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周分封制在历史上曾有着进步性,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实行在当时不仅有利于周人巩固其统治,而意味着一种新的国

关于周的分封制和秦朝的郡县制(选择题)周初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当时两者都( )A.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B.有利于历史的发展C.阻碍社会的进一步发展D.在短时间内被废除希望可以_百度作业帮
关于周的分封制和秦朝的郡县制(选择题)周初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当时两者都( )A.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B.有利于历史的发展C.阻碍社会的进一步发展D.在短时间内被废除希望可以
关于周的分封制和秦朝的郡县制(选择题)周初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当时两者都( )A.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B.有利于历史的发展C.阻碍社会的进一步发展D.在短时间内被废除希望可以进行解释.我记得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是巩固统治啊.那为什么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错了?
选B.这题考的是社会制度,不是巩固统治的问题,不要掉进出题人的陷阱里.周朝是奴隶社会,不是封建社会.所以题目说“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是不对的.名题分解3: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
您现在的位置:&&>>&&>>&&>>&&>>&&>>&文章正文
名题分解: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热&&&&&★★★
【字体: 】
名题分解3: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作者:龚哲山&&&&文章来源:网络整理&&&&点击数:1940&&&&更新时间:
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名题分解
一、选择题
1.(2013?湖南五市十校高三一联)有人在研究明朝皇帝系列表时发现部分明朝皇帝的名讳,体现了我国古代阴阳五行学中五行相生说,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再生木(见下表)
依据表中所列现象判断,其所隐含的思想有
①祈盼专制政权的生生不息&&& &&& ②反映宗法血缘的代代相传
③表达分封制度的世世相袭&&&&& & ④显示“朱”姓大族的赫赫尊贵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 D.②③④
【考点】文学常识和古代政治制度
【解析】考查材料解读和知识运用能力。由明皇帝之间相互关系,看出统治者皇位的继承体现出宗法血缘的代代相传,由名字中偏旁先后木、火、土、金、水。反应出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再生木,从命名明显看出统治者祈盼专制政权的生生不息。选项 ① ② 正确,明初虽然实行分封制,但是到明成祖后废除,故含③的选项错误。“朱”姓大族的赫赫尊贵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答案为C。
2.(2013?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四)史学家吕思勉曾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作这样的评述:“《书经?洪范》载:‘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 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此以(一)君主(二)卿士(三)庶人(四)龟(五)筮,各占一权,而以其多少数定吉凶。”材料反映的主要观点是& (& )
A.中国早期政治极具神权色彩&&&&&&&&&&&&&&&& B.中国早期政治充满迷信愚昧
C.中国早期政治实行君主专制&&&&&&&&&&&&&&&& D. 中国早期政治带有民主遗风
【考点】古代政治制度
【解析】材料“以其多少数定吉凶”,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了民主色彩,选项D符合题意。此题学生容易依据“各占一权”选A、B认为早期政治具有神权和迷信色彩,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审题问题,A、B不是主要观点。C选项表述不正确,早期政治下,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答案选D。
3. (2013?浙江省名校高考研究联盟高三一联) 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这表明春秋时
A.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 B.以郡统县的体制普遍建立
C.春秋时期已实行察举制&&&&&&&&&&&&& D.血缘政治隶属关系得到空前加强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解析】&&& 材料信息反映了奖励军功,按不同等级实行不同的分封。奖励军功使传统的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故选A项正确,D项不正确。由材料中“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可知春秋时期还没有形成以郡统县的体制,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察举制,故排除C项。
4.(2013?四川成都高三12月考)西周封国鲁国是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时人称“周礼尽在鲁矣”。《礼记?明堂位》也记载说:“凡四代之服器官,鲁兼用之。是故鲁王礼也,天下传之久矣。”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和对山东的影响分别是
A.宗法制&&& 礼仪之地&&&&&&&&&&&&&&& && B.分封制&& 儒学发源地
C.分封制&&& 经济大省&&&&&&&&&&&&&&& && D.宗法制&& 儒学发源地
【考点】西周的政治制度与文化
【解析】鲁国是西周的封国,与分封制有关;鲁国是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孔子主张回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创立儒家学说,鲁国是儒学发源地。
5. (2013?江苏泰兴高三期中)《》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这一现象反映出
B.新的社会制度已经确立
D.贵族特权被废除
项正确;BD项题干无从反映,也不符合史实;C项易误选的原因是对分封制的理解与基于题干表面的认识。
6.(2013?湖北荆州高三一模)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A.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
B.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C.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
