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 老舍给你的印象

视频集介绍
国家/地区:
视频简介:
纪录片检索傅月庵&《老舍印象》
1966年8月24日。炎夏的北京。14岁的陈凯歌和一位朋友来到住家附近的太平湖散步。湖岸垂柳环抱,游人零落。迎面走过来一位步履阑珊的老人,两腿微跛,肿胀着脸,手中握着一卷纸,神情恍惚,若有所思。
    我喜欢老舍,跟他的身世有些关系。老舍姓舒,原名庆春。上上个世纪1899年2月3日出生的。如果长寿,算起来也该有100多岁了。他是没落的满族旗人,父亲是名武弁,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殉难了。家里全靠母亲日夜操作,维持生计,「三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这是老舍的四十自述。不识字的老母替人浆洗衣服、作大衫,让儿子上学读书。儿子也不负所望,17岁当上小学校长,27岁飘洋过海到伦敦当讲师教洋人中文,薪水不多,却时时不忘寄钱回家奉养母亲。
    老人慢慢走远后,「这不是老舍吗?」朋友发现什么似地说。「是吗?不像!」凯歌随口答道。「肯定是他!」两人渐聊渐行渐远。少年凯歌无暇他顾。此时的他,更多的担忧在于几天前红卫兵抄家后被拘禁在电影制片厂的父亲以及抱病在床的母亲。
    老舍的贫微出身,对于他后来的创作生涯影响很大。他一辈子的创作形式,繁杂而多样,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相声、数来宝、大鼓书、时调戏曲……;所使用的文学语言,是真正「推车卖浆者流」琅琅上口的北京土语;描写得最好的角色,始终不离开北京下层社会的市井小民;甚至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写作风格︰辛辣嘲讽、温情动人、幽默诙谐。也无一不跟少年时代的社会体验,逛天桥、上茶馆、听评书、相声、京戏的经验大有关联。事实上,老舍对此「阶级立场」颇有自觉。他的笔名「老舍」、别名「舍予」、洋名「Colin」,一个是平民式的亲昵称呼,一个自述其志,一个出自《圣经》,意为「人民的胜利!」
    1966年8月25日,舒乙拿着北京市「文联」(文学艺术联合会)「我会舒舍予自绝于人民,特此证明。」的通知,匆匆赶到太平湖边,看到投水自尽的父亲,「头朝西,脚朝东,仰天而躺,头挨着青草和小土路。……。他没戴眼镜,眼睛是浮肿的。贴身的衣裤已经凌乱,显然受过法医的检验和摆布。他的头上、胸口上、手臂上有已经干涸的大块血斑,还有大片大遍青紫色的淤血。他遍体鳞伤。」
    《老张的哲学》是老舍最早的一部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我没读过。第一次接触老舍,是在70年代末,我辗转从一名侨生手中拿到一本禁书——《骆驼祥子》。一个晚上的时间,读得当时还耽溺在「现代文学」《台北人》、《那长头发的女孩》、《龙天楼》的惨绿少年震惊万分。震惊的理由,一方面是勾引起身世,想起了因为升学因为第一志愿因为日渐「高尚」而逐渐疏离,甚至嫌恶了的厝边头尾那些日日为了讨生活而「被损害与被侮辱」的街坊邻居,几丝背叛的歉疚因此油然而生;另一方面则是隐隐约约感觉到,在一个充满不义和腐败的社会里,任何实现理想的企图很可能都将变成无意义的笑话。祥子够努力,够勤奋了吧?他一辈子的梦想也不过就是想拥有一辆黄包车而已。结果个个「有力者」都要吃他、要害他;事事都不顺他的意、跟他作对。最后他也只有认输,甘心堕落了!这样的小说读起来让人难过掉泪,却是千真万确的。当时的我这样想着。并不晓得被唤醒的这种认知叫做「阶级意识」,这本书所以被查禁,主要也是为了这样的缘故。
