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雪翻译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格情趣

《龙山雪》中的几句写雪景句子与《湖心亭看雪》的写法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区别是什么?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龙山雪》中的几句写雪景句子与《湖心亭看雪》的写法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区别是什么?
《龙山雪》中的几句写雪景句子与《湖心亭看雪》的写法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区别是什么?
不一致!区别:《龙山雪》是作者身处官僚之家,一次游山赏雪,表达作者痴迷于山水与脱离世俗以外的雅乐情趣.而《湖心亭看雪》则是张岱在明朝灭亡后,披发入山,安贫著书时期,所创作的.我还是比较喜欢《湖心亭看雪》,他以精练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又遇知音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逸致.让人感同深受.或许也只有放下所有,才能写出如此精炼华美的文章吧!让人感觉如此生动.而《龙山雪》只是让人会心一笑,并没有让人记忆的那么深刻,可能是他当时富裕的生活,让他只是安于取乐,不太在意心里纯粹的那份感觉.而《湖心亭看雪》就细腻多了.给人轻盈脱俗的美感!而里面的感情也撼动人心:阔大,纯净的雪景映照出张岱孤高自赏、高雅脱俗的情怀,在冰天雪地中,心灵脱去俗累,自由洒脱.雪景的苍凉也折射出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让人眼前一亮.《城东早春》白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趣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城东早春》白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趣
《城东早春》白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趣
春: 春 晓 春 晓 [唐.孟浩然] 春 眠 不 觉 晓, 处 处 闻 啼 鸟. 夜 来 风 雨 声, 花 落 知 多 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 1.春晓:春天的早晨. 2.晓:天亮. 3.不觉晓:不知不觉地天亮了. 4.闻:听. 5.闻啼鸟:听见鸟叫. [简析] 这首诗写的是春日早晨的景色.“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二句是说:春天夜短,睡着后不知不觉中天已亮了,到处是鸟雀的啼鸣声.这两句诗抓住春晨到处鸟鸣雀躁的音响特征,渲染出一种春意醉人的意境,烘托了春晨中一片盎然的生机.“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二句,诗人在美梦乍醒、欲起未起之时,回想起昨夜的风雨声声,于是想见风雨过去必有很多落花,这里的听觉形象“风雨声 ”决不是令人感伤的“断肠声”,而是包蕴丰富的“更新曲”.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孤城:指玉门关. 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羌:古代的一个民族. --------------------------------------------------------------------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简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作者简介: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唐代诗人. ---------------------------------------------------------------- 夏: 敕勒歌 北朝乐府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注释] 1.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2.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3.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4.苍苍:青色. [简析]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 -------------------------------------------------------------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 1. 西塞山:在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2. 白鹭:一种水鸟. 3.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4. 箬笠:竹叶编的笠帽. 5. 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简析]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诗人张志和,唐朝金华人.