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 王安石意思在《游褒禅山记》提出求思应具备那些条件,其中哪个条件起决定作用

答案:提示:观点鲜明,论据充分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学年黑龙江省庆安三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文言文阅读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B.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到达尽头。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说明白。【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其孰能讥之乎?B.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D.夫夷以近,则游者众以其在华山之阳名之也【小题3】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主要是记游文字。所记之意不在山、泉、洞本身,而在探密游客多少。为下文的议论奠定了基础。B.“其孰能讥之乎”从与前面内容的联系来看,还是在说明“尽吾志”的重要性。C.第二段主要是谈游山感悟。先明古人观物,思之恒在,往往有所得。借此将议论引向深入:人生践行都必须有“志”,有“力”,有“物”的帮助,做到“尽志无悔”。D.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对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深感惋惜。【小题4】下列句子皆选自课本,请把它们翻译成现代汉语((1)(4)各2分(2)(3)各3分)(1)发图,图穷而匕首见。&&&&&&&&&&&&&&&&&&&&&&&&&&&&&&&&&&&&&&&&&&&&&&&&&&&&&&&&&&&&&&&&(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3)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5届北京市东城区(南片)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______,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______。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______,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______,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节选自《游褒禅山记》)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怠而欲出者&&& &&&&&&&怠:懈怠
B. 不出,火且尽&&& &&&&&&&且:将要
C.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D. 此余之所得也&&& &&&&&&&得:心得
2.对下面各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③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④其孰能讥之乎
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 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C. ②③相同,①④不同&&&
D. ①②③④各不相同
3.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语句,与原文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往往有得
B.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而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C. 至于忧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4.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A.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B.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C. 而其见愈奇&&&&&&&&&&&
D. 火尚足以明也
5.对上面两段文言语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作者详细地记述了自己游览褒禅山前洞和后洞的情形,突出了它们迥然不同的环境特征。
B. 第一段末,作者在懊悔自己未能尽游览之乐的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怠而欲出者”畏难怕苦思想的批评。
C. 第二段由“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强调了在“志”、“力”、“物”这三个成功条件中,“志”是最根本的。
D. 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深刻揭示了对人生、事业的追求,也需要有坚定的志向的道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5届黑龙江省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B.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到达尽头。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说明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其孰能讥之乎?
B.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D.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以其在华山之阳名之也
3.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主要是记游文字。所记之意不在山、泉、洞本身,而在探密游客多少。为下文的议论奠定了基础。
B.“其孰能讥之乎”从与前面内容的联系来看,还是在说明“尽吾志”的重要性。
C.第二段主要是谈游山感悟。先明古人观物,思之恒在,往往有所得。借此将议论引向深入:人生践行都必须有“志”,有“力”,有“物”的帮助,做到“尽志无悔”。
D.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对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深感惋惜。
4.下列句子皆选自课本,请把它们翻译成现代汉语((1)(4)各2分(2)(3)各3分)
(1)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
(3)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4届新疆农七师高级中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1.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卒:死。
B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乃:是。 
C 不出,火且尽           且:并且。
