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中的故事你觉得谢仁祖是个怎样的孩子

||||||||||
热门搜索推荐:
5068儿童网提供最新最全的儿童歌曲、儿童作文、儿童故事、手抄报、黑板报、好词好句等内容,让小朋友在学习的同时享受快乐!打造属于小朋友的快乐天堂!请记得收藏分享我们哦~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世说新语?品藻第九原文注释及翻译
来源: 未知&&&&发表时间: 16:58:20&&&& 
  这篇文章主要讲人的品德修养的,具体的比较方法是就两个人对比而论,一般是指出各有所长;只有部分条目点出高下之别。有时也会只就一个人的不同情况而论,这实际也是不同方面的对比。这样说来每个人都有优缺点,正如那句话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题解】品藻指评论人物高下。拿记述清谈的几则来看。第48 则记刘尹到王长史那里清谈,事后王长史的评价是:&韶音令辞不如我,往辄破的胜我&。这指出各人擅长之处。第39 则说:&人问抚军:殷浩谈竟何如?答曰:不能胜人,差可献酬群心&。这是从不同角度说明同一人的清谈效果,其中有高下之别,但是没有显出贬损。从中可以看出品评者总是回避排斥、指责别人,都是善意的。所对比的两人多是同时代的,个别也会用古今对比.正因此,不一定要说出所比的内容,只说明某人跟某人相当,某人超过或不如某人,大概人家就能了解何所指,只是后人有时很难了解是比什么,例如第18 则记:&王丞相二弟不过江,日颖,日敞。时论以颖比邓伯道,敞比温忠武&,这里并没有指明是从哪些方面对比,也没有记述语言环境,就不易从中看出要点。
  评论所涉及的内容也如上一篇一样很广泛,诸如品德、才学、功业、声威、风度、骨气、高洁、尊贵、出仕、归隐、清谈、吟咏,等等,都受到重视。所记载的也是士族阶层所讲究的各个方面。
  (1)汝南陈仲举、颍川李元礼二人,共论其功德,不能定先后。蔡伯喈评之曰:&陈仲举强于犯上,李元礼严于摄下①。犯上难,摄下易。&仲举遂在三君之下,元礼居八俊之上②。
  【注释】①强:指有勇气;敢。摄:整饬。
  ②&仲举&句:陈仲举和李元礼都是东汉人,是知名大官,地位影响不相上下,就用某一标准决其高下。当时一些人士互相标榜,给予各种称号,上等的有三人,叫三君,即窦武、刘淑、陈蕃三个为当时所崇敬的人,次一等的有八人,叫八俊,即李膺、王畅等八个才能出众的人。所谓君,指的是能做时代楷模的人;所谓俊,指的是士人中的英俊。
  【译文】汝南郡陈仲举、颍川郡李元礼两人,人们一起谈论他们的成就和德行,决定不了谁先谁后。蔡伯喈评论他们说:&陈仲举敢于冒犯上司,李元礼严于整饬下属。冒犯上司难,整饬下属容易。&于是陈仲举的名次就排在三君之后,李元礼排在八俊之前。
  (2)庞士元至吴,吴人并友之①。见陆绩、顾劭、全琮而为之目曰:&陆子所谓驾马有逸足之用,顾子所谓驽牛可以负重致远②。&或问:&如所目,陆为胜邪?&曰:&驾马虽精速,能致一人耳;驾牛一日行百里,所致岂一人哉?&吴人无以难。&全子好声名,似汝南樊子昭③。&
  【注释】①庞士元:庞统,字士元,辅佐蜀汉刘备。当吴国将领周瑜帮助刘备取荆州并兼任南郡太守时,庞统任功曹,名声很大。周瑜死后,庞统送丧到吴地。参看《言语》第9 则注①。②驾马:劣马,跑不快的马,是对比着千里马说的。逸足:疾足;捷足。指代步。③樊子昭:刘晔评论他是&退能守静,进不苟竞&的人,指闲居时能安于清静、保持节操,做官时不随便争夺。按:&全子&一句也是庞士元的评论。
  【译文】庞士元到了吴地,吴人都和他交朋友。他见到陆绩、顾劭、全琮三人,就给他们三人下评语说:&陆君可以说是能够用来代步的驾马,顾君可以说是能够驾车载重物走远路的驾牛。&有人问道:&真像你的评语那样,是陆君胜过顾君吗?&庞士元说:&驾马就算跑得很快,也只能载一个人罢了;驾牛一天走一百里,可是所运载的难道只一个人吗?&吴人没话反驳他。&全君有很好的名声,像汝南郡樊子昭。&
  (3)顾劭尝与庞士元宿语,问曰:&闻子名知人,吾与足下孰愈?&曰:&陶冶世俗,与时浮沉,吾不如子①;论王霸之馀策,览倚仗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长②。&劭亦安其言。
  【注释】①陶冶:熏陶;给予良好的影响。与时浮沉:跟着时代、世俗走,能顺应潮流。按:《三国志&蜀志&庞统传》注,这句作&陶冶世俗,甄综人物,吾不及卿。&
  ②王霸:王道和霸道,指用仁义治天下和用武力治天下的策略。余策:遗策,前代留下的策略。倚仗:一本作&倚伏&,《庞统传》注也作&倚伏&,这是对的。倚伏,互相依存、制约。《老子》五十八章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一日之长:比你年纪大一天,这里指擅长些。【译文】顾劭曾经和庞士元作过一次夜谈,他问庞士元说:&听说您因善于鉴识人才而闻名,我和您两人谁更好些?&庞士元说:&移风易俗,顺应潮流,这点我比不上您;至于谈论历代帝王统治的策略,掌握事物因果变化的要害,这方面我似乎比你稍强一些。&顾劭也认为他的话妥当。
  (4)诸葛理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①。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②。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瑾在吴,吴朝服其弘量。【注释】①&诸葛&句:三国时,诸葛瑾在吴国,任大将军兼豫州牧;诸葛亮在蜀国,任丞相;诸葛诞在魏国,任征东大将军,并被召为司空。三人名望都很大。
  ②&于时&句:龙、虎、狗,只是表明才智品德等级的不同,虎低于龙,狗低于虎。《尔雅&释兽》:&熊虎丑,其子狗&,狗是熊虎幼子。
  【译文】诸葛谨和弟弟诸葛亮以及堂弟诸葛诞都有很大的名望,各在一个国家任职。当时,人们认为蜀国得到了其中的龙,吴国得到了其中的虎,魏国得到了其中的狗。诸葛诞在魏国,和夏侯玄齐名;诸葛谨在吴国,吴国朝廷官员佩服他的宽宏大量。
  (5)司马文王问武陔:&陈玄伯何如其父司空①?&陔曰:&通雅博畅,能以天下声教为己任者,不如也②;明练简至,立功立事,过之③。&
  【注释】①&陈玄伯&句:陈泰,字玄伯,其父陈群,任司空。
  ②通雅博畅:通达正直,渊博流畅,声教:声威和教化。
  ③明练简至:明察精练,简约扼要。
