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黎明暮光之城4破晓下前,男女主人公躺在草地上说的话

爱在黎明破晓前 Before Sunrise
爱在黎明破晓前的预告片和图片
······
喜欢这部电影的人也喜欢
······
评论被折叠,是因为发布这条评论的帐号行为异常。评论仍可以被展开阅读,对发布人的账号不造成其他影响。如果认为有问题,可以豆瓣电影。
关于《爱在黎明破晓前》的问题
· · · · · ·
爱在黎明破晓前的影评
······
旅行的意义,不单单在沿途的风景,更重要的是在路上遇到的人
这是一部在文艺片界备受推崇的话痨艳遇电影,整部片子唯美,浪漫,自然,真实。没有什么世家情仇,也没有灰姑娘和王子,既不狗血,也不华丽,一切发生的都哪么流畅又令人羡慕,在羡慕完俩人的浪漫一夜之后,我觉得,这片更大的意义在于,这是一部揭示了旅行的意义的电影,旅行的意义,不只是在于饱.........
人物:一男一女;时间:相遇之后,天亮以前;地点:维也纳;事件:一场漫无目的游荡,所有的一切清晰直白没有任何想象空间,无关乎情节,只关乎细节。
而他叫什么名字?她又叫什么名字?
似乎这也只是在最初两人在维也纳下车后出于习惯象征性的告诉对方他叫杰西她叫席琳时随口提到。而这也并不重要,因为在这个不眠的夜晚,这个没有人认识他们的城市,他们不需要用名字来.........
友情提示:此文过长,谨慎观看。
这部著名ONS电影终于被我down下来,在一个大雨下得如痴如醉的无聊午后,慢慢看完。
故事有关艳遇,据说艳遇现在很俗,城市大批量产生寂寞男女的时候,大批量的艳遇在各种旅途中应运而生。人人都能体验一见钟情,只要他不是特别差劲,所以艳遇故事已经out于主流装B媒体,前几年写丽江阳朔总带点桃花色彩,现在再写,就让人笑掉大牙,类.........
627/677&有用
这是一部极其动人的爱情片,但却也是一个极其简单的爱情故事:一对男女在火车上相遇,有了好感,一起在维也纳共度一夜,仅此而已。没有什么起伏曲折,没有发生什么让人刻骨铭心的事件将两人简单的感情升华;就只是正常的约会、吃饭、聊天、喝酒。这基本上就是一个没有什么情节的爱情故事。
但在这简单的情节中间,其实却探索了爱情两个最重要的主题:爱情的失去,以及爱.........
394/403&有用
日出之前(before sunrise)台词翻译
男主角:Ethan Hawke
女主角:Julie Delpy
导演:Richard Linklater
一、 在火车上相识
(一对中年夫妻在用德语吵架,声音越来越响,坐在过道对面的女主角看不进书,皱眉,拿包离开,来到男主角过道的对面,瞥了男主角一眼后,坐下看书。男主角很想搭讪,但没有勇气,在那里犹豫。这时中年夫妻从过道中走来,男女主角同时抬.........
199/199&有用
用豆瓣App扫码,找人聊聊这部电影。没有豆瓣App?
本片原声正在播放
······
以下豆列推荐
······
(依然饭特稀)
(假装活过)
(若你遇见她)
谁在看这部电影
······
订阅爱在黎明破晓前的评论:
&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梦醒时总是泪流满面
提示: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一)那天你赴约了吗?
  
  在《Before Sunset》这部电影的开头,男女主人公九年后重逢,在此后无休无止的对话开始之前,女人说她得先问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天你赴约了吗?”
  
