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忘了这一切时,这些还会再次发生,讲的是一个集中营门口刻的铭文饰品

吾儿牧易的博客 - 东海博客
吾儿牧易的博客
扯淡扯淡瞎扯淡,
无聊无聊很无聊。
时 间 记 忆
最 新 评 论
专 题 分 类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留 言
用 户 登 录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20:36:45 | By: 杨康金·二世 ]
3[] 200512
15:35:42 | By: 杨康金·二世 ]
300100209.9
10:11:31 | By: 杨康金·二世 ]
11:18:54 | By: 杨康金·二世 ]
The Mystery Writers of AmericaMWAThe Crime WritersAssociationCWA
189619522030LCWA
1888195945
9001900W200111492
15:58:01 | By: 杨康金·二世 ]
11:22:39 | By: 杨康金·二世 ]
19:46:14 | By: 杨康金·二世 ]
M.Pirsig196170
19:55:44 | By: 杨康金·二世 ]
20:44:30 | By: 杨康金·二世 ]
11<span style="font-size:12.0mso-ansi-language:
<span style="font-size:12.0mso-ansi-language:#
<span style="font-size:12.0
mso-ansi-language:#I
13L<span style="font-size:12.0mso-ansi-language:#<span style="font-size:12.0mso-ansi-language:#
<span style="font-size:12.0mso-ansi-language:
<span style="font-size:12.0mso-ansi-language:#28<span style="font-size:12.0mso-ansi-language:#
18<span style="font-size:12.0mso-ansi-language:#14
19<span style="font-size:12.0mso-ansi-language:#21<span style="font-size:12.0mso-ansi-language:#12
<span style="font-size:
12.0mso-ansi-language:#3
20:05:09 | By: 杨康金·二世 ]
121920141214
1220201492014920148
122320141221
1225上午,边工作,边补听全员培训讲座视频,台州学院王正教授结合本市实际,主讲《从文化大国迈向文化强国》。午饭后,继续听,三个多小时的内容。尽管有不同意见,不同理解,但还是很有收获。二时半许,回宿舍,小憩。下午,忙。晚上,约谈装修事宜。睡前,读毕《江城》。从“顺江而下”到“溯江而上”,何伟记录了他1996年至1998年间以“和平队”志愿者的身份在涪陵的生活以及观察。作者自己说,“在这里,我有时是一个旁观者,有时又置身于当地的生活之中,这种亲疏结合的观察构成了我在四川停留两年的部分生活。”江城涪陵,是中国城镇生活的一个真实缩影。发生在那里的很多事,同样也在中国的其他城市上演。何伟所见的那一幕幕,我们最熟悉不过了的,习以为常,甚至都无意识了。但何伟通过他的外国人的眼光,写出了他的异质经验,这使得我们读来有种新鲜感、陌生感,从而有机会重新审视自我,获得不一样的感受。阅读过程中,很多记忆被唤醒,频频为作者细致的观察和透彻的分析而赞叹。但如果说心灵上的冲击,又似乎没到这程度。所以说,略略有些失望。
1226IDx2zhaopro.yeeyan.org/oraclebones
12281999Polat
共&166&条记录1集中营的生命图腾(特别推荐)
谨以此文献给以生命相许少儿教育的人们&
&&&&&&&&&&
&&&&&&&&&&&&&&&&&
& 集中营的生命图腾
&&&&&&&&&&&&&&&&&&&&&&&
&&&&&&&&&&&&&&&&&&&&&&
&&&&&&&&&&(选自李正火六年前开通的第一个博客的一篇文档)
请允许我用淡淡的文字,走近这蔚蓝而神圣的生命课堂。
你应该组织过许多大小的课堂,听到过许多名家大师式的课堂,你或许参加过上百成千人的课堂,但你是否听到过这样滴血撼天的课堂?是否看到过这样色彩纯美、精神永恒的儿童画杰作?
何妨,这里开展的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儿童艺术课程。
1942年,在犹太人的集中营里,一万五千名犹太人孩子被送到距离布拉格60公里的特莱津集中营。来到这里的孩子们一开始并不知道,特莱津是这样一个暗无天日的地方,他们更难相信在这里也囚禁着许多一流的艺术家、音乐家、学者和教授。人类精神之光可以穿透一切壁垒,当那些因高尚的艺术来修养自己,以广博的文化良知来陶冶心灵的人们在特莱津和孩子们相遇后,奇迹就这样自然产生了,一堂堂如此美丽的艺术课、生命课堂,在黎明前悄悄上演……
没有人去观摩,没有人担任评委,没有人相互竞争,没有人宣传报道,更没有人提供经费,也不收任何报酬,一切都自觉进行。
因为,他们知道艺术本质不仅是提高审美、创造美的作品,更是直指人性,唤醒智慧,拯救灵魂。他们清楚艺术教育不需要更多外在的东西,不需要名利争斗,更不需要过多评价褒奖,因为他们真爱艺术,真爱孩子,真爱生命。
真爱艺术,真爱孩子,真爱生命,这就够了!
“孩子们,我们一起来唱、来画吧”。没有铃声,没有教材,没有培训计划,甚至没有备课单,艺术教育就这样欣然开始了?!
