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取的地亩山东省小麦补贴查询今年查出来吗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1――
投稿信箱:wode_
当前位置:&>&&>&
济阳今年多种小麦6354亩 拿着补贴种粮 农民热情高涨
来源:济南日报&&&作者:周历&&&
近日,济阳县2014年粮补小麦种植面积核定工作全面结束,全县小麦种植面积今年将达到797180亩,较去年增加6354亩。惠农政策每亩补贴100元  同时,记者从省农业厅获悉,2013年种粮大户补贴资金拨付工作已经启动,种植面积150亩以上、1000亩以下的,每亩补贴100元;种植面积1000亩及以上的,每户定额补贴10万元。
  作者:周历  近日,济阳县2014年粮补小麦种植面积核定工作全面结束,全县小麦种植面积今年将达到797180亩,较去年增加6354亩。对此,济阳县农业局综合科科长高玉新介绍,近年来,粮食价格趋于稳定,再加上各项惠农政策的全面落实,激发了群众的种粮热情,人们纷纷将原来种植树木、露天蔬菜的耕地改成了种小麦。  种植粮食  一亩能赚2000元  太平镇胡家村的胡德星家有5口人,共种了9亩多地。前几年,夫妻二人外出打工,孩子留给老人照看。“当时粮食价格不高,也没有什么补贴,为图方便,就在自家地里全部种上了速生杨。”胡德星说。可去年秋收过后,他却将地里的杨树全部处理掉,翻耕后种上了小麦。胡德星说:“以前,种杨树图的是省劲、投入少。可这几年仔细一算,省劲是省劲了,但不如种小麦、玉米合适。”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能种植杨树110棵左右,从2009年开始种植,到去年卖的时候平均100块钱一棵,算下来一亩地杨树也就卖11000元左右,去除成本才净赚8000多块钱。而种植粮食作物,去除成本,加上粮食补贴,一亩地 5年至少纯赚10000块钱。  “弃蒜从粮”  价格稳当成本低  曲堤镇是济阳县的农业大镇,该镇部分群众一直有种植大蒜的习惯。近年来,由于大蒜价格不稳定、耗工多,很多蒜农都开始“弃蒜从粮”。该镇刘偕村的刘姓村民,去年就把以前惯用的蒜地改种成了小麦。问及原因,他无奈地说:“种蒜挺好,就是价格不稳定。价钱高了,第二年种植面积就多了,面积一多,价格又降了,还是种粮食稳当。”据他介绍,除去价格不稳定这一主要原因以外,用工价格的增长也是一项重要因素。到了蒜薹、蒜头收获的季节,雇一个劳动力,平均每天得100多元,占去了不少的成本,种植粮食作物就避免了这些麻烦。他说,去年一年,他们村有大约一半的蒜农不再种蒜,而选择种植小麦。  惠农政策  每亩补贴100元  同时,记者从省农业厅获悉,2013年种粮大户补贴资金拨付工作已经启动,种植面积150亩以上、1000亩以下的,每亩补贴100元;种植面积1000亩及以上的,每户定额补贴10万元。  高玉新介绍,粮食种植是确保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性产业,是维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1年聚焦三农,几乎每次都提到确保粮食生产安全,而且针对粮食生产的惠农政策也不断出台,这无疑给农民群众吃了“定心丸”,从事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原标题:
初审编辑:尹玉涛责任编辑:宋立鹏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澎湃新闻APP下载
澎友先来登录吧!
社交账号直接登录
澎友先来登录吧!
请输入新手机
获取验证码
请输入新邮箱
获取验证码
请输入注册时的手机号或电子邮箱
获取验证码
已有账户,马上登录
社交账号直接登录
您的密码已重置,请输入新密码
请输入6-12个数字或字母
已有账户,马上登录
社交账号直接登录
请填写以下注册信息
获取邀请码
已有账户,马上登录
社交账号直接登录
请填写以下注册信息
请输入4-20个字符
请输入6-12个数字或字母
&&同意相关注册协议
已有账户,马上登录
社交账号直接登录
是否确认删除此发言?
是否确定取消所有跟踪?