D 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
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的活用现象与给出的例句中的加横线的词的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A 顺流而东&&&&&&&&&&&&&&&&B 舞幽壑之潜蛟
C 侣鱼虾而友麋鹿&&&&&&&&&&D 火尚足以明也
3.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A 引以为流殇曲水&&&&&&&&&B 然力足以至焉
C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D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4.下面各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安石,北宋人,字临川,号半山,有《临川先生文集》,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B 文中所谓“浮图”和“庐冢”即为和尚和寺院。
C 作者在记叙和议论之间注意承接过渡,如第三段一句“于是予有叹焉”紧承上文的“悔”,自然过渡到下面的议论。一个“叹”字意味深长,承上启下,使文章过渡自然,衔接紧密。
D 本文以游山因事见理,阐述了“志、力、物”三者的重要意义,前半部分侧重记游,后半部分侧重说理,二者结合自然紧密。
5.(1)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4分)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5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河南省期末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节选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   )  ②有怠而欲出者  怠(   )  ③则或咎其欲出者  咎(   )  ④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   )  ⑤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   )  ⑥此余之所得也  得(   ) 2.指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在括号内注明“相同”或“不同”。)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②不出,火且尽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  ③来而记之者已少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 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作者由古人“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才能有所得的事实,引起了深入思考。依他看来,“求思”应具备哪些条件?其中哪个条件起决定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第8课《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查看: 1461|回复: 5
高中语文必修2《游褒禅山记》名师备课综合资料大全
《游褒禅山记》预习提示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 谢立凡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四月,王安石34岁,从舒州(现在安徽潜山)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了褒禅山,同年七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体文章,但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体,记游的文字甚少,而主要是借记游生发出一番有深刻哲理的议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即人生美好的境界往往在险远而人所罕至之处,而要达到此境界,必须有远大的志向,坚韧不拔的毅力,同时还需具备一定的外界条件。王安石本文,距离其变法主张的提出时间不远。五年之后,即嘉祐四年(1059年),他便写了著名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这里所言的思想、精神与他后来推行新法时的表现是一致的。
学习本文,请注意三点:
1.要梳理积累文言词语。本文文句的难点在于虚词,单是“其”字就出现了十几处。要结合语境重点弄清几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如“其”“于”“以”等。另外一些重点实词,也要梳理积累,如“道”“由”“文”“至”“舍”“观”“名” “明”“相”等。
2.要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怎样把叙述和议论紧密结合,材料观点前后照应,水乳交融。体会作者由事说理,循理布事的写法。
3.要弄清“志”“力”“物”的具体含义及其内在关系,举一反三,拓展涵盖范围,并且由游山说开去,联系到为人、学习、做事,把文章中的道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游褒禅山记》课文解读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 谢立凡
褒禅山①亦谓之华山。唐浮图②慧褒③始舍④于其址⑤,而卒⑥葬之;以故其后名⑦之曰“褒禅”。(褒禅山也叫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死后葬在这里;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①褒禅山:在安徽含山县北十五里,旧名华山,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寺院(即下文所说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②浮图:梵语,即古代印度语,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有时也指佛塔。③慧褒:唐代高僧。据记载,慧褒喜含山县北山麓之胜,遂结庐其下,寒暑不出。④舍:用作动词,意思是筑舍定居。⑤址:基址,指山脚。⑥卒:终,最后。⑦名:用作动词,给……命名。)[文章开门见山,开头紧扣题目记述褒禅山命名的由来。先说明褒禅山又叫华山,接着追述此山之所以命名为褒禅山,是因为唐朝有一个名叫慧褒的和尚,一开始住在华山之下,死后又葬在这里,所以叫做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①也。(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弟子为了守墓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①庐冢:也作“庐墓”。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叫做“庐冢”。这里指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庐,屋舍,一说这“庐”是慧褒生前住处。冢,zhǒnɡ,坟墓。)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①者,以其乃②华山之阳③名之也。(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①华山洞:南宋王象先《舆地纪胜》写作“华阳洞”。