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隋炀帝什么,四个字的昵称

隋炀帝怎么被称为暴君的_百度知道
隋炀帝怎么被称为暴君的
我们应该正确的客观的看待隋炀帝(569年~618年)的功过。隋炀帝即位后,下令开凿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修订了法律,主要是针对隋文帝末年比较严酷的法律进行了改革;设立了进士科,促成了科举制的形成;兴办学校,访求遗散图书,并加以保护;几次派遣使者去流求和西域,加强了内地同边境的关系。但是,隋炀帝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他倚仗国力富强,骄奢淫逸,好大喜功。年年征发繁穿酣扁叫壮既憋习铂卢重的徭役和兵役,使农民背井离乡,造成大量田地荒芜,社会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他年年远出巡游,三游江都,三至涿郡,每次出游,大造行宫,从行之人多达数十万人,严重骚扰了地方百姓的正常生活。他三次远征发兵进攻高丽,穷兵黩武,终于激起了全国范围的农民大起义。
就是沉迷酒色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4条回答
这个问题答案网上比比皆是:只说一点,是他的功劳和苦劳备受争议的一个大事件,同时也是他被称为暴君的主要功绩
开凿大运河的时候死了多少人?
开凿运河的艰巨工程对劳动人民却是一场灾难。隋炀帝强征几百万民工修筑运河,严重地破坏了生产,使成千上万的民工惨死在运河工地上。晚唐文人韩偓〔Wò卧〕写的《开河记》中描写了修河民工的悲惨生活。文中写道,隋炀帝派遣了酷吏麻叔谋主管修河,强制天下15岁以上的丁男都要服役,共征发了360万人。同时又从五家抽一人,或老,或少,或女子,担负供应民工的伙食炊事。隋炀帝还派出了五万名彪形大汉,各执刑杖,作为督促民工劳动的监工。因为劳动负担很重,监工督责太急,动不动就用棍棒毒打,所以不到一年,360万民工死者竟达250万人。
这只是一个方面,其次还...
荒淫无道,苛捐杂税,残忍刑法,民不聊生
历史上说他好大喜功,强征劳工,远征高丽
隋炀帝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隋炀帝后人称感到自豪 认为杨广功大于过(图)|文化|宗谱_凤凰资讯
隋炀帝后人称感到自豪 认为杨广功大于过(图)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这本家谱里记载的始祖并非杨伯侨,而是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名人杨震,杨摄万根据宗谱推算,杨震是杨伯侨的第25代孙。
《杨氏支谱》收录的隋文帝画像
《杨氏支谱》收录的隋炀帝画像
杨峻岭(右一)和叔叔杨摄万(中间者)、父亲杨技万(左一)在翻看家谱 原标题:长江第二大岛扬中住着隋炀帝后人? 家谱记载他们是隋炀帝长子杨昭的后人,祖先明代迁居句容、一带 几天前,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消息传出后,长江第二大岛&&扬中有一群姓杨的中老年人兴奋不已,根据家谱记载,他们是隋炀帝杨广的部分传人。&我们是杨广的后人,杨广在位时三修运河沟通南北,今天申遗成功也有他的功劳。&看到现代快报《发现》周刊征集家谱的报道后,扬中市民杨峻岭给现代快报打来电话。杨峻岭说,去年,扬州发现隋炀帝墓的消息就已经牵动着他的心,他和父辈密切关注着有关新闻,家里还留存着相关报纸,&有朝一日,我们也要到扬州去参观。& 杨广的后人是如何来到扬中的?他们在这个岛上生活得怎么样?杨氏后人有着怎样的故事?带着这些问题,现代快报《发现》周刊记者前往扬中一个叫英雄路的地方&& 现代快报记者林清智 文/摄 寻根问祖 祖辈流传:&我们的祖先是隋炀帝& &英雄路这个地方原来叫纱帽圩,上世纪90年代,它还是三茅镇的一个村庄。&6月27日上午,杨峻岭指着脚下的水泥马路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这里曾经是一派田园风光,现在的马路是曾经的河流,河上有小桥,河边有乡间小路,村里随处可见庄稼地、晒谷场,&小时候到了这个季节,晚上都是伴着蛙声入眠。& 如今,纱帽圩已经城镇化,并改名为英雄社区,属于三茅街道,这里聚集着40多户杨姓人家。 家乡面貌发生的巨变给杨峻岭带来了乡愁,他经常怀念起过去的人和事,进而想到和祖先有关的种种传说,有同感的还有他的亲戚邻居。 &英雄&这个名字是否和杨姓有关不得而知,但对于居住在这里的杨家人来说,有种历史的巧合,因为在他们看来,祖先隋炀帝就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英雄。 &小时候,我们常听老一辈人讲,我们的祖先是隋炀帝杨广。&杨峻岭的叔叔、69岁的杨摄万说,尽管杨广的功过在历史中存在争议,但作为杨广的后人而言,他感到很自豪,他和身边的亲戚都认为,杨广功大于过。 出生于1970年的杨峻岭表示,他们是杨广后人这个说法他小时候也听过。不过一直以来尤其是&文革&期间,祖辈们只是轻描淡写地向他提过,不敢大肆宣扬。直到2004年,丹阳发现了《杨氏宗谱》后,他们介绍自己的祖先时才有了更足的底气。 杨广部分后裔明代迁居丹阳 近年来,杨摄万对《中华姓氏通史&杨姓》一书颇有研究。据他介绍,杨姓诞生于周朝,始祖叫杨伯侨,周代以来,杨姓中出现了许多名门望族,其中,自称汉太尉杨震后人的杨坚统一中国,建立了隋朝,他所创立的王朝到儿子杨广这里就戛然而止。杨广死后留下诸多血脉,扬中英雄路的杨氏是杨广后世子孙的一个分支。2004年,丹阳后巷镇杨家埭村发现了一套民国年间修订的《杨氏宗谱》,据该家谱记载,隋炀帝杨广的一支后裔就定居在丹阳。 据《杨氏宗谱》记载,杨广有四子,长子杨昭生三子:杨炎、杨侗、杨侑。明朝时期,杨侗后裔杨汉义因祖父、父亲先后任江浙提学,先是居住在附近的句容,后寄居苏州,最后定居现在的丹阳后巷镇杨家埭。 这套宗谱共印有十套。珍藏这套宗谱的杨学海老人称,因其父当年在本村祠堂内管理事务,所以他家共有两套。文革中,其中一套家谱被抄收,另一套被家人隐藏后精心保存至今。 续修家谱 1947年,用轿子抬着一箧家谱渡江到扬中 杨汉义定居杨家埭后,其后裔除留居本村外,还迁至丹阳的新桥、杨家木桥、界牌包港以及扬中、江阴等地。其中,扬中英雄路的杨氏就是200多年前从丹阳后巷迁居过来的。当时,扬中还是长江中的一个荒岛,丹阳后巷镇杨家埭村同样地处长江之滨,村民杨嘉朋(杨汉义的第13代孙)带着家属渡江来到扬中,定居于现在的英雄路,目前杨嘉朋的后人已经传至第10代。 杨摄万告诉记者,杨家对于修谱一事向来十分看重。据英雄社区杨家几位&学&字行辈的长者回忆,1947年春天,在丹阳后巷镇杨家埭村,聚集了杨家各支系文化素质较高的人员,在那里续修宗谱,来自扬中纱帽圩的杨宏道曾参与此次修编。夏天,宗谱修订完成后,纱帽圩的杨学炳等人,曾用轿子从丹阳杨氏宗祠迎取一箧家谱,渡江来到扬中纱帽圩,放在杨芳家的阁楼上,学生时代的杨芳,时常在阁楼上整理古典书籍,也翻阅过1947年重修的宗谱。遗憾的是,这些家谱在文革中被抄收。 杨摄万说,杨芳就是他父亲,从丹阳抬回来的家谱应该是十套宗谱中的一部分。 1997年,凭回忆编写了&纱帽圩行辈简明表& 1997年,退休教师杨芬(杨峻岭的爷爷)、杨芳和杨芹兄弟三人,在没有宗谱参考的情况下,凭他们年轻时经常翻阅宗谱的记忆,靠手写油印,采用横式编排的方式,编写了纱帽圩近十代杨姓人的行辈简明表。这本手写的家谱在开头这样写道:&今天我们能看到子孙繁衍,是不简单的,应该追念先祖创业之艰难。& 这本家谱里记载的始祖并非杨伯侨,而是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名人杨震,杨摄万根据宗谱推算,杨震是杨伯侨的第25代孙。 2012年,为英雄路杨家修新谱 2004年,杨摄万看到丹阳发现《杨氏宗谱》的新闻后,驱车来到丹阳,见到宗谱后,他有了为英雄路杨氏编写新家谱的想法。2011年,杨摄万在1997年编写的&简明表&基础上,参考《杨氏宗谱》,于2012年编修完成了英雄路杨氏支谱。 通过这个家谱,记者看到,该家谱追溯到杨姓始祖杨伯侨,用脉络清晰的世系图,显示了杨伯侨如何一代代传至丹阳杨姓始祖杨汉义、杨汉义又是怎样一代代传至杨嘉朋,家谱中,汉代名士杨震,隋朝皇帝杨坚、杨广,初唐四杰杨炯等名人都在列,为了弘扬杨氏家族&厚德崇文&的优良传统,家谱中还为近代几位杰出人物撰写传记。 家谱修好后,杨氏家族在社区举办仪式,给每个家庭都发了一本。 家谱中的名人 杨震&四知辞金&&后人谨守&清白传家&传统 记者了解到,尽管在杨姓名人中,杨广的地位和名声无人能及,但在英雄社区的大部分杨姓居民看来,相比隋炀帝杨广,他们更在乎&四知先生&杨震。 谈到杨震,就不得不提一个有名的故事&&四知辞金。 据《中华姓氏通史&杨姓》记载,杨震是东汉时期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到50岁时才开始做官,当时的昌邑令王密,本是杨震在荆州刺史任内推举出来的孝廉,当杨震做东莱太守的时候,王密为了感谢他的举荐之恩,便在深夜偷偷拿了10斤黄金送给他。杨震不肯接收,并责怪王密说:&故人之君,君不知故人,何也?&意思是说,我知道你,所以才举荐你做孝廉;你却不知道我是个清廉的官员,这是为什么?可是王密却说,这是深夜,不会有人知道的,请收下吧! 