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一定的谢灵运与格律诗写成的诗就称之为律诗,成熟于什么时期

答案:D解析: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名校好题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稳操胜券)高三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琐,错误的一项是
A.先秦散文包括历史散文煌诸子散文。历史散文有《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诸子散文有《论语》《孟子》《庄子》等。
B.元杂剧是一种歌舞剧,有三个构成部分:宾白、唱词、科介。三者交相配合,推动剧情发展,刻画人物性格。
C.话剧《日出》以都市生活为背景,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是曹禺继《雷雨》之后又一部优秀作品。
D.《欧也妮·葛朗台》的作者巴尔扎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作者莎士比亚、《项链》的作者莫泊桑,都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科目:高中语文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梁父吟成高士志,出师表亮老臣心”、“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人木三分”和&&& “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三副对联称颂的对象分别是屈原、蒲松龄和辛弃疾。
B.诗歌发展到唐代,体制最为完备,有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律诗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绝句(如杜牧的《过华清官》)等。
C.《悲惨世界》《羊脂球》和《老人与海》的作者分别是法国的雨果、美国的海明威。
D.“文艺复兴”指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从文学成就上来看,意大利诗人但丁、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是主要代表人物。
科目:高中语文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古代的诗歌有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分别。近体诗有绝句和律诗两种,绝句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律诗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春秋战国时的大量史料,记载了许多历史故事,文字优美,文学性强。
C. 《史记》是西汉时期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鲁迅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 关汉卿,我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元杂剧的奠基人,所作杂剧达60多种。《窦娥冤》是我国戏剧史上的典型悲剧之一。
科目:高中语文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的作者依次是元代的关汉卿,元代的王实甫,明代的汤显祖和清代的洪昇。
B.《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它正面描写的只是一个贵族家庭的衰落,但是它反映的却是整个社会的本质。
C.《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鲁迅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戏剧是他的代表作。
科目:高中语文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不是个好儿子》的作者贾平凹是当代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商州》《废都》《白夜》,中篇小说《腊月·正月》,短篇小说《满月儿》。
B.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世称震川先生,明代后期著名散文家,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
C.《母亲颂》的作者米斯特拉尔是巴西女诗人,出版诗集有《绝望》《柔情》等,194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D.《陈情表》的作者李密,字令伯,三国时犍为武阳人,曾任蜀国尚书郎,晋武帝时,任太子洗马。→ [原创]诗词格律入门
