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迟子建我的世界下雪了赏析 是怎样的情绪

您访问回复列表出错
您可以试试:知识点梳理
整理教师:&&
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知识点分析,
试题“我的世界下雪了迟子建①我之所以喜欢回故乡,就是因为在这里,我...”,相似的试题还有: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与周瑜相遇迟子建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因为月亮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的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因为见到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往往都是那个表情。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锈来。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
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我们相对着。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你不希望与我相遇?”“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食了。”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我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我伸出一双女人的手,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的泪水打湿。
(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1.文章第二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6分)2.结合全文说一说为什么周瑜是“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4分)3.小说多次写到“烧艾草”,请对这一细节进行简要赏析。(6分)4.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从内容和写法两个方面简要分析。(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故乡的方尖碑熊培云我在江南乡下生长了17年,和我的农民父亲一样,曾经向往城市没有泥水的生活。然而当我终于提着笔杆子进城,发现这里不过住着一群有房屋没家园的可怜虫。只有乡村,才是游子栖息灵魂与双足的地方。疲惫的时候,我不必像城里人一样去桑拿房或歌舞厅,我只要买张还乡的车票便可以了。回到村子里,就像回到电影《海上钢琴师》里的那艘轮船之上。望着童年的老房子,无论在外面的世界有多少挫折困苦,即使失去一切,都有信心从头再来。又因为,我原本一无所有,或者我并不需要那么多。不幸的是,2000年以后,当老家的房屋被移民建镇的风潮彻底淹没时,我栖居乡村的信心与骄傲已荡然无存。曾经生养我的村庄如今变成一片废墟,我从此成了一个在心灵上既没有城市又失去了村庄的流浪汉。在我的精神世界里,此后几年间在老家发生的一件事比拆房子还要严重,那就是村子里的一些古树被远道而来的树贩子连根盘走。坦率说,尽管我也时常遭遇人生的挫折,但很少失去内心的安宁。