  【译文】晋文王司马昭问武陔:&陈玄伯和他父亲相比,该怎样评价?&武陔说:&说到通雅博畅,能负责在全国树立君主的声威和推行教化这方面,比不上他父亲;至于明练简至,建功立业这方面,就超过他父亲。&
  (6)正始中,人士比论,以五荀方五陈①;荀淑方陈,荀靖方陈湛,荀爽方陈纪,荀f 方陈群,荀f 方陈泰。又以八裴方八王:裴徽方王祥,裴楷方王夷甫,裴康方王绥,裴绰方王澄,裴瓒方王敦,裴遐方王导,裴 方王戎,裴邈方王玄。
  【注释】①正始:魏齐王曹芳的年号。方:相比;并列。
  【译文】正始年间,知名人士对比评论人物时,拿荀氏家族中的五位和陈氏家族中的五位对比:荀淑比陈,荀靖比陈湛(ch&n),荀爽比陈纪,敬(yǜ)比陈群,荀f 比陈泰。又拿裴氏家族中的八位和王氏家族中的八位对比:裴徽比王样,裴楷比王夷甫,裴康比王绥,裴绰比王澄,裴斑比王敦,裴逼比王导,裴 比王戎,裴邈比王玄。
  (7)冀州刺史杨淮二子乔与髦,俱总角为成器①。淮与裴 、乐广友善,遣见之。 性弘方,爱乔之有高韵②,谓淮曰:&乔当及卿,髦小减也。&广性清淳,爱髦之有神检③,谓淮曰:&乔自及卿,然髦尤精出。&淮笑曰:&我二儿之忧劣,乃裴、乐之优劣。&论者评之,以为乔虽高韵,而检不匝,乐言为得④。然并为后出之俊。
  【注释】①杨淮:应作杨准,参看《赏誉》第58 则注③。成器:有成就的人才。
  ②弘方:宽宏正直。高韵:高雅的风度。
  ③清淳:清廉淳厚。神检:高贵的品德修养。
  ④而检不匝:《晋书&乐广传》作&而神检不足&,检就是神检。匝(z&),绕一圈,这里指普遍、满。
  【译文】冀州刺史杨淮的两个儿子杨乔和杨髦,都是幼年时就成名的。杨淮和裴
  、乐广两人很友好,就打发两个儿子去见他们。裴 禀性宽宏正直,所以喜欢杨乔那种高雅的风度,他对杨淮说:&杨乔将会赶上你,杨髦稍差一点。&乐广禀性清廉淳厚,所以喜欢杨髦那种高贵的品德,他对杨淮说:&杨乔自然能赶上你,可是杨髦更会高出一头。&杨淮笑道:&我两个儿子的长处和短处,就是裴 、乐广的长处和短处。&评论家评论这两人的看法,认为杨乔虽然风度高雅,可是品德修养还不够完美,还是乐广的话说对了。不过两个孩子都是后起之秀。
  (8)刘令言始入洛,见诸名士而叹曰:&王夷甫太解明,乐彦辅我所敬,张茂先我所不解,周弘武巧于用短,杜方叔拙于用长①。&
  【注释】①解明:精明。《晋书&刘讷传》此句作&王夷甫太鲜明&(鲜明,义同精明)。《晋书&王衍传)说王衍(字夷甫)&有盛才美貌,明悟若神&,这大概就是鲜明的内容。【译文】刘令言初到洛阳,见到诸多名士,就感慨他说:&王夷甫过于精明,乐彦辅是我所崇敬的人,张茂先是我所不理解的人,周弘武能巧妙地使用自己的短处,杜方叔则不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
  (9)王夷甫云:&阎丘冲优于满奋。郝隆①;此三人并是高才,冲最先达②。&
  【注释】①郝隆:《晋书&郗隆传》作郗隆。
  ②先达:优秀显贵。
  【译文】王夷甫说:&闾丘冲胜过满奋和郝隆;这三个人同是优秀的人才,闾丘冲是其中最优秀显贵的。&
  (10)王夷甫以王东海比乐令,故王中郎作碑云①:&当时标榜为乐广之俪②。&
  【注释】①王东海:王承,字安期,曾任东海郡太守。参看《政事》第9、10 则。王中郎:王坦之,曾任北中郎将,王承的孙子。
  ②标榜:赞扬;宣扬。俪:成对的。【译文】王夷甫拿东海太守王承来和尚书令乐广并列,所以北中郎将王但之给王承写的碑文上说:&当时称扬他和乐广齐名。&
  (11)庾中郎与王平子雁行①。
  【注释】①庾中郎:庾■,字子嵩,曾任太傅从事中郎。雁行:飞雁的行列,指如飞雁一样并列有序,同等。按:王衍曾评论说:&阿平第一,子嵩第二,处仲第三。&可是庾子嵩以为王平子和王处仲比不上自己。后来王平子、王处仲一死一败,只有厦子嵩的名声依旧。
  【译文】从事中郎庾子嵩和王平子并列。
  (12)王大将军在西朝时,见周侯,辄扇障面不得住①。后度江左,不能复尔。王叹曰:&不知我进伯仁退?&
  【注释】①&王大&句:按:沈约《晋书》载:&周f ,王敦素惮之,见辄面热,虽复腊月,亦扇面不休。其惮如此。&所记和这里稍有不同。&辄扇障面&疑即辄扇面,障字是衍文。王敦在洛阳时畏惧周颚,过江后逐渐踌躇满志,就不再怕了。西朝,指晋室还没有南渡的时代,即西晋时代。【译文】大将军王敦在西晋时期,每次见到武城侯周伯仁,总止不住要拿扇子遮住脸。后来到了江南,就不再这样了。王敦叹道:&不知是我有了长进还是伯仁退步了?&
  (13)会稽虞■,元皇时与桓宣武同侠,其人有才理胜望①。王丞相尝谓■曰:&孔愉有公才而无公望,丁潭有公望而无公才,兼之者其在卿乎②!&■未达而丧③。
  【注释】①虞■(fe&):字思行,历任吴兴太守、金紫光禄大夫。同侠:据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说&同侠盖同僚之误&,同僚指同在一个官署任职。按:《晋书&虞■传》载,虞■和桓宣武(桓温)的父亲宣城太守桓彝俱为吏部郎,交情很好。如此则桓宣武应为桓宣城。胜望:美好的声望。②公才、公望:三公的才能、三公的名望。
  ③达:显贵。按:当时的议论认为虞■可以做丞相,而他终于未能登上三公之位就死了,所以有人称屈。
  【译文】会稽郡虞■,晋元帝时和桓温是同僚,这个人既有才思,声望又很高。
  丞相王导曾经对他说过:&孔愉有三公的才能,却没有三公的名望;丁潭有三公的名望,却没有三公的才能;这两方面兼而有之的,大概就是你吧!&虞■还没有登上高位就死了。
  (14)明帝问周伯仁:&卿自谓何如郗鉴?&周曰:&鉴方臣,如有功夫①。&复问郗,郗曰:&周f 比臣,有国士门风②。&
  【注释】①功夫:功力;素养。
  ②国士:一国的杰出人物。门风:家风。参看《赏誉》第122 则。
  【译文】晋明帝问周f :&你自己认为你和郗鉴相比,谁更强些?&周f 说:&郗鉴和臣相比,似乎更有功力。&明帝又问郗鉴,郗鉴说:&周f 和臣相比,他有国士家风。&
  (15)王大将军下,庾公问:&闻卿有四友,何者是?&答曰:&君家中郎、我家太尉、阿平、胡毋彦国①。阿平故当最劣。&庾曰:&似未肯劣。&庾又问:&何者居其右②?&王曰:&自有人。&又问:&何者是?&王曰:&噫!其自有公论。&左右蹑公,公乃止③。
  【注释】①&君家&句:中郎等四人即庾■、王衍、王澄、胡毋辅之四人。阿平指王澄,字平子。②其右:其上。按:古人以右边为尊位。
  ③&左右&句:按:王敦不肯说出谁屠右,因为他以为自己居右。庾亮似乎没有领会王敦的意思,而且也瞧不起王敦,手下的人便踩他的脚,示意他不要再问。