  这个问题还要上溯到九年前,陌生男女在列车上偶然邂逅,擦出了耀眼的火花,燃烧了整整一夜。天亮后,两人各自回到自己的国度。临别时他们改变了之前“就这一晚”的约定,定下了六个月之后的重逢,但却没有留下联络方式。
  这是前作《Before Sunrise》的内容。看完前作,似乎最大的一个悬念是——他们六个月后有没有如约相见?仿佛巧合的是,在后作《Before Sunset》的开头,当男主人公带着描写九年前这场邂逅的小说来到法国召开发布会的时候,女记者向他提出的是相同的问题:你们六个月后见到彼此了吗?男人的回答很聪明,他说你可以把这个问题当作一个测试,如果你认为他们相逢了,那么说明你是个理想主义者,如果你不那样认为,那么可能你是个怀疑主义者。
  然而真正的回答在后来男女主人公走下船后的聊天中。女人说:如果你真的见到了我,我们每天不停地做爱,你还能写出那样的小说吗?男人耸耸肩说:我倒乐意接受这样的挑战……他们的对答经常是半真半假的,这种半真半假的对答虽然很幽默或者很揶揄,但却充满着忧伤和魅惑,然而,全部的忧伤和魅惑不过是因为他们如今所身处的现实以及对此的了悟。正因为如此,当男人玩笑一收的时候他会说:I know。It's not about sex。其实更恰当的说法是:It's not about time。也就是说,如果他们真的重逢了,即便给男人足够的时间,他能写出同样的作品吗?无论你乐观还是悲观,我想你的回答都一样会是否定的,那个提问的女记者显然太入戏了,我说过,太入戏的人才会在影片结束后问关于“后来”的问题。
  
  这里,我想起了关于这两部电影的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个朋友对我说:“在你看之前,我得告诉你一个经验,那就是先看哪一部作品你后来就会比较偏爱哪部作品,至今我还没遇到例外。因此你面对的是一个命运问题——你到底先看哪一部呢?”
  这的确是个“命运问题”,因为在我看之前,我当然无从选择,而如果我看过了,那也就不存在所谓选择了。
  既然无从选择,那么这就不是什么重要的问题——重要的不是“你先看哪一部”,而是“为什么先看哪一部就会更喜欢哪一部”。这里有并非“经验”或“概率”的因素,也就是说,得出“先看哪一部就会更喜欢哪一部”这个结论是存在某种“命运的必然性”的,违背这个结论倒可以被归为“概率”这样的偶然因素。事实上,更进一步说,这个结论是两部作品都非常成功的重要证明,在呈述理由之前,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假设我们总是更喜欢后看的这一部,那意味着什么?那意味着每一部作品都不具有“完成性”,都缺少落在作品之外的something。
  也正因此,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应该将《Before Sunrise》和《Before Sunset》看作是两部彼此独立的作品,我得说这两部作品当得起我们如此看待它们。然而,我们之所以需要如此提醒自己,又恰恰是因为我们无法同时观看这两部作品,我们无论先看哪一部,这部作品就会参与构成我们自己,然后在接下来看另一部时,那样一个被构成的自己就会参与进来。这是自然并且合理的事,妨碍我们独立地看待作品的并不是先后顺序,而是我们对待它们的方式。
  
  现在我们回到开头的这个问题上来。在后作《Before Sunset》中女主角问的问题“那天你赴约了吗”,毫无疑问是一个事后问的问题。若在事先,问题应该是:“那天你会赴约吗?”我们来看这两个问题到底有怎样的不同。
  首先我得说,对作品来说,这不是简单的事先和事后的区别。我们应该没有多少争议的是:在事先,两个年轻人一定相信彼此都能如期赴约,这同他们当时真实的愿望相一致。而事后,女主角由于某种原因未能赴约,但她在听男主角说他也没去时说:“你最好有个好的理由!”可见,尽管她自己没去可她一样在意男主角是否赴约。这种在意是一种不在场的在场,所表明的是多年之后的她依然还在原地。她和当初定下约定时一样,希望对方(同时也希望自己)如期赴约了。在这里,物理的时空并不是问题的关键。
  反过来,对男主角来说也是一样。他如期赴约但没有见到女主角,在痛苦甚至愤怒之后他认定女主角一定有某种足以让她没能赴约的理由(这个理由当然是“尽管意愿没有任何改变但某种超越自身掌控范围的外力阻止了她前来”),而多年后的重逢他如愿以偿地听到了那样的理由(女主角最爱的外祖母去世)。但是,他因此释然了吗?不,没有。毋宁说,他更痛苦了。若是女主角早已忘记了他,根本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他恐怕倒远没有那么痛苦,但问题是,当他的预料印证之后,痛苦反而更深了。他在游船上仰天浩叹:“Why?Why you didn't come?”女主角知道他在问什么,却答非所问:“I told you, my grandma……”男主角回答:“I know。But why?”——这个“why”,同样也不是物理的时空能够回答的。
  于是,我们看到,对于两个当事人来说,对这个约定在那个约定的物理时空中“应当”兑现并无分歧。作为旁观者的我们,若有分歧,大概只有一个,那就是认为他们最终会彼此厌恶的观众希望他们到此为止,这样可以保有一个关于“那一夜”的美好回忆。但即便如此,我得说,正因为这样想的观众是为了避免“相互厌恶”成为事实,因此,在这个约定发生的当时,他们恐怕仍会希望两人都还有同样热烈的赴约的愿望(也就是说主观条件没有改变),这也就事实上没有否定那个“应当”,不同仅仅在于,这部分观众希望将“是否赴约”的决定权交给身外的不可抗力,从而将他们从这种两难的抉择(“赴约但后来相互厌恶”和“没能赴约但留下美好回忆”)中解脱出来。我不得不说,这样的想法是出自悲观或者孱弱的心灵。
  
