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作者描述的关于重生之梧桐花开千千的三个美好画面

第四讲: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转)
第四讲: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从近年鉴赏诗歌的题型看,古代诗歌内容上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在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时要尽可能地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思想的发展轨迹,围绕具体诗作的字词句篇中所透露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作出中肯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一、总结评价的思路方法&&&
(一)例1.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重庆卷)
新&&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问题】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答案】这两首诗虽是同时代人所写,但写作对象不同,在诗中表现有情感也就不一样,前者描写的是春雷,“只待新雷第一声”寄托了作者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描写的是“落花”,“化作春泥更护花”寄托了作者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
例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武夷山中(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问题】(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1)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步裙、坚贞自励的情怀。
(2)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
【总结】借助意象挖掘思想内容。[意象是诗歌中融入了作者情感的物象,诗人的主观情感往往通过一组或一二个精心选择的具体物象来体现。把握意象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问题】请分析概括本诗作者的观点态度。
【答案】这首诗通过写寻袁拾遗不遇、袁被远地流放之事,表现出作者对他的深深挂念,流露出对才子被流放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解析】这是一首叙事的诗。写自己到洛阳去寻访“才子”袁拾遗不遇,原来他被流放到江岭去了。我们从‘才子”和“流人”的对比中可推知当时政治的黑暗
和君主的昏庸。从三、四句我们还可以体味出作者的另一层感情来:作者深深挂念着被远地流放的袁拾遗。]
这首诗里包含了相当复杂的情绪,既有不平,也有伤感;感情深沉,却含而不露,是一首精炼而含蓄的小诗。
【总结】明确诗歌所写的内容(人、事、景、物);通过所写的内容,揣摩诗人抒发的感情,阐发的观点态度,表现的人生志趣(或感情、道理、情趣)。
(三)&&&&&&&&&&&&&&&
春夜别友人&&&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问题】1.首联描绘了怎样一番场景?2.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描绘了别筵将尽,朋友分手在即,相看无言的场景。
2.结尾两句写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徐徐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末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
【总结】问题的答案的突破口其实都隐藏在题目中,标题往往简述了作诗的源起,事由等,因此标题不可小觑。
(四)&&&&&&&&&&&&&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①,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②。千金难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①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陈皇后闻司马相如文名,奉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代为陈情,武帝阅后深为感动,陈皇后复得宠幸。②蛾眉曾有人妒:屈原遭奸臣妒忌和排挤。被放逐后,屈原在《离骚》中将此事比成“蛾眉”(美貌女性)遭妒。
【问题】⑴杨玉环、赵飞燕曾以美貌受唐玄宗、汉成帝宠幸,但都死于非命,所以词中“玉环飞燕皆尘土”的寓意是&&&&&&&&&&&&&&&&&&&&&&&
⑵这首词的主题集中体现在一个“愁”字上。“愁”指什么?为什么说“闲愁最苦”?
【答案】⑴主和派(佞臣小人)没有好下场(意思对即可)
⑵“愁”指抗金愿望不能实现的愁闷情绪。“闲愁最苦”表现了他满怀抗金热情却得不到任用,空闲之愁最使他苦闷惆怅。
【总结】联系背景,知人论世;借助注释,寻找切入点。注意典故的引导作用。
(五)了解诗歌的题材分类,便于把握主旨
1.儿女情长
写这类内容的诗多为爱情诗、闺怨诗,诗人或表达对恋人的挚爱,或抒写对自由幸福的追求,或倾泻对负心者的不满,或揭露扼杀爱情的罪恶等。如《静女》、《氓》、《孔雀东南飞》。
评价这类诗的内容,首先要整体把握作品体现的情感倾向是积极的、褒扬的,还是消极的、贬斥的;其次要从分析人物的性格入手,通过不同人物对爱情的不同态度,去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可以通过分析语言和表达技巧来分析诗歌内容。
2.建功立业
(1)建功立业的渴望。曹操的《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陆游《书愤》里的“早岁那知世事艰”等。
(2)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这种内容多在怀古诗词中表现。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缅怀古代英雄,表达渴望收复失地、为国立功,但又无人问津的悲愤。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通过怀古,寄托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流露宦途失意之情。
(3)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通过战斗场面的描写,表现了将士们保家卫国、奋起抗敌的英雄气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描写戍边将士平定边患的坚强意志和豪迈气概。
这类诗内容多为边塞诗或怀古诗。
边塞诗尽管内容异彩纷呈,但都体现着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分析时要善于把握这一主旨。同时应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盛唐时期,边塞诗大多豪迈、爽朗、昂扬向上;中晚唐时期,国势渐衰,诗中悲壮惋伤渐增;到南宋,统治者在风雨飘摇之中苟且偷安,诗歌多抒发悲愤、哀痛之情。请注意出现一下字眼常常是边塞战争诗歌:
金河、玉(门)关、青冢、轮台、龟兹、黄河、黑山、楼兰、羌笛、阴山、孤城、疆场、沙场、燕山、匈奴、无定河、塞下、狼烟、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单于、吐谷浑、胡笳、李广(飞将军)、龙城、烽火……
咏史怀古诗往往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或者感慨世事沧桑、物是人非。或者通过赞扬古人的英雄事迹,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
3.离愁别绪
写这类题材的多为惜别、送别诗。有的表达依依不舍的感情,如柳永《雨霖铃》描写了长亭送别的情景,表达了离人对情人的离情别绪无限留恋;有的是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的是陈述心志,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赏析这类诗,首先要注意人物的主客关系,弄清楚究竟谁送谁;其次要注意送别环境,把握好情与景的关系。
4.归隐自然
这类题材的多为山水田园诗或写景抒情诗。评析其内容,首先要体味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中体现的思想感情;其次要注意其表达技巧,因为丰富的内容、闲适的心情的表达总得有一定的写作技巧来实现。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明月”、“松”、“清泉”、“石”、“竹”、“浣女”、“莲”、“渔舟”等意象的描写,勾画出一幅清新恬淡、安静明净的世外桃源式的秋居图,末句“王孙自可留”的“留”字暗隐了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泉水”、“青松”、“翠竹”、“青莲”正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诗歌情景交融,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侧面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歌为表达这一内容,运用了动静结合、实虚相生、烘托渲染等表现手法,使意境更加深远。
