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特点有什么特点

中国人的9大性格特征,哪个是你?
<font color="#. 中庸之道(Doctrine of Mean)“中庸之道”,是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根本,这一理念出自儒家经典四书之一《中庸》。孔子最初教导人们要包容兼听,他主张的是一种考虑所有人和事的决断法。究 其本质,孔子追求的是一种“平衡”的理念。通常情况下,要达到平衡就应当在决策中听取各方意见,拿捏权衡,“致中和”,但这并不意味每种意见的发声力度是 相同的。这一理念颇为微妙,以至于大众对它的误读反而更接近它的英文误译“Doctrine of Mean”——不能走极端。但求平衡并不等于要折衷,折衷也绝非目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尽管中庸的本意并不在此,中国人却早已将“折衷”“妥协”奉为生活的指导原则。因此,我们希望以这种被误读的中庸之道来展开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的探讨。或许对于普通人来说,当下的误读,遵循起来要容易得多,也实际得多,也正因如此,这种误读极大地影响了个人和集体的决策。基于这种“中庸之道”,中国人通常不愿出头。“人怕出名,猪怕壮”(正如肥壮的猪先遭宰杀,名人也容易成为众矢之的),这句中国俗语反映的便是这种心理。中国社会的大多数人不喜欢发表激进的看法或被视为与众不同。然而,只要有人开了先河,很快的其他人便也会循例。在处理意见分歧时,“中庸之道”则体现为寻找折衷的解决办法。组织管理者也会将它用作管理团队、处理同侪关系的指导原则。而通常这也意味着不管那些激进的观点多么有价值,只要无人响应便也难以实施。如此一来,中国人所见的一切都是灰蒙一片,黑白莫辨。<font color="#.氏族主义(Tribalism)西方人将中国人和美国人分别作为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代表。然而,这同真实的中国人却相差甚远。我们认为最恰当的解释是“氏族主义”。中国人在属于他们的氏族中和氏族外的表现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氏族”,可分为有血缘关系,和非血缘关系两类。血缘关系的氏族是基于“祖父母-父母-子女”式的家庭单位,也是中国人各种社会关系的核心单位。一般而 言,人们可为家庭其他成员做任何事情。在中国文化中,一个完美的家庭应当是几代同堂,个人的生活也都以家为圆心。毫无夸张的说,中国父母为了孩子,通常什么事情都愿意做。除了抚养子女并承担他们受教育、成家等大额支出外,许多人还会为他们的成年子女买房买车、照看孙辈。同样的,成年子女也会觉得有义务照顾父母安享晚年。血缘关系的氏族也不局限于核心家庭单位,只要可能,家庭中的成员都会担起责任照顾更远的亲戚。在极端情况下,一个贫苦村庄走出的青年成功后 可能会觉得有责任帮扶整个村庄。非血缘的氏族在中国文化中被称作“圈子”。圈子的形式多种多样,并不限于一般的友谊或社会关系。在中国传统中,最紧密的圈子是结拜兄弟。有很多传奇故事讲 的都是拜把兄弟并肩作战,为兄弟舍命。旧时兄弟结拜的誓言中就有这样一句:“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人们在圈子里外的言行举止差别甚大,这一点本书后文亦有讨论。在氏族(圈子)中,人们展现的是奉献、忠诚和牺牲,而对外,则可能恰恰相反。人们更愿意信赖 同一圈子中的人,而不相信外人。在氏族中,集体主义至高无上;而在氏族外,中国人却十分个人主义——这一点比起美国人有过之而无不及。由于一个人同时属于 不同的氏族,并且亲疏不一,可想而知,旁人在不经意间,就很可能就会误读中国人的行为。氏族主义究其根本,是一种“我们对他们(us versus them)”的心态:只要自己的氏族可以生存下去,那么其他氏族的祸福便无关紧要。如此看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中国人可以把自己的家打理得极其干净 整洁,而到了公共场所却表现得截然相反。这种心理的另一种解读,便是不管情形如何,个人的生存始终是最重要的标准。氏族主义也会影响中国人对其他国家的看法,氏族主义要求一个团体不得干涉其他团体的内部事务,反之同理。中国外交政策的指导原则——互不干涉内政,很大程度得来于此。