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门氏菌血清学鉴定菌鉴定过程中,如何处理血清凝集反应中的问题?

在沙门菌鉴定过程中,如何处理血清凝集反应中的问题?_百度作业帮
在沙门菌鉴定过程中,如何处理血清凝集反应中的问题?
在沙门菌鉴定过程中,如何处理血清凝集反应中的问题?
与多价抗血清不凝集时,可在玻璃试管内用生理盐水将细菌制成浓菌液,煮沸15-30min,冷却后再次做凝集试验,因Vi抗原能阻断0凝集反应,而煮沸处理能破坏菌体表面的Vi抗原. 仅出现单相H抗原(第一相或第二相)时,需用位相分离的方法诱导出另一相抗原后再进行检查.凝集反应(肥达反应、血型鉴定)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凝集反应(肥达反应、血型鉴定)
免​疫​试​验​课​件
大小:486.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无标题文档
字体大小:
第六章 食源性致病细菌
[本章重点与难点]
  食源性疾病是目前国际上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章对食源性疾病的病原菌之一――食源性致病细菌加以系统阐述。介绍它们的病原学、流行病学、流行疾病特征与疾病诊断方法。使人们对食源性疾病和食源性致病细菌有较深的了解与认识并为临床诊断奠定了基础。
  2/3的食源性疾病是由细菌引起的。常见的食源性致病细菌有沙门菌、致贺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副溶血性弧菌、变形杆菌等,这些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可污染各种食品,引起发热、腹痛和腹泻。食源性腹泻和肠道传染病病人的粪便及呕吐物有很强的传染性,可传染给他人,产生第二、第三代患者,因此是一类传染性疾病。这类疾病具有三个重要特征,即经食品介导、致病因素来自食品、具有传染性或中毒表现。
第一节 肠杆菌科细菌
  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细菌是一大群生物学性状近似的革兰阴性杆菌,常寄居在人和动物的肠道内,亦存在于土壤、水和腐物中。其中大多数是肠道的正常菌群,但当宿主免疫力降低或细菌移位至肠外部位时可成为条件致病菌而引起疾病;少数为病原菌,例如伤寒杆菌、志贺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
  肠杆菌科细菌种类繁多。根据生化反应、抗原结构、核酸杂交和序列分析,目前至少有30个菌属,120个以上的菌种。与医学有关的有埃希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属、摩根菌属、枸橼酸菌属、肠杆菌属、沙雷菌属和耶尔森菌属10个菌属,包括25个菌种。
  革兰阴性杆菌,大小为0.3-1.0μm×1-6μm,无芽孢。多数为周毛菌。少数有荚膜或包膜。大多有菌毛。兼性厌氧或需氧。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琼脂平板上生长繁殖后形成湿润、光滑、灰白色的直径2~3mm中等大小菌落。
  在血琼脂平板上,有些菌可产生溶血圈。在液体培养基中,呈均匀浑浊生长。分解多种糖类和蛋白质,形成不同代谢产物,常用以区别不同菌属和菌种。乳糖发酵试验在初步鉴别肠杆菌科中致病菌和非致病菌上有重要价值,一般非致病菌能分解乳糖,而致病菌多数不能。
  因无芽孢,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60℃30min即死亡。易被一般化学消毒剂杀灭,常用氯进行饮水消毒。胆盐、煌绿等染料对非致病性肠杆菌科细菌有抑制作用,藉以制备选择培养基来分离有关病原菌。
  肠杆菌科细菌易出现变异菌株。除自发突变外,更因相互处于同一密切接触的肠道等微环境,可以通过转导、结合或溶原性转换等转移遗传物质,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而导致变异。其中最常见的是耐药性转移;此外,尚有毒素产生、生化反应特性改变,以及H-O抗原和S-R菌落变异等。这种易变性在其致病性、诊断和防治中都有重要意义。
  抗原构造复杂,主要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荚膜(K)或包膜抗原。其他尚有菌毛抗原。
一、沙门菌
  沙门菌属(Salmonella)是一大群生化反应和抗原结构相似的革兰阴性杆菌,常寄生于人与动物肠道中。其种类繁多,迄今已发现2460以上个血清型。对人类致病的仅占少数,例如引起肠热症的伤寒、副伤寒的沙门菌。其他对动物的致病,有些沙门菌偶可传染给人,引起食物中毒或败血症,如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鸭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等十余种。
