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岩与冯玉祥祥与吴芳吉是同时代的吗?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飘零爱国诗人吴芳吉述评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吴芳吉先生是五四运动至抗日战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现代著名飘零爱国诗人。他对中国现代诗歌的改革与发展进行了探索,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一位成功开拓者。1920年,毛泽东同志对吴芳吉先生及其诗作,作了“才思奇捷,落笔非凡,芳吉知春,芝兰其香”的极高评价。(参见《柳城诗萃》第1页);周恩来总理曾对吴芳吉的长子吴汉骧说:“你父亲的诗很好,我喜欢。”(见《重庆晚报》日庞国翔:《飘零诗人吴芳吉》)吴芳吉先生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其辉煌成就及坎坷的一生,很值得我们怀念与同情。中国论文网 /4/view-3189360.htm  一、《婉容词》是新诗的典范  吴芳吉先生36岁时,不幸英年早逝,葬在重庆市江津白沙镇黑石山上。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为此留下的《谒墓诗》及吴芳吉的清华挚友吴宓先生《怀碧柳》诗,分别刻在黑石山的巨石上,保存至今。当时名流于右任、黄炎培、郭沫若等都为他留下了挽诗。梁启超曾赞颂他:“将来必为诗坛辟世界”。著名作家李劼人先生在“成都文艺界吴芳吉先生追悼会”上说:“今天,我们追悼的人,并不是有权有势的达官,也不是退居林泉的遗老,而是穷困孤愤、抑郁牢骚的一位诗人”(转引自《白屋诗风》第6集第40页)。  吴芳吉先生的作品当时虽有争议,但却传遍全国,甚至选入中小学《国文》,被视为新诗的典范。以其传世之作《婉容词》为例。该诗发表于1919年《新群》杂志第1期。当时吴芳吉先生在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授国文课,其《日记》日记载:“今日授吾所作《婉容词》……听者盈坐,甚至壁窗门隙都为学生塞满,讲至十五段后,诸生多半泪下。有沈生海鸣者,平时号称‘顽皮’,至是乃潸然悲咽,不复仰视。……甚矣,文学之感人也,婉容得不死矣!”(转引自《白屋诗风》第7集第46页)于此可见该诗感人之深,无怪乎能迅速传遍全国,且数十年而不衰,堪称白屋诗中之经典。不少年满80岁的那代知识分子,至今尚能背诵《婉容词》。  文艺界对这位杰出的诗人评价很多,例如:“在现代文学史上有建树的六位诗词名家中,他排名第一;他是第一位创作现代格律新体诗的人;他又是享誉华夏的爱国诗人。”(庞国翔:《泪溅诗笺哭苍生——追忆飘零诗人吴芳吉》)。冯泽饶先生还详细考证,并介绍了吴芳吉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四个第一”:1.1919年发表在上海《新群》上的第一首叙事诗是其《婉容词》;2.1920年2月发表在上海《新群》第一卷第四号的第一长诗,是其《笼山曲》,全诗6000言;3.中国最早的格律新体诗,是其于1912年11月写的《忧患词》,比新文化运动早三年问世;4.其“政治诗”在其诗作中颇引人瞩目。(参见《白屋诗风》第7集第47页~50页)  1949年以后,叶圣陶、姚雪垠等曾上书中国文联要求重新评价吴芳吉。姚雪垠先生又向茅盾先生建议:“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应该写进吴芳吉一事,以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张放先生也在其《飘零的身世,奇崛的才情——吴芳吉先生的文学价值》一文中指出:“中国文学史不见载吴先生是明显的失误。……无庸争议,吴先生是应在二十世纪新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的。”