看正文下句,也应作华阳洞。②乃:表示判断,有“为”“是”的意思。③阳:山的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面为阴。)[这两句紧承上文,追溯了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之后,就把笔墨转向眼前所见的慧空禅院,说明现在看到的慧空禅院,是“褒之庐冢”,即当年慧褒禅师的坟墓和他的弟子为守墓而盖的房舍。再由“褒之庐冢”自然地引出本文记叙议论的第一个中心华山洞,并说明了华山洞的方位及其命名的由来。]距洞百余步①,有碑仆道②,其文漫灭③,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①步:古书上有的说六尺为一步,有的说八尺是一步;近代以营造尺,即工程用的尺计算,五尺为一步,三百六十步为一里。这里的步,大概指脚走的步。②仆道:“仆于道”的省略,倒在路旁。仆,跌倒。③其文漫灭:碑文模糊、磨灭。文,指碑文。下文“独其为文”的“文”指碑上残存的文字。)今言①“华”如“华实”之“华”者,盖②音谬③也。(现在把“华”念做“华实”的“华”,原来是读音错了。①言:说。②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的意思。③谬:错误。这个句子说明“华”字的读音。汉字最初只有“华”字,没有“花”字,后来有了“花”字,“华”“花”分家,“华”才读为huá。王安石根据碑文上的“花”字,认定“华山”仍应按古音读huāshān,而不应读huáshān。)[由洞引出本文记叙议论的第二个中心石碑,由石碑引出今人对山的名称的误读。“其文漫灭”以下的句子,从字面上来看,是说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其实,也是为了突出其中尚可辨识的“花山”二字。之所以要突出“花山”二字,表面看,似乎在纠正今人把“花山”之“花”误读为“华实”之“华”的错误。而实际旨在为下文发表感想和议论张本。]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作者概述了山中的景物:一座禅院,一个山洞,一块仆碑。文章紧扣题目,以“褒禅山亦谓之华山”一句起头,点明作者所游的地方是“褒禅山”,以及这座山的另一个名称“华山”。由这句的“褒禅山”一名引出褒禅山名称由来,点出禅院。写禅院,既证实褒禅山名称由来,又引出“距其院东五里”的华山洞。写华山洞的位置和命名缘由,为下文写游华山洞作交待,其中写华山洞命名缘由又与开头一句照应。记仆碑文字,循名责实,辨“华山”误读,不仅回应开头一句,证明褒禅山本名“华山”,亦即“花山”,也为后文的议论伏笔。记叙的景物由禅院到华山洞,再到仆碑,反映了游览行踪。全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证山名结尾,在内容上环环相扣。
其①下平旷,有泉侧出②,而记游③者甚众,所谓前洞也。(华山下边平坦空旷,有泉水从旁边涌出,题字记游的人很多,这是人们所说的“前洞”。①其:指代华山。②侧出,从旁边涌出。③记游:指在洞壁上题诗文留念。)[前洞,“记游者甚众”,但作者认为虽有美景而不险绝,不足以游,所以一笔带过。虽然一笔带过,但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与后洞形成对比,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伏笔。]由山以上①五六里,有穴窈然②,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顺着山路而上走五六里,有个洞穴幽暗深远,走进洞穴十分寒冷,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好游洞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人们叫它“后洞”。①由山以上:沿着山路向上行走。由,沿,顺。以,连词,同“而”。上,用作动词,向上走。②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窈,yǎo。)[此句点明后洞的特点:窈然、甚寒、深得不能穷尽。与前洞形成强烈反差。]余与四人拥火以入①,入之愈深,其进②愈难,而其见③愈奇。(我和同游的四个人拿着火把走进去,进洞越深,前进的道路越困难,然而见到的景象也越奇特。①拥火以入:拿着火把走进去。拥,持、拿。以,连词,用法同“而”。②其进:同“所进”,前行的道路。③其见:同“所见”,见到的景致。又解,其进、其见,在句中作主语,“进”与“见”动词活用作名词,“其”复指“进”“见”。)有怠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②尽。”遂与之俱出。(有松气懈怠想要退出的伙伴说:“如果不出去,火把将要烧完。”于是跟他们一起退出洞来。①怠:懈怠,怠惰,懒于前进。②且:将要。)[这几句叙述游洞的经过。先写游洞的方式,“拥火以入”;再写游洞的感受,“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最后叙述出洞的原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文中“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揭示行进的艰难与景物的美妙是一对矛盾,暗示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哲理。]盖①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②,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大约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洞的人来说,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那洞壁的左右,来到这里题字记游的人已经很少了。①盖:发语词,也有“大概”的意思。②不能十一:不及十分之一。不能,不及、不到。表示这样的意思的“不能”往往跟数目多少或时间长短有关。)盖其又深,则其至①又加②少矣。(大概洞更深,那么到达那里的人就更少了。①其至:同“所至”,到达的人。“其至”用法同上文“其进”“其见”,“至”也可看作动词活用为名词。②加:副词,更。)[这是补叙游洞时所见。此句照应了前洞,“其下平旷”,因而“记游者众”,而后洞虽然“入之愈深”,“其见愈奇”,但因为“其进愈难”,所以,“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①,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②也。(正当决定从洞中退出的时候,我的体力还足够继续前进,火把也还足够继续照明。①方是时:正当这个时候。方,当、正在。是时,指决定从洞中退出的时候。②明:照明,这里用作动词。)既其①出,则或咎②其③欲出者,而余亦悔其④随之而不得极⑤夫⑥游之乐也。(我们出洞以后,便有人责怪那些要求退出来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了他们,以至于不能尽情享受那游洞的乐趣。①其:代词,我们。②咎:责怪。③其:那。④其:代词,自己。⑤极:尽,这里有尽情享受的意思。⑥夫:代词,那。)[写自己的后悔。“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当时具备继续游洞的条件,但因为盲目随顺了那个“怠而欲出者”,所以“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未能尽情地享受游洞的欢乐。在这里文章也有一个对比,其余的人只是责怪那个“怠而欲出者”,而王安石却侧重从自身寻找原因,因此才有下面的那些启示后世的精辟议论。]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作者先对华山洞作一简介,华山洞分“前洞”和“后洞”,说明前洞与后洞迥然不同的环境特征,突出游前洞之易游人之众与游后洞之难游人之少,揭示一般游人就易避难的心理,为后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埋下伏笔。然后详记游后洞的经过。“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点明了与人同游,这才有入洞以后诸人的不同反应。写经过时,对所见景象,只异常简括地记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用连锁句式说明入“深”、进“难”、见“奇”的递进式因果关系,为后文借景喻理提供依据。随着入洞之深而“其见愈奇”,本应乘兴而入,寻幽访胜,领略“奇”景,不料,却中途退了出来。游洞的叙述至此结束。接着作者又补叙两点。一是“盖予所至……则其至又加少矣”,一是“方是时……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这两点补叙为下文借事喻理提供了依据。写出洞后的心情,突出一个“悔”字。