杨震反问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怎么可以说没有人知道呢?& 王密听后,非常羞愧地谢罪走了。 有人见杨震家里清苦,就劝他整治产业,他却说:&让后世的人,称我的子孙为&清白官吏的子孙&,拿这个当遗产,不是很丰厚吗?&由此,&清白传家&的美誉传颂至今。 英雄路杨氏的现在 人才辈出,文化氛围浓厚 四知辞金的故事广为传颂,弘农杨氏以&四知&为荣,并以&四知&为堂,以&清白传家&为额。此后,&四知堂&成为许多杨姓家族支派的堂号,英雄路杨氏家谱所用堂号即为&四知堂&。杨摄万介绍,宗谱显示,扬中杨氏也是杨震的后人,虽然杨姓历史上不乏王侯将相,光是唐代就有11个宰相,但没人能比杨震更让他们感到自豪,&我们是&四知堂&的后裔,为四知堂始祖杨震&勤政为民、清廉为官&,&清白传家&而自豪。这次续修家谱的目的除了寻根问祖,还希望能让先人之德激励后人。& 据统计,今天扬中英雄路杨氏家族已有40余户,近年来这一家族可谓人才辈出:科、局级以上干部10人,具有中高级职称的知识分子和技术人才30多人,教育工作者20余人,知名企业家、公司总经理6人,建筑与工程设计师、总监5人。 在杨峻岭看来,扬中英雄路杨氏家族的繁荣和&厚德崇文&的家风不无关系,家族中有很多教师世家,他的父亲、74岁的杨技万就是一名退休教师。6月26日下午,记者第一次来到英雄社区时,杨技万正在创作中国山水画,地上铺满了等待风干的画作,&杨家人文化氛围非常浓,经常能看到大伙聚集在一起讨论诗词、创作书画。&
[责任编辑:PN044]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345325
播放数:244763
播放数:255063
播放数:363412
48小时点击排行魏徵论隋炀帝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魏徵论隋炀帝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太宗贞观二年三月,唐太宗对陪立两旁的大臣说:“我读了《隋炀帝集》这部书,发现文章的辞藻深奥渊博,也知道是肯定尧、舜而否定桀、纣的,但是做起事来为什么又相反了呢?”大臣魏征回答说,隋炀帝尽管他嘴里说的是尧舜之美德,干的却是桀纣之所为,他没有自知之明,因此遭到覆亡的下场。时&&&&间太宗贞观二年三月涉及文献《隋炀帝集》
戊子,上谓侍臣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上曰:“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太宗贞观二年三月,皇上(唐太宗)对陪立两旁的大臣说:“我读了《隋炀帝集》这部书,发现文章的辞藻深奥渊博,也知道是肯定尧、舜而否定桀、纣的,但是做起事来为什么又相反了呢?”大臣魏征答道:“百姓的君主即使都是贤哲圣明,但也应当虚心接受别人的劝谏,这样才能使有智慧的人贡献他的才能,勇敢的人竭尽他的全力。隋炀帝这个人,仗着自己超人的才智,骄傲自大固执己见,刚愎自用,所以尽管他嘴里说的是尧舜之美德,干的却是桀纣之所为。他没有自知之明,因此遭到覆亡的下场。”皇上听了,深有感触地说道:“前人的教训离我们不算远啊,应当引为借鉴。”1、戊子:时在太宗贞观六月十三日。
2、上:指唐太宗。
3、是:称赞。
4、虚己以受人:虚己,自己要谦虚。受人,能接受别人的意见,或能听得进臣子们说的话。
5、献其谋:提出(他的)主张、计划、策略等。
6、竭其力:尽量发挥(他的)力量、能力。
7、:超人的才智。
8、自用:。
9 、 诵:述说。
10、曾:竟。
11、属:恰好,正是。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隋炀帝陵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隋炀帝陵
陵,现为省级单位,位于扬州市槐二村。隋炀帝(公元569-618年),在位十四年。初殡于宫流珠堂,后葬台下,唐平江南后,以帝礼改葬现址。清十二年(1807年)大学士为其立碑建石,扬州知府伊秉绶隶书“隋炀帝陵”。2013年4月,扬州市邗江区一处房地产项目施工时发现了两座,其中一座的墓志显示墓主为隋炀帝杨广。日,和在扬州组织召开扬州曹庄隋唐墓葬考古发掘成果论证会,中国考古界权威专家、徐光翼、等十余人参加了论证会,专家一致认定,扬州曹庄隋唐墓葬为隋炀帝墓,是隋炀帝杨广与萧后最后的埋葬之地[1]与此同时,国家文物局正式对外公布,位于扬州邗江区的隋唐墓葬为隋炀帝和皇后萧氏的合葬墓。而陕西也有座“隋炀帝陵”。年&&&&代隋朝发现时期2013年年3月其&&&&他真墓地址,各有争议
