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与巴基斯坦与巴勒斯坦距离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习近平偕彭丽媛离京访巴基斯坦 巴8架枭龙战机护航
发布时间:
【选择字号:
  &8架战机护航,&印度&ZEE NEWS&新闻网19日表示。文章称,习近平这次访问巴基斯坦是2015年的第一次出访,借此体现了中国对巴基斯坦这个&铁杆朋友&的特殊感情,巴基斯坦也将以最高规格接待习近平。巴基斯坦GEO电视台称,中国主席的专机进入巴境内后,将有8架中巴联合生产的枭龙战机组成编队为专机护航。
  &习近平为巴基斯坦带去价值460亿美元厚礼,&《印度教徒报》19日以此为题称,&数百亿美元的投资令中巴友谊再度加深,也将考验印度的忍耐力&。该报援引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称,本次中巴合作项目主要聚焦能源和推进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这一项目已与中国&一带一路&计划相衔接,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卡拉奇&&中国喀什的公路及铁路连接将是这一项目的核心。日本&外交学者&网站称,巴基斯坦媒体和官方对中国领导人的这次访问更积极、急切,并对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表现出极大热情。在习近平&一带一路&倡议中,巴基斯坦将起到连接西亚和南亚的纽带核心作用,这包括打通中国和瓜达尔港间的交通联系,以及伊朗-巴基斯坦天然气管道工程等。这些工程一旦落实,将对巴基斯坦经济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习近平访巴意在安抚巴基斯坦这个老朋友,&美联社分析称,习近平访问巴基斯坦这个长期保持密切政治和军事关系的邻国,希望通过发展和巴基斯坦的关系促进贸易和投资,并扩展中国在南亚、中亚的影响力,也希望和巴基斯坦联合打击宗教极端势力,稳定中国西北边疆地区。同时,在美国从阿富汗撤军的背景下,中国也希望争取巴基斯坦帮助稳定阿富汗局势。
  印度新德里电视台在18日的访谈节目中称,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关系非同一般,这并不会令印度有过多不安。莫迪政府已与中国达成多项合作共识,也包括中国着力推进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计划。中国庞大的&一带一路&计划需要多方面支持,包括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势力、印度以及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影响,中国势必考虑这些大国力量。《印度斯坦时报》19日称,习近平访巴将敲定中国向巴基斯坦出口8艘潜艇协议,这无疑也是印方最为关切的事情。
  巴基斯坦参议院国防委员会主席、巴中学会主席穆沙希德&侯赛因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习近平主席的访问具有历史意义,有利于在巴基斯坦更好实施&一带一路&构想,也能推动瓜达尔港和巴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将巴中友谊推向一个新高度。(来源:环球时报)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
中国亚洲太平洋学会
中国南亚学会
您的位置:
巴基斯坦的宗教、民族问题及其影响
作者:张玉兰
11:25:00 来源:载《当代亚太》1998年第8期
巴基斯坦的宗教、民族问题及其影响
&&& 巴基斯坦是根据“两个民族理论”(即印度教徒与穆斯林是两个民族)建立的穆斯林民族国家。建国后,围绕国体与政体、伊斯兰教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发展道路等根本问题,在宗教界和政治领导人之间存在严重的分歧和斗争。同时,伊斯兰教内部的教派斗争也时起时伏。另一方面,民族分裂活动和民族纠纷也是此消彼涨,连绵不断。几十年来,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严重影响了巴社会的稳定,是导致巴政局动荡的重要因素。本文试就巴宗教、民族问题的表现形式、产生根源及其影响做一分析和阐述。
&一 宗教问题的主要特点
&&& 1.宗教与国体的不重合性
&&& 巴基斯坦居民中约97%为穆斯林,伊斯兰教为国教。此外,还有少数印度教徒、基督教徒、祆教徒、锡克教徒和佛教徒,其人口总数仅占3%左右。
&&& 巴建国伊始,国父真纳便引进西方议会制度,建立了议会制政府,但他同时强调“在制定宪法时切莫忘记伊斯兰教的基本原则”。在巴历届政府中,除军管外,均实行西方议会制(或总统制)。宪法中规定了以经训为立法的基础,穆斯林民众在社会生活中始终保持着伊斯兰教的传统。因此,巴基斯坦既不是一个纯伊斯兰教国家,也不是一个纯世俗国家,而是一个介于二者之间的“温和的”伊斯兰教国家。所谓“温和”,是指伊斯兰教在巴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国家的政治生活并没有完全由教法和宗教界人士支配。宗教与国体的这种不重合性,是巴政教关系中的显著特点。