  【译文】大将军王敦从武昌东下建康后,庚亮问他:&听说你有四位好友,是哪几位?&王敦答道:&您家的中郎、我家的太尉、阿平和胡毋彦国。阿平当然是最差的。&庾亮说:&好像他还不同意最差。&庾亮又问:&哪一位更出众?&王敦说:&自然有人。&又追问:&是哪一位?&王敦说:&唉!自然会有公论吧。&手下的人踩了一下庾亮的脚,庾亮才没有再问下去。(16)人问丞相:&周侯何如和峤?&答曰:&长舆嵯蘖。&①【注释】①和峤:字长舆。参看《方正》第9 则注①。嵯蘖(cu&ni&):即嵯峨。形容高峻。【译文】有人问丞相王导:&周f 比和峤怎么样?&王导回答说:&长舆像高山屹立。&
  (17)明帝问谢鲲:&君自谓何如庾亮?&①答曰:&端委庙堂,使百僚准则,臣不如亮②;一丘一壑,自谓过之③。&
  【注释】①谢鲲:是个放荡不羁的人,很有名望,舆论界把他和庾亮并提。曾任王敦的长史,知王敦将谋反,便纵酒作乐,不管政事。他随王敦到京都,人朝,当时明帝还是太子,在东宫接见了他,作了长时间的交谈。
  ②端委:礼服,这里指穿着礼服。庙堂:朝廷。
  ③一丘一壑:指山水胜境,比喻寄情山水,隐处岩壑。
  【译文】晋明帝问谢鲲:&您自己认为和庾亮相比,谁强些?&谢鲲回答说:说:&用礼制整饬朝廷,使百官有个榜样,这方面,臣不如庾亮;至于寄情于山水的志趣,自以为超过他。&
  (18)王丞相二弟不过江,曰颖,曰敞①。时论以颖比邓伯道,敞比温忠武,议郎、祭酒者也②。
  【注释】①&王丞相&句:王导的两个弟弟年少时跟王导一样都很有名,王颖曾任议郎(掌管顾问应对),玉敞曾被召为丞相祭酒(三公的属官),没有到任。两人都死于晋室南渡以前。所以不过江。②温忠武:温峤,谥忠武。
  【译文】丞相王导有两个弟弟没有到江南,一个叫王颖,一个叫王敞。当时的舆论把王颖和邓伯道并列,把王敞和温峤并列,两人分别任议郎和祭酒。
  (19)明帝问周侯:&论者以卿比郗鉴,云何?&①周曰:&陛下不须牵f 比②。&
  【注释】①&明帝&句:按:这一则和上文第14 则可能是同一事而记载不同。
  ②&陛下&句:按:陛下是对君主的尊称,周f 死后,明帝才即位,故周f 不会称他为陛下。【译文】晋明帝问武城侯周f :&评论界拿你和郗鉴并列,你认为怎么样?&周f 说:&陛下不必拉着f 去比较。&
  (20)王丞相云:&顷下论以我比安期、千里,亦推此二人①。唯共推太尉,此君特秀②。&
  【注释】①&顷下&句:按: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引证《太平御览》,&顷下&作&洛下&,这是对的。洛下,指洛阳。安期,王承,字安期。千里,阮瞻,字千里。②太尉:指王夷甫。
  【译文】丞相王导说:&洛阳的舆论把我和安期、千里相提并论,我也推重这两个人。希望大家共同推重太尉,因为这个人才能出众。&
  (21)宋t曾为王大将军妾,后属谢镇西①。镇西问t:&我何如王?&答曰:&王比使君,田舍贵人耳。&镇西妖冶故也。
  【注释】①谢镇西:谢尚。谢尚曾为南中郎将,兼任江州刺史,后调为西中郎将、豫州刺史,再升为镇西将军。下文称谢尚为使君,可见此事发生在他任刺史之时,因为州郡长官才称使君。其次,据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说,宋t属谢尚时年已老,大概是因善吹笛,故谢尚取以教歌伎。【译文】宋t曾经是大将军王敦的侍妾,后来又归属镇西将军谢尚。谢尚问宋t:&我和王敦相比怎么样?&宋t回答说:&王氏和使君相比,只是农家儿比贵人罢了。&这是谢尚容貌艳丽的缘故。
  (22)明帝问周伯仁:&卿自谓何如庾元规①?&对曰:&萧条方外,亮不如臣②;从容廊庙,臣不如亮③。&
  【注释】①庾元规:庾亮,字元规。按:这一则和上文第17 则意思差不多。
  ②萧条:逍遥自在。方外:世外。
  ③从容:指周旋应付。
  【译文】晋明帝问周伯仁:&你自认为和庾元规相比,谁强些?&周伯仁回答说:&说到退隐山林,逍遥世外。庾亮比不上臣;至于周旋于朝廷之上,臣比不上庾亮。&
  (23)王丞相辟王蓝田为掾,庾公问丞相:&蓝田何似?&王曰:&真独简贵,不减父祖,然旷澹处故当不如尔①。&
  【注释】①独:指独特,与众不同。旷澹:旷达、不求名利。
  【译文】丞相王导聘请蓝田侯王述做属官,庾亮问王导:&蓝田这个人怎么样?&王导说:&这个人真率突出,简约尊贵,这点不比他父亲、祖父减色,可是旷达、淡泊这方面自然还是比不上的呀。&
  (24)卞望之云:&郗公体中有三反:方于事上,好下佞己,一反①;治身清贞,大修计校,二反②;自好读书,憎人学问,三反。&
  【注释】①郗公:郗鉴。方:正直。佞:谄媚。
  ②治身:修身,加强身心修养。清贞:清廉、有节操。计校:计较,计算。这里指对财物斤斤计较。
  【译文】卞望之说:&郗公身上有三种矛盾现象:侍奉君主很正直,却喜欢下级奉承自己,这是第一个矛盾;很注意加强清廉节操方面的修养,却非常喜欢计较财物得失,这是第二个矛盾;自己喜欢读书,却讨厌别人做学问,这是第三个矛盾。&
  (25)世论温太真是过江第二流之高者①。时名辈共说人物,第一将尽之间,温常失色。
  【注释】①温太真:温峤,字太真,忠诚帝室,功业显著。
  【译文】世人评论温太真是从江北来的第二等人物中名列前茅的人。当时,名士们在一起品评人物,第一等人快要举完的时候,温太真经常紧张得脸色发白。
  (26)王丞相云:&见谢仁祖,恒令人得上①。&与何次道语,唯举手指地曰:&正自尔馨②。&
  【注释】①&见谢&句:余嘉锡以为&此言见谢尚之风度,令人意气超拔。&(《世说新语笺疏》518页。)
  ②&正自&句:从《赏誉》第59、60 则可以看出,王导一向推重何次道,对他的意见多所赞同,所以会这样说。尔馨,这样。
  【译文】丞相王导说:&见到谢仁祖,常常使人能够意气高昂。&和何次道谈话时,他只是用手指着他说:&正是这样。&
  (27)何次道为宰相,人有讥其信任不得其人①。阮思旷慨然曰:&次道自不至此。但布衣超居宰相之位,可恨唯此一条而已②。&
  【注释】①&何次道&句:按:《晋书&何充传)》,何充&所呢庸杂,信任不得其人。&②&但布衣&句:何充早就历任显官,而阮思旷仍说他是布衣超居宰相,这是出于门阀观念,因为何充不是出身名门望族。超:指超迁,越级提升。
  【译文】何次道就任宰相以后,有人指责他信任了不值得信任的人。阮思旷很感慨他说:&次道自然不会做到这一步。只不过是一个平民越级提到宰相的地位,令人遗憾的只有这一条罢了。&
  (28)王右军少时,丞相云:&逸少何缘复减万安邪①!&
  【注释】①何缘:缘何,凭什么。万安:刘绥,字万安。参看《赏誉》第64 则。
  【译文】右军将军王逸少年轻时,丞相王导说:&逸少凭什么还要次于万安呢!&(29)郗司空家有伧奴,知及文章,事事有意①。王右军向刘尹称之,刘问:&何如方回②?&王曰:&此正小人有意向耳,何得便比方回!&刘曰:&若不如方回,故是常奴耳。&
