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新美南吉童话绘本的童话故事的感受

“新美南吉的童话”群文阅读
“新美南吉的童话”群文阅读
亲近母语&&&
&&&&&&&&&&&&&&&&&&&&&&&&&&&
师:&各位同学,我们上课了。请大家看着我,尽管我长得不太帅。上课的时候我们要集体交流,要是有人说话的时候,大家最好就看着他,这样交流起来就很有意思。今天的这堂课,我们要读三个童话,是同一个作者,我把作者的名字写在黑板上,请你们读一下,可以吗?
生:&新美南吉
师:&好,同学们觉得这个作者是哪个国家的?不用说理由,就凭感觉。
生:&日本的。
师:&你们同意吗?其实,当你读过很多故事后,有时候凭名字就可以感觉这个故事是哪个国家的。比方说汤姆、杰克,一般来说都是英国或者美国的,类似桃太郎,什么什么“郎”的,一般是日本的,如果名字后面带个“斯基”,大概就是俄罗斯的。
&&&&&&&&&&&&&&&
《去年的树》是一个简洁、干净的童话
师:&新美南吉确实是一个日本的童话作家,我们下面就要读他的童话了,但是今天比较特别,在读童话之前,请大家先看两幅画,好不好?你们要表现得兴奋一点。先看第一幅,这幅画的作者是丰子恺,看完两幅画之后,你大概可以感觉出丰子恺画画的特点了。
生:&简单明快,而且他的画好像从来不画脸。
师:对,所以当时有人写文章评价丰子恺的画,说丰子恺画画“不要脸”。你说这个作者是不是在骂丰子恺?
生:我觉得有可能是想增加美观吧。生:我觉得是他怕把脸画错了。(笑)
生:这不是在骂“丰子恺”,这是说丰子恺画画简洁明快。
师:&丰子恺画画“不要脸”,是说明他画画简单明快,寥寥几笔就把画画下来,有些画是这样,有些童话也是这样,篇幅短小,语言简单明快。比方说我们马上要读的《去年的树》,你们已经读过了,对不对?那是你们自己读的,我们一起再来读一遍。《去年的树》讲了两个人物,是哪两个人物呢?
生:&是一只鸟和一棵树。
师:&你说这一棵树和一只鸟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生:&是朋友关系。
师:&嗯,他们是朋友,而且非常要好。好到什么程度呢?童话的第一段就写了,请你们一起读一读——“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鸟儿天天给树唱歌,树天天听着鸟儿唱,如果不发生什么意外的话,他们的生活还会这样继续下去,对不对?他们的生活如何继续呢?——(再读第一段)
师:可是故事要发生一点变故,第二段意外就发生了——“日子一天天过去,寒冷的冬天就要来到了。鸟儿必须离开树,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两句话就把转折讲清楚了,简单明快。
师:因为鸟儿要走了,就出现了这个童话的第一次对话,是谁和谁的对话?
生:&是树和鸟的对话——树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鸟儿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鸟儿说完,就向南方飞去了。
师:&对,树和鸟儿的对话,简单明快,第二年鸟儿真的回来了,但是没有看到树,只看到一个树根,于是出现了这个童话的第二次对话,是谁和谁的对话呢?
生:&是鸟儿和树根的对话——鸟儿问树根:“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树根回答:“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师:&对,然后鸟飞又到了山谷里,停在门上,于是有了这个故事的第三次对话,又是谁和谁的对话呢?
生:&鸟儿和门的对话——它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大门回答说:“树在厂子里被切成细条条儿,做成火柴,运到那边的村子里卖掉了。”
师:&对,于是鸟儿飞到村子里,又出现了这个童话里的第四次对话,是谁和谁的对话?
生:&是鸟儿和女孩的对话——鸟儿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小女孩回答说:“火柴已经用光了。可是,火柴点燃的火,还在这盏灯里亮着。”
师:&这个童话不长,主要写了这四次对话,大家有没有发现,四次对话,有一个人物是不变的,哪个人物呢?就是鸟儿始终不变。大家一起来读这段话。
&“再见了!小鸟。明年请你再回来,还唱歌给我听。”“好的,我明年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进山谷里去了。”“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树么,在厂子里给切成细条条儿,做成火柴,运到那边的村子里卖掉了。”“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火柴已经用光了。可是,火柴点燃的火,还在这盏灯里亮着。”
师:&读到这儿同学们有什么感觉呢?&
生:我觉得这只鸟很执着,她和树友情也非常深。生:这只树太可怜了,他被砍了。生:我通过这四段对话,我知道了鸟儿一直在问树在哪里。生: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生:这个故事挺感人的。生:作者也许是在告诉我们要保护环境保护森林。生:作者也许想告诉我们要诚实守信。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当你感受到这些的时候,那么这个简短的童话就读完了,所以大家在阅读的时候要仔细阅读。
&&&&&&&&&&&&&&&&&
“干净”的童话,有些细节要“停下来想一想”
师:&我们再回到丰子恺的画,刚才大家说丰子恺的画很简单,寥寥几笔的画都“不要脸”,但你有没有发现,其实这幅画有一个细节,画得很具体,另外的画家都不会这么画,大家有没有发现?找找看。
生:应该是风筝的线。
师:&风筝线就一条细线啊,再简单就没有了。(笑)生:应该是风筝上面的字,都画得非常仔细。
师:&对,你说画画脸都不要了,结果这个风筝里的字工工整整地写在那里,一个是和平,一个是胜利,丰子恺这样写进去肯定是有原因的,他想强调这个,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呢?