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父生活来表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作者写了五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剌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 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2.忆:想念. 3.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4.异乡:他乡、外乡. 5.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6.逢:遇. 7.倍:格外. 8.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9.茱萸(zhū yú ):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 ------------------------------------------------------------------ 悯 农1 李 绅 春 种 一 粒 粟, 秋 收 万 颗 子. 四 海 无 闲 田, 农 夫 犹 饿 死. [注释] 1.悯:怜悯. 2.粟:(sù) [简析] 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作者简介:李绅(772-846),字公垂,泣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唐代 ----------------------------------------------------- 悯农 唐-李绅 锄 禾 日 当 午, 汗 滴 禾 下 土. 谁 知 盘 中 餐, 粒 粒 皆 辛 苦. [注释] 1.悯:怜悯. 2.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的土. [简析] 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在表现手法上,作者采用相互对比,前后映衬的方法,不仅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而且发人深省,将问题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 冬: 别董大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1.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的是董大. [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作者简介]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xiu)(今河北沧县)人,曾做过散骑常侍.有《高常侍集》. ---------------------------------------------------------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 暮 苍 山 远, 天 寒 白 屋 贫. 柴 门 闻 犬 吠, 风 雪 夜 归 人. [注释] 1.芙蓉山:地名. 2.苍山:青山. 3.白屋:贫家的住所.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 4.犬吠:狗叫. -----------------------------------------------------------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简析】本诗妙在自然,创造出一种不寻常的艺术境界,突现了诗人的抑郁心情和傲睨一切的性格. 回答者:安熙儿jane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2-2 19:31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春来江水绿如蓝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一石激起千层浪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一春勤稼穑,草木荒东园 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飞雪伴春还,善庭晓自闲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日长雄鸟雀,春远独柴荆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迟迟:缓慢.卉木:草木.萋萋:草茂盛的样子.仓庚:莺.喈喈:鸟鸣声众而和.蘩:白蒿.祁祁:众多. 《诗经•小雅•出车》 时在中春,阳和方起 阳和:春天的暖气 《史记•秦始皇本纪》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汉 乐府古辞《长歌行》 阳春白日风在香 晋 乐府古辞《晋白绮舞歌诗三首》 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 晋 乐府古辞《盂珠》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秀:秀丽.屯:驻,聚集. 南朝宋 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变鸣禽:鸣叫的鸟换了种类.两句写冬去春来,鸟儿已经替换了. 南朝宋 谢灵运《登池上楼》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覆春洲:落满了春天的沙洲.杂英;各种各样的花.芳甸:郊野. 南朝梁 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洛城:洛阳城.风日:春光风物.道:说. 