然而,当我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知道老家的古树早在几年前便被人强买一空,其时内心不可不谓翻江倒海,无以诉说。我曾经看过一部名为《柠檬树》(Lemon Tree)的以色列电影:巴勒斯坦女果园主萨玛,为了保卫自己的果树,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新邻居、以色列国防部长告上法庭,因为以色列当局出于安全考虑要砍她的果树。尽管以色列当局表示将给予萨玛足额的补偿,但在她看来,这些柠檬树不仅有自己的记忆和生命,同时也是她与父亲甜蜜生活的见证者与给予者,而这一切是任何钱财都无法补偿的。每个人的生命里都会有一些难以割舍的人与事。对于我来说,最能牵动我的故乡之物,便是村边晒场上的那棵老树。它有几十米高,不仅在我孩提时代给了我昂扬挺拔的斗志,同样见证了这个村庄的几百年历史;而当我有朝一日离开故土、远足他乡,它又是那样温情满满,成为游子望乡之时的归所。就像《乱世佳人》里陶乐庄园里的大树,总会让离乱中的孩子挂念,梦萦魂牵。没有树,土地会失去灵魂。在我眼里,晒场边上这棵高大挺拔的古树之于这个村庄的价值,无异于方尖碑之于协和广场①,埃菲尔铁塔之于巴黎,即使是出于审美或者某种心理层面的需要,它也应该永远留存。记忆中,这棵大树同时支撑起了这个村庄的公共空间。尤其是在耕作季节,劳累的人们多会在这里休息、闲聊,而那些伸出地面的巨大树根也为大家提供了天然的长条板凳。据村里的老人们说,早在几代以前,曾经有人想卖掉这棵树,一位有公益心的老人便自己掏了钱将这棵树买了下来,目的就是为了让子孙后代忙完农活时有个好地方乘凉。就是这样一棵古树,被树贩子里应外合,名义上以“2000元”(最初是1000元)的价格在光天化日之下连根刨出,然后运走。回想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曾经在这棵大树旁,边收割水稻,边听崔健的《一无所有》,与父母在田间地头忙着“双抢”。而现在,虽然表面上我在城市里过得意气风发,掸去了泥土,却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心底的家园。“每个人的家乡都在沦陷”。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离开乡村的游子写下了“故乡沦陷”的文字。他们站在中国与世界的不同地方发问——为什么我们曾经“热爱的故乡”,变成了一个自己不愿回去或回不去的地方?【注】①方尖碑,是古埃及崇拜太阳的纪念碑,19世纪后作为外交礼品耸立在巴黎、纽约和伦敦等西方城市。巴黎协和广场,法国最著名的广场,中央矗立着由埃及总督赠送给查理五世的有三千三百年历史的方尖碑,方尖碑成为协和广场乃至法国的标志性建筑。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本文体现出散文“以小见大”的特点,通过家乡一些古树被卖掉的事情折射出中国农村建设的荣辱与沉浮,小细节与大时代的交织,延续着作者理性思索和悲悯情怀。B.传统农业文明被现代化大规模工商业文明所取代,似乎是个难以阻遏的潮流。文章即体现出作者对于传统乡村陷入衰败的痛心和彻底绝望。C.文章描写的是作者个人的故乡村庄,但记述的问题却带有普遍性。中国的乡村衰败,既有时代潮流推动的自然发生,也包括近年来激越的城市化而掀起高潮的建设暴力。D.文章开头作者用深情的笔调书写自己无法真正从心灵上融入都市却对故乡深深地依恋,为后文的故乡沦陷做了铺垫,起到欲抑先扬的作用。E.作者引用以色列电影中的情节,意在以巴勒斯坦女果园主最终保护了自己的果树和故乡的树被卖掉形成鲜明对比,反思中国的移民建镇的风潮。2.分析文章“故乡的方尖碑”的含义和作用。(6分)3.解释画线句子含义。(6分)我从此成了一个在心灵上既没有城市又失去了村庄的流浪汉。没有树,土地会失去灵魂。4.在作者看来,乡村有哪些重要的意义?你认为农业文明被现代化大规模工商业文明所取代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失落,试探究。