生:&应该是当时战争很混乱,他希望战争尽快结束,然后让世界变得和平。
师:&表达了愿望,真棒。他说的话你们同意吗?很明快很简洁的话里面,有些我们还是要想一想。画画是这样,童话也是这样,可能一两分钟就看完了,但是有没有字词是新美南吉想强调的?我们再来看《去年的树》,下面请默读,默读更利于思考,然后把重点的字词圈起来。圈好后——停下来想一想。(板书:停下来想一想)
&&&&&&&&&&&&&&&&
我圈了“必须”&&&&&&&&&
鸟儿必须离开树,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
师:你圈了什么词呢?
生:我圈的是“必须”。就在第二段里。
师:我自己读的时候,真没注意这个“必须”,你来说说这个“必须”。
生:这个“必须”说明小鸟是“不得不”离开,其实小鸟是很不愿意离开的,她想和树呆在一块儿,因为他们是很好很好的朋友。
师:孩子们,听到了吗?关系再好,也有分别的时候。在这个童话里,小鸟为什么必须离开?
生:她要去南方过冬。
生:她不离开会死的,没有办法。
师:小鸟是为了生存必须离开。生活中,有必须离开的时候吗?你经历过这样的事吗?
生:我一二年级是在另外学校读的,三年级的时候转学到这里,那时候,我就不得不和我的同学分别。
生:比如一个人要出国留学,那他的爸爸妈妈就不得不和他们的孩子暂时分离。
生:还有,一个人要死了,就说明他要和大家分别了……(有笑声)
师:同学们别笑,童话里这个“必须”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必须面对生活中的“生离死别”。谢谢你的“发现”(面对圈出“必须”的生),谢谢大家的分享。
我圈了一个“看”字
唱完了歌儿,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生:我圈了最后一句中的“看”。
师:这个“看”字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生:作者可以写“唱完了歌儿,鸟儿就飞走了”,这里强调了看了一会儿,我觉得鸟儿是向树作永远的告别。
师:这就奇怪了,为什么鸟儿在树根、大门那儿不作永远的告别呢?为什么到煤油灯这儿就作永远的告别了呢?
生:煤油灯里的灯火熄灭了,相当于树的生命就没有了。
生:一般情况都是这样的,前面还坚信朋友还活着,只要自己努力,朋友是可以永远在一起的。但是,灯火灭了,朋友也就不在了。
生:我也觉得是这样,以前心里抱着希望,可是现在,觉得希望马上就破灭了,所以要看一会儿。
&&&&&&&&&&&&&&&&&&&
&&&&&&&&我圈了另一个“看”字
师:一个“看”字让我们体会到那么多。还有其他的地方吗?
生:我也圈了“看”字,不过我圈的是前面那个“看”字。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儿,给灯火听。
师:这两个“看了一会儿”到底有什么区别?
生:我觉得有区别。这里的“看了一会儿”是小鸟在判断——灯火是不是我的好朋友树。后面的“看了一会儿”是告别。
师:他觉得两个“看”之间有细微的差别,你们都是这样想的吗?
生:我觉得第一个“看了一会儿”不是判断,是鸟儿还存有侥幸的想法。判断可以盯着灯火看就可以,而这儿是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他是希望灯火不是自己的朋友。
生:我也是这样想的,第一个“看了一会儿”是不相信树变成了灯火,后一个“看了一会儿”表明他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现实,他知道要与树永远分离了。
师:一个“看”字,大家有这么多的理解与体会,老师也有自己的想法,老师的想法更倾向于第一个“看”是小鸟在观察,在确认,在判断——
生:老师(强烈要求发言),我也觉得是这样,第一个“看”,小鸟是在判断,大家看课文,小鸟看了一会儿后,对树唱起了“去年的歌”,这说明小鸟确认了面前的灯火就是她的朋友树,否则她不会唱“去年的歌”,鸟儿唱去年的歌,就是和树共同回忆过去在一起的日子,过去的美好。
师:好一个“看”字啊,这是整个童话里边为数不多的细节描写,我们来读一读吧。
生:(读)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儿,给灯火听。
师:不不不,同学们,不要读得这么“用力”,这么煽情。尽管你有很多体会,但可以把感情平缓克制地表达出来,听我读。
生:(再读)
&&&&&&&&&&&&&
&&&&&&&&&&&我圈了“
一会儿”&&
唱完了歌儿,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生:蒋老师,我圈的是“一会儿”,因为我有一个疑问。
师:哦,说来听听。
生:如果鸟儿认为灯火真的是他的朋友,为什么只看了“一会儿”呢?