(引自《白屋诗风》第6集第37页、38页)  二、吴芳吉被埋没的原因  第一,时代背景——当时派系林立,以北京大学胡适之为代表的新派,提倡白话文学,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主张全盘西化,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在学术上还提倡“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以四川大学向楚为代表的尊经书院派,则坚决反对白话,反对改革,主张全面保存中国传统文化;此外,还有学者强调“实业救国”,提倡“民主与科学”。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吴芳吉不承认新文化运动。他在《提倡诗的自然文学》中说:“要是新文化的内容,只限于几句白话诗,如此也叫文化,又未免太不值钱。……今之文化运动,由全体来说,只可算有运动而无文化。由部分来说,只可算一回‘白话运动’罢了。且今日白话文学之发生,只算受西洋文学的影响;而白话文学之战胜,只算由旧派文学之衰落,并不是谁人兴的,也不是他有什么本领。”他反对全盘西化,认为“非一源而异流。”(转引自《白屋诗风》第7集第51页)他与新派进行了长时间的辩论,一论再论。特别是他提出写作四大原则:“不中不西,不雅不俗,不今不古,不激不随”,在文艺界激起了轩然大波,“新派责其旧,旧派责其新”,正所谓“文人相轻,自古已然”(《典论》)。  第二,吴芳吉本人的个性——他是一位特立独行,桀骜而不合群的人。(参见《白屋诗风》第7集第51页)这也体现出中国文人特有的骨气,像晋代陶渊明一样。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他经历坎坷,四处飘零,到处碰壁,吃尽苦头。所以他死后,被埋没了64年,直至日成都吴芳吉研究会成立,才逐步被人们所了解并有所认识。  三、为吴芳吉辩诬  须要指出的是:在吴芳吉不幸被埋没期间,还引发出许多猜测和谣言。这里我们用事实说话,对其做些分析。  1.“他是无政府主义者”——吴芳吉在《谈诗人》一文中,的确主张“文学的个人无政府主义。”他认为“‘文学的根本在个人,而不在团体,团体的弊病足以拘束个人的天才,堕落个人的人格,所以团体的活动对于别种事业为有效,对于文学是用不着的’。因此他是从不加入什么团体和主义,特立独行,桀骜不合群的人”(引自《白屋诗风》第7集第47页~51页)。请注意:他的确承认是个“无政府主义者”,但他主张的是“文学的”,不是“政治的”,或者“经济的”,更不是“军事的”。他的理由也很充分,因为文学本身是个人的活动。这里举两个他身后的例子:作家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如果是集体创作,她便不可能荣获国际大奖了;当今优秀网球运动员李娜,如果不是她坚持“单飞”,便不可能长期居于女网前十位置,为祖国博得荣誉。世界上有些事必须“单干”才能充分发挥其才能,取得成功,不是“凡事都要搞群众运动”的。如果吴芳吉先生不坚持他的四项古怪的创作主张,便不可能有《婉容词》这部传世的经典之作了。所以对上述“文学的无政府主义者”不要误解,不要断章取义,更不要去上纲上线。至于他从不参加任何团体和主义,这恐怕与他的孤傲古怪的个性有关。
  2.“他与青年党的骨干刘泗英关系密切”——这的确“证据确凿”,因为吴芳吉在1922年曾写过一首叫《短歌寄蜀中友人》的诗篇(见李坤栋《吴芳吉诗歌选注》第206页、207页。在该书扉页3,尚有该诗书影)。在《吴白屋先生遗书》一书中,此诗又名叫《短歌寄南川刘泗英》。《白屋吴生诗稿·附注》写道:“寄南川刘泗英也,泗英宿白沙寄诗有‘重过江乡地,诗人去未还’句,因报呈之”。刘泗英何许人也?他号怀圆,四川南川人,生于1896年。他毕业于日本政法大学,回国后,历任上海《救国日报》编辑,创办重庆《新蜀报》自任总编辑,并任重庆中学、川东师范学校、省立第二女子中学、巴县中学教师,创办成都西南公学,自任校长;又任四川安抚委员、四川省县政人员训练所秘书长;创办东林煤矿公司,被选为董事长兼总经理、南川金佛山难民垦区常务事理、四川省银行经理处处长。1940年,他当选四川省参议员,1945年抗战胜利后,任中国青年党中央常务委员及秘书长,1946年11月当选为制宪国民大会代表,1947年3月聘为宪政实施促进委员会常务委员,5月任四川省政府委员、兼诉愿会主任,1948年当选为行宪国民大会代表并任《新中国日报》社董事长、国民政府经济部顾问、代理次长、全国纺织实业调节委员会主委。