外推到国家一级,氏族主义则会表现为民族主义。在这样一个氏族社会,个体很难独立生存,这就使得中国人强烈地渴望归属于氏族。而在氏族中,所有成员都必须找到他们的位置。氏族内的秩序一旦建立,他们便 会着力于建立自己的声誉和威望。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中国人不断将自己和子女同他人比较;小到小团体中,大到整个中国社会,社会关系中的相对地位都不容小视。<font color="#.等级主义(Hierarchicalism)今日的中国虽没有贵族阶级,但中国人却一直接受并奉行着等级主义;有人感叹中国没有贵族,因而定义了两类令他们既羡慕又怨恨的新贵:红二代(开国元勋的后代)和富二代(成功企业家的后代)。等级主义源于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它既包括家族外君臣间的尊卑有序,又包括家族内父子间的长幼有别。根据传统等级差序的教义,人们必须在当时当地的社会等级中找到自己相应的位置,并按照对应的社会期许而活。在等级主义占主流的企业、 政府、家庭或其他社会环境中,人们会更倾向于服从上级;而对下,则期待下级尊从自己。以商界为例,企业高层为上司料理琐事也是常有的事(例如副总裁为同行 的首席执行官搬运行李)。这样的期待同样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譬如,对待餐厅的服务员中国人通常会表现得没有礼貌,有着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并且在其 它场所他们也喜欢有人伺候。等级主义的另一面则是普遍缺失的个人责任感和问责制,因为行事的动机通常只是“为了别人(上级)”。在恋爱关系中,等级主义也常会带来不平等。年轻女性在男友或丈夫面前大都表现得像孩子一样需要关注和保护,而中国的男人当然也喜欢并鼓励这种行为,因为这会让他们感觉自己更强大。经济独立、受过教育的中国女性,多半仍然会把幸福被归结为“嫁得好”。<font color="#.多元化(Polymorphism)单调、索然、整齐划一,不是中国的真相,多元、丰富、和而不同才是中国最真实的原貌。多元中国有两种形式:不同个体间的多元化,以及个体内部的多元化。个 体间的多元化,通常体现在中国多元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对此,书中还有细述。所以,如果我们用千篇一律的方式跟中国人打交道会非常不明智。个体内部的多元化则更为复杂,却也不悖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实质上,中国人是被教导出来要“审时度势”的,而且社会也期望他们在不同的情况下,要有不同的 行事风格。例如,在上司和下属面前、在公开和私下的场合、针对的对象不同时,他们的言行也会不同,因而常常就会有自相矛盾的状况。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不一 致性反映的不仅是中国人的性格,且是人们所期待的。中国人常说:“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因此,人们总会试图“变通”,规避麻烦,绕开原则,而走捷径。在极端情况下,人们可能会不顾立场,牺牲一切来换取生存。中国的学生从小都会学到这样一个故事:公元前 500 年左右,越王勾践战败被俘。他卧薪尝胆,甘为吴王夫差的忠实奴仆,忍辱多年终于获得了夫差的信任。后来,勾践暗中训练精兵,一举破吴并迫使夫差自杀,称霸 春秋。这样的故事都是为了教导中国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何全力生存下来,以等待未来的机会。<font color="#.自身有益主义(Usefulism)我们的受访者常常将中国人(尤其是那些1978年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几代人)形容为功利主义者(utilitarian)。然而,他们的所指与这个词的 英文本意(获取最大效益)却有所不同。这些受访者的本意其实是指一种社会规范,这种规范教导人们只做对自己有益的事。诚然,自身有益主义(usefulism)同实用主义(pragmatism)、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在含义上有重叠。