&&共有<b style="color:#ff人关注过本帖主题:[原创]诗词格律入门
昆阳游子江南客
昆阳游子江南客
昆阳游子江南客
昆阳游子江南客
昆阳游子江南客
昆阳游子江南客
昆阳游子江南客
昆阳游子江南客
昆阳游子江南客
钝笔无锋原创博客:格律诗漫谈
格律诗漫谈
县学会领导要我给大家讲讲格律诗的基础知识,讲课之前,首先声明,本人才疏学浅,对诗词只是粗知一二,谈不上研究,讲的不对的地方,敬请大家批评指正。翻开《唐诗三百首》,我们就会发现,蘅塘退士在这部传世诗选中,把他所选的317首唐诗分为古诗、乐府、律诗和绝句四大板块,其中律诗和绝句共208首,占65%的篇幅,律诗和绝句统称为格律诗,可见格律诗在蘅塘退士心目中的位置是多么重要。
本节课讲三个问题,格律诗的形成与发展;格律诗的格与律;格律诗的创作。
一、格律诗的形成与发展。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我国的诗歌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上古时期,就出现了最原始的诗歌,我们将它称之为上古歌谣。例如《吴越春秋》中记载的《弾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这首歌谣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再现了远古人们制作弓箭和打猎的情景。这些原始歌谣已经具有了初步的韵律。
春秋时期,第一部诗歌巨著《诗经》诞生了。《诗经》以四言为主,四字一句,四句一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求。”用现在的眼光看,《关雎》也是一首不可多得的爱情诗。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诗经》传说是经过孔子删改过的版本。
战国时期,南方楚国又出现了以楚地方言为基础新诗体——楚辞。《楚辞》没有诗经那样典雅厚重,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一,且多用方言“兮”字,比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
秦汉时期,朝廷设置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机构——乐府,专门从事管理、创作和采集诗歌的工作,魏晋时期,人们将乐府收集、整理的“歌诗”,称为“乐府”或“汉乐府”。后来,文人们模仿乐府所作的诗,也称为“乐府诗”,乐府诗实现了诗歌从四言诗到五言诗的过渡,如《陌上桑》中“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全诗都是五言句式。《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是乐府的代表作,合称“乐府双璧”。
南北朝时期,沈约等人发现汉语具有即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并自觉地把四声用于诗歌创作之中,形成了一种崭新的诗歌体裁——格律诗雏形。在格律诗的发展过程中,五言律诗的成熟要早于七言律诗。初唐时期,王勃、杨炯、宋之问等人对五言律诗定型的贡献非常之大。王勃所写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被认为是五言律诗基本定型和趋向成熟的标志。杨炯所写的《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宋之问所写的《奉和立春日侍宴内出剪彩花应制》“金阁妆新杏,琼筵弄绮梅。人间都未识,天上忽先开。蝶绕香丝住,蜂怜艳粉回。今年春色早,应为剪刀催。”都是很好的五律。至于七律,一般认为沈佺期所写的《独不见》是七言律诗进入成熟期的标志。《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香,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这首七律,只有一个独字不合现在的格律。沈佺期写的五律也非常好。如《夜宿七盘岭》“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到杜甫时期,格律诗已经完全成熟。杜甫写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明代的胡应麟认为这首诗“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杜甫在律诗上的成就可见一斑。为了区别古诗起见,唐人把格律诗称之为近体诗,这种叫法一直沿用至今。所以格律诗又叫近体诗。
二、格律诗的格与律。
什么是格律诗?格律诗是按照一定的格式和韵律写成的诗,也就是说,它包括格与律两个方面。所谓格就是格式,格律诗的格式从大的方面来说,它包括律诗、和绝句两种类型。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两种,律诗每首八句,民间将律诗称为四联八句,每两句叫一联,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做颈联,第四联叫做尾联。其中颔联和颈联要求对仗。绝句也分为五言和七言两种,五言的叫五绝,七言的叫七绝。绝句每首四句,第一句叫起句,第二句叫承句,第三句叫转句,第四句叫合句,四句相互关联,起承转合,这些就是固定的格式,不能突破,突破了,就不叫格律诗。当然还有排律,在此不予研究。
