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历代名家书法字体家二王短命?

河北|石家庄市
擅长:书法
入会情况:美协国家级会员
今日访问:6
总访问量:599644
最近登录: 14:47:53
您当前位置: ->
-> 二王书风在当代的盛行和发展你是如何看待的
二王书风在当代的盛行和发展你是如何看待的&&
近20年来中国书法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在全国一届和二届书展上书家还是以中庸平和为主,到了五届6届全国书展上那种以二王为主,以颜真卿、董其昌、赵孟頫为主的格局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对清代碑学的发掘和民间的写经、民间的摩崖石刻、秦砖汉瓦、帛书、镜铭等等均很感兴趣的师法,作品中也表现出很多这样的风貌。许多青年书家当时就是带有一种对书法的探索精神和对书法现状叛逆的精神,他们已经对正统的传统书法不屑一顾,民间书风,个性的使然在那个时代很是风行。“流行书风”的叫法有此而生。
& && &到了90年代末,由于书法展览在书法人心中的地位和现实的实际意义,明清一代书风又逐渐取代了“流行书风”,许多书家的作品追求的书法的笔墨气韵,追求的书法带给观者的笔墨趣味和心灵震撼,而对于笔法和字法的的精道关注的有点少了。
& &&&进入了新千年,书法人的取法又回过头来取法二王,继承和发展二王的书风是当前书法界的一个主流,很多书家谈必说二王,写一定以二王一脉为宗,许多国展得奖的高手都是二王一路高手,书坛现在呈现出二王书风一派独大的胜景。
二王书风的现象是中和中庸、秀媚儒雅、清新可人、技法完备对于学习书法的人是很好的师法的对象,但许多书法家、书法爱好者都一出手就是二王,一谈书法必说二王,其中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按道理来说当今书坛取法者的视野应该越来越宽,艺术思想越来越多元,而现在二王书风的盛行和发展到底是为什么了?
& & 在清朝,书法的取法也是分几个阶段。唐有为在《广艺舟双辑·体变》说清代书法“凡有四变,康雍之世,专仿香光;乾隆之代,竞讲子昂;率更贵盛于嘉道之间,北碑萌芽于咸同之际。”细究清朝书法的取法主要是以皇帝的好恶为取法标准。那我们这个时代的取法有没有收到这样的影响了?要说我们普通书家和爱好者来改变书法的审美趣味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大家都是被动接受和被动变体,我初步分析一是收到书法大家的影响;二是由于国展的需要、
一:书法大家对书法取法的影响:
& &&&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或者几个权威的取法和师法给书坛书风的趋向有决定性的影响。过去大家都是要看皇帝的脸色,现在我们的社会开明,开放和平等所以没有什么皇帝之说,但我们也不可以否认书坛风云人物的审美趋向对书法风气的影响。我想中国目前书法取法二王主要有几个大家的取法和创造给了许多书家和爱好者一个从众的目标。一个是张荣庆先生。我认为张荣庆先生是中国继民国的白蕉以后把二王书风的淡雅、静穆、安逸意境写得如此的又一人。由于张荣庆先生的学生众多,许多都是现在书坛成名人物,所以他带来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