  【注释】①伧奴:指奴仆是北方人。
  ②方回:郗郑址交兀撬究折亩樱科映辆玻位峄谑贰P熨鸲荽淌贰⑺究铡!疽胛摹克究折矣懈銎腿耍梦拇牵允裁词露加幸恍┘丁S揖豸酥缘ぱ粢醯圃匏次实溃&和方回相比,怎么样?&王羲之说:&这只是小人有那么点志向罢了,哪里就能和方回相比!&刘此担&如果比不上方回,那仍旧是个普通的奴仆罢了。&
  (30)时人道阮思旷:&骨气不及右军,简秀不如真长,韶润不如仲祖,思致不如渊源,而兼有诸人之美。①。&
  【注释】①骨气:刚直的气概。《晋书&王羲之传》称右军将军王羲之&以骨鲠称,尤善隶书。&简秀:简约内秀。《晋书&刘创匪盗跽娉ば约蚬蟆⒀派蒲岳怼⑽逭I厝螅褐钙沸曰廊崛蟆K贾拢翰潘己驮衔丁
  【译文】当时人士评论阮思旷说:&他的骨气比不上王右军,简约内秀比不上刘真长,华美柔润比不上王仲祖,才思韵味比不上殷渊源,可是却兼有这几个人的长处。&
  (31)简文云:&何平叔巧累于理,嵇叔夜俊伤其道①。&
  【注释】①何平叔:何晏,字平叔,是唯心主义玄学的一个代表人物。参看《言语》第14 则注①。嵇叔夜:嵇康,字叔夜,有奇才,志趣不凡,喜好道学。参看《德行》第16 则注①。【译文】简文帝说:&何平叔的精巧言辞连累到他所说的道理,没有很大说服力;嵇叔夜的奇才妨害了他的主张,得不到实现。&
  (32)时人共论晋武帝出齐王之与立惠帝,其失孰多①。多谓立惠帝为重。桓温曰:&不然,使子继父业,弟承家把,有何不可②!&
  【注释】①&时人&句:晋武帝和齐王都是晋文帝的儿子。武帝即位后,立皇子司马衷为太子(后来继位为惠帝),封其弟司马攸为齐王。齐王后任司空,参与朝政,声望很高。这时武帝的宠臣荀勖、冯看到太子无能,惧怕司马攸将来会继承帝位而对自己不利,就向武帝进谗言,要武帝逼令齐王离开京都,回到自己的封国去,以确保太子的继承权。齐王忧愤成病而死。
  ②&使子&句:承家祀,指接续王国的祭祀,即回到王国去。家指所封的王国。按:古时诸侯所封之地称国,大夫所封称家。桓温是东晋人,评价西晋的得失,他以为出齐王和立惠帝两事,从礼制上说,都是天经地义的。
  【译文】当时人士都评论晋武帝令齐王归国和确立惠帝的太子地位两件事,哪一件事失误最大。多数认为确立惠帝一事失误最大。桓温说:&不是这样,让儿子继承父亲的事业,让弟弟治理王国,有什么不行!&
  (33)人问殷渊源:&当世王公以卿比裴叔道,云何①?&殷曰:&故当以识通暗处②。&
  【注释】①王公:王侯公卿,指显贵。②&故当&句:殷渊源和裴叔道两人都擅长清言,这句是说明两人的共同点。【译文】有人问殷渊源:&当代的显贵把你和裴叔道并列,怎么样?&殷渊源说:&这自然是因为都能用识见疏通疑义。&
  (34)抚军问殷浩:&卿定何如裴逸民?&①良久答曰:&故当胜耳。&【注释】①抚军:简文帝司马昱,他未登位时任抚军大将军。
  【译文】抚军问殷浩:&你和裴逸民相比,到底怎么样?&过了很久,殷浩才回答说:&自然超过他呀。&
  (35)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①。桓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②。&
  【注释】①殷侯:指殷浩。侯是敬称,等于&君&。
  ②&我与&句:《晋书&殷浩传》作&我与君周旋久,宁作我也。&殷浩并不看重桓温,既不甘退让,又不愿和他竞争,所以这样说。
  【译文】桓温年轻时和殷浩同样有名望,所以常常有一种竞争心。桓温问殷浩:&你和我相比,谁强些?&殷浩回答说:&我和自己长期打交道,宁愿作我。&(36)抚军问孙兴公:&刘真长何如?&曰:&清蔚简令。&&王仲祖何如?&曰:&温润恬和①。&&桓温何如?&曰:&高爽迈出。&&谢仁祖何如?&曰:&清易令达②。&&阮思旷何如?&曰:&弘润通长③。&&袁羊何如?&曰:&洮洮清便④&&殷洪远何如?&曰:&远有致思⑤&&卿自谓何如?&曰:&下官才能所经,悉不如诸贤;至于斟酌时宜,笼罩当世,亦多所不及。然以不才,时复托怀玄胜,远咏《老》《庄》,萧条高寄,不与时务经怀,自谓此心无所与让也⑥。&
  【注释】①温润恬和:温和柔顺、恬静平和。第30 则评价王仲祖为&韶润&。
  ②清易令达:清廉平易、善良通达。《晋书&谢尚传)说,谢尚(字仁祖)不拘小节,不为流俗之事,为政清简。
  ③弘润通长:弘润指心地宽大。品性柔润;通长指才思精深广阔。《晋书&阮裕传》说,阮裕(字思旷)以礼让为先,以德行知名,有归隐之志,不为宠辱动心。虽不博学,而论难甚精。许多方面不及别人,而兼有众人之美(参看本篇第30 则)。
  ④洮洮:同&滔滔&,形容谈论滔滔不绝。清便(pi&n):清雅、能说会道。&⑤致思:同思致,新颖的思想和情趣。殷洪远是殷浩的叔父殷融,善清言,参看《文学》第74则。
  ⑥玄胜:指玄妙的。超越世俗的境界,即玄理或老庄之道。高寄:寄情高远,实指隐居。与:同&以&。按:孙兴公(即孙绰)少有高志,早年住在会稽,游放山水十多年。【译文】抚军司马里问孙兴公:&刘真长这个人怎么样?&孙兴公回答说:&他的清谈清新华美,禀性简约美好。&又问:&王仲祖怎么样?&孙回答:&温和柔润,恬静平和。&&桓温怎么样?&孙说:&高尚爽朗,神态超逸。&&谢仁祖怎么样?&孙说:&清廉平易,美好通达。&&阮思旷怎么样?&孙说:&宽大柔润,精深广阔。&&袁羊怎么样?&答:&谈吐清雅,滔滔不绝。&&殷洪远怎么样?&答:&大有新颖的思想情趣。&&你认为你自己怎么样?&孙兴公说:&下官才能所擅长的事,全部比不上诸位贤达;至于考虑时势的需要,全面把握时局,这也大多赶不上他们。可是以我这个没有才能的人而论,还时常寄怀于超脱的境界,赞美古代的《老子》《庄子》,逍遥自在,寄情高远,不让世事打扰自己的心志,,我自认为这种胸怀是没有什么可推让的。&
  (37)桓大司马下都,问真长曰:&闻会稽王语奇进,尔邪①?&刘曰:&极进,然故是第二流中人耳!&桓曰:&第一流复是谁?&刘曰:&正是我辈耳!&
  【注释】①会稽王:指简文帝司马昱,登位前封为会稽王。他喜欢清谈,刘真长是他的谈客。【译文】大司马桓温到京都后,问刘真长道:&听说会稽王的清谈有了出人意料的长进,是这样吗?&刘真长说:&是有非常大的长进,不过仍旧是第二流中的人罢了!&桓温说:&第一流的人又是谁呢?&刘真长说:&正是我们这些人呀!&
  (38)殷侯既废①,桓公语诸人曰:&少时与渊源共骑竹马,我弃去,己辄取之,故当出我下。&
  【注释】①&殷侯&句:殷浩曾任中军将军、都督五州军事,北征时大败。桓温一向忌妒他,就乘机上奏章请求惩办他,结果他被废为庶人。
  【译文】殷浩被罢官以后,桓温对大家说:&小时候我和渊源一道骑竹马玩,我扔掉的竹马,他总是拾来骑,可知他本就不如我。&