D.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解析】A。材料是将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进行综合考察得出的结论,A项是对分封制和宗法制特点概括的结论,B项只涉及分封制,C项只涉及宗法制,D项只涉及礼乐制度。
7. (2013?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三)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 )①西周推行的宗法等级关系②西周推行嫡长子继承制& ③西周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④西周有着严格的礼乐定制&&&&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考点】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解析】材料提供的是涉及西周的礼乐制度中各个等级驾乘的规定,从中体现了西周宗法制之下严格的等级制度和政治等级秩序。而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嫡长子继承制这一种权力的传承方式和核心原则,排除②。
8.(2013?河北省名校名师高三二调)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以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三个异姓贵族取代姬姓晋国)作为春秋战国分期的标准,这反映出司马光认为
A.礼制的破坏是当时历史分期的重要标志
B.三家分晋是历史的进步
C.三家分晋宣告分封制结束,封建制确立
D.应该维护西周的分封制
【考点】西周分封制
【解析】三个异姓贵族取代姬姓晋国,破坏了西周分封制确立的等级制度,成为历史发展的转折点,因此以三家分晋作为春秋战国分期的标准。
9.(2013?河北省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检)《史记?殷本纪》记载:“自仲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商朝
A.外患不断,以致商王多次迁都&&& && B.实行分封制,诸侯割据混战
C.王室内部为争夺王位,内乱不止& && D.实行宗法制,有利于维护政治稳定,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解析】& 材料中“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可见是由内乱导致宗法制和分封制破坏,从材料中只能看出内乱,看不出“外患不断”。
10.(2013?江西红色六校高三联考)下列是《史记》中西周重要诸侯国受封情况的记载,其中属于同一类受封对象的是(&&& )
①“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太王之子,丽王季历之兄也。”& ②“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 ③“召公爽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④“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封之于陈”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分封制
【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异姓诸侯国的情况则不尽相同,其中既有功臣、姻亲,也有原来的附属国。①③属于对同姓(姬姓)贵族的分封;②属于对功臣的分封;④属于对先代帝王后代的分封。
(2013?江西红色六校高三联考)(&&&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分封制
【解析】结合《西周分封示意图》可知鲁国是姬姓封国,鲁晋两国不可通婚,可知①正确;燕国是姬姓封国,因此晋燕两国不可以通婚,可知②不正确;宋国不是姬姓封国,晋宋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③正确;秦国不是姬姓封国,秦燕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④正确。故选C项。
12.(2013?山东临沂高三期中)王夫之在论述古代两种政治制度的利弊得失时说:“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文中的“封建”这一制度最早出现于下列哪个朝代
A.商& &&&&&&&&&&&B.西周 &&&&&&&&&&C.秦& &&&&&&&&&&&&D.西汉
【考点】西周政治制度
【解析】王夫之论述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利弊,材料中的“封建”为“封邦建国”之意,即分封制,最早出现在西周。
13.(2013?浙江宁波鄞州高中高三期中)司马光《资治通鉴》:“初,(晋)智宣子将以瑶为后(继承人),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迭者一也。美髯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文中智果之言表明他(&&& )
A.反对立嫡以长&&&&& B.主张立君以仁&&&&& C.反对任人唯亲&&& D.提倡实行分封
【考点】考查选官制度
【解析】关键信息: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由关键信息可知,B项正确;ACD项无从反映。
14、(2013?江西赣州十一县高三期中)历史学家黄仁宇说:“(周朝)800年的统治中,影响之深远,常使历史学家难于区分,究竟某些特色是周朝的还是中国人的性格?”产生这一疑惑的原因是(&& )
①宗法观念成为中国的传统思想,形成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
②宗法制使中国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长期受到压制
③分封制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虽被取消,但其影响贯穿中国古代
④分封制有利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④
【考点】宗法制和分封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理解能力。宗法制是以血缘为纽带,但有等级的划分;分封制被郡县制代替,它容易形成地方割据。 ④不对,故选B。
15.(2013?湖北武汉外国语学校高三期中)(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沦》)下列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开始实行分封制
B.“贵族色彩”是因为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
C.“共主”指周王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D.“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自主权受限制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解析】A项“开始”说法错误法;B项说法正确,与史实相符;C项“只是名义上”、“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说法错误;D项“地方分权体制”应是指分封制。
16.(2013?浙江嘉兴高三基础测试)清代有学者说:“天子建国,则诸侯于国为大宗,对天子而言则为小宗。”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说明了
A.清王朝继续推行宗法制&&&&&&&&&&&&&&& B.宗法制和分封制相辅相成