其主要区别就在于,自身有益主义注重的是个人私利,甚至可以是以违反道德伦理为代价的私利。在一定程度上,自身有益主义是idealism(理想主义)的对立面。自身有益主义滋生了腐败、道德沦丧等问题,它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以至于众人只有在看得到好处时,才会为他人伸出援手。另一方面,自身有益主义 也给人际关系加上了保质期。不管是什么人,也不论他在过去如何帮助过自己,只要关系变得不再“有用”,那么这份关系也就再无理由维持下去了。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当领导从重要位置退下来,突然间,很多所谓的“朋友”便消失不见了,世态炎凉。值得注意的是,自身有益主义其实和传统儒家教义格格不入。儒家思想主张的是“仁者爱人”,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规范,“仁”字从人从二,即相互尊重,互助互爱,不计个人得失。许多传统价值体系中的珍贵美德,最朴素的如“恪守信用”,都因自身有益主义而被抛弃。总之,用一名受访者的话来说,“现在,仁义就是‘人很二’。”<font color="#.情感主义(Emotionalism)人情,在中国人的人际交往中举足轻重。一位资深的中国学者曾这样评价说:“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指导思想之一:合情合理,即符合人情事理。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容易与人相处,如果不近情理,就是不会做人。”“合情合理”也就意味着人们在面临问题时先选择符合自身和各方人情的解决方案,再考虑方案的合理性,即符合逻辑、科学和法律。对中国人来说,人情不只是私事,它穿插在社会中并决定着整个社会的运转。法院在判处死刑时,常会给出这样的理由:“不处死刑,众怒难平。”科学研究显示,在某些情况先,情感是帮助个人帮助个人决断的有力工具。尽管在其它社会中,情感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把情感作为整个社会优先考虑的决断依据的,在中国,则是独有的。合情合理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我们认为,它会继续在人际交往中发挥重要作用,但规则和法律的地位会逐渐凸显。<font color="#.富人主义(Wealthism)中国人渴望物质财富,但比起美国那种典型的物质主义文化还是有所不同:美国人攒钱,是为了买一些特别的东西;而中国人赚钱,则只是为了积累财富,因为财富是现今中国社会衡量成功的重要度量。富人主义的另一面则体现为人们对于富人的羡慕、嫉妒、恨的态度。从某种程度上说,许多当代中国人和美剧《星际迷航》(Star Trek)中的虚拟物种Ferengi有着某些共通点。在他们看来,获利是高于一切的,人生的目标便是积累财富。在中国,富人主义还是一个比较新的现象, 有趣的是它和传统儒家价值观也是对立的。<font color="#.不劳而获主义(Effortlessism)“不劳而获主义”指的是一种想不付出劳动而获得回报,期待天上掉馅饼的心态。马克·吐温的名言“工作是必要之恶,能避则避”,可以说是对中国人工作态度的 最贴切形容。过去,干体力活不被看重,而现在任何需要付出努力的工作都是如此。中国人大多期望用尽可能少的努力换取回报,或者最好是坐享其成。要不是生活 所迫,许多中国人宁愿无所事事,也不会去工作。不劳而获主义也鼓励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寻找各种捷径。大家普遍认为“一步一个脚印”的人,因为不够聪明找不到捷径。人们四处寻机,期望以最小的投资(资本和/或工作),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回报。因此,中国人喜欢空手套白狼倒也不足为奇,喜欢赠品也难怪。一般说来,中国人说的比做的多,喜欢谈论策略门道和解决方案,但却不一定付诸执行。因为《孙子兵法》中,最佳策略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一策略已被应用 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许多中国人把人生看作一场战役,而兵法谋略(包括《孙子兵法》在内)大都关注的正是如何以最少的资源和精力赢得最多;此外,在这场战役中,鼓励“兵不厌诈”,他们相信欺骗不仅可被接受,更是值得鼓励的。