师:你的意思,应该看很长时间,因为心里不舍。你们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生:我认为是小鸟不忍心看到朋友树死去,多看会让自己太悲伤。
生:因为灯火总有一天是要熄灭的,朋友已经走了,再看也没有用了。
师:他的意思是“该放手时就放手”,很多时候,人总有一别。
生:我觉得是鸟儿尽到自己的责任了,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反正朋友会永远活在自己的心里,看不看都无所谓,所以说“看了一会儿”。
师:她的理解让我很感动,在她看来,小鸟和大树没有真正的分别。
生:老师,你们都觉得大树死了,可我觉得他认为这棵树还没有死。我想续写这个故事,可以吗?
师:鸟儿飞到了以前树根在的地方。小鸟想:不管怎么样,树根还在那儿,我要唱去年唱的歌给树根听。于是,他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树根听。突然,一个声音对他说:“谢谢你又来为我歌唱。”原来是树根在说话。树根又说:“你以为我死了吗?其实我并没有死,只要我的根还深扎在泥土里,只要太阳还照耀着我,我就不会死,明年请你再来为我歌唱。”小鸟欣喜地飞走了。
生:(自发鼓掌)
师:刚才蒋老师还自以为聪明地总结,朋友终有一天是会离开的,她却告诉我,朋友是可以永远不死的。
&&&&&&&&&&&&&&&&&&&&&
&《去年的树》有一点淡淡的伤感
生:&我圈的是在小姑娘回答树的那段,“亮着”这个词。
生:&我认为,最后小鸟还是跟树见面了,虽然树已经化成了灯火,但是他们还是见面了,灯火也听了小鸟为他唱的歌。
生:整个童话我们看了有点伤感,但是看到“亮着”,我不是那么难过了,我觉得树的生命在延续,而且它照亮了别人,温暖了别人。
师:&是的,有点伤感,但不是很伤感,这是一个“淡淡的伤感”的童话(板书:淡淡的伤感)。淡淡的伤感背后让我们感受到很多情谊,让我们感受到这个童话是善的,是美的(板书:情、善、美)。
&&&&&&&&&&&&&&&&&&&&&&&&
&《大鹅过生日》
有趣、好玩
师:现在我们只是读了新美南吉的一个童话,你们觉得新美南吉写童话是不是都是这种味道呢?所以下面请你读第二个童话《大鹅过生日》,请大家自己默读。
(生默读)
师:你读了之后有伤感吗?
生:没有。
师:那有什么感觉?
生:很有趣。
生:很好玩。
生:很好玩。
师:哪些地方让你感觉有趣、好玩呢?(板书:有趣、好玩)
生:(偷笑,没人举手)
师:你们是不是觉得有一个词不方便说出来?觉得不文雅?那我先带头说一遍——放屁。(笑)
师:我可不是在骂人,我是在说一种生理现象。哪些地方让你感觉有趣、好玩呢?
生:鼬鼠的坏毛病是放又响又臭的屁!我看到这里就想笑。
师:很少在童话里能看到这些不文雅的词汇,新美南吉就用了,你觉得好笑。
生:鼬鼠本来就喜欢放屁,结果在生日宴会上,他们偏偏还要吃很多东西,有豆腐渣、胡萝卜尾巴、黄瓜皮和杂烩粥,我觉得这些东西本来就容易产生屁。(笑)
生:鼬鼠为了忍住不放屁,竟然活活憋晕了,太可怜了。(笑)
师:这个童话确实很有趣,很好玩。我们来看这个童话的最后一段。
你瞧瞧!大家你看我,我看你,长叹了一口气,心里都在想:还是不该叫鼬鼠来啊!
师:看了这个结尾,你们是不是觉得大家在嫌弃鼬鼠啊?在后悔请鼬鼠来参加生日聚会啊?
生:不是的,我觉得是大家认为这样对待鼬鼠不对,觉得他们劝鼬鼠不要放屁太为难鼬鼠了。
生:我觉得其它动物在想——真正的朋友应该能接受朋友的缺点。
生:老师,我想把结尾换一下。
师:可以啊。
生:我的结尾是——大家听了医生的话,每个人在鼬鼠身边放了个屁,鼬鼠被熏醒了,也痛痛快快放了个屁。(爆笑)
师:这倒跟整个童话的风格比较符合。你们看新美南吉写的童话还有这种风格的,那么有趣,那么幽默,但表达的东西还是情,还是善,还是美。
&&&&&&&&&&&&&&&&&&&&&
&《猴子和武士》悬疑、幽默
师:我们再来读新美南吉的第三个童话《猴子和武士》。
(生默读)
师:很多人看了这个童话之后,坚决认为不是新美南吉写的,他们为什么这样认为呢?