(8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美丽的雪花飞舞起来了。我已经有三年不曾见着它。去年在福建,仿佛比现在更迟一点,也曾见过雪。但那是远处山顶的积雪,可不是飞舞着的雪花。在平原上,它只是偶然的随着雨点洒下来几颗,没有落到地面的时候。它的颜色是灰的,不是白色;它的重量像是雨点,并不会飞舞。一到地面,它立刻融成了水,没有痕迹,也未尝跳跃,也未尝发出窸窣的声音。这样的雪,在四十年来第一次看见它的老年的福建人,诚然能感到特别的意味,谈得津津有味,但在我,却总觉得索然。“福建下过雪”,我可没有这样想过。我喜欢眼前飞舞着的上海的雪花。它才是“雪白”的白色,也才是花一样的美丽。它好像比空气还轻,并不从半空里落下来,而是被空气从地面卷起来的。然而它又像是活的生物,像夏天黄昏时候的成群的蚊蚋,像春天流蜜时期的蜜蜂,它的忙碌的飞翔,或上或下,或快或慢,或粘着人身,或拥人窗隙,仿佛自有它自己的意志和目的。它静默无声。但在它飞舞的时候,我们似乎听见了千百万人马的呼号和脚步声,大海的汹涌的波涛声,森林的狂吼声,有时又似乎听见了情人的窃窃的密语声,礼拜堂的平静的晚祷声,花园里的欢乐的鸟歌声……它所带来的是阴沉与严寒。但在它的飞舞的姿态中,我们看见了慈善的母亲,柔和的情人,活泼的孩子,微笑的花,温暖的太阳,静默的晚霞……它没有气息。但当它扑到我们面上的时候,我们似乎闻到了旷野间鲜洁的空气的气息,山谷中幽雅的兰花的气息,花园里浓郁的玫瑰的气息,清淡的茉莉花的气息……&在白天,它做出千百种婀娜的姿态;夜间,它发出银色的光辉,照耀着我们行路的人,又在我们的玻璃窗上札札地绘就了各式各样的花卉和树木,斜的,直的,弯的,倒的。还有那河流,那天上的云……&&&&&现在,美丽的雪花飞舞了。我喜欢,我已经有三年不曾见着它。我的喜欢有如四十年来第—次看见它的老年的福建人。但是,和老年的福建人一样,我回想着过去下雪时候的生活,现在的喜悦就像这钻进窗隙落到我桌上的雪花似的,渐渐融化,而且立刻消失了。记得某年在北京,一个朋友的寓所里,围着火炉,煮着全中国最好的白菜和面,喝着酒,剥着花生,谈笑得几乎忘记了身在异乡;吃得满面通红,两个人一路唱着,一路踏着吱吱地叫着的雪,踉跄地从东长安街的起头踱到西长安街的尽头,又忘记了正是异乡最寒冷的时候。这样的生活,和今天的一比,不禁使我感到惘然。上海的朋友们都像走工厂里的机器,忙碌得一刻没有休息;而在下雪的今天,他们又叫我一个人看守着永不会有人或电话来访问的房子。这是多么孤单,寂寞,乏味的生活。“没有意思!”我听见过去的我对今天的我这样说了。正像我在福建的时候,对四十年来第一次看见雪的老年的福建人所说的一样。然而,我还有一个更可骄傲的我在呢。这个我,是有过更快乐的生活的,在故乡:地上厚的积雪,是我的地毡,我在它上面打着滚,翻着筋斗。我把它捻成了团,捧着,丢着。我把它堆成了一个和尚,在它的口里,插上一支香烟。我把它当作糖,放在口里……“没有意思!你这老年人!”我听见幼年的我对着过去的那些我这样说了。正如过去的那些我骄傲地对别个所说的一样。不错,一切的雪天的生活和幼年的雪天的生活一比,过去和现在的喜悦是像这钻进窗隙落到我桌上的雪花一样,渐渐融化,而且立刻消失了。然而对着这时穿着一袭破单衣,站在屋角里发抖的或竟至于僵死在雪地上的穷人,则我的幼年时候快乐的雪天生活的意义,又如何呢?这个他对着这个我,不也在说着“没有意思!”的话吗?天呵,我们能再想了。人间的欢乐无平衡,人间的苦恼亦无边限。世界无终极之点,人类亦无末日之时。我既生为今日的我,为什么要追求或留念今日的我外的我呢?今日的我虽说是寂寞地孤单地看守着永没有人或电话来访问的房子,但既可以安逸地躲在房子里烤着火,避免风雪的寒冷;又可以隔着玻璃,诗人—般的静默地鉴赏着雪花飞舞的美的世界,不也是足以自满的吗?抓住现实。只有现实是最宝贵的。眼前雪花飞舞着的世界,就是最现实的现实。看呵!美丽的雪花在飞舞着呢。这就是我三年来相思着而不能见到的雪花。&&&&&&&&&&&&&&&&&&&&&&&&&&&&&&&&&&&&&&&&&&&&&(选自鲁彦《雪》,有删改)1.