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讲故事视频这样讲

电影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第18版:文化周刊·热风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电影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田卉群&&&&“地图产生大地”&&&&如何用中国故事拍出好电影?或者说,电影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这是个全中国电影人都想解决的命题。严歌苓曾经说过:中国这么多年历史,只剩下故事了。纵横几万里,上下几千年,中国故事俯仰皆是,承袭了旧中国上海电影传统的香港电影,曾经以武侠、艳情、历史、喜剧……等类型,以影像的形式再现了国人耳熟能详的英雄传奇、风尘侠女、市井奇人、帝王将相、军阀恶霸……成就了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为何在当下,用电影讲述中国故事成为了一个新的谜题?又为何一定要用电影来讲述中国故事?&&&&第二个问题似乎有现成的答案。电影的载体是影像,如同戏剧、史诗是农业文明所能奉献给人类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电影是工业文明为人类文化家族孕育的独子。正如本雅明《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中所谈到的:“在19、20世纪,造型艺术作品本质上已不能成为历代的建筑或昔日的史诗那样的集体感知对象,而唯有影片能够成为这种对象。”在知识界的“恐怖分子”鲍德里亚心目中,现代社会中大量增殖的影像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不知不觉中,现实已经消失了,影像大量参与构建的“仿像”产生了现实。从前,是人们根据大地绘制地图,而今,是地图产生了大地。因此,用什么样的影像讲述什么样的故事,将潜移默化地参与构建人类真实的生活。中国电影,也务必讲述能够成为国人“集体感知对象”的中国故事,遗憾的是,恰恰在这一点上,中国电影尚未能够实现它真正的使命。因此,就到了务必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了:中国电影如何来讲述中国故事,才有资格成为中国人的“集体感知对象”?才有能力在当下社会现实中绘制“地图”,产生“大地”?&&&&发掘中国传统文化奇观质感&&&&思路一:发掘中国传统文化奇观质感,以当代价值观加以包装,构建奇观魔幻世界,吸引观众的眼球,同时务必唤起当下观众的精神共鸣。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拥有奇观场面、高投资、全明星、大制作的重磅炸弹型电影就是对抗电视最重要的武器。在新媒体和数字技术的时代,“重磅炸弹”型电影已经在演变成为“原子弹”型,“奇观”是召唤当下观众走进电影院的第一诉求,《指环王》、《哈利·波特》、《变形金刚》、《阿凡达》等影片,正是这一策略的完美实现者。&&&&从奇观创意角度堪与《指环王》等相提并论的中国魔幻文学作品,还珠楼主在民国时代创作的玄幻仙侠小说《蜀山剑侠传》当之无愧。作品采用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素材作为奇观展现,场面恢宏,想象瑰丽,中国上古神话如鲧父子治水、上古传说中的怪兽、道家八卦、青铜器、佛教……无不成为其奇观想象的基础,甚至还有对人类历史及大千世界的隐喻。但《蜀山》也存在着致命的缺欠:主人公虽屡有奇遇,但内心世界缺少变化,正邪之分过于简单。在《指环王》与《哈利·波特》这类成功的魔幻文学作品中,正义者的内心世界常与邪恶有着最密切的沟通和关联,这种对人性复杂性的真实探讨,是《蜀山》无法望其项背的。金庸是《蜀山》的拥趸,他的武侠作品,去除了尸解、血炼等“剑仙”修行手段,使人物落地生根成为“武侠”;他借鉴了《蜀山》的大胆想象,主人公屡遭奇遇终于得成一代大侠的叙事模式,以及得到法宝功力大增的诸般方法,连“神雕”、“猩奴”这些形象也全盘接收过来;最重要的是,他将人物的情感上升到极致,并将中国历史中的权力斗争融入武侠江湖,终于创造了武侠小说的巅峰。但也正因为他变玄幻为武侠,其作品便不具备成为魔幻影片经典巨制的基础。&&&&尽管有《大闹天宫》、《画皮》等魔幻大片的出现,具备强大中国传统文化奇观质感和复杂人性表现的魔幻巨制依然尚未出现,也因此,这一“原子弹”级别的影片更值得期待。&&&&完善电影类型,塑造多样化主人公&&&&思路二:主流现实题材类型片当实现其真正的使命——完善电影类型,塑造多样化的电影主人公,以真诚和美善的意志,对现实和人性图景作多元而深入的呈现。&&&&电影是以影像来叙事的艺术,是世界、现实与人性的隐喻。中国电影要讲好现实的中国故事,需要视野的广度,更需要讲故事的成熟度。&&&&先说视野的广度。当下中国现实辽阔浩瀚,乃是电影创作的富矿,如欲开掘,可创作出所有的电影类型和多姿多彩的主人公。横向比较一下国外影片,便可发现,什么样的社会条件便会产生什么样的类型人物:有企图“越狱”并在影片中接受想象性惩罚的“强盗”,也有监督“社会母体”公正与合理性的专业顾问——对照监督行为的类型:道德/法律/心理学/医学/性行为等,电影便出现了记者、律师、心理学家、医生、侦探、警察等生动的人物类型。这些人物类型是相应的社会意识的代码,凭借形形色色的类型,多元而真实的社会意识得以呈现,公众的心理需求得以宣泄和满足。如果说电影对“构建和谐”会有功用的话,那么恰恰在于社会意识的真诚释放和共鸣,而非相反。但总体来看,已有的中国电影类型不全,主人公高度单一和同质化——除了“战争英雄”、“领导”、“农民”、“历史人物”和一部分被批判和丑化的“知识分子”以外,其他主人公身份未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也就是说,多元的社会意识并未在中国电影中得以呈现,而这也正埋藏着未来中国电影的巨大可能性。&&&&再说故事的成熟度。电影的核心是故事。故事的核心是充分的戏剧性和精神张力。人性的残缺和美丽,现实的幽暗和光亮,各种力量的斗争失衡和新的平衡,构成故事要素的两极,构成矛盾、冲突、冒险、转折,如此,才会有好看的故事。不讲述残缺、幽暗、失衡而只讲述美丽、光亮和平衡,不会有好的中国故事,也不会有好的中国电影。&&&&笔者以为,凭借“重磅炸弹”、“原子弹”型影片的奇观构建和价值观建构,召唤观众走进影院;凭借现实题材主流类型片完成对类型的完善,对多样化主人公的塑造,是讲述、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而无论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素材,还是中国当下的现实生活,都是这两种故事讲述最丰富的源泉。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技术支持:如何成為說故事高手?