生:和之前的写作风格完全变了。生:因为新美南吉写的文章的字都很多,这个太少了。生:我觉得前面他写得都非常感人,又很有道理,这个就觉得不是很感人,反而有点暴力和血腥。
师:&真的有点血腥。我们来读这几个武士的话。武士一:“把那个猴子砍了!”武士二:“好。我来砍!我的刀已经有一个月没有抽出鞘了,手直痒痒。”武士三:“不行,我来砍,我的刀最快。”武士四:“不行,不行!以你们的刀法,猴子非逃走不可。还是我来吧。”武士五:“求求了,让我来砍吧。”
生:老师,我觉得肯定不是新美南吉写的,我甚至觉得这不是童话,童话都是很美好的,是讲真、善、美的。
师:这个对话是有一点暴力,有一点血腥,是不太一样。前面的童话无论是淡淡伤感,还是幽默好玩,毕竟还是挺美的,讲了很多情。但是,我告诉你们,这个童话真的是新美南吉写的。只是就像那位同学所预感的,太短了,我把结局隐去了,如果你看了这个故事结局,你就不会觉得血腥暴力了,你仍然觉得是善的,是美的。你们猜猜看结局,这个结局结局会让我们大大地改变对这个童话的印象,大家讨论一下。
生:我觉得是,五个武士不得不杀猴子,但是又很犹豫,因为猴子跟他们熟悉起来了,武士们最终还是没有杀猴子,猴子又给他们找到了食物,他们就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生:猴子跟武士也树立了感情,猴子也变得更大了,武士走累的时候可以骑在猴子的身上。
师:大家的幻想都很好。我们来看一看作家是怎么来结局的,新美南吉终究是新美南吉,很简短的结局,他是充分利用武士的对话。
武士一:“你来砍!你不是想砍吗?”武士二:“不,还是你砍吧。我的刀刃崩掉了一块儿。”武士三:“你怎么样,你不是说手痒痒了吗?”武士四:“我不行,我肚子疼。”(说话之间,荒野的前方出现了一个村子。)武士五:“啊,前面有村子!走到那儿,就有吃的东西,用不着杀这只猴子了。”
师:五个武士眼里都含着眼泪,因为不用杀猴子,他们太高兴了,这个时候大家都在笑,现在整个故事看完了,你们还觉得血腥暴力吗?现在什么感受?
生:武士跟猴子还是有感情的,还是不想杀他的。生:我觉得结局还是挺美好的。生:我觉得武士很善良,宁可饿着肚子也不杀猴子,等到下一个村庄再找吃的东西。
生:我觉得其实这个童话蛮幽默的,前面和后面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比。武士绞尽脑汁想保护猴子的理由,后来终于想出来了,高兴得眼泪都出来了。我读到这里觉得蛮好玩的。
&&&&&&&&&&&&&&&&&&&&&&&
总结:作家可以尝试不同风格
师:读到这里,蒋老师要做一个小小的总结,你看一个作家,一个童话作家,他写出了这样的童话《去年的树》,但是他也可以尝试不同的风格,有时候,故事让人感觉到淡淡的伤感,有时候又很幽默、好玩、生动、有趣。有的故事甚至开始让人觉得很血腥暴力,但看完之后又感觉不是那么回事。但是不管风格怎么变,有些东西是不变的,什么不变呢?(手指板书:情、善、美)你可以去读更多新美南吉的童话去体会。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新美南吉/文&&
  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日子一天天过去,寒冷的冬天就要来到了。鸟儿必须离开树,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
  树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鸟儿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鸟儿说完,就向南方飞去了。
  春天又来了。原野上、森林里的雪都融化了。鸟儿又回到这里,找她的好朋友树来了。
  可是,树不见了,只剩下树根留在那里。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问树根。
  树根回答:“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鸟儿向山谷里飞去。
  山谷里有个很大的工厂,锯木头的声音,“沙——沙——”地响着。鸟儿落在工厂的大门上。她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大门回答说:“树么,在厂子里给切成细条条儿,做成火柴,运到那边的村子里卖掉了。”
  鸟儿向村子飞去。
  在一盏煤油灯旁,坐着个小女孩。鸟儿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小女孩回答说:“火柴已经用光了。可是,火柴点燃的火,还在这盏灯里亮着。”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
&新美南吉/文&&
&&&&&&&&&&&&&&
&&&&&&&&&&&&&&&&&&&&&&&&&
新美南吉/文&&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欢迎光临中国图书网,
上中国图书网,淘绝版好书!20万种特价书 2-4.9折!