在历史记忆中,特莱津犹太人的集中营里,孩子们学会了绘画、诗歌,甚至排练了儿童歌剧。一些参与儿童歌剧的孩子演员演了一半,或被送走,或无奈死亡,新的孩子接上来演。更难以相信,在这样面临死亡,在常人看来没有足够绘画创作的条件下,那些犹太孩子却在特莱津创作了大量的儿童画作品。有将近四千五百张的绘画作品,现在被布拉格犹太人博物馆收藏和展出,被称为“人类文化皇冠上的钻石”。翻开历史尘埃的“特莱津艺术教育”,将成为我们教育与生命中自觉仰望和追思顿悟的“香格里拉”。
&&&&&&&&&&&&&&&&&&&
我们需要追寻教育的香格里拉。
今日,当我面对新课程实验六年来带给我们若干课堂改革的思考后,听着大家对新课程下学校艺术教育和校外艺术培训活动的众多评析和疑惑,想起大家常问我:“如果你来上课,首先会带着什么进课堂?你想告诉当今的孩子怎样的艺术活动更有意义和价值?……”
我很难回答。我也上不好课,虽然我爱课堂。但当我走近孩子的时候,常这样扪心自问,也常情不自禁地被某中神奇的力量所鼓舞,会突然带着一种对生命的自觉尊重和对艺术教育本质的理解兴奋地进课堂,在课内外与孩子一起通过真情的艺术活动,去共同觉醒生命成长的秘密。我会像以往《舞起灵性的翅膀》、《我想长》、《一片落叶》的课堂那样和孩子们,和自然生活,和文化历史去融合,在心与心的碰撞和情与情的交融中,感受艺术的美,生活的美,人性的美。如果,此时大家希望我介绍一个日常课堂的案例,来以此给追寻香格里拉教育的人们或指点或启迪,我十分愿意抛砖引玉。
我想到了当今教育中的孩子们,想到了许多老师不知为何上课的困惑,愿将从旅美华人林达夫妇《像自由一样美丽》一书中选几首诗和若干孩子的画作为文本火花,和孩子探究美的生命和艺术活动,走近那神圣的灵性课堂——
课前的我思绪回到六十年前,心平淡和凝重。我似乎选择了课前悄悄播放根据特莱津集中营“我再也没有见到另外一只蝴蝶”的那首诗歌改编的那时的童声合唱为课堂艺术时空的色彩,没有喧闹,没有更多的道具和现代教育设备,没有想更多的名利欲望,有的只是一颗自主仰望着星空,一颗如孩子般纯真无为的心。
那一只,就是那一只,
那么丰富、明亮、耀眼的黄色,或许,那是太阳金色的泪水,
滴在白色的石头上……
那样,那样地金黄,
轻盈得翩然直上。它离去了,我相信,这是因为
它自己要告别这个世界。
我在这里住了七个星期,被囚禁在这个集中营。可我已经发现,这里有我喜爱的东西。蒲公英在招呼着我,还有院子里开着白花的栗树枝条。只是,我再也没见到另一只蝴蝶。
那只蝴蝶,是最后的一只。蝴蝶不住在这里,不住在集中营。
也许我会将小名叫作米夫(mif)的男孩在集中营死前写的诗作为引子,师生轻轻用心诵读感悟中开课,应是不错的选择—
特莱津沉沉的轮子碾过我们的前额把它深深地埋入我们的记忆深处。我们遭受的已经太多,在这哀恸和羞辱凝合的此处,需要一个盲人的标记,以给未来我们自己的孩子,一个证明。等待了第四个年头,像是站在一个沼泽地的上方任何一刻,那里都可能喷涌出泉水。同时,河流奔向另一个方向,另一个方向,不让你死,也不让你活。炮弹没有呼啸,枪声没有响起在这里,你也没有看到鲜血流淌。没有这些,只有默默的饥饿。孩子们在这里偷面包,并且一遍遍地提出同样的问题而所有的人希望能够入睡,沉默,然后再一次入睡……沉沉的轮子碾过我们的前额把它深深地埋入我们的记忆深处。
当然,我会更多地用自己对艺术文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理解,带着为什么活?为什么教?为什么学艺术的别样思悟,试着让这样一位普通而高尚的老师复活,带着她和同道的生命脉动,一起走进神圣的儿童艺术课堂。
于是,教学已不是一般意义的艺术活动,孩子们忘记课堂,忘记痛苦,忘记自我,与老师一起寻找着艺术背后的光亮,寻找着每个人内在生命活力涌动的色彩,试着找回那人性亮丽斑斓的自由时空。
这位复活的老师名叫“弗利德”,是特莱津犹太儿童集中营里的艺术家兼儿童教育家中的一个典型。
1942年,希特勒决计大规模扫除犹太人。这年春天,弗利德的丈夫巴维尔的母亲和大哥大嫂,被驱离遣送。他们后来很快死在不同的集中营,巴维尔的母亲在毒气室被谋杀。深秋,弗利德和巴维尔被遣送的通知,终于到达了。对许多犹太人来说,他们不是非常清楚遣送的意义,但弗利德和她的丈夫,由于亲人的厄运,对自己的命运更少抱有幻想。可是她异常平静,当地的小店主回忆说,弗利德走进她的商店,对她说,“希特勒邀请我去赴会呢,您有什么保暖的衣服吗?”小店主给了她一件灰色的外套,又暖和又结实,怎么都不肯收钱。弗利德最后送了她一张画。&&&&&&&&&&&&
她的朋友希尔德闻讯特地从汉堡赶来,为着给老朋友一点支持。她们一起装箱,又一次次拿出来,重新装过。一个人只能带五十公斤,她们无助地犹豫着,是带一个勺子,还是两个?为了耐脏,弗利德把床单染成深色。希尔德发现,弗利德是那么自然地又在想着可以在那里为孩子做些有意义的事,继续她的儿童艺术教育。她染着被单说,这些也可以在孩子们演戏的时候做道具,假如染成绿色,孩子披着,就可以象征森林。弗利德还在盘算,是不是给她未来的学生带了足够的纸和笔?