文章具体描写了许多地方的雪,请按时间先后顺序分条列出。作者认为哪个地方的雪景最美?为什么?(6分)2.文章第三段主要从哪些角度描写上海的雪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3.作者反复说“没有意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8分)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文章开头写“美丽的雪花飞舞起来了”,表现了作者对眼前雪花的喜爱之情,给全文奠定了一种感情基调。B.文章所表现的感情跌宕起伏,作者回想福建下雪时候的生活,觉得现在的喜悦就像渐渐融化的雪花一样,立刻就要消失了。C.文章通篇使用对比的手法,和上海下雪时的生活所表现出的欣喜之情相比,北京下雪时的生活让作者感到惘然。D.对于穿着一袭破单衣、站在屋角里发抖的或竟至于僵死在雪地上的穷人来说,即便是再美的雪花,也不能让人感受到快乐。E.本文结构紧凑,首尾呼应。作者紧扣一“雪”字在回忆和现实中穿梭,使我们既欣赏到雪的那份清韵,又了解到生活的一种哲理。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读迟子建的散文《雪山的长夜》
  一个雪花飘飘的夜晚,我偶尔读到了一篇令我沉醉痴迷的文章,也使我自此记住了一位作家的名字,并且从那以后深深喜爱上了这位作家的作品。
  那是2003年春天的一个雨雪交加的晚上,我在网页上浏览文汇报电子版“笔会”栏目里的文章,偶尔发现一篇名曰《雪山的长夜》的文章,打开来一看,作者是迟子建。迟子建这个名字先前也是知道的,只是我这些年来,在当代作家中我固执地守着孙犁,守着贾平凹,守着冯骥才,守着董桥,因而对其他作家及作品便不再怎么留意;而且以往我读散文最主要的是读前几句,倘若前几句能抓住我的眼球,我便读下去,否则就匆匆浏览一下便移开目光。不想,迟子建的一句简短的开语便引起了我的注意:“午夜失眠,索性起床望窗外的风景”作者看到了什么样的风景呢?我接着读下去:
  “以往赏夜景,都不是在冬季。春夜,我曾望过被月光朗照得荧光闪闪的春水;夏夜,我望过一叠又一叠的青山在暗夜中呈现的黝蓝的剪影;秋夜,曾见过河岸的柳树在月光中被风吹得狂舞的姿态。只有冬季,我记不起在夜晚看过风景。……”
  作者文笔细腻流畅地叙写了春夜和夏夜、秋夜看风景时所领略到的美,唯独觉得冬季里的风景没有什么看的,一切都是白茫茫的。
  然而就在那个窗外飘着纷纷扬扬的雪花之夜,我随着迟子建的目光不经意间领略到了她家乡那座雪山的美,感受到迟子建这篇文章所抒发的情感世界给予我内心的一种震撼。虽然这种震撼是静悄悄的由一种文字所传达到的,但我的心灵似乎一下子抵达了作者夜望那座雪山时的心境,我似乎看到作者默默地坐于窗前久久地凝视着那座雪山的身姿倩影,感受到作者那苍凉如水的心境凄然而又美丽,看到那座雪山上隐隐闪烁的灯火似乎在昭示着什么,看到那盏灯火泯灭后星星所显露出来的光华,看到雪山那发亮的一道道雪痕,看到作者和她的爱人在那个黄昏的雪雾中并肩行走的情景……然而,一切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当爱人因车祸而永久地离开这个世界之后,诗意和温暖的感觉便已荡然无存,永不再来,她心凉如水,以至于连看风景的勇气也没有了。不想,在这个失眠的午夜,竟然无意中发现这座她已经司空见惯了的雪山依然有着它别样的美,雪山成了她心中不可或缺的美:
  “雪山沐浴着灿烂的星光,焕发着一种孤寂之美”“死亡就像上帝撒向人间的迷雾,说来就来,说去就去,它能劫走我爱人的身影,但它奈何不了这巍峨的雪山。有雪山在,我的目光仍然有注视的地方,我的灵魂也依然有可依托的地方。”