C.宗法制以分封制为基础&&&&&&&&&&&&&&& D.天子行使大小宗双重权力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
【解析】考查材料理解能力。依据材料“天子建国”说明实现分封制;“大宗”“小宗”说
明的是宗法制,本题考查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依据所学知识,分封制以宗法制为基础,
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表述错误,分封制以宗法制
为基础,排除;天子是天下共主,是大宗。所以天子行使大小宗双重权力,表述错误。故
17.(2013?四川资阳高三一诊)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当商之末而周之文、武亦称王,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为改变这种状况,周初统治者实行了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嫡长子继承制&&&& D.郡县制
【考点】西周分封制
【解析】考查学生材料理解能力。材料大意是:在周文王、武王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不利于统治。依据所学,这种制度实际是一种方国联盟,商王不过是方国之长,与诸方国之间并无君臣关系,部族方国是否尊奉商王为王,为长,仅仅在于商族的实力和商王的威望,商王并无其它约束他们的办法。为改变这种状况,周初统治者实行了分封制。A、C讲的是王位的传承方式和和继承原则,与题干意思不符,排除;D出现于战国时期,确立于秦朝。也可排除。
18.(2013?湖南望城一中、长沙县实验中学高三10月联考)“(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 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 的是
A.“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
C.“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
D.“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 主权
【考点】分封制
【解析】西周时候的天下“共主”指的是西周采取分封制,各诸侯王认为周天子是天下共同的主人,这个时候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所以A选项不正确,其他选项从材料比较容易得出。
19.(2013?山东德州高三11月校际联考)与宗法制行用于贵族社会相对应,普通民众仅有名而无姓氏。春秋以前,史料中提到“百姓”。通常是指
A.贵族 &&& &&&&&B.平民&&&&&&&&&&&& C.官僚&&&&&&& D.诸侯
【考点】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解析】宗法制中天子、诸侯、大夫、士,这些贵族可以有姓,普通民众不能拥有姓氏,所以当时“百姓”应该是指贵族。
【答案】 A
20、(2013?长沙一中高三月考二)据《左传?定公十年》记载,孔子曾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里的“夏”是 (& )
A.国名,指夏朝&&&&&&&&&&&&&&&&&&&&&&&&&&&&& B.族名,指华夏族
C.姓氏,指夏启&&&&&&&&&&&&&&&&&&&&&&&&&&&&& D.地名,指今河南登封
【考点】文史常识考查
【解析】无论孔子生活的时代,还是《左传》成书的时间都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一言论反映
了民族大融合的史实。材料中“裔”和“夷”指少数民族,“华”“夏”则是指中原的主体居民。
所以,答案选C。
21、(2013?长沙一中高三月考二)史书记载,“夫汤以七十里之薄,兼桀之天下”;“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这说明强大的诸侯国& (& )
A.起到了拱卫王室的作用& &&&B.扩展了天子的统治范围
C.有效抵御了外旗人侵&&& &&&D.冲击了当时的分封制度
【考点】古代政治制度―分封制的瓦解
【解析】考查学生信息解读和对历史阶段特征理解能力。解题时注意理解“周室衰微......
政由方伯”。以此说明地方诸侯实力增强,不听从周王室的号令。表明分封制开始崩溃。A、
B、C项符合分封制的初期。
22. (2013?江西省百所重点高中高三阶段性诊断)周武王死后,子成王诵继立,武王弟周公旦辅政。《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昔周公吊 (伤)二叔(指管叔、蔡叔,均为武王兄弟)之不咸(不仁义,叛乱),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表明周公“封建亲戚”的目的是
A.维护嫡长子继承制&&&&&&&&&&&&&&&&&& B.削弱地方叛乱势力
C.巩固西周礼乐秩序&&&&&&&&&&&&&&&&&& D.维护中央朝廷权威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解析】材料中“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的大意是,封立亲戚(周王室的同族)建立邦国,以各邦国来保卫周王室。即维护周朝中央朝廷的统治和权威,因此选D。
【答案】 D
23.(2013?河北邯郸四校高三11月联考)奥利地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提出 “领地国家”和“税收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自己领地上的收入,一个是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无权对诸侯领地直接征税。根据这一定义,中国古代王朝中属于“领地国家”的是
A.西周&&&&& && &&B.秦朝&&&&&&&& C.唐朝&&&&&&&&& D.清朝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封制
【解析】从材料中的“领地国家”国王税收的来源可知,“领地国家”指的是分封制国家,选择A项。
24.(2013?山西晋商四校高三11月联考)古代某法规定,亲属相容隐,亲属之间相互告发会导致其丧失继承权。这说明该法&&&
A.鼓励亲属之间纵容违法行为&&&&&& B.立法保护家庭人伦关系
C.注重消除亲属之间的隔阂&&&&&&&& D.以财产继承权作为维护家庭关系的唯一纽带
【考点】古代政治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解读和理解能力。依据题干内容:亲属之间相互告发会丧失继承权。看出通过立法反对相互告发,可知B正确。由“亲属相容隐。。。。。。丧失继承权”排除A项;D项的理解过于绝对。故答案为B。
25.(2013?山西晋商四校高三11月联考)关于西周灭亡的原因,司马迁认为是“烽火戏诸侯”;学者李峰在《西周的灭亡》一书中综合运用了考古发现、铭文和文献记录,同时又联系当时的地表形态特征,认为西周的衰落是由西周国家的基本统治结构决定的,其灭亡的外部重要原因主要是西北地区少数部族的侵袭。你认为&
A.司马迁的观点属内因决定外因论,符合历史史实
B.李峰的观点有考古发现及文献记录等为依据,真实可靠
C.两人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西周灭亡的原因,均为一家之言
D.由于年代久远,两人的观点都是主观臆测.均不足为信
【考点】史料辨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史料辨析和材料理解能力。依据“烽火戏诸侯”应该是外因决定内因,故排除A项;从材料看出李峰从各个方面充分利用史料来论证西周灭亡的原因,有史有据,不是主观臆测,故排除C、D。答案选B。
26.(2013?安徽皖南八校高三一联)关于分封制,有人说:“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这个评价
A.正确,因为分封制加剧了中央政府和地方之间的矛盾
B.不正确,“争”、“乱”原因有很多,归结于分封制本身是不确切的