  不管怎样,我们已经看清了:从主观意愿的角度来说,两个问题并无多少不同。真正带来不同的,是那些超越主观意愿的事,并且总是那样的事——那些我们称之为“命运”的事。如果两位主人公的九年之中仍旧保持着对彼此的爱(倘若你不否认这一点),那么,他们九年后在完全不同于当初的情形下重逢,才真正具有某种悲剧的性质。反之,则不具有或者说至少是弱化了这种悲剧的性质。值得注意的是,当我们说“超越主观意愿”的时候,并不意味着将决定权交给了“外在事物”(哪怕是神或者“上天”),那是对古希腊命运悲剧的古典式的理解。我们如今所谈论的“命运”,它虽然超越主观意愿,却仍是要求我们参与并且承当的,换言之,“那天你赴约了吗?”——这不是一个主观意愿的问题,同时也不是纯粹的物理时空中是否在场的问题,即便有无比充分的“外在理由”,我们却仍然要给出我们的回答。
  
  导演在拍摄后作时必定为了寻找女主角没有赴约的“不可抗力因素”的理由而煞费苦心,但最后的结果似乎仍不充分。至亲的去世足以构成女主角没有去约定地点的理由,但不足以构成她没有与男主角重新取得联系的理由(比如她完全可以请好友代去等等,只要她的主观愿望足够强烈,她甚至可以托付陌生人……这都不是问题)。看起来这个设计的确有点牵强,是后作为数不多的缺憾之一。不过,你是否意识到,缺憾首先不在于这个外在的理由是否充分,因为只要足够精心,外在的理由总还是可以“设计”的,而我关心的始终是无法交给作者去“设计”的主人公的抉择本身。
  事实上,我们真的需要有那么一个似乎与这个约定分量均等的理由才能解释我们没有赴约吗?为什么不能是其实什么特别的事情也没有发生,但我们就是没有去呢?也许有人会说:既然两人都有这样的主观意愿,又没有什么外力阻挠,那为什么没有去?甚至,有人跳到后作中去,对我说:你看,男主角结果不是去了吗?如果女主角的愿望和男主角一样,那她怎么可能不去?
  这里,我要说的是,看待作品有两种不恰当的视角,其中之一就是“上帝视角”。在拥有这种视角的人们看来,作品就是他们主观臆想的试验场,他们同时具有上帝的全知和全能,已然掌握了全部过去和将来,他们俯瞰着这个世界,然后再操纵棋子一般地操纵主人公。黄易之流的作品就适合这类人,他们可以尽情假设自己跳跃到任何时空且同时带着自身全部的历史!而回到本文所谈论的作品,请问女主角在赴约之前如何知道男主角会赴约?如果不能知道那又如何能成为决定的根据?显然我们不能赋予自己高于作品中人物的权能,否则我们不可能真正设身处地,在作品中是这样,在生活中也是这样:我不可能让我的学生明白那些超越他们年龄阅历的道理,若我对他们说:“你们没经历过,所以不知道后来会怎样。”那么,我即便不是在扮演上帝,也至少是在扮演先知。
  还是想一想看吧,在我们年少而不经事的时候,都是根据些什么来作的决定,作的又是怎样的一种决定。正如女主角在游船上说的那样:年轻的时候,我们总以为一生可以遇到很多可以相爱的人,但到后来才发现,其实远远没有那么多。这句话倒可以作为她缺席那个相约的重要原因。
  是的,我们来假设另一种情形:约定前一天的晚上,那是一个寻常的星期三,女主角如同寻常一样回到住处,也许刚同三五好友泡了吧聊过天,但她心底还是记得的,第二天是个特别的日子。到维也纳去对她而言并非难事,火车很快就能到达,随时都有,所以她并不着急。经过了六个月,她固然记忆清晰,想到那一晚甚至仍然会脸红耳热,但她更觉得那会是个梦,尤其是在没有任何联系方式、不能听到看到任何关于对方存在的证明的情况下,她越是留恋于那份美好,便越是觉得那很像是一场梦。在刚散场的那个party上,某个闺蜜又说起她与男友的争吵然后是旷日持久的冷战……女主角忽然有些厌烦了这些日常上演过无数遍的故事了,她开始觉得同那个男人只拥有那一夜未尝不是件好事,至少,她有充足的空间去用想念和回忆来勾画对方,而丝毫不必担心幻灭。想到这里,她便有些恍惚,又有些不安,她想象不出明天见到对方会是一个怎样的局面。也许相互看到的瞬间里会生出某种陌生感?毕竟,她连对方的全名都不知道。
  我们的女主角在日出日落的几个月后,已经分不太清什么是回忆,什么是想象。她不知道是否是自己的期待添加了什么到其中——那个胡子茬微微泛着红色的大男孩,那样的一些细节,真的发生过吗?或者,退一万步讲,即便那全都是真的,可是六个月后呢?我们不是不知道时间的力量有多大,莫说是相互不联系的六个月,即便是天天煲电话粥的热恋中的男女们,六个月,他们可以成为任何一种现实中所有的样子。那么,女主角想,那个男生呢?他还是如当初那样的略带羞涩吗?他对自己还是那样渴求却难以言表吗?还是说,那只是他处在情感失落的孤单旅程中,恰好遇到了一个浪漫而不切实际的异国女孩,那一夜,充满着一种温度恰到好处的疗伤效果,于是,当他重回美利坚的土地,他旋即又开拓了新的人生?