第一、二段是文章的第一部份,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这样一条线索:由“其见愈奇”而产生“乐”;由“不得极夫游之乐”而产生“悔”,于是引发出下面的感慨议论。这部分的“叙”,处处为下文的“议”埋下伏笔,作好铺垫。
& &&&于是余有叹①焉②。(对于这种情况,我有感慨了。①叹:感慨。②焉:语气助词。)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①,以②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③也。(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往往有心得,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非常深刻而且全面。①得:心得、收获。②以:因为,由于。③无不在:即“无不在其求思之中”的省略。没有什么不在他们探究、思考的范围之中,也就是“全面”的意思。)[第一句紧承上文写自己的“叹”,“叹”是由“悔”引起的,也是“悔”的继续。作者叹什么呢?叹古人无论观察什么“往往有得”。古人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那是因为他们“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作者赞叹古人,显然是为了鞭策自己,力求效法古人,每经一事都必须深入“求思”而有所“得”,因此,紧接着对游华山洞一事进行反思,就其所见所感抒发了游洞之所得。作者反思之后有什么“得”呢?请看下文。]夫①夷以近②,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如果地方平坦并且路程近,那末到达的人就多;如果地势险峻并且路程远,那末到达的人就少。①夫:发语词,无意义。②夷以近:路平而近。夷,平坦。以,连词,同“而”。)[这一句对比说明,一般的人贪图“夷以近”,害怕“险以远”。]而世之奇伟、瑰怪①、非常之观②,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③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但世上奇妙雄伟、瑰丽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僻远,而且是很少有人到达的地方,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那里的。①瑰怪,瑰丽怪异。②观,景观,景象。③罕,少。)[这里用“而”字一转,人们游览的目的都是希望一睹“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而此种大观不在“夷以近”“游者众”的地方,而是在“险以远”“游者少”的地方。那么,怎样才能到达此种境界呢?作者先提出第一个条件:“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没有不达绝顶决不罢休的精神,是不能到达的。]有志矣,不随以止①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了志向,就不会随从别人而中止,然而力量不足的话,还是不能到达。①随以止:盲目地随从别人而停止不前。)[先承上说明为什么要“有志”,再引出第二个条件:有力。]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①而无物②以相③之,亦不能至也。(有了志向和力量,而且又不随从别人怠懒松懈,但是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如果没有外物来辅助他,也还是不能到达的。①幽暗昏惑:幽深昏暗、叫人头昏迷乱的地方。昏惑,头昏迷乱。②物:指外力,外物。③相:xiànɡ,帮助。)[再引出第三个条件:有物。]然力足以至焉①,于人为可讥②,而在己为有悔③;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④孰能讥之乎?(但是力量足够到达那里,如果没有到达的话,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而在自己看来也是有所悔恨的;竭尽了自己的努力如果没有到达的话,就可以没有悔恨的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①力足以至焉:“焉”后省去“而不至者”之类的话。意思是:力量足以达到那里如果没有达到的话。②于人为可讥: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于,在。③有悔:有所悔恨的。④其:岂、难道。)[力足以至但没有至,可讥可悔;尽了志而未至,可以无讥无悔。通过对比强调三个条件中“志”最重要。]此余之所得①也。(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心得。①所得:所得到的收获。)[最后一个“得”字呼应段首,归结全段。在这里,作者提出到达“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境界必备的三个条件,并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如果说“志”与“力”,指的主观条件,那么外物“以相之”,说的则是客观条件。事业的成功,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都重要,都不可或缺,但是比较起来,哪一个更重要?“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从会不会给人生带来遗憾的角度说,从有没有实现人生价值的角度说,“志”是第一位的。王安石既强调了客观条件的重要,又特别地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含有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 &第三段,写游华山洞的心得,这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先借托古人,说古人游览观赏,因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所以 “往往有得”。以此暗示游褒禅山只要如古人那样 “求思”,也会“有得”。于是文章以游洞为喻,以“得”为中心,进行逐层论述。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某种最高成就的境界。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只有很少的人才可以达到。怎样才能达到呢?作者提出了三个“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这三个“不能至”从反面提出了达到目的的三个必要条件。在提出“志”这个条件时,用双重否定句强调;在提出“力”和“物”这两个条件时,又分别把“有志”作为基本前提,也强调了“有志”。这就揭示了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三个条件按照它们的重要性依次排列,这样便把道理说得清楚、完备而透彻,逻辑十分严密。最后,以“此余之所得也”,收束这一段议论,归结到作者思想上的收获,回应段首。文章以古人“有得”始,以自己“所得”终,前后呼应。