所谓律,就是指声律。声律是律诗和绝句都必须共同遵守的语言规律。
掌握声律,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即辨四声;分平仄;通律句;识拗救;知粘对;谐韵律;工对仗。
前面所说到的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沈约、王融、谢眺、周顒、谢庄等人,首创了四声理论,南朝齐的周顒作有《四声切韵》,后梁的沈约作有《四声谱》,他们把四声分别界定为平声就是平调,上声就是升调,去声就是降调,入声就是短调。唐代释远忠在《元和韵语》中把四声的特点总结为:“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明代释真空在《玉钥歌诀》中把四声的特点总结为:“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后梁人周舍用举例法进行解释。据《梁书沈约传》记载:“武帝问周舍曰:‘何谓四声’?舍曰‘天子圣哲是也’”。周舍举“天子圣哲”四字说明四声,既聪明,又具体,天为平声,子为上声,圣为去声,哲为入声,非常明了。再如“鸡几季吉”,“荤油炒菜吃”,“偷尝两块肉”等等,学者当从中仔细体会。
古汉语中的四个声调,和今天普通话中的四声不完全一样。
普通话中的四声,分别称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普通话中的四声是由古四声发展而来的,两者之间,联系紧密。普通话中没有入声。
为了创作的方便,诗人们后来又把四声分为两大类,平声自成一类,称为平声;上去入合为一类,称为仄声,辨明四声,是分辨平仄的基础,创作近体诗,必须学会辨四声,分平仄。掌握平仄规律是创作近体诗必备的基本功之一。毛主席说:“因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给陈毅同志的一封信》)毛主席在这里是就律诗讲律诗,其实,就是指格律诗。格律诗都必须讲平仄,平仄协调是律诗和绝句都必须遵循的规律,我把这种具有特殊规律的句子称之为律句。
律句的四种句式:即平起仄收式;仄起平收式;仄起仄收式;平起平收式。
平起仄收式:平平仄仄平平仄。如:叶采的《暮春即事》双双瓦雀行书案;赵师秀的《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白居易的《直中书省》丝纶阁下文章静;
仄起平收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苏轼的《上元侍宴》澹月疏星绕建章;
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刘季孙的《题屏》说与旁人浑不解;谢芳德的《蚕妇吟》不信楼头杨柳月;
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仄平平。如苏轼的《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韩愈的《初春小雨》天街小雨润如酥等等。
以上四种句式的特点都是把句子分为四个音步,三个双音步和一个单音步,双音步和单音步交错排列,启功先生将它称之为截竹节,平与仄基本上都是两个一截,两个仄声之间,必须保证两个平声,这就是律句的基本规律,违背了这个规律,如果只有一个平声,就称之为孤平,犯孤平是格律诗的大忌,人们把犯孤平的句子称为拗句。
在实际创作中,句子总是千变万化的,不可能像前面讲的那样规整,一旦出现拗句,犯了孤平,就必须想办法挽救,就叫做救,有拗必救。拗而能救,就不算拗。
如平起仄收式一般会出现四种变化,即:
仄平仄仄平平仄;王驾的《春晴》雨前初见花间蕊;如苏轼的《立春偶成》律回岁晚冰霜少;《饮湖上初晴》水光滟潋晴方好;按正格,第一个字应平而仄,故第二个字犯了孤平,按照孤平必救原则,第二个字犯了孤平,可以在第三个字上救。因为第一个字离句子的重心比较远,可救可不救。
平平仄仄仄平仄;如杜秋娘的《金缕衣》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王维的《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第五字应平而仄,第六字犯了孤平,本句救不了,只能在对句救,由对句的第五字相救。
平平仄仄平仄仄;袁贵山的《望苏门》太行秀发眉宇见,老阮往来樽俎闲。《过浊鹿城》肺肠未溃犹可活,灰土已寒宁复燃。第六字应平而仄,将对句第五字易仄为平相救。
平平仄仄仄仄仄;杜牧的《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牧童《答钟弱翁》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这种句式更加特别,第五第六两字都应平而仄,这是一种非常特别的格式,也由对句第五字易仄为平相救。
仄起平收式一般会出现仄仄仄平仄仄平如程颢的《题淮南寺》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蘋吹尽楚江秋。僧志南《绝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第三字应平而仄,可以在当句第五字易仄为平相救。