C.正确,因为从分封制开始,出现了许多诸侯国割据称雄的局面
D.不正确,因为分封制巩固了统治,不可能引起“争、乱”局面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解析】材料认为分封制是争端的开始,事实上争端与分封制度没有必然联系,任何制度都有可能出现争端,原因有很多,选择B项。分封制前期有利于巩固政治稳定局面,后期导致诸侯争霸。
27.(2013?河北保定高三摸底)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 “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较……无数问题,恐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以下最能体现家谱学术价值的是
A.可以考查中国古代人的平均寿命&&&&&&&& B.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史料
C.可以考查古代中国的医疗水平&&&&&&&&&& D.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的婚姻状况
考点:家谱学术价值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分析能力。材料反映的是家谱可以用来研究家族组织、婚姻年龄、平均寿命、男女比例等等,A、C、D都是反映其中一项,不全面,B项比较全面说明家谱学术价值。
28.(2013?福建安溪一中、德化一中高三9月联考)有人将“分封制”称为“封建制”,是指古代帝王裂土封疆、封邦建国的制度,被封诸侯拥有自己的领地。按照上述定义,下列现象不属于分封制的是(&&& )
A.周天子封功臣姜尚于齐地
B.汉高祖封侄子刘濞为吴王
C.明太祖封四子朱棣于燕地
D.康熙封四子胤G为雍亲王
【考点】分封制
【解析】题干定义的“封建制”,是要求有领地,但康熙封胤溟为爽亲王并没有领地,故不符合分封制。故选D。
29.(2013?东北师大附中高三第二次月考)《尚书?酒诰》记载“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里居(君)”这体现了商朝的内服外服制度具有:
A.严格的上下等级特点&&&&&&&&&&&&&&&&& B.部落联盟的某些特征
C.绝对的控制与服从关系&&&&&&&&&&&&&&& D.鲜明的血缘宗法关系
【解析】B& A、C、D三项不符合内服外服制度的含义。
30、(2013?河南南阳部分示范高中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975年在陕西岐山董家村出土的铜器中,有裘卫四器的铭文记载:共王三年,裘卫用价值八十朋的一块玉璋,租得矩伯的十田;共王五年,裘卫用自己的五田与邦君的四田相交换;共王九年,矩伯取裘卫一辆车子和车马的饰件,裘卫另外送给矩妻四卷帛,矩伯便把一片土地和林木送与裘卫。下列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西周商品经济繁荣&&&&&&&&&&&&&&&& B、铭文是研究西周历史的主要史料
C、分封制瓦解&&& &&&&&& &&&&&&&&&&&&D、我国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被破坏
31.(2013?四川资阳市高三一模)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当商之末而周之文、武亦称王,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为改变这种状况,周初统治者实行了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嫡长子继承制&&&& D.郡县制
32.(2013?湖北省稳派高三强化训练一)《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平民得姓一事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
A.郡县制度的发展&&& B.以“孝道”治天下& C.赋役制度的变化&&& D.皇帝制度的形成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分封制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古代贵族才有姓、氏,这与西周实行分封制息息相关。但是到了战国之后,分封制已经遭到重大破坏,郡县制逐渐形成,姓氏不再成为贵族的专有。故选A。
33.(2013?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西周立国,以封建制为支柱,政治秩序仰赖封建制来维持。以下对于周代封建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封建是周人扩张势力到东方的一种方式
B.与周王室无血缘关系者被排除在封建关系之外
C.诸侯受封以后,经由纳贡与朝觐,维持与周王室的关系
D.统治权力与土地依贵族阶层高下而逐级分割
【考点】西周的分封制度
【解析】此题“封建制”意指“封邦建国”,即西周分封制。西周分封的对象以王室为主,但也有少数功臣和先代帝王的后裔。故B错误。
34、(2013?湖南长沙一中高三月考)唐代柳宗元在《封建论》一文中认为:“封建非圣人之意也,势也。”对文中“势”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西周初年的复杂局面&&&&&&&&&&&&&&&&&&&&& B.强大的贵族势力
C.日益强化的皇权&&&&&&&&&&&&&&&&&&&&&&&&& D.唐朝强盛的国力
【考点】分封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的背景。题干的“封建是封邦建国,是分封制。故选A。
35.(2013?湖南长沙一中高三月考)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由此类推,王、侯、公孙等姓氏应起源自(& )
A、族名&& &&&&&B、邑名& &&&&&C、爵号 &&&&&&&&&&D、官名
【考点】古代文化常识――姓氏的起源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姓氏的起源:古代有王、公、侯、子、男等不同爵位。公孙源于公爵的孙子,由此由此推论可知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于爵号。答案为C。
36.(2013?山西省高三第三次诊断)司马光在《涑水家书议》中说:“凡为人子者,毋得蓄私财。俸禄及田宅收入,尽归之父母,当用则请而用之,不敢私假(借),不敢私与。”限制子女经济权的目的是
A. 维护嫡长子继承制&&& B.维护封建小农经济
C. 教育子女勤俭持家&&& D.维护纲常伦理秩序
考点:儒家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分析解读能力。材料反映为人子,不得蓄私财,所有收入要上交父母,这体现了封建社会纲常伦理,故D正确。
37.(2013?梅州五华县高三第一次质检)中央集权是指地方在政治、经济、 军事各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西周时分封制下的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所以分封制的实质就是中央集权制
B.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所以说中央集权制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C.秦王赢政统一中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从此中国历史进入黑暗时代