1.病原学特征
  革兰氏阴性杆菌,大小为0.6-1.0μm×2-4μm,除鸡沙门菌和雏沙门菌(S. pullorum)等个别外,都有周身鞭毛,有菌毛能运动;无荚膜,无芽孢;生长温度范围为5~46℃,生长繁殖的最适温度为20~37℃;对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琼脂平板上形成中等大小、无色半透明的S型菌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和甘露糖,不发酵乳糖或蔗糖,除伤寒沙门菌不产气外,其它沙门菌均产酸产气;生化反应对沙门菌属的种和亚种鉴定有重要意义。
  对热抵抗力不强,60℃1h或经15~20min可被杀死。人体中(35~37℃)每25min繁殖一代,能在水分活度为0.94~0.99的环境中生长,pH&4则不生长,在水中可生存2~3周,粪便中可活1~2个月,在冰冻土壤中可过冬,在含盐12%~19%的咸肉中可存活75天;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差,但对某些化学物质如胆盐、煌绿等的耐受性较其他肠道杆菌强,所以,可用其制备肠道杆菌选择性培养基,分离粪便中的沙门菌。
抗原与分类:
  O抗原:是细菌的脂多糖,100℃不被破坏。根据O抗原不同将沙门氏菌分42个组,引起人类疾病的多在A-E组。
  H抗原:属蛋白质,不耐热,60℃30min即被破坏。刺激机体主要产生IgG抗体。沙门氏菌属的H抗原有两种,称第1相和第2相。前者为特异相,后者为非特异相。按O抗原分组后,每一组沙门菌再根据H抗原分成不同的种或血清型。
  Vi抗原:成分为不耐热的聚-N-乙酰D-半乳糖胺醛酸。新从病人标本中分离出来的伤寒杆菌、希氏沙门菌有Vi抗原。Vi抗原不稳定,经60℃加热,石炭酸处理或传代培养后易消失。可阻止O抗原与其相应抗体的凝集反应。
  沙门菌属(Salmonella)存在于人类和动物肠道,根据生化反应,DNA同源性等将沙门菌属分为两个种:邦戈沙门菌(S. bongori)和肠道沙门菌(S. enterica)。肠道沙门菌又分为6个亚种,即肠道亚种(subsp. enterica)、双亚利桑那亚种(subsp.
diarigonae)、亚利桑那亚种(subsp. enterica)、英迪加亚种(subsp. indica)、萨拉姆亚种(subsp.
salamae)、和豪顿亚种(subap. Houtenae)。
另外沙门氏菌有变异菌种
  (1)H-O变异:是指有鞭毛的细菌失去鞭毛的变异。
  (2)S-R变异:是指菌落由光滑型变为粗糙型。
  (3)V-W变异:是指失去Vi抗原的变异。
  (4)位相变异:是指双相沙门氏菌接种于琼脂平板,所得菌落有的是第1相,有的是第2相。
2.流行病学
  沙门菌感染呈全球性分布,近年来发病率明显上升,欧洲一些国家的沙门氏菌感染病例已增高到5倍。加之沙门氏菌特别是鼠伤寒杆菌,可通过质粒介导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已成为流行病学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据报道,年,美国沙门菌感染每年有4~5万例。1985年,芝加哥某牛奶场的低糖全脂奶粉污染引起了沙门菌感染大暴发,此次感染病例达16000例,是美国食源性疾病暴发最严重的一次。据CDC报道,迄今为止,肠炎沙门菌感染大爆发已有120多次。每年约有600人死于沙门菌病。
  (1)传染源 患者和带菌者。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食用受沙门菌污染的食品而中毒。引起中毒的食品以动物性食品为主,其次是肉类、鱼虾、家禽、蛋类和奶类制品。
  (3)发病季节与易感性 沙门菌属食物中毒全年皆可发生,但多见于夏、秋两季,即5~10月。多见于老人、儿童和免疫力低下者。其中,艾滋病患者感染率较高,且易反复发作。
  (4)流行特征
沙门菌感染有起病急、潜伏期短、集体发病等流行特征。病后免疫力不强,可反复感染。
3.流行性疾病
  沙门菌有较强的内毒素,并有一定的侵袭力。个别菌还能产生肠毒素。
  沙门菌不产生外毒素,主要是食入活菌引起的食物中毒。食入的活菌的数量越大,发生中毒的机会就越大。现已证实肠炎沙门菌在适合的条件下,在牛奶及肉类中,可以产生达到危险水平的肠毒素。该毒素为蛋白质,在50~70℃时可耐受8h,不被胰蛋白和其他水解酶所破坏,并对酸碱有抵抗力,在人和动物中有广泛的宿主。
人类沙门菌感染有4种类型:
  (1)肠热症 包括伤寒和副伤寒。