&&& 2.存在多种教派
巴基斯坦还是一个存在多种教派的国家,主要是逊尼派和什叶派及其各自的支派。在巴穆斯林中,逊尼派穆斯林约占90%,分布在巴各地;什叶派穆斯林约占10%。逊尼派中,一部分信徒属于阿赫默迪亚派。目前,阿赫默迪亚派成员达1000多万,其中400万在巴基斯坦,主要聚居在旁遮普省,其余600万人散居世界各地。什叶派中多为十二伊玛目派,巴各省均有;伊斯玛仪派(亦称“阿加汗派”)居少数,主要居住在卡拉奇和北部地区。
二 宗教问题的表现形式&
&&& 1.政教关系&
&&& 巴建国后,围绕着国体与政体、伊斯兰教在国家中的地位以及发展道路等问题,在宗教界和政治领导人之间存在严重的分歧和斗争。其中国体问题,即巴应该成为伊斯兰化的宗教国家,还是世俗化的现代国家,是斗争的焦点。
&&& 这种分歧和斗争首先反映在制宪工作中。直到1949年3月,制宪议会才在“宗旨议案”中提出“按照伊斯兰教所阐明的教义充分遵循民主、自由、宽恕和社会正义的原则”、“使穆斯林能按照伊斯兰的教义和要求安排生活”的条款。 但有关这些伊斯兰条款的辩论并未结束。巴第一部宪法到1956年3月才得以通过。这部宪法增加了巴基斯坦是一个“伊斯兰共和国”;“国家元首必须是穆斯林”的条款,通过的是议会制的政体。
&&& 1962年3月阿尤布汗总统宣布巴第二部宪法。这部新宪法又将国名改为“共和国”;增加了“成立伊斯兰思想咨询委员会”的条款,其作用是“同时维护国家的物质进步与伊斯兰教的精神和道德价值”。在反对党和宗教界的压力下,1963年又恢复“伊斯兰共和国”国名,并规定“当前及未来的全部法律,都在禁止立法与《古兰经》和逊奈相悖的范围内产生”。这部宪法通过的是基于总统制的政体。
&&& 1973年4月布托政府制定了第三部宪法。这部宪法只是保留了有关的伊斯兰条款,通过的国家政体是议会制和总统制的结合。在这部宪法的讨论过程中,在政体问题上观点不一,反对派主张实行联邦议会制政府。
&&& 在发展道路问题上,巴基斯坦也经历了艰难的尝试。建国初期,真纳的“ 伊斯兰社会主义”在巴有广泛影响。60年代巴国民议会曾就私营企业国有化问题进行辩论,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1967年巴人民党成立时提出“伊斯兰社会主义”的经济纲领,并在1970年大选中获胜。1972年,布托政府开始对巴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制定了诸如取消文官特权、限制军队对政治决策的影响、对工业和金融业实行国有化、土地改革等政策和措施。布托的改革得到中下层人民的拥护,但引起上层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以及军官和高级文官的不满。布托向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妥协,使他的改革前功尽弃。
&&& 1977年7月,齐亚?哈克发动政变,实行军管。从1978年下半年开始,哈克政府依靠宗教界的支持制定了在国内推行伊斯兰化的政策和计划,并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和法律,以保证伊斯兰化的实施和改革的进程。1981年初,哈克在经济上推行非国有化政策,在意识形态领域全面实行伊斯兰化。在哈克执政时期,伊斯兰教在国家中的地位空前提高,教法成为最高法律,伊斯兰法庭具有高于议会的最高权威。哈克政府的伊斯兰化得到伊斯兰促进会的支持与合作。
&&& 日,齐亚?哈克总统因座机爆炸身亡。继任总统伊沙克汗表示“要继续哈克未完的伊斯兰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使命”,“使巴基斯坦成为一个伊斯兰福利国家”。贝?布托政府主张恢复民主和民族和解,鼓励私营企业发展。1990年5月,巴11个宗教和政治党派组成统一战线,企图迫使执政的人民党继续推行伊斯兰法。人民党考虑到逊尼派的这一法案会进一步加剧教派间的对抗和冲突,因而持谨慎态度。纳瓦兹.谢里夫政府强调民族团结,有效地缓解了巴政治中地方主义对峙的局面;在经济上主张动员私营经济,同时推出经济自由化政策,以期迅速实现以自力更生为基础的大规模的工业化。
&&& 2.教派斗争
&&& 80年代以前,巴教派斗争主要以游行示威、罢工或暴乱等比较公开的形式表现出来。而80年代以后,除了这些形式外,还出现了诸如暗杀、爆炸以及枪杀等相对隐蔽的极端和恐怖活动。巴建国以来,主要发生了以下教派冲突和流血事件:
(1)反阿赫默迪亚派运动
&&& 50 年代和70 年代,巴教派斗争主要在逊尼派和阿赫默迪亚派之间进行。1953年1月,巴逊尼派穆斯林发动了反阿赫默迪亚的运动,要求政府制定一部伊斯兰宪法,把阿赫默迪亚派定为少数派,并解除其成员重要公职。在伊斯兰促进会的支持下,在卡拉奇、拉合尔和拉瓦尔品第等大城市,发生了反阿赫默迪亚派的示威、暴乱和罢工。教派斗争引起的骚乱,导致政府对旁遮普省实行军管,伊斯兰促进会的首领毛杜蒂等宗教界领导人并被逮捕。毛杜蒂被判处死刑,后在国际舆论呼吁下被赦免。70年代,在伊斯兰促进会等宗教团体的压力下,布托政府多次宣布阿赫默迪亚派为“非穆斯林少数派”,并得到伊斯兰国际会议的认可。1974年,伊斯兰促进会等宗教团体再次发动了反阿赫默迪亚的“封印先知”运动,迫使巴议会做出将该派定为“非穆斯林少数派”的决议。1984年齐亚?哈克执政时期,巴政府正式宣布该派信徒为非穆斯林。