2013年4月,扬州市西湖镇发现疑似隋炀帝的古墓。日,国家文物局派出、、林留根三名考古专家现场考察,专家们初步认为墓主人应为隋炀帝。
为配合城市基本建设,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邗江区西湖镇一处房地产项目工地发现了两座残存的古墓。出土文物经抢救性清理,发现两墓为隋末唐初砖室墓,西侧墓中出土一方,铭文中有“随故炀帝墓志”等字样,显示墓主为隋炀帝。在此墓中还出土了鎏金铜铺首、金镶玉腰带等文物。东侧墓发掘刚刚开始。
已发掘出的西侧墓葬南北长4.98米,东西长5.88米,可以说连一般古代有钱人的墓制规格都达不到。
扬州文物部门表示,陵墓先前曾被盗挖破坏。而陵墓被初步认定为“墓”,除了墓志外,还出土了鎏金铜铺首,这个铺首尺寸很大。另外,还出土了金镶玉腰带,这些都证明墓主身份显赫。束家平称,文物部门在获得这一发现后,立即向江苏省文物局、报告。国家文物局派出的三名考古专家进行现场考察,指导考古工作。在随后由国家文物局、江苏省文物局联合召开的考古工作专题汇报会上,专家们初步认为墓主人应为隋炀帝杨广。
考古现场已采取封闭保护措施,以确保考古工地安全。扬州市文物部门已完善了考古计划,并将严格按照《》和《》要求,科学有序地进行下一步的考古工作。
陵墓这两座墓的占地面积分别只有二三十平方米,远远达不到帝陵所应有的规模和气势,更不符合杨广好大喜功得个性,这主要与他的死因有关。公元618年,巡幸扬州期间,禁卫军发动兵变,推举重臣宇文化及为首领,并缢死了杨广。墓志铭文记载墓主去世时间为“大业十四年”,即公元618年,与史实相符。
史料记载,隋炀帝陵墓曾多次迁移。死后,萧皇后与宫人用漆制床板做成棺材,将他葬于江都宫流珠堂。率部离开江都后,镇守江都的大将“陈棱”感念旧恩,为其发丧并改葬于吴公台下。
公元622年,唐高祖下令将隋炀帝陵迁到。公元648年,病死,唐太宗命将其尸骨送至江都与隋炀帝合葬。正是根据上述史料,专家推测另一座墓的墓主应为萧皇后。[2]此前公布的省级文保单位隋炀帝陵,位于邗江区槐泗镇槐二村。这种误判之所以出现,在于唐代以后隋炀帝陵渐渐荒芜,不为人知。清嘉庆年间,大学士经考证认为,今槐二村的一处大土墩为隋炀帝陵,于是出资修复,并嘱托书法家、扬州知府书写墓碑。上世纪80年代以后,该处经过多次整修,成为扬州著名的旅游景点。但此次考古发现,还原了历史真相,确定了隋炀帝陵墓的真正所在。[2]日,为满足游客需求,扬州文物部门对隋炀帝墓出土文物重新布展。除此前展出文物再度亮相外,此次布展还增加了一些新文物,其中,能证明隋炀帝墓主人的“铁证”墓志原件首次亮相。[3] 陵址,为清代误认陵址,现为省级文保单位,位于邗江区槐泗镇槐二村。大业十四年,江都兵变,叛军等煽动兵变,推为首缢弑。
死后,萧后与宫人用漆板床板做成,殡于江都宫西院流珠堂内,后陈棱集众缟素,为炀帝发丧,备仪卫,改葬于台下,衰杖送丧,恸感行路。唐五年(622)又以帝礼移葬于之北。
由于年深日久,隋炀帝陵渐渐荒芜,已不为人知。直到清十二年(1807),才被住在雷塘附近的扬州学者发现,遂加以整修。陵前,有阮元修陵时立的石碑。碑文题“隋炀帝陵”四字,是当时的书法家、扬州知府伊秉绶书写。右侧为“大清嘉庆十二年在籍前浙江巡抚阮元建石”,左侧为“知府伊秉绶题”。陵的南边,有块石护坡,游人可拾级而上。陵四周则植以松柏。1983年后陆续修葺,修复了神道和陵台。周围林木葱郁,多为松柏、和。“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数亩雷塘田。”陵位于扬州城北4公里的雷塘,隋炀帝东路。大业14年(618),初殡于宫内流珠堂,后改葬于城西北的台下,唐武德三年(620),唐高祖以帝礼葬于雷塘今址,其墓年久荒芜。
雷塘,又称为“雷坡”,传吴王曾经在这里建造钓鱼台。南朝的时候,这里山水园林,楼榭亭台,为江南胜迹。宋代以后,这里湮灭无存,只剩孤冢一座,百姓称为“皇墓墩”。后世扬州文人作诗讽刺隋炀帝说:帝业兴亡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遗踪。 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九龙。
清十二年(1807),学者发现后,重立陵碑,上镌隶体“隋炀帝陵”四字,由清书法家、扬州知府伊秉绶书。1983年后陆续修葺,修复了墓道和墓台。周围林木葱郁,多为松柏、和女贞。帝陵正门进入陵区,高大的石碑楼横梁上书写着“陵”斗大的四个正楷字。陵门气势恢宏,宽敞的正门配以两个偏堂,左偏堂为隋炀帝生平图片展览,陈列了数十幅图画,图文并茂地简略介绍了隋炀帝功过并存的一生。右偏堂为书画成列室,悬挂了江苏省和知名书画家的作品。其中,尤以扬州文坛宿将、长篇历史小说《》的作者所书长轴最吸引人:“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帝陵占地3万平方米,有石牌楼、陵门、城垣、石阙、侧殿、陵冢等组成。整个帝陵形制独特、气势雄伟,城垣、石阙、陵冢是世界上罕见的帝王的葬式,是典型的隋唐建筑风格。