    一名带着红袖章的年轻人冷冷丢下一句话︰「你必须赶快『处理』掉!」另一名司机熟人好心关照说︰「这里夜间有野狗!」31岁的舒乙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只得在湖边的长椅坐了下来,等待母亲到来,「我不知道在椅子上坐了多久,天早就黑了,周围漆黑一片。公园里没有路灯,天上没有月亮和星星。整个公园里,大概就剩我们父子两人,一死一活。」然后,天空下起雨来了,是蓝蓝的细雨……。
    也正因为这种个人的「阶级自觉」以及作品中的「阶级意识」。1949年中国解放之后,当时还在美国访问的老舍不假思索地便返回北京,兴高采烈地投入新中国建设行列。与茅盾、巴金、沈从文等人大不相同的是,新社会的转变,似乎并未对无产阶级出身的老舍产生多少干扰,他很容易便在政治与创作之间调和出一种平衡,作品产量丝毫不减,质量也未见衰退,甚至还可写出像《茶馆》、《正红旗下》这样优秀的作品出来。另一方面,中共当局对于老舍也格外看重,「人民艺术家」、「文艺界的劳动模范」的封号不绝,他过世时的身分是「人代代表」、「全国政协常委」,前一年还率团访问日本,从事交流活动。
    1991年,我初次造访北京,日日穿梭在大小胡同里拜访师长查索论文资料,秋天的北京,爽朗宜人。映入眼帘的四合院、城楼、草木,所听到的嘻笑怒骂、言语对谈,都不由自主地会让我想起老舍的小说︰《月牙儿》、《离婚》、《赵子曰》、《四世同堂》;「祥子」、「虎妞」、「方珍珠」、「程疯子」……,一个个血肉俱全,神态各异的角色灵魂,彷佛一下子从书中走了出来,在王府井、在大栅栏、在天桥、在太庙公园游荡着游荡着……。
    当时老舍还曾经写过一首诗︰「晚年逢盛世,日夕百无忧;/儿女竞劳动,工农共戚休;/诗吟新事物,笔扫旧风流。/莫笑行扶杖,昂昂争上游。」当他自杀之后,海外有人认为这是老舍被迫表态的诗句,我却相信此中确是真情告白。这就好象有人推测被斗得走头无路的老舍跳湖前,应该会想到他在《茶馆》中的那句著名道白︰「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我却相信他至死不疑的是前一天晚上边让妻子敷伤边说的︰「人民是理解我的!党和毛主席是理解我的!总理是最理解我的!」——只是,他毕竟无法解释事实与信仰之间的差距,生命的重心倾失,再也平衡不下去了。老舍的悲哀在此!
    有一回,跟一名长者同搭公车,路经德胜门外,老人忽然指着远方说︰「诺,那儿,填了的太平湖,老舍就在那儿自杀的,20几年的事了!」我急忙伸颈观看,日暮的秋阳照射在黯淡的场景,逆光刺眼,只见到几个疲乏的人穿行在纵横交错的铁轨,空旷的地铁停车场显得萧索万分,让人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那个芦苇蔓生、垂杨摇曳,野鸭不时惊起的野湖模样,「唉~连个碑也没得立呢,盖纪念馆有什么用?盖不到痛处的!」老人苍凉的声音又响起,在拥挤而吵杂的车厢里显得十分微弱。我默然无言,心绪万端,只想到了老舍说过的几句话︰
    生命是闹着玩的,事事显出如此;从前我这么想过,现在我懂得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浅谈狄更斯对老舍创作的影响
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开始写作起步地有点晚,竟是他出国后才开始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做梦也没想到我可以写点东西发表”。二十七岁出国,因为想学好英语,才去接触英本小说,为学英文而念的小说不计其数,其中最喜欢的是狄更斯的小说,也许是因为作家狄更斯本身的秉性、家境和社会阶层与老舍都较大的相似,老舍受其影响深远。作家大都有吸收前辈作品养分的经验,从模仿开始,走上自己的写作之路。