&&& (2)加法里教法颁布运动
&&& 加法里教法颁布运动是巴基斯坦什叶派于80年代初期针对齐亚?哈克实行以逊尼派教法为基础的法令而发起的运动。 70年代后期,齐亚?哈克在推行伊斯兰化过程中,实行以逊尼派教法为基础的法令,引起什叶派的不满。1980年7月,什叶派成立了“加法里教法颁布运动”,组织15000多名什叶派穆斯林游行示威,抗议政府制定的税收法,导致流血冲突。
&&& (3)极端和恐怖活动&&&&
&&& 近年来,巴基斯坦什叶派与逊尼派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各自成立了极端主义组织(如“穆罕默德战士会”、“阿里战士会”),采取暴力和恐怖手段,制造多起报复和杀害对方领导人、爆炸清真寺、枪杀对方成员等流血事件。特别是在“哀悼节”期间,两派斗争更加激烈。警方每次都逮捕大量极端分子,但仍未能制止流血事件继续发生。
&&& 据有关报导,1996年8月至9月,巴信德省和旁遮普省曾先后发生3起什叶派与逊尼派互相枪击对方成员的事件,造成40多人死亡。进入1997年以后,两派之间的冲突加剧。两名什叶派领导人在元月1日几个小时内先后被谋杀,更加剧了两派间的紧张局势。紧接着,元月18日,巴第二大城市拉合尔一地方法院发生炸弹爆炸事件,造成26人死亡,死者包括逊尼派宗教组织领导人大毛拉法鲁基和押解他的19名警官,此外还有70多人受伤。法鲁基是逊尼派穆斯林组织领导人,此前已在押多时,他被指控涉嫌谋杀一些什叶派宗教组织领导人和成员。有分析怀疑这次爆炸可能是什叶派组织的报复行为。这是巴基斯坦有史以来历次爆炸事件中警方人员死亡最多的一次。
&&& 三 宗教问题产生的根源
&&& 1.政治理想与要求不同&
&&& 在巴基斯坦,传统派穆斯林最重要的宗教政治团体是伊斯兰促进会。其创始人毛杜迪认为,伊斯兰教是一个超越种族、国界、肤色和语言的信仰的共同体,是以信仰为基础的道德标准、文明方式和社会制度。因此,他坚信伊斯兰社会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它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民族,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基于伊斯兰教的这种传统的民族理论和政教合一的政治理论,毛杜迪在其早期的政治活动中,不主张穆斯林联盟与国大党合作,通过议会民主实现印度独立。因为议会民主意味着穆斯林少数派将永远遭受印度教多数派的控制,从而失去其民族特征和文化传统。但他也不赞成穆斯林联盟领导的巴基斯坦运动,因为它以建立世俗的民族国家为目标,而不是伊斯兰教的神权政体。
&&& 巴基斯坦是在伊斯兰教基础上诞生的国家。乌拉马和穆斯林民众确信,新国家应根据伊斯兰教法制定国家宪法,规范生活礼仪,建立社会秩序,使巴成为一个伊斯兰教国家。而巴基斯坦的缔造者真纳从未许诺要建立一个伊斯兰国家,他表示“巴基斯坦将不成为僧侣们以神的使命来统治的神权政治的国家。” 他的继承者利亚克特?阿里?汗也重申了这一观点:“权力寄于人民就消除了建立神权政治的任何危险……仍然把‘神权政治’与巴基斯坦政体相提并论任何人,要么是出于严重误解,要么是沉湎于有害的宣传。” 巴独立初期,巴基斯坦。此后的长时期里,乌拉玛虽然有自己的组织,但始终没有成为执政党,而只是作为向政府施加压力的团体存在。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宗教学者和政治领导人的政治理想与要求之间的鸿沟,是巴宗教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 2.宗教政党积极参政
&&& 在逊尼派为主国家里,伊斯兰教的政教合一特征,正是通过乌拉玛的活动来表现其政治上的活力的。作为个体,乌拉玛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组织并参加了公认的政治团体。他们“将伊斯兰教的传统保存于生动的、非木乃伊化的形态中”,又“力图在政治生活中实现伊斯兰理想”。在巴基斯坦,最重要的宗教政治团体是伊斯兰促进会,其次是伊斯兰学者协会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学者协会。他们由伊斯兰教传统派乌拉玛组成。在巴基斯坦的政治发展史中,历次重大事件都与宗教政党的参与有关,而政党政治往往又因宗教因素的介入而更趋复杂。
&&& 作为一个宗教团体,伊斯兰促进会在巴政治生活中一直起着重要作用。
&&& 1953年初,伊斯兰促进会出于对世俗政权的不满,支持反阿赫默迪亚派运动,导致军管。
&&& 伊斯兰促进会坚持在《古兰经》和伊斯兰教法基础上建立完全的伊斯兰教国家的主张,参加历届宪法中有关国家性质及伊斯兰教在国家政治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等内容的讨论。
&&& 1969年,伊斯兰促进会在推翻阿尤布汗的群众运动中起了突出作用。他们反对1958年阿尤布汗发动的军事政变,认为任何“军事统治都是非伊斯兰的”;反对阿尤布汗在1962年宪法中搬掉了巴基斯坦共和国的“伊斯兰”称号;反对阿尤布汗制定的节制生育计划和反对一夫多妻法。在他们看来,所有这一切都是世俗化的倾向。&