这段文字所以有很强的说服力,还在于它紧扣了游洞的实际,不是泛泛而谈。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是对前洞“平旷”,“而记游者甚众”这个现象的概括。“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则是自己游后洞生发出来的感想。“有志矣,不随以止也”责备了自己因为无“志”,“遂与之俱出”。“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责备了自己“力尚足以入”却“随以怠”。“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责备自己“火尚足以明”,却未能“极夫游之乐”。最后作者又扣住一个“悔”字进一步展开议论,通过对比“力足以至”而未能至和“尽吾志也而未能至”两种情况,得出“可讥”“有悔”和 “无讥”“无悔”两种结果。这一正一反的两层意思,突出了“有志”的决定作用,并且提出“尽吾志”的高标准要求,从事物的规律性归结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由于作者的议论完全是从自己游洞实践中抽象出来的道理,避免了空泛的说教,因此读起来不仅使人折服,而且使人感到亲切生动。
& & 余于仆碑①,又以②悲夫③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④,何可胜⑤道也哉!(我对于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叹惜那些古代书籍的失传,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因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①仆碑:倒下来的石碑。②以:“以之”的省略,因此,由此。③夫:代词,那些。④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弄错了它的流传文字,因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谬,使……错,弄错。其,指古书。名,指识其本名,这里用作动词。⑤胜:尽,完全。)此所以①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②之也。(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选取的缘故了。①所以:表原因。②慎取,谨慎地择取。)
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这一段与第一段记仆碑文字和订正读音相照应。先由所见的仆碑引出感慨,指出由于“古书之不存”,致使后人以讹传讹。“何可胜道也哉”,这是从个别到一般,由“华山”的“音谬”概括出社会上辗转讹误,相沿失实的普遍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提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是从具体到抽象,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这段议论一正一反:从反面加以否定,批评“谬其传而莫能名”;从正面加以肯定,强调“深思而慎取”。
第三、四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游山的心得。作者借古人发笔,“古人之观于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那末,作者这次游山,“求思”之后有什么“得”呢?文章写了两点,一是游洞之得,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要有三个不可缺少的条件,而其中关键的一条是自己有没有“志”。“志”是“求思”的目标和动力。二是由碑引发的联想,对待前人的东西,一定要深思而慎取,不能人云亦云。这是“求思”的方法。文章扣住“求思”和“得”三个字尽兴发挥,深刻生动,振聋发聩。
& & 四人者:庐陵①萧君圭君玉,长乐②王回深父③,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同游的四个人: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①庐陵,现在江西吉安。②长乐,现在福建长乐。②父:fǔ,通“甫”,古人常在“字”的后面加一“甫”字,下文“平父”“纯父”的“父”同。)至和元年①七月某日,临川王某②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人王某记。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至和,宋仁宗的年号。②王某,王安石。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样。)
第五段是第三部分,是记游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游褒禅山记》特色鉴赏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 谢立凡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文中的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所以深得人们赞赏。《古文观止》评论此文说:“借游华山洞,发挥学道。或叙事,或诠解,或摹写,或道故,意之所至,笔亦随之。逸兴满眼,余音不绝,可谓极文章之乐。”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议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
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
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致文字难以增删改换。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
《游褒禅山记》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 谢立凡
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通过记叙游褒禅山借以说明,为了干出一番宏大的事业需要一定的条件,要有志有力,还要有物,但是首要的是必须“有志”而且要“尽吾志”,同时对前人和他人的观点也必须“深思而慎取”,不可人云亦云。这个中心非常明白,一般没有什么不同意见。
现在,需要探讨的是,这篇文章对于我们有什么启发呢?或者说,我们应当从文中向王安石学习什么呢?我们想,至少有两点:
第一、王安石的生活态度。你看,一次平常的旅游,我们见得实在太多了,但是王安石却认为“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因此对这一次游山也进行深入思索,悟出了如何成就一番事业的大道理。毫无疑问,这番道理,对于他后来治国安邦,励志改革,成就一番彪炳史册的功业,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安石的这一事实告诉我们,不管大人物还是小人物,其实生活的方式都差不多,但为什么有的人活得有滋有味,而有的人活得黯然无光,为什么有的人拥有成功、快乐的人生,而有的人怀着失望和和悲伤离开了人世?个中的秘密就在于你有没有认真严肃地品味生活,善不善于对生活进行品味。
生活需要用心体味。因为生活是一门艺术,讲究创造与品质,需要你花费心思。哲人说过:不要成为生活奴隶,填饱肚子之余,别忘了心灵也需要喂养。哲人又说过: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长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生活也好比一杯清茶,需要细细品尝,“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你对于生活有什么感受呢?你能从日常平凡的生活中品味出它的芳香吗?