老舍也不例外。在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后,老舍也有了写作,抒发情绪的冲动,他仿造狄更斯的《尼古拉斯·尼克尔贝》和《匹克威克外传》的小说样式,开始了写小说的实践,《老张的哲学》也就这样诞生了。继《老张的哲学》后,老舍接着仿造狄更斯的幽默口吻创作出了《赵子曰》。此后,老舍的创作便一发不可收拾了。《二马》、《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相继发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光辉一笔。老舍是在狄更斯的影响下,有了写作的动力,而这影响更贯穿了老舍创作的始终。
&&&一、人道主义关怀层面
老舍与狄更斯的小说都倾向于以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展示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在富人的奢侈淫逸的糜烂生活和穷人为生计垂死挣扎的强烈对比下,肯定小人物的价值和尊严,在控诉社会不公平,沉痛地揭露黑暗社会对人性的摧残和压迫,并对此强烈批判的笔调下,流露出对穷苦人民的人道主义关怀。
老舍的《老张的哲学》塑造了旧北京的一个无恶不作的混混,揭露了官场老爷的丑恶嘴脸;《猫城记》借助对猫人混乱生活的描写,对旧中国国民劣根性作了深刻剖析,以寓言的方式间接抨击了反动统治下的中国社会的黑暗和腐败;《骆驼祥子》以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生活为线索,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和压迫。通过小市民的苦难生活,寄托作者对小人物的生存危机的同情和关怀。
老舍在对悲惨人物的悲惨命运的描写,很大程度上受到狄更斯的影响。狄更斯的作品中描绘了一幅幅资本主义社会苦难生活的真实图景,描绘了穷苦人民和在社会上没地位的下层阶级人民,以及他们的生活中的辛酸,欢乐,抑或痛苦,描写苦难的同时,又以他作家的人道热肠温暖穷苦孩子的心灵。
狄更斯《老古玩店》描写英国资本主义社会小资产者屈兰特老汉的悲惨命运,揭露社会尖锐的劳资矛盾的深化;《荒凉山庄》以错综复杂的情节揭露了英国司法机构的刁难拖延和官僚主义的黑暗。面对社会的黑暗,狄更斯更多地使寄希望于道德教育的积极作用,天真地意味可以通过资产者自身的良心发现,他们自觉地会改变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态度,关心穷苦人民的疾苦来调和阶级矛盾,妄图以此来建立一个和谐幸福的理想社会。其实,资本者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而道德对他们的约束力是及其有限的,可见,这不过是乌托邦式的理想,只能是作者的美好愿望。
狄更斯试图用道德感化的力量去改造社会,使资本者自动自觉地改过自新,作品中充满了善良与罪恶的握手言欢的美好场景,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是以人性论为出发点的,他认为人性本善,任何人都是可以向善的方向转变的。狄更斯的十分强烈的乐观主义思想,使其在作品里不惜违背现实,也要编织美好的结局,老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狄更斯人道主义的影响,老舍也深刻揭露社会的黑暗,但相比狄更斯的乐观,老舍处理在作品中处理社会问题的态度偏于悲观,作品中少有大团圆的美好结局,在作品里隐藏深沉的悲剧意识。
老舍本身经历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对旧的社会制度对人性的摧残和扭曲深恶痛绝,知识分子的使命感迫使他将自己亲历和目睹的旧社会劳动人民遭遇的苦难生活及遇到的不平写出来,借此对万恶的旧制度进行彻底地揭露和控诉。由于对残酷的社会现实有极其清醒的认识,老舍坚持“描写人在生死关头的矛盾与冲突,它关心人的命运。她郑重严肃,要求自己具有惊心动魄的感动力量”,故作品也不由自主地大多以悲剧收场。