熱門關鍵字:
目前位置:
如何成為說故事高手?
日常生活中常會有一些「突發奇想」或「靈光乍現」的時候,但這些想法通常都是抽象的,要如何讓抽象的想法讓人理解,甚至具體化成為可執行的方案呢?
貝果小兵這次要跟大家分享,將想法具體化成提案內容的小技巧喔!
大家有玩過「人生遊戲」嗎?
就是分別將「人、事、時、地、物」的內容寫在不同的紙張上,經過隨機的重新排列組合,可以產生不同的句子,或發展成不同的故事。
這就是5W2H的基本概念,透過5W2H分析,想法就能有效率的具體化…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用於群眾募資的提案5W2H分別是什麼?
What:要做什麼事?
Why :為何要做這件事?
How:如何執行?
Who:誰來執行?
When:何時執行?
Where:在哪裡執行?
How much : 需要多少錢?
在提案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將What、Why視為發想的主軸即「提案目標」,必須在提案中藉由文字、圖像或影片詳細說明要做什麼,為什麼做。
而Who、When、Where則在 How之下,成為「執行方案」,即具體描述執行方式。在撰寫執行方案時,可從中發現執行問題,反覆修正後成為完整且可被執行的募資企劃案。
當案件的執行方式確定後,就會產生成本考量,於是How much就成為如何設定「募資金額」的衡量標準。
上述是提案人角度的5W2H提案方式,為了確保贊助人能夠充分理解提案內容,我們也可以利用贊助人角度的5W2H,來檢視這份提案是否能讓贊助人滿意…
What :要贊助人做什麼事?(具體說明例如:產品?捐款?)
Why :為何要做這件事?
How :贊助人怎麼使用商品或捐款會如何被使用?
Who :贊助人是誰?(目標對象)
When:何時會使用到這個商品?或捐款?
Where:在什麼地方會使用到商品?或捐款?
How much :贊助額度設定與回饋說明。
當我們熟練5W2H的分析方式,藉此將提案反覆修正到能被執行後,就可以開始調整提案的描述方式,讓贊助人更容易理解提案內容。
小兵以群募貝果(WeBackers)的提案教學為例,當我們要在群募平台上發起提案時:
1 設定簡短有力的提案標題
針對提案內容設計一個簡短、明確、好記的標題,標題應表現出提案的獨特創意,而不是自己的需求。舉例說明,「最值得期待的新電音女聲」會比「幫助完成我的新電音專輯」更適合作為提案標題。
加上鮮明好看的提案封面,作為視覺引導,封面圖會跟著提案標題出現在群募貝果(WeBackers)網站各處,一張切題又美觀的封面會成功吸引贊助者注意。如果是產品類提案,建議直接使用產品圖提高曝光,或是拍攝情境圖作為封面。切記請勿違反著作權,使用未經授權的圖像。
2 速溝通的提案大綱
提案大綱會跟著提案標題及封面出現在群募貝果(WeBackers)網站各處,提案大綱能夠快速跟大家溝通您的提案內容。請試著用100字簡短說明您的提案希望達到什麼目的。
3 詳細清楚的提案說明,利用5W2H方式,詳細描述提案內容:
(WHAT)提案想法,提案的主要內容描述。
(WHY)為什麼要做?描述具體目標,給一個打動人心的理由。
(HOW)執行計畫說明,需具體列出下方四個項目內容。
(WHO)由誰來執行? 個人或團隊介紹。
(WHEN) 執行的時程安排。
(WHERE)在哪裡執行?主要執行平台?
(HOW MUCH)募資總金額分配規畫。
風險與承諾也是在提案時,必須對贊助人說明的內容:
在募資成功後,您的提案是否可能因為任何原因而延遲履行回饋?您會如何應變?
回饋項目的設計是否會因任何因素產生變更?
4 **設定贊助回饋項目 **
設定贊助回饋每一位贊助者都是出自於喜愛支持您的創意想法,您可以透過提供回饋來表達對他們的謝意。
我們建議您提供跟提案相關的回饋內容,像是募資提案中想設計出的產品、紀念品、週邊商品甚至是活動、服務等等。您可以依照贊助的金額大小設定不同的回饋項目。舉例來說,如果您的提案是出版攝影書,那麼您可以依照贊助金額大小,選擇送出有親筆簽名的精裝書或是印製相片明信片作為回饋。
更多提案技巧說明,都在「」
群募貝果做為創意和夢想實踐者強而有力的後盾,希望能透過平台服務讓大家都能獲得協助。
從2015年國際消費性電子展(CES)上,由前HTC創意長陸學森領軍的團隊 gogoro,經過數年的沈潛準備,一舉在CES展上推出智能電動機車「Smartsco...
Spinali Design是一間法國新創公司,最近堆出智慧比基尼,可以測量紫外線輻射,並適時對佩戴者提出警告,是否曝曬太陽時間過長,或是在錯誤的時間下可能會有過度的紫外線輻射。如何学会讲故事,怎样培养讲故事的能力,好故事有什么特征,做记者如何讲故事,做老板呢? - 青核桃网
如何学会讲故事,怎样培养讲故事的能力,好故事有什么特征,做记者如何讲故事,做老板呢?