正如在书中有一篇专门讨论“感动中国人物”的章节,在近几年评选中,有不少勤勤恳恳、爱岗敬业的人。他们的故事或许已令中国人“感动至深”,但在多数美国 人看来却是再正常不过的。美国人敬重那些敢说“不好办的事我们马上办,办不到的事多花点时间也要办到”的人。然而在中国,人们就会困惑,为什么他们不去找 些不用费力的变通办法呢。<font color="#.犬儒主义(Cynicism)犬儒主义并非中国社会的传统性格,但今天却颇为盛行。这是一个外来词汇,在中国常被定义为“愤世嫉俗”或是“玩世不恭”,无所谓高尚,无所谓卑贱;一边愤世嫉俗,一边玩世不恭;及全盘否定,又照单全收,难得糊涂。犬儒主义的奉行者,他们质疑政府,怀疑一切,对于未来也是消极悲观。据我们研究,同一般美国人相比普遍中国民众对自己的国家更为悲观。犬儒主义的盛行的一大诱因,可能是这种不确定的社会状态。自1911年封建制度被推翻以来,中国人仍然未能就这个新的中国由何构成形成共识。1978年国门打开后,一系列的紧急改革,更是让民众对中国未来的方向感到困惑和不安。出于这种犬儒主义,中国往往更着眼于当下和可预见的未来,因为对于未来会发生什么他们并无把握;他们也往往只在意身边的人和事。总体来讲,中国人对待生活,特别是对待未来,总是感到焦虑。再者,在一定程度上犬儒主义也带来了宿命论。中国人会尝试努力,争取成功,但是一旦碰壁受挫后,就会无奈地将失败归结 为命运,这是命中注定的失败。他们会坚持认为是这个社会让他们的目标落空、无法朝上走。====扫描微信二维码或搜索添加微信公众号:scbw2006,每天获得最实用的职业信息====
您已点赞!在这里读懂中国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中国人的思维有什么特点?
中国人的思维有什么特点?_____一个日本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眼中的中国思维&&许锡良&日本的汤川秀树()是著名的核物理学家,由于最早提出原子核中的质子与中子是由于交换某种媒介粒子而结合在一起的理论而于194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有一本科普性的随笔集《创造力和直觉____一个物理学家对于东西方的考察》,里面对中国思维方式与西方方式有过详细的讨论。借鉴外人的眼光当成自己的镜子,也许会更有利于帮助好好认识我们自己。自世界文明进入近现代科学研究领域后,有一个不言而喻的观点就是:近现代科学是在欧洲发源并且发展起来的。东方,特别是中国没有产生过近现代科学的东西。日本作为东方国家的近现代科学是直接移植欧洲科学文明的结果。东方,包括中国、日本、印度,他们的传统文明不仅没有产生近现代科学,而且甚至不利于接受近现代科学。中国人的思维中缺乏逻辑,日本人的思维接受西洋文明后才变得有逻辑。而印度是东方古代文明中少有的具有逻辑的一个文明古国。但是,这些地方都没有产生近现代科学。&近现代科学首先是要建立在逻辑的基础上,具有分析的思维,其次是要建立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有寻找规律的动力,而这个动力来源就是来自于对世界奥秘探究的好奇心,及由此产生的宗教,对神的向往与想像。近现代科学发源所具备这些条件,中国文化中都是不具备的。但是,由此就认为中国人思维特点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一点帮助也没有是不公允的。那么中国人的思维在对自然科学的发展方面有哪些帮助呢?中国人的思维有比较强的直觉思维能力,这种思维方式对事物的整体把握上十分有帮助。西方的科学重理性分析与逻辑推理,注重方法与技术上的操作与实验,要求用精确的数字来把握所认识的对象,同时通过归纳法概括出一般性的原理与规律。特别是在伽利略与牛顿时代,思辨的、演绎的人们和技术的、归纳的人们建立了紧密联系,使得这些科学家们既是实验家,又是理论家与思想家。但是,中国人的思维基本上说是浑沌的、粗疏的,同时也是凭直觉性的整体性把握事物。这种整体把握如果是建立在理性分析与逻辑推理归纳的基础上,对自然科学的新发现是很有帮助的,特别是当近现代科学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后,那种仅仅靠分析性与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达到技术进步与新的科学发明就不太容易了,这个时候古代那种思辨的思维再次在现代科学中复活了,仅仅靠实验已经无法单独完成科研任务,因为“任何研究领域进步的结果,就是事实和理论之间的一个越来越大的距离:前者是直接证实了的,而后者则是解释事实所必需的”(汤川秀树著,《东方思考》)。