“我的脾气是与家境有关系的。因为穷,我很孤高,特别是在十七八岁的时候。一个孤高的人或者爱独自沉思,而每每引起悲观。自十七八到二十五岁,我是个悲观者。”社会经历、性情及家境的影响,使老舍在作品中看待社会问题,比狄更斯更现实,甚至是比较悲观的,不然感性影响理性创作。《骆驼祥子》中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村青年,力图通过个人奋斗摆脱悲惨生活命运,却因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而被毁灭成为一个行尸走肉般的无业游民。“他吃,他喝,他嫖,他赌,他懒,他狡猾”,祥子甚至为金钱出卖人命。老舍同情着祥子的遭遇,但他还是不能不狠心写祥子的堕落,没有给他美满的生活。
二、幽默艺术层面上
狄更斯是幽默大师,他的小说的重要特点之一即是他无处不在妙趣横生的幽默,字里行间,可以见识到他诙谐风趣的连珠妙语。虽然狄更斯对资本主义社会人性腐朽一面的罪行进行了深刻揭露,但他用的却是幽默的手法,给这些冠冕堂皇的贪婪,虚伪,蒙上一层温情脉脉的外衣,对丑恶的社会现实用反讽的手法,巧妙地做了幽默化的喜剧处理,“即使在着重指出教训时,也能引起纵情的大笑”。
狄更斯还善于用他独特的语言,制造些无伤大雅的笑话,博各位看官会心一笑,使小说出于诙谐轻松的喜剧氛围。《匹克威克外传》中匹克威克是一位品行端正的老先生,但狄更斯故意把他置于尴尬、滑稽的处境,产生喜剧性效果。老绅士匹克威克却在一天晚上在旅馆里迷路了,误入了一位女士的房间。当匹克威克脱了衣服,钻进女士被子准备睡觉的时候,女士却突然回到了房间,由此闹出一系列笑话。轻松的笔调,诙谐的语言,让人捧腹大笑。《匹克威克外传》中“一切都是从喜剧的角度加以描绘的,不管是‘善的’的或‘恶的’,重要的或不重要的。没有一个情节,没有一个人物,是不含有喜剧成分的。一切最后都归结为笑语与闹剧。”
但我们也要认识到,狄更斯正像他笔下的匹克威克一样,对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想法太天真,抱有太大幻想。&&
老舍的幽默深得狄更斯的精髓,与其在幽默艺术上有极其相似的手法,有意识地调动各个喜剧因素,又在诙谐轻松的议论中蕴含无限讥讽。而且老舍自认“有一点点天赋的幽默之感”,老舍的幽默又有自己的特色,他的幽默带着悲剧色彩,或浓或淡,或隐或现,在作品中总是存在悲剧意识的痕迹。老舍的幽默是不是油腔滑调,不只求看客开怀一笑,而是笑里含着泪的苦笑,让人啼笑皆非,是人心生同情。
老舍在五四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接受人道主义的洗礼,自觉地把对贫苦人们的感情和对旧社会的思考与狄更斯式的幽默艺术巧妙结合,力图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美好结合,形成了他半恨半笑地看世界,在作品中流露出悲喜共融的特色。著名评论家毕树棠曾高度评价老舍的幽默,“书里句句都含着笑,处处都是笑话,却处处都是平常的人事,用幽默的态度表现出来,就别样,而可笑。书里的坏人自然都可笑,好人更无一不可笑,那笑里包藏着多少人生的意义,真是想不尽,说不了,这便是十足的幽默。”
《二马》描写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爱情故事,用幽默的口吻,以笑代愤,表面上给予肯定,实质上给予否定,以讽刺的手法对其人物进行嘲弄,谴责英国传教士伊牧师及英国社会的民族文化偏见,批判自身民族的不思进取,具有强烈的揭露和批判力量。《我这一辈子》中的主人公自我调侃,“拿制服本身来说,它也很讨厌,夏天它像牛皮似的,把人闷得满身臭汗。冬天呢,它一点也不像牛皮了,而倒像是纸糊的;它不许谁在里边多穿一点衣服,只好任着狂风由胸口钻进来,由脊背钻出去,整个打穿堂。”这无奈的自我嘲笑,说得轻松,却也满含酸楚,让人倍感沉重。
三、人物塑造层面上