是否确定删除所有收藏?客服热线:400- | |微信|特色功能土流学院新闻>
>2015种粮补贴,该如何发放到位2015种粮补贴,该如何发放到位[导读]国家补贴到农民人头的“粮食直补”种粮补贴,竟被村干部用自己的名字套取后“入了村集体账”,前后5年累计达9万多元,这是连云港市赣榆区墩尚镇纪委最近查处的一起新案例。4月29日,记者实地调查后发现,这起村干部违纪行为的背后暴露出的种粮补贴制度的漏洞值得关注。  国家补贴到农民人头的&粮食直补&种粮补贴,竟被村干部用自己的名字套取后&入了村集体账&,前后5年累计达9万多元,这是连云港市赣榆区墩尚镇纪委最近查处的一起新案例。4月29日,记者实地调查后发现,这起村干部违纪行为的背后暴露出的种粮补贴制度的漏洞值得关注。
  竟然如此截留种粮补贴
  记者先来到赣榆区墩尚镇,问及新合村干部套取并截留国家种粮补贴款近10万元的事。该镇宣传委员郭加刚坦言,经镇纪委调查,村干部确实存在虚报地亩截留种粮补贴款现象。近几年,不少村民转行做起了高效农业,将粮田挖成水塘,养殖泥鳅,在新合村,就是这部分土地被虚报为稻田,套取了粮食补贴。
  据省财政厅文件显示,我省只对种水稻的农民给予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根据规定,国家种粮补贴款须经过农户(职工)申报,乡镇(农场)审核、张榜公示、县(市、区、农场)核定等程序后,才能发放,在这样严格的申领程序下,补贴款是如何被套取截留的呢?
  记者随即前往新合村,进村的小路两旁,绿油油的麦田中夹杂着连片的鱼塘。村部在一栋老旧的两层小楼里,仅有一间简陋的办公室,地上堆着几十袋稻种,扩音器就放在稻种旁边的台子上。看起来,这是个经济薄弱村。新合村是由夏庄、吴公、朱庄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来,合并后仍然独立核算,各有自己的支部书记。这次被举报的,是夏庄自然村的支书夏绍周。
  夏绍周50来岁,2010年3月任村支书后,恰好村里逐渐有农户挖粮田搞泥鳅养殖。村里用4名村干部、1名小组长和2个村民的名字,5年间虚报地亩累计约933亩,累计入账金额98409元。&我们村经济薄弱,村集体没什么收入来源,这些年套出来的钱主要用在村里的办公经费和村庄建设上,全部入了村账户,都有票据,纪委都查过了,绝对没进个人口袋。&夏绍周说。
  1995年起就做村会计的夏新良告诉记者,夏庄村共有812口人,只有不到600亩耕地,另外还有大约180亩塘口,就是这几年从农田改成的。&改塘、复垦都很容易,泥鳅年景好,有些人就把农田改成塘,年景不好,就直接种上水稻,不费什么事情。&
  两名村干部已被处分
  村集体的款项,为何要由村干部、村民出头,将这些虚报的地亩算在村干部名下?夏绍周解释称,种粮补贴必须直接发放到人,若将地亩记在其他村民名下,钱款很难再归入村集体账户,套取补贴款涉及的两个村民,也是属于村里&信誉较好,可以保证拿回钱的&。
  历时5年、涉及多人的套取国家粮食直补行为,是因为村民张学桂、夏正标举报而&暴露&的。墩尚镇纪委出据的文件表明,镇纪委4月15日对夏绍周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对村会计夏新良给予党内警告处分,并在全村党员大会上公布。夏绍周对记者说:&背了处分,心里也有点不平衡。&不过他也承认,虽然是为了集体,但确实违规了。
  镇纪委书记于绪成告诉记者,今年1月15日,县纪委转来了村民的信访件,一周后镇里成立调查组,3月中旬立案,这是墩尚镇2015年的&第一案&。检察院也来人调查过了,对这两个违纪村干部定性,是鉴于两个情节:一是村里于去年12月27日上缴了9万多元,二是套取截留钱款没有进个人腰包。他向记者出示了墩尚镇纪委的处分决定,这份红头文件中提到,从2010年至2014年,夏绍周共套取截留种粮补贴款98409元,全部计入村账。但当记者要求对文件复印或者拍照取证时,于绪成表示强烈反对。他说:&这是党内文件,记者不能拍照。&
  种粮补贴制度须调整完善
  粮食直补被村干部套取截留长达5年,如果不是村民和村干部之间因为其它矛盾而被举报,这事还将延续下去。记者询问镇纪委、村干部、村会计,在别的村、别的地区,会不会存在类似的情况,他们都表示&说不准&、&不清楚&。粮食补贴制度显然存在一些漏洞,需要引起重视。
  按照种粮补贴的申请流程,村委会统计、核实补贴亩数后,将材料上交镇农技中心,农技中心审查后再上报到县农委审核,最后,报到财政部门核准发放补贴款。农技中心,是村里粮食补贴的&第一把关人&,记者又走访了墩尚镇农技中心。
  在镇农技中心工作十多年的张涛主任告诉记者,申报的土地是否用于种植水稻,是由村委会通过张贴公示,村民互相监督、核实,农技站只掌握村里总的耕地面积,只能核对总亩数和抽查几个种粮大户。&一个镇上万户的土地,仅凭农技站的几个工作人员,一家家核实,每天24小时不睡觉也不行啊!省里也有这方面的文件,不要求我们逐户核实。&