两只小青蛙-新美南吉童话故事全集
作&&&&者:
出 版 社:
条&形&码:
7 ; 978-7-
I&S&B&N :
出版时间:
开&&&&本:
页&&&&数:
定&&&&价:
一&星&价:
7.8 元(65折)&&
二星价:7.8 元(65折)&&
三星价:7.8 元(65折)
免运费政策:
两只小青蛙-新美南吉童话故事全集&&&&&&&&
您最近浏览过的商品
海淀公安分局备案编号:简论新美南吉童话的特点___暑期培训资料
简论新美南吉童话的特点
简论新美南吉童话的特点
这篇文章简单论述了新美南吉童话的特点:故事性强;并且能以儿童的心理进行创作;还有倾诉内心交流的渴望。文中还有部分对新美南吉身世的介绍。我把认为对我们了解作者有用的部分换成了橘色,大家一同分享哟。
内容摘要:
新美南吉是日本昭和前期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与宫泽贤治并称“北贤治,南南吉”。本文拟以其三篇与狐狸相关的作品为主,着重说明其作品注重故事性、注重深入儿童内心、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交流的特质。
关键词:新美南吉、民间故事型童话、故事性、儿童性、交流
新美南吉,原名新美正八,是日本昭和前期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他和另一位日本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宫泽贤治一样,都曾在地方上做过教员,都写下过许多出色的儿童文学作品,又都是英年早逝,因此人们常将两人并称为“北贤治,南南吉”,对两人做了许许多多的研究。本篇论文自然无法与诸多知名专家的专题研究相比较,只是个人在阅读和翻译新美南吉的作品时对其所产生的一些感想。&&
新美南吉一生总共创作了童话123篇、小说57篇、童谣332首、诗歌223首、俳句452首、短歌331首、戏曲14部、随笔17篇,还有一些只留下题目但没见到内容的作品。以不满30岁的年龄而留下如此多的作品,新美南吉的勤奋和才华也可见一斑。在他的诸多作品中,《小狐狸阿权》恐怕是最为世人所知的一篇,在日本还被选入了全国小学教材。此外,像是《小狐狸买手套》、《花木村和盗贼》、《久助君的故事》等也都为世人所熟知。本文就以新美南吉三篇狐狸的作品为主,辅以其他几篇作品来说明本人对新美南吉作品的特质,尤其是其中关于“交流性”问题的理解。
第一、在童话传统上继承民间故事的特色,注重童话的故事性
新美南吉的童话在日本儿童文学界常被作“民話的メルヘン”(民间故事型的童话),从这个称呼中我们就可以知道,在日本儿童文学界,新美南吉的作品具有民间故事特点是个共识。在朱自强的《日本儿童文学论》中,也将新美南吉的作品分为“民间故事型的儿童故事和低幼故事”及“儿童小说”两类。
新美南吉的童话之所以具有比较明显的民间故事特点,这一方面和日本民间故事中具有丰富多彩的童话要素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新美南吉非常注重童话的故事性,而民间故事往往具有很鲜明的故事性;但或许更重要的是家乡半田市在南吉心中所留下的永久的刻痕,在南吉的代表作中,往往都会出现家乡半田市的影子,《小狐狸阿权》自不必说,像是《爷爷的洋油灯》、《八音钟》、《狐狸》等都有着半田的影子。对于仅仅在生活过4年半,其余大部分时间都生活于乡镇的南吉来说,乡村才是他创作的源泉所在,而在乡村中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成为其创作的养料也是极为自然的。
以《小狐狸阿权》为例,故事的开头就相当有民间故事的味道:“这是我小时候,从村里的茂平大爷那听来的故事”。虽然这个定本的开头是被铃木三重吉修改过的,但原稿的开头除了更繁琐一些,大致意思也是不差的。不过,更能反映出民间故事特点的是阿权本身。狐狸是日本民间故事中非常重要的角色,拥有非常复杂的身份和面貌,这里的阿权虽然不像民间故事中的狐狸会变身,但是干的事儿却非常相像:爱搞恶作剧。而搞恶作剧的狐狸正是日本民间故事中非常重要的母题。当然与民间故事中通常的套路不同,恶作剧的狐狸并没有受到惩罚,也没有受到恩惠而报恩,是阿权自己看到兵十的母亲死了后,感到愧疚,自发给兵十送东西以补偿自己恶作剧所造成的后果。这里就是南吉的童话跟民间故事决定性的区别所在,南吉故事中的主角大都是具有鲜明儿童性的角色,这点在后面再做论述。阿权给兵十送东西也具有民间故事中报恩故事的特点,受到恩惠的动物将自己捕获的猎物放到报恩对象的门口。甚至最后阿权的悲剧之死也不难从民间故事中找到类似的桥段,比如《仙鹤的报恩》,主人公撞破了仙鹤的真相,两人也就不得不离别:撞破秘密就会发生悲剧,也是民间故事的定则之一。而朱自强在《日本儿童文学论》中,也曾以《小狐狸买手套》里狐狸妈妈的一串预言为例,说明了新美南吉童话中的民间故事特点。
1941年,新美南吉受《早稻田大学报》之约,写了一篇《关于童话故事性的丧失》的评论。在这篇评论中,新美南吉特别强调了童话故事性的重要:童话本来(即没有获得文学这一体面的名称之前)是故事,即使是成为文学之后,也没有改变故事的属性(请回想一下安徒生和苏鲁格布)。到了文学童话时代,童话也仍然必须是故事……童话的读者是孩子而不是文学青年。因此,今天的童话必须努力恢复故事性。
从上述论断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新美南吉对于童话故事性的强调,也可以窥见他的作品之所以具有民间故事特点的原因:正是因为童话本来就是故事,所以到了文学童话时代也仍然必须是故事。所谓“本来是故事”,很显然指的就是民间故事。既然当时的儿童文学界没有故事性传统可以借鉴,那么借鉴民间故事也是必然的选择了。所以,具有民间故事风格,故事曲折生动的《小狐狸阿权》会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新美南吉童话的民间故事特色和丰富的故事性,即便在篇幅短小的低幼童话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说《变成了木屐》这篇,狸猫妈妈教小狸猫变身,可是小狸猫怎么变都变不好,学来学去只学会了变木屐。怎么办才好呢?这时,正好一个武士路过,而且他脚上穿的木屐也正好坏了,于是武士就把小狐狸变的木屐穿在了脚上。这下可糟了。小狐狸被踩得好疼,疼得把尾巴露了出来,被武士给发现了,这可怎么办?最后武士到了镇上,买了一双新木屐,小狸猫终于被解放了出来,武士还送给小狐狸一个铜钱作为谢礼。瞧,一篇不足800字的小文章,仅仅悬念就吊了3次,能不一直吸引孩子往下听去么?而狸猫变身不也正是日本民间故事的一个典型形象么?