老舍和狄更斯在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手法上大相近同。老舍笔下的许多人物具有外表丑陋,内心卑鄙,言行又滑稽的特征,也多有变态或者疯狂的举动,与狄更斯笔下的人物如出一辙。老舍和狄更斯都擅长从人物的外貌进行喜剧性的刻画,加上夸张的描述,奇特又形象的比喻,以及戏谑的语言运用等手法。狄更斯更擅长从外貌来刻画讽刺性的角色的形象,运用夸张甚至漫画式的手法描写人物外貌,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其内在本质。
《匹克威克外传》&中的瘦绅士“机灵的小黑眼睛不断在好事的小鼻子两边溜着霎着,像是跟鼻子在玩着永久的‘捉迷藏’的游戏。”一张滑稽的像小丑一般的脸,很符合他的他的形象。老舍笔下描绘的老张的面貌与其常做偷鸡摸狗的行为及其相称,“两道眉毛连成一气黑丛丛遮着两个小猪眼睛。一只短而粗的鼻子,鼻子微微向上掀着,好似柳条上倒挂的名蝉。一张薄嘴,下嘴唇向上翻着,以便包着年久失修渐形垂落的大门牙,因此不留神看,最容易错认成一个夹馅烧饼。”五官的不合比例,加上奇特的比喻和戏谑夸张的语言,显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夸张的手法创造了幽默的效果。
狄更斯作品中的主人公大多如《奥列佛·退斯特》,孤儿,自幼生活悲惨,但具有一切应有的美德。主人公历尽种种艰辛和不幸,后来有类似救世主式的人物出现或者身世被发现、突然继承一大笔遗产等,得以摆脱苦难,得到财产和爱情,从此开始幸福生活。为了达到这种美好结局,狄更斯不惜特意安排巧合,小说中便不可思议地出现一些难以解释的巧合。《大卫·科波菲尔》也是如此,好人借一转机一下子从可怕的困顿走向永久的幸福。这种人物形象塑造的缺陷显然是狄更斯极端人道主义思想的演绎。
(作家老舍一生著书无数,创作了《骆驼祥子》、《茶馆》等大量文学作品,这同他自身的资质和努力分不开。认真研读老舍先生的作品,可以了解老舍小说创作源于对西方文学作品的接触和学习,尤其深受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影响。作品中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批判,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以及贯穿老舍创作生涯始终的幽默世界的营造都与狄更斯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至在题材的选择和艺术的手法上等细节上都有深得狄更斯的艺术精髓,并能结合自身的感官,化成自身的特色。)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已有 2772 次阅读
|个人分类:|系统分类:|关键词:印象,老舍
  迄今为止,虽然大陆的作家还没有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我一点儿也不觉得气馁或有别的不良情绪。因为,我深知写作语言对于获奖的影响。高行键先生,到国外后获了奖,其作品被及时地翻译为多种外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按老舍的水平,我个人以为,得四、五个奖倒是有些过分,得三个奖根本就不在话下,也就是说,诺贝尔文学奖三位获得者的作品,才能抵得上一个老舍。
  (对于诺贝尔奖,只说一句,因为它影响大,所以我们重视它,不是因为它是外国人办的,如果中国人也能办一个影响如此大的奖项,我们当然更重视。)
  老舍的文字功力,及对社会的洞察之深,非常人所能及,读过他的作品的人,能够真切感受到一位优雅的中国文化人的风味。他是那样的同情、认真和细腻。对于老舍作品的印象,我想大家都有非常深刻的痕迹,随便一部,都堪称经典,我骄傲!