&&& 70年代初,布托的改革触犯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使他们结成政治上的反对派。而伊斯兰促进会也反对布托的伊斯兰社会主义经济纲领和国有化政策,并在1974年再次发动反阿赫默迪亚派运动,向布托政府施加压力。1977年人民党在大选中再次获胜,又促使政治反对派与宗教界结成联盟。在九个反对党结成的“巴基斯坦全国联盟”中,伊斯兰促进会、伊斯兰学者协会、巴基斯坦伊斯兰学者协会是重要成员。在打倒布托的运动中,宗教政党起了重要作用。
&&& 哈克执政后,伊斯兰促进会积极支持哈克推行伊斯兰化,并与政府合作,其成员首次加入内阁,担任哈克军官政府的宗教、司法、情报等部部长。
&&& 在巴基斯坦,宗教政党虽然从未成为执政党,但它们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毛杜迪作为一位通晓伊斯兰政治理论和实践的宗教学者和领袖,深受人们的尊敬,人们认为他确实反映和代表了伊斯兰教的精神价值。
&& &3.政府政策的偏差
&&& 在伊斯兰教历史上,教派的形成与政治密切相关。由于什叶派和逊尼派代表不同的阶层和社团利益,除了在教义上是对立的,他们还实行不同的教法。逊尼派奉行哈乃斐、沙斐仪、马利克和罕百里四大教法学派,以哈乃斐学派为主。什叶派第六伊玛目加法尔?萨迪克被认为是最伟大的伊玛目和卓越的法学家,其追随者成为加法里派。十二伊玛目派在教法学上自称为加法里学派。巴什叶派多为十二伊玛目派,遵循加法里教法。
&&& 在巴基斯坦,虽然什叶派人数少,但经济实力很强,政治影响也很大。什叶派穆斯林在巴军、政界多担任要职,真纳、斯坎达尔?米尔扎、叶海亚汗、布托家族都是什叶派,大工商业、金融业主也多是什叶派。显然,巴什叶派在政治、经济上都享有较高的地位。80年代,齐亚?哈克在推行伊斯兰化过程中以逊尼派一派的教法为国家法令,制定税收法,导致政府政策上的偏差,即忽视了什叶派的地位,刺激了什叶派穆斯林的感情。因此,巴什叶派和逊尼派之间的斗争,实质上是政治斗争。
&&& 4.外部因素的影响
&&& 尽管巴什叶派在政治、经济上都很强大,但在70年代以前,巴什叶派与逊尼派之间没有发生大的教派冲突。70年代以后,主要是伊朗霍梅尼的伊斯兰革命成功之后,向外“输出革命”,对巴什叶派影响很大。伊朗政府对巴什叶派的支持,使什叶派在巴更加强硬。而沙特阿拉伯等国也向巴逊尼派提供大量资助,支持巴逊尼派发展宗教与教育事业。80年代后,伴随全世界范围内的伊斯兰教复兴运动的发展,特别是受国际穆斯林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的影响,巴什叶派与逊尼派各自成立了恐怖组织,以爆炸公共场所、暗杀对方领导人为目标,使教派斗争激化。因此,外部的因素对巴什叶派与逊尼派之间的教派冲突有着直接的影响。
&&& 四 宗教问题产生的影响
&&& 1.对巴政局的影响
&&& 宗教问题严重影响了巴政局和社会的稳定。巴基斯坦的政治发展表明,在一个穆斯林居多数的国家里,政党政治往往因宗教因素的干扰而导致政治危机,使政局长期处于动荡之中。巴建国以来,政府频繁更迭,并先后三次实行军管。而教派斗争引起的恐怖活动的频频发生,也使巴政治和社会生活笼罩着阴影。巴各界对恐怖事件均表示震惊和愤慨,更担心会引发更多的教派冲突和流血事件。一些组织发表声明,严厉谴责这一恐怖事件,称其目的是为了加剧教派之间的仇杀,破坏社会稳定。巴各界强烈要求政府对宗教组织采取严厉的限制手段。巴一些官员还呼吁人们提高警惕,防止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教派间的矛盾破坏国家的稳定。
&&&& 在巴基斯坦这样一个穆斯林占绝对多数的国家,宗教领袖和宗教政党在巴政治生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穆斯林民众的宗教感情有时会爆发成大的社会骚乱。因此,政府对宗教势力一般来说总会采取温和的态度,以便稳定政局和社会秩序。而宗教势力也总会以推进伊斯兰进程为前提与执政党合作,否则便与反对党结盟,向政府施加压力,或充当倒阁的急先锋。这在巴政教关系中似乎已形成一种定势。
&&& 2.对巴经济的影响
&&& 哈克政府推行经济伊斯兰化的措施之一是征收天课税和什一税,将征得的税收无偿分给穷人。仅1985年度,巴收天课税15亿卢比,什一税1.625亿卢比。 这项税收为穷人提供了社会福利来源,减轻了政府的负担。经济伊斯兰化的另一项措施是银行伊斯兰化,取消银行利息,实行存贷方“盈亏共负”制。这一举措对巴国内经济的影响不是很明显,但它影响了巴金融制度与国际接轨,限制了外国在巴投资。
&&& 3.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 80年代后,伴随世界范围内的伊斯兰教复兴,巴在不仅在国内全面推行伊斯兰化,而且还支持其他国家的伊斯兰教复兴。80年代苏军入侵阿富汗后,巴全力支持邻国阿富汗的抗苏斗争,巴西北边境省和旁遮普省成为数百万阿富汗难民的滞留地,边境城市白沙成为阿“圣战者”的后方基地。巴在阿富汗问题上的立场,曾赢得国际社会的赞扬。苏联撤军后,巴又支持阿原教旨主义学生组织塔利班,边境城市白沙瓦又成为“塔利班”的后方基地。在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的内战中,巴多次出面斡旋。巴对“塔利班”的一贯支持,也使它在国际上陷于窘境。由于巴在伊斯兰教复兴运动中所起的作用,它被认为是新泛伊斯兰主义和亚洲的原教旨主义中心,也是世界伊斯兰教复兴的中心。
&&& 五 对宗教问题前景的估计&