  这一切,在那样一个年纪上,从来都不是一个定数。而不是定数的原因与其说是看不清未来,不如说是“一心只想要看清未来”。而当他想着未来可能会怎样的时候,他其实也就同时在想未来可能不会怎样,如果未来只是“还未到来的日子”,那么,所有“可能”与“可能不”都是不能证伪的,对于他的判决都具有同等的效力。由此来看,他选择去还是不去,与他所抱有的期望、情感或价值观,并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他去了,不等于说他就是一个忠贞不渝的人,他不去,也不表明他恶意欺骗了谁。
  于是,到了那一天,我们的女主角很可能只是因为昨夜的微醺而稍稍睡过了头,当她匆忙梳洗后仍旧打算前去赴约时,却又想到今天要参加一个考试。相信我,这门课对她而言毫不重要,平时她也曾因为许多微不足道的理由而翘课不去,或许只是因为若要补考,过程可能有些烦琐,而她又实在不愿意履行那些额外的手续,她知道她若是去了,总还是可以毫无波折地完成学业的。这样一想,她便又顺手拿起了课本放进包里,到火车站和到学校的路有一段是重叠的,她没有立即作出明确的决定。在那条路上,她若有所思,反复地想到去还是不去的问题,正当她快走到学校门口时,遇到了她的闺蜜,很高兴地招呼着,然后走在了一起,随即说到了昨晚的话题。我们的女主角其实也没有多少兴趣讨论这个话题,但出于好意,她也没有打断。要知道,身边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日常生活中朝夕相处的朋友,此刻就握着她的手,能感觉到温度,而另一边,是一个遥远的陌生人,所有的期许仅仅维系于那不知是梦是真的夜晚,若是她曾轻易地对身边的人谈起过,可能收到的最多的反应恐怕是“要当心哦,可能是坏人”或者“没想到你这么浪漫啊”之类的话,总之并没有哪一句能切近真实的心意。
  很快地,就到了学校门口。即便是闺蜜在东拉西扯的时候,我们的女主角还曾犹豫过要不要去赴约,但到了校门口,她竟鬼使神差一般——或者仅仅是习惯性地——转身走了进去。最初的那几步她还想过打断闺蜜的话,但随即想到怕是免不了要费口舌去解释,这时候那位严格的教师又出现在视野里,令她又心烦意乱地想到了考试……就这样,她终于还是没有停下惯常的步子,跟着她的闺蜜一同走进了教室里。
  上课铃响了,试卷发了下来,像她这样一个并不是想要惊世骇俗的女孩子,在这种情况下,起身迈步径直走出去的可能性又少了许多分。时间一分一秒地流失,直到她发觉即便此刻起来,也赶不上下一班火车了,于是她不禁发自内心地叹了口气——算了吧,执着做梦的孩子,还是当作一场梦吧。或许他也不会真的赶去呢,毕竟,他身在几万公里外的美利坚哪。放下了这个念头之后,奇怪而又自然的是,并非仅有一种怅然涌上心头,同时还有的,竟是一份久违的平静。去还是不去?她已经为这个念头困扰了很久,现在,时间过了,不管这样做对错与否,她都已经不必再为此焦虑。那一夜,同她此前曾经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甚至不过就是因为习惯性的懒惰)而错过的其他美好的事情一样,不是不令人遗憾的,但是与此同时,这种遗憾对如此现实的生活而言,好像也无伤大雅。
  你看,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我们的女主角就是这样错过了可能是她今生最重要的约定。你也许会说:既然那么重要,怎么又能无伤大雅或犹豫不决?我的朋友,我再次提醒你不要以上帝视角来看待生活,有很多事情,如果不是一定要到了后来,比如到了失去以后,我们才回过头来意识到它的重要,然后甚至随着此后意义虚空的人生的延续而凸显得越来越重要,你又如何解释这世界上何以会有那么多的扼腕和追悔莫及呢?何况,在那样年轻的时候,你也许会认为那是对你无比美丽的一晚,但那也只不过是一晚,失去后你把它叫做“遗憾”,但你却还不曾意识到,那一晚也许不仅是一晚,它还是你的一生,对于它的被错失,你将找不到任何词来形容之。
  我们的女主角在此后不是没有遇到任何人,事实上她交过很多男友,也和他们做爱,然后又因为这样那样而分手。每一次的情感交往甚至微不足道的细节都令她猝不及防地想到那一夜,更令她想到过了约定的那一天之后,她已无可能再与男主角相遇(不,不要对我谈什么概率)。我们看到她也一切如常地完成她的学业,然后上班、交友、恋爱,但是总有些什么不对劲,她没有少做任何事,但都没有那么投入,有点打不起精神,就好像有什么东西已经从她身上抽离。
  不知不觉,这样过了九年。
  
