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春江水暖鸭先知赏析 郁水寒吾心向 何人知,什么意思

大学诗词竞赛初赛100首 本文档属于精品文档、课件类技术资料,转载请联系作者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大学诗词竞赛初赛100首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点击加入下列2015郑州家长交流群
用户等级:小学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59 小时
等级:小学二年级
<em id="authorposton14-6-27 16:07
查看: 2055&
本帖最后由 博格先生 于
12:40 编辑
说在前面的话:小学生该如何学习80首诗词呢?
第一,这80首诗词不是用现代的白话书写的,是以各个时代独有的语言艺术形式出现的,而且是艺术的提炼,所以我们必须先读懂它,搞清楚里边每个字的正确意思。
第二,毕竟这80首诗词是前辈先人遗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真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对小学学生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只需要做到“浅尝辄止”,没必要过度深挖。
第三,了解这些诗词的考点:名句的记忆、相关的背景知识、文章浅析、提高我们阅读和写作的水平等等。
& & 今天,我向大家介绍第一首诗:
& && && && && && &长歌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汉 乐府 无名氏
& && && && &&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 && && && &&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 && && && &&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 && && && &&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 && && && &&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青青 植物生长得旺盛的颜色。
葵 指葵菜 ,又名冬葵,民间称冬苋菜或滑菜。李时珍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少&。葵” 在明朝之前,并不是指“向日葵”。
14:30 上传
阳春 温暖的春天。
布 布施,给予。
德泽 恩惠。
朝露 清晨的露水。
晞[ xī ] 【动】晒干。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诗经》。
常 【副】常常。&&
秋节 秋天、秋季。
焜[kūn黄 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华 同“花”读音意思均同“花”。
衰 “shuāi”。衰落,没落。与“盛”相对。
百川 大河流。
少壮 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
老大 年老。这里“大”古同“太”,指辈分高。如:“少室山”、“太室山”。这里“大”对应上一句的“少”,
徒 白白地、徒然。
补充知识点
古代指代河流的词水&&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诗·秦风·蒹葭》)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河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毛泽东 《沁园春-雪》)川&&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唐 崔颢《黄鹤楼》)江&&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流&&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战国《荀子·劝学》)沟 (小的水道) 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孟子·离娄下》)渠 (人工开凿的水道)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南宋 朱熹《观书有感》)溪 (山间小河流)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晋·陶渊明《陶渊明集·桃花源记》)涧 (山间流水的沟)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浦 (指池、塘、江河等水面、水边,也可指江河与支流的汇合处)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唐 王勃《藤王阁序》)沱(弯曲如蛇形游走的水道或水流) 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诗·召南·江有汜》渎(水沟,小渠,亦泛指河川) 四渎(长江、黄河、淮水、济水)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韩非子·五蠹》)渊(打漩涡的水道) 鲵桓之审为渊,止水之审为渊,流水之审为渊。《庄子·应帝王》泾(由北向南、由高向低流动的水) 泾以渭浊,湜湜其沚。(《诗·邶风·谷风》)涓(细小的水流)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浜(小河沟) “绝潢断港谓之浜。” (李翊 《俗呼小录》)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的一部乐府诗总集,全书一百卷,分十二类。上起汉魏,下迄五代,兼有秦以前歌谣十余首。其中包括《木兰诗》《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孔雀东南飞》又被称为乐府双璧。)
& &因原作者无法考证,所以为“无名氏”。