但是,如果单独存在则不可能产生近现代科学,而且也无法帮助在科学上有新的发现。另外,再加上“中国文化往往是崇古的___无论是从好的意义上还是从坏的意义上说都是保守的”。(汤川秀树,《东方的思考》)在科学发明创造上有着先天性的不足。科学思维,既需要有数量的分析,以实验作为基础,观察与经验也同时不可缺少。同时科学发展到一定时期,抽象思维与想像力也越来越重要了。科学越是达到高尖精的程度,越需要使用抽象思维能力与想像力。但是,中国人存在着两个方面的严重不足,第一是不习惯用实验与数据分析,第二是缺乏抽象思辨能力与想像力。“在这些方面,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不能说是擅长的。他们不懂彻底的理性主义。”但是,中国人擅长的是“直觉”,直觉思维的长处就是能够在整体上把握事物。科学发展到现在直觉是越来越重要的。甚至“唯一的道路就是直觉把握整体,并且洞察到正确的东西。换句话说,这里更重要的与其说是铲除矛盾倒不如说是在整体中发现和谐。”(引文同上)抽象思维能力比较缺乏,真正纯粹理论性的东西不容易引起中国人的兴趣。而且中国人的思想也没有表现出纯粹理论的兴趣,缺乏严密的逻辑。而“直觉”又只有在一向被忽视的新事物浮现出来时,才能够有真正的创造。科学研究中既不能够没有观察与实验,同时也不能够没有想像力的作用。因为有时若隐若现的事物还缺乏统一性的时候,凭想像,凭直觉都是必不可少的。有时我们只能够凭想像与猜想,然后再去验证。但是,中国人的思维的一大缺陷就是严重缺乏想像力。虽然在《西游记》与《庄子》中不乏高度而丰富的想像力,但是,中国文化总体来说是缺乏想像力的。他们只顾及世俗的东西,特别是可以享受的东西。日本人的想像力也不是特别丰富。这也许是东西方的差异之一。中国人的思维的另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害怕犯错误。但是,就理论物理而言,“当回顾理论物理学的历史时,我们说得过分一些几乎可以称之为错误史。在许多科学家想出乴有理论中,大多数是错误,因而没有生存下来。只有少数正确的理论才继续生存。”一个害怕在探索中犯错误的文化是不可能会有什么进步的。在这一点上英国的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也有过类似的论述:“科学是可以犯错误的,因为我们都是人,而人是会犯错误的。”“人们尽可以把科学的历史看作发现理论,摈弃错了的理论并以更好的理论取而代之的历史。”因为“任何科学理论都是试探性的,暂时的、猜测的:它们都是试探性假说,而且永远都是这样试探性假说。”可惜,中国人不明白这个科学的道理。他说:“据说中国流行的生活态度都认为犯错误是丢面子的。如果这确实是真的,那么根据我对科学的看法就要要求改变这种态度。甚至应当代之以另一种相反的态度。如果有人发现了你的一种错误看法,你应当对此表示感谢;对于批评你的错误想法的人,你也应当表示感谢,因为这会导致改正错误,从而使我们更接近于真理。.....我无法判断那种认为犯错误就丢面子的态度是否真是中国人民的性格。”“这种态度是同科学态度不相容的。”(选自卡尔.波普尔著《波普尔科学哲学选集》中文版前言。)波普尔与日本的汤川秀树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的看法十分相近。可以看成是中国人的一面很好的镜子。&中国人除了直觉思维外,还喜欢用类比的方式思维。“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很擅长的一个领域。表现类比的最古老形式就是比喻。在许多事物中,古代思想家的论证都依靠类比或比喻。”(汤川秀树,《东方的思考》)中国人缺乏彻底的理性精神,也就是在说明事物的时候不会深入细致地找到建立在逻辑上分析上及实验数据上的确凿证据,在这个基础上寻找因果关系,而是满足于把事物之间的关系用一种显而易见的形式作个类比。比如,人为什么要有等级?因为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为什么要有男尊女卑?因为男人是阳,女人是阴,阳为太阳,阴为月亮。其光芒与热量是不同的。人为什么生病?因为人体内的阴阳失去了平衡。