先听听好莱坞编剧大师罗伯特·麦基如何说讲故事!第一个是《中国企业家》采访的,第二个是《三联生活周刊》的采访,从中可以发现大师的思想!关于罗伯特·麦基的书,当当网上有一本叫《》
故事是最好的说服工具——访好莱坞编剧大师罗伯特·麦基
【《中国企业家》】(记者
编辑 蔡钰)他被全球的编剧们奉为偶像。参加他的“故事培训班”,被《名利场》称为编剧界的“朝圣之旅”。就连微软、福克斯等商业机构,也曾请他去给经理人讲课,讲授用故事说服对手的技巧。
好莱坞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已经70岁了。在他长达28年的编剧培训生涯里,他的学生们共获得32个奥斯卡奖项、182次艾美奖项,长长的名单几乎包括了所有著名影片的编剧:《阿甘正传》编剧艾瑞克·罗斯、《西雅图不眠夜》编剧诺拉·艾芙隆、获得奥斯卡最佳编剧奖《百万富翁宝贝》的编剧保罗·哈吉斯等等。
对麦基来说,亲自撰写剧本所攒下的声望远远不及他教人写故事所带来的。他8岁时就排出了自己人生第一部戏剧,但成年后把自己编写的剧本卖出去后,却没有一部被搬上荧幕。他说意识到自己“确实属于课堂”,于是转向培训。
他的选择是正确的。如今他的学生比他出名得多,他则带着自己讲故事的半生经验环球旅行。他于今年12月应盛大新经典之邀来中国开坛讲课,这是他的“故事培训班”首次中国之旅。
你曾说过,讲故事的技巧是一项手艺活,学习这项手艺需要什么必须的能力吗?
麦基:任何一个人,即便没有天赋、没有好耳朵和好乐感,只要有了足够的练习和教学,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学会演奏某种乐器。他们并不需要学习如何出类拔萃。同样,任何人只要有写字能力、想象力,都可以把想法搬到纸上。任何人都能学会构造一个故事。但掌握技艺也是一种天赋,不同于那种有纯粹创造力的天赋。在创造力和技艺之间有某种神秘的联系,总的来说,创造力越强,对技巧的掌握能力就越强。
有的年轻编剧抱怨说商业元素限制了他们才能的发挥,你认为这是个真问题还是个借口?
麦基:这是个借口,他们本可以有所选择。他们可以环绕四周,看看什么正在大众中流行,然后选择是否追逐潮流。我理解,他们是在将写作视为一种谋生手段还是热爱之间摇摆、痛苦。对那些想以当编剧谋生的人来说,非商业化是一条非常困难的道路。他们希望变得独立,创造出有艺术价值的电影,但又想赚很多钱,这不可兼得。
我们注意到除了举办故事培训班,你也会给微软、福克斯、迪斯尼等大公司的经理人上课,这些商业精英会期望从你这得到什么建议?
麦基:商业人士来到我的故事培训班,是因为他们把讲故事的能力运用在商业里。故事可能是一个最好的说服工具:他们必须学习不要扔一堆吓人的数据给听众,而是想象对方会对此作何反应;当听众分别是公司员工、投资人或董事长时,对方吃哪一套。如果你要说服你的领导、下属、合作者,像你期望的那样去思考问题和行动,最好是用一种戏剧化的、讲故事的方式,让他们接受你想要传递的信息。故事是传播方式中最自然的一种,也是最具有说服力的一种。所以这些商业人士,来到我的培训班学习说服的技巧,因为他们要成为那种“有故事的人”,他们在工作中需要以故事来驱动人们行动和完成他们想要完成的任务。
好莱坞的编剧机制是如何运行的?以下这三种关系:导演和编剧,编剧和观众,编剧和投资商,哪种最重要?
麦基:在一个团队里,编剧、导演、所有人时刻都会想到自己所做的一切未来对观众会产生的影响。他们需要后退一步,成为自己创造力的旁观者。所以以上三种关系都很关键,但这三种关系与在银幕上看到的好剧本没有必然的联系。好莱坞生产的好剧本主要来自一种始于代理制的筛选系统。代理人每天阅读成千上万个作者递交的剧本,寻找其中最好的作者来运作。由代理人将剧本递交给制作人、演员、导演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有的读者遇到好的故事,也会通过渠道推荐给导演、演员、制作人。制作电影的专业人士同样寻找高质量的素材。这三种力量促使好莱坞找到能点燃激情的好故事,并把它们搬上银幕,这就是好莱坞如何寻找故事的。
能否谈一下你的学生们,编剧们都是怎样的一群人?
麦基:他们是区别很大的一群人,有些人非常慷慨,有些人很外向,同样也有人非常害羞、安静。但是迟早,他们都会形成特定的共性,其一就是自律。他们可以长时间坐在书桌前为了创作而工作,而这项工作是非常孤独的。
当然,虽然正剧编剧倾向于独立工作,喜剧作者却倾向于团队协作,因为团队可以互相抖包袱,如果你们可以使对方发笑,那就证明这是一个有趣的包袱。
但是,所有的编剧在写作时,都会让自己进入他们能达到的最好状态——最敏感、最有灵性、最富有想象力。虽然写完之后他们会变回那个熟悉的自己,喝酒玩乐或什么,但当他们写作时,如同天使附体。
我的学生们写作的类型从喜剧到悲剧包罗万象,他们的成功给我莫大的安慰,但对我来说,我更受触动的时候往往是在这些已经成功的作者告诉我,他们多少次险些就要放弃这些职业时。出于苦寻灵感的痛苦,《美丽心灵》、《达·芬奇密码》的编剧阿齐瓦·高斯曼曾决定放弃当编剧,他在离场前做的最后一件事是来听我的课,结果受启发决定继续回去写作。小说《战争的艺术》的作者史蒂文·普莱斯菲尔德来听我的课时,本来是想要放弃小说家的梦想,学怎么做一个银幕编剧,但他被我打动,决定继续追寻真实梦想,成为一名小说家。
你对中国的电影和中国故事,有什么印象?你最喜欢哪个中国导演?