第二、王安石的“志”。王安石把人生比喻为旅游,比喻为登山。人来到世上,个个都想饱览“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实现生命的价值,达到人生的顶峰。但事实上,只有很少的人才能到达这种境界,因为到达这样的境界需要诸多主观和客观的条件。王安石在文中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是,问题不在于你有没有到达这样的境界,问题在于你有没有立下到达此种境界的“志”并且有没有为此“尽志”。如果你具备到达此种境界的条件,但是没有“志”,因而失去了机会,那将是人生最大的遗憾和悲哀,但如果立下了“志”,并且为此竭尽了全力,虽然未能到达最高的境界,那也没有遗憾。人活着不就是图个无怨无悔吗?
簿松龄有句名言:“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同样说明了“立志”“尽志”的重大意义。
你学了王安石的这篇文章以后,对于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呢?你打算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呢?
这是一篇读后感性质的探讨题,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发表看法。下面这篇短文是对第二个问题的思考,可供参考。
人生好比游山,每个人都渴望“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但是,正如王安石所说,“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芸芸众生,大都只能爬到半山腰,只有少数的人,才能登上高山之巅,饱览“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这么说来,是不是我们这些普通平凡的人,生活就没有意义,生命就没有价值?不,登上人生的金字塔固然风光无限,但是,滞留在半山腰里也不一定羞愧难当。只要你在攀登生命峰巅的征途上竭尽了全力,你的生命也同样地无比辉煌。王安石说得好:“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人来到世上,都面对着两座山峰,都需要你奋力攀登。一座是事业的山峰,一座是精神的山峰。登上事业的顶峰当然八面威风,而登上精神的顶峰,更是光芒万丈!
登上事业的顶峰,诚如王安石所说:“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事业的成功,不仅决定于主观的努力,而且还取决于客观的条件,客观条件不具备,个人再怎么奋斗,也难以遂心如愿。就以王安石为例,他的志向不可谓不高远,他的才能不可谓不卓越,他的毅力不可谓不坚强,但是他的改革却以失败告终,其原因就是他无法击败强大的保守派。
但是,能不能登上精神的峰巅,却是完全与外界无关,一切都取决于自己。而且只要“有志”,个个都可以登上精神的最高峰,人皆可以为尧舜嘛。因此,我们在攀登事业巅峰的同时,别忘了攀登精神的巅峰。
事业上的山峰和精神上的山峰是相辅相成的,你只有不断地攀登精神的山峰才能登上事业上的山峰,反过来,你在攀登事业的山峰的同时,也在攀登精神的山峰。事业上的山峰是有形的,精神上的山峰是无形的。事业上的山峰,不管它多么伟大,与整个人类和宇宙来比,总是有限的,乃至是微不足道的;而精神上的山峰,却是无限的、永恒的。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整个人类的生命,宛如一道壮阔的洪流,从不可知的过去,汹涌的冲向不可知的未来,我们每个人都只是这洪流中的一粒水滴,一个泡沫。”这就是说:就整个的宇宙来看,生命只是一种过程,而这种过程,在整个宇宙进化中,仅占一微渺的地位,我们无法改变这种地位。因为我们既囿于空间,又囿於时间。虽然我们无法摆脱这种物质的制囿,但在精神界,我们却有自由发展的余地。人类的伟大就在于,他虽然隶属于时空宇宙,但他本身却创造了另一个不朽的宇宙──精神宇宙。这个宇宙,为人类生存寄托之所在。在时空宇宙,生命无其特殊意义,如尘土然。而在精神宇宙,它却具有无限的底蘊,无限的意义。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他的精神。
两座山峰,一座事业的山峰,一座精神的山峰,你都需要攀登。但是,事业的山峰,你不一定能登上它的峰巅,它容许挫折,容许失败,也容许倒退;但是,精神的山峰,你却能登上它的峰巅,它不容许消沉,不容许颓唐,不容许止步,更不能后退、堕落!否则,你便是人流中一位匆匆的过客,大河中一粒没有水花的水滴。这世界不会因为有了你而精彩,也不会因为没有你而失色。──这才是人生的真正悲哀!