人的体征也就是我们可以看到的金、木、水、火、土之类,他们生克相生。在整体上把握的同时,中国人的思维是满足于一种粗枝大叶,似是而非的整体状态。另外,中国人发明创造少,与中国文化强烈的尊古倾向是密不可分的。“特别说来在中国尊古倾向是过于强烈的。”强烈的尊古倾向,意味着缺乏发现的意识,也缺乏增殖新的东西的愿望。一切依照古制,崇尚古人,却不知道古人也是会犯错的人,他们有时偶然的一个发现可能是错误的,但是在缺乏逻辑分析,缺乏实验验证,缺乏有所创新的意识的情况下,一个古老民族徘徊不前是显而易见的。当然保守与崇古并不意味着必然就是坏的,有时就人的生命来说,文化总会带有某种古老的情怀。但是,就科学而言,创新及有所发现是科学发展的动力,也是科学的生命之所在。中国人改善自己的思维方式的唯一办法就是向西方开放,引进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从而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2008年5月13日
有不一样的发现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华中师大德育研究所兼职教授,凤凰网十大洞察力博客,现供职于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特别声明:所刊载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报刊、杂志、书籍、音像出版使用必须经过作者同意,并付稿酬,否则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联系方式:QQ:,电子信箱:,地址:广州市新港中路351号,邮编:510303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当前位置: >
中国版的工业4.0,有哪些特点?
  为什么说工业4.0不是幻想,而是实实在在的呢?让我们回顾一下互联网和关键技术的发展:
  从互联网发明到现在20年的历程中,它已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通过侵袭各个行业逐步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它最初侵袭的是娱乐传播产业,人类获得新闻以及娱乐的方式被完美颠覆,新闻和娱乐业被重构,战局已进入收官阶段;随后,以阿里巴巴和Amazon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崛起,全面侵略零售业,如今商场艰难,这个战局可谓大势已定;近年,互联网已经广泛融入金融行业,新的金融模式和手段出现例如余额宝、手机支付和P2P等暗袭一波又一波来临,目前这个战场进入中盘,双方鏖战正急。纵观目前互联网的发展,可以看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在这层层推进的各个战场中,互联网基本都游走在“虚”的服务领域,对于通常说的“实”的经济,也就是制造业,却影响甚微。中国很多制造业依然置身事外,隔岸观火,他们埋头苦干,做出口订单,除了升级改造流水线,加入全球生产的分工体系之外,所有那些互联网颠覆各类产业的故事,都如另一个世界的传说。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社会媒体和内存数据库技术的到来无疑快速推动了实体和虚拟世界的结合,这些技术的发展为改变产品销售方式,提高增值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空前的可能。今天,传感器的成本和互联网的连接成本已大幅度降低,而带宽的飞速发展实现了基本的网络全覆盖。随着技术的进步例如云计算与大数据,各种商业标准软件实施费用得以大幅下降。此外,智能手机提供了随时随地和互联网链接的可能以及良好的用户体验。以SAP HANA为代表的新数据库技术(例如列存储,内存计算)产生给智能工业带来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因此,工业4.0时代已经悄然到来,它的潮流来势迅猛。