  (39)人问抚军:&殷浩谈竟何如?&答曰:&不能胜人,差可献酬群心①。&
  【注释】①差:比较地;大体上。献酬:本指主人一再给宾客敬酒,这里指应酬。【译文】有人问抚军司马里:&殷浩的清谈究竟怎么样?&抚军回答说:&不能超过别人,大体上能满足大家的心愿。&
  (40)简文云:&谢安南清令不如其弟,学义不及孔岩,居然自胜①。&【注释】①谢安南:谢奉。参看《雅量》第33 则注①。其弟:指谢聘,字弘远。孔岩:据《晋书》,当作孔严。自胜:原注&言奉任天真也。&指不受礼俗影响。
  【译文】简文帝说:&谢安甫在清雅善美上不如他的弟弟,学识上不如孔岩,但是显然有自己的优越之处。&
  (41)未废海西公时,王无琳问桓元子①:&箕子、比于,迹异心同,不审明公孰是孰非②?&曰:&仁称不异,宁为管仲③。&
  【注释】①&未废&句:公元365 年,晋哀帝死:他弟弟司马奕继位。公元371 年桓温仗其声威,废晋帝为东海王,立简文帝,接着又降封东海王为海西县公。王元琳:王殉,字元琳。桓元子,桓温的字。②箕子、比干:商代纣王的两个叔父。纣王无道,箕子进谏,不被采纳。就披发佯狂,降为奴隶。比干也不断进谏,被纣王杀死。这两个人做法不同。而不忍看到纣王的残暴和国家的危亡这点心思却是相同的。孔子曾称他们是仁人(参看《论语&微子》)。
  ③管仲:春秋时代齐桓公的宰相,帮助齐桓公称霸诸侯,孔子也称赞过他的仁德(参看《论语&宪问》)。
  【译文】还没有罢黜海西公的时候,王元琳问桓元子说:&箕子和比于两人,行事不同,用心一样,不知道您肯定谁、否走谁?&桓元子说:&如果都一样称为仁人,那么我宁愿做管仲。&
  (42)刘丹阳、王长史在瓦官寺集,桓护军亦在坐,共商略西朝及江左人物。或问:&社弘治何如卫虎?&桓答曰:&弘治肤清,卫虎奔奔神令①。&王。刘善其言。
  【注释】①肤清:指外表情丽。奕奕:同&奕奕&,精神焕发。神令:精神美好。按:卫d小名叫虎。【译文】丹阳尹刘春退就阶蟪な吠髟谕吖偎戮刍幔ぞ敢烈苍谧坏榔兰畚鹘徒嫌猩娜耸俊S腥宋剩&杜弘治和卫虎相比,哪个好?&桓伊回答说:&弘治外表清丽,卫虎神采奕奕。&王骱土慈衔钠缆酆芎谩
  (43)刘尹抚王长史背曰①:&阿奴比丞相,但有都长②。&
  【注释】①&刘尹&句:刘春屯骱芤茫颐窍嗤春拓┫嗤醯既床幌嗤丁"诎⑴憾酝鞯陌啤6汲ぃzh&ng):指容貌漂亮、本性淳厚。
  【译文】丹阳尹刘谈拍着长史王鞯谋乘担&你和王丞相相比,只不过比他漂亮、淳厚。&
  (44)刘尹、王长史同坐,长史酒酣起舞。刘尹曰:&阿奴今日不复减向子期①。&
  【注释】①向子期:向秀,字子期。这里指玉檬有向秀超尘脱俗的韵味。
  【译文】丹阳尹刘春统な吠髯谝黄穑骱染坪鹊酵纯斓氖焙蚓吞鹞枥础A此担&你今天赶上向子期了。&
  (45)桓公问孔西阳:&安石何如仲文?&①孔思未对,反问公曰:&何如?&答曰:&安石居然不可陵践其处,故乃胜也②。&
  【注释】①孔西阳:孔严,字彭祖,历任丹阳尹。尚书,封西阳侯。仲文:指桓温之婿殷仲文。②陵践:欺压。处:决断;处理。
  【译文】桓温问西阳侯孔严:&安石和仲文相比,谁强些?&孔严考虑着没有回答,反问桓温:&您以为怎么样?&桓温回答说:&安石显然使人不能压制他的决断,自然就是胜一筹了。&
  (46)谢公与时贤共赏说,遏。胡儿并在坐①。公问李弘度曰:&卿家平阳何如乐令②?&于是李潜然流涕曰③:&赵王篡逆,乐令亲授玺绶④;亡伯雅正,耻处乱朝,遂至仰药⑤。恐难以相比!此自显干事实,非私亲之言。&谢公语胡儿曰:&有识者果不异人意。
  【注释】①遏、胡儿:谢玄,小名遏;谢朗,小名胡儿。是谢安的侄儿。
  ②平阳:李重,字茂曾,任平阳太守。后来赵王司马伦任相国,调他做相国左司马,他知司马伦有篡位意图,忧愤成病而死。
  ③潸然:流泪的样子。
  ④&赵王&句:晋惠帝永康元年(公元300 年),赵王司马伦起兵谋反,废贾后,杀司空张华等,自为相国。次年,又以惠帝为大上皇,自称皇帝,由司隶校尉满奋和尚书令乐广等捧着皇帝的印绶进献可马伦,以表示惠帝让位。不久齐玉等起兵杀了司马伦,惠帝复位。玺绶,皇帝的印和拴印的带子。
  ⑤仰药:服毒。按:《晋书&李重传)只说李重&以忧逼成疾而卒&,《晋诸公赞》也只说他有病不治,终于病死。
  【译文】谢安和当时贤达一起赞赏、评论人物,谢玄和谢朗都在座。谢安问李弘度:&你家平阳和乐令相比,怎么样?&这时李弘度泪流不止他说:&赵王叛逆篡位时,乐令亲自奉献玺绶;亡伯为人正直,耻于在叛逆的朝廷中做官,终至于服毒身死。两人恐怕难以相比!这自有事实来表明,并不是偏袒亲人的话。&谢安于是对谢朗说:&有识之士果然和人们的心愿相同。&
  (47)王龄问王长史:&我家临川何如卿家宛陵①?&长史未答,龄曰:&临川誉贵。&长史曰:&宛陵未为不贵。&
  【注释】①临川:王羲之,曾任临川太守。宛凌:王述,曾任宛陵县令。
  【译文】王龄问长史王魉担&我家的临川和你家的宛陵相比,谁强些?&王骰姑挥谢卮穑煌趺龄又说:&临川名声好,而且尊贵。&王魉担&宛陵也不算不尊贵。&
  (48)刘尹至王长史许清言,时苟子年十三,倚床边听①。既去,问父曰:&刘尹语何如尊②?&长史曰:&韶音令辞不如我,往辄破的胜我③。&【注释】①苟子:王的小名,是王鞯亩印
  ②尊:对父亲的称呼。
  ③韶音令辞:美音美辞。破的:射中箭靶,指谈论中理,能说明要旨。
  【译文】丹阳尹刘吹匠な吠髂抢锴逄福馐惫蹲邮辏吭谧脖咛A醋吆螅蹲游仕盖祝&刘尹的谈论和父亲相比怎么样?&王魉担&要论音调的抑扬顿挫,言辞的优美,他不如我,至于一谈就能切中玄理,这点却比我强。&
  (49)谢万寿春败后①,简文问郗超:&万自可败,那得乃尔失士卒情?&超曰:&伊以率任之性,欲区别智勇。&
  【注释】①&谢万&句:晋穆帝升平三年(公元359 年),谢万任豫州刺史,受命北伐。因他平时骄做自夸,轻视别人,不安抚将士,失了军心,结果未遇敌而兵溃,自己狼狈单归,大片土地相继被燕国攻占,因此被废为庶人。
  【译文】谢万在寿春县失败后,简文帝问郗超:&谢万自然可能打败,可是怎么竟会如此失掉士兵们的爱戴之情?&郗超说:&他凭着任性放纵的性格,想把智谋和勇敢区分开。&
  (50)刘尹谓谢仁祖曰:&自吾有四友,门人加亲①。&谓许玄度曰:&自吾有由,恶言不及于耳。&二人皆受而不恨。
  【注释】①&自吾&句:其中的&四友&疑是,&回&字的错写。《尚书大传》说:&孔子曰&文王有四友。自吾得回也,门人加亲,是非胥附邪!..自吾得由也,恶言不入于耳,是非御侮邪!.这里的&回、由&指孔子的学生颜回和仲由(字子路)。刘恢把谢仁祖看成颜回,在下文把许玄度肴成仲由,是把对弟子说的话用来对待同辈。
