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门从贵阳大营坡到湘雅村龙风桥的路线

Page 1333 索引页面 - Sitemap海淀区消失的古桥【转】
大约在北太平庄西侧的花园路往北,元大都护城河畔。牤牛桥有着一段动人的传说:明万历年间,一位四川营山籍的少年赤脚出游,跋山涉水,来北京龙华寺听法,深悟其道,平日以砍柴卖柴为生,几年后进柏林寺为僧,起法号扁融和尚。扁融闭门修炼七年,修成后四处筹资在元土城墙外,建成千佛寺并常住,成为千佛寺的开山始祖。扁融和尚饲养了一头牤牛,经常骑牤牛外出化缘,云游四方,有时佛事繁忙,不能亲自去化缘,就派忙牛驮上黄布口袋独自四处去化缘,人们见到丰亡牛,犹如见到扁融和尚一样,就纷纷把粮食或钱装进口袋里,牤牛把口袋带回寺庙中,日复一日。有一天,牤牛从京北化缘回来,在土城外卧地休息时,有人告诉它:快回去吧,扁融和尚圆寂了。牛亡牛顿时泪如雨下,大吼三声倒地而亡。当地百姓与寺里的其他和尚为纪念扁融和尚及忠实为主人忙碌的牤牛,把牤牛就地埋葬了。以后人们就将在土城护城河上建的石桥,起名叫牤牛桥,并在桥旁建弥陀寺。1957年整修周围环境时,把仅剩地面的桥护栏石拆除掉,有的护栏上还雕有牛的形象。现在元大都遗址公园河上新建了象征性的牤牛桥。
位于颐和园如意门往北,北旱河上,是北京称“青龙桥”的古桥中最有名的一座。现这里有一条京密引水渠,颐和园及城内三海的水源就来自这条渠,渠上横跨一座单跨钢筋水泥桥,现称青龙桥。早年的青龙桥不在这里,而是在现桥的西南方百米处的北旱河上。清《日下旧闻考》记载:“稻田厂廨宇建于玉泉山之青龙桥,向存贮米石。”据《京水名桥》一书讲:“最早的青龙桥始建于元代。……桥下设闸,名青龙闸。明代时曾重新修理过桥闸。”另据《北京交通史》介绍,古青龙桥建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桥下的河水来自西边的玉泉山,周围是靠泉水种植稻米的水田。关于“青龙桥”称的来历,民间有这样的传说:在清乾隆年间,北旱河西岸有一大片坟地,叫左家坟,有一天乾隆皇帝微服私访,经过这里,看到坟头上冒出一股青烟,乾隆爷问身边左右这是怎么回事,一个太监凑在乾隆爷耳边嘀咕了几句,乾隆爷面带怒色离开这里。过了几天,太监带了许多民工在坟东侧挖了一条河,称北旱河,河道犹如一条青龙南北而卧,水从南往北流入北旱河,在旱河入口处建了一座单孔青石桥,就像一把斩龙剑插在龙的脖子上,竣工时监工的太监还骂了一句:“叫你
冒青烟!”这桥就是青龙桥。青龙桥后来年久失修被废弃。1968年桥上的条石被学生用人力车拉到几十公里外的西城区二龙路学校修建防空洞,时至今日还埋在学校的操场周围。
肖家河桥&&&
海淀镇西北方有一条河向东北方向延伸,水从颐和园西北青龙桥下流过来,这段河叫肖家河,河上设有控水闸和肖家河桥。河水绕圆明园后墙流向东北,集圆明园内外诸水系往东北汇入清河主流。肖家河石桥跨度不大,始建年代不祥,因年久失修,桥体损坏严重,后被拆除。现在为了改善从海淀镇前往农业大学和东北旺地区的交通状况,肖家河桥被改为混凝土平板桥,将土路加宽改为柏油路。
出颐和园北如意门的青龙桥西北,是明代皇帝朱祁钰的陵墓景泰陵。明正统十四年(1449)蒙古瓦剌军向明朝内地发动进攻,当时的朱祁镇皇帝率大军去迎战,由于朱祁镇听信了太监的话,造成全军覆灭,自己也被俘虏,史称“土木之变”。消息传到京城,宫廷内外是一片混乱,为了明王朝的稳定,其弟朱祁钰继位皇帝执掌政权。次年朱祁镇被放回来,朱祁钰不肯交出皇位,并把哥哥朱祁镇软禁在小南城。数年后,朱祁镇秘密联合旧部下,发动了“夺门之变”,又重新当上皇帝,改国号天顺。其弟朱祁钰死后,没有按皇帝的规格葬人十三陵,而是埋葬在海淀娘娘府村的金山脚下。等到朱祁镇皇帝儿子朱见深继位后,才将墓地扩大成为皇陵规制,建陵门、陵碑、陵前石桥。现在古石桥已无踪影,在旧址旁有一座混凝土平板桥,桥头有“景陵桥”石刻的柱桩。