  这个新时代的变局虽然刚刚开始,但意义重大。这是继工业1.0机器代替人工时代、工业2.0的流水线时代、到工业3.0高度自动化时代,又一个新纪元的开始。从互联网发展的角度看,是互联网从“虚”的服务业大规模进入“实”的制造业的开始,也即CPS(虚拟网和实体工业的融合体系)体系的实现。未来的制造业,将与服务产业一样,建立在互联网这一“共同的底盘”之上,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之间将对话协同,工厂生产由“高度自动化”转向“智能”生产。由此,也可以说4.0之后,从此整个社会都将变得智能――工厂变成智能工厂,家居变成智能家居。智能物流,智能电网,智能穿戴,智能城市,智能汽车,智能医疗将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全球角度来看,发达国家善于利用技术趋势推动和开发物联网,例如德国和美国已经制定了未来工业发展战略。 美国制定了“未来制造“计划,而德国提出了工业4.0的战略。实际应用方面,物联网应用在过去几年稳定发展,主要表现在M2M(Machine to Machine,机器对机器)方面:M2M已经逐步在工业链方面得到应用。到2013年底,M2M 设备已经达到195万,428个移动运营商已经提供M2M服务。
  在中国,物联网的发展处在初始阶段。尽管中国各个地区对物联网有一些试点探索和示范项目例如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智能农业和卫生保健解决方案,但是和美国以及德国相比,中国仍有很大的差距。但是中国制定的两化融合――信息化和工业化高层次的深度结合为工业4.0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中国两化融合和工业4.0的比较
  中国的两化融合和工业4.0有相同之处,也有主要区别。这两个战略都强调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整个产品价值链以及业务价值链上,同时也强调信息技术应该成为工业的支柱。
  具体而言,两化融合主要聚焦:
  ?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整合:是指企业利用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加快新技术的出现和刺激技术创新整合。例如,通过整合汽车制造技术和电子技术而衍生出的汽车电子技术以及一体化工业控制技术。
  ?产品整合:是指电子信息技术或电子元件以嵌入方式包含在产品中。例如,传统机床和数控系统整合后出现数控机床;智能技术应用到传统家电开发而产生智能家电,从而使这些产品通过信息技术含量的增加大大提高附加值。
  ?业务集成:是指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所有业务,包括创新、制造、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从而促使和刺激企业创新,提高企业管理。例如,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企业生产效率。此外,通过网络营销这一新的营销渠道可以接触到更多的目标客户,显著降低营销成本。
  ?促进新兴产业:是指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结合产生的新的行业,例如工业电子技术、工业软件和工业信息服务等。
  而德国工业4.0主要强调:
  ?价值链的横向整合:以CPS的实施为基础,通过对价值链的横向整合产生新的价值链和商业模式的创新;
  ?端到端的生产流程:以价值链为导向实现端到端的生产流程,实现数字世界和实体世界的有效整合,使产品价值链,不同公司,以及客户需求融合到一起;
  ?纵向整合:实现纵向的有效整合,建立有效的纵向的生产体系。
  从这个比较可以看出,德国工业4.0更多推动在现有高端水平上的纵向、横向以及端到端的全方位的整合,包括公司内部、公司和公司之间以及公司和客户之间。而中国的两化融合更多的是促进信息技术在工业方面的应用,主要关注公司内部的信息化的提高和应用。因此可以认为两化融合是工业4.0实现的基础。在信息技术应用比较好的行业,可以适当快速推动工业4.0,占领高地,走在世界的前列。
物流产品网官方微信
物流产品网官方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人的性格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