& &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1.在写作中直接引用诗词名句,对丰富文章的内容、提高文章的艺术层次有很大的帮助,本文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在写作中恰当的引用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方向正确努力才有意义;方法得当才能快速到达。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早一天创业早一天挖掘第一桶金,要能纵观时事,国家政策,高屋建瓴,才能逐鹿中原”。
&&2.本文虽然是古诗词,但其写作修辞手法——“比兴”值得我们极大的借鉴,借景或物以起情.看来似乎与文章不相干,但借此以吸引读者,激发情感,引人深思.但实际上却是以此为参照物,表达文章的主旨。
&&如冰心的&&笑&&开头这样写:&雨声渐渐地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荧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有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这个开头,用简洁传神的笔触,勾画出作者眼中的独特画面,把读者带进清幽的境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1.本文的核心句子就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考试时常最为默写的对象,这里下句尤为容易出现在考题中,勿要将“伤悲”写成“悲伤”。而且,大部分分析本文含义的题目,均是围绕这两句产生的,一句话总结它要反应的内涵——我们要珍惜青少年时的宝贵时光,好好怒力,不要等到老了以后空悲切!(这句话必须熟记)
2.“焜黄华叶衰”中的“华”常作为注音题考,这里正确的读音是huā,而不是huá
3.“老大徒伤悲”中的“徒”常作为注释题考,应解释为“白白地”
4.本篇的作者是汉代“无名氏”,而不是宋代的郭茂倩,后者只是收集、编撰的《乐府诗集》
5.本文的修辞手法是“托物起兴”或是“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
1.解释词语。
阳春:温暖的春天
德泽:恩惠
秋节:秋天、秋季
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2.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1)“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写了园中葵
_郁郁葱葱,枝叶上还带着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沐浴在一片阳光中。& &
(2)“万物生光辉”则讲了万物
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 && && && && && && && && && && &&&
(3)“焜黄”原指颜色衰老的样子,这里形容
万物都衰落的样子。& && && && && && && && && && && && && && && && && && &&&
(4)“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说明光阴流逝,就像
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 && && && && && && && &
4.这首诗运用了 比兴 的修辞方法。
5.《长歌行》出自(《 乐府诗集 》),“长歌行”的“行”是古代诗歌的( 一种体裁 )。诗的一至四句写了春天的( 兴兴向荣
),五六句写了秋天的( 万物凋敝 ),用季节的变换作( 比喻 ),说明一年里最美好的季节是( 春季 ),人的一生当中最美好的时光是( 少壮或青少年 )时期。七至十句用江河不能西流作( 比喻 ),说明时间一去不复返,劝导人们( 年少力强的时候一定得珍惜时光,好好努力 ),不要到老了再后悔。
6.【2014年山东泰安中考作文题目】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古人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请围绕学习生活,写出你的一段经历,或写出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1.题目自拟。2.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地名。如果需要,请用“×××”代替。
提示:命题者倡导朴实的文风。
土豪 我们做个朋友吧
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
金币 + 35&
用户等级:小学六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316 小时
金币:1784
<em id="authorposton14-6-27 16:29
我的语文需要补一补:)
用户等级:小学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59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4-6-28 12:19
本帖最后由 博格先生 于
17:14 编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七步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国·魏] 曹植
& && && && && && && && && && && && && && && && && && &&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 && && && &&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豆萁[qí] 大豆的豆秸,是大豆脱粒后剩下的茎,晒干后可以当柴烧。
釜[fǔ]&&古代的一种锅
11:11 上传