唐 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海曙:海上日出.梅柳渡江春:梅柳渡过江来,江南一片春色.淑气:春天的和暖气息.转绿苹浪:使水中苹草转绿.四句意谓:彩霞伴着朝日在海面升起,梅花绿柳把春意带过了江面,黄鸟在和煦的春光中歌唱,阳光催绿了苹草. 唐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唐 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 唐 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 唐 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唐 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 唐 李白《落日忆山中》 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 唐 李白《送祁昂滴巴中》 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 唐 李白《古风》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 唐 李白《金门答苏秀才》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唐 刘昚虚《阙题》 飞雪伴春还,善庭晓自闲 唐 刘昚虚《积雪为小山》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意为:道路被白云遮断,春景与青青的流水一样绵延不断. 唐 刘昚虚《阙题》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唐 李华《春行即兴》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日长雄鸟雀,春远独柴荆 前两句形容花色红,柳絮素.后两句谓日色渐长.春色淡远,唯听鸟雀调嗽,无人来往,独有柴门而已, 唐 杜甫《春运》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林花著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燕支:胭脂.荇:荇菜,一种水生草本植物. 唐 杜甫《曲江对雨》 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萱草:一种古人以为可以使人忘忧的草.此句说萱草萌芽,侵陵雪色.漏泄:透露. 唐 杜甫《腊日》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 唐 杜《远怀舍弟颖观等》 春城而色动微寒 唐 杜甫《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而色动微寒.”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朝:早晨. 唐 杜甫《清明二首》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唐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 阳和:春天的和暖之气. 唐 钱起《春郊》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汀:水岸平地. 唐 戴叔伦《苏溪亭》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半;多数.未匀:参差不齐. 唐 杨巨源《城东早春》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唐 张籍《春别曲》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此是清明时节的景色描写. 唐 李山甫《寒食二首》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两句写白雪等不及春天到来,已穿树飞花装点早春之景. 唐 韩愈《春雪》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天街:京城里的街道.草色遥看;春草始生,微微露出一点细芽,远看一片新绿,近看却似不见.绝胜;远远胜过. 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芳菲:美盛的花草. 唐 韩愈《晚春》 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 唐 韩愈《感春五首》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唐 杜牧《怅诗》:“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我只是回答了一部分哦.不好意思~ 回答者:海豚の誓言 - 见习魔法师 三级 12-4 21:26 唐•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孟郊《苦寒吟》 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 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 唐•元稹《南秦雪》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 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 对雪献从兄虞城宰 【唐】李白 昨夜梁园里,弟寒兄不知. 庭前看玉树,肠断忆连枝. 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 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 淮海对雪赠傅霭 【唐】李白 朔雪落吴天,从风渡溟渤.