他的全部需求。 “我百无禁忌。”黎波说,这是自己与郭敬明的契合之处。有别于大部分文化商人,黎波从不沉醉于任何“情结”,也坚信营销是最大生产力——他本人毕业于警官学校,第一份工作在公安局;进入出版行业之后,从做司机起步,历经秘书、出纳、编辑、发行等岗位,直到成为经营者。黎波和郭敬明协议好了责任范围——出版社负责外围经营,郭敬明负责经营内容。在郭敬明的范围内,黎波不进行任何干预。 他们配合出色。2007年,《最小说》的单期最高发行量达到70万册;同年,郭敬明的新小说《悲伤逆流成河》在面市10天内就卖出了100万本;2008年,郭敬明开始运作他人的书籍,到2010年,他签约的作家和漫画家已超过60人。他成立了新的公司“最世”,把曾经的“柯艾文化”并入旗下。 “仅从商业角度看,郭敬明也可能一直都被严重低估了。”国内知名书商、“万榕书业”总经理路金波做了这么个判断。当传统的出版形式还依赖着作家本身的创作力,用作品去寻找读者时,郭敬明已经知道如何掌握一个庞大人群的诉求,从他们身上获得财富。 这群人是郭敬明的百万粉丝们,年轻,充满幻想,喜欢物质生活和完美偶像,也许还有些青春期的小情绪,最重要的是,他们易于被鼓动。郭敬明为他们挑选适合的写作者,生产出符合他们愿望的文字,然后再让他们接受。 “谁来写都无所谓,谁来写都会受欢迎。在那个世界里,郭敬明就是教主,是国王。”路金波说。 这种来自大人的评价欧阳娇睿可能不接受,她是一名深圳的初三女生,是郭敬明百万粉丝中的一员。她的书架上,有30本“最世”出品的小说和散文, 23本《最小说》,4本《文艺风象》。她说自己只喜欢郭敬明、安东尼和落落,就不太喜欢笛安。不过她还是把笛安的三本长篇小说都买了,还读完了。“反正大家都在看,读一下才有得聊啊,”她说,“全年级都在看‘最世’的书。” 磨铁图书的总裁沈浩波以同行的立场评价:“仅从奋斗的角度而言,郭敬明是个彻头彻尾的励志故事。” 人们喜欢励志故事,成功者也是这个时代最大的榜样群体。石祥选曾建议郭敬明写一本自传,许多出版社也排着队希望出版郭敬明的传记,郭敬明说:“不,我为什么要教他们。” 习惯了与媒体打交道的郭敬明坦言:“你们不可能接近和了解真正的我。我身边熟悉的人,他们会懂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我想要传达什么。你们看到的那个郭敬明他不是我,是由公众视线和源代码拼凑而成的形象,外界的期待像一把刷子一样不断改写他。” 他坐在位于上海杨浦区国际设计中心的“最世文化”总裁室里,像网上流传的那些照片中一样,衣着考究、妆容精致——“我其实平时根本不care我的外表,可以不洗头来上班,也不化妆。”他解释自己为什么坚持这样的公开形象,只有一条理由:“为了符合大众的期许。” 他指着办公桌旁的几件欧式风格的白瓷,“我喜欢很多很小众的东西,好比这些瓷器,全世界限量600件,别人根本不会懂它们好在哪儿。这些趣味平时都会被隐藏。” 他头顶是他照片中经常出镜的一串标志性的水晶灯—— “哦,那倒是我本人喜欢的。” 真实的郭敬明究竟什么样确实让人难以识别,因为他说,他都是演出来的。 2011年7月,达芬奇家具爆出丑闻,网友们翻出郭敬明去年11月在博客中写的一句话:“之前我就一直在想到底我要换哪一款电脑,才能让它在一堆ARMANI和达芬奇家具中间每天相处而不自卑?”然后,在网上大肆传播。 郭敬明并不介意这些:“我塑造一个这样的形象也是为了麻痹我的对手们,他们会觉得这个人就是肤浅、爱漂亮,是个傻X。” 很难讲是什么最早启发了他选择这样的自我营销方式,但从时间上推断,那场抄袭风波可能是打通他“任督二脉”的重要时间点。 2005年10月,庄羽状告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抄袭《圈里圈外》一案正打得激烈,郭敬明却在新浪开通了博客,大肆张贴个人照片,晒名牌包包和服装,聊夜店、KTV、购物——没有丝毫处于痛苦和压力中的样子。