  张涛根据自己在基层多年的实践经历提出:&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项惠农政策是否也到了应该调整的时候?比如申报工作一般在春节前进行,这时候农民可能还没有种下粮食,或有农民临时调整种植品种,使不该享受补贴的人拿到补贴;或者因为已经申报,想调整结构也不能调整。我觉得粮食直补应该补到粮食收购环节去,不应该补在地亩数上。&
  种粮补贴的革新,有不少业内人士早已提出构想。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曾毫不客气地批评直补&没补到点子上&,他认为,按交粮量直补给粮农,不失为平衡粮价与农民收入的好方法。
  张涛也认同这个观点:&粮食直补是为了确保粮食安全。稳粮食,首先应该稳大户,大户的粮食基本都是卖给国库,交粮时,粮库会开出票据,凭票拿补贴,也是个好法子。&
  延伸阅读:
&&&上一篇:下一篇:图片新闻相关新闻永州今年惠农补贴提高到152.98元/亩 创历史新高
  红网永州站3月3日讯(通讯员 周进瑜 李平)为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按照中央、省统一部署,永州市拟于近期着手发放2013年惠农补贴资金,补贴标准由去年的128.97元/亩提高到今年的152.98元/亩。全市惠农补贴资金总量由去年的51021.79万元增加到今年的51445.83万元,补贴资金总量、标准和受益群众范围均创2004年惠农补贴政策出台以来的历史新高。
  新标准提出: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标准仍保持去年的13.5元/亩和80.6元/亩不变,双季稻补贴标准由去年的34.87元/亩提高到今年的58.88元/亩(全市基准补贴标准,该项补贴标准各县区可不一致,但最低不得低于58元/亩,最高不得超过80元/亩)。
  为确保惠农补贴资金在春耕前及时发放到群众手中,永州市各级财政积极行动起来,纷纷结合本地实际种粮面积进行补贴标准测算、制定切实可行的发放方案,报经当地政府批准后执行。2月17日,市财政局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制定出各市辖区惠农补贴发放方案,报送市政府批准,方案中规定各市辖区补贴标准统一确定为152.98元/亩(蓝山县该标准为157.1元/亩,其他各县补贴标准在两者之间),发放形式采取“一卡通”打卡到种粮农户,同时要求各地务必张榜公布补贴对象、面积、标准,接受群众监督,切实做到补贴发放工作公开、公平、公正。据统计,本次惠农补贴资金的发放将惠及永州市123.11万户,从中受益的种粮农民高达449.62万人。
( 10:00:32) ( 9:11:07) ( 9:17:11) ( 9:13:29)河北多地土地流转现“毁约弃耕”&所涉面积上千亩
&&&&来源:&&&&
原标题:河北多地土地流转现“毁约弃耕” 所涉面积上千亩
  四周地块的麦苗长了一尺来高,由于“毁约弃耕”,柏乡县内三村村民的70多亩耕地却荒草丛生,成了邻村羊倌牧羊的草场。本报记者 樊江涛/摄
  虽然去年刚刚签订了为期10年的土地流转合同,但是成安县北郎堡村村民的250多亩耕地依然遭包地“老板”“毁约弃耕”。本报记者 樊江涛/摄
  土地流转者单方“毁约”甚至“跑路”,地租难以兑现,退回的土地要么地界匿迹,要么机井、管道严重损坏,甚至错过农时出现耕地撂荒……
  4月上旬,中国青年报记者在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威县和邯郸市成安、邱县、磁县等地农村采访时发现,多地出现土地流转“毁约弃耕”现象――去年刚和农民签订了5年、10年“包地合同”,今年土地流转者就单方面解除合同,强行退回耕地。
  中国青年报记者调查发现,目前陷入窘境的农民大都是这两年土地流转热中刚拿出土地的“尝鲜”者,而“毁约弃耕”者则几乎都是种田不久的下乡资本。由于“毁约弃耕”所涉面积上千亩,涉及农户众多,在当地无异于一次小型“地震”。
  有专家对中国青年报记者指出:如今高发的“毁约弃耕”现象,正是近年资本下乡种地过程中暴露出的“有实力争地、没能力种田”所致。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时下农村出现的“毁约弃耕”只是个开始。
  去年“包”今年“甩 ”,土地流转坐“过山车”
  4月9日,邢台市柏乡县,四周地块的麦苗长了一尺来高,内步乡内三村村民郭二胖的耕地却荒草丛生,成了邻村羊倌牧羊的草场。原因是春节前后,智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单方面解除了去年签订的10年包地合同。
  4月1日,邯郸市成安县,面对商城镇北郎堡村村民“毁约弃耕”的指责,如林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却表示:“可以(到法院)告我,告得越狠越好!”去年流转土地赔了钱的她声称:“我还不知道告谁呢!”