海树成阳春,江沙浩明月. 兴从剡溪起,思绕梁园发.寄君郢中歌,曲罢心断绝. 冬天 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浣溪沙 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婉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晚 白居易 烟景淡蒙蒙,池边微有风. 觉寒蛩近壁,知暝鹤归笼. 长貌随年改,衰情与物同. 夜来霜厚薄,梨叶半低红. 终南秋雪 刘禹锡 南岭见秋雪,千门生早寒. 闲时驻马望,高处卷帘看. 雾散琼枝出,日斜铅粉残. 偏宜曲江上,倒影入清澜.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有美堂暴雨 苏轼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尊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秋窗风雨夕 曹雪芹 秋花惨淡秋草黄 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 哪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 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 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 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 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 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 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 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 已教泪洒窗纱湿 秋天 夏夜叹 【唐】杜甫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1.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2.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遮:遮盖,掩盖. 3.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4.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解说]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注释] 1.晓:早晨. 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2.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3.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4.别样:特别,不一样.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赏析]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作者简介] 杨万里()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字廷秀,号诚斋.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孝宗时官至太子侍读.光宗召为秘书监.工诗.为“南宋 四大家”之一.初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一生作诗二万余首.亦能文.有《诚斋集》.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四时田园杂兴(昼出夜耕夜绩麻)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 1. 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2. 耘田:除草. 3. 绩麻:把麻搓成线. 4. 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5. 未不懂. 6. 供:从事,参加. [简析]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唯有蜻蜓蛱蝶飞. 【注释】: ①麦花——麦子秀穗叫吐花,呈白色绿色,在江南苏州一带是农历四五月间.菜花——指油菜花. 鲜黄色,农历四五月间落花结子,所以说“稀”. ②日长--夏至白昼最长.篱落——篱笆. 曲院风荷 【清】陈璨 六月荷花香满湖, 红衣绿扇映清波. 木兰舟上如花女, 采得莲房爱子多. 夏吟 【宋】戴石屏 乳鸭池塘水浅深, 熟梅天气半晴阴. 东园载酒西园醉, 摘尽枇杷一树金. 初夏绝句 【宋】陆游 纷纷红紫已成尘, 布谷声中夏令新. 夹路桑麻行不尽, 始知身是太平人.佛教音乐影视专区
佛教导航子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内容
从唐代茶诗看茶艺的审美情趣
       
发布时间:日
来源:不详&& 作者:余 悦 刘 静人关注&&&&&&
  从唐代茶诗看茶艺的审美情趣
  余 悦 刘 静
  摘要:现代社会中,茶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愈益密切,茶文化的影响愈益深远,茶文化的研究再次掀起高潮。如果我们以美学作为切入点,综合运用茶学、诗学、美学等知识,以诸多优美的唐代茶诗为研究材料,解析诗中所体现的饮茶的自然环境、使用的器具、冲泡程式等,则可以发现,饮茶不仅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而且是一种艺术和精神美的享受。深入研究唐代茶诗,便于我们把握唐代茶艺审美情趣的奥妙所在,丰富茶诗美学研究。