煎 煎熬,隐喻迫害。补充知识点古人所用容器类型繁多,下边给大家介绍其中几种:觥 gong 盛酒器,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觥筹交错鬲 lì 古代煮饭用的炊器,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缶 fǒu 盛酒浆的瓦器也可作乐器,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击缶”典故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觚 gū 饮酒的容器,也用作礼器,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尊 zūn 大中型盛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商周时期。釜fǔ古炊器,盛行于汉代。甑 zèng 古代蒸锅。甑尘釜鱼(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钵 bō&&僧人乞食所用的食器,翁 wèng 陶制盛器,小口大腹。请君入瓮 。俎 zǔ 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觞 shāng 古代盛酒器。爵 jué&&古代的酒杯 杯口有小柱角jué古代的酒杯有盖,杯口无柱壶 hú 长颈容酒或水的器皿&&箪食壶酒鑒 jiàn用来盛水、盛冰、照容和沐浴的器具。盘& &又称水器,古代盛水之器。勺 是取酒器
& &《七步诗》,出自《世说新语》,作者曹植,字子建,沛国谯人。三国时期曹魏诗人、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他是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 &据《世说新语》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祸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七步的短时间内作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诗人已萁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及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 &其他相关背景:& &&& & &同时期与”三曹“齐名的还有“建安七子”(又称“邺中七子”、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注:切记曹植不是“建安七子”之一)& && &中国文学史上父子三人齐名的,除了“三曹”,还有北宋的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齐名,合称“三苏”。
& &&&《洛神赋》是曹植的传世之作,里边名句有“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等。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诫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它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曹植对手足相残的悲愤,同时也发出了理直气壮的斥责。诗的前四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
& & 曹植以“豆”自喻,一个“泣”字充分表达了受害者的悲伤与痛苦。后两句笔锋一转,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这明显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
考点核心语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首先作为默写题,经常出现在考试当中。再者,作为本作品的点睛之句,经常会考到对这首诗内涵的分析,所以这两句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对“本是兄弟,为何要如此急切迫害”的悲愤和无奈。(这句话必须熟记)萁、釜、煎三个字的读音、写法、引申的词组,如釜底抽薪、破釜沉舟、煎熬等。& &&&本诗形成一个成语:相煎何急。与此成语意思相近的还有:兄弟阋(xì)墙、同室操戈、尺布斗粟(sù)、自相残杀等。
& && &本文应用了比喻、拟人(比兴)的修辞手法。
引用过此诗的历史名篇
& & 日,国名党军队在皖南茂林地区伏击叶挺率领的新四军。大部分官兵战死或被俘,军长叶挺被扣押,后国民党当局诬陷新四军“叛变”,并宣布取消其番号。这就是国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当时南方局书记周恩来以极其悲愤的心情在《新华日报》上题词:“为江南死国难者致哀”并作诗揭露“皖南事变”的真相。
& && && && && &&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1.字音 [fǔ]( )底抽薪&&答案:釜
[jiān]( )熬& & 答案:煎 2.词义萁( ) 答案:豆杆、豆茎、豆秸均可釜( ) 答案:古代的锅本( ) 答案:原来、本来均可相煎( ) 答案:煎熬;折磨均可。何( ) 答案:为什么3.《七步诗》的作者是(&&三国&&)时期的诗人(&&曹植&&),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用同根生长的(&&豆&&)和(&&萁&&)来比喻(&&兄弟(关系) )。“( 本是同根生 ),( 相煎何太急 )?”表达了作者( 面对手足相残痛苦、悲愤 )的感情。<font color="#.诗中“泣”字用得极为传神,请作具体分析。
答案:泣”字使用了拟人手法,极为生动细腻地刻画了诗人面对兄弟残酷紧逼的现实表现出的极度痛苦和悲愤。(这种题型必须两方面回答,首先得说明它应用和何种修辞手法,再分析它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情感、意愿、目的等,只说明一个方面不能得全分)
<font color="#.如何理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内涵?
答案:豆茎与豆原本是同根相生,诗人用豆茎与豆比喻同胞兄弟、手足之情。面对兄弟紧迫的残酷相逼,诗人极度伤心而又深感无奈。6.《七步诗》中哪两句是形象地写出了作者遭受兄弟曹丕的嫉妒,痛苦抑郁的心情?答案: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5、6题都是在考核心句子,考此诗必考此句)<font color="#.题目为《七步诗》是因为什么?答案:曹植被逼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所以叫七步诗。