麦基:向王家卫致敬,向陈凯歌致敬,当然还有张艺谋。
陈凯歌的《赵氏孤儿》是一部伟大的史诗,继父、养父和儿子之间的三角关系和复仇非常精彩。《东邪西毒》是王家卫早期的作品,这绝对是一部具有催眠作用和深层情感的作品,交织着爱恨情仇的武侠故事,记忆的美丽和痛苦摄人心魄。
我非常期待中国电影,这些电影起码都很有意思,其中一些甚至很有才华。
在收集材料和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时,你有没有一些给中国编剧的建议?
麦基:我的答案很重要,但没人愿意真正去听——多做练习,不要老坐在书桌前冥思苦想。
如果你暂时没能构想出任何伟大的故事,看看窗外,用你的想象力、语言去描绘你看到的场景和真实的世界,设法让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做一些对话的练习。比如,设想一个存在于你和母亲或伴侣之间的问题,想象你们会如何谈论这个问题?你可以在文本中怎样暗示这个冲突?尝试独自培养构造对话场景的能力,用语言去描述这个世界、角色的行为。比如,你可以创造一个角色,练习如何表现他是药店里最有趣的店员。
作者们通常等到灵感来了才写作,但为了写故事,你需要每天做这样的练习,完善技巧,在自己的语言体系中锻炼想象力。如果一个作者愿意承受做练习的痛苦,而不是苦等灵感的到来,伟大的灵感终究会到来。(本文详见2011年第21期《中国企业家》杂志)
《三联生活周刊》罗伯特·麦基,故事信徒的“点金术”:
应盛大新经典的邀请,70岁的好莱坞编剧精神领袖罗伯特·麦基将于12月在北京进行为期4天的讲座。“我信奉故事,信奉肯尼思·伯克的话——‘故事是生活的设备’,它属于全人类,它源于生活,又骄傲地高于生活。”罗伯特·麦基告诉本刊记者。
  说起理解把握故事能力的缘起,罗伯特·麦基话语间满满都是自信,他告诉本刊记者:“哦,我得感谢上帝自己有这个能力。七八岁的时候,父亲给我一本《伊索寓言》,要我读了以后和他聊聊,我的见解使他惊呆了,这事后来常常被我父亲提起,他说他都没理解到的意义竟被那么一丁点大的我讲清楚了。可能从小男孩那时的我就真有比较与众不同的思考方式。”
进而他又极严肃地补充道,自己反而是用怀疑和谨慎的态度对待天赋,他更愿意用卷帙浩繁的阅读和严谨缜密的思考去完善自己的直觉。比如为那本阐述银幕写作叙事艺术的《故事》,他躲进图书馆里,读了300多本书籍、数千篇论文,从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到20世纪哲学家德里达,甚至书目中包括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诗经》和近代中国国学代表《人间词话》。
“因为我绝对不想把自己的目光局限在西方,而是立志要把整个人类的叙事艺术理出些脉络,因此不仅西方理论体系重要,东方式的思考方式也具有启发性。我希望对过去两三千年间整个人类有关故事的‘手艺’都有所了解,因为我信奉故事,也信奉肯尼思·伯克的话——‘故事是生活的设备’,它属于全人类,它源于生活,骄傲地高于生活。”
麦基的《故事》由哈珀柯林斯(Harper Collins)出版社在1997年出版,随后便被超过20种语言翻译出版。当然,更多的好莱坞编剧们是不仅仅满足于书本上的文字的,他们不惜以近千美元每小时的代价去听麦基的编剧课程,尽管这课程从1984年开始,至今持续了近30年,学生总计超过5.5万人,受追捧程度丝毫不减当年,还从单纯针对个人,发展到有20世纪福克斯、迪斯尼、派拉蒙、皮克斯等众多好莱坞制片厂成为其团体培训客户,并吸引来微软等非影视公司参与其中,麦基甚至还曾受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邀请在其休斯敦总部开展研讨培训教程。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罗伯特·麦基的学生共获32次奥斯卡奖,182次艾美奖,21次美国作家协会奖,17次导演工会奖,以及普利策戏剧奖、英国国家图书奖等。
麦基自己却大方调笑这是一生的好运气而已,编剧教练的职业对他而言是纯属偶然。他告诉本刊记者,80年代早期的时候他还是好莱坞一家电视台的小编剧,艰辛多为稻粱谋,事业稍有起色是写完《起诉公民凯恩》之后,那部连续剧获得了当年的英国金像奖(等同于艾米奖的英国影视最高奖项),于是,麦基开始了他的讲座生涯。
麦基坦言自己是很有商业头脑的,他经营着自己的课程,为此注册了公司,课程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好莱坞的一道风景,他也几乎走遍了全世界。
三联生活周刊:你觉得中国和美国之间(东方和西方之间)在故事讲述方式上存在着根本差异么?