《游褒禅山记》训练提高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 谢立凡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是(& & )
A.今言“华(huá)”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B.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yǎo)然。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shènɡ)道也哉。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ɡ)之。
2.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项(& & )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②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③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⑤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⑥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⑦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A.①②③/④⑤/⑥⑦& && &B.①②/③/④⑤/⑥⑦& & C.①②/③/④⑤/⑥/⑦& & D.①②/③/④⑤/⑥⑦
3.选出下列各句中“以”是介词的一项(& & )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B.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C.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4.下列句中“观”字词性不同的一项是(& & )
A.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B.大王见臣列观。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6.选出对下列句中“者”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2)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 &&&(4)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A.(1)与(2)相同,(3)与(4)不同。& &&&B.(1)与(3)不同,(2)与(4)相同。
C.(1)与(4)相同,(2)与(3)相同。& &&&D.(1)与(4)不同,(2)与(3)相同。
7.下面的句子从句式的角度看,与其他几句不同的一句是( )
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B.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8.对下列句子中的“其”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1)址,而卒葬之。以故其(2)后名之曰“褒禅”。距其(3)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也,以其(4)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5)文漫灭,独其(6)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其(7)下平旷,有泉侧出。问其(8)深,则其(9)好游者不能穷也。入之愈深,其(10)进愈难,而其(11)见愈奇。然视其(12)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13)又深,则其(14)至又加少矣。既其(15)出,则或咎其(16)欲出者,而余亦悔其(17)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以其(18)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其(19)孰能讥之乎?后世之谬其(20)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 & A.用作人称代词的有:(1)(4)(5)(6)(7)(12)(17)(18)。
B.用作指示代词的有:(2)(3)(8)(9)(13)(16)(20)。
C.用作副词的有:(15)(19)。
D.用作指示代词,其意义和用法同“所”字的有:(10)(11)(14) 。
9.这篇文章在记游的基础上偏重说理,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前后照应。试仿照表中第1、4段的形式,填出第2段的记叙与第3段的议论前后照应的语句,以及第3段的结论。 记叙部分议论部分第1段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第4段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结论: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第2段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 && && && && && && && && &&&& &&&& &。第3段 于是余有叹焉。。 结论:& && && && && && && && && & 10.王安石说:对前人和他人的学说必须“深思而慎取之”。我们不妨拿这个观点也来研读一下《游褒禅山记》。下面提出几个问题请大家思考:
(1)“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这个句子不合逻辑,请你说说它的问题出在哪里?
(2)“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句中的“其”历来争议很大,有人认为指代“华山”,有人认为指代“慧空禅院”,有人认为指代“仆碑”。你的看法呢?
(3)“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课本注:“力足以至焉”下面省去“而不至”之类的话。请问:编辑先生凭什么会知道有如此省略?
11.王安石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下面的名句与王安石的文意相吻合的有:
A.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毛泽东
B.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华罗庚
C.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巴金
D.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就越壮观。──拉吉舍夫
E.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
F.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谈空话。──爱因斯坦
G.发明家全靠一股了不起的信心支持,才有勇气在不可知的天地中前进。──巴尔扎克
H.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爱因斯坦
12.《游褒禅山记》无论从求学的角度,还是从做人的角度,都是一篇对我们有深刻启示和很大教益的文章,请你读后根据自己的体会写一篇读后感。下列题目可供参考:
(1)无怨无悔,此生足矣!(2)攀登人生金字塔。(3)无限风光在险峰。(4)活出自己的个性。(5)人生两座峰。(6)事事留心皆学问。(7)游山玩水养精神。(8)有志者事竟成。
解析与答案
1.解析:华,现在读“huá”,但在文言中表示“花”的意思当读“huā”。所以A项当念“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C项“胜”在文言中表示“尽、完”的意思读“shēnɡ”,但现在统一读“shènɡ”。