& &&&接着我还要提到一个书家是北兰亭的张旭光先生,他是中国目前把二王书法写得具有浪漫主义意境的书家,他把二王的精严和淡雅,小巧把玩的书体遗貌取神,在笔法上加上一些流畅、跳跃、酣畅的笔法,用笔比二王更加具有视觉的震撼力和冲击力,张旭光先生的作品既可以由书家或者懂书法的细细把玩,也适合完全不懂书法的爱好者观赏。由于张旭光先生在书法的影响力,加上他有众多的粉丝所以造就了张旭光先生的书风大行其道。不仅于此,在张旭光身体力行的实践和倡导下,以及当代大多数书家的共识下,形成了重读经典的新帖学书风。
& & 还有如孙晓云女史,还有浙江的陈振濂等等。
& & 这里要说明的他们在书坛的影响力使的爱好者对他们的书法对于他们的取法有了一个跟风的理由。
二:国展的“炫技”
& &&&过去的书法就是写字和观赏。现在写字的书法已经慢慢褪去了实用的功能,只有观赏性。过去的书家出名的方法是科举和社会的承认,现在书家的成名基本上是国展的获奖,那怎样才能获奖,写得好的书家很多,但获奖就几个,那只有不断的增加书写时技法的难度。可能我这样说有点对书家不尊敬,但现在国展已经发展成一个“炫技”的大赛,篆刻展元朱文鸟虫篆的风行到书法展上二王一路的大行其道都有“炫技”的成分。以前书法展览讲究的是展厅效应,现在是讲究“炫技”效应,谁作品写得可以更加接近古人,谁作品的笔法字法和古人更加的接近那就有可能得奖,事实也恰恰如此。由于二王书风的技法完备,点画的技法要求高,书法作品的气息不是容易把握的,所以造成了许多书家为了国展证明自己,“炫技”成了师法二王一路的首选套路。
第一句话就打错了,多了“说你”二字。眼不好使了。
二王书风没说你什么不好,就怕一花独放!书风的不断变化,说与时俱进,不如说大家或评委的好恶取向。另外,我认为,从入围作品看,越接近古人越不易获奖。偏冷的会好一些。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魏老:这两本字帖里头有重复的,(1985年甘肃人民出版社,《汉简书法选》;1981年上海书画出版社,《汉简隶书选》)这一篇(泰射九十简之一至之五)就是重复的,两本各有好处,后头有放大的好。(甘肃版) 这个不算好。(甘肃版 p45-46。 )放大倍数多的好(甘肃版p19-24。)   佳音:放那么大,可以临那么大吗?   魏老:可以。   佳音:也可以临成很小的吗?   魏老:也可以,一般你不用故意地练小的,小的不需要练,你只要能写大的就能写小的。   这些草书都很好。(甘肃版P49-50。)   佳音:您平日常说到汉简,是不是汉简当中您认为章草部分更有价值呢?   魏老:不一定,因为这是些药方,医生学问大,他就可以写的好。这个医生把这些简都殉葬了,这些都是从墓里出来的。如果说他好,大约在简上写草书的人才分高一些或学问高一些,因为抄东西的是被奴役的,被奴役的,他的条件就差,他不拥有太多的好东西,也没有把字写好的这种兴致,而只是碌碌于吃饭。这个也挺好,不过这个不用学的,作为欣赏可以,学习没有必要,学出来不好。(上海版,p18-21。)   佳音:我们从汉简里面学什么?。(上海版, p22-25。)   魏老:汉碑不都是这样写,就是那个时候,这种写法是后来王羲之时候通用的写法,从这里头找到二王的缘由。所以能把这些字练好了再学出来的二王就好。   佳音:这些简书线条的变化也非常丰富。   魏老:其实他这些字很小,根本意识不到这些问题。   佳音:您说过不能因为他是无意识的,我们也是无意识的。   魏老:对啊,我们不是学吗?就得研究他,你现在这个时候用这些功,很有必要!比如说,整个这一部分都很好,这个(上海版,p22-25。),就是草书的来源。   佳音:草书不是这样吗?   魏老:就是这样,如果你是这样写出来的草书,是按这个架子写出来的草书,就非常好。   佳音:和从书法字典里找出一个草书的样子,依样画下来就不一样了。   