仄起仄收式一般会出现四种变化,即:
仄仄仄平平仄仄。如:如钱起的《归雁》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回。杜甫的《和贾舍人早朝》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平仄仄平平仄仄。如:高蟾的《上高侍郎》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贾岛的《三月晦日送春》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杜耒的《寒夜》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仄仄平平仄平仄。如秦韬玉的《贫女》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苏轼的《饮西湖上》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高适的《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仄仄平平仄仄仄,这是不允许的,称之为三仄脚。不过古人也有。如:沈全期《独不见》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平起平收式一般会出现两种变化:如
平平平仄仄平平如: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王禹偁的《清明》无花无酒过清明;张演的《社日》鹅湖山下稻梁肥。
平平仄仄平平平,这也是不允许的,称之为三平脚。总之,拗救在诗词创作中的作用很大,如果不懂得拗救,就没有办法从事近体诗的创作。
格律诗不仅在句子中要求平仄协调,而且在篇章中也要求平仄协调,句子与句子之间,联与联之间都有平仄要求。在一联之内,要求平仄相对,或相反,在联与联之间,要求句子头两个字平仄相粘,或相同。以毛主席的《七律·长征》为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如果联与联之间的句子头两个字平仄相对,就叫做失粘,也是格律诗的大忌。稍不小心,就容易犯这样的毛病,大家也不例外。如:韦应物《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绝句也有这种情况如:王维的《渭城曲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也犯了失粘的毛病。
所谓韵律,就是格律诗用韵或押韵的基本规律。格律诗之所以好记好读,朗朗上口,铿锵悦耳,声韵和谐,除了它讲究平仄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它有严格的韵律。
近体诗押韵的规则,必须是平声韵押平声韵,仄声韵押仄声韵,平声韵和仄声韵不可互押,一般地说,押平声韵比较多,押仄声韵相对较少一些,押韵的位置,要求偶数句必须押韵,第一句则可押可不押,一般地说,五言诗以不押居多,七言诗则相反。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常扫净无苔(t
),花木成蹊手自栽(z&#257;i)一水护田将绿遶,两山排闼送青来(l
)。”这里“苔”、“栽”和“来”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韵脚,属于平水韵中的十灰韵部。依照韵律,七绝中的一二四句要求押韵,第三句是不要求押韵的。又如唐李益的《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q
&#299;)。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r
)”。在这首五绝里,第一句可不押韵、第三句不要求押韵,二四句必须押韵,“期”和“儿”是押韵的,属于平水韵中的八齐韵部。要说明的是“儿”字,现在读&r,古代读n&
,属于同一个韵部。
不同的韵书,对韵部做了不同的划分。现在一般采用平水韵和中华新韵。南宋理宗淳祐十二年山西平水人(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刘渊著有《壬子新刊礼部韵略》,《礼部韵略》共107韵。因为刘渊是平水人,所以习惯上把《礼部韵略》称为平水韵。宋末元初阴时夫以平水韵为蓝本著《韵府群玉》,分
106韵。清代康熙年间编成的《佩文韵府》,也是分为106个韵部,它包括上平声15部,如一东、二冬、三江、四支……等;下平声15部,如一先、二萧、三肴、四豪……等;上声29部,如一董、二肿、三讲、四纸……等;去声30部,如一送、二宋、三绛、四寘……等;入声17部,如一屋、二沃、三觉、四质……等。清嘉庆年间,江苏吴县人戈载“取古人之名词参酌而审定”建国以后,诗词届先后编了几部韵书。一部是1965年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的《诗韵新编》。《诗韵新编》是按照现代汉语规范化读音用韵而为旧体诗作者编写总结的一套“新韵”,《诗韵新编》分十八韵部。它们是一麻,二波,三歌,四皆,五支,六儿,七齐,八微,九开,十姑,十一鱼,十二侯,十三豪,十四寒,十五痕,十六唐,十七庚,十八东等十八个韵部。2010年《中华诗词》编辑部组织力量,整理出了《中华新韵(十四韵)简表》分作十四个韵部,它们是一、麻