  对于老舍的印象,最为深痕的莫过于他的离去方式。老舍的离去,我也认为,与王国维之死同由,如陈寅恪先生所说,死于精神。人是很皮实的,让人打几下,受些身体上的伤害,还是能够忍受的,而最难忍受的是精神的绝望,尤其是真的知识分子。人活着,最大的动力或理由,首先来源于因为人活着,所以人不得不活着。若认得了字,识得字深了些,活着的最大理由就源于精神了。
  老舍的作品,对于不同的人生进行了丰富而自然的解释,使我们能够有机会回视自我,抚摸沧桑。但,就今天来说,就自我来说,我们不能总是解释人生,更重要的是创造人生,因为对人生进行过度的解释,只能得到悲剧性的结论,没有其它。
  老舍先生作品中的人物,大都为一个主题挣扎,那就是活着,为了活着,各显其能,用尽心机,因为活着太难了。今天,境况依然,普通人还是为了活着而挣扎。当然,这个社会,无论如何,有才能的普通人还是能存活的好一些,所以,我们努力做个有才能的人,并且从这其中得到一丝安慰。
事实上,在一个不讲道理的社会,有才能的存活依旧是工具化的存活。我们可以存活,不是因为我们是人,因为存活对于人来说,是非常自然的事;而是因为我们是工具,因为我们有用。这意味着,如果有一天,我们没用了,或没用的人,其存活是没人关心的,或不值得关心的,这就是这种社会的残忍之所在,也是丑恶之所在。我们口非心是地在社会建设上,推行了达尔文主义,从而,沦落街头的大多是幼儿或其他弱者,被人不耻的&小姐&们,大多是穷苦人家的女儿。
人的存活是需要讲能力,但是,如果逼得人只能拼能力,那实为兽界。更为糟糕的是,有的人存活的好却与能力无关,因为他们不是普通人。
本文引用地址:&此文来自科学网赵冲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0
评论 ( 个评论)
作者的精选博文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热门博文导读
Powered by
Copyright &你的工作空间:永久留住老舍声音的 90 后象亲 | 印象笔记博客
「你的工作空间」是开放给所有象亲的访谈专栏,如果你想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工作空间与工作心得,直接邮件至:,大象会和你取得联系。我们相信好的故事值得分享。
本期象亲:
骏飞,90 后的身、80 后的心,电台记者、编辑一枚,希望过有效率的生活,做有价值的事情。
一起来看看骏飞的工作空间:
媒体记者最大的乐趣就是每天几乎都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和陌生人见面、交流,然后记录下他们的声音,将其整理成为值得传播的新闻故事。上百期节目做下来,几乎跑遍了北京大大小小的各个角落,每次路过某地,联想到自己曾经某些日子在这里遇到某个人,很有趣。再将往日的节目调出来听一遍,又能发现很多回忆。
你平时怎么用印象笔记?