第二、走入儿童的内部,以儿童的心理进行创作
1933年6月24日,新美南吉写了一篇《从外部走向内部——一种清算》,其中说道:“让我们深入到昆虫的内部,变成昆虫吧。让我们去过昆虫的生活吧。在空中飞舞,在地上爬行,在树叶上歇息吧。在我们的心灵中发现昆虫也可以。去发现潜藏在我们心灵的某处,像星星一样闪烁的昆虫吧。不是追求外部而是探寻内部。丢弃昆虫的客观,获得昆虫的主观。用昆虫的视觉去看,用昆虫的听觉去听,用昆虫的嗅觉去闻,用昆虫的触觉去感受。把通过这些器官获得的东西,用一个观念来加以整理。从昆虫蜕变的我们‘成人’的观念发挥重大作用的时候,就是这种整理的时候。而且,正因为成人的观念在整理上发挥着作用,我们的作品才和孩子的作品具有不同的意义。”
这里的昆虫指代的就是孩子。新美南吉在这里提出了一个极为重要而深刻的儿童文学创作的命题:深入儿童的内心,以儿童的视角、感受为基准,将所得到的灵感进行整理和加工,使其在保留儿童心性的同时,获得提升和飞跃。这正是儿童文学创作颠扑不破的真理。可以说,“去发现潜藏在我们心灵的某处,像星星一样闪烁的昆虫吧”正是新美南吉作品魅力的所在。
如前所述,《小狐狸阿权》之所以不是民间故事而是现代创作童话,最大的原因也是因为阿权是一个孩子,它具有真正的儿童的特性,而不只是一个游离于孩子本身的异物,它是新美南吉走进“昆虫”的内心所创作出来的一个真实的儿童。阿权是一个孤儿,这一点很重要,这是理解阿权行为和心理的一个关键点。因为是孤儿,阿权难免是会感觉很寂寞的,它之所以常去村里搞恶作剧,除了孩子好玩的天性外,就是因为这份寂寞感,希望能够引起大人们的注意吧。瞧它干的那些恶作剧:拔芋头、烧油菜花枯枝、把人家的东西偷偷藏起来……没有一件是出于恶意或者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干的。说到这里,不能不让人想起南吉自己的身世。他在八岁那年作为母亲娘家的养子,被送给孤独一人的外祖母抚养。“外祖母送别了死去的丈夫、送别了死去的儿子、送女儿出了嫁,就自己一个人长久地生活寂寞之中。所以当我来到她的身边,她也无法给予我幼小纤细的心灵以温暖、抚慰。”没法得到温暖的南吉,也常常做出一些出格的事,以期望能引起外祖母的注意,然而并没有亲自抚养过孩子的外祖母最终无法理解南吉的心情,两人的距离越来越大,最后仅仅不到半年时间,南吉就被送回了原本的家里。在创作《小狐狸阿权》时,南吉心中恐怕也不时会浮现出当时的情景吧。正因为有过类似的心境,所以南吉才能把阿权那种心理写得活灵活现吧。
在看到兵十的母亲病死后,阿权躺在岩洞里一直后悔自己做的恶作剧。因为阿权是个孤儿,所以看到一个母亲因为自己的关系没有得偿心愿,就产生一种格外大的负疚感。不管怎么淘气的孩子,内心都是善良而单纯的,阿权也是如此。所以,他会有一种强烈地补偿愿望。而这种愿望在看到兵十一个人在红色井台旁淘洗麦子时,更是化作了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同体感。“‘跟我一样,一个人过活的兵十啊。’从库房后头偷眼看着兵十的阿权这么想道。”这个时候,阿权对兵十的感情就产生了巨大的转变,它把兵十看成了自己的同伴,看成了和自己一样是个孤儿的同伴。所以,它给兵十送东西已经不再只是赎罪了,而是一种和同伴交流的途径,是一种精神上的安慰和寄托。正因为如此,当加助告诉兵十,东西是神仙送的,只要多拜拜神仙就好了时,阿权虽然生气地想:“明明是我送去的栗子、松蘑,不来谢我,却去谢什么神仙。我可真划不来啊。”但第二天仍旧还是送栗子去了。
最终的结局,阿权死在了兵十的枪下。面对兵十追问栗子是不是他送的问题时,阿权只是无力地合上眼睛,点了点头。并没有什么生气、怨恨和后悔的表情,只是无力地点点头:这就是阿权最后的心理。一瞬间,我的眼前似乎飘过曹文轩的阿雏的形象。
在短篇的低幼童话中,新美南吉这种对儿童心理的把握同样也非常明显。比如有一篇《小和尚念经》的小童话,说是寺里的和尚病了,让小和尚代替他去给施主家里念经。小和尚怕忘了经文,就一路走一路念叨着经文。路上遇到了一只兔子,他就和兔子一起玩了起来,结果把经文给忘了。兔子就教他:你别念经文了,就唱对面的小路上,牡丹花开了。小和尚听了兔子的话,到了施主家里没念经文,而是唱起了对面的小路上,牡丹花开了。大家都哄堂大笑起来,说从没听过这么可爱的经文呢。做完佛事后,施主还给了小和尚馒头。如此可爱的小和尚,如此充满活力的语言和故事,如果没有一颗和儿童相通的心灵,又怎么写得出来呢。
第三、倾诉内心的交流渴望
在新美南吉的作品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交流。无论在小说还是在童话中,这种类型的作品都屡见不鲜,可以说是新美南吉作品的一个重要特质。虽说交流在一部作品中似乎本身就不可缺少的,但在新美南吉的许多作品中,交流却是非常突出和明显的。