  4月7日,同样在邯郸市成安县,说起流转土地,辛义乡后裴里村一位村民连连摇头:“去年村西流转土地种白菜赔了钱,包地者连农民地租都没给就拍拍屁股跑了。”村北流转土地建起的休闲农场,同样也没挣到钱,搭起的“蒙古大营”如今已易手他人……
  与时下令人无奈的“毁约弃耕”景象相映衬的,是当地农民记忆犹新,近两年迅速席卷当地农村的土地流转热。
  柏乡县内三村村民郭振岭回忆,去年智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了招募分社长,在该县每个乡都成立了“有十来个人组成的工作组”,而工作组为了请他“出山”,不但许以高薪,更动用了各种关系“三顾茅庐”。
  成安北郎堡村村民王成强记得:去年开春,“老板们”开着小汽车一批批来村里求包地。那时,村里的理发店也成了颇为热闹的包地信息中转站,理发师、甚至路边修自行车的也兼职当上了“中介”。
  土地流转“典型”更被当地媒体争相报道:称因“智农”这家覆盖全县的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出现,柏乡县农业结构、农民生产方式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因合作社大量流转土地,农民“一份地能挣三份钱”――既能收得土地流转地租和红利,又能在合作社打工挣工资……
  一时间,土地流转驶上了快车道。
  如林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李姓“老板”是去年第一次下乡种地的试水者。据这位李姓“老板”介绍,不仅她自己去年刚在成安县流转的1000多亩土地“毁约弃耕”,和她同期到成安流转土地的其他“老板”们如今都在“甩地”――不是退还给农民就是转包他人。
  下乡的资本是种地还是“玩”农业?
  对于这一两年间迅速席卷当地农村的土地流转热,邯郸地区一位流转土地多年的王姓种粮大户并不看好。
  在她看来,这股风潮的推动者无外乎两股力量:一是这一两年间纷纷下乡种地的城市工商资本,再有就是通过流转土地 “秀肌肉”来达到非法集资目的的别有用心者。
  据她估算,其周围这一两年间“拿地”种田的,近一半的是这样的非农资本。
  而对于近期大量城市工商资本下乡种地,石家庄经济学院一位从事土地流转研究的专家在调研中也有所关注。“现代农业的投资前景被广泛看好,刺激了工商业资本向现代农业领域‘潮涌’。”她介绍说,特别这几年,国家加大了对房地产、钢铁、煤炭等行业宏观调控力度,加上这些行业市场不景气,导致这部分资金投向农业寻找出路。“对于曾以钢铁、煤炭作为全省经济两大支撑产业的河北而言,更是如此。”
  中国青年报记者看到,纷至沓来的下乡资本正在改变着河北南部一些农村:国外农庄美丽的景色和 “潇洒”耕作其间的“老外”――类似主题的巨大广告遮挡住耕地上的涉农企业工地;即使在相对偏僻的农村,以搭建起的蒙古包为标志的观光农业也随处可见……
  一位农民对记者说:这哪里是在做农业,简直是在“玩”农业。对下乡资本种地,种粮大户们并无好感。
  石家庄经济学院这位专家分析认为:“在下乡的城市工商资本中,不排除有企业是受土地价值诱惑进入农业,以‘圈地’或非农化为目的。一些企业土地圈而不用,更有甚者,部分工商业资本以套取国家补贴为目的进入农业。”
  “当然这其中有很多是对从事农业心怀诚意的。”她同时指出:“从目前下乡种地的工商业资本来看,身份构成复杂,其中不乏房地产、建筑、钢铁、煤炭等行业企业。”这些企业进入农业,有的是看到了国家对农业的大力扶持,有的以为搞农业比其他产业可能更容易,有的是基于朴素的农业情结。“但大都对农业基本属性、农业投资的复杂性、长期性和风险性缺乏深入认识,属于盲目跟风。”
  邯郸地区王姓种粮大户也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她身边去年初次种田的城市工商业资本就没少为此“交学费”:有房地产“老板”初次种地,就流转了1800亩土地种紫薯,结果赔了几百万;另一位首次涉农的房地产“老板”,以1200元每亩的价格流转土地六七百亩种水稻,结果每亩至少赔了500元……
  土地流转,价高者得?