是带一个勺子,还是两个?……一次次拿出来,重新装过。
可以在孩子们演戏的时候做道具,假如染成绿色,孩子披着,就可以象征森林。
是不是给她未来的学生带了足够的纸和笔?
这就是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随时带着爱上路,她的心中始终装着艺术,装着孩子,装着使命。
巴维尔和弗利德经过中转站,在那里,他们所有值钱的东西都被搜走了。到1942年12月17日,他们才抵达特莱津,成为囚徒。弗利德的编号是548,巴维尔是549。弗利德住进了汉娜所在的L410楼,那是一栋女孩子的宿舍。汉娜和那里的孩子们,成了弗利德的学生。弗利德完全忘记了自己的遭遇,立即全身心地投入了对孩子的艺术教育。她拼命收集有可能用于绘画的任何纸张,其中多数是被废弃的用过的旧纸。
缺少教室、教材和新颖工具,也没关系了,只要有爱。
弗利德爱艺术更爱孩子,她曾经从艺术教育的角度切入心理学研究,寻找孩子世界的秘密。为此,面对这些被囚禁的、失去父母的孩子,她几乎成了最恰当的一个教师。她知道怎样把他们从悲伤的死胡同里引出来,努力创造着属于孩子们的艺术春天。
弗利德也去男孩的宿舍,悄悄地给他们上课。有一次,从德国来的一些男孩来到她的课堂上,之前,当着这些孩子的面,他们的父母被纳粹枪毙了。他们完全吓呆了,相互紧紧靠在一起,双手放在膝盖中间。开始,看到他们,弗利德就转过头去,想忍住泪水,可她回转头来的时候,孩子们还是看到她眼中满含着泪水,并且止不住地流下来。他们一起大哭了一场。然后,他们跟着弗利德去洗手,弗利德像一个教师那样严肃地说,你们一定要把手洗干净,否则不能画画。接着,她拿来纸和颜料,很快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她的课程中……
我随着她的微笑和心跳,开始与她一起在课堂进行心与心的艺术对话了——
“孩子们,苦难算什么?美始终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天中,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去创造,生活就会如花儿绽放。”
“这就对了!想象过去和平宁静的生活,想象看到过的美丽风景,让自己的幻想自由飞翔。”
“一定要‘把手洗干净’,因为优秀的艺术作品来自纯洁蔚蓝的心灵。”……
爱可以引燃。于是,集中营的其他艺术家,也开始进行艺术创作的同时,给孩子们以多样的艺术教育。有一位艺术家叫哈斯,在孩子们的居住地,贴满了各种经过艺术化处理的注意事项,营造了浓浓的艺术生活环境。艺术家弗利塔则为自己呀呀学语的孩子画了一大本充满艺术爱意的儿童课本。教育艺术,原来可以这样无墙!
在这样的艺术环境里,孩子们的画作有的充满了对外面世界的遐想和憧憬,有蝴蝶有蜜蜂有鲜花;有的却分明透露出孤独和压抑,更充满了人间的真情和不灭的童心。
&&&&&&&&&&&
你看到了,很多画作都是在表格上画的或者由废纸粘贴而成。当他们身体被囚禁的时候,精神却是奔放和自由的。它们单纯永恒的美对阅读者的冲击是强烈的。一颗颗纯真的童心,如墨放花开,画中是孩子们梦想的蝴蝶、草地、花朵、天地、河流、大自然的呼吸,他们自由的色彩感觉像丰沛的血脉,流贯图画。他们用画笔记录集中营地狱般的生活,那些没有逃过纳粹的幼小生命留下的画与诗,向所有的后人证明这些曾经存在过的幼小生命,也有他们的尊严,他们知道了没有生的希望,但仍然保持了健康的精神和灵动的童真。
“我们要把知识、艺术和良知,传递给孩子,让他们的灵魂得到光亮”。虽然,这一万五千多名小作者(只活下100人)大多被纳粹杀害,死在集中营,有的被杀时只有10岁、12岁。但他们一定活在艺术的天堂里了,那里有美丽的童话陪伴,有动听的歌谣好唱,有无数的色彩涂鸦,他们还一定在画,并且画得越来越美了。你听,他们似乎还在说“小伙伴,一起画吧!一起用艺术来表达美好生活吧……”
(Hanus Hachenburg,1943年底失踪。)
你们特莱津的画家们,你们要把窗户敞开 面对世界,飘浮在
你们田园诗的云朵的背景上:
有一天,你可能跌入痛苦的口子里。要挣脱那通向深渊的轨道,要活着,在黑暗中,仍然创造!