D.中央集权制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不可能存在于商品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封制下最高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A项说法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的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法家改革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说法正确;C项“中国历史进入黑暗时代”说法错误;D项中的“不可能存在于商品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说法错误,如美国1787年宪法是加强中央集权的。
38.(2013?江苏省南京市高三学情调研)《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材料所述现象,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
A.中央集权&&&&&&&& B.官僚政治&&&&&& C.家国一体&&&&&& D.君主专制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中体现了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在分封的诸侯中与周王同姓的贵族占大多数说明形成了一套以宗法制为纽带,分封制为体现的,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
39.(2013?湖北省稳派高三强化训练)《左传?桓公二年》云:“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与材料中政治制度相关的人生理念是
A.“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C.“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D.“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宗法制体制下的家国一体的政治等级体系,只有天子才有建立诸侯国的权力,诸侯则可建立下一级卿大夫之家,卿大夫则可建立下一级的卿或士大夫之家,大夫之下可建下一级的大夫之家,士有属于他的子弟,题干重在体现宗法体制下的通过血缘亲疏所确定的大小宗不同的家国一体的分封等级秩序。A为礼乐制,B强调分封制,D强调尊祖,C体现了传统儒家士人那种通过个人修养的提高,才能治理好家庭,从而治理好国家的家国一体的政治情怀,符合材料的内涵。
命题立意:对与分封制紧密结合的宗法制的家国一体的特点的理解,关键在文言阅读,提取解读和调动只是的能力,难度较大。
40.(2013?山西省高三第二次诊断)“夏朝设秩宗,商朝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 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
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夏商周政治制度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夏朝时期的秩宗,商朝时期的卜、巫、史,西周时期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官职,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他们权力较大,这反映了夏、商、周时期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故选C。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
【答案】1.C
41.(2013?江苏徐州高三摸底)2002年发现的一件西周中期的青铜器“遂公S”上,铸有以下铭文:“天命禹(敷)土,D(堕)山浚川,乃厘方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享,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贵唯德,民好明德,忧在天下,用厥邵好,益求懿德,……豳公曰:民唯克用兹德,无悔! ”其铭文内容有助于
遂公S及铭文拓片
①证明大禹存在的可能性&&&&&&&&&&&&&&&& ②了解西周青铜器的生产水平
③丰富甲骨文的研究资料&&&&&&&&&&&&&&&& ④研究中国“德治”思想的渊源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特点、古代主流思想渊源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铭文中“天命禹(敷)土,D(堕)山浚川”,记述大禹治水的故事,随后又以大段文字阐述德与德政,并教诲民众以德行事。故①④符合题意。尽管材料选自青铜器铭文,但铭文内容并没有反映西周青铜器的生产水平,故排除②;铭文并不是甲骨文,排除③。
42.(2013?广东华南师大高三摸底)《尚书?召诂》曰:(武王崩,成王年少)“呜呼!有王虽小,元子(大宗)哉!”上述史实体现了中国古代某一制度,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解决了贵族之间的纷争&&&&&&&&&& &&&&&B.体现了血缘和政治关系的结合
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D.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
【考点】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根据 “元子(大宗)”,可知本题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虽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但不可能解决了贵族之间的纷争。它只是规定了宗法等级,中央尚未达到高度集权,不可能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故AC错误。秦朝实行郡县制,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故D项错误。
43.(2013?江苏连云港高三摸底)《论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表明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是
A.维护周礼&&& &&&& B.实行仁政&&& &&&& C.强调教化&&& &&&& D.为政以德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题干引文孔子的要求是:要求君臣父子各自按照应有之道去做,都要符合角色要求和规范。由此分析,孔子是在提倡维护周礼。
44.(2013?山西省高三第一次摸底)“在这样的时代……(国)王只是诸多政治实体的共主,或者说是联盟领袖。”这一政治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实行了宗法制度&&& B.采取了分封制度& C.实行了郡县制&&& D.推行了郡国并存制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析】考查分封制。从关键词“政治实体的共主”可知选择B项,分封制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5.(2013?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二素质测试)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众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
A.具有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 B.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
C.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截然分开&&&&&&&&&&& D.“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