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去台湾,任“中国大陆灾胞救济总会”理事、“交通银行”董事、总统府国策顾问,续任“国大代表”。他著有《怀园诗稿》。(参见《吴芳吉诗歌选注》第207页。此书选注者李坤栋,系渝西学院副教授,吴芳吉研究所所长。)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刘泗英与吴芳吉同庚,都是四川人,且都爱好诗歌,因此有一定交往。刘曾两次去江津白沙登门拜访未遇,才写下“重过江乡地,诗人去未还”的诗句,当时(1922年)吴芳吉远在长沙工作,得到刘的诗篇后,勾起他对家乡白沙的怀念,于是写出诗篇“因报呈之”。诗中提到白屋边、蓑衣滩、黑石山及驴溪湾,对于家乡一往情深。这是诗人之间的一种唱和,完全属于正常的友谊交往。吴的这首和诗,还有另一特色:即反复运用叠句,这是他在自己诗歌体裁上的一种创新。  从刘的简历还可以看出:他从日本毕业回国后,前期主要从事新闻及教育事业,后来又从事经济及社会服务。他实际从政是自1940年当选省参议员起,那时距离吴芳吉1932年去世已经8年。1945年抗战胜利后,刘担任中国青年党中央常务委员及秘书长,距吴去世已经13年。刘从政后,一直一帆风顺,官运亨通,官越当越大,甚至去台湾后,还当上了总统府的国策顾问。他后期从政是吴芳吉生前未曾料到的。这与吴有什么关系呢?  3.“吴芳吉是否反共”——此疑不难澄清。吴芳吉最有名的两句诗:“三日不书民疾苦,文章辜负苍生多”[引自《吴芳吉诗歌选注》第70页《戊午元旦试笔》(四首选一)],可说是他的座右铭,是他一生的行为指南。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人品、诗品及其思想境界。他短暂的一生,给我们留下的诗歌有237题(包括译诗)共812首(段),其中相当一部分为他独创的“文夹白”的“格律新体诗歌”。从内容看,“政治诗”所占比例不小:有揭露军阀残民的,如《儿莫啼行》、《曹锟烧丰都行》等;有反映民生疾苦的,如《两父女》、《赴成都纪行》等;有赞美传统文化、抒发爱国豪情的,如《汨罗访屈原墓作》、《爱晚亭》等;有对妇女怀以深切同情的,如《婉容词》、《卖花女》等;有呼唤抗日救亡的,如《日军占我沈阳》、《巴人歌》等。他从1919年开始写诗起,就可以说是一位人民诗人、爱国诗人。他对弱势群体寄与了深切同情,对敌人充满刻骨仇恨。这与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的政治主张完全一致,并不矛盾;怀疑他反共,从何说起?(以上所引资料参见《吴芳吉诗歌选注》第3页~7页)  对白屋诗人之所以产生怀疑,除了我们在第二部分所述两点外,还当有以下多种原因:首先,多是对白屋诗人及其历史背景不理解;其次,是道听途说,信以为真的从众心理;再次,是关于白屋诗人的作品,过去印得太少,加上十年动乱,是非不分,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损失殆尽;第四,对其作品尚未读过或者读得不多。另外还有少数别有用心者,或受“左风”影响的。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冯玉祥搞北京政变是因收了张学良的五十万?
来源:综合
冯玉祥(前排左1)和蒋介石(前排左3)合影(资料图)
  1923年,吴佩孚过五十大寿,许多人都给老吴送了价值不菲的礼物,而唯独冯玉祥却只送了他一坛子清水,并美其名曰“宫廷玉液”,纯天然、无污染的“圣水”。吴佩孚很无语,有人问:“冯将军,您这水是从哪里弄来的?”冯玉祥说:“玉泉山,天下第一大泉。”吴佩孚说:“那么老远的运来,真辛苦你的手下了。”这时,老冯的部下冒失地说:“不辛苦,就从我们营地的大瓮里舀的。”
  日,冯玉祥被美国的《时代》周刊选为封面人物。这一期的《时代》周刊关于封面人物冯玉祥的报道的开场白是这样的:他站起来足有六英尺高。他不是纤弱的黄种人,而是个头魁梧、皮肤古铜色、很和蔼,《圣经》拿在手上或者放在口袋里的虔诚的基督徒,神枪手,世界上最大的私人军队的主人。在今天,这样的人就是中国的一个最强者:冯玉祥元帅。
  赵登禹在冯玉祥手下当兵时,长得身高马大。某次,老冯问:“小赵,你长得这么高个儿,敢不敢跟我摔跤?”赵说:“把你摔坏了怎么办?”老冯说:“看你有没有那个本事。”于是,赵毫不客气地把冯摔了三个跟头,赵的同伴吓得面如土色:“赵登禹,你小子敢摔将军,你完蛋啦!”第二天,老冯跑去找赵登禹:“你给我出列,以后当我警卫官了!”