“要活着,在黑暗中,仍然创造!”不难读懂了,每一幅画中的光明和希望,更带着隽永的期盼,非普通的儿童画可等量观之。就此,人类真正童心明朗的艺术教育灯盏在特莱津集中营点亮了……&
&&&&&&&&&&&&&&&&&&
唯有当一个人能够爱孩子胜过爱自己,将课堂看成生命的舞台,那里才会有意想不到的生命活力存在,那里才会有儿童的花朵自在开放的纯蓝明净的课堂——这就是我的课堂想寄托的“艺术”元素、“艺术”精神和课堂灵魂。
这也是我久久仰望的蔚蓝的课堂星空。
来吧!我盼望大家也能带上“像自由一样美丽”的儿童世界,走向更多艺术教育的神圣讲台,希望弗利德和她的同伴们复活,希望那些孩子复活!告诉我们的孩子们“为什么画?怎样快乐地画?怎样充满无限期待地流淌童心地画”?
让那集中营里的儿童画遗作成为我们生命课堂灵性的“火花”,让我们静静地交给孩子们,艺术地擦亮蔚蓝的心空,让课前,课中,课后,整个校园和家园回响起“
因为,我们坚信弗利德和她的孩子们活着!
&&&&&&&&&&&&&&&&&&
我不忍将课上下去,唯恐读碎了那颗颗纯美的童心。
音乐轻轻飘来,课件传递了这样一个艺术创作的背景:那日林达先生那天偶然在
“认识你自己”,这句刻在古希腊德尔斐神庙墙上的铭文,确实道出了我们人类的心声。
课就这样在自然生成和延伸。课件出现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时而悲惨的、时而透亮的画面……
“哦,这些儿童画,美得单纯可人,美得直率透灵,美得叫人心疼。”
“老师,鸟和蝴蝶,绿树和紫色天空的花园,蜜蜂围绕着花朵的特莱津房间,河里走着大船小船、天上飞着飞机、地下跑着火车、有城市也有乡村的河边风景,金色秋叶轻轻落下的公园……”
“孩子你看,这幅名叫《特莱津的房子》的水彩画,作者是哈娜·科赫诺娃,出生于1931年7月7日,1944年5月18日被转送到奥斯维辛,在那里被纳粹杀死。”
“因为特莱津集中营缺少水彩纸,这张画用水彩颜料画在一张光滑的废弃的纸背面,小画家用明快的笔法,精心营造出了氤氲的水墨之气:墨绿的泥土表层和浅黄绿的泥土深层,组合成沉稳而且富有生气的大地——大地的绿色,一栋红色三角屋顶、赭色墙壁的小房子,冒着淡淡的炊烟……
“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
“小画家却完全抛弃了对特莱津的任何一丝写实印象,将飘扬炊烟、依旧生活的房子孤零零地置于大地之上。这不是她看到的现实,而是她心中的家园。我觉得很美。”
现实的特莱津和他们的孩子,就是如此孤零零地生活在大地之上,炮弹没有呼啸,枪声随时响起,而你却没有看到鲜血流淌,看到的都是鲜花、笑脸,更值得我们描绘。
心与心在对话,在融合。
是啊,平凡而平常的事物,一旦加入了唯美的人性元素,从此便成了追问灿烂生命价值和永恒艺术精神的神圣花朵。
“孩子们,就这样画出自己心中的故事,用自己的语言画,用自己的真情画,画出你的快乐,你的呼唤,你的希望……”
&&&&&&&&&&&&&&&&&&
。”确实,。
No.1 讨论:集中营的化蝶
14:08:00 | By:
在肉体乃至生命都可以被摧毁的时候,
唯有人的精神是无法摧毁的
今天的我们
又多了一次
被感动和震撼的机会!
以下为blog主人的回复:
&终于,江南下了场比较白的雪,看孩子们那兴奋劲我心里酸楚,我们小时候的下雪天那才叫冬天。现在的孩子幸福吗?昨晚听到我二十年前美术组的一个学生,在我们这里当年经亨颐校长办起来的一所省重点高中做学生会主席兼宣传部长,当年学校预计冲高考文科状元的首选对象,却高考前严重焦虑失眠,第一次语文高考不到半小时立场后,到杭州、上海脑神经等专家处医疗,都无效,他几次作了自杀的游戏,好在没有成功。
第二年高考前的二十天,在某照相馆,我去冲孩子们获儿童画奖的照片,他碰到了我。当时我刚从医院出院不久,我带他到我家,在我床边,我虚弱地躺着和他真诚交流。我从自己死去活来的故事谈起,谈到许多哲学和宗教学方面生命的理解和人生觉悟。不知不觉时间过去了五个多小时,他突然转身抽出我书柜里一本现代汉语词典,翻动了几页,又抽出另一本杂志,快速翻着,猛然推开窗,朝外面张望……“李老师,我好了,从梦里醒来了!我要回家了,我真好了,能看清文字和外面的树木了,以前一直如梦啊!”这之后的几天里,我拖着虚弱的身子,陪他在江边走,到山上望,一起感悟自然和心境的广袤,世界和人间的成败得失……
他突然找回了过去的自己,在我鼓励下重新走向那年高考试场,几乎没有复习考上了杭州农业大学(后并入浙江大学)。大学毕业后小两口从企业打工到自己创业经营,年收入一年比一年快速增长,不久成家养了一个聪明的女儿,却因一些创业中的小矛盾,和不知什么原因的“刺激”又犯了精神抑郁症,突然传来“在自己的老家走了,自杀了。”的消息,留下了年老的靠扫马路、拉黄沙凑血汗钱供他读书的父母,和因冲着他是大学里某系的学生会主席而爱上他美丽的大学同学、爱妻,就这样不与我们打一声招呼,想走就走了?!“你为何不珍惜生命?你的钱财和学历解救不了你的痛苦啊。”
要知,他可是到今日我教育生活中最有研究价值的一个学生啊,我和他别样痛苦和成功的教育故事多少次让知情者感动万分,也让我自豪。难道,他想以这种方式,选择这样一个难得雪天,以死,让我再次深刻反思什么才是真正解放孩子心灵和觉醒生命意义的艺术教育或现代教育?