【考点】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
【解析】本题以宗法制的影响为切入点,考查说明历史事物特征能力。关键信息: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宗法制以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分配、维系政治权力,具有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如天子即是天下的大宗,也是宗族的大宗。B项“中央集权”说法错;C项“截然分开”说法错误;夏启时即已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排除D项。
46(2013?浙江省台州高三期初考)
A&&&& &&&&B&&&&&&&&& C&&&&&&&&&& D
【考点】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BCD三项是古代中国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统治手段,而宗法制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时期,故成为其“重心”。
47.(2013?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豆:古代盛食器具)不能直接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是(&&& )
A.宗法制度&&&&&&&& B.分封制&&&&&&&&&& C.礼乐制度&&&&&&& D.等级制度
【考点】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解析】天子、诸公、诸侯、上大夫、下大夫便用的豆,各有不同的数量规定,反映出当时实行分封制、礼乐制度(礼乐制度其实也是一种等级制度),故BCD都是材料直接反映出来的西周政治制度。材料中未直接体现宗法制度,故A符合题意。
【答案】 A
48.(2013?安徽示范高中高三第一次月考)《诗经?大雅?公刘》载:“执豕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饮之,君之宗之。”下列各项能体现材料 &&观点的是
A.“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B.“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C.“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D.“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解析】题干材料“君之宗之”体现了宗法制。A项体现的是儒家“仁”的思想;B项反映刘邦衣锦还乡的荣耀;C项体现了等级制度和分封制;D项意为:大国是屏障,大族是栋梁。为政有德国安宁,宗子是城墙,体现了宗法制。
49.(2013?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月考)据成书于清代的《华西邹君记》记载,苏州有一邹姓富户立下遗嘱将名下一千亩土地交给儿子,其余三千亩捐给义庄,以接济族人。这主要表明
A.重农思想影响工商业发展&&& &&&&&&&&&&& B.宗族制度在古代有重要意义
C.租佃经营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 D.人们注重对私有财产的支配
【考点】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
【解析】关键信息:儿子、以接济族人。宗法制具有凝聚宗族的作用。ACD项题干无法表明。
50.(2013?湖北武汉部分学校高三新起点调研测试)自魏以来,谱牒之学大盛。如唐初“太宗命诸儒撰《氏族志》,甄差群姓。……开元初,邵冲与薛南金复加刑窜,乃定。”这一历史现象说明
A.封建专制皇权逐渐削弱&&&&&&&&&&&&&&& B.魏晋九品中正制的沿袭
C.唐君主为昭示正统地位&&&& &&&&&&&&&&&D.宗法制融入古代社会生活
【考点】宗法制的影响
【解析】本题以宗法制的影响为切入点,考查材料信息的准确获取、说明和分析历史现象能力。从“谱牒之学大盛、甄差群姓”分析可知,D项正确;ABC项题干无从涉及。
51.(2013?湖南长沙一中高三月考)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在这里,小宗相对于群弟而言,是(&&& )
A.诸侯&&&&&&&& B.大宗&&&&&&&&& C.小宗&&&&&&&&& D.卿大夫
【考点】古代政治制度――宗法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阐释历史概念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宗法制下:“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周王师天下的“大宗”,其嫡长子、嫡长孙是“大宗”,其余都是小宗,但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是“大宗”,依次类推,答案为B。
52.(2013?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西周宗法制度的精神,可以用王国维的“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
来说明,此处他所谓的“天”是指
A.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 B.确定继统人选的天子
C.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 D.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
【考点】古代宗法制
【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内涵。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其大宗小宗是以嫡庶身份决定的。
53.(2013?湖北省稳派高三强化训练一)《左传?桓公二年》云:“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与材料中政治制度相关的人生理念是
A.“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C.“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D.“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宗法制
【解析】注意审题“人生理念”。A、B、D三项均不是“人生理念”。材料信息反映了周代按照宗法制实行分封,宗统与政统合而为一。受宗法制的影响,许多人以注重或强调个人的品德修养,认为要从修身开始,以修身为基础,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最终能够光宗耀祖。故C项符合题意。
54.(2013?高三第一次质检)闽西的永定山区分布着许多土楼,建于明清之际的承启楼即其中的一座,楼内有一堂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结重人伦。”承启楼堂联反映的主要传统理念是
A.与山水交融、与天地参合&&&&&&&&&&&&& B.聚集力量、共御外敌
C.重视人际和谐和伦理道德&&&&&&&&&&&&& D.重视居住和防御双重功能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传统理念,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析】“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反映了重视人际和谐的理念。“结合人伦”体现了注最伦理道德所以答案为C。A在材料中未体现。B、D两项中的“御”材料中也没有反映。