位于原海淀商场西北一带。元代初年这里还是一片沼泽地,地下水丰沛,地上人烟稀少,水流四溢。清代时,万泉庄的一股水积聚后向北流向畅春园南门外,在流经今海淀镇西侧时与清漪园东门小河相汇成一股,然后东折再向北汇人清河。早在康熙年间为了行人方便,在河汊上并排建了两座桥,南边的桥叫金龙桥,北边的桥叫玉凤桥,这两座桥总称龙凤桥,又称双桥。据传,一天皇帝带领家眷去畅春园经过这里,太监给皇帝讲双桥要皇帝与娘娘分开过,皇帝走金龙桥,娘娘走玉凤桥,从此以后这对龙凤桥名声大振,四里八乡的百姓都来这里看热闹,都要上桥走走,渐渐地周围的商家多了起来。该双桥后被拆毁而消失,只留下龙风桥的记载。
在今西三环紫竹桥的东南,紫竹院公园的西北,横跨在双紫河支流河上,原名神虎桥。双紫河支流是紫竹院湖的另一进水的河道,神虎桥原为石桥,横卧在小河上。根据《帝京景物略》记载:明代万历年间这里有神虎桥,桥头分别立有一石虎,共四只。一天夜间石虎们跑出去玩,其中一只没有返回,所以桥就称三虎桥。《宛署杂记》和《日下旧闻考》也记述了三虎桥。民国时期这里仍称“三虎桥”。20世纪80年代紫竹院路拓宽马路,将已破旧的三虎桥拆除,在旧桥东侧另建一座暗河式公路桥,三虎桥的地名至今仍在使用。
在真觉寺(五塔寺)前长河上,首都体育馆北,原设有闸门,既能控制水流,又能在桥上通行。据元《水部备考》记载:“白石闸桥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九(1292)。”《日下旧闻考》讲:“真觉寺前临桥,桥临大道,夹道长杨,绿荫如幕,清流映带,尤可取也。”长河的白石闸桥往西相距百米是白石桥。现在白石闸桥旧址上建了一座仿古石拱桥,直对着北京动物园的北门。
位于白石闸桥西百米,今中关村南大街与长河的交汇处,石桥的规模很小,桥面也不过三、四条长条石铺架,有说白石桥是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建。古时这里没有大道,只有一条乡村小道,有人讲:那时总有送葬出殡的队伍,抬着棺材过桥,人们认为这桥有晦气,把桥叫白事桥,慢慢地转音意叫成了白石桥。清成丰十年(1860)京城地图就有白石桥标识。去往京西北的三山五园主要道路有两条,一条是万寿寺西至畅春园大道;另一条是高粱桥至海淀的大道,白石桥处没有大道的标记,说明当时白石桥只是座田间往来的小石桥。后来白石桥至中关村公路被开通,古桥被拆除,路边还有被拆下来废弃成堆的古白石桥的料石,古桥从此无踪影,新建的桥仍叫白石桥。随着车流量逐年递增,白石桥多次扩大重建。
护圣寺石桥&&&
昆明湖元代时称西湖。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在玉泉山脚下西湖畔兴修大承护圣寺,到元至顺三年(1332)寺院落成,规模宏大壮丽,为玉泉山西湖添色不少。寺中的部分建筑一直伸展到湖水中,这就是水中双阁,双阁由一座平石桥相连,石桥再连通岸边,形成水中“T”字形桥,起到实用美观的作用。今大承护圣寺和石桥都已无存。&&&
也称西勾桥,在万泉庄西北万泉河北端。万泉河水由来自西山脚下的几处泉水汇集成河,上游渠沟有八条之多,1958年前泉水仍能分出八条沟北流汇入万泉河。巴沟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坐落在汇合的万泉河处,桥名是从八条沟叫白了而成“巴沟桥”。清乾隆年间的记载“今巴沟桥之名尚存,而桥之南实有大沙泉、小沙泉在焉”。桥南为万泉庄,地势高于巴沟,其水自南向北流。后因泉水源枯竭,沟被逐渐填平,石桥也被拆除
位于颐和园清漪桥南一公里的长河上。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朝廷在长河西岸设立火器营及教场,经常有军卒民众需要渡河,为了长河两岸间往来方便,修建了东西走向的一座石拱桥,命名“长春桥”。当时长春桥与麦庄桥齐名,桥东北有长春桥村,清朝末年一些宫廷太监在附近村庄中投资建房置地养老。1966年修京密引水渠,把旧河道上的长春桥拆除,改建成钢筋水泥结构的大桥。&&&