死是容易的,活着真难!”不生不死,方为觉悟。我买了一些白玫瑰、黄玫瑰、星星草,踩着雪花去他的遗体前作最后的生命追问。这也是一堂生命课堂啊!我发现原本多情的我,却很意外地在他遗体和的父母和一些同学前没有流泪,只有心中不停地思悟和追问:“你为什么不来找我,当初不是我们说好了要好好活下去,不是我都陪你走过人生最痛苦的时光?”“现在明白,我不是一个好老师,是吧?我救不了你,我让你分享了许多生命存在的东西,分享放下的智慧和面对的勇气,为什么没有让你分享‘集中营的生命图腾’,要不,你会拿起儿时的画笔,释放心中的一切;你会觉然生命存在的真正意义……
昨晚回家后,我想写出他和我许多难忘而感人的教育故事,但我发现写出来又有什么用呢?
一遍遍读着自己以前写的“集中营的课堂”……期待我们活着的老师和朋友们能更好地珍惜生命,关爱生命,升华生命。
于是,我修改了上述原文的部分文字,重发,愿不生不死的灵魂在风雪后迎着霞光美好“化蝶”。
几天沉默未打开博客,看到大家这样热情回复,借此,一并感谢您等专家和朋友化这样长时间阅读此文,友好鼓励和批评指导!
个人主页 | 引用 |
No.2 讨论:集中营的化蝶
14:09:00 | By:
有一种力量
是任何人无法战胜的
源于心底的
个人主页 | 引用 |
No.3 讨论:集中营的化蝶
14:59:00 | By:
小小(游客) ]
真爱艺术,真爱孩子,真爱生命,这就够了!
个人主页 | 引用 |
No.4 讨论:集中营的化蝶
22:32:00 | By:
我用心细致的去感受着~~~~~
我仰望,伟大的爱。。。
筑就了成千上万的美丽灵魂!!!
个人主页 | 引用 |
No.5 讨论:集中营的化蝶
22:36:00 | By:
疏狂异趣(游客) ]
震撼,感动,深思……
个人主页 | 引用 |
No.6 讨论:集中营的化蝶
22:47:00 | By:
江南乐府(游客) ]
1、不错!看了。有感动的地方。
2、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我们没有建造武器去与邪恶拼杀,我们可以用艺术教育构筑一个有宁静幻想的、健康心灵的也是愉悦视觉的美的境界。”
3、文章写的略显拖沓,围绕主题删一部分琐碎的东西,看起来会更富有感染力。呵呵。
以下为blog主人的回复:
&感谢您真知灼见的回复,我一定再好好修改。发此文是作为我对教育的反思,尤其,那天我从那学生家回来,以别样的生命感悟而发,刚才我已在上面回复中说明了。
期待,您常来作更多指导和批评!合十致敬!
个人主页 | 引用 |
No.7 讨论:集中营的化蝶
20:41:00 | By:
以下为blog主人的回复:
&终于,江南下了场比较白的雪,看孩子们那兴奋劲我心里酸楚,我们小时候的下雪天那才叫冬天。现在的孩子幸福吗?昨晚听到我二十年前美术组的一个学生,在我们这里当年经亨颐校长办起来的一所省重点高中做学生会主席兼宣传部长,当年学校预计冲高考文科状元的首选对象,却高考前严重焦虑失眠,第一次语文高考不到半小时立场后,到杭州、上海脑神经等专家处医疗,都无效,他几次作了自杀的游戏,好在没有成功。
第二年高考前的二十天,在某照相馆,我去冲孩子们获儿童画奖的照片,他碰到了我。当时我刚从医院出院不久,我带他到我家,在我床边,我虚弱地躺着和他真诚交流。我从自己死去活来的故事谈起,谈到许多哲学和宗教学方面生命的理解和人生觉悟。不知不觉时间过去了五个多小时,他突然转身抽出我书柜里一本现代汉语词典,翻动了几页,又抽出另一本杂志,快速翻着,猛然推开窗,朝外面张望……“李老师,我好了,从梦里醒来了!我要回家了,我真好了,能看清文字和外面的树木了,以前一直如梦啊!”这之后的几天里,我拖着虚弱的身子,陪他在江边走,到山上望,一起感悟自然和心境的广袤,世界和人间的成败得失……
他突然找回了过去的自己,在我鼓励下重新走向那年高考试场,几乎没有复习考上了杭州农业大学(后并入浙江大学)。大学毕业后小两口从企业打工到自己创业经营,年收入一年比一年快速增长,不久成家养了一个聪明的女儿,却因一些创业中的小矛盾,和不知什么原因的“刺激”又犯了精神抑郁症,突然传来“在自己的老家走了,自杀了。”的消息,留下了年老的靠扫马路、拉黄沙凑血汗钱供他读书的父母,和因冲着他是大学里某系的学生会主席而爱上他美丽的大学同学、爱妻,就这样不与我们打一声招呼,想走就走了?!“你为何不珍惜生命?你的钱财和学历解救不了你的痛苦啊。”
要知,他可是到今日我教育生活中最有研究价值的一个学生啊,我和他别样痛苦和成功的教育故事多少次让知情者感动万分,也让我自豪。难道,他想以这种方式,选择这样一个难得雪天,以死,让我再次深刻反思什么才是真正解放孩子心灵和觉醒生命意义的艺术教育或现代教育?