&&& 鉴于伊斯兰复兴运动继续处于发展的趋势,巴宗教势力仍会更积极地参与政治生活。而巴“宗教与国体的不重合性” 这一特征,决定巴政教关系中的所谓“定势”仍不会改变。政府对宗教势力一般来说仍会采取温和与合作态度。
&&&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巴在80年代推行伊斯兰化取得成功,使巴在世俗主义和极端主义之间更接近于后者。近年来的发展表明,原教旨主义的势力和影响都在加强。这主要表现在,巴原教旨主义势力不仅继续巩固巴国内伊斯兰化的成果,而且加紧对周边国家的渗透,它已成为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印控克什米尔三场内战的根源。巴原教旨主义势力一直影响我国新疆地区。在沙特、阿联酋等国资助下,在拉合尔的伊斯兰促进会所属的伊斯兰学院和伊斯兰堡的伊斯兰大学里,有许多中国穆斯林学生(这些学生年纪很小,有的才十三、四岁)在那里学习,学成后再回到国内。巴原教旨主义势力的加强可能会对巴世俗政权造成更大的压力,也可能会给巴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特别是与中国的关系带来微妙变化。
&&& 一 民族问题的主要特点
&&& 1.民族的多样性
&&& 按照地区、种族、语言和文化传统划分,巴基斯坦仍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四个主要民族,即旁遮普族、信德族、帕坦族和俾路支族。据巴1990年的人口统计,巴全国人口为11037万,其中旁遮普人占56.1%,主要集中在旁遮普省;信德人占22.6%,主要聚居在信德省;帕坦人占13%,大部分居住在西北边境省。帕坦人几乎有一半劳动力分布在其他各省,其中约30万人在卡拉奇;俾路支人占5.1%,主要居住在俾路支省,一部分居住在信德省的北部。除了以上四个主要民族外,在西北边境省、俾路支省以及联邦管辖部落地区,还有许多小的部落民族,他们的人数很少。另外,在1947年印巴分治时由印度迁移到巴基斯坦的800多万被称为“穆哈吉尔”的穆斯林移民,约占当时西巴人口的25%,主要集中在卡拉奇及信德省和旁遮普省的城市地区。在1951年巴19个大城市的人口中,穆哈吉尔平均占46%。
&&& 2.伊斯兰教的民族观
按照伊斯兰教的民族理论,所有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不分地区、种族、语言和文化传统,都属于“一个民族”。在巴基斯坦,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是根据这一理论把穆斯林定为一个民族穆斯林民族,而把其他非穆斯林定为“少数民族”。据巴官方文件公布,这些“少数民族”包括基督教徒、印度教徒、祆教徒、锡克教徒和佛教徒,他们的总人口仅占巴人口总数的3.32%。 其中基督教徒占1.55%,其次是印度教徒,占1.31 %。
&& 二 民族问题的表现形式
&&& 1.民族分离主义
&& (1)巴克同尼斯坦运动
&&& 巴克同尼斯坦(又称普什图尼斯坦)是阿富汗以东,印度河以西,帕米尔以南的一个小山区。居住在这里的1700万巴克同人(或称普什图人或帕坦人)同阿富汗境内的普什图人是一个民族,其中巴基斯坦境内约800万,阿富汗境内约900万。1947年印巴分治时,该地区归巴基斯坦。1949年以来,当地巴克同人在红衫党领导下搞独立活动,要求成立独立的巴克同尼斯坦,脱离巴基斯坦。1954年红衫党被取缔后,他们与其他政党先后组成民族党和民族人民党,提出实现自治的要求。布托执政时期,以“危害巴基斯坦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为由,解散了民族人民党政府。1975年后,民族人民党另组新党民族民主党,继续争取民族自治,不再提建立巴克同尼斯坦。
&& (2)俾路支斯坦运动
&&& 俾路支斯坦位于巴基斯坦西南部、伊朗南部和阿富汗西部,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俾路支人约187万,其中巴基斯坦境内约130万,伊朗境内约50万,阿富汗境内约7万。1947年印巴分治时,卡拉特这个俾路支省最大的土邦拒绝加入巴基斯坦,宣布建立俾路支独立国。1948年初,巴政府派兵镇压,接管了邦政府。但他们并没有放弃要求独立的主张。 1970年大选中,民族人民党在俾路支省选举中获胜,1972年组成该党领导的省政府,并在部落中散发武器。1973年布托政府逮捕了民族人民党领导人,解散了省政府。布托政府还派军队镇压了一些武装部落的暴乱,内战持续了3年多。哈克执政时期,对俾路支人采取安抚政策,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1979年,前民族人民党领导人比赞乔另组建新党巴基斯坦民族党,要求实行省的自治。
&&& (3)“信德万岁”运动
&&&& 信德省是巴基斯坦第二大省,独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显著的政治经济地位,决定了该省在巴基斯坦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信德省同时还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省份,除当地的信德人外,还有穆哈吉尔(移民)、旁遮普人、帕坦人(巴克同人)及俾路支人。信德人认为,长期以来外族人的大量涌入剥夺了他们的权利。1955年,巴推出把西巴四省合并为一个统一省的“一单位制”,引起信德人的强烈不满。他们认为,把信德并入西巴统一省进一步损害了信德人的利益。第二年,在G.M. 赛义德组织下,信德人提出了“信德民族主义”的口号,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信德万岁”组织。该组织排斥操乌尔都语的移民以及旁遮普人和帕坦人等外来民族,为维护本民族利益而提出信德独立的要求。