  ①伤寒(typhoid fever)是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经消化道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伤寒沙门菌只感染人类,在自然条件下不感染动物。此菌在菌体裂解时释放强烈的内毒素。伤寒遍布于世界各地,以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为多,在不重视饮食卫生的地区可引起流行。
  全病程均有传染性,以病程第2~4周传染性最大。少数患者可成为长期或终身带菌者,是我国近年来伤寒持续散发的主要原因。病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污染水和食物,或经手及苍蝇、蟑螂等间接污染水和食物而传播。水源污染是传播本病的重要途径,常酿成流行。人对伤寒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力,再次感染者甚少。本病终年可见,但以夏秋季最多;一般以儿童及青壮年居多;流行形式:包括散发性,多由于与轻型病人或慢性带菌者经常接触而引起;以及流行性,多见于水型或食物型。
  临床特征为:潜伏期通常为7~14天,持续高热,然后缓起、呈梯形上升并持续1~2周,厌食,头痛;特殊中毒症状出现伤寒面容、重听、谵妄等;自第一周末即出现脾脏肿大,也可有肝肿大;有些患者还出现玫瑰疹和显著消化道症状。主要并发症为肠出血、肠穿孔。
  ②副伤寒(paratyphoid fever)是由副伤寒沙门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
  副伤寒的病原体有3种,即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希氏沙门菌。各种副伤寒菌均有“O”和“H”抗原,在自然条件下,副伤寒杆菌一般只能感染人类,仅偶尔感染动物。传播方式与伤寒大致相同,但以食物传播较为常见,因副伤寒杆菌可在食物中较长时间存在。我国副伤寒的发病率较伤寒为低。成年人中以副伤寒甲为多,儿童易患副伤寒乙,但可因地区、年代等而不同。
  副伤寒的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但一般病情较轻,病程较短,病死率较低。副伤寒还可表现为急性胃肠炎或脓毒血症。
  (2)胃肠炎(食物中毒):是最常见的沙门菌感染,约占70%。摄入大量(>108)被鼠伤寒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等污染的食物可导致此类疾病。多数人可自愈,潜伏期12~72h。起病急,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发热、腹部痛性痉挛、水样泻,严重者呈粘液或脓性腹泻。严重者还可能脱水,甚至休克、肾功能衰竭而死亡。一般病程4~7天。多见于婴儿,老人和免疫力低下者。
  (3)败血症:由猪霍乱沙门菌、希氏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及丙型副伤寒杆菌引起。临床表现为高烧、寒战、厌食和贫血等。主要并发症为多种身体机能的感染如脑膜炎、骨髓炎、胆囊炎、肾盂肾炎以及心内膜炎等。其中的反应性和脓毒性关节炎很难治愈。多见于儿童和免疫力低下的成人。
  (4)无症状带菌者:约有1%~5%伤寒或副伤寒患者,在病愈后1年仍可在其粪便中检出相应的沙门菌。这时的伤寒和副伤寒的病原菌储存在胆囊中。因此,伤寒和副伤寒的带菌者较多,其他沙门菌的带菌者甚少。
4.诊断原则
(1)实验室诊断
  ①由可疑食品、病人呕吐物或腹泻便中检出血清学型别相同的沙门菌。如无可疑食品,从几个病人呕吐物或腹泻便中检出血清学型别相同的沙门菌也可。
  ②有必要时可观察分离出的沙门菌与病人血清的凝集效价,恢复期应比初期有所升高(一般约升高4倍)。
  ③沙门菌检验方法按GB 4789.4进行。
(2)判定原则
  ①符合本菌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
  ②实验室检验各项指标与沙门菌相符合(如均未检出相同的细菌时,可用食品中检出的沙门菌与病人血清作凝集试验进一步证实)。在沙门菌鉴定过程中,如何处理血清凝集反应中的问题?_百度知道
在沙门菌鉴定过程中,如何处理血清凝集反应中的问题?
提问者采纳
与多价抗血清不凝集时,可在玻璃试管内用生理盐水将细菌制成浓菌液,煮沸15-30min,冷却后再次做凝集试验,因Vi抗原能阻断0凝集反应,而煮沸处理能破坏菌体表面的Vi抗原。 仅出现单相H抗原(第一相或第二相)时,需用位相分离的方法诱导出另一相抗原后再进行检查。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凝集反应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沙门氏菌血清分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