  就这样,一个敏感而脆弱的女子,一个孤寂而又坚强的女性形象,通过她那一颗飘逸而又美丽高贵的灵魂,和那支灵动自然美妙舒畅的笔所勾画描摹出来的情绪,像一枚饱满舒展蓬勃旺盛的枝叶,在那个雪花飘飘的夜晚悄悄然地飘移在我的眼前,让我在感受一地月光满目银光闪烁的心境中,觉察到她那鲜活酣畅灵动自如的文字,被赋予了一种超然于天籁一般的韵律,正丝丝缕缕地通过窗棂的缝隙传递到我的心境,温暖着我的心扉。我钦佩作者那真挚而坦荡细腻的情感世界,为她失去亲人深感悲痛;我喜欢作者那行云流水般的文字所产生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力量,文笔虽细腻质朴,却有着闲云野鹤一般的潇洒与自如;我向往作者那片灰色的心境里所折射出的一片美丽而温馨的阳光,苦痛过后,生命的枝叶上依然跃动着光的赞歌:
  “凌晨的天空有如盛宴已散,星星悄然隐去了,天空只有一星一月遥遥相伴。那月半残着,但它姿态袅娜,就像跃出水面的一条金鱼。而那颗明亮的启明星,是上帝摆在我们头顶的黑夜尽头的最后一盏灯。即使它最后熄灭了,也是熄灭在光明中。”
  那一夜,这篇短短上千字的文章让我的灵魂悸动而苍然,那种失去亲人的苦痛似乎压抑心中已久而自然释放出的一种别样苍凉悠远的美,也深深感染着我,还有那种苍凉苦难而祥和自由的静,那种大悲与大静之间,似有一颗看得见摸得着的真诚而纯美的灵魂在深蓝而茫茫的夜空里飘逸。她的文笔就像月光泄地、秋之爽气那样任由性情从容恣肆,令我在心生感动的同时拍案叫绝。自此后我视她的文字为良师挚友,驻住在我的心田里千百遍地读之诵之。
  那一夜,我久坐于写字台前,熄灭了所有的灯,凝望着窗外飘舞的雪花和那棵已落满皑皑白雪的老榆树久久无语。我想,对生命的感悟,有些时候依靠心灵的真诚和艺术的力量,把生活中的悲哀消蚀、损毁,并一节一节地放大了给读者看,似乎更能给人以形而上的惊心动魄,让人在心头涌动中感喟审美阅读所产生的艺术力量。
  著名散文评论家红孩说:“在唯美的前提下,散文无外乎有三种成分:第一,提供多少情感含量;第二,提供多少文化思考含量;第三,提供多少知识含量。具体化之即散文可分为三种类型:生活积累性、文化思考型和艺术感觉型。”迟子建虽然是以写小说为见长的作家,但她闲暇之余写就的散文,却集这三种类型为一身,靠着她的真挚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靠着她那独特而神奇的语言艺术所产生的力量,泼洒出一幅苍茫辽远气象宏伟的北国风雪图。在翻飞飘舞的雪花和靡扬的风中,始终滚动激扬着一颗包含深情与柔和的心灵,使人感到既是在清冷阴郁的世界里,也有一片春林和和煦的阳光呈现在你的面前,有时也飘逸着星星点点的雨丝,悄悄然地浸染着你的灵魂,使你的灵魂世界一时间潮润润地化为一泓静谧而清幽幽的湖。这似乎应了美国自然文学作家奥尔森的一句名言:文化“化”人,艺术“养”心,而人类内心的风景是由自然的风景养育滋润的。如此,敬畏大山,与自然和谐相处,应该是我们人类获取审美水平提高素质提升境界的一条重要通道……
  一个雪花飘飘的夜晚,因为偶然的一篇文章,让我记住了一个作家的名字,并喜爱上了这位作家她那飘逸的的灵魂和神奇畅快明丽自如的语言,我甚感欣慰。现在,我已相继购得了迟子建的《假如雨也生有翅膀》《迟子建散文精品赏析》《北方的盐》《迟子建作品精选》《我的世界下雪了》等书籍,常常在夜晚尤其是在下雨或下雪的天气里,读着她那让人醉心其中的精美篇章,这让我的心灵世界静谧富有而不浮躁乏味。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梦回故乡的伤怀之美——迟子建《我的世界下雪了》节选赏析
下载积分:800
内容提示:梦回故乡的伤怀之美——迟子建《我的世界下雪了》节选赏析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9|
上传日期: 11:52:35|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梦回故乡的伤怀之美——迟子建《我的世界下雪了》节选
官方公共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迟子建我的世界下雪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