  1938年春,冯玉祥乘火车到西安,下车后去城门附近的小吃摊要了小米粥和窝窝头吃。老冯问:“今天有什么喜事啊?这么热闹?”卖粥人说:“听说是冯玉祥将军要来啦。”老冯喜滋滋地说:“冯玉祥来就搞这么热闹啊?”卖粥人说:“是啊,冯将军是大官。”老冯说:“但他也是个普通人,你见过冯玉祥吗?”卖粥人说:“没见过,听说这家伙人倒不错,就是喜欢抢别人的姨太太。”老冯说:“你说的那是张宗昌,我就是冯玉祥,我啥时候抢过人家姨太太?!”
  冯玉祥经常让士兵脱去鞋袜,亲自为他们剪脚指甲。有个士兵因喝酒被冯罚,便三个月不洗脚,一脱鞋臭不可闻,他得意地逢人便说:“这次我一定要让冯将军晕掉,一定要臭死他!”
  中原大战时,中央军出动空军助战,冯玉祥军队很多人一看见飞机都吓得尿裤子。老冯去安定军心,问大家:“你们说说,空中飞机多还是乌鸦多?”众人答:“乌鸦多。”老冯说:“然则乌鸦拉屎时掉到你们头上没有?”“没有。”老冯说:“所以说,飞机投弹时,能命中的机会就更少了,大家不必害怕。”
  冯玉祥搞北京政变不是因为他觉悟高,而是收了张学良五十万元,这个事儿是美国一个牧师拉的皮条。这话是张学良说的。
  本文摘自《鸡零狗碎的民国》,作者:安坤,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责任编辑:UC001)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社区热帖推荐
会哭也是一门手艺……[]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冯玉祥与诗人吴芳吉
&&&&&&本期共收录文章18篇
  军人出生的冯玉祥,崇敬斯文,酷爱诗文,喜交诗人。在其崇敬的众多文人中,对他影响甚深,神交甚久,但终身未曾谋面的,是重庆江津籍的著名爱国诗人吴芳吉。 中国论文网 /5/view-1859653.htm  吴芳吉,重庆江津人,号“白屋诗人”。13岁时,以诗论文,在课堂上即兴写出1400余字的评判腐败政府外交政策的新体诗,文采飞扬,被誉为神童。1910年考入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校,学校发生美籍教师无理辱骂学生事件,他作为四川学生代表参与抗争,被开除学籍;1919年秋,应吴宓函邀,赴上海担任《新群》杂志诗歌编辑,时值新文化运动高潮,他创作并发表了《婉容词》、《护国岩词》等著名诗词。1920年在长沙与红叶会、湘君社,创办《湘君》文学季刊。后在西北大学、成都大学、四川大学任教,参加创办重庆大学并出任文学预科主任,在教育界声名卓著。1931年秋,因桑梓情重,应家乡县长之邀,任江津中学校长,次年,这位“第一奇功休让人,开国文章我辈始”的现代爱国诗人因病逝世于江津,年仅36岁。   吴芳吉生前创作了许多具有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思想的诗篇。“新歌体诗”《婉容词》,采用白描手法,在形式上保持传统“词”的特征:“天愁地暗,美洲在哪边,剩一身颠连,不如你守门的玉兔儿犬,残阳又晚,夫心不回转……”全诗起伏跌宕,哀婉凄恻,琅琅上口,雅俗共赏。一经发表,立即震动诗坛,读者更是争相传诵,当时一些中小学也将其选人教材,成为新诗范文。近百行的长诗使那么多人流泪,那么多人能诵,几可与《孔雀东南飞》媲美,这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实不多见。   童年时的冯玉祥,家境贫寒,读书不易。