  【译文】丹阳尹刘谈对谢仁祖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就更加亲密。&又对许玄度说:&自从我有了仲由,不满的话就再也听不到了。&两个人都容忍了他的说法而没有怨言。
  (51)世目殷中军:&思纬淹通,比羊叔子。&
  【译文】世人评论中军将军殷浩:&思路宽广通畅,可以和羊叔子并列。&
  (52)有人问谢安石、王坦之优劣于桓公。桓公停欲言①,中悔,曰:&卿喜传人语,不能复语卿。&
  【注释】①停:正要。
  【译文】有人向桓温问起谢安石和王但之两人的优劣。桓温正要说,中途后悔了,便说:&你喜欢传别人的话,不能再告诉你。&
  (53)王中郎尝问刘长沙曰:&我何如苟子①?&刘答曰:&卿才乃当不胜苟子,然会名处多②。&王笑曰:&痴!&
  【注释】①苟子:王的小名。
  ②会名:融会贯通名理。按:谈名理是魏晋时代清谈的一个内容。
  【译文】北中郎将王坦之曾经问长沙相刘]:&我和苟子相比,怎么样?&刘]回答说:&你的才学本来是不会超过苟子,可是领会名理的地方却比他强。&王坦之笑说:&傻话!&
  (54)支道林问孙兴公:&君何如许掾①?&孙曰:&高情远致,弟子蚤已服膺②;一吟一咏,许将北面③。&
  【注释】①许掾:许询,字玄度,曾被召为司徒椽。参看《言语)第69 则注①。
  ②高情远致:高远的情趣。弟子:因为支道林是和尚,所以孙兴公谦称弟子。服膺:铭记在心;衷心信服。
  ③一吟一咏:指写诗作文。按:《晋书&孙绰传》载,孙绰(字兴公)博学,很有才华,擅长写文章,曾作《遂初赋)《天台山赋)等。
  【译文】支道林问孙兴公:&您和许椽相比,怎么样?&孙兴公说:&要论情趣高远,弟子对他早已心悦诚服;说到吟诗咏志,许掾却要拜我为师。&
  (55)王右军问许玄度:&卿自言何如安石①?&许未答,王因曰:&安石故相为雄,阿万当裂眼争邪②!&
  【注释】①安石:一本作安、万,即指谢安、谢万,这是对的,下文也同时谈及这两人。②相为:指向你,对你。一本作相与。裂眼:指睁大眼睛,形容愤怒的状态。【译文】右军将军王羲之问许玄度:&你自己说说你和安石、万石相比,谁强些?&许玄度还没有回答,王羲之便说:&安石自然对你称雄,阿万可要和你怒目相争吧!&
  (56)刘尹云:&人言江田舍,江乃自田宅屯①。&
  【注释】①江(bān):字思玄,历任长山令、长史、吏部尚书、尚书左仆射。【译文】丹阳尹刘此担&人们谈论江像农家子,土气,江其实是在村庄里自营田地,房舍,自种自收。&
  (57)谢公云:&金谷中苏绍最胜①。&绍是石崇姊夫、苏则孙。愉子也。
  【注释】①&金谷&句:金谷,园名,是晋人石崇在洛阳城外金谷涧修建的。石崇是富豪,官至荆州刺史,曾在金谷园大宴宾客,计三十人,饮酒赋诗,不赋诗的罚酒三杯。事后写成《金谷诗叙》记载其事,附录其诗。三十人中,苏绍,年五十,为首。
  【译文】谢安说:&在金谷园的聚会中苏绍的诗最优秀。&苏绍是石崇的姊夫。
  苏则的孙子。苏愉的儿子。
  (58)刘尹目庾中郎:&虽言不情情似道,突兀差可以拟道①。&
  【注释】①郑yīn yīn):静寂无声的样子。道:道家哲学体系的核心,指声生天地万物的本源。突兀:高耸突出。
  【译文】丹阳尹刘雌缆鄞邮轮欣赦住鏊担&虽然他的言谈不像道那样寂静无为,但是其中突出之处大体能和道相比拟。&
  (59)孙承公云:&谢公清于无奕,润于林道①。&
  【注释】①无奕:谢奕,字无奕,是谢安(即这里说的谢公)的哥哥。林道:&陈逵,字林道,任西中郎将,兼梁、淮南二郡太守。
  【译文】孙承公说:&谢公比无奕高洁、比林道温和宽厚。&
  (60)或问林公:&司州何如二谢①?&林公曰:&故当攀安提万②。&【注释】①司州:王胡之,字龄,曾召为司州刺史。参看《言语)第81 则注①。②攀安提万:仰攀谢安,提携谢万。指介于两人之间,不及谢安,超过谢万。【译文】有人问支道林:&司州和谢家两兄弟相比,怎么样?&支道林说:&当然是仰攀谢安,提携谢万。&
  (61)孙兴公、许玄度皆一时名流。或重许高情,则鄙孙秽行①;或爱孙才藻,而无取于许。
  【注释】①&或重&句:《续晋阳秋》说:&绰(按:即孙兴公)虽有文才,而诞纵多秽行,时人鄙之。&《晋书&孙绰传》说孙兴公博学善属文,和许询俱有高尚之志,但是喜欢讥讽嘲笑别人。按:这一则可以和上文第54 则互相参考。
  【译文】孙兴公、许玄度都是当时的名流。有人看重许玄度的高远情趣,就鄙视孙兴公的丑恶行为;有人喜欢孙兴公的才华,就认为许玄度无可取之处。(62)郗嘉宾道谢公:&造膝虽不深彻,而缠绵纶至①。&又曰:&右军诣嘉宾②。&嘉宾闻之云:&不得称诣,政得谓之朋耳③。&谢公以嘉宾言为得。
  【注释】①造膝:指促膝交谈。缠绵纶至:指谓意最为深厚。
  ②&又曰&句:并非承接上文而来,而是指有此一说。又,通&有&。诣,指造诣深。&诣嘉宾&中的&嘉宾&疑是衍文。这一则是讲王羲之和谢安对名理的造诣。与郗嘉宾无涉。③政:同&正&,只,仅仅。朋:同等。
  【译文】郗嘉宾评论谢安说:&议论虽然不很深透,可是情意特别深厚。&有人说:&右军造诣根深。&嘉宾听到后说:&不能说造诣很深,只能说两人不相上下罢了。&谢安认为嘉宾的话说对了。
  (63)质道季云①:&思理伦和,吾愧康伯②;志力强正,吾愧文度。自此以还,吾皆百之③。&
  【注释】①庾道季:庾和,字道季。《晋书》说他&好学,有文章。&名重当时,常称扬韩康伯和王文度。
  ②伦和:条理和谐。
  ③百:一百倍,作动词用。
  【译文】庾道季说:&要论思路条理清楚,我自愧不如康伯;要论志气坚强不屈,我自愧不如文度。除此以外的人,我都超过他们一百倍。&
  (64)王僧恩轻林公①,蓝田曰:&勿学汝兄,汝兄自不如伊②。&
  【注释】①王僧恩:王之的小名,是王蓝田(王述)的儿子。
  ②汝兄:指王但之(王文度)。坦之与支道林合不来,所以蓝田告诉僧息&勿学汝兄。&【译文】王僧恩轻视支道林,蓝田侯王述告诉他:&不要学你哥哥,你哥哥本来比不上他。&
  (65)简文问孙兴公:&袁羊何似?&答曰:&不知者不负其才,知之者无取其体①。&
  【注释】①体:根本,这里指道德品质。按:孙兴公意指袁羊有才而无德。
  【译文】简文帝问孙兴公:&袁羊这个人怎么样?&孙兴公回答说:&不了解他的人不会看不到他的才能,了解他的人瞧不起他的品德。&
  (66)蔡叔子云:&韩康伯虽无骨干,然亦肤立①。&
  【注释】①无骨干:指韩康伯身体肥胖,好像没有骨骼一样。肤立:指外表、形象能立起来。【译文】蔡叔子说:&韩康伯虽然像没有骨架似的,但是体型壮美,形象也还能立得住。&
  (67)郗嘉宾问谢太傅曰:&林公谈何如嵇公①?&谢曰:&嵇公勤著脚、裁可得去耳②。&又问:&殷何如支?&谢曰:&正尔有超拔,支乃过殷,然gg论辩,恐口欲制支③。&