  九年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是一个缺乏特定意味的数字,它长过他们人生诸如求学、工作(更不用说恋情)等哪怕是最稳定的任何时期。所以说一个早熟的孩子他的成熟是假的,如果所有高度的情感可以极端地浓缩在某个瞬间,那么,要体悟到这个瞬间的意义却绝不是短短几年就可以完成的,因此,那些过早经历了人生许多事情的孩子,他们的过去其实并没有“完成”,相反,这种“过早”和“浓缩”反倒令他们失去缓缓品味之的可能,反而生长出某种偏狭的东西来。
  你不能简单地去揣度女主角此后的九年,不能简单地去设想她每个孤单的夜晚或者寻常的瞬间里那些微小的心情。绝望不是一个词语,虽生犹死也不是,而比此二者更不堪承受的是,你甚至无法确证你是不是“真的”错失过那样一件如今被你视为最最重要的事情。因为此刻你是那个没有赶上泰坦尼克号的杰克,你是没有邀请特丽莎来布拉格的托马斯,你不是上帝,因为你在那些重大的时刻没有出现,因此那些所谓的重大全都不是“事实”。你没有办法去为一份你从未真正经验过的感情或者一个你从未真正遇到的人去死。
  
  现在我们再来回想一下女主角的问题:“那天你赴约了吗?”
  你意识到了什么?这是一种对于未知情况的询问,还是对于某种既定情形的求证,抑或兼而有之?当我们的女主角度过了那难以形容的九年,忽然有那么一天,在她所常去的书店看到了这样一本小说的宣传,那个情节“似曾相识”,接着她又看到了作者的名字。她说她于是就明白了,可是她真的明白了吗?不,她只是心底重又唤起了想要明白的愿望。九年以来她好像一直带着一个无比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若是没有回答她就无法安度此后的人生,发生过的事情我们总要以某种方式承当下来,无论是直面还是自欺,我们不能像动物一样发生了就是发生了,而不对之有任何作为。然而,虽然她怀揣疑问,却始终不存在一个发问的对象,那个可以给予应答的对象的缺失,恰恰是她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
  现在,他又出现了,不可思议地。然而时间不是六个月后,而是九年后。物理时间中的约定当然已然失效,但是,那个问题呢?她还应当将它问出口吗?
  
  于是,我们看到,女主角忽然停下脚步,问了她在心底埋藏了九年甚至更久的问题(因为那是个“宇宙奥秘”的问题)。而之前都是礼节性的寒暄,她甚至“关切”地问“你不是要去赶飞机吗”,好像是在说“不要紧吧”或者“若是忙就算了吧”,但她哪里会真的关心这个问题。当男主角看到她后不是显得态度生硬或目光流露怨恨,相反同样有些不知所措,她受到了有力的暗示。这是第二次暗示,男主角的小说已经给了她第一次的暗示,为此她看了两遍,并非为了确定“当初发生过的事情”,而是为了确定她此刻是否足以问那样一个问题——
  
  那天,你来了吗?
  