七八岁时,与家兄和邻友在野地割草砍柴,远远传来读书声,冯玉祥情不自禁,随声迫去,伫立在学堂窗前,跟着老师念起了“人之初,性本善……”夕阳西下,空手归家,免不了一场责骂。   冯玉祥的父亲是一个农民出生的旧军人,不识字的痛苦生活,使他深切地希望着:无论自己的经济状况如何窘困,自己的儿子一定要让他们有上学读书的机会。1891年秋,冯玉祥的家兄补上骑兵之缺,但这一年的学费已经缴给先生了,不能退回,于是,冯玉祥顶替家兄去读书。难得的读书机会,使冯玉祥兴奋不已。三个月很快过去,放学了,冯玉祥仍在父亲的营盘里自修功课。第二年,冯玉祥改人另一家私塾,又读了一年书。到年底,由于环境的逼迫,不得不结束了私塾学习生活,从此冯玉祥再也没有进过学堂去读书。在《我的生活》一书中,冯玉祥感慨到:我是一个行伍出身的人,一生中正式上学的日子,一共只有一年零三个月,最大的遗憾就是读书太少。   冯玉祥向往习文又少有读书机会,使他更加尊师重教,刻苦自学。幼小接受“三字经”、“古体诗”的启蒙教育,使他对以诗言志、以诗叙事、以诗交友情有独钟。   在52年的戎马生涯中,他一边行军作战,一边习文做诗,先后写了1400多首诗,成为中国近代不可多见的军旅诗人。冯玉祥所作的诗,多为“顺口诗”,主张鲜明、通俗易懂,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了军人的豪气,因当时士兵常被鄙称为“丘八” (将“兵”字上下拆开成二字),遂自嘲为“丘八诗”。抗战时期,冯玉祥喜欢以诗配画,借题发挥,为爱国抗日鼓与呼。在抗战陪都重庆陈家桥寓所,冯玉祥坐在院中的竹林下,泼墨写生,并在画上题诗:      竹有节,   不畏风,不怕雪,   内中空虚是谦逊,   生性不屈在刚烈,   日本欺我不抵抗,   借问一声有无节?      冯玉祥与吴芳吉神交已久,1914年,冯玉祥时任北洋军第六混成旅旅长时,从一位四川藉的下级军官处读到了一份手抄的吴芳吉少年之作――新体诗《读外交失败史书后》,深受诗人独到的文风和爱国忧民之情感染,感慨“自古英雄出少年”。后经这位军官介绍,得知吴芳吉在清华学堂因抗议美籍教师无理辱骂学生被开除学籍,愤然说:国人受辱,皆因国力不强,政府懦弱,一代英才被逐出学府,四处漂泊,这并非诗人之悲哀,更是我辈共同之悲哀。随即叫这位军官有机会时,传话给吴芳吉:      秀才有难来找兵,   天下英雄同根生,   行辕把酒助诗兴,   杜甫李白笑看今。      1922年,冯玉祥出陕参加第一次直奉战争,在攻占的河南督军府中,从《湘君》文学季刊上读到了吴芳吉的《婉容词》和《护国岩》等著名诗篇,爱不释手。夜幕降临,冯玉祥叫副官掌灯泡茶,直读到鸡叫三更。合卷时,对副官感慨道:读李白的诗如登黄鹤楼,读杜甫的诗可觅草堂的幽径,读吴芳吉的诗,感受的是爱国忧民。   抗战时期,蒋介石把视为“困兽”的冯玉祥闲置在陪都重庆。无奈之下,冯玉祥赋诗、写扇、题匾、卖字,发起了献金抗日活动。1944年,地处江津的国立第九中学校长邵华邀请冯玉祥去给学生作报告。冯玉祥早知江津是涛人吴芳吉的故乡,欣然前往。   日清晨,冯玉祥乘座的重庆民裕号轮船驶向诗人吴芳吉的故乡。时值初春,两岸梨花盛开,绿树银装,分外娇媚。船行自小南海,滩险水急,船身簸动甚剧,有人报告说,此外为“吃人滩”,客船至此,多有失事,前不久,又发生一起事故,死了近百人。冯将军爱民心切,当即在船上作“丘八诗”一首:小南海在江心,船破坏淹死人;革命为除人民害,到此险滩最要紧;若有大军携工具,外凿山石水平稳;真正为民谋福利,实现主义之根本。并向国民政府水利部写信,要求急速修治小南海。   冯玉祥在江津县长萧烈和邵校长的陪同下到国立九中做了一场献金抗日的动员报告后,惦念着诗人吴芳吉的后裔,便派人把吴芳吉的长子吴汉骧、次子吴汉骥接到公寓,设便宴招待他们。