墓前立有巨型墓碑,底座为阶梯式,上部为片状云,中部左上方刻有“大清嘉庆十三年在籍前浙江巡抚阮元建石”;正中刻“隋炀帝陵”,每个字为脸盆大小;右下方刻有“扬州府知府汀州伊秉绶题”。陵碑1986年初步整修,1995年对其进一步整修保护,占地3万平方米,存、祭台、陵冢三历史遗迹。1999年再次整修,增建石牌坊、大门、石桥等建筑。进行陵二期工程的建设,使之成为扬州北郊重要的旅游区。
隋炀帝陵整修后对外开放。
整修过的隋炀帝陵,在古城扬州正式对中外游客开放。
隋炀帝陵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北郊的境内的雷塘北侧,始建于唐武德5年(公元622年),为隋朝第二代皇帝与皇后萧氏的合葬墓。
隋炀帝陵隋炀帝陵占地3万平方米,由石牌坊、陵门、石桥、、神道、城垣、石阙、侧殿、陵冢等组成,除石牌坊、陵门为后建外,其余均为历史遗留文物。
整修恢复后的陵,形式独特,气势雄伟,其为十分整齐的平顶金字塔形,高12米,四边均为规则的等腰梯形,上下边长分别为8米和29米,城垣、石阙、是罕见的隋朝帝王葬式,具有典型的隋唐建筑风格。2013年年3月,考古部门在扬州市西湖镇司徒村曹庄“中星海上紫郡”房地产建设项目中发现两座砖室墓。隋炀帝陵2013年4月中旬,扬州曹庄隋唐墓葬一号墓出土了一合墓志,志文中有“随故炀帝墓志”等文字。随后南京博物院、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苏州市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开展考古发掘工作。昨天的论证会上,此次考古发掘领队、扬州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束家平汇报了扬州曹庄隋唐墓葬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情况。[4]
专家称墓内两颗牙齿鉴定为50岁左右的男性个体,结合文献记载,隋炀帝杨广生于公元569年,卒于公元618年,年龄和“牙齿年龄”吻合,确认一号墓主人是隋炀帝杨广。二号墓内保存有部分人骨遗骸,经南京大学体质人类学专家鉴定为大于56岁、身高约1.5米的女性遗骸。二号墓虽无文字信息,但根据墓葬形制、墓内出土高等级随葬品和对人骨遗骸的鉴定,结合文献记载,判明墓主人正是隋炀帝萧后。陕西隋炀帝陵碑陕西武功隋炀帝陵,位于陕西咸阳城西50公里处西塬上,东,曾树有清乾隆时状元及第、兵部侍郎、兼副都御使、清乾隆陕西巡抚书“隋炀帝之陵”石碑,现已不存。陕西省政府1957年公布其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县志记载:隋炀帝杨广,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被反贼宇文化及等缢弑于扬州。唐朝建立后,唐高祖李渊于五年(公元622年)八月,令其子迁葬炀帝于此,与泰陵构成一脉之穴,遥遥相望。[5]据说早期隋炀帝陵陵冢高大、石雕林立,并建有享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灾害频发再加上人为的破坏,这些早已荡然无存,只留下这一冢、一碑。
隋炀帝陵陵冢为圆丘形,底部周长22米,高约3米。但与众不同的是,墓门和石刻是向北的。墓门和石刻之所以向北,是因为隋文帝在南,炀帝亡国无颜面对文帝,故而背对着泰陵。由于隋炀帝是亡国之君,因而他的陵墓没有得到较好的保护。就连清年间陕西巡抚所书“隋炀帝陵”碑也被毁坏。如今,其陵园已被垦为耕地,陵冢严重剥蚀,仅余下一个小土丘。
据《》载: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隋炀帝在南巡中,被禁军将领司马德戡和发动兵变缢弑于江都宫,萧皇后与宫人用漆板床板做成棺材,殡于江都宫西院流珠堂内。
后陈棱集众缟素,为炀帝发丧,备仪卫,改葬于吴公台下。
唐军平定江南之后,又以帝礼改葬于雷塘。
唐朝统一以后,唐高祖李渊令李世民于五年将其迁葬在武功西原上,使其能与其父隋文帝之陵遥遥相望。
明代年间,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前七子”之一的修编《武功县志》时,订正《唐高祖本纪》,认定隋炀帝葬在陕西武功落杨村。
清乾隆42年(1777年)秋季,时任陕西巡抚的毕沅拜谒隋文帝和隋炀帝陵墓,并分别书写了碑名。