用户等级:小学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59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4-6-29 11:18
本帖最后由 博格先生 于
17:08 编辑
& && && && && & 敕勒歌
& && && && && && && && && && & 南北朝 佚名
& && && && && && & 敕勒川,阴山下。
& && && && && && &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 && && && && && & 天苍苍,野茫茫。
& && && && && && & 风吹草低见牛羊。
注释敕勒 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西北部)一带。川 指平原。敕勒川,大概因敕勒族居住此地而得名。阴山 即阴山山脉,今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 穹庐 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野&&应读为yě,也可读作yǎ(三声),意为方向。四野,即,四方。苍苍&&青色。见见&&同“现”,应读 xiàn,呈现。
作品背景&&《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名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 &史书中,最先提到《敕勒歌》的是唐朝初年李延寿撰的《北史》卷六《齐本纪》,其中记载:北齐开国皇帝高欢出兵征伐西魏,为振军心,他命部将斛律金唱《敕勒歌》,遂使将士怀旧,军心大振。
作品赏析& &这首民歌,勾勒出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敕勒川,阴山下”这简洁的六个字,吟咏出北方草原的自然特点,无遮无拦,高远辽阔。格调雄阔宏放,透显出敕勒民族雄强有力的性格。&&“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两句承上面的背景而来,极言画面之壮阔,天野之恢宏。同时,抓住了这一民族生活的最典型的特征,歌者以如椽之笔勾画了一幅北国风貌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天”、“野”两句承上,且描绘笔法上略有叠沓,蕴涵着咏叹抒情的情调。作者运用叠词的形式,极力突出天空之苍阔、辽远,原野之碧绿、无垠。这两句显现出游牧民族博大的胸襟、豪放的性格。“风吹草低见牛羊”,把“风”拟人化,造成“吹”、“低”、“见”三个连续动作,使画面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表苍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这最后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描绘出一幅殷实富足、其乐融融的景象。
考点&&本文的文学、史学价值都极高,备受历代文人大师所推崇,堪称经典,所以每一句都可能成为考试时默写的对象,本诗不难理解,每个字应熟记于心!&&本文的创作年代常在试题中出现,是南北朝时代的。&&笼是多音字,作为名词是读lóng,如 蒸笼,本文做动词,应读作lǒng,盖住、笼罩。&&见本文读xiàn,这两个字常出现在考题中。&&本文描写的景色特点(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牧民们殷实富足、其乐融融的的生活景象)和所要表达游牧名族的感情(热爱草原、对游牧生活无限地热爱)常作为考点,反复出现。(必须熟记这两句话)
试题&&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笼 盖(lǒng)&&见 牛羊(xiàn)&&chì lè( 敕 )( 勒 )& &qiónɡ( 穹 )庐& & &&2.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语句。&&⑴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形状像蒙古包 ___穹庐&&_& &⑵青色 ____苍苍______& &⑶辽阔,深远 _____茫茫______&&⑷同“现”,呈现 _____见& &&&。& & &&3.《敕勒歌》选自__《乐府诗集》___,是__南北朝__时期北方_敕勒 _族的一首_民歌___(体裁)。诗歌表达了草原牧民_ 热爱草原、对游牧生活无限热爱 __的情感。同时,也表现了草原牧民们_殷实富足、其乐融融的___的生活景象。&&&&4.请谈谈你对《敕勒歌》所展现的境界和语言特点的认识。&&这首诗极力突出天空之苍茫辽远,原野之丰饶无垠,意境雄浑,境界开阔,刚劲粗犷。而用语却质直朴素,明白如话,浅近明快。&&5.《敕勒歌》诗中没有直接写人,但我们却可以感觉得到草原的主人。你从诗中感受到这里生活着的是怎样的人?&&这里生活着胸怀宽广、勇敢豪爽的敕勒人,他们是大地的主人,是自然的征服者。&&6.下面是《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的歌词,请你哼唱哼唱,感受一下这支歌与《敕勒歌》有哪些相似的地方。&&“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儿齐飞翔。要是有人来问我,这是什么地方。我就骄傲地告诉他,这是我的家乡。” &&这支歌与《敕勒歌》一样都描绘了苍茫辽阔的大草原,表达对草原家乡的无限热爱之情,境界无比阔大,语言质朴明白。
用户等级:初中一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79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4-6-29 11:23
太厉害!加油更新。
用户等级:初中三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43 小时
金币:1943
<em id="authorposton14-6-29 11:59
马到成功!!祝愿孩子们都有个好成绩!!