麦基:不,这个区别不是原则性的。故事是一种全球性的艺术形式,它的形式几乎是和我们的大脑一起演进的,故事的根本形式是通用和永恒的。当然,表面上确实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比如亚洲的作者经常会花大量时间使自己的故事在某些感觉经验传递中给观众冥想般的氛围,因此他们舍得花时间去做停顿,等待那种深层次的真相或者情绪慢慢累加,往往比那些强调一个情节点到另一个情节点不断快速前进的西方作者有更多的耐心,这样的例子很多。东方作者运用了惊人的耐心,巧妙控制了故事的节奏,写出非常富有禅意的作品,或者是有很多亚洲作者在快节奏叙事上做得非常出色,所以,我说差别仅在表层。并且在我看来,这种差别仅是时间维度的,也就是作者花在表达上的时间,除此之外就没有什么了,因为故事都是属于人类的。
三联生活周刊:在《故事》中,你在阐述传记性人物塑造的时候,以《霸王别姬》中蝶衣的角色为例进行了深入剖析,这是书中并不多见的外国电影案例之一。对于中国电影,你是不是真的有偏爱?你怎么看中国电影的故事现状?
麦基:我是二三十年前遇到那些优秀的中国电影人的,那正是中国电影艺术非常蓬勃向上的时期,因此我始终觉得,相比普遍意义的好莱坞电影,中国电影有丰富多姿的一面。我最熟悉的中国导演有张艺谋和陈凯歌,当然还有些其他导演,比如王家卫我也非常欣赏。至今给我最大情感震撼的中国电影应该是张艺谋的《菊豆》,我真觉得这个悲剧的中国爱情故事具有索福克勒斯、莎士比亚,或者易卜生这一类伟大悲剧作者作品中共有的力量,张艺谋的其他作品比如《红高粱》、《活着》、《大红灯笼高高挂》对我而言也都美好大气。当然,《霸王别姬》也是杰出的中国电影,我已经写进自己的书里。其实后来我也喜欢周星驰的喜剧,觉得他是全世界最伟大的喜剧电影作者之一,而且独一无二,我觉得他代表了新一代的中国导演,时髦、有趣,充满了创造力。
三联生活周刊:你为何说故事的讲述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你觉得当下的中国最需要怎样的故事?
麦基:作为艺术形式的叙事是整个人类生存的装备,是人类从生活中获得意义的方式。人类最初与环境斗争,并且理解这种斗争,积累经验,这一切最初都要从故事讲述中开始,同时这也是人类情感原始的运作方式,每个人的头脑都会不由自主地把生活里的事情编成属于自己的故事,这是全人类对待和表述现实世界的方式。艺术家所指的就是那些能够讲述出更深刻美妙知觉的人,他们能感化那些听故事的人,深刻别人的生活经验,这样的故事讲述者是对整个社会承担责任的。当一个社会的故事讲述变了味道,其结果必然也是整个社会的堕落。所以,每个社会都需要诚实的故事讲述,那些能给社会或人际关系中晦暗转角带去一道光亮的故事,无论悲剧还是喜剧,都赋予人们活在更真实世界里的权利,也就是让更多人以更加美丽和文明的方式生存下去。
中国和世界其他任何国家一样,都面临如何以深刻的诚实的故事方式来抗衡那些谎言、欺骗与自欺欺人,这是和每一个人都密不可分的。所以中国最需要的也是深刻的、富有魅力的,尤其更诚实的艺术作品。
三联生活周刊:你强调叙事艺术原则的普遍和永恒,那么你怎么看待民族文化特征细节等在故事中的地位和意义?
麦基:首先,故事应该是有具体文化特征的,我们都没有太多兴趣去看我们已经熟识的世界。事实上,每个观众都是带着这样的祈祷走进电影院的。“但愿是个好故事,让我见识一下那些我没有经历过的人生,让我为那些以前觉得好笑的事儿前仰后合。”因为我们都愿意去拓展自己的人生,所以故事应该忠于它的文化、地域,充满细节,这不仅针对本土观众。对于外国观众来说,当我们真的被异域的世界吸引,反而有机会看到另一种可能的自己,同时感受到故事的核心具有怎样普遍的人性特质。即便在那个陌生的世界里,我们也能认同那些角色,感同身受他们的情感。具体说,比如一个好的中国故事,首先是真正的深刻的中国,另一方面也该是全人类的,全世界的人们都能分享它,进入它,认同它。
三联生活周刊:你觉得眼下的中国电影或者中国电影创作者,最需要面对怎样的问题,该如何提高中国电影的创作水平?