我是日注册的印象笔记,这个跨平台软件的出现,深刻地改变了我的生活。下面是我的一些使用感受(以下图片基本都是网页版截图,但平时跨平台使用更多)。
(1)强迫写日记
我从 2008 年开始使用电脑写日记,但这个习惯时断时续,坚持得一般。有些年份可以写不少,比如 2009 年写了 120 篇;但是有时候就没能好好写,2012 年我第一年参加工作,只写了 25 篇。
使用印象笔记后,我将账户和 IFTTT (If This Then That) 账户关联了起来,IFTTT 每天早上6点35分(这是我所确定的最早不会醒来的时间)会自动在我的印象笔记里生成一个以当天的日期命名的空白文档。这样一来,有强迫症习惯的我,就会忍不住找时间(几分钟或半小时)将文档填满。即便是当天确实没空,也会先写几个要点,过几天完整地给补上。
注:是“if this then that”的缩写。它是印象笔记百宝箱收录应用之一,是一个让你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设置就能将各种互联网服务衔接关联起来的服务。
效果还是显著的:2013 年刚开始这么做,我写了 319 篇日记;2014 年到目前过了 336 天,我写了 336 篇日记。很多文字虽然是流水账,没有文学性可言,但是至少是一个生活的记录。后来,我把自己过去写的日记全都从 Word 中搬家到了印象笔记,偶尔检索一下自己 5 年前的今天在做什么,还挺有意思。
(2)工作流程化
我的工作是在一家电台从事记者和编辑的工作,主要参与一档早间直播新闻栏目的采编。与很多其他的工作不同的是,这份工作的角色很多。
按照节目所划设的版块,有时候,我要承担「硬新闻」编辑,有时候,我又在做「软新闻」编辑,其他时候,我又要变成一个纵览国际时事的「国际新闻」编辑。此外,我还要出门采访,回来制播一档小的「百姓生活故事」录音专题。光是适应这种种角色,已经让刚开始工作的我疲于应对。
后来我在印象笔记中建立了一个 Work 的笔记本组,在笔记本组下面,为我所有的工作角色分别建立了一个笔记本。编辑的内容还好说,每一组稿子只在一天内完成即可。而采访则常常需要花费几天甚至更长时间。
每一期的节目采访,几乎相当于是一个完整的项目,需要前期策划、中期采访、后期制作播出/反馈。于是我的一个选题 A,就会在 Work 笔记本组下的几个笔记本之间流转:
故事线索:
前期阶段,收纳广泛信息来源的笔记本;
正在采制的意思,确定题目后开始操作、联系嘉宾、准备资料、写采访提纲、确定采访时间地点等。这个笔记本是个离线笔记本,采访时就可以直接拿着手机出门了)
节目成品:
节目播出后,我将节目上传到这个笔记里,然后将其转入“我的百姓生活故事”笔记本存档。
因为每个笔记中会有和这个节目有关的所有资料(联系人电话、照片、音频、文字),所以将来如果需要回访、或听众需要联系方式,随时查找很方便。
现在,我将自己制作的所有音频节目都存档起来,随时可以调用收听。作为对自己的一种回顾和奖励,在 2013 年双十一,我购买了印象笔记的高级帐户。
(3)让生活更有条理
有了印象笔记后,我几乎成了一个收藏癖。好看的书(笔记本 Book)、好玩的旅游路线(笔记本 Travel)、正确的锻炼方法(笔记本 Exercise)、好听的古典音乐(笔记本 Music)、自己的毕业论文学位证(笔记本 Personal Documents Backup)都会一一存档。
平时别人填一份表,可能需要花1个小时甚至更多,拿着文件到处复印,我只要在印象笔记里打开之前的扫描件打印一份就搞定了。
(4)加强阅读习惯
我不是一个有网瘾的人,也不喜欢每时每刻都埋着头看手机。但现在 很多好的文章的确都只在网络上出现。微信朋友圈中的很多热门文章,长得让人只想尖叫。于是问题来了:如何把长文章「read it later」?
在微信里有一个微信服务账号,只要关注它,将内容发给它。它就会像一个机器人一样,自动将内容转发到你对应的印象笔记账户里。
我的英文水平不算优秀,但是深感阅读英文资料对一个想要具备国际视野的年轻人的重要性。于是常常会浏览一些英文网站,看到一些吸引人的标题,常常“不明觉厉”。可是类似 Atlantic、NYT 的不少文章都很长,类似这样的「read it later」功能在网页端可以借助或来实现。
在阅读完一篇文章后如果觉得很有收获,我会把文章转移到一个名叫「Reading」的共享笔记本中,分享给我的十几个好朋友。我也加入了一些别的朋友的笔记本,大家共享起来,一起发现美好生活。
此外,印象笔记的「扫描摄像头」帮助我更方便地做读书笔记。下面就是拍照后自动调整对比度、白平衡的读书页面。因为拍的是 Kindle,如果拍纸质书应该会更好。(书名是《时间的形状》,不谢)
移动设备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不仅是你我。这两年,我发现其实很多中老年人更有将微信上、网页上的资料存档起来的需求,单位一些年纪稍长的老师常会问我如何把好看的照片、文档存起来,将来退休就按照文章里面的内容去旅游。我会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开一个印象笔记账户,如何将图片一键收藏。他们也会感叹:技术改变生活,哪怕只是手机上一个小小的笔记应用。
象:你通常在工作中如何提高自己的效率?