55、(2013?长沙一中高三月考二)中国夏商周时期,家族血缘关系对国家政治制度仍有较大影响,“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的原则得到充分体现。下列制度能直接反映这一原则的是& (&&& )
A.井田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禅让制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宗法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信息提取和知识运用能力。解题时注意题干的“家族血缘关系”;“惟
亲”“惟长”;结合所学知识知道考查的是宗法制。A项是经济制度,与题干不符;D项出现
在原始社会,与题干的时间不一致;B项依据材料不能直接得出。故答案是C。
56.(2013?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春秋左传》记载:“昔先王之命曰: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这段材料说明
A、宗法制有效地维系了西周等级制度
B、长幼有序是宗法观念的核心&&
C、传统政治中表现出一定的理性成分&&
D、儒家伦理道德成为立君王的主要依据之一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解析】无适,没有嫡子。从材料可以看出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和实施办法,反映出传统政治中表现出一定的理性成分,B、D项错误,A项与材料联系不紧密。
57.(2013?北京西城区高三期中普通校)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这段话意在揭示嫡长子继承制
A.自身存在弱点&&&&&&&&&&&&&&& B.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
C.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D.是最好的权力交接制度&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引文“贤之利过于立嫡……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实际上就是肯定了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
58.(2013?四川绵阳高三第一次诊断)宗法制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核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B.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C.用氏族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D.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及政治上的特权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A项中“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表述不准确,应是天子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B项中说法绝对。D项中说法不准确,各级嫡长子要符合天子的统治。
59.(2013?湖北省孝感市高三第一次统考)《左传.隐公三年》记载:“……故周郑交质,王子孤质于郑,郑公子忽质于周”,材料中这种周朝与郑国互换人质现象突出表明
A.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政治特有交往的方式
B.国与国交往的外交诚意
C.国与国之间的交往缺乏互信
D.宗法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考点】西周政治制度
【解析】西周宗法制下,郑国是周朝的分封国,臣服于周朝。郑国敢于周朝交换人质,反映它们之间原有的等级秩序被破坏。
60.(2013?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一次联考)宋代有学者说,“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子法坏,则人不自知来处,以至流转四方,往往亲未绝,不相识一”。他们的主张是基于
A.宗法制能够维系社会安定&&&&&&&&&&& B.宋朝时期人们的宗法观念淡薄
C.宋朝人具有迁徙的特点&&&&&&&&&&&&& D.宗法观念有利于理学的传播
【考点】宗法制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实行宗法家族统治,可以增强家族的约束力和凝聚力,稳定社会秩序。故A项符合题意。B项表述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61. (2013?天津市五校高三期中)安德森认为“很吊诡的是,前现代的帝国与王国竞能够轻易地维系他们对极度多样而
异质并且经常是居住在不相连的领土上的臣民的长期统治。”在中国古代史上,能回答安
德森这一疑问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考点】西周的政治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理解能力。“能够轻易地维系他们对极度多样而
异质并且经常是居住在不相连的领土上的臣民的长期统治”,通过血缘关系维系王朝统治。
62.(2013?北京西城区高三期中示范校)古书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该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A.各国纷纷变法图强&&&&&&&&&&&&&& B.社会性质发生变革
C.封建宗法制趋于瓦解&&&&&&&&&&&& D.边疆诸侯争霸中原
【考点】:商周政治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和分析材料能力。从材料“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说明分封宗法制趋于瓦解,故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变法内容,故A不正确;社会性质发生变革是在战国时期,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故B不正确。材料中齐、楚、秦、晋,不完全是边疆诸侯,故D不正确。
【答案】:C
63.(2013?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一联)《诗经?大雅?公刘》载:“执豕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饮之,君之宗之。”下列各项能体现材料&& 观点的是
A.“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B.“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C.“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D.“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考点】西周的政治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西周宗法分封制的理解能力。大国是屏障,大族是栋梁。为政有德国安宁,宗子是城墙。立意为告诫同僚,要敬畏天命,体恤人民,团结贵族,实际上是以隐晦的方式劝谏周王
64.(2013?北京朝阳区高三期中统考)下图中的“示”指“祖先”,“示”与“司”合起来表示“世世代代专门祭祀祖先的庙堂”。与“祠”紧密相关的制度为