魏老:对“偶”字这个点,(上海版,p22 )(图-24-2),是这样写,往上翻……,然后……,所以草书就是这么写,也就是说是这个字啊……,得照这个架子写出来,这样符合草书的笔顺。   佳音:他就不是比着葫芦画瓢出来的。   魏老:对了,所以这个圈儿也就能画得格外好了,(图-24-2 )这个圈,一般的俗字不就是这么画一个圆圈吗? 这就不好了,实际上他这里过来以后,这个地方就代替了这个了……,我不是说他是这个样子写的吗!所以这个也就等于是这样……,这么个方向……,这么过来再这么过来再过来……,这么看…… 佳音:这些东西也得动脑筋才行啊。   魏老:这一笔要能写好了……你就这一笔也写好了……你看了吗?这个字上头射(上海版P24)。(图-24-2-2)应该和这个“寸”是一个意思。(门、月) 根据原来不是草书的手法用到草书里头,然后你这个草书的手法又用到不写草书的字里头。(网站上 500009和L79997两幅作品中的“偶”字)   佳音:临您书画集里的小楷,写起来很慢很慢,感觉看不过来。 (第一期 200103 原大)   魏老:不习惯,感觉突然,和自己的运行管道方向不一致。临任何帖都是这个情况,临帖就是用这个办法改变自己的书写习惯。   这个就过分了,(“阙”字,抄苏东坡“明月几时有”,“阙”字门旁左右对比过于悬殊)“今”字很好,“夕是”都很好,“欲”也是跟这个(阙)一个毛病,左边小右边过于大。其实你自己也知道,你最近出现的这个问题。 佳音:左边有点儿撑不住似的。   魏老:对,他两扇门可以略微有点差别啊,他不能这么突然,他只是种透视关系。门,(图-24-2)看起来似乎右边大一些,这是可能的,但是得在一个在线,不能错开,不能一扇门这样…,一扇门是那样…,这样就是错误的了。 魏老:再看看,还是结字问题,结字掌握不住,(魏老念“漠漠轻寒上小楼……”)对了,我写的时候把中间这句去了,(“无边丝雨细如愁”)我就不愿写这个字儿,这个“愁”字别说出来,哈哈哈……,愁没关系,别说!   佳音:我有个体会,写的内容往往就是和所想的相反或不相干,不愿把某一阶段的心绪露出来。   魏老:从另一个角度讲,是不直接说。   佳音:您爱写陶渊明、苏东坡、李白、白居易的诗句。 魏老:不一定,因为要字的人多,我有时候借这个机会重复的写,但是,不是一次重复。一次连着写,写多少也一样。那次我讲一作一貌,一作一貌的反面是千纸一面,一字万同。写一千张纸是一种面貌,(图-24-1)这一个字写一万次也不变样。后来人为着写避免这个情况,写春的时候,一个写成篆书,一个写成真书,一个写成草书,(图-24-1 )这都是不对的。就是这一个写法,在不同处境之下它自然而然不同。   佳音:您赞成学倪瓒的字是吗?   魏老:有好处。倪瓒的字,从格调上说,比宋克高。宋克呢,就是他和草书联系起来了,而且他的注意力用到写字上了。不像倪瓒,分散到别处,分散到别处反映到这上头,比如说你这个字的角度不行,(载字)这个字你感觉他不得劲儿。逐渐地,这些不得劲儿的地方没有了,就熟成了,不得劲儿的东西没了又出现异乎寻常的妙趣就行了。   佳音:戈法如何出锋?   魏老:你从古人写的里头看,他总有不同的角度。有的是这么个角度……,有的……。像颜真卿他写,有时候好像非常地垂直,甚至于到这里,往里扣。那种情况,作为他自己是可以,还是得往外……。这样往里以后再往外啊,他不能……这个,从一下笔有一个垂直线你这个,不能侵占了垂直线,你这个实际上已经越过了垂直线,越过了之后就侵犯了他了。 佳音:好像一个人站着往一边歪一样。   魏老:真要歪好了也行,那就是一个更高阶段的变化了,是舞姿噢! 刚才说这个,猛一看这一部分很好看,(上海书画出版社《汉简隶书选》P1-2)学了很有好处。 不能忽视P4-17,这大概是一个人写的。   这是另一个人写的P18-21,也很好。