2.解析:①②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分别译为“筑舍定居”“给……命名”。③句名词活用作状语,译为“从侧旁”。④⑤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译为“走到尽头”、一般用法;“谬”译为“弄错”“使……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⑥“其至”在句中作主语,“至”可看作动词活用为名词,译为“到达的人”。⑦ 形容词用作名词,译为“险峻偏远的地方”(有的资料把此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看作省略,可以认为“险远”后面省略中心词“之地”)。另外,上面句子中,④“问其深”的“深”也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译为“深度”。⑤“莫能名者”的“名”,说出,说明。这是“名”固有的词义之一,不是名词用作动词。
3.解析:A项中“以”是表并列关系的连词;C项中“以”是表连动关系的连词;D项中“以”是表因果关系的连词。AC中的“以”可用“而”替代。B项的“以”,介词,凭借、依靠。
4.解析:D项中“观”当动词讲,意思是“观察”,其他三项中的“观”都是名词。AC是“景观”,D念ɡuàn,指庙宇和宫殿之类的建筑。
5.解析:A项中“所以”表原因,现代汉语中“所以”表结果。B项中“非常”是一个词组,“不同寻常”的意思,现代汉语是副词,十分、很。D项中“至于”是“到”(后面的“于”虚化),现代汉语是他转连词,表示另起话题。“所谓”古今义同,即“所说的”,或表强调,或表否定,此处表强调。
6.解析:(2)(3)项中的“者”用作“者”字结构,译为“……的人”。(1)(4)项中的“者”是助词,表假设的语气,相当“的话”。
7.解析:这几个句子虽然从形式上看都是“……(者)……也”的句式,但表示的关系并不相同:A是性质判断句。BC 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其中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D也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因”。
8.解析:《游褒禅山记》中“其”是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文言虚词,共有22次,本题将其一一列出,要求大家细细斟酌,这对于正确文句意义大有好处。
古汉语的“其”,是个非常活跃的虚词,它既可以用作代词,也可以用作副词、连词、助词。
“其”用作代词,既可以用作人称代词,也可以用作指示代词。
“其”用作人称代词,最通常的是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它可以用在名词之前,用作定语,表示领属关系,可译为他的、他们的、她的、她们的、它的、它们的。上面“其”的(1)(5)(7)(12)都是称代第三人称,用作定语。(1)始舍于其址:“其”代“华山的”。(5)其文漫灭:“其”代“仆碑的”。(7)其下平旷:“其”代“华山的”。(12)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其”代“后洞的”。
“其”用作第三人称代词时,还可以用作主谓结构的主语或用作动词的间接宾语或介词的宾语。(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其”在这里是作为“其乃华山之阳”这个主谓结构的主语,译作“它”,代“华山洞”。(6)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其”也是作为“其为文”这一主谓结构的主语,译作“它上面”,代“碑”。(18)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其”是“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一主谓结构的主语,译作“他们”,代“古人”。
“其”的称代作用还可以用于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用于第一人称可译为“我”“我的”或“自己”。用于第二人称可译为“你”“您”。(15)既其出:“其”可译为“我们”。(17)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这是承前称代,“余”“其”是同指,“其”指代自己。
“其”用作第二人称如《孔雀东南飞》“其往欲何云”。这是刘兰芝的哥哥在兰芝拒婚后,感到不满,对兰芝说的话。意思是:你往后打算怎么样?“其”,相当“你”,称代兰芝。
“其”字用作代词,可以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之前,起指示作用,有复指的作用表示人、事、物的范围,或者表示对具体对象的强调,可译为“那”“那个”“那些”。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其”指代埋葬慧褒的时间,与“后”复指,译作“那”。(3)距其院东五里:“其”代慧褒禅院,与“院”复指,译作“那个”。(8)(9)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问其深”的“其”,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译作“那个洞”;“其好游者”的“其”复指“好游者”,译作“那些”。(10)(1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其进”“其见”相当“所进”“所见”,“其”指代“那(行进的)道路”“那(见到的)景致”。 (13)(1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其又深”的“其”指代“进入后洞的路程”;“其至”相当“所至”,指代“那(到达的)人”。(16)则或咎其欲出者: “其”复指“欲出者”,译作“那”。(20)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其”复指“传”,译为“那些”。
“其”用作虚词,可以充当副词、连词、助词。充当副词的如(19)其孰能讥之乎:“其……乎”这个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吗?“其”用作副词,还可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未来。如《愚公移山》“其如土石何”,“其”译“将”。
“其”充当连词,较通常的用法:1.用于并列的分句,表示选择,可译为“还是”“是……还是……。”例如韩愈《马说》“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2.用于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例如《孟子·梁惠王上》“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
“其”作助词,如《离骚》:“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其” 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无实在意义。
9.解析:本题旨在启示我们对文章结构进行整体把握,在填表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本文叙议结合、前后照应、重在说理的特点,为背诵第2、3两段做准备。
续表记叙部分第2段: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前洞)“其下平旷”“而记游者甚众”。(后洞)“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续表议论部分第3段:于是余有叹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结论:要有志,尽吾志。
10.解析:这是一道阅读分析题,启示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必须学会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这也是“深思而慎取”的具体表现。
答案:(1)文中的“华山洞”应当写成“华阳洞”。并且说明“华山洞”乃“华阳洞”之误。(2)“其”以指代“华山”较妥。原文是这样的:“其下平旷……由山以上五六里”,句中“下”与“上”对应,所以“其”当与“山”对应。(3)这个句子的分号前后实际上是一个对偶的句子,所以根据下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推知此句当是“力足以至焉而不能至者”的省略。
11.解析:此题旨在通过对名言名句的对比分析,进一步体会王安石的论述的深刻含义,同时也可掌握更多的名句。
答案:A、B、D、E、G。
12.解析:学了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思想实际写读后感,做到读写结合,是提高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答案:略。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安石的思乡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