  九年之后,他们都已经不再是当初风风火火的年轻人,生活已经给了他们太多。请勿在那一刻就说“他们还能再续前缘”,不,没有那么简单,我们的女主角在那一刻所能想到的,可能不过仅仅是求证因为那一次的失约她所错过的究竟是不是如她所想的那样一种人生。倘若,你在九年之后告诉我说你赴约了,甚至,你告诉我九年来你始终呆在原地,你知道吗?你只是徒增我的痛苦,那种印证不但不令人快慰,相反,它令我欲哭无泪。若是你直接告诉我答案,其情形将如长埋于废墟之下的人经过不知多久的黑暗后被挖掘出来,乍一眼看到了阳光——我将不知何以自处,我不会看到所谓“再续前缘”的任何可能。
  《Before Sunset》在这一点上是杰出的。我用不着再赘述其后发生的情形,因为它是那样地自然,虽然这种自然,是由一系列不自觉的紧张、试探、犹疑、小心翼翼、患得患失、徘徊、蹉跎、急切、欲言又止、靠近又荡开等等环节所共同组成的。影片的最终还是没有点破两人的心意和决定,悬念恰到好处。好就好在你觉得之前的九年时间虽然被耗费,但终究还是值得二字。试想若是当初两人真的重逢,倒也极有可能如男主角在小说稿中揣想的那样,“疯狂做爱然后渐渐地开始彼此厌恶”,女主角对这个揣想评价说:“那很合理。”于是,这漫长的九年足以教会他们不再轻易地错失任何东西。
  我想到在路上行走的过程中两人曾谈到“如果世界末日来临”的问题,男主角开玩笑说他肯定不会再谈他的小说,但还是会讨论宇宙奥秘的话题,“当然是在旅馆房间疯狂做爱的间隙”。
  这个问题的产生并不是偶然,想想看,倘若男主角真的到点即离去,那么,所剩下的这几分钟或者几个小时的时间,对于这两个人来说,何尝不是末日前夕?男主角将女主角拉到长凳上,作欲ML状,女主角虽面带笑意却是不容置疑地拒绝了男主角小小的性冒险——这个拒绝同前作中公园草地上的拒绝是完全不同的,前作中的这个小小的抵抗环节,原因是“若我同你做了分离后我就会很难受”,显然,年轻的女主角的目光是朝向“未知的未来”的,那一夜纵然会令她“很难受”却仍只不过是“一夜”而已。当她以那样的“未来”来度量自己当下的行为,她会觉得做爱这件事会令这一夜拥有一种不适宜的“沉重”,若那只是“一夜”,它就该那样“毫不现实”地流逝过去的。而作为观众,我们分明看到的却是不管她同意与否,发生什么或没发生什么,这都将是决定性的“一夜”。但是,九年后的长凳上,女主角的拒绝是这样说的:“今天并不是世界末日。”这话又是什么意思呢?这话其实是在说:若这是一件可以做爱(也并非做爱,只是轻度猥亵而亲昵的行为)便了结的事,那就并不是我所想要的,那就并不是值得我用了九年的时间去追问并期许着回答的,不,这不合时宜,这不是我所要的回答,九年后的此刻,我所问的已不是当初的一夜,而是“一生”。这个“一生”,并不是年轻时郑重承诺却不知所谓的字眼,而就是过去这九年的每分每秒,在你尚未出现的时刻,我早已经验到那些“物理上即将到来的日子”。
  我们的男主角开始是不知所措的,对他来说重逢是他不切实际的期望的出乎意料的兑现,他花了很长的时间才开始相信她真的就在他面前,然后又花了更长的时间去领会女主角此刻身处与他同样的地点,然后他才能问得出那一个浩然长叹的“why”。之前他所能端出的模样是戏谑,是无法和盘托出的热切,他并不是仅仅要确定九年前的邂逅的意义,他更要确定的是这九年的时间所赋予彼此的一切。对于这九年,同女主角一样,并不是一个“世界末日”便可作为所有的和最终的了结。
  