  关键词:唐代;茶诗;茶艺;审美情趣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90—04
  在当代中国,茶不仅是生活中最平常的解渴保健的饮料,也是修身养性的精神伴侣。古今的茶诗,又是茶文化的精华,它将茶升华为意境、精神、思想、灵魂和文明。茶文化兴起于唐,因此唐代产生了很多优美的茶诗。据《全唐诗》①统计,涉及茶事的诗作有600余首,诗人达150余人。其中,比较出名的有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赠泉仙人掌茶并序》,被誉为中国最早一部咏名茶的诗作,还有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袁高的《茶山诗》,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李郢的《茶山贡焙歌》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②唐代茶诗中有不少记载了当时饮茶的自然环境、使用的器具、冲泡程式等,阐释了饮茶是一种艺术和精神美的享受。唐代诗人们品茶已经超越解渴、提神、解乏、保健等生理上的满足,而是强调心灵感受,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这从他们的众多茶诗中可以得到印证。
  一、自然环境之美茶,生长在深山,朝饮甘露,暮披晚霞,是大自然最钟爱的产物。茶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品饮的最佳方式就是融入自然之中。陆羽《茶经》中谈道:“天育万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猎浅易。”③陆羽提出饮茶要体味精奥,悟得真谛,顺应自然之道。又说,茶不仅在室内饮,而且也可以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烹点,或“野寺山园”或“瞰泉临涧”。古人饮茶,常将自己置于自然界的山水之中,在自然状态下欣赏自然的精灵。唐诗中所表现的饮茶具体环境很多,但较普遍的有三:
  一是佛寺或其周围。如刘长卿《惠福寺与陈留诸官茶会》:“疏竹映高枕,空花随杖藜。香飘诸天外,日隐双林西”;武元衡《资圣寺贲法师晚春茶会》:“禅庭一雨后,莲界万花中。时节流芳暮,人天此会同”;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觜。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皎然《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即皎然、陆羽于僧院东篱下,饮茶赏菊花。在“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景色里,白云深处,隐隐青山之中,坐落着岩居僧的禅院,四周林木苍翠,时而飞鸟掠过,鸟鸣而山更幽;翠藤参差披拂,百花盛开,散发阵阵清香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僧人一天的所为是什么呢?是“茗煎冰下水,香烃佛前灯”,二者已成了他一天的功课了。在这些佛寺之地,清幽洁净、充满禅味的气氛与品茶者冷静、淡泊的心境融为一体,使人们产生种种联想和追求自省,颇得茶中真趣与人生真谛。
  二是自家庭院。如颜真卿等《五言月夜啜茶联句》:“泛花邀客坐,代饮引情言”,颜真卿邀集僧俗之客于香花芳草的庭轩里,在皎洁的月光下,饮茶吟诗;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婆娑绿阴树,斑驳青苔地。此处置绳床,傍边洗茶器……”诗人头一天晚上酒醉后大睡。醒后无所事事,就在池边散步。后来忽然心血来潮,在自家庭院的绿树荫下亲自动手煮茶品尝。
  三是在野外。如郑谷《峡中尝茶》:“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煎尝”;灵一《与亢居士青山潭饮茶》:“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郑遨是“寒炉对雪烹”;刘言史与孟郊为“求得正味真”,“野煮寒溪滨”;杜甫的《已上人茅斋》:“枕箪入林僻,茶瓜留客迟”,已上人带着枕头竹席,拿着瓜果茶叶,领着客人,慢慢走入树林深处僻静的地方;钱起《与赵莒茶宴》:“竹下忘言对紫茶,金胜羽客对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诗里描绘的是一幅雅境啜茗图,除了令人神往的竹林外,诗人还以蝉为意象,使全诗所烘托的闲雅志趣愈加强烈。
  品茶一直被文人当成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他们追求天然的情趣,喜欢在山水丛林、鸟语花香的大自然中品茶。那些山泉飞瀑、小溪流水、雨打芭蕉、风吹竹林、秋虫鸣唱、百鸟啁啾、松涛海浪等,如天籁之音,会把自然美融入茶的灵魂,引发茶人心中潜藏的美的共鸣。面对大自然,视界广阔,兴味无穷,野饮闲适之趣,空灵之意境,充溢于字里行间。蝉与竹、松等自然之物构成的自然意境是许多文人穷其一生追求的目标,文人们试图伴着清风明月、浮云流水、静野幽林,不问功名,不思利禄,求得心灵的净化与升华,只追求“平生于物原无取,消受山中一杯茶”④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二、器具之美
  择器是茶艺很重要的操作步骤。中国茶具在唐代以前是与食器混用,作为品茗专用的茶具草创于唐代。陆羽《茶经》中所详细介绍的饮茶工具共计24种,即风炉,笤,炭挝,火夹,釜,交床,纸囊,碾、拂末,罗合,则,水方,漉水囊,瓢,竹荚,鹾簋、揭,碗,畚,扎,涤方,渣方,巾,具列,都篮。下文从唐诗中进一步说明器具在茶艺中的重要性,不仅要好使好用,而且要有条有理,有美感。