A.王位世袭制&&& && B.分封制&&& &&&&&& C.宗法制&& &&&&&&& D.世卿世禄制
【考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理解能力。与“祠”紧密相关的是血缘关系。 故选 C。
【答案】 C
65.(2013?吉林省长春市高三一模)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的性质……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这反映的是
A.“大同社会”理想的表现& &&&&&&&&& B.宗法观念的反映
C.“三纲五常”原则的体现& &&&&&&&&& D.分封制度的反映
【试题答案】B
【命题立意】考察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能力
【试题解析】此材料描述的是宗法群体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亲属关系为纽带组成,波纹的远近可以标示社会关系的亲疏。这种强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群体,是宗法制度文化的反映。
66.(2013?河北省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监测)《史记?殷本纪》记载:“自仲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商朝
A.外患不断,以致商王多次迁都&&& && B.实行分封制,诸侯割据混战
C.王室内部为争夺王位,内乱不止&&& D.实行宗法制,有利于维护政治稳定,
【考点】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解析】考查学生材料解读和理解能力。材料反映的是商代王室内部为争夺王位,导致内乱不已,故C符合题意。A项材料没有提及,排除;商代是内外服制度,还没有实现分封制,排除B;D项的表述语题意相反,排除。
67.(2013?江西南昌一中、十中高三第三次联考)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
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D.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宗法制
【解析】考查宗法制的作用。本题题眼在于“其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的意思是说,分封制下层层分封之后,宗族的分支多了,分散在各处,难以统一。A说法正确,但不是材料的观点;B、C答案说法明显错误。答案为D。
68.(2013?江苏宿迁高三一模)“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这说明西周宗法制度确立的主要目的是
A.削弱庶子政治权力  &&&&&&&&&&&&& B.区别大宗小宗
C.规定嫡长子为世子     &&& &&&&D.稳定统治秩序
【考点】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材料中“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可知材料重在说明宗法制实施的目的是维护政权统治。
【答案】& D
69、(2013?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第三次月考)据《史记?殷本纪》载:“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从而造成“比九世乱”的局面。这说明
A.嫡长子继承制尚未确立&&&& &&& B.商朝统治根基的动摇
C.宗法分封制出现了反复&&&&&&&& D.王位世袭制遭到破坏
【考点】宗法制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王位世袭制到商朝时为“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兄死由弟继承,直到少弟死后,再由长兄之子继位。仲丁以后,王室内部继续发生王位纷争,兄终弟及制遭到破坏。当继位之弟死后,弟之子都不肯把王位交还兄之子,因而造成了“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的混乱局面.
70.(2013?四川泸州高三第一次质量诊断)《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对该记载理解最准确的是
A.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 B.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
C.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 D.君臣关系等级森严
【考点】皇帝制度
【解析】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须从众选项中选择最恰当的一个。题干反映了刘邦父子两人有又层的关系,即父子与君臣关系,而从题干的“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是因刘邦是“人主”,皇帝地位是独尊的,说明宗法关系要有服从君权,B项正确。
71、(2013?浙江五校高三第一次联考)中国历史上,由于儒家伦理的影响,累世同居的大家族屡见不鲜,被引为社会的楷模,“义门”二字,便是对他们的褒奖。影响最大的当推婺州(金华府)浦江县的“义门郑氏”,在《宋史》、《元史》、《明史》中,曾以“孝友”或“孝义”的名义为他们列传,历经宋元明三朝传诵不息。这种情况反映
①家族伦理与社会伦理、国家伦理关系密切& ②江南地区家族伦理较北方强烈
③儒家传统道德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推崇&&&& ④“孝友”、“孝义”彰显儒家伦理的核心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考点】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中国古代浓厚的宗族伦理观念,且渗透了“孝友”、“孝义”等儒学理念,这些观念传诵不息,故①③④均可体现。材料无法体现江南地区家族伦理较北方强烈,可排除②。故选C。
72.(2013?山西高三诊断)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有“宝玉抢读贾环四不象灯谜”的场景。贾宝玉和贾环(宝玉之弟,为贾政的妾室所生)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在剧中两人的地位却有天壤之别。从传统观念上看,导致两人地位悬殊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形成&&& B.个人素质的差异
C.宗法制的影响&& &D.封建家长的喜好
【考点】中国古代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解析】:C。根据题干所示“贾宝玉和贾环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在剧中两人的地位却有天壤之别。”说明血缘亲疏关系和政治地位有关的是宗法制。
二、主观题:
文章录入:龚元刚&&&&责任编辑:龚元刚&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中学历史教学世界
联系我们:Copyright(c)2007 川教版课标历史教材编写组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两路口桂花园路12号 邮编:400015
制作维护: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信息技术教育中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周分封制核心内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