这举动激怒了众多网友,一时声讨声不断,可郭敬明却说:“有人议论,说明我值得被关注,有消费价值。”也许对那时的他而言,再也没有什么可害怕失去的了。 他身边的朋友痕痕说,他博客中展示的生活也是被故意夸大的,真实状况并非那样,他没那么多娱乐,总在工作中。“他写的东西要打一半以上的折扣去看。” 如今他又将阵地转移到了微博上。虽然几年过去,他已经从粉丝们口中的“小四”变成“四爷”,而作为公司的“郭总”,他如今出位的言论也比过去少了很多。但关键时刻,他还是会扔出炸弹——今年8月1日晚上11:20分,郭敬明在新浪微博上贴出一张大尺度的半身裸照,在很短的时间内,那条微博被评论超过1万次,转发3万多次。 对这一举动,郭敬明给予的解释是:“我只是想让更多人知道,那天是笛安的生日。”他在微博中注明,将那张照片作为礼物送给第二天过生日的“最世”签约作家笛安。 翻开《最小说》,你只会看到两页“最世”公司产品之外的商业广告。这本每期发行量50万册的杂志不仅能单独依靠发行赚钱,还是郭敬明最重要的营销平台。 《最小说》的文章一半由签约作家撰写,一半来自自由来稿。杂志中设立了许多栏目,让作家们能够直接站到前台,展示个人形象,分享隐私,和读者互动。维护好粉丝群是整本杂志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作者带来粉丝,从粉丝中再诞生作者,新的作者聚集新的粉丝。 郭敬明手下的一员爱将安东尼就是他当初在一次签售活动中看中的,而今年“最世”公司五周年庆典上,最新锐作家奖得主野象小姐手捧着鲜花激动地说,她当初选择加入“最世”团队的初衷就是离自己的偶像安东尼近一点。 与传统出版公司相比,“最世”更像一家偶像艺人经纪公司。这很符合郭敬明的风格,显然,每位作者都是他一定会营销的对象。 通俗文学在许多年前就实现了流水线式的生产——选题、风格、文章套路、作者每年生产数量、营销方案,这样的打包策划几乎每家出版社都会做。但“最世”做得比这更近一步。 “最世”旗下签约53位作家、22位漫画家,每人都有自己专职对应的编辑,他们负责安排作者们在公司内部的杂志上开设专栏、接受采访、发表短篇作品或连载;安排不同的作家与作家、作家与漫画家、漫画家与漫画家合作出书;他们还帮作家和漫画家处理公司外部的采访、约稿和商业合作。当然,作者本人则被要求不要插手这些事。每当有某人的作品出版,公司还会安排其他的作家和漫画家们在博客、微博、贴吧上一起大力宣传。 这种操作模式跟芒果台的选秀节目和原创电视剧很接近——上一年的冠军陪今年的选手们上台唱歌,老版电视剧里的演员客串进新版电视剧里。事实上,郭敬明坦承他自己确实从好朋友、天娱传媒的CEO龙丹妮那里学了很多。 “最世”的签约者也被要求和郭敬明一样,保持同样精致华丽的公众形象。甚至工作人员也不例外。如果郭敬明看到,当有媒体和宾客来访时,谁居然穿着球鞋T恤在办公室里走来走去,他一定会勃然大怒。 这群年轻的作家、漫画家们还有一些其他的共同特征,例如瘦削、羞怯,看上去永远像一群受惊的漂亮小动物。因为他们的老板郭敬明觉得:“创作者最重要的特质是敏锐、感性、超尘脱俗,让人心疼的脆弱”,因此,他几乎着意地将他们向这样的气质上打造。 “我不希望他们像我一样在社会中经历太多磨练,那会有所损耗,我会尽力让他们活得游离一些。”他很偏爱安东尼,一位作品中充满童话般幻想和呢喃的作家,作品销量超过70万。 在公司里,编辑如果因为压力太大在座位上哭,郭敬明会上前呵斥:“要哭出去哭,不要影响整个团队的士气。”而一旦发现有任何一位签约作者在微博上流露沮丧、焦躁等情绪,他会立即让编辑去解决。“我会保护他们,让我来替他们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可这些年轻的作家终有一天会长大怎么办?