  唐人饮茶,首先是煎水,用具有盛水工具与容火工具,盛水用鼎,容火用炉(专门的鼎式炉或一般的炉)。因为陆羽设计的风炉形状为三足“如古鼎形”,故也被称为“茶鼎”或“鼎”。张祜《江南杂题》:“小小调茶鼎”;李涉《春山三揭来》:“能向鼎中云漠漠”;李德裕《忆茗芽》:“松花飘鼎泛”;秦韬玉《采茶歌》:“鼎中飒飒筛风雨”。因为风炉多“以铜铁为之”,茶诗中或直接称之“铜炉”:“砖井铜炉损标格”(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或雅称为“金鼎”:“日调金鼎阅芳香”(卢伦《新茶咏?寄上西川相公二十三舅大夫二十舅》),“呼儿爨金鼎”(柳宗元《巽上入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采得金芽爨金鼎”(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皮日休与陆龟蒙所作的唱和诗《茶鼎》,李群玉《龙山人惠石廪方及团茶》:“滩声起鱼眼,满鼎飘清霞”等。唐代也有不少诗篇提到炉子,如郑遨《茶》:“寒炉对雪烹”;贯休《桐江闲居作十二首》:“深炉烧铁瓶”;齐己《咏茶十二韵》:“炉动绿凝铛”;崔道融《谢朱常侍寄贶蜀茶剡纸二首》:“惊风骤雨起炉烟”。也有将茶炉称为茶灶的:许浑《送张尊师归洞庭》:“杉松近晚移茶灶”,徐铉《和门下殷侍郎新茶二十韵》:“孤灶散馀烟”。
  煮水煎茶自然需要燃料。《茶经?五之煮》指出:“其火用炭,次用劲薪”⑤,是说唐人主张首先选用炭火,其次才选用一些木材来作燃料,木材以“劲薪”为主,即桑木、槐木等坚固细密的木材。茶诗中有提到用炭作为燃料的:“红炉炭方炽”(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唐人反对用松、柏、桂、桧等含油脂的木材,也反对用腐烂、死枯的木材,因为木材燃烧时气味会损坏茶味,在野外才不得已用腐烂、死枯的木材作燃料。如顾况《焙茶坞》:“旋旋续新烟,呼儿劈寒木”,寒木指冬天不凋之木,如松柏杉木之类;李群玉《龙山人惠石廪方及团茶》:“红炉饮霜枝”;成彦雄《煎茶》:“蜀茶倩个云僧碾,自拾枯松三四枝”;姚合《送别友人》:“摘花浸酒春愁尽,烧竹煎茶夜卧迟”;皮日休《题惠山二首》:“时借僧炉拾寒叶,自来林下煮潺谖”等。
  煮茶、煎茶需要洁净的茶具。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素瓷雪色缥沫香”;颜真卿等《五言月夜啜茶联句》:“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白瓷瓯甚洁”;施肩吾《蜀茗词》:“越碗初盛蜀茗新,薄烟轻处搅来匀”;李群玉《答友人寄新茗》:“吴瓯湘水绿花新”;徐夤《茶盏》:“巧刺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皮日休《茶瓯》:“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器”,邢窑与越窑瓷茶瓯轻巧圆整的形象跃然纸上;陆龟蒙《茶瓯》:“岂如圭璧姿,又有烟岚色,光参筠席上,韵雅金垒侧”,通篇咏瓷,极尽赞美之辞;杜甫在《于韦处乞大邑瓷碗》诗中称大邑烧造的白瓷“轻且坚”,“扣如玉”,“胜霜雪”。这些唐诗可以印证唐代出现了大量的以陶瓷为材料的茶具。因为唐代随着经济的发展,造就了茶业的兴盛,同时也带动了制瓷业的发展,我国南北方烧造的瓷器,出现了以青瓷和白瓷为代表的两大系统。青瓷以越窑为代表,白瓷以邢窑、曲阳窑为代表。我国的白瓷,南北朝时初创,经历隋代的发展,到唐代,工艺制作和烧造技术都已与青瓷一样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唐代李肇在《国史补》中曾说:“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⑥
  三、冲泡程式之美
  冲泡茶叶是一种艺术,唐人对茶的品赏逐渐形成一套程式,有诸多的讲究。例如用水,关键是用轻清之水煎茶,天水最佳,泉水也好,这在诗中均有夸赞。如喻凫《送潘咸》:“煮雪问茶味”;白居易《晚起》:“融雪煎香茗”;陆龟蒙《煮茶》:“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人在松间,用松上雪化水煎茶,颇有几分山野情趣。这些体现了唐人对雪水倍加珍视,认为来自天上,洁白晶莹,煞是可爱。古人认为煮茶用山泉水最好。陆羽《茶经?五之煮》:“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⑦如白居易《萧员外寄蜀新茶》:“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诗人用渭水煎四川茶,认为这是好茶配好水,这样才觉得珍贵;陆龟蒙《谢山泉》:“决决春泉出洞霞,石坛封寄野人家”,诗人感激别人赠山泉水给他。唐人也有用井水煎茶的,如李洞《宿长安苏雍主簿所》:“井锁煎茶水”;温庭筠《西陵道士茶歌》:“涧茶入井水味香”。西陵道士所饮为井水,其源头却是石脉乳洞中涌出的活水,以井贮之,不可以一般井水论。总之,水在唐代茶艺中是一大要素,它不仅要合于物质之理、自然之理,还包含着唐代茶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高雅、深沉的审美情趣。
  有了好水,也要煮水得法,方能泡出好茶。对煮水提出明确要求的是《茶经?五之煮》:“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⑧唐诗中也经常有此类描写,如:白居易《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汤添勺水煎鱼眼”,《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花浮鱼眼沸”;李群玉《龙山人惠石廪方及团茶》:“滩声起鱼眼”。有的诗则以虾眼、蟹眼来形容:吕岩《大云寺茶诗》:“虾眼汤翻细浪俱”;皮日休《煮茶》:“时有蟹目溅”。虾眼、蟹目比鱼眼略小,都是形容一沸的状态。即开始的气泡像虾眼、蟹眼一样大小,接着如鱼眼一样大小,即是第一沸。然后是如涌泉连珠的二沸,皮日休《煮茶》诗中就有“煎作连珠沸”的诗句。
