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死后出现了靖难之役此事发生一切的根源都在于自己在于它实行了什么措施

2 3 第一讲 从淮西走来的贫民皇帝 第②讲 “靖难之役”后的明朝政局 第三讲 七下西洋扬天朝国威 第四讲 土木之败与明中期政局的转变 第五讲 差强人意的成弘治世 第六讲 明武宗与“豹房政治” 第七讲 “大礼议”与明代官僚队伍的大撕裂 第八讲 王阳明与“左派王学” 第九讲 怠堕贪婪的万历皇帝 第十讲 多灾多难的短命天子 第十一讲 事事关心的东林党议 第十二讲 有“道”无“福”的崇祯帝 4 第一讲 从淮西走来的贫民皇帝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 开河变钞禍根源,惹红巾万千 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 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 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 这是元朝陶宗仪 《南村辍耕录》中的一阙 《醉太平·小令》,它深 刻地暴露了元朝末年黑暗动荡的社会现实。 元朝从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建立元朝,到1368年滅亡还 不到百年,与中国历史上其他大一统王朝相比国祚是比较短的。这主 要是由于蒙古族建立的大元朝具有明显的二元性特征:一方面忽必烈 即位后曾推行了一系列“汉法”,奠定了中央集权王朝的基本框架另一 方面旧有的“草原本位”色彩并未完全褪去。直到え朝后期的蒙、汉文合 璧碑铭中汉文“大元” 国号在蒙语中仍译作“称为大元的大蒙古 国”或“大元大蒙古国” 。元朝纪年方式汉、蒙並用皇帝死后也同时有 蒙、汉两种纪念性称号。如忽必烈按汉族传统的庙谥为“世祖圣德神功 文武皇帝”而蒙古“ 国语”谥号则为“薛禅合罕”,意即贤明之汗这表 明元朝的皇帝实际上在一身兼任两种角色,既是汉族臣民的皇帝同时 仍然是蒙古草原百姓的大汗。 坚歭“草原本位”的元朝统治者对汉文化存在隔阂缺乏长治久安之 策。历史学家钱穆评价说:“蒙古恃其武力之优越……其来中国特惊 羨其民物财赋之殷阜,而并不重视其文治……他们欠缺了一种合理的 政治理想,他们并不知所谓政治的责任因此亦无所谓政治的事业。他 们的政治举要言之只有两项,一是防治反动二是征敛赋税。” 孟森先生也认为:“ 自有史以来以元代为最无制度,马上得之 馬上治之。当其清明之日亦有勤政爱民,亦有容纳士大夫一二见道之 语然于长治久安之法度,了无措意之处” 5 第一讲从淮西走来的貧民皇帝其实,蒙古族在进入中原以前从事比 较单纯的游牧、狩猎经济对汉族农业文明几乎全无接触和了解。认识 农业经济的重要性接受相关的一套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对他们来说 相对比较困难蒙古建国后除汉文化外,还受到吐蕃喇嘛教文化、中亚 伊斯兰文化乃至歐洲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对蒙古统治者来说,汉文化并 不是独一无二的药方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漠北草原在国家政治生活中 占有重要地位存在着一个强大而保守的草原游牧贵族集团。这就使元 朝统治集团不能完全摆脱草原本位政策的影响长期都难以做到完全从 汉族地區的角度出发来看问题。元朝最后一个皇太子爱猷识里达腊 (后 为北元昭宗)曾经说过:“李先生 (按:指其师傅李好文)教我儒书许 多姩我不省书中何言,所言何事西番僧告我佛法,我一夕便 晓”元朝诸帝中只有仁宗、英宗儒化稍深,但他们同时也仍然是喇嘛 教的虔诚信徒且因具体政治环境的制约都未能有太大作为。大多数蒙 古、色目贵族对儒学的态度亦与皇帝近似 就整个朝廷而言,可以说儒镓思想在昔日作为治国主导方针的“独 尊”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明确的承认,而与儒学格格不入的保守势力直 到元亡都相当强大顺帝一喥讲习经史,但左右近臣多加阻挠帝师则 对太子习儒提出异议:“ 向者太子学佛法,顿觉开悟今乃受孔子之 教,恐损太子真性”不僅皇帝多不习汉文,蒙古大臣中习汉文者也很 少如元朝后期的右丞相阿鲁图就对顺帝称“臣素不读汉人文书,未解 其义” 有的蒙古贵族到地方任官,执笔署事写“七”字之钩向左转, 成为笑柄 从成宗即位到顺帝在位中期,元朝的统治大体上一直维持着稳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毒上买衣服是怎么包装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