用户等级:小学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59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4-6-30 09:53
本帖最后由 博格先生 于
09:46 编辑
& && && && && & 咏鹅& && && && && && && && && && &唐 骆宾王
& && && && &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 && && &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注释咏 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项 颈的后部 曲项 弯着脖子歌 长鸣 拨 划
作品背景& &骆宾王,字观光,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在四杰中他的诗作最多。& &骆宾王出身寒门,七岁能诗,号称“神童”。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当时以为绝唱。&&《咏鹅》是其于七岁时写的一首五言古诗。传当时骆宾王家中来了一位客人。客人见宾王小小年纪,却是聪明伶俐,对客人的提问皆对答如流,恰巧一群白鹅游过骆家塘,客人有意试试骆宾王,便指着鹅儿要他以鹅作诗,骆宾王略略思索便创作了此诗& &后骆宾王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失败后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
作品赏析& &这首诗从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 &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的连呼三声”鹅、鹅、鹅“&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额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浮”、“拨”两个动词生动的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你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戏水图“表现儿童时期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写作技巧& &本文是一篇千古流传的名篇,其状物的写作技巧,把鹅的特点写的入木三分,千百年来无人能出其右。& &所谓状物,是指描写物体或景色的同时适当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产生联想和想象,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方法,力求语言生动,文笔流畅。& & 状物作文,是小学生作文一个重要的写作类型,也是经常会在考试中出现。那么怎样“状物”,也就是我们如何在“状物”作文中得高分呢?1.抓住特征& &从大小、形状、颜色、质地(制造材料)等方面,对所写的物品仔细观察。因为不同的物品有不同的特点,即使是同一种物品,也会有某些席位的区别,也有它自己的独特之处。注意物品的特点写,就是抓住了这一物品是区别于另一物品的地方写。在此归结为我们在写这类作文是一定要抓住所描述物品或景色的“与众不同”,比如《咏鹅》中“曲项、白毛、红掌”是鹅特有的,这是跟鸡、鸭完全不同的地方,抓住这些与众不同,就能让读者印象深刻。& &&&再如《木兰辞》中“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扑朔、迷离”简单的两个词把“雄兔、雌兔”的特点、区别写得跃然于纸上、丝丝入扣!2.按照一定的顺序写(1)按总一分一总的顺序写。(2)按物品各部分的空间顺序写。(3)有的物品,须按先外后内的顺序写,即先写外表,后写内里的顺序。& & 这里可以也归纳为四个字“顺其自然”,就是按照正确的逻辑顺序去写,没有必要的情况下不要颠倒顺序,会显得杂乱无章。
&&《咏鹅》中作者由他自己看到鹅的顺序来写:颈部、身体(羽毛)、脚掌,由鹅鸣叫的动作写到在水面游弋的动作,非常的自然。
& &比如我们描写一座山,我们应从远观写到近观,从山脚写到山顶。再比如描写我们自己的学校,应从大的方位、布局、历史入手,再描写局部:教室、操场、图书馆等等,给人一种非常有条理的感觉。
3.状物需要想象和联想& &展开想象和联想,不仅使所状之物更加具体生动,还可以开拓作品的意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总结为四个字“天马行空”,有想象力才有创造力,想象力是所有文学作品的源泉,丰富的想象可以使你的作品富有魅力和感染力,使人有读下去的欲望,但是不能胡思乱想,联想必须是符合事物自身特征的。&&比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由看见远处的简单的路灯开始反复联想,思绪如梦幻般的五彩斑斓,让人读了大呼过瘾!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考点本作品简单生动,通篇必须熟记于心,每句话均可出现在考题当中。本文的作者背景应熟知,作者骆宾王、唐代诗人,初唐四杰之一,多次出现在考题当中。本文最能反映鹅的特征的三个词组分别是:曲项、白毛、红掌。
1.《咏鹅》的作者是( C )。 A.孟郊 B.高适 C.骆宾王 D.杜甫
2.这首诗中写颜色的词有:( 白 )、( 红 )和( 绿 )。
3.表示鹅的动作的词有:( 曲 )、( 浮 )和( 拨 )。
4.“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 “王杨卢骆”。下列有关“初唐四杰”的作品及诗句对应不正确的是哪一项(&&B&&)。
A.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B.杨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卢照邻——《送幽州陈参军赴任寄呈乡曲父老》——冯唐犹在汉,乐毅不归燕。
D.骆宾王——《咏鹅》——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用户等级:小学六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84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4-6-30 10:43
用户等级:初中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521 小时
金币:1609
<em id="authorposton14-6-30 11:15
有没有下载的地方?