  令我印象最深的,无疑是影片的高潮,前往女主角家中的那段车程。男主角终于可以对一度失控的女主角道出了他九年来深刻的痛苦,他向女主角描述他的梦境,over and over and over,那梦境深深刺痛了我的内心,“你怀孕了,你躺在我面前,你让我不要碰你,可我还是碰了,我触摸到你的足踝,你光洁柔软的皮肤……醒来时总是泪流满面……”女主角忍不住抬手去抚摸他的头发,但又触电般地收回。
  这个镜头深深地,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尖。至少在这个世界上,有人能够和我一样触及到它,它是那样地真实,真实到令我无言以对。
  
  我到哪里可以去证实曾经错失的一切,到哪里可以找到你,让我问上一句:
  那天,你来了吗?
  
  九年其实不长
  如果从你这个视角去看sunset,似乎它的主旨要比sunrise更深,sunrise仿佛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那般相遇并非过份浪漫,sanset却是撕开人们看完sunrise之后的幻想.
  好长。这个电影没看过
  我先看的sunrise 后看的sunset,但我还是喜欢sunset...
  我也是例外 先看日出 却更偏爱日落
  大概你是先看日落的吧...才对其有这么完整的视角...
  我先看了日出 即使看日落时 也只一心念想着他们之间薄凉的美丽..
  我马上找日落来看
  无疑是所有评论中,最细腻的。
  真爱这些文字。
  写的真好。也真让人难过。
  到日落时候,什么都回不来了。触碰也不真实,这就是九年的馈赠么?
  怕的是一转身就是一辈子~
  你为什么不认为,外婆去世也是一种借口,是6个月后给她自己和他双方的一个合理的托词呢
  先看的日出后看的日落,而我还是更爱日落。。想来大概是目前的心境更接近于后者吧,年轻时甘于冒险,而年岁渐增体会出了因当年所为而致的结果,所以对日落更加感同身受
  真是很细腻的影评,我险些没有耐心读完。。读下来,也是省视自我的过程,一切都很值得
  现在先看了第一部,结尾的泪流满面真是令人茫然若失,很期待第二部两位的重逢~~~
  也许只有相见不如怀念才能令十二感动吧!
  老师的影评,顶一下
剧情 / 爱情
理查德·林克莱特
伊桑·霍克 / 朱莉·德尔佩 / 安德莉亚·埃克特 / 汉诺·波西尔
&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躺草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