  去年,邯郸某地一位从事钢铁行业的“老板”打算流转土地种红薯,为了甩开竞争者,“阔气”地将地租一下从1200元/亩/年提高到了1400元。
  “下乡种地的‘老板们’无知者无畏,加上的确不差钱,地租也就一涨再涨。”已有多年土地流传经验的邯郸地区王姓种粮大户对中国青年报记者感叹:“我真不知道这么高的地租红薯怎样种才能不赔钱。”按她的经验,地租在700元/亩/年左右,种红薯的赔本风险才可控。
  据石家庄经济学院从事土地流转研究的专家调研,2012年前后,河北省流转土地地租还在400元/亩/年上下,三年不到,如今平均水平已抬升至1000元/亩/年,高的更达到每亩1200元至1400元/亩/年一年。
  面对一路飙升的地租门槛,即便最擅长经营土地的农民也感觉难有赢利空间。
  当中国青年报记者问及以当地目前每亩1000元/年的地租种粮食能否挣钱,成安县后裴里村的农民给出的答案是:“种一年肯定白玩儿!”他们告诉记者,以国家目前的收购价格在自己的承包地种小麦、玉米各一季,刨去各种成本,“纯利”也就1000元。
  流转1000亩土地赔了100万元的如林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李姓“老板”,也对当初的“任性”后悔不已。“去年专家都跟我说,地租1000元/亩/年不挣钱,我不听。”“结果1000亩地包下来,赔了个稀里哗啦。”
  面对被不断“炒”高的地租,不时有农民和种粮大户对中国青年报记者“抱怨”:真正的农民流转土地根本争不过“财大气粗”、“无知无畏”的下乡资本。
  柏乡内三村42岁的农民郭春敏连续6年经营28亩土地种植“麻山药”挣了钱。但今年他流转的土地却首次出现了规模缩水――9亩地被原土地承包人租给了出价更高者。
  其实,郭春敏今年包地的地租从400元/亩/年一下子涨到了800元/亩/年,有的地块甚至涨到900元/亩/年。但相比之下,这个涨幅仍难让提供流转土地的农民满意。与郭春敏流转土地相隔不过几百米的同村耕地,智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去年开出的是价格是1680元/亩/年。
  这个价格,对这个从小就种地的农民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在他看来,每亩八九百元的地租,已使土地经营风险大大增加。
  “拿地”面积没上限
  能在很短的时间实现流转上千亩土地,如林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李姓“老板”的办法,一是给农民的地租足够高;二是不通过政府,而是通过村中有威望的人“管闲事”、“作中介”,直接从农民手里“拿”地。
  而去年河北九道食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其参与并发起成立的智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柏乡全县范围内实现快速流转7400多亩耕地,用的也是这个策略。
  曾任智农蔬菜种植合作社内三村分社负责人的郭振岭告诉记者,合作社先是在全县各乡镇游说有能力有实力的人出任合作社各分社社长。
  而担任分社社长有两个条件:出面流转100亩土地交给合作社经营,同时自己再缴纳15万元入社资金。分社社长作为今后流转土地的生产组织者,每月可领工资2000元,同时15万元的入社资金每年还可得到3万元利息。
  而对于流转农民土地的地租,合作社更“阔气”地开了1680元/亩/年的高价,远超1200元/亩/年的当地平均价格。
  就这样,去年年中,智农蔬菜种植合作社覆盖全县的60多个分社先后挂牌成立。
  针对资本下乡种地的规模,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专门“提醒”说:“一个企业租上千亩甚至上万亩地去种,这个需要慎重了。”
  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发现,对于下乡资本“拿地”,各地并没有设立规模上限。
  就成安县北郎堡村50多户村民的250多亩土地遭“毁约弃耕”一事,中国青年报记者到其归属的商城镇镇政府了解情况。镇政府工作人员、也是该村包村干部的潘志刚回答得干脆:从头到尾对这事不知情。
  中国青年报记者在邢台、邯郸农村采访时发现,商城镇对公司直接从农户手中流转大量土地的态度颇有代表性,各地对此普遍是:不知情、不过问。