  从P4开始这个人写的好。这里头固然他没有钩,(P7尉)但是你照样可样钩,就是用他这个写法钩。   他最独到的地方,这几个捺写的好极了,(图-24-3-2, 图-24-3-1,“追逐”二字)很舒展,你要能学到手,章草也能写好、隶书也能写好,而且到目前为止,当代的书家没有一个能写出这么好的捺,你学会了这个捺,这个手法可以在别的地方有所反映,比如写了这个捺之后,你对这个……,(图-24-4)也能反应出来了,这个……,也能反应出来了(图-24-4)。实际上是稍微角度不同,手法是一致的。再就是横画,整个横画你就能掌握了,掌握出一种难得的东西,再就是他这种捺(严P9)(图-24-4)写的也好,这个就跟刚才说过的偶然的“偶”字是一样的,   他这个字左小右大,过分了,(图-24-5第五个字)因为他这个字很小,可是你写大字就不能这么写了,有这种倾向可以,但它得有引伸线,不能突然,突然就不得劲儿。   这个多好,一个推出去(图-24-5“可”字),一个捺出去(图-24-4“严”字 )。这两个手法(推和捺),两边撑足了在一个字里面,可谓左右开弓。你看这个多好(图-24-4“严”字 )。   佳音:这个地方如果没压这一下,不会捺出来。   魏老:后果是从前因来的。人学什么东西,往往只学它露出来的那个东西,不知道有因才有果。   从艺术欣赏的角度以及和草书联系在一起,这个最重要(上海版P22-25)。这些和真书联系多一些(上海版P4-17)。   你看他几次写偶字,只有一次最好,你看这一次(图-24-22,P22),这一次(图-24-23,P23) ,这个第一(图-24-24A,P24),就是他并不是每一次都这么好,所以你拿这个(图-24-24A) 做标准,写成那几个样儿都是允许的,就是说写成(图-24-24A),写成这样(图-24-22),写成这样(图-24-23)都没问题,就怕变成一个俗样,就怕开始的标准就是那个差的标准,这很重要。   我们计算一下七言绝句(图-24-6),贰拾捌个字三次写是接近九十个字,四次写是一百多个字了,也就是百分之一二。米芾自己写的字里头有百分之一二的字好,不是一二篇好。问题就在这里!你是不是能找到他认为是好的那个字。   我们发现这个最好的标准(图-24-24A),照这样写,能写出来是(图-24-22),是(图-24-23),都没问题。自已有这样的标准衡量。不要逮着一个字,认为是汉简就照写,那就坏了。   你要重视这一个人的字(上海版P4-P17)。特别是“追逐”,你要能把追逐写好了,就可能出现奇迹。(图-24-3-1) 这一本你看这个人就不行,很俗气(上海P26-34)。杨凝式跋鸿卢图的里头的一些字,我认为是杨凝式不好的一些地方。有些地方拉那个架子,拉着个架子学争座位, 所以不好。我认为这叫“虚张声势”。   《韭花帖》里没有拉着个架子学谁,所以好。   关于阴符经   佳音:《禇遂良大字阴符经》(图-24-7)的书签儿您题好了?   魏老:题好了,我这个字写的有点儿唐人六朝写经的手法,是让李向东出版,因为现在《阴符经》供不应求。你看这个不清楚的字里头透露 出来这个方框多好(“固”字),兰亭序里的那个“固”字就是这个手法,如果写真书能写出这样的“固”,写兰亭序时自然就能写好。阴符经写好了之后,今后不论写什么书体他会有一个根本性的指导,就是说不至于看到一些现象,在用笔的手法上产生混乱思想,就是理解了笔的来龙去脉,就是赵子昂说的千古不变的东西,所谓千古不变,不是不变,是不能乱来,这就是根本。通过《禇遂良大字阴符经》可以看到正确的方法,因为它比较明确。