死是容易的,活着真难!”不生不死,方为觉悟。我买了一些白玫瑰、黄玫瑰、星星草,踩着雪花去他的遗体前作最后的生命追问。这也是一堂生命课堂啊!我发现原本多情的我,却很意外地在他遗体和的父母和一些同学前没有流泪,只有心中不停地思悟和追问:“你为什么不来找我,当初不是我们说好了要好好活下去,不是我都陪你走过人生最痛苦的时光?”“现在明白,我不是一个好老师,是吧?我救不了你,我让你分享了许多生命存在的东西,分享放下的智慧和面对的勇气,为什么没有让你分享‘集中营的生命图腾’,要不,你会拿起儿时的画笔,释放心中的一切;你会觉然生命存在的真正意义……
昨晚回家后,我想写出他和我许多难忘而感人的教育故事,但我发现写出来又有什么用呢?
一遍遍读着自己以前写的“集中营的课堂”……期待我们活着的老师和朋友们能更好地珍惜生命,关爱生命,升华生命。
于是,我修改了上述原文的部分文字,重发,愿不生不死的灵魂在风雪后迎着霞光美好“化蝶”。
几天沉默未打开博客,看到大家这样热情回复,借此,一并感谢您等专家和朋友化这样长时间阅读此文,友好鼓励和批评指导!
看到这段文字我无言
虽然有人说人可以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
但是,我至今难以理解
自我的解脱换来的是至亲至爱的人的痛苦
这样做真的很自私
起码我是这样认为的
下学期开学的时候
我会将您的这些作品和孩子留下的文字打印出来,介绍给我的那些养尊处优却好象总是不快乐的学生们。
不是客套!真的谢谢您!
感谢网络让我们“相识”
感受无墙,让我们的心一天天纯净柔韧起来。
个人主页 | 引用 |
No.8 讨论:集中营的化蝶
15:22:00 | By:
每每读罢这样的文字
内心总有一种压抑
一种人性的
痛苦与挣扎
面对冷漠的屠刀
蔚蓝的心灵
承受着怎样的坦然
  在苦难的生活面前
我愿在生命的火前,
  温暖我的双手
 一旦生命的焰火消沉,
 我愿悄然长逝。
个人主页 | 引用 |
No.9 讨论:集中营的化蝶
11:58:00 | By:
风(游客) ]
您为什么要让我们心情沉重,
本来这是一个轻松的冬季,可您为什么要让我们看到苦涩与灾难,我的心一直很重,很重
花儿为什么要这样的红?
个人主页 | 引用 |
No.10 讨论:集中营的化蝶
17:33:00 | By:
小美涂鸦(游客) ]
当我在《中国中小学美术》与《少儿美术》上读到您的这篇奇文时,被震撼!才知道还有这样一件事,还有感怀这件事的一个人,在以自己的方式传播着生死挣扎中的呼喊和对生的强烈渴望。
感谢!感激!李老师的这堂课上得更永恒。
个人主页 | 引用 |
No.11 讨论:集中营的化蝶
11:33:00 | By:
小美涂鸦(游客) ]
1、"我会将您的这些作品和孩子留下的文字打印出来,介绍给我的那些养尊处优却好象总是不快乐的”愤青朋友们。
2、刚才我让我的大熊先生专门读了这篇奇文,他被震撼。我们因此聊了很多关于生命的话题。
以下为blog主人的回复:
&望多批评!
个人主页 | 引用 |
No.12 讨论:集中营的化蝶
2:08:00 | By:
小美涂鸦(游客) ]
谢谢李老师在我博客里的鼓励!近日我会寄给您我整理的完整的流浪涂鸦,恳请指导!请告诉我您的详细地址。我的电话是,您若有意,可以回复给我短信。
个人主页 | 引用 |
No.13 讨论:集中营的化蝶
18:24:00 | By:
小美涂鸦(游客) ]
您的短信我已收到,10天内就会寄到。烦请注意查收。
个人主页 | 引用 |
No.14 thanks
0:34:00 | By:
personal(游客) ]
No.15 讨论:集中营的生命图腾
10:24:00 | By:
阿辉(游客) ]
是化蝶?是图腾?有机会深深拜读着生命解脱与痛苦、更是唤醒我们内心意志和追求美好这一篇章......