&&&&&&&&&&&&&&陇西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问题】1.“五千貂锦丧胡尘”什么手法?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震撼人心,你认为呢?为什么?
3.就这首诗的内容看,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答案】1.借代的手法,用貂锦借代精锐部队。
2.“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妻子梦境中年轻英俊的丈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对比的艺术效果。
3.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和对残酷战争的谴责。
例2&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问题】(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战争频仍,时局动荡,民不聊生。(“戍鼓”、“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出长不达”)
(2)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点拨】一首诗歌的感情有时不是单一的,往往是复杂的,因此我们要通观全诗,综合分析再做出回答。
总结“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一专题的做题方法
①学会审题——问什么,答什么。
②利用试题所给信息,寻找有效切入点:题目、点题、作者、背景、注释、重要句子。
③抓住语言,借助意象的分析,挖掘思想感情。
④了解诗歌题材分类,便于把握主旨。
二、根据例题总结答题格式
(一)评价内容主旨
题型Ⅰ
提问方式: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变式提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趣)?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例1](2008·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问题】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解答本题应注意上片写景,把所写之景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一下即可。下片抒情,能概括出送别意即可。在解题时注意归纳概括,语言简洁。
【答案】上片写浙东山水的美好;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
【例2](2006·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三江小渡&&&
溪水将【注】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问题】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解析】“表现手法”的内涵很广,既可以指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又可以指表达技
巧如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象征对比等;这就需要细读原诗,仔细推敲作者为表达主旨而采用的艺术手法。
【答案】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
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
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总结答题步骤】
第一步:根据诗歌题材的不同,确定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送别贬谪诗、爱情怨女诗、边塞征戍诗、思乡怀人诗、山水田园诗等。
第二步: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分别写了什么。作答形式是:“&句&联描写了(写了)……”&&&
第三步: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思想情感。作答形式是:“抒发了……”“寄寓了……”或“揭露了……”
【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暗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洼]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问题】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旬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案】这是一首怀古咏史诗。(步骤一)“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步骤二)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步骤三)“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步骤二)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步骤三)
题型Ⅱ
提问方式:这首诗表达了&&&?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从中看出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变式提问:前人&&&认为此诗写了&&X,谈谈你的理解。
[例3](2008·全国卷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人。善诗文,曾与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问题】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重点考察对古代诗词的思想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古诗的每一位作者,都想通过诗来表达自己的意趣、主张、观点、看法,只不过有的表达得含蓄,有的表达得直白,有的表达得隐晦,有的表达得张扬而已。我们大致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去把握诗歌思想感情:标题、作者、序(注)、诗体。其中诗体是把握诗词主题最主要的凭借。我们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逐步展开分析。首先分析诗句、品评意象,特别要注意景、物描写,弄清楚作者通过哪一些景、物来构成什么样的意境。其次,在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客观之“象”中,寓有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意”。
【答案】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想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2006 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晓上空泠峡①&&
王闿运②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②王闿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
早年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然而屡遭挫折,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撰著授徒。
【问题】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气溢于言表”。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前两句的写景叙事是为后面的言情张本。后两句中,一“惯”字写出了艰难挫折对人来说是常有的,而“不解”则突出了诗人根本不把它们放在心上,天大的困难也毫不畏惧依然能冷静地“卧听”对待。诗人的自信豁达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答案】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其实这里的“不解”为“不在意”之义,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第四句中“卧听”“瀑布滩雷”
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傲岸气度充分展现了出来。
【总结答题步骤】
第一步:结合原诗相关内容来分析评价诗歌主旨或内容。注意点面结合,所谓的“点”,就是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所谓的“面”就是概括写出诗歌相关内容的整体认识或总体评价。
第二步:根据第一步的分析,总结出对前人这句评点的认识。即:或者否定,或者指出这句评点的恰切深刻之处。
【练习】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问题】有人评价此诗表现了“不怨而怨,怨而不怨”的思想。对此,你如何理解?