  煮水之后就是投茶。唐代煮茶是先要将茶饼烘炙,然后趁热用纸囊包裹起来。茶饼冷却后,将之碾磨成茶末,再罗成茶粉烹煮。因此碾茶是道重要的工序。唐诗中经常提到碾茶:崔珏《美人尝茶行》:“玉郎为碾瑟瑟尘”,李群玉《答友寄新茗》:“满火芳香碾麴尘”,齐己《闻道林诸友尝茶因有寄》:“碾和松粉煮春泉”,徐夤《尚书惠蜡面茶》:“金槽和碾沉香末”,曹邺《故人惠茶》:“碾处乱泉声”等等。茶叶碾磨成茶末,罗成的茶粉要投入水中烹煮。描写投茶粉的诗句有:陆龟蒙《煮茶》“时于浪花里,并下蓝英末”;皎然《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投铛涌作沫,著碗聚生花”⑨。
  煮茶的过程是别具情趣的。刘言史《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刻画情景细致入微,又兼传神写意,颇有独到处:“粉细越笋芽,野煮寒溪滨。恐乖灵草性,觞事皆手亲。敲百取鲜火、撇泉避腥鳞。荧荧爨风铛,拾得堕巢薪。洁色既爽别、浮氲亦殷勤。以兹委曲静,求得正昧真。宛如摘山时,自啜指下春。湘瓷泛轻花,涤尽昏渴神。此游惬醒趣,可以话高人。”文人品茶讲求环境和意趣,刘言史和孟郊带了越州茶叶,来到洛北作“野外之饮”。潺潺溪水边,他们亲自动手,敲石取火,撇泉取水、捡得掉在地上的鸟窝当柴烧。看似随意,却情趣盎然。这样煮成的茶,滋味才真,好像在饮自己亲自制成的茶叶一样。两位诗人以茶自娱,既解除了干渴,又使头脑清醒。
  茶叶冲泡好以后,要品尝茶汤的滋味。按味型可分为清鲜、鲜浓、鲜醇、鲜淡、浓烈、浓强、浓厚、浓醇、甜醇、醇爽、醇厚、醇和、平和、陈醇等14个类型。⑩唐代诗人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末尾两句:“欲知花乳清冷味,须是眠云跂石人”,描述了蒙山顾渚春清冷甘甜的茶味;齐己《尝茶》:“味击诗魔乱,香搜睡思轻”,写茶味浓烈使诗魔为之意乱;崔珏《美人尝茶行》:“朱唇啜破绿云时,咽入香喉爽红玉”,当美人饮下碧绿的茶汤,感觉到茶味香浓,全身通爽;温庭筠《西陵道士茶歌》:“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言珍贵香茗饮后鲜醇留齿,味甘经久不绝;施肩吾《蜀茗词》:“山僧问我将何比,欲道琼浆却畏嗔”,山僧问此等茶味之美以何相比,诗人本来想比之以“琼浆”,却怕山僧发怒,结果欲言又止,体现了茶味无穷,留给后人无限想象。
  四、品茶精神之美
  茶艺之美既包含物质之美,又包含精神之美,不是简单的重叠和组合,而是一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它将泡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与人的思想进行体验性的考察思维,着重强调人的思想、道德、行为在品茗过程中的陶冶升华,将茶的物质属性转化为社会的、文化的,使茶饮清新雅逸的自然特性与人的益思修身达到哲学上的统一。
  “品茶”不同于“喝茶”。“喝茶”是满足人们解渴的生理需求,而“品茶”重在“品”而不在止渴。通过细细品,徐徐吸,慢慢体验茶的独特韵味,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美的享受,进入一种“临风一吸心自省,此意莫与他人传”的美妙境界。茶的清香、甘爽带来愉悦的感受,并由此幻化出意境:松涛、田园、高山、流水……这些意境之美将人紧张的压力、烦恼的心情带入一个轻松、闲适的氛围中。杜甫曾在《重游何氏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中写道:“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栏斜点笔,桐叶坐题诗。”诗人把他同友人品茶时的愉悦心情、优美的环境描绘得如同一幅清新雅致的山水画。
  品茶犹如参禅。文人在品茶的意境中追求的是和、清、静、寂的根本精神,它使人跨越时空,摆脱了人生烦恼,不为名利所累,在超凡脱俗中享受人生的美丽。秦韬玉《采茶歌》:“洗我胸中幽清思,鬼神应愁歌欲成”;温庭筠《西陵道士茶歌》:“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颜真卿等《五言月夜啜茶联欢句》:“流华净肌骨,疏沦涤心原”;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描写他端着茶沫飘香的瓷碗饮茶时的美妙感受:“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清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皎然的“三饮”是饮茶的三个层次,从解困、清神到悟道,即是从生理上的满足到精神上的享受,不但获得审美的愉悦,而且进入一个哲理的境界;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也描写了喝七碗茶时的不同感受:一碗是解渴,喉吻湿润,是生理上的满足。二碗破除孤闷,令人情思爽朗。三碗使人灵感涌动,文思喷发。四碗令人心胸开阔,忘却烦恼。五碗至七碗,身轻神爽,飘飘欲仙,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最高境界。品茶至此,真可获得“茶仙”的桂冠了。
  茶文化精神内涵的另一方面是通过品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茶性温,历来被视为清净之物,从生长、采摘、制作到沏泡都要十分纯净,人们把这种特性喻为人德。君子的正直、清廉、公正等品性与茶性融为一体,能够使人在品味茶的色、香、味的过程中,使精神和感情净化,人格自然得到升华。在文人眼中,茶不但可以润喉吻、破孤闷、轻肌骨、通仙灵,而且它生长于幽林远涧,得益于山野宁静的自然造化,远离尘嚣,秉性高洁,不入俗流,符合文人励志尚洁的情操和雅趣。因此称茶为“百草魁”,说它“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郑遨《茶诗》),“穷通行止常相伴”(白居易《琴茶》)。品茶赋诗言志,竞为时尚。如皎然称茶:“此物清高民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韦应物《喜园中茶生》一诗写道:“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聊因理郡赊,率尔植荒园;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诗人把茶的淳朴特性升华到人格品质的高度来赞美,由此可见茶对当时人们的人品修养产生的影响。