日隋炀帝陵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4年树立了保护标志碑。
日陕西省政府公布保护范围:其重点保护区位陵冢周围外延10米,一般保护区外延60米。关于隋炀帝的安葬地还有一段传说,据传唐高祖准备将隋炀帝从雷塘迁往武功的隋文帝附近重葬,当行至行进到距泰陵不远处的陕西省武功县西塬上(距隋文帝泰陵10公里)一村庄附近,突然电闪雷鸣,大雨瓢泼,道路泥泞,几根轿杆猛然断裂,轿绳滑落,灵柩无法行进。
有人说文帝嫌炀帝荒淫无道,不愿自己的不肖的儿子和自己葬在一起,因此显灵断了绳索,抬灵柩的杂役也嫌要过后河,路远、太累,因此便就地掩埋,并在陵前列置了石人、石马、。
公元648年,唐太宗路过隋炀帝陵,问起以往的蹊跷怪事,术士破解此中,因为隋文帝杨坚愤恨不屑之子葬送了江山,实在不愿意让他靠近自己的陵地,才出了这样的怪事。“落炀村”由此得名,时间久了,就演化成了“洛阳村”。武功到底埋的谁 专家观点不一
既然扬州已经确定发现了隋炀帝墓葬,那么,陕西省武功县的隋炀帝陵到底是谁的墓呢?专家说法不一。
观点1:或埋隋炀帝骨骸
戴世宗认为,武功县的隋炀帝陵才是其真墓。杨广在扬州被杀后,只是草草安葬,唐高祖李渊念其旧情(两人是表兄弟),又为了拉拢人心,将其迁葬到武功早已营造好的墓里。在明代状元康海纂修的《陕西省武功县志》记载:“隋炀帝墓在县西原。武德五年八月辛亥,唐高祖葬帝于此。”
此外,扬州被确定为隋炀帝的墓葬中,仅发现了2颗牙齿,遗骸却没有了。我省一位考古专家说,这也不能排除当时将隋炀帝的骨骸迁葬回到武功。[6]
观点2:是衣冠冢
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建林说,武功的隋炀帝陵可能是衣冠冢。由于没有进行考古勘探,也不确定其地下有没有墓道。
也有专家认为,在历史上,某人死后多地出现其墓葬的情况并不稀奇。隋炀帝死前,李渊已占据关中,并拥立隋炀帝的孙子杨侑为皇帝,隋炀帝为太上皇。隋炀帝死亡后,也不排除修一座衣冠冢来寄托哀思。
观点3:是座假墓
在采访中,不少专家认为,扬州的隋炀帝墓经专家考证确定为真,武功县的应该是假墓,但是谁的墓,需要经过考古发掘才能确认。
观点4:应为唐殇帝墓  
十多年前,武功县志办组织人员编写的武功县志称,武功镇罗家堡西的墓为唐殇帝陵,人们讹传为隋炀帝之墓。编撰者的依据是《》介绍武功时云:“西原,殇帝所葬”。
据史书记载,四年(710年)六月,唐中宗被韦后与安乐公主毒杀,立其第四子李重茂为少帝。唐玄宗二年(714年)七月,死,追册曰殇帝,十一月葬于武功西原。[7]河南省的隋炀帝陵墓位于河南省县东宋乡郭村东南之柏山(又名荞麦仁山),当地人直呼其“杨广墓”。明远观河南隋炀帝陵封土嘉靖三十四年《》载:“(隋)炀帝陵在永宁县(今河南省洛宁县)东北,炀帝崩于江都,唐太宗迁葬于此。”除此,另多有志书记载隋炀帝陵在永宁。柏山上原有圣水寺,炀帝陵迁此后,唐太宗敕圣水寺僧人务要看守好该陵,“以胜隋事”。民国三年《河南通志》卷四十九《》篇和民国十八年《河南新志》卷十七《古迹·陵墓》篇中均载:“炀帝陵在永宁县城东北,炀帝崩于江都,唐太宗迁葬于此。”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卷七《艺文》篇张论《金门山赋》曰:“维西则阳虚开文学之鼻祖,龟窝呈理数之渊源,长水浩淼,隋陵亘绵,高门嵯峨。”也说明隋炀帝陵在洛宁县境。而今,洛宁县城东北十公里锦阳川西部,渡阳河南岸,有一独立的山峰,呈不规则的三棱椎形,如同龙首冲天而起,雄视北方。这座独特的小
山当是地方志所记的隋炀帝陵,因为它不载于史书,所以不能为外人所知。在洛宁县很多人都知道“隋炀帝死于江南迁葬锦阳”的事,当地群众都把这座锥形山峰叫做“香炉山”,专为隋炀帝杨广供奉香火而设,说那个圆形山包就是杨广的墓顶,香炉山西圣水寺僧人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看守杨广墓,寺内原有石碑十余通,其中明成化年间的石碑对杨广墓曾有记载。2013年3月,在扬州市西湖镇司徒村曹庄一房地产建设项目中发现两座砖室墓,出土了铜制的衔环铺首以及金镶玉腰带,墓志清楚写着“随故炀帝墓志”等字样。考古专家推测,该墓志表明墓主为隋炀帝杨广。
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和中国考古学会在扬州组织召开扬州曹庄隋唐墓葬考古发掘成果论证会,中国考古界权威专家黄景略、徐光翼、、赵辉、刘庆柱、信立祥、焦南峰、付清远、王学荣等10余人参加了论证会,专家一致确认,扬州曹庄隋唐墓葬为隋炀帝墓,是隋炀帝杨广与萧后最后的埋葬之地。[8]