【答案】诗人借山水排遣谪居生活的郁闷,希望忘却得失恩怨、是非荣辱,但这种宁静、淡远又与诗人的理想、追求相矛盾。(步骤一)所以用无心表现“不怨而怨,怨向不怨”的思想,娴静中深蕴着忧愤,旷达中凝聚着寂寞。(步骤二)
评价思想情感
题型Ⅰ
提问方式: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变式提问:怎样理解和评价诗人的情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例1】【2008·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摇?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问题】“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解析】这个题目分两步,第一步是一个提示,只要能够理解“肝胆”和“阅”的意思,就可以借助思想感情鉴赏格式来回答第二问。思想感情鉴赏题的答题需要掌握:诗中关键词的深层含义+注释中的关键信息分析。那么这句诗里的关键词是什么呢?是“鬓华”,即“花白的头发”,这个词就表明了年纪已大,而注释里的关键信息是什么呢?当然是:抗清起义,志存恢复。有了这些信息,回答问题就很容易了。
【答案】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表出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例2】(200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深归客依筇『注』行,
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问题】“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解析】这是一首羁旅诗。开篇四字“夜深归客”,点明了诗题“夜归”。第二句是写走过村外野地的情景:田埂上,依稀可见闪闪烁烁的磷火、星星点点的流萤。第三句真可谓“近乡情切”。在昏暗的月光下,孤零零的村店映入眼帘,此时,游子更加急切,因为激动而加快了脚步,因而不免感到路滑难行。就在这跌跌撞撞中,倏忽已离了村店,近了,近了,那盼望已久的家门。末句一幅充满亲情的图景展现在归客眼前——“竹窗斜漏补衣灯”。
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总结答题步骤】
第一步: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展现了什么场景。
第二步:判断揭示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第三步:站在一定的高度,对诗中所表现的情感的倾向性及社会意义进行客观的评价。
【练习】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
秋词二首(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问题】怎样理解和评价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案】诗人抓住对秋天“一鹤排云”这一别致的景观,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步骤一)诗人以鹤自喻,抒发了热爱秋天的豪情和一种乐观高扬的气概和情操。(步骤二)本诗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步骤三)
&题型Ⅱ
提问方式:这两首诗(或词)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变式提问:比较&&诗(或词)与X&诗(或词)表达情感的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例3】(2007·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 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
&&&&&&&&&过华清宫& 李& 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问题】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鉴赏及求异思维的能力,属比较鉴赏类题目。首先比较两首诗的取材、意象等,找出异同,分析其透露出的情感;其次应运用常见术语组织语言,规范答题。
【答案】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总结答题步骤】
第一步:分析所涉及诗句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或分析不同的情感载体(意象)渗透着作者什么情感,如:杨柳——惜别,菊花——傲视,圆月——思念等。
第二步:指出两首诗(或词)的抒情方法,如:直抒胸臆、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触景生情等。
第三步:指出两首诗(或词)的感情基调或情感类别,如: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
【练习】比较阅读下列两首元曲,回答问题。&&
&&&&&&&&&&&&&&&&&[越调]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双调】沉醉东风·秋景
挂绝壁松枯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
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问题】这两首曲子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答案】第一首作者把秋天傍晚几个特有的景物巧妙组合起来,创造出萧瑟苍凉的意境。(步骤一)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步骤二)突出表现了羁旅愁绪。(步骤三)
第二首小令作者写在秋意里对洞庭潇湘的观感,气象明朗开阔,意境宏伟,(步骤一)触景生情,(步骤二)表现了开朗乐观的情怀。(步骤三)
(三)评价观点态度
题型Ⅰ
提问方式:这首诗(或词)写出了什么新意?