麦基:在当下的中国,很多优秀的艺术家在创作着优秀作品,这与世界上任何国家一样。至于他们所普遍面对的问题,或者如何讲出更好的故事,我所能给的那个答案实际和我在南美、南非,或者欧洲所能给出的答案是一样的,全世界的写作者都面临着同一个深刻的基本问题:如何在生活中找到意义。具体而言是,如何使得一个故事充满戏剧性或者幽默感,当然两者相融更好不过,并且能通过巧妙讲述自始至终带着观众,领悟到生活日常层面以下的深意以及日常事件以外的新意。
因此我想,中国的写作者也应该和全世界任何地方的写作者一样,首先该为理解生活本身而奋斗,这毕竟还是一场孤独的战斗。他们应该去细心核查自我的经验构成,了解梳理自己的想象世界,并且学会开展确凿的事实调查(比如图书馆或者实地体验),因此把故事建立在自己对于这个世界越发敏锐的认识目光之上,该从人生中的知识和经验中写作,而不是循环利用那些陈词滥调,让无知把才华活活饿死。
对于所有的写作者来说,首先要独创性,如何赢过陈词滥调?胜算来自作者本人的智慧天赋和深入生活(调查)经验之间的加乘,独到而深刻的理解必然结果出独一无二。事实上获益于这种深刻生活体验的,不仅仅是对世界的理解掌握的敏锐度,必然也会使其对于艺术形式的理解更加深刻,运用更加自由。
而我的讲座和我的努力是针对艺术形式的,是写作者的基础装备,让大家都少走弯路的清晰地图。我知道全世界的创作者们早都会非常努力地看小说、看电影、去剧院等等,但是仅仅旁观别人的作品并不会直接使一个人成为艺术形式的专家。有些自大的作者觉得看足够的电影能积累足够的经验,可以作为写作剧本的准备,但实际上这就像是你听了(或者听懂了)一场交响乐,就觉得自己也可以谱曲了。绝大多数创作者在有了足够充分的表达欲望和积累后,仍旧是欠缺手艺,这不能不说是遗憾。对此,我倒希望自己能稍有作用。
在知乎上看到有人问“作为记者,提高讲故事能力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好像做记者写稿子都需要讲故事的能力,长期来看,你们是如何提高这方面能力的? 昨天偶然看到一个博客上引用的报道,感觉描绘得很精彩,故有此一问。”
李黎,资深知友的回答:
一个好的报道,如何讲故事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这个故事本身的内核是怎么,条理是否清晰,论点论据是否站得住脚。故事讲得好,只是锦上添花。我以前在媒体时,觉得自己讲故事的能力很差,每每到写稿时,就觉得了瓶颈,文采和用词枯竭,那种 痛苦每个月来两次(我们是半月刊)。直到后来我看到创业家雷晓宇的文章,觉得她真棒,不仅采访素材扎实,而且讲故事的技巧也很高。即便是长长的文章一口气读下来淋漓酣畅,于是我就成为了她的粉丝。还有李岷、申音等牛人的文章,也是经典佳作呀,当年我看过很多。 不过,对于一篇好的报道,我觉得还是有一些方法上可以去尝试的。即便你觉得自己讲故事的技巧不那么好,仍然可以写出一篇打动人的文章(指商业报道)。
首先是选题。一个好的选题,文章就成功了一半。好的选题的背后往往是独家信息或者好的角度。比如说,你写诺基亚联想华为,这些大公司被人写过一千遍,很难写出花来。这时候就要去仔细想自己能从什么角度切入,给到读者不一样的东西。如果做大公司报道能给到读者在别的媒体获取不到的众多信息,那么也是非常有价值的。以前我更偏好去做新公司的报道,那些成长很快的公司,背后有很多故事,不管这些成长背后是泡沫还是真正的创新,它们都是这个商业时代脉搏的一部分。你去解读它们,理解它们的成长,其中就会挖掘出很多有价值的故事来,正面的反面的都是有价值的;
其次是丰富的素材。一个采访源肯定是不够的,它也不能反映出整个事情的全面。一家企业也好,一个企业家也好,或者一个人也好,他是在和这个环境产生交互的,因此关于这个事情的方方面面,在采访时的时候尽可能详尽。比如企业的上下游、竞争对手、内部的管理人员、创始人本人、他的家人朋友等。做出一张完整的生态图谱,你的故事就有了丰富的素材和细节;
然后是强有力的逻辑。逻辑分两个层面,一是关于素材鉴别真伪的逻辑,二是写文章的逻辑架构。关于素材的真伪,你并不一定能保证说,你采访的全部是真的,所以你需要从方方面面去印证这些素材的真伪不要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要有客观辩证的思维,要对行业或者企业或者人或者你采访的事情及人有深入了解,他说什么,你需要在脑子里过一遍他说的是不是不是站得住脚是不是有道理,并且从上下游生态圈去找其他的素材来印证;另外就是文章的逻辑,咱们采访了这么多东西,写的时候就会有个较为清晰的方向出来了,但是不是每个素材都有用,写文章的时候一定要想清楚想表达什么,表达的观点分为几个层次,哪些素材可以是强有力的佐证。我以前写文章总是像精神分裂一样假想成各种读者来debate,他们质疑我的逻辑,质疑文章,于是在写之前,就会穷尽能想到的逻辑来做一个心中虚拟的答记者问,这样在文章中基本上也可以表达清楚也比较有清晰的逻辑来告诉读者,这个事情是酱紫的,balabala……; 不仅是逻辑,数据也相当重要。企业的发展是连贯的,而且增长率、利润率在行业中有基本的行业线,无论是超高还是超低,用数据来对比一下就有个谱,而且有的企业即便随口放卫星,胡乱夸大数据制造泡沫,把各个层面的数据对照一下,总是能有蛛丝马迹的。他作假也得连续的作假,才能把前几年后几年的报表对起来,这里面很容易就有破绽,仔细了解各种业务数据、经营数据等,都很管用。你看出来作假再挖一挖,挖深了也是一篇很好的故事。
我很喜欢读一些企业的年报,互联网的零售的垂直行业的,比如亚马逊、eBay、H&M、利丰等,选一些行业标杆的报表来看,对于培养自己看数据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很多公司的致股东信也写得很棒,比如Bezos,有一年他出了一些建数据模型的题,大家都搞不清楚状况,实际上是他为了吸引Geek和工程师来加入亚马逊。最心悦的是有一次我最欣赏的一个投资人到我的公司来寒暄几句,看到我在看一家企业的年报,电脑上的界面显示了销售额、利润率等数据,没有企业名字,他就很犀利地说你看的是哪家企业、去年的情况今年的情况如何,股票代码是多少……那是他3个月前看的一个年报,我当时心里的欣赏就难溢于言表了(@韩冰bill 也在场见证的);
最后是文章的撰写。如果前几项老老实实做了,即便文采不太好,也是一篇好看的故事了。这一点我很欣赏雷晓宇,她写的顺丰的文章就是经典之作,值得每个商业报道的记者去看看她怎么去描写人和事。有的文章文采很好炫技却没有逻辑和内核,像是工匠,有的文章逻辑很好内核精炼却无文采,是工程师;那些有内核有文采的文章,才是有灵魂读了让人爽心悦目的文章。
还有个体会是,一个故事它不是历史长河中的片段,它是连续的连续剧。今年明年后年,每年都有变化,如果前后素材对照着看,也是故事。知乎里有些很牛的媒体人,比如前几天看到有个跑体育口的牛人,说起国外足球队篮球队非常专业,每个球员的前世今生都弄得清清楚楚,这就是专业呀。这样的人讲的故事一定是精彩的。
那么,一个好故事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好故事要“五音俱全”:五个方面决定故事的效果,收获财务及非财务的成果
不管是品牌的建设、公共关系的维护、还是公司内部的沟通,讲故事都很重要。商务沟通人士深知这一点。许多商业领袖在对员工、客户,甚至投资者演讲时经常讲故事。但是,故事并不是简单地一讲了事,里面有许多玄机。美国全国讲故事联合会(National Storytelling Network)的迪茨(Karen Dietz)这样定义故事,“故事是一种沟通行为,它包含的许多感性材料能让听众迅速轻松地使之内化,理解它,并且从中生发出新的意义”。定义的范围涵盖了企业对员工和客户而言的整体意义。
对全球80多家公司的170多位领军人物进行的深度采访表明,故事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活跃气氛,它的重要性是战略层面的。这些管理者的各种做法表明有五个方面决定故事的最终效果:如何发掘故事?如何研究故事的模式和主题?如何筛选那些还需要丰富的故事?如何组织值得回忆的故事?如何将故事具化为正面的态度、思想、行为?