  “流转土地是企业跟农民自己谈的,具体情况政府不知道。”对于流转土地涉及全县所有乡镇的智农合作社出现“毁约弃耕”,中国青年报记者到九道公司进驻的河北柏乡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了解有关情况,也得到了同样的回答。
  该管委会工作人员同时表示:由于流转土地的手续材料全部由企业掌握,对于企业究竟流转了多少土地,涉及多少农民,目前有多少土地没有耕种,政府部门完全不了解。
  赔钱的是下乡资本,受伤的是农民、农业
  今年春节前,柏乡县智农合作社开始与其所属的分社解除合同,退回耕地。
  记者在合作社理事长高月安与分社长签订的“退社协议”上看到:鉴于合作社现在的运营情况,已无力承担2015年的种植,为了不耽误土地的合理利用,自2015年开春将土地归还给农民自行耕种。
  据郭振岭介绍,去年7400亩土地流转到“智农”后,按照统一要求,在原本种植小麦和玉米的耕地上,开始雇用农民种植萝卜和菠菜。
  对地租1680元/亩/年的土地上种植萝卜能否挣钱,一直从事农业劳动的他给出了答案:那肯定不挣钱。
  但他同时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合作社组织的多次培训上,“穿着西服打着领带”的培训老师多次强调:“智农”种植的萝卜和菠菜会由同属九道食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河北智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收购。
  而在郭振岭提供的一份智农蔬菜种植合作社印制精美的宣传单上,中国青年报记者也的确看到“白纸黑字”写着:“智和农业的正式投产将拥有124万亩的果蔬需求量,而柏乡可生产果蔬仅占总需求量的30%”;“2014年初智和农业与德国及其他欧盟国家签署1000万欧元果蔬制品订单”;“合作社响应国家惠农政策,注入3000万元风险金,从而实现农民利润零风险。”
  郭振岭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这一切让农民们深信不疑。“甚至有分社长为了让流转土地农民放心自己出资提前垫付了每亩每年1680元的地租。”
  但是等到种植的萝卜、菠菜收获时,情况却变了。
  先是“智农”种植的萝卜和菠菜,智和农业并没有收购。“去年1斤萝卜就卖两三毛钱,收获1斤萝卜的人工成本都不止这个价儿。”该合作社一位曾经的分社社长介绍说,为此“智农”种植的7000多亩地的蔬菜只组织收获了一半,另一半则选择“弃收”。
  紧接着从去年11月份开始,分社社长的工资也停发了。“之前承诺的地租1680元/亩也只答应给1200元/亩。” 郭振岭感觉难以面对他联系流转土地的农民。更重要的是几千亩耕地撂荒一季,让农民们心疼不已。
  此时,再没有人和这些农民提起那1000万欧元的订单和3000万元的风险金。
  柏乡智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高月安在接受采访时回应称:由于经营不善、管理不到位,智农合作社的确将去年流转的7400亩耕地中的“大约一半”退还给农民。
  至于1680元/亩/年的地租只兑现1200元/亩/年,他解释说,合作社要求解除合同时只租农民土地种植了一季,如果农民接受并及时耕种,虽误了小麦,但还可以种植其他春季作物,“农民肯定不吃亏”。
  对于该合作社农民反映去年种植蔬菜弃收一事,高月安表示:很少,肯定没有一半那么多。
  在石家庄经济学院从事土地流转研究的专家看来:随着目前经济下行,资金链紧张、农产品价格下降,不善稼穑的下乡资本毁约弃耕也属无奈之举。
  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如林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李姓“老板”反复强调:目前“毁约弃耕”,并不意味着永不涉农,而是等待合适的时机东山再起。而这个时机,她认为就是地租回落到合理价位时。
  但她也清楚,这可能是个需要耐心等待的过程。“因为像我之前那样准备试一试跌跟头的还大有人在!”就为得到这个认识,她花了100万元。
(责编:杨迪、刘然)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热点新闻|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村地亩补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