把复杂的事情想得简单,用系统思维分析工作的大方向;把简单的事情想得复杂,接到一个任务,快速将其拆分为具体可操作的步骤,并尽快将其落实到具体的人(比如,要采访谁)和时间范围内(比如,这个采访要何时敲定)。我的工作几乎全都是单打独斗,自己采访、编辑、录音、制作、播出,有效自我管理才能提高效率。
由于工作中涉及的角色很多,常常需要多任务同时运转。在不同类型的节目(早间新闻、午间访谈、国际新闻栏目)之间切换不同的工作角色(记者、编辑、主持),面对不同的选题和工作内容,一定要将内容分门别类、灵活切换。一次专注于一件事很重要,见缝插针地安排多个任务也是必须的,实现时间上的无缝链接。
工作中效率最高的时候莫过于节目就要开始了,作为编辑/记者,你的稿子/录音还没有完成,抑或是节目正在直播当中,突发新闻发生了,赶快四方求证搜集信息安排插播。印象笔记常常在这种状态切换下帮助我,在极大的压力下,时常能完成意想不到的任务。不过这需要锻炼出很好的心理素质才行,不然如我刚工作时那样,经常是捂着心脏走出直播间。
象:最近在工作中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是?
上个月采访了制作的一期「寻访老舍故居」的专题类节目,自己还算满意。在采访的过程中了解到,老舍纪念馆保存有老舍先生90年前在英国教书时录制的声音磁带(从黑胶唱片转录过来的),但由于年代久远,保存堪忧。采访后我使用电台设备将磁带全都转换成了数码格式。虽然花了自己一个周末的时间,但送过去的时候,觉得老舍的声音可以长久地保存下去了,颇感欣慰。
象:推荐3本对你帮助最大的书给大家吧!
(1) 《时间的形状:相对论史话》
看了《星际穿越》后就对宇宙产生了巨大的好奇心,这本书亦庄亦谐,通过诙谐生动的语言告诉我们:这个宇宙的最神奇之处就在于它比我们所能想象到的还要神奇!有时候从生活中那些鸡毛蒜皮里抬起头、想一想距离自己好几亿光年之外的事情会非常有趣。
(2)《Outliers : The Story of Success》
书的名字颇像一本「成功学」著作,但书中文献非常扎实,故事生动有趣。生活充满因缘际会,有人成功、更多的人平庸,事实上,有很多我们目前的局限并不在于我们自身。获知这些不是让自己自怨自艾,而是可以更加清醒地知道自己进步的空间。中文翻译名叫《异数》。
(3)《在乌苏里的莽林中》
这是一本「冷门」图书,大学时在学校图书馆尘封的暑假中偶尔翻到,随即爱不释手。书是以一位俄国探险家的口吻,讲述其20世纪初在远东地区的真实探险历程。书中的另一位主人公是探险家在森林中遇到的赫哲猎人德苏尔·乌扎拉。森林里的故事不仅关于探险,还有关对自然、生命和友谊的尊重。回想起来,感恩自己能在读书的年纪里遇到这样敬畏生命的书。黑泽明曾依据这本书拍摄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德苏尔·乌扎拉》。
「你的工作空间」是开放给所有象亲的访谈专栏,如果你想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工作空间与工作心得,直接邮件至:,大象会和你取得联系。我们相信好的故事值得分享。
印象笔记,你的工作空间
你可能还喜欢
订阅我们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舍的作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