晚宴间,冯玉祥对吴家兄弟说道:我与家翁神交甚久,可惜他英年辞世,未能把酒论诗,真是遗憾得很。家翁的诗作,影响了一代人,后人也不会忘记。在他的代表诗词中,《婉容词》婉转动人,但柔情和悲切太重,不像《护国岩》悲烈而刚勇。老夫一辈子行军打仗,最喜欢这般诗情画意:“护国岩,护国军,伊人当日此长征;五月血战大功成,一朝永诀痛东瀛;伊人不幸斯岩幸,长享护国名”。多亮的名节,多大的豪情!冯玉祥起座而立,琅声说道:看来,宁可殉国流芳古,不可卖国求荣华。   三月初春,寒意尚浓,吴家兄弟仍穿著陈旧而单薄的衣裤,冯玉祥叫副官拿出80个大洋分送吴家兄弟,聊补添衣助学。   3月15日,冯玉祥又前往江津白沙黑石山,视察聚奎书院,并发动献金抗日。聚奎书院,始建于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不仅是诗人吴芳吉早年求学的母校,吴芳吉的坟墓就安建在书院的香樟林下,九曲池旁。冯玉祥来到吴芳吉墓前,以诗祭奠:白沙镇,黑石山,吴芳吉,有坟院;吴先生,是铁汉,认真理,能苦干;被困八个月,那是在西安;志士仁人心,既是英雄又好汉;我今到坟前,诚恳来祭奠;好朋友,未见面,彼此永远记心间。   受冯玉祥和吴芳吉爱国精神的感染,该校的学生排着队,吹着号,打着旗子来献金,有的学生还把自己的东西拿去变卖后捐献出来,支援抗战前线。   1948年,应中国共产党的邀请,冯玉祥携夫人李德全、儿子冯宏志、女儿冯理达、冯颖达、冯晓达,乘苏联“胜利”号邮轮,回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8月22日,船至黑海失火,冯玉祥和他的女儿晓达一起遇难身亡。江津的民众和吴芳吉的后人闻讯,无不悲痛泪下,在祭奠会上,县长萧烈代表江津爱国群众将冯玉祥生前最喜欢的“锅粑肉”抛人长江,以抚慰冯将军的英灵。   以后,每逢8月中秋月明,吴芳吉的孙子吴太昌,总会操起他心爱的铜号,吹奏起义勇军进行曲,缅怀那位与爷爷同有一颗爱国心,同怀一腔报国志,神交深切,未曾谋面的冯大将军。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论文】河南图书馆事业的冯玉祥时代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国最大最早的专业内容网站
评价文档:
&购买后可评价
&&¥2.00
&&¥1.00
&&¥2.00
&&¥0.50
&&¥1.00
&&¥2.00
&&¥2.00
&&¥2.00
&&¥2.00
&&¥1.00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
河南图书馆事业的冯玉祥时代
12年​至99​年​,​冯​玉​祥​第​二​次​主​政​河​南​,​为​河​南​的​图​书​馆​事​业​创​造​了​一​个​传​奇​时​代​.​这​个​时​代​的​特​征​,​就​是​图​书​馆​机​构​的​政​府​垂​范​、​各​界​协​办​、​平​民​享​用​和​遍​布​广​设​.​尽​管​这​个​传​奇​时​代​已​经​成​为​历​史​,​但​留​存​的​珍​贵​遗​产​将​永​远​不​会​消​逝​.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同期刊文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冯玉祥十三太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