&&& 日,积于对哈克统治的长期不满,在8个反对党联盟“恢复民主运动”的号召和领导下,在信德全省举行了由各界人士参加的空前的反政府游行示威。这场游行示威后来发展为大规模的动乱。游行示威群众袭击监狱、警察局、银行、火车站和司法机构,破坏铁路,并与警察发生武装冲突。除卡拉奇外,信德所有重要城市陷入瘫痪。
在这场运动中,“信德万岁”等组织重提“信德独立”的口号。人民党领导人蒙塔兹?布托公开要求“信德自治”、“巴基斯坦应该组成一个联邦”。
&&& (4)穆哈吉尔民族运动
&&& 在乌尔都语中,“穆哈吉尔”一词意为“移民”、“难民”。在巴基斯坦,“穆哈吉尔”是指那些在1947年分治时离开印度来到巴基斯坦的穆斯林,他们主要居住在卡拉奇、海德拉巴和苏库尔等信德省西南部的城市中心。
&&& 穆哈吉尔民族运动(MQM)成立于1984年3月,其前身是1978年6月成立的全巴穆哈吉尔学生组织,其宗旨是为实现穆哈吉尔的权利而斗争,阿尔塔夫?侯赛因任主席。
MQM在1988年大选中一跃而成为全国第三大党。1990年10月大选后,MQM在省和联邦一级加入了纳瓦兹? 谢利夫的IJI政府,在信德和伊斯兰堡都显示了强大的力量。而在1992年6月,当MQM撤消了它对政府的支持时,MQM与政府间出现摩擦,政府对其采取“清洗行动”。其成员辞去了信德省和国民议会席位,作为对“清洗行动”的抗议。
&&& 1992年6月,政府在卡拉奇发起针对MQM的“清洗行动”,导致MQM与政府间持续的对抗,卡拉奇的大街小巷爆发了一场城市游击战。在MQM鼓动的高峰,MQM多次使用火箭炮攻击安全部队和国家设施。政府被迫呼吁执行法律,并从其他省调动后备军队,以对付MQM的训练有素和武装精良的城市游击队员。
&&& 政府动用了军队、准军事部队和警察对付卡拉奇和海德拉巴的游击战形势,持续的暴力行为使数千人丧生,军队被指控对穆哈吉尔社团实行灭绝种族的屠杀。1994年11月,军队撤出卡拉奇而代之以准军事部队和警察。此后,这座城市经历了最严重的暴力行为,数千人死亡。 1995年7月至1996年1月,该市发生了70多起与警察的冲突,120多名“恐怖分子”被杀。其中,仅1996年1月就发生了11起,导致23名MQM活动分子或同情者死亡。卡拉奇的内乱导致在1995年和1994年分别有人被杀。
&&& 日,MQM向新闻界发表了构成其与政府小组谈判基础的18点要求。 在1995年7月MQM与政府谈判期间,MQM强硬路线领导人提出了的独立省或独立国家的要求。MQM与政府谈判小组组长阿吉马尔?德赫拉维告诉记者说,“如果政府与MQM的会谈失败了,那么他的党将被迫要求一个独立的省……(而这)将是划分信德的最终结局……作为新省从现在的信德省中分割出来。”
&&& 2.不同民族之间的冲突(规模及后果)
&& (1)信德人与旁遮普人的冲突
&&& 信德人与旁遮普人的冲突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地位上的差异。在哈克执政时期,
这种差异尤为突出,信德人与旁遮普人的矛盾不断激化。这主要表现在:
&&& 信德人在政治上被剥夺。在全巴人口中,信德人占25%,旁遮普人占60%。但担任政府高级文官和军队军官的人数相差悬殊。哈可执政时期,不仅巩固了旁遮普人的的地位,还控制了信德省和地方政权。信德人普遍感到,他们的政治权利被极大地剥夺。
&&& 信德人在经济上被排挤。信德和旁遮普的自然条件、农业产值和工业固定资产相差无几,但旁遮普人却拥有全巴工商业资产的85%,而信德人只有一些小型轻工业。信德人的失业率在全国最高。信德的广大农民还要忍受新兴的旁遮普地主和富农的剥削。当地的信德人始终就不满于这种剥削。
&&& (2)信德人与穆哈吉尔的冲突
&&& 1988年9月,在信德第二大城市海德拉巴,“信德万岁”领导人带领武装人员向徒手的群众开火,250多人(主要是穆哈吉尔)被杀。 而1990年5月,在海德拉巴,由穆哈吉尔妇女和儿童参加游行示威,遭到信德族警察的残酷镇压,造成60多名示威者死亡。这一屠杀在卡拉奇导致了强烈的反应,据说有40名信德人被穆哈吉尔杀死。从此,信德人与穆哈吉尔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而这种紧张又导致信德人和穆哈吉尔向各自占优势的民族地区大规模的交叉迁移。随着1990年8月贝?布托人民党政府被伊沙克汗总统解散,信德人与穆哈吉尔的冲突结束了,但关系仍然紧张。
&&& 1972年7月,信德省人民党议会通过了一项把信德语与乌尔都语一道为该省语言议案。议会行动导致了在卡拉奇和信德其他穆哈吉尔控制的城市爆发了反议案骚乱。人民党政府与反对党领导人(伊斯兰促进会、巴基斯坦伊斯兰学者协会以及其他操乌尔都语的信德省议会成员)谈判达成一项修改语言议案的决议,以体现操乌尔都语人口的利益。 然而,这不仅仅是使穆哈吉尔从人民党政府中离异出来的语言问题。.布托政府的国有化政策和在信德采用城乡定额的决议,引起穆哈吉尔担心失去自己的工作和社会经济地位。语言骚乱连同布托的某些政策在信德人与穆哈吉尔关系上留下深深的伤痕,埋下了日后紧张的种子。
&&& (2)穆哈吉尔与外族人的冲突