那就超过了郭敬明的管辖,“我不知道,我只能尽力延迟它。” 黎波说,刚认识郭敬明的时候,他是个一点火就着的人。“一个脏字都不带,直接把人说哭。”hansey甚至在博客中写到过,一次在饭桌上,郭敬明不断批评他的工作,使hansey的母亲当场落泪。 hansey是《岛》时期的五位成员之一。他在大庆读高中时就为郭敬明设计了《左手倒影,右手年华》的封面。来到上海念大学后,成为郭敬明的合作伙伴。他一度是公司中最敢于与郭敬明对抗的人,2007年,他与郭敬明爆发矛盾,离开公司自创杂志,三年又后回到“最世文化”。郭敬明接纳了他,他说:“我不介意,在我眼里,他们都是我的孩子。”而周围人说,现在的hansey明显学会了妥协。 郭敬明选择的合作者,几乎都远远弱势于他。“最世文化”中的骨干力量,全部是他交往已久的朋友,他从一开始就是朋友圈中的领导者。 痕痕也自《岛》创立起就追随着郭敬明工作。在更早之前,她是郭敬明的网友兼粉丝。从2004年到现在,她的所有职业轨迹都由郭敬明制定并推动,虽然她现在已经成为“最世文化”的副总裁和作家经纪部总监,但她说,她生活的70%精力,还依然花费在试图获得郭敬明的肯定上。 郭敬明经常面向外界肯定她,在文章中不吝溢美之词。这也属于他团队营销的一部分。他的粉丝们因此普遍成为了痕痕的崇拜者。可痕痕甚至不敢接受这些肯定,她说:“把我训成什么样的也是他,我也不知道他到底怎么想了。” 黎波也认同,尽管现在公司设置了大大小小许多职位,但整个“最世”几乎是由郭敬明独自推动着前进。这让他更加辛苦,但也更掌握自如。 他不怕付出辛苦。公司的人说,他一般在清晨睡觉,中午起床,四点钟左右到公司巡视一番工作。夜晚的时间他用来写作、阅读、上网获取资讯、想选题和计划书、安排工作等等。痕痕等人经常会接到他凌晨三四点钟发出的QQ留言,是他突然想到的工作任务。努力的人往往会换来他多几分敬畏。 郭敬明说:“我很少有低潮,也不需要旅行之类的排遣。如果真在旅途中,相比于看风景,我更愿意抓紧时间写一份计划书。” 大概只有“最世”近几年唯一吸纳的新核心成员笛安,是郭敬明按照接近自己的样本选择的。 与“最世”其他成员不同,笛安的父母都是作家,20岁出头时,笛安就已经在老一辈文学青年们梦寐以求的《收获》、《人民文学》上发表过作品。她出版过两本小说,每本的印数都是2万册。 这数字对郭敬明来说太可怜了,但他需要笛安。“我不会做只卖几千册的书,也不会做不符合大众口味的书,我选择的作家,是必须扛得住几百万销量和几百万版税放在他面前的人。如果稍微一点成功就把他的整个人生都颠覆掉了,这样的作者我也不会选择。” 他将笛安的作品《西决》放在《最小说》上连载了半年之后,决定出版,首印数字是——20万。 而《西决》最终实现的累积销售数字是75万册。同时还获得了《南方都市报》颁发的一项文学奖。 笛安成为了畅销作家,她同时肩负起“最世”旗下唯一获得主流文学界认可的严肃作家这一形象。郭敬明将《文艺风赏》主编的工作交到她手中,她的职责是网罗莫言、阿来、刘恒、毕飞宇等传统知名作家到“最世”的平台上发言甚至写作。 郭敬明评价笛安:“别看她外表柔弱,她非常有野心,也有不小于我的能量。她很懂得进退把握,知道怎么用非常柔和的方式达到她的一切目的。这和我其实异曲同工。” 无论郭敬明想不想,也无论他们之间其实多么风马牛不相及,人们总是拿他与韩寒相提并论。8年前,韩寒是“坏孩子”,他是“好孩子”; 今天,韩寒是获取了公众认可的“社会公民”,并且成为了父亲,而他,是福布斯中国名人榜上出现次数最多、最富争议的80后青年富豪。 韩寒好几次拿他开玩笑,说他们二人之间“男女有别”,唯有一次称赞他“终于表现得像个男的那样彪悍”,还是针对他抄袭官司之后的不道歉。而郭敬明本人则几乎不做任何回应。他自称没有兴趣与其他作家相互比较。