  【注释】①林公:支道林。下文又只称支。
  ③&嵇公&句;《高僧传》作&嵇努力裁得去耳&,指嵇康要努力前进,才能赶上支道林。&努力&正是&勤著服&的意思。裁。通&才&。
  ③超拔:超尘拔俗。按:支道林是和尚,才这样说。gg(wěiwěi):参看《赏誉)第76 则注③。
  【译文】郗嘉宾问太傅谢安:&林公的清谈比秘公怎么样?&谢安说:&嵇公要马不停蹄地走,才能前进呀。&嘉宾又问:&殷浩比支道林怎么样?&谢安说:&只是能超脱尘俗,支道林才超过殷浩,可是在娓娓不倦的辩论方面,恐怕殷浩的口才会制服支道林的。&
  (68)质道季云:&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懔懔恒如有生气①。
  曹蜍、李志虽见在,厌厌如九泉下人②。人皆如此,便可结绳而治,但恐狐狸貉啖尽③。&
  【注释】①廉颇、蔺相如:战国时代赵国人。蔺相如完壁归赵,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上。廉颇本为大将,不服,想羞侮蔺相如,最后受感动而负荆请罪,与蔺相如成为至交。懔懔:同&凛凛&,可敬畏的样子。
  ②曹蜍(ch&)。李志:两人憨厚而缺乏才智,做官而功业不显。见在:现在还活着。厌厌(yānyān):形容精神不振。
  ③结绳而治:远古时代没有文字,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来处理政事。貉(tuānh&):猪獾和狗獾。
  【译文】庾道季说:&廉颇和蔺相如虽然是千年以上的古人,依旧正气凛然,经常使人感到虎虎有生气。曹蜍、李志虽然现在还活着,却精神委靡像坟墓里的死人一样。如果人人都像曹、李那样,就可以回到结绳而治的原始时代去,只是恐怕野兽会把人都吃光。&
  (69)卫君长是萧祖周妇兄,谢公问孙僧奴:&君家道卫君长云何①?&孙曰:&云是世业人②。&谢曰:&殊不尔,卫自是理义人。&于时以比殷洪远③。
  【注释】①君家:君;您。
  ②世业人:管世事(尘俗之事)的人。
  ③殷洪远:殷融,字洪远。参看《文学)第74 则注①。
  【译文】卫君长是萧祖周的大舅子,一次谢安问孙僧奴:&您说卫君长这个人怎么样?&孙僧奴说:&听说是个俗事缠身的人。&谢安说:&根本不是这样,卫君长本是个研究名理的人。&当时人们把卫君长和殷洪远并列。
  (70)王子敬问谢公:&林公何如质公①?&谢殊不受,答曰:&朱辈初无论,庾公自足没林公民②。&
  【注释】①&林公&句:林公指支道林和尚,庾公指厦亮。
  ②没:淹没;超过。
  【译文】王子敬问谢安:&林公比庾公,怎么样?&谢安很不同意这样相比,回答说:&前辈从来没有谈论过,庚公自然能够超过林公。&
  (71)谢遏诸人共道竹林优劣①,谢公云:&先辈初不臧贬七贤②。&
  【注释】①谢遏:谢玄,小名遏,是谢安的侄儿。竹林:指竹林七贤。参看《赏誉》第29 则注①②臧贬:褒贬。按:竹林七贤,在当时声望都很高,所以一般不评论其中的优劣。【译文】谢遏等人一起谈论竹林七贤的优劣,谢安说:&前辈从来不褒贬七贤。&(72)有人以王中郎比车骑,车骑闻之曰:&伊窟窟成就①。&
  【注释】①窟窟:同&(gǔ gǔ)&,用力的样子。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538 页说:&言但之随事辄用力,故能成就其志业也&,&其称但之之言、殆即听以自■也。&【译文】有人把北中郎将王坦之和车骑将军谢玄并列,谢玄听说这事就说:&他努力做出了成绩。&
  (73)谢太傅谓王孝泊:&刘尹亦奇自知,然不言胜长史。&①【注释】①王孝伯:王恭,字孝伯,是长史王鞯乃镒印F孀灾悍浅A私庾约骸!疽胛摹刻敌话捕酝跣⒉担&刘尹也是非常了解自己的,可是他不说超过长史。&
  (74)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而已①。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②。推此知之。&
  【注释】①王黄门:王徽之、字子猷、是王羲之的儿子,曾任黄门侍郎。子重。是王操之的字,子敬是王猷之的字。子敬最小。
  ②&吉人&句:语出《周易&系辞下》。吉人,善良的人,贤明的人。躁人,急躁的人。【译文】黄门侍郎王子猷兄弟三人一同去拜访谢安,子猷和子重大多说些日常事情,子敬不过寒暄几句罢了。三人走了以后,在座的客人问谢安:&刚才那三位贤士谁较好?&谢安说:&小的最好。&客人问道:&怎么知道呢?&谢安说:&善良的人话少,急躁的人话多。是从这两句话推断出来的。&(75)谢公问王子敬:&君书何如君家尊①?&答曰:&固当不同。&
  公曰:&外人论殊不尔。&王曰:&外人那得知!&
  【注释】①&君书&句:王子敬擅长草书、隶书,当时有人认为他的书法骨力比不上他父亲王羲之,而比较秀媚;有的认为他父亲比不上他。谢安很尊重王羲之的书法,才有此问。【译文】谢安问王子敬:&您的书法比起令尊怎么样?&子敬回答说:&本来是不同的。&谢安说:&外面的议论绝不是这样。&王子敬说:&外人哪里会懂得!&
  (76)王孝伯问谢太博:&林公何如长史?&太傅曰:&长史韶兴①。&问:&何如刘尹?&谢曰:&噫,刘尹秀。&王曰:&若如公言,并不如此二人邪?&谢云:&身意正尔也。&
  【注释】①韶兴:美好的意趣。按:上文第48 则所记,长史王骱苄郎妥约旱纳匾袅畲牵匀衔す跻矗U饫镄话惨渤圃匏难蕴赣猩匦耍缓苄郎椭У懒帧
  【译文】王孝伯问太傅谢安:&林公和长史相比,怎么样?&谢安说:&长史的清谈意趣清新。&王孝伯又问:&和刘尹相比怎么洋?&谢安说:&哎,刘尹才能出众。&王孝伯说:&如果像您说的那样,他全都比不上这两个人吗?&谢安说:&我的意思正是这样啊。&
  (77)人有问太傅:&子敬可是先辈谁比①?&谢曰:&阿敬近撮王、刘之标②。&
  【注释】①&子敬&句:王子敬于义理并非所长,只是能综合各家情致,所以擅名一时。②撮:聚合。王、刘之标:王鳌⒘吹姆缍取
  【译文】有人问太傅谢安:&子敬到底是和哪一位前辈相当?&谢安说:&从近处说,阿敬集中了王、刘二人的风度。&
  (78)谢公语孝泊:&君祖比刘尹,故为得逮①。&孝伯云:&刘尹非不能逮,直不逮②。&
  【注释】①君祖:指王鳌2慰瓷衔牡73 则注①。逮:达到;赶上。按:《世说新语》原注,这一则是说王髦势樱从形牟伞
  ②&刘尹&句:据《晋书》记载,王骱土戳饺似朊液苡焉疲跣⒉&慕刘粗&。但是在这里,王孝伯实际是说他祖父胜过刘础
  【译文】谢安对王孝伯说:&您的祖父和刘尹齐名,自然是能够做到他那样。&