变式提问:请问诗人(或词人)提出了怎样别开生面的见解?
【例1](2007·江苏高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问题】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解析】下片从久远的历史长河来作论述:“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哀?聚会才使人欢乐吗?无论“离”,无论“合”毕竟都是个人间的事,它们只是“今古恨”的一种,言外之意是国家的分裂,人民的苦难,较之个人的悲欢离合,是更值得关注的事!用“只应”诘问,更力重千钧。后句仍紧扣送人题意:“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江头风高浪急,十分险恶,但哪有人间行路难呢?这两句寓意深刻,包含了辛弃疾的身世遭遇和如今闲居的种种生活体验。
【答案】下阕表达了这样两层新意:一是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千件万般,不只有生离死别,还有国家大事;二是作者以江头风波险恶突显人间行路之难,世事之险。
【总结答题步骤】
第一步:分析所涉及诗句的内容,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二步:对于相同或类似题材,前人(或一般人)的认识是怎样的。&&&
第三步:揭示出本诗诗人观点态度中新巧或不同凡响之处。&&&
【练习】阅读下面的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问题】有人认为秦观“善翻古人之意”。请问词人对牛郎织女一年一会的神话传说提出了怎样别开生面的见解?请结合作品作简要的分析评价。
【答案】“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词人认为,在金风玉露的银河之滨,双星的欢会肯定胜过人间儿女们朝朝暮暮无数次的团聚;只要真诚相爱,即便是终年天各一方,也应该比朝夕相伴的世俗情趣可贵得多。(步骤一)词人一反前人“七夕”之作的感伤情调,(步骤二)以清新之笔巧翻古人之意,揭示了爱情的真谛。(步骤三)
题型Ⅱ
提问方式:这首诗的观点是什么?你是如何评价的?
变式提问:对于这首诗&&&的说法,你同意吗?
【例2】【2008·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
&&&&&&&&&&&&&
&&&&&&&&&&&&&&&临江仙& &&侯& 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注】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问题】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解析】解答本题时要注意有整体意识,结合诗词的题目、诗句、注释去理解,特别是不要忽略了题目所给的注释中的信息。解答时首先要对诗词进行文字的理解,内容的梳理;其次要对诗词中的表达技巧进行赏析;再次要认真咀嚼文中的重要句子、关键字词,进而对全诗从形式、内容上有深刻把握。理解诗词内容是关键,而注释中告诉我们的信息是遇人讥讽“大笑”“后一举登第”,对词的内容互为印证,两相结合,可得出答案。需要注意的是回答要全面。
【答案】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②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象成去“蟾宫”拆桂。③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总结答题步骤】
第一步:分析相关诗句,概括出作者的感情认识或观点态度。
第二步: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评价时可联系全诗也可联系现实。
【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晓出黄山寺&&&
&晓上篮舆①出宝坊②,野塘山路尽春光。试穿松影登平陆,已觉钟声在上方。
草色溪流高下碧,菜花杨柳浅深黄。杖藜切莫匆匆去,有伴行春不要忙。
①篮舆:竹轿。②宝坊:对寺庙的敬称。
【问题】作者说“杖藜切莫匆匆去,有伴行春不要忙”,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认识?对这一认识,你有什么看法或评价?&&
【答案】“杖藜切莫匆匆去,有伴行春不要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春光的无限眷恋之意,并抒发了生活中的一种审美体验:欣赏美景需要心境闲适,细细观摩,慢慢体味,只有这样才能深入认识事物美的真谛。(步骤一)对此,我很赞同作者的认识。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而发现需要安宁的心境和慢慢地体会。在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的今天,我们需要二一颗和作者一样细致沉静的心和一双清澈明亮的眼去发现自然美和人性美。(步骤二)
考点对应直练
&训练四&&&&
鉴赏思想感情、观点态度
1.阅读下面一首小令,然后回答问题。
[越调]凭阑人「注」& 寄征衣&&&&&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注】凭阑人:越调中的曲调。
【问题】作者以一个思妇的口吻,通过细腻微妙的心理描写,曲折地表达出了小令的思想内容,请加以简要分析。&&
【答案】这首小令抓住寄不寄征衣的思想矛盾,曲折地刻画出闺中少妇思念征夫、体贴征夫的心理。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
&&&&&&&&&&&南乡子&&&&&&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问题】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什么?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意和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
【答案】主旨是离愁别恨(或思乡之愁,或离恨)。
作用: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
含义和作用: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了思乡之情。
3.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问题】明朝王世贞赞赏此诗后两句“用意工妙”,但指责前两句‘筋骨毕露”,后两句为其所累。你认同前人的评论吗?请从思想内容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不同意。前两句以精练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烈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最终全部以身殉国,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后两句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将士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看见自己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
4.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拥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问题】上面两首诗描绘的分别是早春和初冬的景致,构思和描写手法相似,但在内容上却不同。你认为哪首诗在内容上更胜一筹?为什么?