&&& 在1964年的总统选举期间,卡拉奇的穆哈吉尔统选真纳的妹妹法蒂玛?真纳,反对阿尤布汗。穆哈吉尔怀疑选举的可信性,并指责阿尤布汗政权窜改选举结果。他们还为阿尤布汗把联邦首都从卡拉奇迁至拉瓦尔品第感到气愤,并预感到在他执政期间,他们的权力会遭到进一步侵蚀。1964年末至1965年初的穆哈吉尔与帕坦人冲突,是卡拉奇的第一次民族骚乱,并决定了城市信德民族政治的未来进程。
&&& 1985年4月发生在卡拉奇的穆哈吉尔和帕坦人社团之间的民族骚乱,据说是由在数量上占优势的帕坦运输者对卡拉奇穆哈吉尔乘客的不文明举止和遍布该市的帕坦人与阿富汗人的毒品交易引发的。齐亚军管时期,穆哈吉尔觉察到,城市信德的旁遮普人与帕坦人关系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对于他们来说,早期代表信德城市穆哈吉尔的右翼政党或明或暗地参加了旁遮普人与帕坦人控制的系统;巴人民党代表信德农村的利益。环境迫使他们提出“穆哈吉尔民族主义”的口号。
&&& 3.恐怖主义
&&&& 80年代以来,爆炸、枪击、暗杀等恐怖活动在巴基斯坦频频发生。在信德人和穆哈吉尔和的冲突中,在MQM与政府的对抗中,各方都采用了暴力和恐怖手段。有人谴责MQM采取法西斯手段对待反对者。他们追踪了MQM 秘密刑讯、对新闻记者社团使用恐怖手段及镇压自己队伍内部不同意见等法西斯记录。MQM领导人粗暴地对待不同意见者,宣传暴力政治。日中午,恐怖分子向美国驻卡拉奇领馆的汽车开火,两名工作人员被杀。有人猜测这一事件可能与MQM哈吉吉派有关,因为该派近来采取了反美态度。贝?布托总理谴责印度和贩毒分子与这次恐怖主义行动负有责任。
&&& 三 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
&&& 1.历史根源
&&&& 巴克同尼斯坦和俾路支斯坦问题的历史原因相对较远。英帝国主义于1893年强迫阿富汗签订了“杜兰线”新国界协定,把这个地区划归印度。1921年,印阿条约重申该条约有效。今巴基斯坦境内的一些巴克同部落和俾路支部落,在印巴分治前均为英属印度的土邦,而根据分治方案,它们均有自决权。这一久远的历史成为这两个地区民族分裂活动的先天的复杂原因。巴其他的民族问题基本上不具备这样的背景。
&&& 2.社会、经济根源
&&& 对于穆哈吉尔来说,布托政府在70年代早些时候采取的步骤,诸如银行和重工业国有化、推出语言议案、为信德就业规定的农村与城市的定额、在信德教育机构中对穆哈吉尔青年的差别对待以及在清洗行动期间对穆哈吉尔的所有野蛮行为和对MQM 的镇压等,极大地伤害了他们对巴基斯坦的情感。
&&& 70-80年代,由于城乡移民群和来自各国(阿富汗、孟加拉、印度、伊朗和缅甸)的非法移民的涌入,同布托政府的国有化政策和在信德采用城乡定额的决议一起,引起穆哈吉尔担心失去自己的工作和社会经济地位。社会经济地位的相对下降与人口因素一起,为穆哈吉尔的民族动员提供了土壤。
&&& 而信德人认为,穆哈吉尔是基于对失去权利的担心,才维持一种独立的同一性的。该省目前的人口形势变得对穆哈吉尔(其人口占40%多)有利。假设穆哈吉尔保持目前的人口增长率,可以预计,20年后他们将与信德人的数量相等。如果允许MQM维持这种状况,那么将导致信德省被分割。根据这些理由,大多数信德人坚决反对MQM的分裂要求。
&&& 3.政治根源
&&& 巴民族问题的重新抬头是在70年代以后布托的人民党和哈克军管政府执政时期。巴各政治党派代表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阶级的利益。布托的人民党代表信德农村地主阶级的利益。人民党执政时期,曾经有意削弱旁遮普人的势力,在政府和军队中安排一些信德人就职。而哈克实行军管后,又解雇了在政府和军队中的一些信德人。哈克政府对人民党的镇压也殃及人民党的支持者,一些支持者甚至被处以罚款。哈克本人是信德人,但为了镇压人民党,巩固其统治,他在政治上依靠旁遮普人,就必然维护旁遮普人的利益。这更激起信德人对哈克政权的不满,加深了信德人与旁遮普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90年代以来,贝?布托的人民党以及谢里夫的穆斯林联合阵线(IJI)政府执政时期,信德不同民族之间、MQM与政府之间的对抗和冲突,也深受政党斗争的影响。政党政治实际上加剧了民族矛盾和冲突。
&&& 4.政府的歧视政策
&&& 巴成立之初,穆斯林联盟领导人多为来自印度的穆哈吉尔。真纳任主席期间,穆斯林联盟工作委员会28名成员中,穆哈吉尔有17名,占60%。巴基斯坦成立后的前10年,穆哈吉尔在政府中仍拥有优势。阿尤布汗统治时期,把国家首都从卡拉奇迁至拉瓦尔品第然后迁至伊斯兰堡,穆哈吉尔开始失去他们的影响和权利。MQM声称,阿尤布汗政府对信德城市穆哈吉尔实行有计划的差别对待;而把首都迁至拉瓦尔品第的决定,则是使他们处于边缘地位的一个蓄意已久的步骤。
&&& 由于大量穆哈吉尔就业于非政府机构,在布托政府统治下,银行和工业国有化,砍掉了他们的就业机会;布托政府孩子颁布了工作和入学中的定额制度。哈克统治时期继续实行定额制度。战争差额对待的歧视政策,加深了穆哈吉尔和巴其他民族集团特别是信德人之间的分裂。
&&& 5.外国的插手
&&& 由于历史的原因,巴克同尼斯坦的分裂活动一直得到阿富汗的支持。红衫党领导人加法尔汗住在阿富汗长达8年,积极从事巴克同尼斯坦运动。阿富汗与巴基斯坦曾因巴克同尼斯坦纠纷于1961年9 月断交,后在1963年5月复交。1969年7月,阿还干涉巴将处在巴克同尼斯坦地区的奇特拉尔、迪尔和斯瓦特三个邦合并到西巴,遭到巴的反驳。