王巍说:“从考古意义上来说,其发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2013年重大考古成果。”
日下午在江苏扬州召开的隋炀帝墓考古发掘成果新闻发布会宣布,此前在该市发现的疑似隋炀帝陵经过考古发掘论证,确认为隋炀帝杨广与萧后最后埋葬之地。墓葬中不仅出土大量随葬品,还发现了两颗男性牙齿和女性人骨遗骸。[9]一号墓出土两颗男性牙齿
据介绍,截至目前,联合考古队完成勘探面积109000平方米, 勘探出墓葬迹象136座、夯土2处、沟2条、砖基1处、井5口、坑(塘)29个。其中一号墓为方形砖室墓,由主墓室、东西耳室、甬道、墓道五部分组成。墓葬通长24.48米,东西连耳室宽8.22米,残高2.76米。墓室用砖与隋代江都宫城用砖一致。
除墓志外,墓中还出土了玉器、铜器、陶器、漆器等珍贵文物100余件(套)。其中一套蹀躞金玉带,不仅是目前国内出土的唯一一套最完整的十三环,也是古代带具系统最高等级的实物。四件铜铺首通体鎏金,兽面直径26厘米,与唐遗址出土的铜铺首大小相近。墓内两颗牙齿鉴定为50岁左右的男性个体。根据出土的“随故炀帝墓志”、十三环蹀躞金玉带、鎏金铜铺首及大量文官俑、武士俑、骑马俑等高规格随葬品,结合文献的记载,确认一号墓主人是隋炀帝杨广。
二号墓骸骨为1.5米高女性
二号墓为腰鼓形砖室墓,由主墓室、东西耳室、甬道、墓道五部分组成。出土玉器、铜器、铁器、陶瓷器、木漆器等200余件(套)。其中玉器有白玉璋1件,质地莹润;铜器有编钟、编磬、铜灯、铜豆等,成套的编钟16件、编磬20件,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出土的隋唐时期的编钟编磬实物,填补了中国音乐考古史上的一项空白。墓内保存有部分人骨遗骸,经体质人类学专家鉴定为大约56岁、身高约1.5米的女性遗骸。根据墓葬形制、墓内出土高等级随葬品和对人骨遗骸的鉴定,结合文献记载,判明墓主人是隋炀帝萧后。[10]
135件文物首亮相
日,饱受争议的扬州曹庄隋炀帝墓高票入选2013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4月16日,扬州曹庄隋炀帝墓中出土的135件/套文物,在扬州双博馆展出。
据了解,曹庄隋炀帝墓发现后,考古人员先后在两墓中发掘出400余件/套文物。此次扬州双博馆展出的文物来自曹庄隋炀帝、萧后两座墓。包括“鎏金铜铺首”、“编钟编磬”、“十三环蹀躞金玉带”等在内的135件/套文物对外公开展出。为了让参观者直观了解墓葬全貌,整个展区按照墓葬的结构排布,先是甬道,然后是耳室最后进入主墓室。
在展览现场,隋炀帝墓内两颗出土牙齿引来不少人围观,据了解,这两颗牙齿出土于墓内靠近东耳室处,属于同一个体,一颗为右侧上颌第三臼齿,一颗为右侧下颌第二臼齿。根据牙齿磨耗判断的齿龄为50岁左右,与隋炀帝被弑杀时的年龄相符。[11]
近期,备受关注的江苏扬州曹庄隋炀帝墓在获得社科系统评选的“六大考古新发现”之后,又入选“全国考古十大发现”。随着隋炀帝墓出土文物在扬州博物馆亮相,隋炀帝墓再次引起公众的关注。隋炀帝墓到底迁葬过几次?隋炀帝真如传说中那样荒淫无道?隋炀帝亡国源于“政绩工程”?隋炀帝墓的发现对当代有什么启示?日前,“流星王朝的遗辉——隋炀帝墓出土文物特展”在江苏扬州博物馆开展,记者参观了该特展并采访了扬州博物馆名誉馆长顾风研究员。
顾风告诉记者,就目前出土的文物来说,可以判定这两座墓的主人就是隋炀帝和萧皇后。最有力的证据就是一号墓内出土的墓志,墓志明确记载墓主为隋炀帝,开头即写道“隋故炀帝墓志。惟隋大业十四年太岁……帝崩於扬州江都县”,这与史书中记载的江都宫政变隋炀帝被弑于扬州的时间、地点相吻合。同时,墓内出土了两颗牙齿,经体质人类学专家鉴定属于50岁左右的男性,这也与隋炀帝遇害时的年纪一致。墓中出土的十三环蹀躞金玉带、鎏金铜铺首等高规格的随葬品都与隋炀帝的身份相匹配。
尚存的几点争议
虽然墓主人身份已经确定为妇孺皆知的隋炀帝,但关于墓葬本身还存在不少争议:隋炀帝墓是否被盗?隋炀帝墓到底迁过几次?发现的墓志是在什么时候由什么人放进去的?此次展出的隋炀帝两颗牙齿引来了很多关注。有人质疑,为何只剩两颗牙齿,隋炀帝尸骨去哪了?如果是盗墓者所为,他们又怎么可能盗取尸骨?
顾风认为,二号萧后墓已发现明显的盗洞,但一号隋炀帝墓被盗的可能性不大。隋炀帝墓由于当时仓促修建,加之建筑材料粗劣,可能早期就发生塌顶。不仅墓主人身份不易判断,也给盗墓造成了困难。另外,隋炀帝墓没有被盗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十三环蹀躞金玉带的发现,这是目前国内出土的等级最高、最完整的十三环蹀躞金玉带,堪称稀世珍宝,盗墓者不可能在盗墓过程中遗漏如此珍贵的文物。
史书记载隋炀帝墓一共迁了四次,曹庄墓算哪处呢?