用户等级:小学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59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4-7-1 11:28
本帖最后由 博格先生 于
15:12 编辑
& && && && && & 回乡偶书& && && && && && && && && && && && &&&唐 贺知章& && && &&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 && &&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偶书 随便写的诗。偶 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少小离家 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 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乡音 家乡的口音。无改 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 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shuāi)古音读作cuī。疏落,衰败。鬓毛衰:老年人须发稀疏变白。相见 即看见我;相 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 即不认识我。补充知识点
古代诗词中指代头发的词
1.发 fà 怒发冲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唐 李白 《秋浦歌》)
2.丝 sī 青丝 愁丝&&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 李白 《将进酒》)
3.鬓 bìn&&霜鬓& &两鬓苍苍十指黑。(唐 白居易《卖炭翁》)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唐·李商隐《无题》)
4.髫 tiáo (小孩的下垂头发)&&髫稚(幼童;幼稚)&&髫草(指小儿,幼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晋 陶潜《桃花源记》)
5.鬟&&huán (古时妇女梳成环形的发卷)&&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唐 杜甫《月夜》)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唐·杜牧《阿房宫赋》)
6.髻 jì (在头顶或脑后盘成各种形状的头发) 发髻& &头上倭堕髻。(汉《乐府诗集·陌上桑》)
7.鬈 quán (卷曲的头发) 卢重环,其人美且鬈。《诗·齐风·卢令》)
作品背景&&本作品为一首七言绝句,出自《全唐诗》作者贺知章。
&&贺知章,字季真,汉族,唐朝会稽人,属于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晚年自号“四明狂客”(四明:是古代地名,现在的四明山地处浙东沿海浙江省余姚市四明山镇,在贺知章家乡附近。狂客 :放荡不羁的人。),他与张旭、包融、张若虚被称为&吴中四士&
&&贺知章八十六岁因病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作此《回乡偶书二首》这是其中一首。
作品赏析& &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写得生动含蓄,富有生活情趣。& &首句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老而弥笃的乡土之情。& &三、四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面。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询问。“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采,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现在读者眼前。
考点& & 本诗应熟读记忆,“乡音无改鬓毛衰”作为本诗的核心句子,常在默写的考题中出现& &诗人通过本诗所表达的感情是重点也是难点(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和回乡后的亲切感和喜悦之情)
试题1、《回乡偶书》的作者是_唐_代诗人_贺知章_。诗的第一句中的两组反义词分别是_少小_和_老大_;_离家_和_回_。2、《回乡偶书》中__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两句诗描写了作者回到_家乡_时遇到的情景。诗中的“客”指&&诗人自己(贺知章也可) 。3、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题为偶书,就是说诗人并非特意作诗,只是把回乡所见所感记录下来。B.该诗表达了诗人老来还乡,感到物是人非,无所适从的思想感情C.第一、二句包容了诗人几十年漫长的生活经历。D.“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彩,一个“笑”字衬托出诗人回家乡的喜悦之情。这里的“笑”不是诗人的行为,而是儿童的表情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离乡背井的伤感,也有老大回乡的喜悦。&&5、简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
这首诗用了比对的手法,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
用户等级:小学四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57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4-7-1 12:13
用户等级:小学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9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4-7-1 16:20
用户等级:小学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59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4-7-2 19:03
本帖最后由 博格先生 于
19:16 编辑
& && && && && &&&咏柳& && && && && && && && && && && && &唐 贺知章& && &&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碧玉 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妆 装饰,打扮。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绦(tāo) 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裁 裁剪。似 如同,好像。补充知识点