&&& 苏联对俾路支斯坦和巴克同尼斯坦问题也表现了极大的兴趣。苏联继策划和制造了孟加拉国之后,进一步加紧支持巴基斯坦国内的分裂活动,策划了“大俾路支斯坦运动”和“巴克同尼斯坦运动”,企图进一步分裂巴基斯坦。1972年以来,苏联的拖网鱼船一直在巴沿海地区活动,偷运武器给俾路支省的民族人民党。1973年2月,苏联通过伊拉克驻伊斯兰堡大使馆偷运大批武器到巴,被巴政府查获。据揭露,这些武器都是运往俾路支省和西北边境省,提供给亲苏的民族人民党等反对派进行颠覆和分裂活动。苏联早就渴望在阿拉伯海寻找一个不冻港,因此插手俾路支斯坦问题,进而打开控制印度洋的通道。
&&& 信德和卡拉奇的动乱,与印度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信德反政府动乱开始后,英?甘地公开表示支持。信德的一些地方分裂势力也希望得到印度的支持。
&&& 卡拉奇的动乱在国际上引起密切关注。为了说明外部因素对卡拉奇动乱的介入,有人提出了“美国完全需要论”和“适合克什米尔论”。 前者指两名美国人被杀一事,可能与企图为逮捕和引渡恐怖分子阿赫默德?尤素福报仇的狂热的宗教团体有关。后者指对于卡拉奇的动乱,印度负有更多的责任,印度试图通过卡拉奇来动击巴基斯坦,来减轻它在克什米尔和旁遮普的负担。
&&& 四 民族问题产生的影响
&&& 1.对政治局势的影响
&&& 如果说党派斗争引导了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那么,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对政治局势的影响又加剧了党派之间的斗争。尽管MQM与人民党政府的谈判没有结果,但无论是MQM,还是人民党政府,都不准备放弃自己的不妥协立场而寻求问题的和平解决。
政府对付MQM的两手策略是:第一,为和解提供对话;第二,对该组织的铁杆儿分子继续进行官方的镇压。MQM要求结束对信德穆哈吉尔的官方镇压,以便为有意义的对话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
&&& 2.对社会安定的影响
&&& 在卡拉奇和信德其他城市地区发生的流血冲突,特别是在卡拉奇这个巴基斯坦工商业中心,法律和秩序被完全破坏,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经济生产,使这个城市的形势复杂化。政府与MQM之间持续的暴力行动,使卡拉奇被称为“巴基斯坦流血的伤口”。
&&& 3.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卡拉奇频繁的武装冲突和罢工,对该市基础设施和巴基斯坦经济造成巨大破坏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经济生产。卡拉奇商工局(KCCI)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透露:“在卡拉奇,由于罢工,每个工作日损失1.3亿卢比(3800万美圆),而在1995年,由于MQM号召的罢工,总共损失了34个工作日。”
&&& 4.对国家关系的影响
&&& 两个美国人被杀事件件发生在贝?布托总理访美前的数星期。因此有推测说,这次暗杀旨在破坏两国的关系。联合国认为,卡拉奇日益加剧的暴力行为是对和平与稳定的威胁。美国助理国务卿 John Shattuck 3月17日在华盛顿向白宫外事委员会的两个分会作证时,批评巴基斯坦政府残暴对待它的政治对手并镇压MQM。他还谴责巴政府的安全部队对人权的践踏,包括非法拘留及对囚犯和被拘留者的拷打。
&&& 1995年3月,由于两名美国驻卡拉奇领馆工作人员被杀,联合国宣布该市为危险地带,许多外国成员告戒他们的国民离开这个城市。
&&& 卡拉奇危机的另一个影响是MQM试图使问题国际化,并寻求军队的干预。阿尔塔夫还通过给联合国、大赦国际及其他国际人权组织写信,呼吁他们向伊斯兰堡施加压力以停止对穆哈吉尔的“种族灭绝”政策,使巴基斯坦政府陷入窘境。当贝?布托总理访问英国和美国时,MQM发动了反对她的示威游行。
&&& 五 对民族问题前景的估计
&&& 巴民族问题中的主要问题是民族分裂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较量,这一问题有了一些缓和。目前,老牌分裂主义分子已经降低了调门,不再提“独立”,而只是要求“自治”。但是80年代以后出现的穆哈吉尔民族运动以及1995年的卡拉奇危机,对巴基斯坦政府是一个严重的挑战。因为,民族分离主义问题几乎各省都有,一系列“自治”运动的前途都取决于穆哈吉尔民族运动争取独立地位运动的结果。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巴任何政府的态度将继续是强硬的。
但巴的民族根深蒂固,加之政党斗争和外国的插手,问题更加复杂。因此,民族问题仍是巴政局中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所有权利
北京市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东院&邮政编码:100007&E-mail:
新鸿儒承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巴基斯坦与中国时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