【答案】在内容上苏轼为胜。韩诗虽也含有一定哲理,但仍属单纯的写景诗;苏诗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体,借物喻人,赞颂刘景文的品格和节操;韩诗所赞乃人人心目中皆以为好的早春;苏诗却把最为萧条的初冬写得富有生意和诗意,可见诗人旷达开朗、不同寻常的性情和胸襟。
5.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浪如云去却回,被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集雨来。
【问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答案】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景象。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放之情。
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完成问题。
宿甘露寺僧舍【注】&&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甘露僧舍:甘露寺。在今江苏镇江北固山上,下临长江。
【问题】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答案】作者以甘露寺所在的地势为立足点,描绘了山川的雄伟壮阔。开头写小小的枕头却装着浩然的云气,而由于云气,遥远的千山万峰也似乎近在身边了;低矮的木床下面却响着松涛之声,而由于松声,仿佛千沟万壑的风声也都响在耳边了,这表现了崇山峻岭的雄伟。至于“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更是突发奇想的神来之笔,以“银山拍天浪”写浪之大,以“开窗放入”,写江之汹涌。作者正是以这样开阔的境界、宏大的气势抒发了自己豪迈、进取的情怀。
7.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两个问题。&&&
&&&&&&&&&&&&&
&&&&&&&&&&&&&城东早春&&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
&&&&&&&&&&&&&春兴&&&&&&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问题】(1)这两首诗都写了春,从时间上看有什么不同?请分别说明理由。&
&& &(2)从诗歌表达的情感、主题看,两首诗有何不同?请分别陈述理由。
【答案】(1)《城东早春》写了初春之景,绿柳新萌,其色嫩黄.“才”字、“半”字,都暗示其“早”。用细节写出了早春之柳的风姿。《春兴》也写了春,是写了暮春之景。枝头的残花已经在雨中落尽,露出了在树上啼鸣的流莺。诗中描绘了春天景物即将消逝的景象。
(2)《城东早春》重点写早春景色的清新可喜,环境的清幽。后两句写芳春时喧嚷若市,是反衬作者对于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春兴》作者因春天之景触发感情,又因落花流莺触动了羁泊异乡的情怀。触景生情,悠悠乡思便不可抑止地产生了。诗人的想象是新奇的,在诗人笔下,春风变得特别多情,把乡梦送到故乡。本诗不但透露出乡思的深切,也流露了诗人对美好梦境的欣喜愉悦。&&&
8.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分水岭&&&&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
&&&&&&&&&&&再宿武关&&&&&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问题】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溪水”?请指出两首诗中通过溪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拟人。前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诗人由
溪水的“有情”表现自己对溪水的依依惜别之情。后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为诗人的不幸远别而呜咽啜泣,又仿佛是从他的心中流出,载着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长流远去。诗人借溪水抒发了去国离乡的愁苦情怀。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坐&&&&&&&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问题】古典诗词摹写梧桐抒发秋意,通常表达怎样的情怀?本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观点和情怀?
【答案】古典诗词摹写梧桐抒发秋意通常表达落寞、寂寥、孤独、凄婉的悲秋情怀,以及对生命凋谢的伤感。而本诗却另辟蹊径,写梧桐不甘凋谢,在秋风中振作精神,表达了作者面对秋天不伤感,自勉自励的情怀。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问题】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涵着自己对人生社会的认识,也可以说是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
1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注】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着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问题】(1)这首诗反映的是我国传统节日&&&&&&
节的情景。
(2)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试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1)重阳&
(2)不同意。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诗人情怀的郁结,但他不一定是故意用旷迭的话来表现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或者另一种回答:同意。诗人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
喜的情绪,但诗人在最后借用齐景公上牛山的典故,表达出淡然的心境,显示了旷迭的情怀。)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诗的第一、二句,写出了春天景色的什么特点?
&(2)有人认为,全诗侧重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你认为是这样吗?
【答案】(1)明媚动人,生机盎然。(语意相同即可)
& &(2)①②乐景写衷情),情感表达委婉深刻。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重生梧桐花开糖拌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