你的企业其实已经有很多故事。那么你如何将这些故事推到前台?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故事的存在需要有听众,他们抱着倾听的心态,而不是强势的心理。倾听意味着全神贯注、兴趣盎然。作为听众,这还意味着你要全身心融入故事,不用种种疑问去打断故事,放弃对讲述者和故事内容的评判。最终,听众想听到每个细节,而不是出彩的片断或拘谨的汇报。
为了引出故事,你可以说“给我讲讲某事”。这种方法适用于很多方面,如:和员工讨论问题、培训或激励员工。这样讲述出来的故事细节丰富,更有情境感。如果你开始就问“你怎样处理那件事?”“后来发生什么了?”,效果会逊色很多。
惠氏制药有限公司(Wyeth Pharmaceuticals)的全球医疗事务部(Global Medical Affairs)负责学习和绩效的副主任肖洪斯(Gayle Shaw-Hones)发现自己必须运用“故事”技巧才能有效地与技术性员工进行沟通。只有“给我讲讲某事的故事吧”这样的开头才能避免机械的回答。
盛世广告公司(Saatchi&Saatchi)通过鼓励员工讲述自己的故事,来加强员工对公司核心价值的认同。每个季度全球范围内会有20位员工聚在一起,参加一整天的会议。会议内容就是鼓励大家分享激发灵感的故事,可以是如何从同事或工作中获得灵感,也可以是如何在工作中启发某位同事。盛世公司通过这样的活动将个体灵感与灵感本身结合,这是其核心价值之一。
通过这种方式发掘故事,你会找到员工、客户、股东之间更深层、更有意义的联系,获得可以帮助你做决策的信息。如果大家信任你,这种方式可以让你感触到企业文化的脉搏,你能很快地知道哪些故事在流传或回避。更重要的是你可以发掘到那些未曾有人讲过的故事。
每个故事都有表层内容和深层含义。这如何才能帮助你?设想你从品牌调查参与者中收集的是故事,而非具体答案,你就可从这些故事中挖掘到有意义的隐藏主题;对员工关于某个流程的故事进行录影,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提供了工作所需的知识,而这些却没有人描述过;主管们的故事会告诉你,其实他们指出了解决老问题的方法。
在故事叙述的表面之下就是指导人们决策和行为的假设、模式、期望、信念。这些元素在一般的调查中不会自动出现,具体问题的答案中也很少有。但是有关情景的故事(如那些让项目或公司的愿景更为充实的故事)和那些阐释意义的故事通常能抓住这些暗含的假设。
要保证员工和客户的满意度,可以尝试深入研究某个或多个故事。你可以了解到此前不为你所知的事情、关注点、问题,或者一些隐情。你或许能找到一个主流故事,这可以帮助你了解为什么组织变革会行不通,或某个品牌在市场中的认知情况。
笔者在培训班里经常让管理者们列出他们筛选故事的标准,他们是如何决定在公司内外讲哪些故事的。回答包括:
?故事支持我们的愿景、使命、战略和目标。
?故事定义和展示我们的核心价值。
?故事记录我们的成功与失败。
?故事烘托了正面与负面的客户反应。
整体而言,这些管理者所选的故事都能够体现公司本质、公司目前的目标、公司的需求。他们清楚那些还在暗处,能让人注意到问题和失败的故事,也需要见天日,也需要关注。
筛选故事之前,你首先要记录故事(如果故事不是你自己的,你当然要经过允许才记录)。用笔记或卡片将故事收集起来(以便于日后查找)。在公司内部,故事可以印刷或上网,录音或录影,CD或DVD都可以。
例如,City Year公司编撰了一本小册子,记录了公司在全球发展的21个故事。故事体现了公司的价值观和发展战略,同时也是公司未来工作的基础。该书逢公司成立15周年出版,描述了其国际扩张计划。另一个例子是美国环保署的“领导传统”项目(Leadership Legacy)。通过该项目,在与60位管理者的一对一录像采访中,记录了各个环保领域中的教训与最佳做法。这些管理者有的要退休了,有的亲历了环保署35年的历史。
以数字或电子形式记录的故事要系统归类,以备索引。例如,给将在公司内部和外部媒体使用的故事提取关键词,这样有助于在数据库里几百个故事中搜索。
你筛选具体故事,帮助公司强化关键信息,处心积虑地帮经理们进行选择的时候,不要轻易排斥任何一个故事。有些故事可能不适合用于公司外部,但在员工当中的作用很大。
故事有模式。开头陈述背景,挑起听众的兴趣;主体强调冲突;结尾解决问题,并且给出经验教训—寓意或主旨。
从沟通的角度看,在组织故事的时候,有几点你要注意,不管故事是你的还是别人的。
第一,要意识到,不能给故事强加意义。意义要出自故事本身。
第二,即使是统一的意义,听众也会得出各自的结论。为此,除了故事本身陈述的意义,还要注意预料之外的意义。
最后,你始终要客观地讲述真实故事,但也可以对某些细节进行渲染,让听众觉得更有意思,主旨更生动。
当然,前提是真实故事的讲述原则要得到遵守。
面对不同的听众,具体把握同一故事的长度变化不无裨益。在演讲的时候,用较长的版本。但在印刷材料中,精简版则是最佳之选。
讲自己的故事是具化的一种方式。事实上,非语言沟通以及讲述者与听众之间互动的力量在影像、音响、纸媒中都很大,因此具化的做法很受青睐。但是这些也只是分享故事的一部分方式。