  佳音:它明确是因为它是楷书?墨迹?大字?   魏老:又是墨迹又是大字又是真书里头反映出行草的高度,除了这些之外呢,还得有另一个一分为二的看法,他不是真褚遂良。他不是很完美。   佳音:并不完美?   魏老:他不完美得依靠那些一流名家的东西再来丰富他。懂了这个手法,就不至于再胡涂了。人在学什么东西的时候随时都会胡涂,产生混乱思想。有了这个就有了条理,就不会混乱了,就是可以明智地对待各种数据的一些面貌和现象。人拥有大量资料,往往拥有的人不明智,混乱。这个可使人井然有条,不至于认为用笔里头还有些什么可以胡来的地方,就是从容自然。   佳音:初学颜、柳、欧好,还是学《阴符经》好?   魏老:所谓初学,儿童初学和成人初学不是一码事,因为儿童初学,他思想不混乱,他是一张白纸。成人混乱了以后就庸人自扰,自己破坏自己。所以我说智慧,你能掌握了这个东西就是有了智慧。有了智慧就能够安静,就不再狂躁。虚张声势是一种过程,最后发展到打人、杀人、自杀,就错到极点了。智能能够达到安静,安静当中才能产生智能,是这么一个互为因果的关系,另外就是:从容、高尚(图-24-8)。   从容必须以高尚为基础,高尚了就不急于名利,不那么看见好处就迫不急待,就从容。所以在从容的心态之下就能做一个高尚的人。   这八字真言就是:智慧、安静、从容、高尚,他们又有互相的关系。   佳音:为什么您说从容而不说雍容?   魏老:从容、雍容又不太一样,雍容好像是很舒展,如此而已,所以叫雍容华贵。可是从容就义,他就不能说不是雍容就义,好像雍容是一种自然心态,从容里头有理解、有品德,从容里头包含的更多。 “飞花似梦闲步如云”(图-24-9),(210000)   闲步如云就是从容高尚,因为闲步是最从容的了。他没有什么卑鄙的目的在里头,所以才叫做闲步,不是那么急急忙忙地奔,不是迫不急待,不是饥不择食,不是忘乎所以。   如云就是刘海栗爱说的那个,“闲看庭前花开花落,云卷云舒”,(0006)这就是从容高尚。飞花似梦就是智慧和安静,对花开花落,能够理智地理解和感受,不但是理解而且成了一种感受,是智慧的感受。智慧的感受就像梦一样,实际上是无关紧要,(大笑)哈哈哈…… 是吧! 无关紧要、至关重要。事实上有些事是至关重要,至关重要是在无关紧要的大范畴里面,(大笑) 哈哈哈……。所以这个至关重要也属于无关紧要里头的一个部分,也就是说这个事情至关重要应该是把它做对做好,但是做不对做不好也无关紧要,这是个大范围。这就好像人生如梦, 这是个大范围,可梦也得认真地做,也不能玩世不恭。智慧是个前提,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的正确对待,正确对待得有正确的理解基础。   《阴符经》刚才还说到它有不足,不完美,因为还只是把它作为一个基础,没有一个东西可以完美地代替一切。说王羲之最好,逢王羲之的帖都临,别人的都排斥在外,这不行。王羲之相对地说他是完美的,作为学习,不能这么单纯,而且它(阴符经)还达不到那么完美。比如说真禇遂良他的这一笔坚钩,(图-24-26)形状上是一个直钩,但他包含着推势,它(阴符经)就没有,这是它(阴符经)明显不完美的地方。在掌握方圆关系上不是讲过吗,就是说草书是这么过来的……,写到这里往这推……,这样连出来就对了,(图-24-2)但是你比着草诀歌(一甩)就不行了。   佳音:为什么不直接学王羲之呢?   魏老:因为你从王羲之里没找出这么一个东西来,从这个字(图-24-2“偶”字)里头找出来了,所以他是这样写的,一笔一笔……那么概括起来就成了这样。这里头还包含这个小点儿往外推,再翻上来,从王羲之贴里头找不出这一个框。他有一个框架,刚才还分析呢,他三次写偶字,这个第一(P24),这个第二(P22),这个第三(P23),所以说要是不善于鉴别,就认为这个最好(第三),比着这个练(第三),练成这样(第一)还以为不满意。