据《隋书》《旧唐书》《新唐书》等史籍记载,隋炀帝墓有过多次改葬的记录:大业十四年(618年),炀帝初殡于江都宫流珠堂,后江都太守陈棱将炀帝改葬于吴公台下。武德三年(620年)、武德五年(622)年,唐高祖李渊两次下诏改葬隋炀帝。因此,有专家认为,此次发现的曹庄是第五次迁葬地。但顾风认为,隋炀帝墓真正的迁葬可能只有一次,即陈棱把隋炀帝的棺柩从江都宫流珠堂迁葬于吴公台,而曹庄墓很可能就是位于吴公台附近的墓。
“改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迁葬,将坟墓从一个地方迁往另一个地方,另一种是墓址不变,只是在墓中又放入随葬品。”顾风说,“从江都宫迁至吴公台,这是隋炀帝墓的第一次迁葬,也可能是最后一次迁葬。根据史籍记载和对地理位置的考察研究,雷塘和吴公台应是同一个地域的两个地标建筑,唐代的改葬不是将陵墓从吴公台迁到雷塘,很可能只是将这座榛莽丛中已经塌顶的残墓重新整修,并放入了一些随葬品。”
推断曹庄隋炀帝墓为陈棱将军所造,顾风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陈棱将隋炀帝棺柩从流珠堂重新挖出来,曾停放在江都宫内,时间长达几个月,这段时间应该是陈棱在为隋炀帝造墓。另外,曹庄隋炀帝墓使用的材料都是江都宫城墙用砖,且为江都宫工程淘汰的带有明显烧造缺陷的残次品砖,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造墓的仓促和草率。如果唐代按帝王规制实施迁葬的话,墓葬的形制、质量就不可能是这样的了。
至于隋炀帝墓志是什么时候由什么人放入墓中的,各方意见不一。根据墓志上出现的“贞观元年”四字,可以肯定,该墓志不是在隋炀帝初葬时放入的。肯定是在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以后放入的,也有学者认为是在萧后与隋炀帝合葬时放入的。
功过世人说
历史上,隋炀帝一直以荒淫无道、凶残暴虐的形象出现。千百年来,他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昏君与暴君的典型。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隋炀帝认为光靠武力征服南方是不够的,他即位前在江都(今扬州)做扬州总管期间,就广纳江南贤才,对宗教领袖礼遇有加,还效法东晋著名宰相王导,学习南方语言,从而缓和了南方人的敌对情绪。此外,隋炀帝还从巩固政权长治久安的大局出发,规划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使北方政治中心和南方经济中心得以联系在一起。运河的开通,更直接促进了扬州的繁荣昌盛。
隋炀帝一直为世人诟病的一点就是荒淫无道,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他三下扬州看琼花的传说。“这些都是子虚乌有的事情!是宋代以来传奇、小说、演义等民间文学作品的编排、虚构和歪曲。隋炀帝在位13年,的确马不停蹄地到处巡游,但巡游并不是为了游玩,而是为了巩固新生政权,实现有效统治。”顾风说,“隋炀帝的两个儿子都是和萧皇后生的,如果隋炀帝真像传说中那样荒淫无道,那他肯定会有很多儿女。而且正史记载,隋炀帝和萧皇后关系非常融洽,直到隋炀帝被杀,萧皇后一直陪着他。”
隋炀帝以极大的魄力进行变革。然而他急功近利,最终走向了灭亡。顾风说,隋炀帝是一个有着雄心壮志的帝王,从他“大业”的年号就不难看出。他是以尧舜为榜样,企图建立前无古人的功业。据唐史学者胡如雷估算:在隋炀帝即位后的八年内,他一共兴修了22项大的公共工程,平均每年征用400万人次的劳动力,将近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隋炀帝急功近利,大兴土木,滥用民力,最终导致百姓起义,天下大乱。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缢杀,一代帝王就此陨落。
在展厅的最后位置,立着一个墓碑形状的留言牌,上面已写满了参观者对于隋炀帝的评价。“没有秦隋,何来汉唐”“功大于过,一代英帝”……这是观众的观后感,是当代人对这一位饱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发自内心的评价。
以史为鉴则明
从隋炀帝墓被发现到如今墓中文物展出,隋炀帝墓一直饱受争议,但面对质疑,考古队并没有一味争辩,而是继续专注考古,用考古证据说话;同时,又兼顾公众的期待,及时与媒体和公众对话,合法、及时、科学地公布成果。
2014年4月隋炀帝墓出土文物在扬州博物馆与公众见面。“从去年3月发现隋炀帝墓,到展出文物,仅历时1年零1个月,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顾风说,以前,如此重大的考古发现必须经过专家研究后才能给老百姓看,研究过程至少需要几年时间,想做相关研究的专家由于接触不到考古资料只能耐心等待。而时间一长,老百姓的热情也下去了。此次出土文物很快展出,既能满足公众的期待,提高公众对文物保护的意识,又能促进考古界与社会各界人士的交流,推动对隋代历史的研究。
“一个短的秦后面接着一个长的汉,前面一个短的隋,后面连着一个长的唐,这个现象非常值得研究。”顾风认为,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和隋炀帝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大刀阔斧搞改革、大兴土木搞建设,这些都为封建王朝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封建帝王,秦始皇和隋炀帝都有着雄才大略,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太急功近利,不顾百姓死活,滥用民力,把本来造福于民的伟大工程,干成了天怒人怨的“政绩工程”,“政绩工程”和百姓幸福安康形成了对立面。如何处理好民生需求和“政绩工程”,对于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警示。[12]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个字的公司名称大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