几年来,在美国全国讲演协会(National Speakers Association)年会的主会会场的前排总是有一个空位。笔者第一次与会时,问身边的人们为什么台上的演讲者看向那个空位的时候,摄像师会对空位进行摇摄。答案是那个空位是为了纪念已故的协会创始人罗伯茨(Cavett Roberts)。老会员们给笔者讲述了他的故事,笔者开始了解他的激情,以及他对协会的贡献。
空椅子、照片、画、短文、纪念品等其他物品,都可以是象征的一种形式。它们提供了故事传播和流传的载体。人们都清楚这种形式的沟通所具有的力量。有哪些物品象征了你公司里的故事?护理员穿的鞋子?收到的第一张服务款支票?下线的第一件产品?你真正要注意的是以积极的方式,在员工、客户,甚至股东中,释放这些象征的力量。
以上五种做法都是从采访中归纳而来,没有哪个公司会全部用到。这给予你和你的公司很大的自由度。你如何在公司的战略层面上使用这五种做法?你如何将这些做法应用到部门的工作流程当中?如何将其使用在你牵头的特别项目中?你如何在自己的工作中应用它们?运用故事的方式很广。
在《故事用完了就找我》(Wake Me Up When the Data Is Over)一书中,72个机构分享了他们运用故事的方法。故事的内容涵盖客户服务、人力资本、营销和营销调研、品牌建设、团队合作、领导力发展、财务管理、项目管理、组织变革、棘手工作、历史、核心价值、战略。包括领导者在内的故事主角接受了采访。研究关注的是那些有意使用故事达到商业目的的公司,而且这些公司的事例此前并未公诸于众。
这当中有很多公司没有系统地收集数据来表明故事运用的成功,也没有将故事的作用与其他措施的作用进行区分,但是所有这些公司都收到了积极的成效。许多公司感受的不仅仅是一个类型的作用。例如,Kimptom 酒店饭店集团的酒店数量在过去的五年内翻番至40家,并计划再翻一番。55%的顾客是回头客,而行业平均水平是20%-25%。独立调查结果显示,参照行业标准,Kimpton的员工流失率比美国其他大型酒店公司都要低。Kimpton主要运用故事概念界定和传播品牌,同时也用于其他商业目的。以下重点数据来自对这72家机构的研究:
? 36%的公司在利润上收到积极作用,主要是通过销售、盈利能力、资金等方面的增长来实现的。
? 18%的公司发现故事的运用拉近了目标距离。
? 17%的公司表示员工与公司的紧密程度增加,团队合作水平提升。
? 17%的公司在顾客反馈量和反馈类型、顾客满意度、顾客的品牌认知度等方面收到积极作用。
? 11%的公司缩短了工作周期,提高了信息传递和产品上市的速度,提升了工作效率。
? 10%的公司表示在培训反馈和效率方面收到成效,包括工作技能和知识的传授与学习。
? 8%的公司文化有积极变化。
其他成效包括:在媒体或行业评选和排名中的曝光度提升、生意成交数上升、员工稳定性改善、实际问题解决、核心价值实现、难题攻克、员工满意度提升、员工旷工减少等方面。
原文经许可,摘自Lori L. Silverman发表在Communication World杂志月合刊上的There Are Five Sides to Every Story: Which are you missing?一文。国际商业沟通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siness Communicators)2007年登记版权。艾芮译。
Lori L. Silverman是商业战略家、主旨演讲人、作家、管理咨询公司Partners for Progress的老板。她是《故事用完了就找我》(Wake Me Up When the Data Is Over: How Organizations Use Stories to Drive Performance)一书的编辑,与人合著Stories Trainers Tell一书。(本文作者:LORI L. SILVERMAN 来源:世界经理人杂志 )
&#8220;:将互联网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成就你的丰盈人生!
—–关注青核桃网微信—–
关注个人成长和管理,关注自我提升,请关注青核桃网( )微信
微信号:qinghetaocom,或者扫一扫
&#8212;&#8212;&#8212;&#8212;&#8212;&#8212;&#8212;&#8212;&#8212;&#8212;-
1、回复“学习”或“学习力”或“学习能力”,可获取“个人学习力测试题目”
2、回复 “搜索引擎”或“搜索技巧”,可获取“谷歌(Google)搜索技巧大全”
3、回复“张五常”或“读书方法”,可获取“张五常:读书的方法”
4、回复“奥巴马”或“工作效率”,可获取“奥巴马的工作守则”
5、回复“科学睡眠”或“睡眠方式”,可获取“90分钟睡眠周期:如何学会科学的睡觉”
6、回复“高效学习”或“学习方法”,可获取“你的知识之高效学习网络课程”
6、回复“高效学习”或“学习方法”,可获取“你的知识之高效学习网络课程”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讲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