如果要比,他也很有自信。 “中国的很多作家看上去很聪明,今天有人出高价,就跳槽了,明天有人出高价,又跳槽了。跳来跳去,其实商业价值在递减。出版社没有安全感,只会想在这一本上把他榨干。而我,这么多年和长江文艺合作,商业价值一直在累积,如果有一天我开口要换东家,那拍出的不知道会有多高天价。没有人能拒绝跟我合作的诱惑。” 路金波回忆, 2008年初,一次他与郭敬明偶遇,郭敬明对他说:“你看,你的选择错了吧。”那时,路金波正与韩寒交情火热;而此前,他曾与郭敬明更为相熟,郭敬明还教过路夫人如何化妆。 当时的韩寒,还是一个写小说的叛逆赛车手,没太涉足公共事务,没有《独唱团》;而郭敬明,已经是一名出色的商人——更成功,更会赚钱,这是郭敬明心目中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关于韩寒的公共发言,他说:“他很棒,他传递价值观,但结果没法量化。我带来更实际的价值,我的公司每年创造几亿码洋,我交的税,上海的街道、地铁、林荫道都能看到我的贡献。我维护着手下的60多名员工不至失业,我让我的作家们生活得更好。” 因此,韩寒说什么,别人说什么,路金波、沈浩波们肯定或否定,无非是一些使他再次受到关注的新话语来源——那也是郭敬明式生产力的一部分。 而他关心的是前方更大的成功。他已经有了上海户口,中国作协成员的身份,足够多套房子,和他的公司,他还有很多能让公司更大更强的点子。他会努力赚钱,纳税,培育更多的成功者,其他的事,不那么重要。 来源:《好运·Money+》第二期
我觉得上面所有人的回答可能更多的在说为什么郭敬明自己的书卖得好而没有把重点放到为什么郭敬明的杂志卖得好上来.首先,郭敬明的杂志卖得好跟他的书火是有很大关系的,而郭敬明的书为什么火就像上面大家所说的差不多,我开始看最小说最早也是因为郭敬明本人.是看了他的悲伤逆流成河.至于杂志火,我不认为完全是郭敬明一个人的功劳,杂志以及其团队下的每个作家的书都火有下面几个原因了:1.郭敬明的公司旗下的作家是签约制,而不像其他的杂志大多的内容来源于投稿,郭敬明旗下的作家一旦和公司签约之后,每个月要出杂志的时候是要伸手像这些作家要东西的,这种制度我觉得就像电影市场里的类型片,郭敬明旗下的作家都练就了一身一下就能写出一篇万字左右的短篇小说,然后这些短篇小说都已经有了一定的模式,很容易被青少年接受(即使是这样的模式下写出的东西,其中也有一些作品在我现在看来都是不错的,这个不能无脑黑,郭敬明旗下其实也是有很不错的作家的)而且相对于没有固定收入的普通作家,签约作家在经济负担生活压力小了很多之后写出的作品相对我觉得要比没有固定收入的作家好吧.2.郭敬明懂得如何去包装一个作家或者一本书,我一直觉得郭敬明在文学领域除掉他本身是一个作家的头衔之外是很成功的人甚至是对整个产业有着很大贡献的人.他通过杂志把旗下的作家打造成一个个偶像,旗下的作家所出的书又不断吸引更多的读者来"追星".包括最早的落落,七堇年,到后来的笛安,他们的作品其实本身在青少年文学的领域也是很不错的,笛安甚至在正统的严肃文学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她写的伦理题材的小说在青少年中一样可以畅销,这就是跟郭敬明去包装一个作家一本书的手段有很大关系了.3.郭敬明的团队懂得如何去卖"书",而不是卖书,郭敬明的团队出的书不是没有盗版,网上不是没有下载,但是他们的粉丝却很少很少有去购买盗版的,这跟他们书的装帧以及长江文艺出版社有很大的关系,他们的团队里有专门的很不错的美编为新书的装帧和插图进行设计,在"书"本身上下功夫其实在文学产业极度萎靡的今天是很有必要的,只有更多的读者掏钱去买正版的书,作者才会有生存空间.书的外观被做的精美了,甚至包装出一些"限量版""豪华版"其实对于文学产业不是一件坏事.