对于心灵、生命、教育对李老师远在众人之上!于是我们有了当下分享“集中营的生命图腾”的强烈意念!写出来为何没用?有!那因为有了我们这些虔诚的追随者,生命的话题永远说不完,我们的生命除了肉体所必需水分之外,灵魂中的那份最珍贵最圣洁无形之水就不需要了吗?!
有心人才会关注无墙、珍惜生命、升华自己(并不自私的说)!无论是真爱也好,破茧重生也罢,是无墙才会有你有我,一直相伴同行!有冬虫才会有夏草,有蛹破茧初生才会有美丽的化蝶!释放我们自己一切光和热!放飞我们的心情和梦想吧!爱孩子!爱教育!爱生活!活着真好!
我回想起在文澜听您讲座,那些春蚕、化蝶、飞蛾、昙花、雪莲、笋芽、芦苇花、狗尾草、梅花根、红枣、红烛、灯火......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他们脆弱吗?不是吧!那么他们顽强的生命力是谁在召唤的呀?
万物无墙!花开自然!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生不息!何况是我们最宝贵的生命呢?......
个人主页 | 引用 |
No.16 讨论:集中营的生命图腾
11:00:00 | By:
阿辉,你们来时的那盆狗尾巴草中有一支还活着,它竟然长根了!半年多过去了,我舍不得丢弃。看到它就想起了大家在文澜培训的日子,想起大家快乐研究的情景。
那天有位法国朋友来我办公室时看到后傻了——这小草的生命力竟如此顽强!
个人主页 | 引用 |
No.17 讨论:集中营的生命图腾
11:29:00 | By:
aczxxxjianggy(游客) ]
李校长,您好!
数月前,有幸聆听您的教诲,随提笔草就下文:
无畏的希望
绍兴县安昌镇中心小学 蒋国尧
20年前,身为芝加哥三一联合基督教会牧师的耶利米8226;赖特,以“无畏的希望”为题举行了一次布道。他在布道会上解析了英国画家乔治8226;弗雷德里克8226;瓦兹一幅名为《希望》的画作。
画面上一个年轻女子坐在象征世界的地球上面,身体向前倾斜,低垂着头,眼睛被蒙上绷带,手里弹拨着仅剩下一根弦的古希腊七弦琴,并俯身倾听这根弦发出的微弱乐音。
赖特解析说:“虽然这名女子身上有着瘀伤和血迹,穿着破烂不堪,竖琴也只剩下一根弦,她就好像是广岛或者沙佩维尔(沙佩维尔为南非城市,曾发生种族屠杀)的受难者,但是画家仍敢于把这幅画名为‘希望’。虽然世界被战争撕裂,虽然世界被仇恨摧残,虽然世界被猜疑蹂躏,虽然世界被疾病惩罚,虽然在这个世界上充满饥饿和贪婪,虽然她的竖琴被毁坏得只剩下一根琴弦,但是这位女人仍有无畏的希望,在她那仅存的一根琴弦上,去弹奏音乐,去赞美上帝。”
这幅名为《希望》的画作,让奥巴马感动得热泪盈眶。他在自传《父辈的梦想》中,将这次特别的布道看做他人生的转折点。对于奥巴马来说,一幅画改变了他的生活,也让他立志竞选美国总统。
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又何尝不从这幅画作中感受到那份“无畏的希望”呢?
多年前,上虞华维文澜小学的李正火校长还在小学教美术。课间,他捧着一大撂美术作业本子匆匆向教室走去。突然,一个孩子迎面冲来,猛地把他撞了一下。本子撒了一地。是谁?哦,那不是经常被“请”到办公室来听大骂也若无其事,在全校出了名的“草鱼大王”、“石宝贝”?只见李老师快速举起大拇指大声而神气地夸:“哦,好力量,将来一定是一个杰出的运动员。比我棒!”说笑间蹲下了身,并悄悄地用手调皮一招。他飞一样地回来了。笑着说:“李老师,我不是故意的!”“是的!是的!我当然知道,没关系。如果你有意想撞我的话,我才不会轻易地被你撞上。我也不好,走得太急了。”李老师一边拾本子,一边笑着真诚地问:“疼吗?”孩子连忙蹲下,边帮李老师拾取本子,边抬头不好意思地说:“不疼。李老师,你疼吗?”“你在问我吗?真是个懂事的孩子。我疼是不疼,只是……”李老师有意顽皮地笑着贴近他的小耳朵悄悄地说:“我的心里被你撞开了一朵神奇的花。”
后来,那孩子成为省优秀铁路司机。
无畏的希望,源于对孩子生命的真爱。残存的琴弦,禁锢的躯体——当面对形形色色的“问题学生”时,您是否依然不离不弃,用独特的指法弹奏出生命的琴音……
2006年10月,刘文君老师只身赴偏远山区——四川省邛崃市高何镇黄坝小学进行一年的支教。那里没有专职美术教师,学生缺少美术基础,更缺少绘画工具、材料,然而那里有丰富的植物种子、树叶、卵石、竹子、粘土。“艺术源于生活,只要我们把农村美术课深深扎根于自己的土壤,我们就会赢得城市学校所缺少的优势。”刘老师以自己的执着,开展了贴近乡村孩子的泥塑教学活动。成果是让人感到惊喜的!日至9日在成都举行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当代城市儿童美术教育与本土文化的传承》课题中期汇报会”中,刘老师展示了他的这个乡村泥塑教学课题,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无畏的希望,需要您拥有教育家的情怀。残存的琴弦,禁锢的躯体——也许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依然是您的全部家当。然而,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您是否发现教育的资源无处不在?