a,ia,ua二、波
o,e,uo三、皆
ie,&e四、开
ai,uai五、微
ei,ui六、豪
ao,iao七、尤
ou,iu八、寒
an,ian,uan,&an九、文
en,in,un,&n十、唐
ang,iang,uang十一、庚
eng,ing,ong,iong十二、齐
i,er,&十三、支(-i)(零韵母)十四、姑
初学格律诗,最好要选定一本韵书,随时翻阅,对照使用,宋人邵博《闻见后录》记载:“东坡每出,必取声韵、音训、文字诸书复置行箧之中。”大文学家苏东坡尚且如此,何况我辈呢?格律诗押韵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很容易出问题,即使是老手,稍微不留神,也有出韵的可能。一般地说,容易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出韵”。出韵也叫落韵,近体诗押韵,要求一首诗里只能用一个韵,即韵脚必须在一个韵部之内。如果把东韵部的字用来押江韵部,就叫做出韵,这是不允许的。如《七绝》“减少妊娠意外情,优生优育要遵循,和谐计生为民责,满意阳光计划生。”应该说这首诗立意还是不错的,句子也比较通畅,但韵脚分别用了“情”“循”“生”三字,按照《诗韵新编》的划分,循在“痕”韵部,情生在“庚”韵部,二者不在同一韵部,所以说这首诗出韵了。由于方言的关系,我们太湖县的作者最容易在“庚”“痕”两个韵部出错,又比如“历代王朝纳税金,黎民受尽苦寒情,花天酒地高官醉,岂管他人血泪淋。”也是在“庚”“痕”两个韵部上出了问题。还比如“丰年乐道足鸡豚,待客殷情旧日风,农事未谈声悦耳,黄鹂却赞稻花馨。”等等。
2、“凑韵”。押韵之字与全句的意义关系不大,或者完全不相干、不连贯,是勉强凑合的,叫凑韵。初学者极容易犯凑韵的毛病。有时候老手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字,也会凑韵。写诗填词,凡是凑合之韵,不仅使人不知所云,而且读起来也别别扭扭,诗人们把这种现象就做韵脚不稳。比如“三中全会创绩煌,中央决策誉留芳。”此处的创绩煌,就显得非常牵强;再比如“嘘寒问暖村民好,益智强身师长雷。”此处的“师长雷”就使人不知所云。“病夫之国在清朝,保暖欺凌屈辱挠”“屈辱挠”就很不好理解。
3、倒韵。倒韵也是个常见的诗病,为了押韵,把正常的词颠倒着说,比如这样一些词“风雨,先后、新鲜、慷慨、凄惨、玲珑、参商、琴瑟、江湖、光辉……”等等,把它们颠倒过来写,就觉的非常别扭。平时习惯怎么用就怎么用,别为了押韵而有意颠倒词字的习惯顺序。有的词如图画,把他写成画图没关系,但如果把光辉写成辉光,把凤凰写成凰凤,把山川写成川山就觉得难受,这就叫倒韵。初学者为了押韵,最容易犯这样的诗病。比如“英雄亿万披肝胆,伟业千秋壮宇寰。”诗人为了押韵,把寰宇颠倒过来,就是倒韵。
&4、复韵。一首诗中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做韵脚,就叫复韵。比如“农村广阔苦人忧,落后贫穷日夜愁。”此处忧愁二字意义相同,尽量不要在一首诗中同时出现。
5、犯韵。在句子当中用了同韵的字,就叫犯韵。“相逢之处草茸茸,峭壁攒峰千万重。他日期君何处好,寒流石上一株松。”这首诗用的是上平二冬的韵,一二两句“逢”和“峰”两字,也在二冬韵里,这样就犯韵了,应尽量避免。再比如“郊原漫步踏金秋,秋在田头并地头。”句子当中重了韵脚的字就更加不妥,应该注意。
关于押韵这个问题除了以上五种情况外,还有所谓“重韵”,重复用同一个字做韵脚;“哑韵”,用读起来不响亮的字做韵脚;僻韵,用不常见的生僻字做韵脚等等都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总之,一首诗,写得好不好,耐不耐读,和不和谐,响不响亮,与韵用得稳不稳有直接关系,所以清代诗人沈德潜在《说诗晬话》中说:“诗中韵脚,如大厦之柱石,此处不牢,倾折立见。”故我们不能不慎重地对待它。
对仗又称“对偶”或“俪词”。我之所以将对仗放在声律中说,是因为对仗同样具有声律的平仄要求。实际上对仗既包括声对,又包括意对。声对是平声对仄声,平平对仄仄。意对是是将相似或相反的字或词相对。律诗中之颔、颈两联,要求必须对仗,如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
还有的律诗全诗只有结联不对,前三联皆对。如: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亭浊酒杯。
有的全首只有起联不对,其余三联皆对。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绝句则可对可不对,起承相对或转合相对,皆无所限制。如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对仗的种类很多,古人总结出了二十几种:如平头对、合璧对等等。然而,不论何种分法,都不外乎“工对”,如:天文类对天文类,地理类对地理类,天对地、日对月、春对秋、朝对暮、山对水、大对小、远对近、有对无、来对去……“邻对”如:天文类对地理类、文事类对文物类、飞禽类对走兽类等,最宽者为“词性对”,如名词与名词相对,形容词与形容词相对,动词与动词相对等。
词性相对,但不可同义相对,如“室”对“房”、“别”对“离”、“住”对“宿”等,两句同一意思,就是所谓的“合掌”。而数目、颜色、方位、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则必须成对,不得马虎。如运用典故或成语,则其中字面、型态须铢两悉称方为稳当。