作为曾经的四娘的忠实粉丝,还记得当年第一次读《幻城》的时候,从拿到书,到最终读完,连房间一步都没有踏出,即使中途有老妈拉着我耳朵喊吃饭,都不愿丢下书。从《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到后面的《岛》系列还有《悲伤逆流成河》再到通宵看《小时代》系列……所谓青春期就是幻想的年纪,今天刚看到一条微博,说春节时看到F4合体,才发现当年期待的所谓的高富帅,现在看来,不过是洗剪吹。可,当年就是那么义无反顾。但是青春期的女生,要的就是幻想,要的就是理想中的生活,要的就是各种自己情绪上无法宣泄,却有人帮自己宣泄一番。正如琼瑶阿姨走的路线,四娘也一样。即使去杂志摊买其他的杂志,也会忍不住,翻看一下《最小说》。即使自己已经知道,所谓的现实的骨感,但是还是会忍不住看看那些保留有青春式的带着回忆的杂志。最起码对于现在青春不在,却当年曾痴迷的人来说。
轻松又快捷
作为高中女生来说,郭敬明的小说曾在初中时吸引过我。还初二时第一次看他书是《幻城》,当时没有买过小说神马的,听那个名头挺大的,冲动下买了回家。一口气之下就看完了。由于读书较少,当时一下之下把他视为偶像。[现在想起觉得太可笑]初中女生的事情无非就是谈论小说里的人物神马一系列的。大家都有什么书,互相交换着看。久而久之,一般的女生都会看了的。女生通过他的小说,都喜欢了上海{我班女生几乎看了他的书,都想大学考上海}。文字的炫丽,符合那个情窦初开的时节。很多到现在还买他的书的人都是初中就开始看的人。再说,他的名气影响。电视有他的广告,上过大本营。书店里把他的招牌做的很····,在心里就产生影响了。还有一方面就是他的《小时代》牵动多少女生的心,里面有他们对爱情的向往,对奢饰品的追求。中学主要是他的通吃对象吧。高中阶段,不知道有多少女生喜欢看像韩寒那样抨击社会现实的作品,再说如果他们真买了,看了一下。可以看懂吗?看不懂了就不想再买了。还是像郭敬明那类的他们比较喜欢点。原来买过一本书拿到班里去,别人借去看,不一会就还给你了。其中一同学说:“如果你拿郭敬明的书话,估计早都找不到了。”不用多说什么,大家都懂得了。现在思想发生了变化,觉得他和韩寒相比他就是个毛,么办法,就这样子的毛喜欢他的一大堆。【以上说法只代表本人观点】
本來這一題已經平息了,但最近由於幾位著名知友的『贊同』,跟風投票風雲再起,timeline裏不斷重現。個人定力不足,前來寫個糟糕的回答。在諸多回答中,大家都充分的表達了三件事:答題者自身的心靈成長,對時下青少年『腦殘』的刻板印象,和對《最》平臺上的作品作者的刻板印象。雖然個人認為以上和雜誌和產品的成功半點關係也沒有,但顯然多數人都贊同這樣能夠抒發優越感與清醒態度,將人群打包歸納在低劣類別,和語帶戲謔調侃,狀似清醒瀟灑的答案特別有好感——這當然也是無可厚非的,所有人的意見都值得尊重,也希望大家都能寫下值得被尊重的意見。希望寫出這樣回答的人,您真的看過近期的期刊,真的像您所說的那樣瞭解腦殘,真的認識期刊的作者。希望這樣的您,的心靈,和品位,是真的在不斷成長中。希望站在成熟的標籤上否定過去的您,將來回首,不會否定今天的答案。我不瞭解圖書市場,不敢說自己透徹的知曉任何一本雜誌,一個產品,或者一個人的成功秘訣;雖然曾經走過您所說的「腦殘時期」(每個人也許都走過),但不敢妄言真的瞭解今天的年輕人;期刊上的文字,我沒有詳細的研究過,也沒有追蹤過某個作者的成長,所以也不敢對某個人妄加總結,以免太過失禮。我是個寫手,但是時常搞不懂自己的哪本書哪個故事的什麼地方會突然受到歡迎,而另外一些故事不會。所以從不敢保證自己的哪本書會長紅大賣。而且,就算將其他答案中煞有介事的成功要素——包括迎合腦殘,青春苦逼,商業炒作——都揉進一本書裏,還是沒有人會保證它是一本一定會成功的書。或雜誌。(當然如果有人有這份視野和自信,真的炮製出經典神作,我真心的為你高興。)我看不明白,所以,我的這個答案是糟糕的,我希望其他的答案中,語氣肯定自信,游刃有餘,理所當然的各位,是真的明白。是真的有尊重這個問題,和您的答案中提及的各類人。希望隨手或認真的點了贊同某個答案,傳播出某種態度的著名知友們,你們是真的明白。我這糟糕的答案也許並不比投票最高的答案有價值到哪裏去。反之亦然。
话说当年也是四娘的粉丝,差不多是看完两本《最小说》之后彻底抛弃此人了。跟韩寒比?两个世界的人吧,至于为什么郭敬明的杂志小说有市场还是像上面说的中学生群体庞大,那个年龄的孩子就是对这种东西无法设防,也许等他们也到我们这个年龄只会浅笑摇头回顾当初中了小四之毒的岁月,然后说都句当时不懂事啊。。。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06流行歌曲排行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