麦钟桥又称麦庄桥,位于蓝靛厂南长河上。始建于明代,是宫廷出资建造的,明嘉靖年间成书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就记有“麦庄桥”字样。《世宗嘉靖实录》上记载:嘉靖十七年(1538)五月,“诏修沙河、朝宗、麦庄三桥”。清乾隆十三年(1748)在麦庄桥旁立御制文石碑及碑亭,碑阳面上镌刻着600多字《御制麦庄桥记》,碑记详细记述了桥下之水泉、河道及沿河桥闸的情况。民国时期称麦庄桥,到20世纪50年代改称麦钟桥,桥名使用至今,但古桥早已被拆除。1999年疏挖市区河湖水系时,有意保留了麦钟桥的桥墩基础部分,并在河北岸刻写了《古麦钟桥遗址》的保护标记。
恩佑寺石桥&&&
恩佑寺位于北京大学西门外,坐西朝东,外临大道,原为二层院落,正殿额为“心源统贯”,内供奉三世佛,南北配殿三间,山门额为“敕建恩佑寺”,门内是月牙河,河上横跨三座石桥,其规模不大。现寺庙与石桥全无,只剩一座山门建筑。
圣化寺二石桥&&&
圣化寺位于西巴沟村西南,畅春园西二里,万泉河畔,万泉河绕寺而流,河上跨二桥。二桥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寺前临河,山门前有一石桥称东闸桥。另一桥无名。
近春园二桥&&&
近春园遗址在清华大学内,现名荒岛,原为熙春园之西园,大约位置是今天清华大学游泳池北。近春园内原有两座桥,一桥称月门步桥,在近春园内书房以东跨小河上。另一桥在院西北转弯河上,是一座红木护栏板桥。
万泉河石拱桥&&&
桥三孔石拱券,桥上有石护栏,位置在清康熙年间果亲王允礼的承泽园北,畅春园南界墙河上,河水自西向东流淌,是万泉河的一部分。
索宅石桥&&&
索宅是清初太祖的御前大臣索尼第三子索额图的宅院,在太舟坞村附近。原黑龙潭山泉水从宅园门前流过,流入园内,水道转弯往北处横跨石桥一座。
泉宗庙位于万泉庄村西南,清乾隆年间这里有泉眼31处之多,泉宗庙内就有28眼,加上庙外的3眼,泉眼遍布,故有万泉之誉。庙内露华泉旁有桥称虹桥。庙内后院水池有石桥。《日下旧闻考》:“榭之南建石坊二,架以石桥,桥外稍东方亭日津逮亭。”
广应寺小桥&&&
《日下旧闻考》一六八八页日:“卧佛寺西南里许为广应寺。……广应寺之西为木兰陀,由寺前鸟径西指,过小桥三四,径渐峻,盘旋入云。”
在今北京大学校园的西南部。据《日下旧闻考》:“勺园径日风烟里。入径乱石垒石可,高柳荫之。南有坡,坡上桥日缨云,集苏子瞻书。”缨云桥为明代米万钟建勺园中的一座桥。
在德胜门外真武庙西,牤牛桥东北0.5公里许,横跨小月河支流上有一桥,桥上贯穿着一条无名土道。据《日下旧闻考》记载:“卧虎桥即土城外大石桥。”桥为石块垒砌而成,有人称大石桥,因清朝以前此地荒凉,有老虎出没,有人发现老虎在桥下卧着,众人不敢过桥,久而久之,就把石桥叫卧虎桥。
位于德胜门外祁家豁子西半里处,原土城豁子,元代时大都城建德门遗址附近,桥北立一石柱。50年前电冰箱还不普及,古时就更无法储存鲜肉,人们吃羊肉要现宰羊,城内大的酒楼和肉铺都有自己的临时羊圈,每隔一段时间就从口外(指张家口、内蒙古一带)赶来商品羊群。官府在赶羊群进城的必经路中,德胜门外祁家豁子的石桥旁设税关,收取进京城的羊及其他牲畜的税银,人们把桥称挡羊桥。到20世纪30年代桥只剩几块石料,现在被住宅区所淹没。
在定慧寺西,横跨在南旱河上。早年香山和玉泉山泉眼多处,水量较大,南旱河常年有水,雨季河水还会暴涨形成水患。南旱河水流过五孔桥注人玉渊潭水域,在五孔桥下方河道落差较大,后来在这里建立跌水坝,落差2.8米,两岸用石笼砌筑护堤。由于现在河道无水,五孔桥也被拆多年。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网页 1254 索引 - Sitema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从a地到b地是上坡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