  五、茶艺的和谐美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是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所以中国茶艺所表现的文化内涵也多是以儒家观念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互为补充,体现天、地、人的和谐统一。
  中国茶学第一人——茶神陆羽,由于自幼得和尚积公大师教诲,既明佛理,又得茶艺之术,后与茶僧皎然、诗人皇甫冉兄弟等文人墨客为友,云游于山水茶乡之间。他深谙茶学之思想,感受茶情之润泽,并得到儒、道、释三教圆融之沐浴,与茶六十余年的交道,因此对茶的“其功致和”,茶的协和之道,茶清至真为信等品性深为感悟,写出了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在《茶经》的字里行间渗透了协和圆融之灵气,并进一步把“精行俭德之人”与茶联系起来,其深意在于茶之性俭,清心神,犹是修身养性之。《茶经》揭示了茶艺的内在核心是寻求天人合一,而天人合一所要达到的便是一种和谐,一种人与周遭环境的和谐、人的身体和精神的有机和谐。
  陆羽在历史上并不是一个突出的亮丽人物,但正是在《茶经》中渗透了儒家中庸、和合的思想,所以得到历代文人的认同。他把品茶纳入宣扬儒家思想的介体,从而寻求人与人的协同、人与自然的相融、人与社会的和谐。唐代有无数诗人用诗情画意的诗句抒发了从品茗与茶谊中所感受到的和谐融合的真挚情谊。自卢仝写下《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后,把茶提神醒脑、净化心灵、与天地人和谐交融的功效描绘得淋漓尽致。这样,文人学士们对茶的认识被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大诗人白居易,涉及茶的诗约有六十余首,其中不少诗是以茶联谊,共建协同为主要内容的。他常约友共品饮,还参加当时文人茶宴,如境会亭宴,太湖舟中品饮的湖中雅会等。韦应物《简寂观西涧瀑布下作》的“茶果邀真侣,觞酌洽同心”,抒发了以茶会友的真情厚意;元稹的宝塔诗《茶》:“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此诗虽受形式限制,但也巧妙地把茶、文人、僧、诗、花、明月、朝霞、烹茶、赏茶等都融合进诗中,自然地把人、自然、茶和合起来了,这也体现了一种万物和谐的思想。
  茶是一种中正平和之物;饮茶之人在饮茶时享受的是一种轻松、平和的氛围。传统儒士多饮茶,从饮茶中体味不断微妙变化的真味、真香、真气,从而领悟自然真谛,享受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精神感受和那种和谐的意境。茶的平和、友好、融和、深情、淡泊等品性非常合乎当时文人们的思想性格,他们自然地与茶结缘,并将自身与茶融合起来了。白居易在后半生仕途不畅时,便退隐山林,在恬淡宁静中以茶相伴、享受人生:“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无忧无乐者,长短任天涯”。韦应物说:“为饮涤尘烦”,饮茶能消除人世间的烦恼。韦应物是个失意文人,在现实社会无法施展才华,便消沉隐退,在茶盅中享受人生。
  总之,唐代茶诗既有对茶艺和地方名茶的歌咏,又有对人生哲学、佛道思想的感悟,发掘和传递了饮茶艺术本身的美感,为茶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可以说,唐代诗人伴随着茶的香远写出了富有茶韵的诗句,而种茶、品茶的风俗又影响着他们的诗风。这种诗风形象地表达了中国文人骨子里的高洁自赏,雅逸脱俗的性格气质。在唐人的茶诗中,饮茶不仅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更是一种艺术和精神美的享受;文人们强调心灵感受,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也越来越注重品茶所带来的丰富的审美情趣。
  ①[清]彭定求:《全唐诗》,中华书局,1999年。②蔡镇楚、施兆鹏:《中国名家茶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第6页。③⑤⑦⑧程启坤、杨招棣、姚国坤:《陆羽〈茶经〉解读与点校》,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第37、32、32、33页。④余悦主编、何草著:《中华茶文化丛书——茶道玄幽》,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第118页。⑥[唐]李肇:《国史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41页。⑨李新玲:《诗化的品茗艺术——从唐代茶诗看唐代茶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第30—40、56—60页。⑩童启庆、寿英姿:《习茶》,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年,第81—82页。钱大宇:《茶与和谐》,《农业考古》2005年第4期。
  出自: 《中州学刊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
QQ: &  &&&&&&&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下一篇:
佛教导航@1999-
|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天通中苑41号楼5单元102室 办公电话: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云南雪龙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