一个孩子拿着课堂作业问李正火老师:“李老师,我的画比他好吗?”“太好了,你像太阳一样。”“李老师,我的呢?”边上另一个孩子胆怯地捧起作业问。(那是一幅缺少美的造型技能和想象力的画)“你像星星。”“李老师,他的画这样差你还说他像星星?”“他的作业不像太阳光芒四射,但他像远处的星星,不同于太阳和月亮。你看那淡淡的线条造型如此迷人,似星光,很神奇发着光亮,浅雅的色彩仿佛在与你含笑,散发着一份值得期待的美。”接着,李老师弯下腰,轻声细语地和那位“星星”孩子交流看法……
铃声响了,课堂就此结束了吗?不,课堂原来才真正开始,那种自主探究创新的学习活动正在悄悄延伸……
无畏的希望,无时不考验着您的教育智慧。残存的琴弦,禁锢的躯体——教育场境的现场生成也许常令您不知所措。是固步自封、落于巢穴,还是以人为本、因势利导,奏独弦之别样清音?
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穷幽极微,当具对生命真爱的感悟之心,以教育家高远之情怀,游刃于艰险之境,昭见那无畏的希望。
个人主页 | 引用 |
No.18 讨论:集中营的生命
21:36:00 | By:
张洪锋(游客) ]
看过集中营儿童那具有震撼力的作品,听过李老师讲述成功艺术家坎坷的历程。我在静静地思考,细细地罗列。不再为自己的鸡毛蒜皮而标榜苦难,而是对生活真谛的进一步接近。但凡成功者,无一不是历尽千辛万苦,甚至有过绝望地呼唤。他们有意无意地在大自然的博大精深中发现智慧,在大千世界人世沧桑中悟得本真。因为有所悟,所以,他们成功了。而我呢,悟字还没有一半,就是缺少了用心灵去感悟自然,感悟世事,而是只存在一个浑然的只会说出那些肤浅字符的嘴皮上。
人们不必惊诧于大家们的成功,因为他们心中有苦难练就的真经。
个人主页 | 引用 |
No.19 讨论:集中营的生命图腾
0:22:00 | By:
余姚&柴青青(游客)
引用“张洪锋”老师:不再为自己的鸡毛蒜皮而标榜苦难,而是对生活真谛的进一步接近。——您终于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您的经历较一般人已经多了不少,不过想来那也仅是“你”一个人的经历。分享过您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
个人主页 | 引用 |
No.20 讨论:集中营的生命图腾
0:34:00 | By:
余姚&柴青青(游客)
第一次品味这篇凝聚了无墙先生数十载感受的美文,最大的感受就是:
我们会带着什么(样的思想)进课堂?——无墙告诉我们,带着一种对生命的自觉尊重和对艺术教育本质的理解兴奋地进课堂,在课内外与孩子一起通过真情的艺术活动,去共同觉醒生命成长的秘密。
无墙先生的三个为什么:为什么活?为什么教?为什么学艺术?问得我都不知道如何思考,幸而我在后面的文章找到了答案——于是,教学已不是一般意义的艺术活动,孩子们忘记课堂,忘记痛苦,忘记自我,与老师一起寻找着艺术背后的光亮,寻找着每个人内在生命活力涌动的色彩,试着找回那人性亮丽斑斓的自由时空。——这就是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随时“带着爱上路”,她的心中始终装着艺术,装着孩子,装着使命。——唯有当一个人能够爱孩子胜过爱自己,将课堂看成生命的舞台,那里才会有意想不到的生命活力存在,那里才会有儿童的花朵自在开放的纯蓝明净的课堂——这就是我的课堂想寄托的“艺术”元素、“艺术”精神和课堂灵魂。
真是太棒了!!!
个人主页 | 引用 |
No.21 讨论:集中营的生命图腾
19:21:00 | By:
飞扬(游客) ]
“……真爱艺术,真爱孩子,真爱生命……”
“……带着一种对生命的自觉尊重和对艺术教育本质的理解兴奋地进课堂,在课内外与孩子一起通过真情的艺术活动,去共同觉醒生命成长的秘密。……”
讲的太棒了!再次拜读您这篇文章的时候,发现收获更多了!
谢谢您智慧的分享!
个人主页 | 引用 |
No.22 讨论:集中营的生命图腾
19:22:00 | By:
飞扬(游客) ]
“……真爱艺术,真爱孩子,真爱生命……”
“……带着一种对生命的自觉尊重和对艺术教育本质的理解兴奋地进课堂,在课内外与孩子一起通过真情的艺术活动,去共同觉醒生命成长的秘密。……”
讲的太棒了!再次拜读您这篇文章的时候,发现收获更多了!谢谢您智慧的分享!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宣德炉铭文识别与判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