  王孝伯说:&刘尹那样的人并不是难以做到的,只是祖父不那样做。&
  (79)袁彦伯为吏部郎,子敬与郗嘉宾书曰:&彦伯已入,殊足顿兴往之气①。故知捶挞自难为人,冀小却,当复差耳②。&
  【注释】①已入:指已经进入朝廷,这里指担任吏部郎一职。顿:舍弃;消除。兴往:迈进,指勇往直进。
  ②捶挞:这里指处分官吏的杖刑。按:郎官如果有过错,就会受杖刑,所以有人不愿担任这一职务。王髟沙ど较亓畹魅嗡就阶笪魇簦衔酥坝泄г蛴κ苷龋蜕媳泶侨茫渚纶运梢酝7#匀徊豢暇椭啊P∪矗荷晕拼且幌拢幢硎静唤邮堋0矗和踝泳聪M宀采媳泶侨茫蛘呖赡芡7!2睿ch&i):病好了,这里指好。
  【译文】袁彦伯担任了吏部郎,王子敬写信给郗嘉宾说:&彦伯已经入朝就职了,这个官职特别能挫伤人的仕进志气。原先就知道受了杖刑自然很难做人,所以希望他能稍为辞让一下,这样就会好一些呀。&
  (80)王子猷,子敬兄弟共赏《高士传》人及《赞》①,子敬赏井丹高洁,子猷云:&未若长卿慢世②。&
  【注释】①赞:一种文体,放在人物传记的结尾部分,等于一个总评,内容主要是褒贬人物的。例如桩康《高士传)在井丹的传记后面有&其赞曰:&井丹高洁,不慕荣贵,抗节五王,不交非类..&&。②长卿慢世:也是《高士传》中的赞语。长卿是司马相如的字。慢世,怠慢世人世事,玩世不恭。按:子敬赞赏高洁,子酞赞赏慢世,都是符合各自的性格的。
  【译文】王子猷、子敬兄弟一起欣赏《高士传》一书所记的人和所写的《赞》,子敬欣赏井丹的高洁,子猷说:&不如长卿玩世不恭。&
  (81)有人问袁侍中曰①:&殷仲堪何如韩康伯?&答曰:&理义所得,优劣乃复未辨,然门庭萧寂,居然有名士风流,殷不及韩。&故殷作诔云:&荆门昼掩,闲庭晏然②。&
  【注释】①袁侍中:袁恪之,字元祖,曾任黄门恃郎、侍中。
  ②荆门:柴门,指贫苦人家用木头、树枝等编的门。晏然:安安静静的。按:殷仲堪能清谈,擅长写文章。在清谈名理方面和韩康伯齐名。这一则里,袁恪之避开义理问题,只就风流一事比较其间优劣。
  【译文】有人问侍中袁烙之:&殷仲堪和韩康伯相比,谁强些?&袁恪之回答说:&两人义理上的成就,其优劣实在是还没有辨明,可是门庭闲静,显然保存着名士的风雅,这一点,殷仲堪是赶不上韩康伯的。&所以殷仲堪在哀悼韩康伯的诔文上说:&柴门白天也关闭着,清幽的庭院安安静静。&
  (82)王子敬问谢公:&嘉宾何如道季?&答曰:&道季诚复钞撮清悟,嘉宾故自上①。&
  【注释】①钞撮:聚集。按:这里指庾道季清谈能学习别人,集中人家清虚善悟的优点。上:原注&超拔也&,指出众,杰出。按:谢安认为嘉宾胜过道季。
  【译文】王子敬问谢安:&嘉宾和道季相比,谁强些?&谢安回答说:&道季的清谈的确集中了他人的清虚善悟,嘉宾却本来就出众。&
  (83)王疾,临困,问王武冈曰①:&世论以我家领军比谁②?&武冈曰:&世以比王北中郎③。&东亭转卧向壁,叹曰:&人固不可以无年④!&【注释】①临困:临死。困,病重。王武冈:王谧(m&),王导的孙子,袭爵武冈侯。②领军:指王洽,是玉导的儿子、王的父亲,名声很好,曾任吴郡内史,调任领军,不久又加中书令。三十六岁死。
  ③王北中郎:王坦之,任北中郎将。按:王坦之是太原人,王导是琅琊人。④无年:无寿。按:王认为他父亲的人品才德超过王坦之,只是因为死得早,所以声望不大,世人才拿他比王坦之。
  【译文】王病重,临死的时候,问武冈侯王谧说:&舆论界把我家领军和谁并列?&武冈侯说:&世人把他和王北中郎并列。&东亭侯王翻身面向墙壁,叹气说:&人确是不能没有寿数呀!&
  (84)王孝伯道谢公浓至①。又曰:&长史虚,刘尹秀,谢公融②。&
  【注释】①浓至:指道德深厚到顶点。
  ②虚:谦虚。《晋书&王鞔匪低&虚己应物,恕而后行。&融:恬适。原注&条畅也&,指通达。《晋书&谢安传》说他&神识沈敏,风字条畅。&
  【译文】王孝伯评论谢安最为深厚。又说:&长史谦虚宽和,刘尹才智出众,谢公和乐通达。&
  (85)王孝伯问谢公:&林公何如右军?&谢曰:&右军胜林公。林公在司州前亦贵彻①。&
  【注释】①司州:指玉胡之,曾任司州刺史。参看《言语》第81 则注①。按:这里说明右军将军王羲之胜过支道林,支道林胜过王的之。贵彻:尊贵通达。
  【译文】王孝伯问谢安:&林公和右军相比,谁强?&谢安说:&右军胜过林公。可是林公比起司州来还是尊贵而通达的。&
  (86)桓玄为太傅,大会,朝臣毕集①。坐裁竟,问王桢之曰:&我何如卿第七叔②?&于时宾客为之咽气③。王徐徐答曰:&亡叔是一时之标,公是千载之英。&一坐欢然。
  【注释】①&桓玄&句:桓玄只任过太尉,不是太傅。
  ②卿第七叔:指王献之。王桢之是王徽之的儿子,王羲之的孙子,历任侍中、大司马长史。③咽气:气塞,屏气,这里指紧张得喘不过气来。按:桓玄性情暴烈,而又酷爱书画,喜欢二王书法,总是以王献之自比。王桢之如果回答不好,就会触怒他。
  【译文】桓玄任太傅的时候,大会宾客,朝中大臣全都来了。大家才入座,桓玄就问王桢之:&我和你七叔相比,谁强?&当时在座的宾客都为王桢之紧张得不敢喘气。王桢之从容回答说:&亡叔只是一代的楷模,您却是千古的英才。&满座的人听了都喜气洋洋。
  (87)桓玄问刘太常曰①:&我何如谢太傅?&刘答曰:&公高,太傅深。&又曰:&何如贤舅子敬?&答曰:&楂梨橘柚,各有其美②。&
  【注释】①刘太常:刘瑾,字仲璋,历任尚书、太常卿。他母亲是王羲之的女儿、王子敬(王献之)的姐妹。
  ②&楂梨&句:指几种水果味道不同,却都很可口,借指两人各有各的长处。楂,山楂;柚,柚子。
  【译文】桓玄问太常刘瑾说:&我和谢太傅相比,怎么样?&刘瑾回答说:&公高明,太傅深厚。&桓玄又问:&比起贤舅子敬来怎么样?&刘瑾回答说:&楂、梨、橘,柚,各有各的美味。&
  (88)旧以桓谦比殷仲文①。桓玄时,仲文入,桓于庭中望见之②,谓同坐曰:&我家中军那得及此也!&
  【注释】①殷仲文:桓玄的姐夫,投奔桓玄任咨议参军。他有才华,容貌风度又美,为世所重。下文桓玄正是从这方面评论桓谦比不上他。
  ②&桓玄&句:指桓玄攻下建康、自称皇帝时。参看《言语)第106 则注①。桓玄篡位后,任用堂兄弟桓谦为尚书左仆射,兼吏部,加中军将军。故下文直称中军。
  【译文】过去总是把桓谦和殷仲文并列。桓玄称帝时,仲文入朝,桓玄在厅堂上望见他,对同座的人说:&我家的中军哪里赶得上这个人呢!&
返回首页看了世说新语?品藻第九原文注释及翻译的同学还看了
全站热点推荐
全站热门点击
经典儿歌推荐
手抄报精选
蝉童网络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说新语中的成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