对仗要求一联两句之中,句型与词性的排列必须相同,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单字词与单字词相对,双字词与双字词相对,三字词与三字词相对等。
下面分别举几种对法:
一:实字对。如: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杜甫:和贾至早朝大明宫)诗中对仗以实字居多,故称为实字对。
二:虚字对。如: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聚散有期云北去,浮沉无计水东流;诗中对仗以虚字居多,故称为虚字对。
三:连珠对。如: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王绩:野望)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杜甫:滟滪)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杜甫:暮归)此即迭字对法。
四:人物对。黄公石上三芝秀,陶令门前五柳春;欲舞定随曹植马,有情应湿谢庄衣;对中以人物之典故相对。
五:鸟兽对。如:玄豹夜寒和露隐,骊龙春暖抱珠眠;旅梦乱随蝴蝶散,离魂潜逐杜鹃飞;诗中对仗以鸟兽相对。
六:数目对。如:百年莫惜千回醉,一盏能销万古愁;有时两点三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七:流水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杜甫:《野望》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怨落晖;杜牧:《九日齐山》两句只含一种意思,且互为因果。
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律诗重在对偶,妙在虚实。”对仗是格律诗创作必不可少的基本功。
第三个问题,格律诗的创作
格律诗的创作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在这里,我只想从创作前的准备和创作后的修改来谈谈这个问题。
创作前的准备,我认为有志于格律诗的创作,起码要做三个方面的准备:即技能准备;语言准备和素材准备。
从技能方面来看,写格律诗起码要了解格律诗的基本常识,听讲座,只是了解格律诗基本常识的一个途径,但这还远远不够,因为讲座总是受到多方面的限制,不可能面面俱到,免不了挂一漏万,要系统地了解格律诗的基本技能,就一定要找这方面的书来看。
从语言方面来看,毕竟诗的语言与说话和写文章的语言有很大差别,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这样的语言,只有在诗词中才能接触到,所以,写诗的人必须读诗,读诗是积累诗的语言的必经之路。既要读古人写的诗,也要读今人写的诗,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
从素材方面来看,写诗必须深入生活,坐在家里,闭门造车,是写不出好诗来的。没有生活的诗,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比如,韦文华先生写的《大棚蔬菜》“新兴科技到农家,腊月能开四月花,昨夜村中飘白雪,今朝照样摘黄瓜。”没有生活就不可能写出这样的诗。当然,深入生活,还要善于发现生活,比如我们天天看到家长接送小孩上学,有一位诗友就细心地捕捉到这个生活的细节,写成《校门口接小孩》“学校大门久未开,门前车辆密成排。寒来暑往从无怨,引领儿孙向未来。”这样的诗,语言明白晓畅,画面生动形象,不善于发现生活,是写不出来的。
创作后的修改。这一点也很重要,人们常说好诗不厌百回改。清袁子才在《遣兴诗》中写道:
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犹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袁子才是清代的诗词大家,尚且一诗千改始心安,可见修改是多么的重要。元刘秉忠在《读遗山诗》中写道:
青云高兴入冥搜,一字非工未肯休;
直待雪销冰泮后,百川春水自东流。
从这首诗中,我们读到了元好问“一字非工未肯休”的认真的创作态度,可见认真反复修改是诗词创作的必经之历程。
王安石作绝句《泊船瓜洲》: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洪迈在《容斋随笔》中写道: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春风又到江南岸”,于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易为“入”,旋又改为“满”字,如是者十余字,最后始定为“绿”字。由以上诸例,可证诸古人炼字之审也,故吾人不可不用心以求。文坛大家,尚且如此,何况我辈呢?
以上从三个方面,对格律诗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不对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谢灵运与格律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