比如《小狐狸阿权》,前面已经分析过,阿权给兵十送东西已经不再只是赎罪,而是一种和同伴交流的途径,是一种精神上的安慰和寄托。《小狐狸阿权》的主题正是一个孤独的孩子寻求同伴的过程,然而这个寻求和交流只是单方面的,所以最终的结局只能是一个悲剧。这是从单方面交流的角度来描写的,主题相对单纯。相比之下,另外两篇关于狐狸的作品,就要显得复杂得多。
先来看《小狐狸买手套》,这篇童话的人物关系有四对:小狐狸和狐狸妈妈,小狐狸和手套店老板,狐狸妈妈和村民,还有某户人家的妈妈和孩子。这四对人物关系是两两成对的,两对孩子和妈妈是一组,小狐狸和手套店老板以及狐狸妈妈和村民是另一组。两对孩子和妈妈之间的关系是相同的,亲子之间互相关爱,交流非常顺畅。所以,小狐狸在听到窗户里传出的母子之间的对话时,会联想到自己和妈妈,因为这两对的关系是相同的,这也就更坚定了小狐狸认为人类是善良的印象。而另外一组:小狐狸和手套店老板、狐狸妈妈和村民,两者的关系却恰好是相反的,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这也是文章所要讲述的重点。归根结底,《小狐狸买手套》这个故事之所以能够发生,正是狐狸妈妈跟人类的交流失败所导致的,而这个故事能够顺利结尾,也是因为小狐狸和人类的交流相对成功所成就的。换言之,《小狐狸买手套》这个故事的主题正是讲述如何跟陌生人,或者说如何跟与自己不同的人交流的问题。
这里请注意,产生交流问题的这一组人物关系,是人和狐狸之间的交流关系,而人和狐狸之间是存在一种刻板印象的隔阂的。对于狐狸一方来说:人类啊,如果知道对方是狐狸的话,就不会把手套卖给它了呀。不仅如此,他们还会把你抓起,关进笼子。人类真的是很可怕的东西啊。而对于人类一方来说:帽子店老板楞了一下,这是狐狸的手啊,狐狸的手说想要手套呢。不会是想要用树叶来买吧?可见,人和狐狸之间本身就存在着交流的阻碍,并不仅仅是一般陌生人的关系,更是一个人群和另一个人群之间的关系问题。狐狸妈妈和村民之间交流的失败,正是象征着狐狸这个人群和人类这个人群之间一直以来失败的交流,而小狐狸和帽子店老板之间交流的成功,则表明了不同的人群之间应该如何进行交流的方法和途径。
关于这个交流,我比较同意朱自强的“诚意说”。小狐狸是单纯而无心机的,是真心想要和人类接触,而手套店的老板虽然有所怀疑,但看到小狐狸递出的钱是真钱后,就对小狐狸很和善了。假如小狐狸和手套店老板有一方缺乏真心和诚意,这个交流就会失去平衡。假如小狐狸有心欺骗,假如手套店老板因为买卖的对象是狐狸就不跟它进行交易,甚至欺骗它,那故事的结局就大不一样了。所以真心和诚意,是这对不平衡关系顺利进行交流的根本愿意。就像母亲和孩子的关系,正因为亲子之间存在着无可比拟的真心和诚意,所以交流才会顺畅,关系才会和谐。
小狐狸买完手套出来后,听到窗户里传出的亲子的对话也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这段对话正是强调了相互之间的真心和诚意的重要性,也透露出人类和狐狸之间相互交流的可能。“妈妈,这么冷的夜晚,森林里的小狐狸是不是会冻得呜呜哭呢?”这种真心正是迈出友好关系的第一步。不过,我个人还是感觉到,新美南吉在文章里并没有真正信任大人们,虽然帽子店老板最终和善地对待了小狐狸,但这跟小狐狸的真心相比还是有所差距;而狐狸妈妈最后的喃喃自语,也表明了它要走向真正的信任还时日尚多。但两个孩子的话语却是那么坚定且充满真心:这就是成人和孩子的差别。
跟《小狐狸阿权》比起来,《小狐狸买手套》显然更积极,更进了一步,它鼓励着孩子们用自己的真心去消除交流的障碍。
类似的情景,在新美南吉的短篇低幼童话里也有很多,像是《乡之春山之春》中,小鹿和老和尚之间充满禅意的交流;《一年级小学生和水鸟》中,小学生和水鸟之间真诚的交流;《红蜻蜓》中,小姑娘和红蜻蜓之间相互喜爱和信任的交流……这些都是新美南吉心目中所渴望的积极的交流和理想的人际关系。但还有一些作品则透露出了南吉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疑惑和迷茫。非常典型的就是《狐狸》这篇儿童小说。《狐狸》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物心理相当复杂,整篇小说的结构甚至可以说有些芜杂了,大概正因为如此,这篇小说才无法成为南吉的代表作,但对于研究南吉的心理却不无帮助。小说的开头就营造出了一种,即便跑出妖怪来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如梦般的夜晚的氛围。在这样的一个夜晚中,人是极易生出孤独的寂寞感,生出害怕和绝望的情绪的,而这个故事也正如所营造出来的氛围一般,充满了孤独的寂寞感。小说的主人公文六是一个备受大家疼爱的爱撒娇的孩子,然而就在这样一个月夜下,大家因为一个老婆婆说了“在太阳下山后穿上新木屐会被狐狸附身”的话而抛弃了他,他由此而感到了一种绝望和陌生的情绪:
“文六到了院子外头那用罗汉松围成的篱笆前,打开后门的小木门,走了进去。正在这时,他看到了自己小小的影子,顿时生出一种不祥之感。
——或许,自己突然间真的被狐狸附身了也说不定。要真是这样的话,爸爸妈妈会怎么对待自己呢?”