古诗词中数字的含义一“一”在古代指代的意思非常丰富,在此不作一一叙述,介绍几个常用的意思【数词】大写作“壹”,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 《早发白帝城》)【序数词】第一位,首位的意思。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形容词】1. 全;满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 《咏柳》)2. 专一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副词】一经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 《登黄鹤楼》)【动词】统一六王毕,四海一。 (杜牧《阿房宫赋》)
二【数词】贰 表示数目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苏轼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序数词】第二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杜甫 《石壕吏》)【形容词】不专一;不忠诚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康熙给郑成功的挽联)
三【数词】叁 表示数目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 《惠崇&春江晚景&》)【形容词】“三”在古代常不明确指代特定的数字,表示很多,作形容词用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四【数词】肆 表示数目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名词】通“驷”。 古代一车四马称“驷”是故不得四从,不载奇兵。 (《韩非子·爱臣》)
五【数词】伍 表示数目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苏洵 《六国论》)【名词】通“伍”。古军队编制,五人为伍;行列。行间之治,连以五,辨之以章,束之以令。 (《商君书·画策》)
六【数词】陆。表示数目回头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
七【数词】柒。表示数目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白居易《长恨歌》)【名词】旧时人死后每七天为一祭,直到四十九天为止。&&头七,二七
八【数词】捌。表示数目五原空壁垒,八水散风涛。(杜甫 《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
九【名词】玖,表示数目九仙傲倪折五芝,翠凤白麟回异道。 (顾况 《曲龙山歌》)【形容词】1.“九”至数字之顶,所以表示多数,数量大,顶级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 《望庐山瀑布》)2.通“久”。时间长,老黄軦生乎九猷。 《庄子·至乐》。【动词】通“鸠”。纠合,聚集九杂天下之川。——《庄子·天下》
十【名词】拾,表示数目闻君爱我幽崖前,十株五株寒霜天。(张碧 《答友人新栽松》)【形】1.形容数量多天下欲反,十室九空。(葛洪《抱朴子·用刑》)2.齐全;完备。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礼记·大学》)1.&&通“什”。杂。如:十锦;
百【名词】佰,表示数目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 《从军行》)【形】1.形容数量多、众多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乐府诗集·木兰诗》)2、所有、一切、凡 、各种百计营谋不得脱。(《聊斋志异·促织》)【动词】增为百倍如可赎兮,人百其身。(《诗·秦风·黄鸟》)
千【数词】仟,表示数目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形词】比喻数甚大;许许多多。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柳宗元 《江雪》)【名词】通“阡”。田间小路。坏井田,开千伯。(《汉书·食货志上》)
万【数词】萬,表示数目人马腾踏死者四、五万,公心疑之。(黄道周《节寰袁公传》)【形词】表示极多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于谦 《石灰吟》)
中国古代还常用的一些数字金陵十二钗 二八佳人(十六) 二十四节气&&二十八宿 三十六天罡 七十二地煞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
作品背景 & &《咏柳》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
作品赏析& &本文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考点& &&&本诗应熟读记忆,每一句诗词都会出现在默写考题中。&&诗人通过本诗所表达的感情是重点也是难点(通过赞美柳树、春风,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创造力的赞叹和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试题一、组词
  碧( 玉 )&&壁( 垒 )  垂( 下 )&&睡( 眠 ) & & 裁( 剪 )&&栽( 培 )& &似( 乎 )&&以( 后 )二、填空1.“咏柳”中的“咏”的意思是( 歌颂 )。2.“丝绦”一词本意是( 用丝织成的带子 ),在诗中指( 在诗中指细长而柔嫩的柳枝 )。3.诗人把“二月春风”比作( 剪刀 )。三、阅读理解1.《咏柳》这首诗从赞美 _柳树_开始,进而赞美_春风&&,总而言之,是在赞美_春天的美景_。 2.《咏柳》这首诗,通过描写在春风吹拂下,柳树迷人的姿态,赞美了_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_的春天。 3《咏柳》这首诗由整体到&&局部_,描写了柳树的碧绿,柳枝的柔长,柳叶的细巧,最后用恰当的比喻借赞美柳树来赞美春风。 4“碧玉妆成一树高”写柳树的_外形_,突出了柳树绿的特点是 翠绿美丽 ,这里把柳树的枝叶比作_碧玉_。5 “万条垂下绿丝绦”突出了柳枝__柔美_ 的特点。 6“不知细叶谁裁出”突出柳叶__精致__的特点。“谁裁出”是诗人对__大自然创造力__发出的赞叹。 7“二月春风似剪刀”是对上一句的回答。这一问一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使我们感到强烈的春天气息,抒发了作者赞美柳树春风、赞美__春天__的思想感情。8、你知道描写春天的诗还有_《春夜喜雨》、《惠崇春江晚景》、《春晓》 。
用户等级:小学四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82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4-7-2 19:32
非常棒,收藏了
用户等级:小学四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08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4-7-2 22:06
学习了,赞一个!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春江水暖鸭先知赏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