刚才说的米芾那一行题字,三四次写间或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他自己认为,他这里头这么一大篇你找出最好的找对了,找出来就有效,就怕找出最坏的来。刚才说那个“追逐”,他几次追逐都好,而且也可以找出最好的来。(P6)(图-24-3-2) 佳音:在文物店见到您早期写的怀素自叙里面的句子,“醉来信手两三行, 醒后却书书不得”,很有意思。(611112) 魏老:我记得我原来写这个字的时候喜欢写成章草,可能写的比较窄,顺着窄下来。到底什么样记不住了,反正现在写出来肯定和那时候有很大差别。这里头也或者是一二字写的好,到底哪一二个写好可不一定了。   佳音:真得再书书不得吗?   魏老:噢,是从整体说,“醒后却书书不得”,这个问题不是说每一个字如何如何,这里头他牵扯到,比如王羲之兰亭他也是说以后写不出来了,不是说所有的字以后都写不出来,就是作为整体,再写不是这样了。以后写的不是那个样子了,不一定就是孬。兰亭叙也应该这么理解,以后写出来不是这样不一定就是都不好,也许更好。“醒后却书书不得”,是说这个样儿不能再重复了,达不到,出不来,但是他又有别的样儿。   佳音:其实不能再重复是对的。   魏老:对啊,还是说的一作一貌。相反的是一字万同千纸一面,写一千幅一个脸孔,一个字在什么地方出现老是一个样儿。这是说不好的意思,实际上这话是批评孙过庭的,后人说孙过庭的不足,千纸一面一字万同,实际上不光是孙过庭了,很多很多…。   这个《阴符经》,你像这个竖画也是属于不完美的,再就是它这个指示性如此之强,本来也不完美。通过学它,你能够很理智很清楚笔是怎么拨弄的,但是它这个痕迹如此之清楚又是薄弱的一方面。就好像说,欧阳询那个横画和黄山谷的横画是一个写法,但是欧阳询就痕迹不清楚了,黄山谷甚至于还出现这种一推再推。这就是说一分为二,《阴符经》交待的清楚是可以利用的地方,但是作为一件作品的完美性就不够了,也不可能完美,完美只是相对的说。它能够防止人产生一些见异思迁的混乱,就是笔的来龙去脉,怎么样才能真正顺理成章。他是这么个东西而不是,比如说他这个横画,你说和欧阳询那个横画也不一致,不一致不等于在方法上,只要是写出来面貌不同,就是手法上的差别。手法上的差别但不至于产生胡来,学了这个,就明白了。再学黄山谷的时候就不至于这么顿挫。写横画知道它是推出去的。你看这个横画下笔有一个小小的虚尖,然后比较肥,然后又过来压下来,这个下笔也好,往下压。(图-24-26 )(这一笔是不是交待的太清楚了)不是不允许这样,但是不是必须的。(阴符经)好处是清楚明确,学它的目的就是因为它清楚明确。他的好处之外也可以说不是褚遂良写的,和褚遂良写的有很多地方有差别,再就是他也不是完美的,但是他作为学写字,对用笔的合理性,来龙去脉,头脑清醒这还是必要的。   佳音:您写“沉吟青山”的“沉”字末笔跟阴符经上的沉很象)( 200120 )   魏老:不一样,可能钩得高了,钩得高是张旭的手法,张旭他往上钩的钩儿很高,但是你不感觉他高。   张旭留下来的东西很少,真的东西没大有。《古诗四帖》是假的,张旭好的本子是一个残本《千字文》,是一个套帖里头刻的,还有那个《肚痛帖》,张旭留下来的《郎官石柱记》好,刻工不好,有可能是翻刻,但是它能透露出来他的意思。   这个就是头脑不清醒(1985年甘肃版,《汉简书法选》的封面,图-24-12)。
录音于魏老家 26日整理 声明:本版资料由提供,不作商业用途,请勿侵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名家书法字体下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