这是文六感到自己成为了一个异类所萌生的不安,原本对自己那么好的同伴,为什么会突然变得陌生了呢?为什么会因为一个传言就背叛了自己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原来就是这么脆弱么?那作为自己最亲近的人,自己的父母又会怎么对待自己呢?于是他不安地对母亲进行了逼问。这里我比较同意上田信道的意见,文六的母亲形象并不是如小野敬子在《南吉童話の散歩道》中所说的,是一个“理想の母親像”,她并没有理解文六的心理,虽然她对文六有很深刻的爱,却并没有真正理解文六,也没有明白文六所需要的是什么。
妈妈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慢慢说道。那是她发自内心的真心话:
“那样的话,妈妈就一瘸一拐地慢慢跑。”
“为什么?”
“这样的话,狗就会来咬住妈妈了吧。这时,猎人就会过来绑住妈妈。趁这个机会,宝宝就可以跟爸爸逃走了。”
文六吓了一大跳,紧紧地盯着妈妈的脸。
“我不要这样嘛,妈妈。那样的话,我不就没有妈妈了嘛。”
“可是,那也没有办法呀,妈妈一瘸一拐的,走得很慢呀。”
“不要嘛,妈妈。这样不就会没有妈妈了嘛。”
“可是,那也没有办法呀,妈妈一瘸一拐的,走得很慢呀……”
“不要,不要,不要啦!”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文六的妈妈确实很伟大,如果小野敬子说她是一个“偉大な母親像”是很正确的,可是她却并没有看出文六真正所需要的是一种安全感,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舍弃自己的人。“可是,那也没有办法呀,妈妈一瘸一拐的,走得很慢呀。”文六妈妈重复了两次这句话,可见她内心其实根本不理解文六为什么会这么追问,她跟文六的心终究还是隔了一层。所以,故事的结局只能是文六哭累了,睡了过去。这显见不是个完美的结局,但却是真实的结局。
大人们纵然深爱着孩子,却无法理解孩子的内心,这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想必南吉一生都是带着这样一个疑惑在思索着、创作着吧:人与人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多无法交流、无法理解的事情呢?要怎么样才能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呢?
&从小就跟父母关系不那么好的南吉,长大后也并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他那跟孩子相通的心灵,虽然在和学生们交流的时候会感到一丝满足,但在跟成人进行交流的时候,一定遇到过不少障碍吧。他的年谱中也不止一次提到,他对成人往往非常严厉,甚至表现出攻击性的倾向。或许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中才会出现那么多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的作品。他在这些作品中做过很多很多的思索,有积极的,比如《乡之春山之春》、《八音钟》、《花木村和盗贼》等;有消极的,如《埋花》、《变变变》等,但在生命的最后,他还是感到了一种悲哀和难解的疑虑:人和人之间终究还是无法互相理解的吗?
南吉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所写下的这几篇小说,无不透露出一种对于人与人之间无法真正理解和沟通的悲哀。这算不算又回到了原点呢?然而不管怎么说,南吉终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他对于儿童心理的准确把握,他对童话故事性的强调,他对于人与人之间尤其是孩子与成人之间关系和互动的思索、探寻等等,对于我们今天的儿童文学创作仍旧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新美南吉仍旧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儿童文学宝库。最后,让我们用南吉在《从外部走向内部》的那句话作为总结和自勉吧:让我们深入到昆虫的内部,变成昆虫吧。让我们去过昆虫的生活吧。在空中飞舞,在地上爬行,在树叶上歇息吧。在我们的心灵中发现昆虫也可以。去发现潜藏在我们心灵的某处,像星星一样闪烁的昆虫吧。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美南吉的资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